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380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3804A
CN106483804A CN201610739845.1A CN201610739845A CN106483804A CN 106483804 A CN106483804 A CN 106483804A CN 201610739845 A CN201610739845 A CN 201610739845A CN 106483804 A CN106483804 A CN 1064838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haft
elongated hole
coupling
image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3984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3804B (zh
Inventor
森田真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83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3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驱动轴(1011)、沿驱动轴的轴向被支承并使驱动轴与凸缘(102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的驱动联轴器(1015)、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于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并按压驱动轴和像载持体(613)的凸缘的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按压锥形联轴器的按压部(1013),锥形联轴器由前端部(1061)和轴部(1062)构成,上述前端部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通过基于锥型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按压部的按压力,与驱动轴和凸缘面接触,上述轴部的圆筒构造的外径比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具有按照黄色(Y)、品红(M)、青色(C)以及黑色(K)各原色的像载持体的装置。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各像载持体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重叠于中间转印体,并将4种颜色重叠后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纸,由此形成彩色图像。
各像载持体由按照每一像载持体设置的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将从电机经由多个齿轮减速后的旋转传递至旋转轴。旋转轴以自如地插入拔出的方式贯通圆筒形的像载持体,由相反侧的轴承支承,使像载持体旋转。
像载持体经由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接受来自电机的旋转,所以要求所有各齿轮的精度。因此,像载持体由于各齿轮累积的公差的影响,会产生稍许的旋转不均匀。这样的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成为图像模糊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将来自电机的旋转经由齿轮系传递至像载持体时,利用具有间隙的驱动联轴器将传递来自电机等的驱动力的驱动轴与像载持体连接,由此即使在驱动轴与像载持体之间产生偏心等误差,旋转不均匀也不会恶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驱动轴的外周面形成花键,在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形成与花键对应的槽,改善驱动轴与驱动联轴器之间产生的晃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2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87225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现有技术虽然能够防止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但无法消除由驱动轴与像载持体之间的晃荡所产生的振动。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现有技术虽然能够改善驱动轴与驱动联轴器之间产生的晃荡,但无法避免由于驱动时在花键等接触部位产生的微小晃荡而导致振动所引起的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
因此,上述说明的现有技术存在由于驱动轴与像载持体的晃荡、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而无法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像载持体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轴,其使旋转力传递至上述像载持体;驱动联轴器,其被支承为能够沿上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使该驱动轴与上述像载持体的凸缘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锥形联轴器,其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于上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按压上述驱动轴和上述像载持体的凸缘;以及按压部,其沿上述驱动轴的轴向按压上述锥形联轴器,上述锥形联轴器由前端部和轴部构成,上述前端部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通过基于该锥型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上述按压部的按压力,与上述驱动轴和上述像载持体的凸缘面接触,上述轴部由圆筒构造构成,该圆筒构造的外径比上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小。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传递销,该传递销贯通上述驱动轴而设置,使上述旋转力传递至上述驱动联轴器,在上述轴部,沿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一长孔,该第一长孔的各自的短径比上述传递销的直径大,在上述驱动联轴器,沿上述驱动轴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二长孔,该第二长孔的各自的短径比上述传递销的直径大,在上述驱动轴旋转时,上述传递销与各个上述第二长孔同时接触。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减少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固定销,该固定销被设置于上述驱动轴,决定上述轴部的相位,上述固定销在使上述第一长孔与上述传递销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支承上述轴部,在上述驱动轴旋转时,上述固定销使上述驱动轴与上述轴部以同相位旋转。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避免像载持体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上述驱动轴停止时,上述传递销与上述第一长孔以及上述第二长孔的每一个保持固定的距离,在上述驱动轴旋转时,上述传递销与上述第一长孔的侧面保持固定的距离,并且与上述第二长孔的侧面接触。
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得到没有特别显著的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像载持体613与驱动装置1001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锥形联轴器1017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驱动联轴器1015的立体图。
图6是包括驱动轴1011、按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剖视图。
图7是包括驱动轴1011、按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详细剖视图。
图8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一长孔1051、第二长孔1054以及传递销1081的剖视图。
图9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一长孔1051、第二长孔1054以及传递销1081的详细剖视图。
图10是比较基于锥形联轴器1017的有无的色偏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1…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2…图像读取部;121…第一压板玻璃;122…第二压板玻璃;123…光源;124~126…反射镜;127…成像光学部;128…影像传感器;14…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1…原稿载置部;142a、142b、143、144…辊;145…反转部;146…排纸盘;20…供纸部;200…供纸盒;201…送出辊;30…输送部;300…输送路径;302A…供纸辊;302B、302C、302D…输送辊;303…对位辊;304…排纸辊;305…排纸托盘;306…分支部;307A…循环走纸路;307B…反转输送路;307C…再供纸输送路;41…控制部;43…图像处理部;60…图像形成部;601、601Y、601M、601C、601K…图像形成单元;611、611Y、611M、611C、611K、LED…写入单元;612、612Y、612M、612C、612K…显影部;613、613Y、613M、613C、613K…像载持体;614、614Y、614M、614C、614K…带电部;616、616Y、616M、616C、616K…清洁部;620…中间转印部;621…被转印介质;622、622Y、622M、622C、622K…一次转印辊;623…二次转印辊;624…带清洁装置;630…定影部;631…定影辊;632…加压辊;633…加热部;71…定位传感器;1001…驱动装置;1011…驱动轴;1013…按压部;1015…驱动联轴器;1017…锥形联轴器;1021、1023…凸缘;1030…贯通口;1031…凸部;1033…凹部;1035…筒夹部;1041…胴体部;1042…爪部;1051、1051a、1051b…第一长孔;1054、1054a、1054b…第二长孔;1057…孔;1061…前端部;1062…轴部;1063…后端部;1071a、1071b…切入部;1081…传递销;1083…固定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彩色复印机的一个例子,是通过读取形成于原稿T的彩色图像来取得图像信息,并基于取得到的图像信息使颜色重叠来形成彩色图像的装置。除了彩色复印机之外,图像形成装置1还优选适用于彩色用的打印机或者传真装置、它们的复合机等。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的上部配置有彩色用的图像读取部12以及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包括控制部41、图像处理部43、图像形成部60、供纸部20以及输送部30,详细后述。
接下来,对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进行说明。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被设置于图像读取部12之上,在自动供纸模式时,进行自动供给一张或者多张原稿T的动作。这里,自动供纸模式是指供给载置于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的原稿T并读取打印于原稿T的图像的动作。
具体而言,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具备原稿载置部141、辊142a、辊142b、辊143、辊144、反转部145以及排纸盘146。原稿载置部141载置一张或者多张原稿T。在原稿载置部141的下游侧设置有辊142a以及辊142b。在辊142a以及辊142b的下游侧设置有辊143。另外,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在辊143的外周侧具备定位传感器71。
在自动供纸模式被选择了的情况下,从原稿载置部141陆续抽出的原稿T通过辊143呈U字旋转来输送。此外,在原稿T载置于原稿载置部141并且自动供纸模式被选择的情况下,原稿T的记录面为朝上的状态即可。
另外,原稿T在被图像读取部12读取后,通过辊144输送,并被向排纸盘146排出。此外,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向反转部145输送原稿T,由此使图像读取部12不仅能够读取原稿T的记录面,还能够读取原稿T的记录面的背面侧。
接下来,对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说明。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读取形成于原稿T的彩色图像、即被打印于原稿T的彩色图像的动作。图像读取部12具备一维的影像传感器128。另外,图像读取部12除了具备影像传感器128之外,还具备第一压板玻璃121、第二压板玻璃122、光源123、反射镜124、125、126、成像光学部127以及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
光源123向原稿T照射光。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使原稿T或者影像传感器128沿副扫描方向相对移动。这里,副扫描方向是指在将构成影像传感器128的多个受光元件的配置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的情况下,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
因此,原稿T通过自动原稿进给装置14输送,通过图像读取部12的光学系统,扫描曝光原稿T的单面或者双面的图像。接下来,反映图像读取动作的入射光被影像传感器128读入。如果在压板模式时,则影像传感器128输出读取原稿T而得到的RGB色彩系统的图像读取信号Sout。这里,压板模式是指通过未图示的光学驱动部进行驱动,来自动地读取打印于在第一压板玻璃121以及第二压板玻璃122那样的压板玻璃上所载置的原稿T的图像的动作。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影像传感器128。影像传感器128使用3行彩色CCD拍摄装置。影像传感器128通过多个受光元件列沿主扫描方向配置而构成。具体而言,红(R)色、绿(G)色以及蓝(B)色各自的光检测用的读取传感器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的不同位置分割像素,同时读取R色、G色以及B色各自的光信息。例如,在自动供给模式时,在原稿T通过辊143反转为U字状的情况下,影像传感器128读取原稿T的表面,输出图像读取信号Sout。
更具体而言,影像传感器128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经由控制部41与图像处理部43连接。被影像传感器128光电转换后的模拟的图像读取信号Sout在图像处理部43中被执行模拟处理、A/D转换、阴影修正、图像压缩处理以及缩放处理等。其结果是,图像读取信号Sout成为包含R色成分、G色成分以及B色成分的数字的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43根据三维颜色信息转换表格,将该图像数据即RGB代码转换为Y(黄色)、M(品红)、C(青色)以及K(黑色)的图像数据即Dy、Dm、Dc、Dk。图像处理部43将转换后的图像数据向图像形成部60所包含的LED写入单元611Y、611M、611C、611K转送。
接下来,详细说明图像形成部60。图像形成部60利用电子照片处理技术,是形成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部60采用纵型串联方式。
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60基于从图像处理部43转送的图像数据即Dy、Dm、Dc、Dk,形成彩色图像。图像形成部60具备:按每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601Y、601M、601C、601K、中间转印部620、使调色剂像定影的定影部630。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单元601Y进行说明。图像形成单元601Y形成Y(黄色)色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601Y具备像载持体613Y、带电部614Y、LED写入单元611Y、显影部612Y以及清洁部616Y。
像载持体613Y形成Y色的调色剂像。带电部614Y被配置于像载持体613Y的周围,通过电晕放电使像载持体613Y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LED写入单元611Y对像载持体613Y照射与Y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光。显影部612Y使Y色成分的调色剂附着于像载持体613Y的表面,由此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从而形成调色剂像。清洁部616Y将在一次转印后残留于像载持体613Y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此外,图像形成单元601M、601C、601K分别与图像形成单元601Y相比,除了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不同以外,其它结构以及功能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统称图像形成单元601Y、601M、601C、601K的情况下,称为图像形成单元601。另外,在统称LED写入单元611Y、611M、611C、611K的情况下,称为LED写入单元611。另外,在统称显影部612Y、612M、612C、612K的情况下,称为显影部612。另外,在没有特定像载持体613Y、613M、613C、613K的某一个的情况下,称为像载持体613。另外,在统称带电部614Y、614M、614C、614K的情况下,称为带电部614。另外,在统称清洁部616Y、616M、616C、616K的情况下,称为清洁部616。
接下来,对中间转印部620进行说明。中间转印部620具备被转印介质621、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二次转印辊623以及带清洁装置624等。
被转印介质621由环形带构成,被多个支承辊支架为环状。多个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的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622K更靠带行驶方向的下游侧配置的支承辊为驱动辊。驱动辊旋转,由此被转印介质621沿箭头A方向以固定速度行驶。
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与各种颜色成分的像载持体613对置,被配置于被转印介质621的内周面侧。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隔着被转印介质621压接于像载持体613Y、613M、613C、613K。其结果是,形成用于从像载持体613Y、613M、613C、613K向被转印介质6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此外,在统称一次转印辊622Y、622M、622C、622K的情况下,称为一次转印辊622。
二次转印辊623与多个支承辊中的一个对置,被配置于被转印介质621的外周面侧。与二次转印辊623对置配置的支承辊称为支撑辊(Backup roller)。二次转印辊623隔着被转印介质621压接于支撑辊,由此形成用于从被转印介质621向记录纸P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在被转印介质6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像载持体613上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至被转印介质621。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6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被转印介质621的背面侧、即与一次转印辊622抵接的侧给予与调色剂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被转印介质621。
然后,在记录纸P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被转印介质6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记录纸P。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623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记录纸P的背面侧、即与二次转印辊623抵接的侧给予与调色剂反极性的电荷,由此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记录纸P。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被向定影部630输送。
带清洁装置624具有与被转印介质621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带清洁刮板等。带清洁装置624将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被转印介质621的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
此外,在中间转印部620,也可以代替二次转印辊623,而采用在包括二次转印辊623的多个支承辊上将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带支架为环状的构成、即所谓的带式的二次转印单元。
接下来,对定影部630进行说明。定影部630具备定影辊631、加压辊632以及加热部633等,使在图像形成部60中所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P。具体而言,定影部630通过定影辊631与加压辊632相互压接来形成定影辊隙。定影部630的加热部633对定影辊631进行加热。定影部630通过加压辊632的加压和定影辊631所具有的热的作用,使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纸P。被定影部630定影后的记录纸P被打印图像。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纸P由排纸辊304向机器外排出,例如装载于排纸托盘305。此外,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纸P也可以不装载于排纸托盘305,而是向未图示的其它机器输送。
接下来,对供纸部20进行说明。供纸部20具备供纸盒200以及送出辊201等。供纸盒200收纳记录纸P。送出辊201抽去收纳于供纸盒200的记录纸P,并向输送部30送出。
接下来,对输送部30进行说明。在输送部30中,构成输送路径300,按照输送路径300输送记录纸P。输送路径300具备供纸辊302A、输送辊302B、302C、302D以及对位辊303等。
输送路径300将从供纸部20供给的记录纸P向图像形成部60输送。此外,在对记录纸P的背面也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对记录纸P的表面的图像形成后,记录纸P通过分支部306按照循环走纸路307A、反转输送路307B以及再供纸输送路307C的顺序被输送。
接下来,对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控制部41执行各种处理。例如,从图像读取部12输出的图像读取信号Sout经由控制部41向未图示的图像存储器或者图像处理部43发送。图像存储器例如由硬盘等构成。另外,控制部41通过向未图示的电机发送控制指令,来控制后述的驱动装置1001。由此,驱动装置1001被控制,后述的驱动轴1011旋转。
具体而言,控制部41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控制部41的CPU从ROM或者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各种程序,在RAM中展开,与展开的各种程序协作。像这样,控制部4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动作。
即,控制部4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可以通过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的微型计算机来实现。控制部41通过执行规定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各种功能。
图像处理部43以未图示的CPU、ROM、RAM以及I/O接口为主体而构成。图像处理部43的CPU从ROM或者未图示的存储器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各种程序,在RAM中展开,与展开的各种程序协作。像这样,图像处理部43实现图像处理部43的各种功能。例如,在RAM中,按照行单位以及像素单位,分配用于供给图像数据即Dy、Dm、Dc、Dk的作业区域。图像处理后的数据在供给至图像形成部60之前被暂时储存。
此外,图像处理部43也可以以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主体而构成。在该情况下,在DSP所包含的RAM中,与上述说明的RAM相同地,按照行单位以及像素单位,分配用于供给图像数据即Dy、Dm、Dc、Dk的作业区域。图像处理后的数据在供给至图像形成部60之前被暂时储存。
接下来,使用图2~图9具体地说明像载持体613周围的结构。图2是表示像载持体613与驱动装置1001的连接构造的立体图。驱动装置1001在内部收纳有齿轮系等。驱动装置1001利用未图示的电机使齿轮系等旋转,由此使驱动轴1011旋转。驱动轴1011使旋转力传递至像载持体613。
因此,通过驱动装置1001使驱动轴1011旋转,由此像载持体613的旋转被控制。在像载持体613的端部安装有凸缘1021。凸缘1021经由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使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连接。此外,驱动联轴器1015经由传递销1081,将驱动轴1011的旋转力传递至像载持体613。
在驱动轴1011设置有按压部1013。按压部1013由弹性部件构成,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按压锥形联轴器1017。按压部1013被设置在驱动装置1001与锥形联轴器1017之间。按压部1013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作用按压力。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凸缘1021。图3是表示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的立体图。在凸缘1021形成有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是与驱动联轴器1015连接的部件。另外,在凸缘1021形成有筒夹部(Collet)1035。筒夹部1035是与锥形联轴器1017连接的部件。此外,凸缘1021为了使驱动轴1011插通而在中心形成有贯通口1030。因此,凸部1031、凹部1033以及筒夹部1035形成于贯通口1030的周围。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锥形联轴器1017。图4是表示锥形联轴器1017的立体图。锥形联轴器1017例如通过树脂成形而成,由前端部1061和轴部1062构成。另外,除了前端部1061以及轴部1062之外,锥形联轴器1017还由后端部1063构成。在后端部1063形成有与按压部1013接触的面。后端部1063限制驱动联轴器1015的驱动轴1011方向的脱离。
前端部1061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通过基于锥型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按压部1013的按压力,与驱动轴1011和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面接触。此外,在从前端部1061到轴部1062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入部1071a、1071b。
轴部1062由圆筒构造构成,圆筒构造的外径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在轴部1062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一长孔1051a、1051b。第一长孔1051a、1051b的各自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此外,在没有特定第一长孔1051a、1051b的某一个的情况下,称为第一长孔1051。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驱动联轴器1015。图5是表示驱动联轴器1015的立体图。驱动联轴器1015被支承为能够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移动。驱动联轴器1015使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驱动联轴器1015由爪部1042和胴体部1041构成。
爪部1042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组合。具体而言,爪部1042与凸缘1021的凸部1031以及凹部1033以具有间隙的状态组合。
胴体部1041的驱动轴1011的轴向的长度比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与锥形联轴器1017的后端部1063之间的距离短。在胴体部1041,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二长孔1054a、1054b。第二长孔1054a、1054b的各自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此外,在没有特定第二长孔1054a、1054b的某一个的情况下,称为第二长孔1054。
接下来,具体地说明使用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来使驱动轴1011的旋转力传递至凸缘1021的结构。图6是包括驱动轴1011、按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驱动轴1011插通锥形联轴器1017。并且,锥形联轴器1017插通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成为被按压部1013按压的状态。
图7是包括驱动轴1011、按压部1013、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凸缘1021的详细剖视图。如图7所示,驱动轴1011被驱动装置1001的凸缘1023支承并且被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支承。
锥形联轴器1017的前端部1061与凸缘1023的筒夹部1035通过卡紧连接。另外,通过从按压部1013向后端部1063的按压力,锥形联轴器1017的前端部1061被按压至凸缘1023的筒夹部1035。另外,锥形联轴器1017的轴部1062在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通过这样的结构,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不晃荡地连结。
驱动联轴器1015通过凹部1033、凸部1031以及爪部1042与凸缘102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并且与锥形联轴器1017也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
但是,驱动联轴器1015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被传递销1081贯通。传递销1081贯通驱动轴1011而设置。因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传递至传递销1081。使用图8、图9详细说明传递至传递销1081的振动。
图8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一长孔1051、第二长孔1054以及传递销1081的剖视图。如上述说明了的那样,驱动联轴器1015与锥形联轴器1017被配置为具有间隙的状态。另外,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比锥形联轴器1017的外径大。通过这样的结构,锥形联轴器1017与驱动联轴器1015成为具有间隙的状态。因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
图9是包括驱动轴1011、驱动联轴器1015、锥形联轴器1017、第一长孔1051、第二长孔1054以及传递销1081的详细剖视图。传递销1081的直径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二长孔1054的短径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的第一长孔1051的短径中的任一方都小。通过这样的结构,传递销1081和锥形联轴器1017不会被压入。因此,传递销1081的振动不会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
另外,如上述说明了的那样,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二长孔1054的短径也比锥形联轴器1017的第一长孔1051的短径小。并且,在驱动轴1011设置有固定销1083。
固定销1083决定轴部1062的相位、即锥形联轴器1017的相位。固定销1083通过锥形联轴器1017的孔1057,在使锥形联轴器1017的第一长孔1051与传递销1081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支承轴部1062。固定销1083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使驱动轴1011与轴部1062以同相位旋转。
在驱动轴1011停止时,传递销1081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二长孔1054以及锥形联轴器1017的第一长孔1051的每一个保持固定的距离。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与锥形联轴器1017的第一长孔1051的侧面保持固定的距离,并且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二长孔1054的侧面接触。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驱动联轴器1015产生的振动传递至传递销1081,但传递销1081的振动不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因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像载持体613。
例如,即使在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的中心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中心产生错位并在驱动联轴器1015产生振动,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也不会经由传递销1081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因此,由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引起的驱动联轴器1015的旋转不均匀不会传递至像载持体613。因此,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被抑制。
图10是比较基于锥形联轴器1017的有无的色偏量的图。图10中的左侧一列曲线图表示没有锥形联轴器1017的情况下的像载持体613的转印位置。另一方面,图10中的右侧一列曲线图表示有锥形联轴器1017的情况下的像载持体613的转印位置。如图10所示,锥形联轴器1017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在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由此大幅度改善像载持体613的转印位置的色偏量。
这样,图像形成装置1抑制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防止形成于各个像载持体613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色偏。
具体而言,利用驱动联轴器1015,使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使锥形联轴器1017插通于驱动联轴器1015与驱动轴1011之间。锥形联轴器1017与驱动联轴器1015分体,与驱动联轴器1015和驱动轴1011双方存在间隙。
更具体而言,锥形联轴器1017的前端部1061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所以使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无晃荡地连接。由此,能够消除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晃荡。另外,锥形联轴器1017的轴部1062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所以在驱动时产生的微小晃荡引起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像载持体613。由此,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不会恶化。
以上,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利用与驱动联轴器1015分体构成的锥形联轴器1017,能够消除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晃荡,并且能够避免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所以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另外,形成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第二长孔1054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所以在传递销1081与第二长孔1054之间存在间隙。因此,若驱动联轴器1015伴随着驱动轴1011的旋转而旋转,则传递销1081的两端在各个第二长孔1054内朝相反方向移动。此时,在传递销1081与形成于轴部1062的第一长孔1051之间也存在间隙,传递销1081的两端与各个第二长孔1054同时接触,所以旋转中心不移动。因此,能够减少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同时与各个第二长孔1054接触,从而不使旋转中心移动,所以能够减少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
因此,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经由第二长孔1054与驱动联轴器1015一体地旋转。因此,在因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的中心与驱动联轴器1015的中心错开而在驱动联轴器1015产生振动的情况下,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传递至传递销1081。
然而,固定销1083在使第一长孔1051与传递销1081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支承轴部1062,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使驱动轴1011与轴部1062以同相位旋转,所以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轴部1062。因此,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经由轴部1062传递至锥形联轴器1017。锥形联轴器1017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面接触,但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传递至像载持体613,所以能够避免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固定销1083维持第一长孔1051与传递销1081之间的间隙,所以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会传递至像载持体613,能够避免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
另外,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与第一长孔1051的侧面保持固定的距离,并且与第二长孔1054的侧面接触。因此,驱动轴1011的旋转经由驱动联轴器1015传递至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并且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传递至轴部1062、即锥形联轴器1017。因此,能够形成驱动联轴器1015的振动不传递至像载持体613的构造,所以能够得到无特别显著的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将形成于像载持体613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621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备:使旋转力传递至像载持体613的驱动轴1011、被支承为能够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移动并使驱动轴1011与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的驱动联轴器1015、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于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侧并按压驱动轴1011和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的锥形联轴器1017、以及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按压锥形联轴器1017的按压部1013,锥形联轴器1017由前端部1061和轴部1062构成,该前端部1061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通过基于锥型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按压部1013的按压力,与驱动轴1011和像载持体613的凸缘1021面接触,上述轴部1062由圆筒构造构成,圆筒构造的外径比驱动联轴器1015的内径小。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得到无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传递销1081,该传递销1081贯通驱动轴1011而设置,使旋转力传递至驱动联轴器1015,在轴部1062,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一长孔1051,第一长孔1051的各自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在驱动联轴器1015,沿驱动轴1011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二长孔1054,第二长孔1054的各自的短径比传递销1081的直径大,传递销1081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与各个第二长孔1054同时接触。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减少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具备固定销1083,该固定销1083被设置于驱动轴1011,决定轴部1062的相位,固定销1083在使第一长孔1051与传递销1081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支承轴部1062,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固定销1083使驱动轴1011与轴部1062以同相位旋转。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避免像载持体613的旋转不均匀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驱动轴1011停止时,传递销1081与第二长孔1054以及第一长孔1051的每一个保持固定的距离,在驱动轴1011旋转时,传递销1081与第一长孔1051的侧面保持固定的距离,并且与第二长孔1054的侧面接触。
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得到无特别显著的色偏的良好图像品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加以改变。
例如,说明了按压部1013由螺旋弹簧构成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发挥弹力功能的部件即可。
另外,说明了锥形联轴器1017通过树脂成形而成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薄的软体构造并发挥弹力功能即可。
另外,说明了图像读取信号Sout作为包含R色、G色以及B色成分的数字的图像数据(RGB代码)而由RGB色彩系统决定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L*a*b*色彩系统等不同的色彩系统决定。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将形成于像载持体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其中,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驱动轴,其使旋转力传递至所述像载持体;
驱动联轴器,其被支承为能够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移动,使该驱动轴与所述像载持体的凸缘以具有间隙的状态连接;
锥形联轴器,其被以具有间隙的状态支承于所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侧,按压所述驱动轴和所述像载持体的凸缘;以及
按压部,其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按压所述锥形联轴器,
所述锥形联轴器由前端部和轴部构成,
所述前端部由锥型的卡盘构造构成,通过基于该锥型的卡盘构造的弹力以及基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力,与所述驱动轴和所述像载持体的凸缘面接触,
所述轴部由圆筒构造构成,该圆筒构造的外径比所述驱动联轴器的内径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传递销,该传递销贯通所述驱动轴而设置,使所述旋转力传递至所述驱动联轴器,
在所述轴部,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一长孔,该第一长孔的各自的短径比所述传递销的直径大,
在所述驱动联轴器,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对置地形成有第二长孔,该第二长孔的各自的短径比所述传递销的直径大,
在所述驱动轴旋转时,所述传递销与各个所述第二长孔同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固定销,该固定销被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决定所述轴部的相位,
所述固定销在使所述第一长孔与所述传递销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支承所述轴部,
在所述驱动轴旋转时,所述固定销使所述驱动轴与所述轴部以同相位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驱动轴停止时,所述传递销与所述第一长孔以及所述第二长孔的每一个保持固定的距离,
在所述驱动轴旋转时,所述传递销与所述第一长孔的侧面保持固定的距离,并且与所述第二长孔的侧面接触。
CN201610739845.1A 2015-08-28 2016-08-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4838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8688A JP6187551B2 (ja) 2015-08-28 2015-08-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8688 2015-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804A true CN106483804A (zh) 2017-03-08
CN106483804B CN106483804B (zh) 2019-03-19

Family

ID=58097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39845.1A Active CN106483804B (zh) 2015-08-28 2016-08-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4315B2 (zh)
JP (1) JP6187551B2 (zh)
CN (1) CN1064838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12180B2 (en) 2005-03-03 2009-11-03 Immunomedics, Inc. Humanized L243 antibodies
JP6881941B2 (ja) * 2016-10-21 2021-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3180A (ja) * 2020-12-11 2022-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6077A (zh) * 2000-08-02 2002-04-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50025523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Takahiro Iw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752856A (zh) * 2004-09-22 2006-03-29 Ntn株式会社 等速联轴节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89342A (ja) * 2012-10-30 2014-05-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2516A (ja) * 1987-06-12 1988-12-21 Toshiba Corp 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JP3046506B2 (ja) 1994-09-20 2000-05-29 株式会社東芝 駆動連結機構およびドラム駆動連結機構
JPH10252767A (ja) * 1997-03-11 1998-09-22 Fuji Xerox Co Ltd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H11303883A (ja) * 1998-04-22 1999-11-02 Mita Ind Co Ltd 軸継手、感光体ドラム用動力伝達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7736A (ja) * 1999-02-08 2000-08-1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29588B2 (ja) * 2000-01-17 2008-08-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333402B2 (ja) 2003-07-28 2009-09-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833B2 (ja) 2003-09-19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1093A (ja) * 2005-06-30 2007-01-18 Toshiba Corp 駆動連結機構およびこの駆動連結機構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991324B2 (en) * 2006-04-28 2011-08-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hotosensit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27584B2 (ja) * 2008-06-2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9186156B2 (en) 2012-03-14 2015-11-17 Stryker Corporation Surgical drill with drive shaft and drill bit that, after disengaging the drill bit from the drive shaft, allows the drill bit to be driven in reverse
JP6659083B2 (ja) * 2014-12-12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6187552B2 (ja) 2015-08-28 2017-08-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6077A (zh) * 2000-08-02 2002-04-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50025523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Takahiro Iw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752856A (zh) * 2004-09-22 2006-03-29 Ntn株式会社 等速联轴节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89342A (ja) * 2012-10-30 2014-05-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駆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7551B2 (ja) 2017-08-30
CN106483804B (zh) 2019-03-19
JP2017044941A (ja) 2017-03-02
US20170060039A1 (en) 2017-03-02
US10114315B2 (en) 2018-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2170B (zh) 冷却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7235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48380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463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978213B2 (en) Focus adjustment method of LED print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15153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37214A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EP093128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343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199022A (ja) 駆動伝達装置
JP5773257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8379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93894B (zh) 旋转轴接合结构及包括该结构的中间转印单元
JP20081580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50315A (ja) 駆動装置及びこの駆動装置を備える現像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810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2152A (ja) スキャナ装置及び複写機
JP2007230106A (ja) 画像書込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書込方法
JP41168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5608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89536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form an image using a display unit,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10222942A1 (en) Conveying roll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ing method of image formed sheet
JPH081473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11954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502154Y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