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60352A -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60352A
CN106560352A CN201610827014.XA CN201610827014A CN106560352A CN 106560352 A CN106560352 A CN 106560352A CN 201610827014 A CN201610827014 A CN 201610827014A CN 106560352 A CN106560352 A CN 1065603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support portion
mounting bracket
housing
airba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270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60352B (zh
Inventor
儿岛孝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60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0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60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60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包括:在膨胀气体流入其中时可膨胀的气囊;以及容纳折叠状态气囊的壳体,其中:壳体包括安装支座部,安装支座部附接至布置为自车身延伸的安装支架;壳体包括接合部,接合部与形成在安装支架的目标接合部相接合;当接合部接合于目标接合部,同时悬挂部悬挂在目标悬挂部上时,抑制了气囊组件向后的旋转以及水平方向的偏移;以及当安装支座部接触固定支座部的后面时,形成在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与形成在固定支座部的安装孔相匹配。

Description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安装支架将气囊组件固定至车身的膝部气囊保护装置,其布置在坐于座椅的乘员膝部的前方,并包括在膨胀气体流入其中时可膨胀的气囊,以及容纳折叠状态气囊的壳体。
背景技术
在相关领域中,已知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气囊组件以以下方式固定至车身:通过使用固定件,将安装支架的安装孔的周缘固定至设置在车身的目标安装座椅,同时通过使用自壳体延伸布置的安装支架将气囊组件临时固定至车身(例如,参见JP-A-2008-254501)。
在相关领域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用于临时固定至车身的锁定爪形成于安装支架中安装孔下方并且在气囊组件的重力点以上的位置处。之后,当锁定爪锁定至车身附近的锁定孔的周缘时,气囊组件能够临时地固定至车身,使得安装支架的安装孔能够布置在车身附近的目标安装座椅的安装位置处。
但是,在相关领域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组件只通过形成在安装支架处的锁定爪临时固定至车身,该锁定爪由板状件形成,布置为使得宽度方向符合竖向,并形成为L形,其前端指向下。因此,能够精确地抑制气囊组件向后的旋转运动,但是不容易抑制气囊组件的水平运动。此外,也要调节在临时固定操作期间气囊组件的水平运动。考虑到这些,则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稳定方式将气囊组件临时固定至车身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并在气囊组件固定至车身时具有满意的可工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气囊,在膨胀气体流入其中时可膨胀;以及壳体,其容纳折叠状态的气囊,其中:气囊以及壳体构成气囊组件,该气囊组件布置在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前方,其通过使用安装支架固定至车身;壳体包括安装支座部,该安装支座部附接至布置为自车身延伸的安装支架;当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的周缘通过使用固定件固定至形成于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的后面时,气囊组件固定于车身;壳体布置为使得悬挂部悬挂在目标悬挂部的上边缘上,该目标悬挂部形成于安装支架,悬挂部朝安装支架延伸;壳体包括接合部,该接合部与形成在安装支架的目标接合部相接合;当接合部接合于目标接合部,同时悬挂部悬挂在目标悬挂部上时,抑制了气囊组件向后的旋转以及水平方向的偏移;以及,当安装支座部接触固定支座部的后面时,形成在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与形成在固定支座部的安装孔相匹配。
在本发明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形成于壳体的安装支座部附接至自车身延伸的安装支架,使得气囊组件附接至车身。在此,气囊组件以以下方式固定至车身:气囊组件以以下方式临时固定至安装支架,形成于壳体的悬挂部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的目标悬挂部的上边缘上,而形成于壳体的接合部与形成于安装支架的目标接合部相接合,这时,形成于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的周缘通过使用固定件固定至形成于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的后面。由此,在本发明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悬挂部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的目标悬挂部的上边缘上时,气囊组件的向下运动得到调节,当接合部与目标接合部相接合时,气囊组件相对于安装支架的向后旋转以及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得到抑制。为此,气囊组件能够临时固定至安装支架,同时水平方向上的偏移以及向后的运动或旋转得到抑制。因此,在本发明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气囊组件固定至车身时,如果气囊组件通过使用悬挂部、目标悬挂部、接合部、以及目标接合部临时固定至安装支架,即使不由手等支撑气囊组件,气囊组件相对于安装支架的位置也能够得以稳定。此外,当安装支座部接触固定支座部的后面时,形成在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与形成在固定支座部的安装孔相匹配。因此,气囊组件能够平顺地通过使用固定件固定至车身。
因此,在本发明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气囊组件固定至车身时,气囊组件能够稳定且临时地固定,因此在气囊组件固定至车身时具有满意的可工作性。
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接合部与目标接合部包括:接合片部,形成于安装支架与壳体之一于前后方向延伸,包括调节颈部以及形成于调节颈部的前端的锁定头部;以及接合孔部,形成于安装支架与安装支座部之一,包括插入开口,其用于从中插入锁定头部,以及锁定开口,其形成为与插入开口相连通,并通过周缘锁定锁定头部,同时调节颈部从该处穿过插入;以及锁定开口通过内周面调节调节颈部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调整气囊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以及通过周缘锁定锁定头部,以调整气囊组件向后的运动。
在具有这样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调节颈部通过接合孔部的插入开口插入至锁定开口中时,通过锁定开口的内周面能够调整调节颈部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并能够抑制气囊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此外,当通过锁定开口的周缘锁定布置于调节颈部的前端处的锁定头部时,能够调节气囊组件向后的旋转。此外,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由于只在移动接合片部时锁定头部能够锁定至锁定开口的周缘,使得调节颈部和锁定头部插入至插入开口,并且调节颈部插入至锁定开口,即使是在由于许多周围组件而工作空间狭小的情况下,该接合操作较为容易,并且该临时固定操作能够平顺地进行。
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当锁定头部形成为自调节颈部的前端朝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突出,该锁定头部能够在较宽水平区域中锁定至锁定开口的周缘,并因此锁定头部能够进一步牢固地锁定至锁定开口的周缘。
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接合孔部形成于壳体,接合片部自外围朝安装支架突出。据此,相比于接合片部设置于壳体的情况,可以容易地看到接合片部,并进一步可以在气囊组件临时固定于安装支架时容易地进行临时固定操作。
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插入开口的内周面向锁定开口形成为楔形的,以及该内周面形成作为引导面,用于从该处穿过插入接合片部。据此,在壳体向下运动期间,当调节颈部插入至插入开口并朝锁定开口移动时,能够在引导至引导面时,移动调节颈部插入到锁定开口中。据此,锁定头部能够自动地布置在锁定凹部内侧的锁定位置处,并因此调节颈部能够进一步容易地插入到锁定开口中。
在具有上文描述结构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安装支座部以及安装支架形成于壳体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包括彼此对应的悬挂部以及目标悬挂部,以及彼此对应的接合部以及目标接合部。据此,气囊组件能够在水平方向平衡下临时固定至车身,气囊组件相对于安装支架的位置能够进一步得以稳定,并且安装支座部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布置在固定支座部的安装位置处。
附图说明
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能够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该附图只以说明的形式给出,因此并不限制本发明,其中:
图1是纵向剖视图,其示意性示出当从车辆的前后方向观察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
图2是纵向放大剖视图,其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在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图3是剖视图,其在车辆的水平方向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图4是沿图3中的线IV-IV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正视图,其示意性示出当从车辆的后侧观察时,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
图6是局部放大轴测图,其示意性示出当从车辆的前侧观察时,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所使用的气囊盖;
图7是轴测图,其示出当从车辆的前侧观察时,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所使用的壳体;
图8是局部放大剖视图,其示出图7中的壳体;
图9是右视图,其示出图7中的壳体;
图10是局部放大正视图,其示出当从车辆后侧观察时的图7中的壳体;
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I-XI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局部放大正视图,其示出用于将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附接至车身的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
图13是沿图12中的线XIII-XIII剖切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剖视图,其示出将图7壳体的安装支座部固定至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的状态,该示意图对应于图3的线XIV-XIV;
图15是局部放大轴测图,其示意性示出将气囊盖装配至壳体的状态;
图16是轴测图,其示出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所使用的保持架;
图17是后视图,其示出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所使用的气囊;
图18是右视图,其示意性示出将实施方式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气囊组件临时固定至自车身延伸的安装支架;以及
图19是纵向剖视图,其示出将壳体的安装支座部临时固定至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示例性描述如图1和图5所示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下文简称为“气囊装置”)S,该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布置在相对于驾驶员D位于车辆前侧的转向柱7的下方,以保护驾驶员D(其为乘员)的膝部K(KL和KR)。在说明书中,除非另有具体说明,否则在气囊装置S安装在车辆上时,竖向、水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对应于车辆的竖向、水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
如图1和图5所示,转向柱7包括柱体8以及覆盖柱体8外周的柱罩11。如图1所示,柱体8包括主轴9以及覆盖主轴9外周的柱管10。
气囊装置S包括气囊组件AM以及将气囊组件AM固定至车身1的安装支架100(100L和100R),如图1至图3所示,该气囊组件AM包括:折叠的气囊50;充气器28,其向气囊50供给膨胀气体;壳体65,其收纳折叠的气囊50和充气器28;以及气囊盖16,其在车辆的后侧覆盖折叠的气囊50。
气囊盖16由聚烯烃基热塑性弹性体形成,并构造为在车辆的后侧覆盖壳体65。如图1至图3所示,气囊盖16布置在包括上板12a和下板12b的仪表板(下文中简称为“内板”)12的下板12b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中,气囊盖16包括靠近于壳体65的伸出开口66a布置的门安装部17,以及自门安装部17的周围延伸的周缘25。
门安装部17包括:门部18,其覆盖壳体65的伸出开口66a;以及周壁部20,其自门部18的外周缘向前延伸。门部18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在车辆的后侧覆盖壳体65的伸出开口66a。在本实施方式中,门部18形成为使得薄期望破裂部18a(参见图5)从车辆后侧观察时具有大致H形状,并且将铰接部18b(其设置在上下两端,在门部打开时用作旋转中心)布置在门部的周围。当门部打开时,该门部于上下两侧打开。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周壁部20布置为自门部18的周缘向前延伸。在此,周壁部20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其中靠近门部18对应于基部的部分(后端侧部)连接于壳体65的周壁部70的周侧,并且前端侧部形成为四个分开的平板状,其中该平板在角部处彼此分开。即,周壁部20形成为自门部18的周缘突出并且包括布置在壳体65的周壁部70附近的四个侧壁部(上壁部21、下壁部22、左壁部23、以及右壁部24)。在周壁部20中,上壁部21和下壁部22在竖向上彼此面对布置,附接于壳体65的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下文描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参见图3),在周壁部20中,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对布置,布置成覆盖壳体65的周壁部70的内周部。
如图2和图4所示,上壁部21和下壁部22分别布置为邻接于壳体65的周壁部70中的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的外周部。之后,锁定孔21a和22a打开为大致矩形,并锁定于通过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的周缘形成于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的锁定爪部71a和72a,该锁定孔21a和22a在水平方向上布置于五个位置处,以对应锁定爪部71a和72a。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布置为分别邻接于壳体65的周壁部70中的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的内周部(参见图3)。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形成为覆盖壳体65的周壁部70中的伸出开口66a的周缘70a的角部70b附近的内周部,如图4所示。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形成为使得基部23a和24a的竖向宽度尺寸稍小于壳体65中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之间的分开距离,而壳体65的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的内周部在整个竖向区域中由基部23a和24a覆盖,如图4所示。由此,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的基部23a和24a布置为使得靠近上边缘和下边缘的部分覆盖靠近角部70b的内周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形成为使得竖向宽度尺寸向前端23b和24b(与伸出开口66a相分离)减小(参见图6)。前端23b和24b布置为靠近于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中的前端侧部74d与倾斜部74c(下文描述)之间的边界部(参见图3)。
如上文所描述的,周壁部20布置为自门部18的周缘向前延伸。之后如图6所示,周壁部20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其中,靠近门部18对应于基部的位置(后端侧位置)连接于壳体65的周壁部70的周侧,并且前端侧部包括彼此分开的上壁部21、下壁部22、左壁部23、以及右壁部24。即,周壁部20包括形成于上壁部21、下壁部22、左壁部23、以及右壁部24中的狭缝形缺口,使得靠近壳体65的周壁部70的角部70b的部分插入进对应的狭缝形缺口,并且这些壁部是从靠近门部18的部分处的缺口连续设置的。此处,各个狭缝形缺口为凹部20a,在其中可插入靠近于壳体65的周壁部70的伸出开口66a的周缘70a的角部70b的部分(参见图6)。气囊盖16的周缘25布置在门安装部17的整个周缘处并从门部18向外延伸,使得其后面与门部18大致齐平(参见图2和图3)。
如图2和图3所示,充气器28包括:充气器本体29,其具有大致柱状外形;以及保持架37,其保持充气器本体29。
充气器本体29形成为大致柱状,使得轴向符合水平方向,并包括主体部30,其具有较大直径;以及气体排出部31,其具有较小直径,并从主体部30的一端于水平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体排出部31布置在主体部30的左端处。主体部30的右端设置有连接口32,该连接口32连接至接有操作信号输入引线的连接件34(参见图3)。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器本体29中,在主体部30中靠近连接口32的右端侧部30a形成为具有稍小于中心侧部30d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器本体29中,连接口32形成为具有稍小于主体部30的右端侧部30a的直径,并且连接口32形成为自主体部30的右端面30c向右突出(参见图3)。
如图2,图3和图16所示,保持架37包括保持部38,其保持充气器本体29;以及两个螺栓46L和46R,其大致正交于保持部38的轴向伸出。当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螺栓46L和46R布置为自壳体65的底壁部67朝车辆的前侧突出。
如图16中所示,保持部38由金属板件形成,并包括筒状部39,其保持充气器本体29;以及板状部44,自筒状部39的左端朝左侧延伸。板状部44形成为平板状,其大致符合壳体65的底壁部6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螺栓46L布置为自板状部44突出。在保持部38中,通孔38a形成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辆时充气器本体29的前侧的位置处,并位于螺栓46L和46R之间。在筒状部39中,接触部40(其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辆时接触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的外周面30e)形成于以下部分: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辆时,该部分布置在充气器本体29的主体部30的后侧。如图3和图16所示,接触部40形成在螺栓46R左侧和右侧的两个位置处,使得右螺栓46R介于二者之间。如图2和图16所示,各个接触部40形成为使得两个突起41和41在大致竖向上平行布置于前后方向剖面的大致后半区域中。各个突起41形成为使得筒状部39局部朝充气器本体29凹陷,即,筒状部39朝充气器本体29突出。在此,突起具有大致半圆外形,使得前端面41a与充气器本体29的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的外周面30e相接触(参见图2)。
筒状部39的左端附近设置有凸片42,该凸片朝内周突出,使得在将充气器本体29插入筒状部时,定位充气器本体29。如图3所示,通过调节主体部30向左的运动同时与充气器本体29的主体部30中气体排出部31附近的端面(左端面30f)相接触,凸片42用于定位保持架37内的气体排出部31。筒状部39的右端设置有锁定爪部43,当保持件37从充气器插入开口狭缝53(下面描述)收纳到气囊50中并且气囊50是折叠的时候(参见图2),该锁定爪部自开口狭缝53伸出。当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锁定爪部43从后边缘向后突出,并形成为大致L形,使得前端向上。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具有以下结构:其中,折叠气囊50,同时将保持架37收纳于气囊装置S中,充气器本体29从开口狭缝53插入至气囊50,在装配操作期间将充气器本体29插入保持架37的保持部38(筒状部39)。锁定爪部43布置为防止容纳在气囊50中的保持架37的保持部38自开口狭缝53偏移。
之后,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当充气器本体29收纳在布置于气囊50内侧的保持架37的保持部38中,并且气囊50收纳在壳体65中时,保持架37的螺栓46自壳体65的底壁部67伸出,并将螺母47紧固至螺栓46,使得充气器28和气囊50附接至壳体65。具体地,当螺母47紧固至螺栓46时,充气器本体29由保持架37保持,同时夹在支撑突起68(其形成在壳体65的底壁部67处)、引导部78(其形成在壳体65的右壁部74R的连接件开口76的前边缘处)、以及接触部40和40(其形成在保持架37的保持部38处)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50由挠性聚酯或聚酰胺的织造织物形成。之后,当气囊50完全膨胀时,气囊50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以保护驾驶员D的左右膝部K(KL和KR)。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如图17所示,气囊50包括当气囊50完成膨胀时布置在壳体65内侧的安装部51、以及保护膨胀部56,该保护膨胀部56具有比安装部51更大的水平宽度,并且在气囊50完成膨胀时保护驾驶员D的膝部K(KL和KR)。
如图17中所示,安装部51设置有两个插入孔52和52、开口狭缝53、以及通孔54。插入孔52和52用于分别将保持架37的螺栓46由此穿过。开口狭缝53用于将保持架37和充气器本体29插在气囊50中,以及,在气囊50平坦展开时,开口狭缝53形成为大致沿水平方向的直线形状。通孔54用于将壳体65的底壁部67处所形成的支撑突起68由此穿过,并且该通孔54形成在插入孔52和52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气囊50于其中包括两个系绳58和59,其在竖向上彼此分开,并在气囊50完全膨胀时调节气囊50的厚度,同时两个系绳58和59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参见图17)。系绳58布置为限定安装部51和保护膨胀部56,而系绳59布置为限定保护膨胀部56的上区域和下区域。系绳58和59分别设置有多个气体流路孔58a和59a,膨胀气体从该气体流路孔流过。
壳体65由金属板件形成,并如图2,图3,图7至图11所示包括:壳本体66,其收纳折叠的气囊50以及充气器28;以及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其将壳本体66附接至从车身1延伸的安装支架100(100L和100R)
壳本体66具有如图3和图7所示的大致盒状,并包括底壁部67,其布置在车辆的前侧并具有大致方形;以及周壁部70,其自底壁部67的周缘在前后方向上向后延伸,并具有大致方形筒状。此处,周壁部70的后端设置有伸出开口66a,气囊50穿过伸出开口66a伸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伸出开口66a相对于竖向向后并向上倾斜,使得开口面的上侧位于后侧,并且其下侧位于前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壳本体66形成为具有较大水平宽度尺寸的大致平坦盒状。
具体地,底壁部67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其在水平方向较宽),并包括两个设置在水平方向的插入孔67a和67a,使得设置在保持架37中的螺栓46(46L和46R)从中穿过。在底壁部67中,支撑突起68(其沿螺栓46的伸出方向朝壳本体66的内侧(充气器28)突出)设置在插入孔67a和67a之间的大致中心位置。支撑突起68形成为大致截锥状。当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前端与充气器本体29的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的外周面30e相接触,使得充气器本体29得到支撑(参见图3和图8)。支撑突起68形成在水平方向上底壁部67的大致中心位置处。
周壁部70包括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其布置为在竖向上彼此面对:以及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其布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彼此面对,使得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相连接。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用于附接至气囊盖16的上壁部21和下壁部22。此处,锁定爪部71a和72a(其锁定形成于上壁部21和下壁部22的锁定孔21a和22a的周缘)布置在后端(其靠近伸出开口66a附近的边缘)附近。锁定爪部71a和72a弯折同时在竖向上向外伸出,使得锁定爪部71a和72a的前端指向底壁部67(车辆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壁部71和下壁部72设置于水平方向的五个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形成为彼此两侧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以示例的方式详细描述布置在充气器本体29的连接件34附近的右壁部74R。
右壁部74R形成为具有阶状,使得靠近底壁部67的部分(前端侧)位于水平方向的内侧(左侧),而靠近伸出开口66a的部分(后端侧)位于水平方向的外侧(右侧)。具体地,在图8所示的水平剖面中,通过布置前基侧部74a(其大致布置在前后方向)、阶部74b(其弯折于前基侧部74a与后前端侧部74d之间)、以及倾斜部74c(其连续于阶部74b并朝前端侧部74d倾斜)形成右壁部74R所具有的阶状。阶部74b连续于基侧部74a并形成为阶状,使得后侧部74ba在水平方向朝外,倾斜部74c倾斜使得自阶部74b的后侧部74ba连续的前端侧在水平方向上朝向内侧,并且连续于前端侧部74d的后端侧在水平方向上朝向外侧。右壁部74R通过倾斜后边缘74e(其沿着伸出开口66a的开口面相对于竖向形成伸出开口66a的周缘)而向后和向上形成,使得上侧位于后侧而下侧位于前侧。
右壁部74R设置有连接件开口76,通过连接件开口76连接口32暴露在外,使得连接件34可连接于连接口32同时充气器28附接于壳体65。如图9所示,连接件开口76自基侧部74a形成至前端侧部74d横跨阶部74b。具体地,连接件开口76包括开口本体77,其形成在从基侧部74a至阶部74b的中间部的区域内;以及辅助开口81,其形成在从阶部74b的后端至前端侧部74d的区域内。
如图9所示,开口本体77具有较大的竖向宽度并且是弯折的,使得当从右侧观察时,开口宽度自前边缘77a向后侧(伸出开口66a)变宽。开口本体77的尺寸形成为仅充气器本体29的连接口32可以从中穿过,而充气器本体29(主体部30)不能从中穿过。具体地,通过以下结构:竖向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充气器本体29的右端侧部30a的外径尺寸(参见图9的双点划线),开口本体77形成为使得能够暴露右端侧部30a的大致一半的区域。之后,弯折进开口本体77的前边缘77a设置有引导部78,在充气器28附接至壳体65时,引导部78通过使用稍后描述的凸片将充气器本体29引导至保持位置。引导部78形成于开口本体77的前边缘77a,并包括两个引导面79,引导面79在竖向上彼此面对布置正交于充气器本体29的轴线,并且该引导面79布置为缩短朝向底壁部67的分开距离。换言之,当螺母47紧固至螺栓46时,引导面79形成为缩短了朝向充气器本体29的移动方向的分开距离。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引导面79布置为相对于竖向倾斜同时彼此对称。由此,引导面79形成为允许充气器本体29中靠近连接口32的右端侧部30a的外周面30b附近的部分的滑动运动,同时当螺母47紧固至螺栓46时,引导面79相对于充气器本体29靠近连接口32的右端侧部30a的外周面30b保持接触状态。
辅助开口81形成为大致矩形,该矩形所具有的竖向开口宽度尺寸小于开口本体77的宽度尺寸,并且辅助开口81向后延伸(朝伸出开口66a)同时与开口本体77相连通。辅助开口81的开口宽度尺寸还设定为以下尺寸:充气器本体29的连接口32可插入穿过辅助开口8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开口76的周缘中的辅助开口81与开口本体77之间的边界部附近的部分形成充气器28的保持凸片82。该凸片82形成于正交于螺栓46(其形成于保持架37)轴线的方向(竖向)上的两个相反的位置处,并且该凸片82形成在右壁部74R的阶部74b的后端侧区域(后侧部74ba)中(参见图8和图9)。即,如图8所示,凸片82与布置在右壁部74R中的基侧部74a区域中的引导部78相关,布置于充气器28(充气器本体29)轴向的外侧处(水平方向的外侧)。因此,当螺母47紧固至螺栓46使得充气器28附接于壳体65时,能够挤压充气器本体29的连接口32的周缘的右端面30c,同时由引导部78支撑右端侧部30a的外周面30b附近的部分。尽管在附图中没有详细示出,在实施方式的壳本体66中,如图3所示左壁部74L也设置有连接件开口76,并且该连接件开口76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与形成于右壁部74R处的连接件开口76相同。
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将壳体65(气囊组件AM)附接至车身1的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形成于壳体65的左右两个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分别形成于壳本体66的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的后边缘74e处,以在水平方向上向外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沿着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的后边缘74e(伸出开口66a的开口面)相对于竖向向后且向上倾斜,使得上侧位于后侧,而下侧位于前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弯曲金属板件形成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使得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一体形成。安装支座部85(85L和85R)也在水平方向上彼此对称。
如图10所示,安装支座部85形成为大致梯形平板状,其在水平方向上自左壁部74L和右壁部74R的后边缘74e的大致整个区域向外延伸,使得在水平方向上(朝前端)宽度朝外变窄。此外,安装孔89(穿过该安装孔89插入对应于固定件的螺栓111)形成在水平方向外侧并且上侧外端位于其上的位置处。安装支座部85R的上边缘86设置有悬挂部90,其能够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100的目标悬挂部105的上边缘上。此外,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设置有接合孔部93(其为接合部),其能够与形成在安装支架100处的接合片部107(目标接合部)相接合。
具体地,悬挂部90布置在大致安装孔89正上方靠近安装支座部85的上边缘86的位置处,并且被弯折为自安装支座部85的上边缘86向上突出,而前端90b在前侧指向安装支架10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悬挂部90形成为使得宽度方向大致符合竖向。即,在图9和图11所示的侧视图中,悬挂部90形成为大致L形,并且锁定突起91从前端90b向下突出,锁定至的目标悬挂部105。锁定突起91能够锁定至靠近目标悬挂部105的前上端的边缘105b,同时悬挂部90的下面90a与目标悬挂部105的上面(上边缘)105a相接触(参见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从水平方向观察壳体65时,悬挂部90布置在壳体65的后上端。换言之,相对于气囊装置AM的重心GP,悬挂部90布置在后上端侧位置(参见图1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挂部90形成在以下位置:当悬挂部90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100的目标悬挂部105上时,通过使用锁定至目标悬挂部105的边缘105b的锁定突起91附近的部分作为支撑点SP,以临时固定气囊组件AM,向后的旋转力矩(参见图18中的双点划线)产生于气囊装置AM中。
如图10所示,接合孔部93为接合部,其设置在安装孔89的正下方位置靠近于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即,在此实施方式中,接合孔部93形成在悬挂部90正下方的位置处。接合孔部93包括凹部93a,该凹部93a是从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开的大致矩形的槽口,使得下端侧打开。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包括:内部分87a,其位于水平方向上凹部93a的内侧;以及,外部分87b,其设置在水平方向上凹部93a的外侧,并从凹部93a向上倾斜。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凹部93a形成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安装支座部85的中心靠外侧的位置处,外部分87b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小于内部分87a的长度尺寸,并且其相对于竖向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大于内部分87a的倾斜角度(参见图10)。之后,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合孔部93中,凹部93a(从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开的大致矩形的槽口)形成有锁定开口94并在锁定开口94(凹部93a)之下与锁定开口94(凹部93a)相连通。由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中的楔形的内部分87a和外部分87b所包围的区域形成为插入开口96。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合孔部93中,插入开口96形成为大致梯形,其下侧是打开的。插入开口96形成为,使得形成在安装支架100附近的接合片部107的锁定头部109可以从该穿过插入,并且安装支座部85中的下边缘87的内部分87a和外部分87b的内周面形成插入开口96的内周面96a(形成为楔形的),通向锁定开口94。插入开口96的楔形的内周面96a形成用于插入接合片部107的引导面。之后,当插入穿过插入开口96的调节颈部108朝锁定开口94向上移动时,能够自动朝向锁定开口94引导调节颈部。锁定开口94形成为使得开口宽度尺寸H1(参见图10)设定为以下尺寸:接合片部107的调节颈部108可以从锁定开口94该处穿过插入,而锁定头部109不能从该处穿过插入。如图14所示,可以通过内周面94a调整调节颈部108在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并且通过周缘95能够调整锁定头部109在前后方向的相对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安装支架100(100L和100R)形成为自车身1附近的内板加强件2延伸,以及固定支座部101(101L和101R)(其用于固定壳体65的安装支座部85L和85R)设置在前端处(下端100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中,固定支座部101(101L和101R)也形成为彼此在水平方向上对称。
如图3和图14所示,各个固定支座部101形成为使得安装支座部85能够与后面102相接触。之后,后面102沿着安装支座部85相对于竖向向后和向上倾斜,使得上侧位于后侧,而下侧位于前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弯折平坦金属板件形成固定支座部101。如图12和13所示,固定支座部101设置有安装孔103和螺母104,对应于固定件的螺栓111可以插入穿过该安装孔103,而螺母104固定至安装孔103的前周缘,使得螺栓111旋进至其中。固定支座部101R设置有目标悬挂部105,在其上悬挂有形成在壳体65的安装支座部85处的悬挂部90,以及,接合片部107作为与形成在安装支座部85处的接合孔部93相接合的目标接合部。
为了确保强度,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支座部101弯折使得上边缘101a朝向前,而在固定支座部101中靠近上边缘101a的部分形成为目标悬挂部105,在目标悬挂部105上悬挂有悬挂部90。即,如图13所示,目标悬挂部105弯折使得前端朝向前。在此,悬挂部90的下面90a与上面105a(上边缘)相接触,并且通过前端侧边缘105b锁定形成于悬挂部90的前端90b处的锁定突起91,使得悬挂部90悬挂在目标悬挂部上(参见图14,图18和图19)。
接合片部107(其为目标接合部)斜向前和向下延伸以便从固定支座部101的下边缘101b大致符合固定支座部101的下面102(参见图13和图14)。即,接合片部107形成为自固定支座部101的下边缘101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2和图13所示,接合片部107包括:调节颈部108,其延伸为沿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自固定支座部101连续;以及,锁定头部109,其形成在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
调节颈部108形成为大致带状,其宽度方向大致符合于水平方向,并且调节颈部108形成为使得宽度尺寸W1(参见图12)为以下尺寸:调节颈部可以从接合孔部93的锁定开口94穿过而插入。当接合片部107的调节颈部108插入穿过锁定开口94时,可以通过锁定开口94的内周面94a调整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并且宽度尺寸W1设定为稍小于锁定开口94的开口宽度尺寸H1,使得当调节颈部插入穿过锁定开口94时,相对于内周面94a没有形成较大的间隙(参见图1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下端)弯折使得锁定头部109朝安装支座部85R于后侧处突出。
锁定头部109形成为自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下端)朝左右两侧突出,并且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大宽度的大致矩形板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锁定头部109形成为自调节颈部108向后突出。具体地,锁定头部109形成为向后突出,同时当从水平方向观察时,大致正交于调节颈部108(参见图13)。即,锁定头部109布置为大致正交于固定支座部101以及安装支座部85(参见图14,图18和图19)。锁定头部109形成为使得水平宽度尺寸W2(参见图12)大于锁定开口94的开口宽度尺寸H1,并且锁定头部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具体地,锁定头部109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同时调节颈部108插入穿过锁定开口94,使得前边缘109a与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的后面95a相接触(参见图1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锁定头部109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时,能够调整气囊组件AM的向后旋转运动,同时悬挂部90悬挂在目标悬挂部105上,并能够调整气囊组件AM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之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于朝车身1延伸的安装支架100,使得悬挂部90悬挂在目标悬挂部105并且锁定头部109锁定于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时,安装支座部85与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相接触,以及形成在安装支座部85处的安装孔89布置为与形成在固定支座部101处的安装孔103相匹配,如图19所示。
接下来,将要描述构成本实施方式气囊装置S的气囊组件AM的装配操作。首先,从开口狭缝53将保持架37容纳在气囊50中,使得螺栓46从插入孔52伸出。之后,折叠气囊50以容纳在壳体65中,同时形成在筒状部39处的锁定爪部43自开口狭缝53伸出,并通过可断裂的缠绕材料(未示出)缠绕气囊50用于防止折叠的崩塌。此时,开口狭缝53的周缘的一部分自缠绕材料暴露在外。
之后,充气器本体29通过开口狭缝53自气体排出部31插入到气囊50(保持架37的筒状部39)中。此时,插入充气器本体29,直至主体部30的左端面30f与形成在保持架37的筒状部39处的凸片42相接触。之后,折叠的气囊50以及充气器28被容纳在壳本体66中,使得螺栓46自底壁部67伸出,并且将螺母47紧固至从底壁部67伸出的螺栓46,使得气囊50和充气器28附接至壳本体66。当紧固螺母47后,保持架37朝底壁部67移动覆盖充气器本体29外周的筒状部39。之后,形成在底壁部67的支撑突起68布置为使得前端68a与充气器本体29中的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的外周面30e相接触,朝车辆的后侧挤压充气器本体29,并且充气器本体29中的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的外周面30e与形成在筒状部39处的接触部40的各个突起41的前端面41a相接触。此时,充气器本体29中的主体部30中的连接口32附近的右端侧部30a的外周面30b与引导部78(形成于壳体65的右壁部74R处的连接件开口76中的开口本体77的前边缘77a)的引导面79和79相接触,并且,朝底壁部67移动的充气器本体29将由引导部78支撑,同时保持外周面30b相对于引导面79和79的接触状态。之后,由引导部78支撑位于车辆前侧的右端侧部30a,同时将充气器本体29保持在保持架37中,使得主体部30的中心侧部30d夹在布置在车辆后侧的四个突起41的前端面41a与布置在车辆前侧的一个支撑突起68的前端68a之间,并因此将充气器附接于壳本体66。
之后,将左壁部23和右壁部24插入周壁部70,气囊盖16布置在壳本体66的外周,以通过门部18覆盖伸出开口66a,同时将壳本体66的周壁部70中的伸出开口66a的周缘70a的角部70b插入到凹部20a中,锁定爪部71a和72a分别锁定至锁定孔21a和22a的周缘,并且将气囊盖16装配至壳本体66,由此装配气囊组件AM。
之后,在以此方式装配的气囊组件AM中,气囊组件AM绕悬挂部90的附近向前和向下旋转,同时将形成于壳体65的安装支座部85L和85R的悬挂部90悬挂在目标悬挂部105(其形成于朝车身1延伸的安装支架100L和100R的固定支座部101L和101R)上,将接合片部107的调节颈部108以及锁定头部109插入穿过接合孔部93的锁定开口96,并且将调节颈部108插入穿过锁定开口94。之后,当锁定头部109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时,能够将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至朝车身1延伸的安装支架100,如图18所示。此时,如图19所示,各个安装支座部85布置为接触各个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使得安装孔89与形成在各个固定支座部101处的安装孔103相匹配。之后,当螺栓111(其为固定件)插入穿过安装孔89和103并紧固至固定于安装孔103后面的螺母104时,能够将安装支座部85中的安装孔89的周缘固定至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并且能够将气囊组件AM固定至车身1,如图3和图14所示。之后,将连接件34(其连接至自气囊操作电路延伸的引线35)连接至从壳体65的连接件开口76暴露的充气器本体29的连接口32。之后,当气囊装置S附接至内板12或内盖13(参见图1和图2),能够将气囊装置S附接至车辆。
在气囊装置S安装在车辆上之后,当操作信号通过引线35输入至充气器本体29时,膨胀气体自充气器本体29的气体排出部31a喷出并流入气囊50中。之后,膨胀气体流入气囊50使得气囊展开。随后,缠绕材料(未示出)断裂并且气囊盖16的门部18受到挤压,使得门部18的周围破裂期望部18a断裂。据此,将铰接部18b作为旋转中心,门部向上和向下打开。之后,气囊50从壳本体66的伸出开口66a向车辆的后侧伸出,并因此,气囊50完全地展开,如图1和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
之后,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当形成于壳体65的安装支座部85附接至朝车身1延伸的安装支架100时,气囊组件AM附接于车身1。在此,当通过使用螺栓111(其为固定件)将形成于安装支座部85的安装孔89的周缘固定至形成于安装支架100的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时,气囊组件AM固定于车身1,同时,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于安装支架100,以此方式使形成于壳体65处的悬挂部90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100处的目标悬挂部105的上面105a(上边缘),并且接合孔部93(其为形成于壳体65处的接合部)与接合片部107(其为形成在安装支架100的目标接合部)相接合。之后,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以以下方式调整气囊组件AM向下的运动:悬挂部90悬挂在形成于安装支架100的目标悬挂部105的上面105a(上边缘),以及,以以下方式抑制气囊组件AM相对于安装支架100的向下旋转及其水平的偏移:接合孔部93(其为接合部)与接合片部107(其为目标接合部)相接合。由此,能够将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至安装支架100,同时除了限制向下的运动或向下的旋转之外,抑制气囊组件的水平偏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在气囊组件AM固定于车身1时,如果通过使用悬挂部90、目标悬挂部105、接合孔部93以及接合片部107将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于安装支架100,可以使气囊组件AM相对于安装支架100的位置稳定,同时气囊组件AM不通过手等支撑。此外,如果安装支座部85接触固定支座部101的后面102,可以使形成于安装支座部85的安装孔89与形成于固定支座部101的安装孔103相对齐,并因此通过使用螺栓111(其为固定件),将气囊组件AM平顺地固定至车身1。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当气囊组件AM固定至车身1时,能够稳定且临时地固定气囊组件AM,并因此在气囊组件AM固定至车身1时满足可使用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接合部与目标接合部形成为接合片部107与接合孔部93。接合片部107包括调节颈部108以及锁定头部109,锁定头部109形成在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接合孔部93包括插入开口96,通过插入开口96插入锁定头部109;以及锁定开口94,其与插入开口96相连通并通过周缘95锁定锁定头部109,同时调节颈部108从中穿过。此外,锁定开口94通过内周面94a调整调节颈部108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使得气囊组件AM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得到调整,并通过周缘95锁止锁定头部109,使得气囊组件AM的向后运动得到调整。
为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当调节颈部108通过接合孔部93的插入开口96插入锁定开口94时,可以通过锁定开口94的内周面94a调整调节颈部108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并能够抑制气囊组件AM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此外,当通过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将布置在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处的锁定头部109锁定时,能够调整气囊组件AM向后的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只有以以下方式:移动接合片部107使得调节颈部108和锁定头部109插入在插入开口96中,并且调节颈部108插入在锁定开口94中,才能够将锁定头部109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据此,即使是由于许多周围组件而工作空间狭小的情况下,该锁定操作简单并且能够平顺地进行临时固定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由于锁定头部109形成为自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朝左右两侧突出,锁定头部109能够在较宽的水平区域中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并因此锁定头部109能够进一步牢固地锁定至锁定开口94的周缘9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头部109形成为自调节颈部108的前端108a朝左右两侧突出,但是,锁定头部109可以形成为自调节颈部的前端朝水平方向的一侧突出。例如,当锁定开口形成为楔形的,使得开口宽度尺寸自插入凹部朝前端变窄时,锁定头部可以不朝调节颈部的左右侧突出。在此,锁定头部可以自如下调节颈部的前端侧部形成:该调节颈部大致具有与调节颈部的前端侧部相同的宽度尺寸,并且该锁定头部可以锁定至锁定开口的前端侧较窄区域的周缘。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接合孔部93靠近壳体65形成,即,接合片部107自安装支架100的周围突出。为此,与接合片部设置于壳体的情况相比较,操作者能够容易地看到接合片部107,并进一步在气囊组件AM临时固定于安装支架100时容易地进行临时固定的操作。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由于锁定头部109布置为相对于调节颈部108弯折,并形成为自调节颈部108朝车辆的后侧突出,该接合片部107能够进一步容易地与接合孔部93相接合。此外,当不考虑上述几点时,可以靠近壳体形成接合片部,并且可以靠近安装支架形成接合孔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接合孔部93的锁定开口96形成为使得内周面96a形成向锁定开口94的楔形的,并且该内周面96a形成作为接合片部107的插入引导面。据此,在壳体65向下运动期间,当调节颈部108朝靠近锁定开口94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向上)插入锁定开口96时,调节颈部108能够移动为插入锁定开口94同时被引导面(内周面96a)所引导,并因此锁定头部10能够自动锁定至锁定凹部94内侧的锁定位置。为此,当工作空间狭窄并且操作者难以容易地看到接合孔部时,调节颈部108能够平顺地插入锁定开口94,并因此调节颈部108能够进一步容易地插入锁定开口94。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插入开口96形成为由安装支座部85的下边缘87的内部分87a以及外部分87b所包围的区域。换言之,插入开口96形成为使得下侧较大地打开。为此,锁定头部109能够容易地插入穿过插入开口96。当不考虑这一点时,插入开口的内周缘(其为接合孔部)可以不形成为楔形的,而该插入开口可以简单地打开为大致凸形。此外,安装支座部的下边缘可以形成为大致符合水平方向的直线形,并且可以自下边缘形成大致矩形缺口的凹部,并且该凹部形成作为锁定开口,由此形成接合孔部。当接合孔部具有这样的结构时,插入开口由安装支座部的下方自由空间的区域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安装支座部85L和85R以及安装支架100L和100R形成于壳体65的左右两侧位置处,并且分别包括彼此对应的悬挂部90和目标悬挂部105,以及彼此对应的接合孔部93(作为接合部)和接合片部107(作为目标接合部)。为此,气囊组件AM能够临时固定于车身1并在水平方向平衡,气囊组件AM相对于安装支架100的定位能够进一步地稳定,并且安装支座部85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布置在固定支座部101的安装位置。当气囊组件能够稳定且临时地固定至安装支架时,安装支座部与安装支架可以不布置在壳体左右两侧。此外,即使当安装支座部与安装支架布置在壳体左右两侧时,悬挂部以及目标悬挂部可以不是二者都与接合部以及目标接合部布置在组件中。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安装支座部和安装支架中任意一个的水平方向一侧处只设置有悬挂部和目标悬挂部,而在安装支座部和安装支架的水平方向的另一侧处只设置有接合部和目标接合部。
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于安装支架85和固定支座部101水平方向的两侧都形成有接合孔部93和接合片部107时,布置在水平方向一侧的一对组件可以形成为较高精度,而布置在水平方向另一侧的一对组件可以考虑装配误差而形成。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接合孔部93和接合片部107形成于安装支架85和固定支座部101的左右两侧时,为了防止调节颈部108和锁定开口94造成的水平方向的偏移,该水平方向的偏移可能不会通过各锁定开口的内周面得到调整。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结构:通过布置为面对各个锁定开口的水平方向内侧边缘的内周面,调整水平方向的偏移。相反地,可以采用以下结构:通过与各个锁定开口的水平方向相分开的外边缘的内周面,调整水平方向的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描述了布置在驾驶员座椅前方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S,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布置在副座椅前方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以保护坐在副座椅的乘员的膝部。

Claims (6)

1.一种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包括:
气囊,在膨胀气体流入其中时可膨胀;以及
壳体,其容纳折叠状态的所述气囊,其中:
所述气囊以及所述壳体构成气囊组件,该气囊组件布置在就座于座椅上的乘员的膝部的前方,其通过使用安装支架固定至车身;
所述壳体包括安装支座部,该安装支座部附接到布置为自所述车身延伸的所述安装支架;
当所述安装支座部的安装孔的周缘通过使用固定件固定至形成于所述安装支架的固定支座部的后面时,所述气囊组件固定于所述车身;
所述壳体布置为使得悬挂部悬挂在目标悬挂部的上边缘上,该目标悬挂部形成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悬挂部朝所述安装支架延伸;
所述壳体包括接合部,该接合部与形成在所述安装支架的目标接合部相接合;
当所述接合部接合于所述目标接合部,同时所述悬挂部悬挂在所述目标悬挂部上时,抑制了所述气囊组件向后的旋转以及水平方向的偏移;以及
当所述安装支座部接触所述固定支座部的所述后面时,形成在所述安装支座部的所述安装孔与形成在所述固定支座部的安装孔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目标接合部包括:
接合片部,形成于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壳体之一于前后方向延伸,包括调节颈部以及形成于所述调节颈部的前端的锁定头部;以及
接合孔部,形成于所述安装支架与安装支座部之一,包括插入开口,其用于从中插入所述锁定头部,以及锁定开口,其形成为与所述插入开口相连通,并通过周缘锁定所述锁定头部,同时所述调节颈部从该处穿过插入;以及
所述锁定开口通过内周面调节所述调节颈部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运动,以调整所述气囊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偏移,以及通过所述周缘锁定所述锁定头部,以调整所述气囊组件向后的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锁定头部形成为自所述调节颈部的前端朝水平方向的至少一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接合孔部形成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开口形成为使得内周面向所述锁定开口形成为楔形的,以及该内周面形成作为引导面,用于从该处穿过插入所述接合片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部保护气囊装置,其中:
于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都形成所述安装支座部以及所述安装支架,以及分别包括彼此对应的所述悬挂部以及所述目标悬挂部,以及彼此对应的所述接合部以及所述目标接合部。
CN201610827014.XA 2015-09-30 2016-09-14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Active CN106560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804A JP6488968B2 (ja) 2015-09-30 2015-09-30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5-193804 2015-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60352A true CN106560352A (zh) 2017-04-12
CN106560352B CN106560352B (zh) 2019-04-16

Family

ID=58408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27014.XA Active CN106560352B (zh) 2015-09-30 2016-09-14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796350B2 (zh)
JP (1) JP6488968B2 (zh)
CN (1) CN1065603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7392B2 (ja) * 2016-11-01 2019-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699613B2 (ja) * 2017-03-30 2020-05-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87814B2 (ja) * 2018-08-10 2022-06-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室前部構造
US11708043B2 (en) * 2021-04-20 2023-07-25 Autoliv Asp, Inc. Inflator bracke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807C (zh) * 2001-12-06 2006-09-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980822A (zh) * 2004-05-28 2007-06-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膝盖气囊的汽车
CN100460251C (zh) * 2005-05-18 2009-02-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0475612C (zh) * 2006-02-28 2009-04-0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CN101544219A (zh) * 2008-03-24 2009-09-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
US7798517B2 (en) * 2007-04-02 2010-09-21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N102741092A (zh) * 2008-10-29 2012-10-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EP2316697B1 (en) * 2008-08-06 2013-01-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ne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2013071567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925017A (zh) * 2014-03-19 2015-09-2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9665U (ja) * 1991-03-12 1992-09-2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助手席エアバツグケースの取付構造
JP3757493B2 (ja) * 1996-10-17 2006-03-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DE10065795A1 (de) * 2000-12-22 2002-07-11 Takata Europa Vehicle Safety T Haltevorrichtung
US7604250B2 (en) * 2005-05-18 2009-10-20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device
JP4466472B2 (ja) * 2005-05-18 2010-05-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WO2010029784A1 (ja) * 2008-09-11 2012-0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ラム付け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641082B2 (en) * 2012-07-09 2014-02-04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module case
DE102014008973A1 (de) * 2014-06-23 2015-12-24 Trw Automotive Gmbh Gassackmodul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807C (zh) * 2001-12-06 2006-09-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980822A (zh) * 2004-05-28 2007-06-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具有膝盖气囊的汽车
CN100460251C (zh) * 2005-05-18 2009-02-1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00475612C (zh) * 2006-02-28 2009-04-0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US7798517B2 (en) * 2007-04-02 2010-09-21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N101544219A (zh) * 2008-03-24 2009-09-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
EP2316697B1 (en) * 2008-08-06 2013-01-0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ne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CN102741092A (zh) * 2008-10-29 2012-10-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JP2013071567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925017A (zh) * 2014-03-19 2015-09-2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8968B2 (ja) 2019-03-27
JP2017065508A (ja) 2017-04-06
US20170088081A1 (en) 2017-03-30
US9796350B2 (en) 2017-10-24
CN106560352B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0352A (zh) 膝部保护气囊装置
JP4408884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619690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 bag apparatus
US6866293B2 (en)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EP1781508B1 (en) Curtain airbag module
US8033568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US9505371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US10093265B2 (en) Knee protecting air bag system
US8123250B2 (en) Airbag apparatus
US7963552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US9199598B2 (en) Airbag and airbag apparatus
KR20200029022A (ko)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CN111094078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200803071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54603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55601A (ja) エアバッグ
JP520384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4262399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49910B2 (ja)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07065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337648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360B2 (ja) カーテンシール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設置構造
US11400878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passenger seat
JP2005088683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62225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