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5249B -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5249B
CN106165249B CN201580016885.7A CN201580016885A CN106165249B CN 106165249 B CN106165249 B CN 106165249B CN 201580016885 A CN201580016885 A CN 201580016885A CN 106165249 B CN106165249 B CN 106165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posture
mentioned
vehicle
primar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68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5249A (zh
Inventor
高津裕二
上田章雄
德良晋
桥爪祥
阿久根圭
林亨
柴田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5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5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6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by positioning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E04H6/1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 E04H6/2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movable platforms for horizontal transport, i.e. cars being permanently parked on palet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以通过在嵌合姿势的状态下进行非接触供电来消除由位置偏移引起的能量损耗为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具有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受电设备(120)、具有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驱动电路(112)的供电设备(110)、具有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嵌合部件(142)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具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以及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和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74261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并通过参照引用其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利用电驱动的车辆。
因此,需要对车辆供电。
例如,利用供电设备对停车中的车辆供电。
供电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对车辆供电。
例如,正在研究车辆在其底部具有非接触式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将供电用初级线圈设置于车辆的下方,对车辆供电的构思。
图16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6所示的概念是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所公开的内容。
期望通过非接触式减少能量损失地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02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7814号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8106539号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经由形成于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的空间的磁场,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因此,在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偏移(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的配置不是最接近的状态、即在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的形状是相同形状的情况下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与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未对齐的状态)下存在合理的限制,若想要突破该位置偏移进行供电则存在能量损失较大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公开对能够抑制位置偏移,高效地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受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移动体,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并能够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体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且位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受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移动体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并能够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体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且位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移动体,其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是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及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是能够对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在上述移动体位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受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移动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体位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并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车辆,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供电用次级线圈设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车辆,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根据上述结构,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用次级线圈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并设置有被上述嵌合部件嵌合的上述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并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其具有能够支承车辆并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供电用次级线圈设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具有能够支承车辆并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嵌合部件嵌合的被嵌合部件,并对以能够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车辆的方式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且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根据上述结构,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嵌合部件嵌合的被嵌合部件,并对以能够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车辆的方式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且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用次级线圈设置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设置于上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嵌合部件释放上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上述嵌合部件与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释放姿势变为上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并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能够支承车辆并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以及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供电用次级线圈设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移动台车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能够支承车辆并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其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以及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根据上述结构,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供电用次级线圈被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供电设备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初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次级线圈支承部件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并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且支承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能够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与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上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上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上述供电设备以上述第一嵌合姿势和上述第二嵌合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结果,能够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二次线圈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抑制位置偏移,而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上述移动体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上述移动体的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体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成为被设置于移动体的第二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上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抑制位置偏移,而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支承构造体上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车辆的移动台车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上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车辆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车辆的移动台车的上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被设置于移动台车的第二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上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上述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上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车辆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被设置于移动台车的第二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支承构造体上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上述移动台车与上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因此通过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进行供电。
因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位置偏移,从而高效地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概念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A-A向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驱动电路112、以及调整电路(未图示)构成。
供电用初级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2是驱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电气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2供给供电用初级线圈的规定的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未图示)是对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未图示)对供电设备11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和负载122构成。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负载122、以及调整电路(未图示)构成。
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收侧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未图示)是对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未图示)对受电设备12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若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则在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夹住的空间内产生磁场,通过所产生的磁场,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电流流动。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是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嵌合部件142并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部件。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也可以由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和嵌合部件142构成。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
嵌合部件142固定于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是设置有被嵌合部件142嵌合的被嵌合部件152并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部件。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也可以由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和被嵌合部件152构成。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被嵌合部件152固定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
例如,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被内置于对象物171。
在此,对象物171是供电的对象物。
例如,对象物是车辆。
图1示出了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对象物171的情况。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对象物171,例如,也可以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支承对象物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
例如,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是在机械式停车装置中使用的托板。
图3示出了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支承对象物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的情况。
图3示出了从受电设备120经由充电电缆173向对象物171供电的情况。
例如,嵌合部件142是前端以锥状变尖的棒状部件。
例如,被嵌合部件152形成具有比棒状部件的根部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空洞。
嵌合部件142从前端部进入被嵌合部件152的空洞,根部嵌合于空洞。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是能够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释放姿势与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机构。
释放姿势是嵌合部件142释放被嵌合部件152的姿势。
嵌合姿势是嵌合部件142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姿势。
在姿势是嵌合姿势时,高效地进行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也可以是支承于底座,能够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嵌合部件142释放被嵌合部件152的姿势亦即释放姿势和嵌合部件142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姿势亦即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机构。
例如,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支承于底座,能够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释放姿势与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也可以以在从释放姿势向嵌合姿势变化时作用于嵌合部件的反作用力低于规定值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三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移动体174、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中继设备13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移动体174、以及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与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与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调整电路(未图示)构成。
中继线圈131是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电独立的线圈电路。
例如,中继线圈131是由未与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电连接的电气电路构成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未图示)是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未图示)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130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是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嵌合部件142并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部件。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也可以由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和嵌合部件142构成。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
嵌合部件142被固定于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被内置于对象物171。
在此,对象物是供电的对象物。
图4示出了将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内置于对象物171的情况。
例如,将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内置于支承对象物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
图5示出了将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内置于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的情况。
移动体174是设置有被嵌合部件142嵌合的被嵌合部件152并能够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部件。
移动体174也可以能够对支承对象物171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进行支承并移动。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是能够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释放姿势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机构。
释放姿势是嵌合部件142释放被嵌合部件152的姿势。
嵌合姿势是嵌合部件142与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姿势。
例如,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支承于底座,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姿势在释放姿势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移动体174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且位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之间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在移动体174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且位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之间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以从释放姿势变化为嵌合姿势时作用于嵌合部件的反作用力低于规定值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至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五至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移动体174、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以及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至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中继设备13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移动体174、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以及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构成。
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的构造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受电设备、以及中继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130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是设置有与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嵌合的第一嵌合部件142a并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部件。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也可以由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和嵌合部件142构成。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
第一嵌合部件142a被固定于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1。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是设置有被第二嵌合部件142b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并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部件。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也可以由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和被嵌合部件152构成。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被固定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1。
例如,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被内置于对象物171。
在此,对象物171是供电的对象物。
图6示出了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对象物171的情况。
例如,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支承对象物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
图7示出了将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内置于支承对象物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的情况。
图7示出了从受电设备120经由充电电缆173向对象物171供电的情况。
移动体174是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142a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142b的部件。
移动体174也可以能够对支承对象物171的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2进行支承并移动。
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被固定于移动体。
第二嵌合部件142b被固定于移动体174。
第二嵌合部件142b也可以以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固定于移动体174。
例如,第一嵌合部件142a是前端以锥状变尖的棒状部件。
例如,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形成具有比棒状部件的根部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空洞。
第一嵌合部件142a从前端部进入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的空洞,根部嵌合于空洞。
例如,第二嵌合部件142b是前端以锥状变尖的棒状部件。
例如,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形成具有比棒状部件的根部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的空洞。
第二嵌合部件142b从前端部进入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的空洞,根部嵌合于空洞。
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是能够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第一释放姿势和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姿势/位置调整机构。
第一释放姿势是第一嵌合部件142a释放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的姿势。
第一嵌合姿势是第一嵌合部件142a与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嵌合的姿势。
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是能够对移动体174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第二释放姿势与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的姿势/位置调整机构。
第二释放姿势是第二嵌合部件142b释放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的姿势。
第二嵌合姿势是第二嵌合部件142b与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嵌合的姿势。
在移动体174位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之间时,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以从第一释放姿势变为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以从第二释放姿势变为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体174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第一嵌合姿势和第二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在移动体174位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之间时,可以是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以在姿势从第一释放姿势变成第一嵌合姿势时,作用于第一嵌合部件的反作用力低于规定值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以在姿势从第二释放姿势变化到第二嵌合姿势时,作用于第二嵌合部件142b的反作用力低于规定值的方式对移动体174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以第一嵌合部件142a与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嵌合且第二嵌合部件142b与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嵌合的状态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将本申请发明应用于所谓的平面往复式、或者电梯/滑动式的停车装置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车辆5是能够接受供电的移动体。
车辆5也可以在其下表面设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
例如,车辆5是在其底部具有用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汽车。
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进行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磁场谐振的方式被进行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电场谐振的方式被进行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电磁感应的方式被进行非接触供电。
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未图示)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未图示)也可以设置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由多个存积空间11和移动导轨12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在移动导轨12上行驶并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8中示出了多个存积空间11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的情况。
非接触供电系统20是对车辆5供电的系统。
非接触供电系统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非接触供电系统20是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之一。
供电用初级线圈21相当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在特定位置。
供电用次级线圈6、32之一相当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供电用次级线圈6被内置于车辆5。
供电用次级线圈32被内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6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在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在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底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在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侧面。
驱动电路22是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供给电力而对其进行驱动的电路。
驱动电路22从电源设备(未图示)被供给电力。
若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21,则从供电用次级线圈取出电流。
例如,若交变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21,则从供电用次级线圈6取出交变电流。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置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对车辆5的前后1对右轮进行支撑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对车辆5的前后1对左轮进行支撑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作为一体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从上方观察排列在左右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设置利用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
在图10中示出了将利用矩形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设置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况。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承车辆5的车轮而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呈大致四边形的构造体,且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托板,设立有从上方观察在托板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贯通的空隙Q2。
例如,托板使设置于其下部的车轮滚动,从而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动。
移动台车40是支承车辆5并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41构成。
移动台车主体41是能够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在移动路径H上移动的构造体。
在移动台车主体形成移动台车空隙Q1。
例如,在移动台车主体形成在上方和朝向设置有主构造体的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侧面的横向贯通的移动台车空隙Q1。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传递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也可以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传递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中继设备70相当于中继设备130。
中继设备70是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对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70被设置成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
中继设备70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10示出了移动路径H沿水平延伸,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且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情况。
在图中,用虚线表示供电用初级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可以是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第一释放姿势变为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第二释放姿势变为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台车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第一嵌合姿势和第二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应用了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运用由入库工序、出库工序、以及供电工序构成。
(入库工序)
接受入库指令。
车辆5自己行驶而载置于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升降机(未图示)使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出入库空间所在的层移动至存积空间11所在的层。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升降机传递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在移动路径H上移动。
移动台车40停止在一个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传递至存积空间11。
(出库工序)
接受出库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停止在出库指令所指的停放车辆5的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传递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至升降机所在的位置。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传递至升降机。
升降机(未图示)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所在的层移动至出入库空间所在的层。
车辆5自己行驶而离开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供电工序)
接受供电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停止在供电指令所指的停放车辆5的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传递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至特定位置。
驱动电路22驱动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车辆5用被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电力进行充电,若充电完成则发出完成信号。
若接受完成信号,则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从特定位置开始移动,移动台车40停止在一个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传递至存积空间11。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构造体、非接触供电系统、移动台车以及移载设备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置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1对的右轮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1对的左轮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作为一体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空隙设置供电用次级线圈32,该空隙形成于从上方观察排列在左右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
在图8中示出了供电用次级线圈32被设置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况。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承车辆5的车轮而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呈大致四边形的构造体,且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托板,从上方观察在托板的中央部设立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托板通过使设置于其下部的车轮滚动,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动。
中继设备70被设置成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
中继设备70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以从释放姿势变为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5。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可以是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第一释放姿势变为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第二释放姿势变为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台车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并以第一嵌合姿势和第二嵌合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5。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从上述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将电力供给至车辆的路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车辆5、主构造体(未图示)、非接触供电系统2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的构造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车辆、主构造体、非接触供电系统、移动台车、以及中继设备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能够载置车辆5的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前后1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1对输送机构成。
输送机载置车辆的车轮,从而支承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1对输送机夹住的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
在图12中示出了由前后1对输送机构成的车辆支承构造体。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与存积空间之间传递车辆的设备。
移载设备50由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前后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左右1对输送机构成。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与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协作而动作,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与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之间传递车辆。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以外,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1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构成。
车辆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中的车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置有沿着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置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存积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沿着移动路径H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13中示出了多个存积空间11以串联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的情况。
非接触供电系统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最下部。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最下部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中途的壁。
驱动电路22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驱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具有以支撑车辆的车轮而支承车辆的方式排列在前后方向的多个棒状部件。
图14示出了车辆支承构造体30具有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分别载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的多个棒状部件,并能够被移动台车40支撑而在移动路径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夹住的位置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从上方观察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
移动台车40是支承车辆5并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未图示)构成。
移动台车主体41是能够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在移动路径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的其它的构造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其它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传递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能够在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动。
移载设备50具有能够支承车辆5的车轮的多个棒状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在上述的移动路径沿上下方向延伸这一点和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非接触供电系统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构成。
车辆、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车辆、车辆支承构造体、移动台车、移载设备、以及中继设备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置有沿着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存积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沿着移动路径H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15中示出了多个存积空间11以串联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的情况。
非接触供电系统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最下部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中途的壁。
驱动电路22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驱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移动路径向上下方向延伸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通过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嵌合部件142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二次线圈支承部件150的被嵌合部件152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嵌合部件142与被设置于在规定位置以规定姿势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移动体174嵌合的被嵌合部件152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成为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的第一嵌合部件142a与被设置于移动体174的第一被嵌合部件152a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0与移动体174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且以成为被设置于移动体174的第二嵌合部件142b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第二被嵌合部件152b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体174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通过该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嵌合部件与对设置在车辆5上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5进行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5,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5进行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车辆5的移动台车40的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4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5进行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32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车辆5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5,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32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5进行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第一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车辆5的移动台车40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移动台车40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且以被设置于移动台车40的第二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台车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进行供电。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成为被设置于对设置在特定位置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进行支承的初级线圈支撑部件的第一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支承供电用次级线圈32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的方式,对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车辆5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且以成为被设置于移动台车40的第二嵌合部件与被设置于对设置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支承的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嵌合的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移动台车40与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使得以该姿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车辆5,因此通过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与供电用次级线圈32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能够高效地对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5进行供电。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以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不具备中继设备。
也可以用由不会给磁场带来影响的材料构成的板覆盖空隙。
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停车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移载设备、存积空间的情况。
作为停车装置的移动机构的形式,以电梯方式停车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箱形循环停车装置、水平循环式停车装置、旋转木马方式停车装置、电梯/滑动方式停车装置、平面往复方式停车装置、运输储存方式停车装置、二级方式/多级方式停车装置的循环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位置偏移,从而高效地进行供电。
附图标记的说明
H…移动路径;Q1…移动台车空隙;Q2…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K…轮廓;5…车辆;6…供电用次级线圈;7…充电电缆;10…主构造体;11…存积空间;12…移动导轨;20…非接触供电系统;21…供电用初级线圈;22…驱动电路;30…车辆支承构造体;31…车辆支承构造体主体;31L…左轮支承构造部;31R…右轮支承构造部;32…供电用次级线圈;40…移动台车;41…移动台车主体;44…蓄电设备;50…移载设备;70…中继设备;71…中继线圈;100…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供电设备;111…供电用初级线圈;112…驱动电路;120…受电设备;121…供电用次级线圈;122…负载;130…中继设备;131…中继线圈;140…初级线圈支承部件;141…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42…嵌合部件;142a…第一嵌合部件;142b…第二嵌合部件;150…次级线圈支承部件;151…次级线圈支承部件主体;152…被嵌合部件;152a…第一被嵌合部件;152b…第二被嵌合部件;160…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a…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b…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71…对象物;172…对象物支承构造体;173…充电电缆;174…移动体。

Claims (6)

1.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
该车辆供电装置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车辆,并设置有被所述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被嵌合部件,且支承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嵌合部件释放所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所述嵌合部件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形成有移动台车空隙,在所述移动台车空隙设置有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在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时能够使磁通量通过,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释放姿势变为所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利用通过所述移动台车空隙的中继设备的磁通量从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被与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处于所述嵌合姿势的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支承的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2.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
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并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被所述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被嵌合部件并支承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以及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嵌合部件释放所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所述嵌合部件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形成有移动台车空隙,在所述移动台车空隙设置有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在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时能够使磁通量通过,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释放姿势变为所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利用通过所述移动台车空隙的中继设备的磁通量从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设置于与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处于所述嵌合姿势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从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向车辆进行供电。
3.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移动台车,其具有能够支承车辆并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并设置有被嵌合部件;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部件,且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嵌合部件释放所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所述嵌合部件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形成有移动台车空隙,在所述移动台车空隙设置有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在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时能够使磁通量通过,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释放姿势变为所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利用通过所述移动台车空隙的中继设备的磁通量从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设置于被与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处于所述嵌合姿势的所述移动台车支承的车辆的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4.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嵌合部件嵌合的被嵌合部件,并对以能够支承车辆的方式支承车辆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且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
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设置有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嵌合部件,且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特定位置,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嵌合部件释放所述被嵌合部件的释放姿势和所述嵌合部件与所述被嵌合部件嵌合的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释放姿势变为所述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供电设备以所述嵌合姿势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5.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能够支承车辆并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被所述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并支承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所述第一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以及
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移动台车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形成有移动台车空隙,在所述移动台车空隙设置有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在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时能够使磁通量通过,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所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所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移动台车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供电设备利用通过所述移动台车空隙的中继设备的磁通量从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设置于被与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所述移动台车支承的车辆且与所述移动台车处于所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6.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接受供电并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其具有移动台车主体,该移动台车主体设置有被第一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被嵌合部件,并设置有与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部件,且对支承车辆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上移动;
供电用次级线圈,其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
供电设备,其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初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第一嵌合部件并支承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
次级线圈支承部件,其设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并设置有被所述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且支承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第一嵌合部件释放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的第一释放姿势和所述第一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一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一嵌合姿势之间变化;以及
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其能够对所述移动台车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姿势在所述第二嵌合部件释放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的第二释放姿势和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与所述第二被嵌合部件嵌合的第二嵌合姿势之间变化,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所述第一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第一释放姿势变为所述第一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初级线圈支承部件与所述移动台车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所述第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以从所述第二释放姿势变为所述第二嵌合姿势的方式对所述移动台车与所述次级线圈支承部件的相对的姿势或者位置进行调整,从而所述供电设备以所述第一嵌合姿势和所述第二嵌合姿势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CN201580016885.7A 2014-03-31 2015-03-30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Active CN106165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4261 2014-03-31
JP2014074261A JP6199789B2 (ja) 2014-03-31 2014-03-31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PCT/JP2015/060005 WO2015152180A1 (ja) 2014-03-31 2015-03-30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5249A CN106165249A (zh) 2016-11-23
CN106165249B true CN106165249B (zh) 2019-08-27

Family

ID=54240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6885.7A Active CN106165249B (zh) 2014-03-31 2015-03-30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6727B2 (zh)
JP (1) JP6199789B2 (zh)
CN (1) CN106165249B (zh)
WO (1) WO20151521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3462B2 (ja) * 2012-09-27 2016-12-14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車両給電装置
CN106103867B (zh) 2014-03-18 2018-11-09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供电系统与车辆供电装置
DE102015220428B4 (de) * 2015-10-20 2017-10-19 Universität Stuttgart Selbstfahrende Lagereinrichtung
WO2018195327A1 (en) 2017-04-19 2018-10-25 Chase Arnold Remote control system for intelligent vehicle charging
US10668829B2 (en) * 2018-05-04 2020-06-02 Witricity Corporation Passive flux bridge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US10988042B1 (en) 2018-10-12 2021-04-27 Arnold Chase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CN110728891B (zh) * 2019-12-02 2022-02-15 浙江升豪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化电磁共振耦合器
DE102020118417A1 (de) * 2020-07-13 2022-01-13 Wöhr Autoparksysteme GmbH Park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US11485246B1 (en) 2021-04-05 2022-11-01 Arnold Chase Individualized vehicular charging mat
US11897353B2 (en) * 2021-04-22 2024-02-13 Dasher Lawless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rging parked vehicles
FR3123266A1 (fr) 2021-05-31 2022-12-02 Electricfil Automotive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électrique par induction magnétique et procédé de recharge électrique d’une batterie d’accumulateurs électriques d’un engin automobil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955A (zh) * 2008-07-08 2011-06-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规定限制下的无线高电力传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711963T2 (de) * 1996-01-30 2002-11-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Verbind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für ein elektrisch betriebenes Fahrzeug
US20050207876A1 (en) * 2004-03-16 2005-09-22 Springwater Investment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parking vehicles
EP3185432B1 (en) 2008-09-27 2018-07-11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JP2011035953A (ja) * 2009-07-29 2011-02-17 Denso Corp 車両用充電装置及び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
KR101091515B1 (ko) * 2009-09-14 2011-12-08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원격 터치 패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5688888B2 (ja) * 2009-10-07 2015-03-25 日精株式会社 機械式駐車場装置
JP5559518B2 (ja) 2009-10-30 2014-07-23 富士変速機株式会社 立体駐車装置及び電気自動車の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CN102695629B (zh) * 2010-01-05 2015-03-25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车辆的感应充电系统
JP5526795B2 (ja) * 2010-01-15 2014-06-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160505A (ja) * 2010-01-29 2011-08-18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充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充電システム
JP5574107B2 (ja) * 2010-10-13 2014-08-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充電装置
JP5720367B2 (ja) * 2011-03-30 2015-05-20 株式会社Ihi 駐車設備
WO2013003527A1 (en) * 2011-06-28 2013-01-03 Wireless Ev Charge, Llc Alignment, ver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JP5737012B2 (ja) * 2011-07-01 2015-06-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電力供給方法及び電力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9955A (zh) * 2008-07-08 2011-06-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规定限制下的无线高电力传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5249A (zh) 2016-11-23
WO2015152180A1 (ja) 2015-10-08
JP6199789B2 (ja) 2017-09-20
US20170018963A1 (en) 2017-01-19
US10236727B2 (en) 2019-03-19
JP2015198488A (ja) 2015-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5249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N104508946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6103867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与车辆供电装置
CN104412487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5035673A (zh) 一种联体双层交叉带式分拣机
JP2017512453A (ja) 誘導電力伝達パッド、誘導電力伝達用システム、および誘導電力伝達パッドの作動方法
JP6297863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5023667A (ja) 移動機構
CN108189703A (zh) 电池存储架及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US20170008406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vehicle power supply device
CN108016953A (zh) 移载机
CN101198536A (zh) 电梯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WO2014073317A1 (ja) 車両給電装置
JP2012239334A (ja) 車両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KR20190054688A (ko) 이송대차 시스템
CN204938201U (zh) 一种联体双层交叉带式分拣机
CN103979275A (zh) 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重载物流运输系统
CN208216509U (zh) 电池存储架及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CN104604079B (zh) 车辆供电装置
JP2014168372A (ja) 磁気浮上式搬送装置及び荷台
CN104882948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JP2015162948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5163023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6172916B2 (ja) 車両給電装置
CN203903334U (zh) 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重载物流运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