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7063A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7063A
CN106537063A CN201580033319.7A CN201580033319A CN106537063A CN 106537063 A CN106537063 A CN 106537063A CN 201580033319 A CN201580033319 A CN 201580033319A CN 106537063 A CN106537063 A CN 106537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medium
air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33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7063B (zh
Inventor
小川瑞树
高松亮平
齐藤浩二
今泉贤
本村祐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37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7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7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7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with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surface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03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for preventing corro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hree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构成如下结构:将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及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构成一体,由单一的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同时实现该一体化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具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功能以及热介质流量调节功能。另外,关于热介质流量调节功能,通过采用能够使热介质的输送停止的结构,从而赋予将与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流路切断的功能。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例如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与由多个构件的一体化带来的小型化和制造成本的削减相关。
背景技术
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调装置是如下的装置:通常将一台热源机即室外单元和分别设置于多个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单元连接来调节各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以往,存在如下的装置:使HFC(氢氟烃)等制冷剂在例如配置于建筑物外的室外单元和配置于建筑物内的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单元之间循环,使在室外单元加热或冷却了的制冷剂在室内单元向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散热或对该空气进行冷却,从而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制热。该装置在结构上使制冷剂循环至室内单元,因此,制冷剂有可能泄漏到空调对象空间内。
因此,存在如下的装置:在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之间设置中继单元,使制冷剂从室外单元循环至中继单元,使水等热介质从中继单元循环至室内单元,利用中继单元所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中继单元中还具有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加热了的热介质(以后记为制热用热介质)被输送到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冷却了的热介质(以后记为制冷用热介质)被输送到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在室内单元使这些介质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可以分别针对每个空调对象空间实现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10/04999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为了针对每个室内单元实现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需要在从中继单元向各个室内单元输送热介质的所有流路中,各设置一个用于切换热介质的种类(制热用热介质或制冷用热介质)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并且在使热介质从各室内单元返回到中继单元的流路中,各设置一个用于切换热介质的种类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即,每一台室内单元共计需要两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并且,空调对象空间的室温调节通过从中继单元输送到室内单元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来进行,每一台室内单元需要一个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空调装置中,针对每一台室内单元,需要两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一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并且需要使各装置驱动的电机等控制构件、或进行连接的配管以及紧固构件等各种构件,存在装置大型化、制造成本增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在具有多个室内单元的空调装置中,使用兼备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的功能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从而使装置小型化并削减了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循环流路网,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网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节流装置、在热源侧制冷剂和利用侧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配管、以及对制冷剂的循环路径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连接以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以及
热介质循环流路网,所述热介质循环流路网用热介质配管将对热介质进行加压并输送的泵、与室内空间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配管连接以使热介质循环,
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由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配置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在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内部具有热介质流路切换阀,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阀在内部长度方向上具有隔壁并在侧壁上具有孔,
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阀进行旋转动作,从而选择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介质即被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的任一方来进行空气调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兼备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的功能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由单一的驱动装置使其动作。由此,可以削减热介质控制构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的数量、驱动装置、热介质配管以及紧固构件等各种构件,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制造成本的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制冷运转、制热运转混合模式时的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概念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内部的热介质的流路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关闭了流路的情况下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关闭了流路的情况下的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中的具有一个驱动装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内部的热介质的流路的概念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调装置100。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设置例的概略图,概略地表示连接有多台室内单元3的空调装置100的整体。本空调装置1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由此,各室内单元可以自由选择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作为运转模式。作为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有如下运转模式:室内单元3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室内单元3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冷负荷比制热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详细情况在后面论述。
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大小关系不同。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具有:室外单元(热源机)1、多台室内单元3、以及介于室外单元1和室内单元3之间的一台中继单元2。室外单元1通常配置在大厦等建筑物9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另外,室内单元3配置在建筑物9内部的空调对象空间(例如,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中继单元2作为不同于室外单元1以及室内单元3的单元,配置在不同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的空间、例如天花板里面8等。
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由使热源侧制冷剂导通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由使热介质导通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
接着,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动作。热源侧制冷剂从室外单元1通过制冷剂配管4输送到中继单元2。被输送的热源侧制冷剂在中继单元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后述)中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加热或冷却热介质。即,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生成热水或冷水。在中继单元2中生成的热水或冷水利用热介质输送装置(后述)由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选择热水或冷水,通过热介质配管5向室内单元3输送,在室内单元3中用于针对室内空间7的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例如可以使用:R-22、R-134a、R32等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CF3CF=CH2等化学式内包含双键且全球增温潜势为较小值的制冷剂或其混合物、或者CO2或丙烷等自然制冷剂。
另一方面,作为热介质,例如可以使用水、防冻液、水和防冻液的混合液、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在室外空间6设置室外单元1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处于能够利用排气管道等排出废热的环境下,例如也可以设置在机械室或建筑物9的内部。另外,例示了在天花板里面8设置中继单元2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电梯等所处的共用空间等。另外,例示了室内单元3是天花板盒式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向室内空间7直接或使用管道等间接地吹出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可以是任意种类,例如天花板埋入式或天花板悬吊式等。
另外,中继单元2也可以设置在室外单元1的附近。但是,若从中继单元2到室内单元3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输送动力增大,会妨碍节能化,因此需要留意。
另外,室外单元1、室内单元3以及中继单元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于图1中图示的台数,根据空调对象空间的数量或容积来确定台数即可。
在相对于一台室外单元连接多台中继单元2的情况下,优选将中继单元2分散地设置在大厦等建筑物中的共用空间或天花板里面8等空间。由此,可以通过各中继单元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满足空调负荷。另外,可以缩短室内单元3和中继单元2的距离,从而可以节能化。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如图2所示,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经由中继单元2所具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2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另外,关于制冷剂配管4以及热介质配管5,在后面详细论述。
在图2中分开地示出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这是为了说明空调装置100的热介质流路的各结构要素的功能,在结构上搭载有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构成一体这种结构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设置有与室内单元3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此,相对于四台室内单元3分别搭载一台、共计搭载有四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详细情况在后面论述。
[室外单元]
在室外单元1中,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储液器19利用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而被搭载。另外,不论室内单元3要求的运转是制热还是制冷,都使流入到中继单元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为恒定方向,为此而设置有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以及单向阀13d。
压缩机10通过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并将其压缩,从而使热源侧制冷剂成为高压且高温的状态并输送到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参照图2中的用单点划线包围的部分),例如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即可。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对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和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将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储液器19设置在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由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的差异产生的剩余制冷剂或相对于过渡性的运转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单向阀13c设置于中继单元2和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相当于用虚线记载的配管。另外,热介质配管用实线记载),允许热源侧制冷剂仅向规定的方向(从中继单元2向室外单元1的方向)流动。单向阀13a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允许热源侧制冷剂仅向规定的方向(从室外单元1向中继单元2的方向)流动。单向阀13d设置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中继单元2。单向阀13b设置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在制热运转时使从中继单元2返回来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
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在室外单元1内,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单向阀13c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与单向阀13a和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在室外单元1内,将单向阀13c和中继单元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单向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在图2中,例示出设置有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以及单向阀13d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不一定必须设置这些部件。
[室内单元]
在室内单元3中分别搭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35。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利用热介质配管5与中继单元2的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和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连接。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2中,例示出四台室内单元3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情况,从上方起依次图示为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b、室内单元3c、室内单元3d。另外,与各室内单元3a~3d相应地,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也从上方起依次图示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b、利用侧热交换器35c、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另外,与图1同样地,室内单元3的连接台数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四台。
[中继单元]
在中继单元2中搭载有:两个以上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25a、25b)、两个节流装置26(26a、26b)、两个开闭装置(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28a、28b)、两个热介质输送装置即泵31(31a、31b。以下称为泵)、以及四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b、40c、40d)。
两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在向正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热能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向正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供给冷能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通过在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由室外单元1生成并蓄积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传递到热介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设置在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的节流装置26a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冷却热介质。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设置在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的节流装置26b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加热热介质。
两个节流装置26(节流装置26a、节流装置26b)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节流装置2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2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上游侧。两个节流装置26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部件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两个开闭装置(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由通过通电而能够进行开闭动作的电磁阀等构成,对制冷剂配管4进行开闭。即,两个开闭装置根据运转模式来控制开闭以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开闭装置27设置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将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连接的制冷剂配管4中的位于最下层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29设置于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旁通管20)。另外,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只要能够进行制冷剂流路的切换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开闭装置。
两个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对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以便根据运转模式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下游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置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下游侧。
两个泵31(泵31a、泵31b)用于使在热介质配管5中导通的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参照图2中的用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中循环。泵31a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泵31b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两个泵31例如由能够控制容量的泵等构成,能够根据室内单元3中的负荷的大小来调节其流量即可。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具有与室内单元3相同的数量,与其对应地从上方起依次图示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b、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c、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具有如下的流路切换功能:根据各自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运转模式(制热运转、制冷运转),选择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的任一方使热介质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且,与此同时,使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返回到上述所选择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的任一方。并且,具有如下的功能:根据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控制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的流量,从而提供与室内负荷相应的最适当的热介质量。
另外,在中继单元2中,设置有用于检测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5(温度传感器55a、温度传感器55b)。由温度传感器55检测到的信息(温度信息)被送到对空调装置100的动作进行综合控制的控制装置50,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31的驱动频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流量的调节等的控制。
另外,假定控制装置50搭载于中继单元2内的状态,以该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能够通信地搭载于室外单元1或室内单元3或各单元来进行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5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基于各种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以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对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转速(包括旋转的打开/关闭)、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31的驱动、节流装置26的开度、开闭装置的开闭、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的切换、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切换、以及驱动等、各促动器(泵31、节流装置26)进行控制。
使热介质导通的热介质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配管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的配管构成。热介质配管5根据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室内单元3的台数被分支(在此,各分支为四部分)。而且,热介质配管5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连接。通过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来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
而且,在空调装置100中,用制冷剂配管4将压缩机10、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26、以及储液器19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另外,用热介质配管5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热介质流路(相当于热介质侧配管)、泵31、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利用侧热交换器35、以及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即,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35并列地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每一个分别连接,使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调装置100中,室外单元1和中继单元2经由设置于中继单元2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而连接,中继单元2和室内单元3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而连接。即,在空调装置100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在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空调装置100可以实现与室内负荷相应的最适当的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运转模式]
说明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该空调装置100能够基于来自各室内单元3的指示,在该室内单元3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调装置100可以在全部室内单元3进行相同运转,并且,可以在室内单元3的每一个进行不同的运转。
空调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有如下的运转模式:驱动着的室内单元3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驱动着的室内单元3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冷负荷比制热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中的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以下,针对各运转模式,与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一同进行说明。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3是表示制冷剂流路网的结构的图,该制冷剂流路网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此,以在全部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中产生热能负荷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另外,在图3中,用粗虚线表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另外,用虚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中,切换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向中继单元2流入。在中继单元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打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通过打开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之间循环。另外,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被切换到制热侧,开闭装置27关闭,开闭装置29打开。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压且低温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并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以及单向阀13d从室外单元1流出。从室外单元1流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中继单元2。流入到了中继单元2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而流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每一个。
流入到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的同时冷凝液化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中膨胀而成为低压且低温的二相制冷剂。这些二相制冷剂在汇合后流过开闭装置29,从中继单元2流出并流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单元1流入。流入到了室外单元1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以及单向阀13b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接着,流入到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间6的空气(以下,称为室外空气)吸热而成为低压且低温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压且低温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再次被吸入。
通常,出于制热或制冷时的节能化的目的而使用将热源侧制冷剂和负荷侧的介质(在该情况下为热介质)的温差保持恒定的方法,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节流装置26的开度,以使作为将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和节流装置26之间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后的值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过冷却度)变为恒定。另外,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换算出的饱和温度而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在该情况下,不用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被传递到热介质,由泵31a以及泵31b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由泵31a以及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接着,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中向室内空气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此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流出而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再次流入。此时,借助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流量调节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在为了满足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所需要的流量并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出的热介质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从制冷剂侧接收经过室内单元3向室内空间7已供给的量的热量,再次被吸入到泵31a以及泵31b。
另外,通过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进行控制以便将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到的温度或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到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之差保持在目标值,从而可以满足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25a、25b)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55a和温度传感器55b中的任一个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控制在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应的开度,以便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流动的流路。另外,本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应利用其入口和出口的温差来控制,但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到的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55b,可以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廉价地构成系统。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不需要使热介质向不存在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包括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因此,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流路关闭,使热介质不向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动。在图3中,由于在全部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中存在热负荷,因此使热介质流动,但在热负荷不再存在的情况下,将对应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全闭即可。而且,在再次产生了热负荷的情况下,将对应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打开以使热介质循环即可。关于上述情形,在以下说明的其他运转模式中也相同。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制冷剂流路的结构的图,该制冷剂流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此,以在全部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中产生冷能负荷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中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
在中继单元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打开一体化热介质切换装置40,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每一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之间循环。另外,此时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切换到制冷侧,开闭装置27打开,开闭装置29关闭。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压且低温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高压且高温的液体或二相制冷剂,在通过了单向阀13a后在制冷剂配管4中导通而从室外单元1流出。从室外单元1流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液体或二相制冷剂流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中继单元2。流入到了中继单元2的高压且高温的液体或二相制冷剂在通过了开闭装置27后被分支,使其在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中膨胀而成为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这些二相制冷剂从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的同时蒸发气化成低温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流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而从中继单元2流出,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单向阀13b并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再次被吸入。
此时,节流装置26(26a、26b)的开度被控制,以使作为将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和节流装置26之间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进行饱和温度换算后的值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super heat)变为恒定。另外,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换算出的饱和温度而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在该情况下,不用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向热源侧制冷剂传递热介质的热能,被冷却了的热介质由泵31a以及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接着,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中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此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流出而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此时,借助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在为了满足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所需要的流量并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35a~35d)。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流出的热介质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将经过室内单元3从室内空间7吸收的量的热量向制冷剂侧传递,并再次被吸入到泵31a以及泵31b。
另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配管5内,热介质沿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到达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的方向流动。另外,通过进行控制以便将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到的温度或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到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之差保持在目标值,从而可以满足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55a和温度传感器55b中的任一个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此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控制在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相应的开度,以便确保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双方流动的流路。另外,本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应利用其入口和出口的温差来控制,但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到的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通过使用温度传感器55b,可以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可以廉价地构成系统。
[混合运转模式]
图5是表示制冷剂流路的结构的图,该制冷剂流路表示空调装置100的混合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该图5中,对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的任意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产生热能负荷而在其余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产生冷能负荷的混合运转中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中,用粗虚线表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另外,用虚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5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中,对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进行切换,以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地向中继单元2流入。在中继单元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打开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产生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和产生热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另外,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被切换到制冷侧,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被切换到制热侧,节流装置26a全开,开闭装置27关闭,开闭装置29关闭。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流路网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且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10压缩成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中导通并通过单向阀13d从室外单元1流出。从室外单元1流出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中继单元2。流入到了中继单元2的高压且高温的气体制冷剂,流过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而流入到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流入到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的同时冷凝液化成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26b中膨胀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节流装置26a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到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从而冷却热介质。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出,经由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从中继单元2流出,流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向室外单元1流入。
流入到了室外单元1的低压且低温的二相制冷剂流过单向阀13b而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接着,流入到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而成为低压且低温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压且低温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液器19向压缩机10再次被吸入。
另外,节流装置26b的开度被控制,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度(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也可以使节流装置26b全开,由节流装置26a控制过冷度。
接着,说明热介质循环流路网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第一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被传递到热介质,由泵31b使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第一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被传递到热介质,由泵31a使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由泵31a加压而流出的被冷却了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产生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由泵3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产生热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
此时,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处于制热运转模式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以及泵31b的方向,在所连接的室内单元3处于制冷运转模式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切换到连接有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泵31a的方向。即,可以利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向室内单元3供给的热介质切换到制热用或制冷用。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运转,或者,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运转。此时,借助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在为了满足室内所需的空调负荷而所需要的流量并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
在制冷运转中被使用且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温度稍微上升了的热介质,流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而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再次被吸入到泵31a。在制热运转中被使用且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温度稍微降低了的热介质,流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再次被吸入到泵31b。
在此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借助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作用,分别向存在热能负荷、冷能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导入而不混合。由此,使在制热运转模式中使用后的热介质作为制热用途向从制冷剂提供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使在制冷运转模式中使用后的热介质作为制冷用途向制冷剂接收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各自再次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向泵31a以及泵31b输送。
另外,通过进行控制以便在制热侧将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到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在制冷侧将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和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保持为目标值,从而可以满足室内空间7所需的空调负荷。
图6表示空调装置100的中继单元2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结构概念图。
图6的空调装置100的中继单元2(未图示)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构成为针对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各个室内单元各连接一个,在该图中由40a~40d构成。另外,在此使连接台数为四台,但不限于此,可以增设到所希望的台数。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分别搭载有一个驱动装置41(41a~41d),并连接有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而且,经由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和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未图示)连结,经由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和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未图示)连结。
图7表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剖视图。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内部具有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该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在内部长度方向上具有隔壁60。由此,在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的内部形成有将热介质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未图示)输送到室内单元3(未图示)的流路和使热介质从室内单元3(未图示)返回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未图示)的流路这两条不同的流路。而且,通过使驱动装置41进行动作,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旋转,可以选择通过设置于热介质流路切换阀的侧壁的孔而流动的热介质的种类、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未图示)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未图示)的任一方的热介质并使其流动。在此,驱动装置41使用步进电机等可以任意控制旋转角度的装置,从而可以控制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的侧壁的孔与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或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的开口面积,也可以同时进行流量调节。
由此,针对与中继单元2(未图示)连接的各个室内单元3(未图示)各具有一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从而可以针对各个室内单元3独立地控制热介质的种类以及流量。
接着,对基于室内单元3(未图示)的运转模式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以及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在此,对上述混合运转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是使制热用热介质在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中流动的情况,全制冷运转模式是使制冷用热介质在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中流动的情况,关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以及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图8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为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用空心实线箭头表示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另外,由于通常热介质在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的内部也始终流动,因此,同样地用空心实线箭头表示这些主管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9是室内单元3为制冷运转模式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剖视图,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热介质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未图示)向热源侧制冷剂传递热能而被冷却后,由泵31加压而流出,并流过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为了对室内单元3(未图示)进行制冷运转、即向室内单元3(未图示)输送被冷却了的热介质,由驱动装置41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所具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旋转,以使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和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连通、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和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连通。由此,在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中流动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流过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向室内单元3(未图示)输送。
而且,在室内单元3(未图示)内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未图示)中与室内空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流过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再次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并流过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而返回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未图示)。
此时,从室内单元3(未图示)返回来的热介质如图9所示,隔着隔壁60与为了前往室内单元3而流入到了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的热介质邻接。
返回到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未图示)的热介质向热源侧制冷剂传递热能而被冷却,再次流过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
以上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实施制冷运转时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以及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但在制冷运转时的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中,由驱动装置41控制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和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的开口面积来调节在室内单元3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以便将由中继单元2(未图示)内具有的温度传感器55(未图示)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未图示)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之差保持在目标值,从而控制室内空间的温度。
[制热运转模式]
图10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为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用空心实线箭头表示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另外,由于通常热介质在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的内部也始终流动,因此,同样地用空心实线箭头表示这些主管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图11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为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剖视图,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热介质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未图示)从热源侧制冷剂取得热能而被加热后,由泵31(未图示)加压而流出,经过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为了对室内单元3(未图示)进行制热运转、即向室内单元3输送被加热了的热介质,由驱动装置41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所具有的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旋转,由隔壁60使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和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连通、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和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连通。由此,在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中流动的热介质通过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并经过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向室内单元3输送。
而且,在室内单元3(未图示)内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未图示)中与室内空间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流过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再次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并流过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而返回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未图示)。
此时,从室内单元3(未图示)返回来的热介质如图11所示成为如下状态:为了前往室内单元3而向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流入并隔着隔壁60邻接。
返回到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未图示)的热介质从热源侧制冷剂接收热能而过热,再次流过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向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
以上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实施制热运转时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以及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但在制热运转时的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中,由驱动装置41控制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和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的开口面积来调节在室内单元3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以便将由中继单元2(未图示)内具有的温度传感器55(未图示)检测到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未图示)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之差保持在目标值,从而控制室内空间的温度。
[停止模式]
图12是室内单元3(未图示)为停止模式的情况,用空心实线箭头表示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中的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与上述其他的运转模式不同,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7、室内单元返回配管48的热介质的流动停止。
图13是室内单元3为停止模式的情况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剖视图,与图11同样地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停止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内单元3(未图示)中,需要使热介质不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不用将其输送到室内单元3。因此,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向相对于所有的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没有开口部的状态调节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即向制冷运转模式和制热运转模式的中间开度调节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6。
由此,可以将与中继单元2(未图示)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3(未图示)中的、特定的室内单元3以及热介质配管5(未图示)的热介质的输送停止。
以上对室内单元3(未图示)的制冷运转模式、制热运转模式、停止模式进行了论述,但在本实施方式1中,针对各个室内单元3各具有一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因此,可以针对每个室内单元同时实现不同的运转。
由此,即便在进行中继单元2(未图示)内的构成热介质流路的构件的更换或维护、再者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3(未图示)中的一台以上的更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使其他的室内单元3运转的同时进行,因此,也具有提高作业效率的效果。
作为热介质,例如可以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或水、载冷剂和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空调装置100(未图示)中,即便热介质经由室内单元3(未图示)泄漏到室内空间7(未图示),由于热介质使用的是安全性高的热介质,因此,也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空调装置100中包括储液器1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即便不设置储液器19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另外,一般而言,针对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5安装有送风机并利用送风来促进冷凝或蒸发的情况较多,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也可以使用利用辐射的板式加热器那样的热交换器,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也可以使用利用水或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类型的热交换器。即,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5,只要是能够散热或吸热的结构,不论种类如何都可以使用。
另外,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未图示)像四通阀那样示出,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或三通流路切换阀,使制冷剂同样地流动。
另外,驱动装置41记载为使用步进电机等可以任意控制旋转角度的装置,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不需要调节流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仅能够切换的装置(开/关电源等)。
另外,以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有四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未特别限定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设。
另外,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未图示)有两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构成为能够冷却或加热热介质,设置几个都可以。并且,泵31a、泵31b(未图示)并不限于各为一个,也可以将多个小容量的泵并列排列而连接。
另外,对设置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未图示)相同数量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具有兼备流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切换功能以及流量调节功能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从而可以削减热介质控制构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热介质流量调节装置)的数量、驱动装置、配管以及紧固构件等各种构件,可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制造成本的削减。另外,由于可以由单一的驱动装置41同时控制流到室内单元3的热介质的切换功能以及流量调节功能,因此,可以削减运转动力,提高节能性。
并且,通过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关闭以便不向与中继单元2连接的停止模式中的室内单元3进行热介质的输送,从而可以削减作为热介质输送装置的泵31的输送动力,并且,也可以削减零件更换时或维护时的热介质排出量,施工(作业)的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调装置200。本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200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差异在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结构,流路的结构或运转模式以及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14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200的中继单元2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结构概念图。另外,图15表示具有一个驱动装置41d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的剖视图。
在这些图中,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分别由一个驱动装置41a~41d、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等构成。而且,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邻接地配置成分别连通。
由此,不需要如实施方式1那样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独立地另行设置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可以削减零件数量。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可以实现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以及制造成本的进一步削减。
实施方式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空调装置300。本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300和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100的差异在于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的结构,流路的结构或运转模式以及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运转模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16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300的中继单元2中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结构概念图。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特征在于: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
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可以容易地实现零件更换时或维护时的分解。另外,即便在因建筑物9的改建等而使得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增加或减少了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实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数量变更。
另外,虽然针对单一的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而设置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数量没有限制,但考虑到分解性,优选为1~3个。通过组合多个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2、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3、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5,可以自由变更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数量。
另外,本发明可以在其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将各实施方式自由组合或将各实施方式适当变形、省略。例如,示出了节流装置、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泵分别设置有多个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不论是这三种结构要素中的任一个是单个的情况、任意两个是单个的情况、全部是单个的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都可以应用。另外,驱动装置例示出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驱动装置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即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整体上设置一台驱动装置,也可以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单元、2中继单元、3室内单元、3a室内单元、3b室内单元、3c室内单元、3d室内单元、4制冷剂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制冷剂用连接配管、5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天花板里面、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单向阀、13b单向阀、13c单向阀、13d单向阀、19储液器、20旁通管、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6节流装置、26a节流装置、26b节流装置、27开闭装置、28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9开闭装置、31泵、31a泵、31b泵、32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b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c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第一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a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b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c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d第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b利用侧热交换器、35c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利用侧热交换器、40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1驱动装置、42制冷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3制冷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4制热用热介质输送用主管、45制热用热介质返回主管、46热介质流路切换阀、47室内单元输送用配管、48室内单元返回配管、50控制装置、55温度传感器、55a温度传感器、55b温度传感器、60隔壁、100、200、300空调装置、A制冷剂循环流路网、B热介质循环流路网。

Claims (9)

1.一种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剂循环流路网,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网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节流装置、在热源侧制冷剂和利用侧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配管、以及对制冷剂的循环路径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连接以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以及
热介质循环流路网,所述热介质循环流路网用热介质配管将对热介质进行加压并输送的泵、与室内空间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配管连接以使热介质循环,
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和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由所述热源侧制冷剂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进行控制,
所述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配置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在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内部具有热介质流路切换阀,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阀在内部长度方向上具有隔壁并在侧壁上具有孔,
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阀进行旋转动作,从而选择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介质即被加热或冷却了的热介质的任一方来进行空气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有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具有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台数相同数量以下的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实现: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全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全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并且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制冷制热运转混合运转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运转模式中,在实施各运转模式的过程中,对在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所具有的单一的驱动装置同时进行热介质的切换和流量调节,以便将由设置于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和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处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的差保持在目标值。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运转模式中,对多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内的一部分或所有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而将流路关闭,从而将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热介质的流路切断。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制冷剂循环流路网供给的制冷剂是单一制冷剂、近共沸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括自然制冷剂在内的伴随着二相变化的制冷剂或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热介质循环流路网供给的热介质由防冻液构成或由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构成。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中形成被加热以及冷却了的热介质的流路的一部分,以被加热以及冷却了的热介质的流路的一部分连通的方式构成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从而形成热介质的流路。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将供被加热以及冷却了的热介质流动的、将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连接的配管连通,从而形成热介质的流路,并且能够变更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数量。
CN201580033319.7A 2014-07-18 2015-06-09 空调装置 Active CN106537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7434 2014-07-18
JP2014-147434 2014-07-18
PCT/JP2015/066600 WO2016009748A1 (ja) 2014-07-18 2015-06-09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7063A true CN106537063A (zh) 2017-03-22
CN106537063B CN106537063B (zh) 2019-04-23

Family

ID=5507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3319.7A Active CN106537063B (zh) 2014-07-18 2015-06-09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15452B2 (zh)
EP (1) EP3171097B1 (zh)
JP (1) JP6385436B2 (zh)
CN (1) CN106537063B (zh)
WO (1) WO201600974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5728A (zh) * 2018-07-20 2018-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机组
CN109210239A (zh) * 2017-07-03 2019-01-15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换向阀及其制冷系统
CN112477549A (zh) * 2020-11-23 2021-03-12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负载热泵系统的冷却液冷热源切换装置
CN113108428A (zh) * 2021-04-13 2021-07-13 广州市水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915788A (zh) * 2021-10-22 2022-01-11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集成化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8946B2 (ja) 2014-07-18 2017-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流路切替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6537063B (zh) 2014-07-18 2019-04-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6190968B2 (ja) 2014-08-22 2017-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複合弁
JP6609417B2 (ja) * 2015-04-03 2019-11-2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520832B2 (ja) 2016-06-08 2019-05-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切替弁
EP3655718A4 (en) 2017-07-17 2021-03-17 Alexander Poltorak SYSTEM AND PROCESS FOR MULTI-FRACTAL HEAT SINK
WO2019155506A1 (ja) * 2018-02-06 2019-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925455B2 (ja) * 2018-02-07 2021-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KR20200114123A (ko) * 2019-03-27 2020-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장치
KR20200134805A (ko) 2019-05-23 2020-1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20210083047A (ko) 2019-12-26 2021-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CN113587483A (zh) * 2020-04-30 2021-11-02 李建军 冷媒逆向循环冷热互换节能增效系统
CN115667815A (zh) * 2020-05-28 2023-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KR20220043595A (ko) * 2020-09-29 202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로전환장치
KR20220043596A (ko) * 2020-09-29 202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로전환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9769U (ja) * 1997-12-15 1998-06-26 ウエン ル チ ろ水器用水流切換弁
CN1289031A (zh) * 1999-09-21 2001-03-28 空气及水株式会社 冷冻机及其所使用的旋转阀
US20070068667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Greer J Rex Isolation valve for main and auxiliary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7309333A (ja) * 2004-12-03 2007-11-29 Koichi Kawakami 五方弁
CN102395841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媒介转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2575880A (zh) * 2009-10-19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转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54622A (zh) * 2010-10-12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转换机以及搭载该热介质转换机的空调装置
CN103917834A (zh) * 2011-11-07 2014-07-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33931A (en) 1944-12-05 1950-12-12 Parker Appliance Co Valve assembly
US2678062A (en) 1952-03-03 1954-05-11 George L Macneill Fluid reversing device
GB821898A (en) 1957-06-25 1959-10-14 Crosse & Blackwell Ltd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otary valves
US3098506A (en) 1958-10-02 1963-07-23 Martin Sweets Company Valve packing assembly
US3021869A (en) 1959-07-30 1962-02-20 James F Ross Rotary type hydraulic valve
US3190584A (en) 1962-08-02 1965-06-22 Snecma Fluid distribution device especially applicable to control by jet of v.t.o.l. aircraft
US3199539A (en) 1963-07-12 1965-08-10 Mckinley B Leathem Proportioning control valve for hydraulic cylinders
US3918493A (en) 1972-03-01 1975-11-11 John D Tobias Valve construction
US4055151A (en) 1973-08-21 1977-10-25 Clarke Chapman, Ltd. Waste heat boiler
JPS5183932U (zh) * 1974-12-27 1976-07-06
JPS52106642U (zh) * 1977-02-10 1977-08-13
SE437556B (sv) 1978-11-24 1985-03-04 Henningsson Ab Ing T Ventil for forinstellning av driftsleget for en radiator samt for instellning av flodet av vermemediet genom radiatorn
US4355659A (en) 1981-01-08 1982-10-26 The Hilliard Corp. Rotary plug valve
US4445540A (en) 1981-10-27 1984-05-01 Water Services Of America, Inc. Sleeve-type fluid flow diverter
US4506703A (en) 1983-03-14 1985-03-26 Water Services Of America, Inc. Four-way fluid flow diverter valve
JPS6097598U (ja) 1983-12-12 1985-07-03 東信精機株式会社 衣類仕上機の通風切換え装置
US4658859A (en) 1984-12-07 1987-04-21 South Bend Lathe, Inc. Valve spool with cross drill ports
US4716923A (en) 1986-06-27 1988-01-05 West Robert E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parallel fluid flow circuits
US4986307A (en) 1989-08-02 1991-01-2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Rotary pneumatic valve
FR2656668B1 (fr) 1989-12-28 1992-04-17 Losego Martine Melangeur thermostatique automatique a reducteur incorpore.
US5172725A (en) 1992-01-17 1992-12-22 Isao Kitagawa Device for switching the flow direction of fluid
DE19507919A1 (de) 1995-03-07 1996-09-12 Buderus Heiztechnik Gmbh Zentrale Umschalteinheit für Flüssigkeitsströme
US5820133A (en) 1996-03-15 1998-10-13 Fleck Controls, Inc. Rotary control valve and seal mechanism
US5868165A (en) 1997-01-08 1999-02-09 Tranovich; Stephen J. Rotary metering-pin servovalv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308739B1 (en) 1998-02-13 2001-10-30 Quality Controls, Inc. Flexible rotor valve seal and ganged rotor valve incorporating same
US6470913B1 (en) 1998-12-22 2002-10-29 Raymond D. Woodworth Balanced rotary servovalve
DE10296590T5 (de) 2001-03-27 2004-04-22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Hoch-Niedrig-Druckgas-Wegeventil für Kühleinrichtung
JP3903470B2 (ja) 2001-07-20 2007-04-11 ジュング,バング,ギオーン 逆洗バルブ
US6647934B2 (en) 2001-10-01 2003-11-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Unified rotary flow control valv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oling system
US6681805B2 (en) 2001-11-28 2004-01-27 Ranco Incorporated Of Delaware Automotive coolant control valve
US6904936B2 (en) 2002-04-19 2005-06-14 Archidex Flow-diverting rotary valves of multiple paths
US6994316B2 (en) 2003-01-16 2006-02-0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otor valve and seal
US20040182455A1 (en) 2003-03-10 2004-09-23 Wells Michael P Dual body service valve
US7516942B2 (en) 2003-11-19 2009-04-14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Plug-style air-conditioning service valve
JPWO2006109639A1 (ja) 2005-04-08 2008-11-06 イハラサイエンス株式会社 マニホールドバルブ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psa装置
DE102005031962B4 (de) 2005-07-08 2015-07-30 Wilo Ag Mehrwegeventil
US7690397B2 (en) 2006-05-15 2010-04-06 Hollis Thomas J Digital rotary control valve
US20080302994A1 (en) 2007-06-09 2008-12-11 Rotary Systems, Inc. Modular Rotary Union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17-12-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9322562B2 (en) * 2009-04-01 2016-04-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340382B2 (ja) * 2009-04-17 2013-1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弁ブロック及び弁ブロックユニット
US8839818B2 (en) 2009-05-27 2014-09-23 Advantest Corporation Valve device and temperature adjust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5560006B2 (ja) 2009-08-20 2014-07-23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複合弁
JP5578178B2 (ja) 2009-10-22 2014-08-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8733120B2 (en) 2009-11-30 2014-05-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8905076B2 (en) 2010-05-10 2014-12-09 Paccar Inc Coolant-return manifold shut-off valve
DE102010037148A1 (de) 2010-08-24 2012-03-01 Woco Industrietechnik Gmbh Mehrwegeventil und Fluidkreislauf mit einem solchen
WO2012070083A1 (ja) 2010-11-24 2012-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8813783B2 (en) 2011-09-28 2014-08-26 Norgren G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Valve with canted seals
US20130134341A1 (en) 2011-11-30 2013-05-30 Jui-Yuan Cheng Hydraulic rotary valve
JP5944154B2 (ja) 2011-12-09 2016-07-05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088319A1 (en) 2011-12-14 2013-06-20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Reversing valve and 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 airflow generator
JP5910517B2 (ja) 2012-02-02 2016-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JP5880863B2 (ja) 2012-02-02 2016-03-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FR2988460B1 (fr) 2012-03-23 2014-04-25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Vanne a six voies a element rotatif pour l’obturation selective, et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climatisation associee
JP6079397B2 (ja) 2012-05-14 2017-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用流量調整弁
FR2993791B1 (fr) 2012-07-27 2014-07-11 Eveon Distributeur fluidique et dispositif de reconstitution in situ et d'administration
GB2526486B (en) 2013-02-25 2019-12-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160003490A1 (en) 2013-02-25 2016-0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188946B2 (ja) 2014-07-18 2017-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媒体流路切替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06537063B (zh) 2014-07-18 2019-04-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6190968B2 (ja) 2014-08-22 2017-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複合弁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49769U (ja) * 1997-12-15 1998-06-26 ウエン ル チ ろ水器用水流切換弁
CN1289031A (zh) * 1999-09-21 2001-03-28 空气及水株式会社 冷冻机及其所使用的旋转阀
JP2007309333A (ja) * 2004-12-03 2007-11-29 Koichi Kawakami 五方弁
US20070068667A1 (en) * 2005-09-29 2007-03-29 Greer J Rex Isolation valve for main and auxiliary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2395841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媒介转换器及空调装置
CN102575880A (zh) * 2009-10-19 2012-07-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转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N103154622A (zh) * 2010-10-12 2013-06-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转换机以及搭载该热介质转换机的空调装置
CN103917834A (zh) * 2011-11-07 2014-07-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0239A (zh) * 2017-07-03 2019-01-15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换向阀及其制冷系统
CN109210239B (zh) * 2017-07-03 2020-08-11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式换向阀及其制冷系统
CN108775728A (zh) * 2018-07-20 2018-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机组
CN108775728B (zh) * 2018-07-20 2023-08-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机组
CN112477549A (zh) * 2020-11-23 2021-03-12 艾泰斯热系统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多负载热泵系统的冷却液冷热源切换装置
CN113108428A (zh) * 2021-04-13 2021-07-13 广州市水电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915788A (zh) * 2021-10-22 2022-01-11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集成化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1097A4 (en) 2018-02-21
CN106537063B (zh) 2019-04-23
JP6385436B2 (ja) 2018-09-05
US10215452B2 (en) 2019-02-26
US20170191706A1 (en) 2017-07-06
EP3171097A1 (en) 2017-05-24
WO2016009748A1 (ja) 2016-01-21
EP3171097B1 (en) 2019-11-06
JPWO2016009748A1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7063B (zh) 空调装置
CN10507435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17174B (zh)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56264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210489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90511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672202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306904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13112B (zh) 空调装置
CN10482300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649023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762932A (zh) 空调装置
CN104781614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2770724B (zh) 空调装置
JP598503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4299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620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46606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8857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