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2948B -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2948B
CN104882948B CN201510085291.3A CN201510085291A CN104882948B CN 104882948 B CN104882948 B CN 104882948B CN 201510085291 A CN201510085291 A CN 201510085291A CN 104882948 B CN104882948 B CN 104882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mentioned
coil
vehicle
primary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52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2948A (zh
Inventor
德良晋
上田章雄
桥爪祥
高津裕二
阿久根圭
林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62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6294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385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6302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402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78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82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2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2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2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具有能够非接触地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的供电设备;以及具有作为磁路的磁性体的中继设备。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2月2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36265号、2014年2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38534号以及2014年3月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40216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近几年,使用由电驱动的车辆。
因此,需要对车辆供电。
例如,利用供电设备对停车中的车辆供电。
供电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来对车辆供电。
例如,研究了在车辆的底部具有非接触方式供电用二次线圈、并在车辆的下方设置供电用一次线圈、来对车辆供电的想法。
图27A及27B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27A及27B所示的概念在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中公开。
期望以非接触方式来从供电用一次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减少能量损失地供电。
并且,当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用一次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时,期望利用方法容易。
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经由在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磁路,从供电用一次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因此,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的距离有合理的限制,若越过该距离而供电使用则有能量损失变大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说明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提供一种通过简易的构造来减少能量损失、且能够进行利用容易的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和非接触供电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中,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成为磁路的磁性体。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中,在上述第1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上述磁性体。上述多个磁性体组合而构成组合磁路。另外,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中,在上述第1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两个上述磁性体。在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和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上述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且组合而构成组合磁路。另外,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中,在上述第1至第3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轮廓。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中,在上述第1至第3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中,在上述第1至第3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
本发明的第7方案中,上述第1至第6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能够位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的特定部件。并且,上述特定部件具有用于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通过的空隙、和在沿着形成该空隙的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
本发明的第8方案中,在上述第7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多个贯通孔沿上述缘部配置。
本发明的第9方案中,在上述第7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贯通孔沿上述缘部延伸形成。
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中,在上述第7至第9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空隙的轮廓形成为多边形。
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中,在上述第7至第10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中继线圈,该中继线圈是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中,在上述第7至第11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本发明的第13方案中,上述第1至第12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支承构造体,其能够支承上述供电对象;移动台车,其具有支承上述支承构造体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上述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4方案中,上述第1至第12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由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支承构造体,其设有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支承上述供电对象;移动台车,其具有支承上述支承构造体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上述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5方案中,上述第1至第12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并且由楼板形成。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的楼板埋入上述磁性体。在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一楼层设置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上述供电对象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6方案中,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第1至第15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本发明的第17方案中,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第1至第14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上述磁性体埋入于楼板。并且,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而存在的上一楼层及下一楼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上述上一楼层及上述下一楼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8方案中,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中继线圈,该中继线圈是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9方案中,在上述第18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而成为组合磁路。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20方案中,上述第18或者第19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能够位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的特定部件。上述特定部件具有用于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通过的空隙、和在沿着形成该空隙的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
本发明的第21方案中,在上述第20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多个贯通孔沿上述缘部配置。
本发明的第22方案中,在上述第20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贯通孔沿上述缘部延伸形成。
本发明的第23方案中,在上述第20至第22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空隙的轮廓形成为多边形。
本发明的第24方案中,在上述第20至第23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本发明的第25方案中,在上述第20至第24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基础上,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本发明的第26方案中,上述第18至第25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支承构造体,其能够支承上述供电对象;移动台车,其具有支承上述支承构造体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上述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27方案中,上述第18至第25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由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支承构造体,其设有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支承上述供电对象;移动台车,其具有支承上述支承构造体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上述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28方案中,上述第18至第25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还具备主构造体,其具有供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和与该移动路相邻设置的上述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并且由楼板形成。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的楼板埋入上述磁性体。在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并且,该非接触供电装置构成为,当上述供电对象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29方案中,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第18至第28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本发明的第30方案中,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上述第18至第27任一个方案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上述中继线圈埋入于楼板。并且,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而存在的上一楼层及下一楼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上述上一楼层及上述下一楼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具有作为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的受电设备;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的供电设备;以及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的中继设备,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受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或者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组合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磁性体,多个上述磁性体组合而成为一个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磁性体。一个组合磁路组合有多个上述磁性体。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外轮廓和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和多边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和矩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两个磁性体,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而组合成为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两个磁性体。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而组合成为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磁性体埋入于楼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磁性体埋入于楼板。
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在车辆内置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为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供电用二次线圈内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至少一个上述磁性体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或者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组合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磁性体,多个上述磁性体组合而构成一个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磁性体。多个上述磁性体组合而成为一个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外轮廓和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和多边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
其结果,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和矩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两个磁性体,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而组合成为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至少两个磁性体。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至少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而组合成为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电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构成为,车辆内置供电用二次线圈,且具备:主构造体,其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且由楼板形成;供电设备,其具有在形成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多个停车空间的至少一个特定的停车空间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的下层设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在形成上述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埋入且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当车辆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车辆内置供电用二次线圈。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且由楼板形成。供电设备具有在形成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多个停车空间的至少一个特定的停车空间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的下层设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中继设备具有在形成上述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埋入且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磁性体。当车辆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其结果,能够向沿移动路移动且停止于停车空间的车辆供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磁性体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组合有多个磁性体的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外轮廓和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和多边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和矩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组合有对置的两个磁性体的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磁性体埋入于楼板,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和供电用二次线圈以隔着楼板的方式配置,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设置至少一个磁性体,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设置至少一个磁性体,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设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从而将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因此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组合有多个磁性体的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外轮廓和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和多边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所以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和矩形的内轮廓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组合有对置的两个磁性体的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在上述移动路或者停车空间的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设置磁性体,并在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当车辆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能够向沿移动路移动且停止于停车空间的车辆供电。
因此,可提供利用简易的构造减少能量损失、且利用容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车辆供电装置以及应用了该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受电设备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或者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组合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其结果,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中继线圈埋入于楼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线圈埋入于楼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受电设备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至少一个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的主构造体;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为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供电用二次线圈内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的主构造体;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其结果,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构成为,上述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和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其结果,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且由楼板形成的主构造体;供电设备,其具有在形成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多个停车空间的至少一个特定的停车空间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的下层设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中继设备,其具有在形成上述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埋入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当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供电用二次线圈内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且由楼板形成。供电设备具有在形成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或者多个停车空间的至少一个特定的停车空间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的下层设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中继设备具有在形成上述特定位置的部位的楼板埋入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当车辆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其结果,能够向沿移动路移动且可停止于停车空间的车辆供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所以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和磁性体组合而成为组合磁路,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中继线圈埋入于楼板,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和供电用二次线圈以隔着楼板的方式配置,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将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设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而将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所以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在上述移动路或者停车空间的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在上述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当车辆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能够向沿移动路移动且停止于停车空间的车辆供电。
因此,能够提供利用简易的构造来减少能量损失、且利用容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车辆供电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以及构造体,其能够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当上述构造体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受电设备具有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亦即供电用二次线圈、且能够向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构造体能够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当上述构造体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或者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组合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无数个上述贯通孔沿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配置。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无数个上述贯通孔沿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配置。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上述轮廓是多边形,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轮廓是多边形。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的主构造体;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为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或者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至少一方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供电用二次线圈内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或者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至少一个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
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
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在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上支承。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向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设有沿移动路排列的驻留空间的主构造;供电设备,其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供电设备具有设置在作为上述移动路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且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具有能够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且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而能够在上述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具有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且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的中继设备。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当上述移动台车位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时,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具有作为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的板材的特定板材。上述特定板材在至少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而将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一个或者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组合的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中,无数个上述贯通孔沿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配置。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无数个上述贯通孔沿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配置。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中,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中,轮廓是多边形,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横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轮廓是多边形。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其结果,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亦即中继线圈。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
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能够位于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与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的构造体,为了使在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设置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并在沿着形成上述轮廓的特定板材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从而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无数个贯通孔沿形成轮廓K的缘部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所以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所以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和车辆支承构造体设置空隙,在沿着形成移动台车或者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隙的轮廓的、特定板材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在上述移动路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且在移动台车设置空隙,在沿着形成空隙的轮廓的、特定板材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在上述空隙通过而向设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将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并且,由于无数个贯通孔沿形成轮廓K的缘部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且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由于上述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并且,由于上述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并且,由于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空隙,所以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并且,由于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空隙,所以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
因此,能够提供利用简易的构造来减少能量损失、且利用容易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车辆供电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5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5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8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8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视图。
图13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26是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27A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27B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5A~图5D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变更图(表示变形例的图)。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驱动电路113以及调整电路1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即,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是能够非接触地向后述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电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112是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12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1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和调整电路1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线圈电路。即,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是能够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地受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122是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22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铁芯133构成。
铁芯133是成为磁路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成为抑制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在与磁场的磁通的朝向正交的方向上层叠有多个薄板的块状物。
铁芯13也可以是铁素体制的块状物。并且,铁芯133是磁性体即可,也可以是由具有较高的导磁率的磁性材料(例如,与空气相比具有较高的导磁率的磁性材料,具体而言为铁素体、不锈钢、坡莫合金等)构成的部件。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图1表示如下情形,即、一个铁芯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至少一个铁芯133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即,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1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且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距离。
在非接触供电中,通过构成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所产生的磁通经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向供电用一次线圈111返回的路径,来在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产生电动势。若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所产生的磁通大多构成上述路径,则供电效率变高。本实施方式的铁芯133配置为与上述路径一致,并且铁芯133具有较高的导磁率,从而能够增加构成上述路径的磁通,并且能够减少不经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磁通。由此,具有中继设备130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能够提高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之间的供电效率。供电效率的提高是指不利于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传送的能量较小,能够实现能量损失的减少。通过提高效率,来扩大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能够接受所希望的电力的范围(与供电用一次线圈的位置关系的范围)。由此,提高非接触供电的利用容易度。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驱动电路113以及调整电路1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112是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12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1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和调整电路1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是用于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122是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22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铁芯133构成。
铁芯133是成为磁路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成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在与磁场的磁通的朝向正交的方向上层叠有磁性材料制的多个薄板的块状物。
铁芯133也可以是铁素体制的块状物。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铁芯133也可以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
图2表示如下情形,即、两个铁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且分别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
一个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一边、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一边。
另一个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另一边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另一边。
组合多个铁芯133而成为一个组合磁路134。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组合磁路134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组合磁路134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电。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1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且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距离。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驱动电路113以及调整电路1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112是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12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1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和调整电路1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是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122是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22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至少一个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131和多个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多个铁芯133构成。
调整电路132调整中继设备130(中继线圈131)的电磁的共振频率,并能够将该共振频率调整为与供电设备110以及受电设备120的共振频率大致一致。
铁芯133是作为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在与磁场的磁通的朝向正交的方向上层叠有磁性材料制的多个薄板的块状物。
铁芯133也可以是铁素体制的块状物。
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134。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至少一个组合磁路134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磁路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1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且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121的距离。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驱动电路113(参照图1等)以及调整电路112(参照图1等)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112是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12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121和调整电路122(参照图1等)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121是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122是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22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130由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131(参照图3)和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和多个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参照图3)以及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多个铁芯133构成。
铁芯133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是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134(参照图3)。
铁芯133埋入于楼板(床スラブ)F。
图4表示铁芯133埋入于楼板F的情形。
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层。
图4表示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位于楼板F的下层的情形。
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层。
图4表示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位于楼板F的上层的情形。
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层、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以及下层中的另一层的状态下,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铁芯133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
在供电用一次线圈111位于楼板F的下层、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位于楼板F的上层的状态下,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铁芯133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也可以。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130的变更(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A~图5D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的各种变更。
图5A表示中继设备130是如下块状物的变更,即,中继设备130由一个铁芯133构成,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圆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圆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且具有规定的高度。
图5B表示中继设备130是如下块状物的变更,即,中继设备130由一个铁芯133构成,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且具有规定的高度。
图5C表示中继设备130是如下块状物的变更,即,中继设备130由两个铁芯133构成,两个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这样,中继设备130也可以具有作为磁路的两个铁芯。该情况下,在与供电用一次线圈和供电用二次线圈的对置方向(图5C的箭头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图5C中正交的方向)上,两个铁芯133以对置的方式配置且组合而构成组合磁路。
图5D表示中继设备130是块状物的变更,即,中继设备130由四个铁芯133构成,四个铁芯133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全部边的四个边、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全部边的四个边,且具有规定的高度。
此外,上述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具备上述的供电设备110和中继设备130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构成为能够非接触地向不作为构成元件而包含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装置。该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8A~图8D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变更图(表示变形例的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0由供电设备210、受电设备220以及中继设备230构成。
供电设备2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驱动电路213以及调整电路2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即,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是能够非接触地向后述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电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2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2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212是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12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2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2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2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和调整电路2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是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线圈电路。即,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是能够非接触地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受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222是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22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230是对从供电设备210向受电设备2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2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构成。
中继设备2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调整电路232构成。
中继线圈231是在电方面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及供电用二次线圈221独立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232是调整中继设备23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32调整中继设备23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并且,调整电路232调整中继设备230(中继线圈231)的电磁的共振频率,能够将该共振频率调整为与供电设备210及受电设备220的共振频率大致一致。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参照图7)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多个铁芯233构成。
铁芯233也可以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例如,铁芯233也可以是使较薄的多个铁板电绝缘地贴合而成为磁芯的部件。并且,铁芯233是磁性体即可,也可以是由具有较高的导磁率的磁性材料(例如,是与空气相比具有较高的导磁率的磁性材料,具体而言是铁素体、不锈钢、坡莫合金等)构成的部件。
在设置铁芯233的情况下,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即,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进行非接触供电。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2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且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221的距离。
在非接触供电中,通过构成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所产生的磁通经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1返回的第一路径,来在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产生电动势。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0中,当非接触供电时,构成为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之间配置有中继线圈231。该情况下,通过构成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所产生的磁通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1返回的第二路径,来在中继线圈231产生电动势,因该电动势在中继线圈231也产生磁通。通过构成中继线圈231所产生的磁通经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向中继线圈231返回的第三路径,来在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产生电动势。即,由于在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产生基于经由上述第一路径的磁通(供电用一次线圈所产生的磁通)的电动势、和基于经由上述第三路径的磁通(中继线圈231(中继器线圈)所产生的磁通)的电动势,所以与以往技术相比,能够提高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之间的供电效率。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0由供电设备210、受电设备220以及中继设备230构成。
供电设备2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驱动电路213以及调整电路2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2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2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212是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12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2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2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2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和调整电路2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是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222是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22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2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和多个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多个铁芯233构成。
铁芯233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234。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至少一个组合磁路234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磁路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2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且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221的距离。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234的变更进行说明。
图8A~图8D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组合磁路的各种变更(变形例)。
图8A表示将卷成圆形的中继线圈231配置于中空的圆筒形状的铁芯233的内侧的变更。
图8B表示将卷成圆形的中继线圈231配置于中空的圆筒形状的铁芯233的外周的变更。
图8C表示将卷成圆形的中继线圈231配置于中空的圆筒形状的铁芯233的上部(靠近供电用二次线圈的部位)的变更。
图8D表示将卷成圆形的中继线圈231配置于中空的圆筒形状的上下一对铁芯233之间的变更。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下方向表示供电用第一、第二线圈的对置方向。
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200由供电设备210、受电设备220以及中继设备230构成。
供电设备2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驱动电路213(参照图6等)以及调整电路212(参照图6等)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2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213供给供电用一次线圈的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212是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12调整供电设备2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2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2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221和调整电路222(参照图6等)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221是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222是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222调整受电设备2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2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和多个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铁芯233构成。
中继设备2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231、调整电路232以及多个铁芯233构成。
铁芯233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至少一个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至少一个组合磁路234(参照图7)。
中继线圈231埋入于楼板F。
图9表示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埋入于楼板F的情形。
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
图9表示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位于楼板F的下层的情形。
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
图9表示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位于楼板F的上层的情形。
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一方,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位于隔着楼板F的上层及下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中继线圈23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
在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位于楼板F的下层、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位于楼板F的上层的状态下,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中继线圈23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也可以。
此外,上述的第5至第7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具备上述的供电设备210和中继设备230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构成为能够非接触地向不作为构成元件而包含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装置。该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并且,也可以同时构成第5至第7实施方式中任一个形态和上述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任一个形态。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11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侧视图。图13A及图13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例子的图,相当于图11或者图12的A-A线向视图。图14A及图1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第9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特定部件的例子的图,相当于图11或者12的A-A线向视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由供电设备310、受电设备320以及构造体340(特定部件)构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300也可以由供电设备310、受电设备320、中继设备330以及构造体340构成。
供电设备31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311、驱动电路313以及调整电路31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3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313是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3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313向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供给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312是调整供电设备3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312调整供电设备31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受电设备320由供电用二次线圈321构成,是能够向负载3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320也可以由供电用二次线圈321和调整电路322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321是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322是调整受电设备3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322调整受电设备32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中继设备330是对从供电设备310向受电设备3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331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331和调整电路332构成。
中继线圈331是在电方面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321独立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332是调整中继设备33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332调整中继设备330的电磁的共振频率。
图11表示由一个中继线圈331构成的中继设备330设于构造体340的空隙Q的情形。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铁芯333(参照图12)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多个铁芯333构成。
铁芯333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例如,铁芯是使较薄的多个铁板电绝缘地贴合而成为磁芯的部件。
中继线圈331和铁芯3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图12表示由一个铁芯333构成的中继设备330设于构造体340的空隙Q的情形。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331和至少一个铁芯333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331和多个铁芯333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331、调整电路332以及铁芯333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331、调整电路332以及铁芯333构成。
中继设备330也可以由多个中继线圈331、调整电路332以及多个铁芯333构成。
铁芯333是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电气元件。
例如,铁芯是使较薄的多个铁板电绝缘地贴合而成为磁芯的部件。
中继线圈331和铁芯3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
供电用一次线圈3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33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供电用一次线圈311、至少一个铁芯333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
供电用一次线圈311、组合磁路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
这样,与没有中继设备330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能量损失,并能够增大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的距离。
构造体340是能够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的构造部件。
构造体340也可以能够移动,且能够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
构造体340也可以以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的方式固定。
构造体340也可以由特定板材341(特定部件)和其它部件构成。
特定板材341是如下板材,即,在构造体340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时,为了使在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是如下板材,即,在构造体340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时,为了使在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在被供电用二次线圈321和供电用一次线圈311所夹的位置作成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
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体340以及特定板材341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特定部件。构造体340以及特定板材341能够位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之间,分别具有用于使在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之间产生的磁场通过的空隙Q。
特定板材341在沿着至少形成上述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342、343(参照图13A、图13B、图14A、图14B)。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在沿着至少形成上述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的整体设置无数个贯通孔342、343。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在沿着至少形成上述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设置密集地分散的无数个贯通孔342、343。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在沿着至少形成上述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的整体设置密集地分散的无数个贯通孔342、343。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在整体设置密集地分散的无数个贯通孔342、343。
特定板材341也可以设为,沿着形成上述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随着从轮廓K离开而密度大致变化。
无数个贯通孔342、343也可以沿形成上述轮廓的缘部配置。
贯通孔也可以是不定形的孔。
无数个贯通孔也可以分别是不定形的孔。
贯通孔342也可以是圆形的孔。
无数个贯通孔342设置在沿着形成特定板材341的至少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
无数个贯通孔342也可以设置在特定板材341的整体。
当轮廓K是多边形时,无数个贯通孔342也可以设为沿形成多边形的轮廓K的边排列。
当轮廓K是矩形时,无数个贯通孔342也可以设为沿形成矩形的轮廓K的边排列。
图13A表示圆形的无数个贯通孔342在特定板材341的整个面密集地分散设置的情形。
图13B表示圆形的无数个贯通孔342设为沿特定板材341的形成空隙Q的矩形的轮廓K的边配置的情形。
即,特定板材341具有在沿着形成该空隙Q的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342。这些贯通孔342在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的对置方向(图10的箭头的方向)上贯通特定板材341。多个贯通孔342沿形成空隙Q的轮廓K的缘部配置。并且,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可以在俯视的情况下形成为多边形,也可以在俯视的情况下形成为矩形。图13A所示的多个贯通孔342遍及特定板材341的整个面而形成,图13B所示的多个贯通孔342仅在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的缘部附近形成。
此外,也可以在构造体340设置具有与上述的特定板材341的多个贯通孔342相同的结构的多个贯通孔。
另外,上述的中继线圈331、铁芯333也可以配置在构造体340、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内。
贯通孔343也可以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
贯通孔343也可以是在沿着形成轮廓K的缘部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当轮廓K是多边形时,无数个贯通孔343也可以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K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当轮廓K是矩形时,无数个贯通孔343也可以是在沿着形成矩形的轮廓K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
图14A表示横向较长的无数个贯通孔343在特定板材341的整个面密集地分散设置的情形。
图14B表示横向较长的无数个贯通孔343设为沿形成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的矩形的轮廓K的边配置的情形。
即,特定板材341具有在沿着形成该空隙Q的轮廓K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343。这些贯通孔343在供电用一次线圈311与供电用二次线圈321的对置方向(图10的箭头的方向)上贯通特定板材341。多个贯通孔343在与供电用一次线圈311和供电用二次线圈321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更详细而言,沿形成空隙Q的轮廓K的缘部延伸形成。另外,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在俯视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在俯视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矩形。图14A所示的多个贯通孔343遍及特定板材341的整个面形成,图14B所示的多个贯通孔343仅在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的缘部附近形成。
此外,也可以在构造体340设置具有与上述的特定板材341的多个贯通孔343相同的结构的多个贯通孔。
另外,上述的中继线圈331、铁芯333也可以配置在构造体340、特定板材341的空隙Q内。
在非接触供电中,在设于供电用一次、二次线圈之间的部件(特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构造体340及特定板材341)是金属等导电材料的情况下,因由供电用一次线圈形成的磁场的变化,而有在上述部件产生涡电流的情况。该涡电流在沿供电用一次、二次线圈的对置方向延伸的轴周围产生。涡电流的产生成为使非接触供电的供电效率降低的要因。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构造体340、特定板材341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由于在构造体340、特定板材341形成有在供电用一次、二次线圈的对置方向上贯通的多个贯通孔,所以通过利用这些贯通孔来遮挡涡电流的一部分或使其绕过,从而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构造体340、特定板材341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非接触供电的供电效率的降低。
此外,也可以同时构成第8及第9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形态和上述的第1至第7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形态。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5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图16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图17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将本申请发明应用于所谓的平面往复式或者升降滑动式停车装置。
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构造体、特定部件)、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此外,车辆支承构造体30和移动台车40相当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构造体(或者本发明的特定部件)。并且,供电设备20具有与上述的第1至第9实施方式的供电设备相同的结构。
车辆5(供电对象)是能够接受供电的移动体。本实施方式的车辆5具有积蓄接受到的电力的二次电池,也可以具有消耗接受到的电力的负载等。
车辆5也可以在下表面设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此外,供电用二次线圈6具有与上述的第1至第9实施方式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相同的结构。
例如,车辆5是在底部具有用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的汽车。
从放置于下方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供电设备20的一个构成元件)对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例如,从放置于下方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对供电用二次线圈6实施磁场共振型的非接触供电。
例如,从放置于下方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对供电用二次线圈6实施电场共振型的非接触供电。
例如,从放置于下方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对供电用二次线圈6实施电磁感应型的非接触供电。
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未图示)设置沿移动路H排列的驻留空间11(容纳空间)。即,主构造体具有车辆5移动的移动路H、和与该移动路H相邻设置且能够容纳车辆5的驻留空间11。
主构造体(未图示)也可以设有多个驻留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由多个驻留空间11和移动轨道12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在移动轨道12上行驶而沿移动路H移动。
驻留空间11是车辆能够驻留的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车辆能够驻留的停车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能够驻留的空间。
图15中表示多个驻留空间11在后述的移动路H的左右串联排列的情形。
供电设备20是向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
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作为移动路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即,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移动路H内的特定位置。
驱动电路22是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供给电力而对其进行驱动的电路。
从电源设备(未图示)向驱动电路22供给电力。
若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流动电流,则从供电用二次线圈6取出电流。
例如,若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流动交变电流,则从供电用二次线圈6取出交变电流。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右轮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左轮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一体地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当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左右并列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设置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
图15中表示由矩形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设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形。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供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撑车辆5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时呈近似四边形的构造体,并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是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随行工作台,并设有从上方观察时沿随行工作台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贯通的空隙Q2。
例如,随行工作台使设于下部的车轮转动,而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动。
移动台车40(特定部件)是支承车辆5而沿移动路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41构成。并且,移动台车40具有移动台车主体41和中继设备70。
移动台车主体41是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而能够在移动路H移动的构造体。
在移动台车主体41形成有移动台车空隙Q1。
对于移动台车40以及车辆支承构造体30而言,当位于供电用二次线圈6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之间时,为了使在供电用二次线圈6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之间产生的磁场的磁通通过,而在被供电用二次线圈6和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夹的位置分别具有由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1、Q2。
移动台车40(移动台车主体41)以及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相当于上述第8、第9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定部件,也可以设有多个贯通孔,该多个贯通孔设置在沿着形成空隙Q1或者Q2的轮廓的缘部的区域。由于这些贯通孔具有与上述第8、第9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贯通孔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车辆5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支承,在该车辆5内置供电用二次线圈6,若使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产生的磁场的磁通在空隙Q1及Q2通过而对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6非接触供电,则由于移动台车40以及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至少一个具有上述多个贯通孔,从而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而能够提高供电效率。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载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也可以对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驻留空间11之间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移载。
中继设备70是对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70设为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更详细而言,中继设备70具有铁芯70a,至少该铁芯70a位于移动台车空隙Q1内。
由于中继设备70以及铁芯70a具有与本发明的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17表示如下情形,即,移动路H沿水平延伸,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的地板面,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
图17中,以虚线表示供电用一次线圈21产生的磁通。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产生的磁通被设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所包围的中继设备70(铁芯70a)中继,能够对设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5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支承。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产生的磁通在设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透过,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移动台车,而供电用一次线圈21能够对设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5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支承。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产生的磁通在设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和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设置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透过,而供电用一次线圈21能够对设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5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支承。
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铁芯70a也配置为,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经由供电用二次线圈6向供电用一次线圈21返回的路径(图17的虚线所示的路径)一致。图17中以两个椭圆表示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的路径,铁芯70a配置为与上述椭圆状的路径的外侧(水平方向的外侧)的部分重叠。
此外,也可以设有与铁芯70a(第一铁芯)不同的第二铁芯。该第二铁芯配置为与上述椭圆状的路径的内侧(水平方向的内侧)的部分重叠。第二铁芯优选与铁芯70a空开缝隙地配置,或在与铁芯70a之间设置阻止磁通的通过的屏蔽部件。第二铁芯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铁芯相同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筒状、方筒状(横向剖视时为多边形、矩形)。通过同时使用铁芯70a和第二铁芯,能够进一步提高非接触的供电效率。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应用了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运用包括入库工序、出库工序以及供电工序。
(入库工序)
车辆供电装置接受入库指令。
车辆5在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自行地载置。
升降器(未图示)使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出入库空间的某层移动至驻留空间11的某层。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升降器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而在移动路H移动。即,车辆5在移动路H移动。
移动台车40在一个驻留空间11的旁边停止。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驻留空间11。
(出库工序)
车辆供电装置接受出库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移动,而在出库指令的某车辆5停车的驻留空间11的旁边停止。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驻留空间11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向升降器所处的位置移动。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升降器。
升降器(未图示)使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驻留空间11的某层向出入库空间的某层移动。
车辆5从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自行地下降。
(供电指令)
车辆供电装置接受供电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移动,而在供电指令的某车辆5停车的驻留空间11旁边停止。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驻留空间11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而向特定位置移动。
驱动电路22驱动供电用一次线圈21,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即,当载置有车辆5的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内的特定位置停止时,实施非接触供电。由于非接触供电的具体的顺序与上述第1至第9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车辆5将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供给的电力充电至二次电池,若充电结束则输出结束信号。
若接受结束信号,则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从特定位置移动,并且移动台车40在一个驻留空间11的旁边停止。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驻留空间1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于移动路H内的特定位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驻留空间11内的特定位置设置供电用一次线圈21。该情况下,当车辆5容纳于驻留空间11时,实施对车辆5(供电用二次线圈6)的非接触供电。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8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设置供电用二次线圈32。该供电用二次线圈32具有与上述的第1至第9实施方式的供电用二次线圈相同的结构。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参照图15)。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右轮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左轮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一体地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空隙设置供电用二次线圈32,该空隙形成于当从上方观察时左右排列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
图18中表示供电用二次线圈32设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形。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供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撑车辆5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时呈近似四边形的构造体,并设有供电用二次线圈3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随行工作台,并在从上方观察时在随行工作台的中央部设置供电用二次线圈32。
例如,随行工作台使设于下部的车轮转动,而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动。
中继设备70设置在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区域。
由于中继设备70具有与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在被设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包围的中继设备70(铁芯70a)通过,而供电用一次线圈21能够对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置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
向供电用二次线圈32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电缆7向车辆5供给。
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从上述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向车辆供给电力的路径之外,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台车40(移动台车主体41)、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与上述第10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具有上述第8、第9实施方式的多个贯通孔。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9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车辆5、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即,本实施方式的车辆5具有供电用二次线圈6。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参照图15)。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右轮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一对左轮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一体地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具有空隙Q2,该空隙Q2形成于当从上方观察时左右排列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供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所谓的随行工作台,构成为使设于下部的车轮转动,而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动。
中继设备70设置在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包围的区域。中继设备70具有中继线圈71。
由于中继设备70以及中继线圈71具有与本发明的第5至第7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在被设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中继设备70(中继线圈71)通过,而供电用一次线圈21能够对车辆5所具有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该车辆5设置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
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向车辆5的二次电池等供给。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中继设备70具有中继线圈71之外,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0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车辆5、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具有与第11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即,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具有供电用二次线圈32。
中继设备70设置在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区域。
由于中继设备70具有与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即,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设备70具有中继线圈71。
当移动台车40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停止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在被设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中继设备70(中继线圈71)通过,而供电用一次线圈21能够对供电用二次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该供电用二次线圈32设置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
向供电用二次线圈32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充电电缆7向车辆5供给。
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从上述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向车辆供给电力的路径之外,与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1是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参照图17等)构成。
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车辆5、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具有与第10至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能够载置车辆5的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前后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一对输送机构成。
输送机载置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一对输送机所夹的位置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是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
图10中表示由前后一对输送机构成的车辆支承构造体。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与驻留空间之间移载车辆的设备。
移载设备50由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前后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左右一对输送机构成。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和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配合动作,来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与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之间移载车辆5。
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上述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的之外,与第10至第13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2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参照图17等)构成。
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车辆5具有与第10至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有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移动路H排列的驻留空间11(容纳空间)。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有多个驻留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驻留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停车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载置有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驻留的空间。
图22中表示多个驻留空间11在后述的移动路H的左右沿上下方向串联地排列的情形。
供电设备20是向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
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作为移动路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于移动路H的最下部的地板。
例如,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于移动路H的中途的壁。
由于驱动电路22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一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一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左右一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具有以支撑车辆5的车轮来支承车辆5的方式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棒状部件。
图23表示如下情形,即,车辆支承构造体30构成为左右一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分别具有对车辆的前轮和后轮进行载置的多个棒状部件,由移动台车40支撑,并能够在移动路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左右一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所夹的位置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是在从上方观察时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此外,分别形成于多个棒状部件之间的多个缝隙与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连通,但上述多个缝隙也可以相当于上述第8、第9实施方式的多个贯通孔。该情况下,多个棒状部件也可以由导电材料形成,在非接触供电时能够抑制在该部分产生涡电流。
移动台车40是支承车辆5而沿移动路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未图示)构成。
该移动台车主体是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而能够在移动路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体。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载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能够使车辆5在停止于移动路H的移动台车主体与驻留空间11之间移动。
移载设备50具有能够支承车辆5的车轮的多个棒状部件。以使移载设备50的多个棒状部件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多个棒状部件间的多个缝隙通过的方式,使移载设备50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下方朝向上方地通过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而能够将载置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移载至移载设备50。另一方面,以使移载设备50的多个棒状部件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多个棒状部件间的多个缝隙通过的方式,使移载设备50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上方朝向下方地通过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而能够将载置于移载设备50的车辆5移载至车辆支承构造体30。
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上述的移动路沿上下方向延伸这一点和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之外,与第10至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4是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对象)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参照图17等)构成。
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由于车辆5、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具有与第10至第15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有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移动路H排列的驻留空间11(容纳空间)。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有多个驻留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驻留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40沿移动路H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停车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载置有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驻留的空间。
图24中表示多个驻留空间11在后述的移动路H的左右沿上下方向串联排列的情形。
供电设备20是向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
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作为移动路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的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于移动路H的最下部的地板。
例如,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于移动路H的中途的壁。
由于驱动电路22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16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移动路沿上下方向延伸这一点之外,与第10至第14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5是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参照图17等)、车辆支承构造体30(参照图17等)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6(参照图17等)内置于车辆5。
主构造体10设有沿移动路H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11(容纳空间)且由楼板形成。
车辆5在移动路H上移动,且在驻留空间11停车。
车辆5在移动路H上自行。
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车辆能够驻留的停车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驻留的空间。
图25中表示多个驻留空间11在移动路H的左右串联排列的情形。
供电设备20是向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参照图17等)。
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
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形成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此外,该特定位置是被供电的车辆5停车的位置,设定于移动路H内或者驻留空间11内。
由于驱动电路22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中继设备70由成为磁路的至少一个铁芯70a构成。
中继设备7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71(参照图19、图26)和铁芯70a构成。
中继设备7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71、调整电路132(参照图3)以及铁芯70a构成。
铁芯70a在形成特定位置的位置的楼板埋入。
当车辆5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铁芯70a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6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经由铁芯70a而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7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26是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向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5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参照图17等)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参照图17等)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供电用二次线圈6(参照图17等)内置于车辆5。
主构造体10设有沿移动路H排列的多个驻留空间11(容纳空间)且由楼板形成。
车辆5在移动路H上移动,并在驻留空间11停车。
车辆5在移动路H上自行。
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车辆5能够驻留的停车空间。
例如,驻留空间11是载置有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驻留的空间。
图26中表示多个驻留空间11在移动路H的左右串联排列的情形。
供电设备20是向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一次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参照图17等)。
供电用一次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
供电用一次线圈21设置在形成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此外,该特定位置是被供电的车辆5停车的位置,设定于移动路H内或者驻留空间11内。
由于驱动电路22具有与第10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中继设备70由中继线圈71构成。
中继设备7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71和调整电路132(图3)构成。
中继设备7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71和铁芯70a(参照图17、图25)构成。
中继设备7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71、调整电路132以及铁芯70a构成。
中继线圈71是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21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6独立的线圈电路。
中继线圈71在形成特定位置的位置的楼板埋入。
当车辆5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中继线圈7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6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经由中继线圈71而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第18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与第12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际相同,从而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被驱动电路113驱动的电用一次线圈111、铁芯133以及向负载123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被驱动电路113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组合有多个铁芯133的组合磁路134、以及向负载123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铁芯133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并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外轮廓R1和内轮廓R2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铁芯133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R1和多边形的内轮廓R2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铁芯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R1和矩形的内轮廓R2夹持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被驱动电路113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组合有对置的两个铁芯133的组合磁路134以及向负载123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两个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并且,铁芯133埋入于楼板,供电用一次线圈111和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隔着楼板的方式配置,且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铁芯133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上述铁芯133向供电用二次线圈1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111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并在移动台车40设置至少一个铁芯70a,当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供给,该车辆5在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上支承,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并在移动台车40设置至少一个铁芯70a,当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向供电用二次线圈32供给,该供电用二次线圈32设于被移动台车40支承的车辆构造体30,且供给的电力用充电电缆7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并且,被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组合有多个铁芯70a的组合磁路所成的中继设备70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32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向供电用二次线圈32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构成中继设备70的单个或者多个铁芯70a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外轮廓R1和内轮廓R2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构成中继设备70的单个或者多个铁芯70a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多边形的外轮廓R1和多边形的内轮廓R2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构成中继设备70的单个或者多个铁芯70a是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作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外轮廓R1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R1小的作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的内轮廓R2的至少一部分、且具有规定的高度的块状物,从而磁通在被矩形的外轮廓R1和矩形的内轮廓R2所夹的空间流动,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被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组合有对置的构成中继设备70的两个铁芯70a的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32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向供电用二次线圈6、32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在移动路H或者停车空间的特定位置的楼板设置铁芯,且在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当车辆5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铁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6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经由铁芯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能够向沿移动路H移动且停止于停车空间的车辆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被驱动电路213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1、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231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从而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组合磁路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进行非接触供电。
使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231和铁芯233组合而成为组合磁路,被驱动电路213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组合磁路以及向负载供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组合磁路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中继线圈231埋入于楼板,供电用一次线圈211和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隔着楼板的方式配置,供电用一次线圈211、中继线圈23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231向供电用二次线圈221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1隔着楼板而分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2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并在移动台车40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当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给,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移动台车40,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22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并在移动台车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当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向设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供给,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移动台车40,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给,从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中继线圈和铁芯是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的组合磁路,从而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经由组合磁路向供电用二次线圈32供给,从而能够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进而能够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在移动路H或者停车空间的特定位置的楼板设置在电方面独立的中继线圈71,并在特定位置的楼板的下层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21,当车辆5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供电用一次线圈21、中继线圈71以及供电用二次线圈6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串联排列,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经由中继线圈71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二次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能够向沿移动路H移动且停止于特定位置的车辆5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移动路H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在移动台车和车辆支承构造体设置空隙,在移动台车或者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沿着形成空隙的轮廓的特定板材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在空隙通过而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移动台车,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
在移动路的特定位置设置由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一次线圈且在移动台车设置空隙,在沿着形成空隙的轮廓的特定板材的缘部的区域设置无数个贯通孔,当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从供电用一次线圈非接触供给的电力在空隙通过而向设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给,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移动台车,供给的电力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给,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无数个贯通孔沿形成轮廓K的缘部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6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无数个贯通孔沿形成多边形的轮廓K的边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6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无数个贯通孔沿形成矩形的轮廓K的边配置,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与供电用一次线圈21离开物理性距离的供电用二次线圈32、6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贯通孔是横向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于沿移动路移动的移动台车。
另外,由于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轮廓的缘部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由于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多边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由于贯通孔是在沿着形成矩形的轮廓的边的方向上较长的贯通孔,所以能够抑制涡电流的产生,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另外,由于中继线圈71配置于空隙Q1,所以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并且,由于铁芯70a配置于空隙Q1,所以能够高效地向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供电,该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于沿移动路H移动的移动台车40。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也可以构成为,由不对磁场产生影响的材料制成的板覆盖空隙。
对以在停车装置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移载设备、驻留空间的情况。
作为停车装置的移动机构的形式,以升降方式停车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箱形循环停车装置、水平循环式停车装置、旋转木马方式停车装置、升降、滑动方式停车装置、平面往复方式停车装置、搬运储存方式停车装置、两层方式、多层方式停车装置的循环机构。
上述的第10至第18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车辆供电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具有供电设备和中继设备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向该构成元件未包括的车辆(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上述车辆供电装置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包括能够向负载供电的受电设备作为其构成元件,整体构成为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另外,该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包括作为供电对象的移动台车、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等作为其构成元件。

Claims (24)

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
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
中继设备,其具有成为磁路的磁性体;
主构造体,其具有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以及
第一特定部件,其能够以支撑上述供电对象的状态向上述容纳空间移动,
第二特定部件,其能够以支撑上述第一特定部件的状态向上述容纳空间移动,
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设置于上述主构造体,
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分别具有用于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通过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
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第二空隙,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多个上述磁性体,
上述多个磁性体组合而构成组合磁路,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设备具有成为磁路的两个上述磁性体,
在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和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上述两个磁性体以对置的方式配置且组合而构成组合磁路,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轮廓。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多边形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多边形的轮廓。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沿磁场的磁通的朝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磁性体分别形成外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和比该外轮廓小的内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其中,该外轮廓为外侧的矩形的轮廓,该内轮廓为内侧的矩形的轮廓。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具有在沿着形成上述第一空隙和上述第二空隙的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贯通孔沿上述缘部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沿上述缘部延伸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空隙和上述第二空隙的轮廓形成为多边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中继线圈,该中继线圈是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
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第二空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移载设备,其能够在上述第一特定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特定部件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
上述主构造体具有供上述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
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
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13.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
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14.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
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磁性体埋入于楼板,
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而存在的上一楼层及下一楼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上述上一楼层及上述下一楼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磁性体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磁性体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15.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
供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向供电用二次线圈供电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一次线圈的驱动电路;
中继设备,其具有中继线圈,该中继线圈是在电方面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独立的线圈电路;
主构造体,其具有内置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的供电对象用的容纳空间;以及
第一特定部件,其能够以支撑上述供电对象的状态向上述容纳空间移动,
第二特定部件,其能够以支撑上述第一特定部件的状态向上述容纳空间移动,
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设置于上述主构造体,
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分别具有用于使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与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通过的第一空隙和第二空隙,
上述中继线圈配置于上述第二空隙,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
上述中继线圈和上述磁性体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组合而成为组合磁路,
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组合磁路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组合磁路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具有在沿着形成上述第一空隙和上述第二空隙的轮廓的缘部的区域设置的多个贯通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贯通孔沿上述缘部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沿上述缘部延伸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空隙和上述第二空隙的轮廓形成为多边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设备还具有作为抑制了涡电流的产生的磁路起作用的磁性体,
上述磁性体配置于上述第二空隙。
22.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移载设备,其能够在上述第一特定部件以及上述第二特定部件与上述容纳空间之间移载上述供电对象,
上述主构造体具有供上述供电对象移动的移动路,
在上述移动路内或者上述容纳空间内的特定位置设有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
当载置有上述供电对象的上述第一特定部件和上述第二特定部件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23.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
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24.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5~22任一项中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
受电设备,其具有能够非接触地从上述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用一次线圈受电的供电用二次线圈,并且能够向负载供电,
上述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线圈埋入于楼板,
在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位于隔着上述楼板而存在的上一楼层及下一楼层中的一方、且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位于上述上一楼层及上述下一楼层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以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朝向一致的方式依次排列,从上述供电用一次线圈经由上述中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二次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CN201510085291.3A 2014-02-27 2015-02-16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Active CN104882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6265 2014-02-27
JP2014036265A JP2015162948A (ja) 2014-02-27 2014-02-27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4-038534 2014-02-28
JP2014038534A JP2015163023A (ja) 2014-02-28 2014-02-28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4040216A JP6297863B2 (ja) 2014-03-03 2014-03-03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4-040216 2014-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2948A CN104882948A (zh) 2015-09-02
CN104882948B true CN104882948B (zh) 2018-06-12

Family

ID=53950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5291.3A Active CN104882948B (zh) 2014-02-27 2015-02-16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82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67203A (zh) * 2017-10-24 2018-04-03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车顶式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轨道系统
CN108988503B (zh) * 2018-08-22 2021-12-07 上海电力学院 用于双极无线充电系统的组合式中继线圈及其设计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4620A (ja) * 2000-06-23 2002-01-09 Ishikawajima Transport Machinery Co Ltd 充電接点付きパレットとこれを用いた機械式駐車装置
JP2011052470A (ja) * 2009-09-02 2011-03-17 Ihi Transport Machinery Co Ltd 駐車装置
CN102130511A (zh) * 2010-01-15 2011-07-20 索尼公司 无线供电系统
CN102142708A (zh) * 2010-01-29 2011-08-03 索尼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JP2011152018A (ja) * 2010-01-25 2011-08-04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CN103249592A (zh) * 2010-10-29 2013-08-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经由耦合寄生谐振器的无线能量传递
CN103248094A (zh) * 2013-05-08 2013-08-14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无线充电系统
CN103282590A (zh) * 2011-06-14 2013-09-04 三菱重工停车机械株式会社 机械式停车场的充电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机械式停车场
CN103502546A (zh) * 2011-03-30 2014-01-08 株式会社Ihi 停车设备
CN103560598A (zh) * 2013-11-12 2014-02-05 天津工业大学 增强型电磁谐振式地铁无线供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8888B2 (ja) * 2009-10-07 2015-03-25 日精株式会社 機械式駐車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4620A (ja) * 2000-06-23 2002-01-09 Ishikawajima Transport Machinery Co Ltd 充電接点付きパレットとこれを用いた機械式駐車装置
JP2011052470A (ja) * 2009-09-02 2011-03-17 Ihi Transport Machinery Co Ltd 駐車装置
CN102130511A (zh) * 2010-01-15 2011-07-20 索尼公司 无线供电系统
JP2011152018A (ja) * 2010-01-25 2011-08-04 Sony Corp ワイヤレス蓄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CN102142708A (zh) * 2010-01-29 2011-08-03 索尼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CN103249592A (zh) * 2010-10-29 2013-08-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经由耦合寄生谐振器的无线能量传递
CN103502546A (zh) * 2011-03-30 2014-01-08 株式会社Ihi 停车设备
CN103282590A (zh) * 2011-06-14 2013-09-04 三菱重工停车机械株式会社 机械式停车场的充电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机械式停车场
CN103248094A (zh) * 2013-05-08 2013-08-14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无线充电系统
CN103560598A (zh) * 2013-11-12 2014-02-05 天津工业大学 增强型电磁谐振式地铁无线供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2948A (zh) 2015-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8946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4412487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3003897B (zh) 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一次轨道拓扑结构
JP5611002B2 (ja) 機械式駐車場
CN105980283A (zh) 在无绳电梯中转站中减小定子
CN106165249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N206254979U (zh) 模块化可扩充的换电站设备和充电架
CN106043247A (zh) 模块化可扩充的换电站设备和充电架
CN104882948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JP6297863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CN102839841A (zh) 华容道式立体车库
CN105283347A (zh) 移动机构
CN203780504U (zh) 一种单通道电动汽车换电站
KR20100070611A (ko) 할바흐 배열을 이용한 자기 부상 시스템 및 자기 부상 방법
JP6228720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CN106132762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N106469944A (zh) 电动汽车行车道路非接触型供电方法
EP3545602A1 (en) A massive energy storage system with vertical or nearly vertical movement of heavy mass
WO2014073317A1 (ja) 車両給電装置
CN103979275A (zh) 采用超级电容供电的重载物流运输系统
CN104521102B (zh) 车辆供电装置
US20210078830A1 (en) Linear motor and elevator
CN104604079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205577523U (zh) 无线充电设备和智能立体车库
JP2015162948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