CN106663892A -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3892A
CN106663892A CN201580033871.6A CN201580033871A CN106663892A CN 106663892 A CN106663892 A CN 106663892A CN 201580033871 A CN201580033871 A CN 201580033871A CN 106663892 A CN106663892 A CN 106663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contact
hole
protection body
reception cavity
coupl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38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3892B (zh
Inventor
T.M.明戈
R.T.马修斯
G.M.马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 Connectiv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63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3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38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4Means for preventing access to live contacts
    • H01R13/447Shutter or cover plate
    • H01R13/453Shutter or cover plate opened by engagement of counterpart
    • H01R13/4538Covers sliding or withdrawing in the direction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连接器外壳(108),连接器外壳具有前端和向前端敞开的接收腔(118)。接收腔配置为在其中接收配合连接器,配置连接器沿着中心轴线插入接收腔中。电连接器组件还包含设置在接收腔内的电触头(132,133)的触头阵列(130)。电触头具有长形的本体,其大致上平行于中心轴线通过接收腔延伸。电连接器组件还包含可移动的防护体,其配置为由触头阵列可滑动地保持在接收腔内。可移动的防护体包含介电片体,其横向于中心轴线延伸并具有通孔的阵列。通孔的内边缘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可滑动地保持在接收腔内的前向位置。

Description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文的主题总体上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电触头的阵列,且配置为与具有电触头的相对应的阵列的另一连接器配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可以用于在不同的系统或装置之间传递数据和/或电力。电连接器通常设计为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操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污染物、冲击、和/或振动可能中断电连接。例如,汽车和其他机械利用电连接器在其中通信数据和/或电力。至少一些已知的电连接器包含连接器外壳,其具有配置为接收另一电连接器(下文中称为“配合连接器”)的腔。腔向连接器外壳的前端敞开,并延伸进入连接器外壳一定深度。电连接器包含电触头的阵列,且配合连接器包含电触头(下文中称为“配合触头”)的互补阵列。当配合连接器接收在腔内时,电触头接收在配合连接器的相对应的容座开口内。每个容座开口可以包含一个配合触头,其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以建立电连接。
尽管连接器外壳将电触头部分地围绕在接收腔内,电触头可能通过开口前端暴露于周围环境。在电连接器的运输和操作期间,污染物可能通过前端进入接收腔。此外,前端可能允许物体进入接收腔并接合电触头,从而移动和/或弯曲电触头。如果电触头没有在接收腔内适当地定位,则电触头可能不适当地接合配合连接器,这种事件称为线桩(stubbing),其可能损坏电触头。在一些情况下,损坏可能需要更换电触头,或可能整个电连接器。
相应地,需要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用于减少电触头暴露于周围环境的机构。
发明内容
该问题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来解决。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含连接器外壳,连接器外壳具有前端和向前端敞开的接收腔。接收腔的尺寸和形状设定为在其中接收配合连接器,配合连接器沿着中心轴线插入接收腔中。电连接器组件还包含设置在接收腔内的电触头的触头阵列。电触头具有长形的本体,其大致上平行于中心轴线通过接收腔延伸。电连接器组件还包含可移动的防护体,其配置为由触头阵列可滑动地保持在接收腔内。可移动的防护体包含介电片体,其横向于中心轴线延伸并具有通孔的阵列。每个通孔由介电片体的相对应的内边缘定型。通孔包含间隙通孔和摩擦通孔。摩擦通孔的内边缘接合触头阵列的相对应的电触头,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保持在接收腔内的前向位置。当与触头阵列的相对应的电触头对准时,间隙通孔允许相对应的电触头通过其自由地移动。可移动的防护体配置为,当由配合连接器接合时,沿着中心轴线在接收腔内从前向位置滑动至更深的位置。
附图说明
现在将通过示例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透视图。
图3是可以与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一起使用的可移动的防护体的平面图。
图4是可滑动地接合至电连接器组件的电触头的图3的可移动的防护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接合配合连接器之前的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的截面图。
图6是可以接合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配合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截面图,其包含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和图6的配合连接器。
图8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通信地联接至电路板。
图9是可以与图8的电连接器组件一起使用的可移动的防护体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电气装置的透视图。
图11是图10的电气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不同的透视图。如本文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电连接器102以及可滑动地联接至电连接器102的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电连接器组件100配置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合配合连接器106(在图6中示出)。电连接器102包含连接器外壳108,连接器外壳108具有面向大致上相反的方向的前端110和背壁112(图1)。连接器外壳108还包含在前端110和背壁112之间延伸的外壳侧面113、114、115、116。如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100关于互相垂直的轴线取向,包含中心轴线191、第一横向轴线192和第二横向轴线193。尽管电连接器组件100在图1和图2中被示出为具有特定的取向,但在操作期间,电连接器组件100不限于特定的取向。
连接器外壳108限定朝向前端110敞开的接收腔118。接收腔118的尺寸和形状设定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收配合连接器106(图6)。在配合操作期间,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相对于彼此移动,使得配合连接器106接收在接收腔118内。例如,当电连接器102被保持在固定位置时,配合连接器106可以插入接收腔118中。替代地,当电连接器102移动时,配合连接器106可以是固定的,使得配合连接器106接收在接收腔118内。在其他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6和电连接器102两者在配合操作期间都移动。
连接器外壳108包含限定接收腔118的内部侧壁121、122、123和124。在图2中示出了侧壁124。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内部侧壁121-124的形状设定为包含键特征126。键特征126可以确保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在配合操作期间相对于彼此正确地取向。接收腔118可以由内部后壁128(图2)限定。内部侧壁121-124大致上面朝中心轴线191。后壁128面向沿着中心轴线191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内部侧壁121-124可以与配合连接器106(图6)相接。
电连接器102包含设置在接收腔118内的电触头132、133的触头阵列130。电触头132、133包含相应的长形的本体134、135(在图2中示出),其大致上平行于中心轴线191和彼此延伸。长形的本体134、135从后壁128(图2)延伸至相应的远端末端138。
可移动的防护体140配置为在配合操作之前保护触头阵列130。例如,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将电触头132、133与无意地进入接收腔118的物体屏蔽。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将电触头132、133对准和/或保持在指定位置,以在配合操作期间减少线桩的可能性。可选地,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配置为用作盖,其减少污染物(例如灰尘)进入接收腔118的可能性。可移动的防护体140配置为被保持在指定的前向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并在配合操作期间移动至更深的位置(在图7中示出)。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在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整个寿命的操作期间保持在接收腔118内。如图所示,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包含通孔144的阵列142。阵列142被图案化以匹配触头阵列130,使得电触头132、133通过通孔144延伸。
电连接器组件100可以以各种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触头132、133通过背壁112的通道146(图2)被插入,该通道沿着后壁128向接收腔118敞开。电触头132、133在平行于中心轴线191的方向上通过通道146前进进入接收腔118。在插入电触头132、133之前,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设置在接收腔118内。当电触头132、133通过背壁112和后壁128被插入时,电触头132、133的远端末端138通过相对应的通孔144被插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在电触头132、133组装成触头阵列130之后定位在接收腔118内。例如,每个电触头132、133可以被操作地定位,以接合配合连接器106的相对应的配合触头。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随后设置在接收腔118内,使得通孔144接收相对应的电触头132、133。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包含闩锁致动器150,其配置为接合配合连接器106,并使配合连接器106和电连接器组件100彼此联接,使得配合连接器106和电连接器组件100在操作期间保持彼此固定。闩锁致动器150可以包含一对可旋转的杆152,154,以及在可旋转的杆152,154之间延伸并结合可旋转的杆152,154的操作者控制面板156。在图1中,闩锁致动器150被示出为在第一旋转位置。在图2中,闩锁致动器150被示出为在第二旋转位置。为了移动至第二旋转位置,闩锁致动器150可以围绕旋转轴线158(图1)旋转,使得操作者控制面板156邻近外壳侧面115定位,如图2所示的。如下文更详细地描述的,当闩锁致动器150旋转时,闩锁致动器150进一步地移动配合连接器106进入接收腔118中。
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图6)可以是线到线连接器组件,其每一个联接至线束并保持线束。例如,电触头132、133可以电联接至或成为绝缘电线195(在图5中示出)的部分。绝缘电线195可以包含绝缘护套196(在图5中示出),以及沿着相对应的电线的长度延伸的电线导体(未示出)。当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配合时,每个绝缘电线195可以通过相对应的电触头电联接至配合连接器106的相对应的绝缘电线(未示出)。因此,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电连接不同的线束。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不固定至结构,使得配合的连接器(即,彼此固定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是自由浮动的。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当任一线束被拉动时,配合的连接器可以移动。
图3是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单独的平面图。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包含介电片体160,其具有第一片侧面162和相反的第二片侧面164(在图5中示出)。第一片侧面162配置为与配合连接器106(图6)接合并相接,且第二片侧面164配置为与后壁128(图2)接合并相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在任一取向上作用,使得介电片体160可以翻转,且第一片侧面162与后壁128接合并相接。第一片侧面162和第二片侧面164可以由介电片体160的厚度166(在图5中示出)隔开。作为示例,厚度166可以在大约0.1毫米(mm)至大约0.5mm之间。在更特定的实施例中,厚度166可以在大约0.15mm至大约0.40mm之间。在又一更特定的实施例中,厚度166可以在大约0.20mm至大约0.30mm之间。在示范性实施例中,除了通孔144以外,厚度166在整个介电片体160上是基本均匀的,使得介电片体160构成构成片状或膜状的基本上平面的本体。
介电片体160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非导电材料,其具有足够的刚性以如本文所述地起作用。仅作为示例,非导电材料可以包含聚酯或聚乙烯。在特定的实施例中,介电片体160包含双轴取向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oPET)。在一些实施例中,介电片体160可以由介电膜冲压,例如包含聚酯或聚乙烯的薄膜。单次冲压操作可以提供如图3所示的通孔144的阵列142。
然而,应当理解,介电片体160不限于特定的一种或多种材料,且各种其他材料可以用于形成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在示范性实施例中,介电片体160被蚀刻,以形成通孔144的阵列142。然而,阵列142可以由其他方法形成。例如,介电片体160可以被冲压、模制、或3D打印,以形成通孔144的阵列142。
当沿着中心轴线191观察时,介电片体160包含限定介电片体160的周界的外边缘170。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170可以与内部侧壁121-124中的一个或多个相接。例如,外边缘170可以定位为紧邻至少内部侧壁122(图1)和内部侧壁124(图2)。更具体地,外边缘170可以可滑动地接合内部侧壁122、124,和/或在其之间具有标称间隙。内部侧壁122、124可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定位或设置在接收腔118(图1)内,使得通孔144可以接收相对应的电触头。当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移动至更深的位置时,内部侧壁122、124可以接合外边缘170,以便于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维持在适当的取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170可以紧邻内部侧壁121-124中的每一个定位。
由外边缘170形成的周界(或轮廓)可以限定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遮盖区域,且可以具有类似于由连接器外壳108的前导边缘(leading edge)148(图5)限定的开口240(图5)的形状。因此,介电片体16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设定为遮盖接收腔118(图1)的大部分。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介电片体160可以减少进入接收腔118的污染物的水平。在一些实施例中,遮盖区域是接收腔118的轮廓的至少60%。在更特定的实施例中,遮盖区域是接收腔118的轮廓的至少75%。接收腔118的轮廓可以由横向于中心轴线191所截取的连接器外壳108的截面限定。
如本文所述,通孔144的阵列142被图案化以匹配电触头132、133的触头阵列130。更具体地,每个通孔144配置为使得相对应的电触头132或133通过其中延伸。因此,每个通孔144的尺寸或形状相对于相对应的电触头132或133来设定。通孔144可以由介电片体160的相对应的内边缘174来限定。对于由薄膜冲压的实施例,外边缘170和内边缘174可以是冲压边缘。冲压边缘可以具有与其他介电片体的边缘结构不同的性质。例如,由注射模制工艺形成的介电片体具有的边缘可以呈现出与通过冲压操作形成的边缘不同的质量或性质。由塑料形成的介电片体可以比由膜冲压的介电片体更加刚性。可以通过检查介电片体(例如,使用显微镜)或通过其他测试来识别不同的介电片体的不同质量或性质。如本文所述,通过将电触头132、133定位在接收腔118内,通孔144的阵列142可以便于组装电连接器102。在组装之后,可移动的防护体140还可以将电触头132、133基本上保持在相对于彼此的指定位置内。
通孔144包含间隙通孔180A、180B和摩擦通孔182A、182B。通孔180A、180B、182A、182B中的每一个具有由相对应的内边缘174限定的不同的尺寸和形状。例如,间隙通孔180A、180B的内边缘174配置为,当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在接收腔118(图1)内时,允许相应的电触头132、133(图1)通过其自由地移动。间隙通孔180A、180B的内边缘174具有的轮廓可以类似于,但大于相对应的电触头的截面轮廓。然而,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配置为接合相应的电触头132、133。例如,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可以具有至少这样一尺寸,其小于相对应的电触头的类似尺寸,使得内边缘174必须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
在示范性实施例中,在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与相应的电触头132、13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足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保持在接收腔118内。例如,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以相对于重力的任何取向保持在前向位置,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即使电连接器组件100从20毫米或更小的距离下落,可移动的防护体也可以保持在前向位置。在特定的实施例中,即使电连接器组件100从1米或更小的距离下落,可移动的防护体140也可以保持在前向位置。
如图3所示,阵列142可以包含第一部分186和第二部分188。阵列142的第一部分186配置为接收电触头132,且阵列142的第二部分188配置为接收电触头133。第一部分186包含间隙通孔180A和摩擦通孔182A。第二部分188包含间隙通孔180B和摩擦通孔182B。在其他实施例中,阵列142可以仅包含一个部分或多于两个部分。在替代实施例中,通孔144不分离成不同的部分,而是混合在阵列142内。
摩擦通孔182A、182B可以在配合操作期间共同提供配合阻力。例如,在内边缘174与相对应的电触头132、133之间的产生的摩擦力阻碍可移动的防护体140朝向后壁128(图2)的移动。摩擦通孔182A、182B的数量可以配置为使得配合阻力不超过指定的力。如图所示,介电片体160包含总共48个通孔144中的30个摩擦通孔182A、182B。在示范性实施例中,配合阻力不基于介电片体160的深度而改变。
间隙通孔180A、180B和摩擦通孔182A、182B可以跨越介电片体160分布,以在配合操作期间提供基本上均匀的配合阻力。例如,间隙通孔180A、180B和摩擦通孔182A、182B可以相对于彼此定位,使得摩擦通孔182A、182B不会过度地集中在阵列142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部分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阻力还可以包含在外边缘170与连接器外壳108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之间产生的摩擦力。例如,外边缘170可以接合内部侧壁121-124(图1和图2)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介电片体160包含通孔190。通孔190可以接收来自配合连接器106的一个或多个突起。替代地,通孔190可以接收来自连接器外壳108的一个或多个突起。这样的突起可以用于在配合操作期间对准可移动的防护体和/或提供指定的配合阻力。
图4是可滑动地接合至相对应的电触头132的介电片体160的一部分的放大平面图。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电触头132配置为传输数据信号,且电触头133(图1)配置为传输电力。在替代实施例中,电触头132和133两者可以传输数据信号,或替代地,电触头132和133两者可以传输电力。尽管下文特定地参考图4中的电触头132、以及间隙通孔180B和摩擦通孔182B,但是描述可以类似地应用于电触头133、以及间隙通孔180A和摩擦通孔182A(图3)。
关于间隙通孔180B,间隙通孔180B的内边缘174相对于相对应的电触头132定型,使得空隙或间隙202存在于电触头132的外表面215与内边缘174之间。更具体地,当间隙通孔180B与相对应的电触头132对准时,空隙或间隙202存在,且允许电触头132通过其自由地移动。间隙通孔180B具有宽度204以及高度或高度206。电触头132具有宽度208和厚度210。在示范性实施例中,电触头132是触头刀片,使得宽度208基本上大于厚度210。例如,宽度208可以大于厚度210的大约两倍(2X)到四倍(4X)。因此,电触头132具有相反的宽侧面212、214和相反的短侧面216、218。短侧面216、218可以具有图4所示的弯曲轮廓。间隙通孔180B的宽度204和高度206的尺寸可以设定为使得内边缘174的形状类似于电触头132的截面轮廓。更具体地,宽度204可以稍微大于宽度208,且高度206可以稍微大于厚度210。
在图4中,电触头132在间隙通孔180B内具有理想的中心位置。在中心位置,空隙202围绕整个电触头132。应当理解,由于组装工艺中的公差,电触头132可能具有不同的位置。例如,电触头132可以更接近内边缘174的一个或多个区段,或者,在一些情况下,电触头132的外表面215可以直接接合内边缘174。如图所示,电触头132在远端末端138处尺寸减小或渐缩。当电触头132通过间隙通孔180B被接收时,如果电触头132接合内边缘174,则渐缩的远端末端138可以操作为将电触头132重新定向到充分对准的位置。
摩擦通孔182B具有与间隙通孔180B不同的形状。内边缘174配置为直接接合电触头132。如图所示,摩擦通孔182B具有宽度224,以及在第一高度226和第二高度228之间变化的变化高度。宽度224可以基本上等于间隙通孔180B的宽度204。然而,与高度206不同,摩擦通孔182B具有变化高度。如图所示,第一高度226大于高度206,且第二高度228小于高度206。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摩擦通孔182B的内边缘174的形状可以设定为包含突起232、234,突起232、234朝向相对应的电触头132延伸并直接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132。突起232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132的宽侧面212,且突起234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132的宽侧面214。
当相对应的电触头132通过摩擦通孔182B被插入时,突起232、234可以分别接合宽侧面212、214。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由介电膜冲压的那些,突起232、234可以用作翼片,其稍微远离第一片侧面162弯曲,以允许电触头132通过其滑动。对突起232,234引起的弯曲的阻力可以部分地基于高度226、228之间的差异。尽管如此,突起232、234直接接合电触头132,并在其之间产生摩擦力。在示出的实施例中,突起232、234朝向彼此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突起232、234不朝向彼此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边缘174限定接合电触头的仅一个突起或多于两个突起。
对于允许突起232、234稍微弯曲的实施例,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初始地保持在接收腔118内的摩擦力可以大于在配合操作期间当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已经位移之后阻止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移动的摩擦力。同样,对于介电片体160是介电膜的实施例,阻止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移动的摩擦力可以小于在已知系统中由塑料板产生的摩擦力。相应地,与已知系统相比,当施加较低的配合力时,本文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允许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移动。
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直接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132、133,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保持在接收腔118内的前向位置。例如,突起232、234可以在其间夹住相对应的电触头,使得突起232、234中的每一个压靠相对应的电触头。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触头132、133与摩擦通孔182A、182B对准时,电触头132、133必须接合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换言之,不允许电触头132、133在不接合内边缘174的情况下通过摩擦通孔182A、182B自由地移动。
由突起232、234提供的力可以彼此相反。然而,间隙通孔180A、180B的内边缘174可以不提供相反的力。在某些情况下,间隙通孔180A、180B的内边缘174可能无意地或名义地接合相对应的电触头132、133。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与由摩擦通孔182A、182B的内边缘174产生的摩擦力相比,间隙通孔180A、180B的内边缘174之间的摩擦力可以是非实质性的。
图5与在接合配合连接器106(图6)之前的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截面图。前端110具有到由前导边缘148限定的接收腔118的开口240。开口240和接收腔118的尺寸和形状相对于配合连接器106来设定,以在配合操作期间接收配合连接器106。如图所示,触头阵列130的电触头132、133设置在接收腔118内。
如图所示,可移动的防护体140(或介电片体160)分别横向于中心轴线191和电触头132、133的长形的本体134、135延伸。例如,中心轴线191可以正交于或垂直于介电片体160。第一片侧面162在沿着中心轴线191的方向上面朝前端110。第二片侧面164面向后壁128。在图5中,可移动的防护体140设置在前向位置。在前向位置,可移动的防护体140位于从后壁128测得的高度242处以及从开口240(或前导边缘148)测得的深度244处。还示出了,电触头132、133具有从后壁128至远端末端138测得的共同高度246。高度246大于高度242。在替代实施例中,电触头132、133可以不具有共同高度。如本文所述,在配合操作之前,在电触头132、13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以共同将可移动的防护体140保持在前向位置。
图6是配合连接器106的透视图。配合连接器106具有包含前壁304的连接器外壳302。前壁304配置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合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图1)的第一片侧面162(图3)。连接器外壳302包含朝向前壁302敞开的通道308、309的阵列306。配合连接器106可以包含配合触头310、311(图7)的阵列。例如,通道308、309可以分别包含配合触头310、311。
图7是在配合操作之后的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320的截面图。通信系统320包含配合连接器106和电连接器组件100。在配合操作期间,前壁304接合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的第一片侧面162,并使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在配合方向322上沿着中心轴线191(图1)朝向后壁128移动。如图所示,可移动的防护体140设置在前壁304和后壁128之间。在通信系统320的操作期间,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可以保持在接收腔118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闩锁致动器150完成配合操作。例如,配合连接器106可以插入接收腔118中,直到配合连接器106位于指定位置。闩锁致动器150可以随后围绕轴线158旋转。当闩锁致动器150旋转时,闩锁致动器150可以朝向后壁128驱动配合连接器106和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直到配合连接器106和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到达图7所示的指定位置。
当电连接器组件100和配合连接器106如图7所示的配合时,电触头132、133分别直接接合至配合触头310、311。相应地,数据和/或电力可以通过通信系统320传输。
图8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电连接器组件400的透视图,其安装至电路板401。电连接器组件400包含电连接器402和可滑动地联接至电连接器402的可移动的防护体440。电连接器402和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可以分别具有与电连接器102(图1)和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图1)类似的特征。尽管没有示出,电连接器402配置为接合配合连接器,其可以类似于配合连接器106(图6)。电连接器102包含连接器外壳408,其具有面向大致上相反的方向的前端410和背壁412。
连接器外壳408限定向前端410敞开的接收腔418。接收腔418的尺寸和形状设定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收配合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器外壳408包含限定接收腔418的内部侧壁421、422、423和424。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内部侧壁421的形状设定为包含键特征426。接收腔118还可以由内部后壁428限定。后壁428面向朝向前端410的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配合连接器和电连接器402接合时,内部侧壁421-424中的每一个可以与配合连接器相接。
电连接器402包含设置在接收腔418内的电触头432、433的触头阵列430。电触头432、433可以类似于或相同于电触头132、133(图1)。例如,电触头432、433可以是触头刀片。可移动的防护体440配置为在配合操作之前保护触头阵列430。例如,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可以将电触头432、433与无意进入接收腔418的物体屏蔽。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可以将电触头432、433对准和/或保持在指定位置,以在配合操作期间减少线桩的可能性。可选地,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可以配置为用作盖,其减少污染物(例如,灰尘)进入接收腔418的可能性。类似于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图1),可移动的防护体440配置为保持在指定的前向位置,并在在配合操作期间移动至更深的位置。
图9是可移动的防护体440的透视图。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包含通孔444的阵列442。阵列442被图案化以匹配触头阵列430(图8),使得电触头432、433(图8)通过通孔444延伸。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可以具有与可移动的防护体140类似的特征。例如,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包含介电片体460,其具有第一片侧面462和相反的第二片侧面464。第一片侧面462配置为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接合或相接,且第二片侧面464配置为与后壁428(图8)接合或相接。第一片侧面462和第二片侧面464可以由介电片体460的厚度隔开,其可以类似于上文所述的厚度166(图5)。介电片体460可以以各种方式制造,例如上文关于介电片体160描述的那些。在某些实施例中,介电片体460由介电膜冲压。
介电片体460包含限定介电片体460的周界的外边缘470。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470可以与内部侧壁421-424(图8)中的一个或多个相接。例如,外边缘470可以紧邻内部侧壁422-424定位。内部侧壁421-424可以将可移动的防护体440设置在或定位在接收腔418(图8)内,使得通孔444接收相对应的电触头。当可移动的防护体440移动至更深的位置时,内部侧壁421-424可以接合外边缘470,以便于将可移动的防护体440维持在适当的取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边缘470可以定位为紧邻内部侧壁421-424中的每一个。
由外边缘470形成的周界(或轮廓)可以限定可移动的防护体440的遮盖区域,且可以具有类似于由连接器外壳408的前导边缘448(图8)限定的开口441(图8)的形状。因此,介电片体46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设定为遮盖接收腔418(图1)的大部分。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介电片体460可以减少进入接收腔418的污染物的水平。在一些实施例中,遮盖区域是接收腔418的轮廓的至少60%。在更特定的实施例中,遮盖区域是接收腔418的轮廓的至少75%。
通孔444可以由介电片体460的相对应的内边缘474限定。通孔444包含间隙通孔480和摩擦通孔482。间隙通孔480的内边缘474可以配置为,当可移动的防护体440与触头阵列430(图8)对准时,允许电触头432(图8)在其中自由地通过。摩擦通孔482的内边缘474配置为接合相应的电触头433(图8)。例如,内边缘474可以限定用于每个摩擦通孔482的相反的突起461、463。
回到图8,电触头432、433可以冲压并形成。电触头432、433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相对应的相对应的第一端472和相对应的第二端474之间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端472可以代表电触头432、433的远端,其通过连接器外壳408的相对应的通道(未示出)被插入,使得第一端472在接收腔418内暴露。第二端474可以插入电路板401的镀覆通孔476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400可以是装置的部分,例如图10所示的电气装置500。
图10是电气装置500的透视图,且图11是电气装置500的截面图。电气装置500包含电连接器组件501、装置外壳504和电路板506(图11)。电连接器组件501包含电连接器502以及可滑动地联接至电连接器502的可移动的防护体540。电连接器502可以类似于电连接器102(图1)和电连接器402(图8)。电气装置500配置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合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电气装置500可以通过装置外壳504固定至结构(未示出)。
关于图11,电连接器502包含限定接收腔518的连接器外壳508,接收腔518向电连接器502的前端510敞开。接收腔518的尺寸和形状设定为在配合操作期间接收配合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器外壳508包含内部后壁528,其限定接收腔518的一部分。后壁528面向朝向前端510的方向。
电连接器502包含设置在接收腔518内的电触头532的触头阵列530。电触头532可以类似于或相同于电触头132(图1)或432(图8)。可移动的防护体540配置为在配合操作之前保护触头阵列530。尽管未在图11中指出,可移动的防护体540包含通孔的阵列,其被图案化以匹配触头阵列530。可移动的防护体540可以具有与可移动的防护体140(图1)或可移动的防护体440(图8)类似的特征。
类似于电触头432、433(图8),电触头532可以冲压并形成。如图所示,电触头532中的每一个在相对应的第一端572和相对应的第二端574之间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端572代表电触头532的远端,其在接收腔518内暴露。第二端574插入电路板506的镀覆通孔576中。电触头532通过由装置外壳504限定的外壳腔580延伸。连接器外壳508固定至电路板506和装置外壳504,使得连接器外壳508具有相对于电路板506和装置外壳504的固定位置。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描述意在为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例如,上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和/或其方面)可以彼此结合使用。此外,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使特定的情况或材料适应于本发明的教导。本文描述的尺寸、材料的类型、各种部件的取向、以及各种部件的数量和位置意在限定某些实施例的参数,而绝非限制性的,且仅为示范性实施例。在阅读上述描述的情况下,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许多其他实施例和修改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因此,可授权的范围应当参考随附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赋予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
连接器外壳,具有前端和向所述前端敞开的接收腔,所述接收腔的尺寸和形状设定为在其中接收配合连接器,所述配合连接器沿着所述连接器外壳的中心轴线插入所述接收腔中;
设置在所述接收腔内的电触头的触头阵列,所述电触头具有相对应的长形的本体,其大致上平行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
可移动的防护体,配置为由所述触头阵列可滑动地保持在所述接收腔内,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包括介电片体,所述介电片体横向于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具有通孔的阵列,每个所述通孔由所述介电片体的相对应的内边缘定型,所述通孔包含间隙通孔和摩擦通孔,其中所述摩擦通孔的内边缘接合所述触头阵列的相对应的电触头,以将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保持在所述接收腔内的前向位置,当所述间隙通孔与所述触头阵列的相对应的电触头对准时,所述间隙通孔允许所述相对应的电触头通过其自由地移动,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配置为,当由所述配合连接器接合时,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沿着所述中心轴线在所述接收腔内从所述前向位置滑动至更深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摩擦通孔的内边缘的形状设定为包含突起,所述突起朝向所述相对应的电触头延伸并与所述相对应的电触头直接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每个所述摩擦通孔的内边缘包含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大致上朝向彼此延伸,并接合所述相对应的电触头,以在其间夹住所述电触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摩擦通孔和所述间隙通孔跨越所述介电片体分布,以当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朝向所述更深的位置滑动时,提供基本均匀的配合阻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通孔的阵列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通孔配置为分别接收具有不不同的第一截面轮廓和第二截面轮廓的电触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前导边缘,所述前导边缘限定到所述接收腔的开口,所述开口具有一轮廓,其中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包含具有与所述开口的轮廓相似的形状的周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接收腔由大致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线的内部侧壁限定,所述介电片体具有限定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的周界的外边缘,其中所述外边缘与所述内部侧壁中的至少一个相接,且当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移动至所述更深的位置时,所述外边缘沿着所述至少一个内部侧壁滑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在接合所述配合连接器之前,所述可移动的防护体将所述电触头基本上保持在相对于彼此的指定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电触头是具有一厚度和一宽度的触头刀片,所述宽度大于所述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中所述介电片体包括介电膜,所述内边缘是冲压边缘。
CN201580033871.6A 2014-06-30 2015-06-26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1066638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320,206 2014-06-30
US14/320,206 US9431749B2 (en) 2014-06-30 2014-06-30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n array of elongated electrical contacts
PCT/US2015/037936 WO2016003793A1 (en) 2014-06-30 2015-06-26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n array of elongated electrical contac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3892A true CN106663892A (zh) 2017-05-10
CN106663892B CN106663892B (zh) 2019-03-15

Family

ID=5367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3871.6A Active CN106663892B (zh) 2014-06-30 2015-06-26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431749B2 (zh)
EP (1) EP3161910B1 (zh)
KR (1) KR101868302B1 (zh)
CN (1) CN106663892B (zh)
BR (1) BR112016028271B1 (zh)
MX (1) MX361404B (zh)
UA (1) UA117628C2 (zh)
WO (1) WO201600379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834A (zh) * 2017-09-08 2019-03-1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20669B2 (en) 2014-05-19 2016-12-13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ale terminal protector
US9531123B1 (en) * 2016-01-11 2016-12-2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housing with clip having a shoulder and pass-through slot
US9825396B2 (en) 2016-04-12 2017-11-21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ale blade terminal protector
US10734755B2 (en) 2018-09-24 2020-08-04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eal gland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2881B1 (en) * 2001-02-27 2002-07-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blade stabilizer
JP2002334744A (ja) * 2001-05-07 2002-11-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20030109167A1 (en) * 2001-12-07 2003-06-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provided with a moving plate
US20040242084A1 (en) * 2003-05-29 2004-12-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60205264A1 (en) * 2005-03-14 2006-09-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110294311A1 (en) * 2010-05-26 2011-12-0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24049B2 (ja) 1991-09-13 1997-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19387B2 (ja) * 1998-05-01 2002-08-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3468349B2 (ja) * 1998-07-23 2003-11-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01474B2 (ja) * 2001-05-29 2004-12-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6821135B1 (en) 2003-08-06 2004-11-2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lignment plate for aligning connector terminals
JP4517940B2 (ja) * 2005-05-27 2010-08-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41064B2 (ja) * 2007-04-09 2012-05-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914848B2 (ja) 2008-02-08 2012-04-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ライニングプレート付き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2881B1 (en) * 2001-02-27 2002-07-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blade stabilizer
JP2002334744A (ja) * 2001-05-07 2002-11-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20030109167A1 (en) * 2001-12-07 2003-06-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provided with a moving plate
US20040242084A1 (en) * 2003-05-29 2004-12-0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060205264A1 (en) * 2005-03-14 2006-09-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US20110294311A1 (en) * 2010-05-26 2011-12-0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enter assembl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3834A (zh) * 2017-09-08 2019-03-1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09473834B (zh) * 2017-09-08 2021-07-0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868302B1 (ko) 2018-06-15
BR112016028271B1 (pt) 2022-05-31
KR20170020525A (ko) 2017-02-22
BR112016028271A2 (pt) 2017-08-22
CN106663892B (zh) 2019-03-15
MX2016017397A (es) 2017-05-01
WO2016003793A1 (en) 2016-01-07
US9431749B2 (en) 2016-08-30
MX361404B (es) 2018-12-05
UA117628C2 (uk) 2018-08-27
US20150380857A1 (en) 2015-12-31
EP3161910B1 (en) 2018-12-12
EP3161910A1 (en)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63892A (zh) 包括长形的电触头的阵列的电连接器组件
JP4849109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31746B2 (en) USB connector assembly
TWI509917B (zh) 連接器
EP1962390B1 (en)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CN103688423A (zh) 用于电插头式连接器的锁定设备
EP2284957A1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and waterproof connector
WO2013076961A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9331428B2 (en) Connector mateable with mating connector and having lock structure including lock member and operation member which is operable to move lock member
CN106415347B (zh) 光模块以及带光模块的线缆
JP2017054674A (ja) コネクタ
CN102403580A (zh) 接合器及具有该接合器的导线端子座结构
WO2018131446A1 (ja) コネクタ
EP1693932B1 (en) A shielded connector, use of mating shielded connector and shielded connector assembly
TW201917956A (zh) 連接器
JP2008270152A (ja) コネクタ
JP6794954B2 (ja) コネクタ
WO2012029351A1 (ja) コネクタ
JP2017010701A (ja) アライニングプレート付きコネクタ
JP5736940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19079620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JP2015204139A (ja) Usbレセプタクル
JP5257347B2 (ja) コネクタ
CN205082083U (zh) 一种壳体及电子装置
JP2008071530A (ja)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merican Pennsylvania

Applicant after: Tailian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Pennsylvania

Applicant before: Tyco Electronics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