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73B -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173B
CN106103173B CN201580012827.7A CN201580012827A CN106103173B CN 106103173 B CN106103173 B CN 106103173B CN 201580012827 A CN201580012827 A CN 201580012827A CN 106103173 B CN106103173 B CN 1061031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haft component
gear
component
buff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28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173A (zh
Inventor
大川裕三
三户英治
日高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a transfer gear
    • B60K17/34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a transfer gear the transfer gear being a differential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a transfer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3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 B60K17/34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for driving both front and rear wheels, e.g. four wheel drive vehicles having differential means for driving one set of wheels, e.g. the front, at one speed and the other set, e.g. the rear, at a different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cumulation of energy to absorb shocks or vib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5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metal lamellae, elastic rods, or the like, e.g. arranged radially or parallel to the axis, the members being shear-loaded collectively by the total load
    • F16D3/5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metal lamellae, elastic rods, or the like, e.g. arranged radially or parallel to the axis, the members being shear-loaded collectively by the total load the intermediate member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like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8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ade of rubber or similar materi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4Elastomeric springs
    • F16F15/126Elastomeric springs consisting of at least one annular element surrounding the axis of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48Vibration dampers, e.g. dual mass fly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轴向尺寸大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20)从前轮侧向后轮侧传递动力,其包括:空心的传递输入轴(22),与发动机连接,让右前轮用车轴(14R)穿通内部;传递输出轴(25),沿着与传递输入轴(22)正交的方向延伸;传递主动齿轮(27),设于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传递从动齿轮(28),设于传递输出轴(25)的外周,与传递主动齿轮(27)啮合。还包括缓冲机构(223),该缓冲机构吸收来自发动机侧的输入传递输入轴(22)的转矩的波动。缓冲机构(223)以俯视下至少其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传递从动齿轮(28)在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四轮驱动车具备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在发动机搭载于车身前部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输出转矩经由离合器或液力变矩器及变速机而输入到前轮用差动装置(前差速器)。输入到前差速器的转矩经由左右的前轮用车轴而被传递到左右的前轮,并且经由前差速器的差速器壳体而输入到动力传递装置。
动力传递装置(分动器)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传递输入轴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传递输出轴。传递输入轴的外周上设有传递主动齿轮,传递输出轴的外周上设有传递从动齿轮,两齿轮彼此啮合。传递输入轴是空心的轴,所述前轮用车轴穿通在该传递输入轴的内部,并且所述差速器壳体连结于传递输入轴,来自发动机侧的转矩输入到该传递输入轴。输入到传递输入轴的转矩经由所述传递主动齿轮及传递从动齿轮而被传递到传递输出轴,并且经由与传递输出轴连结的传动轴而被输出到后轮侧。
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当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发生波动时,在所述传递主动齿轮与传递从动齿轮之间会发生齿轮碰撞声,从而产生噪音。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内容:在被输入来自发动机侧的转矩的转动构件与传递主动齿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具有金属制的压缩线圈弹簧和橡胶构件的缓冲机构。于是,基于线圈弹簧,来自发动机侧的转矩的波动被吸收,基于橡胶构件,来自后轮侧的转矩的波动被吸收,从而在任一情况下均能够抑制传递主动齿轮与传递从动齿轮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337562号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缓冲机构、传递主动齿轮、以及传递从动齿轮依此顺序在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排列设置,因此会产生如下的问题:该动力传递装置在所述轴向上的尺寸变得较长而导致大型化,不仅使搭载性下降,而且还会失去与不具备缓冲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之间的装置壳体的兼容性。
以上所述的是动力从前轮侧向后轮侧传递时的情况,但动力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时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动力传递装置中存在的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轴向尺寸大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其包括:传递输入轴,与动力源连接;传递输出轴,沿着与所述传递输入轴正交的方向延伸;传递主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传递从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外周,与所述传递主动齿轮啮合;缓冲机构,吸收来自动力源侧的输入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转矩的波动;其中,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这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轴向尺寸大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因此,对于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技术的发展及提高作出了贡献。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从以下的详细记载和附图图示得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轮驱动车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具体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传递输入轴的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花键卡合部的图2的III-III线向视剖面图。
图4是所述动力传递装置所具备的缓冲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所述缓冲机构被压入到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内周面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缓冲机构被组装在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内周面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不具备所述缓冲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平面剖视图。
图8的(a)是剪切型缓冲机构的说明图;图8的(b)是压缩型缓冲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平面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向视剖面图。
图11是图9的XI-XI线向视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平面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平面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向视剖面图。
图15是所述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前的分解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时的第一连结工序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时的第二连结工序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平面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XIX线向视剖面图。
图20是所述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前的分解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时的第一连结工序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时的第二连结工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1)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轮驱动车的动力传递路径的概略图。图1中的记号及“△”表示轴承。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四轮驱动车中,发动机(相当于本发明的“动力源”)1以横置的方式被搭载在车身前部的发动机室内,曲轴2沿车宽方向延伸。液力变矩器3与曲轴2串联地连结,自动变速机6与液力变矩器3的涡轮轴4串联地连结。自动变速机6的输出轴7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输出齿轮8设于输出轴7。被自动变速机6变速后的发动机1的输出转矩经由输出齿轮8而被传递到前轮用差动装置(前差速器)10。
前差速器10具有差速器壳体11。被组装在差速器壳体11上的齿圈12与输出齿轮8啮合。左右的半轴齿轮13L、13R被收容于差速器壳体11,左右的轴穿通部18L、18R与半轴齿轮13L、13R对应地设于差速器壳体11。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轮用车轴(驱动轴)14L、14R穿通于轴穿通部18L、18R,前轮用车轴14L、14R的一端部花键卡合于半轴齿轮13L、13R。左右的前轮轴16L、16R经由左右的万向接头15L、15R而连结于前轮用车轴14L、14R的另一端部,左右的车轮(省略图示)连接于前轮轴16L、16R的远端。
图1中的符号“5”表示包括自动变速机6和前差速器10的变速驱动桥。变速驱动桥5与液力变矩器3一起被收容于变速驱动桥壳体9。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分动器)20的具体结构的剖视图。下面还参照图2持续进行说明。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心的传递输入轴22通过花键卡合而连结于差速器壳体11的右轴穿通部18R。右前轮用车轴14R穿通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分动器20具有传递输入轴22、设于传递输入轴22外周的传递主动齿轮27、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传递输出轴25、在传递输出轴25的前端部设于外周的传递从动齿轮28。传递从动齿轮28形成为比传递输出轴25直径更大。传递主动齿轮27形成为环状,利用卡环27a而结合于传递输入轴22。传递主动齿轮27及传递从动齿轮28分别为锥齿轮,以轴心彼此正交的方式啮合。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递主动齿轮27及传递从动齿轮28,采用了轴心彼此在上下方向偏置而且在抑制齿轮噪音及提高强度方面有利的准双曲面齿轮。构成分动器20的各种构件被收容于分动器壳体21。
传动轴32经由万向接头31而与传递输出轴25的后端部连结。经由自动变速机6的输出齿轮8及前差速器10的齿圈12而传递到差速器壳体11的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经由差速器壳体11的右轴穿通部18R而输入到传递输入轴22(即传递输入轴22与发动机连接),经由传递主动齿轮27及传递从动齿轮28而传递到传递输出轴25之后,经由传动轴32而被输出到后轮侧。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动器20从前轮侧向后轮侧传递动力。
(2)实施方式的特征
如图2所示,在穿通传递输入轴22的右前轮用车轴14R的外周与传递输入轴22的内周之间的内部空间X中设有缓冲机构223。缓冲机构223是用于吸收输入传递输入轴22的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的波动的机构。由此,抑制传递主动齿轮27和传递从动齿轮28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
具体而言,传递输入轴22由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这两构件构成。第一轴构件221构成传递输入轴22的左侧部分,第二轴构件222构成传递输入轴22的右侧部分。
如图2、图3及图6所示,第一轴构件221为内周面齐一的圆筒状,内周面的直径(内径)形成为比右前轮用车轴14R的外径大若干程度。第一轴构件221在左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花键外齿221y(参照图6)。该花键外齿221y是用于与差速器壳体11的右轴穿通部18R花键卡合的花键外齿。第一轴构件221在右端部的外周面具有花键外齿221x(参照图3及图6)。该花键外齿221x是用于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左端部的花键内齿222x花键卡合的花键外齿。第一轴构件221在右端部的远端面具有梳形齿221a(参照图6)。该梳形齿221a是用于与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的左端部的远端面的梳形齿223d压入嵌合的梳形齿。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第二轴构件222为左端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内径)与轴向(更详细而言为传递输入轴22的轴向)中央部至右端部的内周面的直径(内径)不同的圆筒状。左端部的内径形成为比第一轴构件221的外径大若干程度。尤其是如图2及图6中的符号A所示,在将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组合而设为传递输入轴22时,与第一轴构件221的轴向中央部对接的部分的内径形成为与第一轴构件221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径大致相同。由此,在所述部分A中进行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定心(对中心或对轴心)。第二轴构件222的中央部至右端部的内径形成为比左端部的内径大指定量。与此相应地,第二轴构件222的中央部至右端部的外径也形成为比左端部的外径大。传递主动齿轮27设于第二轴构件222的中央部中靠右端部的外周面上。
第二轴构件222在左端部的内周面具有与所述部分A相邻的花键内齿222x(参照图3及图6)。该花键内齿222x是用于与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的花键外齿221x花键卡合的花键内齿。
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经由第一轴构件221的与差速器壳体11的右轴穿通部18R的花键卡合部(花键外齿221y)而输入到第一轴构件221。在将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组合为传递输入轴22时,第二轴构件222从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沿传递输入轴22的轴向延伸,亦即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延伸。此时,第二轴构件222经由与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卡合部(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及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而与第一轴构件221在周向(亦即转动方向)上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
即,如图3所示,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通过花键卡合而被连结。此时,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之间沿转动方向(亦即周向)形成有指定基准量的间隙。由此,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在周向上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相对转动指定基准角度α时,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互相抵接。于是,基于该抵接,在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亦即在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的花键卡合部中形成限制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超过所述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的限制部。
如下面所说明般,第一轴构件221与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一体地连结,第二轴构件222与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一体地连结,在内筒223a与外筒223b之间设有橡胶构件(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构件”)223c。而且,当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没有波动,橡胶构件223c在转动方向上没有扭转位移时,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和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位于对方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图3表示此时的状态。而且,当从该状态出现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的波动,橡胶构件223c发生在转动方向上的扭转位移时,与该扭转位移的方向对应地,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和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在对方的花键凹部中向周向右侧或周向左侧相对转动。而且,图3中表示了此时不论是向周向右侧相对转动还是向周向左侧相对转动均限制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超过相同的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的情况。
如图4所示,缓冲机构223包含内筒223a和外筒223b及橡胶构件223c。该缓冲机构223为图8的(a)所示的剪切型缓冲机构。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内筒223a为内周面齐一的圆筒状,内周面的直径(内径)形成为比右前轮用车轴14R的外径大若干程度(形成为与第一轴构件221的内径大致相同)。内筒223a在左端部的远端面具有梳形齿223d(参照图6)。该梳形齿223d是用于与传递输入轴22的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的远端面的梳形齿221a压入嵌合的梳形齿。由此,第一轴构件221与内筒223a一体地连结。在将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组合为传递输入轴22时,内筒223a在第二轴构件222的径向内侧从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沿传递输入轴22的轴向亦即向车宽方向的右侧延伸。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外筒223b为外周面齐一的圆筒状,外周面的直径(外径)形成为比传递输入轴22的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径大若干程度。由此,外筒223b被压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从而第二轴构件222与外筒223b一体地连结。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橡胶构件223c为具有指定的厚度的圆筒状,其内周面结合于内筒223a的外周面,外周面结合于外筒223b的内周面,从而设于内筒223a与外筒223b之间。橡胶构件223c在周向上负担应力时,基于其弹性而在周向上发生扭转位移,当所述应力消除时,基于其弹性恢复力而消解所述扭转位移。即,圆筒状的橡胶构件223c被固定地连接于内筒223a及外筒223b,如图8的(a)中的箭头所示,通过橡胶构件223c的周向上的剪切来吸收转矩的波动。
缓冲机构223与传递输入轴22的第一轴构件221及第二轴构件222如下面那样进行周向上的相位对准,并被组装于传递输入轴22。即,如图6所示,在将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压入嵌合到第一轴构件221的梳形齿221a中时,如图3所示,以与外筒223b一体地连结的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位于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的方式,将缓冲机构223组装于传递输入轴22。
参照图5来说明用于上述组装的组装方法。图5表示将缓冲机构223压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的工序。以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在左边的状态设置缓冲机构223,利用夹具J2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将缓冲机构223从右向左以指定的按压力P按压至图6所示的位置,从而压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此时,若缓冲机构223的周向的相位偏离,则此后在第一轴构件221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左端部插入时,有时会出现第一轴构件221的梳形齿221a与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抵接而不能嵌合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使第一轴构件221插入第二轴构件222时,使第一轴构件221花键卡合于第二轴构件222(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及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因此,第一轴构件221的周向的位置已被决定。或者,在使第一轴构件221插入第二轴构件222时,即使能够使第一轴构件221的梳形齿221a与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嵌合,也会因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和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不位于对方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而有可能出现偏离。亦即呈现如下的状态:在图3中,向周向右侧相对转动时的基准角度α和向周向左侧相对转动时的基准角度α互不相同。
为此,采用了夹具J1以便对准缓冲机构223的周向的相位。夹具J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不能相对转动地花键卡合。而且,夹具J1具有与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压入嵌合的梳形齿J1a。使缓冲机构223压入时,首先,预先使夹具J1的梳形齿J1a与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压入嵌合。在此状态下,以夹具J1为先而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插入,使夹具J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花键卡合。由此,阻止夹具J1及内筒223a的沿周向的转动R。在此状态下,利用夹具J2将缓冲机构223按压至图6所示的位置,从而压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
接着,从内筒223a中取出夹具J1。如图5所示,夹具J1的周壁相对较厚,因而夹具J1的周壁相对于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通过从右侧敲打该突出的部分,能够简单地取出夹具J1。另外,也可取代上述做法,使第一轴构件221插入第二轴构件222,使第一轴构件221的梳形齿221a与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压入嵌合。由此,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和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位于对方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
图6中,符号“225”是用于防止第一轴构件221脱落的卡环。此外,图5及图6中,符号“224”是用于将压入后的缓冲机构223利用夹具J1从左侧按压以将该缓冲机构223从第二轴构件222中取出的隔套。亦即,如图5所示,夹具J1经由隔套224按压缓冲机构223,从而不仅按压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而且还同时按压被压入在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上的外筒223b。由此,避免对设置在内筒223a与外筒223b之间的橡胶构件223c产生过度的轴向(更详细而言为传递输入轴22的轴向)的剪切应力,保护橡胶构件223c。
如图2所示,缓冲机构223在被组装于传递输入轴22而设置于分动器20的状态下,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为除了其右端部侧部分的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28在所述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亦即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223以俯视下其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直径比所述传递从动齿轮28小的传递输出轴25在所述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第二轴构件222的中央部中靠右端部的外周面(以传递输入轴22而言为右端部)上。换言之,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较远离传递输入轴22的左端部的位置。因此,传递输入轴22的左端部与传递主动齿轮27之间的轴向距离设定得较长。而且,在该较长的空间部处设置传递输出轴25及传递从动齿轮28,缓冲机构223以俯视下与该传递从动齿轮2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尤其是缓冲机构223以与直径比传递从动齿轮28小的传递输出轴25重叠的方式设置。
(3)实施方式的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从前轮侧向后轮侧传递动力的分动器20包括:空心的传递输入轴22,与发动机1连接,让右前轮用车轴14R穿通内部;传递输出轴25,沿着与传递输入轴22正交的方向延伸;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传递从动齿轮28,设置在传递输出轴25的外周,与传递主动齿轮27啮合。而且,还包括缓冲机构223,该缓冲机构223吸收来自发动机1侧的输入传递输入轴22的转矩的波动,所述缓冲机构223以俯视下除了其右端部侧部分的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28在所述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俯视下缓冲机构223的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传递从动齿轮28在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因此,与例如所述专利文献1般的缓冲机构223与传递从动齿轮28在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亦即车宽方向)上排列设置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分动器20的所述轴向尺寸的大型化。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不仅能够抑制其在车辆上的搭载性能的下降,而且还能够在与不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之间保持分动器壳体21的兼容性。此外,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在轴向上增大分动器壳体21的尺寸便能够确保缓冲机构223的布置空间。因此,能够采用紧凑的结构来抑制传递主动齿轮27与传递从动齿轮28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抑制轴向尺寸的大型化的分动器20。
即,能够使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的占有空间不会相对于不具备缓冲机构223的情况下的分动器20的占有空间突出。换言之,不会为了确保缓冲机构223的布置空间而使传递输入轴22的轴向上的长度增加。因此,能够避免分动器壳体21的轴向的大型化。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223以俯视下其中间部分及左端部侧部分与直径比传递从动齿轮28小的传递输出轴25在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分动器20的轴向尺寸的更进一步的紧凑化。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223设置于所述传递输入轴22的内周与穿通传递输入轴22的右前轮用车轴14R的外周之间的内部空间X。
根据该结构,由于缓冲机构223设置在空心的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因此,与缓冲机构223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的情形相比,能够利用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来确保缓冲机构223的布置空间而不会向径向外侧增大分动器壳体21的尺寸。因此,以紧凑的结构便能够抑制传递主动齿轮27与传递从动齿轮28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
而且,由于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中没有设置如传递主动齿轮般的构件,因此,能够充分地设定缓冲机构223的轴向长度,能够充分地降低缓冲机构223所负担的应力。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空心的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来将缓冲机构223紧凑地设置于分动器20。其结果,能够将缓冲机构223设定得充分地大而不会导致分动器壳体21的大型化,从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齿轮27、28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的分动器20。
本实施方式中,传递输入轴22包含:第一轴构件221,输入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第二轴构件222,从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沿轴向延伸。第二轴构件222与第一轴构件221以能够沿周向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第二轴构件222的外周。而且,缓冲机构223包含:内筒223a,在第二轴构件222的径向内侧从第一轴构件221的右端部沿轴向延伸,与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外筒223b,在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橡胶构件223c,设置在内筒223a与外筒223b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传递输入轴22的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经由橡胶构件223c而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因此,基于橡胶构件223c的转动方向的扭转位移(亦即剪切),来自发动机1侧的转矩的波动被吸收。此外,能够加大橡胶构件223c的轴向长度,能够降低橡胶构件223c所负担的应力。此时,输入第一轴构件221的转矩在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中沿轴向传递,在传递到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之后,在缓冲机构223的橡胶构件223c及外筒223b中从径向内侧传递到外侧并传递到第二轴构件222。该转矩的传递的方向与缓冲机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外周上的所述专利文献1的转矩的传递的方向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亦即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的花键卡合部中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两构件221、222超过指定的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橡胶构件223c的过度的扭转位移。因此,能够抑制橡胶构件223c的破损,其结果,能够提高缓冲机构223的耐久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通过花键卡合而被连结,在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之间沿转动方向形成有指定基准量的间隙,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相对转动基准角度α时,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抵接。于是,基于该抵接而构成限制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超过指定的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的限制部。
根据该结构,基于花键齿221x、222x彼此抵接,能够稳定地且切确地限制第一轴构件221和第二轴构件222超过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此外,能够增加花键齿221x、222x的轴向长度,能够降低花键齿221x、222x所负担的应力。在花键齿221x、222x彼此抵接时,输入第一轴构件221的转矩在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中从径向内侧向外侧在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卡合部中传递而传递到第二轴构件222。该转矩的传递的方向也是与缓冲机构被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外周的所述专利文献1的转矩的传递的方向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分动器20具备缓冲机构223,也不会导致分动器壳体21大型化。因此,能够在与不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之间使分动器壳体21实现共用。亦即,能够保持分动器壳体21的兼容性。
具体而言,图7是不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的与图2对应的图。通过比较图2与图7可清楚地知道,与图2的第一轴构件221、第二轴构件222、以及缓冲机构223相当的部分亦即组装有缓冲机构223的传递输入轴22的部分在图7中只是被置换为单一的传递输入轴22,而其他的结构完全没有变化。
即,不仅分动器壳体21能够实现共用,而且例如如下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构件都能够直接实现共用,即:用于将差速器壳体10a油密地密封的密封件S1;用于将分动器壳体21的左端部油密地密封的密封件S2;用于将分动器壳体21的右端部油密地密封的密封件S3、S4;用于将分动器壳体21的右端部油密地密封的密封件S5;在左右端部产生向轴向中央部的推力而轴支撑传递输入轴22的左右一对推力轴承B1、B2;通过调整所述推力轴承B1、B2进而调整传递主动齿轮27的轴向位置从而调整与传递从动齿轮28之间的啮合的垫片101、102。因此,在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与不具备缓冲机构223的分动器20之间进行规格变更的情形相比,能够大幅度削减成本。
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使传递主动齿轮27结合于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的卡环27a(参照图2)具有锥面。该锥面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卡环27a越扩大直径则卡环27a的厚度越大,从而将传递主动齿轮27更牢固地结合于传递输入轴22。
因此,在动力的传递中,传递输入轴22转动从而在卡环27a上产生向扩径方向的离心力,因而在卡环27a的安装部上产生沿卡环27a的扩径方向的作用力和离心力,由此,能够防止卡环27a的脱落。
(4)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中,分动器20从前轮侧向后轮侧传递动力,不过,本发明也可与此相反地应用于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的分动器。
所述实施方式中,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右端部(右侧的推力轴承B2的近傍),不过,只要俯视下缓冲机构223的至少一部分与传递从动齿轮28在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则也可与此相反地将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左端部(左侧的推力轴承B1的近傍)。
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递主动齿轮27及传递从动齿轮28而采用了准双曲面齿轮,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准双曲面齿轮以外的锥齿轮。
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缓冲机构223采用了剪切型缓冲机构,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采用例如图8的(b)所示的压缩型缓冲机构。对与图8的(a)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使用同样的符号进行说明。压缩型缓冲机构也与剪切型同样地包含内筒223a和外筒223b及橡胶构件223c。但是,在内筒223a的外周面上多个(图示的例中为三个)壁部(内筒按压壁部)223x以在周向上等间隔(图示的例中为120°的间隔)地向外侧突出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外筒223b的内周面上多个(图示的例中为三个)壁部(外筒按压壁部)223y以在周向上等间隔(图示的例中为120°的间隔)地向内部突出的方式竖立设置。内筒按压壁部223x及外筒按压壁部223y沿轴向延伸,在周向上交替设置。
橡胶构件223c为沿轴向延伸的棒状,具有填充内筒按压壁部223x和外筒按压壁部223y沿周向交替地以等间隔(图示的例中为60°的间隔)设置时产生在相邻的内筒按压壁部223x与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的空间的剖面形状及剖面面积。橡胶构件223c以被若干程度压缩的状态设置在内筒按压壁部223x与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而未被固定。即,一个压缩型缓冲机构223中采用了多个(图示的例中为六个)棒状的橡胶构件223c,如图8的(b)中的箭头所示,基于各橡胶构件223c的周向的压缩来吸收转矩的波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9至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加以说明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在缓冲机构223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上这一点,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在俯视下缓冲机构223的至少一部分(图示的例中为全部)与传递从动齿轮28在传递输出轴25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这一点,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基于将缓冲机构223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般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内部空间X中的结构具有组装容易这一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中,传递输入轴22为单一的构件。而且,前差速器10设置在缓冲机构223的传递输入轴22轴向上的一侧(图示的例中为左侧),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另一侧(图示的例中为右侧)。即,缓冲机构223在传递输入轴22上设置在左侧的前差速器10与右侧的传递主动齿轮27之间。
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缓冲机构223,能够容易地使缓冲机构223俯视下与设置在前差速器10与传递主动齿轮27之间的传递从动齿轮28重叠。
此外,也可以将前差速器10设置在缓冲机构223的右侧,将传递主动齿轮27设置在缓冲机构223的左侧。
第二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223以其外周端部(图示的例中为外筒223b的外周面)比传递主动齿轮27的内周端部(图示的例中为圆筒突台部27b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传递主动齿轮27具有用于组装到传递输入轴22外周的圆筒突台部27b,该圆筒突台部27b的内周面是传递主动齿轮27的最位于径向内侧的部分。
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缓冲机构223,能够实现缓冲机构223及其周边的径向上的紧凑化。
第二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223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图8的(a)所示的剪切型缓冲机构。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面上例如通过压入而与传递输入轴22一体地连结。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在传递主动齿轮27的内周面(更详细而言为圆筒突台部27b的内周面)上如图10所示那样通过花键卡合而与传递主动齿轮27一体地连结。具体而言,图10表示传递主动齿轮27的圆筒突台部27b与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的不能相对转动的花键卡合的状况。缓冲机构223的橡胶构件223c设置在所述内筒223a与外筒223b之间。
如图11所示,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为与传递主动齿轮27的圆筒突台部27b对应的级部22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花键外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卡合部”)22a,在传递主动齿轮27的内周面(更详细而言为圆筒突台部27b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花键内齿(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卡合部”)27c,上述的花键外齿22a与花键内齿27c彼此在周向上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具体而言,图11表示传递主动齿轮27的圆筒突台部27b与传递输入轴22的能够相对转动的花键卡合的状况。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花键外齿22a和花键内齿27c超过指定的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
根据该结构,利用传递主动齿轮27来构成限制传递输入轴22和传递主动齿轮27超过所述基准角度α的相对转动的限制部,防止橡胶构件223c的过度的扭转位移。因此,能够抑制橡胶构件223c的破损,其结果,能够提高缓冲机构223的耐久性。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仅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加以说明而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在缓冲机构223为图8的(b)所示的压缩型这一点,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缓冲机构223设置在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这一点,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在缓冲机构223的左端部设置有圆环状的垫圈223e,其通过卡环223f而被固定于传递输入轴22的外周面。使用这样的垫圈223e大致基于如下般的理由。如上所述,在压缩型缓冲机构223中,橡胶构件223c设置在内筒按压壁部223x与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而未被固定。因此,有可能在转矩波动时不被压缩侧的橡胶构件223c因所述两壁部223x、223y的间隔扩大而从两壁部223x、223y之间脱离,或者被压缩侧的橡胶构件223c受到沿轴向的推力而从两壁部223x、223y之间脱出。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而利用垫圈223e堵塞处于开放状态的缓冲机构223的左端部(缓冲机构223的右端部基于设置有花键外齿22a的传递输入轴22的级部22b而被堵塞)。
第三实施方式中,基于限制部,能够防止橡胶构件223c的过度的压缩。因此,橡胶构件223c的变形量不会变得过大,从而抑制了寿命下降的情况,其结果,降低了缓冲机构223的特性劣化及破损的情况,维持了可靠性。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至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加以说明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以提供一种组装性更好的分动器20作为目的。此外,还以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作为目的。
第四实施方式中,缓冲机构223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图8的(b)所示的压缩型缓冲机构。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的外周面的右端部设有外周花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嵌合部”)223z,在传递输入轴22的第二轴构件的222的内周面的右端部设有内周花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嵌合部”)222a,上述的外周花键223z和内周花键222a彼此不能相对转动地嵌合,从而所述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此时,以传递输入轴22的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于包含所述外筒223b的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时在所述第一轴构件221与所述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的花键卡合部)中设置有限制部的方式,换言之,以在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之间形成有基准量的间隙的方式,使所述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
以下,根据图15至图17的组装工序图,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从而更详细地叙述上述各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连结工序,使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与传递输入轴22的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彼此嵌合,从而使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图16);第二连结工序,在所述第一连结工序之后,以在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花键外齿221x及花键内齿222x)中设置有限制部的方式使包含所述外筒223b的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与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图17)。
首先,如图15所示,将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以梳形齿223d在左边的状态设置,并且隔着用于堵塞缓冲机构223的左端部的垫圈223e,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
接着,如图16所示,将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以外周花键223z在右边的状态设置,并且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彼此嵌合。由此,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第一连结工序)。
接着,如图16所示,将橡胶构件223c安装于内筒按压壁部223x和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如上所述,橡胶构件223c以若干程度被压缩的状态安装于内筒按压壁部223x和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因此,基于橡胶构件223c的安装,内筒223a的周向上的位置被决定。该内筒223a的周向的位置可以按照第一连结工序中的外周花键223z及内周花键222a的周向上的位置而发定在指定的位置。
接着,如图16所示,利用卡环223h将用于堵塞缓冲机构223的右端部的垫圈223g予以固定。由此,缓冲机构223被组装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
接着,如图17所示,将第一轴构件221以梳形齿221a在右边的状态设置,并且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左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第一轴构件221的梳形齿221a与所述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的梳形齿223d彼此压入嵌合。由此,内筒223a与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第二连结工序)。此处,如上所述,内筒223a的周向的位置已被决定。因此,与内筒223a一体地连结的第一轴构件221的周向的位置也被决定。由此,第一轴构件221的花键外齿221x和第二轴构件222的花键内齿222x彼此位于对方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即,在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花键外齿221x及花键内齿222x)中设置有限制部。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及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是以预先设置有所述限制部的方式而被形成的。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分动器20的制造工序中,无需使用夹具便能够进行传递输入轴22的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周向上的相位对准,因此,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即,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连结于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的第一轴构件221与连结于外筒223b的第二轴构件222的周向上的相位进行对准而使用了夹具J1,不过,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于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和设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最终能够进行第一轴构件221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周向上的相位对准,因此,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由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组装性更好的分动器20。此外,能够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8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对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使用同样的符号,仅对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加以说明而省略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二连结工序中不是利用梳形齿将内筒223a与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而是利用中间套筒223j而将它们一体地连结这一点上,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外筒223b上设有外周花键223z,第二轴构件222上设有内周花键222a,以及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具有第一连结工序(图21)和第二连结工序(图22)等方面上,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8及图19所示,中间套筒223j为沿轴向尺寸短的圆筒状的构件,其外周面及内周面上设有花键223m、223n。外周面的花键223m是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上设置的花键222b(参照图20)游嵌的花键。即,中间套筒223j的外周面的游嵌花键223m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的游嵌花键222b彼此在周向上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
中间套筒223j的内周面的花键223n是与内筒223a的外周面的左端部上设置的花键223s(参照图20)一体地连结的花键。即,中间套筒223j的内周面的连结花键223n与内筒223a的外周面的连结花键223s彼此在周向上不能相对转动地连结。此外,中间套筒223j的内周面的花键223n是与第一轴构件221的外周面的右端部上设置的花键221b(参照图22)一体地连结的花键。即,中间套筒223j的内周面的连结花键223n与第一轴构件221的外周面的连结花键221b彼此在周向上不能相对转动地连结。以下,根据图20至图22的组装工序图,说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从而更详细地叙述上述各点。
首先,如图20所示,隔着垫圈223i将中间套筒223j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中间套筒223j的游嵌花键223m与第二轴构件222的游嵌花键222b彼此游嵌合。
接着,如图20所示,将缓冲机构223的内筒223a以连结花键223s在左边的状态设置,并且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内筒223a的连结花键223s与中间套筒223j的连结花键223n彼此嵌合。由此,内筒223a与中间套筒223j一体地连结。
接着,如图21所示,将缓冲机构223的外筒223b以外周花键223z在右边的状态设置,并且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右端部捅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彼此嵌合。由此,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第一连结工序)。
接着,如图21所示,将橡胶构件223c安装于内筒按压壁部223x和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如上所述,橡胶构件223c以若干程度被压缩的状态安装于内筒按压壁部223x和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因此,基于橡胶构件223c的安装,内筒223a的周向上的位置被决定。该内筒223a的周向的位置可以按照第一连结工序中的外周花键223z及内周花键222a的周向上的位置而设定在指定的位置。
此处,由于内筒223a的周向的位置被决定,因此与内筒223a一体地连结的中间套筒223j的周向的位置也被决定。由此,中间套筒223j的游嵌花键223m和第二轴构件222的游嵌花键222b彼此位于对方的花键凹部的周向中央。即,在中间套筒223j与第二轴构件222的连结部(游嵌花键223m、222b)中设置有限制部。外筒223b的外周花键223z及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花键222a是以预先设置有所述限制部的方式而被形成的。
接着,如图21所示,利用卡环223h将用于堵塞缓冲机构223的右端部的垫圈223g予以固定。由此,缓冲机构223被组装于第二轴构件222的内周面。
接着,如图22所示,将第一轴构件221以连结花键221b在右边的状态设置,并且从第二轴构件222的左端部插入到第二轴构件222的内部。此际,使第一轴构件221的连结花键221b与中间套筒223j的连结花键223n彼此嵌合。由此,第一轴构件221和中间套筒223j被一体地连结,从而内筒223a和第一轴构件221经由中间套筒223j而被一体地连结(第二连结工序)。
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在将内筒223a与第一轴构件221一体地连结的第二连结工序之前设置了限制部。更详细而言,在将外筒223b与第二轴构件222一体地连结的第一连结工序之后,在将橡胶构件223c安装于内筒按压壁部223x与外筒按压壁部223y之间的阶段设置了限制部。因此,能够在比第四实施方式更早的阶段确认限制部是否已被恰当地形成,从而能够提供一种组装性比第四实施方式更好的分动器20、以及生产率比第四实施方式更优异的分动器20的制造方法。
如上所述,本说明书公开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中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其包括:传递输入轴,与动力源连接;传递输出轴,沿着与所述传递输入轴正交的方向延伸;传递主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传递从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外周,与所述传递主动齿轮啮合;缓冲机构,吸收来自动力源侧的输入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转矩的波动;其中,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俯视下缓冲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与传递从动齿轮在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因此,与例如所述专利文献1般的缓冲机构与传递从动齿轮在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排列设置的情形相比,能够抑制动力传递装置的所述轴向尺寸的大型化。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不仅能够抑制其在车辆上的搭载性能的下降,而且还能够在与不具备缓冲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之间保持装置壳体的兼容性。此外,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在轴向上增大动力传递装置壳体的尺寸便能够确保缓冲机构的布置空间。因此,能够采用紧凑的结构来抑制传递主动齿轮与传递从动齿轮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抑制轴向尺寸的大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
即,能够使具备缓冲机构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占有空间不会相对于不具备缓冲机构的情况下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占有空间突出。换言之,不会为了确保缓冲机构的布置空间而使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的长度增加。因此,能够避免装置壳体的轴向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设置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内周与穿通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车轴的外周之间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由于缓冲机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因此,与缓冲机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外周的情形相比,能够利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来确保缓冲机构的布置空间而不会向径向外侧增大装置壳体的尺寸。因此,以紧凑的结构便能够抑制所述传递主动齿轮与传递从动齿轮之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
而且,由于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中没有设置如传递主动齿轮般的构件,因此,能够充分地设定缓冲机构的轴向长度,能够充分地降低缓冲机构所负担的应力。
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来将缓冲机构紧凑地设置于动力传递装置。其结果,能够将缓冲机构设定得充分地大而不会导致装置壳体的大型化,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齿轮间的齿轮碰撞声的发生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传递输入轴包含:第一轴构件,输入来自发动机侧的转矩;第二轴构件,从所述第一轴构件的一端部沿轴向延伸,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以能够沿周向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所述传递主动齿轮设置在该第二轴构件的外周;所述缓冲机构包含:内筒,在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径向内侧从所述第一轴构件的一端部沿轴向延伸,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外筒,在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
根据该结构,由于传递输入轴的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经由弹性构件而能够相对转动地连结,因此,基于弹性构件的转动方向的扭转位移,来自发动机侧的转矩的波动被吸收。此外,能够加大弹性构件的轴向长度,能够降低弹性构件所负担的应力。此时,输入第一轴构件的转矩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中沿轴向传递,在传递到缓冲机构的内筒之后,在缓冲机构的弹性构件及外筒中沿着径向传递并传递到第二轴构件。该转矩的传递的方向与缓冲机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外周上的所述专利文献1的转矩的传递的方向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第一轴构件和所述第二轴构件超过指定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弹性构件的过度的扭转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弹性构件的破损,其结果,能够提高缓冲机构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通过花键卡合而被连结,在所述第一轴构件的花键齿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花键齿之间沿转动方向形成有指定基准量的间隙,所述第一轴构件和所述第二轴构件相对转动所述基准角度时,所述第一轴构件的花键齿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花键齿彼此抵接而构成所述限制部。
根据该结构,基于花键齿彼此抵接,能够稳定地且切实地限制第一轴构件和第二轴构件超过所述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此外,能够增加花键齿的轴向长度,能够降低花键齿所负担的应力。在花键齿彼此抵接时,输入第一轴构件的转矩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中沿着径向在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花键卡合部中传递而传递到第二轴构件。该转矩的传递的方向也是与缓冲机构被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外周的所述专利文献1的转矩的传递的方向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筒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嵌合部,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二嵌合部,基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彼此嵌合,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以便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于包含所述外筒的所述缓冲机构的内筒时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置有所述限制部。
根据该结构,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工序中,无需使用夹具便能够进行传递输入轴的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周向上的相位对准,因此,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即,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在外筒的第一嵌合部和设置在第二轴构件的算二嵌合部,最终能够进行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周向的相位对准,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组装性的动力传递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输出轴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尺寸的更进一步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
根据该结构,与缓冲机构设置在传递输入轴的内部空间的结构相比,具有组装容易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差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机构的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的一侧,所述传递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缓冲机构的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的另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缓冲机构与俯视下设置在差动装置和传递主动齿轮之间的传递从动齿轮容易地重叠。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以其外周端部比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缓冲机构及其周边的径向上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机构包含:内筒,在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面上与该传递输入轴一体地连结;外筒,在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面上与该传递主动齿轮一体地连结;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其中,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以彼此能够沿周向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超过指定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
根据该结构,利用传递主动齿轮来构成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传递输入轴和传递主动齿轮超过所述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从而防止弹性构件的过度的扭转位移。因此,弹性构件的破损被抑制,其结果,能够提高缓冲机构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涉及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一连结工序,使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彼此嵌合从而将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第二连结工序,所述第一连结工序后,以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置有所述限制部的方式使包含所述外筒的所述缓冲机构的内筒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
根据该结构,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工序中,无需使用夹具便能够进行传递输入轴的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周向上的相位对准,因此,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即,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在外筒的第一嵌合部和设置在第二轴构件的第二嵌合部,最终能够进行第一轴构件与第二轴构件的周向上的相位对准,能够削减使用夹具的工序。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以2014年3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66678号为基础,其内容包含在本申请中。
为了表述本发明,在上述说明中,参照附图并通过实施方式恰当且充分说明了本发明,但应该认识到,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便能够容易地变更及或改良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实施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未脱离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则应该解释为这样的变更形态或该改良形态包括在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轴向尺寸大型化的动力传递装置、组装性高的动力传递装置、以及生产率优异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因此,在动力传递装置的产业上具有广泛的可利用性。

Claims (10)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递输入轴,与动力源连接;
传递输出轴,沿着与所述传递输入轴正交的方向延伸;
传递主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
传递从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外周,与所述传递主动齿轮啮合;
缓冲机构,吸收来自动力源侧的输入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转矩的波动;其中,
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所述缓冲机构设置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内周与穿通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车轴的外周之间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输入轴包含:
第一轴构件,输入来自动力源侧的转矩;
第二轴构件,从所述第一轴构件的一端部沿轴向延伸,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以能够沿周向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所述传递主动齿轮设置在该第二轴构件的外周;
所述缓冲机构包含:
内筒,在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径向内侧从所述第一轴构件的一端部沿轴向延伸,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
外筒,在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
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第一轴构件和所述第二轴构件超过指定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通过花键卡合而被连结,在所述第一轴构件的花键齿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花键齿之间沿转动方向形成有指定基准量的间隙,所述第一轴构件和所述第二轴构件相对转动所述基准角度时,所述第一轴构件的花键齿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花键齿彼此抵接而构成所述限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嵌合部,
所述第二轴构件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二嵌合部,
基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彼此嵌合,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以便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于包含所述外筒的所述缓冲机构的内筒时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置有所述限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输出轴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7.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从前轮侧向后轮侧或者从后轮侧向前轮侧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递输入轴,与动力源连接;
传递输出轴,沿着与所述传递输入轴正交的方向延伸;
传递主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
传递从动齿轮,设于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外周,与所述传递主动齿轮啮合;
缓冲机构,吸收来自动力源侧的输入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转矩的波动;其中,
所述缓冲机构以俯视下至少其一部分与所述传递从动齿轮在所述传递输出轴的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所述缓冲机构设于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
差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缓冲机构的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的一侧,所述传递主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缓冲机构的所述传递输入轴的轴向上的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以其外周端部比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端部更靠径向内侧的方式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包含:
内筒,在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面上与该传递输入轴一体地连结;
外筒,在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面上与该传递主动齿轮一体地连结;
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其中,
所述传递输入轴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传递主动齿轮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二卡合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以彼此能够沿周向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
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超过指定基准角度的相对转动。
10.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制造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方法,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连结工序,使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彼此嵌合从而将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二轴构件一体地连结;
第二连结工序,所述第一连结工序后,以在所述第一轴构件与所述第二轴构件的连结部中设置有所述限制部的方式使包含所述外筒的所述缓冲机构的内筒与所述第一轴构件一体地连结。
CN201580012827.7A 2014-03-27 2015-01-14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6103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6678 2014-03-27
JP2014-066678 2014-03-27
PCT/JP2015/050767 WO2015146225A1 (ja) 2014-03-27 2015-01-14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173A CN106103173A (zh) 2016-11-09
CN106103173B true CN106103173B (zh) 2018-11-09

Family

ID=54194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2827.7A Active CN106103173B (zh) 2014-03-27 2015-01-14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0702B2 (zh)
JP (1) JP6237883B2 (zh)
CN (1) CN106103173B (zh)
DE (1) DE112015001500B4 (zh)
WO (1) WO20151462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6295B2 (ja) * 2016-05-17 2020-05-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US20180040093A1 (en) * 2016-08-03 2018-02-08 Bragi GmbH Vehicle request using wearable earpiece
JP6781050B2 (ja) * 2017-01-11 2020-11-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トランスファ構造
JP7275564B2 (ja) * 2018-12-21 2023-05-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7456243B2 (ja) 2020-04-01 2024-03-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7456244B2 (ja) 2020-04-01 2024-03-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N112268072B (zh) * 2020-10-27 2021-11-23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可变扭转刚度的柔性扭矩传递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700A (zh) * 2005-08-08 2007-02-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力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48884A (en) * 1955-11-17 1958-08-26 Gen Electric Gear
JPS6091523U (ja) * 1983-11-30 1985-06-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の駆動系緩衝装置
JPS60126756U (ja) * 1984-02-02 1985-08-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手動変速機のトルク伝達機構
JPH049464Y2 (zh) * 1986-04-25 1992-03-10
JPS6346924A (ja) * 1986-08-13 1988-02-27 Suzuki Motor Co Ltd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S63110031A (ja) * 1986-10-28 1988-05-14 Fuji Heavy Ind Ltd ビスカスカツプリング付4輪駆動車
JP4540253B2 (ja) 2001-05-16 2010-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302809A (ja) 2007-06-07 2008-12-18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4輪駆動車
JP4492686B2 (ja) * 2007-11-30 2010-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JP2014066678A (ja) 2012-09-27 2014-04-17 Hioki Ee Corp プローブ装置、基板検査装置およびプローブ矯正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1700A (zh) * 2005-08-08 2007-02-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力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46225A1 (ja) 2017-04-13
US10220702B2 (en) 2019-03-05
DE112015001500B4 (de) 2023-05-04
CN106103173A (zh) 2016-11-09
DE112015001500T5 (de) 2016-12-15
US20170008395A1 (en) 2017-01-12
JP6237883B2 (ja) 2017-11-29
WO2015146225A1 (ja) 2015-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173B (zh) 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354860B2 (ja) 車両の回転軸の支持構造
US9797495B2 (en) Clutch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with same
JP2016522367A (ja) 車両差動切断アセンブリ
JP598684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6812811B (zh) 传动轴结构和传动轴
JPWO2015146467A1 (ja) 車輛用動力伝達装置
US20200001697A1 (en) Construction of a Transmission for a Hybrid Vehicle, Drive Train and Hybrid Vehicle
JP2016020718A (ja) トルク伝達部材及び駆動軸と被駆動軸との結合部
JPWO2019098333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WO2018216233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軸継手
JP6369416B2 (ja) 車両のトランスファ構造、その組付方法及びその交換方法
JP2016141311A (ja) 車両の回転軸の支持構造
JP4952176B2 (ja) 伝達比可変装置
JP6181516B2 (ja) 流体式伝動装置
JP5915375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20007717A (ko) 꺽임각 및 전달 토크를 높인 더블형 유니버셜 조인트
JP4103366B2 (ja) 4輪駆動装置
US20050145126A1 (en) Angle drive
JP5077124B2 (ja) トルク伝達用継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84407B2 (ja) 最終減速装置のダンパ配設構造
JP6209676B2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トランスファユニット
JP2008208947A (ja) 歯車装置
JPH02229918A (ja) 回転軸のカップリング
JP6361614B2 (ja) トランスフ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