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4717A -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4717A
CN106574717A CN201580040241.1A CN201580040241A CN106574717A CN 106574717 A CN106574717 A CN 106574717A CN 201580040241 A CN201580040241 A CN 201580040241A CN 106574717 A CN106574717 A CN 106574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plunger
component
magnetic
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02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4717B (zh
Inventor
国分隆弘
中井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4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4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4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4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2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ed by pawls or wheels
    • F16H63/3433Details of latch mechanisms, e.g. for keeping pawls out of enga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05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by locking of wheel or transmission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 B60T1/0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 B60T1/06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 B60T1/062Arrangements of braking elements, i.e. of those parts where braking effect occurs specially for vehicles acting by retarding wheels acting otherwise than on tread, e.g. employing rim, drum, disc, or transmission or on double wheels acting on transmission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3/00Brak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Brakes combining more than one of the types of groups F16D49/00 - F16D61/00
    • F16D63/006Positive locking brak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58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with electric actuating means, e.g. shift by wire
    • F16H63/347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with electric actuating means, e.g. shift by wire using soleno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83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with hydraulic actuating means

Abstract

磁锁止装置(20)具有:锁止轴(21),具有能够与油压促动器的活塞杆的辊抵接的抵接部(210);传递轴(24),与锁止轴(21)分开构成,并与锁止轴(21)的端面(214)抵接;磁部(30),通过磁力将柱塞(31)吸引到吸引部(331)侧,由此对锁止轴(21)、传递轴(24)以及柱塞(31)进行锁止(限制向图中右侧的移动)。并且,锁止轴(21)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而硬度变高,传递轴(24)由非磁性体形成。

Description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驻车装置,提出了如下装置,具有:驻车棒,能够在轴向移动,以使驻车棘爪与驻车齿轮卡合或分离;驻车锁止用弹簧,对驻车棒向驻车棒的轴向中的使驻车棘爪与驻车齿轮卡合的一侧(形成驻车锁止状态的一侧)施力;油压缸,使驻车棒向驻车棒的轴向中的使驻车棘爪与驻车齿轮分离的一侧(形成驻车释放状态的一侧)移动;保持用电磁部,阻止驻车棒在轴向上的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驻车装置中,保持用电磁部具有在与驻车棒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件。并且,利用磁力对可动件进行锁止,以便通过由可动件支撑的辊和在驻车棒形成的凹部的卡合来限制驻车棒在轴向上的移动。因此,在驻车释放状态下,通过利用磁力对可动件进行锁止,能够保持驻车释放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84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驻车装置中,在通过由可动件支撑的辊和在驻车棒形成的凹部的卡合来保持驻车释放状态时,对可动件作用有与其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驻车棒的移动方向)的负荷。因此,提高可动件中的从驻车棒经由辊作用有力的部分的强度(硬度)成为课题。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保持用电磁部的磁效率,作为可动件优选使用非磁性体。但是,在该情况下,无法对可动件实施淬火处理等至少使可动件的表面硬化的表面效果处理。基于此,要求同时实现可动件中的从驻车棒经由辊作用有力的部分的强度的提高和保持用电磁部的磁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的移动限制构件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的磁效率的提高,该磁锁止装置通过磁力对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移动构件的移动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具有移动限制构件,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具有能够与设置在移动构件上的被抵接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磁锁止装置通过磁力对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进行锁止,以便通过所述被抵接部和所述抵接部的抵接来限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磁锁止装置具有:
磁部,具有柱塞和吸引部,所述柱塞由磁性体形成,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吸引部通过磁力将所述柱塞吸引至所述移动构件侧并锁止,
轴承,将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
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具有第一构件和与所述第一构件分开形成的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抵接部,
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柱塞从所述移动构件侧开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配置,
对由所述轴承支撑的所述第一构件至少实施使表面硬化的表面硬化处理,
所述第二构件由非磁性体形成。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中,移动限制构件具有第一构件和与第一构件分开形成的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抵接部,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柱塞从移动构件侧开始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配置。另外,对由轴承支撑的第一构件至少实施使表面硬化的表面硬化处理,第二构件由非磁性体形成。
在该装置中,借助磁力并利用吸引部将柱塞吸引至移动构件侧并锁止,由此限制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柱塞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在移动构件的被抵接部和移动限制构件的第一构件的抵接部抵接时,限制移动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并且,通过对第一构件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能够抑制因从轴承受到的力以及在被抵接部和抵接部抵接时从被抵接部作用于抵接部的力而使第一构件变形(表面凹陷等),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构件的耐久性。此外,在被抵接部和抵接部抵接时,从被抵接部向抵接部作用与第一构件以及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力,与被抵接部和抵接部未抵接时相比,能够从轴承向第一构件作用大的力。因此,为了应对被抵接部和抵接部抵接,将第一构件的硬度变高的意义大。作为“表面硬化处理”,能够想到例如淬火处理等。另外,第二构件由非磁性体形成,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二构件引起的漏磁,提高磁锁止装置的磁效率。其结果,能够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的第一构件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的磁效率的提高。
本发明的驻车装置具有上述任一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该驻车装置通过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能够对变速器的旋转轴进行锁止,并且能够解除对该旋转轴的锁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移动构件能够通过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或油压向对所述所述旋转轴进行锁止的锁止侧移动或向解除对该旋转轴的锁止的锁止解除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中,具有上述任一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因此,能够起到与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所起的效果、例如、能够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的第一构件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的磁效率的提高的效果等同样的效果。另外,移动构件和移动限制构件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由此,与以两者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向有限空间的配置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驻车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3是表示油压促动器10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5是用于说明驻车装置1以及磁锁止装置20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驻车装置1以及磁锁止装置20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驻车装置1以及磁锁止装置20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驻车装置1以及磁锁止装置20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B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C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D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E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驻车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3是表示油压促动器10的一部分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图4是表示磁锁止装置20的结构的概略的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安装在车辆上,并配置在未图示的变速器的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或外部。并且,该驻车装置1构成为所谓的线控换挡式的驻车装置,该线控换挡式的驻车装置基于根据换挡杆的操作位置(挡位)输出的电信号,能够锁止变速器的某旋转轴,并且能够解除该旋转轴的锁止。
如图1所示,驻车装置1具有:驻车齿轮2,具有多个齿2a,并且安装在变速器的某旋转轴上;驻车棘爪3,具有能够与驻车齿轮2卡合的突部3a,并且被未图示的弹簧以从驻车齿轮2分离的方式施力;驻车棒4,能够往复移动;筒状的凸轮构件5,能够在驻车棒4的轴向上移动;支撑辊6,被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与驻车棘爪3一起夹持凸轮构件5;凸轮弹簧7,一端被驻车棒4支撑,并且对凸轮构件5施力,以将驻车棘爪3向驻车齿轮2按压;止动杆(detent lever)8,与驻车棒4连接;油压促动器10,通过作为移动构件的活塞杆12的往复移动,来经由止动杆8使驻车棒4往复移动;磁锁止装置20,通过限制活塞杆12的往复移动,来限制驻车棒4的往复移动。在该驻车装置1中,如图所示,通过使驻车棘爪3的突部3a与驻车齿轮2的相邻的两个齿2a之间的凹部卡合,变速器的旋转轴被锁止(进行驻车锁止)。
驻车齿轮2、驻车棘爪3、驻车棒4、凸轮构件5、支撑辊6、凸轮弹簧7均具有公知的结构。止动杆8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具有第一自由端部8a和第二自由端部8b。第一自由端部8a自由旋转地与驻车棒4的基端部(图1中右端部)连接。第二自由端部8b形成有能够与卡合构件9卡合的卡合凹部8r,该卡合构件9安装在由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的未图示的棘爪弹簧上。止动杆8的角部(第一、第二自由端部8a、8b的基端部)被由例如变速器箱体支撑的支撑轴8s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
油压促动器10构成为,根据来自变速器的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进行动作,该油压控制装置由电子控制装置基于根据换挡杆的操作位置(挡位)输出的电信号来控制。如图2所示,该油压促动器10具有:壳体11,由多个构件构成;活塞杆12,与止动杆8的第二自由端部8b连接,并且被壳体11支撑为能够在轴向(图2中的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自由移动;活塞14,与活塞杆12一体形成,并且配置于在壳体11形成的活塞室11p内。
活塞杆12被壳体11支撑为,顶端部(图2中上端部)从壳体11向外部(图2中上侧)突出。如图3所示,在该活塞杆12的顶端部形成有从顶端侧向基端侧延伸的连接凹部12r,在该连接凹部12r内插入止动杆8的第二自由端部8b。在止动杆8上,以位于连接凹部12r内的方式形成有长孔8h,在长孔8h内插通有被活塞杆12的顶端部支撑的连接销12p。长孔8h形成为,在其内周和连接销12p的外周面之间划分形成有空间。由此,活塞杆12与止动杆8连接为,相互允许一定程度的相对移动。
另外,在活塞杆12的轴向(图2中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形成有将活塞杆12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图2中左右方向)贯通并且在轴向上延伸的孔部12h,在孔部12h的内部配置有作为被抵接部的辊13。辊13构成为滚子轴承,并具有比孔部12h的长度方向(图2、图3中上下方向)的长度小的外径。该辊13被由活塞杆12支撑的支撑轴12s支撑为,能够在孔部12h内自由旋转,该支撑轴12s与连接销12p平行地延伸。
活塞14在活塞杆12的基端部(图2中下端部)与活塞杆12一体成形,经由密封构件15被活塞室11p的内壁面支撑为能够在活塞杆12的轴向上自由移动。该活塞14将活塞室11p的内部划分形成为油室11f和弹簧室11s。油室11f划分形成在活塞室11p内的活塞14的图2中下侧,并与在壳体11形成的油孔11h连通。经由未图示的油路、油孔11h向油室11f内供给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工作油)。弹簧室11s划分形成在活塞室11p内的活塞14的图2中上侧。在弹簧室11s的壳体11与活塞14之间,配置有作为弹性构件的复位弹簧16,活塞14被复位弹簧16从弹簧室11s侧向油室11f侧(图2中下侧)施力。
就这样构成的油压促动器10而言,在组装状态(组装完成时的状态)下,活塞14被复位弹簧16向图1中下方施力,而与油室11f的底部最接近或抵接,活塞杆12从壳体11突出的突出量最小。由此,经由止动杆8与活塞杆12连接的驻车棒4最接近驻车棘爪3的基端部,通过被凸轮弹簧7施力的凸轮构件5按压驻车棘爪3并使该驻车棘爪3与驻车齿轮2卡合,从而变速器的旋转轴被锁止(进行驻车锁止)。
如图1所示,在变速器的旋转轴被锁止的状态(以下适当称为“驻车锁止状态”)下,在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供给至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时,活塞杆12借助油室11f内的油压克服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作用力),向活塞杆12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中的图1中上侧(以下适当称为“锁止解除侧”)移动。由此,止动杆8围绕支撑轴8s向图1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驻车棒4向图1中右侧移动。并且,通过驻车棒4向图1中右侧移动,解除凸轮构件5对驻车棘爪3的按压,解除驻车齿轮2与驻车棘爪3的卡合、即变速器的旋转轴的锁止(解除驻车锁止)。因此,在车辆行驶中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被供给至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时,变速器的旋转轴未被锁止(不进行驻车锁止)。
另外,在解除驻车锁止的状态(以下适当称为“驻车锁止解除状态”)下,在停止从油压控制装置向油孔11h供给油压,并从油室11f经由油孔11h使工作油开始流出时,活塞杆12以及活塞14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作用力)向活塞杆12的移动方向中的图1中下侧(以下适当称为“锁止侧”)移动。由此,止动杆8围绕支撑轴8s向图1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驻车棒4向图1中左侧移动。并且,通过使驻车棒4向图1中左侧移动,利用被凸轮弹簧7施力的凸轮构件5按压驻车棘爪3使该驻车棘爪3与驻车齿轮2卡合,变速器的旋转轴被锁止(进行驻车锁止)。此外,通过止动杆8的第二自由端部8b的卡合凹部8r与卡合构件9卡合,止动杆8的围绕支撑轴8s的转动被未图示的棘爪弹簧以一定程度限制,由此,驻车棒4的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磁锁止装置20用于,在伴随着车辆的发动机和由发动机驱动的油泵因例如怠速停止等停止,而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的油压下降时,限制活塞杆12以及活塞14因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作用力)而向锁止侧(图1中下侧)移动,不会从驻车锁止解除状态转移到驻车锁止状态。
如图4所示,该磁锁止装置20具有:锁止轴21,具有能够与在活塞杆12设置的作为被抵接部的辊13(参照图2)抵接的抵接部210;传递轴24,配置在锁止轴21的图4中右侧且与锁止轴21抵接;轴支架28,将锁止轴21支撑为能够在轴向(图4中左右方向(第二方向))上自由移动;磁部30,保持轴支架28,并且利用磁力对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进行锁止(限制图4中左右方向的移动)。
锁止轴21通过在不锈钢等的非磁性体或铁等的磁性体上实施至少使表面硬化的表面硬化处理(例如,淬火处理等)而形成,如图4所示,具有:小径部22,在一端部(顶端部)设置有抵接部210,并且除了抵接部210附近外呈圆柱状;大径部23,从小径部22向与抵接部210相反一侧延伸且直径比小径部22的直径大并且为圆柱状。此外,在对不锈钢等的非磁性体、铁等的磁性体实施淬火处理时,一般而言,处理后变为磁性体。另外,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图4中右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在小径部22与大径部23的边界附近的小径部22的外周面形成有锥形部220。该锥形部220形成为,小径部22的外周面从抵接部210侧向大径部23侧越来越细(外径变小)。
在小径部22的顶端部形成的抵接部210成形为具有两个相对面的形状。该抵接部210具有:第一抵接面211,位于活塞杆12的移动方向(图4中上下方向)上的锁止侧(图中下侧);第二抵接面212,位于活塞杆12的移动方向上的锁止解除侧(图中上侧)。第一抵接面211形成为,随着从抵接部210侧接近大径部23侧延伸而向锁止侧倾斜,具体而言,第一抵接面211形成为,曲率半径比辊13的外周面的半径(曲率半径)小并且向锁止侧凸出的截面为圆弧状的曲面。第二抵接面212形成为,随着从抵接部210侧朝向大径部23侧延伸而向锁止解除侧倾斜,具体而言,第二抵接面212形成为,向锁止解除侧以一定角度倾斜的(平坦的)斜面。
传递轴24由不锈钢等的非磁性体形成,如图4所示,具有:圆柱状的小径部25;圆柱状的大径部26,从小径部25向锁止轴21侧延伸且直径比小径部25的直径大。该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图4中左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另外,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的相反一侧(图4中右侧)的端面241形成为向图4中右侧凸出的球面状。在小径部25与大径部26的边界附近的小径部25的外周面形成有锥形部250。该锥形部250形成为,小径部25的外周面从小径部25的端面241侧向大径部26侧越来越细(外径变小)。
轴支架28由铝等的非磁性体形成,如图4所示,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圆筒部280;环状的内侧凸缘部281,从圆筒部280的磁部30侧(图4中右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环状的外侧凸缘部282,从圆筒部280的磁部30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圆筒部280的轴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的轴向的长度小的值。另外,内侧凸缘部281的内径被设定为比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的外径大且比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外径小的值。在轴支架28的内部固定有将小径部22的外周面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的直线运动轴承(linear-motionbearing)29。直线运动轴承29构成为公知的直线运动轴承,该直线运动轴承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外筒、容纳在该外筒内并且具有多个球体循环路的筒状的球体保持器、配置在该球体保持器的各球体循环路内的多个球体等。锁止轴21从磁部30侧(图4中右侧)插通轴支架28的内侧凸缘部281以及直线运动轴承29,抵接部210周围从轴支架28以及直线运动轴承29向图4中左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直线运动轴承29支撑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既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晃动,又能够使锁止轴21在轴向(图4中左右方向)上顺畅地移动。另外,通过使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外径比轴支架28的内侧凸缘部281的内径大,能够抑制锁止轴21、传递轴24从轴支架28向图4中左侧拔出。
如图4所示,磁部30具有:柱塞31,能够在轴向(图4中左右方向)移动;第一芯体32,以包围柱塞3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第二芯体33,配置在柱塞31以及第一芯体32的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且以包围传递轴24的外周的方式配置;间隙构件34,在第一芯体32与第二芯体33之间以与两者接触的方式配置;线圈35,以包围第一芯体32、间隙构件34、第二芯体33的大部分的外周的方式配置;永久磁铁36,配置在线圈35的与轴支架28相反一侧(图4中右侧)且以包围第一芯体32的图4中右端部的外周的方式配置;轭体37,作为容纳传递轴24、柱塞31、第一芯体32、第二芯体33、间隙构件34、线圈35、永久磁铁36等的壳体发挥作用,并且保持轴支架28;后盖38,以保持永久磁铁36、轭体37的图4中右端部的方式安装;作为弹性构件的弹簧39,配置在柱塞31与后盖38之间,并且通过弹力对柱塞31向轴支架28侧施力。
柱塞31通过在铁等的磁性体的表面设置有非磁性体层而形成为圆筒状,如图4所示,具有:凹部310,形成于轴向的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平坦且环状的端面313,包围凹部310;凹部315,形成于轴向的与凹部310相反一侧;平坦且环状的端面316,包围凹部315。在该柱塞31上形成有空气孔319,以使凹部310与凹部315相连通。
凹部310形成为具有底面311与内周面的圆孔部,在该凹部310内以使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图4中右侧)的端面241与底面311相抵接的方式插入有传递轴24。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凹部310的深度被设定为比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轴向的长度浅的值,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径稍大且比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后述)的内径大的值。
该柱塞31形成为,凹部310与凹部315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且作为整体相对于通过轴向的中心且与轴向垂直的第一平面(参照图4)在传递轴24侧及其相反一侧对称。由此,在将柱塞31配置在图4的位置时,也可以将端面313与端面316中任一个处于传递轴24侧,因此,能够使操作性提高。
第一芯体32由铁等的磁性体形成,且形成为内径比柱塞31的外径稍大的中空圆筒状。第一芯体32的轴支架28侧的大部分与线圈35在径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重叠。
间隙构件34为了在第一芯体32与第二芯体33之间设置规定间隔(磁回路中的磁隙),并且使第一芯体32与第二芯体33相互地固定而由铜钎料等的非磁性体形成,形成为内径以及外径与第一芯体32的内径以及外径相同的环状。该间隙构件34配置为,包括通过线圈35的轴向的中心且与轴向垂直的第二平面(参照图4)。
第二芯体33由铁等的磁性体形成,具有:中空圆筒状的第一内径部330,内径比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径稍大、比传递轴24的大径部26的外径稍小且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内径稍小,并且外径与第一芯体32、间隙构件34相同;中空圆筒状的第二内径部333,从第一内径部330向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延伸,且内径比第一内径部330的内周面的内径、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外径以及传递轴24的大径部26的外径大,并且外径与第一内径部330相同;环状的凸缘部334,从第二内径部333的轴支架28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第二内径部333的比凸缘部334更靠第一内径部330侧的一部分和第一内径部330与线圈35在径向上重叠。第二芯体33的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的端面与轴支架28的第二芯体33侧(图4中右侧)的端面相抵接。
在第二芯体33的第一内径部330的内周和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周之间,形成有传递轴24能够在轴向滑动的程度的间隙,、第一内径部330将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第一内径部330的柱塞31侧(图4中右侧)的端部在间隙构件34的径向内侧向柱塞31侧延伸,并且与间隙构件34在径向重叠。由于该第一内径部330的柱塞31侧的端部成为借助通过永久磁铁36、轭体37、第二芯体33(凸缘部334、第二内径部333、第一内径部330)、柱塞31、第一芯体32、永久磁铁36的磁通(以下适当称为“磁铁起因磁通”)向第二芯体33侧吸引柱塞31的部分,所以以下将该部分称为吸引部331。如上所述,间隙构件34配置为包括第二平面,因此,与该间隙构件34在径向上重叠的吸引部331可以说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
线圈35具有与安装在作为壳体的轭体37上的未图示的连接器连接的端子。从未图示的车辆的备用电池经由对油压控制装置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等所控制的电源电路、连接器向线圈35施加电流。永久磁铁36形成为环状,被磁化成径向外侧为N极、径向内侧为S极。轭体37由铁等的磁性体形成,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圆筒部370;支架支撑部371,从圆筒部370向轴支架28侧延伸,并且和第二芯体33的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的端面保持轴支架28。支架支撑部371形成为覆盖轴支架28的外侧凸缘部282的外周以及图4中左侧的端面。如图4所示,弹簧39具有比油压促动器10的复位弹簧16小的弹簧常数(刚性)。该弹簧39对相互不固定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施力。
在这样构成的磁部30中,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向轴支架28侧被施力。另外,在对线圈35通电时,通过伴随着该通电而产生的用于解除磁铁起因磁通的磁通(以下适当称为“解除磁通”),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被解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只借助弹簧39的弹力向轴支架28侧被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设定磁部30的规格,即,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以及弹簧39的弹力之和大于在活塞杆12的辊13和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图2、图4中向下的力)从辊13作用于第二抵接面212的力的在锁止轴21等的轴向上的分力(以下适当称为“复位弹簧分力”),且弹簧39的弹力小于复位弹簧分力。因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不会因复位弹簧分力而向后盖38侧移动,但在对线圈35通电时,会借助复位弹簧分力一体地向后盖38侧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的轴向(图4中左右方向)的最大行程量(在图4的例子中为柱塞31的端面316与后盖38的内底面的距离),被设定为比第二芯体33的第二内径部333的轴向的长度短的值。另外,如图4所示,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以及传递轴24的大径部26位于第二内径部333的径向内侧且在轴向上位于轴支架28和第一内径部330之间。并且,在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时,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与轴支架28的磁部30侧的端面不抵接。因此,在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在轴向上移动时,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与轴支架28的磁部30侧的端面抵接,或者传递轴24的大径部26与第二芯体33的第一内径部330的轴支架28侧的端面抵接。
而且,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外径比轴支架28的内侧凸缘部281的内径大,且传递轴24的大径部26的外径比第二芯体33的第一圆筒部330的内径大。因此,在磁锁止装置20组装时(配置柱塞31前等)或之后,能够抑制锁止轴21和传递轴24从轴支架28向图4中左侧拔出或者从第一圆筒部330向图4中右侧拔出。
这样构成的磁锁止装置20在组装状态(组装完成时的状态)下,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对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图4中左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实施例中,传递轴24由非磁性体形成。由此,与传递轴24由磁性体形成相比,能够降低磁铁起因磁通、解除磁通的由传递轴24引起的漏磁,从而能够提高磁效率。而且,轴支架28也由非磁性体形成。由此,也能够降低磁铁起因磁通、解除磁通的由轴支架28引起的漏磁。另外,在柱塞31的传递轴24侧形成有凹部310。由此,与未形成有凹部310相比,吸引部331与柱塞31的端面313附近的部分的磁路的面积的差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在吸引部331与柱塞31(特别是端面313附近)之间的漏磁。而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吸引部331的内径大的值。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吸引部331与柱塞31(特别是端面313附近)之间的漏磁。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磁部30的永久磁铁36配置为包围第一芯体32的图4中右端部的外周。因此,与永久磁铁36配置在和柱塞31在图4中左右方向相对的位置(例如,吸引部331的位置)等相比,在柱塞31移动时能够使柱塞31与永久磁铁36不抵接,从而能够保护永久磁铁36。而且,该永久磁铁36配置在线圈35的与轴支架28相反一侧,并且在径向上被磁化。由此,与配置在该位置且在轴向上被磁化的构件相比,能够使形成磁铁起因磁通的磁回路(永久磁铁36、轭体37、第二芯体33、柱塞31、第一芯体32、永久磁铁36)的磁路长度,特别是图4中左右方向的长度变短。
该磁锁止装置20安装(固定)在油压促动器10的壳体11上,油压促动器10的活塞杆12的轴向(图1、图2中上下方向)与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以及柱塞31的轴向(图1、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并且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在活塞杆12的孔部12h内能够与辊13抵接。这样,通过使活塞杆12的轴向与锁止轴21等的轴向垂直方式将磁锁止装置20安装在油压促动器10上,与两者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相比,能够在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或外部的有限空间容易地配置油压促动器10以及磁锁止装置20。另外,此时,从活塞杆12的轴向(图2中上下方向)观察,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与辊13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一规定间隔。由此,与在磁锁止装置20安装在壳体11上时,第一抵接面211和辊13抵接且因该抵接使锁止轴21等向后盖38侧移动(锁止轴21等克服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之和的力向后盖38侧移动)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磁锁止装置20向油压促动器10的安装。
另外,在磁锁止装置20安装在壳体11上时,如图2所示,容纳直线运动轴承29的轴支架28固定在壳体11上,并且,轭体37经由支撑构件50固定在壳体11上。此外,如上所述,轴支架28由轭体37保持。从图2、图4可知,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从辊13作用于抵接部210的力的图2、图4中向右的分力,经由在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与柱塞31之间产生吸引力的第二芯体33(第一内径部330、第二内径部333、凸缘部334)作用于轭体37的支架支撑部371。因此,在轭体37未经由支撑构件50固定在壳体11上时,轭体37要向图2、图4中右侧移动而会在支架支撑部371与轴支架28的外侧凸缘部282之间作用比较大的力。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轭体37经由支撑构件50固定在壳体11上,因此,能够抑制在支架支撑部371与外侧凸缘部282之间作用大的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保护轭体37、轴支架2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支架28由轭体37保持并且,轴支架28以及轭体37分别固定在壳体11上,因此,能够在壳体11上可靠(更牢固)地固定磁锁止装置20。
接着,对这样构成的第一实施例的驻车装置1以及磁锁止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未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工作油)且未对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时,油压促动器10以及磁锁止装置20处于图2所示的状态,通过驻车装置1对变速器的旋转轴进行锁止(进行驻车锁止)。此时,在油压促动器10中,活塞杆12通过复位弹簧16的弹力被向锁止侧(图2中下侧)施力而与壳体11的底部最接近或抵接。另外,在磁锁止装置20中,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被向活塞杆12侧(图2中左侧)施力,从而柱塞31的端面313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并且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在孔部12h内能够与辊13相抵接。而且,在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之间形成有第一规定间隔。
并且,在车辆开始行驶而从驻车锁止状态向驻车锁止解除状态转移时,开始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工作油),并且开始对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在开始对线圈35通电时,通过由该通电而产生的解除磁通来解除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因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处于只借助弹簧39的弹力向活塞杆12侧(图2中左侧)施力的状态。
在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被供给至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时,如图5所示,活塞杆12以及活塞14借助油室11f内的油压,克服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锁止解除侧(图5中上侧)移动,从而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相抵接。此外,此时,在锁止轴21中,第一抵接面211的从辊13受力的受压部成为力点,并且小径部22的被直线运动轴承29支撑的被支撑部成为支点或作用点,上述受压部以及被支撑部分别从辊13、直线运动轴承29接力。并且,辊13在第一抵接面211上滚动,与之伴随,从辊13向第一抵接面211作用与辊13以及第一抵接面211的切线垂直的方向的力(以下适当称为“第一法线方向力”)。通过该第一法线方向力的在锁止轴21的轴向上的分力(图5中向右的力),相互未被固定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克服弹簧39的弹力而一体地从活塞杆12离开(向后盖38侧移动)。
并且,如图6所示,在随着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而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的抵接结束时,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借助弹簧39的弹力向活塞杆12侧(图6中左侧)移动,辊13在第二抵接面212上滚动。此外,此时,辊13与活塞杆12一起向锁止解除侧(图6中上侧)移动,因此,基本上不会从辊13向第二抵接面212作用使锁止轴21等向后盖38侧(图6中右侧)移动的力。然后,活塞杆12借助油压进一步向锁止解除侧移动,如图7所示,在辊13与第二抵接面212之间形成第二规定间隔的位置停止。
这样一来,在活塞杆12借助油压开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起到停止为止的期间,止动杆8围绕支撑轴8s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驻车棒4向图1中右侧移动。由此,伴随着驻车棒4的移动,凸轮构件5对驻车棘爪3的按压得以解除,从而解除驻车锁止。这样一来,在形成驻车锁止解除状态时,结束对线圈35的通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开始向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从而解除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因此,与未向线圈35通电,即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未被解除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更加容易地从活塞杆12分离(向后盖38侧移动)。由此,能够使活塞杆12迅速地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或减小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所需要的油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接受来自辊13的力的第一抵接面211具有比辊13的外周面的半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在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从辊13向锁止轴21作用的第一法线方向力中的在锁止轴21的轴向上的分力,因此,能够抑制在解除驻车锁止时应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的油压的上升。
而且,在第一实施例中,辊13被活塞杆12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在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辊13在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上滚动。由此,能够使辊13与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从而能够使两者的耐磨耗性(耐久性)提高。
如图7所示,在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而解除驻车锁止后,在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时,能够保持驻车锁止解除状态。此外,此时,如上所述,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与活塞杆12的辊13相互分离。另外,未对线圈35进行通电。因此,在磁锁止装置20中,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向活塞杆12侧(图7中左侧)被施力,从而柱塞31的端面313能够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并且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在孔部12h内能够与辊13相抵接。而且,在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与辊13之间形成有第二规定间隔。
在图7的驻车锁止解除状态下,在因执行怠速停止等使发动机与被该发动机驱动的油泵停止时,从油压控制装置不会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充分的油压,如图8所示,活塞杆12以及活塞14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锁止侧(图8中下侧)移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相抵接。此外,此时,在锁止轴21中,第二抵接面212的从辊13受力的受压部成为力点,并且小径部22的被直线运动轴承29支撑的被支撑部成为支点或作用点,上述受压部以及被支撑部分别从辊13、直线运动轴承29受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磁部30的规格被设定为,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之和比上述的复位弹簧分力大,因此,能够限制锁止轴21等向离开活塞杆12的一侧移动,从而能够限制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其结果,即使在通过执行怠速停止等使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的油压降低时,也能够保持驻车锁止解除状态。而且,此时不需要向线圈35施加电流,因此,能够抑制电力消耗,并且,即使在因什么情况而无法对线圈35通电时,也能够保持驻车锁止解除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磁铁起因磁通、解除磁通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相比线圈35的轴向的端部附近,更容易在中央附近在轴向上一致(轴向的磁通密度容易变高)。
因此,通过将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与将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以外(端部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抑制装置的大型化,一边使未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变大,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以更大的力)限制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以及柱塞31的轴向的移动。其结果,能够一边实现装置的紧凑化,一边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更可靠地限制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而且,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参照图7、图8),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被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由此,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以及柱塞31的端面313未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吸引部331与柱塞31的间隔,因此,能够使未向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进一步变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为,随着从抵接部210侧接近大径部23侧而向锁止解除侧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坦的)斜面。由此,从辊13作用于第二抵接面212的力恒定而与辊13以及第二抵接面212的抵接位置无关。其结果,不需要使未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大到所需以上,因此,能够抑制磁锁止装置20甚至驻车装置1大到所需以上。
在图7、图8的驻车锁止解除状态下,在开始向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时,通过伴随该通电而产生的解除磁通来解除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因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处于只利用弹簧39的弹力向活塞杆12侧(图2中左侧)施力的状态。在对线圈35通电并且从油压控制装置向油压促动器10的油室11f供给的油压降低时,工作油从油室11f经由油孔11h流出,从图7的状态开始,活塞杆12以及活塞14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锁止侧(图7中下侧)移动,从而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相抵接。另外,在图8的状态下,辊13已与第二抵接面212抵接。并且,辊13在第二抵接面212上滚动,与之伴随,从辊13向第二抵接面212作用与辊13以及第二抵接面212的切线垂直的方向的力(以下适当称为“第二法线方向力”)。通过该第二法线方向力的在锁止轴21的轴向上的分力(上述的复位弹簧分力、图7、图8中向右的力),未被相互地固定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克服弹簧39的弹力而一体地从活塞杆12分离(向后盖38侧移动)。
并且,在伴随着活塞杆12向锁止侧的移动而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的抵接结束时,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借助弹簧39的弹力向活塞杆12侧移动,辊13在第一抵接面211上滚动。此外,此时,辊13与活塞杆12一起向锁止侧移动,因此,基本上不会从辊13向第一抵接面211作用使锁止轴21等向后盖38侧移动的力。并且,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活塞杆12进一步向锁止侧移动,如图2所示,在辊13与第一抵接面211之间形成第一规定间隔的位置停止。
这样一来,在活塞杆12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锁止侧移动起到停止为止的期间,止动杆8围绕支撑轴8s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驻车棒4向图1中左侧移动。由此,伴随着驻车棒4的移动,通过被凸轮弹簧7施力的凸轮构件5按压驻车棘爪3以与驻车齿轮2卡合,从而进行驻车锁止。这样一来,在形成驻车锁止状态时,结束对线圈35的通电。
在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时也与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相同,辊13在第二抵接面212、第一抵接面211上滚动。由此,能够使辊13与第二抵接面212、第一抵接面211之间的摩擦阻力降低,从而能够使两者的耐磨耗性(耐久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与传递轴24分别单独地构成,在两者一体地在轴向上移动时,传递轴24在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移动。通过锁止轴21与传递轴24分别单独地构成,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抵接时(参照图5)、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参照图8)等,即使锁止轴21在径向上晃动,也能够抑制该晃动传递至传递轴24,从而能够抑制传递轴24在径向上晃动。由此,与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作为1个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传递轴24的外周与吸引部331的内周的间隙变小,即能够使第一内径部330的内周面的内径变小。其结果,能够实现磁锁止装置20的磁效率的提高、紧凑化。而且,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由此,锁止轴21的端面214与传递轴24的端面240能够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抵接,即使锁止轴21在径向上晃动,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该晃动传递至传递轴24,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传递轴24在径向上晃动。其结果,能够使传递轴24的外周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内周的间隙进一步变小。并且,除此之外,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形成为向柱塞31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由此,即使径向的稍微晃动从锁止轴21传递至传递轴24,该晃动也能够被传递轴24吸收,从而能够抑制传递至柱塞3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柱塞31在径向上晃动。其结果,能够使柱塞31与第一芯体32、间隙构件34之间的间隙变小。另外,柱塞31的传递轴24侧的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径稍大的值。由此,即使传递轴24在径向稍微晃动,也能够通过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的外周面与凹部31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吸收该晃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柱塞31在径向上晃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而硬度变高。由此,与未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的情况相比,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未抵接时,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因从直线运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另外,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抵接时(参照图5),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第一抵接面211、小径部22因从辊13、直线运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而且,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参照图8),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第二抵接面212、小径部22因从辊13、直线运动轴承29接受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其结果,能够使锁止轴21的耐久性提高。此外,在辊13与抵接部210(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通过从辊13向抵接部210作用与图5、图8中左右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力,与辊13以及抵接部210未抵接时相比,能够从直线运动轴承29向锁止轴21的小径部22作用大的力。因此,为了应对辊13与抵接部210抵接,将小径部22的硬度变高的意义大。另外,从图5、图8可知,抵接部210(第一抵接面211、第二抵接面212)的从辊13受力的受压部(力点)从小径部22的被直线运动轴承29支撑的被支撑部(支点、作用点)分离一定程度时,基本上向小径部22的被支撑部作用的力比向抵接部210的受压部作用的力大。因此,就将小径部22的硬度变高而言,比将抵接部210的硬度变高意义更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磁锁止装置20的柱塞31上形成有空气孔319,以使凹部310与凹部315相连通。由此,在柱塞31在轴向上移动时(参照图6),能够抑制柱塞31的轴支架28侧的空间(由柱塞31、第二芯体33、轴支架28所形成的空间)的压力变化,具体而言,能够抑制伴随着柱塞31从磁锁止装置20的组装状态的位置(参照图4)向后盖38侧移动(参照图6),柱塞31的轴支架28侧的空间的压力降低(变为负压)。由此,能够使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向后盖38侧的移动动作变顺畅。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而硬度变高。由此,与未被实施表面硬化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第一抵接面211和第二抵接面212)和小径部22因从辊13和直线运动轴承29受到的力而变形(表面凹陷等),从而能够提高锁止轴21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传递轴24由非磁性体形成。由此,与传递轴24由磁性体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磁石起因磁通、解除磁通的由传递轴24引起的漏磁,能够进一步提高磁锁止装置20的磁效率。
其结果,能够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20的磁效率的提高。
另外,由于锁止轴21和传递轴24分别单独构成,所以在活塞杆12的辊13与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抵接时、辊13与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抵接时等,即使锁止轴21在径向上晃动,也能抑制该晃动传递至传递轴24,从而能够抑制传递轴24在径向上晃动。由此,与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作为1个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传递轴24的外周与吸引部331的内周的间隙变小,即,能够使吸引部331的内径变小。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以油压促动器10的活塞杆12的轴向与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传递轴24以及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式配置油压促动器10和磁锁止装置20。由此,与以两者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向有限空间的配置变得良好。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除此之外,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形成为向柱塞31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但也可以是,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但也可以是,端面214形成为向传递轴24侧凸出的球面状,并且端面240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在该情况下,优选地,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为在与柱塞3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或传递轴24的柱塞31侧的端面241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柱塞31的凹部310的底面311形成为向传递轴24侧凸出的球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的传递轴24侧的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传递轴24的锁止轴21侧的端面240形成为向锁止轴21侧凸出的球面状,但也可以是,端面214为在与锁止轴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并且端面240为在与传递轴24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柱塞31的凹部310的内径被设定为比吸引部331的内径大的值,但也可以被设定为与吸引部331的内径相同或比其稍小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柱塞31形成为,传递轴24侧的凹部310及其相反一侧的凹部315为相同形状,但如图9的磁锁止装置20B所示,磁部30B的柱塞31B也可以被设定为,凹部310B的深度比凹部315的深度浅。在该情况下,与柱塞31B的凹部310B比柱塞31的凹部310浅相应地,传递轴24B的小径部25B与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相比,轴向的长度变短。与上述的磁部30相同,传递轴24B被插入凹部310B,其小径部25B的端面241与凹部310B的底面311B相抵接。另外,如图10的磁锁止装置20C所示,磁部30C的柱塞31C也可以在传递轴24C侧不具有凹部。在该情况下,与在传递轴24C侧不具有凹部相应地,传递轴24C的小径部25C与磁锁止装置20的传递轴24的小径部25相比,轴向的长度变短。另外,传递轴24C的小径部25C的端面241与柱塞31C的传递轴24C侧的端面313C相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但是,如果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即与柱塞31轴向上相对的位置,则也可以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以外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在未对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时,通过基于磁铁起因磁通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相抵接,但也可以在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隔(在其他的某个位置抵接,例如,锁止轴21的大径部23的小径部22侧的端面与轴支架28的磁部30侧的端面抵接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的永久磁铁36配置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但也可以配置在与柱塞31在轴向上相对的位置,例如,吸引部331的位置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磁部30在线圈35的后盖38侧且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永久磁铁36,但可以如图11的磁锁止装置20D所示,在磁部30D的线圈35的后盖38侧且在第一芯体3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由磁性体形成的环状的环36D来代替永久磁铁36。在该情况下,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借助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图11中左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抵接,在对线圈35通电时,借助基于通过轭体37、第二芯体33(凸缘部334、第二内径部333、第一内径部330)、柱塞31、第一芯体32、环36D、轭体37的磁通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与弹簧39的弹力,柱塞31被吸引至第二芯体33侧(图4中左侧)而被锁止。
在该磁锁止装置20D中,与磁锁止装置20相同,磁部30D的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配置在线圈35的径向内侧且配置在线圈35的轴向的中央。因此,能够使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变大。并且,在开始对线圈35通电前,借助弹簧39的弹力,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被一体地向轴支架28侧施力,以使柱塞31的端面313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抵接。由此,与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以及柱塞31的端面313未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吸引部331与柱塞31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使对线圈35通电时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力进一步变大。
另外,在该磁锁止装置20D中,在磁锁止装置20上配置有永久磁铁36的位置,配置有环36D,但也可以是环状的凸缘部从第一芯体32的右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构件,也可以是环状的凸缘部从轭体37的右端部附近向径向内侧延伸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在磁锁止装置20安装在油压促动器10上时,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不抵接,但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也可以抵接,由此,锁止轴21、传递轴24、柱塞31一体地向后盖38侧移动,在柱塞31的端面313与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的端面332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该情况下,在驻车锁止状态下,第一抵接面211与辊13抵接。由此,能够使借助油压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的活塞杆12的移动行程量变小,从而能够从驻车锁止状态快速地移至驻车锁止解除状态。另外,由于避免在借助油压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辊13与第一抵接面211碰撞,所以能够使锁止轴21、辊13的耐久性提高,并且能够抑制噪音和冲击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一抵接面211(锁止侧的抵接面)为向锁止侧凸出的截面呈圆弧状的曲面,但也可以是向锁止侧凸出的圆弧以外的截面形状的曲面,也可以是随着从抵接部210侧接近大径部23侧而向锁止侧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坦的)斜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锁止轴21的抵接部210的第二抵接面212(锁止解除侧的抵接面)为向锁止解除侧倾斜一定角度的(平坦的)斜面,但也可以是向锁止解除侧凸出的截面形状(例如,截面呈圆弧状)的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磁锁止装置20的锁止轴21具有小径部22与大径部23,传递轴24具有小径部25与大径部26,但是,也可以如图12的磁锁止装置20E所示那样,锁止轴21E不具有大径部而只具有小径部22E,传递轴24E不具有大径部而只具有小径部25E。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轴支架28由非磁性体形成,但也可以由磁性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作为活塞杆12的被抵接部,使用了被由活塞杆12支撑的支撑轴12s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的辊13,但也可以使用被活塞杆12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的圆柱体,也可以使用相对于活塞杆12不能旋转的构件(例如,与支撑轴12s相同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活塞杆12被复位弹簧16的弹力向锁止侧施力,借助克服复位弹簧16的弹力的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但是反之,活塞杆12也可以借助复位弹簧的弹力向锁止解除侧被施力,借助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的油压向锁止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在从驻车锁止解除状态向驻车锁止状态转移时,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使活塞杆12向锁止侧移动,但此时,也可以将来自油压控制装置的油压(工作油)向油压促动器10的弹簧室11s供给。这样一来,借助复位弹簧16的弹力与弹簧室11s的油压,能够使活塞杆12向锁止侧更加快速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驻车装置1中,在从驻车锁止状态向驻车锁止解除状态转移时,通过对磁部30的线圈35通电,能够一边解除第二芯体33的吸引部331对柱塞31的吸引,一边使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但也可以在未对线圈35通电时使活塞杆12借助油压向锁止解除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与对线圈35通电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电力消耗,但为了使活塞杆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而需要大的油压。
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具有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具有能够与设置在移动构件(12)上的被抵接部(13)抵接的抵接部(210),所述移动构件(12)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磁锁止装置(20)通过磁力对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进行锁止,以便通过所述被抵接部(13)和所述抵接部(210)的抵接来限制所述移动构件(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磁锁止装置(20)具有:
磁部(30、30B、30C、30D),具有柱塞(31)和吸引部(331),所述柱塞(31)由磁性体形成,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吸引部(331)通过磁力将所述柱塞(31、31B、31C)吸引至所述移动构件(12)侧并锁止,
轴承(29),将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
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具有第一构件(21、21E)和与所述第一构件(21、21E)分开形成的第二构件(24、24B、24C、24E),所述第一构件(21、21E)具有抵接部(210),
所述第一构件(21、21E)、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和所述柱塞(31、31B、31C)从所述移动构件(12)侧开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配置,
对由所述轴承(29)支撑的所述第一构件(21、21E)至少实施使表面硬化的表面硬化处理,
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由非磁性体形成。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具有第一构件(21、21E)和与第一构件(21、21E)分开形成的第二构件(24、24B、24C、24E),所述第一构件(21、21E)具有抵接部(210),第一构件(21、21E)、第二构件(24、24B、24C、24E)和柱塞(31、31B、31C)从移动构件(12)侧开始在第二方向上依次配置。
在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借助磁力并利用吸引部(331)将柱塞(31、31B、31C)吸引至移动构件(12)侧并锁止,由此限制第一构件(21、21E)、第二构件(24、24B、24C、24E)和柱塞(31、31B、31C)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在移动构件(12)的被抵接部(13)和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的第一构件(21、21E)的抵接部(210)抵接时,限制移动构件(12)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并且,通过对第一构件(21、21E)实施表面硬化处理,能够抑制因从轴承(29)受到的力以及在被抵接部(13)和抵接部(210)抵接时从被抵接部(13)作用于抵接部(210)的力而使第一构件(21、21E)变形(表面凹陷等),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构件(21、21E)的耐久性。此外,在被抵接部(13)和抵接部(210)抵接时,从被抵接部(13)向抵接部(210)作用与第一构件(21、21E)以及第二构件(24、24B、24C、24E)的移动方向(第二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力,与被抵接部(13)和抵接部(210)未抵接时相比,能够从轴承(29)向第一构件(21、21E)作用大的力。因此,为了应对被抵接部(13)和抵接部(210)抵接,将第一构件(21、21E)的硬度变高的意义大。作为“表面硬化处理”,能够想到例如淬火处理等。另外,第二构件(24、24B、24C、24E)由非磁性体形成,由此能够降低由第二构件(24、24B、24C、24E)引起的漏磁,提高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的磁效率。其结果,能够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的第一构件(21、21E)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的磁效率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E)中,所述磁部(30、30B、30C)具有用于使所述吸引部(331)吸引所述柱塞(31、31B、31C)并对该柱塞(31、31B、31C)进行锁止的永久磁石(36),通过向线圈(35)通电,解除所述吸引部(331)对所述柱塞(31、31B、31C)的吸引。在该情况下,在未向线圈(35)通电时,借助永久磁石(36)使吸引部(331)吸引柱塞(31、31B、31C)并进行锁止,由此,限制第一构件(21、21E)、第二构件(24、24B、24C、24E)和柱塞(31、31B、31C)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在移动构件(12)的被抵接部(13)和第一构件(21、21E)的抵接部(210)抵接时,能够限制移动构件(12)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在限制移动构件(12)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时,无需对线圈(35)通电,能够抑制电力消耗。
在本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E)中,所述永久磁石(36)配置在与所述柱塞(31、31B、31C)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这样一来,柱塞(31、31B、31C)和永久磁石(36)不抵接,能够保护永久磁石(36)。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被包括所述吸引部(331)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33)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构件(21、21E)和第二构件(24、24B、24C、24E)分开形成,从而能够使第二构件(24、24B、24C、24E)的外周和圆筒部(330)的内周之间的间隙(用于通过圆筒部将第二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的间隙)变小。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所述第一构件(21、21E)的与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抵接的抵接面(214)和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的与所述第一构件(21、21E)抵接的抵接面(240)中的一个抵接面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另一个抵接面形成为向所述一个抵接面侧凸出的球面状。这杨一来,两者在比较窄的范围抵接,即使第一构件(21、21E)在径向(第一方向等)上晃动,应该更加抑制该滑动传递至第二构件(24、24B、24C、24E)。
在本实施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所述第一构件(21、21E)的与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抵接的抵接面(214)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的与所述第一构件(21、21E)抵接的抵接面(240)形成为向所述第一构件(21、21E)侧凸出的球面状,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的与所述柱塞(31、31B、31C)抵接的抵接面(241)形成为向所述柱塞(31、31B、31C)侧凸出的球面状,所述柱塞(31、31B、31C)的与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C、24E)抵接的抵接面(311、311B、313C)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D、20E)中,所述吸引部(331)与所述柱塞(31,31B)的所述吸引部(331)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向,所述柱塞(31、31B)具有用于所述第二构件(24、24B、24E)插入的凹部(310、310B)。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所述轴承(29)是直线运动轴承(29)。
在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中,所述磁部(30、30B、30C、30D)具有通过弹力对所述柱塞(31、31B、31C)向所述移动构件(12)侧施力的弹性构件(39),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和所述柱塞(31、31B、31C)被所述弹性构件(39)一体地向所述移动构件(12)侧施力,使得所述抵接部(210)能够与所述被抵接部(13)抵接。
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具有上述任一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该驻车装置(1)通过所述移动构件(1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能够对变速器的旋转轴进行锁止,并且能够解除该旋转轴的锁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移动构件(12)能够通过第二弹性构件(16)的弹力或油压向对所述旋转轴进行锁止锁止侧移动或向解除对该旋转轴的锁止的锁止解除侧。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具有上述任一方式的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因此,能够起到与本发明的磁锁止装置所起的效果、例如、能够同时实现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的第一构件(21、21E)的耐久性的提高和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的磁效率的提高的效果等同样效果。另外,移动构件(12)和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在相互垂直的方向移动。由此,与以两者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向有限空间的配置变得良好。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所述抵接部(210)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12)向所述锁止侧移动时从所述被抵接部(13)受力的锁止解除侧抵接面(212),所述锁止解除侧抵接面(212)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的顶端部侧接近基端部侧而向所述锁止解除侧倾斜。这样一来,在移动构件(12)向锁止侧移动时的被抵接部(13)和锁止解除侧抵接面(212)抵接时,能够利用从被抵接部(13)向锁止解除侧抵接面(212)作用的力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力,使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以及柱塞(31、31B、31C)一体地向从移动构件离开的一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所述抵接部(210)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12)向所述锁止解除侧移动时从所述被抵接部(13)受力的锁止侧抵接面(211),所述锁止侧抵接面(211)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的顶端部侧接近基端部侧而向所述锁止侧倾斜。这样一来,在移动构件(12)向锁止解除侧移动时的被抵接部(13)と锁止侧抵接面(211)抵接时,能够利用从被抵接部(13)作用于锁止侧抵接面(211)的力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分力,使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以及柱塞一体地向从移动构件(12)离开的一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所述磁锁止装置(20、20B、20C、20D、20E)在通过磁力对所述柱塞(31、31B、31C)进行锁止时,不允许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和所述柱塞(31、31B、31C)借助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6)的弹力从所述被抵接部(13)作用于所述抵接部(210)的力,向从所述移动构件(12)离开的一侧移动,在未通过磁力对所述柱塞(31、31B、31C)进行锁止时,允许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和所述柱塞(31、31B、31C)借助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6)的弹力从所述被抵接部(13)作用于所述抵接部(210)的力,一体地向从所述移动构件(12)离开的一侧移动。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所述被抵接部(13)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移动构件(12)旋转的辊(13)。这样一来,能够降低移动构件(12)的被抵接部(13)和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的抵接部(210)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能够使两者的耐磨耗性(耐久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在所述移动构件(12)上形成有所述移动限制构件(21、21E、24、24B、24C、24E)的所述抵接部(210)能够进入且贯通所述移动构件(12)的孔部(12h),所述抵接部(210)位于所述孔部(12h)内。
在本发明的驻车装置(1)中,所述移动构件(1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6)的弹力被向所述锁止侧施力,通过克服所述第二弹性构件(16)的弹力的油压向所述锁止解除侧移动。
对实施方式的主要要素和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主要要素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锁止轴21以及传递轴24相当于“移动限制构件”,具有柱塞31、第一芯体32、第二芯体33(吸引部331)、间隙构件34、线圈35、永久磁石36、轭体37和弹簧39的磁部30相当于“磁部”,直线运动轴承29相当于“轴承”。
此外,就实施方式的主要要素与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主要要素间的对应关系而言,实施方式是具体说明用于实施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优选方式的一个例子,不是对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要素的限定。即,对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解释应该基于该部分的记载内容,实施方式只不过是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一个具体例子。
以上,对用于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磁锁止装置和驻车装置的制造产业。

Claims (16)

1.一种磁锁止装置,具有移动限制构件,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具有能够与设置在移动构件上的被抵接部抵接的抵接部,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磁锁止装置通过磁力对所述移动限制构件进行锁止,以便通过所述被抵接部和所述抵接部的抵接来限制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磁锁止装置具有:
磁部,具有柱塞和吸引部,所述柱塞由磁性体形成,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吸引部通过磁力将所述柱塞吸引至所述移动构件侧并锁止,
轴承,将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
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具有第一构件和与所述第一构件分开形成的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所述抵接部,
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柱塞从所述移动构件侧开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配置,
对由所述轴承支撑的所述第一构件至少实施使表面硬化的表面硬化处理,
所述第二构件由非磁性体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部具有用于使所述吸引部吸引所述柱塞并对该柱塞进行锁止的永久磁石,通过向线圈通电,解除所述吸引部对所述柱塞的吸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久磁石配置在与所述柱塞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构件被包括所述吸引部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支撑为能够自由滑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的与所述第二构件抵接的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构件抵接的抵接面中的一个抵接面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另一个抵接面形成为向所述一个抵接面侧凸出的球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构件的与所述第二构件抵接的抵接面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所述第二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构件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向所述第一构件侧凸出的球面状,
所述第二构件的与所述柱塞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向所述柱塞侧凸出的球面状,
所述柱塞的与所述第二构件抵接的抵接面是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平坦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部与所述柱塞的所述吸引部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向,
所述柱塞具有用于所述第二构件插入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是直线运动轴承。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部具有通过弹力对所述柱塞向所述移动构件侧施力的弹性构件,
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和所述柱塞被所述弹性构件一体地向所述移动构件侧施力,使得所述抵接部能够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
10.一种驻车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锁止装置,该驻车装置通过所述移动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往复移动,能够对变速器的旋转轴进行锁止,并且能够解除对该旋转轴的锁止,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移动构件能够通过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或油压向对所述旋转轴进行锁止的锁止侧移动或向解除对该旋转轴的锁止的锁止解除侧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锁止侧移动时从所述被抵接部受力的锁止解除侧抵接面,
所述锁止解除侧抵接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移动限制构件的顶端部侧接近基端部侧而向所述锁止解除侧倾斜。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锁止解除侧移动时从所述被抵接部受力的锁止侧抵接面,
所述锁止侧抵接面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移动限制构件的顶端部侧接近基端部侧而向所述锁止侧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锁止装置构成为,在通过磁力对所述柱塞进行锁止时,不允许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和所述柱塞借助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从所述被抵接部作用于所述抵接部的力,向从所述移动构件离开的一侧移动,在未通过磁力对所述柱塞进行锁止时,允许所述移动限制构件和所述柱塞借助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从所述被抵接部作用于所述抵接部的力,一体地向从所述移动构件离开的一侧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抵接部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移动构件旋转的辊。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构件上形成有所述移动限制构件的所述抵接部能够进入且贯通所述移动构件的孔部,
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孔部内。
16.如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构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被向所述锁止侧施力,通过克服所述第二弹性构件的弹力的油压向所述锁止解除侧移动。
CN201580040241.1A 2014-08-29 2015-08-12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Active CN106574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6392 2014-08-29
JP2014-176392 2014-08-29
JP2014176391 2014-08-29
JP2014-176391 2014-08-29
PCT/JP2015/072821 WO2016031575A1 (ja) 2014-08-29 2015-08-12 磁気ロック装置およびパーキ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4717A true CN106574717A (zh) 2017-04-19
CN106574717B CN106574717B (zh) 2018-10-09

Family

ID=55399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0241.1A Active CN106574717B (zh) 2014-08-29 2015-08-12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5969B2 (zh)
JP (1) JP6245373B2 (zh)
CN (1) CN106574717B (zh)
DE (1) DE112015002816T5 (zh)
WO (1) WO201603157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8801A (zh) * 2018-03-21 2018-08-3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机构
CN110939734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斯巴鲁 驻车锁止装置
CN111237451A (zh) * 2018-11-28 2020-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驻车锁定装置
CN113915331A (zh) * 2021-09-26 2022-0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装置及变速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90685B2 (en) * 2016-10-17 2019-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ark control system for a vehicle transmission
JP7157417B2 (ja) * 2018-11-27 2022-10-20 株式会社Subaru パーキング機構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74752A (en) * 1957-09-03 1961-03-14 Gen Motors Corp Positive parking brake
JP2000272369A (ja) * 1999-03-29 2000-10-03 Kojima Press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01021264A (zh) * 2006-02-13 2007-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电动变速范围选择系统的停车禁止组件
JP2008128445A (ja) * 2006-11-24 2008-06-05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2008128444A (ja) * 2006-11-24 2008-06-05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2009063006A (ja) * 2007-09-04 2009-03-26 Aisin Aw Co Ltd パーキング制御装置
JP2010143326A (ja) * 2008-12-17 2010-07-01 Toyota Motor Corp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US20110198190A1 (en) * 2010-02-17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Parking lock system
CN105593579A (zh) * 2013-10-23 2016-05-1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驻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60583A1 (de) 2005-12-17 2007-06-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US9321435B2 (en) 2012-11-07 2016-04-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Valve integrated park inhibit solenoid assembly
CN105228867B (zh) 2013-06-17 2018-08-17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驻车装置
CN105324282B (zh) 2013-06-17 2017-10-2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驻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74752A (en) * 1957-09-03 1961-03-14 Gen Motors Corp Positive parking brake
JP2000272369A (ja) * 1999-03-29 2000-10-03 Kojima Press Co Ltd 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CN101021264A (zh) * 2006-02-13 2007-08-22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用于电动变速范围选择系统的停车禁止组件
JP2008128445A (ja) * 2006-11-24 2008-06-05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2008128444A (ja) * 2006-11-24 2008-06-05 Aisin Aw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装置
JP2009063006A (ja) * 2007-09-04 2009-03-26 Aisin Aw Co Ltd パーキング制御装置
JP2010143326A (ja) * 2008-12-17 2010-07-01 Toyota Motor Corp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
US20110198190A1 (en) * 2010-02-17 2011-08-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Parking lock system
CN105593579A (zh) * 2013-10-23 2016-05-1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驻车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8801A (zh) * 2018-03-21 2018-08-31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机构
CN108468801B (zh) * 2018-03-21 2020-10-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机构
CN110939734A (zh) * 2018-09-21 2020-03-31 株式会社斯巴鲁 驻车锁止装置
CN110939734B (zh) * 2018-09-21 2022-05-10 株式会社斯巴鲁 驻车锁止装置
CN111237451A (zh) * 2018-11-28 2020-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驻车锁定装置
CN111237451B (zh) * 2018-11-28 2021-07-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驻车锁定装置
CN113915331A (zh) * 2021-09-26 2022-0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装置及变速箱
CN113915331B (zh) * 2021-09-26 2022-08-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驻车装置及变速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4717B (zh) 2018-10-09
US10385969B2 (en) 2019-08-20
JP6245373B2 (ja) 2017-12-13
US20170219098A1 (en) 2017-08-03
JPWO2016031575A1 (ja) 2017-04-27
DE112015002816T5 (de) 2017-03-09
WO2016031575A1 (ja) 2016-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3579B (zh) 驻车装置
CN106574717A (zh) 磁锁止装置以及驻车装置
CN105324282B (zh) 驻车装置
CN105228868B (zh) 驻车装置
CN105228867B (zh) 驻车装置
US8403123B2 (en) Magnetically actuated one-way clutch
CN104455395B (zh) 车辆驻车装置及其运行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02887139B (zh) 用于停车制动器的锁定装置
CN106062435B (zh) 驻车装置
CN105191068B (zh) 永久磁铁埋入型电动机以及压缩机
CN104976010B (zh) 发动机起动装置
CN103775264B (zh) 起动器
CN107013639A (zh) 张紧装置
CN110177956A (zh) 离合器组件及驱动组件
JP6528731B2 (ja) スタータ
CN105190125B (zh) 车辆用停车装置
CN105393013B (zh) 离合器
JP2015102157A (ja) パーキング装置
CN107020433A (zh) 焊接泵
CN105275704A (zh) 电磁继电器、尤其是用于起动装置的起动继电器
CN204204754U (zh) 一种电磁铁装置
Bird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electrically selectable one-way clutches
JP2015025495A (ja) クラッチ
DE102013108029A1 (de) Elektromagnetische Stellvorrichtung
JP5675513B2 (ja) 電磁係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