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46218B - 车辆用保持部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保持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46218B
CN105546218B CN201510695753.3A CN201510695753A CN105546218B CN 105546218 B CN105546218 B CN 105546218B CN 201510695753 A CN201510695753 A CN 201510695753A CN 105546218 B CN105546218 B CN 1055462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engaging
installed part
maintaining part
up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957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46218A (zh
Inventor
宫本龙二
平川胜也
浅井理
秋江优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539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602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Daiwa Kase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46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6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46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46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75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the two members being joined with a hinge on one side and fastened together on the other si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H02G3/3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using mounting c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1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by separate parts
    • F16B21/16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by separate parts with grooves or notches in the pin or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0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 F16L3/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 F16L3/1008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tubing, both being made of thin band material completely surrounding the pipe
    • F16L3/1025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e.g. hangers, holders, clamps, cleats, clips, brackets substantially surround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divided, i.e.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protective tubing with two members engaging the pipe, cable or tubing, both being made of thin band material completely surrounding the pipe the members being joined by quick ac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一种保持部件,一体地具有固定托架的收容部和可装卸地保持规定构件的保持部,且抑制被固定的托架的晃动。车辆用保持部件(1)具有将安装件(101)从下侧开口(11H)向上方进行收容并卡合固定的固定部(10),和将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卡合来保持规定构件(5)的保持部(20),以将设在上侧保持部(21)的卡合部(23)收容并卡合在设在下侧保持部(22)的卡合收容部(24)内的状态下,设在卡合部(23)上的按压部(200)将被固定部(10)卡合固定的安装件(101)向下方按压。

Description

车辆用保持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保持部件,一体地具有固定用于安装在车体上的托架的固定部和保持规定构件的保持部。
背景技术
铺设在车辆上的线束等多个布线部件,通过例如夹具等的车辆用保持部件以被保持的形态安装在车体一侧(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433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车辆部件中,存在一体地具有保持部和固定部的车辆部件,该保持部以对内部收容有多个布线部件的波纹管进行夹持的形态来保持,该固定部固定用于安装在车体上的托架。固定部形成为具有:将托架从下侧开口向上方收容的收容部和在该收容部中设有向内突出的卡合爪部的弹性片。弹性片形成为:通过利用在收容部内向上方进入的托架来从下侧按压卡合爪部,从而发生朝向与其进入方向正交的一侧,以下侧为起点上侧弯曲的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允许托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托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并在托架的卡合孔部到达卡合爪部的位置时,在卡合爪部进入到托架的卡合孔部内的形态下,弹性片弹性恢复。这时,利用进入到卡合孔部内的卡合爪部,托架变为被阻止向下方脱出的防脱状态,并被固定部卡合固定。
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从下侧收容托架的收容部,必须使弹性片发生弹性变形,以跨越卡合爪部的形态使托架进入。因此,在卡合爪部的上方,需要在上下方向上比托架上端部(比卡合孔部更上侧的部分)更宽阔的空间。其结果是,被固定部卡合固定的托架,可在该宽阔的空间中上下移动,存在发生托架晃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一体地具有固定托架的收容部和可装卸地保持规定构件的保持部的保持构件中,抑制被固定的托架的晃动。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发明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具有固定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件的固定部和可装卸地保持规定构件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具有安装件收容部,其将上述安装件从下侧开口向上方进行收容;弹性部,其在上侧设有朝向内侧突出在上述安装件收容部内的卡合爪部,上述卡合爪部被从上述下侧开口向上方进入的上述安装件从下方按压,通过利用该按压,以下侧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允许该安装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同时,该安装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在该安装件的卡合孔部到达至上述卡合爪部的位置时,在使该卡合爪部进入到该卡合孔部内的形态下弹性恢复,并以已进入的该卡合爪部抵接在该卡合孔部的内周上表面的形态,形成阻止该安装件向下方脱出的第一卡合状态,
上述保持部,具有:上侧保持部,其位于上述规定构件的上侧;下侧保持部,其位于上述规定构件的下侧;卡合部,其设在上述上侧保持部上;卡合承受部,其设在上述下侧保持部上,与上述卡合部相卡合,形成组装了上述上侧保持部和上述下侧保持部的第二卡合状态;按压部,其在上述第二卡合状态下将成为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上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将上述卡合爪部保持在对上述卡合孔部内的上述内周上表面的抵接状态。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结构,在固定部中从下方向上方进入到安装件收容部内并防止向下方脱出的安装件(托架),通过在保持部中相对于卡合承受部从上方进入的按压部,能够保持在向下方按压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安装件所产生的晃动。
在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中,其构成为:将上述卡合承受部设在与上述安装件收容部邻接的上述下侧保持部的卡合收容部的内部,与从该卡合收容部的上侧开口向下方所收容的上述卡合部相卡合,形成上述第二卡合状态,另一方面,能够构成为:将上述按压部设在上述卡合部上,随着变为第二卡合状态将处于上述第一卡合状态中的上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根据这种构成,由于按压部设在卡合部上,在使卡合部向下方移动的形态下完成作为第二卡合状态的卡合组装作业,与此同时,能够完成通过按压部向下方按压安装件。也就是说,作为第二卡合状态的卡合组装作业和向下方按压安装件的作业,由于通过向下方压入卡合部的作业的这一个作业来完成,因此很有效率。进一步,能够构成为:上述安装件收容部和上述卡合部收容部彼此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构成为上述安装件收容部的壁部的上述弹性部位于与上述进入方向的正交方向的第一侧上,形成有上述卡合承受部的上述卡合收容部的壁部,与该弹性部相对地位于第二侧上。根据这种结构,由于安装件收容部和卡合收容部并没有通过壁部等相分隔,因此已进入到卡合收容部的卡合部的按压部能够以简单的形态进入到安装件收容部内。由于没有对空间进行分隔的壁部等,因此还得到了减小本发明的车辆用保持部件本身的尺寸的效果。另外,能够构成为:上述按压部,是从上述卡合部的下端向与上述弹性部的上述卡合爪部的突出方向反方向地向斜上方延伸的弹性片,在上述第二卡合状态中通过将成为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上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发生前端侧被推向上述卡合爪部的突出方向的弹性变形。根据这种结构,由于按压部的形状为简单的形状,因此相对于没有按压部的现有部件通过极小的修改,能够抑制作为课题的晃动。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中,上述按压部,设在上述上侧保持部中的与上述卡合部不同的其他位置上,在变为上述第二卡合状态时,从上述安装件收容部的上侧开口向下方进入,在成为上述第二卡合状态时将成为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上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即使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使卡合部向下方移动的形态下结束作为第二卡合状态的卡合组装作业,同时,也能够完成通过按压部向下方按压安装件,因此作业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对规定构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安装在车体上的状态的图1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车辆用保持部件中,保持部未对规定构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6是将图1的安装件未被固定的状态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7是将为了固定图1的安装件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一阶段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8是将为了固定图1的安装件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9是将固定了图1的安装件的第一卡合状态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保持部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将在图9的第一卡合状态中,在保持部中为了固定卡合部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一阶段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2是将在图9的第一卡合状态中,在保持部中为了固定卡合部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3是将在图9的第一卡合状态中,在保持部中固定了卡合部的第二卡合状态以图2的VI-VI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4是图2的XIV-XIV剖面。
图15是图3的XV-XV剖面。
图16是图3的XVI-XVI剖面。
图17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变形例以与图13相同的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19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第二卡合状态以与图13相同的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21是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第二卡合状态以与图13相同的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23是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第二卡合状态以与图13相同的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25是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第二卡合状态以与图13相同的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对规定构件进行保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图26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图26的仰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的第二卡合状态的、图28的XXIX-XXIX剖面图。
图30是将为了固定图26的安装件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一阶段以图28的XXIX-XXI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1是将为了固定图26的安装件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图28的XXIX-XXI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2是将为了固定图26的安装件而对其进行收容的过程的第三阶段以图28的XXIX-XXI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3是将在图32的第一卡合状态中,保持部的卡合部被卡合的过程的第一阶段以图28的XXX-XX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4是将在图32的第一卡合状态中,保持部的卡合部被卡合的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图28的XXX-XX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图35是将在图32的第一卡合状态中,保持部的卡合部被卡合的过程的第三阶段以图28的XXX-XXX剖面来进行表示的图。
符号说明
1:车辆用保持部件;5:规定构件;10:固定部(第一卡合收容部);
11:收容部;11H:下侧开口;12:弹性部;13:卡合爪部;20:保持部;
21:上侧保持部;22:下侧保持部;23:卡合部;24:第二卡合收容部;
24H:上侧开口;25:铰链部;26:弹性部;27:收容部;200:按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如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用保持部件1,一体地具有固定部10和保持部20,固定部10固定安装在车体100(参照图3)上的安装件(托架)101,保持部20可装卸地保持规定构件5。本实施例的规定构件5为波纹管,其内部收容有一个或多个线束(图中省略)。
另外,本发明中的规定构件5可以是其他的构件。例如,规定构件5可以是由多个线束组成的线束捆等其他的布线部件。
本实施例的安装件101,如图5所示,为弯曲成L字形的板状的部件。相对于弯曲部101C向第一侧延伸的第一侧延伸部101A上,形成有与车体100一侧紧固固定的紧固构件102B、102N(参照图3)所插通的贯通孔部101N。相对于弯曲部101C向与第一侧不同的第二侧延伸的第二侧延伸部101B上,形成有与后述的卡合爪部13相卡合的卡合孔部101H。
另外,本实施例的紧固构件102B、102N为螺栓102B和螺母102N。如图3所示,螺栓102B,以从安装件101一侧与安装件101的贯通孔部101N和车体100一侧的面板105的贯通孔部105N相贯通的形态来配置,并在车体100一侧的面板105一侧与螺母102N螺合紧固。但是,这仅是一个示例,安装件101和车体100一侧之间的固定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与车体100一侧的固定所涉及的安装件101的形状,可以采用其他的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的卡合孔部101H,虽然是将安装件101在其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但可以是与后述的卡合爪部13相卡合的形状,可以是向板厚方向凹陷的凹部等。
固定部10,如图6~图9所示,形成为第一卡合收容部10,其形成将安装件101从下侧开口11H向上方收容到内部,同时阻止已收容的安装件101向下方脱出的第一卡合状态。
第一卡合收容部10,如图6所示,具有:收容部(安装件收容部)11,其将安装件101从下侧开口11H向上方收容到内部;弹性部12,其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在收容部11内的卡合爪部13。本实施例的弹性部12,是作为形成收容部11的壁部11D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向上下延伸的板状的壁部,利用收容部11的连接部12D来连接,以该连接部12D为起点,能够发生上侧摆动的弹性变形(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第一卡合收容部10,具有:壁部11D,其构成弹性部12;引导壁部11E,11E(参照图4),其构成收容部11,其形成有为引导安装件101收容时的进入,分别与安装件10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嵌合并能够实现在进入方向101X上滑动的引导槽11e。它们以形成下侧开口11H的形态来构成。
弹性部12,如图7所示,在上侧具有卡合爪部13,其被向上方(进入方向101X)进入到收容部11内的安装件101从下方向上方按压。即,卡合爪部13,定位成与从下方来进入的安装件101相抵接,并阻碍从下侧开口11H进入的安装件101向上方进入。
不过,由于其按压力增加,如图8所示,弹性部12朝向与进入的安装件101的进入方向101X相正交的一侧,并以下侧(连接部12D)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具体来说,卡合爪部13的下表面13b,形成为以突出基端侧为下侧、以突出前端侧为上侧的斜面,通过进入的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将该下表面13b向上方按压,从而促使弹性部12中具有卡合爪部13的上侧(上端部12T一侧)朝向与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侧为起点发生弯曲弹性变形。
像这样在使弹性部12发生弹性变形的形态下进入的安装件101,能够进一步向上方进入。然后,已进一步向上方进入的安装件101,如图9所示弹性部12弹性恢复,随之成为阻止向下方脱出的第一卡合状态。即,安装件101,如图5所示,在已进入收容部11内的状态中,具有朝向与其进入方向101X相正交的方向101Y而贯通形成的卡合孔部101H,安装件101的卡合孔部101H到达卡合爪部13的位置时,如图9所示,在卡合爪部13进入卡合孔部101H内的形态下,使弹性部12弹性恢复。已进入到卡合孔部101H内的卡合爪部13,在安装件101的进入方向101X上,与卡合孔部101H的内周上表面101Ha相对,当安装件101向与进入方向101X反方向移动时,与该内周上表面(卡止面)101Ha相抵接(卡止),阻碍其移动。此状态为阻止安装件101向下方脱出的第一卡合状态。
另一方面,保持部20,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上侧保持部21,其位于成为保持对象的波纹管5的上侧;下侧保持部22,其位于该波纹管5的下侧;卡合部23,其设在上侧保持部21的固定部10一侧;第二卡合收容部24,其以与固定部10的收容部11邻接的形态设在下侧保持部22的固定部10一侧,形成将卡合部23从上侧开口24H(参照图11)向下方收容到内部,同时阻止已收容的卡合部23向上方脱出的第二卡合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通过铰链部25相连接。另外,在与铰链部25相反的一侧,上侧保持部21的卡合部23与下侧保持部22的第二卡合收容部24可装卸地卡合。成为卡合状态(第二卡合状态)后的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如图3所示,以呈环状地包围波纹管5的外周的形态来配置,并对配置后的波纹管5以在上下方向上夹持的形态来进行保持。
另外,可以分离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例如将上侧保持部21设为上壳体部,下侧保持部22设为下壳体部,上壳体部21和下壳体部22上下相卡合固定构成壳体,可以是以收容到内部的形态保持规定构件5的结构。这种情况下,使上壳体部21和下壳体部22卡合的卡合部,除了卡合部23以外,可以适当地设在卡合部23的相反一侧等。
第二卡合收容部24,如图9及图11所示,具有将卡合部23从上侧开口24H向下方收容在内部的收容部27,和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在收容部27内的卡合爪部(卡合承受部)29的弹性部26。本实施例的弹性部26,是作为形成收容部27的壁部27D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向上下延伸的板状的壁部,通过相当于收容部27的下侧端部的连接部26D相连接,以该连接部26D为起点能够发生上侧摆动的弹性变形(参照图12)。本实施例的第二卡合收容部24,具有构成为弹性部26的壁部27D,和构成为收容部27的卡合部2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侧壁部27E、27E。它们以形成上侧开口24H的形态来构成(参照图4)。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收容部27在连接部26D中也与下侧保持部22相连接。
弹性部26,如图11所示,在上侧具有卡合爪部29,其被在收容部27内向下方(进入方向102X)进入的卡合部23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即,卡合爪部29,定位成与从上方来进入的卡合部23相抵接,并阻碍从上侧开口24H进入的卡合部23向下方进入。
另一方面,卡合部23还在下侧具有向弹性部26一侧突出的卡合爪部23A(这里为下端部23T,参照图10),从而在从上侧开口24H进入时,将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向下方按压。卡合部23在收容部27内向下方(进入方向102X)进入时,该卡合爪部23A将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从上方向下方按压。
另外,卡合部23向收容部27内的进入,虽然是从上侧开口24H向进入方向102X的移动,但是准确来说,是通过描绘以铰链部25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形态,从上侧开口24H向进入方向102X一侧的移动。
由于图11的卡合部23的按压力增加,如图12所示,弹性部26朝向与进入的卡合部23的进入方向102X相正交的一侧,并以下侧(连接部26D)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具体来说,卡合爪部29的上表面29a,形成为以突出基端侧为上侧、以突出前端侧为下侧的斜面,通过进入的卡合部23的下端部23T(卡合爪部23A)将该上表面29a向下方按压,从而促使在弹性部26中具有卡合爪部29的上侧,向与卡合爪部29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侧为起点发生弯曲弹性变形。进一步,卡合爪部23A,其下表面的23b还形成为以突出基端侧为下侧、以突出前端侧为上侧的斜面,在从上侧开口24H向收容部27进入时,通过该下表面23b将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向下方按压,从而促使弹性部26中具有卡合爪部29的上侧朝向与卡合爪部29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以下侧为起点发生弯曲弹性变形。
像这样在使弹性部26发生弹性变形的形态下进入的卡合部23,能够进一步向下方进入。然后,已进一步向下方进入的卡合部23,如图13所示弹性部26弹性恢复,随之成为阻止向上方脱出的第二卡合状态。即,卡合部23,在进入到如图13所示的收容部27内的状态下,相对于弹性部26位于与进入方向102X相正交的方向的对面,但是通过卡合部23的卡合爪部23A和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突出形成在彼此相接近的方向上,在进入收容部27的时候,如图11所示,彼此的卡合爪部29、23A相接触,阻碍其进入。然后,卡合部23的卡合爪部23A弹性地跨越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后,如图13所示,卡合部23的卡合爪部23A进入到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的下侧,随之弹性部26弹性恢复。进入到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下侧的卡合部23的卡合爪部23A(上表面23a),与弹性部26的卡合爪部29(下表面29b)在上下方向(进入方向102X)上相对,卡合部23在与其进入方向102X反方向地移动时,与该下表面(卡止面)29b相抵接(卡止),阻碍其移动。此状态为阻止卡合部23向上方脱出的第二卡合状态。
另外,在保持部20中,如图13所示,设有按压部200。在第二卡合状态中,按压部200将形成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向下方按压,保持使收容部11的卡合爪部13抵接在安装件101的卡合孔部101H内的内周上表面101Ha(参照图9)上的抵接状态。
本实施例的按压部200设在卡合部23上。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按压部200是弹性片,如图13所示,其与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反方向地,且也与卡合爪部23A的突出方向反方向地,从卡合部23的下端向斜上方延伸,能够发生以与卡合部23的下端部23T(参照图10)相连接的本身的基端侧为起点,前端(上端)侧向卡合部23一侧接近的弹性变形。卡合部23进入到第二卡合收容部24(收容部27)内,在卡合爪部23A跨越卡合爪部29变为第二卡合状态时,按压部200,对于形成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上端面101t)从上侧接触。在成为第二卡合状态的时候,按压部200,变为前端侧被安装件101推向上方的同时,将该安装件101向下方按压的弹性变形状态。
这时,安装件101,被按压部200向下方P1和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的反方向(P2)这两个方向按压,成为容纳在由弹性部12的上端部12T和卡合爪部13所形成的角部123内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安装件101与弹性部12的上端部12T的内壁面12c(向上下延伸的肋板12L的前端面,参照图15及图16)和卡合爪部13的上表面13a这两方(两面)相抵接。由此,安装件101成为无论在上下方向上,还是与其正交的内外方向上都不会发生晃动的稳定状态。
另外,如图13所示,卡合部23具有从上侧保持部21向固定部10一侧延伸的前端处向下方弯曲的弯曲形状,但通过为增加此弯曲形状的刚性而加强的肋板23L(参照图10),从而成为难以发生此弯曲形状的弯曲角度变化的弹性变形的形状。因此,在卡合部23被收容到收容部27内时,主要是弹性部26一侧发生弹性变形,L字形的卡合部23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收容部11和收容部27彼此的收容空间相连通,形成一个共通的空间127。即,成为形成收容部11的壁部11D的一部分的弹性部12位于与安装件101的进入方向101X的正交方向的第一侧上,成为形成收容部27的壁部27D(参照图15)的一部分的弹性部26位于第二侧上,它们两方的弹性部12、26的相对之间形成有空间127。由于没有对收容部11和收容部27的各自的收容空间进行分隔的壁部等,因此车辆用保持部件1本身被小型化。另外,由于收容部11和第二卡合收容部24(收容部27)之间并未被壁部等分隔,因此卡合部23的按压部200能够以简单的形态进入到收容部11内,并按压安装件101。
收容部11,具有对处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进一步向上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上方移动限制部18。本实施例的上方移动限制部18,如图14(图中左边为上方,图中右边为下方)所示,是在上述引导壁部11E中的与处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的上方相对,位于引导槽11e的上侧的壁部(槽上部)。处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和此壁部18之间形成有上端侧空隙19。安装件101,在随着使弹性部12的上侧弯曲的弹性变形的形态下进入上方时,需要跨越卡合爪部13的前端来进入上方,但处于弯曲状态的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的前端位置,位于比处于弹性恢复状态的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的位置更靠上的位置。因此,安装件101,为了跨越处于该靠上位置的卡合爪部13的前端,必须移动到比与第一卡合状态中的处于弹性恢复状态的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上表面13a)相抵接的位置更上方的位置(参照图8)。上端侧空隙19,是为了能够进行这种移动而形成的。
但是,由于存在该上端侧空隙19,因此处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能够向上方移动,发生晃动。与此相对,通过设置上述的按压部200,即使存在上端侧空隙19也不会发生晃动。
回到图13,收容部11和收容部27之间形成的空间127,其下侧与下侧开口11H相连接。不过,其下侧,在收容部11一侧形成有安装件101能够进入的与该安装件101大致相同宽度的空隙17(参照图16),下侧开口11H,在该下侧的空隙17的正下方的位置处开口。即,在收容部27的下侧,如图15及图16所示,形成有向收容部11一侧突出的侧壁部27E,27E,空隙17及下侧开口11H形成在相对于空间127偏向收容部11一侧的位置上。由此,限制安装件101向收容部27的进入,能够仅进入收容部11。
另一方面,虽然空间127,其上侧与上侧开口24H相连接,但是本实施例的卡合部23,构成为沿着预定的圆弧状的轨迹只能进入到收容部27内。因此,上侧开口24H,并非形成为仅偏向收容部27一侧,在收容部27一侧也开口。进一步来讲,由于本实施例的卡合部23具有向收容部11一侧突出的按压部200,因此上侧开口24H在收容部11一侧也是扩展的形态,并以含有按压部200能从上方进入的开口区域17h(参照图14)的形态而形成。但是,在收容部11一侧,如图14所示,由于需要设置形成上述的上方移动限制部18的壁部18,因此在收容部11一侧的上方,形成有开口区域17h和壁部18这两方。在本实施例中,在与进入方向101X,以及与其正交的固定部10和保持部20的并列方向120Y(参照图4)这两个方向相正交的车辆用保持部件1的宽度方向101Z上,在夹持开口区域17h的形态下,在其两侧形成壁部18,18。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0和保持部20以横向并列的形态邻接。另外,在该并列方向120Y上,固定部10的收容部11和保持部20的收容部27也邻接。各自的弹性部12、26也在该并列方向120Y上相对。各自的弹性部12、26的卡合爪部13、29,突出形成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的同时,在作为卡合对象的安装件101、卡合部23进入的时候,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参照图8及图12)。另外,第二卡合状态的保持部20,如图1或图13所示,在该并列方向120Y(参照图4)上,在固定部10一侧具有卡合部23,在其相反一侧具有铰链部25。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但这仅仅作为示例,本发明并未限定在此,只要不偏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主旨,根据本领域人员的知识,能够进行追加及省略等各种的变更。
以下,就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及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具有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功能的部位上,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上述实施例和下述变形例及其他实施例,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组合实施。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按压部200,如图17所示,相对于处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在卡合部23成为第二卡合状态后的状态中,其前端可以形成在比上述的上端侧空隙19更上方的位置。由此,按压部200,能够成为对于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可靠地从上向下方(P1)按压的状态。
图18及图19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按压部200,是从比卡合部23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向弹性部12一侧,朝向斜下方延伸形成的。之后,按压部200,以将基端侧作为起点、前端侧被向上方推回的形态发生弹性变形,前端抵接在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上端面101t)上,将其向下方(P1)按压。
图20及图21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中,按压部200形成为如下形态:具有从比卡合部23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向弹性部12一侧延伸的中间部200B,和在其延伸前端向下方(与进入方向101X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前端部200A。位于按压部200中的前端部200A的弹性部12一侧的面200a,在按压部200如图20所示未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形成为前端(下端)侧位于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一侧,上方位于卡合爪部13的基端侧的倾斜面。按压部200,使该倾斜面200a与在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的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一侧的上端角部101s相抵接,向下方(P1)和卡合爪部13的基端侧(P2)这两个方向按压。这时,按压部200,如图21所示,发生前端部200A被推回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一侧的弹性变形。
图22及图23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中,按压部200,在卡合部23的下侧(这里为下端)上,形成为向弹性部12一侧突出的楔部。这里,在宽度方向101Z上并列形成有多个(这里为两个)楔部200。楔部200,在与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的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一侧中的上端角部101s相抵接并切入的形态下,将安装件101向下方(P1)及卡合爪部13的基端侧(P2)按压。
图24及图25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中,按压部200形成为如下形态:具有从卡合部23的下端向弹性部12一侧延伸的基端侧中间部200C、在其前端处向上方弯曲的前端侧中间部200D、进一步在其前端向弹性部12一侧延伸的前端部200E。按压部200,能够以基端侧中间部200C为起点发生使前端侧(200D、200E)向卡合部23一侧接近的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按压部200,其前端侧中间部200D从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的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一侧抵接,并将安装件101向卡合爪部13的基端侧(P2)按压。另一方面,按压部200的前端部200E,抵接在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上端面101t)上,将安装件101向下方(P1)按压。
另外,在任一实施例中,由于卡合爪部13的上表面13a形成为上述那样的倾斜面,因此如果通过按压部200向下方按压安装件101的话,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在上表面13a上滑动并下降,会被按压向角部123(参照图13)。
图26~图35表示的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中,保持部20,并非如上述实施例那样通过铰链部25将上侧保持部21和下侧保持部22相连接,如图27所示,上侧保持部210和下侧保持部220以分体的方式形成。即,在第六实施例中,下侧保持部220从上方收容波纹管5,在该收容状态中,上侧保持部210以覆盖的形态与下侧保持部220相卡合组装。在上侧保持部210上,为了对下侧保持部220进行组装,以从上侧保持部210的外周的三个以上的位置(这里为四个位置)向下方延伸的形态形成有卡合部230。另一方面,在下侧保持部220上,在其外周外侧处形成有与卡合部230相对应的卡合承受部290。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固定部10,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形成为第一卡合收容部10,其形成通过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对从下方收容到收容部11的安装件101进行防脱的第一卡合状态。即,如图30所示,虽然弹性部12对于从下方向上方进入到收容部11的安装件101,以使卡合爪部13抵接的形态阻碍进入,但通过进一步按压,如图31所示以下侧(连接部12D)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允许安装件101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已进一步向上方进入的安装件101,如图32所示,在卡合爪部13进入到卡合孔部101H内的形态下,使弹性部12弹性恢复。由此,进入到卡合孔部101H内的卡合爪部13,在安装件101与进入方向101X反方向地移动时,与卡合孔部101H的内周上表面101Ha相抵接(卡止),成为阻碍其移动的第一卡合状态。
另外,第六实施例中,保持部20,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有上侧保持部210;下侧保持部220;卡合部230,其设在上侧保持部210上;卡合承受部290,其设置在下侧保持部220上,与卡合部230相卡合并形成组装了上侧保持部210和下侧保持部220的第二卡合状态;按压部200,其通过将形成为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在第二卡合状态中向下方按压,将固定部10中的弹性部12的卡合爪部13保持在与安装件101的卡合孔部101H内的内周上表面101Ha相抵接的状态。
但是,第六实施例的保持部20,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卡合收容部24这一点。即,第六实施例的保持部20,如图27所示,具有将卡合承受部290作为从下侧保持部220的外表面向外突出并露出在外部的卡合突起部,并不是将卡合部230收容在内部空间里的结构。具体来说,第六实施例的下侧保持部220,具有从上方对波纹管5进行收容的配置部225,卡合承受部290,在该配置部225(后述的主配置部225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上,从以将配置的波纹管5夹持在内侧那样来定位的侧面壁部226、226的外表面上端侧向外突出。另一方面,第六实施例的上侧保持部210具有:上表面部215,其对该配置部225的上方进行覆盖;卡合部230,其在与下侧保持部220的各个卡合承受部290相对应的位置上,从上表面部215的外周向外延伸,在其前端向下方延伸。
第六实施例的卡合部230,是以从外周向外延伸的基端侧为起点,向下方延伸且前端侧能够向外发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在其中央部上具有内外贯通的卡合孔部230H。上侧保持部210,如图33所示,以如下形态组装:对于下侧保持部220,朝向多个各卡合部230所对应的卡合承受部290这样按压。这时,各卡合部230从上方与向外突出的卡合承受部290相抵接来阻碍其进入,但通过进一步按压,如图34所示,以基端侧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且上侧保持部210进一步接近下侧保持部220。进一步接近了的上侧保持部210,如图35所示,在对卡合孔部230H,突起状的卡合承受部290从内侧进入的形态下,卡合部230弹性恢复。由此,进入到卡合孔部230H内的卡合承受部290,在上侧保持部210与组装方向210X反方向地移动时,与突起状的卡合承受部290的下表面290b相抵接(卡止),成为阻碍其移动的第二卡合状态。
第六实施例的按压部200,与上述实施例不同,被设置在上侧保持部210中的与卡合部230不同的其他位置。进一步来说,在第六实施例中,并非如其他实施例那样形成如下形态:收容安装件101的收容部11和对上侧保持部210的卡合部23进行收容的收容部27横向并列且形成彼此连通的共通的空间,而是如图29所示,成为如下形态:对于收容安装件101的收容部11,从其上侧开口11I对与上侧保持部210中的卡合部230分别形成的按压部200进行收容。该上侧开口11I,相当于已经叙述的实施例中的符号17h(参照图14)。
具体来说,第六实施例的按压部200,如图27及图29所示,具有:突出基端部202,其从形成上侧保持部210的上表面210a的上表面部215向该上表面210a的扩展方向的一方突出;和在其突出基端部202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突出前端部201。按压部200,其突出前端部201,在成为上述第二卡合状态时将形成为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向下方按压。然后,该按压部200,在上表面部215上,在与突出基端部202的突出方向210x相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上,具有将该上表面部215向与上述突出方向210x反方向地切入的切入部215V,215V。
根据该切入部215V,215V,第六实施例的按压部200,在成为上述第二卡合状态时将形成为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向下方按压时,成为以其基端侧为起点向上方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将该安装件101向下方施力,保持其施力状态。也就是说,按压部200,在成为上述第二卡合状态时,将上述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向下方继续按压。由此,固定部10的卡合爪部13,保持在与安装件101的卡合孔部101H的内周上表面101Ha相抵接(卡止)的状态,防止晃动。另一方面,按压部200向下方按压安装件101,通过相对地向上推动卡合部230,还对卡合部230与卡合承受部290相抵接(卡止)的第二卡合状态作出贡献,保持无晃动的稳定的卡合状态。
具体来说,第六实施例的按压部200,呈板状延伸,且突出的前端形成为向下方弯曲的形状。当成为第二卡合状态时,如图29所示,在其前端面201a上从上侧对形成为第一卡合状态的安装件101的上端部101T(上端面101t)进行接触。这时,安装件101,被按压部200向下方P1和卡合爪部13的突出方向210x(P2)这两个方向按压,成为容纳在弹性部12的上端部12T和卡合爪部13之间形成的角部123内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和与其正交的内外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不发生晃动的稳定的状态。另外,向P2的力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在与安装件101的卡合孔部101H的内周上表面101Ha相抵接的卡合爪部13的上表面,形成从其前端朝向上述角部123(朝向P2方向)向下方下降的倾斜面。
另外,第六实施例的按压部200,形成在下侧保持部220中的配置部225(后述的主配置部225A)的长度方向上邻接的卡合部230,230之间的中间位置上。由此,按压部200的上述弹性变形,通过邻接的两方的卡合部230,230,被均衡地支持。
第六实施例的配置部225,如图27所示,对所收容的波纹管5的下侧和两侧面侧进行覆盖,成为上方开放的剖面U字形状。这里的配置部225呈T字形,具有:将两个分支出口以直线状相连接的主配置部225A;和在该主配置部225A的长度方向中间在正交方向上分支的分支配置部225B。由此,不仅能够将规定构件5以直线状配置,也能够使规定构件5在其中间位置上分支配置。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配置部225中,以对具有与该配置部225同样形状的分支(这里为T字形的分支)的波纹管5进行配置的,或者在分支出口一侧的必要位置上对直线状的波纹管5分别进行配置的形态来使用。
另外,第六实施例的配置部225,如图27所示,形成有进入到在波纹管5的外表面上形成的凹槽中的半圆弧状的突起部216。波纹管5,通过在使自身的凹部进入到该突起部216的形态下配置在配置部225上,来限制自身的向延伸方向(轴线方向)的移动。另外,在上侧保持部210的上表面部215上也形成有进入波纹管5的凹部的突起部216。但是,这里只在主上表面部215A上形成有突起部216,在分支侧上突起部216形成在辅助保持部240上。
关于分支配置部225B,如图27所示,组装有对已配置的波纹管5向上方脱出进行阻止的辅助保持部240。然后,进一步其上侧由设在上侧保持部210的上表面部215的分支侧上表面部215B来覆盖。本实施例的分支侧上表面部215B,形成为板状部,从覆盖在主配置部225A的上方的主上表面部215A向分支方向突出。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保持部件,具有固定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件的固定部和可装卸地保持规定构件的保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安装件收容部,其将所述安装件从下侧开口向上方进行收容;弹性部,其在上侧设有朝向内侧突出在所述安装件收容部内的卡合爪部,所述卡合爪部被从所述下侧开口向上方进入的所述安装件从下方按压,通过利用该按压,以下侧为起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允许该安装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同时,该安装件进一步向上方进入,在该安装件的卡合孔部到达至所述卡合爪部的位置时,在使该卡合爪部进入到该卡合孔部内的形态下弹性恢复,并以已进入的该卡合爪部抵接在该卡合孔部的内周上表面的形态,形成阻止该安装件向下方脱出的第一卡合状态,同时,
所述保持部,具有:上侧保持部,其位于所述规定构件的上侧;下侧保持部,其位于所述规定构件的下侧;卡合部,其设在所述上侧保持部上;卡合承受部,其设在所述下侧保持部上,与所述卡合部相卡合,形成组装了所述上侧保持部和所述下侧保持部的第二卡合状态;按压部,其在所述第二卡合状态下将成为所述第一卡合状态的所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将所述卡合爪部保持在对所述卡合孔部内的所述内周上表面的抵接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承受部,设在与所述安装件收容部邻接的所述下侧保持部的卡合收容部的内部,与从所述卡合收容部的上侧开口向下方所收容的所述卡合部相卡合,并形成所述第二卡合状态,
所述按压部,设在所述卡合部上,随着变为所述第二卡合状态将处于所述第一卡合状态中的所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件收容部和所述卡合收容部彼此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构成为所述安装件收容部的壁部的所述弹性部位于与所述安装件的进入方向的正交方向的第一侧上,与所述卡合部相卡合的所述卡合收容部的壁部位于第二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件收容部和所述卡合收容部彼此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构成为所述安装件收容部的壁部的所述弹性部位于与所述安装件的进入方向的正交方向的第一侧上,形成所述卡合承受部的所述卡合收容部的壁部位于与该弹性部相对的第二侧上,
所述按压部,以从已进入到所述卡合收容部的所述卡合部向所述安装件收容部延伸的方式从所述卡合部突出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是从所述卡合部的下端向与所述弹性部的所述卡合爪部的突出方向反方向地向斜上方延伸的弹性片,在所述第二卡合状态中通过将成为所述第一卡合状态的所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发生前端侧向所述卡合部的方向接近的弹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设在所述上侧保持部上的与所述卡合部不同的其他位置上,在变为所述第二卡合状态时,从所述安装件收容部的上侧开口向下方进入,在成为所述第二卡合状态时将成为所述第一卡合状态的所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具有:突出基端部,其从形成所述上侧保持部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向该上表面的扩展方向一方突出,且在该上表面内具有在与该突出方向相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侧上、将所述上表面部以与所述突出方向反方向地切入的切入部;和突出前端部,其在该突出基端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在成为所述第二卡合状态时,该突出前端部将成为所述第一卡合状态的所述安装件向下方按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至少形成两个以上,
所述按压部,形成在这些两个以上的所述卡合部中邻接的两个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保持部和所述下侧保持部通过铰链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保持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保持部和所述下侧保持部以分体的方式形成。
CN201510695753.3A 2014-10-22 2015-10-22 车辆用保持部件 Active CN105546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5137 2014-10-22
JP2014-215137 2014-10-22
JP2015153906A JP6060228B2 (ja) 2014-10-22 2015-08-04 車両用保持部品
JP2015-153906 2015-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6218A CN105546218A (zh) 2016-05-04
CN105546218B true CN105546218B (zh) 2017-12-15

Family

ID=55791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95753.3A Active CN105546218B (zh) 2014-10-22 2015-10-22 车辆用保持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653901B2 (zh)
CN (1) CN1055462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5317B1 (de) * 2014-10-30 2018-12-05 Nexans Anordn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langgestreckten Gegenstand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6481860B2 (ja) * 2015-08-07 2019-03-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支持部材
US10119631B2 (en) * 2016-02-05 2018-11-06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Adjustable p-clamp
US10903632B2 (en) 2016-02-05 2021-01-26 Hellermanntyton Corporation Adjustable P-clamp with multiple mounting options
US10017134B2 (en) * 2016-05-19 2018-07-1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ocking retainer system for automotive assembly
JP6684675B2 (ja) * 2016-07-25 2020-04-22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組付け型車両部品
JP6780990B2 (ja) * 2016-09-15 2020-11-04 大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組付け構造
CN108270177B (zh) * 2016-12-30 2020-08-18 喜利得股份公司 保持器
JP6744580B2 (ja) * 2017-03-3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744584B2 (ja) * 2017-03-3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経路規制部材、クランプ、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19058175A1 (en) * 2017-09-25 2019-03-28 Ppc Broadband Fiber Ltd. CABLE FASTENERS
JP2019092363A (ja) * 2017-11-17 2019-06-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支持部材、支持部材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EP3724544B1 (en) 2017-12-12 2023-07-12 PPC Broadband Fiber Ltd. Stackable brackets for microducts and cables
GB2585032A (en) * 2019-06-25 2020-12-30 Talon Mfg Limited Pipe clip
US11458909B2 (en) * 2020-02-06 2022-10-04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Adapter clip
US20210246999A1 (en) * 2020-02-12 2021-08-12 Daiwa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tainer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3309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ランプ
CN201462201U (zh) * 2009-08-21 2010-05-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夹组件
CN103855663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波纹管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0876A (en) * 1993-11-19 1995-02-21 Sumitomo Denso Kabushiki Kaisha Holder for fixing wiring harness and the like to automobile body
JP3134753B2 (ja) * 1995-12-27 2001-02-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のクランプ取付構造
JPH1182813A (ja) * 1997-09-01 1999-03-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JP3695354B2 (ja) * 2001-06-08 2005-09-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クランプ
JP2007159259A (ja) * 2005-12-05 2007-06-21 Yazaki Corp 配線保持ユニット
JP4976708B2 (ja) * 2006-03-06 2012-07-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取付具
JP5140414B2 (ja) * 2007-12-28 2013-0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FR2952156B1 (fr) * 2009-10-29 2012-03-02 Loiret Elec Metallurg Atel Collier de fixation sans vis a montage rapide
JP2011196397A (ja) 2010-03-17 2011-10-06 Yazaki Corp パネルに対する取付部品のクリップによる固定構造
JP5729225B2 (ja) * 2011-09-08 2015-06-0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クランプ
EP3015317B1 (de) * 2014-10-30 2018-12-05 Nexans Anordnung zum Befestigen eines langgestreckten Gegenstand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3309A (ja) * 2005-11-18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クランプ
CN201462201U (zh) * 2009-08-21 2010-05-1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管夹组件
CN103855663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波纹管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6218A (zh) 2016-05-04
US20160114743A1 (en) 2016-04-28
US9653901B2 (en) 201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6218B (zh) 车辆用保持部件
JP4299319B2 (ja) コネクタ接続器のためのロック装置
US7214879B1 (en) Protector
US20090301758A1 (en) Protector
US10050391B2 (en) Holding frame for a plug connector
US8458862B2 (en) Locked base trim clip
US20130065459A1 (en) Terminal fitting
US10519645B2 (en) End wall for a gutter for surface drainage
US7537479B2 (en) Connector
JP2010195533A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JP2009230993A (ja) ターミナルカバー
JP5187914B2 (ja) 外壁目地の2重防水構造及び外壁目地の2重防水構造施工方法。
CN107074155A (zh) 副盖的临时放置结构
US10153578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JP5149066B2 (ja) 中継用コネクタ
JP2006073374A (ja) コネクタ
JP2007110806A (ja) 取付具
JP4694972B2 (ja) 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JP2007253747A (ja) 自動車用部品の結合装置
JP5180600B2 (ja) 折板屋根及びタイトフレーム
TW201929524A (zh) 影像擷取裝置及其組裝方法
CN101416402A (zh) 滑动型个人便携式装置
JP4915617B2 (ja) インナーコンセントの取付構造
JP2005145220A (ja) ベルトモール取付け構造
JP5367798B2 (ja) 化粧材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