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2762A -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2762A
CN106132762A CN201580016411.2A CN201580016411A CN106132762A CN 106132762 A CN106132762 A CN 106132762A CN 201580016411 A CN201580016411 A CN 201580016411A CN 106132762 A CN106132762 A CN 1061327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il
vehicle
primary coil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64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津裕二
德良晋
上田章雄
桥爪祥
阿久根圭
林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32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7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2Circuits or methods for driving the primary coil, e.g.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the c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6Methods for pairing a vehicle and a charging station, e.g. establishing a one-to-one rel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a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E04H6/1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E04H6/1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 E04H6/24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dollies for horizontal transport, i.e. cars being permanently parked on wheeled platforms
    • E04H6/245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dollies for horizontal transport, i.e. cars being permanently parked on wheeled platforms without transverse movement of the wheeled parking platform after leaving the transfer mea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E04H6/30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only
    • E04H6/34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only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movable platfo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以及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而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接触供电系统和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3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64982号的优先权的利益,并通过参照引用其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利用电驱动的车辆。
因此,需要对车辆供电。
例如,利用供电设备对停车中的车辆供电。
供电设备能够通过非接触对车辆供电。
例如,正在研究车辆在其底部具有非接触式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将供电用初级线圈设置于车辆的下方,对车辆供电的构思。
图15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5所示的概念是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所公开的内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02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7814号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8106539号
希望以非接触式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
另外,希望在以非接触式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时,利用方法较容易。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经由形成于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的空间的磁路,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因此,在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之间的距离上存在合理的限制,若使用突破该减少距离来供电则存在能量损失变大的不良情况。
想使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尽可能对置。
然而,由于设置位置的限制,存在不能使供电用初级线圈与供电用次级线圈对置的情况。
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想要提供能够利用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来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公开对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进行容易利用的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以及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在此,“大致交叉”是指“允许一些偏移地交叉”的意思。
根据上述结构,受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供电设备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排列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含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或者对其中的两个以上进行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线圈回路的至少一个中继线圈,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线圈回路的至少一个中继线圈。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沿着在上述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之间,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沿着在上述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之间。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上述中继线圈具有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和第二线圈回路,在上述第一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在上述第二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能够在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中继线圈的上述第一线圈回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上述中继线圈的上述第二线圈回路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线圈具有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和第二线圈回路。在上述第一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在上述第二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能够在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中继线圈的上述第一线圈回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上述中继线圈的上述第二线圈回路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两个上述中继电路亦即第一中继电路和第二中继电路、以及电容器,上述第一中继电路具有第一中继线圈,上述第二中继电路具有第二中继线圈,在上述第一中继电路的第一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在上述第二中继电路的第二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在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至上述第一中继线圈的电力向上述电容器充放电的同时,将电力从上述第二中继线圈非接触供电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两个上述中继电路亦即第一中继电路和第二中继电路、以及电容器。上述第一中继电路具有第一中继线圈。上述第二中继电路具有第二中继线圈。在上述第一中继电路的第一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在上述第二中继电路的第二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在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至上述第一中继线圈的电力向上述电容器充放电的同时,将电力从上述第二中继线圈非接触供电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上述铁芯是由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
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铁芯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述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上述铁芯是由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铁芯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结果,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车辆内置供电用次级线圈,上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供电设备,其被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用次级线圈内置于车辆。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供电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排列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
结果,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该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供电设备,其被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其具有支撑车辆的车轮而能够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置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并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被非接触供电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电力供给至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
根据上述结构,主构造体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供电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车辆支承构造体具有支撑车辆的车轮而能够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设置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并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移动台车具有对支承车辆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上述移动路径上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移载设备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上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将非接触供电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电力供给至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
结果,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本发明包含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或者对其中的两个以上进行组合而成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上述移动台车主体且作为线圈回路的中继线圈,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上述移动台车主体且作为线圈回路的中继线圈。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中继线圈、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上述移动台车主体并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铁芯是由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铁芯、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上述移动台车主体并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在上述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时,上述铁芯是由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以沿着在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上述铁芯以及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能够将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设备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结果,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由于将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对负载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依次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并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将被上述驱动电路驱动的供电用初级线圈、电独立的中继线圈、以及对负载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依次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并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沿着在上述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上述第一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的倾斜度之间,并使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供给至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用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和第二线圈回路,使第一线圈回路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使第二线圈回路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并使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第一线圈回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上述第二线圈回路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用第一中继电路、第二中继电路、以及电容器,使第一中继线圈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使第二中继线圈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并使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第一中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对电容器充电的同时,从上述第二中继线圈向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得经由由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亦即铁芯,从上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上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由于在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在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使得从上述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被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由于在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在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使得从上述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被设置于被上述移动台车支承的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将被供给的电力供给至支承于上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另外,由于在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并将电独立的中继线圈设置于移动台车,在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使得从上述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中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并供给至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另外,由于在上述移动路径的上述特定位置设置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并将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设置于移动台车,在对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停止于上述特定位置时,使得从上述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上述铁芯进行非接触供电,并供给至支承于上述移动台车的上述车辆,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上述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利用简易的构造容易利用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车辆供电装置以及应用了它们的停车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7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驱动电路113、以及调整电路112构成。
供电用初级线圈11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回路。
驱动电路113是驱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电气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3供给供电用初级线圈的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112是对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12对供电设备11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受电设备120由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构成,是能够对负载123供电的电路。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和调整电路122构成。
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线圈回路。
调整电路122是对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22对受电设备12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交叉的方式,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交叉的方式,将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依次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排列。
即,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按照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顺序以串联的方式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图1示出了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以交叉角度θ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情况。
例如,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一虚拟中心轴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二虚拟中心轴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一虚拟中心轴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二虚拟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以面内内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一虚拟面与面内内含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二虚拟面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以面内内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一虚拟面与面内内含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二虚拟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若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则在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夹住的空间产生磁场,通过所产生的磁场,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电流流动。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调整电路132构成。
中继线圈131是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电独立的线圈回路。
例如,中继线圈131是由未与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电连接的电气电路构成的线圈回路。
调整电路132是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32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即,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按照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顺序以串联的方式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以交叉角度θ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一虚拟中心轴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二虚拟中心轴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一虚拟中心轴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二虚拟中心轴以交叉角度θ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一虚拟中心轴与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亦即第二虚拟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面内内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一虚拟面与面内内含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二虚拟面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面内内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一虚拟面与面内内含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二虚拟面以交叉角度θ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例如,以面内内含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一虚拟面与面内内含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的线圈的至少一匝线圈的平面状的虚拟的面亦即第二虚拟面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11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排列。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130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沿着在中继线圈13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第一磁通方向线D1的倾斜度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的倾斜度之间,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131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中继线圈13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的倾斜度处于第一虚拟中心轴的倾斜度与第二虚拟中心轴的倾斜度之间,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例如,中继线圈131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面的倾斜度处于第一虚拟面的倾斜度与第二虚拟面的倾斜度之间,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131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进行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至少一个中继线圈131和调整电路132构成
中继线圈131是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电独立的线圈回路。
例如,中继线圈131是由未与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电连接的电气电路构成的线圈回路。
调整电路132是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32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中继线圈131具有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1311和第二线圈回路1312。
例如,中继线圈131具有由一个连续的电气电路构成的、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1311和第二线圈回路1312。
例如,在第一线圈回路131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一致,在第二线圈回路1312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一致。
例如,第一线圈回路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与第一虚拟中心轴一致,第二线圈回路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中心轴与第二虚拟中心轴一致。
例如,第一线圈回路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面朝向第一虚拟面,第二线圈回路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面朝向第二虚拟面。
能够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中继线圈131的第一线圈回路1311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中继线圈131的第二线圈回路1312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两个中继线圈亦即第一中继线圈131a和第二中继线圈131b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第一中继线圈131a、第二中继线圈131b、以及电容器135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第一中继线圈131a、第二中继线圈131b、电容器135、以及至少两个调整电路亦即第一调整电路132a和第二调整电路132b构成。
中继线圈131是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121电独立的线圈回路。
例如,中继线圈131是由未与供电用初级线圈和供电用次级线圈电连接的电气电路构成的线圈回路。
调整电路132是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特性进行调整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132对中继设备130的电磁共振频率进行调整。
电容器135是能够充电或者放电的电气设备。
在第一中继线圈131a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一致,在第二中继线圈131b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一致。
例如,第一中继线圈131a所卷绕的虚拟的中心轴与第一虚拟中心轴一致,第二中继线圈131b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中心轴与第二虚拟中心轴一致。
例如,第一中继线圈131a所卷绕的虚拟的面朝向第一虚拟面,第二中继线圈131b的线圈所卷绕的虚拟的面朝向第二虚拟面。
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第一中继线圈131a非接触供电的电力对电容器135充放电的同时,将电力从第二中继线圈131b非接触供电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至少一个铁芯133构成。
铁芯133是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是作为抑制涡流的产生的磁路发挥作用的电气元件。
铁芯133也可以是在与磁场的磁通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层叠有多个薄板而成的块。
铁芯133也可以是由铁素体制成的块。
铁芯133也可以是由与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
例如,铁芯也可以是由与第一虚拟中心轴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第二虚拟中心轴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铁芯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由供电设备110、受电设备12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供电设备110和受电设备120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00的供电设备和受电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中继设备130是对从供电设备110向受电设备120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130由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构成。
中继设备130也可以由中继线圈131、调整电路132、以及铁芯构成。
中继线圈131与本发明的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之一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中继线圈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铁芯133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铁芯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对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进行组合,作为一个组合磁路发挥作用。
成为以使在中继线圈131和铁芯133的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组合而成的组合磁路。
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组合磁路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7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将本申请发明应用于所谓的平面往复式或者电梯滑动式的停车装置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70构成。
车辆5是能够接受供电的移动体。
车辆5也可以在其下表面设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
例如,车辆5是在底部具有用于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汽车。
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磁场谐振的方式被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电场谐振的方式被非接触供电。
例如,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放置于其下方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以电磁感应的方式被非接触供电。
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未图示)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未图示)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未图示)由多个存积空间11和移动导轨12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在移动导轨12上行驶且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7中示出了多个存积空间11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以串联的方式排列的情况。
供电设备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初级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6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侧面。
驱动电路22是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供给电力来对其进行驱动的电路。
驱动电路22从电源设备(未图示)被供给电力。
若使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21,则从供电用次级线圈取出电流。
例如,若使交变电流流入供电用初级线圈21,则从供电用次级线圈6取出交变电流。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置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对车辆5的前后1对右轮进行支撑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对车辆5的前后1对左轮进行支撑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作为一体来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从上方观察排列在左右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设置利用规定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
在图9中示出了将利用矩形的轮廓K包围的空隙Q2设置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况。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撑车辆5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呈大致四边形的构造体,且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托板,设置有从上方观察时沿托板的中央部的上下方向贯通的空隙Q2。
例如,托板使设置于其下部的车轮滚动,从而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动。
移动台车40是支承车辆5并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41构成。
移动台车主体41是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能够在移动路径H移动的构造体。
在移动台车主体形成移动台车空隙Q1。
例如,在移动台车主体形成沿上方和朝向设置有主构造体的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侧面的横向贯通的移动台车空隙Q1。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载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也可以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载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中继设备70是对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非接触供电进行中继的设备。
中继设备70被设置成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
中继设备70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图9示出了移动路径H沿水平延伸,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且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情况。
在图中,用虚线表示供电用初级线圈21所产生的磁通。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2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排列供电用初级线圈2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6,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
例如,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被设置于特定位置的侧面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成90度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和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排列,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内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供电用初级线圈2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7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6。
例如,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以沿着在被设置于特定位置的侧面的供电用初级线圈2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与沿着在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D2大致正交的方式,沿着弯曲成90度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依次对供电用初级线圈21、至少一个中继线圈71、以及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设备70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6。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所产生的磁通能够被由设置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中继设备130中继,从而对设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所产生的磁通透过被设置于被移动台车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的轮廓K,供电用初级线圈21能够对设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所产生的磁通能够透过被设置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和被设置于被移动台车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Q2的轮廓K,供电用初级线圈21对被设置于车辆5的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上述车辆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应用了车辆供电装置的停车装置的运用由入库工序、出库工序、以及供电工序构成。
(入库工序)
接受入库指令。
车辆5自己行驶而载置于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升降机(未图示)使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出入库空间所在的层移动至存积空间11所在的层。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升降机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在移动路径H上移动。
移动台车40停止在一个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存积空间11。
(出库工序)
接受出库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停止在出库指令所指的车辆5所停放的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至升降机所在的位置。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升降机。
升降机(未图示)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所在的层移动至出入库空间所在的层。
车辆5自己行驶而离开处于出入库空间(未图示)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
(供电指令)
接受供电指令。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停止在供电指令所指的车辆5所停放的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存积空间11移载至移动台车40。
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至特定位置。
驱动电路22驱动供电用初级线圈21,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6进行非接触供电。
车辆5用被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6的电力进行充电,若充电完成则发出完成信号。
若接受完成信号,则移动台车40沿着移动路径H从特定位置开始移动,移动台车40停止在一个存积空间11的旁边。
移载设备50将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从移动台车40移载至存积空间11。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移动台车40、以及移载设备50与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构造体、供电设备、移动台车、以及移载设备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具有通过支撑车辆5的车轮而能够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31、以及被设置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的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设置有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1对右轮的部分。
左轮支承构造部31L是支撑车辆5的前后1对左轮的部分。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作为一体来支撑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空隙设置供电用次级线圈32,该空隙形成于从上方观察排列在左右的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
在图7中示出了供电用次级线圈32被设置于右轮支承构造部31R与左轮支承构造部31L之间的情况。
右轮支承构造部31R和左轮支承构造部31L具有车辆5的车轮行驶的行驶面S。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也可以是支撑车辆5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从上方观察呈大致四边形的构造体,且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所谓的托板,从上方观察在托板的中央部设置有供电用次级线圈32。
例如,托板通过使设置于其下部的车轮滚动,能够在后述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动。
中继设备70被设置成被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
中继设备130的结构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说明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移动台车40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时,磁通通过被设置于移动台车40的移动台车空隙Q1的轮廓K包围的中继设备130,供电用初级线圈21能够对被设置于被移动台车40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供电用次级线圈32进行非接触供电。
被非接触供电至供电用次级线圈32的电力经由充电电缆7被供给至车辆5。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从上述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将电力供给至车辆的路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车辆5、主构造体(未图示)、供电设备2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的构造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车辆、主构造体、供电设备、移动台车、以及中继设备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能够载置车辆5的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前后1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1对输送机构成。
输送机载置车辆的车轮,从而支承车辆。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1对输送机夹住的位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
在图11中示出了由前后1对输送机构成的车辆支承构造体。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与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的设备。
移载设备50由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前后一对输送机构成。
例如,移载设备50由左右1对输送机构成。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与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协作而动作,在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输送机与移载设备50的输送机之间移载车辆。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以外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车辆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车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置有沿着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存积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沿着移动路径H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12中示出了将多个存积空间11以串联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的情况。
供电设备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初级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最下部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中途的壁。
驱动电路22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驱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车辆支承构造体30是能够支承车辆5的构造。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能够载置车辆5。
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例如,车辆支承构造体30由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构成。
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具有以支撑车辆的车轮来支承车辆的方式排列在前后方向的多个棒状部件。
图13示出了车辆支承构造体30具有以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分别载置车辆的前轮和后轮的多个棒状部件,并能够被移动台车40支撑而在移动路径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
车辆支承构造体30在被左右1对梳齿状的支承部件夹住的位置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从上方观察具有规定的轮廓K的空隙亦即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
移动台车40是支承车辆5并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台车。
移动台车40由移动台车主体(未图示)构成。
移动台车主体41是能够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并在移动路径H上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的其它构造与第一至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其它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移载设备50是能够在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载车辆5的设备。
移载设备50能够在停止于移动路径H的移动台车主体41与存积空间11之间移载车辆5。
移载设备50具有能够支承车辆5的车轮的多个棒状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移动路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点以及车辆支承构造体的构造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进行说明。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视图。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供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以及移动台车4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也可以由主构造体10、供电设备20、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构成。
车辆、车辆支承构造体30、移动台车40、移载设备50、以及中继设备130与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车辆、车辆支承构造体、移动台车、移载设备、以及中继设备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主要的构造体。
例如,主构造体10是车辆供电装置的基础构造体。
主构造体10设置有沿着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移动路径H排列的存积空间11。
主构造体10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存积空间11。
例如,主构造体10由多个存积空间11构成。
后述的移动台车沿着移动路径H向上下方向移动。
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车辆的停车空间。
例如,存积空间11是能够存积载置有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体的空间。
在图14中示出了将多个存积空间11以串联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排列在后述的移动路径H的左右的情况。
供电设备20是对车辆5供电的设备。
供电设备20由供电用初级线圈21和驱动电路22构成。
供电用初级线圈21是能够通过非接触对供电用次级线圈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
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最下部的侧面。
例如,供电用初级线圈21被设置于移动路径H的中途的壁。
驱动电路22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驱动电路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除了移动路径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的作用实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该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由于将被驱动电路113驱动的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和对负载123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依次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大致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G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并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将被驱动电路113驱动的供电用初级线圈111、电独立的中继线圈131、以及对负载123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依次以使在各自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交叉的方式,沿着弯曲的虚拟的路径以串联的方式排列,并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131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沿着在中继线圈131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第一磁通方向线D1的倾斜度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的倾斜度之间,并使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131供给至供电用次级线圈121,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用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1311和第二线圈回路1312,使第一线圈回路1311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一致,使第二线圈回路1312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一致,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第一线圈回路1311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第二线圈回路1312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用由一个连续的电气电路构成的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1311和第二线圈回路1312,使第一线圈回路1311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一致,使第二线圈回路1312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一致,并使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第一线圈回路1311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第二线圈回路1312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使用第一中继线圈131a、第二中继线圈131b、以及电容器135,使第一中继线圈131a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一致,使第二中继线圈131b的中心部的磁通方向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一致,并使在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第一中继线圈131a进行非接触供电并对电容器135进行充电的同时,从第二中继线圈131b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另外,由于经由由与第一磁通方向线D1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第二磁通方向线D2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亦即铁芯,使得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供电用次级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所以能够从供电用初级线圈111向分开物理距离且呈相对倾斜的姿势的供电用次级线圈121高效地进行非接触供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供电装置根据其结构,具有以下的效果。
由于在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设置被驱动电路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在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使得从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被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的车辆5,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的车辆5供电。
由于在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设备被驱动电路22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在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使得从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被设置于被移动台车40支承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供电用次级线圈32,将被供给的电力供给至支承于车辆支承构造体30的车辆5,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的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的车辆供电。
另外,由于在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设置被驱动电路22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并将电独立的中继线圈131设置于移动台车,在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使得从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中继线圈131进行非接触供电,并供给至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5,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H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的车辆5供电。
另外,由于在移动路径H的特定位置的侧面设置被驱动电路22驱动的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并将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设置于移动台车,在对支承车辆5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进行支承的移动台车40停止于特定位置时,使得从第一供电用初级线圈21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铁芯进行非接触供电,并供给至支承于移动台车40的车辆5,所以能够对被支承于沿着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40的车辆支承构造体30支承的车辆5供电。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以车辆集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车辆集电装置也可以不具备中继设备。
也可以用由不会给磁场带来影响的材料构成的板覆盖空隙。
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停车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移载设备、存积空间的情况。
作为停车装置的移动机构的形式,以电梯方式停车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箱形循环停车装置、水平循环式停车装置、旋转木马方式停车装置、电梯滑动方式停车装置、平面往复方式停车装置、运输储存方式停车装置、二级方式/多级方式停车装置的循环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简易的构造,进行容易利用的供电。
附图标记的说明
D1…第一磁通方向线;D2…第二磁通方向线;H…移动路径;Q1…支承台车空隙;Q2…车辆支承构造体空隙;K…轮廓;5…车辆;6…供电用次级线圈;7…充电电缆;10…主构造体;11…存积空间;12…移动导轨;20…供电设备;21…供电用初级线圈;22…驱动电路;30…车辆支承构造体31…车辆支承构造主体;31L…左轮支承构造部;31R…右轮支承构造部;32…供电用次级线圈;40…移动台车;41…移动台车主体;50…移载设备;70…中继设备;71…中继线圈;100…非接触供电系统;110…供电设备;111…供电用初级线圈;112…调整电路;113…驱动电路;120…受电设备;121…供电用次级线圈;122…调整电路;123…负载;130…中继设备;131…中继线圈;1311…第一线圈回路;1312…第二线圈回路;131a…第一中继线圈;131b…第二中继线圈;132…调整电路;132a…第一调整电路;132b…第二调整电路;133…铁芯;134…组合磁路;135…电容器。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受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次级线圈并能够对负载供电;和
供电设备,其具有作为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线圈回路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与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线圈回路的至少一个中继线圈,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所述中继线圈、以及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所述中继设备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沿着在所述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的倾斜度处于所述第一磁通方向的倾斜度与所述第二磁通方向的倾斜度之间,
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所述中继线圈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中继线圈具有成为一体的线圈构造的第一线圈回路和第二线圈回路,
沿着在所述第一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与所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
沿着在所述第二线圈回路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与所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
能够在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中继线圈的所述第一线圈回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同时,从所述中继线圈的所述第二线圈回路向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中继设备具有两个所述中继电路亦即第一中继电路和第二中继电路、以及电容器,
所述第一中继电路具有第一中继线圈,
所述第二中继电路具有第二中继线圈,
沿着在所述第一中继电路的第一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与所述第一磁通方向线一致,沿着在所述第二中继电路的第二中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与所述第二磁通方向线一致,
在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所述第一中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向所述电容器充放电的同时,将电力从所述第二中继线圈非接触供电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2中的一个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具有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
所述铁芯是由与所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
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所述铁芯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7.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中,
车辆内置供电用次级线圈,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供电设备,其被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车辆支承构造体,其是能够支承车辆的构造体;
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
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所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内置于车辆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所述车辆被支承于所述移动台车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支承。
8.一种车辆供电装置,是对车辆供电的车辆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
主构造体,其设置有沿着移动路径排列的存积空间;
供电设备,其被设置于所述移动路径的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亦即特定位置并具有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初级线圈和驱动该供电用初级线圈的驱动电路;
车辆支承构造体,其具有支撑车辆的车轮而能够支承车辆的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和被设置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主体并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供电用次级线圈;
移动台车,其具有对支承车辆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进行支承并能够在所述移动路径移动的移动台车主体和内置于该移动台车主体的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以及
移载设备,其能够在该移动台车主体与所述存积空间之间移载车辆,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和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向支承于所述移动台车的所述车辆支承构造体的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从而将非接触供电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电力供给至支承于该车辆支承构造体的车辆。
9.根据权利要求7~8中的一个所述的车辆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所述移动台车主体且作为线圈回路的中继线圈,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所述中继线圈、以及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所述中继设备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10.根据权利要求7~8中的一个所述的车辆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供电装置具备中继设备,所述中继设备具有内置于所述移动台车主体并作为磁路发挥作用的铁芯,
在所述移动台车停止于所述移动路径的所述特定位置时,
所述铁芯是由与所述第一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磁通方向线正交的端面亦即第二端面、以及侧面围成的块,
以沿着在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的中心部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一磁通方向线与沿着在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的中心产生的磁场的磁通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虚拟线亦即第二磁通方向线大致交叉的方式,对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至少一个所述铁芯、以及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进行排列,并能够将从所述供电用初级线圈非接触供电的电力经由所述中继设备供给至所述供电用次级线圈。
CN201580016411.2A 2014-03-27 2015-03-25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Pending CN1061327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4982 2014-03-27
JP2014064982A JP2015188285A (ja) 2014-03-27 2014-03-27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PCT/JP2015/059223 WO2015147093A1 (ja) 2014-03-27 2015-03-25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2762A true CN106132762A (zh) 2016-11-16

Family

ID=54195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6411.2A Pending CN106132762A (zh) 2014-03-27 2015-03-25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08406A1 (zh)
JP (1) JP2015188285A (zh)
CN (1) CN106132762A (zh)
WO (1) WO201514709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537A (zh) * 2016-12-19 2019-06-18 苹果公司 感应功率传输系统
CN113815438A (zh) * 2021-10-27 2021-12-21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1058B2 (ja) * 2016-06-23 2021-02-17 株式会社Lixil トイレシステム
US11161421B2 (en) 2017-08-29 2021-11-0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Auxiliar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10787086B2 (en) * 2018-10-10 2020-09-29 Hyundai Motor Company Wireless charging vehicle-to-veh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9214A (zh) * 2009-03-17 2012-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供电系统
US20130063084A1 (en) * 2010-05-07 2013-03-14 Polar Electro O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JP2013223283A (ja) * 2012-04-13 2013-10-28 Sumida Corporation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20130328407A1 (en) * 2012-06-08 2013-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4038707A1 (ja) * 2012-09-10 2014-03-13 株式会社Ihi 車両給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1011B2 (ja) * 2008-10-20 2014-01-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061942A (ja) * 2009-09-09 2011-03-24 Showa Aircraft Ind Co Ltd 中継方式の非接触給電装置
US9178369B2 (en) * 2011-01-18 2015-11-03 Mojo Mobilit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positioning freedom, and support of different voltages, protocols, and power levels in a wireless power system
WO2012138949A2 (en) * 2011-04-08 2012-10-11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Counter wound inductive power supply
JP2013076316A (ja) * 2011-09-16 2013-04-25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機械式駐車装置
US9412513B2 (en) * 2012-03-30 2016-08-09 Tdk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9214A (zh) * 2009-03-17 2012-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供电系统
US20130063084A1 (en) * 2010-05-07 2013-03-14 Polar Electro O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JP2013223283A (ja) * 2012-04-13 2013-10-28 Sumida Corporation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US20130328407A1 (en) * 2012-06-08 2013-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4038707A1 (ja) * 2012-09-10 2014-03-13 株式会社Ihi 車両給電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06537A (zh) * 2016-12-19 2019-06-18 苹果公司 感应功率传输系统
CN109906537B (zh) * 2016-12-19 2023-06-09 苹果公司 感应功率传输系统
CN113815438A (zh) * 2021-10-27 2021-12-21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08406A1 (en) 2017-01-12
WO2015147093A1 (ja) 2015-10-01
JP2015188285A (ja) 2015-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762A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N104412487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4508946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6165249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和车辆供电装置
CN104024027B (zh) 感应能量传输装置
CN102257698B (zh) 用于传递电能的装置
JP6297863B2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WO2015160513A9 (en) Inductive power supply for vehic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harging coils havuing a shorter pitch than the pick-up coils
CN105035673A (zh) 一种联体双层交叉带式分拣机
CN105283347A (zh) 移动机构
KR20110031257A (ko) 전기자동차용 급전장치 및 집전장치
CN106427659A (zh) 一种磁悬浮轨道装置
EP2698801B1 (en) Ferrite core structure for a power supply device of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power supply road structure using same
CN104782017A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204938201U (zh) 一种联体双层交叉带式分拣机
CN104882948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4521102B (zh) 车辆供电装置
CN107954171A (zh) 换电输送系统
CN104604079B (zh) 车辆供电装置
JP2015163023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JP2015162948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KR20190133088A (ko) 트랙 자기장으로부터 무선전력을 생성하는 이송대차용 분리형 커플러 장치
KR101452571B1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 시스템
JP2015177715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と車両給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