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4109B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64109B CN106464109B CN201580025471.0A CN201580025471A CN106464109B CN 106464109 B CN106464109 B CN 106464109B CN 201580025471 A CN201580025471 A CN 201580025471A CN 106464109 B CN106464109 B CN 1064641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coil
- magnetic pole
- phase
- coil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7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41001155433 Centrarchus macropte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858 star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981 epithel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9 length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04 process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54350 Enicospilus grou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576 Laminated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366 Oversens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benzyl N-[2-hydroxy-4-(3-oxomorpholin-4-yl)phenyl]carbamate Chemical class OC1=C(NC(=O)OCC2=CC=CC=C2)C=CC(=C1)N1CCOCC1=O FFBHFFJDDLITS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iron(II,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Fe]=O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8 load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59 moto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around the armatures, e.g. flywheel magneto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33),其包括具有相线圈(u1、v1、w1)的多相绕组群以及具有相线圈(u2、v2、w2)的多相绕组群。在绕线工序中,形成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以及群间跳线(GJ)。在绕线工序中,在定子芯(32)的一端配置全部的引出线。在绕线工序中,在定子芯(32)的半部配置跨接线(SJ1),在定子芯(32)的相反面的剩余半部配置跨接线(SJ2)。一个多相绕组群的一个相线圈的卷绕方向与另外两个相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反。该结构,可提供仅相距一个或两个磁极(32a)距离的引出线。能够连续卷绕多个相线圈,能够从它们之间的较短跳线形成引出线。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4年5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02657号以及2015年5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95900号为基础申请,这些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作为参照被加入到本申请。
技术领域
在此公开的发明涉及与内燃机连接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4公开了一种与内燃机连接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该旋转电机能够作为发电机和/或起动机发挥功能。除此以外,该旋转电机还输出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的基准位置信号。该旋转电机为了作为起动机发挥功能,具备用于检测转子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传感器。另外,该旋转电机还具备输出基准位置信号的旋转位置传感器,该基准位置信号用于点火装置。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使用于上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定子线圈具有多个多相绕组群、例如两个三相绕组群。定子线圈卷绕于凸极式定子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个三相绕组群的一个相的线圈的绕线方法。但是,专利文献1没有公开卷绕于定子芯的定子线圈作为一个整体的高效配置。
将作为现有技术列举的在先技术文献的记载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加以导入或引用,作为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要素的说明。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3525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30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2725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5064279号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要将提供一个三相绕组群的一个相的相线圈、例如u相线圈的整体或者一部分连续地卷绕。但是,在定子芯上还卷绕有其他的相线圈以及其他群的线圈。如果能够将多个线圈在一系列绕线工序中卷绕,则能够提高定子线圈整体的制造效率。例如,使不同相位之间、不同的群之间连续卷绕有利于绕线工序的效率提高。
在其它观点中,将多个线圈在一系列绕线工序中卷绕时,要在绕线工序中设置线圈的两端的引出线。为了设置引出线,在绕线工序中要将线圈的线材从定子芯引出规定长度。另外,为了将绕线作业转移到另一个线圈,而以还沿着定子芯的周向延伸的方式将线圈的线材配置为跳线。此时,在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的结构中,为了使线材从一个群的u相的磁极到达另一个群的u相的磁极,而线材沿着它们之间的三个磁极延伸。这里,需要较长的线材以形成跳线。
另外,绕线工序中设置的跳线,需切短以应合产品的形状。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存在毁弃的线材长度较长的情况。
在上述观点或者其它未提及的观点中,均要求对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高效制造的定子线圈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连续卷绕多个相线圈、且能够从它们之间的短的跳线形成引出线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定子芯的端面具有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区域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此公开的发明将采用以下的技术手段。此外,权利要求以及其中记载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仅作为示例,表示与后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技术手段的对应关系,并非限定发明的技术范围。
根据在此公开的一个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旋转电机。该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包括:转子,其是在与内燃机的旋转轴连接的转子轭的内表面配置永久磁石而得到的;以及定子,其具有定子芯和定子线圈,该定子芯通过被固定于内燃机的机身而配置在转子的内侧,在径向外侧形成与永久磁石对置的多个磁极,该定子线圈包括设置于定子芯的多个三相绕组群。定子芯为凸极式,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磁极,定子线圈,以在一个磁极周围形成一个集中卷绕的单线圈的方式,在多个磁极形成多个单线圈,该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一个三相绕组群包括多个相线圈,该多个相线圈包含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的第一相线圈、以及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的第二相线圈,第一相线圈的单线圈向一个磁极以规定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第一相线圈的多个单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第二相线圈的单线圈向另一个磁极以与第一相线圈相反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第二相线圈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引出线和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引出线,配置成仅相隔一个或两个磁极。其结果,能够将属于一个三相绕组群的两个相线圈连续卷绕。由此,提供一种具有可高效制造的定子线圈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
在此公开的一个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该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包括:转子,其是在与内燃机的旋转轴连接的转子轭的内表面配置永久磁石而得到的;以及定子,其具有定子芯和定子线圈,该定子芯通过被固定于内燃机的机身而配置在转子的内侧,在径向外侧形成与永久磁石对置的多个磁极,该定子线圈包含设置于定子芯的多个三相绕组群,定子芯为凸极式,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所述磁极,定子线圈以在一个磁极周围形成一个集中卷绕的单线圈的方式,在多个磁极形成多个单线圈。该用于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其通过向一个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一个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一个包含于三相绕组群的第一相线圈;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其通过向紧邻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另一个磁极或者跳过该另一个磁极的第二个另一个磁极,以与第一卷绕方向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一个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第二相线圈;以及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通过向紧邻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又一个磁极或者跳过该又一个磁极的第二个又一个磁极,以与第二卷绕方向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一个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第三相线圈。
根据本发明,后续的相线圈自一个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起,被卷绕到紧邻的磁极或者跳过该磁极的第二个磁极上。其结果,能够缩短两个相线圈之间的周向距离,从而能够连续卷绕这两个相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绕线机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4是将绕线工序符号化而表示的工序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9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0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1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2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3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4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5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接线图。
图17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定子线圈的绕线图。
图18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在此公开的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在各实施方式中,关于与在先实施方式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说明。而且,在后续实施方式中,针对与在先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有时通过附加仅百以上的位不同的附图标记来示出对应关系,省略重复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关于结构的其他的部分可参照适用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旋转电机)
在图1中,内燃机用旋转电机(以下简称为旋转电机)10也被称为发电电动机或者交流起动发电机(AC Generator Starter)。旋转电机10与包含逆变器电路(INV)和控制装置(ECU)的电路11电连接。电路11提供三相的电力转换电路。
电路11提供整流电路,该整流电路在旋转电机10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时,将被输出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对包括电池的电负载供给电力。电路11提供信号处理电路,该信号处理电路接收由旋转电机10提供的点火控制用基准位置信号。电路11也可以提供执行点火控制的点火控制器。电路11提供使旋转电机10作为启动马达发挥功能的驱动电路。电路11通过从旋转电机10接收用于使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的旋转位置信号,并根据所检测出的旋转位置控制对旋转电机10的通电,来使旋转电机10作为启动马达发挥功能。
旋转电机10组装于内燃机12。内燃机12具有机身13以及旋转轴14,该旋转轴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机身13支承,并与内燃机联动地旋转。旋转电机10组装于机身13和旋转轴14。机身13是内燃机12的曲轴箱、变速箱等的结构体。旋转轴14是内燃机12的曲柄轴或者与曲柄轴联动的旋转轴。旋转轴14因内燃机12运转而旋转,以驱动旋转电机10,使其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旋转轴14是在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时通过旋转电机10的旋转而能够启动内燃机12的旋转轴。
旋转电机10具有转子21、定子31以及传感器单元41。
转子21整体呈杯状。转子21被定位于其开口端朝向机身13的位置。转子21固定于旋转轴14的端部。转子21与旋转轴14一起旋转。转子21由永久磁石提供磁场。
转子21具有杯状的转子轭(转子芯)22。转子轭22与内燃机12的旋转轴14连接。转子轭22具有固定于旋转轴14的内筒、位于内筒的径向外侧的外筒、以及在内筒与外筒之间扩展的环状底板。转子轭22提供后述的永久磁石所需的磁轭。转子轭22为磁性金属制品。
转子21具有配置于转子轭22的内表面的永久磁石23。永久磁石23固定于外筒的内侧。永久磁石23具有多个段片(segment)。各个段片,部分呈圆筒状。永久磁石23在其内侧提供多个N极和多个S极。永久磁石23至少提供磁场。另外,永久磁石23提供一部分特殊磁极,这部分特殊磁极用来提供点火控制所需的基准位置信号。特殊磁极由与用于磁场的磁极排列不同的部分磁极提供。永久磁石23,通过配置在径向内侧的保持杯(holder cup)24在轴向和径向上被固定。保持杯24是薄的非磁性金属制。保持杯24固定于转子轭22。
转子21固定于旋转轴14。转子21与旋转轴14通过键连接等的旋转方向的定位机构连接。转子21通过被固定螺栓25紧固于旋转轴14而被固定。
定子31是环状的构件。定子31配置于转子21与机身13之间。定子31具有能够收纳旋转轴14与转子轭22的内筒的贯通孔。定子31具有隔着间隙与转子21的内表面相对的外周面。在外周面配置有多个磁极。这些磁极与转子21的磁场对置地配置。定子31,具有电枢绕组(armature winding)。定子31具有多相的电枢绕组。定子31固定于机身13。定子31是具有多个磁极和三相绕组的三相多极定子。
定子31具有定子芯32。定子芯32通过被固定于内燃机12的机身13而配置于转子21的内侧。定子芯32在径向外侧形成与永久磁石23对置的多个磁极。定子芯32是通过将电磁钢板层压而制成的,该电磁钢板是以形成多个磁极的方式被成形为规定形状。定子芯32提供与永久磁石23的内表面对置的多个磁极。在定子芯32的多个磁极之间设有间隙。
定子31具有卷绕于定子芯32的定子线圈33。定子线圈33提供电枢绕组。在定子芯32与定子线圈33之间,配置有绝缘材料制的绝缘体(insulator)。定子线圈33是三相绕组。定子线圈33能够使转子21和定子31选择性地作为发电机或者电动机发挥功能。
定子31固定于机身13。定子31与机身13通过旋转方向的定位机构、例如固定螺栓34相连接。定子31通过被多个固定螺栓34紧固于机身13而被固定。
传感器单元41固定于定子31。传感器单元41配置在定子芯32与机身13之间。传感器单元41固定于定子芯32的一个端面。传感器单元41是旋转位置检测器,该旋转位置检测器,通过检测设置于转子21的永久磁石23供给的磁通量,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传感器单元41具有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配置在磁极之间,通过检测永久磁石23的磁通量来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关于转子21的旋转轴在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通过由永久磁石23提供的特殊磁极的位置来表示用于点火控制的基准位置。转子21的旋转位置也是旋转轴14的旋转位置。由此,通过检测出转子21的旋转位置,就可以得到用于点火控制的基准位置信号。
通过由永久磁石23提供的磁场的旋转方向的位置来表示转子21的旋转位置。由此,通过检测转子21的旋转位置,并根据所检测出的旋转位置控制对电枢绕组的通电,可以使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旋转位置传感器43检测使旋转电机10至少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的转子21的旋转位置。该旋转电机10能够作为发电机以及电动机发挥功能,可选择性地作为上述两者之一发挥功能。
传感器单元41收纳有电路部件42。电路部件42包括基板、安装于基板的电气元件以及电线等。传感器单元41收纳有旋转位置传感器43。传感器单元41被固定螺栓44固定于定子31。传感器单元41在其径向内侧部位处固定于定子31。另外,传感器单元41在其径向外侧部位处被定位于定子31与机身13之间。传感器单元41在定子31与机身13之间被弹性施压地固定于这两者之间。
传感器单元41具有壳体51。壳体51由树脂材料制成。壳体51能够局部地具有金属部分。壳体51收纳、保持电路部件42和旋转位置传感器43。旋转位置传感器43与电路部件42连接。壳体51是多边形筒,例如具有与梯形筒的剖面相当的形状,具有与定子31的径向外侧边缘大致对应地延伸的外缘。
壳体51具有用于收纳电路部件42的容器52。容器52由树脂材料制成。容器52是箱状体,其与机身13相对的面开口。电路部件42被收纳、固定于容器52内。
壳体51具有至少一个罩套(cover)53,该罩套53用于收纳、支承至少一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旋转位置传感器43被固定于罩套53内。罩套53是以从容器52的底面延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有底筒状构件。罩套53设置于径向外侧。罩套53被插入到磁极之间的间隙。罩套53由与容器52相同的树脂材料以与容器52连续的方式被一体成型。
罩套53的内部与容器52的内部连通。传感器单元41具有多个罩套53。罩套53为从容器52延伸出的能够称为指状或舌状的形状。罩套53也能够称为用于旋转位置传感器43的鞘。多个罩套53包括用于点火控制所需的基准位置检测用旋转位置传感器的一个罩套53、以及用于马达控制所需的旋转位置传感器的三个罩套53。
在各个罩套53内收纳有一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旋转位置传感器43检测永久磁石23提供的磁通量。旋转位置传感器43由霍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等提供。本实施方式具有用于点火控制的一个旋转位置传感器以及用于马达控制的三个旋转位置传感器。旋转位置传感器43通过配置在罩套53内空洞的传感器端子与电路部件42电连接。
罩套53被插入到定子芯32的磁极之间的间隙中。从容器52延伸出的罩套53在其内部收纳有旋转位置传感器43。旋转位置传感器43,其在轴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能够对作为检测对象的磁通量进行检测。罩套53、即传感器单元41在轴向上被定位于定子芯32。与本实施方式中用于点火控制以及马达控制的永久磁石23相关联的细节、以及与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相关联的细节,可引用日本专利第5064279号、日本特开2013-233030号公报或者日本特开2013-27252号公报所记载的内容,可以参照的方式引用这些内容记载。
壳体51具有紧固部54。紧固部54在内燃机用旋转电机10的径向上被设置于与容器52相比靠径向内侧。紧固部54被固定螺栓44紧固于定子31。在容器52与紧固部54之间设置有用于将容器52与紧固部54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部55。紧固部54以及连接部55被定位于从容器52向径向内侧延伸出而在定子芯32的径向内侧形成的环状部分。紧固部54和连接部55是由与容器52相同的树脂材料以与容器52连续的方式被一体成型。紧固部54被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与机身13相对的面。在紧固部54设置有用于收纳固定螺栓44的内螺纹部分。内螺纹部分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来提供:在树脂材料直接形成内螺纹;或者,在树脂材料埋设螺母构件。固定螺栓44将紧固部54紧固于定子芯32。固定螺栓44配置成从定子芯32的与机身13相反一侧的面贯通定子芯32。固定螺栓44从定子芯32突出的顶端部与紧固部54的内螺纹部分螺纹接合。由此,传感器单元41被固定于定子芯32。
传感器单元41占据比定子芯32的周向上的半部小的扇状范围。在传感器单元41在定子芯32的一端所占据的周向上的范围,不配置定子线圈33的引出线以及跨接线。换言之,传感器单元41被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即定子线圈33的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范围。该配置,使在定子芯32与机身13之间的狭窄间隙内配置传感器单元41成为可能。
定子31在引出线u2b与引出线v2a之间具有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范围。该范围是作为用于配置传感器单元41的传感器设置范围而提供的。该传感器设置范围在定子芯32的周向上扩展,跨越至少相当于五个磁极32a的范围。关于在磁极32a与磁极32a之间因划分形成的间隙,该传感器范围包括至少四个间隙。设置于传感器单元41的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有时需要四个间隙。由此,形成于定子芯32的一端的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范围,可抑制传感器单元41与定子线圈33之间的干扰。
容器52具有面对定子芯32侧的底面、与机身13相对的开口部以及包围底面与开口部的侧壁。多个罩套53沿着旋转电机10的轴向从底面朝向定子芯32的磁极间的间隙延伸。在容器52内收纳有电路部件42。容器52内被保护用的密封树脂56所填满。密封树脂56是用于保护电气回路的充填树脂。密封树脂56在流动状态时流入到容器52内,从而被固化。容器52内被密封树脂56完全覆盖。密封树脂56的液面与容器52的开口端几乎相等,或者比开口端低。
壳体51具有撑条(stay)57。撑条57被固定螺栓58固定于机身13。撑条57是由与容器52相同的树脂材料以与容器52连续的方式被一体成型。
传感器单元41具有外部连接用导线45,其用于将从旋转位置传感器43输出的信号取出到外部。传感器单元41为了取出来自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的信号而具有多个导线45。多个导线45在传感器单元41与电路11之间被束扎,从而提供电线束。
旋转电机10具有将定子线圈33与电路11连接起来的电力线46。电力线46与定子线圈33的引出线连接。在旋转电机10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时,电力线46将定子线圈33所感应出的电力供给到电路11。在旋转电机10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时,电力线46从电路11向定子线圈33供给用于对定子线圈33进行励磁的电力。电力线46包含与定子线圈33的相数对应数量的电线。例如,在定子线圈33具有两个三相绕组群的情况下,电力线46可包括6根电线。由此,6相对应量的线圈,在作为电动机发挥功能时以及在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时,可相应得到最佳利用。
(绕线装置)
图2所示为在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用于定子线圈33的绕线装置70的一个实施例。绕线装置70具有分度机71、锭翼型的绕线机72以及跳线保持器73。绕线装置70通过将线材33a卷绕到定子芯32上来形成定子线圈33。线材33a是1根铜线或者将几根捆在一起的铜线。定子芯32是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磁极32a的凸极型铁芯。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32具有18个磁极32a。18个磁极32a被用于提供两个三相绕组群。9个磁极32a被用于提供一个三相绕组群。图2中所示为作为绕线工序的对象的一个磁极32a及其两侧的两个磁极32a。绕线装置70向多个磁极32a基于预先决定的顺序和卷绕方向卷绕线材33a。
分度机71保持定子芯32。分度机71对定子芯32进行定位,使定子芯32的一个磁极32a定位于与绕线机72相对的作业位置。通过分度机71变更定子芯32与绕线机72的相对位置。分度机71可由使定子芯32旋转的旋转式分度台提供。使定子芯32绕旋转轴IDX旋转。在图2中,由分度机71决定的定子芯32的旋转方向,也被称为分度方向或者输送方向。分度机71可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以及与第一输送方向IDR1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从上方观察,第一输送方向IDR1被设为逆时针(正方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被设为顺时针(逆方向-)。
绕线机72是具有可绕磁极32a旋转移动的锭翼的锭翼型绕线机。绕线机72包括供给线材33a的供给机。锭翼通过绕旋转轴FYX的周围旋转来将线材33a卷绕到作为对象的磁极32a上。绕线机72能够使锭翼向两个方向旋转。绕线机72能够使锭翼向第一卷绕方向FYR1以及第二卷绕方向FYR2这两个方向旋转。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卷绕方向FYR1是逆时针(向左卷绕L),第二卷绕方向FYR2是顺时针(向右卷绕R)。
跳线保持器73为了形成定子线圈33的引出线,而在绕线工序中将线材33a以离开定子芯32的方式引出、保持。跳线保持器73可具有用于保持被从定子芯32较长地引出的跳线JMP的多个爪。例如,该爪可以由勾住跳线JMP的钩来提供。跳线保持器73能够保持多个跳线JMP。
(定子线圈33)
图3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在图3中,18个四边形表示磁极32a。四边形中所示的标记u、v、w表示由该磁极32a提供的相。四边形中所示的标记L、R表示线材33a在该磁极32a周围的卷绕方向。绕四边形描绘的实线表示线材33a。图3中通过显示仅一圈的量来显示线材33a的卷绕方向。线材33a绕磁极32a被卷绕多次。在以下的说明中,绕一个磁极32a卷绕的集中卷绕一圈的线圈称为单线圈。另外,为了提供相同相位而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线圈被称为相线圈或者相。
在线材33a的一端标注的标记START表示绕线工序的最初位置、即开始端。在线材33a的另一端标注的标记END表示绕线工序的最后位置、即结束端。标记u1a、u1b、v1a、v1b、w1a、w1b表示作为第一群的三相绕组群的引出线。标记u2a、u2b、v2a、v2b、w2a、w2b表示作为第二群的三相绕组群的引出线。其中,标记a表示用于提供星形接线中的三个输出端的引出线。标记b表示用于提供星形接线中的中性点连接的引出线。
图3中,标记SJ1、SJ2表示用于将一个群中的一个相所包括的多个单线圈进行串联连接的跨接线。跨接线SJ1、SJ2不会从定子芯32被抽离,沿着定子芯32上进行布设。如图3所示,定子线圈33具有多个跨接线SJ1、SJ2。多个跨接线SJ1、SJ2具有用于作为第一群的三相绕组群的多个跨接线SJ1以及用于作为第二群的三相绕组群的多个跨接线SJ2。
在图3中,虚线表示跳线JMP。虚线表示通过虚线连接的两个引出线是通过切断一个跳线JMP而得到的。另外,虚线的箭头方向表示形成跳线JMP时的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标记PJ1a、PJ1b、PJ2a、PJ2b表示位于一个群中的不同相位线圈之间的相间跳线。标记GJ表示位于不同的群之间的群间跳线。
图3中示出了设置有传感器单元41的传感器设置范围。传感器单元41以跨越传感器设置范围而扩展的方式被形成并设置在定子芯32的一端,该传感器设置范围在定子芯32的周向上至少与多个磁极32a相对应。如图3所示,6个相线圈具有仅在定子芯32的一端配置的、且在传感器设置范围以外配置的多个引出线。6个相线圈具有将在磁极32a的周围配置的单线圈进行串联连接的多个跨接线SJ1、SJ2。这些多个跨接线包括在定子芯32的一端且配置在传感器设置范围以外的多个跨接线SJ1。另外,这些多个跨接线具有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且配置在传感器设置范围内的多个跨接线SJ2。由此,能够抑制引出线及跨接线与传感器单元41之间的干扰。
定子线圈33具有形成第一群的三相绕组群u1、v1、w1以及形成第二群的三相绕组群u2、v2、w2。在位于定子芯32的周向上的一半区域的9个磁极32a上,配置有形成第一群的三相绕组群u1、v1、w1。在位于定子芯32的周向上的剩余一半区域的9个磁极32a上,配置有形成第二群的三相绕组群u2、v2、w2。形成第一群的相线圈u1、v1、w1也分别被称为第一群第一相线圈u1、第一群第二相线圈w1、第一群第三相线圈v1。同样地,形成第二群的相线圈u2、v2、w2也分别被称为第二群第一相线圈u2、第二群第二相线圈w2、第二群第三相线圈v2。
第一群的相线圈u1,从开始端START即引出线u1a到引出线u1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和第一输送方向IDR1(+)被卷绕。可通过绕组的重叠关系来识别卷绕方向以及输送方向。第一群的相线圈w1,从引出线w1a到引出线w1b,以第二卷绕方向(向右卷绕R)和第二输送方向IDR2(-)被卷绕。第一群的相线圈v1,从引出线v1a到引出线v1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和第一输送方向IDR1(+)被卷绕。
第二群的相线圈u2,从引出线u2a到引出线u2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和第二输送方向IDR2(-)被卷绕。第二群的相线圈w2,从引出线w2a到引出线w2b,以第二卷绕方向(向右卷绕R)和第一输送方向IDR1(+)被卷绕。第二群的相线圈v2,从引出线v2a到引出线v2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和第二输送方向IDR2(-)被卷绕。
由此,一个三相绕组群具备多个相线圈u1、v1、w1,该多个相线圈u1、v1、w1包括向磁极32a以规定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一相线圈u1、以及向另外的磁极32a以与第一相线圈u1相反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二相线圈w1。该三相绕组群还包括向磁极32a以与第一相线圈u1相同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三相线圈v1。在用于一个三相绕组群的三个相线圈中,一个相线圈(相线圈w1)的卷绕方向(R)是与另外两个相线圈(相线圈u1以及相线圈v1)的卷绕方向(L)相反的方向。另一个三相绕组群具备多个相线圈u2、v2、w2,该多个相线圈u2、v2、w2包括向磁极32a以与磁极32a相同的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一相线圈u2及第三相线圈v2、以及向另一个磁极32a以与第一相线圈u2相反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二相线圈w2。
在定子芯32的一个面上,相线圈u1的卷绕末端的引出线u1b与相线圈w1的卷绕始端的引出线w1a以相距仅一个磁极32a的方式被定位。在定子芯32的一个面上,相线圈w1的卷绕末端的引出线w1b与相线圈v1的卷绕始端的引出线v1a以相距仅一个磁极32a的方式被定位。引出线u1b和引出线w1a是由相间跳线PJ1a提供的。引出线w1b和引出线v1a是由相间跳线PJ1b提供的。在周向上相距仅一个磁极32a的引出线,能够在抑制相间跳线所需线材33a的长度的同时连续卷绕两个相线圈。
用于第一群的一个相线圈、例如相线圈u1的多个跨接线SJ1,配置于定子芯32的轴向上的一个端面。用于第二群的一个相线圈、例如相线圈u2的多个跨接线SJ2,配置于定子芯32的轴向上的另一个端面。第一群和第二群所对应的两个相线圈的跨接线SJ1、SJ2分别配置于定子芯32的相反面。换言之,用于一个群的任意相线圈的跨接线与用于另一个群所对应的相线圈的跨接线,被配置于定子芯32上的不同的面。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群的全部的跨接线SJ1和第二群的全部的跨接线SJ2分别配置于定子芯32的相反面。
向定子芯32的两面分散地配置的跨接线可以促进定子芯32的端面的利用。例如,在定子芯32的端面上,能够形成第一群的中性点连接和第二群的中性点连接。更具体地说,用于两个中性点连接的引出线的布设变得容易。另外,两个中性点连接的设置位置的选择自由度提高。另外,用于形成两个中性点连接的接合作业变得容易。
(制造方法)
图4示出的是绕线工序中绕线装置70的工作。图中显示了多个实施方式中的绕线工序。在图中,EMB栏表示实施方式的编号1-10。
在图4中,G1栏表示第一群中的相线圈的绕线顺序。例如,uwv这一符号表示u相线圈、w相线圈、v相线圈位于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uw/v这一符号表示u相线圈、w相线圈位于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v相线圈位于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范围内。P11、P12、P13栏表示用于形成第一群的三个相线圈的工序中的卷绕方向(R或者L)和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或者-)。另外,图4中示出了引出线和跨接线被定位于定子芯32的相同端面的情况(S)和被定位于相反端面的情况(D)。J11、J12栏表示用于形成第一群中的相间跳线JMP的工序中的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或者-)和周向上的输送量(1或者2)。输送量由磁极32a的数量表示。
线材33a从开始端START到结束端END连续地被卷绕于定子芯32。由此,用于多个多相绕组群的多个相线圈是由连续卷绕于定子芯32的一根线材33a提供的。
在图4中,GJ栏表示在用于形成将第一群与第二群之间进行连接的群间跳线GJ的工序中,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或者-)和周向上的输送量(1或者2)。
在图4中,G2栏表示第二群中的相线圈的绕线顺序。P21、P22、P23表示在栏用于形成第二群的三个相线圈的工序中的卷绕方向(R或者L)和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或者-)。J21、J22栏表示在用于形成第二群中的相间跳线JMP的工序中的分度机71的输送方向(+或者-)和周向上的输送量(1或者2)。
线材33a从开始端START到结束端END被连续地卷绕于定子芯32。由此,用于多个多相绕组群(第一群以及第二群)的多个相线圈均是由连续地卷绕于定子芯32的一根线材33a提供的。线材33a以首先在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形成第一群、之后在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范围内形成第二群的方式,卷绕于定子芯32。其结果,一个三相绕组群u1、v1、w1配置在将定子芯32在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另一个三相绕组群u2、v2、w2配置在剩余的另一半部。
在此,第一群第一相线圈以第一卷绕方向以及第一输送方向被卷绕。自紧邻第一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开始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被卷绕。另外,从紧邻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开始第一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一输送方向被卷绕。
另外,第二群第一相线圈以与第一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相同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第一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被卷绕。自紧邻第二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开始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一输送方向被卷绕。另外,自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开始第二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被卷绕。
第一群的全部的相线圈和第二群的全部的相线圈中的一方以在定子芯32的一端定位卷绕始端以及卷绕末端、即引出线、并在同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被卷绕。另一方面,第一群的全部的相线圈和第二群的全部的相线圈中的另一方以在定子芯32的一端定位引出线、并在相反的另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被卷绕。
此外,第一卷绕方向以及第二卷绕方向是能够替换的。另外,第一输送方向以及第二输送方向是能够替换的。另外,第一群和第二群在绕线工序的顺序上是能够替换的。
(准备工序)
卷绕工序由绕线装置70执行。首先,作业者或者供给机将定子芯32安装于分度机71。分度机71将定子芯32定位于初始位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分度机71将一个磁极32a定位于与绕线机72相对的位置。绕线机72将线材33a定位于开始端START。绕线机72将开始端START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
(G1)
在本工序中,将形成用于多个多相绕组群中的一个群、即第一群的三个相线圈u1、v1、w1。本工序包括以下工序P11-P13。
(P11:u1)
本工序是形成一个群的最初一个相线圈的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11栏中被表示为L+。本工序包括以下的步骤。
(1)形成单线圈的步骤
绕线机72将线材33a绕位于开始端START附近的一个磁极32a进行卷绕。绕线机72从定子芯32的一端开始卷绕。绕线机72以第一卷绕方向绕磁极32a卷绕线材33a。绕线机72在定子芯32的一端结束对磁极32a的卷绕。由此形成一个单线圈。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线材33a从定子芯32的一端以向左卷绕L的方式卷绕成第一群的相线圈u1。一个单线圈的绕线工序在定子芯32的一端结束。
(2)形成相内跨接线的步骤
当绕线机72卷绕完一个单线圈时,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使用于相线圈u1的下一个磁极32a与绕线机72相对。此时的输送量(也被称为分度量)相当于三个磁极32a。其结果,线材33a沿着定子芯32的一个端面上被布设。由此,形成跨接线SJ1。
(3)重复步骤
绕线机72将线材33a卷绕到新的磁极32a上。即,重复进行上述(1)的工序。之后,分度机71使用于相线圈u1的下一个磁极32a与绕线机72相对。即,重复进行上述(2)的工序。不久,当在用于相线圈u1的最后一个磁极32a上形成了单线圈时,用于相线圈u1的绕线工序即告结束。绕线机72,通过将线材33a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来结束用于相线圈u1的绕线工序。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用于相线圈u1的绕线工序在引出线u1b的位置处结束。当像这样向N个(三个)磁极32a卷绕完线材33a时,完成相线圈u1。
在本制造方法中,形成第一相线圈u1的工序中的磁极的输送方向、形成第二相线圈w1的工序中的磁极的输送方向以及形成第三相线圈v1的工序中的磁极的输送方向中的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
(J11:PJ1a)
本工序是形成一个群中的最初的相间跳线的工序。当通过前一工序完成一个相线圈时,绕线装置70形成用于向同一群中下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转移的相间跳线PJ1a。在本工序中,线材33a由跳线保持器73保持,以形成相间跳线PJ1a。
此时,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旋转,以使用于同一群中的另外两个相线圈中的某一相线圈的磁极与绕线机72相对。由此,用于下一个相线圈的磁极32a被定位于能够卷绕的位置。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与第一输送方向IDR1(+)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旋转。
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旋转仅相当于一个或两个磁极32a的量。或者,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旋转仅相当于一个磁极32a的量。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的、由分度机71控制的定子芯32的旋转量,相当于一个磁极32a。
通过将线材33a挂在跳线保持器73上以形成相间跳线PJ1a。通过移动跳线保持器73,或者通过对绕线机72的锭翼进行操作,来将线材33a挂在跳线保持器73上。由此,线材33a以从引出线u1b的位置经由跳线保持器73延伸到引出线w1a位置的方式来布设。本工序在图4的J11栏中被表示为-1。
(P12:w1)
本工序是形成一个群的下一个相线圈的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12栏中被表示为R-。本工序包括上述(1)、(2)以及(3)的步骤。通过本工序,分度机71和绕线机72,将线材33a集中卷绕于用于相线圈w1的三个磁极32a。在此,绕线机72以第二卷绕方向(向右卷绕R)绕磁极32a卷绕线材33a。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由此,相线圈w1被以与先前卷绕的相线圈u1相反的卷绕方向以及与先前卷绕的相线圈u1相反的输送方向卷绕。由此,完成从引出线w1a到引出线w1b为止的相线圈w1。
(J12:PJ1b)
本工序是形成一个群中的下一个相间跳线的工序。当两个相线圈完成时,绕线装置70形成用于向同一群中下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转移的相间跳线PJ1b。本工序与上述工序J12相同。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旋转,以使用于相同群中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的磁极与绕线机72相对。由此,用于最后一个相线圈的磁极32a被定位于能够卷绕的位置。在此,也是通过将线材33a挂在跳线保持器73上来形成相间跳线PJ1b。本工序在图4的J12栏中被表示为-1。
(P13:v1)
本工序是形成一个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的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13栏中被表示为L+。本工序包括上述(1)、(2)以及(3)的步骤。通过本工序,分度机71和绕线机72,将线材33a集中卷绕于用于相线圈v1的三个磁极32a。在此,绕线机72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绕磁极32a卷绕线材33a。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由此,相线圈v1以与此前刚卷绕过的相线圈w1相反的卷绕方向以及与此前刚卷绕过的相线圈w1相反的输送方向被卷绕。相线圈v1以与最初卷绕的相线圈u1相同的卷绕方向以及与最初卷绕的相线圈u1相同的输送方向被卷绕。由此,完成从引出线v1a到引出线v1b为止的相线圈v1。
(GJ)
本工序是两个群之间的群间跳线的形成工序。当通过上述工序P11-P13来完成一个群时,绕线装置70形成用于向下一个群的形成工序转移的群间跳线GJ。本工序也是使绕线工序向定子芯32上的剩余半部移动的工序。通过本工序,用于另一个群的磁极32a之一作为绕线工序的对象而被定位。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用于与第一群的卷绕始端的相线圈u1对应的第二群的相线圈u2的磁极32a作为绕线工序的对象而被定位。
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旋转。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旋转,以使用于下一个群中的某一个相线圈的磁极与绕线机72相对。由此,用于下一个群的磁极32a被定位于能够绕线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与用于形成相线圈v1的第一输送方向IDR1(+)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仅相当于6个磁极32a的量。由此,线材33a以从引出线v1b的位置经由跳线保持器73延伸到引出线u2a位置的方式布设。
将线材33a挂在跳线保持器73上以形成群间跳线GJ。通过移动跳线保持器73,或者通过对绕线机72的锭翼进行操作,来将线材33a挂在跳线保持器73上。本工序在图4的GJ栏中被表示为-6。
(G2)
在本工序中,形成用于多个多相绕组群中的另一个群、即第二群的三个相线圈u2、v2、w2。根据其它观点,本实施方式包括形成一个三相绕组群u1、v1、w1的第一工序G1以及形成另一个三相绕组群u2、v2、w2的第二工序G2。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各自包括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以及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第二工序G2包括以下工序P21-P23。
(P21:u2)
本工序是形成另一个群的最初一个相线圈的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21栏中被表示为L-。本工序包括以下步骤。
(1)形成单线圈的步骤
绕线机72将线材33a绕用于第二群的一个磁极32a进行卷绕。绕线机72从定子芯32的一端开始卷绕。绕线机72以第二卷绕方向绕磁极32a卷绕线材33a。绕线机72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结束向磁极32a的卷绕。由此形成一个单线圈。并且,能够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形成跨接线SJ2。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线材33a从定子芯32的一端以向左卷绕L的方式卷绕成第二群的相线圈u2。
(2)形成相内跨接线的步骤
当绕线机72卷绕完一个单线圈时,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以使用于相线圈u2的下一个磁极32a与绕线机72相对。此时的输送量(也被称为分度量)相当于三个磁极32a。其结果,线材33a沿着定子芯32的另一个端面被布设。由此,形成跨接线SJ2。
换言之,第一相线圈、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相线圈配置在将定子芯32沿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该相线圈,以将串联连接磁极32a周围所配置的单线圈的多个跨接线SJ2配置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的方式而形成。
(3)重复步骤
绕线机72将线材33a卷绕到新的磁极32a上。即,重复进行上述(1)的工序。此时,绕线机72从定子芯32的一端开始卷绕。绕线机72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结束对磁极32a的卷绕。之后,分度机71使用于相线圈u2的下一个磁极32a与绕线机72相对。即,重复进行上述(2)的工序。不久,当在用于相线圈u2的最后一个磁极32a形成了单线圈时,用于相线圈u2的绕线工序结束。此时,绕线机72在定子芯32的一端结束对最后一个磁极32a的卷绕。绕线机72通过将线材33a定位于定子线圈33的一端来结束用于相线圈u2的绕线工序。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用于相线圈u2的绕线工序在引出线u2b的位置处结束。当像这样向N个(三个)磁极32a卷绕完线材33a时,完成相线圈u2。并且,在将引出线u2a、u2b配置于定子芯32的一端的同时,将跨接线SJ2配置于定子芯32的另一端。
(J21:PJ2a)
本工序是另一个群中的最初相间跳线的形成工序。当通过前一工序来完成一个相线圈时,绕线装置70形成用于向同一群中的下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转移的相间跳线PJ2a。在本工序中,线材33a由跳线保持器73保持,以形成相间跳线PJ2a。本工序与上述工序J11相同。本工序在图4的J21栏中被表示为-1。
(P22:w2)
本工序是另一个群的下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22栏中被表示为R+。本工序包括相当于上述工序P11中的(1)、(2)以及(3)的步骤。通过本工序,分度机71和绕线机72,将线材33a集中卷绕于用于w2相线圈的三个磁极32a。在此,绕线机72以第二卷绕方向(向右卷绕R)绕磁极32a卷绕线材33a。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由此,w2相线圈以与先前卷绕的相线圈u2相反的卷绕方向以及与先前卷绕的相线圈u2相反的输送方向被卷绕。由此,完成从引出线w2a到引出线w2b为止的w2相线圈。
(J22:PJ2b)
本工序是一个群中的下一个相间跳线的形成工序。当两个相线圈完成时,绕线装置70形成用于向同一群中的下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转移的相间跳线PJ2b。本工序与上述工序J21相同。本工序在图4的J22栏中被表示为-1。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序J11和工序J21提供,以跨越紧邻第一相线圈u1、u2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的方式布设线材33a以形成跳线的工序。另外,工序J12和工序J22提供,以跨越紧邻第二相线圈w1、w2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32a的方式布设线材33a以形成跳线的工序。
(P23:v2)
本工序是一个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的形成工序。本工序在图4的P23栏中被表示为L-。本工序包括相当于上述工序P11中的(1)、(2)以及(3)的步骤。通过本工序,分度机71和绕线机72将线材33a集中卷绕于用于相线圈v2的三个磁极32a。绕线机72通过将线材33a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来形成结束端END。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向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其通过自紧邻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完成工序)
如上所述,通过将连续的线材33a卷绕于定子芯32,来形成用于形成多个多相绕组群的多个单线圈、多个跨接线以及用于多个引出线的跳线。之后,定子芯32被从分度机71卸下,供给到后续的工序中。在后续的工序中,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以及群间跳线GJ被切断,成形为规定的形状。另外,为了形成中性点连接,而将引出线u1b、v1b、w1b连接,将引出线u2b、v2b、w2b连接。通过以上的工序来完成定子31。本工序提供通过切断跳线来形成引出线的工序。
制造出定子31之后,在定子31上组装传感器单元41。另外,将定子31安装到机身13上。之后,通过安装转子21来完成旋转电机10的制造方法。
(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高效地形成定子线圈33。具体地说,能够在一系列绕线工序中连续卷绕多个多相绕组群。另外,能够提供一个多相绕组群中的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的长度较短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
根据本实施方式,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沿周向以仅相当于一个磁极32a的量来布设。因此,能够通过较短的线材33a来形成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另外,可减少因将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加工成引出线而被切除、毁弃的线材33a的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全部的引出线配置于定子芯32的一端。由此,用于定子线圈33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用于第一群的跨接线SJ1和用于第二群的跨接线SJ2配置在定子芯32的不同端面上。因此,能够减少定子芯32一端上的跨接线的数量。另外,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面上设有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区域。这种跨接线的配置使定子芯32的一端上的引出线的配置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这种跨接线的配置使定子芯32的一端上的中性点连接等连接作业变得容易。另外,在定子芯32的周向上的半部集中地配置跨接线SJ1、SJ2。该结构在定子芯32的端面上提供用于配置传感器单元41的区域。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5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在先实施方式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关于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以及方法,可参照在先实施方式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的工序J11、J12、J21、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在卷绕完一个群的一个相线圈之后,自与该磁极32a相邻的磁极32a,开始执行用于同一群的另一个相线圈的绕线工序。由此,能够将所述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1b、PJ2a、PJ2b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为相当于一个磁极32a的量。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6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2a的工序J11、J21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仅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在卷绕完一个群的一个相线圈之后,自从该磁极32a跳过一个磁极32a之后位置处的磁极32a开始,执行用于同一群的另一个相线圈的绕线工序。由此,能够将这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2a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为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b、PJ2b的工序J12、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在卷绕完一个群的一个相线圈之后,自与该磁极32a相邻的磁极32a起,执行用于同一群的另一个相线圈的绕线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从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磁极的第二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工序J11、J21,可提供以跨越从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跳过一个磁极32a的第二个磁极32a的方式布设线材33a以形成跳线的工序。另外,通过工序J12、J22,可提供以跨越从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跳过一个磁极32a的第二个磁极32a的方式布设线材33a以形成跳线的工序。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7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配置的绕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w相线圈、v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2a的工序J11、J21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在卷绕完一个群的一个相线圈之后,自从该磁极32a跳过一个磁极32a之后位置处的磁极32a起执行用于同一群的另一个相线圈的绕线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b、PJ2b的工序J12、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与在先的工序J11、J21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在卷绕完一个群的一个相线圈之后,自与该磁极32a相邻的磁极32a起执行用于同一群的另一个相线圈的绕线工序。
(第5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8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w相线圈、v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2a的工序J11、J21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与一个磁极32a相当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b、PJ2b的工序J12、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仅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
在本制造方法中,也能够将一个群的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1b、PJ2a、PJ2b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在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是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是通过自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是通过自从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磁极的第二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第6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9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2a的工序J11、J21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仅相当于一个磁极32a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b、PJ2b的工序J12、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仅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
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将一个群的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1b、PJ2a、PJ2b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在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以下。
(第7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10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定子芯32上的多个磁极32a沿周向一分为二,在位于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的9根磁极32a上配置第一群,在位于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范围内的9根磁极32a上配置第二群。取而代之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配置第一群的两个相线圈和第二群的一个相线圈,在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范围内配置第一群的一个相线圈和第二群的两个相线圈。由此,属于一个三相绕组群u1、v1、w1的一个相线圈配置在将定子芯32沿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另一个相线圈配置在剩余的半部。另外,属于另一个三相绕组群u2、v2、w2的一个相线圈配置在一个半部,另一个相线圈配置在另一个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33a也被从开始端START到结束端END连续卷绕于定子芯32。第一群第一相线圈以第一卷绕方向以及第一输送方向卷绕。自紧邻第一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另外,自紧邻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一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同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其结果,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在定子芯32上的周向上配置在重叠的范围内,而第三相线圈配置在与第一相线圈以及第二相线圈不重叠的剩余范围内。
另外,第二群第一相线圈以与第一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相反的第一输送方向卷绕。自紧邻第二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另外,自紧邻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二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同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其结果,第二群第一相线圈和第二相线圈在定子芯32上的周向上与第一群第三相线圈重叠地配置,第二群第三相线圈与第一群第一相线圈及第二相线圈重叠地配置。
第一群的两个相线圈(相线圈u1以及相线圈w1)以及第二群的一个相线圈(相线圈v2)以将引出线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并在同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卷绕。另一方面,第一群的一个相线圈(相线圈v1)以及第二群的两个相线圈(相线圈u2以及w2相线圈)以将引出线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并在相反的另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卷绕。
由此,在定子芯32周向上的半部范围内,在定子芯32的一端配置引出线和跨接线。另外,在定子芯32的周向上的剩余半部的范围内,在定子芯32的一端配置引出线,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配置跨接线。由此,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面设有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通过自紧邻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通过自紧邻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
(第8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11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卷绕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的工序J11、J12、J21、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仅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在本制造方法中,也能够将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1b、PJ2a、PJ2b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为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是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是通过自从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磁极的第二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1是通过自从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磁极的第二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第9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12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32的半部范围内配置作为卷绕开始后的最初相线圈的、第一群的一个相线圈,在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范围内配置第一群的两个相线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33a也从开始端START到结束端END被连续卷绕于定子芯32。第一群第一相线圈以第一卷绕方向以及第一输送方向卷绕。自紧邻第一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磁极32a起,开始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同的第一输送方向卷绕。另外,自紧邻第一群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磁极32a起,开始第一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其结果,第二相线圈和第三相线圈虽然在定子芯32上的周向上配置在重叠的范围内,但第一相线圈配置在与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不重叠的范围内。
另外,第二群第一相线圈以与第一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第一群的最后一个相线圈相反的第一输送方向卷绕。自紧邻第二群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二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反的第一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一相线圈相同的第一输送方向卷绕。另外,自紧邻第二群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32a的下一个磁极32a起,开始第二群第三相线圈的绕线工序。该第三相线圈以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以及与在先的第二相线圈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卷绕。其结果,第二群第二相线圈和第三相线圈在定子芯32上的周向上与第一群第一相线圈重叠配置,第二群第一相线圈与第一群第二相线圈以及第三相线圈重叠配置。
第一群的一个相线圈(相线圈u1)以及第二群的两个相线圈(相线圈v2以及w2相线圈)以将引出线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并在同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卷绕。另一方面,第一群的两个相线圈(相线圈v1以及相线圈w1)以及第二群的一个相线圈(相线圈u2)以将引出线定位于定子芯32的一端、并在相反的另一端配置跨接线的方式卷绕。由此,在定子芯32的另一端面设有引出线和跨接线均未配置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第10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图13是表示定子芯32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u相线圈、w相线圈、v相线圈的顺序形成定子线圈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2a的工序J11、J21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一输送方向IDR1(+)旋转仅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量。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b、PJ2b的工序J12、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第二输送方向IDR2(-)旋转仅相当于一个磁极32a的量。在本制造方法中,也可将两个相线圈之间的跳线PJ1a、PJ1b、PJ2a、PJ2b在周向上的长度控制在相当于两个磁极32a的长度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通过将用于第一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通过自从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磁极的第二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二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向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通过自紧邻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磁极起将用于第三相线圈的多个磁极向与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的工序。
(第1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能够追加应用于在先的全部实施方式的追加性改良。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1上的引出线的引出方向被设定为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单元41的配置位置也在与第1实施方式相反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线工序的最后,实施将引出线配置在相反一侧的追加工序。
在图4中,第11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旋转电机的方法。关于第11栏,在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23之后,还具有朝向定子31上的相反侧布设12根引出线的工序OP。在工序OP中,引出线以绕对应的磁极32a半圈的方式卷绕到磁极32a上。此时,引出线以重叠在已经卷绕的线材33a上的方式卷绕。引出线以与在先工序中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工序OP也被称为用于付加性地卷绕的付加绕线工序、用于盘绕作为引出线的线材的盘绕工序、或者使引出线的引出方向反转的反转工序。
图14是表示定子31上的定子线圈33的配置的绕线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实施方式中的引出线向定子31的相反侧被引出。用粗实线来表示追加到第1实施方式中的付加部分。全部的引出线均具有用粗实线表示的付加部分。例如,引出线u1a、v1a、w1b分别具有付加部分35u、35v、35w。这些付加部分35u、35v、35w绕对应的磁极32a半圈。付加部分35u、35v、35w被以机械的方式或者手动作业的方式卷绕到被绕线装置70自动卷绕而得到的绕组上。
图15表示开始端START附近位置定子3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5中将多个磁极32a展开显示在直线上。全部的引出线为了作为内燃机用旋转电机10的配线,而在定子31上被弯曲成所需要的形状,从而沿着定子31上布设。例如,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引出线被弯曲、配置成沿周向在定子31的端面上延伸。追加性地或者代替性地,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引出线再次配置在两个磁极32a之间,配置成从相反侧的端面延伸出。在全部绕组卷绕完成后,执行引出线布设工序。多个引出线中的至少一个引出线,通过被弯曲成从不同相位的跨接线上方通过且与跨接线交叉的方式被布设。
图14中以略粗的实线示出了定子31上的引出线u1a、w1b、v1a的布设状态的形状。引出线u1a、w1b、v1a中的至少一根引出线被从图15中的一个端面向相反侧的端面引出,以进行星形连接。图15中示出了全部引出线u1a、w1b、v1a从图15中的上侧端面向下侧端面引出时的形状。多个引出线的配置可有多种选择,以适合定子31上的用于中性点NT的连接位置、定子31上的与线束HW连接的连接位置等多种规格。为了布设而弯曲的引出线u1a、w1b、v1a被表示为付加部分35u、35w、35v。
如图16所示,相线圈u1、相线圈v1以及相线圈w1以提供中性点NT和三个输出端PT的星形接线来连接。相线圈u2、相线圈v2以及相线圈w2也以提供中性点NT和三个输出端PT的星形接线来连接。相同相位的多个相线圈并联连接。第一群的引出线v1a、w1a、u1a被用作星形接线的输出端PT。第一群的引出线v1b、w1b、u1b被用于星形接线中的中性点NT的连接。第二群与第一群同样地构成。全部引出线,在定子31上被弯曲地布设以便形成连接。由星形连接提供的三个输出端PT与线束HW连接,与电路连接。
返回到图14,传感器单元41,与多个引出线被配置在定子31的同一端面。传感器单元41配置成,一部分罩套53配置在与引出线v2a、u2b相同的磁极间间隙。罩套53被定位于两个磁极32a之间的径向外侧部位。引出线v2a、u2b被定位于两个磁极32a之间的径向内侧部位。由此,两者不会互相干扰。
传感器单元41配置在定子31上的机身13侧的端面上。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引出线向机身13侧延伸出。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中,从定子芯32上的转子21侧的端面开始绕线工序。即,开始端START以及结束端END被定位于转子21侧的位置。全部的引出线从与开始端START以及结束端END相反一侧的端面延伸出。优选的是,至少用于提供输出端PT的引出线u1a、v1a、w1a、u2a、v2a、w2a配置在机身13侧的端面,并从该端面延伸出。
(第1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以在先实施方式为基础方式的变形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能够追加应用于在先的全部实施方式的追加性改良。
如图15所示,在在先实施方式中,从提供第一群的多个磁极中的、不是端部的内侧的磁极上卷绕的相线圈u1开始卷绕。其结果,付加部分35u配置成在稍晚卷绕的相线圈w1、v1的跨接线SJ1w、SJ1v上方通过。提供输出端PT的引出线u1a以及付加部分35u,在多个其它相线圈w1、v1的跨接线SJ1w、SJ1v上方通过。由于付加部分35u提供输出端PT,因此在付加部分35u与跨接线SJ1w、SJ1v之间会出现比较大的电位差。由此,存在产生绝缘不良的危险性。除此以外,由于付加部分35u在跨接线SJ1w、SJ1v上被弯曲,因此当绝缘皮膜发生损伤时发生绝缘不良的危险性更高。并且,存在提供输出端PT的引出线u1a以及付加部分35u处的绝缘不良使旋转电机发生功能显著降低的危险性。付加部分35w也配置成在用于不同相位线圈v1的跨接线SJ1v上方通过。引出线35v配置成在同一相线圈v1的跨接线SJ1v上方通过。
作为输出端PT而连接的引出线u1a、v1a、w1a与不同相位的跨接线交叉的数量在引出线u1a处是两个。作为中性点NT而连接的引出线u1b、v1b、w1b与不同相位的跨接线交叉的数量在引出线w1b处是一个。前者的数量比后者的数量多。由此,本实施方式,发生绝缘不良的可能性高,绝缘不良发生时,对作为旋转电机的功能会造成较大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第一群的多个相线圈u1、v1、w1的顺序与第1实施方式的卷绕第一群的多个相线圈u1、v1、w1的顺序不同。以抑制用于星形接线中提供输出端PT的引出线与不同相位的跨接线SJ1之间邻接的方式设定卷绕相线圈u1、v1、w1的顺序。
在图17中,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11实施方式的开始端START是引出线u1a,而本实施方式的开始端START是引出线v1a。引出线v1a位于,与用于属于第一群的多个相线圈的多个引出线u1a、w1b、v1a中的引出线u1a相反一侧的位置。开始端START位于,用于属于第一群的多个相线圈的多个引出线中的最靠端部的位置。开始端START是位于,用于属于第一群的多个相线圈的多个引出线中的、第一群中多数派的输送方向上的最靠上游侧位置的引出线。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多数派的输送方向是第一输送方向IDR1(+)。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33a也被从开始端START到结束端END连续卷绕。第一群的相线圈v1被从开始端START、即引出线v1a到引出线v1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以及第一输送方向IDR1(+)卷绕。第一群的相线圈w1被从引出线w1a到引出线w1b以第二卷绕方向(向右卷绕R)以及第二输送方向IDR2(-)卷绕。第一群的相线圈u1被从引出线u1a到引出线u1b以第一卷绕方向(向左卷绕L)以及第一输送方向IDR1(+)卷绕。相线圈u1、相线圈v1以及相线圈w1,各自具备两根引出线以及用于将在磁极32a的周围配置的单线圈进行串联连接的多个跨接线SJ1。
如图4的第12栏所示,形成相间跳线的工序中的输送方向是第一输送方向IDR1(+)。用于形成群间跳线GJ的工序GJ中的输送方向是第二输送方向IDR2(-),输送量是8。
图18是表示开始端START附近处的定子31的外观立体图。相线圈v1的跨接线SJ1v以将引出线v1a定位在两个磁极32a之间的槽的最靠内部的位置上而压住引出线v1a的方式配置。跨接线SJ1v由于定位在另一个相线圈w1、u1的引出线w1b、u1a的背后,因此不会压住引出线w1b、u1a。这是因为,在卷绕另一个相线圈w1、u1之前,跨接线SJ1v己配置在定子31上。为了布设而弯曲的付加部分35v被弯曲成在同一相线圈v1的跨接线SJ1v上方通过。付加部分35v不会被弯曲成在另一个相线圈w1、u1的跨接线SJ1w、SJ1u上方通过。这是因为,引出线v1a位于第一群的三个相线圈u1、v1、w1的最靠端部的位置。
相线圈w1的跨接线SJ1w不会将引出线w1b定位在槽的最靠内部的位置而压住引出线w1b。这是因为,在将跨接线SJ1w沿着第二输送方向IDR2(-)配置之后,才形成引出线w1b。跨接线SJ1w不会压住另一个相线圈v1的引出线v1a。这是因为,跨接线SJ1w不到达位于与卷绕相线圈w1的磁极32a相比更靠近第二输送方向IDR2(-)的前端位置的引出线v1a。跨接线SJ1w不会压住另一个相线圈u1的引出线u1a。这是因为,在卷绕相线圈u1之前,跨接线SJ1w配置在定子31上。为了布设而弯曲的付加部分35w,不会被弯曲成在同一相线圈w1的跨接线SJ1w上方以及在另一个相线圈w1、u1的跨接线SJ1w、SJ1u上方均通过。
相线圈u1的跨接线SJ1u以将引出线u1a定位于槽的内部而压住引出线u1a的方式配置。跨接线SJ1u不会压住另一个相线圈v1、w1的引出线w1b、v1a。这是因为,跨接线SJ1u不到达位于与卷绕相线圈u1的磁极32a相比靠第二输送方向IDR2(-)的位置的引出线w1b、v1a。为了布设而弯曲的付加部分35u被弯曲成在同一相线圈u1的跨接线SJ1u上方通过。付加部分35u不会弯曲成在另一个相线圈v1、w1的跨接线SJ1v、SJ1w上方通过。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引出线v1a、w1b、u1a被布设成作为付加部分35v、35w、35u而图18所示的形状,引出线v1a、w1b、u1a不在不同相位的跨接线上方通过。因此,能够抑制付加部分35v、35w、35u及与其相邻的跨接线之间的电位差。因此,能够抑制付加部分35v、35w、35u处的电绝缘不良、例如短路。付加部分35v、35w、35u由于弯曲而存在因弯曲引起皮膜损伤的情况。即使存在这种皮膜损伤,也能够抑制付加部分35v、35w、35u处的绝缘不良。另外,由于引出线v1a、u1a提供输出端PT,因此与引出线v1a、u1a相关联地产生的电位差较大。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电位差较大引出线v1a、u1a中的短路等故障。因而,能够抑制发生作为旋转电机之功能大幅下降程度的重大绝缘不良。
返回到图17,引出线u1b即使为了布设而弯曲,也不会在另一个相的跨接线上方通过。引出线v1b有时在用于相线圈w1的跨接线上方通过。但是,引出线v1b是用于中性点NT的引出线。引出线v1b与相线圈w1的跨接线之间出现的电位差较小。由此,发生与引出线v1b相关联的绝缘不良的可能性低。引出线v1b有时在用于相线圈u1的跨接线上方通过。但是,引出线v1b是用于中性点NT的引出线。用于相线圈u1的跨接线接近与中性点NT靠近的引出线u1b。由此,引出线v1b与相线圈u1的跨接线之间出现的电位差小。由此,发生与引出线v1b相关联的绝缘不良的可能性低。
引出线w1a有时在用于相线圈u1的跨接线上方通过。引出线w1a提供输出端PT。引出线w1a是作为输出端PT的三个引出线中的、有可能配置在不同相位跨接线上的唯一的引出线。作为输出端PT而连接的引出线u1a、v1a、w1a与不同相位跨接线交叉的数量在引出线w1a处是一个。作为中性点NT而连接的引出线u1b、v1b、w1b与不同相位跨接线交叉的数量在引出线v1b处是两个。前者的数量比后者的数量少。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第一群的多相绕组处的绝缘不良的发生。
根据第12实施方式,从卷绕于提供第一群的多个磁极32a中的端部的磁极的相线圈v1开始卷绕。并且,也作为制造方法中的开始端START的引出线v1a,被用作输出端PT。换言之,以使将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与不同相位跨接线的交叉变少的方式从多个引出线选择、设定将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优选以使将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与不同相位跨接线的交叉为最小的方式从多个引出线选择、设定将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以抑制将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与不同相位跨接线交叉的方式选择两根引出线中的特定一根来作为输出端PT,从而作为输出端PT而被利用。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提供第一群的多相绕组的多个磁极32a中的位于最靠端部位置的磁极上卷绕的线圈的引出线作为输出端PT而被利用。由此,能够抑制应作为输出端PT的引出线与不同相位跨接线的交叉。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与引出线相关联的绝缘不良。
(其它实施方式)
在此公开的发明不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任何限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所公开的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组合方式,能够通过各种组合方式来实施。实施方式能够具有追加的部分。有时实施方式的一部分可被省略。实施方式的一部分还能够与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进行替换或者组合。实施方式的结构、作用、效果仅是例示。所公开的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记载。所公开的发明的若干个保护范围应该被解释为由专利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表示,还包括与专利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u相、v相、w相分别对应于与相线圈相关的第一、第二、第三。该称呼的对应关系能够任意地替换。
例如,在多个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卷绕方向FYR1设为向左卷绕L,将第二卷绕方向FYR2设为向右卷绕R。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第一卷绕方向FYR1设为向右卷绕R,将第二卷绕方向FYR2设为向左卷绕L。分度机71对定子芯32的输送方向也可以与卷绕方向相关联地或者与卷绕方向相独立地,将第一输送方向IDR1设为负方向(-),将第二输送方向设为正方向(+)。
在上述多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卷绕方向以及输送方向的组合的一部分。取而代之地,也可以采用各种组合。例如,也可以在第5实施方式至第10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形成相间跳线PJ1a、PJ1b、PJ2a、PJ2b的工序J11、J12、J21、J22中,分度机71使定子芯32向与图4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有时也可以将形成相线圈的工序中的卷绕方向以及输送方向反转。
另外,在定子芯32的半部配置第一群并在定子芯32的剩余半部配置第二群的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多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绕组结构相组合地进行使用。也可以将在此公开的第一群和第二群相互组合地配置在一个定子芯32上。例如,也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群和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群配置在一个定子芯32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三相连接而采用星形接线。取而代之地,也可以采用三角形接线。在三角形接线中,也可以利用在此公开的实施方式所具有的多个优点中的若干个优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相同相位的多个线圈进行并联连接。取而代之地,也可以将相同相位的多个相线圈进行串联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相线圈属于相同相位。取而代之地,也可以以使三个、四个等多个相线圈属于相同相位的方式形成定子31。
在第11实施方式以及第12实施方式中,采用工序OP。工序OP能够追加应用于在先的全部实施方式。另外,工序OP也可以仅应用于作为星形接线输出端的引出线。在这种情况下,在定子31的一端配置用于中性点NT的引出线,在定子31的另一端配置用于输出端PT的引出线。例如,在配置有开始端START以及结束端END的端部,配置用于中性点NT的引出线。提供中性点NT的引出线,在定子31的配置有开始端START的端面上电连接。另外,工序OP也可以仅应用于提供星形接线的中性点的引出线。这些变形例,可根据旋转电机要达到的性能、旋转电机的设置环境等要求来进行选择。
Claims (20)
1.一种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转子(21),其是在与内燃机(12)的旋转轴连接的转子轭(22)的内表面配置永久磁石(23)而得到的;以及
定子(31),其具有定子芯(32)和定子线圈(33),该定子芯(32)通过被固定于所述内燃机(12)的机身(13)而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内侧,在径向外侧形成与所述永久磁石对置的多个磁极(32a),该定子线圈(33)包含设置于所述定子芯的多个三相绕组群,
所述定子芯为凸极式,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所述磁极,
所述定子线圈,以在一个所述磁极周围形成一个集中卷绕的单线圈的方式,在所述多个磁极形成多个所述单线圈,
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包括多个相线圈(u1、v1、w1),该多个相线圈(u1、v1、w1)包含具有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的第一相线圈、以及具有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的第二相线圈,
所述第一相线圈的所述单线圈向一个所述磁极以规定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第一相线圈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
所述第二相线圈的所述单线圈向另一个所述磁极以与第一相线圈相反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第二相线圈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的卷绕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三相绕组群,还包括向所述磁极以与所述第一相线圈相同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三相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线圈、所述第二相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相线圈通过提供中性点(NT)和三个输出端(PT)的星形接线来进行连接,
所述第一相线圈、所述第二相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相线圈各自包括:
多个跨接线(SJ1),其将在所述磁极周围配置的单线圈进行串联连接;以及
两根引出线(u1a、u1b、v1a、v1b、w1a、w1b),
利用两根所述引出线中的一根作为所述输出端,以抑制将成为所述输出端的所述引出线与不同相位的所述跨接线之间的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引出线中的至少一个引出线被弯曲成通过不同相位的所述跨接线的上方,由此被布设成与所述跨接线交叉,
作为所述输出端而被连接的所述引出线与不同相位的所述跨接线交叉的数量,少于作为所述中性点而被连接的所述引出线与不同相位的所述跨接线交叉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将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设为第一群,将另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设为第二群,
所述第二群包含多个相线圈(u2、v2、w2),该多个相线圈(u2、v2、w2)包含向所述磁极以相同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二群第一相线圈及第二群第三相线圈、以及向所述磁极以与所述第二群第一相线圈相反的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的第二群第二相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传感器单元(41),其具有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位置的多个旋转位置传感器(43),该传感器单元(41)以跨越传感器设置区域而扩展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定子芯的一端,该传感器设置区域在所述定子芯的周向上与至少多个所述磁极相对应,
多个所述相线圈各自具有:
多个引出线,其仅在所述定子芯的一端配置,且在所述传感器设置区域以外配置;以及
多个跨接线(SJ1、SJ2),其将在所述磁极周围配置的单线圈进行串联连接,并在所述传感器设置区域内配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1、v1、w1)配置在将所述定子芯沿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另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2、v2、w2)配置在剩余的另一个半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属于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1、v1、w1)的一个所述相线圈配置在将所述定子芯沿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属于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1、v1、w1)的另一个所述相线圈配置在剩余的另一个半部,
属于另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2、v2、w2)的一个所述相线圈配置在所述一个半部,属于另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u2、v2、w2)的另一个所述相线圈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半部。
9.一种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该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包括:
转子(21),其是在与内燃机(12)的旋转轴连接的转子轭(22)的内表面配置永久磁石(23)而得到的;以及
定子(31),其具有定子芯(32)和定子线圈(33),该定子芯(32)通过被固定于所述内燃机(12)的机身(13)而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内侧,在径向外侧形成与所述永久磁石相对的多个磁极(32a),该定子线圈(33)包含设置于所述定子芯的多个三相绕组群,
所述定子芯为凸极式,其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所述磁极,
所述定子线圈,以在一个所述磁极周围形成一个集中卷绕的单线圈的方式,在所述多个磁极形成多个所述单线圈,
该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向一个所述磁极以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线材(33a)来形成一个所述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包含于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的第一相线圈;
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向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另一个所述磁极或者跳过该另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另一个所述磁极,以与所述第一卷绕方向相反的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来形成一个所述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第二相线圈;以及
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向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又一个所述磁极或者跳过该又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又一个所述磁极,以与所述第二卷绕方向相反的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来形成一个所述单线圈,并通过重复向新的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来形成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单线圈,由此形成第三相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工序:
形成跳线的工序(J11、J21),其通过跨越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或者跳过该下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布设所述线材,来形成跳线;
形成跳线的工序(J12、J22),其通过跨越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或者跳过该下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布设所述线材,以形成跳线;以及
通过切断所述跳线来形成引出线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中的所述磁极的输送方向、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中的所述磁极的输送方向以及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中的所述磁极的输送方向中的一个与另外两个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线圈、所述第二相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相线圈,通过在所述定子线圈的一端配置引出线而形成,
所述第一相线圈、所述第二相线圈以及所述第三相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相线圈,通过将所述定子芯配置在沿周向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一个半部,将用于串联连接所述磁极周围配置的单线圈的多个跨接线(SJ2)配置在所述定子芯的另一端而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工序(G1),形成一个所述三相绕组群;以及
第二工序(G2),形成其它的所述三相绕组群,
所述第一工序和所述第二工序,各自包含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以及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跳过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17.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19.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20.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用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第一相线圈的工序(P11、P21),其通过将用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二相线圈的工序(P12、P22),其通过自从所述第一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跳过一个所述磁极的第二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二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所述第一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二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所述形成第三相线圈的工序(P13、P23),其通过自紧邻所述第二相线圈的结束卷绕的磁极的下一个所述磁极起,将用于所述第三相线圈的多个所述磁极向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相反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以向这些所述磁极以所述第一卷绕方向集中卷绕所述线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2657 | 2014-05-16 | ||
JP2014-102657 | 2014-05-16 | ||
JP2015095900A JP6004038B2 (ja) | 2014-05-16 | 2015-05-08 |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095900 | 2015-05-08 | ||
PCT/JP2015/002437 WO2015174091A1 (ja) | 2014-05-16 | 2015-05-13 | 内燃機関用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64109A CN106464109A (zh) | 2017-02-22 |
CN106464109B true CN106464109B (zh) | 2018-12-07 |
Family
ID=5447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25471.0A Active CN106464109B (zh) | 2014-05-16 | 2015-05-13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04038B2 (zh) |
CN (1) | CN106464109B (zh) |
WO (1) | WO201517409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21565A1 (ja) * | 2017-06-02 | 2018-12-06 | デンソートリム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JP6912508B2 (ja) * | 2019-03-19 | 2021-08-04 |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および電動機 |
CN113615048B (zh) * | 2019-03-25 | 2024-01-02 | 株式会社电装多利牡 | 旋转电机及其定子 |
JP7449671B2 (ja) | 2019-10-29 | 2024-03-14 | 東洋電装株式会社 | 巻線方法及び巻線機 |
CN111682664B (zh) * | 2020-05-26 | 2022-08-19 | 揭阳市弘嘉友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微电机转子结构及绕线方法 |
CN113595347B (zh) * | 2021-08-02 | 2023-01-17 | 江苏聚磁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电机的单线无三相并接断头绕线工艺及其应用的电机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01776A (ja) * | 1998-01-14 | 1999-07-30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電磁式回転検出器 |
JP3364562B2 (ja) * | 1995-12-01 | 2003-01-08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モータ構造 |
CN101795026A (zh) * | 2009-02-02 | 2010-08-0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 |
JP2010200421A (ja) * | 2009-02-23 | 2010-09-09 | Mitsuba Corp | アウタロータ型の回転電機 |
JP2011120429A (ja) * | 2009-12-07 | 2011-06-16 | Mitsuba Corp | 磁石式発電機 |
JP2012029368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725946A (zh) * | 2010-01-29 | 2012-10-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逆变器一体型驱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WO2014034554A1 (ja) * | 2012-08-30 | 2014-03-06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電動モ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409365A1 (de) * | 1974-02-27 | 1975-09-04 | Bosch Gmbh Robert | Elektrische stromversorgungsanlage, vorzugsweise fuer kleinkraftfahrzeuge |
JP2007215305A (ja) * | 2006-02-08 | 2007-08-23 | Denso Corp |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装置 |
JP2008005603A (ja) * | 2006-06-21 | 2008-0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同期機、およびこれを発電機として用いた発電システム |
US7732961B2 (en) * | 2008-01-08 | 2010-06-08 | Lily Lin | Combined generator with built-in eddy-current magnetic resistance |
JP5469873B2 (ja) * | 2008-03-11 | 2014-04-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 |
JP2012170295A (ja) * | 2011-02-16 | 2012-09-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619046B2 (ja) * | 2012-02-10 | 2014-1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2015
- 2015-05-08 JP JP2015095900A patent/JP60040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5-13 WO PCT/JP2015/002437 patent/WO201517409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5-13 CN CN201580025471.0A patent/CN1064641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4562B2 (ja) * | 1995-12-01 | 2003-01-08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モータ構造 |
JPH11201776A (ja) * | 1998-01-14 | 1999-07-30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電磁式回転検出器 |
CN101795026A (zh) * | 2009-02-02 | 2010-08-04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旋转电机 |
JP2010200421A (ja) * | 2009-02-23 | 2010-09-09 | Mitsuba Corp | アウタロータ型の回転電機 |
JP2011120429A (ja) * | 2009-12-07 | 2011-06-16 | Mitsuba Corp | 磁石式発電機 |
CN102725946A (zh) * | 2010-01-29 | 2012-10-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逆变器一体型驱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2029368A (ja) * | 2010-07-20 | 2012-02-09 | Hitachi Ltd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4034554A1 (ja) * | 2012-08-30 | 2014-03-06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電動モー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233401A (ja) | 2015-12-24 |
CN106464109A (zh) | 2017-02-22 |
WO2015174091A1 (ja) | 2015-11-19 |
JP6004038B2 (ja) | 2016-10-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64109B (zh)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7078619B (zh)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 | |
CN101297464B (zh) | 旋转电机中的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801242B (zh) | 旋转电机 | |
CN101635494B (zh) | 电机转子及含有所述转子的电机 | |
JP6290731B2 (ja) |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 |
CN102611231B (zh) | 旋转电机 | |
CN106104979B (zh) | 绝缘体和使用该绝缘体的无刷直流马达 | |
CN104205577B (zh) | 电动马达 | |
JP2013138585A (ja) | 電動機 | |
CN103532280A (zh) | 用于电机定子的连接器和相关的电机定子 | |
JP2004320993A (ja) | コアスロット挿入部材を有する固定子組立体 | |
JPS6226252B2 (zh) | ||
WO2004070914A3 (en) |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aving windings that differ in wire gauge and number of winding turns | |
CN103516072A (zh) | 电动马达的转子中的线圈导线的布置 | |
CN110391704A (zh) | 定子线圈和具备定子线圈的定子 | |
US20180034351A1 (en) | Method for winding a stator of a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and corresponding wound stator | |
CN105659472B (zh) | 电机 | |
CN109274189A (zh) | 轴向磁通电机的定子绕组结构 | |
CN109565230A (zh) | 启动发电机用三相旋转电机 | |
EP3046231A1 (en) | Stator pole insulator | |
CN209104924U (zh) | 轴向磁通电机的定子绕组结构 | |
JP6926893B2 (ja) | 回転電機 | |
JPH1198743A (ja) | 電機子巻線とその鉄心溝挿入方法 | |
CN109995157A (zh) | 旋转电机的转子及相关制造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