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9578B - 护具 - Google Patents

护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9578B
CN106659578B CN201580036180.1A CN201580036180A CN106659578B CN 106659578 B CN106659578 B CN 106659578B CN 201580036180 A CN201580036180 A CN 201580036180A CN 106659578 B CN106659578 B CN 1066595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portion
back contacts
protector
mentioned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61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9578A (zh
Inventor
土屋显晴
尾岛仁
絈野英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MCHAIN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of CN106659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9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9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61F5/028Braces for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lower back, e.g. lumbo sacral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3Corsets or bandages for abdomen, teat or breast support, with or without pa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护具,其对于护具的穿戴者,能够防止宽度宽的背接触部的上边及下边的护具从穿戴者的背部浮起,可靠地支撑穿戴者的腰部。该护具(100)具备:带状的主体部(10),其具备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的背接触部(11)及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向左右突出的突出部(12);以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的方式固定的左右一对辅助带部(31、32);游隙插入配设在辅助带部(31、32)的环状的环部(41、42)的左右一对调节带部(51、52);以及固定于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的带状的支撑带部(70)。

Description

护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支援穿戴者的日常活动的护具,特别涉及能够包围穿戴者的盆骨来支撑穿戴者的整个腰部的护具。
背景技术
就以往的支持腰部和盆骨的带而言,具有覆盖腰部及盆骨部的宽度的主体带在该主体带的左右两端部设有穿脱用面扣件,从而能够在穿戴者的腹部侧调整紧固而缠绕,在该主体带的内面侧并列地设有能够分别独立地调整紧固力的腰部用带及盆骨用带,从而通过设于上述主体带的腰部用带及盆骨用带而同时支持腰部和盆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的腰痛带将固定板通过带而与腹带结合,上述固定板是使在柔软的底布含浸水固化性树脂而成的成形材料以与腰部的形状相应的方式固化而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以往的护具具备:具备背接触部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两端的外表面配设的环扣;一端固定于背接触部的左边的上端而另一端固定于背接触部的右边的下端的第一辅助带部;与第一辅助带部成对的第二辅助带部;能够在第一辅助带部的一端及另一端间滑动地配设的第一环部;与第一环部成对的第二环部;一端固定于主体部的右端侧的环扣而另一端能够与主体部的右端侧的环扣卡定的第一调节带部;以及与第一调节带部成对的第二调节带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46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421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3/0850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支持腰部和盆骨的带(腰痛带)通过在背面部(固定板)上并列地设有腰部用带(上侧的带)和盆骨用带(下侧的带),从而腰部用带(上侧的带)推压背面部(固定板)的中心稍偏上侧,盆骨用带(下侧的带)推压背面部(固定板)的中心的稍偏下侧。
对此,因为穿戴者的背部弯曲,所以,如以往的支持腰部和盆骨的带(腰痛带)那样,腰部用带(上侧的带)及盆骨用带(下侧的带)均匀地推压背面部(固定板)的靠近中心的上下,存在以下课题,即,在背面部(固定板)的上边侧,从穿戴者的背部产生背面部(固定板)的浮起,不能充分支撑穿戴者的腰部。
另外,以往的护具在根据穿戴者的体型而将背接触部的上下的宽度扩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扩大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的宽度,则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相对于背接触部的重叠面积变窄,存在以下课题,即,不能充分得到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带来的推压背接触部的效果。
另外,以往的护具在根据穿戴者的体型而将背接触部的上下的宽度扩大的情况下,将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的一端固定于背接触部的上端,且将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的另一端固定于背接触部的下端,由于背接触部的上端及下端间的间隔扩大,因此存在以下课题,即,不能充分对背接触部的中央施加第一辅助带部及第二辅助带部的推压力,背接触部对穿戴者的腰部的支撑力降低。
另外,以往的护具在根据穿戴者的体型而将背接触部的上下的宽度扩大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与第二辅助带部交叉的位置从背接触部的上边侧移动而靠近背接触部的中心,存在以下可能性,即,在背接触部的上边侧,从在穿戴者的背部产生背接触部的浮起,从而产生不能充分支撑穿戴者的腰部的新的课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护具,即使是宽度大的背接触部,也能够防止上边的护具从穿戴者的背部浮起,能够可靠地支撑穿戴者的腰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护具具备: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的背接触部;突出部,其配设有与上述背接触部接触并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并配设于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一对辅助带部,其由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构成,两根带状体以在背接触部上交叉的方式固定两端,且在该带状体上能够滑动地配设有环状的环部;一对调节带部,其由具有比辅助带部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构成,分别游隙插入在辅助带部所配设的环状的环部,且将一端固定于左右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在另一端配设有面扣件的钩扣;以及带状的支撑带部,其由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且固定于背接触部,在两端部配设有面扣件的钩扣。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护具即使是宽度大的背接触部,也能够防止上边及下边的护具从穿戴者的背部的浮起,而且对来自背接触部的上边及下边的各带部的推压力调节轻重,能够提供与腰痛的类型相应的最佳的护具。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1(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c)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俯视图,(d)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仰视图。
图2(a)是表示将图1(a)所示的护具的第一调节带部及第二调节带部以及支撑带部的卡定解除而将第一调节带部从第一环部解开并将支撑带部从第一导向部解开的状态下的外表面的图,(b)是能够收纳于图1(b)所示的护具的背接触部的推压部的主视图及后视图,(c)是图2(b)所示的推压部的左视图及右视图,(d)是用于说明在图1所示的护具的非伸缩部使用的双拉舍尔编织物的立体图。
图3(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右视图,(d)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左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d)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左视图。
图5(a)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d)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左视图。
图6(a)是表示图1所示的护具的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的主视图及后视图,(b)是图6(a)所示的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的右视图及左视图,(c)是图6(a)所示的第一环部及第二环部的俯视图及仰视图,(d)是图5(c)所示的第一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e)是图6(d)所示的局部放大图的中央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用于说明对图7(a)所示的背接触部的推压力的不同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它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8(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
图9(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9(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
图10(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护具的外表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护具100作为腰用(特别是盆骨用)护具(紧腰衣)而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若大致分,则具备:主体部10;左右一对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左右一对的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左右一对的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以及支撑带部70。
主体部10由带状体构成,且具备:背接触部11,其配设于该带状体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且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以及突出部12,其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两侧的两端部分,使主体部10的两端部分的上边12a及下边12b大致平行,并使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水平部分与上边12a及下边12b所成的角度(锐角侧)为θ1(例如,θ1=12°~14°)而向上突出。另外,主体部10是以连接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中点和下边11b的中点的线段为对称轴的线对称的平面形状,将内衬面(参照图1(b))与穿戴者的腰部抵接而卷绕。
此外,背接触部11和突出部12被使用聚酯纱并利用针式织机而制造的罗缎带13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及内衬面夹持,并通过缝制罗缎带13的边缘端部而连结。
另外,相对于从主体部10的外表面及内衬面进行夹持的罗缎带13的内层通过使背接触部11的原材料和突出部12的原材料不重叠而使其平坦,从而实现护具100的薄质化,实现整洁的穿戴感,同时即使在护具100上重叠地穿,也难以影响外套。
特别是通过将背接触部11及突出部12的原材料彼此利用锯齿形线迹(曲折形线迹)缝制,能够维持护具100的薄厚,并且能够实现即使极端地使用护具100也能够承受的耐久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用结合带14夹着背接触部11、突出部12以及罗缎带13的边缘(切断处)而缝合(结合),但是,也可以利用缝边、斜边滚边等,进行背接触部11、突出部12以及罗缎带13的切断处的防开线、装饰。特别地,突出部12的切断处的结合优选通过利用锯齿形线迹(曲折形线迹)缝合结合带14,这是因为,由于相邻的接缝不密集,因此不会抑制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是以使上边11a和突出部12的上边12a呈大致S字状连续的方式,使处于上边11a的两端的角部弯曲而成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不平行的对边(左边11c、右边11d)与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水平部分所成的角度(锐角侧)θ2为90°-θ1(例如,在θ1=12°~14°的情况下,θ2=76°~78°)。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的宽度大(例如,19cm~25cm),从而能够与穿戴者的盆骨的大小对应而可靠地支撑盆骨。此外,背接触部11也可以以使下边11b和突出部12的下边12b呈大致S字状连续的方式,使处于下边11b的两端的角部弯曲而相对于突出部12形成为宽度大的平面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是在内衬面具有开口部11e的袋状体,且结构为以由刚性高且不具有伸缩性的硬质的板状体构成的推压部60为衬垫而能够插入该袋状体的内部或从其中拔出,但是,若背接触部11不具有伸缩性,则无需插入推压部60,也无需为袋状体。
此外,将背接触部11形成为袋状体且使推压部60能够插拔,能够通过推压部60的有无、推压部60的材质的变更来进行背接触部11的硬度的调整,而且能够通过从背接触部11卸下推压部60而洗涤护具100,因为卫生,所以优选。
另外,将背接触部11形成为袋状体,能够收纳符合穿戴者的需求的附属品,例如,收纳怀炉来提高护具100的保温力等、能够提高护具100的便利性,因此优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通过将使用尼龙丝并利用双拉舍尔经编机而编织的网眼原材料(拉舍尔网眼11f)用于外表面,能够将滞留于袋状体的内部的纤维屑等异物从网眼排出到外部,卫生而且能够提高背接触部11的通气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在拉舍尔网眼11f的润饰中实施树脂加工,从而提高经编织物的硬度,强化了护具100对穿戴者的背部的支撑力。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通过将使用聚氨酯纱及具有耐热性的聚酯纱并利用钩编经编机编织的钩编原材料(钩编编织物11g)用于内衬,从而触感柔软且对穿戴者的背部的接触良好,通过使两张钩编编织物11g在开口部11e重合,能够防止收纳于袋状体的内部的怀炉等附属品从开口部11e脱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通过使用未实施树脂加工的经编织物作为内衬,即使裁断编织物,编织纱也不会从切断处开线,能够加工成自由的形状,而且能够赋予可向袋状体插入附属品的期望的伸缩性。
此外,经编机大致分为:使用各种针来形成在花纹方面特殊化的织物(拉舍尔织物)的拉舍尔经编机;以及未假定花纹,而形成在高生产性方面特殊化的织物(特里科织物)的特里科经编机。另外,拉舍尔经编机细分为双拉舍尔经编机、拉舍里纳经编机、花边经编机或钩编经编机(钩针编机)等。
另外,经编是在纵向(编织方向)上制作网眼,使用一根根平行地排列的许多经纱(整经纱),将其分别结合而制作编织物。
结合方法具有各种种类,作为代表,可以列举:将彼此相邻的经纱相互缠绕的同时作为整体制作编织物的方法;以经纱的每一根制作独立的许多链式织物,向其插入另外准备的另一组经纱,在将每几根链式织物汇集的同时在横向上连接,作为整体形成编织物的方法。
另外,经编具有以下特征,即,难以开线、横向(与编织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伸长少、而且生产率高、编织宽度大等。
本实施方式的推压部60使用耐热性比熔点为105℃~120℃的聚乙烯原材料优异的、熔点为150℃~160℃的聚丙烯(PP:polypropylene)制的树脂面板,从而在将怀炉容纳在背接触部1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怀炉的发热引起的变形。
并且,如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推压部60为沿着背接触部11的平面形状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且是将四个角部倒圆并在上底61以及下底62的中央形成有凹部63的形状,从而推压部60容易以连接上底61的中点与下底62的中点的线段为基准扭转,扭转产生反作用力,对穿戴者的运动进行辅助支撑,使穿戴者的步行顺利进行。另外,若为未在推压部60形成凹部63的树脂面板,则在推压部60以连接上底61的中点与下底62的中点的线段为基准弯曲的情况下,上底61之中的中央突出得最高,推压部60的突出部分碰到穿戴者的背部而产生疼痛,因此优选在上底61的中央形成凹部63。
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包括: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两侧的具有伸缩性的区域(以下称为伸缩部12d);以及与伸缩部12d相邻地配设的不具有伸缩性的区域(以下称为非伸缩部12e)。
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由利用针式织机织造、并且在聚氨酯纱以及聚酯纱的基础上,为防止布料的弯折而织入尼龙制的单丝(单纤维)纱而成的弹性编织物布料12c构成,且为在赋予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的同时,抑制短边方向S的伸缩性的质地。此外,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具有比后述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高的伸缩性。
此外,在将通常的单丝纱(例如、每一根600旦尼尔)用于突出部12的情况下,一根单丝纱粗,而且是如金属线那样的纵纱,因此单丝纱的前端从切断边突出,有可能扎入穿戴者。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使用低数(低支数)的单丝纱(例如,每一根50旦尼尔)的集合纱(例如,10根),在维持所需的硬度以及通气性的状态下,抑制单丝纱的前端从切断边突出,即使单丝纱突出,由于一根单丝纱的粗细比较细,因此单丝纱的前端不会扎入穿戴者,能够减轻对穿戴者的皮肤的刺激。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在突出部12的润饰中实施树脂浓度高的树脂加工,进一步提高质地的硬度,强化护具100对穿戴者的前腹部以及侧腹部的支撑力,并且由于质地自身为网眼结构,因此通气性良好。
在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的外表面以及主体部10的左端10a或右端10b的内衬面配设面扣件(环扣、钩扣),并使其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在图1(a)所示的护具100的外表面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侧配设有面扣件的环扣21,在图1(b)所示的内衬面的右端10b侧配设有面扣件的钩扣22a。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基材为如下编织物,其利用双拉舍尔编织机编织,且如图2(d)所示地,由具有环扣结构的外编织面15a、具有网眼结构的内编织面15b以及具有双拉舍尔结构的连结部15c构成的双拉舍尔编织物15构成,抑制了长边方向L及短边方向S的伸缩性。即,本实施方式的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具有环扣结构(外编织面15a),因此与在图1(a)所示的护具100的外表面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侧配设的面扣件的环扣21对应。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具有双拉舍尔网眼结构(内编织面15b及连结部15c),因此与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钩编编织物11g)及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比较,通气性最优质,通过配设于在穿戴护具100的状态下主体部10的两端重合的区域,能够确保护具100的通气性,提高穿戴感。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使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和双拉舍尔编织物15一部分重叠后缝合边界部分,用结合带14夹住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及面扣件的环扣21(双拉舍尔编织物15)的边缘(切断处)而缝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将结合带14的一端配设于主体部10的右端10b,将卷绕主体部10后的结合带14的另一端配设于主体部10的内衬面侧,在面扣件的钩扣22a及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间夹住结合带14的另一端,在向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缝合钩扣22a的同时,缝合结合带14的另一端。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化护具100的制造工序,并且抑制结合带14的另一端从护具100的表面突出,不会有损护具100的美观。
本实施方式的左右一对辅助带部由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构成,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该两根带状体以交叉的方式固定。
第一辅助带部31由在第一辅助带部31的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31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和/或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的上端且在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中的背接触部11的外侧(右侧)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1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的与背接触部11接触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附近的大致中央。此外,若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则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无需固定于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附近的大致中央,也可以与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附近的下端接触而固定。
此外,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一部分夹在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及罗缎带13间而缝合,剩余部分与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一同被结合带14夹着而缝合。另外,如图1(a)及图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在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右边11d)附近的大致中央夹在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及罗缎带13间而缝合。
此外,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横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的上端而固定,但是,也可以仅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也可以仅固定于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
第二辅助带部32由在第二辅助带部32的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32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和/或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的上端,且在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中的背接触部11的外侧(左侧)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2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的与背接触部11接触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附近的大致中央,且与第一辅助带部31成对。此外,若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则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无需固定于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附近的大致中央,也可以与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附近的下端接触而固定。
此外,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在图1(a)、图1(c)及图1(d)、图2(a)、图3(b)、图3(c)及图3(d)、图4(b)、图4(c)及图4(d)、以及图5(b)、图5(c)及图5(d)中示出了第二辅助带部32跨在第一辅助带部31上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第一辅助带部31跨在第二辅助带部32上的结构。
此外,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11d的上端),一部分夹在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及罗缎带13间而缝合,剩余部分与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一同被结合带14夹着而缝合。另外,如图1(a)及图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在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左边11c)附近的大致中央被夹在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及罗缎带13间而缝合。
此外,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横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的上端而固定,但是,也可以仅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也可以仅固定于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将使用聚氨酯纱以及聚酯纱并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编织橡胶作为基材,使用聚氨酯作为弹性纤维的原材料,从而耐久性(耐热性)优异,而且抑制在使用生橡胶作为弹性纤维的原材料时产生的过敏反应(过敏性反应),有益于穿戴者的皮肤。
第一环部41为环状,其配设成能够在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及另一端32b间滑动。
特别地,如图6(a)至图6(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具有对应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及厚度而同时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
此外,对应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及厚度的贯通孔是指不影响第一环部41的滑动且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内,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调节带部51)本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
第二环部42为环状,其配设成能够在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及另一端32b间滑动,且与第一环部41成对。
特别地,如图6(a)至图6(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环部42具有对应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及厚度而同时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
此外,对应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及厚度的贯通孔是指不影响第二环部42的滑动且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内,带部(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调节带部52)本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是利用模具成形机成形的平环,通过使用聚缩醛作为原材料,从而同时具备高硬度、柔性以及耐热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为具有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一个贯通孔,将第一辅助带部31(第二辅助带部32)及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插入该一个贯通孔。
本实施方式的左右一对调节带部由在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第一调节带部51和第二调节带部52)构成。
第一调节带部51游隙插入第一环部41,且由比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51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且与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时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折回部分(弯曲部31c)反方向地插通第一环部41而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51b能够卡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该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在解除了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的卡定的平放状态(参照图2(a))下,以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大致中央为支点,朝向另一端51b侧而倾斜地固定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
另外,相对于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下的被自然长度的第一辅助带部31束缚的第一环部41的可动区域中最远离该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以及另一端31b的位置(弯曲部31c),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的固定位置以及另一端51b侧的卡定位置处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将使用聚丙烯纱及聚酯纱并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PP带作为基材,在突出部12的短边方向S的大致中央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及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间夹着第一调节带部51(基材)的一端51a,在缝合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和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的同时,将一端51a缝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在第一调节带部51(基材)的另一端51b上的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面扣件的环扣21对置的面上,通过缝制而配设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面扣件的环扣21卡定的面扣件的钩扣22b(参照图2(a))。
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作为另一端51b的基材的端部折回(返回结构),使面扣件的钩扣22b与折回部分(返回结构)重叠并缝制,从而,另一端51b的厚度变厚,能够防止第一调节带部51从第一环部41脱落,而且穿戴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1b,能够得到容易使用的护具100。
第二调节带部52游隙插入第二环部42,且由比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52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且与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中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折回部分(弯曲部32c)反方向地插通第二环部42而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52b能够卡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该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且与第一调节带部51成对。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在解除了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的卡定的平放状态(参照图2(a))下,以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大致中央为支点,朝向另一端52b侧而倾斜地固定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
另外,相对于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下的被自然长度的第二辅助带部32束缚的第二环部42的可动区域中最远离该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以及另一端32b的位置(弯曲部32c),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的固定位置以及另一端52b侧的卡定位置处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将使用聚丙烯纱及聚酯纱并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PP带作为基材,在突出部12的短边方向S的大致中央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及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间夹着第二调节带部52(基材)的一端52a,在缝合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和非伸缩部12e(双拉舍尔编织物15)的同时,将一端52a缝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在第二调节带部52(基材)的另一端52b上的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面扣件的环扣21对置的面上,通过缝制而配设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面扣件的环扣21卡定的面扣件的钩扣22c(参照图2(a))。
另外,将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作为另一端52b的基材的端部折回(返回结构),使面扣件的钩扣22c与折回部分(返回结构)重叠并缝制,从而,另一端52b的厚度变厚,能够防止第二调节带部52从第二环部42脱落,而且穿戴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2b,能够得到容易使用的护具100。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右边11d)的大致中央间的间隔长,第二辅助带部32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11d的上端)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左边11c)的大致中央间的间隔长。
因此,第一辅助带部31即使在未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的拉伸负载的状态(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一环部41卡合的弯曲部31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长方向被特定,第一辅助带部31的初始伸长的阻力小,能够顺滑地推出。
同样地,第二辅助带部32即使在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二环部42卡合的弯曲部32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长方向被特定,第二辅助带部32的初始伸长的阻力小,能够顺滑地推出。
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由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且在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到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之间固定于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且在两端配设面扣件的钩扣22d。
即,支撑带部70配设于在背接触部11上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不重叠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具备环状的第一导向部71,该第一导向部71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两侧边(左边11c、右边11d)的下端附近,且供支撑带部70插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同样地以使用聚氨酯纱及聚酯纱并利用针式织机而织造的编织橡胶为基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在支撑带部70(基材)的两端(左端70a、右端70b)的与主体部10的面扣件的环扣21对置的面上,通过缝制而配设与主体部10的面扣件的环扣21卡定的面扣件的钩扣22d(参照图2(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向部71使用了罗缎带,并使一根罗缎带对半弯曲,将弯曲的罗缎带的两端与背接触部11、突出部12以及罗缎带13的边缘一同用结合带14夹住而缝合。另外,第一导向部71沿着罗缎带13将罗缎带的弯曲部分缝制在主体部10(罗缎带13、拉舍尔网眼11f、钩编编织物11g、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构成为,以一根带状体为基材,将该带状体的中央部缝制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中央附近(接缝70c)而固定于背接触部11,且在两端(左端70a、右端70b)配设钩扣22d,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以作为相同的长度、宽度以及伸长率的两根带状体为基材,将各带状体的一端分别缝制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中央附近而固定于背接触部11,并在另一端分别配设钩扣22d。
而且,如图6(d)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相对于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配设于突出部12的下边12b侧。
由此,在穿戴好护具100的情况下,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不与支撑带部70干涉,因此不会阻碍伴随着穿戴者的活动的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的运动。即,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通过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的滑行而配合穿戴者的活动来调整第一辅助带部31(第二辅助带部32)上的弯曲部31c(弯曲部32c)及一端31a(一端32a)间的长度(伸缩)和弯曲部31c(弯曲部32c)及另一端31b(另一端32b)间的长度(伸缩),能够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第二辅助带部32)产生褶皱。
另外,支撑带部70不与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干涉,因此,在穿戴护具100时,在将支撑带部70与主体部10卡定后,将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与主体部10卡定,该情况下,不会阻碍伴随着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活动的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的运动,起到能够使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顺滑地滑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中,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仅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1b、32b的一部分重叠,从而不会与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干涉,在穿戴好护具10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推压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1b、32b而另一端31b、32b附近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褶皱。
另外,在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1(a))中,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仅与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1a、52a的一部分重叠,从而不与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干涉,在穿戴好护具10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推压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1a、52a而一端51a、52a附近的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褶皱。
接下来,参照图3、图4以及图5,对护具100具备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以及支撑带部70而产生的作用效果与护具100的穿戴顺序一同进行说明。
首先,穿戴者经由开口部11e将推压部60插入背接触部11的内部,处于以下状态,即,解除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的卡定,且解除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的卡定,同时解除支撑带部70的两端(左端70a、右端70b)侧的钩扣22d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侧的环扣21的卡定。
然后,如图3所示,穿戴者在使主体部10的背接触部11支撑于穿戴者的背部(盆骨)的基础上,在使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的极限的状态下,将主体部10从左端10a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之后,从右端10b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并使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
该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未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第二环部42)的拉伸负载,因此处于松弛状态(自然长度),未推压背接触部11。
然后,穿戴者分别用一只手把持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该情况下,第一环部41追随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的运动而在第一调节带部51上滑动,由于第一辅助带部31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一辅助带部31追随第一环部41的运动而伸长。
同样地,第二环部42追随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的运动而在第二调节带部52上滑动,由于第二辅助带部32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二辅助带部32追随第二环部42的运动而伸长。
另外,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环部41及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环部42及第二调节带部52,对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向缩小背接触部11(罗缎带13)以及面扣件(环扣21)间的间隔的方向作用力。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在使具有比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高的伸缩性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极限的状态下,使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因此,在伸长的伸缩部12d开始收缩前,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开始伸长,能够将背接触部11及环扣21间的间隔缩小伸缩部12d的伸长的量,能够抑制在伸缩部12d上发生褶皱。
此外,当弯曲部31c及另一端31b间的带状体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第一辅助带部31使第一环部41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1c及一端31a间的带状体送出至另一端31b侧,一端31a侧的带状体与另一端31b侧的带状体相互补全。
同样地,当弯曲部32c及另一端32b间的带状体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第二辅助带部32使第二环部42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2c及一端32a间的带状体送出至另一端32b侧,一端32a侧的带状体与另一端32b侧的带状体相互补全。
然后,如图4所示,穿戴者在得到了对腰部的所需的紧固感的阶段,使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卡定,并使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
该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由于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第二环部42)的拉伸负载,因此处于张紧状态,通过基于一端(31a、32a)、另一端(31b、32b)以及弯曲部(31c、32c)的三点支撑的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从而用整个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来推压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
最后,如图5所示,穿戴者分别用一只手把持支撑带部70的左端70a及右端70b而向前方推出支撑带部70,并在得到了对腰部的期望的紧固感的阶段,使支撑带部70的右端70b侧的钩扣22d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卡定,且使支撑带部70的左端70a侧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
该情况下,支撑带部70为张紧状态而推压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
此外,前述的护具100的穿戴顺序对在将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卡定后而将支撑带部70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卡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在将支撑带部70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卡定后,将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卡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通过支撑带部70来补偿伴随着使背接触部11的宽度比以往的护具的背接触部的宽度宽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对背接触部11的推压力的比例的减少。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及支撑带部70对背接触部11的推压力而防止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及下边11b的护具100从穿戴者的背部的浮起,进而支撑穿戴者的整个腰部。
也就是,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对背接触部11施加以下力,即,由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的最强的推压力FA、由来自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的拉伸负载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中央的弱的推压力FB以及由支撑带部70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的较强的推压力FC(FA>FC>F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防止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及下边11b附近从穿戴者的背部浮起,能够对应于穿戴者的腰部的弯曲面,以合适的推压力支撑穿戴者的整个腰部。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将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从而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位于穿戴者的第一腰椎及第二腰椎附近,因此,能够支撑穿戴者的第一腰椎及第二腰椎附近,缓解腰间盘突出等腰痛。
此外,如图7(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若能够对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区域A)、中央(区域B)以及下边11b附近(区域C)施加不同的推压力(FA>FC>FB),则也可以如图7(a)所示地构成为,支撑带部70不重叠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1b、32b、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1a、52a。
另外,如图1(a)及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对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向上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为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向下突出的护具100,也可以为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护具100。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9(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图9(b)是表示图9(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在图9中,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效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以两条带状体交叉的方式将一端31a、32a及另一端31b、32b固定。
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以两根带状体交叉的方式将一端31a、32a及另一端31b、32b固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在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到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之间,固定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带部70也配设于在背接触部11上与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不重叠的位置。
另外,如图9(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带部70相对于第一环部41及第二环部42,配设在突出部12的上边12a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向部71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两侧边(左边11c、右边11d)的上端附近,且供支撑带部70插通。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一端和/或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的下端,且在主体部10的俯视(参照图9(a))中的背接触部11的外侧(右侧)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1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的与背接触部11接触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附近的大致中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的另一端和/或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右边11d)的下端,且在主体部10的俯视(图参照9(a))中的背接触部11的外侧(左侧)折回,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2b固定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的与背接触部11接触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左边11c)附近的大致中央。
此外,若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交叉,则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两端(一端31a、另一端31b)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两端(一端32a、另一端32b)不被限制于图9(a)所示的固定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对背接触部11施加以下力,即,由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区域C,参照图7(b))的最强的推压力FC、由来自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的拉伸负载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中央(区域B,参照图7(b))的弱的推压力FB以及由支撑带部70施加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区域A,参照图7(b))的较强的推压力FA(FC>FA>F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防止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及下边11b附近从穿戴者的背部浮起,能够对应于穿戴者的腰部的弯曲面,以合适的推压力支撑穿戴者的整个腰部。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将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配设于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从而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位于穿戴者的骶髂关节附近,因此,能够限制骶髂关节的运动,能够使骶髂关节稳定。
另外,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对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向上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为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向下突出的护具100,也可以为突出部12从背接触部11的两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护具100。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0(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图10(b)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它护具的外表面的图。图10中,与图1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效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具备环状的第二导向部53,第二导向部53在左右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分别设置,且分别供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插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向部53使用了与第一导向部71相同的罗缎带、使用聚酯纱而编织的针织带等带,且将其上端及下端缝制在护具100的外表面上的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而配设。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通过具备第二导向部53而能够分别定位第一调节带部51及第二调节带部52,抑制向不必要的方向的牵引,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扭转。
特别地,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通过使其另一端51b(另一端52b)的宽度比第二导向部53的上下的缝制部分间的宽度宽,能够防止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从第二导向部53脱落。
此外,如图10(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向部53使用了仅横跨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的长度的带,但不限于该长度,例如,也可以如图10(b)所示地,使用横跨伸缩部12d的长度的带。该情况下,将带的两端与伸缩部12d的边缘一同用结合带14夹住而缝合,在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的侧边附近,将带与伸缩部12d缝合。
符号说明
10—主体部,10a—左端,10b—右端,11—背接触部,11a—上边,11b—下边,11c—左边,11d—右边,11e—开口部,11f—拉舍尔网眼,11g—钩编编织物,12—突出部,12a—上边,12b—下边,12c—弹性编织物布料,12d—伸缩部,12e—非伸缩部,13—罗缎带,14—结合带,15—双拉舍尔编织物,15a—外编织面,15b—内编织面,15c—连结部,21—环扣,22a、22b、22c、22d—钩扣,31—第一辅助带部,31a—一端,31b—另一端,31c—弯曲部,32—第二辅助带部,32a—一端,32b—另一端,32c—弯曲部,41—第一环部,41a—第一长孔,41b—第二长孔,42—第二环部,42a—第一长孔,42b—第二长孔,51—第一调节带部,51a—一端,51b—另一端,52—第二调节带部,52a—一端,52b—另一端,53—第二导向部,60—推压部,61—上底,62—下底,63—凹部,70—支撑带部,70a—左端,70b—右端,70c—接缝,71—第一导向部,100—护具。

Claims (5)

1.一种护具,是带状体护具,
上述护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的背接触部;
突出部,其配设有与上述背接触部接触并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并配设于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
一对辅助带部,其由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构成,上述两根带状体以在上述背接触部上交叉的方式固定两端,且在该带状体上能够滑动地配设有环状的环部;
一对调节带部,其由具有比上述辅助带部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两根带状体构成,分别游隙插入在上述辅助带部所配设的环状的环部,且将一端固定于左右的上述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在另一端配设有面扣件的钩扣;以及
带状的支撑带部,其由在长边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且固定于上述背接触部,在两端部配设有面扣件的钩扣,
在上述突出部的两端部配设面扣件的环扣,
当上述支撑带部两端部的面扣件的钩扣与上述面扣件的环扣卡定时,上述支撑带部成为张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辅助带部以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上边附近交叉的方式固定两端,
上述支撑带部固定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下边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辅助带部以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下边附近交叉的方式固定两端,
上述支撑带部固定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上边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具具备环状的导向部,该导向部配设于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边,并使上述支撑带部插通。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突出部的两端部配设的面扣件的环扣为双拉舍尔编织物,上述调节带部的面扣件的钩扣与上述面扣件的环扣卡定。
CN201580036180.1A 2014-07-01 2015-07-01 护具 Active CN106659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6072 2014-07-01
JP2014-136072 2014-07-01
PCT/JP2015/069012 WO2016002843A1 (ja) 2014-07-01 2015-07-01 サポータ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9578A CN106659578A (zh) 2017-05-10
CN106659578B true CN106659578B (zh) 2019-06-28

Family

ID=55019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6180.1A Active CN106659578B (zh) 2014-07-01 2015-07-01 护具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8448B2 (zh)
EP (1) EP3165200B1 (zh)
JP (1) JP6544774B2 (zh)
KR (1) KR102424534B1 (zh)
CN (1) CN106659578B (zh)
AU (1) AU2015285187B2 (zh)
CA (1) CA2954038C (zh)
ES (1) ES2725466T3 (zh)
SG (1) SG11201610619UA (zh)
TW (1) TWI677328B (zh)
WO (1) WO20160028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501937A (ja) * 2015-01-12 2018-01-25 ブイエムエイチ ブレイシング リミテッド ライアビリティー カンパニーVmh Bracing Llc 腰部支持デバイス
US11135082B2 (en) 2015-01-12 2021-10-05 Amazing Brace,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pregnancy-related and post-natal lower back pain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JP6899261B2 (ja) * 2017-05-29 2021-07-07 美津濃株式会社 腰ベルト及びこれを含む下衣
JP6660509B1 (ja) * 2019-07-11 2020-03-11 株式会社カドリールニシダ 腹帯
USD937427S1 (en) * 2019-07-17 2021-11-30 Xiaojing Li Back support belt
USD947389S1 (en) * 2019-10-29 2022-03-29 The New Genius (Sz) Technology Co., Limited Belt
USD937428S1 (en) * 2019-12-12 2021-11-30 Hoi Ming Michael HO Multi-functional back relief belt
USD973212S1 (en) * 2021-03-09 2022-12-20 Keaworld Pte Ltd. Pelvis bel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6781A1 (fr) * 2003-02-21 2005-11-23 Philippe Nicolas Dispositif de contention elastique des cuisses
JP3146163U (ja) * 2008-08-26 2008-11-06 株式会社デサント 腰部と骨盤をサポートするベルト
CN201691121U (zh) * 2010-02-01 2011-01-05 王冰 一种护腰带
CN202235803U (zh) * 2011-08-02 2012-05-30 启东凤兵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美背支撑衣
CN202873853U (zh) * 2012-10-19 2013-04-17 吴盈庆 可调式的腰部护具
CN103354738A (zh) * 2011-01-31 2013-10-16 吉博公司 腰部支撑带
CN103476367A (zh) * 2011-02-25 2013-12-25 宝尔芬德股份公司 背带或骨盆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4076A (en) * 1925-04-09 1926-10-19 Josephine M Risselt Abdominal support
US2104699A (en) * 1936-08-03 1938-01-04 Avery Jenkins N Surgical appliance
US2117309A (en) * 1936-10-20 1938-05-17 Lewis A Fritsch Belt support
US2476029A (en) * 1946-09-28 1949-07-12 S H Camp & Company Adjustment strap for surgical garments and the like
US3096760A (en) * 1960-10-31 1963-07-09 H G Entpr Sacroiliac support
JPS527115Y2 (zh) * 1973-08-30 1977-02-15
US3927665A (en) * 1974-06-21 1975-12-23 Jerome R Wax Lumbo-sacral support
US4135503A (en) * 1977-01-05 1979-01-23 Romano Nicholas A Orthopedic device
US4833730A (en) * 1987-11-19 1989-05-30 Nelson Ronald E Back brace
US5176131A (en) * 1990-04-30 1993-01-05 Ergodyne Corporation Back support
US5188586A (en) * 1991-10-04 1993-02-23 The Smith Truss Company Back support belt
US5195948A (en) * 1992-03-05 1993-03-23 Hill Dennis M Adjustable back support device
JP3370709B2 (ja) 1992-11-04 2003-01-27 アルケア株式会社 腰痛帯
US5591122A (en) * 1994-07-11 1997-01-07 Yewer, Jr.; Edward H. Convertible support belt
US5820575A (en) * 1995-06-07 1998-10-13 Rooster Products International Inc. Abdominal support belt
US5833638A (en) * 1996-06-10 1998-11-10 Nelson; Ronald E. Back brace
US5722940A (en) * 1996-07-16 1998-03-03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Industrial back support
US5776087A (en) * 1996-08-07 1998-07-07 Tamarack International, Inc. Back brace
JP3793778B2 (ja) * 1997-10-03 2006-07-05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腰椎帯
KR200249266Y1 (ko) * 2001-05-04 2001-11-16 아쿠아몰드(주) 허리보호대
JP3094642U (ja) * 2002-12-13 2003-07-04 株式会社新和 腰バンド
US7670205B2 (en) * 2003-11-28 2010-03-02 Wacoal, Corp. Crotch-possessing corrective garment
JP3105014U (ja) * 2004-04-09 2004-10-21 株式会社京都繊維工業 コルセット
JP2006334255A (ja) * 2005-06-06 2006-12-14 Shunji Ninomiya 身着具
KR101006758B1 (ko) * 2008-06-20 2011-01-10 유실근 복합식 척추보호대
JP5777557B2 (ja) 2011-12-09 2015-09-09 興和株式会社 サポータ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6781A1 (fr) * 2003-02-21 2005-11-23 Philippe Nicolas Dispositif de contention elastique des cuisses
JP3146163U (ja) * 2008-08-26 2008-11-06 株式会社デサント 腰部と骨盤をサポートするベルト
CN201691121U (zh) * 2010-02-01 2011-01-05 王冰 一种护腰带
CN103354738A (zh) * 2011-01-31 2013-10-16 吉博公司 腰部支撑带
CN103476367A (zh) * 2011-02-25 2013-12-25 宝尔芬德股份公司 背带或骨盆带
CN202235803U (zh) * 2011-08-02 2012-05-30 启东凤兵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美背支撑衣
CN202873853U (zh) * 2012-10-19 2013-04-17 吴盈庆 可调式的腰部护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35842A1 (en) 2017-05-18
JP6544774B2 (ja) 2019-07-17
AU2015285187A1 (en) 2017-01-12
ES2725466T3 (es) 2019-09-24
CA2954038C (en) 2023-08-15
SG11201610619UA (en) 2017-01-27
KR102424534B1 (ko) 2022-07-22
AU2015285187B2 (en) 2019-03-28
US10888448B2 (en) 2021-01-12
CN106659578A (zh) 2017-05-10
EP3165200A1 (en) 2017-05-10
KR20170028898A (ko) 2017-03-14
EP3165200A4 (en) 2018-03-14
TW201611792A (en) 2016-04-01
WO2016002843A1 (ja) 2016-01-07
EP3165200B1 (en) 2019-03-20
JPWO2016002843A1 (ja) 2017-04-27
TWI677328B (zh) 2019-11-21
CA2954038A1 (en)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9578B (zh) 护具
TWI516253B (zh) Support
CN105361987B (zh) 护具
JP3634859B2 (ja) 体形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衣料
JP2006233372A (ja) インナー・ウェア
JP2000303209A (ja) 体型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衣類
JP2006144194A (ja) インナー・ウェア
JP6018673B2 (ja) サポーター
JP4225536B2 (ja) 体形補整機能を有する衣料
JP3125958U (ja) 経編レース地を用いた衣類
US20240074548A1 (en) Fastener stri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astener stringer
JP2001303414A (ja) 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040012778A (ko) 경편 직물과 그것을 이용한 의료
JP2003301306A (ja) 体型補整機能を有するブラジャ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