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15032A - 终端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终端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15032A
CN106415032A CN201580026673.7A CN201580026673A CN106415032A CN 106415032 A CN106415032 A CN 106415032A CN 201580026673 A CN201580026673 A CN 201580026673A CN 106415032 A CN106415032 A CN 1064150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limiting unit
terminal member
compon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66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15032B (zh
Inventor
佐野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 L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 L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 Lex Corp filed Critical Hi L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15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5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15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150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4Construction of the end-piece of the flexible member; Attachment thereof to the flexibl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2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bayonet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0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 F16B7/0406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coaxial
    • F16B7/0413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coaxial for tubes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将终端构件(4)向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插入而进行连接的终端连接构造(1),其特征在于,终端构件(4)具备终端构件主体(5)和嵌合件(6),该终端构件主体具备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的安装部(51)及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的插入部(52),该嵌合件嵌合于插入部(52),嵌合件(6)具备多个弹性片(61)和限制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的多个限制部(62),插入部(52)具备轴部(52b),该轴部具有向轴向的一方缩径的缩径部(52d),限制部(62)具备向嵌合件(6)的轴向内侧位移的位移部(62c),嵌合件(6)以使位移部(62c)沿着缩径部(52d)的方式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因此能够限制具有弹性片和限制部的嵌合于终端构件主体的嵌合件相对于终端构件主体沿轴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终端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将控制线缆那样的长条构件与对方构件连结的构造之一,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控制线缆连结的中继机构。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1的中继机构100将相对于中继机构100而向一方的方向延伸的控制线缆101a与向另一方的方向延伸的控制线缆101b进行中继连接。具体而言,一方的控制线缆101a的内线缆102a的线缆端103卡定于接头构件104的一端(图9中,左侧)。另一方的控制线缆101b的内线缆102b卡定于附属构件105,附属构件105插入于在接头构件104形成的插通孔106而安装于接头构件104。
在插入于接头构件104的插通孔106的附属构件105设有弹簧构件107,弹簧构件107具备局部地沿周向扩展的板簧108。弹簧构件107在插入于接头构件104的插通孔106时发生弹性变形,在进入到接头构件104的内部之后,弹簧构件107的板簧108向外扩展,将附属构件105与接头构件104连结。如图10所示,弹簧构件107从附属构件105的前端被压入,嵌合并安装于附属构件105的轴状的部位中的直径变细的安装部位109。弹簧构件107除了局部性地沿周向扩展的板簧108以外,在板簧108之间设有限制部110,该限制部110夹入于在安装部位109的轴向两侧形成的阶梯109a、109b的部分,在向接头构件104的插通孔106插入附属构件105时,限制弹簧构件107相对于附属构件105的轴向的移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从作为终端构件的附属构件105的前端将与终端构件嵌合的嵌合件即弹簧构件107压入时,由于附属构件105和弹簧构件107的轴心以倾斜的状态压入的情况等压入的方法,限制部110发生塑性变形而本来不向外侧扩展的限制部110成为向外侧扩展的状态,存在与安装部位109的阶梯109a、109b(尤其是阶梯109b)无法顺畅地卡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将附属构件105向接头构件104的插通孔106插入时,弹簧构件107相对于附属构件105的安装部位109沿轴向(图9中,右侧)偏移,限制部110的端部上行而覆盖阶梯109b,附属构件105与接头构件104的连结不顺畅,有时需要对弹簧构件107进行后续加工、校正加工来安装。因此,在向附属构件105压入弹簧构件107时需要确认卡合状态,而且在该卡合不适当的情况下,需要校正等的工序。即,希望能够容易地安装弹簧构件107和附属构件105的构造。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得到终端构件主体与嵌合于终端构件主体的嵌合件的适当的嵌合的终端连接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具备安装长条构件的终端并与对方构件连接的终端构件,将该终端构件向所述对方构件的插入开口部插入而与所述对方构件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构件具备终端构件主体和嵌合件,该终端构件主体具备安装所述长条构件的终端的安装部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并向所述插入开口部插入的插入部,该嵌合件嵌合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的插入部,所述嵌合件具备多个弹性片和多个限制部,所述多个弹性片在向所述插入开口部插入时发生弹性变形而插入于所述插入开口部,且在插入于所述插入开口部之后扩展,从而所述多个弹性片与所述对方构件的内侧卡合部卡合,所述多个限制部在所述多个弹性片之间沿所述插入部的轴向延伸,所述多个限制部的轴向两端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卡合而限制所述嵌合件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在轴向上的移动,所述插入部具备轴部,该轴部沿轴向延伸且具有向轴向的一方缩径的缩径部,所述限制部具备向所述嵌合件的轴向内侧位移的位移部,所述嵌合件以使所述位移部沿着所述缩径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具有与所述限制部卡合的卡合部,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缩径部与所述卡合部相邻设置。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缩径部是向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所述位移部对应于所述锥部而朝向所述嵌合件的内侧方向位移。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具有弹簧弹性,位移部在所述嵌合件装配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的状态下,通过由所述弹簧弹性产生的弹性力,以与所述缩径部抵接的方式位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能够限制具有弹性片和限制部的嵌合于终端构件主体的嵌合件相对于终端构件主体沿轴向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图1的终端连接构造的分解图。
图3(a)是图1的终端连接构造所使用的终端构件主体的立体图,(b)是(a)的终端构件主体的侧视图。
图4(a)是图1的终端连接构造所使用的嵌合件的侧视图,(b)是(a)的嵌合件的从基端侧观察到的图,(c)是(a)的嵌合件的底面图。
图5(a)~(c)是表示将图1的终端连接构造所使用的终端构件与对方构件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6(a)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终端构件主体安装有图4所示的嵌合件的终端构件的侧视图,(b)是表示(a)的嵌合件的限制部以变形的状态安装的终端构件的侧视图。
图7(a)是表示将以往的终端连接构造的嵌合件嵌合于插入部之前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a)的嵌合件相对于插入部的前端部以倾斜的状态嵌入的状态的图,(c)是表示(a)的嵌合件相对于插入部的前端部以倾斜的状态被压入且限制部变形后的状态的图,(d)是表示(a)的嵌合件以限制部发生了塑性变形的状态嵌合于插入部的状态的图。
图8(a)是表示图7(a)的嵌合件的弹性片与对方构件的插入开口部的开口缘抵接时的嵌合件的状态的图,(b)是表示(a)的嵌合件相对于插入部沿轴向偏移而从嵌合部位脱出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控制线缆的中继机构的图。
图10是图9的中继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1具备安装有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并与对方构件3连接的终端构件4,将终端构件4向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插入而与对方构件3连接。终端连接构造1为了经由终端构件4将对方构件3与长条构件2连接而使用,例如,能够应用于将多个控制线缆相互进行中继连接的车辆用的座椅操作装置、加油口盖的开闭机构、行李箱的开闭机构等。而且,也能够应用于车辆用以外的用途。
长条构件2具有规定的长度,为了经由终端构件4将分离的地点间连接而使用。而且,长条构件2只要是将分离的地点连接的结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图1及图2所示,也可以是具备内线缆22a、22b和外壳体23a、23b的控制线缆、或传递操作力的杆状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线缆的内线缆22a、22b的一端侧的终端21a、21b安装于终端构件4,但是也可以将外壳体23a、23b的终端安装于终端构件4。而且,在图1中,在终端构件4上安装两个长条构件2,但是安装于终端构件4的长条构件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
终端构件4与对方构件3连接且作为将长条构件2与对方构件3连接的连接部发挥作用,详情后述。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与终端构件4之间的安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可以通过卡合来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也可以通过浇注、焊接、螺合等其他的公知的固定方法来安装。安装有长条构件2的终端构件4如上所述插入于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而与对方构件3连接。
对方构件3是终端构件4所连接的连接对象,如图1所示,具有能够供终端构件4插入的插入开口部3a。对方构件3只要是根据终端连接构造1的用途而能够将终端构件4连接的结构即可,其形状、构造不受限定。而且,插入开口部3a能够根据插入的终端构件4的形状适当变更,如后所述,终端构件4的嵌合件6的弹性片61在终端构件4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抵接而向径向内侧位移,在终端构件4的插入完成后而弹性片61扩展时,弹性片61与设置在插入开口部3a的周围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设为防止终端构件4从对方构件3脱落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对方构件3表示作为具有能够供终端构件4插入的内部空间S的大致筒状的接头构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对方构件3(接头构件)的一侧连接终端构件4,在另一侧连接另一内线缆22c,由此利用对方构件3(接头构件)将另一内线缆22c与长条构件2连结。关于对方构件3与终端构件4之间的连接构造在后文叙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若对另一内线缆22c施加拉拽操作,则经由对方构件3(接头构件)能够对两个长条构件2进行拉拽操作。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关于对方构件3,在对方构件3的一端侧连接终端构件4,在另一端侧卡定另一内线缆22c的终端21c,从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在筒状的接头箱C内。
接头箱C收容与终端构件4卡合的对方构件3,在一侧(图1中,右侧)的构件上固定两个外壳体23a、23b的终端,在另一侧(图1中,左侧)的构件上固定供另一内线缆22c插通的外壳体23c的终端,从而构成中继机构。这样的中继机构如上所述能够应用于例如车辆的座椅操作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将一个长条构件(外壳体23c、内线缆22c)与两个长条构件2(外壳体23a、内线缆22a、外壳体23b、内线缆22b)进行中继连接的中继机构。然而,没有限定为这样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例如加油口盖的开闭机构等将一个长条构件与一个长条构件进行中继连接的中继机构,还可以是将两个长条构件与两个长条构件连接的结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构件4仅与对方构件3的一端侧连接,但也可以与对方构件3的两端连接。而且,终端构件4为了将长条构件2的终端连接而也可以安装于托架等。
接下来,说明终端构件4的构造及终端构件4与对方构件3之间的连接构造。如图1及图2所示,终端构件4具备终端构件主体5和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的嵌合件6。终端构件主体5是将长条构件2与对方构件3连接的构件,具备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的安装部51、及从安装部51延伸并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的插入部52。
终端构件主体5的安装部51是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的部位。安装部5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即可,如图2、图3(a)及(b)所示,外形也可以为大致圆柱状,还可以为角柱状、其他的形状。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向安装部51的安装方法如上所述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通过卡合等公知的固定方法来安装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在通过卡合将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安装于安装部51的情况下,卡合固定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也可以从安装部51的外周侧进行卡合,在长条构件2仅为一个的情况等,还可以在终端构件主体5的插入部52的内部设置空洞,穿过插入部52的内部而将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卡合于安装部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b)所示,终端构件主体5的安装部51形成为比插入部52大的柱状,在安装部51形成有将控制线缆的内线缆22a、22b的线缆端(终端21a、21b)卡定的卡定凹部51a。卡定凹部51a在安装部51的两端面中的插入部52延伸的一侧的端面51b(参照图3(b))处开口,缩短安装部51的轴向长度,实现终端构件主体5的小型/轻量化。如图3(a)及(b)所示,卡定凹部51a在安装部51的外周侧及端面51b开口。内线缆22a、22b的终端21a、21b从安装部51的外周侧插入而卡合于卡定凹部51a,在内线缆22a、22b的安装时沿着对内线缆22a、22b进行引导的引导槽51c(参照图3(a))来安装内线缆22a、22b。
另外,图3(a)及(b)所示的终端构件主体5的形状只不过是一例,安装部51和插入部52的大小(轴向、绕轴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而且,卡定凹部51a的形状也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形状,根据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的形状等能够适当变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示出引导槽51c从卡定凹部51a沿着安装部51的周向延伸之后沿着安装部51的轴向延伸的形状,但是引导槽51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为图示的形状。此外,长条构件2的终端21a、21b的向安装部51的卡合构造根据使用的长条构件2的根数、终端21a、21b的形状或大小、终端构件主体5的形状或大小而能够适当变更,能够使用公知的卡合构造。
如图2、图3(a)及(b)所示,终端构件主体5的插入部52从安装部51呈与安装部51同轴状地延伸。如图1所示,插入部52是供嵌合件6嵌合并插入于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的部位。插入部52具备沿轴向延伸的轴部52b。轴部52b是插入部52中的安装嵌合件6的轴状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b)所示,插入部52具备:后端部位52c,设置在插入部52的后端侧且具有能够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的大小;轴部52b,从后端部位52c向前端侧延伸;前端部位52a,设置在轴部52b的前端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b)所示,前端部位52a具有大致圆柱状部和在大致圆柱状部的插入部前端侧形成的圆锥台形状部。后端部位52c在安装部51的前端侧呈与安装部51同轴状地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后端部位52c形成为与前端部位52a的大致圆柱状部大致相同的直径。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52b形成为比前端部位52a的大致圆柱状部和后端部位52c小的直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前端”是指插入部52的自由端,“后端”是指插入部52的与前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同样,轴部52b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指与插入部52的前端侧(图3(a)及(b)中,左侧)、插入部52的后端侧(图3(a)及(b)中,右侧)相同的方向。而且,如后所述,称为限制部62的前端部、后端部时,是指嵌合件6安装于轴部52b时的插入部52的前端侧的限制部62的端部、插入部52的后端侧的限制部62的端部。
轴部52b如后所述是供嵌合件6嵌合的部位,在轴部52b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具备卡合部E1、E2,以避免嵌合于轴部52b的嵌合件6沿轴向移动。卡合部E1、E2是与后述的限制部62的两端分别沿轴向抵接而与限制部62卡合的部位,对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的卡合部E1示出作为前端部位52a与轴部52b之间的阶梯,后端侧的卡合部E2示出作为轴部52b与后端部位52c之间的阶梯。然而,如后所述,只要是以能够限制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的方式卡合即可,卡合部E1、E2没有限定为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及后端部位52c与轴部52b之间的阶梯,其构造没有特别限定。
接下来,说明安装于插入部52的嵌合件6。嵌合件6嵌合而安装于插入部52,嵌合件6具有在将插入部52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之后避免终端构件4在操作时等从插入开口部3a脱出的功能。如图4(a)~(c)所示,嵌合件6具备多个弹性片61、在多个弹性片61之间沿着插入部52的轴向延伸的多个限制部62。如图1所示,嵌合件6在嵌合于终端构件主体5的插入部52的轴部52b时,为了与轴部52b的轴成为同轴,而将多个弹性片61和多个限制部62在绕轴方向上交替配置。嵌合件6构成为在向轴部52b嵌合时或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等能够弹性变形。更详细说明的话,本实施方式的嵌合件6在嵌合件6的前端侧(嵌合件6安装于轴部52b时的轴部52b的前端侧(图4(a)、(c)中,左侧)),将弹性片61及限制部62在周向上连结于大致环状的基部63。以在将嵌合件6从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嵌合时基部63能够扩径的方式,在大致环状的基部63沿轴向设置狭缝SL。嵌合件6向插入部52的嵌合只要是嵌合件6以避免从插入部52脱落的方式嵌入的结构即可,例如图2所示,使用夹具等,一边将限制部62或基部63向外侧扩展一边将嵌合件6的后端侧(图2中,右侧)从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压入并嵌入,在嵌入后通过使限制部62或基部63复原成原来的状态而能够嵌合。
如图5(a)~(c)所示,多个弹性片61在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发生弹性变形而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在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之后扩展,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弹性片61通过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从而防止嵌合有嵌合件6的终端构件主体5在长条构件2被操作时等从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脱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5(a)~(c)所示,弹性片61形成为从基部63朝向轴部52b的后端侧而向外侧扩展延伸的板簧状,多个(两个)弹性片61在周向上大致均等地分离设置。如图5(a)所示,弹性片61在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以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抵接的方式向外侧扩展,如图5(b)所示,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抵接之后,通过将插入部52向插入开口部3a进一步压入,由此,向外侧扩展的弹性片61朝向插入部52的轴心方向而向内侧发生弹性变形地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在插入之后,如图5(c)所示,弹性变形的弹性片61返回原来的状态而向外侧扩展。如图5(c)所示,返回原来的状态的弹性片61能够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即使对安装于终端构件4的长条构件2进行拉拽操作,终端构件主体5也不会从插入开口部3a脱出。并且,例如在图1中,将图中左侧的内线缆22c向左侧进行拉拽操作时,对方构件3也在接头箱C内向左侧移动。当对方构件3向左侧移动时,由于弹性片61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因此终端构件4也与对方构件3一起向左侧移动。由此,对图1中右侧的两个长条构件2(内线缆22a、22b)进行操作。
在图4(a)~(c)所示的嵌合件6中,弹性片61示出从大致环状的基部63呈直线性地延伸的结构,但是只要在插入部52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发生弹性变形,在插入后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防止终端构件主体5从插入开口部3a脱出即可,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而且,设于嵌合件6的弹性片61的个数只要是弹性片61以避免终端构件主体5从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脱出的方式与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卡合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如图4(a)~(c)所示为两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
如图5(b)所示,弹性片61在将插入部52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一边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抵接一边插入,因此弹性片61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承受与插入方向(图5中,左侧)相反的方向(图5中,右侧)的反力。因此,嵌合件6的轴向两端设有与终端构件主体5卡合的多个限制部62,以避免由于弹性片61承受的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反力而嵌合件6相对于插入部52在轴向上偏移。
限制部62限制嵌合件6的相对于插入部52的轴向的移动。在此,限制部62的“限制轴向的移动”如上所述是指限制嵌合件6从插入部52(轴部52b)脱离那样的轴向的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嵌合件6在与插入部52的轴部52b之间的微小的间隙之间沿轴向移动那样的情况等、由于限制部62的轴向的长度形成得比轴部52b短而嵌合件6在轴部52b不会从轴部52b脱离地沿轴向移动那样的情况不包含于在此所说的“轴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62如图5(a)~(c)所示,限制部62的前端部62a与轴部52b的前端侧的卡合部E1卡合,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与轴部52b的后端侧的卡合部E2卡合。由此,限制部62在将插入部52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与轴部52b的后端侧的卡合部E2卡合,限制嵌合件6相对于插入部52向后端侧的移动。并且,在将插入部52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之后,由于长条构件2的操作等而对方构件3的内侧卡合部3b与弹性片61卡合时,嵌合件6由于来自内侧卡合部3b的反力而施加使嵌合件6相对于插入部52向插入部52的前端侧移动的方向的力,但是限制部62的前端部62a与轴部52b的前端侧的卡合部E1卡合,从而限制嵌合件6相对于插入部52向前端侧的移动。
限制部62设置于在嵌合件6设置的多个弹性片61之间。即,在周向上从弹性片61分离且相邻地设置在多个弹性片61之间。限制部62与弹性片61同样是从环状的基部63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c)所示,在两个弹性片61之间设置两个限制部62。然而,限制部62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设置四个弹性片61的情况下,不需要在四个弹性片61之间的全部四个空间设置限制部62,只要设置至少两个限制部62即可。
接下来,更详细地说明轴部52b及限制部62。
如图2、图3(a)及(b)所示,轴部52b具有向轴向的一方缩径的缩径部52d。缩径部52d是为了在嵌合件6安装于轴部52b时使嵌合件6的向径向内侧位移的位移部62c能够沿着该缩径部52d而在轴部52b处缩径的部位。缩径部52d只要是以位移部62c沿着该缩径部52d的方式在轴部52b的外周上的至少一部分缩径即可,根据位移部62c的形状、构造,能够变更缩径部52d的形状、构造。缩径部52d只要形成在与形成限制部62的位移部62c的位置对应的轴向位置即可,只要设置在轴部52b的轴向的一方,即,前端侧及/或后端侧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a)及(b)所示,轴部52b具备柱状部52e和直径比柱状部52e小的缩径部52d。而且,缩径部52d表示作为向轴部52b的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缩径部52d与后端侧的卡合部E2相邻设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及(b)所示,在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与柱状部52e之间形成有表示作为阶梯的前端侧的卡合部E1,在插入部52的后端部位52c与表示作为锥部的缩径部52d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作为阶梯而形成的后端侧的卡合部E2。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的卡合部E1在与轴部52b的柱状部52e的端部之间形成作为具有与嵌合件6的板材的厚度大致相当的高度的阶梯,后端侧的卡合部E2在与轴部52b的缩径部52d的后端之间形成作为比卡合部E1侧的阶梯高的阶梯。需要说明的是,缩径部52d也可以缩径为锥形以外的形状,例如阶梯状,还可以缩径为槽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缩径部52d在轴部52b的周向上连续地缩径,但也可以仅是周向的一部分缩径。
对应于上述的缩径部52d,限制部62具备位移部62c。如图6(a)所示,嵌合件6以使位移部62c沿着缩径部52d的方式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在嵌合件6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时,位移部62c沿着缩径部52d配置。由于位移部62c预先向径向内侧位移,因此即使在将嵌合件6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时限制部62向径向外侧位移而扩径,通过限制部62的弹性也能返回扩径前的原来的状态,从而能够得到限制部62与卡合部E2的卡合。通过使限制部62与终端构件主体5的卡合更可靠,限制部62不上行于卡合部而能够进行终端构件4与对方构件3的连接。在此,“沿着缩径部52d”是指如后所述,例如嵌合件6从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侧一边扩展一边嵌入而安装于轴部52b时,为了能够确保限制部62与终端构件主体5的卡合而将位移部62c对应于缩径部52d的形状或位置进行配置的情况。位移部62c只要构成为沿着缩径部52d即可,可以是位移部62c与缩径部52d接触,也可以是位移部62c与缩径部52d不接触(从缩径部52d的表面稍浮起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位移部62c沿着(进入)缩径部52d而配置,通过限制部62与卡合部E1、E2等的卡合来限制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位移部62c嵌入并卡合于槽状的缩径部52d来限制嵌合件6的移动,还可以通过位移部62c的表面与缩径部52d的表面接触摩擦来限制嵌合件6的移动。
如图4(c)及图6(a)所示,位移部62c向嵌合件6的轴向内侧位移。即,位移部62c相对于嵌合件6的轴而相对地向内侧(接近嵌合件6的轴的方向)位移。需要说明的是,位移部62c的位移可以在嵌合件6的制造时通过折弯等进行位移,也可以在向终端构件主体5组装前进行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c)及图6(a)所示,缩径部52d是向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位移部62c对应于锥部而朝向嵌合件6的内侧方向进行位移。更具体而言,限制部62具有在其轴向的中央部向内侧折弯且与嵌合件6的轴大致平行地沿轴向延伸的平坦部62d、相对于平坦部62d倾斜的锥状的位移部62c,锥状的位移部62c向作为锥部而表示的缩径部52d侧位移。在此,“对应于锥部”的位移部62c的位移只要是避免在作为锥部而表示的缩径部52d的形状中位移部62c与锥部干涉而阻碍终端构件4与对方构件3的连接那样的位置/范围内的位移即可,位移部62c无需形成为锥状。例如,位移部62c也可以弯曲,还可以朝向嵌合件6的内侧而呈阶梯状地突出。而且,在位移部62c形成为锥状的情况下,位移部62c的锥角与缩径部52d的锥部的锥角可以大致相同,也可以设为不同的角度。
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嵌合件6使用夹具等从插入部52的前端侧(前端部位52a)嵌入。此时,嵌合件6的限制部62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向径向外侧扩展,若直接将嵌合件6朝向插入部52的后端侧嵌入,则由于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而大致环状的基部63发生弹性变形而扩展。当大致环状的基部63越过前端部位52a时,嵌合件6复原成原来的形状,向轴部52b嵌入。在此状态下,限制部62的前端侧的端部62a和限制部62的后端侧的端部62b与卡合部E1、E2分别卡合,嵌合件6夹入于卡合部E1、E2之间而与插入部52的轴部52b嵌合,嵌合件6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
以往的构造的情况也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具有大致环状的基部和限制部的构造,以同样的安装方法安装。在该以往的构造中,使用图7(a)~(d)、图8(a)、(b)说明将嵌合件安装于插入部的情况。
在以往的构造中,如图7(a)所示,轴部520b不具有缩径部,限制部620设置成与嵌合件600的轴平行。从图7(a)所示的状态开始,将嵌合件600的限制部620的前端部插入并安装于插入部520的前端部位520a。然而,将嵌合件600向插入部520较强地插入时,如果不是嵌合件600与插入部520的轴对合而且均匀地施加力来压入,则如图7(b)所示,嵌合件600的轴相对于插入部520的轴有时会倾斜。在此状态下若将嵌合件600向插入部520较强地压入,则如图7(c)所示,存在至少一方的限制部620(在图7(c)中,下侧的限制部620)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将嵌合件600直接向插入部520插入,则如图7(d)所示,嵌合件600安装于插入部520的轴部520b,但是塑性变形的限制部620不与插入部520的轴部520b的后端侧的阶梯部St2卡合,无法限制嵌合件600相对于插入部520的轴向的移动。即,如图8(a)所示,在限制部620的后端侧的端部无法与轴部520b的后端侧的阶梯部St2卡合的状态下,若向对方构件300的插入开口部300a插入,则插入开口部300a的开口缘与向外侧扩展的弹性片610抵接。在插入开口部300a的开口缘与弹性片610抵接之后,若仍插入,则弹性片610从插入开口部300a的开口缘接受朝向图中的右侧的反力,嵌合件600从开口缘向右侧受到力。嵌合件600的限制部620中的一方发生塑性变形而不与阶梯部St2卡合,嵌合件600向轴部520b的嵌合变得不稳定。因此,若仍将插入部520向插入开口部300a插入,则如图8(b)所示,成为不稳定的嵌合状态的嵌合件600越过轴部520b的阶梯St2而上行于轴部520b的轴向外侧。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将终端构件顺畅地安装于对方构件的情况,也存在不得不进行后续加工、校正加工来安装,或者不得不更换嵌合件600而再次进行安装作业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终端连接构造1中,如图6(a)所示,轴部52b具有缩径部52d,限制部62具备位移部62c,以使位移部62c沿着缩径部52d的方式将嵌合件6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因此,朝向嵌合件6的轴而位移的位移部62c成为朝向缩径部52d侧而进入到终端构件4的径向内侧的状态,嵌合件6的限制部62的轴向两端与终端构件主体5卡合。并且,在将嵌合件6从插入部52的前端部位52a侧安装时,即使限制部62稍向外侧扩展,由于位移部62c朝向嵌合件6的轴而向内侧位移,因此位移部62c也以沿着缩径部52d的方式配置,即,以不会上浮至位移部62c越过后端侧的卡合部E2的程度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限制部62(位移部62c)稍向外侧扩展,在插入时稍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下,限制部62也能够维持与轴部52b的卡合。
另外,如图6(b)所示,即使限制部62比较大地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下,由于在向终端构件主体5安装之前嵌合件6的限制部62因位移部62c向内侧位移,因此即使限制部62在某程度上发生塑性变形,限制部62与轴部52b的卡合也比以往变得可靠。在嵌合件6嵌合于轴部52b的状态(参照图5(a))下,若将终端构件主体5的插入部52向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插入(参照图5(b)),则弹性片61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抵接,弹性片61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接受朝向图5(b)中的右侧的反力。此时,如图6(a)所示,位移部62c成为朝向缩径部52d侧而进入到终端构件的径向内侧的状态,限制部62的轴向两端与终端构件主体5卡合。而且,如图6(b)所示,即使限制部62变形,限制部62的轴向两端也与终端构件主体5卡合。因此,通过位移部62c及缩径部52d,嵌合件6在将插入部52插入于插入开口部3a时即使从插入开口部3a的开口缘接受反力,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也不会越过卡合部E2,从而相对于终端构件主体5沿轴向移动的情况受到限制。
另外,在图5(a)~(c)中,说明将已经安装有嵌合件6的终端构件4向对方构件3安装时的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的限制,但是在利用夹具将嵌合件6向插入部52安装时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在向插入部52安装嵌合件6时,仅将嵌合件6向夹具安装,从安装于夹具的嵌合件6的后端侧压入并插入插入部52,由此将嵌合件6安装于插入部52。在以往的构造中,在嵌合件600已经嵌合于插入部520的状态下,若将插入部520朝向夹具进一步压入,则限制部620的后端部有时会上行于阶梯部St2。另一方面,在具有缩径部52d和位移部62c的终端构件4中,如上所述,限制部62与轴部52b的卡合即使限制部62在插入时发生了塑性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限制部62与轴部52b的卡合。由此,即使在将嵌合件6安装于插入部52时,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也不会越过卡合部E2,能够限制嵌合件6相对于终端构件主体5沿轴向的移动。
另外,在轴部52b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具有与限制部62卡合的卡合部E1、E2,限制部62的前端部62a及后端部62b与卡合部E1、E2卡合,在缩径部52d与卡合部E1、E2相邻设置的情况下,在嵌合件6安装于终端构件主体5时,限制部62的前端部62a及后端部62b与卡合部E1、E2的卡合完成,防止限制部6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卡合部E1、E2的上行。由此,限制嵌合件6相对于终端构件主体5的在轴向上的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径部52d与后端侧的卡合部E2侧相邻设置,位移部62c也设置在限制部62的后端侧。后端侧的卡合部E2是在插入部52向插入开口部3a插入时、基于夹具进行的嵌合件6向插入部52的安装时,供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卡合的部位。因此,在缩径部52d与后端侧的卡合部E2侧相邻设置且位移部62c设置在限制部62的后端侧的情况下,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与后端侧的卡合部E2更可靠地卡合。即,在图6(a)所示的位移部62c的状态(在限制部62几乎未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与图6(b)所示的位移部62c的状态(限制部62向外侧扩展而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之间,能够确保宽幅的限制部62的卡合。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增大向插入部52插入时的限制部62的变形的允许范围。此外,通过设置缩径部52d,无需为了形成后端侧的卡合部E2而增大插入部52的后端部位52c的直径,也能够减小插入部52的后端部位52c所插入的对方构件3的插入开口部3a的大小,能够使对方构件3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径部52d是向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位移部62c对应于锥部而朝向嵌合件的内侧方向位移。在缩径部52d设为沿轴向不具有长度的槽状的情况下,为了使缩径部52d与位移部62c的轴向的位置关系对合而要求尺寸精度,但是在将缩径部52d设为向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的情况下,即使位移部62c的轴向存在尺寸误差,也容易吸收该尺寸误差,并使位移部62c沿着锥部的锥面。而且,安装嵌合件6时的安装容易,能更可靠地在后端侧的卡合部E2卡合限制部62的后端部62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62具有弹簧弹性,位移部62c在嵌合件6装配于终端构件主体5的状态下,通过基于弹簧弹性的弹性力,以与缩径部52d抵接的方式位移。通过限制部62的弹簧弹性,限制部62的位移部62c的至少一部分与缩径部52d抵接。更具体而言,在嵌合件6装配于终端构件主体5时,朝向嵌合件6的轴位移的位移部62c先向外侧扩展,然后利用弹簧弹性向内侧复原。利用限制部62的弹簧弹性而向内侧复原的位移部62c中,位移部62c的后端侧的端部(限制部的后端部62b)(或者位移部62c的内侧的面整体)与缩径部52d的锥部接触。这样,限制部62具有弹簧弹性,利用弹簧弹性的弹性力而使位移部62c与缩径部52d的表面抵接的情况下,限制部62更可靠地与终端构件主体5卡合。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嵌合件6的轴向的移动。
标号说明
1 终端连接构造
2 长条构件
21a、21b、21c 终端
22a、22b、22c 内线缆
23a、23b、23c 外壳体
3 对方构件
3a 插入开口部
3b 内侧卡合部
4 终端构件
5 终端构件主体
51 安装部
51a 卡定凹部
51b 安装部的端面
51c 引导槽
52 插入部
52a 插入部的前端部位
52b 插入部的轴部
52c 插入部的后端部位
52d 缩径部
52e 柱状部
6 嵌合件
61 弹性片
62 限制部
62a 限制部的前端部
62b 限制部的后端部
62c 位移部
62d 平坦部
63 基部
C 接头箱
E1、E2 卡合部
S 内部空间
SL 狭缝

Claims (4)

1.一种终端连接构造,具备安装长条构件的终端并与对方构件连接的终端构件,将该终端构件向所述对方构件的插入开口部插入而与所述对方构件连接,所述终端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构件具备终端构件主体和嵌合件,该终端构件主体具备安装所述长条构件的终端的安装部及从所述安装部延伸并向所述插入开口部插入的插入部,该嵌合件嵌合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的插入部,所述嵌合件具备多个弹性片和多个限制部,所述多个弹性片在向所述插入开口部插入时发生弹性变形而插入于所述插入开口部,且在插入于所述插入开口部之后扩展,从而所述多个弹性片与所述对方构件的内侧卡合部卡合,所述多个限制部在所述多个弹性片之间沿所述插入部的轴向延伸,所述多个限制部的轴向两端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卡合而限制所述嵌合件相对于所述插入部的在轴向上的移动,
所述插入部具备轴部,该轴部沿轴向延伸且具有向轴向的一方缩径的缩径部,所述限制部具备向所述嵌合件的轴向内侧位移的位移部,所述嵌合件以使所述位移部沿着所述缩径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具有与所述限制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限制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与所述卡合部卡合,所述缩径部与所述卡合部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终端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缩径部是向后端方向缩径的锥部,所述位移部对应于所述锥部而朝向所述嵌合件的内侧方向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弹簧弹性,位移部在所述嵌合件装配于所述终端构件主体的状态下,通过由所述弹簧弹性产生的弹性力,以与所述缩径部抵接的方式位移。
CN201580026673.7A 2014-05-29 2015-05-28 终端连接构造 Active CN106415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1438 2014-05-29
JP2014111438A JP6113114B2 (ja) 2014-05-29 2014-05-29 端末接続構造
PCT/JP2015/065339 WO2015182683A1 (ja) 2014-05-29 2015-05-28 端末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5032A true CN106415032A (zh) 2017-02-15
CN106415032B CN106415032B (zh) 2019-06-04

Family

ID=54699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6673.7A Active CN106415032B (zh) 2014-05-29 2015-05-28 终端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98744A1 (zh)
JP (1) JP6113114B2 (zh)
CN (1) CN106415032B (zh)
WO (1) WO201518268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4729A (zh) * 2018-11-28 2021-07-23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插通部件固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7499B2 (ja) * 2018-10-15 2021-11-17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
JP7308132B2 (ja) 2019-11-26 2023-07-13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連結機構
JP7260489B2 (ja) * 2020-01-08 2023-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作用ケーブ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243381A (fr) * 1959-01-24 1960-10-07 Gauthier Gmbh A Déclencheur souple à fonctions multiples
JPS5816420U (ja) * 1981-07-23 1983-02-01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ルケ−ブルの端末装置
US5156063A (en) * 1991-04-08 1992-10-20 Teleflex Incorporated Conduit and core element adjust having sliding collar lock
DE19820547C2 (de) * 1998-05-08 2002-01-31 Kuester & Co Gmbh Mechanischer Betätigungszug
JP4933750B2 (ja) * 2004-06-23 2012-05-16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中継接続装置
US8141454B2 (en) * 2008-12-12 2012-03-27 Dura Automotive Systems, Llc Cable assembly with retainer
CN102996612A (zh) * 2011-09-15 2013-03-27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操纵拉索的接头及其使用方法
JP5846850B2 (ja) * 2011-10-21 2016-01-20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機構
JP2013177936A (ja) * 2012-02-28 2013-09-09 Hi-Lex Corporation アタッチメント部材および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連結構造
CN203453259U (zh) * 2013-07-10 2014-02-26 天津千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闸线连接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4729A (zh) * 2018-11-28 2021-07-23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插通部件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15032B (zh) 2019-06-04
US20170198744A1 (en) 2017-07-13
JP6113114B2 (ja) 2017-04-12
WO2015182683A1 (ja) 2015-12-03
JP2015224767A (ja) 2015-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5032A (zh) 终端连接构造
CN102918316B (zh) 快速连接器
CN101660642B (zh) 联接装置、其凸构件的形成方法及抵抗旋转的方法
CN105546218B (zh) 车辆用保持部件
US8632360B2 (e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having a collapsible portion
CN102770671B (zh) 固定装置以及设有该固定装置的安装件
US20150295357A1 (en) Connector with vibratory connection feedback
AU2003204013B2 (en) Reverse clip cap terminal connector
JP6835981B2 (ja) 固定構造
CN104653588A (zh) 自调节缆索端部接头装置
CN104930285A (zh) 插塞式接合元件
CN111433982A (zh) 连接器
JP2009297511A (ja) 自動固定コネクターシステム用雌型連結器
JP2005127394A (ja) 管継手
JP5674879B2 (ja) クイックコネクタ
EP2592453A1 (en) Floating fiber optic pin contact
US983776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914694B2 (ja) コネクタ
JP6302829B2 (ja) グロメット
US9840200B2 (en) Mirror mounting assembly
JP4166225B2 (ja) パネル貫通の配管部材のホルダ
JP4084805B2 (ja) 電気プラグコネクター
EP3364089A1 (en) Quick connector coupling
JP5195659B2 (ja) コネクタ
US20080113556A1 (en) Lockable and Sealabl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