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0637A - 移植作业机以及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 - Google Patents
移植作业机以及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50637A CN106550637A CN201610870929.9A CN201610870929A CN106550637A CN 106550637 A CN106550637 A CN 106550637A CN 201610870929 A CN201610870929 A CN 201610870929A CN 106550637 A CN106550637 A CN 1065506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transplanting
- frame parts
- plant
- working ri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当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并列设置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移植单元设置于具有工具杆的移植作业机,所述移植单元具备:栽植装置,其在田圃栽植秧苗;秧苗供给装置,其对栽植装置供给秧苗;覆土轮,其在利用栽植装置栽植的秧苗的根部部分进行培土并将土压平;以及移植框架,其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进行支承,且安装于工具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植作业机以及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移植作业机而已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719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399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以往的移植作业机中,当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并列设置时(称为并列状态),若分别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进行组装,则组装的作业性较差。另外,在并列状态下,若将来自接地轮的动力分别向栽植装置、以及秧苗供给装置传递,则动力传递系统变得复杂。在以往的移植作业机中,例如,为了应对种植2行的方式,必须在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2台秧苗供给装置。因此,在以往的移植作业机中,若应对种植多行的方式,则移植作业机在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增大。
在专利文献2这样的以往的移植作业机中,无法相对于旋转耕作机改变秧苗的栽植深度。因此,若改变旋转耕作机的高度,则会产生秧苗的栽植深度改变的不良情况。
在专利文献2这样的以往的移植作业机中,由于对栽植装置进行支承的移植框架固定于旋转耕作机的机框,因此,栽植装置以及移植框架的载荷作用于旋转耕作机的耕作部。因此,栽植装置以及移植框架的载荷对耕作作业造成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并列设置时组装的作业性良好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动力传递系统简化的移植作业机。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紧凑的应对多行栽植的移植作业机。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对地作业机改变秧苗的栽植深度的移植作业机。另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栽植装置、以及移植框架的载荷对耕作作业造成影响的移植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课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的特征在于以下所示的几点。
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是设置于具有工具杆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具备:栽植装置,所述栽植装置在田圃栽植秧苗;秧苗供给装置,所述秧苗供给装置向所述栽植装置供给秧苗;覆土轮,所述覆土轮在利用所述栽植装置栽植的秧苗的根部部分进行培土并将土压平;以及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对所述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进行支承,且安装于所述工具杆。
移植作业机具备:第1移植单元,所述第1移植单元具有在田圃栽植秧苗的第1栽植装置、用于将动力向所述第1栽植装置传递的第1传动轴、以及将动力向所述第1传动轴传递的原动机;第2移植单元,所述第2移植单元具有在田圃栽植秧苗的第2栽植装置、以及用于将动力向所述第2栽植装置传递的第2传动轴,并与所述第1移植单元并列设置;以及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第1传动轴与所述第2传动轴连结。
移植作业机具备:行驶车辆;第1旋转体,所述第1旋转体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后方,且被支承成旋转自如;环状的绳索体,所述环状的绳索体绕挂于所述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多个供给杯状体,所述多个供给杯状体具有对秧苗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安装于所述绳索体的安装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下部的盖;设定部件,所述设定部件能够与所述供给杯状体的盖抵接,且能够将所述供给杯状体的盖的打开位置设定于所述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第1栽植工具,所述第1栽植工具能够突出进入田圃而栽植秧苗,且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以及第2栽植工具,所述第2栽植工具能够突出进入田圃而栽植秧苗,且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
移植作业机具备:对地作业机,所述对地作业机相对于田圃的高度改变自如,且对所述田圃进行作业;移植机框,所述移植机框上下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对地作业机;栽植装置,所述栽植装置设置于所述移植机框,且在田圃栽植秧苗;以及第1高度改变装置,所述第1高度改变装置对移植机框相对于所述对地作业机的高度进行改变。
移植作业机具备:对地作业机,所述对地作业机是对田圃进行作业的对地作业机,具有调整轮以及对所述调整轮进行支承的支承框;第1安装框架,所述第1安装框架从所述对地作业机向后方延伸;第2安装框架,所述第2安装框架是与所述第1安装框架不同的框架,且从所述对地作业机向后方延伸;工具杆,所述工具杆安装于所述第1安装框架的后部与所述第2安装框架的后部之间;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支承框与所述工具杆连结;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安装于所述工具杆;以及栽植装置,栽植装置支承于所述移植框架,且在田圃栽植秧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当对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在宽度方向进行并列设置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的移植作业机。能够与移植作业机的机型、规格等对应而简单地改变该移植作业机的栽植行数。另外,利用连结部件将第1传动轴与第2传动轴连结,其中,所述第1传动轴用于将动力向第1栽植装置传递,所述第2传动轴用于将动力向第2栽植装置传递,由此能够将来自原动机的动力从第1传动轴向第2传动轴传递,并能够将该动力从第1传动轴向第1栽植装置传递,进而能够将该动力从第2传动轴向第2栽植装置传递,从而能够使动力传递系统简化。
另外,具有对供给杯状体的盖的打开位置进行设定的设定部件,设定部件能够将供给杯状体的盖的打开位置设定于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将第1栽植工具设置于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将第2栽植工具设置于另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因此,能够利用1台秧苗供给装置应对种植2行的方式,另外,只要在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2台秧苗供给装置就可应对种植4行的方式,从而能够提供在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紧凑的应对种植多行的方式的移植作业机。
另外,具有移植机框,该移植机框上下移动自如地安装于相对于田圃的高度改变自如的对地作业机,在该移植机框设置有栽植装置、以及对移植机框相对于对地作业机的高度进行改变的第1高度改变装置。由此,对于对地作业机能够改变秧苗的栽植深度,即使改变对地作业机的高度也能够改变秧苗的栽植深度。
另外,具有对地作业机,该对地作业机具有对调整轮进行支承的支承框,在从该对地作业机向后方延伸的第1安装框架与第2安装框架的后部之间安装工具杆,利用连结部件将该工具杆和支承框连结,在安装于工具杆的移植框架设置栽植装置。由此,能够使移植框架以及栽植装置位于对地作业机的后侧,从而能够利用调整轮承受移植框架以及栽植装置的载荷。因此,能够在对地作业机的后方不对该对地作业机施加较大载荷地进行栽植作业,从而能够防止移植框架以及栽植装置的载荷对于对地作业机的作业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移植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2是旋转耕作机以及移植机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旋转机框与移植机框的连结关系的侧视图。
图4是第1高度改变装置的侧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第1高度改变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移植框架以及栽植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移植框架的俯视图。
图8是移植框架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动力传递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10是栽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秧苗供给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秧苗供给装置的后视剖视图。
图13是供给杯状体的盖的配置图。
图14是表示地面平整辊以及覆土轮的支承构造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地面平整辊以及覆土轮的支承构造的俯视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栽植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栽植装置的俯视图。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秧苗供给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供给杯状体的盖的配置图。
图20是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移植作业机4,该移植作业机4具有行驶车辆1、在行驶车辆1的后部装配的对地作业机2、以及装配于对地作业机2的移植机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车辆1而举例示出拖拉机。另外,作为对地作业机2而举例示出旋转耕作机。此外,行驶车辆1也可以是拖拉机以外的行驶的车辆。另外,对地作业机2并不限定于旋转耕作机,只要是针对田地进行作业的机械即可。例如,作为对地作业机2,可以是在田圃形成田垄的培土机、在田垄铺设地膜的地膜铺设机。另外,虽然旋转耕作机1举例示出的是侧部驱动式的旋转耕作机,但也可以是中央驱动式的旋转耕作机。
图1示出移植作业机4的侧视图。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方式进行说明:将就座于拖拉机1的驾驶席5的驾驶者的前侧(图1的左侧)设为前方,将驾驶者的后侧(图1的右侧)设为后方,将驾驶者的左侧(图1的近前侧)设为左侧,并将驾驶者的右侧(图1的里侧)设为右侧。另外,将与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K1(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K2(参照图2)设为宽度方向。
将图2中的箭头X1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外侧、且将图2中的箭头X2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内侧而进行说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从拖拉机1的中央部朝向右侧或左侧的方向。换言之,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处于宽度方向K2上、且从拖拉机1离开的方向。宽度方向内侧是指与宽度方向外侧相反的方向。换言之,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处于宽度方向K2上、且靠近拖拉机1的方向。
拖拉机(行驶车辆)1具有:车身6;前轮(省略图示),其装配于车身6的前部;以及后轮7,其装配于车身6的后部。车身6通过将发动机、内置有离合器的离合器壳体、内置有变速装置的变速箱、内置有差速装置的差速器箱等直接连结而构成。驾驶席5设置于车身6的后部。在驾驶席5的前方设置有方向盘8。在车身6的后部装配有用于取出动力的PTO轴22。
如图1所示,旋转耕作机2在拖拉机1的后部经由三点连杆机构9以及连结框10而装配成能够升降。三点连杆机构9装配于车身6的后部。连结框10设置于三点连杆机构9的后部。在连结框10安装有旋转耕作机2。
如图1、图2所示,旋转耕作机2具有旋转机框(作业机框)11。旋转机框11具有齿轮箱12、左侧支架臂13L、右侧支架臂13R、传动箱14、以及侧部框架15。齿轮箱12位于旋转耕作机2的宽度方向K2的大致中央部。支架臂13L从齿轮箱12的左部朝左侧突出。支架臂13R从齿轮箱12的右部朝右侧突出。传动箱14的上部安装于支架臂13L的左端部。侧部框架15的上部安装于支架臂13R的右端部。在传动箱14的下部与侧部框架15的下部之间设置有旋转轴16。在旋转轴16的外周经由托架而固定有多个耕作爪17。由上述旋转轴16以及耕作爪17形成耕作部18。
耕作部18的上方由上部罩(省略图示)覆盖。耕作部18的后方由后部罩19覆盖。后部罩19以上端枢轴支承于上部罩的方式而上下摆动自如。后部罩19由弹压装置20向下方施力。弹压装置20是利用弹簧的力对后部罩19向下方施力的装置。
在齿轮箱12设置有取入轴21。PTO轴22的动力经由接头而向该取入轴21传递。传递至取入轴21的动力经由齿轮箱12内的齿轮机构以及支架臂13L内的轴而向传动箱14内的链传动单元传递。旋转轴16利用传递至链传动单元的动力而被驱动。旋转轴16在图1中沿箭头A1方向旋转。在旋转轴16朝A1方向旋转时,耕作爪17翻起土壤并将该土壤向后方的后部罩19投掷。利用后部罩19使由耕作部18耕耘后的土变得平整而形成田垄的上表面。利用后述的培土器23L、23R而形成田垄的侧面。
旋转机框11具有左侧支承杆24L、右侧支承杆24R、以及导轨架25。支承杆24L固定于支架臂13L。支承杆24R固定于支架臂13R。导轨架25固定于齿轮箱12。
旋转耕作机2还具有支承框26、左侧调整轮27L、右侧调整轮27R、以及第2高度改变装置28。
支承框26是对调整轮27L、27R进行支承的框部件。调整轮27L、27R是对旋转耕作机2(对地作业机)的高度进行设定的部件。换言之,调整轮27L、27R是对旋转耕作机2的耕作深度进行设定的部件。第2高度改变装置28是对支承框26进行上下摆动操作而使调整轮27L、27R的设定改变的装置。
如图2、图3所示,支承框26具有前框29以及后框30。
前框29具有左侧摆动臂31L、右侧摆动臂31R、以及连结杆32。摆动臂31L、摆动臂31R、以及连结杆32由管材形成。摆动臂31L的前端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L。摆动臂31L从支架臂13L向后方突出。摆动臂31R的前端枢轴支承于支承杆24R。摆动臂31R从支架臂13R向后方突出。连结杆32将摆动臂31L和摆动臂31R的中途部彼此连结。前框29(支承框26)以摆动臂31L以及摆动臂31R的前端的枢轴支承部分为中心而上下摆动自如。
后框30具有左侧连接杆33L、右侧连接杆33R、横框部件34、左侧纵框部件35L、右侧纵框部件35R、左侧车轮框36L、以及右侧车轮框36R。
连接杆33L从后端插入到摆动臂31L而固定于摆动臂31L。连接杆33R从后端插入到摆动臂31R而固定于摆动臂31R。
横框部件34位于前框29的后方、且沿宽度方向K2配置。另外,横框部件34与连接杆33L以及连接杆33R的后端连结。纵框部件35L以上部固定于横框部件34的左部的方式从横框部件34的左部向下方突出。纵框部件35R以上部固定于横框部件34的右部的方式从横框部件34的右部向下方突出。
车轮框36L具有前方部件37L以及后方部件38R。前方部件37L以前端固定于纵框部件35L的下部的方式从纵框部件35L的下部向后方突出。后方部件38L以前部固定于前方部件37L的后部上表面的方式从前方部件37L向后方突出。车轮框36R具有前方部件37R以及后方部件38R。前方部件37R以前端固定于纵框部件35R的下部的方式从纵框部件35R的下部向后方突出。后方部件38R以前部固定于前方部件37R的后部上表面的方式从前方部件37R向后方突出。
车轮撑杆39L的上部固定于后方部件38L的前部。车轮撑杆39R的上部也固定于后方部件38R的前部。调整轮27L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车轮撑杆39L的下部。右侧调整轮27R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车轮撑杆39R的下部。
在调整轮27L的前方配置有培土器(起垄器)23L。在调整轮27R的前方也配置有培土器(起垄器)23R。培土器23L安装于纵框部件35L的下部。培土器23R安装于纵框部件35R的下部。培土器23L形成田垄的左侧面。培土器23R形成田垄的右侧面。
在后方部件38L的后部设置有向宽度方向K2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件40L。在后方部件38R的后部也设置有向宽度方向K2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件40R。在突出部件40L的外端(宽度方向K2外侧的端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柱41L。在突出部件40R的外端也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柱41R。在支柱41L和支柱41R的上端分别设置有作业者用(用于供作业者就座)的椅子42L、42R。因此,椅子42L支承于车轮框36L,椅子42R支承于车轮框36R。另外,椅子42L位于调整轮27L的上方,椅子42R位于调整轮27R的上方。
如图3所示,第2高度改变装置28具有第2罩筒43、第2螺纹杆44、第2可动杆45、以及第2操作手柄46。第2罩筒43的上部枢轴支承于导轨架25。第2螺纹杆44内装于第2罩筒43内,能够利用第2操作手柄46绕轴心进行旋转操作。第2可动杆45从第2罩筒43的下端插入到第2罩筒43内,第2可动杆45的上端部与第2螺纹杆44螺合。第2可动杆45的下端部枢轴支承于在连结杆32固定的托架板47。
若对第2操作手柄46进行操作而使第2螺纹杆44旋转,则第2可动杆45相对于螺纹杆螺旋前进或螺旋后退。在第2可动杆45螺旋前进时,第2可动杆45从第2罩筒43突出。在第2可动杆45螺旋后退时,第2可动杆45进入第2罩筒43内。由此,第2高度改变装置28进行伸缩而使得支承框26上下摆动,从而能够对调整轮27L、27R的高度进行改变。通过对调整轮27L、27R的高度进行改变,能够改变耕作部18的高度,从而改变耕作深度。
如图1、图2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安装框架48L、48R、工具杆49、第1高度改变装置(连结部件)50、以及多个移植单元51A、51B。多个安装框架48L、48R包括第1安装框架48L、以及与第1安装框架48L不同的框架、即第2安装框架48R。多个移植单元51A、51B包括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工具杆49遍及第1安装框架48L和第2安装框架48R地安装。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安装于工具杆49。工具杆49借助第1高度改变装置50而与横框部件34连结。
第1安装框架48L配置于移植机3的左部,并从旋转耕作机2的左部向后方延伸。第1安装框架48L具有第1部件52以及第2部件53。第1部件52的前端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传动箱14的上部,并在安装状态下被枢轴支承成绕横向轴心(宽度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第1部件52从传动箱14的上部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1部件52从横框部件34的上方通过并向横框部件34的后方延伸。第2部件53在横框部件34的后方沿纵向配置。第2部件53的上部固定于第1部件52的后端。第2部件53从第1部件52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第2安装框架48R配置于移植机3的右部,并从旋转耕作机2的右部向后方延伸。第2安装框架48R具有第3部件54以及第4部件55。第3部件54的前端能够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侧部框架15的上部,并在安装状态下被枢轴支承成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第3部件54从侧部框架15的上部向后方延伸。详细而言,第3部件54从横框部件34的上方通过并向横框部件34的后方延伸。第4部件55在横框部件34的后方沿纵向配置。第4部件55的上部固定于第3部件54的后端。第4部件55从第3部件54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工具杆49由方管构成,并安装于第1安装框架48L与第2安装框架48R的后部之间。详细而言,工具杆49从第2部件53的下端设置至第4部件55的下端。工具杆49的一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第2部件53的下端。工具杆49的另一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第4部件55的下端。
第1高度改变装置50是对工具杆49的高度进行改变的装置(部件)。换言之,第1高度改变装置50是通过对多个移植单元51A、51B的高度进行改变而改变后述的栽植装置的栽植深度的装置(部件)。
如图3~图5所示,第1高度改变装置50具有支承托架56、伸缩杆57、以及第1操作手柄58。
支承托架56具有固定部件59、托架主体60、以及多个安装撑杆61L、61R。固定部件59具有上壁59a、下壁59b、以及后壁59c。上壁59a与横框部件34的上表面抵接。下壁59b与横框部件34的下表面抵接。后壁59c与横框部件34的后表面抵接。固定部件59从后方嵌入于横框部件34的宽度方向K2中央部。另外,固定部件59借助将上壁59a、下壁59b以及横框部件34贯通的安装销62而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横框部件34。
托架主体60的下端部固定于固定部件59。安装撑杆61L的前部螺栓固定于托架主体60的上端的左部。安装撑杆61R的前部螺栓固定于托架主体60的上端的右部。
伸缩杆57具有第1罩筒63、第1螺纹杆64、以及第1可动杆65。第1罩筒63的上部配置于安装撑杆61L与安装撑杆61R之间。另外,第1罩筒63以上部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于安装撑杆61L和安装撑杆61R。第1螺纹杆64内装于第1罩筒63内,能够利用第1操作手柄58而绕轴心地旋转操作。第1可动杆65从第1罩筒63的下端插入到第1罩筒63内,并与第1螺纹杆64螺合。第1可动杆65的下端插入到安装片66L与安装片66R之间。第1可动杆65的下端借助将第1可动杆65以及安装片66L、66R贯通的支承销67而枢轴支承于安装片66L、66R。安装片66R设置于第1移植单元51A。安装片66L设置于第2移植单元51B。此外,后文中对供安装片66L、66R安装的部位进行叙述。
在对第1操作手柄58进行操作而使第1螺纹杆64旋转时,第1可动杆65相对于螺纹杆螺旋前进或螺旋后退。在第1可动杆65螺旋前进时,第1可动杆65从第1罩筒63突出。在第1可动杆65螺旋后退时,第1可动杆65进入第1罩筒63内。因此,通过对第1操作手柄58进行旋转操作,伸缩杆57进行伸缩而使得第1安装框架48L以及第2安装框架48R上下摆动而使得工具杆49上下移动。在工具杆49上下移动时,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上下移动。因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上下移动而使设置于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的栽植装置68A、68B的高度改变,从而使秧苗的栽植深度改变。
首先,对移植单元51A、51B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图9所示,第1移植单元51A配置于移植机3的右部。该第1移植单元51A具有移植框架(也称为第1移植框架)69A、第1传动轴70A、电动机(原动机)71、栽植装置(也称为第1栽植装置)68A、秧苗供给装置(也称为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接地辊)73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第1移植框架69A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49的右部。第1栽植装置68A、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73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设置于第1移植框架69A。
第2移植单元51B是以相对于第1移植单元51A在宽度方向K2上并列设置的方式设置的移植单元,配置于移植机3的左部。该第2移植单元51B具有移植框架(也称为第2移植框架)69B、第2传动轴70B、栽植装置(也称为第2栽植装置)68B、秧苗供给装置(也称为第2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接地辊)73B、以及多个覆土轮74B。第2移植框架69B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49的左部。第2栽植装置68B、第2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73B、以及多个覆土轮74B设置于第2移植框架69B。
由第1安装框架48L、第2安装框架48R、工具杆49、第1移植框架69A、以及第2移植框架69B构成移植机框75。移植机框75安装成相对于旋转耕作机2(对地作业机)上下移动自如。
接下来,对移植框架69A、69B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的移植框架、即第1移植框架69A进行说明。
如图6~图8所示,第1移植框架69A具有框架安装部(安装部)76、主框架77、以及栽植框架78。框架安装部76是安装于工具杆49的部位,并具有第1撑杆79以及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2撑杆80。第1撑杆79与工具杆49的后表面抵接。第2撑杆80与工具杆49的前表面抵接。第1撑杆79与第2撑杆80借助安装螺栓81而紧固连结。利用第1撑杆79和第2撑杆80对工具杆49进行夹持,由此将框架安装部76安装于工具杆49。
主框架77是供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73A、以及多个覆土轮74A安装的框架。主框架77具有第1框架部件~第10框架部件82~91。第1框架部件~第10框架部件82~91由方管材形成。
第1框架部件82从框架安装部76(第1撑杆79)左部向后方突出。第2框架部件83从框架安装部76(第1撑杆79)右部向后方突出。第1框架部件82和第2框架部件83设置成在宽度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在第1框架部件82的前后中途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承部件171L。在第2框架部件的前后中途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承部件171R。
第3框架部件84从第1框架部件82的后端设置至第2框架部件83的后端,并将第1框架部件82与第2框架部件83的后部彼此连结。
第4框架部件85从第1框架部件82的前后的中途部(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第5框架部件86从第2框架部件83的前后的中途部(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第6框架部件87从第4框架部件85的上端设置至第5框架部件86的上端,并将第4框架部件85与第5框架部件86的上部彼此连结。
第7框架部件88从第6框架部件87的宽度方向K2上的中途部(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第8框架部件89将第3框架部件84的宽度方向K2中途部(中央部)与第7框架部件88连结。第9框架部件90从第8框架部件89的上下的中途部向后方突出。第10框架部件91将第7框架部件88与第9框架部件90的后部彼此连结。
栽植框架78是供第1栽植装置68A安装的框架。栽植框架78具有第1纵向部件92、第2纵向部件93、第1安装板94、第2安装板95、第1连结板96、第2连结板97、以及第3连结板98。
第1纵向部件92配置成从第1撑杆79的宽度方向K2中央部靠向左侧,并从第1撑杆79向上方突出。在第1纵向部件92的上部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有支承板99。第2纵向部件93配置成从第1撑杆79的宽度方向K2中央部靠向右侧,并从第1撑杆79向上方突出。
第1安装板94设置于第1纵向部件92的上下的中途部与第2纵向部件93的上下的中途部之间。第2安装板95设置于第1纵向部件92的下部与第2纵向部件93的下部之间。
第1连结板96将第1纵向部件92的上端部与第6框架部件87连结。第2连结板97将第2纵向部件93的上端部与第6框架部件87连结。第3连结板98将第1纵向部件92与第2纵向部件93的上端彼此连结,且将第1连结板96与第2连结板97连结。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的移植框架、即第2移植框架69B进行说明。
第2移植框架69B也与第1移植框架69A同样地具有框架安装部(安装部)76、主框架77、以及栽植框架78。由于上述框架安装部76、主框架77、以及栽植框架78的结构与前述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2移植框架69B的主框架77安装有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地面平整辊73B、以及多个覆土轮74A。
在第2移植框架69B的栽植框架78安装有第2栽植装置68B。
如图5所示,在第1移植单元51A(第1移植框架69A)的第1撑杆79(79A)的宽度方向K2内侧安装有安装片66R。另外,在第2移植单元51B(第2移植框架69B)的第1撑杆79(79B)的宽度方向K2内侧安装有安装片66L。
接下来,对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第1传动轴70A设置于第1移植单元51A的第1连结板96(96A)与第2连结板97(97A)之间。第1传动轴70A的一端侧(图9的右侧)经由第1轴承101而支承于第1连结板96A。另外,第1传动轴70A的一端侧从第1连结板96A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第1传动轴70A的另一端侧(图9的左侧)经由第2轴承102而支承于第2连结板97A。
第2传动轴70B设置于第2移植单元51B的第1连结板96(96B)与第2连结板97(97B)之间。第2传动轴70B的一端侧(图9的右侧)经由第3轴承103而支承于第1连结板96B。另外,第2传动轴70B的一端侧从第1连结板96B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第2传动轴70B的另一端侧(图9的左侧)经由第4轴承104而支承于第2连结板97B。另外,第2传动轴70B的另一端侧从第2连结板97B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
因此,第1传动轴70A的一端侧(右侧)与第2传动轴70B的另一端侧(左侧)对置,且借助连结管(连结部件)105而装卸自如地连结。
电动机71安装于安装板106,该安装板106安装于第1移植单元51A的第1撑杆79A的宽度方向K2内侧。在电动机71设置有输出轴107。在第1移植单元51A的支承板99(99A)安装有第1箱108。在第1箱108设置有第1输入轴109以及第1驱动轴110。利用第1箱108内的齿轮机构而将第1输入轴109与第1驱动轴110联动地连结。在第2移植单元51B的支承板99(99B)安装有第2箱111。在第2箱111设置有第2输入轴112以及第2驱动轴113。利用第2箱111内的齿轮机构而将第2输入轴112与第2驱动轴113联动地连结。
在输出轴107设置有第1链轮114。在第1输入轴109设置有第2链轮115和第3链轮116。在第1驱动轴110设置有第4链轮117。在第1传动轴70A设置有第5链轮118、第6链轮119、以及第7链轮120。在第2传动轴70B设置有第8链轮121、第9链轮122、以及第10链轮123。在第2输入轴112设置有第11链轮124。在第2驱动轴113设置有第12链轮125。
电动机71的旋转动力从第1链轮114经由第1链126而传递至第2链轮115,由此使得第1输入轴109旋转。第1输入轴109的动力传递至第1驱动轴110而使得第4链轮117旋转。另外,第1输入轴109的动力从第3链轮116经由第2链127而传递至第5链轮118,由此使得第1传动轴70A旋转。
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从第6链轮119经由第3链128而向第13链轮129传递。另外,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从第7链轮120经由第4链130而向第14链轮131传递。并且,第1传动轴70A的动力经由连结管105而向第2传动轴70B传递。
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8链轮121经由第5链132而向第15链轮133传递。另外,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9链轮122经由第6链134而向第16链轮135传递。并且,第2传动轴70B的动力从第10链轮123经由第7链136而传递至第11链轮124,由此使得第2输入轴112旋转。第2输入轴112的动力传递至第2驱动轴113而使得第12链轮125旋转。
接下来,对栽植装置68A、68B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的栽植装置、即第1栽植装置68A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第1栽植装置68A具有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的栽植机构68AL、68AR。栽植机构68AL、68AR在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栽植机构68AL是位于左侧的栽植机构。栽植机构68AR是位于右侧的栽植机构。左侧栽植机构68AL和右侧栽植机构68AR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如图6、图10所示,栽植机构68AL具有栽植工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栽植机构68AR与栽植机构68AL同样地具有栽植工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
栽植工具137是在田垄(田圃)栽植秧苗的部件。栽植工具137呈前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并具有前方构成体140以及后方构成体141。栽植工具137通过使前方构成体140和后方构成体141在前后方向K1上分离接近而自如地开闭。另外,栽植工具137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被从上方供给秧苗且能够在内部收容秧苗。另外,栽植工具137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秧苗向下方下降而将其排出。
支承体138的前部螺栓固定于栽植框架78的第1安装板94以及第2安装板95。支承体138相对于栽植框架78能够在宽度方向K2上改变安装位置。通过对支承体138的安装位置进行改变,能够对栽植的秧苗的行间隔(栽植的秧苗的宽度方向K2上的间隔)进行改变。
在第1移植单元51A中,第13链轮129被支轴142支承于左侧栽植机构68AL的支承体138。另外,第14链轮131被支轴142支承于右侧栽植机构68AR的支承体138。
升降装置139是对栽植工具137进行支承并使该栽植工具137升降的装置。升降装置139安装于支承体138。升降装置139具有第1箱143、第2箱144、以及安装部件145。第1箱143经由支轴142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体138。第2箱14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1箱143的自由端侧。安装部件145支承于第2箱144。栽植工具137支承于安装部件145。另外,在安装部件145设置有位于栽植工具137的上方的秧苗引导件146。秧苗引导件146朝向下方形成为前端缩窄的筒状,并对从上方供给至栽植工具137的秧苗向栽植工具137进行引导。此外,安装部件145被弹簧向上方施力。
动力传递机构在第1箱143以及第2箱144内设置成:在利用支轴142而使得第1箱143旋转时,第2箱144与第1箱143的旋转联动地向第1箱143的相反方向旋转。另外,安装部件145因第1箱143以及第2箱144旋转而上下平行地移动,从而使得栽植工具137进行上下运动。
在上升后的位置(上止点位置)使秧苗下降而将该秧苗供给至栽植工具137。此时,栽植工具137处于关闭的状态,秧苗被保持于该栽植工具137的内部。然后,栽植工具137在保持秧苗的状态下下降,由此使得该栽植工具137的下部突出进入田垄(田圃)。栽植工具137在突出进入田垄时打开,而在田垄形成栽植坑,并且将秧苗释放至该栽植坑(栽植秧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左侧和右侧栽植工具137同时升降,栽植工具137以当一方的栽植工具137上升时另一方的栽植工具137下降的方式升降。由此,利用一个移植单元在田垄以交错状栽植2行秧苗(以使得在宽度方向K2上相邻的秧苗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向前后的一侧错位的方式进行载置)。另外,当栽植工具137停止时,左侧和右侧栽植工具137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停止。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的栽植装置、即第2栽植装置68B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第2栽植装置68B也与第1栽植装置68A同样地具有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2台)栽植机构68BL、68BR。栽植机构68BL、68BR在宽度方向K2上排列配置。栽植机构68BL是左侧的栽植机构,栽植机构68BR是右侧的栽植机构。左侧栽植机构68BL和右侧栽植机构68BR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栽植机构68BL与栽植机构68AL同样地具有栽植工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栽植机构68BR与栽植机构68AR同样地具有栽植工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
由于上述栽植工具137、支承体138、以及升降装置139与前述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第15链轮133被支轴142支承于左侧栽植机构68BL的支承体138。另外,第16链轮135被支轴142支承于右侧栽植机构68BR的支承体138。
接下来,对秧苗供给装置72A、72B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的秧苗供给装置、即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进行说明。
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配置于第1栽植装置68A的上方。利用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使秧苗下降而将该秧苗供给至位于下方的栽植工具137(第1栽植装置68A)。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经由框架而支承于第6框架部件87以及第7框架部件88。
如图11所示,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具有将秧苗投入的多个供给杯状体147、148。多个供给杯状体147、148包括多个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多个第2供给杯状体148。第1供给杯状体147和第2供给杯状体148以俯视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K1上呈较长的长圆形地排列配置成环状。另外,第1供给杯状体147和第2供给杯状体148沿长圆形的配置路径交替地配置。
第1供给杯状体147和第2供给杯状体148被输送机构149沿长圆形的配置路径间歇地向箭头Y方向输送。输送机构149具有第1旋转体150、第2旋转体151、以及绳索体152。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由链轮构成。绳索体152由环状的链构成。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在对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进行支承的框架被支承成绕纵向轴心(上下方向的轴心)旋转自如。第1旋转体150位于输送机构149的前部,第2旋转体151配置于第1旋转体150的后方。绳索体152绕挂于第1旋转体150与第2旋转体151之间。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第2供给杯状体148在绳索体152的外周侧沿绳索体152配置。
在第1旋转体150的下方设置有驱动链轮153。驱动链轮153经由第3驱动轴154而一体旋转自如地与第1旋转体150连结。经由第8链155而将动力传递至驱动链轮153,由此使得第1旋转体150旋转。
在第1移植单元51A中,从第4链轮117经由第8链155而将动力向驱动链轮153传递。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从第12链轮125经由第8链155而将动力向驱动链轮153传递。
如图12所示,第1供给杯状体147具有收容部156、安装部157、以及盖158。第2供给杯状体148也同样具有收容部160、安装部161、以及盖162。收容部156、160是对投入的秧苗进行收容的部位,由上下开口状的筒体构成。安装部157、161是安装于绳索体152的部位。盖158、162是将收容部156、160的底部封盖的部件。盖158、162在收容部156、160的下部被铰链159枢轴支承,并使得收容部156、160的下端开口开闭自如。因盖158、162关闭而能够在收容部156、160内对秧苗进行保持,因盖158、162打开而能够从收容部156、160向下方将秧苗排出。
如图13所示,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具有第1卡合部163。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2具有第2卡合部164。第1卡合部163向供给杯状体147、148的配置路径(绳索体152)的内周侧突出。第2卡合部164向供给杯状体147、148的配置路径(绳索体152)的外周侧突出。
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在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左侧(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一侧)打开。由附图标记X1表示的位置是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打开的第1打开位置(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在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右侧(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打开。由附图标记X2表示的位置是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打开的第2打开位置(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第1打开位置X1和第2打开位置X2在前后方向K1上设定于相同的位置。
栽植装置68A的左侧栽植工具137(称为第1栽植工具137A)位于第1打开位置X1的下方。栽植装置68A的右侧栽植工具137(称为第2栽植工具137B)位于第2打开位置X2的下方。
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具有能够将供给杯状体147、148的打开位置设定于第1旋转体150以及第2旋转体151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的(能够设定第1打开位置X1、第2打开位置X2的)设定部件166。设定部件166包括多个限制杆167、168、169、170。为了便于说明,将限制杆167称为第1限制杆167,将限制杆168称为第2限制杆168,将限制杆169称为第3限制杆169,将限制杆170称为第4限制杆170。
第1限制杆167在第1打开位置X1以及第2打开位置X2的前侧与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16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1限制杆167在第1打开位置X1以及第2打开位置X2的前侧对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162的打开进行限制。第2限制杆168在第1打开位置X1以及第2打开位置X2的后侧与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162的下表面抵接。因此,第2限制杆168在第1打开位置X1以及第2打开位置X2的后侧对第1供给杯状体147以及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58、162的打开进行限制。
第3限制杆169位于第1打开位置X1的左侧。第3限制杆169与处于第1打开位置X1的盖162的第2卡合部164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对处于第1打开位置X1的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2的打开进行限制。第4限制杆170位于第2打开位置X2的左侧。第4限制杆170与处于第2打开位置X2的盖158的第1卡合部163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对处于第2打开位置X2的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的打开进行限制。
由第1限制杆167的左侧后端部、第2限制杆168的左侧前端部、以及第3限制杆169构成对第1打开位置X1进行设定的第1设定部196。由第1限制杆167的右侧后端部、第2限制杆168的右侧前端部、以及第4限制杆170构成对第2打开位置X2进行设定的第2设定部197。
在第1打开位置X1,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从第1限制杆167以及第2限制杆168脱离、且第1卡合部163未被支承于第3限制杆169。由此,使得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打开。此时,第1栽植工具137A向上止点位置移动,将从第1供给杯状体147排出的秧苗供给至第1栽植工具137A。另外,当第1供给杯状体147位于第1打开位置X1时,第1供给杯状体147也位于第2打开位置X2。处于该第2打开位置X2的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第1卡合部163由第4限制杆170限制而使得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未打开。此时,第2栽植工具137B向下方移动而在田垄栽植秧苗。
另外,当第2供给杯状体148位于第1打开位置X1时,第2供给杯状体148也位于第2打开位置X2。位于第1打开位置X1的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第2卡合部164被第3限制杆169限制而使得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2未打开。由于位于第2打开位置X2的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第2卡合部164未被支承于第4限制杆170,因此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2打开。而且,第1打开位置X1的下方的第1栽植工具137A向下方移动而在田垄栽植秧苗。另外,第2栽植工具137B在第2打开位置X2的下方向上止点位置移动,从而从第2供给杯状体148供给秧苗。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的秧苗供给装置、即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进行说明。
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配置于第2栽植装置68B的上方。利用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使秧苗下降而将其供给至位于下方的栽植工具137(第2栽植装置68B)。第2秧苗供给装置72A经由框架而支承于第6框架部件87以及第7框架部件88。
由于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的结构与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椅子42R设置于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的绳索体152)的宽度方向K2外侧(宽度方向一侧)。椅子42L设置于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的绳索体152)的宽度方向K2外侧(宽度方向另一侧)。由就座于椅子42L的作业者将秧苗供给至秧苗供给装置72A。由就座于椅子42R的作业者将秧苗供给至秧苗供给装置72B。
接下来,对地面平整辊73A、73B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的地面平整辊73A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地面平整辊73A处于培土器23L与培土器23R之间、且配置于栽植装置68A的前方。另外,地面平整辊73A在利用旋转耕作机2的后部罩19而形成的田垄的上表面旋转。利用地面平整辊73A在秧苗栽植之前对田垄的上表面进行平整。
如图14、图15所示,地面平整辊73A经由左侧辊臂172L和右侧辊臂172R而支承于移植框架69A。辊臂172L在设置于第1框架部件82的支承部件171L被枢轴支承成后部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辊臂172R在设置于第2框架部件83的支承部件171R被枢轴支承成后部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辊臂172L与辊臂172R相互连结。地面平整辊73A配置于辊臂172L与辊臂172R的前部之间、且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辊臂172L、172R。
另外,在第1框架部件82与辊臂172L之间设置有对辊臂172L的下限进行限制的下限限制部件173。此外,在第2框架部件83与辊臂172R之间也设置有同样的下限限制部件。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的地面平整辊73B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地面平整辊73B处于培土器23L与培土器23R之间、且配置于栽植装置68B的前方。另外,地面平整辊73B在利用旋转耕作机2的后部罩19而形成的田垄的上表面旋转。利用地面平整辊73B在秧苗栽植之前对田垄的上表面进行平整。
由于地面平整辊73B的支承构造是与第1移植单元51A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移植机3具有检测器174、控制装置175、以及株间距设定器176。检测器174是对地面平整辊73A、73B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并设置于一方的地面平整辊73A、73B的侧部。检测器174的检测值输入至控制装置175。控制装置175与电动机71连接。株间距设定器176是对栽植的秧苗的株间距(前后方向K1上的秧苗的间隔)进行设定的设备,例如是对株间距进行设定的刻度盘。利用株间距设定器176设定的设定值输入至控制装置175。控制装置175对电动机71进行接通或者断开的控制,由此形成由株间距设定器176设定的株间距。
拖拉机1的车速根据厂商、变速、发动机的旋转而改变,由此使得移植机3的输送速度改变。因此,为了形成设定的株间距,基于检测器174的检测值而进行栽植。即,利用检测器174对移植机3的移动速度(车速)进行检测,并基于该移动速度而调节使电动机71断开的时间(使秧苗供给装置72A、72B以及栽植装置68A、68B停止的时间)。由此,能够以设定的株间距而正确地进行栽植。
接下来,对覆土轮74A、74B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的覆土轮74A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1移植单元51A中,覆土轮74A在左侧栽植机构68AL的后方设置有2个,并且在右侧栽植机构68AR的后方设置有2个。覆土轮74A在田垄的上表面旋转,从而在栽植的秧苗的根部部分进行培土、覆土,并且将秧苗的根部部分压平。
如图14及图15所示,覆土轮74A经由覆土框架177而支承于移植框架69A。覆土框架177具有左侧覆土臂178L、右侧覆土臂178R、连结杆179、以及4个支承杆180。
覆土臂178L以前部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支承部件171L。覆土臂178R以前部绕横向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支承部件171R。连结杆179将覆土框架177L与覆土框架177R的后部彼此连结。
支承杆180与覆土轮74A对应地设置。各支承杆180形成为L字形,且上端固定于连结杆179。覆土轮74A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杆180的前端。支承杆180相对于连结杆179的安装位置能够在宽度方向K2上改变。由此,应对栽植工具137的行间距的调节。
覆土框架177被施力机构181向下方施力。施力机构181具有施力杆182以及施力弹簧183。施力杆182的上端将第9框架部件90贯通,并且利用止脱部件184防止该施力杆182向下方脱落。施力杆182的下端被枢轴支承于连结杆179的宽度方向K2中央部。在施力杆182的中间部设置有弹簧支架185。在施力杆182的弹簧支架185与第9框架部件90之间设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弹簧183。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的覆土轮74B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覆土轮74B在左侧栽植机构68BL的后方设置有2个,并且在右侧栽植机构68BR的后方设置有2个。覆土轮74B在田垄的上表面旋转,在栽植的秧苗的根部部分进行培土、覆土,并且将秧苗的根部部分压平。
如图14及图15所示,覆土轮74B经由覆土框架177而支承于移植框架69B。由于覆土轮74B的支承构造是与第1移植单元51A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图16~图19示出变形例。首先,对第1移植单元51A进行说明。
如图18、图19所示,在该变形例中,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的第1打开位置X1(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和第2打开位置X2(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K1上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打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打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另外,如图16、图17所示,与第2打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打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对应地,栽植装置68A中的右侧栽植机构68AR相对于左侧栽植机构68AL向后方错位。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在第1传动轴70A的后方设置有第3传动轴191A。在第1传动轴70A设置有第17链轮192A。在第3传动轴191A设置有第20链轮193A以及第7链轮120。从第17链轮192A经由第9链194A将动力传递至第20链轮193A而使得第3传动轴191A旋转。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在第1打开位置X1打开,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4在第2打开位置X2打开。另外,左侧栽植机构68AL和右侧栽植机构68AR同时升降。由此,实现了交错种植。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栽植工具137停止的位置是上止点位置。为了进行株间距控制,必须使栽植工具137停止,但若使栽植工具137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停止,则有时会产生问题。例如,在对番茄、辣椒等茎坚硬的蔬菜类的秧苗进行栽植的情况下,若栽植工具137在上下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停止,则栽植工具137与栽植的秧苗的茎接触而有导致秧苗倾倒的风险。在该变形例中,通过使第1栽植工具137A和第2栽植工具137B前后错开、且使第1栽植工具137A和第2栽植工具137B同时升降而实现了交错种植,因此能够使栽植工具137在上止点位置停止。由此,能够防止秧苗的倾倒。
接下来,对第2移植单元51B进行说明。
如图18、图19所示,对于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也与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相同,将第1打开位置X1(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和第2打开位置X2(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K1上不同的位置。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也与第1移植单元51A相同,第2打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打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另外,如图16、图17所示,与第2打开位置X2相对于第1打开位置X1向后方错位对应地,栽植装置68B中的右侧栽植机构68BR相对于左侧栽植机构68BL向后方错位。
另外,在第2传动轴70B的后方设置有第4传动轴191B。在第2传动轴70B设置有第18链轮192B。在第4传动轴191B设置有第20链轮193B以及第9链轮122。从第18链轮192B经由第10链194B将动力传递至第20链轮193B而使得第4传动轴191B旋转。
另外,在第2移植单元51B中,也是第1供给杯状体147的盖158在第1打开位置X1打开、且第2供给杯状体148的盖164在第2打开位置X2打开。另外,左侧栽植机构68BL和右侧栽植机构68BR同时升降。由此,实现了交错种植。
其它方面与第1移植单元51A相同。
图20示出了其它变形例。在该其它变形例中,从对旋转耕作机2(对地作业机)进行驱动的动力中获取对栽植装置68A、68B、以及秧苗供给装置72A、72B进行驱动的动力。在齿轮箱12内设置有将传递至取入轴21的动力传递至支架臂13L内的轴186的齿轮机构187。支架臂13L的动力被传递至传动箱14内的链传动单元189,传递至链传动单元189的动力被传递至旋转轴16。轴186从传动箱14突出,传动链轮189固定于该轴186的突出部分。另外,在传动链轮189与第2链轮115之间绕挂有传动链190。由该传动链轮189、传动链190、以及第2链轮115构成将对旋转耕作机2进行驱动的动力传递至栽植装置68A、68B以及秧苗供给装置72A、72B的传动装置195。
通过从旋转耕作机2获取对栽植装置68A、68B以及秧苗供给装置72A、72B进行驱动的动力而实现动力的有效利用。
在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移植机3安装于在拖拉机1的后部装配的旋转耕作机2,能够一边利用一台移植作业机4进行耕作一边进行移植作业。
另外,具有旋转耕作机2,该旋转耕作机2具有调整轮27L、27R、以及支承框26,具有从旋转耕作机2向后方延伸的第1安装框架48L以及第2安装框架48R,将工具杆49安装于第1安装框架48L与第2安装框架48R的后部之间,利用连结部件(第1高度改变装置)50将支承框26与工具杆49连结,将栽植装置68A、68B支承于在工具杆49安装的移植框架69A、69B。由此,能够使移植框架69A、69B以及栽植装置68A、68B位于旋转耕作机2的后侧,能够由调整轮27L、27R承受移植框架69A、69B以及栽植装置68A、68B的载荷。因此,能够在旋转耕作机2的后方不对该旋转耕作机2施加较大载荷地进行栽植作业,能够防止移植框架69A、69B以及栽植装置68A、68B的载荷对旋转耕作机2的耕作作业造成影响。
另外,设置第1高度改变装置50,该第1高度改变装置50具有在安装成相对于田圃的高度改变自如的旋转耕作机2上下移动自如的移植机框75,将栽植装置68A、68B设置于该移植机框75,并且对移植机框75相对于旋转耕作机2的高度进行改变。更具体而言,旋转耕作机2具有:旋转机框11;调整轮27L、27R,它们对旋转耕作机2的高度进行设定;支承框26,其上下摆动自如地设置于旋转机框11,并对调整轮27L、27R进行支承;以及第2高度改变装置28,其使支承框26上下摆动而对调整轮27L、27R的高度进行改变,支承框26借助第1高度改变装置50而与移植机框75连结。由此,能够相对于旋转耕作机2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进行改变,即使改变了旋转耕作机2的高度也能够对秧苗的栽植深度进行改变。
另外,移植机框75具有:安装框架48L、48R,它们以上下摆动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旋转机框11;工具杆49,其设置于安装框架48L、48R;以及移植框架69A、69B,它们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49,并供栽植装置68A、68B安装,第1高度改变装置50具有:支承托架56,其安装于支承框26;以及能够伸缩的伸缩杆57,其设置于上述支承托架56与工具杆49之间,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而实现对移植机框75的高度进行改变的构造。
另外,由于第1高度改变装置50的伸缩杆57安装于在移植框架69A、69B的安装部76设置的安装片66L、66R,因此,安装片66L、66R不会成为移植框架69A、69B相对于工具杆49的安装的妨碍物。
另外,将栽植装置68A、秧苗供给装置72A、地面平整辊73A、覆土轮74A、第1传动轴70A、以及电动机71等组装于移植框架69A而形成为第1移植单元51A,并且将栽植装置68B、秧苗供给装置72B、地面平整辊73B、覆土轮74B、以及第2传动轴70B等组装于第2移植框架69B而形成为第2移植单元51B,并将上述第1移植单元51A和第2移植单元51B安装于工具杆49,因此,栽植装置68A、68B、秧苗供给装置72A、72B、地面平整辊73A、73B、以及覆土轮74A、74B等的安装、拆卸变得容易,组装的作业性良好。另外,通过将第1移植单元51A以及第2移植单元51B安装于工具杆49,能够与移植作业机4的机型、规格等对应而简单地对该移植作业机4的栽植行数进行改变。
另外,由从横框部件34的上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的第1部件52、以及从第1部件52向下方延伸的第2部件53构成第1安装框架48L,由从横框部件34的上方通过并向后方延伸的第3部件54、以及从第1部件向下方延伸的第4部件55构成第2安装框架48R,将工具杆49设置于第2部件53与第4部件55的下端部之间。由此,支承框26不会成为第1安装框架48L、第2安装框架48R的组装的妨碍,能够良好地将第1安装框架48L、第2安装框架48R、以及工具杆49组装于旋转耕作机2。
另外,具有对地面平整辊73A、73B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检测器174,由控制装置175基于该检测器174的检测值而对电动机71进行控制,由此使得株间距达到由株间距设定器176设定的株间距,因此,即使移植机3的移动速度改变也能够以正确的株间距进行栽植作业。
另外,将椅子42L、42R配置于调整轮27L、27R的上方,将该椅子42L、42R支承于车轮框36L、36R。因此,能够利用车轮框36L、36R牢固地对椅子42L、42R进行支承,从而能够可靠地对作业者进行支承。另外,能够将椅子42L、42R配置于移植框架69A、69B的侧方。
另外,通过在调整轮27L、27R的前方设置培土器23L、23R,能够防止调整轮27L、27R的旋转被土妨碍。
另外,利用连结管105将用于将动力向第1栽植装置68A传递的第1传动轴70A与用于将动力向第2栽植装置68B传递的第2传动轴70B连结,由此能够将来自电动机71的动力从第1传动轴70A传递至第2传动轴70B,并能够将该动力从第1传动轴70A传递至第1栽植装置68A,进而能够将该动力从第2传动轴70B传递至第2栽植装置68B,从而能够使动力传递系统简化(能够共用第1移植单元51A和第2移植单元51B的动力)。
另外,具有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该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从电动机71传递动力、且将秧苗供给至第1栽植装置68A,具有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该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从第2传动轴70B传递动力、且将秧苗供给至第2栽植装置68B,因此,能够从电动机71将动力传递至第1秧苗供给装置72A,并能够从第2传动轴70B将动力传递至第2秧苗供给装置72B,从而能够使动力传递系统简化。
另外,设定部件166能够将供给杯状体147、148的盖158、162的打开位置设定于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将第1栽植工具137A设置于一侧的打开位置(第1打开位置X1)的下方,将第2栽植工具137B设置于另一侧的打开位置(第2打开位置X2)的下方,因此,能够提供在行驶车辆1的宽度方向K2上紧凑的应对栽种4行的方式的移植作业机4。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都是示例而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上述的说明而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并且涵盖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49 工具杆
68A 栽植装置
68B 栽植装置
69A 移植框架
69B 移植框架
72A 秧苗供给装置
72B 秧苗供给装置
73A 接地辊
73B 接地辊
74A 覆土轮
74B 覆土轮
76 安装部
77 主框架
78 栽植框架
82 第1框架部件
83 第2框架部件
84 第3框架部件
85 第4框架部件
86 第5框架部件
87 第6框架部件
88 第7框架部件
89 第8框架部件
90 第9框架部件
91 第10框架部件
172 辊臂
177 覆土框架
181 施力机构
Claims (13)
1.一种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所述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是设置于具有工具杆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栽植装置,所述栽植装置在田圃栽植秧苗;
秧苗供给装置,所述秧苗供给装置向所述栽植装置供给秧苗;
覆土轮,所述覆土轮在利用所述栽植装置栽植的秧苗的根部部分进行培土并将土压平;以及
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对所述栽植装置、秧苗供给装置以及覆土轮进行支承,且安装于所述工具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框架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工具杆;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供秧苗供给装置及覆土轮安装;以及栽植框架,所述栽植框架供栽植装置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具有:第1框架部件,所述第1框架部件从所述安装部向后方突出;第2框架部件,所述第2框架部件从所述安装部向后方突出,且设置成与所述第1框架部件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以及第3框架部件,所述第3框架部件将所述第1框架部件的后部与所述第2框架部件的后部彼此连结,
所述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具备覆土框架,所述覆土框架安装于所述第1框架部件以及所述第2框架部件,且对所述覆土轮进行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具有:第4框架部件,所述第4框架部件从所述第1框架部件向上方突出;第5框架部件,所述第5框架部件从所述第2框架部件向上方突出;第6框架部件,所述第6框架部件将所述第4框架部件的上部与所述第5框架部件的上部彼此连结;以及第7框架部件,所述第7框架部件从所述第6框架部件向后方突出,
所述秧苗供给装置支承于第6框架部件以及第7框架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具备施力机构,所述施力机构对所述覆土轮向下方施力,
所述主框架具有:第8框架部件,所述第8框架部件将第3框架部件与第7框架部件连结;第9框架部件,所述第9框架部件从所述第8框架部件向后方突出;以及第10框架部件,所述第10框架部件将所述第7框架部件的后部与所述第9框架的后部彼此连结,
所述施力机构设置于所述第9框架部件与所述覆土框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地辊,所述接地辊在所述栽植装置的前侧,且在田圃上旋转;以及
辊臂,所述辊臂安装于所述第1框架部件以及第2框架部件,且对所述接地辊进行支承。
7.一种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具备:
行驶车辆;
第1旋转体,所述第1旋转体被支承成旋转自如;
第2旋转体,所述第2旋转体配置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后方,且被支承成旋转自如;
环状的绳索体,所述环状的绳索体绕挂于所述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
多个供给杯状体,所述多个供给杯状体具有对秧苗进行收容的收容部、安装于所述绳索体的安装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下部的盖;
设定部件,所述设定部件能够与所述供给杯状体的盖抵接,且能够将所述供给杯状体的盖的打开位置设定于所述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
第1栽植工具,所述第1栽植工具能够突出进入田圃而栽植秧苗,且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以及
第2栽植工具,所述第2栽植工具能够突出进入田圃而栽植秧苗,且设置于所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部件具有:第1设定部,所述第1设定部将所述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以及所述第2旋转体的宽度方向一侧;以及第2设定部,所述第2设定部将所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于所述第1旋转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以及所述第2旋转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部件将所述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和所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具备:
对地作业机,所述对地作业机装配于所述行驶车辆的后部;以及
椅子,所述椅子供作业者就座,
所述对地作业机具有:调整轮,所述调整轮设定对地作业机的高度;以及支承框,所述支承框对所述调整轮进行支承,
所述椅子位于所述绳索体的所述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一侧,且支承于所述支承框。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部件将所述宽度方向一侧的打开位置和所述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打开位置设定为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12.一种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具备:
对地作业机,所述对地作业机相对于田圃的高度改变自如,且对所述田圃进行作业;
移植机框,所述移植机框上下移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对地作业机;
栽植装置,所述栽植装置设置于所述移植机框,且在田圃栽植秧苗;以及
第1高度改变装置,所述第1高度改变装置对移植机框相对于所述对地作业机的高度进行改变。
13.一种移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植作业机具备:
对地作业机,所述对地作业机是对田圃进行作业的对地作业机,具有调整轮以及对所述调整轮进行支承的支承框;
第1安装框架,所述第1安装框架从所述对地作业机向后方延伸;
第2安装框架,所述第2安装框架是与所述第1安装框架不同的框架,且从所述对地作业机向后方延伸;
工具杆,所述工具杆安装于所述第1安装框架的后部与所述第2安装框架的后部之间;
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将所述支承框与所述工具杆连结;
移植框架,所述移植框架安装于所述工具杆;以及
栽植装置,栽植装置支承于所述移植框架,且在田圃栽植秧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93272A JP6639852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
JP2015-193273 | 2015-09-30 | ||
JP2015193269A JP6530294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移植作業機 |
JP2015-193269 | 2015-09-30 | ||
JP2015193271A JP6625387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移植作業機 |
JP2015193270A JP6530295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移植作業機 |
JP2015-193272 | 2015-09-30 | ||
JP2015193273A JP6639853B2 (ja) | 2015-09-30 | 2015-09-30 | 移植作業機 |
JP2015-193270 | 2015-09-30 | ||
JP2015-193271 | 2015-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0637A true CN106550637A (zh) | 2017-04-05 |
CN106550637B CN106550637B (zh) | 2020-06-09 |
Family
ID=58418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70929.9A Active CN106550637B (zh) | 2015-09-30 | 2016-09-30 | 移植作业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5063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37547A (zh) * | 2019-05-15 | 2020-11-17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27112A (ja) * | 1996-10-31 | 1998-05-19 | Kubota Corp | 移植機 |
JPH10271902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牽引式移植機 |
JP2006320212A (ja) * | 2005-05-17 | 2006-11-30 | Iseki & Co Ltd | 苗植付機 |
CN101401502A (zh) * | 2006-11-28 | 2009-04-08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植苗机 |
CN202168335U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CN103650723A (zh) * | 2012-09-26 | 2014-03-2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苗移植机 |
CN204272653U (zh) * | 2013-12-26 | 2015-04-22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
2016
- 2016-09-30 CN CN201610870929.9A patent/CN1065506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27112A (ja) * | 1996-10-31 | 1998-05-19 | Kubota Corp | 移植機 |
JPH10271902A (ja) * | 1997-03-31 | 1998-10-13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牽引式移植機 |
JP2006320212A (ja) * | 2005-05-17 | 2006-11-30 | Iseki & Co Ltd | 苗植付機 |
CN101401502A (zh) * | 2006-11-28 | 2009-04-08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植苗机 |
CN202168335U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CN103650723A (zh) * | 2012-09-26 | 2014-03-2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苗移植机 |
CN204272653U (zh) * | 2013-12-26 | 2015-04-22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37547A (zh) * | 2019-05-15 | 2020-11-17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CN111937547B (zh) * | 2019-05-15 | 2023-11-03 |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 移植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0637B (zh) | 2020-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71010B (zh) | 移栽机 | |
JP6639853B2 (ja) | 移植作業機 | |
TW201114360A (en) | Working machine | |
CN115997532A (zh) | 可调行距、可变株距的设施内蔬菜自主移栽机器人 | |
CN211831842U (zh) | 一种分苗种植装置 | |
JP6639852B2 (ja) |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 |
CN106550637A (zh) | 移植作业机以及移植作业机的移植单元 | |
JP6440576B2 (ja) | 移植機 | |
CN103371011A (zh) | 移植机 | |
CN205305395U (zh) | 苗移植机 | |
CN100438747C (zh) | 插秧机 | |
JP5034415B2 (ja) | 苗植機 | |
JP6530294B2 (ja) | 移植作業機 | |
CN107535148A (zh) | 移植机和作业机械 | |
CN206100901U (zh) | 一种多行牵引式移栽机 | |
CN204634344U (zh) | 一种钵体苗移栽机输苗机构 | |
JP7353883B2 (ja) | 苗移植機 | |
JP6625387B2 (ja) | 移植作業機 | |
CN203120411U (zh) | 适合高杆作物农机作业牵引动力底盘的行走驱动装置 | |
JP4157431B2 (ja) | 野菜移植機 | |
CN108834493A (zh) | 一种农业种植开沟机 | |
JP2017063705A (ja) | 移植作業機 | |
CN108684265A (zh) | 插播式作业机 | |
JP4009741B2 (ja) | 苗移植機 | |
CN107135689B (zh) | 一种田间开沟筑埂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