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15593A - 车辆用收纳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收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15593A
CN106515593A CN201610561354.2A CN201610561354A CN106515593A CN 106515593 A CN106515593 A CN 106515593A CN 201610561354 A CN201610561354 A CN 201610561354A CN 106515593 A CN106515593 A CN 106515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eristome
width
extende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613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15593B (zh
Inventor
狩谷悠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15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15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15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155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所述车辆用收纳装置具有:收纳装置主体部,其为长条状,且形成有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盖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车厢内侧,且相对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而以能够沿着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并且所述盖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而被增加,其中,所述预定位置为,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2824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详细而言,该车辆用收纳装置具有箱体和盖部,所述箱体被配置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并在上表面上具有开口部,所述盖部对该箱体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盖部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设为薄壁的铰链部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被形成有多个。因此,盖部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盖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多个滑动轴分别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且通过使该滑动轴插入至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于箱体的开口部中的引导槽部内,从而使盖部能够沿着引导槽部进行滑动。即,通过使盖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进行滑动,从而能够实施箱体的开口部的开闭。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日本特开2013-28240号公报公开的结构,在车辆俯视观察时盖部被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即,盖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为固定。虽然该盖部上的向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突出的滑动轴沿着被形成于箱体上的引导槽进行滑动,但是当在盖部被设为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的结构的情况下使盖部沿着引导槽进行滑动时,在盖部与开口部之间会产生间隙,从而会使外观设计性降低。因此,由于盖部的形状以及由该盖部开闭的开口部的形状需要设为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成为固定的形状,因此限制了盖部以及开口部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形状的自由度。因此,上述现有技术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高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形状的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具有:收纳装置主体部,其为长条状,且形成有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开口部;盖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车厢内侧,且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而沿着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支承,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并且所述盖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而被增加,其中,所述预定位置为,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位置。
根据第一方式,设置于收纳装置主体部上的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所述预定位置为,从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位置。另外,被设置于该开口部的车厢内侧的盖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追随于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而增加。因此,在使盖部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抑制了在盖部与开口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即,即使在设为使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发生变化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盖部与开口部之间产生间隙而使外观设计性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对应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
第二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在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且以隔着所述开口部的方式对置配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的轨道部,并且,所述盖部具有构成外观设计面的外观设计部、和被设置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上的宽度可变机构,该宽度可变机构具有:基底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内,并且在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多个;左右一对滑动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基底部件上,并且从所述基底部件起朝向所述侧壁突出,且被插入至所述轨道部内的一端部能够追随于所述轨道部而向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移动;左右一对第一支承部件,其在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观察时,至少在与所述侧壁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圆弧部且通过所述滑动部件而以能够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所述外观设计部中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的末端部被安装于所述圆弧部上;左右一对第一连结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的大致开口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该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被结合在所述滑动部件上;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部件,其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而以能够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联动的方式而向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左右一对第二连结部件,其被形成为长条状,并且通过使一端部被所述基底部件所支承且使另一端部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车辆下侧处,从而使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向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转动。
根据第二方式,在盖部上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在该宽度变更机构中的基底部件上,安装有朝向侧壁突出的滑动部件。滑动部件被设为,端部被插入至轨道部内,并且,能够追随于轨道部而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由于该一对轨道部被形成于以隔着开口部的方式对置配置的侧壁上,因此轨道部彼此在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以相互分离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当使盖部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而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变大的方向进行移动时,滑动部件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但此时,被支承于滑动部件上的第一支承部件也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被支承于滑动部件上的第二支承部件也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此时,由于第二支承部件在与第二支承部件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车辆下侧安装有第二连结部件,因此在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二支承部件从开口部上侧起朝向盖部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转动。由此,以与第二支承部件反向转动的方式而联动的第一支承部件从开口部上侧起朝向盖部宽度方向内侧进行转动。通过该第一支承部件的转动,能够使被安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圆弧部上的外观设计部沿着盖部宽度方向伸展,并且增大盖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抑制在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增加的部位处的开口部与盖部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使盖部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而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变小的方向移动时,滑动部件追随于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而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但此时,被支承于滑动部件上的第一支承部件也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经由第一连结部件而被支承于滑动部件上的第二支承部件也向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移动。此时,由于第二支承部件在与第二支承部件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车辆下侧安装有第二连结部件,因此在从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二支承部件从开口部上侧起朝向盖部宽度方向内侧进行转动。由此,以与第二支承部件反向转动的方式而联动的第一支承部件从开口部上侧起朝向盖部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转动。通过该第一支承部件的转动,能够将被安装于第一支承部件的圆弧部上的外观设计部卷入至盖部的内部,并沿着盖部宽度方向进行收缩,并且,能够减小盖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抑制了盖部在开口部的开口宽度减少的部位处无法滑动的情况。通过以上内容,能够使盖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被设置于开口部处的一对轨道部彼此的间隔,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对应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车辆用收纳装置,能够提高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形状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的第一基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2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的第二基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3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B为表示滑动部件延伸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A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俯视图。
图4B为表示使盖部向车辆前侧进行滑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3对本公开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这些图中所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如图1所示,车辆用收纳装置10包括收纳装置主体部12和盖部14。收纳装置主体部12被形成为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箱状。另外,收纳装置主体部12被配置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并由一般部16和宽幅部18构成,其中,所述一般部16以对应于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间隔较窄的部位的方式而被设定了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宽幅部18被配置在与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各自的前端部相比靠车辆前侧,并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对于一般部16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大。即,在车辆俯视观察时,收纳装置主体部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从作为预定位置的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各自的前端部起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而被增加。
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上形成有开口部20。该开口部20朝向车厢内侧、详细而言朝向车辆上侧被开口,并由一对侧壁部22、前壁部24和后壁部26形成,其中,所述一对侧壁部22作为侧壁而被配置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前壁部24被配置在车辆前侧,所述后壁部26被配置在车辆后侧。此外,开口部20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且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并且开口宽度被设为车辆宽度方向。
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一对侧壁部22上分别形成有轨道部28。该轨道部28在侧壁部2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30的车辆上侧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与该延伸设置的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呈凹形形状(参照图3A、图3B)。此外,该轨道部28也同样地被形成在对置的侧壁部22上。即,轨道部28以对置的方式而形成。此外,该轨道部28的延伸设置方向不仅限于车辆前后方向上,也可以稍微偏离。
盖部14被形成为,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并且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短于开口部2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另外,盖部14包括作为外观设计部的软衬垫部32(参照图3A)以及表皮材料34、和基部36。软衬垫部32被形成为,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作为一个示例,由聚氨酯泡沫构成。另外,软衬垫部32被设为由表皮材料34覆盖的结构。
基部36在软衬垫部32的车辆下方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即,通过使一方的基部36与另一方的基部36之间被分离,从而使盖部14被设为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弹性地变形。
基部36由如图2A所示的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38的第一基底40、和如图2B所示的未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38的第二基底42而构成。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宽度变更机构38被构成为,包括基底部件44、滑动部件46、第一支承部件48、第一连结部件50、第二支承部件52、第二连结部件54。
基底部件44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的大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并被配置在开口部20内。在该基底部件4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部的车辆下侧,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的基底延伸部56。另外,基底延伸部56的顶端部与侧壁部22分离。而且,在各个基底延伸部56的内部形成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空洞58,在该空洞58的内部插入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伸缩方向的弹簧60、和滑动部件46的一部分。详细而言,滑动部件46包括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而被形成为圆柱状的滑动轴部64(参照图2A)和支柱部66,滑动轴部64的端部62被插入至空洞58的内部。即,滑动部件46从基底部件44起朝向侧壁部22突出。此外,弹簧60的伸缩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与空洞58的底壁部抵接,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与滑动部件46的端部62抵接。因此,滑动部件46以通过弹簧60的施力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的方式被施力。
作为滑动轴部6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端部68被插入至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轨道部28内。由此,端部68被设为能够在该轨道部28内进行滑动的同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也就是说,滑动部件46以至于盖部14被设为,能够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而进行移动。另外,滑动轴部64中的端部68的相反侧的端部62被插入至基底部件44的空洞58内,并且通过防脱落结构而被保持在空洞58内。
支柱部66从滑动轴部64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起朝向车辆上方侧而被直立设置。该支柱部66与滑动轴部64一体形成。
第一支承部件48被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在与侧壁部22对置的位置上呈具有圆弧部70的大致扇子状。在圆弧部7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72上,结合有软衬垫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末端部74。因此,软衬垫部32沿着圆弧部70而被卷入车辆下方侧。此外,在第一支承部件48中的圆弧部7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形成有呈圆弧状的第一齿轮76。而且,第一支承部件48通过滑动部件46的支柱部66中的顶端部78而被支承,并且被设为,能够将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轴S1作为中心而在车辆宽度方向进行转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部件48被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呈大致扇子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第一连结部件50将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部80被结合在支柱部66的顶端部78上。另外,第二支承部件52将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的轴S2作为中心,并以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一端部80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82上。
第二支承部件52被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呈具有圆弧部84的大致扇子状。在该圆弧部84上,沿着圆弧而设置有第二齿轮86。第二齿轮86被设为,与第一支承部件48的第一齿轮76啮合的结构。另外,由于第二支承部件52能够以轴S2为中心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因此第一支承部件48与第二支承部件52以相互联动的方式进行转动。此外,第一支承部件48与第二支承部件52以转动方向互为反向的方式而被转动。另外,虽然第二支承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呈大致扇子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第二连结部件5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分成三个部件的方式而构成。详细而言,由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件55、被设置于延伸设置部件55的车辆下端且被延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作为一端部的第一轴88、被设置于延伸设置部件55的车辆上端且被延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作为另一端部的第二轴94构成。第一轴88被卡合在基底部件44的基底延伸部56上所形成的长孔部92中。该长孔部92被形成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呈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因此,第二连结部件54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进行位移。
另外,第二连结部件54的第一轴88的相反侧的第二轴94以能够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而进行转动方式被安装于第二支承部件52上。详细而言,第二连结部件54的第二轴94被安装在与作为第二支承部件52的转动中心的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结部件54以被分成延伸设置部件55、第一轴88、第二轴94这三个部件的方式而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一体成形的方式来形成这三个部件,从而将第二连结部件54设为一个部件。
如图2B所示,被设置于盖部14上的第二基底42由基底部件44、滑动部件47和弹簧60构成。滑动部件47被形成为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圆柱状,并且长度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69被插入至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轨道部28内。因此,滑动部件47被设为能够在轨道部28内进行滑动的同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由此,盖部14被设为能够沿着轨道部28且在开口部20的车辆上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进行移动。此外,盖部14经由与第一支承部件48的圆弧部70对应的软衬垫部32中的表皮材料34而与侧壁部22抵接(参照图3A、图3B)。
另外,在第二基底42中的基底部件44的基底延伸部56的内部,插入有弹簧60以及滑动部件47。该弹簧60的伸缩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与空洞58的底壁部抵接,并且,另一方的端部与滑动部件47的端部69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因此,滑动部件47以通过弹簧60的施力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的方式被施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此,使用图4A以及图4B所示的比较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4A所示,收纳装置主体部12被设为,在车辆俯视观察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车辆前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增大。在该收纳装置主体部12中且在被设置于内部的开口部20上,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安装有盖部200。盖部200被形成为,在车辆俯视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且该大致矩形形状被设为,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且在宽度方向上与开口部2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4B所示,当使盖部200向车辆前方侧进行移动时,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侧壁部22与盖部20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产生间隙C。即,由于盖部200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固定,因此在使盖部200向车辆前方侧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盖部200与侧壁部22会逐渐分离。由此,产生了间隙C,进而降低了外观品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将盖部200的形状以及与该盖部200对应的开口部20的形状设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成为固定的形状,因此限制了盖部200以及开口部20以至于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形状的自由度。尤其在该比较例中,在为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的间隔较窄的小型轿车的情况下,若欲在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设置车辆用收纳装置10,则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及盖部2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将配合车辆宽度方向上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较窄的部位而被设定。而且,该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在车辆用收纳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固定。因此,开口部20变小,进而使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内部的收纳量变小。由此,在小型车的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设置具有盖部200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0并不实用。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被设置于收纳装置主体部12上的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其中,所述预定位置为,从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位置。另外,被设置于该开口部20的车辆上侧的盖部14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而增加。因此,抑制了在使盖部14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盖部14与开口部20之间产生间隙C(参照图4B)的情况。即,即使在设为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进行变化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盖部14与开口部20之间产生间隙C而使外观设计性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相配合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
另外,在盖部14上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38。在该宽度变更机构38中的基底部件44上安装有朝向侧壁部22突出的滑动部件46。滑动部件46被设为,端部68被插入至轨道部28内并且能够追随于轨道部28而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移动。由于该一对轨道部28被形成于以隔着开口部20的方式而对置配置的侧壁部22上,因此轨道部28彼此以在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因此,当使盖部14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而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变大的方向进行移动时,如图3B所示,滑动部件46将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但是此时支承于滑动部件46上的第一支承部件48也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经由第一连结部件50而被支承于滑动部件46上的第二支承部件52也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外侧进行移动。此时,由于在第二支承部件52上且在与第二支承部件52的转动中心(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安装有第二连结部件54,因此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二支承部件52从开口部上侧起向盖部14的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转动。由此,以与第二支承部件52反向转动的方式而联动的第一支承部件48从开口部上侧朝向盖部14的宽度方向内侧进行转动。通过该第一支承部件48的转动,从而能够使被安装于第一支承部件48的圆弧部70上的表皮材料34以及软衬垫部32沿着盖部14的宽度方向伸展,并且增大盖部1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抑制在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增加的部位处的开口部20与盖部14之间产生间隙C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使盖部14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而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变小的方向进行移动时,滑动部件46将追随于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而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但是此时被支承于滑动部件46上的第一支承部件48也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与此同时,经由第一连结部件50而被支承于滑动部件46上的第二支承部件52也向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此时,由于在第二支承部件52上且在与第二支承部件52的转动中心(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安装有第二连结部件54,因此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观察时第二支承部件52从开口部上侧朝向盖部14的宽度方向内侧进行转动。由此,以与第二支承部件52反向转动的方式而联动的第一支承部件48从开口部上侧起朝向盖部14的宽度方向外侧进行转动。通过该第一支承部件48的转动,从而能够使被安装于第一支承部件48的圆弧部70上的表皮材料34以及软衬垫部32向盖部14的内部卷入并沿着盖部14的宽度方向进行收缩,并且能够减小盖部14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由此,抑制了盖部14在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减少的部位处无法滑动的情况。通过以上设定,能够使盖部14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被设置在开口部20上的一对轨道部28的彼此的间隔,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1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相配合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即,在小型车的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设置车辆用收纳装置10的情况下,通过将不受驾驶员座和副驾驶座的制约的位置作为预定位置而使开口部20向车辆宽度方向进行扩大,从而能够将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内部的收纳量设为实用的量,因此能够在小型车的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设置具有盖部14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0。
另外,由于关于盖部14的表皮材料34以及软衬垫部32,使通过表皮材料34而被卷起的软衬垫部32被设置于车辆上侧,因此通过使盖部1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至任意的位置,从而能够将该盖部14作为肘靠来使用。由此,能够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96被设为,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特征在于,在盖部98的滑动部件100上形成有从属部102。
即,在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侧壁部22上形成有轨道部104。该轨道部104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被延伸设置于侧壁部2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30上,并被设为,在与该延伸设置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通过被延伸设置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一对轨道侧壁部105而被形成的大致L字状的空间的结构。此外,该轨道部104也同样被形成于对置的侧壁部22上。即,轨道部10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形成。
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基底部件44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并在该基底部件4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靠车辆下侧,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基底延伸部56。在基底延伸部56的内部形成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空洞58,在该空洞58的内部插入有滑动部件100。
滑动部件100被构成为,包括滑动轴部106和支柱部66。滑动轴部106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在作为一端部的滑动轴部106的长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108上形成有从属部102。该从属部102被配置于一对轨道侧壁部105彼此之间且从滑动轴部106的端部108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设置。而且,具有该从属部102的端部108被插入至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轨道部104内。因此,滑动部件100被设为,能够在使从属部102与轨道侧壁部105抵接的同时在轨道部104内且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除了在滑动部件100上形成有从属部102这一点之外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0同样的方式构成,因此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够在使盖部98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抑制盖部98与开口部20之间产生间隙C(参照图4B)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96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对相配合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
此外,在滑动部件100上形成有从属部102,并且在滑动部件100于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时,从属部102与轨道部104内的轨道侧壁部105抵接。即,以在车辆俯视观察时一对轨道部104彼此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而延伸设置的收纳装置主体部12中,通过从属部102与轨道部104内的轨道侧壁部105抵接,从而从属部102以至于滑动部件100追随于轨道部104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即,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滑动部件100追随于轨道部104。由此,由于能够使盖部98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以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9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相配合的方式自由地进行设定。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利用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10被设为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其特征在于,盖部113的第二支承部件52经由第二连结部件111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基底部件112上。
即,基底部件112被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的大小的大致矩形板状,并被配置于开口部20内。在该基底部件1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端部的靠车辆下侧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基底延伸部114。此外,基底延伸部114的顶端部与侧壁部22分离。而且,在各个基底延伸部114的内部形成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空洞58,在该空洞58的内部插入有以车辆宽度方向为伸缩方向的弹簧60、和滑动部件46的一部分。因此,滑动部件46以通过弹簧60的施力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的方式被施力。
在基底延伸部114的靠车辆上侧设置有,作为后文所述的第二连结部件111的一部分的延伸设置部115。该延伸设置部115被设置到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第二支承部件52的车辆下侧部重叠的位置为止,并且,与基底延伸部114以及基底部件112一体形成。
在第一连结部件50的另一端部82上,第二支承部件52以能够将轴S2作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并且,在与第二支承部件52中的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安装有第二连结部件111。该第二连结部件1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被分割为两个部件的方式而构成。详细而言,由延伸设置部115和轴117构成。轴11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被卡合在形成于延伸设置部115上的长孔部118中。该长孔部118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形成。另外,轴11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与第二支承部件52中的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此外,轴117亦可以一体形成于与第二支承部件52中的轴S2相比靠车辆下侧。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由于通过上述结构,除了第二支承部件52利用第二连结部件111而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基底部件112上这一点之外,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收纳装置10相同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能够在使盖部113沿着收纳装置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时,抑制在盖部113与开口部20之间产生间隙C(参照图4B)的情况。因此,能够在使开口部20的开口宽度以至于车辆用收纳装置11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周围的部件相配合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设定。
另外,第二连结部件111由延伸设置部115和轴117两个部件构成。即,由于能够简化第二连结部件111的结构,因此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件46以通过弹簧60的施力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移动的方式被施力,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也可以被设为如下结构,即,以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具有通过被延伸设置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一对轨道侧壁部而被形成的大致L字状的空间的方式形成轨道部28,并且,将被配置于该轨道部28内部且能够与轨道侧壁部抵接的从属部设置于滑动部件46的端部68上。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滑动部件46追随于轨道部28。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基部36以对多个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38的第一基底40与未设置有宽度变更机构38的第二基底42进行组合的方式而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基部36也可以仅由第一基底40构成。
而且,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车辆用收纳装置10被设为,被设置于驾驶员座与副驾驶座之间的所谓的扶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被设置于后部座席的中央等其他位置上。
并且,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盖部14、98、113被设为,由表皮材料34覆盖的软衬垫部32被设置于靠车辆上侧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即,设置有设置了薄壁部并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变形的树脂板等其他部件的结构。
此外,虽然盖部14、98、113在开口部20的靠车辆上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且沿着轨道部28、104进行移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盖部14、98、113来实施开口部20的开闭。详细而言,使轨道部的后侧向车辆下侧延伸,并且,将盖部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及以上。由此,通过使盖部向车辆前侧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将开口部关闭,并且,通过使盖部向车辆后侧进行移动而使盖部的后端部沿着轨道部而向车辆下侧进行移动,从而在车辆俯视观察时的盖部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变短,进而能够将开口部打开。并且,第三实施方式不仅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而且还能够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能够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收纳装置,具有:
收纳装置主体部,其为长条状,且形成有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开口部;
盖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车厢内侧,且能够以相对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而沿着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从预定位置起增加,并且所述盖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追随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而被增加,其中,所述预定位置为,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在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且以隔着所述开口部的方式对置配置的一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的轨道部,并且,
所述盖部具有构成外观设计面的外观设计部、和被设置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上的宽度可变机构,
该宽度可变机构具有:
基底部件,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内,并且在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有多个;
左右一对滑动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基底部件上,并且从所述基底部件起朝向所述侧壁突出,且被插入至所述轨道部内的一端部能够追随于所述轨道部而向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移动;
左右一对第一支承部件,其在从所述收纳装置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观察时,至少在与所述侧壁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圆弧部且通过所述滑动部件而以能够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所述外观设计部中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的末端部被安装于所述圆弧部上;
左右一对第一连结部件,其将所述开口部的大致开口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并且该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被结合在所述滑动部件上;
左右一对第二支承部件,其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而以能够在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上进行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以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联动的方式而向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动;
左右一对第二连结部件,其被形成为长条状,并且通过使一端部被所述基底部件所支承且使另一端部被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中的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的转动中心相比靠车辆下侧处,从而使所述第二支承部件向所述开口部的开口宽度方向进行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在所述滑动部件的一方的端部上配置有从属部,
所述从属部被配置在一对侧壁部的彼此之间,
所述从属部从所述滑动部件的所述一方的端部起向车辆上方侧延伸设置,
所述一方的端部被插入至所述轨道部内。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包括延伸设置部件、第一轴、第二轴,
所述延伸设置部件将车辆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轴在所述延伸设置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上被设置于下端处,且被延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
所述第二轴在所述延伸设置部件的车辆上下方向上被设置于上端处,且被延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
所述第一轴被卡合在所述基底部件的基底延伸部所包含的长孔部中,
所述长孔部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具有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
5.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收纳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包括延伸设置部以及轴,
所述轴被延伸设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
所述轴的一端部被卡合在所述延伸设置部所包含的长孔部中,
所述长孔部具有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形状。
CN201610561354.2A 2015-09-11 2016-07-15 车辆用收纳装置 Active CN106515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9950A JP6314944B2 (ja) 2015-09-11 2015-09-11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15-179950 2015-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15593A true CN106515593A (zh) 2017-03-22
CN106515593B CN106515593B (zh) 2019-01-01

Family

ID=5816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1354.2A Active CN106515593B (zh) 2015-09-11 2016-07-15 车辆用收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3126B2 (zh)
JP (1) JP6314944B2 (zh)
CN (1) CN106515593B (zh)
DE (1) DE10201621509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12528A (zh) * 2020-09-29 2022-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送用车辆
CN114555424A (zh) * 2019-10-15 2022-05-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收纳装置、收纳装置用盖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72286A1 (ja) * 2014-11-07 2016-05-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1200A (ja) * 2007-06-22 2009-01-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カップホルダ
JP2010089602A (ja) * 2008-10-07 2010-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収容装置
CN101722898A (zh) * 2008-10-15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收纳装置
JP2013103657A (ja) * 2011-11-15 2013-05-30 Inoac Corp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15096347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72366A (ja) * 1993-12-21 1995-07-11 Kemotetsuku:Kk 口が変形しても支障なく使用できる可変構造の蓋を装 着した自転車篭
JP3319202B2 (ja) 1995-01-19 2002-08-2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シャッター式スライド蓋
DE19524177C1 (de) * 1995-07-03 1996-08-29 Daimler Benz Ag Armstütze für Fahrzeuge
JP3284516B2 (ja) * 1999-01-14 2002-05-20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収納箱
JP4836698B2 (ja) * 2006-07-19 2011-12-14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蓋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JP5800623B2 (ja) 2011-07-27 2015-10-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蓋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01200A (ja) * 2007-06-22 2009-01-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カップホルダ
JP2010089602A (ja) * 2008-10-07 2010-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収容装置
CN101722898A (zh) * 2008-10-15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收纳装置
CN101722898B (zh) * 2008-10-15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收纳装置
JP2013103657A (ja) * 2011-11-15 2013-05-30 Inoac Corp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2015096347A (ja) * 2013-11-15 2015-05-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センターコンソール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55424A (zh) * 2019-10-15 2022-05-27 株式会社利富高 收纳装置、收纳装置用盖体
CN114312528A (zh) * 2020-09-29 2022-04-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送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215097A1 (de) 2017-03-16
JP2017052497A (ja) 2017-03-16
JP6314944B2 (ja) 2018-04-25
CN106515593B (zh) 2019-01-01
US20170072861A1 (en) 2017-03-16
US10023126B2 (en) 201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7908B2 (en) Vehicle sun visor
CN106515593A (zh) 车辆用收纳装置
EP1176060A2 (en) Reconfigureable intermediate panel for use in a vehicle
US10632933B2 (en) Flexible motor vehicle work surface for laptops and tablets
US7641266B2 (en) Central pillar and ducting for automotive vehicle
US20190031054A1 (en) Flexible motor vehicle work surface for laptops and tablets
US10766365B2 (en) Trim element comprising a screen with two configurations and associated vehicle
US10052980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5681077A (en) Rear seat device for vehicle
US7600811B2 (en) Cushion table structure of passenger seat
US20170015228A1 (en) Seat assembly with a hideaway table
BR102015015070A2 (pt) Console de piso
CN208947170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副仪表板杯托卷帘结构
US8616614B2 (en) Armrest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setting method of armrest height for vehicle
CN109204101A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副仪表板杯托卷帘结构
US9415663B1 (en) Vehicle window assembly
US20220063450A1 (en) Cockpit module for vehicle
CN101574945B (zh) 汽车内室的内饰件
US11148564B1 (en) Seat frame for vehicle
JP560487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5683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125485A1 (en) Table device
JP2008284950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S6211234Y2 (zh)
JP2006315444A (ja) 車両用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