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9838A -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 Google Patents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09838A CN106609838A CN201510697148.XA CN201510697148A CN106609838A CN 106609838 A CN106609838 A CN 106609838A CN 201510697148 A CN201510697148 A CN 201510697148A CN 106609838 A CN106609838 A CN 1066098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level
- hole
- base
- ring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9/00—Control inputs to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59/02—Selector apparatus
- F16H59/04—Ratio selector apparat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包括换挡杆、硬杆总成;换挡杆具有用于伸入驾驶室的顶部,以及相对于顶部的底部;硬杆总成包括推杆,以及连接于推杆一端的底座,底座与换挡杆的底部连接,推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换挡杆与推杆之间具有夹角,换挡杆的轴心线与推杆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不相交,以使得当硬杆总成远离换挡轴的一端发生振动或抖动时,硬杆总成能围绕换挡杆的底部和底座的连接点摆动,从而提高换挡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整车上所采用的手动变速箱的布置形式包括横置和纵置两种。
其中,横置手动变速箱的输出端和换挡机构的距离较远,换挡机构一般采用软轴拉锁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即换挡杆和变速箱之间采用软轴拉索连接,软轴拉锁包括铁索以及包裹于铁索外的保护层,其具有一定的弯曲特性,能够通过弯曲形变来吸收一部分来自变速箱的振动或抖动,换挡舒适性较好。
但是相应地,在换挡的动力传递过程中,软轴拉锁的弯曲形变也会导致传递过程中动力的损耗,从而降低了动力传递效率和换挡效率,导致换挡操控感不足。
纵置手动变速箱的输出端和换挡机构的距离很近,换挡机构一般采用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即换挡杆和变速箱之间采用硬杆连接。在换挡的动力传递过程中,硬杆不容易发生弯曲形变,在传递过程中动力损耗低,动力传递效率和换挡效率高,因此换挡操控感较好。
但是相应地,由于硬杆不容易发生形变,变速箱的振动或抖动也会直接传递到换挡机构上,表现为车辆在正常行驶或者怠速行驶时,换挡杆抖动剧烈,从而产生噪音和换挡的不适感。所以,目前乘用车市场上,使用纵置手动变速箱的车型属于凤毛麟角,而且多在一些硬派SUV、皮卡或者商用车等对噪音和舒适性不敏感的车型上使用。
因此需要一种兼顾换挡效率和换挡舒适性的手动换挡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换挡效率和换挡舒适性的手动换挡机构。
基于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包括换挡杆、硬杆总成;所述换挡杆具有用于伸入驾驶室的顶部,以及相对于所述顶部的底部;所述硬杆总成包括推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推杆一端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换挡杆的底部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推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换挡杆的轴心线与所述推杆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不相交,以使得当所述硬杆总成远离所述换挡轴的一端发生振动或抖动时,所述硬杆总成能围绕所述换挡杆的底部和所述底座的连接点摆动。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具有连接孔,所述换挡杆的底部穿过所述连接孔;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连接孔中的部分包括第一球形部,所述第一球形部与所述连接孔之间卡设有缓冲套;所述换挡杆底部穿出所述连接孔的一端连接有挡片,沿所述换挡杆的径向方向,所述挡片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缓冲套的内孔的最大尺寸;沿所述换挡杆的轴向方向,所述挡片与所述底座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的,所述换挡杆的底部穿出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所述挡片包括卡环和弹片,所述弹片连接于所述卡环与所述底座相背的一侧;所述卡环具有开口,且包括卡设于所述凹槽中的第一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底座相背的一侧的第二环,所述第二环箍设于所述换挡杆的外周面;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卡环连接,另一端设有卡孔;所述换挡杆底部的端面上设有卡块;所述弹片在弹性形变后抵靠在所述换挡杆底部的端面上,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孔中。
可选的,所述弹片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翼片,所述第一翼片朝向所述底座突伸、且箍设于所述换挡杆的外周面。
可选的,所述弹片远离与所述卡环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翼片,所述第二翼片朝背向所述底座的方向突伸、并用作拆卸时的手持部位。
可选的,所述缓冲套为PUR材质。
可选的,所述底座面向所述推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销孔,以及插在所述第一销孔中的销轴;所述推杆面向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底座开口的U形架,所述U形架的两个支脚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销孔的两端、且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同轴的第二销孔;所述销轴插在所述第二销孔中,所述第一销孔、第二销孔之间设有套于所述销轴外的衬套。
可选的,所述衬套为POM材质。
可选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换挡杆的支架总成,所述支架总成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变速箱壳体上,另一端用于固定在车身地板上;所述支架总成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所述换挡杆的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球座,所述球座具有球形的容纳腔,所述换挡杆穿过所述容纳腔;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容纳腔中的部分包括第二球形部,所述第二球形部的球心作为所述换挡杆的转动中心;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止挡圈,所述止挡圈分别位于所述球座的沿所述换挡杆轴向的两端,且抵靠在所述球座上。
可选的,所述止挡圈包括卡簧或垫圈。
可选的,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还设有O形圈,所述O形圈沿径向卡设于所述球座的外周面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可选的,所述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面向所述换挡杆顶部的一端用于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与所述支撑座相背的一端设有弹性缓冲件,并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抵设在所述车身地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换挡杆的轴心线与推杆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不相交,即换挡杆的轴心线与硬杆总成的连接点不在推杆的中心线上。一方面,换挡时,换挡杆的动力通过硬杆总成传递至变速箱,换挡效率高;另一方面,当变速箱的振动或抖动传递至硬杆总成时,硬杆总成将围绕上述连接点发生摆动,并通过该摆动运动吸收一部分的振动或抖动,提高了手动换挡机构的换挡舒适性。
进一步,换挡杆穿出硬杆总成的底座的一端连接有挡片,且沿径向方向,挡片的最大尺寸大于缓冲套的内孔的最大尺寸。当执行换挡动作时,换挡杆将围绕第二球形部的球心发生偏转,第一球形部的球心将发生沿换挡杆轴向的位移,此时挡片可以用于防止第一球形部从底座中脱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的仰视图;
图4示出了沿换挡杆的轴向方向,换挡杆、支撑座以及底座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换挡杆底部与挡片的连接结构;
图6示出了换挡杆底部与挡片的分解结构;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面向变速器壳体一端的结构;
图8示出了硬杆总成中第二U形架、第三U形架的剖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参照图1、图2所示,包括换挡杆100、硬杆总成200,其中,换挡杆100具有用于伸入驾驶室、且形成为操作手柄101的顶部,以及相对于该顶部的底部。
硬杆总成200的一端与换挡杆100的底部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
参照图2所示,硬杆总成200包括推杆210,以及连接于推杆210一端的底座220,底座220与换挡杆100的底部连接,推杆210的另一端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
其中,参照图3所示,换挡杆100与推杆210之间具有夹角且基本垂直。换挡杆100的轴心线与推杆210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AA不相交。如图3,沿推杆210的宽度方向,换挡杆100的轴心线与硬杆总成200之间的连接点为O,连接点O至中心线AA的垂直距离为d。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换挡时,换挡杆100的动力通过硬杆总成100传递至变速箱,硬杆总成100不容易发生弯曲形变,在传递过程中动力损耗低,可以保证较高的动力传递效率和换挡效率,保证良好的换挡操控感;另一方面,当变速箱的振动或抖动传递至硬杆总成100时,硬杆总成100将围绕连接点O发生摆动,并通过摆动运动吸收一部分的振动或抖动,从而提高手动换挡机构的换挡舒适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并结合图2所示,底座220上具有连接孔221,换挡杆100的底部穿过连接孔221,通过连接孔221与底座220连接。其中,换挡杆100与连接孔221基本同轴设置。
为了保证换挡杆100的轴心线与推杆的中心线AA不相交,连接孔221可以在底座220上偏心设置,即连接孔221的中心与底座220沿推杆210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不相交;或者使得底座220与推杆210偏心设置,及沿推杆210长度方向,推杆210的中心线与底座220的中心线不相交。
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4所示,换挡杆100位于连接孔221中的部分包括第一球形部110,第一球形部110与连接孔221之间卡设有缓冲套222。缓冲套222固定在连接孔221中,第一球形部110卡在缓冲套222内。
如图1、图2所示,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还包括支架总成300,支架总成300相对于硬杆总成200更靠近换挡杆100的顶部。换挡杆100支撑在支架总成300上。当执行换挡动作时,驾驶员推动换挡杆100的顶部,从而推动换挡杆100围绕其转动中心而转动。其中,换挡杆100的转动中心位于支架总成300内。也就是说,换挡杆100的转动中心高于第一球形部110。
当换挡杆100在执行换挡动作时,驾驶员对换挡杆100的顶部施加作用力,换挡杆100围绕其转动中心转动,使得动力通过换挡杆100传递至第一球形部110,并通过第一球形部110的运动带动硬杆总成200运动,从而完成动力传递。其中,缓冲套222的作用是在第一球形部110和连接孔221的内壁之间提供缓冲,避免两者之间由于发生撞击而产生噪音,同时减小两者之间的磨损。
其中,缓冲套222的硬度不宜过小,即不宜过软,否则,当第一球形部110运动时,第一球形部110的动力将被缓冲套222通过弹性变形而吸收,影响换挡杆100和硬杆总成200之间的动力传递效率。本实施例中,缓冲套222选用硬度为98度的PUR(聚氨酯)材料,且通过包塑工艺形成在底座220上。
装配时,将第一球形部110压入缓冲套222,压入力一般在150~200N左右。由于缓冲套222紧紧地包裹在第一球形部110的外周面,并沿轴向对第一球部110形成不小于450N的紧固力,以保证在正常的换挡操作下,第一球形部110不会沿轴向脱离缓冲套222。
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4所示,换挡杆100穿出连接孔221一端连接有挡片102,沿换挡杆100的径向方向,挡片102的最大尺寸大于缓冲套222的内孔的最大尺寸。更确切地说,挡片102的最大尺寸大于缓冲套222内的通孔的最大尺寸。沿换挡杆100的轴向方向,挡片102与底座220之间具有间隙。
未执行换挡动作时,挡片102与底座220之间具有间隙,此时挡片102不起作用。
当执行换挡动作时,换挡杆100将绕其转动中心发生偏转,第一球形部110的球心将沿换挡杆100轴向发生向上的位移,此时挡片102与底座220的轴向距离将变短。但由于挡片102的尺寸大于缓冲套222的尺寸,那么挡片102不会进入缓冲套222内部,而将抵靠在底座220上,从而对换挡杆100底部的运动形成限位,防止第一球形部110从底座220中脱出。这样,在驾驶员用力过度,或者发生误操作的情况下,都能通过挡片102来防止第一球形部110脱出底座220。
具体地,参照图5、图6所示,换挡杆100穿出连接孔221和缓冲套222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103(图6),凹槽103呈与换挡杆100同轴的环形。
挡片102包括卡环1021和弹片1022,弹片1022连接于卡环1021与底座220相背的一侧。其中,弹片1022从卡环1021的径向一侧向另一侧延伸。
继续参照图5、图6,卡环1021具有开口,且包括卡设于凹槽103中的第一环1021a,以及连接于第一环1021a与底座相背的一侧的第二环1021b,第二环1021b箍设于换挡杆100的外周面。
其中,沿换挡杆100的径向方向,第一环1021a应当具有一定的宽度,并且,第一环1021的内径应当小于凹槽103的外径,以使得第一环1021a卡设在凹槽103内。沿换挡杆100的轴向方向,第二环1021b应当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第二环1021b的内径应当略小于与换挡杆100对应部位的外径,且以使得第二环1021b紧箍在换挡杆100的外周面上。
如前所述,卡环1021具有开口,也就是说卡环1021的环形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开口的,且开口贯穿第一环1021a、第二环1021b。在装配时,换挡杆100通过开口压入卡环1021中,并使得第一环1021a卡设在凹槽103中。
继续参照图5、图6,弹片1022的一端与卡环1021连接,另一端设有卡孔1022a。相应地,换挡杆100底部的端面上设有卡块104,弹片1022在弹性形变后抵靠在换挡杆100底部的端面上,并使得卡块104卡入卡孔1022a中。其中,弹片1022中积蓄有回复力,该回复力使得弹片1022具有朝向卡环1021运动的趋势,保证挡片102能够牢固地卡在换挡杆100外,避免挡片102从换挡杆100上脱落。
其中,卡孔1022a、卡块104可以是能够相互匹配的任何形状,例如环形、方形或者其他形状。本实施中,卡孔1022a、卡块104均为圆形。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图6,弹片1022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翼片1022b(图5-6中只标注了一个第一翼片),第一翼片1022b朝向底座220突伸、且箍设于换挡杆100的外周面。第一翼片1022b用于加强挡片102与换挡杆100外周面之间的紧箍力。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图6,弹片1022远离与卡环1021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翼片1022c,第二翼片1022c朝背向底座220的方向突伸、并用作拆卸时的手持部位。拆卸时,用于可以手持第二翼片1022c,以将弹片1022拔出卡块104。
其中,挡片102应当选用强度较好、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本实施例中,挡片102选用65Mn的弹簧钢。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所示,硬杆总成200中,底座220面向推杆210的一端设有第一销孔223,以及插在第一销孔223中的销轴224。
推杆210面向底座220的一端具有朝向底座220开口的U形架,定义为第一U形架211。第一U形架211的两个支脚分别设于第一销孔223的两端、且分别开设有与第一销孔223同轴的第二销孔211a。
销轴224同时也插在第二销孔211a中,以将底座220和第一U形架211相互连接。销轴224伸出第二销孔211a的部分通过铆压固定。
其中,第一U形架211的支脚与底座220相对的表面之间设有衬套225,衬套225套设在销轴224外,且位于第一销孔223、第二销孔211a之间。衬套225用于在第一U形架211和底座220之间提供支撑、防磨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供缓冲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不影响换挡时的动力传递效率,衬套225应当具有一定的硬度且硬度不宜过小,本实施例中的衬套225选用POM(聚氧亚甲基)材质。
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7、图8所示,推杆210背向底座220的一端具有背向底座220开口的第二U形架212,以及朝向底座开口的第三U形架213。其中,第二U形架212与推杆210固定连接,第三U形架213用于与变速箱内的换挡轴连接。当换挡杆100带动硬杆总成200运动时,硬杆总成200中的动力依次经过底座、第一U形架211、推杆210、第二U形架212以及第三U形架213传递至换挡轴,以带动换挡轴进行换挡动作。
具体地,如图2、图7所示,第二U形架212与第三U形架213面对面设置,两者的开口相对,并围成一个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中设有十字接头214。第二U形架212的两个支脚、以及第三U形架213的两个支脚上分别设有用于与十字接头214连接的安装孔H,并分别通过安装孔H与十字接头214连接。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1、图2并结合图4、图8所示,支架总成300包括支杆301,支杆301的两端分别用于固定在车身地板和变速箱壳体上。
支架总成300还包括支撑座310,固定于支杆301上。支撑座310具有沿换挡杆100的轴向贯通的通孔310a(图2),通孔310a内设有球座311,球座311具有球形的容纳腔(图中未标注),换挡杆100穿过容纳腔,并从球座311的容纳腔伸出后,与硬杆总成200连接。
其中,换挡杆100位于球座311的容纳腔中的部分包括第二球形部120,第二球形部120支撑在球座311内,当换挡杆100执行换挡动作时,第二球形部120可以相对于球座311发生偏转,但是其球心的位置不变。也就是说说,第二球形部120的球心作为换挡杆100的转动中心。
继续参照图2并接合图4,支撑座310的通孔310a的内壁上设有止挡圈312,止挡圈312分别位于球座311的沿换挡杆100轴向的两端,且抵靠在球座311上。止挡圈312的作用是用于消除球座311与支撑座310之间沿轴向方向的配合间隙,以将球座311沿轴向牢固地定位在支撑座310内。
其中,止挡圈312包括卡簧或垫圈。也就是说,止挡圈312可以是卡簧,也可以是垫圈,或者是卡簧和垫圈的组合。本实施例中,球座311面向换挡杆100顶部一侧的止挡圈312为卡簧,另一侧的止挡圈312为垫圈。
进一步地,支撑座310的通孔310a的内壁上还设有O形圈313,O形圈313卡设于球座311沿径向的外周面与通孔310a内壁之间。O形圈313的作用是用于消除球座311与支撑座310之间沿径向方向的配合间隙,以将球座311沿径向牢固地定位在支撑座310内。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4所示,支架总成300还包括连接于支撑座310的固定块320,支架总成300通过固定块320与车身地板连接。
装配时,固定块320位于车身地板的底部,固定块320面向换挡杆100顶部的表面、以及背向支撑座310的表面分别抵设在车身地板的不同位置。
具体地,固定块320面向换挡杆100顶部的一端用于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如图2、图4所示,固定块320面向换挡杆100顶部的表面上设有固定件321,该固定件321用于钉入车身地板,以实现固定块320与车身地板的连接。固定块320与支撑座310相背的一端设有弹性缓冲件321,并通过弹性缓冲件321抵设在车身地板上。
其中,为了尽量减小从变速箱传递至车身的振动或抖动,弹性缓冲件321应当能够较好的吸收振动能量。本实施例中,弹性缓冲件321选用橡胶,且呈锥形,并通过锥形的顶部抵靠在车身地板上。
综上所述,装配时,本实施例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通过硬杆总成200连接至变速箱内的换挡轴,通过支架总成300连接于变速箱壳体、并固定在车身地板上。
当变速箱工作时,由于各传动部件之间存在配合间隙,变速箱内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高频振动或抖动,那么,这种高频振动或者抖动在经过硬杆总成200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硬杆总成200相对于第一球形部110的偏转运动吸收掉一部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衬套225、缓冲嵌件222吸收掉一部分,从而减小换挡杆100的抖动,保证换挡的舒适性。
当车辆行驶于不平整路面时,变速箱会随车辆一起发生颠簸,从而产生低频的振动,那么,这种低频振动在经过支架总成300时,可以通过固定块320上的弹性缓冲件321吸收掉一部分,从而减小车身的振动,提高驾驶平顺性。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包括换挡杆、硬杆总成;
所述换挡杆具有用于伸入驾驶室的顶部,以及相对于所述顶部的底部;
所述硬杆总成包括推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推杆一端的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换挡杆的底部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用于与变速箱壳体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推杆之间具有夹角,所述换挡杆的轴心线与所述推杆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不相交,以使得当所述硬杆总成远离所述换挡轴的一端发生振动或抖动时,所述硬杆总成能围绕所述换挡杆的底部和所述底座的连接点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具有连接孔,所述换挡杆的底部穿过所述连接孔;
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连接孔中的部分包括第一球形部,所述第一球形部与所述连接孔之间卡设有缓冲套;
所述换挡杆底部穿出所述连接孔的一端连接有挡片,沿所述换挡杆的径向方向,所述挡片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缓冲套的内孔的最大尺寸;
沿所述换挡杆的轴向方向,所述挡片与所述底座之间具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杆的底部穿出所述连接孔一端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凹槽;
所述挡片包括卡环和弹片,所述弹片连接于所述卡环与所述底座相背的一侧;
所述卡环具有开口,且包括卡设于所述凹槽中的第一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环与所述底座相背的一侧的第二环,所述第二环箍设于所述换挡杆的外周面;
所述弹片的一端与所述卡环连接,另一端设有卡孔;
所述换挡杆底部的端面上设有卡块;
所述弹片在弹性形变后抵靠在所述换挡杆底部的端面上,所述卡块卡入所述卡孔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翼片,所述第一翼片朝向所述底座突伸、且箍设于所述换挡杆的外周面。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远离与所述卡环连接的一端设有第二翼片,所述第二翼片朝背向所述底座的方向突伸、并用作拆卸时的手持部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套为PUR材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面向所述推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销孔,以及插在所述第一销孔中的销轴;
所述推杆面向所述底座的一端具有朝向所述底座开口的U形架,所述U形架的两个支脚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销孔的两端、且分别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销孔同轴的第二销孔;
所述销轴插在所述第二销孔中,所述第一销孔、第二销孔之间设有套于所述销轴外的衬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为POM材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换挡杆的支架总成,所述支架总成的一端用于固定在所述变速箱壳体上,另一端用于固定在车身地板上;
所述支架总成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具有沿所述换挡杆的轴向贯通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球座,所述球座具有球形的容纳腔,所述换挡杆穿过所述容纳腔;
所述换挡杆位于所述容纳腔中的部分包括第二球形部,所述第二球形部的球心作为所述换挡杆的转动中心;
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止挡圈,所述止挡圈分别位于所述球座的沿所述换挡杆轴向的两端,且抵靠在所述球座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圈包括卡簧或垫圈。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还设有O形圈,所述O形圈沿径向卡设于所述球座的外周面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总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的固定块;
所述固定块面向所述换挡杆顶部的一端用于与车身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块与所述支撑座相背的一端设有弹性缓冲件,并通过所述弹性缓冲件抵设在所述车身地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7148.XA CN10660983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97148.XA CN10660983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09838A true CN106609838A (zh) | 2017-05-03 |
CN106609838B CN106609838B (zh) | 2019-04-19 |
Family
ID=5861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7148.XA Active CN106609838B (zh) | 2015-10-23 | 2015-10-23 |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09838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5543A (en) * | 1980-08-20 | 1982-10-26 |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for supporting a shift lever in a manual transmission for an automobile |
JPS5996020A (ja) * | 1982-11-24 | 1984-06-0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変速装置 |
US4507980A (en) * | 1982-03-01 | 1985-04-02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Low vibration-level remote control gearshift linkage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
US4777839A (en) * | 1985-10-07 | 1988-10-18 | Saab-Scania Aktiebolag | Device for damping vibrations in a gear change mechanism for vehicles |
CN2189555Y (zh) * | 1994-05-05 | 1995-02-15 |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 | 微型汽车变速器换挡操纵装置 |
CN2693528Y (zh) * | 2004-02-12 | 2005-04-20 | 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汽车机械变速器的换档定位装置 |
CN101008447A (zh) * | 2006-01-24 | 2007-08-01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变速器换挡装置的传动关节,其制造方法和换挡装置 |
CN101104379A (zh) * | 2006-07-10 | 2008-01-16 | 德韧干巷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 换档操纵机构的减振处理方法及机构 |
CN101603586A (zh) * | 2008-04-09 | 2009-12-16 | Dr.Ing.h.c.F.保时捷股份公司 | 用于手动换档变速器的操作装置 |
CN202986828U (zh) * | 2012-11-20 | 2013-06-12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手动变速箱的直操换挡机构、手动变速箱总成和汽车 |
CN103758992A (zh) * | 2014-02-18 | 2014-04-30 | 上海南慧电缆有限公司 | 能吸震的汽车手排变速操纵器 |
CN104455368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 | 防脱档跳档单杆选换挡硬操纵机构 |
-
2015
- 2015-10-23 CN CN201510697148.XA patent/CN1066098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5543A (en) * | 1980-08-20 | 1982-10-26 |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ice for supporting a shift lever in a manual transmission for an automobile |
US4507980A (en) * | 1982-03-01 | 1985-04-02 |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 Low vibration-level remote control gearshift linkage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
JPS5996020A (ja) * | 1982-11-24 | 1984-06-02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変速装置 |
US4777839A (en) * | 1985-10-07 | 1988-10-18 | Saab-Scania Aktiebolag | Device for damping vibrations in a gear change mechanism for vehicles |
CN2189555Y (zh) * | 1994-05-05 | 1995-02-15 |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 | 微型汽车变速器换挡操纵装置 |
CN2693528Y (zh) * | 2004-02-12 | 2005-04-20 | 唐山爱信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汽车机械变速器的换档定位装置 |
CN101008447A (zh) * | 2006-01-24 | 2007-08-01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变速器换挡装置的传动关节,其制造方法和换挡装置 |
CN101104379A (zh) * | 2006-07-10 | 2008-01-16 | 德韧干巷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 换档操纵机构的减振处理方法及机构 |
CN101603586A (zh) * | 2008-04-09 | 2009-12-16 | Dr.Ing.h.c.F.保时捷股份公司 | 用于手动换档变速器的操作装置 |
CN202986828U (zh) * | 2012-11-20 | 2013-06-12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手动变速箱的直操换挡机构、手动变速箱总成和汽车 |
CN103758992A (zh) * | 2014-02-18 | 2014-04-30 | 上海南慧电缆有限公司 | 能吸震的汽车手排变速操纵器 |
CN104455368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 | 防脱档跳档单杆选换挡硬操纵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09838B (zh) | 2019-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000811A1 (en) | In-wheel motor system | |
US8740198B2 (en) | Spring guide and cushion device | |
CN103765034A (zh) | 用于机动车的空气弹簧装置 | |
JP2007100889A (ja) |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 |
CN105774454A (zh) | 用于车辆车轮悬挂的弹簧支撑件和车辆车轮悬挂 | |
JP4694148B2 (ja) | モータの部品 | |
CN106609838A (zh) | 硬杆连接式手动换挡机构 | |
JP4091512B2 (ja) | 揺動車両 | |
JP4789628B2 (ja) |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 |
JP4326996B2 (ja) | 車両のクッションユニット | |
KR101878040B1 (ko) | 마운팅부시 및 그 제조방법 | |
KR102278350B1 (ko) | 차량용 스트럿 장치 | |
CN215883231U (zh) | 一种电动车的后桥弹簧减震结构 | |
KR101964373B1 (ko) | 전방향 서스팬션 어셈블리 | |
CN205573527U (zh) | 电动汽车底盘悬挂总成 | |
CN203868225U (zh) | 一种结构改良的减震器总成 | |
JP2007190966A (ja) |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システム | |
JP2007106190A (ja) |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及び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 |
KR100702442B1 (ko) | 등속 조인트용 부트 | |
JP2006084007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アッパーサポート | |
CN203297489U (zh) | 一种活塞杆防尘罩 | |
JP4167616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内蔵ホイール | |
CN203348413U (zh) | 一种活塞杆防尘罩 | |
KR20140062628A (ko) | 부시 구조 | |
KR100822572B1 (ko) | 등속 조인트용 다이내믹 댐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