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590B - 就座者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就座者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590B
CN106573590B CN201580044568.6A CN201580044568A CN106573590B CN 106573590 B CN106573590 B CN 106573590B CN 201580044568 A CN201580044568 A CN 201580044568A CN 106573590 B CN106573590 B CN 106573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handrail
seated person
air bag
airba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45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3590A (zh
Inventor
小池敦
天野智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 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 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 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 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3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3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omprising tether means for limitation of cover motion during deploy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当在侧面碰撞时气囊壳体的盖体从背后支撑鼓出并展开后的就座者保护装置(气囊)时,较大的弯曲力矩作用于盖体,气囊无法充分发挥其保护功能。因此,气囊壳体(20)在其内部具备气囊(22),并且具有就座者侧的侧壁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的盖体(20b)。在盖体(20b)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上设有支撑部件(肋)(30)。当膨胀后的气囊(22)从形成于扶手(16)的就座者侧的侧方的开口鼓出并展开时,盖体(20b)被气囊按压而向上方转动。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支撑部件(30)立起,位于气囊壳体上并从背后支撑盖体。盖体(20b)克服在侧面碰撞时作用的弯曲力矩,气囊(22)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

Description

就座者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于座椅的小物箱或扶手并在侧面碰撞时工作而对就座者进行保护的就座者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从其侧面(右侧)受到碰撞时,就座于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的左右两个车辆用座椅中的侧面碰撞侧(右侧) 的就座者由于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从其就座位置向与侧面碰撞相向的一侧(左侧;远侧)移动。另一方面,对就座于与侧面碰撞相向的一侧 (左侧)的就座者(远侧的就座者)作用有想要使该就座者留在其就座位置的惯性力。
因此,当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就座时,在侧面碰撞时,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的就座者向离开车壁的方向即向车辆的内侧相互移动(惯性移动),就座者彼此有可能接触。
因此,用于在侧面碰撞时保护就座者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已广为人知。作为就座者保护装置,可列举例如气囊。气囊内置充气机并折叠地收纳于大致长方体的气囊壳体。当冲击传感器检测到侧面碰撞所引起的冲击时,充气机产生高压气体而使气囊膨胀,气囊顶起气囊壳体的盖体而向气囊壳体的外部鼓出并展开。因此,气囊在沿左右方向并排的就座者之间鼓出并展开,防止就座者彼此接触。
另外,若未并排地就座而就座于左右中的任一个座椅,则该就座者在侧面碰撞时向车辆的内侧移动,上身向车辆的内侧倾斜。但是,气囊在就座者的侧部鼓出并展开,因此支撑就座者,防止就座者的上身向车辆内侧倾斜。
在日本实开平05-003055号公报中,带盖体的小物箱配置于左右两个座椅之间,气囊壳体设于小物箱。小物箱的盖体兼作气囊壳体的盖体。小物箱的盖体能够以其一端例如远离驾驶员座椅的就座者(驾驶员)的一端为转动中心而向上方进行转动。另一端例如与驾驶员相邻的一端在通常时被卡定。
当在侧面碰撞时气囊由于来自充气机的高压气体而膨胀并顶起小物箱的盖体时,盖体的另一端的卡定被解除。小物箱的盖体以一端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小物箱上表面开口。并且,气囊从小物箱上表面的开口鼓出并展开,防止隔着小物箱就座于左右的就座者彼此接触。
在日本特开2009-149122号公报中,也与日本实开平05-003055 号公报同样地,小物箱配置于左右两个车辆用座椅之间,气囊壳体设于小物箱。并且,在侧面碰撞时,气囊壳体内的气囊膨胀并顶起小物箱上表面的盖体而进行转动。小物箱上表面开口,气囊从小物箱上表面的开口鼓出并展开。
在日本特开2009-149122号公报中,小物箱的盖体构成为能够与侧面碰撞所引起的冲击的施加方向对应地以左右中的任一端为中心进行转动。
在日本实开平05-003055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9-149122号公报的任一个中,气囊都收纳于小物箱。
日本特表2008-542100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的结构:不将气囊收纳于小物箱,而将气囊收纳于座椅靠背侧面的能够前倒的扶手,并使气囊在扶手上表面鼓出并展开。气囊形成如下的结构:收纳于扶手,当膨胀时顶起扶手上表面的盖体而使扶手上表面开口,并从该开口向上方鼓出并展开。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5-003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491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8-5421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结构中,都是如下的结构:小物箱的上表面的盖体或扶手的上表面的盖体被膨胀后的气囊顶起而转动,小物箱或扶手的上表面开口,气囊从该开口向上方鼓出并展开。
气囊在座椅之间从小物箱的上表面向上方鼓出并展开,承受在侧面碰撞时施加于就座者的惯性力。但是,若不从背后支撑气囊,对气囊施加反力来防止气囊倒下,则难以承受施加于就座者的惯性力。
小物箱上表面的盖体由于气囊的膨胀而向上方转动。若对盖体的转动进行限制而在预定位置例如大致垂直地直立的位置(立设位置) 对盖体进行支撑,则盖体能够从背后支撑气囊而对气囊施加反力。由此,盖体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
在日本实开平05-003055号公报中,小物箱的盖体的仅左右中的任一端作为转动中心(转动端)被固定,此外,不是对小物箱上表面的盖体的转动进行限制的结构。因此,盖体无法从背后支撑气囊来防止气囊倒下,不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因此,气囊无法对就座者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即,有可能在侧面碰撞时无法充分地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在日本特开2009-149122号公报中,小物箱的盖体构成为,与侧面碰撞的冲击的施加方向对应地,盖体以左右中的任一端为转动中心 (转动端)进行转动。另外,小物箱在其上表面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在盖体被顶起而转动时与盖体的侧面例如左右侧面抵接。因此,被顶起的盖体的侧面与抵接部抵接而被限制转动,被支撑为大致垂直。
因此,对于来自左右任一方的侧面碰撞,转动至上方的盖体都从背后支撑气囊,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因此,也认为能够充分地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在此,被顶起并转动的盖体的侧面与小物箱上表面的抵接部抵接,由此对盖体的转动进行限制。并且,当盖体从背后支撑气囊时,施加于就座者的惯性力经由气囊而作用于盖体。并且,盖体受到惯性力所引起的弯曲力矩,盖体的侧面被按压并抵接于小物箱上表面的抵接部。
小物箱上表面的抵接部与盖体的转动端相邻,因此对盖体施加较大的弯曲力矩。另外,盖体不是很厚,侧面的截面较小,以较小的截面的侧面承受较大的力矩。并且,盖体承受较大的力矩而以充分的反力从背后支撑气囊,就座者保护装置(气囊)为了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需要增厚盖体或由刚性较高的材质形成。然而,就座者保护装置大型化,成本变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增厚盖体或不由刚性较高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发挥保护功能的就座者保护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在盖体上设有将转动至上方的盖体支撑为大致铅垂的支撑部件。
即,根据第一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一种就座者保护装置,具备:气囊壳体,设于车辆用座椅的扶手或隔着左右的车辆用座椅而配置的小物箱;及气囊,收纳充气机,并折叠地收纳于气囊壳体,气囊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膨胀,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开口鼓出并展开而对就座者进行保护,气囊壳体为箱形状,就座者侧的侧壁被设为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的盖体,支撑部件以能够立起的方式倒伏地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或气囊壳体的上表面,当膨胀后的气囊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侧方的开口鼓出并展开,盖体被气囊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支撑部件立起,位于气囊壳体上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铅垂。
发明效果
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本发明中,倒伏的支撑部件立起,从背后支撑转动至上方的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盖体被支撑部件支撑,克服在侧面碰撞时作用于盖体的弯曲力矩,继续大致铅垂地立起。因此,盖体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在不增厚盖体或不由刚性较高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就座者保护装置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在扶手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实施例1)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剖视图,图1(B)是表示与图1(A)的侧面碰撞相向的一侧(远侧)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具备就座者保护装置的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C) 是表示就座者保护装置的侧面(盖体)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
图3(A)、图3(B)是分别表示沿着图2(A)的线X-X的通常时与侧面碰撞时的扶手的剖视图。
图4(A-1)、图4(A-2)是分别表示扶手的前倒位置与收纳位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4(B-1)、图4(B-2)是分别表示扶手的前倒位置与收纳位置的座椅靠背的局部剖切的概略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支撑部件及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图6(B)是表示图 6(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C)是表示就座者保护装置的侧面(盖体)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
图7(A)是表示在小物箱具备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实施例2) 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剖视图,图7(B)是表示小物箱的侧面(盖体)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在图7(B)中,省略了充气机及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就座者保护装置,具备:气囊壳体,设于车辆用座椅的扶手或隔着左右的车辆用座椅而配置的小物箱;及气囊,收纳充气机,并折叠地收纳于气囊壳体,气囊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膨胀,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开口鼓出并展开而对就座者进行保护,气囊壳体为箱形状,就座者侧的侧壁被设为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的盖体,支撑部件以能够立起的方式倒伏地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或气囊壳体的上表面,当膨胀后的气囊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侧方的开口鼓出并展开,盖体被气囊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支撑部件立起,位于气囊壳体上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铅垂。
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A)是表示在扶手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实施例1)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剖视图,图1(B)是表示与图1(A)的侧面碰撞相向的一侧 (远侧)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立体图。图2(A)是表示具备就座者保护装置的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 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C)是表示就座者保护装置的侧面(盖体) 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图3(A)、图3(B)是分别表示沿着图 2(A)的线X-X的通常时与侧面碰撞时的扶手的剖视图。
此外,前后左右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员座椅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由Fr、Rr、L、R表示。
如图1(A)所示,在车辆1的车地板2上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配置有两个车辆用座椅10(10R、10L)。
另外,在车辆1的左右两侧设有构成车辆侧部的侧框架3(3R、 3L),通过侧框架支撑车辆上部的顶棚部4。
如图1(B)所示,车辆用座椅10构成为具有座椅座垫12及设于座椅座垫的后端的座椅靠背14。扶手16以能够绕转动轴(扶手的转动轴)16a(参照图4(A))转动(前倒)的方式设于座椅靠背侧面,头枕14h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于座椅靠背上表面。
座椅座垫12、座椅靠背14及扶手16的基本构造是周知的。例如扶手是在扶手框架16b(参照图3(A))上载置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成形材料构成的填充物16c并通过具有通气性的装饰罩(表皮)16d覆盖填充物而形成的。座椅座垫12及座椅靠背14也同样地,是通过装饰罩(未图示)覆盖在座椅座垫框架或座椅靠背框架14-1(参照图4 (B-1))上载置的填充物(未图示)而形成的。
扶手16考虑方便上下车而分别设于车辆用座椅10的内侧。
本发明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分别设于右座椅10R及左座椅10L的扶手,但对设想来自图1(A)的箭头所示的右侧的侧面碰撞F而设于作为远侧的左座椅的扶手的就座者保护装置进行描述。右座椅10R及左座椅10L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结构除了左右对称以外其他相同。
观察图1(B)及图2(A)可知,在能够前倒的扶手16的前部设有气囊壳体20。气囊壳体20为大致箱形状,就座者侧的侧壁被设为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而向上方转动的盖体。具体而言,气囊壳体20 构成为具备:形成为就座者侧的侧壁开口的大致箱形状的主体20a;及就座者侧的侧壁能够以其上端(准确来说是设于上端的气囊壳体的转动轴20a1)为转动中心而向上方转动的盖体20b。
气囊壳体20在其主体20a收纳有气囊22及充气机24。气囊22 被折叠地收纳于气囊壳体主体20a,充气机24构成为产生高压气体而使气囊膨胀。
能够立起的支撑部件30倒伏地设于盖体20b的就座者侧的面(表面)20b1上。在图2(A)中,支撑部件3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两个,但可以在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上设置一个,也可以并排设置三个以上。但是,若并排设置两个以上,则能够左右均等地从背后支撑盖体20b,盖体不向左右倾斜地被支撑。
支撑部件30被设为具有施力部件30a且以能够通过上下方向的支撑轴30c转动的方式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盖体的表面)20b1的肋。如图2(A)所示,肋(支撑部件)30以成为例如大致倒直角三角形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
详细而言,肋(支撑部件)30通过支撑片30b及支撑轴30c而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该支撑片30b设于肋,该支撑轴30c由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支撑片20b1-a支撑。肋的支撑片30b是设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倒直角三角形的一边的筒状的支撑片。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在肋的上下的支撑片30b的下方具备筒状的一对支撑片20b1-a。并且,支撑轴30c插通于肋的支撑片30b及盖体的支撑片 20b1-a。
此外,肋30以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倒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正交的直角边位于上方的方式配置于盖体的表面20b1。
肋的施力部件30a是例如在肋的支撑片30b 与盖体的支撑片 20b1-a之间卷绕于支撑轴30c的螺旋弹簧。并且,肋的施力部件30a 对肋施加使肋30相对于盖体的表面20b1直立的作用力。
另外,观察图2(B)可知,在肋的一对支撑片30b上设有限制部 30b1。例如,限制部30b1是在肋30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的面(表面) 20b1的状态下位于与盖体的就座者的面大致垂直的位置的(平坦)面。
如图3(A)所示,在通常时,带肋(支撑部件)30的气囊壳体 20整周(整体)被加强布40被覆。在扶手的填充物16c形成有从就座者侧的面切除能够收纳气囊壳体20的大小而成的凹部16c1。被加强布 40被覆的气囊壳体20收纳于凹部16c1。
在气囊壳体20的上部,将填充物16c切除与肋30对应的形状而形成空间16c1’。扶手的表皮(装饰罩)16d不仅被覆填充物16c,而且被覆加强布40(气囊壳体20)及空间16c1’。
此时,设于盖体20b的肋30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被加强布40 及扶手的表皮16d按压,克服施力部件30a的作用力而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
加强布的末端40a及扶手的表皮的末端16d1在其两端重合并向内方折叠。对折叠后的部分进行缝合而形成缝合部42。并且,在加强布的末端40a及扶手的表皮的末端16d1的两端进行了折叠的部分彼此在扶手的下表面内侧的角部被缝合,形成缝合部44。缝合部44是如后述那样使气囊22鼓出并展开时的(缝合的)破裂预定部。
此外,也可以没有加强布40。在不设置加强布40的情况下,肋 30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仅被扶手的表皮16d按压,倒伏于盖体的表面20b1。
另外,图3(A)中的肋30被加强布40及扶手的表皮16d被覆并按压,未被填充物16c被覆。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例如在加强布40与表皮16d之间插入较薄的填充物16c,肋30经由(较薄的) 填充物而被覆盖气囊壳体20的扶手的表皮按压。即,支撑部件30只要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即可:经由填充物16c或不经由填充物地被覆盖气囊壳体的扶手的表皮16d按压,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盖体的表面)20b1。
对车辆1的侧框架3产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对例如车辆1从其右侧(F;图1(A)的箭头方向)受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的远侧(左侧)的座椅10L进行描述。左座椅10L的扶手16如图 1(A)及图1(B)所示那样处于前倒的状态(前倒位置)。
当冲击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来自右侧的侧面碰撞所引起的冲击时,驱动电流从冲击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向设于远侧的座椅10L的扶手16的充气机24输出,充气机的点火装置(未图示)被点火。设于远侧(左侧)的车辆用座椅10L的扶手16的充气机24产生高压气体而使扶手的气囊22膨胀,气囊从气囊壳体的内部按压盖体20b。膨胀后的气囊22经由盖体20b而按压被覆盖体的加强布40及扶手的表皮 16d,当预定以上的力作用于加强布及表皮时,覆盖气囊壳体20(盖体) 的加强布的末端40a与扶手的表皮的末端16d1之间的缝合部(破裂预定部)44破裂。
当缝合部44破裂而加强布40及扶手的表皮16d(在没有加强布的情况下,仅为扶手的表皮)的缝合破裂时,在扶手的就座者侧(左侧)的侧方形成开口K。于是,气囊22从开口K向座椅10L的就座者侧鼓出并展开。并且,盖体20b被气囊22按压而以气囊壳体的转动轴20a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被顶起)。
由于加强布40及扶手的表皮16d(在没有加强布的情况下,仅为扶手的表皮)的缝合破裂,倒伏于盖体的表面20b1的肋30从加强布及表皮的按压(限制)中被释放。并且,从按压中被释放的肋30由于施力部件30a的施力而以支撑轴30c为中心转动90°,肋的限制部30b1 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抵接。
盖体20b以气囊壳体的转动轴20a1为中心向上方的转动与肋30 以支撑轴30c为中心的转动随着气囊22从开口K向左座椅10L侧鼓出并展开而同时进行。即,当盖体20b被气囊22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在盖体的转动期间,如图2(C)所示,肋30以支撑轴30c为中心转动90°而相对于盖体大致铅垂地立起,并且与气囊壳体的主体的上表面 (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抵接,在主体的上表面上大致铅垂地立起。
观察图2(C)及图3(B)可知,肋30与主体的上表面20a2抵接。因此,向上方转动了180°而大致铅垂地立起的盖体20b被肋30 从背后支撑。相对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而立起的肋30在气囊壳体上的空间16c1’中位于气囊壳体上(准确来说为主体的上表面20a2的上方)而从背后支撑盖体20b,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
如图3(B)所示,气囊22沿着立起的盖体20b。换言之,按压盖体的立起的正面20b2并向扶手16的就座者侧鼓出并展开。并且,盖体20b被立起的肋30与鼓出并展开后的气囊22从前后夹住而大致铅垂地立起。
当发生来自右侧的侧面碰撞F时,车辆1向左侧移动。远侧的座椅10L的就座者想要留在其就座位置,因此该就座者从车辆来看向侧面碰撞侧(右侧)进行惯性移动。但是,气囊22在远侧的座椅的扶手 16与就座者之间鼓出并展开,因此气囊承受朝向侧面碰撞侧(右侧) 作用于就座者的惯性力FL(参照图3(B))。
气囊22受到的就座者的惯性力FL经由气囊而传递到盖体20b,因此弯曲力矩作用于盖体。但是,盖体20b被肋30从背后支撑而不能向后方转动。因此,克服在侧面碰撞时作用于盖体的弯曲力矩,盖体 20b继续位于大致铅垂的位置,通过盖体对气囊22施加对抗惯性力FL 的反力。即,被肋30支撑的盖体20b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因此,在不增厚盖体或由刚性较高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仅在盖体上设置肋,盖体就能够承受侧面碰撞时的弯曲力矩。因此,承受弯曲力矩并以充分的反力从背后支撑气囊22,在侧面碰撞时通过气囊保护远侧的座椅 10L的就座者。因此,气囊能够充分地发挥就座者保护功能。
肋30被设为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的状态,但采用螺旋弹簧作为施力部件30a,使螺旋弹簧卷绕于肋的支撑轴30c。因此,在盖体20b的转动期间肋30迅速地立起成大致铅垂。并且,在盖体20b 向上方转动180°之前,肋30立起并等待,而且,通过螺旋弹簧30a 的弹簧力,肋30坚固地立起成大致铅垂,从背后将向上方转动了180 °的盖体可靠地支撑在大致铅垂的位置。因此,盖体20b能够充分地承受侧面碰撞时的弯曲力矩。
此外,在使螺旋弹簧30a组合于肋30的结构中,能够使结构简化及小型化。
另外,支撑部件是肋30,肋能够由钢板等板材成形,因此在倒伏的状态下厚度也较薄。因此,扶手1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与没有肋30的结构相比不怎么增加。
并且,若在肋的支撑片设置限制部30b1,则由于施力部件(螺旋弹簧)30a的作用力而转动的肋30的限制部与蓋面的表面20b1抵接。由于肋的限制部30b1,肋30相对于盖体的表面20b1大致铅垂地立起,肋从背后将盖体20b可靠地支撑于盖体20b的立起位置。因此,盖体 20b能够进一步承受侧面碰撞时的弯曲力矩。
如上所述,当发生来自右侧的侧面碰撞时,收纳于作为远侧的左座椅10L的扶手16的气囊22膨胀,并从形成于扶手的就座者侧(左侧)的侧方的开口K鼓出并展开。当盖体20b被气囊22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肋30立起,位于气囊壳体20上并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并且,气囊鼓出并展开而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反之,当发生来自左侧的侧面碰撞时,收纳于作为远侧的右座椅 10R的扶手的气囊鼓出并展开而保护远侧的就座者。即,在左右座椅 10L、10R的扶手双方收纳有气囊,因此在来自左右任一方的侧面碰撞中,都通过气囊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图4(A-1)、图4(A-2)是分别表示扶手的前倒位置与收纳位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图4(B-1)、图4(B-2)是分别表示扶手的前倒位置与收纳位置的座椅靠背的局部剖切的概略局部放大图。图5 是表示座椅靠背框架、支撑部件及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
就座者的惯性力FL经由气囊22而传递至扶手16。由此,弯曲力矩作用于扶手,扶手有可能向侧面碰撞侧(右侧)扭转。因此,为了防止扭转,在扶手16与座椅靠背14之间,在扶手的转动轴16a的周围设有保持部件50。
保持部件50分别设于右座椅10R及左座椅10L的扶手,但对设想来自右侧的侧面碰撞F而设于作为远侧的左座椅的扶手的保持部件进行描述。右座椅10R及左座椅10L的保持部件50的结构除了左右对称以外其他相同。
如图5所示,保持部件50由例如钢板等板材形成为从前方向后方扩大的大致扇形形状。保持部件50具有平坦部52及突出部54,突出部设于保持部件的扶手侧的面(右侧面)。
扶手的左侧面16e的后部与平坦部52面接触,保持部件50通过该接触面而固定于扶手。突出部54从保持部件50的后方上部形成至前方下部,观察图5及图4(A-1)可知,突出部的直线状的上端面54a 及曲线状的前端面54b形成为分别局部地保持扶手后部的直线状的下表面16f及曲线状的后表面16g。
即,扶手16的后部由保持部件的突出部54保持,换言之,保持部件50从后方保持扶手16,作为扶手的承受部发挥作用。
这样,在突出部的直线状的上端面54a保持扶手后部的直线状的下表面16f且突出部的曲线状的前端面54b保持扶手后部的曲线状的后表面16g的结构中,扶手16带着保持部件50可靠地转动。
在保持部件的平坦部52上形成有轴支撑孔52a,并且在轴支撑孔附近安装有限制销52b。轴支撑孔52a是供成为扶手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16a插通的孔。而且,在隔着保持部件50的座椅靠背框架14-1与扶手16上也形成有供转动轴16a插通的对应的轴支撑孔14-1a、16a’。限制销52b例如在轴支撑孔52a的下方设于轴支撑孔52a的前方,观察图 4(B-1)及图4(B-2)可知,向朝向座椅靠背(座椅靠背框架14-1) 的侧面的方向(左方)延伸。
除了供扶手的转动轴16a插通的轴支撑孔14-1a,还在座椅靠背框架14-1上形成有引导槽14-1b。引导槽14-1b是限制销52b能够插通或滑动的槽。引导槽14-1b形成为以轴支撑孔14-1a为中心的圆弧形状,位于轴支撑孔的前方且位于轴支撑孔的周围。
保持部件50固定于扶手16,因此当扶手以扶手的转动轴16a为中心从大致水平的扶手的前倒位置向大致铅垂的收纳位置(图4(A-1) 的箭头方向)转动时,保持部件也与扶手一起转动(参照图4(A-2))。因此,当扶手16转动时,限制销52b被引导槽14-1b引导而在引导槽内从下向上滑动。并且,限制销52b在引导槽内从引导槽14-1b的下端滑动至上端,扶手16向上方转动而设定于收纳位置。
这样,扶手16从限制销52b与引导槽14-1b的下端抵接的前倒位置转动至限制销52b与引导槽14-1b的上端抵接的收纳位置,引导槽与限制销的组合作为限制扶手的转动的转动限制单元发挥作用。
当发生来自右侧的侧面碰撞F而鼓出并展开后的气囊22受到作用于远侧的座椅10L的就座者的右方向的惯性力FL时,该惯性力经由转动了180°而位于大致铅垂的位置的盖体20b传递至扶手16。并且,由于惯性力FL,对扶手16作用以扶手的转动轴16a为中心向侧面碰撞侧(右侧)扭转的弯曲力矩。
但是,保持部件50设于扶手的转动轴16a的周围,并与扶手16 面接触地被固定。因此,因此在保持部件与扶手16之间确保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另外,保持部件50设于扶手16与座椅靠背框架14-1之间,扶手经由保持部件的平坦部52(的接触面)、突出部的上端面54a及前端面54b而与座椅靠背连接。因此,在扶手16与座椅靠背框架14-1 之间经由保持部件50确保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换言之,扶手与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实质上增加了平坦部52(的接触面)、突出部的上端面54a及前端面54b的面积。
因此,保持部件50以较大的面积承受施加于扶手16的弯曲力矩,可防止扶手的扭转。
这样,扶手16承受弯曲力矩而不扭曲,可通过鼓出并展开后的气囊22充分地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保持部件50的形状不限定于大致扇形形状,只要是与座椅靠背框架14-1之间确保较大的接触面积而防止扶手16向侧面碰撞侧的扭转的结构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与扶手16分体地成形保持部件50,保持部件 50与扶手面接触地进行固定。但是,也可以将保持部件50预先与扶手框架16b一体成形。若通过例如树脂等一体成形扶手框架16b及保持部件50,则能够经由保持部件而增大扶手16与座椅靠背框架14-1的接触面积。在这样的结构中,保持部件也以较大的面积承受施加于扶手16的弯曲力矩,因此可防止扶手的扭转。
另外,构成限制单元60的引导槽14-1b与限制销52b的组合只要将一方设于座椅靠背框架14-1且将另一方设于与扶手16一体的保持部件50即可。即,也可以与图示的结构相反地,将限制销52b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1,将引导槽14-1b形成于保持部件50。
此外,限制单元60只要是限制扶手16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14-1 的转动的结构即可,不限定于引导槽14-1b与限制销52b的组合。
图6(A)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扶手的局部剖切的概略立体图,图6(B)是表示图 6(A)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C)是表示就座者保护装置的侧面(盖体)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
支撑部件(肋)30在实施例1中设于气囊壳体的就座者侧的面(表面)20b1,相对于此,在变形例中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在该变形例中,对与实施例1共通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主要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观察图6(A)可知,气囊壳体20为大致箱形状,就座者侧的侧壁被设为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的盖体,支撑盖体的支撑部件30以能够立起的方式倒伏地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当产生侧面碰撞时,膨胀后的气囊22从形成于扶手的就座者侧的侧方的开口鼓出并展开。当盖体20b被气囊22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支撑部件 30立起,位于气囊壳体上(准确来说为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
支撑部件30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只不过其安装位置不同。即,支撑部件30被设为具有施力部件30a且以能够通过左右方向的支撑轴进行转动的方式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的肋。
肋(支撑部件)30经由填充物16c或不经由填充物地被覆盖气囊壳体20的扶手的表皮(装饰罩)16d按压。并且,肋(支撑部件)30 被限制成倒伏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的状态。当产生侧面碰撞时,气囊22膨胀,按压盖体20b而使扶手的就座者侧的表皮破裂。由于表皮的破裂,在扶手的就座者侧的侧方形成开口,肋从表皮的限制中被释放。并且,肋30在盖体的转动期间立起并从背后支撑盖体20b,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
与实施例1同样地,倒伏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的肋30在侧面碰撞时立起,从背后支撑转动至上方的盖体20b,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盖体20b被支撑部件30支撑,克服在侧面碰撞时作用于盖体的弯曲力矩,继续位于大致铅垂的位置。因此,盖体20b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气囊(就座者保护装置)22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
肋30通过支撑片30b及支撑轴30c而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 (图6(B)),该支撑片30b设于肋,该支撑轴30c由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的支撑片20b1-a支撑。施力部件30a是例如卷绕于支撑轴的螺旋弹簧。肋30在盖体20b的转动期间通过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立起,大致铅垂地位于气囊壳体上(准确来说为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并从背后支撑盖体。
另外,在肋30的支撑片30b上设有限制部30b1。限制部30b1是在支撑部件30倒伏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20a2的状态下位于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大致垂直的位置的面。
此外,在图6(A)及图6(C)中,肋30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但可以在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上设置一个,也可以并排设置三个以上。
与实施例1同样地,加强布40被覆气囊壳体20,扶手16的表皮被覆加强布,加强布的末端及表皮的末端彼此在扶手的下表面内侧的角部被缝合而形成破裂预定部44。当在侧面碰撞时气囊22在气囊壳体 20内膨胀时,气囊22按压盖体20b,使破裂预定部破裂而形成开口。
图7(A)是表示在小物箱具备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实施例2) 的就座者保护装置的车辆的概略剖视图,图7(B)是表示小物箱的侧面(盖体)转动后的气囊壳体的立体图。在图7(B)中,为了简化,省略了充气机及气囊。
在实施例1中气囊收纳于扶手,与此相对,在实施例2中气囊收纳于设于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配置的两个车辆用座椅之间的小物箱,在这一点上实施例1、2不同。在实施例2中,对与实施例1共通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主要对与实施例1 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车辆1的车地板2上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配置有两个车辆用座椅10,在车辆用座椅之间设有小物箱18。
例如气囊壳体20与气囊22的组合左右相反地在小物箱18(的左右侧面)中设有两个。观察图7可知,若对设于小物箱的远侧(左侧) 的气囊壳体与气囊的组合进行描述,则例如气囊壳体的(盖体的)转动轴20a1配置于与小物箱18的左侧上边(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盖体20b以沿着气囊壳体20的就座者侧的侧面的方式即沿着小物箱的远侧(左侧)侧面的方式配置。另外,气囊壳体的主体的上表面20a2(气囊壳体的上表面)配置为与小物箱的上表面一致。
气囊壳体20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被加强布40被覆。并且,小物箱的表皮18a被覆被加强布被覆的气囊壳体20。加强布的末端40a 与小物箱的表皮18a的末端被缝合,形成破裂预定部。
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盖体20b上设有由肋构成的支撑部件30,肋经由填充物或不经由填充物地被(覆盖气囊壳体20的)小物箱的表皮18a按压。图7(B)所示的肋30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不经由填充物地被加强布40及小物箱的表皮18a按压,克服例如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30a的作用力而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
并且,在实施例2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肋30通过支撑片30b 及支撑轴30c而设于盖体20b的就座者侧的面,该支撑片30b设于肋,该支撑轴30c由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支撑片支撑。施力部件30a 是卷绕于支撑轴的螺旋弹簧。当产生侧面碰撞时,肋30在盖体20b的转动期间通过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立起,大致铅垂地位于气囊壳体20 上并从背后支撑盖体。
并且,在肋的支撑片30b上设有限制部30b1,限制部是在肋30 倒伏于盖体20b的就座者侧的面的状态下位于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大致垂直的位置的面。
肋30沿着前后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但可以在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上设置一个,也可以并排设置三个以上。
与实施例1同样地,加强布40被覆气囊壳体20。并且,小物箱 18的表皮被覆加强布40。加强布的末端与表皮的末端彼此在小物箱的下表面内侧的角部被缝合而形成破裂预定部44。当在侧面碰撞时气囊 22在气囊壳体20内膨胀时,气囊按压盖体,使破裂预定部44破裂而形成开口K’。
如图7(A)那样,例如当车辆1从其右侧(图7(A)的箭头方向)受到侧面碰撞F时,远侧的车辆用座椅10L的破裂预定部(缝合部)44破裂,加强布40与小物箱的表皮18a的缝合被解除。并且,盖体20b被气囊22顶起。然后,在形成于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侧面的开口K’,盖体20b以气囊壳体的转动轴20a1为中心向上方转动。
由于加强布40与小物箱的表皮18a的缝合被解除,安装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表面)20b1的肋30从加强布及表皮的按压(限制)中被释放。从按压中被释放的肋30由于施力部件30a的作用力而以支撑轴30c为中心转动90°。并且,肋的限制部30b1抵接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
盖体20b以气囊壳体的转动轴20a1为中心向上方的转动与肋30 以支撑轴30c为中心的转动及立起同时进行。即,在盖体20b的(向上方的)转动期间,肋30进行转动而相对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20b1 大致铅垂地立起。
向上方转动了180°而位于大致铅垂的位置的盖体20b被肋30从背后支撑。立起后的肋30在气囊壳体上(准确来说在主体的上表面20a2 (小物箱18的上表面)上)自立,并从背后支撑盖体20b。
在小物箱18中设有气囊壳体20的实施例2中,在从右侧发生了侧面碰撞F的情况下,也与实施例1同样地,气囊承受侧面碰撞所引起的就座者的惯性力FL(参照图7(A))。由于气囊22受到的就座者的惯性力FL,弯曲力矩作用于盖体20b。盖体20b的背后被肋30支撑,肋能够与作用于盖体的就座者的惯性力FL对应地对盖体施加反力。即,盖体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因此,仅通过在盖体20b上设置肋 30,盖体就能够承受弯曲力矩。并且,盖体20b承受弯曲力矩并以充分的反力从背后支撑气囊22,远侧的就座者被气囊保护。由此,能够充分地发挥对于远侧的就座者的就座者保护功能。
在实施例2中,气囊壳体20与气囊22的组合左右相反地在小物箱18(的左右侧面)中设有两个。因此,能够应对来自左右任一方的侧面碰撞,能够保护远侧的就座者。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侧面碰撞时支撑部件(肋)立起,从背后支撑气囊壳体的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大致铅垂,与施加于远侧的就座者的惯性力对应地对盖体施加反力。即,支撑于支撑部件的盖体作为反力单元发挥作用。因此,仅通过在盖体上设置支撑部件,盖体就能够承受较大的力矩,无需增厚盖体或由刚性较高的材质形成。就座者保护装置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保护功能。
上述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没有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实施了变形、改造等的结构也全部包含于本发明,这是不言自明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配置的两个车辆用座椅各自的扶手设有气囊壳体的结构和在设于两个车辆用座椅之间的小物箱中设有两个气囊壳体的结构。但是,气囊壳体的设置场所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设于多个座椅沿着车宽方向连接而多个就座者就座于同一座椅的长凳型的座椅的扶手。在长凳型的座椅中,在其座椅靠背前表面设置收纳能够前倒的扶手的凹部,在从凹部前倒的状态下的扶手的侧面收纳气囊壳体。
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将气囊壳体装备于车辆的顶棚部,当发生侧面碰撞时,气囊从气囊壳体向下方鼓出并展开。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通常应用于在扶手或小物箱中具备气囊壳体的轿车等的车辆用座椅,但也能够应用于具备气囊壳体的电车、飞机等的车辆用座椅。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10 车辆用座椅
12 座椅座垫
14 座椅靠背
14-1 座椅靠背框架
14-1b 引导槽
16 扶手
16a 扶手的转动轴
16b 扶手框架
16c 填充物
16d 表皮(装饰罩)
18 小物箱
20 气囊壳体
20a 气囊壳体的主体
20a1 气囊壳体的转动轴
20b 盖体
22 气囊
24 充气机
30 支撑部件(肋)
30a 施力部件
30c 支撑轴
40 加强布
44 缝合部(破裂预定部)
50 保持部件
52 平坦部
52a 轴支撑孔
52b 限制销
54 突出部
60 限制单元

Claims (15)

1.一种就座者保护装置,具备:气囊壳体,设于车辆用座椅的扶手或隔着左右的车辆用座椅而配置的小物箱;及气囊,收纳充气机,并折叠地收纳于气囊壳体,气囊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膨胀,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开口鼓出并展开而对就座者进行保护,
气囊壳体为箱形状,就座者侧的侧壁被设为能够以其上端为转动中心向上方转动的盖体,
支撑部件以能够立起的方式倒伏地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或气囊壳体的上表面,
当膨胀后的气囊从形成于扶手或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侧方的开口鼓出并展开,盖体被气囊按压而向上方转动时,支撑部件立起,位于气囊壳体上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铅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是具有施力部件并以能够通过上下方向的支撑轴进行转动的方式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肋,
支撑部件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经由填充物或不经由填充物地被覆盖气囊壳体的扶手或小物箱的表皮按压,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
当气囊膨胀并按压盖体而使扶手或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表皮破裂,由此在扶手或小物箱的就座者侧的侧方形成所述开口时,支撑部件从表皮的限制中被释放,在盖体的转动期间立起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铅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是具有施力部件并以能够通过左右方向的支撑轴进行转动的方式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的肋,
支撑部件被限制成如下的状态:经由填充物或不经由填充物地被覆盖气囊壳体的扶手的表皮按压,倒伏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
当气囊膨胀并按压盖体而使扶手的就座者侧的表皮破裂,由此在扶手的就座者侧的侧方形成所述开口时,支撑部件从表皮的限制中被释放,在盖体的转动期间立起而从背后支撑盖体,并将盖体支撑成铅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通过支撑片及支撑轴而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所述支撑片设于支撑部件,所述支撑轴由设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支撑片支撑,
施力部件被设为卷绕于支撑轴的螺旋弹簧,
支撑部件在盖体的转动期间利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立起,铅垂地位于气囊壳体上而从背后支撑盖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通过支撑片及支撑轴而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所述支撑片设于支撑部件,所述支撑轴由设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的支撑片支撑,
施力部件被设为卷绕于支撑轴的螺旋弹簧,
支撑部件在盖体的转动期间利用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立起,铅垂地位于气囊壳体上而从背后支撑盖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在支撑部件的支撑片上设有限制部,
限制部是在支撑部件倒伏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的状态下位于与盖体的就座者侧的面垂直的位置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在支撑部件的支撑片上设有限制部,
限制部是在支撑部件倒伏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位于与气囊壳体的上表面垂直的位置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并排设置两个以上,左右均等地从背后支撑盖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并排设置两个以上,左右均等地从背后支撑盖体。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并排设置两个以上,左右均等地从背后支撑盖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支撑部件并排设置两个以上,左右均等地从背后支撑盖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加强布被覆气囊壳体,扶手或小物箱的表皮被覆加强布,
加强布的末端与表皮的末端在扶手或小物箱的下表面内侧的角部被缝合而形成破裂预定部,当在侧面碰撞时气囊在气囊壳体内膨胀时,气囊按压盖体,使破裂预定部破裂而形成所述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扶手能够通过转动轴而相对于座椅靠背从水平的前倒位置转动至铅垂的收纳位置,
能够与扶手一起转动的保持部件在扶手与座椅靠背之间设于扶手的转动轴的周围,
保持部件保持扶手,承受作用于扶手的弯曲力矩而防止扶手的扭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保持部件构成为具有平坦部及突出部,
突出部设于保持部件的扶手侧的面,
在平坦部上形成有供成为扶手的转动中心的扶手的转动轴插通的轴支撑孔,
扶手的后部侧面与平坦部面接触,所述扶手通过接触面而被固定,并且扶手的后部由突出部保持,所述扶手带着保持部件进行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就座者保护装置,其中,
对前倒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的扶手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的限制单元设于保持部件与扶手之间,
限制单元由圆弧形状的引导槽与限制销的组合构成,所述引导槽形成于座椅靠背框架和保持部件中的一方,并以扶手的转动轴的轴支撑孔为中心,所述限制销设于座椅靠背框架和保持部件中的另一方,插通引导槽并延伸,能够在引导槽内滑动。
CN201580044568.6A 2014-09-18 2015-03-23 就座者保护装置 Active CN106573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9759A JP6319906B2 (ja) 2014-09-18 2014-09-18 着座者保護装置
JP2014-189759 2014-09-18
PCT/JP2015/058727 WO2016042813A1 (ja) 2014-09-18 2015-03-23 着座者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590A CN106573590A (zh) 2017-04-19
CN106573590B true CN106573590B (zh) 2018-09-25

Family

ID=5553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4568.6A Active CN106573590B (zh) 2014-09-18 2015-03-23 就座者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1326B2 (zh)
EP (1) EP3187379A1 (zh)
JP (1) JP6319906B2 (zh)
CN (1) CN106573590B (zh)
WO (1) WO2016042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1462B2 (ja) * 2014-10-02 2018-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可動式アームレスト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WO2017163598A1 (ja) 2016-03-24 2017-09-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18172004A (ja) * 2017-03-31 2018-11-08 株式会社Subaru アームレスト
JP6917171B2 (ja) * 2017-03-31 2021-08-11 株式会社Subaru アームレスト
US10882430B2 (en) * 2017-05-23 2021-01-0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10625700B2 (en) * 2017-09-28 2020-04-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 for vehicle battery packs
US10696261B2 (en) * 2018-12-03 2020-06-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assembly including airbags integrated into a tulip armchair
CN109835296B (zh) * 2019-03-07 2024-04-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客车车顶安全气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09417A (zh) * 2019-05-31 2020-12-0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乘员保护系统
CN110803082A (zh) * 2019-12-02 2020-02-18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扶手及汽车
DE102019008850A1 (de) 2019-12-19 2021-06-24 Daimler Ag Insassenschutz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JP2021130377A (ja) * 2020-02-19 2021-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54248B1 (en) * 2020-11-10 2022-02-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ssembly with pivotable armres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6246A (ja) * 1991-02-14 1992-12-09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側部の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JP2009149122A (ja) * 2007-12-18 2009-07-09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2649414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JP2014076703A (ja) * 2012-10-09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81520A (en) * 1975-05-05 1976-09-21 Liberty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Protective enclosure for passengers of transport devices
JPH053055U (ja) 1991-07-04 1993-01-19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ツグシステム
DE4223620A1 (de) * 1991-07-18 1993-01-21 Nippon Denso Co Air-bag-vorrichtung
US5746443A (en) * 1992-07-13 1998-05-05 Joalto Design, Inc. Side impact air bag deployable between a vehicle body and an occupant
DE102005025553A1 (de) 2005-06-01 2006-12-07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anordnung
JP4952321B2 (ja) * 2007-03-20 2012-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740244B2 (en) * 2011-11-22 2014-06-03 Zodiac Seats France Airbag guide by seat belt
JP2014076702A (ja) * 2012-10-09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6265189B2 (ja) * 2015-09-11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7432B2 (ja) * 2015-09-11 2019-0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10239430B2 (en) * 2016-09-28 2019-03-26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nd airbag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56246A (ja) * 1991-02-14 1992-12-09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側部の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JP2009149122A (ja) * 2007-12-18 2009-07-09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CN102649414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JP2014076703A (ja) * 2012-10-09 2014-05-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42813A1 (ja) 2016-03-24
CN106573590A (zh) 2017-04-19
EP3187379A1 (en) 2017-07-05
US20170291567A1 (en) 2017-10-12
JP6319906B2 (ja) 2018-05-09
JP2016060359A (ja) 2016-04-25
US10081326B2 (en)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3590B (zh) 就座者保护装置
CN104724043B (zh) 车辆
JP617216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37727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KR101000260B1 (ko) 다중챔버를 가지는 에어백쿠션 구조
CN111559338B (zh) 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方法
CN110040098A (zh) 侧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JP6911629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ニー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ES2716959T3 (es) Asiento de vehículo con aparato de airbag lateral
CN114375267B (zh) 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用座椅
US10525924B2 (en) Occupant leg restraint device
WO2018160392A1 (en)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nchored positional tether
CN109693635A (zh) 气囊装置
JP5026026B2 (ja) エアバッグ
CN106414186B (zh) 汽车乘客保护装置及汽车座椅
KR20130079411A (ko) 조수석용 에어백 장치
JP202013213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展開方法
KR102460804B1 (ko)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
JP201708131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565165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
JP630910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50054578A (ko) 차량의 에어백
JP5523780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5888103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39227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