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11231B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11231B
CN102611231B CN201210014835.3A CN201210014835A CN102611231B CN 102611231 B CN102611231 B CN 102611231B CN 201210014835 A CN201210014835 A CN 201210014835A CN 102611231 B CN102611231 B CN 1026112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groove
layer
ground floor
tur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48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11231A (zh
Inventor
长田正彦
向井拓三
板仓亚希
秋本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112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12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112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112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以直接连续地将连续导体卷绕于电枢铁心的方法形成、也能够实现电枢绕线中的阻抗的均匀化的分布卷绕方式的旋转电机。形成以分布卷绕方式配置于定子铁心(2)的各相线圈(11)~(13)的导体(17U、17V、17W)分别被分割为第一导体(U1(V1、W1))和第二导体(U2(V2、W2))。并且,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转弯部(20)交差,在夹着转弯部(20)而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由此,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的长度、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所受到的漏磁通的影响的接受方均匀化。因此,绕线电阻以及电抗均匀化,从而能够使阻抗均匀化。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于汽车、卡车等的旋转电机。另外,也可以适用于产业用机器、家电产品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旋转电机,存在具备电枢的旋转电机,该电枢由电枢铁心、与以分布卷绕方式卷绕安装于该电枢铁心的多相的电枢绕线构成。
并且,作为卷绕安装电枢绕线的方法,虽有将预先成形的导体扇形体(segment)安装固定于电枢铁心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但对于该方法,存在下述问题:在安装固定于电枢铁心之前,不得不先成形导体扇形体,故制造工序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05111号公报
因此,从减少制造工序的观点来考虑,优选不预先成形导体扇形体,而是将导线那样的连续导体直接连续地(在中途不进行连接地)卷绕于电枢铁心的方法。
并且,从直接连续地卷绕时的卷绕方便性的观点来考虑,有将连续导体分割为并排的多个导体而卷绕的方法。
然而,在分割为多个导体的情况下,担心在不同的导体之间产生阻抗的偏差。由此,担心电枢绕线中产生阻抗的不均匀、导致电流不均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便以将连续导体直接连续地卷绕于电枢铁心的方法形成、也能够实现电枢绕线中的阻抗的均匀化的分布绕组式的旋转电机。
[技术方案1的方式]
技术方案1所述的旋转电机具备:电枢铁心,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电枢绕线,其由以分布卷绕方式配置于齿间的槽内的多相的线圈形成。
形成各相的线圈的导体呈波状地卷绕于电枢铁心而沿周向交替地具有:转弯部,其从电枢铁心的轴向端面突出;以及槽收容部,其被收容于槽。
并且,形成各相的线圈的导体被分割为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这两个,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并排配置在槽内。
在电枢铁心的径向上,将槽在径向上呈开口的一侧设为槽末端侧、将与该槽末端侧相反的一侧设为槽根部侧,并且在槽内的绕线位置中,将槽根部侧定义为第一层、将槽末端侧定义为第二层时,形成各相的线圈的导体构成为,在转弯部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交差,在夹着转弯部而连续的槽收容部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
即,在夹着转弯部而连续的槽收容部中,在一方的槽收容部中,第一导体配置于第一层,第二导体配置于第二层,在另一方的槽收容部中,第一导体配置于第二层,第二导体配置于第一层。
由此,在槽内,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以沿径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被卷绕。
由此,由于将形成各相的线圈的导体分别分成两个,故一个一个的导体的粗细变细。因此,使用分割了的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绕线作业比利用未分割的一个导体的绕线作业更容易进行。
另外,由于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在槽内沿径向交替地配置,故使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的长度、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所受到的漏磁通的影响的接受方均匀化。由此,能够使绕线电阻以及电抗均匀化、使电枢绕线中的阻抗均匀化。
[技术方案2的方式]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旋转电机,电枢绕线由三相线圈形成。
并且,配置于第N个槽的第一层的导体,横跨第N+1个槽的第一层的上部、第N+2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的第二层。
另外,配置于第N个槽的第二层的导体,横跨第N+1个槽的第二层的上部、第N+2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的第一层。
由此,能够减轻转弯部中的导体彼此的干涉,能够降低线圈端部的高度。
[技术方案3的方式]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旋转电机,电枢绕线由三相线圈形成。
并且,配置于第N个槽的U相线圈是,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1个槽及第N+2个槽的第二层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
另外,配置于第N+1个槽的V相线圈是,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2个槽及第N+3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4个槽。
另外,配置于第N+2个槽的W相线圈是,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在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3个槽及第N+4个槽的第一层的上部,而进入第N+5个槽。
由此,能够减轻转弯部中的导体彼此的干涉,能够降低线圈端部的高度。
[技术方案4的方式]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旋转电机,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在转弯部被扭转于槽根部侧。
由此,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向槽基端部被拉伸,松弛被除去。因此,能够降低松弛所导致的阻抗的不均匀。另外,能够防止回弹所导致的退绕。
[技术方案5的方式]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旋转电机,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在电枢铁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卷绕为波状,到达卷绕开始位置之后,从该位置朝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为波状,通过重复上述动作而被绕线于电枢铁心。
在利用喷嘴绕线装置而直接连续地将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呈波状地卷绕于电枢铁心的情况下,当设为将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卷绕为涡旋状并在径向重叠卷绕的方式(即,卷绕方向从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卷绕开始到卷绕结束朝向一个方向的卷绕方式)时,担心在靠近喷嘴的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产生应变。
并且,由于该应变而导致在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产生加工硬化,存在难以卷绕的情况。
因此,在本方式中,在卷绕开始位置,一边切换电枢铁心的周向上的卷绕方向、一边在径向重叠而卷绕,由此能够抑制在靠近喷嘴的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产生应变。
另外,也能够在切换卷绕方向时,向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施加张力,从而抑制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松弛。
[技术方案6的方式]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旋转电机,电枢铁心具有在轴向端面不卷绕电枢绕线的齿(以下,称为空齿)。
由此,能够在空齿的轴向端面设置位置传感器等与旋转电机相关联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枢绕线的结构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2是表示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电枢绕线的结构的示意图(实施例1)。
图3是表示U相线圈的结构图(实施例1)。
图4是从轴向观察图1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5A是表示转弯部的绕线处理方式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转弯部的绕线处理方式的立体图(实施例1)。
图6是从径向内侧观察图5A-5B的绕线处理方式的示意图(实施例1)。
图7是说明电枢铁心的周向上的电枢绕线的卷绕方向的说明图(实施例1)。
图8是表示转弯部的绕线处理方式的俯视图(实施例2)。
图9是电枢的俯视图(实施例3)。
附图标记说明:
2…定子铁心(电枢铁心);3…定子线圈(电枢绕线);5…齿;7…槽;11…U相线圈;12…V相线圈;13…W相线圈;17U、17V、17W…形成各相的线圈的导体;20…转弯部;21…槽收容部;U1…第一导体;U2…第二导体;V1…第一导体;V2…第二导体;W1…第一导体;W2…第二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以下的实施例来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的结构]
使用图1~图7,对实施例1的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例1的旋转电机是三相交流电动机,所述旋转电机具备定子(电枢),该定子具有定子铁心2(电枢铁心)、以及以分布卷绕方式卷绕安装于该定子铁心2的定子线圈3(电枢绕线)。并且,通过在定子线圈3流通三相交流电流来形成旋转磁场,并使配置于旋转磁场内的转子(未图示)旋转。其中,转子能够采用永久磁铁型、电磁铁型、铁心型等各种各样的方式。
定子铁心2层叠多张钢板且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定子铁心2具有:末端与转子对置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5;以及后轭(back yoke)6(参照图5A-5B、图7),其磁性地连接齿5彼此。并且,由邻接的齿5彼此和后轭6包围的空间形成为槽7。并且在定子铁心2的中心固定有转轴8。
本实施例的三相交流电动机是以包围定子铁心2的外周的方式配置转子的外转子型电动机,如图5A-5B、图7所示,齿5朝定子铁心2的径向外侧突出,槽7朝定子铁心2的径向外侧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例如,42个槽7沿周向排列而形成。
定子线圈3由三相线圈(U相线圈11、V相线圈12、W相线圈13)构成(参照图1、图2)。
此处,以U相线圈11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形成U相线圈11的导体17U,例如,利用喷嘴绕线装置,在定子铁心2直接连续地卷绕为波状(参照图3)。
即,形成U相线圈11的导体17U沿周向交替地具有从定子铁心2的轴向端面突出的转弯部20、以及收容于槽7内的槽收容部21。
例如,如图3所示,形成U相线圈11的导体17U被卷绕安装为,槽收容部21Ua被收容于第N个槽7,槽收容部21Ub被收容于供下一个U相线圈11进入的槽(从第N个槽7前进三个槽的第N+3个槽7),槽收容部21Ua与槽收容部21Ub之间的转弯部20Ua横跨第N+1个槽7及第N+2个槽7。
并且,形成V相线圈12的导体17V、形成W相线圈13的导体17W也与导体17U相同地,呈波状地卷绕于定子铁心2,沿周向交替地具有转弯部20及槽收容部21(参照图1)。
此外,各相线圈11、12、13朝相同的方向卷绕为波状。即,周向上的卷绕方向相同,且如图1所示,各相线圈11、12、13卷绕为,在配置U相线圈11的槽7的相邻的槽7配置V相线圈12,在配置V相线圈12的槽7的相邻的槽7配置W相线圈13。由此,定子线圈3以分布卷绕方式被卷绕安装于定子铁心2。
即,如图1、图2所示,导体17V的槽收容部21Va被收容于第N+1个槽7。
并且,槽收容部21Vb被收容于第N+4个槽7,槽收容部21Va与槽收容部21Vb之间的转弯部20Va被卷绕安装为横跨第N+2个槽7及第N+3个槽7。
另外,导体17W的槽收容部21Wa被收容于第N+2个槽7,槽收容部21Wb被收容于第N+5个槽7,槽收容部21Wa与槽收容部21Wb之间的转弯部20Wa被卷绕安装为横跨第N+3个槽7及第N+4个槽7。
[本实施例的特征]
此处,以一个U相线圈11为例,使用图3对本实施例的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
形成U相线圈11的导体17U被分割为第一导体U1和第二导体U2这两个,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并排配置在槽7内。
即,U相线圈11由两根包覆导线构成,将该两根包覆导线分别称为第一导体U1和第二导体U2
其中,各包覆导线的线直径为例如1~2mm左右。并且,第一导体U1的卷绕结束端(线方向另一端)与第二导体U2的卷绕开始端(线方向另一端)进行结线,由此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被串联连接,从而形成一个U相线圈11。
并且,在定子铁心2的径向中,将槽7在径向上开口的一侧设为槽末端侧、将其相反侧设为槽根部侧,在槽7内的绕线位置中,如果将槽根部侧定义为第一层、将槽末端侧定义为第二层,则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在转弯部20交差,而在夹着转弯部20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槽7朝定子铁心2的径向外侧开口,故槽末端侧为径向外侧、槽根部侧为径向内侧(后轭侧))。
即,在夹着转弯部20而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在一方的槽收容部21,第一导体U1配置于第一层、第二导体U2配置于第二层,在另一方的槽收容部21,第一导体U1配置于第二层、第二导体U2配置于第一层。
例如,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进入第N个槽7的槽收容部21Ua中,第一导体U1配置于第一层、第二导体U2配置于第二层。并且,在横跨第N+1个槽7和第N+2个槽7的转弯部20Ua中,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交差,在进入第N+3个槽7的槽收容部21Ub中,第一导体U1配置于第二层、第二导体U2配置于第一层。
在第N+3个之后,同样地,将第一层和第二层作为一组,第一导体U1和第二导体U2沿周向卷绕。
此外,图3以及图4仅图示了定子铁心2朝周向的波状卷绕的第一周,第二周之后也被相同地卷绕。由此,在槽7内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卷绕为沿径向交替地配置。
另外,在转弯部20从第二层朝向第一层的导体被卷绕为重叠于从第一层朝向第二层的导体之上。即,在转弯部20从第二层朝向第一层的导体被卷绕为比从第一层朝向第二层的导体更靠定子铁心2的轴向外侧。
例如,在转弯部20Ua中,由于第二导体U2从第二层朝向第一层,故第二导体U2卷绕于第一导体U1之上(参照图3)。
以上,虽以U相线圈1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V相线圈12、W相线圈13也相同地被构成。
即,形成V相线圈12的导体17V被分割为第一导体V1和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V1与第二导体V2在转弯部20交差,在夹着转弯部20而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参照图1、图4)。
另外,形成W相线圈13的导体17W被分割为第一导体W1和第二导体W2,第一导体W1与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交差,在夹着转弯部20而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参照图1、图4)。
[关于各导体在转弯部的处理方式]
接着,使用图5A-5B,对各导体(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中的处理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配置于第N个槽7的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在转弯部20Ua中沿着轴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下重叠,并且横跨第N+1个槽7及第N+2个槽7的第二层的上部(定子铁心2的轴向外侧、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面前侧),进入第N+3个槽7。
另外,配置于第N+1个槽7的第一导体V1与第二导体V2在转弯部20Va中沿着轴向上下重叠,并且横跨第N+2个槽7及第N+3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4个槽7。
另外,配置于第N+2个槽7的第一导体W1与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Wa中沿着轴向上下重叠,并且横跨第N+3个槽7及第N+4个槽7的第一层的上部,进入第N+5个槽7。
由此,在转弯部20中,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U12)、第一导体V1与第二导体V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V12)、以及第一导体W1与第二导体W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W12)不在轴向重叠,而是沿着径向依次排列。
即,从内径侧向外径侧按照重叠部W12、重叠部V12、重叠部U12的顺序排列(参照图5A)。因此,如从径向内侧观察的图6也可得知的那样,重叠部W12、重叠部V12、重叠部U12不在轴向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转弯部20从第二层朝向第一层的导体卷绕为重叠于从第一层朝向第二层的导体之上,由此转弯部20倒入到槽根部侧。
即,在形成转弯部20时,如果将从第二层朝向第一层的导体一边向槽根部侧(径向内侧)扭转一边进行卷绕,则位于下方的从第一层朝向第二层的导体也受到向槽根部的张力而稍稍向槽根部侧扭转,从而转弯部20都倒入到槽根部侧。
例如,在形成转弯部20Ua时,如果将第二导体U2一边向槽根部侧(径向内侧)扭转一边进行卷绕,则位于下方的第一导体U1也被加载向槽根部侧的张力,故稍稍扭转,从而转弯部20Ua倒入到槽根部侧(参照图5B)
[关于向各导体的周向的卷绕方向]
接着,对各导体(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第二导体W2)在定子铁心2的周向上的卷绕方向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各导体在定子铁心2的周向上朝一个方向卷绕为波状,在周向上到达卷绕开始位置之后,从该位置朝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为波状,反复进行上述操作,由此被绕线于电子铁心2(参照图7)。
即,在第一导体U1和第二导体U2的卷绕开始位置是第N个槽7的情况下,第一周朝周向的一个方向卷绕为波状,并返回到第N个槽7,在第一周的外侧开始卷绕第二周时,使卷绕方向反转,第二周朝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参照图7。其中,第二周省略转弯部的描画)。
相同地,第三周在第N个槽7处反转卷绕方向而朝一个方向卷绕。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完成规定周的卷绕结束为止。
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也被相同地卷绕。其中,当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的卷绕开始位置为第N个槽7时,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的卷绕开始位置为第N+1个槽7,第一导体W1、第二导体W2的卷绕开始位置为第N+2个槽7。
[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例1的旋转电机,形成U相线圈11的导体17U被分割为第一导体U1和第二导体U2这两个。另外,形成V相线圈12的导体17V被分割为第一导体V1和第二导体V2,形成W相线圈13的导体17W被分割为第一导体W1和第二导体W2
由此,由于将形成各相的线圈11~13的导体17U、17V、17W分别分成两个,故一根一根导线的粗细变细。因此,使用分割了的第一导体U1(V1、W1)以及第二导体U2(V2、W2)的绕线作业比利用未分割的一个导体的绕线作业容易进行。
但是,当将形成各相的线圈11~13的导体17U、17V、17W分别分成两个时,因为各自的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之间的阻抗不均匀,所以担心产生定子线圈3中的阻抗的不均匀。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一导体U1(V1、W1)与第二导体U2(V2、W2)在转弯部20交差,并且在连续的槽收容部21中,颠倒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由此,各相线圈卷绕为,第一导体U1(V1、W1)与第二导体U2(V2、W2)在槽7内沿径向交替地配置。
由此,第一导体U1(V1、W1)和第二导体U2(V2、W2)的长度、第一导体U1(V1、W1)和第二导体U2(V2、W2)受到的漏磁通的影响的接受方均匀化。因此,绕线电阻以及电抗均匀化,能够使定子线圈3中的阻抗均匀化。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中,在转弯部20中,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U12)、第一导体V1与第二导体V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V12)、以及第一导体W1与第二导体W2上下重叠的部分(重叠部W12)不在轴向重叠,而是沿着径向依次排列。
由此,在转弯部20中,能够减低导体彼此的干涉,能够减小线圈端部的高度。即,在轴向上不同相的线圈不重叠,线圈端部高度变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导体(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中向槽根部侧扭转。
由此,各导体向槽根部侧被拉伸,松弛被除去。因此,能够减轻松弛所导致的阻抗的不均匀。另外,能够防止回弹所导致的退绕。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电机,各导体在定子铁心2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卷绕为波状,在周向上到达卷绕开始位置之后,从该位置朝与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为波状,通过重复上述操作而被绕线于定子铁心2。
在利用喷嘴绕线装置而直接连续地将各导体呈波形地卷绕于定子铁心2的情况下,当设为将各导体卷绕为涡旋状且在径向重叠的卷绕方式、即卷绕方向从卷绕开始到卷绕结束为止朝向一个方向的卷绕方式时,担心在靠近喷嘴的各导体产生应变。因该应变而在各导体产生加工硬化,存在难以卷绕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卷绕开始位置一边切换定子铁心2的周向中的卷绕方向、一边在径向重叠而卷绕,能够抑制在靠近喷嘴的各导体产生应变。
另外,在切换卷绕方向时,向各导体施加张力,从而还能够消除各导体的松弛。由此,调节各导体的长度,能够实现在不同相的线圈之间的阻抗的均匀化。
[实施例2的结构]
使用图8,围绕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对实施例2的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实施例2的旋转电机中,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中的处理方式与实施例1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以转弯部20Ua为例,则配置于第N个槽7的第一层的第一导体U1,通过并横跨第N+1个槽7的第一层的上部、第N+2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3个槽7的第二层。
另外,配置于第N个槽7的第二层的第二导体U2,通过并横跨第N+1个槽7的第二层的上部、第N+2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3个槽7的第一层。
此外,第一导体U1与第二导体U2在横跨第N+2个槽时交差。
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在转弯部20中的处理方式也相同。
即,在转弯部20Va中,配置于第N+1个槽7的第一层的第一导体V1,通过并横跨第N+2个槽7的第一层的上部、第N+3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4个槽7的第二层。
另外,配置于第N+1个槽7的第二层的第二导体V2,通过并横跨第N+2个槽7的第二层的上部、第N+3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4个槽7的第一层。
此外,第一导体V1与第二导体V2在横跨第N+3个槽时交差。
并且,在转弯部20Wa中,配置于第N+2个槽7的第一层的第一导体W1,通过并横跨第N+3个槽7的第一层的上部、第N+4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5个槽7的第二层。
另外,配置于第N+2个槽7的第二层的第二导体W2,通过并横跨第N+3个槽7的第二层的上部、第N+4个槽7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进入第N+5个槽7的第一层。
此外,第一导体W1与第二导体W2在横跨第N+4个槽时交差。
由此,由于各导体(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第二导体W2)一边避免轴向的干涉一边处理,故能够减小线圈端部的高度。
[实施例3的结构]
使用图9,围绕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对实施例3的旋转电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3中,第一导体U1、第二导体U2、第一导体V1、第二导体V2、第一导体W1、以及第二导体W2从卷绕开始到卷绕结束为止,在定子铁心2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卷绕为波形。
由此,在定子铁心2上,在轴向端面按照转子的极数产生不卷绕定子线圈3的齿(空齿5A)。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的转子具有14个磁极。因此,如图9所示,定子铁心2的不卷绕定子线圈3的齿,在各轴向端面产生7个,在两轴向端面产生合计14个。
由此,在空齿5A的轴向端面,能够设置位置传感器等与旋转电机相关联的部件。
[变形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实施例,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旋转电机虽是三相交流电动机,但也可以是具有多相的线圈的旋转电机,并不局限于三相交流电动机。
另外,转子形成为电枢的旋转电机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另外,在实施例1中,虽是外转子型的三相交流电动机,但也可以是内转子型的三相交流电动机。在内转子型的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情况下,槽根部侧形成为径向外侧、槽末端侧形成为径向内侧。
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虽串联地结线并形成相线圈,但也可以通过并联地连结第一导体与第二导体来形成相线圈。

Claims (5)

1.一种旋转电机,具备:
电枢铁心,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
电枢绕线,其由以分布卷绕方式配置于所述齿间的槽内的多相的线圈形成;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呈波状地卷绕于所述电枢铁心而沿周向交替地具有:转弯部,其从所述电枢铁心的轴向端面突出;以及槽收容部,其被收容于所述槽,
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被分割为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这两个,
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并排配置在所述槽内,
在所述电枢铁心的径向上,将所述槽在径向上呈开口的一侧设为槽末端侧、将与该槽末端侧相反的一侧设为槽根部侧,并且
在所述槽内的绕线位置中,将槽根部侧定义为第一层、将槽末端侧定义为第二层时,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构成为,在所述转弯部中,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交差,在夹着所述转弯部而连续的所述槽收容部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
在所述槽内,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以沿径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被卷绕,
所述电枢绕线由三相线圈形成,
配置于第N个槽的第一层的导体,横跨第N+1个槽的第一层的上部、第N+2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的第二层,
配置于第N个槽的第二层的导体,横跨第N+1个槽的第二层的上部、第N+2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的第一层。
2.一种旋转电机,具备:
电枢铁心,其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齿;以及
电枢绕线,其由以分布卷绕方式配置于所述齿间的槽内的多相的线圈形成;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呈波状地卷绕于所述电枢铁心而沿周向交替地具有:转弯部,其从所述电枢铁心的轴向端面突出;以及槽收容部,其被收容于所述槽,
所述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被分割为第一导体及第二导体这两个,
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并排配置在所述槽内,
在所述电枢铁心的径向上,将所述槽在径向上呈开口的一侧设为槽末端侧、将与该槽末端侧相反的一侧设为槽根部侧,并且
在所述槽内的绕线位置中,将槽根部侧定义为第一层、将槽末端侧定义为第二层时,
形成所述各相的线圈的导体构成为,在所述转弯部中,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交差,在夹着所述转弯部而连续的所述槽收容部中,配置于第一层的导体与配置于第二层的导体颠倒,
在所述槽内,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以沿径向交替配置的方式被卷绕,
所述电枢绕线由三相线圈形成,
配置于第N个槽的U相线圈是,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1个槽及第N+2个槽的第二层的上部,而进入第N+3个槽,
配置于第N+1个槽的V相线圈是,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2个槽及第N+3个槽的第一层与第二层的边界部分的上部,而进入第N+4个槽,
配置于第N+2个槽的W相线圈是,所述第一导体与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转弯部中上下重叠,并横跨第N+3个槽及第N+4个槽的第一层的上部,而进入第N+5个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体以及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转弯部被扭转于槽根部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体以及所述第二导体,在所述电枢铁心的周向朝一个方向卷绕为波状,到达卷绕开始位置之后,从该位置朝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为波状,通过重复上述动作而被绕线于所述电枢铁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铁心具有在轴向端面不卷绕所述电枢绕线的所述齿。
CN201210014835.3A 2011-01-19 2012-01-17 旋转电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12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8563 2011-01-19
JP2011008563A JP5625936B2 (ja) 2011-01-19 2011-01-19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11231A CN102611231A (zh) 2012-07-25
CN102611231B true CN102611231B (zh) 2015-04-29

Family

ID=4652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483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11231B (zh) 2011-01-19 2012-01-17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25936B2 (zh)
CN (1) CN1026112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7070B2 (ja) * 2013-06-14 2016-12-21 アスモ株式会社 電機子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CN103795170B (zh) * 2014-01-07 2016-02-03 锦州汉拿电机有限公司 车辆用发电机或驱动马达的定子总成
FR3020205B1 (fr) * 2014-04-17 2017-11-03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 bobinage de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comportant une etape de pre-formation et stator bobine correspondant
JP6369294B2 (ja) * 2014-11-06 2018-08-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394971B2 (ja) * 2015-02-19 2018-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10193422B2 (en) * 2015-05-13 2019-01-2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6599713B2 (ja) 2015-09-30 2019-10-30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
JP6465133B2 (ja) * 2017-03-17 2019-02-0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回転電機、固定子巻線
JP7487916B1 (ja) 2023-02-22 2024-05-21 東莞市懋勝電子實業有限公司 省エネ3相ブラシレスdcモー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3163B1 (en) * 2000-01-20 2002-04-1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for an alternator
CN2590252Y (zh) * 2002-12-28 2003-12-03 永济电机厂 直流电机分裂式电枢线圈
CN2694595Y (zh) * 2004-01-08 2005-04-20 陈孙艺 交流发电机的改进结构
CN101868904A (zh) * 2007-11-20 2010-10-20 株式会社电装 制造旋转电机的线圈组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48641A1 (de) * 1973-09-27 1975-04-24 Siemens Ag Straehnenwicklung fuer elektrische maschinen oder apparate
JPH06205573A (ja) * 1992-12-28 1994-07-22 Honda Motor Co Ltd 巻線切替型回転電機
JP3485199B2 (ja) * 1993-12-06 2004-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相回転機の固定子巻線方法
FR2896351B1 (fr) * 2006-01-16 2008-04-18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Procede pour realiser un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et agencement de conducteurs sur un support
JP2009131092A (ja) * 2007-11-26 2009-06-11 Denso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5367352B2 (ja) * 2008-11-28 2013-12-11 三工機器株式会社 コイル付きステータコア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3163B1 (en) * 2000-01-20 2002-04-16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for an alternator
CN2590252Y (zh) * 2002-12-28 2003-12-03 永济电机厂 直流电机分裂式电枢线圈
CN2694595Y (zh) * 2004-01-08 2005-04-20 陈孙艺 交流发电机的改进结构
CN101868904A (zh) * 2007-11-20 2010-10-20 株式会社电装 制造旋转电机的线圈组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52005A (ja) 2012-08-09
CN102611231A (zh) 2012-07-25
JP5625936B2 (ja)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1231B (zh) 旋转电机
JP4987628B2 (ja) 回転電機子、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CN101635494B (zh) 电机转子及含有所述转子的电机
JP2012152028A (ja) 回転電機
CN102237734B (zh) 一种电机
CN101297464B (zh) 旋转电机中的电枢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64109B (zh)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3264A (zh) 机械整流开关磁阻电机
KR20150034504A (ko) 모터의 코일 권선구조
CN103516072A (zh) 电动马达的转子中的线圈导线的布置
CN104065217A (zh) 线圈制造用绕组构件、线圈、旋转电机及线圈制造方法
KR101533519B1 (ko) 전기 기계 및 전기 기계의 코일 권취 방법
US8946965B2 (en) Armature of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motor
CN202550698U (zh) 具有由不同导体材料形成的相绕组的多相机电机器和定子
CN209608415U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02237733B (zh) 电机
CN106357018A (zh) 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08092472B (zh) 一种单元电机为9槽4极的永磁电机定子绕线方法
EP2720354B1 (en) Electrical machine, particularly a permanent magnet motor, and a method to provide the electrical windings thereof
KR20100131379A (ko) 코어 권선 장치 및 코어 권선 방법
US9825498B2 (en) Armature and arma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1582600A (zh) 单线多极小型外转子变频发电机定子绕组
JP2010081670A (ja) 交流発電機
KR102629685B1 (ko) 헤어핀 권선모터의 고정자 어셈블리
CN203788113U (zh) 用于六槽四极的永磁有刷电机的绕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