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9125A -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9125A
CN106259125A CN201610811296.4A CN201610811296A CN106259125A CN 106259125 A CN106259125 A CN 106259125A CN 201610811296 A CN201610811296 A CN 201610811296A CN 106259125 A CN106259125 A CN 106259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
culturing pool
something
mandarin fish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112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星
孙海林
孙成飞
董浚键
赵立祥
曾庆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Original Assignee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filed Critical Pearl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Priority to CN2016108112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5912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259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91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02A40/818Alternative feeds for fish, e.g. in aquacul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鳜鱼苗种的培育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包括养殖池处理以及培育步骤,培育步骤包括:(1)环道内孵化管理;(2)养殖池培育管理。本发明通过对于影响翘嘴鳜苗种成活率和培育周期的关键因素的研究,通过采用环道孵化、专用养殖池标粗的模式,在培育期间采用例如定期分疏的方式控制养殖密度,益生菌发酵液调水、养水,严格控制不同生长期间的投喂比例等手段,培育出大规格的翘嘴鳜苗种,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优选可达到94%以上,培育周期可以缩短至45天以内,优选至40天以内。

Description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鳜鱼苗种的培育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属鲈形目鳜鱼属,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等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又因其生长快、价格高且市场前景好而备受养殖户青睐,市场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现已成为中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优品种之一。
翘嘴鳜的养殖一般要投放较大规格的鱼种,这样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近年来,我国翘嘴鳜年养殖产量达30多万吨,对优质翘嘴鳜苗种的需求量极大。然而,翘嘴鳜苗种的成活率低,在生产过程中,苗种培育及供应成了翘嘴鳜养殖成产的制约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目前关于翘嘴鳜的养殖方法的研究报道通常涉及翘嘴鳜成鱼的养殖技术,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1310311367.0的“一种鳜鱼的养殖方法”,201310264471.9的“一种鳜鱼饲料和鳜鱼人工驯食方法”,201510299519.9的“鳜鱼养殖方法”等等,而关于苗种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缺乏影响培育周期、培育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的研究。提高翘嘴鳜苗种的培育成活率、缩短培育周期成为实现翘嘴鳜大规模养殖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培育成活率高、培育周期短的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采用环道孵化,专用养殖池(例如水泥池)标粗的苗种培育模式,培育期间采用定期分疏,益生菌发酵液调水、养水的方法,严格控制不同生长期间的投喂比例,规模化培育出大规格的翘嘴鳜苗种。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包括养殖池处理以及培育步骤:
养殖池处理:将养殖池消毒并注水后,泼洒益生菌发酵液,每亩15~20L;
培育步骤:
(1)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的孵化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后的翘嘴鳜苗种分疏,控制密度在10000尾/m2内;苗种出膜60~75小时后,第一次摄食,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按照鳜鱼与饵料鱼的投喂数量比为1:0.8~1进行投喂;苗种开口后,将其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培育;
(2)养殖池管理: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使养殖池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苗种培育至3~4cm,例如3cm左右,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其中,养殖池每5~10天更换水并补充益生菌发酵液,每亩4-6L,优选5L;
其中,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数量尾数比为1:1~1:3(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cm~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鳜鱼:饵料鱼);
苗种长至2cm~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鳜鱼:饵料鱼);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3%~6%白糊精、2%~5%二氧化硅、75%~85%葡萄糖、8%~15%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0.5~1.5:1~3:1~3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混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所述发酵液的发酵方法: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充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本发明通过对于影响翘嘴鳜苗种成活率和培育周期的关键因素的研究,通过采用环道孵化、专用养殖池标粗的模式,在培育期间采用例如定期分疏的方式控制养殖密度,益生菌发酵液调水、养水,严格控制不同生长期间的投喂比例等手段,培育出大规格的翘嘴鳜苗种,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优选可达到94%以上,培育周期可以缩短至45天以内,优选至40天以内。
在本发明提供的培育方法中,创造性的提供了一种可以减少培育过程中的渔药特别是有害药物的使用,实现水质调控从而使苗种无病害健康生长的益生菌发酵液以及严格的苗种不同生长期的投喂量和投喂食物要求,使得苗种培育的结果大大超出预期和现有技术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包括养殖池处理以及培育步骤,
其中,养殖池处理包括:将养殖池消毒并注水后,每亩水体积泼洒15~20L的益生菌发酵液;
该养殖池处理步骤作为培育步骤的准备工作,可以在培育步骤开始前进行;此外,也可以在使用养殖池前进行养殖池的处理即可;
其中,培育步骤包括:
(1)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的孵化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后的翘嘴鳜苗种分疏,控制密度在10000尾/m2内;苗种出膜60~75小时后,第一次摄食即开口,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0.8~1(鳜鱼:饵料鱼);苗种开口后,将其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培育。
(2)养殖池管理: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使养殖池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苗种培育至3~4cm左右,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其中,养殖池每5~10天更换一次新水并补充益生菌发酵液,每亩4-6L,优选5L;
其中,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1:3(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cm~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鳜鱼:饵料鱼);
苗种长至2cm~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鳜鱼:饵料鱼);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3%~6%白糊精、2%~5%二氧化硅、75%~85%葡萄糖、8%~15%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0.5~1.5:1~3:1~3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混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发酵方法: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充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在上述培育方法中,所述养殖池为独立的苗种养殖池,而不是苗种与其他鱼(例如翘嘴鳜成鱼)共用或混养的养殖池。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所述养殖池的上方设置有遮挡棚,用于避免阳光的直射、暴晒。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所述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盘。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所述养殖池为水泥养殖池,所述水泥养殖池的大小为0.15亩,1.5米深。
在一个更优选的培育方法中,所述养殖池为水泥养殖池,所述水泥养殖池上方设置有遮挡棚,水泥养殖池的池底设置有曝气盘6~8个,这样的水泥养殖池给鳜鱼苗种提供良好的栖息、培育环境。
养殖池修建完成以后,在养殖池使用之前需要对养殖池进行处理,对上述养殖池进行消毒,例如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再注入水,按每亩15~20L泼洒益生菌发酵液,调理水质,抑制病菌生长,保证鳜鱼苗种健康生长。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0.15亩,1.5米深的养殖池,采用高锰酸钾消毒以后,注入1.3m水深新水,再每亩泼洒20L益生菌发酵液。
发明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得到一种益生菌发酵液,该发酵液可以有效的抑制病菌生长,降解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保证鳜鱼苗种健康生长,使在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发病率为5%以下。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3%~6%白糊精、优选5%,2%~5%二氧化硅、优选3%,75%~85%葡萄糖、优选80%,8%~15%麦麸粉、优选12%,所述复合菌种包括0.5~1.5:1~3:1~3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优选1:2:2,所述复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复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例如24小时~48小时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在使用养殖池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优选通过间隔时间更换养殖池的水体并定期补充益生菌发酵液,来进一步保证水体的质量和鳜鱼苗种的健康。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每5~10天对养殖池进行水体更换,更换的体积为养殖池水体积的1/4~1/2,例如1/3,并在换水后补充益生菌发酵液,补充量为每亩5~10L。
在一个更优选的培育方法中,在使用养殖池培育前对养殖池进行处理,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后,注入水,再加入益生菌发酵液,益生菌发酵液是通过将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制得,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复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
在上述培育方法中,受精卵是在环道内进行孵化至开口,开口后再将苗种转移至经过处理的养殖池中。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环道通常为圆形环道,例如直径为2.5米的单环圆形环道,环道底部设置有充足供养的排气孔,环道内设置有进水孔,例如养殖中常用的鸭嘴式进水孔,使环道有微水流动可以进行换水。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培育步骤的步骤(1)中,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过程中,受精卵通常为无粘性的半浮性卵,卵膜厚,体积小,比重大,易沉底窒息在受精卵出膜12小时后筛除死卵和未孵化卵,例如采用4.5槽鱼筛筛除死卵和未孵化卵。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受精卵在环道内孵化时,孵化后苗种的密度通常较高,新陈代谢日益增强,容易引发缺氧和水质恶化造成死亡,因此,需要在出膜后、开口前进行分疏控制环道内的苗种密度,例如在出膜35~50小时后,进行分疏使密度不大于10000尾/m2,更优选不大于5000尾/m2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翘嘴鳜苗种在环道中出膜60小时~75小时后,通常苗种能顶水平游时可开口,开始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0.8~1:1,直至开口后转移至养殖池中。
在受精卵开口后,将翘嘴鳜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分疏控制养殖池中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培育至苗种2~3cm以上时,分疏控制养殖池中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优选不大于100尾/m2
发明人研究发现,苗种的投喂的饵料鱼的比例以及饵料鱼的大小,对于翘嘴鳜苗种的开口早晚、成活率以及培育周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优选的培育方法中,翘嘴鳜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翘嘴鳜苗种在环道中出膜60小时~75小时后,开始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0.8~1:1,直至开口后将翘嘴鳜转移至养殖池中;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1:3;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
苗种长至2~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
其中,饵料鱼可以选用鲮鱼、草鱼、鳊鱼、鲮鱼、白鲢、鲫鱼中的一种或任意多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包括:
(1)养殖池处理:将养殖池消毒并注水后,每亩20L即每池加入3L益生菌发酵液;
(2)环道内孵化管理: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的孵化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后的翘嘴鳜苗种分疏,控制密度在10000尾/m2内;开口:苗种出膜60~75小时后,第一次摄食,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0.8~1(鳜鱼:饵料鱼);苗种开口后,将其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培育;
(3)养殖池管理:养殖池管理: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使养殖池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苗种培育至3~4cm左右,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其中,养殖池每5~10天更换水并补充益生菌发酵液,每亩5L;
其中,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1:3;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
苗种长至2~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混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饵料鱼的培育也可以采用本发明的益生菌发酵液进行调水后培育,至此,本发明提供的苗种培育不需要任何抗生素等药物,环保安全。
现有的翘嘴鳜苗种培育技术多采用直接在孵化环道中培育或池塘培育,培育过程中常常由于排泄物及残饵的累积引起水质恶化、以及育苗期间水温逐渐上升引起的病害等原因,致使苗种培育过程中往往出现发病率高、成活率低、渔药滥用等问题,甚至拉长了整个培育周期,降低了苗种质量,特别是孵化环道的直接培育最易引起水质恶化和疾病滋生,也因为容积所限不利于苗种的大规格培育;而翘嘴鳜苗种的池塘培育因池塘环境复杂多样,培育因素不易控制,培育期间不易观察、管理,培育效果往往有较大差异,又因跟饵料鱼混养,培育密度也不能过高。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采用水泥养殖池池代替环道、池塘进行翘嘴鳜的苗种培育,苗种培育过程中操作、管理方便,便于翘嘴鳜苗种的规模化培育;
2、本发明采用益生菌发酵液调水,代替了渔药,生态环保,能有效改善水质,降解水体有毒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病菌生长,促进苗种的生长;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水产渔药,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
3、本发明在苗种培育期间以几个阶段性分疏苗种密度的方法减少水体承载压力来减少苗种死亡率,鳜鱼在孵化后,随着苗种长大,水体负荷加重,及时分疏可以避免密度过大引起的水体缺氧、水质恶化、疾病滋生等险情,在受精卵孵化后以及在标粗期间鳜鱼苗种不同生长阶段及时分疏,保证其正常生长;
4、本发明在苗种培育期间严格进行饵料鱼投喂的管理,严格控制饵料鱼健康及投喂方式,是提高鳜鱼苗种成活率和缩短培育周期的有效途径;饵料不适口或投喂量过多则会造成鳜鱼与饵料鱼的竞争,影响鳜鱼生长甚至生存,本发明在鳜鱼不同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投喂比例,提高了翘嘴鳜的成活率和缩短培育周期。
本发明采用环道孵化,水泥养殖池标粗的苗种培育模式,培育期间采用定期分疏,益生菌调水、养水的方法,可规模化育成大规格的翘嘴鳜苗种,提高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存活率与苗种健康。与现有翘嘴鳜苗种培育技术相比,本发明科学生态、操作管理方便,苗种增长快,成活率高,有助于实现翘嘴鳜苗种水泥池内的规模化培育,培育得到体质健康、规格整齐的鱼种,便于后续成鱼的池塘养殖,缓解翘嘴鳜市场的供苗紧张。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采取水泥池苗种培育,并于水泥池中泼洒益生菌发酵液调控水质的生态培育方法,培育期间注重饵料鱼的健康培养及翘嘴鳜不同生长期间的投喂比例,提高鱼种质量。
下面结合实施列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
准备工作:
1、益生菌发酵液:
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复合菌种与载体配比为≧1.0×1010cfu/g;
向1重量份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1000重量份的水、10重量份的红糖和10重量份的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2、养殖池处理:
修建水泥养殖池,水泥养殖池上方设置有遮挡棚,用于避免阳光的直射、暴晒,水泥养殖池底部设置有曝气盘,将养殖池高锰酸钾消毒并注水后,每池泼洒3L的上述益生菌发酵液。
3、饵料鱼培育
培育工作:
1、孵化管理
受精卵孵化在孵化环道中进行,环道为圆形环道,环道底部设置有充足供养的排气孔,环道内设置有鸭嘴式进水孔,使环道有微水流动可以进行换水;
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时,受精卵会出膜,受精卵通常为无粘性的半浮性卵,卵膜厚,体积小,比重大,易沉底窒息,在受精卵出膜12小时后采用筛网筛除死卵和未孵化卵;
在受精卵出膜35~50小时后,进行分疏使密度约2000尾/m2
在苗种出膜70小时,开始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
在受精卵开口后,将翘嘴鳜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
2、养殖池管理:
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约300尾/m2
养殖池每7天更换占养殖池水体积1/3的水并补充1L的益生菌发酵液;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
苗种长至2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
苗种培育至3cm时,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约100尾/m2
采用本实施例的培育方法,经过40天标粗,即可培育成成大规格鱼种(11cm,37g),成活率达94%。
现有翘嘴鳜苗种培育技术从孵化到培育至夏花,再从夏花(1~3cm)培育至大规格鱼种(10cm),共需50天以上,大规格鱼种培育成活率在80%左右。本发明相比现有翘嘴鳜培育技术,免除了夏花的单独培育,缩短了10天的苗种培育时间,培育方法科学简单,便于观察管理;水泥池标粗过程中通过泼洒益生菌稳定水体菌落改善水质,培育期间苗种生长快,发病率低,成活率提高10%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处理以及培育步骤:
养殖池处理:将养殖池消毒后注水,泼洒益生菌发酵液,每亩15~20L;
培育步骤:
(1)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的孵化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后的翘嘴鳜苗种分疏,控制密度在10000尾/m2内;苗种出膜60~75小时后,第一次摄食,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按照鳜鱼和饵料鱼投喂尾数比1:0.8~1进行投喂;苗种开口后,将其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培育;
(2)养殖池管理: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使养殖池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苗种培育至3~4cm,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其中,养殖池每5~10天更换水并补充益生菌发酵液,每亩4-6L;
其中,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1:3(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cm~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鳜鱼:饵料鱼);
苗种长至2cm~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鳜鱼:饵料鱼);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3%~6%白糊精、2%~5%二氧化硅、75%~85%葡萄糖、8%~15%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0.5~1.5:1~3:1~3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复合菌种与载体配比≧1.0×1010cfu/g;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发酵方法:向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水、红糖和豆粕,避光充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时,出膜12小时后筛除死卵和未孵化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苗种出膜60小时~75小时后并且苗种能顶水平游时,开始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受精卵在出膜35~50小时后至开口前,控制环道内的苗种密度不大于10000尾/m2,更优选不大于5000尾/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向1重量份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1000重量份的水、10重量份的红糖和10重量份的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养殖池每5~10天更换水的体积为1/4~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处理步骤中,养殖池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苗种密度的方式为采用拉网分疏的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为水泥养殖池,所述水泥养殖池上方设置有遮挡棚,所述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处理以及培育步骤:
养殖池处理:将养殖池消毒并注水后,加入益生菌发酵液,每亩20L;
培育步骤:
(1)环道内孵化管理: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孵化后的苗种在开口前,控制环道内的苗种密度不大于10000尾/m2,苗种开口后,将翘嘴鳜苗种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苗种出膜60小时~75小时后并且苗种能顶水平游时可开口,投喂刚出膜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
(2)养殖池管理:转移至处理后的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500尾/m2,苗种培育至3~4cm时,控制养殖池中的苗种密度不大于200尾/m2;其中,养殖池每5~10天更换水并补充益生菌发酵液,补充量为每亩5L;
其中,苗种的投喂方式为:
转移至养殖池中的苗种开始投喂出膜1~3天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1~1:3(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6~8天后开始投喂不超过出膜5日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3~1:4(鳜鱼:饵料鱼);
苗种开口9天后开始投喂0.8~1cm长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4~1:6(鳜鱼:饵料鱼);
苗种长至2cm~3cm后开始投喂不大于其体长2/3的饵料鱼,投喂尾数比为1:6~1:10(鳜鱼:饵料鱼);
其中,所述益生菌发酵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益生菌混合物包括载体和复合菌种,所述载体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5%白糊精、3%二氧化硅、80%葡萄糖、12%麦麸粉,所述复合菌种包括1:2:2的硝化菌、芽孢杆菌、EM菌,所述混合菌种与载体配比≧1.0×1010cfu/g;向1重量份益生菌混合物中加入1000重量份的水、10重量份的红糖和10重量份的豆粕,避光有氧条件下发酵24小时以上得到益生菌发酵液。
CN201610811296.4A 2016-09-08 2016-09-08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Pending CN1062591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1296.4A CN106259125A (zh) 2016-09-08 2016-09-08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1296.4A CN106259125A (zh) 2016-09-08 2016-09-08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9125A true CN106259125A (zh) 2017-01-04

Family

ID=57709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1296.4A Pending CN106259125A (zh) 2016-09-08 2016-09-08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5912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9422A (ja) * 2002-04-11 2003-10-21 Em Research Organization ミジンコの培養方法
CN101066046A (zh) * 2007-01-19 2007-11-07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CN101375677A (zh) * 2008-09-28 2009-03-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翘嘴红鲌成鱼养殖方法
CN105309348A (zh) * 2015-10-22 2016-02-10 安徽孔津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鳜鱼的苗种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9422A (ja) * 2002-04-11 2003-10-21 Em Research Organization ミジンコの培養方法
CN101066046A (zh) * 2007-01-19 2007-11-07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CN101375677A (zh) * 2008-09-28 2009-03-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一种翘嘴红鲌成鱼养殖方法
CN105309348A (zh) * 2015-10-22 2016-02-10 安徽孔津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鳜鱼的苗种培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古勇明等: "养殖密度_水质和分级对水泥池鱖鱼苗种培育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杨成胜等: "《淡水健康养殖新技术》", 31 May 2012,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0089B (zh) 一种无公害淡水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02757131B (zh) 水产养殖用的水质改良剂
CN110122386A (zh) 一种适合高盐度海水养殖对虾的方法
CN102106291B (zh) 一种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苗种的培育方法
CN101836607B (zh) 一种青虾的育种方法
CN108719158A (zh) 一种稻田搭建温棚培育下龙虾的方法
CN103766262B (zh) 一种凡纳滨对虾小水体育苗方法
CN102257972A (zh)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方法
CN106063469B (zh) 一种白甲鱼苗种培育方法
CN104957065A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与鲫鱼、鲢鱼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05123563A (zh) 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混养方法
CN110235826A (zh) 一种红螯螯虾苗种暖棚标粗培育方法
CN1871899A (zh) 中纬度地区一种鳜鱼安全高效综合养殖技术
CN101836616A (zh) 石斑鱼池塘无公害健康养殖方法
CN109463329A (zh) 一种小龙虾养殖方法
CN109122443A (zh) 澳洲淡水龙虾循环水抱卵孵化系统及育苗方法
CN106417122A (zh) 一种提高优质青虾苗种产量的培育方法
CN113040071A (zh) 马口鱼的苗种培育方法
CN105075947B (zh) 一种大泷六线鱼苗种中间培育方法
CN104604764B (zh) 一种黄颡鱼养殖池塘轮养南美白对虾的方法
CN106259060A (zh) 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
CN105594630A (zh) 一种淡水大闸蟹的养殖方法
CN105309357A (zh) 一种大规格优质黄颡鱼种的培育方法
CN104430090A (zh) 一种高产生态土鲶的养殖方法
CN107439426A (zh) 一种泥鳅的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