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7328B - 支撐物 - Google Patents

支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7328B
TWI677328B TW104121447A TW104121447A TWI677328B TW I677328 B TWI677328 B TW I677328B TW 104121447 A TW104121447 A TW 104121447A TW 104121447 A TW104121447 A TW 104121447A TW I677328 B TWI677328 B TW I6773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elt
auxiliary
band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792A (en
Inventor
土屋顯晴
Akiharu Tsuchiya
尾島仁
Hitoshi Ojima
絈野英憲
Hidenori Kaseno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Kowa Company, Ltd.
日商前進股份有限公司
Advancing Inc.
日商DMChain協同組合
Dmchain Cooperativ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Kowa Company, Ltd., 日商前進股份有限公司, Advancing Inc., 日商DMChain協同組合, Dmchain Cooperative filed Critical 日商興和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1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7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73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61F5/028Braces for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lower back, e.g. lumbo sacral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3Corsets or bandages for abdomen, teat or breast support, with or without pa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Bipolar Transis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支撐物,其相對於支撐物之穿著者,可防止支撐物在較寬之背抵部之上邊及下邊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可確實地支撐穿著者之腰部。
支撐物100具備:帶狀之本體部10,其具有供穿著者之背部抵接之背抵部11、及自背抵部11之兩側左右突出之突出部12;左右一對之補助帶部31、32,其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交叉固定;左右一對之調節帶部51、52,其遊插於配置在補助帶部31、32之環狀之環部41、42;及帶狀之支撐帶部70,其固定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

Description

支撐物
本發明係關於可支援穿著者之日常動作之支撐物,尤其是關於圍繞穿著者之骨盆而可支撐穿著者之整個腰部之支撐物。
先前之支撐腰部及骨盆之支撐帶,係構成為於具有包覆腰部及骨盆部之寬度之本體帶中,於該本體帶之左右兩端部設置穿脫用之黏扣帶,而可調整鬆緊圍束於穿著者之腹部側,且藉由於該本體帶之內面側並列設置可分別單獨調整束緊力之腰部用支撐帶及骨盆用支撐帶,利用設於上述本體帶之腰部用支撐帶、及骨盆用支撐帶,同時對腰部及骨盆進行支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此外,先前之腰痛帶係藉由帶片將固定板與腹帶結合而成,其中,該固定板係使於柔軟之基布浸漬了水硬化性樹脂的成形材硬化成符合腰部之形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此外,先前之支撐物具備:本體部,其具有背抵部;毛圈,其配置於本體部之兩端之表布面;第1補助帶部,其一端固定於背抵部之左邊之上端,另一端固定於背抵部之右邊之下端;第2補助帶部,其與第1補助帶部配對;第1環部,其配置為可於第1補助帶部之一端與另一端之間滑動;第2環部,其與第1環部配對;第1調節帶部,其一端固定於本體部之右端側之毛圈,另一端部可繫扣於本體部之右端側之毛圈;及第2調節帶部,其與第1調 節帶部配對(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4616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6-142126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3/085027號小冊子
先前之支撐腰部及骨盆之支撐帶(腰痛帶),係藉由於背面部(固定板)上並列設置腰部用支撐帶(上側之帶)及骨盆用支撐帶(下側之帶),以使腰部用支撐帶(上側之帶)按壓背面部(固定板)之中心的略上側,且使骨盆用支撐帶(下側之帶)按壓背面部(固定板)之中心的略下側。相對於此,由於穿著者之背部係呈彎曲,因此,在如先前之支撐腰部及骨盆之支撐帶(腰痛帶)般,腰部用支撐帶(上側之帶)及骨盆用支撐帶(下側之帶)均等地按壓背面部(固定板)之靠中心上下側時,會有於背面部(固定板)之上邊側產生背面部(固定板)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以至於無法充分地支撐穿著者之腰部之問題。
此外,先前之支撐物中,於配合穿著者之體型而將背抵部之上下寬度加寬之情況下,只要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之寬度不增加,則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對背抵部之重疊面積就會變窄,因而會有不能充分地獲得藉由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按壓背抵部之功效之問題。此外,先前之支撐物中,於配合 穿著者之體型而將背抵部之上下寬度加寬之情況下,於將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之一端固定於背抵部之上端,將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之另一端固定於背抵部之下端之構成中,由於背抵部之上端與下端之間的間隔寬,因此,由第1補助帶部及第2補助帶部造成之按壓力不能充分地供給於背抵部之中央,因而會有背抵部之對穿著者之腰部之支撐力下降之問題。此外,先前之支撐物中,於配合穿著者之體型而將背抵部之上下寬度加寬之情況下,第1補助帶部與第2補助帶部之交叉之位置係自背抵部之上邊側移動而靠近背抵部之中心,有於背抵部之上邊側使背抵部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的可能性,因而會產生無法充分地支撐穿著者之腰部之新問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支撐物,即使為寬度寬之背抵部,仍可防止支撐物之上邊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可確實地支撐穿著者之腰部。
本發明之支撐物中,其包含:背抵部,其抵接穿著者之背部;突出部,其配置於背抵部之兩側,且配置有連接於背抵部並於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伸縮部;一對補助帶部,其由在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二條帶狀體構成,二條帶狀體係背抵部上交叉之方式而將兩端固定,且於該帶狀體可滑動地配置有環狀之環部;一對調節帶部,其由具有較補助帶部之伸縮性低之二條帶狀體構成,且分別遊插於配置在補助帶部之環狀之環部,將一端固定於左右之突出部之伸縮部以外,且於另一端配置黏扣帶之鉤扣;及帶狀之支撐帶部,其由在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且固定於背抵 部,於兩端部配置黏扣帶之鉤扣。
於本發明之支撐物中,可提供一種即使為寬度寬之背抵部,仍可防止支撐物自穿著者之上邊及下邊之背部浮起,並可對背抵部之上邊及下邊之來自各帶部之按壓力施以輕重,極適合於腰痛類之支撐物。
10‧‧‧本體部
10a‧‧‧左端
10b‧‧‧右端
11‧‧‧背抵部
11a‧‧‧上邊
11b‧‧‧下邊
11c‧‧‧左邊
11d‧‧‧右邊
11e‧‧‧開口部
11f‧‧‧拉舍爾經編網布
11g‧‧‧鉤針織布
12‧‧‧突出部
12a‧‧‧上邊
12b‧‧‧下邊
12c‧‧‧彈性布料
12d‧‧‧伸縮部
12e‧‧‧非伸縮部
13‧‧‧緞帶
14‧‧‧包邊帶
15‧‧‧雙拉舍爾經編布
15a‧‧‧織物表面
15b‧‧‧織物背面
15c‧‧‧連結部
21‧‧‧毛圈
22a、22b、22c、22d‧‧‧鉤扣
31‧‧‧第1補助帶部
31a‧‧‧一端
31b‧‧‧另一端
31c‧‧‧彎曲部
32‧‧‧第2補助帶部
32a‧‧‧一端
32b‧‧‧另一端
32c‧‧‧彎曲部
41‧‧‧第1環部
41a‧‧‧第1長孔
41b‧‧‧第2長孔
42‧‧‧第2環部
42a‧‧‧第1長孔
42b‧‧‧第2長孔
51‧‧‧第1調節帶部
51a‧‧‧一端
51b‧‧‧另一端
52‧‧‧第2調節帶部
52a‧‧‧一端
52b‧‧‧另一端
53‧‧‧第2導引部
60‧‧‧按壓部
61‧‧‧上底
62‧‧‧下底
63‧‧‧凹部
70‧‧‧支撐帶部
70a‧‧‧左端
70b‧‧‧右端
70c‧‧‧接縫
71‧‧‧第1導引部
100‧‧‧支撐物
L‧‧‧長邊方向
S‧‧‧短邊方向
圖1(a)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b)為顯示圖1(a)所示之支撐物之裡布面之圖,(c)為圖1(a)所示之支撐物之上側視圖,(d)為圖1(a)所示之支撐物之下側視圖。
圖2(a)為顯示圖1(a)所示之支撐物之第1調節帶部及第2調節帶部暨支撐帶部之繫扣解開,將第1調節帶部自第1環部取下,並將支撐帶部自第1導引部取下之狀態之表布面之圖,(b)為可收納於圖1(b)所示之支撐物之背抵部之按壓部之前視圖及後視圖,(c)為圖2(b)所示之按壓部之左側視圖及右側視圖,(d)為用以說明使用於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非伸縮部之雙拉舍爾經編布之立體圖。
圖3(a)為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穿著方法之前視圖,(b)為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穿著方法之後視圖,(c)為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穿著方法之右側視圖,(d)為用以說明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穿著方法之左側視圖。
圖4(a)為用以說明圖3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前視圖,(b)為用以說明圖3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後視圖,(c)為用以說明圖3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右側視圖,(d)為用 以說明圖3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左側視圖。
圖5(a)為用以說明圖4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前視圖,(b)為用以說明圖4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後視圖,(c)為用以說明圖4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右側視圖,(d)為用以說明圖4所示之支撐物之後續穿著方法之左側視圖。
圖6(a)為顯示圖1所示之支撐物之第1環部及第2環部之前視圖及後視圖,(b)為圖6(a)所示之第1環部及第2環部之右側視圖及左側視圖,(c)為圖6(a)所示之第1環部及第2環部之俯視圖及仰視圖,(d)為圖5(c)所示之第1環部附近之局部放大圖,(e)為圖6(d)所示之局部放大圖中之中央橫剖視圖。
圖7(a)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其他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b)為用以說明圖7(a)所示之對背抵部之按壓力之差異之說明圖。
圖8(a)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又一其他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b)為顯示圖8(a)所示之支撐物之裡布面之圖。
圖9(a)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b)為顯示圖9(a)所示之支撐物之裡布面之圖。
圖10(a)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b)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其他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
支撐物100係作為腰用(尤其是骨盆用)之支撐物(束腰帶)而使用,如圖1及圖2所示,其大致具備本體部10、左右一對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左右一對之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左右一對之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 及支撐帶部70。
本體部10係由帶狀體構成,且具備:背抵部11,其配置於該帶狀體之大致中央之中央部分,抵接在穿著者之背部;及突出部12,其配置於背抵部11之兩側之兩端部分,且將本體部10之兩端部分之上邊12a及下邊12b設為大致平行,將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水平部分與上邊12a及下邊12b之夾角(銳角側)設為θ1(例如,θ1=12°~14°)而向上突出。此外,本體部10係將連結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中點與下邊11b之中點之線段作為對稱軸而線對稱之平面形狀,且將裡布面(參照圖1(b))抵接於穿著者之腰部而圍繞於該腰部。
再者,背抵部11及突出部12,係藉由緞帶13自本體部10之表布面及裡布面夾持且對緞帶13之端緣部進行縫製而予以連結,該緞帶13係使用聚酯線且藉由針織機針織而成。此外,對於自本體部10之表布面及背面所夾持之緞帶13之內層,係藉由不使背抵部11之材料與突出部12之材料重疊而予以平坦化,以達到支撐物100之薄質化,實現簡潔之穿著感,並且,即使於支撐物100上套上外衣,也不容易對外衣產生影響。尤其是,藉由十字縫(交叉縫)對背抵部11及突出部12之材料彼此進行縫製,則一面可維持支撐物100之薄度,一面可實現能承受支撐物100之頻繁使用之耐久性。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以包邊帶14將背抵部11、突出部12及緞帶13之邊緣(裁邊)夾入而進行縫製(包邊),但也可藉由包邊縫、斜眼滾邊縫等,實施背抵部11、突出部12及緞帶13之裁邊之開線防止或裝飾。尤其是,突出部12之裁邊之包 邊,係藉由十字縫(交叉縫)對包邊帶14進行縫製,以使相鄰之接縫不密集,從而不會抑制突出部12之長邊方向L之伸縮性,故較佳。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使位於上邊11a之兩端之角部彎曲、以使上邊11a與突出部12之上邊12a連續成大略S字狀之大致等腰梯形之平面形狀,且不平行之對邊(左邊11c、右邊11d)與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水平部分之夾角(銳角側)θ2為90°-θ1(例如,θ1=12°~14°時,θ2=76°~78°)。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藉由呈寬幅之寬度(例如,19cm~25cm),可對應於穿著者之骨盆之大小而確實地支撐骨盆。再者,背抵部11也可構成為使位於下邊11b之兩端之角部彎曲、以使下邊11b與突出部12之下邊12b連續成略S字狀,而相對於突出部12呈寬幅之寬度之平面形狀。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於裡布面具有開口部11e之袋狀體,其構成為將由剛性高且不具伸縮性之硬質之板狀體所構成之按壓部60作為襯墊而可於該袋狀體之內部進行插拔,但只要背抵部11為不具伸縮性者,可不需要插入按壓部60,也可不需要為袋狀體。
再者,將背抵部11作成袋狀體而可進行按壓部60之插拔之構成,可藉由按壓部60之有無或按壓部60之材質變更等,進行背抵部11之硬度調整,並藉由自背抵部11拆下按壓部60,可對支撐物100進行清洗,以保持清潔衛生,故而較佳。此外,將背抵部11作成袋狀體之構成,可收納能因應穿著者之需求之附屬品,例如,可收納懷爐以提高支撐物100之保溫力等,可提高支撐物100之便利性,故而較佳。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藉由將使用尼龍線且經雙拉舍爾經編機(Raschel warp knitting machine)針織而成之網眼(mesh)布料(拉舍爾經編網布11f)用於面料,可將積留於袋狀體內部之纖維屑等之異物自織縫排出於外部,不僅衛生,並可提高背抵部11之透氣性。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於拉舍爾經編網布11f之精加工時實施樹脂加工,以提高拉舍爾經編布料之硬度,強化支撐物100對穿著者之背部之支撐力。
並且,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藉由將使用聚氨酯線及具有耐熱性之聚酯線且經鉤編針織機(crochet warp knitting machine)編織而成之鉤針織品(鉤針織布11g)用於襯裡,不僅觸感柔軟,且對穿著者之背部之肌膚觸感佳,且藉由於開口部11e使2片鉤針織布11g重疊,可防止收納於袋狀體內部之懷爐等之附屬品自開口部11e脫落。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背抵部11,係藉由使用不實施樹脂加工之經編針織布料作為襯裡,即使將布料裁斷,織線也不會自裁邊開線,而可加工成自由之形狀,並可對袋狀體賦予可插入附屬品之所需之伸縮性。
再者,經編機係大致分為使用多樣式之針而形成特化為花紋之編織(拉舍爾經編)之拉舍爾經編機、及不設定花紋而形成特化為高生產之編織(翠可特經編)之翠可特經編機(tricot warp knitting machine)。此外,拉舍爾經編機被細分為雙拉舍爾經編機、拉舍里娜(raschelina)經編機、蕾絲經編機、或鉤針經編機(鉤針編機)等。
此外,經編係於縱向(編織方向)順序製作經圈,且使 用各一根平行排列之多根經線(整經線),分別使此等些經圈結合而製作針織布料。
結合方法有各式各樣之種類,作為代表,可列舉一面使相鄰之經線彼此套接、一面整體製作針織物之方法,或者,以各一根經線製作獨立之多數之鎖圈,相應地將另外準備之另一組經線插入此鎖圈,一面將各複數個鎖圈纏接、一面朝橫向連絡,整體形成針織布料之方法。
此外,經編針織具有不易開線,且橫向(垂直於編織方向之方向)之伸展少,而且還具有高生產性,編織寬度大等之特徵。
本實施形態之按壓部60,係藉由使用耐熱性較溶融點為105℃~120℃之聚乙烯材料優良、溶融點為150℃~160℃之聚丙烯(PP:polypropylene)製之樹脂板,於將懷爐收納背抵部11之情況,可抑制因懷爐之發熱而引起之變形。
此外,如圖2(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按壓部60係沿背抵部11之平面形狀之大致等腰梯形之平面形狀,藉由將4個角部形成圓角,且於上底61及下底62之中央形成凹部63之形狀,則按壓部60容易以連結上底61之中點與下底62之中點之線段作為基準進行扭轉,相對於此扭轉而產生反作用力,進而相對於穿著者之動作以輔助軸心腳,從而使穿著者之步行順暢。此外,若為於按壓部60不形成凹部63之樹脂板,則於按壓部60以連結上底61之中點及下底62之中點之線段作為基準而彎曲之情況,由於上底61中的中央突出最高,按壓部60之突出部分接觸於穿著者之背部產生疼痛,因此較佳係於上底61之中央形成凹部63。
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2,係由配置於背抵部11之兩側之具有伸縮性之區域(以下,稱為伸縮部12d)、及鄰接於伸縮部12d而配置之不具伸縮性之區域(以下,稱為非伸縮部12e)構成。
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係由彈性布料12c構成,其係不僅賦予長邊方向L之伸縮性,並抑制短邊方向S之伸縮性之質地,該彈性布料12c係藉由針織機針織而成,其於聚氨酯線及聚酯線之外,為了防止布料之彎折而織入尼龍製之單絲(單纖維)。再者,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係具有較後述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伸縮性高之伸縮性。
再者,於將通常之單絲(例如,每根為600丹尼)使用於突出部12之情況,由於一根單絲較粗,為如金屬線之縱絲,因此,單絲之前端自裁邊突出,有可能會刺痛穿著者。
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係使用低數(low count)之單絲(例如,每根為50丹尼)之集合線(例如,10根),於維持所需之硬度及透氣性之下,抑制單絲之前端自裁邊突出,即使假設單絲突出,由於一根單絲之粗細較小,因此,單絲之前端不會刺觸穿著者,可減輕對穿著者之皮膚之刺激。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係於突出部12之精加工時實施樹脂濃度高之樹脂加工,以進一步提高織物之硬度,強化支撐物100對穿著者之前腹部及側腹部之支撐力,並且由於織物本身為網布構造,因而透氣性佳。
於本體部10之兩端(左端10a、右端10b)之表布面及本體部10之左端10a或右端10b之裡布面,配置黏扣帶(毛圈、鉤扣),用以使本體部10之不同面繫扣。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本體部10,係於圖1(a)所示之支撐物100之表布面之兩端(左端10a、右端10b)側配置黏扣帶之毛圈21,於圖1(b)所示之裡布面之右端10b側配置黏扣帶之鉤扣22a。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之基材,係由雙拉舍爾經編機針織而成,且如圖2(d)所示由雙拉舍爾經編布15構成,抑制了長邊方向L及短邊方向S之伸縮性之質地,其中,該雙拉舍爾經編布15係由具有毛圈構造之織物表面15a、具有網布構造之織物背面15b、及具有雙拉舍爾經編構造之連結部15c所構成。亦即,由於本實施形態之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具有毛圈構造(織物表面15a),因此,與配置於圖1(a)所示之支撐物100之表布面之兩端(左端10a、右端10b)側之黏扣帶之毛圈21對應。而且,本實施形態之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具有雙拉舍爾經編網布構造(織物背面15b及連結部15c),因此,與背抵部11(拉舍爾經編網布11f、鉤針織布11g)及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比較,透氣性最佳,藉由於支撐物100之穿著狀態下配置於本體部10之兩端之重疊區域,可確保支撐物100之透氣性,提高穿著感。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使彈性布料12c與雙拉舍爾經編布15局部重疊且對邊界部分進行縫合,以包邊帶14夾入彈性布料12c及黏扣帶之毛圈21(雙拉舍爾經編布15)之邊緣(裁邊)並進行縫製。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將包邊帶14之一端配置於本體部10之右端10b,使圍繞本體部10之包邊帶14之另一端配置於本體部10之裡布面側,於黏扣帶之鉤扣22a及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之間夾入包邊帶 14之另一端,將鉤扣22a朝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進行縫製,同時對包邊帶14之另一端進行縫製。藉由此構成,可簡化支撐物100之製造步驟,並抑制包邊帶14之另一端自支撐物100之表面突出,不會損壞支撐物100之美觀。
本實施形態之左右一對之補助帶部,係由在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二條帶狀體(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構成,且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以交叉方式固定該二條帶狀體。第1補助帶部31係由在第1補助帶部31之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該帶狀體之一端31a係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一端及/或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之上端,且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之背抵部11之外側(右側)被折回,將該帶狀體之另一端31b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之與背抵部11相連接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附近之大致中央。再者,只要第1補助帶部31與第2補助帶部32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交叉,則第1補助帶部31之另一端31b不需要固定於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附近之大致中央,也可連接固定於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附近之下端。
再者,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之一端31a,係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一端(左邊11c之上端),將一部分夾入背抵部11(拉舍爾經編網布11f)及緞帶13之間而進行縫製,剩餘之部分則與背抵部11(拉舍爾經編網布11f)一併由包邊帶14夾入並進行縫製。此外,如圖1(a)及圖2(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之另一端31b,係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右 邊11d)附近之大致中央,夾入突出部12(彈性布料12c)及緞帶13之間而進行縫製。再者,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之一端31a,係跨設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的一端及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之上端,但也可僅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或者僅固定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
第2補助帶部32係與第1補助帶部31配對,其由在第2補助帶部32之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該帶狀體之一端32a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另一端及/或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之上端,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之背抵部11之外側(左側)被折回,將該帶狀體之另一端32b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之與背抵部11相連接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附近之大致中央。再者,只要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交叉,則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部32b不需要固定於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附近之大致中央,也可連接固定於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附近之下端。
再者,作為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圖1(a)、圖1(c)及圖1(d)、圖2(a)、圖3(b)、圖3(c)及圖3(d)、圖4(b)、圖4(c)及圖4(d)、暨圖5(b)、圖5(c)及圖5(d)顯示第2補助帶部32跨於第1補助帶部31上之構成,但也可為第1補助帶部31跨於第2補助帶部32上之構成。
再者,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補助帶部32之一端32a,係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另一端(右邊11d之上端), 將一部分夾入背抵部11(拉舍爾經編網布11f)與緞帶13之間而進行縫製,剩餘之部分則與背抵部11(拉舍爾經編網布11f)一併由包邊帶14夾入並進行縫製。此外,如圖1(a)及圖2(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部32b,係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左邊11c)附近之大致中央,夾入突出部12(彈性布料12c)與緞帶13之間而進行縫製。再者,如圖1(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補助帶部32之一端32a,係跨設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的另一端及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之上端,但也可僅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或者僅固定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係將使用聚氨酯線及聚酯線且經針織機針織而成之編織橡膠作為基材,藉由使用聚氨酯作為彈性纖維之材料,不僅耐久性(耐熱性)優異,並且可抑制使用生橡膠作為彈性纖維之材料時產生之過敏性反應(allergy),對穿著者之皮膚具有親和性。
第1環部41係環狀,且配置為可於第1補助帶部31之一端31a及另一端31b之間滑動。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第1環部41,如圖6(a)至圖6(c)所示,具有對應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1調節帶部51之寬度及厚度而並排設置之2個貫通孔(第1長孔41a、第2長孔41b)。再者,所謂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1調節帶部51之寬度及厚度對應之貫通孔,係指對第1環部41之滑動無影響,且於貫通孔(第1長孔41a、第2長孔41b)內,帶部(第1補助帶部31、第1調節帶部51)本身無法扭轉之孔之大小。
第2環部42係與第1環部41配對,其為環狀,且配 置為可於第2補助帶部32之一端32a及另一端部32b之間滑動。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第2環部42,如圖6(a)及圖6(c)所示,具有與第2補助帶部32及第2調節帶部52之寬度及厚度對應而並排設置之2個貫通孔(第1長孔42a、第2長孔42b)。再者,與第2補助帶部32及第2調節帶部52之寬度及厚度對應之貫通孔,係指對第2環部42之滑動沒有影響,且於貫通孔(第1長孔42a、第2長孔42b)內,帶部(第2補助帶部32、第2調節帶部52)本身無法扭轉之孔之大小。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係藉由模具成型機成型之平環,藉由使用聚縮醛作為原材料,兼具高硬度、柔軟性及耐熱性。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係具有2個貫通孔(第1長孔42a、第2長孔42b)之構成,但也可為具有一個貫通孔,將第1補助帶部31(第2補助帶部32)及第1調節帶部51(第2調節帶部52)插入至該一個貫通孔之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左右一對之調節帶部,係由在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二條帶狀體(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構成。第1調節帶部51係游插於第1環部41,由較第1補助帶部31之伸縮性低之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該帶狀體之一端51a係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且與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之第1補助帶部31之折回部分(彎曲部31c)對向而插通於第1環部41之後被折回,該帶狀體之另一端51b可繫扣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該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以外。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 第1調節帶部51之一端51a,於解開第1調節帶部51之另一端51b之繫扣之平放狀態下(參照圖2(a)),將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之大致中央作為支點,朝另一端51b側傾斜地固定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此外,第1調節帶部51之一端51a之固定位置及另一端51b側之繫扣位置,係支撐物100之平放狀態下(參照圖1(a)),在被束縛於自然長度之第1補助帶部31之第1環部41之可動區域中,相對於離該第1補助帶部31之一端31a及另一端31b最遠之位置(彎曲部31c),位於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1調節帶部51,係將使用聚丙烯線及聚酯線且經針織機針織而成之PP帶作為基材,於突出部12之短邊方向S之大致中央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及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間夾入第1調節帶部51(基材)之一端51a,與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及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之縫製之同時,一併對一端51a進行縫製。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調節帶部51,係藉由縫製將繫扣於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黏扣帶之毛圈21之黏扣帶之鉤扣22b(參照圖2(a))配置於第1調節帶部51(基材)之另一端51b中、與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黏扣帶之毛圈21對向之面。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調節帶部51,係藉由將作為另一端51b之基材之端部折回(折回構造),使黏扣帶之鉤扣22b重疊於折回部分(折回構造)而進行縫製,以增加另一端51b之厚度,可防止第1調節帶部51之自第1環部41脫落,並且穿著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1b,可獲得使用便利之支撐物100。
第2調節帶部52係與第1調節帶部51配對,其游插於第2環部42,由較第2補助帶部32之伸縮性低之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該帶狀體之一端52a係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之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且與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之第2補助帶部32之折回部分(彎曲部32c)對向而插通於第2環部42之後被折回,該帶狀體之另一端52b可繫扣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該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以外。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第2調節帶部52之一端52a,於解開第2調節帶部52之另一端部52b之繫扣之平放狀態下(參照圖2(a)),將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之突出部12之非伸縮部12e之大致中央作為支點,朝另一端部52b側傾斜固定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之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此外,第2調節帶部52之一端52a之固定位置及另一端52b側之繫扣位置,係於支撐物100之平放狀態下(參照圖1(a)),在被束縛於自然長度之第2補助帶部32之第2環部42之可動區域中,相對於離該第2補助帶部32之一端32a及另一端32b最遠之位置(彎曲部32c),位於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2調節帶部52,係將使用聚丙烯線及聚酯線且經針織機針織而成之PP帶作為基材,於突出部12之短邊方向S之大致中央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及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間夾入第2調節帶部52(基材)之一端52a,與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及非伸縮部12e(雙拉舍爾經編布15)之縫製之同時,一併對一端52a進行縫製。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2調節帶部52,係藉由縫製 將繫扣於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之黏扣帶之毛圈21之黏扣帶之鉤扣22c(參照圖2(a))配置於第2調節帶部52(基材)之另一端部52b中、與本體部10之右端10a側之黏扣帶之毛圈21對向之面。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2調節帶部52,係藉由將作為另一端部52b之基材之端部折回(折回構造),使黏扣帶之鉤扣22c重疊於折回部分(折回構造)而進行縫製,以增加另一端52b之厚度,可防止第2調節帶部52之自第2環部42脫落,並且穿著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2b,可獲得使用便利之支撐物100。
尤其是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將第1補助帶部31自然長度設為較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一端(左邊11c之上端)及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右邊11d)之大致中央間之間隔長,將第2補助帶部32之自然長度設為較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另一端(右邊11d之上端)及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左邊11c)之大致中央間之間隔長。
因此,即使於未受到來自第1調節帶部51(第1環部41)之拉伸負荷之狀態(鬆弛狀態)下,第1補助帶部31仍產生彎曲部分(繫合於第1環部41之彎曲部31c),於穿著支撐物100且將第1調節帶部51向前方推出之情況,可確定第1補助帶部31之伸長方向,第1補助帶部31之伸長初期之阻力小,從而可圓滑地推出。
同樣地,第2補助帶部32即使於鬆弛狀態下,仍產生彎曲部分(繫合於第2環部42之彎曲部32c),於穿著支撐物100且將第2調節帶部52向前方推出之情況,可確定第2補助帶部32之伸長方向,第2補助帶部32之伸長初期之阻力小,從而可圓滑地推出。
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由在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構成,於自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至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間被固定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且於兩端部配置有黏扣帶之鉤扣22d。亦即,支撐帶部70係於背抵部11上配置於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不重疊之位置。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具備配置於背抵部11之兩側邊(左邊11c、右邊11d)之下端附近,使支撐帶部70插通之環狀之第1導引部71。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同樣,將使用聚氨酯線及聚酯線且經針織機針織而成之編織橡膠作為基材。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藉由縫製將繫扣於本體部10之黏扣帶之毛圈21之黏扣帶之鉤扣22d(參照圖2(a))配置於支撐帶部70(基材)之兩端(左端70a、右端70b)中、與本體部10之黏扣帶之毛圈21對向之面。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導引部71係使用緞帶,藉由使一條緞帶對半彎曲,且將彎曲之緞帶之兩端與背抵部11、突出部12及緞帶13之邊緣一併以包邊帶14夾入而進行縫製。此外,第1導引部71係沿緞帶13,將緞帶之彎曲部分縫製於本體部10(緞帶13、拉舍爾經編網布11f、鉤針織布11g、彈性布料12c)。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將一條帶狀體作為基材,將該帶狀體之中央部縫製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中央附近(接縫70c)而固定於背抵部11,且於兩端(左端70a、右端70b)配置有鉤扣22d之構成,但也可構成為將相同之長度、寬度及伸展率之二條帶狀體作為基材,將各帶狀體之一端分別縫製於背抵部11 之下邊11b之中央附近而固定於背抵部11,且於另一端部配置鉤扣22d。
並且,如圖6(d)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相對於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配置於突出部12之下邊12b側。藉此,於穿著支撐物100之情況,由於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不干涉支撐帶部70,因此,不會有伴隨穿著者之動作而阻礙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之動作之情形。亦即,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藉由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之滑動,可配合穿著者之動作對第1補助帶部31(第2補助帶部32)之彎曲部31c(彎曲部32c)與一端31a(一端32a)間之長度(伸縮)、及彎曲部31c(彎曲部32c)與另一端部31b(另一端部32b)之間之長度(伸縮)進行調整,可防止第1補助帶部31(第2補助帶部32)之皺褶產生。此外,由於支撐帶部70不干涉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因而於穿著支撐物100時,於將支撐帶部70繫扣於本體部10之後再將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繫扣於本體部10之情況下,不會有伴隨將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朝前方推出之動作而阻礙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之動作之情形,可獲得使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圓滑地滑動之作用功效。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藉由僅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31b、32b之一部分重疊,不會有干涉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之情形,於穿著支撐物100之情況,對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31b、32b進行按壓,可防止於另一端31b、32b附近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捲起。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1(a)),藉由僅與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之一端51a、52a之一部分重疊,不會有干涉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之情形,於穿著支撐物100之情況,對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之一端51a、52a進行按壓,可防止於一端51a、52a附近之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之捲起。
其次,與支撐物100之穿著順序一併,使用圖3、圖4及圖5,對由於支撐物100具備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暨支撐帶部70而獲得之作用功效進行說明。
首先,穿著者經由開口部11e將按壓部60插入背抵部11之內部,形成解開第1調節帶部51之鉤扣22b與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右端10b側之毛圈21之繫扣,解開第2調節帶部52之鉤扣22c與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左端10a側之毛圈21之繫扣,並解開支撐帶部70之兩端(左端70a、右端70b)側之鉤扣22d與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兩端(左端10a、右端10b)側之毛圈21之繫扣的狀態。
然後,如圖3所示,穿著者於使本體部10之背抵部11支撐穿著者之背部(骨盤)之後,使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伸長至長邊方向L之伸長極限為止之狀態下,使本體部10自左端10a圍繞於穿著者之腰部之後,自右端10b側圍繞於穿著者之腰部,將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右端10b側之鉤扣22a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左端10a側之毛圈21。
此時,由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未 受到來自第1調節帶部51(第1環部41)及第2調節帶部52(第2環部42)之拉伸負荷,因此為鬆弛狀態(自然長度),未對背抵部11進行按壓。
然後,穿著者以單手分別把持第1調節帶部51之另一端51b及第2調節帶部52之另一端52b,將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朝前方推出。
此時,由於第1環部41追隨第1調節帶部51之另一端51b之移動而於第1調帶部51上滑動,且第1補助帶部31具有伸縮性,因此,朝前方移動,於是第1補助帶部31追隨第1環部41之移動而伸長。同樣地,由於第2環部42追隨第2調節帶部52之另一端52b之移動而於第2調帶部52上滑動,且第2補助帶部32具有伸縮性,因此,朝前方移動,於是第2補助帶部32追隨第2環部42之移動而伸長。
此外,藉由第1補助帶部31、第1環部41及第1調節帶部51、暨第2補助帶部32、第2環部42及第2調節帶部52,朝縮小背抵部11(緞帶13)與黏扣帶(毛圈21)間之間隔之方向,對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作用力。然而,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中,由於在使具有較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伸縮性高之伸縮性之伸縮部12d伸長至長邊方向L之伸長極限為止之狀態下,使本體部10之右端10b側之鉤扣22a繫扣於本體部10之左端10a側之毛圈21,因此於已全伸長之伸縮部12d開始收縮之前,第1補助帶郁31及第2補助帶部32即開始伸長,而可縮小相當於伸縮部12d之伸長量之背抵部11及毛圈21之間之間隔,可抑制伸縮部12d之皺摺產生。
再者,若於彎曲部31c及另一端31b之間之帶狀體之伸長達到極限值,則第1補助帶部31使第1環部41朝上方移動,將彎曲部31c及一端31a之間之帶狀體朝另一端部31b側送出,以使一端31a側之帶狀體及另一端31b側之帶狀體能相互彌補。同樣地,若於彎曲部32c及另一端32b之間之帶狀體之伸長達到極限值,則第2補助帶部32使第2環部42朝上方移動,將彎曲部32c及一端32a之間之帶狀體朝另一端部32b側送出,以使一端32a側之帶狀體及另一端32b側之帶狀體能相互彌補。
並且,如圖4所示,於穿著者獲得對腰部所需之鬆緊感之階段,使第1調節帶部51之鉤扣22b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右端10b側之毛圈21,且使第2調節帶部52之鉤扣22c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左端10a側之毛圈21。
此時,由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受到來自第1調節帶部51(第1環部41)及第2調節帶部52(第2環部42)之拉伸負荷,因此成為繃緊狀態,藉由於一端(31a、32a)、另一端部(31b、32b)及彎曲部(31c、32c)之三點支撐而在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形成交叉,以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整體對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進行按壓。
最後,如圖5所示,穿著者以單手分別把持支撐帶部70之左端70a及左端70b,將支撐帶部70朝前方推出,於獲得對腰部之所需之鬆緊感之階段,使支撐帶部70之右端70b側之鉤扣22d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右端10b側之毛圈21,且使支撐帶部70之左端70a側之鉤扣22c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左端10a側之毛圈21。此時,支撐帶部70為繃緊狀態,對背抵部11 之下邊11b附近進行按壓。
再者,對前述之支撐物100之穿著順序為先使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後再使支撐帶部70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上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為於使支撐帶部70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之後,再使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繫扣於本體部10(突出部12)。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可藉由支撐帶部70來彌補因伴隨與先前之支撐物之背抵部之寬度相比而將背抵部11之寬度增寬後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部32對背抵部11產生之按壓力之比例減少。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藉由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相對於背抵部11之交叉部分及支撐帶部70之按壓力,可防止支撐物100在背抵部11之上邊11a及下邊11b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可支撐穿著者之腰部整體。總之,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可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而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之最強之按壓力FA、來自第1補助帶部31之另一端31b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32b之拉伸負荷而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中央之弱按壓力FB、及支撐帶部70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之強之按壓力FC,供給於背抵部11(FA>FC>FB)。藉此,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可防止在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及下邊11b附近之自穿著者之背部浮起,可對應於穿著者之腰部之彎曲面,以適宜之按壓力支撐穿著者之腰部整體。並且,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藉由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配置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以使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 部分位於穿著者之第1腰椎及第2腰椎附近,因此,可支撐穿著者之第1腰椎及第2腰椎附近,可緩和椎間盤凸出等之腰痛。
再者,如圖7(b)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只要可對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區域A)、中央(區域B)及下邊11b附近一方(區域C)供給不同之按壓力(FA>FC>FB),如圖7(a)所示,也可為不將支撐帶部70重疊於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部31b、32b、暨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之一端51a、52a之構成。
此外,如圖1(a)及圖7(a)所示,對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使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向上突出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如圖8所示,也可為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向下突出之支撐物100,或者也可為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大致水平突出之支撐物100。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
圖9(a)為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圖9(b)為顯示圖9(a)所示之支撐物之裡布面之圖。圖9中,與圖1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部分,且省略其說明。
前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係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以二條帶狀體交叉之方式固定一端31a、32a及另一端部31b、32b。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係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以二條帶狀體交叉之方式固定一端31a、32a及另一端部31b、32b。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係於自第1補助 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至背抵部11之上邊11a之間固定於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支撐帶部70也於背抵部11上配置於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不重疊之位置。此外,如圖9(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支撐帶部70,相對於第1環部41及第2環部42,配置於突出部12之上邊12a側。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導引部71,係配置於背抵部11之兩側邊(左邊11c、右邊11d)之上端附近,供支撐帶部70插通。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1補助帶部31,係將一端31a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一端及/或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左邊11c)之下端,且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9(a))之背抵部11之外側(右側)被折回,並將該帶狀體之另一端31b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之連接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右邊11d)附近之大致中央。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第2補助帶部32,係將一端32a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背抵部11之下邊11b之另一端及/或背抵部11之側邊之另一側(例如,左邊11d)之下端,且於本體部10之俯視時(參照圖9(a))之背抵部11之外側(左側)被折回,並將該帶狀體之另一端32b固定於本體部10之表布面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之連接於背抵部11之側邊之一側(例如,右邊11c)附近之大致中央。
再者,只要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交叉,第1補助帶部31之兩端(一端31a、 另一端31b)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兩端(一端32a、另一端32b),也可不限於圖9(a)所示之固定位置。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可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而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區域C,參照圖7(b))之最強之按壓力FC、來自第1補助帶部31之另一端31b及第2補助帶部32之另一端32b之拉伸負荷而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中央(區域B,參照圖7(b))之弱按壓力FB、及支撐帶部70產生之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區域A,參照圖7(b))之強按壓力FA,供給於背抵部11(FC>FA>FB)。藉此,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可防止在背抵部11之上邊11a附近及下邊11b附近之自穿著者之背部之浮起,可對應於穿著者之腰部之彎曲面,以適宜之按壓力支撐穿著者之腰部整體。並且,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藉由將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配置於背抵部11之下邊11b附近,以使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交叉部分位於穿著者之薦髂關節附近,因此,可限制薦髂關節之移動,可穩定薦髂關節。
此外,如圖9所示,對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係使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向上突出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也可為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向下突出之支撐物100,或者也可為突出部12自背抵部11之兩側大致水平突出之支撐物100。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
圖10(a)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圖10(b)為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其他支撐物之表布面之圖。圖 10中,與圖1相同之符號表示相同或相當部分,且省略其說明。
如圖10(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具備分別配置於左右之突出部12之伸縮部12d,且分別供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插通之環狀之第2導引部53。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第2導引部53,係使用以與第1導引部71同樣之緞帶或聚酯線而編織成之針織帶等之帶,將上端及下端縫製於支撐物100之表布面之伸縮部12d(彈性布料12c)上而進行配置。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支撐物100,藉由具備第2導引部53,分別對第1調節帶部51及第2調節帶部52進行定位,抑制朝不必要之方向之牽引,可防止第1補助帶部31及第2補助帶部32之扭轉。
尤其是第1調節帶部51(第2調節帶部52),係藉由將另一端51b(另一端部52b)之寬度,作成較第2導引部53之上下之縫製部分間之寬度寬,可防止第1調節帶部51(第2調節部52)自第2導引部53脫落。
再者,如圖10(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第2導引部53,係使用僅橫跨第1調節帶部51(第2調節帶部52)之長度之帶,但不限於此長度,例如,如圖10(b)所示,也可使用橫跨伸縮部12d之長度之帶。此時,於將帶之兩端與伸縮部12d之邊緣一併以包邊帶14夾入並進行縫製,於第1調節帶部51(第2調節帶部52)之側邊附近將帶縫製於伸縮部12d。

Claims (4)

  1. 一種支撐物,係帶狀體之支撐物,其具備有:背抵部,其使該支撐物抵接於穿著者之背部;突出部,其係配設於上述背抵部之兩側,並配設有連接於上述背抵部且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伸縮部;一對補助帶部,其由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二條帶狀體所構成,兩端以上述二條帶狀體在上述背抵部上交叉之方式被固定,且於該帶狀體可滑動地配設有環狀之環部;一對調節帶部,其由具有伸縮性較上述補助帶部之伸縮性低之二條帶狀體所構成,且分別遊插於配設在上述補助帶部之環狀之環部,將一端固定於上述突出部之伸縮部以外,且於另一端配設黏扣帶之鉤扣;及帶狀之支撐帶部,其由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所構成,被固定於上述背抵部,且於兩端部配設有黏扣帶之鉤扣;上述一對補助帶部,其兩端以該一對補助帶部在上述背抵部之上邊附近交叉之方式被固定,上述支撐帶部在上述背抵部之下邊附近被固定,且位於背抵部之兩側邊之下端及突出部之下邊附近。
  2. 一種支撐物,係帶狀體之支撐物,其具備有:背抵部,其使該支撐物抵接於穿著者之背部;突出部,其係配設於上述背抵部之兩側,並配設有連接於上述背抵部且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伸縮部;一對補助帶部,其由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二條帶狀體所構成,兩端以上述二條帶狀體在上述背抵部上交叉之方式被固定,且於該帶狀體可滑動地配設有環狀之環部;一對調節帶部,其由具有伸縮性較上述補助帶部之伸縮性低之二條帶狀體所構成,且分別遊插於配設在上述補助帶部之環狀之環部,將一端固定於上述突出部之伸縮部以外,且於另一端配設黏扣帶之鉤扣;及帶狀之支撐帶部,其由沿著長邊方向具有伸縮性之帶狀體所構成,被固定於上述背抵部,且於兩端部配設有黏扣帶之鉤扣;上述一對補助帶部,其兩端以該一對補助帶部在上述背抵部之下邊附近交叉之方式被固定,上述支撐帶部在上述背抵部之上邊附近被固定,且位於背抵部之兩側邊之上端及突出部之上邊附近。
  3. 如請求項1或2之支撐物,其中,其具備被配設於上述背抵部之兩側邊,供上述支撐帶部插通之環狀的導引部。
  4. 如請求項1或2之支撐物,其中,其具備有被配設於上述突出部之兩端部,供上述調節帶部及上述支撐帶部之黏扣帶之鉤扣繫扣之雙拉舍爾經編布之黏扣帶之毛圈。
TW104121447A 2014-07-01 2015-07-01 支撐物 TWI677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6072 2014-07-01
JP2014-136072 2014-07-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792A TW201611792A (en) 2016-04-01
TWI677328B true TWI677328B (zh) 2019-11-21

Family

ID=55019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447A TWI677328B (zh) 2014-07-01 2015-07-01 支撐物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8448B2 (zh)
EP (1) EP3165200B1 (zh)
JP (1) JP6544774B2 (zh)
KR (1) KR102424534B1 (zh)
CN (1) CN106659578B (zh)
AU (1) AU2015285187B2 (zh)
CA (1) CA2954038C (zh)
ES (1) ES2725466T3 (zh)
SG (1) SG11201610619UA (zh)
TW (1) TWI677328B (zh)
WO (1) WO20160028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5082B2 (en) 2015-01-12 2021-10-05 Amazing Brace,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ing pregnancy-related and post-natal lower back pain
WO2016115072A1 (en) * 2015-01-12 2016-07-21 Hayes Victor Lumbar support device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JP6899261B2 (ja) * 2017-05-29 2021-07-07 美津濃株式会社 腰ベルト及びこれを含む下衣
JP6660509B1 (ja) * 2019-07-11 2020-03-11 株式会社カドリールニシダ 腹帯
USD937427S1 (en) * 2019-07-17 2021-11-30 Xiaojing Li Back support belt
USD947389S1 (en) * 2019-10-29 2022-03-29 The New Genius (Sz) Technology Co., Limited Belt
USD937428S1 (en) * 2019-12-12 2021-11-30 Hoi Ming Michael HO Multi-functional back relief belt
USD973212S1 (en) * 2021-03-09 2022-12-20 Keaworld Pte Ltd. Pelvis bel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6163U (ja) * 2008-08-26 2008-11-06 株式会社デサント 腰部と骨盤をサポートするベルト
JP2013138823A (ja) * 2011-12-09 2013-07-18 Kowa Co サポータ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4076A (en) * 1925-04-09 1926-10-19 Josephine M Risselt Abdominal support
US2104699A (en) * 1936-08-03 1938-01-04 Avery Jenkins N Surgical appliance
US2117309A (en) * 1936-10-20 1938-05-17 Lewis A Fritsch Belt support
US2476029A (en) * 1946-09-28 1949-07-12 S H Camp & Company Adjustment strap for surgical garments and the like
US3096760A (en) * 1960-10-31 1963-07-09 H G Entpr Sacroiliac support
JPS527115Y2 (zh) * 1973-08-30 1977-02-15
US3927665A (en) * 1974-06-21 1975-12-23 Jerome R Wax Lumbo-sacral support
US4135503A (en) * 1977-01-05 1979-01-23 Romano Nicholas A Orthopedic device
US4833730A (en) * 1987-11-19 1989-05-30 Nelson Ronald E Back brace
US5176131A (en) * 1990-04-30 1993-01-05 Ergodyne Corporation Back support
US5188586A (en) * 1991-10-04 1993-02-23 The Smith Truss Company Back support belt
US5195948A (en) * 1992-03-05 1993-03-23 Hill Dennis M Adjustable back support device
JP3370709B2 (ja) 1992-11-04 2003-01-27 アルケア株式会社 腰痛帯
US5591122A (en) * 1994-07-11 1997-01-07 Yewer, Jr.; Edward H. Convertible support belt
US5820575A (en) * 1995-06-07 1998-10-13 Rooster Products International Inc. Abdominal support belt
US5833638A (en) * 1996-06-10 1998-11-10 Nelson; Ronald E. Back brace
US5722940A (en) * 1996-07-16 1998-03-03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Industrial back support
US5776087A (en) * 1996-08-07 1998-07-07 Tamarack International, Inc. Back brace
JP3793778B2 (ja) * 1997-10-03 2006-07-05 ダイヤ工業株式会社 腰椎帯
KR200249266Y1 (ko) * 2001-05-04 2001-11-16 아쿠아몰드(주) 허리보호대
JP3094642U (ja) * 2002-12-13 2003-07-04 株式会社新和 腰バンド
FR2851459B1 (fr) * 2003-02-21 2005-04-22 Philippe Nicolas Disposition de contention elastique permettant d'assurer un mouvement d'adduction des cuisses d'un etre humain
CN100466924C (zh) * 2003-11-28 2009-03-11 华哥尔株式会社 带裆部的矫正衣
JP3105014U (ja) * 2004-04-09 2004-10-21 株式会社京都繊維工業 コルセット
JP2006334255A (ja) * 2005-06-06 2006-12-14 Shunji Ninomiya 身着具
KR101006758B1 (ko) * 2008-06-20 2011-01-10 유실근 복합식 척추보호대
CN201691121U (zh) * 2010-02-01 2011-01-05 王冰 一种护腰带
FR2970865B1 (fr) * 2011-01-31 2013-02-08 Gibaud Ceinture de soutien lombaire
DE102011000953B4 (de) * 2011-02-25 2012-09-13 Bauerfeind Ag Rücken- oder Beckenbandage
CN202235803U (zh) * 2011-08-02 2012-05-30 启东凤兵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美背支撑衣
CN202873853U (zh) * 2012-10-19 2013-04-17 吴盈庆 可调式的腰部护具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6163U (ja) * 2008-08-26 2008-11-06 株式会社デサント 腰部と骨盤をサポートするベルト
JP2013138823A (ja) * 2011-12-09 2013-07-18 Kowa Co サポー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24534B1 (ko) 2022-07-22
CA2954038A1 (en) 2016-01-07
JP6544774B2 (ja) 2019-07-17
AU2015285187B2 (en) 2019-03-28
TW201611792A (en) 2016-04-01
KR20170028898A (ko) 2017-03-14
US20170135842A1 (en) 2017-05-18
AU2015285187A1 (en) 2017-01-12
EP3165200B1 (en) 2019-03-20
WO2016002843A1 (ja) 2016-01-07
US10888448B2 (en) 2021-01-12
EP3165200A1 (en) 2017-05-10
SG11201610619UA (en) 2017-01-27
CN106659578B (zh) 2019-06-28
CA2954038C (en) 2023-08-15
CN106659578A (zh) 2017-05-10
ES2725466T3 (es) 2019-09-24
EP3165200A4 (en) 2018-03-14
JPWO2016002843A1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7328B (zh) 支撐物
TWI551264B (zh) 支撐物
EP2596711B1 (en) Supporter
JP6489470B2 (ja) 腰用サポーター
JP4546599B2 (ja) ブラジャ−
JP6018673B2 (ja) サポーター
JP6092549B2 (ja) 下半身用補整衣類
JP2006037301A (ja) 矯正用ファンデーション
JP2005113311A (ja) ガードル
JP2007031908A (ja) ガードル
JP2004353154A (ja) 伸縮性インナーウエストベルト
JP2013169331A (ja) 頸部コルセット用カバ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