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06A - 液体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106A
CN106103106A CN201580012612.5A CN201580012612A CN106103106A CN 106103106 A CN106103106 A CN 106103106A CN 201580012612 A CN201580012612 A CN 201580012612A CN 106103106 A CN106103106 A CN 1061031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lectrical connection
liquid container
connection section
princip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26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106B (zh
Inventor
塚原克智
奥野德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具备:液体容纳体,其具有液体供给部,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供给连接部,其支撑在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壁,并与液体供给部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供给装置
本申请主张以2014年3月14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4-051911的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向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技术,已知有一种从打印机的外部供给墨水的外部墨水供给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2346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外部墨水供给装置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袋;连接部(液体导出部),其用于取出墨水袋的墨水;以及供墨管(液体导入部),其经由连接部将流通的墨水供给打印机。在该外部墨水供给装置中,连接部位于墨水袋的铅垂方向的下侧。因此,在更换墨水袋等时,会有难以目视确认墨水袋的连接部的情况。因此,存在难以将液体导入部在液体导出部上进行装卸的问题。
此外,这种问题不限于向打印机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装置,也是能够向供给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中所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导出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的技术。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导出部与液体导入部的连接的技术。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人们期望实现低成本化、省资源化、容易制造、使用方便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该液体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容纳体,其具有液体供给部,能够容纳所述液体;以及液体供给连接部,其支撑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壁,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液体供给连接部被支撑在外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与液体供给部连接部的连接。另外,与液体供给连接部被配置在液体消耗装置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容纳液体容纳体的空间变大。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所容纳的液体量增大。另外,与在远离液体消耗装置的位置处配置液体容纳体的外置型相比,能够缩短从液体容纳体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流路(液体供给路径)。由此,在液体容纳体的液体供给部与液体供给连接部连接而形成液体供给路径之后,能够缩短液体经由液体供给路径从液体容纳体到达液体消耗装置的时间。另外,能够抑制液体成分经由液体供给路径而蒸发从而导致液体的物性发生变化。
(2)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还可以具备保护部件,其覆盖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的至少上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通过保护部件能够降低垃圾等异物附着在液体供给连接部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异物混入从液体容纳体供给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中的可能性。
(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还可以具有装置侧电连接部,其支撑在所述外壁,并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由于将装置侧电连接部支撑在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连接。
(4)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保护部件还可以覆盖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至少上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通过保护部件能够降低垃圾等异物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的可能性。另外,通过保护部件能够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触到液体供给连接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发生连接不良。
(5)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还可以邻接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使用者能够一边目视确认液体供给连接部和装置侧电连接部,一边将液体容纳体的对应部分连接。
(6)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外壁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正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正面的第二侧面,从所述正面观察时,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分别还可以配置在能够目视确认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当从正面侧观察液体消耗装置时,由于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连接部和装置侧电连接部,因此易于识别液体容纳体的连接位置。
(7)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上,所述外壁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正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正面的第二侧面,并将所述第一侧壁设为右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为左侧壁,在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支撑在所述右侧壁的情况下,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在从所述右侧壁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上所述右侧壁与所述规定方向形成的角度a1还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在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支撑在所述左侧壁的情况下,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在从所述左侧壁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上所述左侧壁与所述规定方向形成的角度a2还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由于角度a1或角度a2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在相对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大。
(8)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由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形成的组在所述右侧壁以及所述左侧壁中一方的壁上,以所述角度a1或者角度a2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正面与背面的相对方向上配置成多组,在所述右侧壁以及所述左侧壁中另一方的壁上,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沿着与所述另一方的壁平行的方向并排配置,并且,与支撑在所述另一方的壁上的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以及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相连接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容量还可以大于与支撑在所述一方的壁上的所述多组的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以及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相连接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容量。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由于能够使容量大的液体容纳体与侧壁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使隔着液体消耗装置而形成在第一侧壁侧以及第二侧壁侧的液体容纳体的安装空间大致均等。
(9)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还具备液体容纳体容纳部,其安装在所述外壁,用于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并且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部具有底面,上部还可以构成为能够开闭。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由于具备有具有底面的液体容纳体容纳部,因此在向液体供给连接部装卸液体供给部时,即使在液体从液体供给连接部漏出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附着在液体供给装置的外部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上部构成为能够开闭,因此,仅在必要时开闭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上部即可。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破损的可能性。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都是必要的构成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可以适当进行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替换、删除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作为本发明独立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液体容纳体、液体供给连接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有具有液体容纳体,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根据该方式,至少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种问题中的一种。并且,上述液体容纳体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本装置。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容纳体之外,还能够以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具有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一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二图。
图5A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三图。
图5B是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5C表示可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
图6A表示可动部件容纳在固定部件中的第二状态。
图6B是可动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6C是可动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6D是可动部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6E是装卸单元的立体图。
图6F是装卸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G是沿图5F的F5Ba-F5Ba线的剖视图。
图6H是装卸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I是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图6J是沿图6I的F6I-F6I线的剖视图。
图6K是图6J的区域R6J的局部放大图。
图6L是接点机构安装到固定部件后的立体图。
图6M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6N是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6O是沿图6N的F6N-F6N线的剖视图。
图6P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Q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R是图6E的后视图。
图6S是图6R的立体图。
图6T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U是接点机构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的放大图。
图6V是电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7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8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
图13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5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图17A是沿图13的F13-F13线的剖视图。
图17B是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图17C是图17B的F17B向视图。
图17D是沿图13的F13a-F13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7E是槽部的立体图。
图17F是槽部的立体图。
图18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19是沿图18的F18-F18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21是沿图20的F20-F20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一图。
图23是沿图22的F22A-F22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沿图22的F22B-F22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二图。
图26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7是沿图25的F25B-F25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可动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29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可动部件时的主视图。
图30是沿图28的F28-F28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沿图29的F29-F29线的剖视图。
图32是液体容纳体相对于装卸单元的安装完成时的侧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F32-F32线的剖视图。
图34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定位的图。
图36是沿图5B的F5B-F5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从-K2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导入部的图。
图38是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图39是沿F38-F38线的剖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位移机构的图。
图41是装卸单元与液体容纳体的俯视图。
图42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一图。
图43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二图。
图44是相当于F42-F42局部剖视图的第三图。
图45是用于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4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配置例的图。
图47是用于说明电连接体的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液体消耗装置);11:记录机构;16:供纸托盘;17:排纸托盘;20:液体供给装置;20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2、22A、22B:盖部件(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6、26A、26B:容纳空间部;27:底面;30、30C、30M、30Y、30K:装卸单元;32:第一固定部件;33:第二固定部件;35:固定部件;36:液体导入机构;37:固定部;37A:第一划分壁;37B:第二划分壁;37S:接纳空间部;38:电连接单元(接点机构);39、39A、39B:螺旋弹簧;40:第一支撑部(可动部件);41:基部;41u:底部;42:供给部支撑部;46:第一侧面;47:第二侧面;48:基板支撑部;49:底部(底壁);50、50C、50M、50Y、50K:液体容纳体(液体容纳容器单元);51:容纳部支撑组件;51W:周边区域;51Y:周边区域;52、52C、52K:液体容纳部;53:操作部件;54:把持部;55:液体供给单元;56:容纳部侧支撑部;57:液体导出部(液体供给部、流通部);58:基板单元;59:保持部(电路基板保持部)、60:接点部件;62:端子保持部;62b下端部;62u:上端部;62fa:表面;70:流路部件;99:薄膜;101:上表面;102:装置第一面;104:装置第二面;106:装置第三面;107:背面;302:螺钉;302H:贯通孔;307A:第一安装壁;307B:第二安装壁;320:液体流通管;323:板金;325:螺旋弹簧;354:盖部件(保护部件);357:底部;361:螺钉;362:液体供给连接部(液体导入部);362H:液体导入孔;362a:末端部;362b;基端部;364: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c: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5:引导部;366:第二支撑部(固定部);366B:壁部;366H:内侧容纳部;367:螺旋弹簧;368:液体导入主体部;369:液体流通部;371:第二安装部;372:第二安装部;374:连接流路部;374A:流路形成部;374B:连接部;374e:连接部基端部;374r:凹部;376:限制部;376A:第一限制部;376B:第二限制部;376C:第三限制部;377:第二安装部;377M、377a、377b: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8:第一安装部;381(381A~381I):装置侧端子;382:电连接部(供给侧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384: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a:第一限制部;384b:第二限制部;384c:第三限制部;384d:第四限制部;384e:卡止部;385: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a:第一限制部;385b:第二限制部;385c:第三限制部;385d:第四限制部;385e:卡止部;387:螺旋弹簧;387A:一端部;387B:另一端部;388:保持部件;392:支撑壁部;392ta:上表面;393:肋;393ta:上表面;394:第一侧壁部;395:支撑壁部;396:第二侧壁部;402:第一支撑面部;403:第二支撑面部;404:第三支撑面部;406:缺口部;407:槽部;420:储存装置;462:卡止爪;465:诱导部;465A:第一诱导部;465B:第二诱导部;472:卡止爪;482: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7:底部支撑面部(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9:装置侧限制部;501:一端;521:第一片材;522:第二片材;523:第三片材;541:把持面;542:接纳空间部;545:推压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549:安装部;550:导出部;551:阀机构;552:阀座;554:阀体;556:弹簧;558:内部流路;569:底部;572:液体供给口;573:供给连接部;577:定位部;577a: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80: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1(581A~581I):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2:电连接部(电路基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fa:表面;582fb:背面;583:储存装置;584:圆柱槽;585:圆柱孔;586:上侧端部;587:下侧端部;592:第一侧壁部;592t:保持部侧定位部(槽部);592ta:上表面;592tb:侧面;592tc:基端面;592td:底面;593:第二侧壁部;593t:保持部侧定位部(槽部);593ta:上表面;593tb:侧面;593tc:基端面;593td:底面;594:配置部;595:底部(旋转限制部);597:限制部;599a: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b: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602:连接器;1000:液体消耗系统;CL:中心轴;TP:接触面;CT:中心轴;cp: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一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二图。图5A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三图。此外,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了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卸下后的状态。另外,在图5A中示出了安装有一个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图1~图5A中绘制有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
如图1所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具备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0和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水平面上。即,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为铅垂向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供给装置20上的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容器单元50)能够可装卸地连接(安装)在打印机10上。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包括记录机构11、供纸托盘16以及排纸托盘17。在铅垂方向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供纸托盘16。供纸托盘16设置在作为打印机10的正面的装置第一面(装置前表面、装置正面)102上。在供纸托盘16上容纳有记录介质(例如,纸张),该记录介质通过打印机10打印(记录)文字等图像。
记录机构11具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未图示)。记录头经由管等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20连通。记录头利用从液体供给装置20供给的墨水将墨水喷出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记录(打印)。已记录的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7。
两个墨水供给装置20经由液体导入部362而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亦称作装置前表面或装置前壁)102交叉的装置第二面(亦称作装置第一侧面或装置第一侧壁)104以及装置第三面(亦称作装置第二侧面或装置第二侧壁)106上。在打印机10的使用状态下,装置第一面102~装置第三面106均为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相对。在此,设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设置在装置第三面106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此外,当不加区别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A、20B时,则简称为液体供给装置20。
如图1所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包括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一个液体容纳体50和一个装卸单元30(图3)。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包括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三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与各液体容纳体50对应的三个装卸单元30(图4)。在此,当区别使用两个盖部件22时,使用标号“22A”、“22B”。另外,当区别使用四个液体容纳体50时,使用标号“50K”、“50C”、“50M”、“50Y”。另外,当区别使用四个装卸单元30时,使用标号“30K”、“30C”、“30M”、“30Y”。此外,盖部件22、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液体容纳体50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另外,装卸单元30也可以与液体容纳体50的个数对应地设置。另外,盖部件22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此外,装卸单元30既可以作为液体供给装置20的构成要素,也可以作为打印机10的构成要素。
在四个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填充)有种类互不相同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墨水分别容纳在不同的液体容纳体50中。液体容纳体50K具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C具有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M具有容纳品红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Y具有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由盖部件22划分的、用于容纳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空间部26中。具体而言,液体容纳体50K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A(图3)中,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B(图4)中。另外,容纳空间部26内配置有装卸单元30。
图3和图4所示的装卸单元30装卸自如地安装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K配置在盖部件22A的内侧,装卸单元30C、30M、30Y配置在盖部件22B的内侧。如图3所示,装卸单元30K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装卸单元30C、30M、30Y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当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通过打印机10上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给机构(未图示)向打印机10的记录头供给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
如图3所示,盖部件22A安装在作为打印机10的外壁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盖部件22B安装在作为在打印机10的外壁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如图3和图4所示,盖部件22构成为,以铅垂向下方向侧的一端部(底部)23为支点,通过旋转铅垂向上方向侧的另一端部(上部)24而开闭自如。液体容纳体50所容纳的墨水被消耗后,使用者打开盖部件22,将消耗了的液体容纳体50从装卸单元30上卸下。然后,使用者将新的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后将盖部件22关闭。
如图5A所示,盖部件22具有底面27,该底面27形成容纳空间部26的底部。底面27位于装卸单元30的重力方向下侧。底面27为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具体而言为液体容纳部52的底部)所接触的部分。此外,也可以在底面27上设置突起部,使突起部与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接触。
另外,例如,如装卸单元30Y所示,装卸单元30包括作为液体供给连接部的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供给侧电连接部或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图9)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部57流向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部362中流通的墨水流向记录机构11(图1)的记录头。通过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电路基板582(图9)与电连接部382接触而电连接。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K2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并且与由X轴方向及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也可以将后述的基板单元58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如图5A所示,当从装置第一面102观察时,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分别配置在能够目视确认的位置。具体而言,排列有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的K2轴方向与垂直于装置第一面102的方向(X轴方向)以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a相交。在液体供给装置20配置在相对于装置第一面102而位于右侧的装置第三面106(图2)上的情况下,该角度a为从K2轴向X轴左转而形成的角度。另外,在液体供给装置20配置在相对于装置第一面102而位于左侧的装置第二面104(图1)上的情况下,该角度a为从K2轴向X轴右转而形成的角度。换言之,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中的配置在靠近装置第一面102侧的一方(例如,液体导入部362)与配置在远离装置第一面102侧的另一方(例如,电连接部382)相比,位于比支撑各部362、382的外壁(例如,装置第三面106)更靠近外侧(例如,+Y轴方向侧)的位置。
这样,当从装置第一面102观察打印机10时,由于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因此易于识别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的连接位置。另外,该角度a优选为15度以上60度以下,更优选为20度以上50度以下。这样,不仅能够容易地识别连接位置,还能够抑制容纳空间部26在Y轴方向上变大,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容纳空间部26的空间,将装卸单元30配置在容纳空间部26中。
此外,安装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K的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图3)的角度a可以是0度,安装有容纳黄色等彩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C、50M、50Y的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图4)的角度a可以满足上述角度a的范围(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即,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的排列方向可以与外壁(例如,图1的装置第二面104)平行。一般而言,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K与容纳彩色墨水的其他液体容纳体50C、50M、50Y相比,充填更多的墨水。相应地,液体容纳体50K的外形会比其他液体容纳体50C、50M、50Y更大。然而,通过使与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电连接部382对应的液体容纳体50K的各部也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从而能够抑制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外形形状与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的外形形状变得过于不同。
A-2.装卸单元30的简要结构:
图5B是装卸单元30的主视图。图5C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6A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5C表示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组装时状态)。图6A表示可动部件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状态(安装时状态)。图6B为可动部件40的第一立体图。图6C是可动部件40的第二立体图。图6D是可动部件40的第三立体图。在图5B~图6D中,以装卸单元3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其他装卸单元30K、30M、30C也具有与装卸单元30C同样的结构。如图5C所示,装卸单元30包括固定部件35和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40。可动部件40能够在+K1轴方向与-K1轴方向(第一方向、连接方向)上移动。
通过执行以下两项操作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状态亦称作“安装状态(连接状态)”。安装状态(连接状态)是指,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流通部57)与装卸单元3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针)362连接且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与装卸单元30的电连接部382电连接的状态。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的墨水成为能够向打印机10侧流通的状态。
·第一操作:
在使用者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一状态之后,将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部件40组装。
·第二操作:
在第一操作之后,使用者通过液体容纳体50将可动部件40向固定部件35侧推进从而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二状态。
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限制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侧移动。此外,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内侧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压,从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由此,通过移动可动部件40而使其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从而能够将装卸单元3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如图5B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向重力向上方向突出的第一安装壁307A以及向重力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安装壁307B。在第一安装壁307A中形成有两个贯通孔302H,在第二安装壁307B中形成有两个贯通孔302H。将作为固定部件的螺钉302(图5C)插入各贯通孔302H中,装卸单元30(具体而言为固定部件35)通过四个螺钉302而固定在打印机10的面104、面106(图3以及图4)上。具体而言,装卸单元30K(图3)通过多个螺钉302而固定在第二面104上,装卸单元30C、30M、30Y(图4)通过多个螺钉302而固定在第三面106上。
如图5B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电连接单元)38。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分别固定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借助固定部件35而支撑在打印机10的外壁(例如,装置第三面106)上。
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另外,液体导入机构36的液体导入部(液体供给连接部)362和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邻接配置在K2轴方向上。K2轴方向中的从液体导入机构36指向接点机构38的方向为+K2轴方向,K2轴方向中的从接点机构38指向液体导入机构36的方向为-K2轴方向。另外,在装卸单元30中,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进深方向”。
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液体导入部362以及供给部定位部364。通过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上的后述液体供给部连接,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流通。液体导入部362通过液体流通管320而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流通管320是具有挠性的软管。通过可动部件40的移动,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图9)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
如图5C所示,液体导入部362为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沿中心轴CL延伸。将沿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正交。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在K1轴方向中,指向打印机10的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指向打印机10的内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液体导入部362与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向+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液体导入主体部368中。
如图5B所示,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中心轴CL(图5C)为中心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供给部定位部364在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时进行液体供给部57在与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和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的定位。
供给部定位部364具有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和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为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突出的部件。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比其他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d更向+K1轴方向突出。另外,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正上方,并且比液体导入部362更向+K1轴方向突出。即,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以覆盖液体导入部362的上侧的方式配置。
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上方向(+Z轴方向)侧。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侧。第一与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在重力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而相对。第二与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c在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而相对。
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具有与液体导入部362相对的平面。通过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与该平面抵接,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5B和图6A所示,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还具有引导部365,该引导部365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侧。引导部365为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的下端部向+K1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引导部365配置在可动部件40上的作为后述贯通孔的诱导部465内。在诱导部465内在Z轴方向设置有些许游隙以配置引导部365。由此,当可动部件40在K1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够微调可动部件40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5B~图6A所示,接点机构38包括: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装置侧端子381的电连接部(主体侧电连接部)38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接触而电连接。由此,能够在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与打印机10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例如,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颜色和制造年月日)的通信。装置侧端子381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制的板簧形成。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K2轴方向(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所排列的方向)上隔着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而配置。当向装卸单元3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最终定位。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此外,将在后文详细说明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
固定部件35具有作为盖部的保护部件354。保护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盖液体导入机构36的上部。另外,保护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盖接点机构38的上部。即,保护部件354位于液体导入机构36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的上侧,并且配置成从打印机10的壁面(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向+K1轴方向侧(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由此,能够降低盖部件22开闭时等从装卸单元30的上侧侵入到容纳空间部26内的垃圾等异物附着在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混入从液体容纳体50供给打印机10的墨水中。另外,能够降低异物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电连接部382与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之间发生连接不良。另外,通过保护部件354,能够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触到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破损的可能性。
如图5C所示,可动部件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35沿K1轴方向移动。可动部件40包括基部41、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基部41形成位于可动部件40的+K1轴方向侧的前表面(前壁)。基部41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大致平行。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均与基部41连接。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均为从基部41向+Z轴方向侧(上侧)延伸的部件。基部41上形成有沿K1轴方向贯通的孔即诱导部465。诱导部465形成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正下方。
供给部支撑部42为用于确定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为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的部件。另外,供给部支撑部42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的后述容纳部支撑组件51接触从而支撑容纳部支撑组件51,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容纳部支撑组件51的重力向下方向侧。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供给部支撑部42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供给部支撑部42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方式设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K2轴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槽部407。通过液体容纳体50的后述定位部伸入到槽部407中,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并进行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的一定程度的定位。即,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位于液体导入部362侧的第一支撑面部402上形成有缺口部406。缺口部40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缺口部406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在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移向+K1轴方向的最远处的第一状态下,缺口部406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1轴方向侧。另外,如图6A所示,在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的末端位于缺口部406内。
基板支撑部48是用于确定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为电路基板)相对于接点机构38的位置的部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基板支撑部48设置在与接点机构38重合的位置。基板支撑部48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方式设置。通过划分形成基板支撑部48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2),从而对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图6D所示,基板支撑部48的底部41u(基部41的上部)的一部分形成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是比底部41u的其他部分更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部件。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的旋转。另外,基板支撑部48具有设置在基部41的背面上的装置侧限制部489。装置侧限制部489是形成在从基部41的背面的底部延伸至上部的肋。装置侧限制部489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如图6B~图6D所示,可动部件40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壁)46、第二侧面(第二侧壁)47和底部(底壁)49。基部41、第一侧面46以及第二侧面47均为从基部49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部件。第一侧面46与及第二侧面47彼此相对。第一侧面46和第二侧面47与Z轴方向以及K1轴方向大致平行。底部49与K1轴方向以及K2轴向大致平行。
如图6D所示,在第一侧面46上设置有卡止爪462。另外,与第一侧面46同样,在第二侧面上形成有卡止爪472(图6G)。卡止爪462、472通过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防止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侧过度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可动部件40从固定部件35脱落。
A-3.液体导入机构36的简要结构:
图6E是装卸单元30的立体图。图6F是装卸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图6G是沿图5B的F5Ba-F5Ba线的剖视图。为了易于理解,在图6E中还示出了组装在装卸单元30的液体容纳体50上的容纳部支撑组件51。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6F中对可动部件40的-K轴方向侧端面施加了单向阴影线。另外,在图6G中,为了易于理解也图示了液体容纳体50。
如图6E以及6F所示,液体导入机构36通过螺钉361而安装在固定部件35(具体而言为第二固定部件33)上。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作为直接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的第二支撑部的固定部366和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67。
螺旋弹簧367插入固定部366中。螺旋弹簧367的一端部比固定部366更向-K1轴方向侧突出,螺旋弹簧367的另一端部比固定部366更向+K1轴方向侧突出。通过螺旋弹簧367,液体导入部362被压向+K1轴方向侧。固定部366将包含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导入机构36支撑为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是指沿与K2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F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第一固定部件32、第二固定部件33和板金323。第二安装壁307B设置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上,第一安装壁307A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第一固定部件32是用于支撑第二固定部件33的辅助部件。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与可动部件40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两个螺旋弹簧39A、39B。螺旋弹簧39A、39B在K2轴方向上配置在夹着接点机构38和液体导入机构36的位置。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螺旋弹簧39A、39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9”。
螺旋弹簧39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件32抵接,螺旋弹簧39的另一端与可动部件40抵接。另外,可动部件40的弹簧支座49A被插入螺旋弹簧39A的另一端部侧,可动部件40的弹簧支座49B被插入螺旋弹簧39B的另一端部侧。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弹簧支座49A、49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49”。
装卸单元30处于图6A所示的第二状态时,螺旋弹簧39朝着+K1轴方向侧对可动部件40施力。在第二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锁定机构来限制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侧移动。通过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可动部件40因螺旋弹簧39的作用力而被压向+K1轴方向侧,从而使装卸单元30成为图5C所示的第一状态。如图6G所示,卡止爪462、472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以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不过度移向+K1轴方向侧。由此,防止可动部件40从固定部件35脱落。
如图6E以及6F所示,板金323板金323通过螺钉325安装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
A-4.接点机构38以及装卸单元30的详细结构:
以下利用图6E、图6F、图6G以及图6H~图6V对接点机构38以及装卸单元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H是装卸单元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I是装卸单元30的俯视图。图6J是沿图6I的F6I-F6I线的剖视图。图6K是图6J的区域R6J的局部放大图。图6L是接点机构38安装到固定部件35后的立体图。图6M是固定部件35的立体图。图6N是装卸单元30C的主视图。图6O是沿图6N的F6N-F6N线的剖视图。图6P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6Q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6R是图6E的后视图。图6S是图6R的立体图。图6T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6U是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的放大图。图6V是电连接部382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I中还图示出了液体容纳体50。在图6N、图6P、图6Q中也图示出了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图6R省略了图6E的板金323以及螺旋弹簧325的图示。
如图6L以及图6M所示,第二固定部件33具有安装接点机构38的固定部37。接点机构38以留有些许游隙的方式安装在固定部37上。由此,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和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位移。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接纳接点机构38的接纳空间部37S。另外,固定部37具有划分接纳空间部37S的第一划分壁37A以及第二划分壁37B。第一划分壁37A形成接纳空间部37S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第二划分壁37B形成接纳空间部37S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
第一划分壁37A具有第一安装部377(右侧第一安装部377)、第二安装部371(右侧第二安装部371)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第一安装部377和第二安装部371是用于安装接点机构38的部分。第一安装部377是面对接纳空间部37S的凹槽。第二安装部371是接纳接点机构38的一部分的贯通孔。此外,第二安装部371只要是接纳接点机构38的一部分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凹槽状。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是面向重力向下方向的面。在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58(图7)与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连接时,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与基板单元58抵接,从而限制基板单元58向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移动。
第二划分壁37B的配置位置与第一划分壁37A不同,但是形状相同。即,第二划分壁37B具有图6R所示的第一安装部378(左侧第一安装部378)、图6M所示的第二安装部372(左侧第二安装部)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b(图6M)。第一安装部378与第一划分壁37A的第一安装部377结构相同,第二安装部372与第一划分壁37A的第二安装部371结构相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b与第一划分壁37A的结构相同。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77M”。
如图6O所示,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位于装置侧端子381的重力向上方向侧。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为锥形。另外,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形成水平面。另外,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位于装置侧端子381的+K1轴方向侧。
图6P所示,接点机构38包括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87、电连接部382(图5B)和保持电连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
如图6J所示,板金323的凸部(弹簧支座)被插入螺旋弹簧387的一端部387A侧。由此,螺旋弹簧387的一端部387A侧被板金323支撑。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另外,如图6J以及6R所示,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设置有作为弹簧支座的肋393。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通过保持部件388的背面壁(-K1轴方向侧的壁)的开口而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并且,肋393插入另一端部387B中。由此,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被保持部件388支撑。螺旋弹簧387沿+K1轴方向侧对保持部件388施力。
如图6P、图6Q和图6T所示,保持部件388具有第一侧壁部394和第二侧壁部396。第一侧壁部394和第二侧壁部396相对。第一侧壁部394位于+K2轴方向侧,第二侧壁部396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一侧壁部394以及第二侧壁部396是大致沿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面。
如图6P以及6Q所示,接点机构38具有作为定位部(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点侧定位部(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图13A所示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之间的定位。通过该定位,从而在+K1轴方向(第一方向)以及与+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沿与Z轴方向和K1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进行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之间的定位。
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隔着电连接部382配置在K2轴方向上。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仅配置位置不同,形状是相同的。
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均为沿K1轴方向(连接方向)延伸的部件。如图6P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从第一侧壁部394向外侧突出。如图6Q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从第二侧壁部396向外侧突出。
如图6P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卡止部384e。如图6Q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卡止部385e。如图6L以及图6M所示,卡止部384e卡在第二安装部372的壁面上,卡止部385e卡在第二安装部371的壁面上(未图示)。由此,限制保持部件388因螺旋弹簧387(图6J)沿+K1轴方向侧施力而向+K1轴方向侧移动。
如图6U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58(图9)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定位。该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6U所示,第一限制部384a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4b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侧面。如图6T以及图6U所示,第三限制部384c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4d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4a位于+Z轴方向侧,第二限制部384b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三限制部384c位于+K1轴方向侧,第四限制部384d位于-Z轴方向侧。各限制部384a~384d分别为大致平面。
如图6T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也具有与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相同的结构。即,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具有第一限制部385a、第二限制部385b、第三限制部385c和第四限制部385d。第一~第四限制部385a~385d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58(图9)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定位。与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同样,该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第一限制部385a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5b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侧面。第三限制部385c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5d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5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5a位于+Z轴方向侧,第二限制部385b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三限制部385c位于+K1轴方向侧,第四限制部385d位于-Z轴方向侧。各限制部385a~385d分别为大致平面。
如图6T所示,电连接部82被保持在保持部件388的位于+K1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6V所示,电连接部382具有保持在保持部件388上的端子保持部62、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以及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连接器602。在不加区别使用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81”。
如图6T所示,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使下端部62b位于上端部62u的-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装置侧端子381的一端部从表面62f露出。装置侧端子381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602(图6V)电连接。连接器602通过打印机10的控制部和配线而电连接。
如图6V所示,构成装置侧端子组的多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如图6P以及图6Q所示,第一侧壁部394具有向+K2轴方向侧(外侧)突出的支撑壁部392。支撑壁部392设置在第一侧壁394的上部。支撑壁部392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二侧壁部396具有向-K2轴方向侧(外侧)突出的支撑壁部395。支撑壁部395与第一侧壁394的支撑壁部392形状相同。
上述保持部件388上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支撑壁部392和支撑壁部395是用于将保持部件388支撑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的部件,以使保持部件388能够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内方向上位移。将在下文中对该可位移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R所示,支撑壁部392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装部377中,支撑壁部395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装部378中。另外,卡止部385e插入第二安装部371中,卡止部384e插入第二安装部372中。支撑壁部392、395至少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具有间隙(游隙),以插入第一安装部377、378中。卡止部385e、384e至少在K2轴方向上具有间隙(游隙),以插入第二安装部371、372中。由此,保持电连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以能够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内方向(Z轴方向和K2轴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
如图6K所示,通过使作为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上的作为突起的限制部597与设置在可动部件40上的装置侧限制部489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A-5.液体容纳体50的结构:
图7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立体图。图8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二立体图。在图7和图8中,图示有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状态(安装状态)下的Z轴、K1轴、K2轴。另外,图7和图8图示了充填有作为液体的墨水、且向装卸单元30安装之前(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状态(未使用状态、初始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此外,对于此后的附图,根据需要也图示了互相正交的Z轴、K1轴、K2轴。在图7以后的附图中,虽然以液体容纳体5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但液体容纳体50K、50M、50Y均与液体容纳体50C结构相同。
另外,相互正交的Z轴、K1轴、K2轴能够定义如下。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的状态下,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铅垂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上方向(铅垂向上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铅垂向下方向)。沿K1轴的方向即K1轴方向为水平方向。另外,-K1轴方向为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移动方向、第一方向)。即,如后所述,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后述的液体供给单元55(图7)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而言为液体供给部57)与设置在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接收部)362连接,基板单元58(具体而言为电连接部582)与设置在打印机10的电连接部382(图5C)连接。另外,+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从打印机10卸下时的卸下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的-K1轴方向,但是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包含水平方向分量即可。另外,K2轴方向为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以及K1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7所示,液体容纳体50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袋)52以及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的容纳部支撑组件51。液体容纳部52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52以外表面露出的状态安装在容纳部支撑组件51上。即,液体容纳部52构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而不是容纳在容器(case)等中。随着容纳的墨水的减少,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减小。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片材521、第二片材522以及第三片材523。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划分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在此,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安装有容纳部支撑组件51的一侧作为一端(一端部、上端)501侧,将与一端501相对的一侧作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502侧。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3侧,将另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04侧。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侧面。另外,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三片材523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面。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相对配置。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彼此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周边区域51W中的一端501侧部分、第一侧端503侧部分以及第二侧端504侧部分熔接在一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对第一片材521与第二片材522熔接起来的部分施加了交叉阴影线。另外,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具体而言为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一端)与容纳部支撑组件51熔接在一起。即,容纳部支撑组件51为能够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上的部件。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对容纳部支撑组件51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实线的单向阴影线。
如图7所示,第三片材523的周边区域51Y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对第三片材523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单点划线表示的单向阴影线。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为将三个片材521、522、523通过熔接等而粘接的类型(即,具有底面的袋型(pouchtype))。
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均为具有挠性的部件。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作为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材料(材质)。另外,可以使用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层叠起来的层叠结构来形成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在这种层叠结构中,例如,可以用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者尼龙来形成外层,用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来形成内层。并且,可以将具有气相沉积(vapor deposition)有铝等镀层的薄膜作为层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由此,能够提高气体阻隔性能,从而能够抑制例如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浓度变化。这样,能够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材质。
并且,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和大小均能够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使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大小)大于容纳其他颜色(例如,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再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为通过熔接等方式而将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粘接的类型,但也可以是将第三片材523省略,并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第一片材521与第二片材522粘接的类型(即,枕型(pillow type))。在此,如上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与操作部件53为分体部件。因此,在操作部件53使用相同部件的同时,仍然能够容易地变更液体容纳部52的种类(形状、大小和材质)。即,由于能够根据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液体的特性和量等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容纳部支撑组件51包括操作部件(把手部)53、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操作部件53为在K1轴方向上开口的框状部件。操作部53具有:把持部54,其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部;以及推压部545(图8),其位于-Z轴方向侧端部。把持部54为使用者支撑(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K2轴方向延伸。此外,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口”字状,但也可以形成为“C”字状或“T”字状。
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推压部545为被使用者推压的部分。即,推压部545为手动推压的部分。通过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推动推压部545,使组装有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部件40(图6I)向-K1轴方向侧移动。推压部545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中的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一侧的相反侧。推压部545以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易于识别推压部545与其他部分。
如图7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分别设置在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并排设置在K2轴方向上。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外部(例如,图5B的液体导入部362)供给的功能。基板单元58具有与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的功能。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以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相同。此外,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另外,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部57以相对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一侧(-K1轴方向侧)的方式从操作部件53突出。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图13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4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15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6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17A是沿图13的F13-F13线的剖视图。图17B是电路基板582的主视图。图17C是图17B的F17B向视图。图17D是沿图13的F13a—F13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7E是槽部593t的立体图。图17F是槽部592t的立体图。在图9~图17A中,省略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容纳部52的图示。
在此,对于操作部件53,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厚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与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宽度、厚度的长度依次增大。
如图9和图10所示,操作部件53除了把持部54之外,还包括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以及安装部549,该安装部549通过熔接等方式安装液体容纳部52。
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和基部548均为棒状。由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和基部548形成框状部件。由此,在操作部件53中划分形成用于接纳使用者的手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接纳空间部542。如图11所示,把持部54具有与接纳空间部542相邻的把持面(支撑面)541。在安装状态下,把持面541为与Z轴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如图9所示,基部548沿K2轴方向延伸。基部548上安装有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即,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借助基部548而彼此连结。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与基部54的动作进行连动。即,使用者通过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就能够操作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的、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在此,“连结”是指,被连结的部件之间以相互连动而进行动作的方式连接。
安装部549隔着基部548位于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安装部549与基部548邻接。安装部549沿K2轴方向延伸。安装部549为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图7)通过熔接等进行安装的部分(被接合的部分)。另外,如图13和图17所示,安装部549具有导出部550,该导出部550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流向液体供给部57。通过流路部件70与导出部550连接,流经流路部件70的墨水经由导出部550流向液体供给部57。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3和图14中,对安装部549上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施加了单向阴影线。
如图9和图10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56。然而,容纳部侧支撑部56与液体供给部57为分体结构,并与液体供给部57之间形成有小空隙。
液体供给部57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液体供给部57具有作为一端的液体供给口572以及作为另一端的供给连接部573。液体供给口57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机10)。在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时,液体供给部57从操作部件53向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K1轴方向)延伸。液体供给口572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被插入液体导入部362(图5B)。液体供给口572规定平面(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平面)。液体供给口572朝着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开口。在此,开口方向为与液体供给口572规定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部的方向。此外,液体供给口572不限于朝第一方向开口的方式,只要是朝着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即可。
供给连接部573与操作部件53连接。液体供给部57为沿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
液体供给部57具有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K1轴方向平行。在此,在K1轴方向中,从液体供给口572指向供给连接部573的方向为+K1轴方向,从供给连接部573指向液体供给口572的方向为-K1轴方向。
如图15所示,当从+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口572配置在与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未使用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被薄膜99封闭。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图5)之前,能够抑制墨水从液体供给口572向外部泄漏。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时,薄膜99被液体导入部362(图5B)捅破。
如图9~图11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中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外周设置有定位部577。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通过定位部57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供给部定位部364(图5B)抵接,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定位部577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57的一部分。
定位部577具有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和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均为从液体供给部57突出的部件(突起部件)。另外,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的在-K1轴方向侧的各端部靠近液体供给口572。
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重力向下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与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在Z轴方向上相对。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与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在K2轴方向上相对。
如图17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配置有阀机构551,该阀机构551用于开闭由液体供给部57形成的液体流路。阀机构551包括阀座552、阀体554以及弹簧556。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到供给连接部573按照阀座552、阀体554、弹簧556的顺序容纳在液体供给部57内。
阀座55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552由例如橡胶或高弹体(elastomer)等弹性体构成。阀座552压入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阀体554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之前的状态下,阀体554封闭形成在阀座552上的孔(阀孔)。弹簧556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56朝着阀座552侧的方向对阀体554施力。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部362(图5B)向供给连接部573侧推压阀体554,使阀体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移动。由此,阀体554离开阀座552从而使阀机构551变为打开状态。当阀机构551为打开状态时,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能够流经流路部件70、操作部件53的内部流路558以及液体供给部57而流出到外部。
如图9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对包括液体供给口572在内的液体容纳部5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容纳部侧支撑部5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包围液体供给部57的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周围除了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之外的部分。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邻接的位置。在操作部件53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容纳部侧支撑部56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稍微离开液体供给口572的位置。容纳部侧支撑部56从操作部件向-K1轴方向突出。
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装卸单元30(图5C)上的供给部支撑部42的内侧。由此,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图5C所示的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与容纳部侧支撑部56抵接,从而限制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定位液体容纳体50。另外,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与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将液体容纳部52支撑在可动部件40上,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把持部54的重力方向下侧并因自重而垂下。
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供给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将液体供给单元55作为“液体供给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在其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供给部(液体流通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56。
如图9和图10所示,基板单元58包括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电路基板582和作为保持部(配置部)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如图9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相对于打印机10对电路基板582进行定位。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与操作部件53的动作进行连动的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从而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K2轴方向)上与液体供给部57并排设置。电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支撑、配置)电路基板582。换言之,电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使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保持(配置)在比液体容纳部52更靠上侧的位置。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具有刚性的部件。具体而言,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液体容纳体50被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具有不使电路基板582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另外,基板电路保持部59例如由ABS树脂、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另外,电路基板保持部59被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时由可动部件40的供给部支撑部42(图5C)支撑。
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开口的凹状。另外,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K1轴方向侧形成开口,以接纳接点机构38。电路基板保持部59包括底部(底面)595(图11)、第一侧壁部592以及第二侧壁部593。由底部595、第一侧壁部592以及第二侧壁部593规定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凹状。第一侧壁部592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二侧壁部593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与底部595连接的第一侧壁部592与第二侧壁部593彼此相对。
另外,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配置部(配置面)594。配置部594上安装有电路基板582。配置部594位于第一侧壁部592与第二侧壁部593之间。配置部594以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更靠近-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另外,配置部594朝着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配置部594位于底部595的+Z轴方向侧。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第一侧壁部592和第二侧壁部593。如图10以及图15所示,第一侧壁部592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2t和保持部上侧限制部599b。如图9以及图15所示,第二侧壁部593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3t和保持部上侧限制部599a。
如图15所示,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为第二侧壁部593(第一侧壁部592)的重力向上方向的端面。当电连接部582与电连接单元38(图5C)的装置侧端子381连接时,保持部上侧限制部599b与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图6M)抵接。由此,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向重力向上方向侧移动。
如图13所示,两个槽部592t、593t在K2轴方向上隔着电路基板582设置在两侧。两个槽部592t、593t均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被基板支撑部48(图5C)支撑。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图5C)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过使图5C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图5B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图13)中,并且,图5B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图13)中。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进行最终的定位。
如图17E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接点机构38的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图5B)插入槽部593t(第二槽部593t)中。槽部593t具有上表面593ta、侧面593tb、基端面593tc和底面593td。上表面593ta与底面593td在Z轴方向上相对。上表面393ta位于+Z轴方向侧,底面593td位于-Z轴方向侧。侧面593tb形成槽部593t的+K2轴方向侧的面。基端面593tc形成槽部593t的+K1轴方向侧的面。
如图17F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接点机构38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图5B)插入槽部592t(第一槽部592t)中。槽部592t与槽部593t形状相同。槽部592t具有上表面592ta、侧面592tb、基端面592tc和底面592td。上表面592ta与底面592td在Z轴方向上相对。上表面392ta位于+Z轴方向侧,底面592td位于-Z轴方向侧。侧面592tb形成槽部592t的-K2轴方向侧的面。基端面592tc形成槽部592t的+K1轴方向侧的面。
当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图5B)接触而电连接时,如下所述,电路基板582相对于电连接部382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上定位。
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并沿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P、图6Q)开始被插入槽部592t、593t。由此,通过第一限制部385a(图6T)与上表面593ta(图17E)抵接、第一限制部384a(图6U)与上表面592ta(图17F)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轴方向侧的移动,从而进行+Z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第四限制部385d(图6T)与底面593td(图17E)抵接、第四限制部384d(图6U)与底面592td(图17F)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轴方向侧的移动,从而进行-Z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第二限制部385b(图6T)与侧面593tb(图17E)抵接、第二限制部384b(图6U)与侧面592tb(图17F)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K2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进行K2轴方向的定位。
通过液体容纳体50进一步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第三限制部385c(图6U)与基端面593tc(图17E)抵接、第三限制部384c(图6T)与基端面592tc(图17F)抵接,从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第一方向(-K2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进行第一方向的定位。由此,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在规定位置处精度良好地接触。
如图11所示,底部595上设置有限制部597。限制部597为从底部59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限制部597通过与可动部件40的装置侧限制部489(图6K)抵接,从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相反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如图17B所示,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上侧端部586上形成有圆柱槽584,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下侧端部587上形成有圆柱孔585。利用圆柱槽584和圆柱孔585将电路基板582固定在配置部594上。
如图17B和图17C所示,电路基板582具有设置在表面582fa上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和设置在背面582fb上的存储装置583。表面582fa和背面582fb为平面。
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由九个端子581A~581I组成。存储装置420储存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墨水颜色)等。
如图17B所示,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均形成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各自的中央部,具有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A~381I(图6V)接触的接触部cp。上述列Ln1、Ln2能够认为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并且,当不加区别使用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时,使用标号“581”。
如图17D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配置有多个接触部cp的表面582fa以下侧端部587位于比上侧端部586更靠近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由多个接触部cp所规定的面(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表面582fa和面TP朝着包含+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
A-6.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的方法:
图18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时的图。图19是沿图18的F18-F18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0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时的图。图21是沿图20的F20-F20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8和图19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5相同的第一状态。图20和图21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19所示,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时,进行使液体容纳体50向组装方向移动的操作(组装操作或第一操作)以及向连接方向移动的操作(连接操作或第二操作)这两个操作。组装方向为包含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组装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连接方向为包含水平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即-K1轴方向(第一方向)。
对于处于第一状态的装卸单元30,使用者将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具体而言,使用者在操作部件53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向上方向的状态下把持着把持部54。然后,如图18和图19所示,将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内,并使电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在基板支撑部48内。
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之后,如图19中的箭头F所示,使用者将推压部545向-K1轴方向侧推压。由此,液体容纳体50以及可动部件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如图21所示,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19)插入(连接)到液体供给部57中。另外,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图13)与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图5B)接触,从而使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电连接。另外,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保护部件354位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连接部582的上侧并覆盖电连接部582的上部(上方)。此外,在图21中,电连接部582比液体供给部57位于+K2轴方向侧。
如上所述,“当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打印机10)连接时”是指,从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53开始组装操作直到通过连接操作而完成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为止的至少部分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期间是指,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并向连接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后直到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另外,如图18~图21所示,可动部件40以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体50。
A-7.各部的连接时机:
图22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一图。图23是沿图22的F22A-F22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4是沿图22的F22B-F22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二图。图26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7是沿图25的F25B-F25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2为液体容纳体50安装完成前的第一图。图25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完成前的第二图。
如图23和图24所示,通过将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进,从而在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的接触开始之前,液体供给部57开始与液体导入部362接触。在图23中,为了便于理解,将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接触的区域表示为标号“R23”。
如图26和图27所示,通过液体容纳体50进一步向连接方向推进,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开始与装置侧端子381接触。
A-8.打印机1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的各部的关系:
A-8-1.关于连接时的支撑:
图28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侧视图。图29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主视图。图30是沿图28的F28-F28线的剖视图。图31是沿图29的F29-F29线的剖视图。图32是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的安装(连接)完成时的侧视图。图33是沿图32的F32-F32线的剖视图。图28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5相同的第一状态。图32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30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部52。如图30所示,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底部569通过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K2轴方向侧。
另外,如图33所示,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同样,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装卸单元30时(安装状态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与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另外,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底部569通过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这样,通过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来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的移动,从而支撑液体容纳体50。此外,在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并向连接方向移动之后且在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开始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抵接。
如图30以及图33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沿向箭头R30方向旋转时与可动部件40的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抵接。由此,能够限制以液体供给部57为中心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沿箭头R30方向旋转。因此,底部595亦称作旋转限制部595。
A-8-2.关于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
图34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放大图。图35是用于说明定位的图。
如图34所示,例如当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而位于设定的位置的重力向上方向侧时,通过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与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抵接,从而进行+Z轴方向侧的液体供给部57的定位。
如图35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连接时,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周围的定位部577进入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周围的定位部364的内侧。并且,当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发生位置偏离时,通过定位部577与供给部定位部364抵接,从而对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进行稍微修正。即,定位部577与供给部定位部364是使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进行定位的部件。
A-9.关于液体导入机构36以及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移机构(调芯):
图36是沿图5B的F5B-F5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37是从-K2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导入部362的图。图38是装卸单元30的俯视图。图39是沿F38-F38线的剖视图。图40是用于说明位移机构的图。为了易于理解,在图36以及图37中也图示了液体容纳体50。
如图36以及图37所示,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流通部369,其形成使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的流路。液体流通部369在从外部向打印机10侧的墨水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包括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和连接流路部374。此外,在下文中,“上游侧”、“下游侧”以从外部(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侧的墨水流动方向为基准。液体流通部369上游侧形成与中心轴CT平行的流路,下游侧形成重力向下方向的流路。此外,液体流通部369也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362”。
液体导入部362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液体导入孔362H,其将来自外部的墨水在液体导入部362的流路中流通。液体导入部362的下游侧端部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连接。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形成与中心轴CL平行的流路。此外,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362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构成液体导入部362的下游侧端部。
连接流路部374的上游侧端部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连接,下游侧端部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连接流路部374形成弯曲的流路。具体而言,连接流路部374形成与中心轴CL平行的流路以及重力向下方向的流路。连接流路部374具有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部374A以及用于将液体流通管320与流路形成部3741A气密性地安装的连接部374B。流路形成部374A与连接部374B通过双色成型而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用不同材料来形成流路形成部374A与连接部374B。
另外,液体流通部369(液体导入部362)在液体流通管320的一端被插入液体流通部362的连接部374的状态下嵌入成型。具体而言,连接部374B以及流路形成部374A为成型部件,液体流通管320为嵌入部件。具体而言,流路形成部374A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后,以覆盖连接位置周围的方式射出成型出连接部374B。这样,通过在液体流通部369中嵌入成型出液体流通管320,从而能够通过连接部374B使连接部分实现气密性。因此,能够降低墨水从液体流通管320与液体流通部369的连接位置处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即,在将液体流通管320与连接部374连接并用螺钉固定的情况下,用螺钉固定的部分蠕变而产生龟裂,从而会有发生液体泄漏的可能性,但是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20,则能够降低这种液体泄漏的可能性。此外,位于液体流通管320的打印机1侧的另一端(未图示)也在被插入连接部的状态下嵌入成型。
如上所述,液体流通部369具有上游侧导入部,其包含与液体导出部57连接的末端部(上游侧端部)362a,并形成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平行的流路。另外,液体流通部369具有下游侧导入部,其包含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的下游侧端部,并且从上游侧导入部向重力方向的下方(-Z轴方向)延伸。由此,液体流通部369通过具有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重力方向的下方)延伸的下游侧导入部,从而能够抑制液体供给装置20在第一方向上形状大型化。
如图36所示,在连接流路部374中与中心轴CL平行的方向(中心轴CL方向)上,在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接部基端部374e)形成有凹部374r,其作为弹簧支座来接纳螺旋弹簧367的另一端部。另外,螺旋弹簧367的一端部与打印机10的壁面(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抵接。螺旋弹簧367朝着液体导入部362的末端部362a侧(+K1轴方向侧,指向液体供给部57的方向)对液体流通部369施力。此外,液体导入部362中的从末端部362a指向基端部362b(或者连接部基端部374e)的方向为-K1轴方向(连接方向)。
如图36以及图40所示,连接部基端部374e为与中心轴CL方向垂直的面方向,具有向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部376。如图36所示,限制部376容纳在固定部366的内侧容纳部366H中。限制部376通过与划分形成内侧容纳部366H的壁部366B抵接,从而限制液体流通部369因螺旋弹簧367而向末端部362a侧移动。
如图40所示,在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连接部基端部374e的圆周方向上,大致隔开一定间隔设置有三个限制部376。即,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限制部376具有第一限制部376A、第二限制部376B和第三限制部376C。在中心轴CL方向(K1轴方向)与垂直方向(与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限制部376配置成相对于划分形成内侧容纳部366H的壁部设置有游隙(间隙)。由此,液体流通部369构成为,通过固定在固定部件354上的固定部366和螺旋弹簧367而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
A-10.关于可动部件40的位移机构:
图41是装卸单元30与液体容纳体50的俯视图。图42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一图。图43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二图。图44是相当于F42-F42局部剖视图的第三图。图42~图44的可动部件4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固定部件35的位置不同。图42是表示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的图。图43是表示在可动部件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并且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时的图。图44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时的图。
如图42所示,可动部件40具有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的引导部365所插入的诱导部465。诱导部465具有第一诱导部465A和第二诱导部465B。第一诱导部465A位于第二诱导部465B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侧。第二诱导部465B与第一诱导部465A连接。第二诱导部465B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即,如图42以及图44所示,第二诱导部465B与引导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间隙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与引导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间隙。
如图42所示,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最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引导部365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一诱导部465A内。可动部件40从图42所示的状态向内侧(第一方向、-K1轴方向)推进,从而如图43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连接。当连接开始时,引导部365到达第一诱导部465A与第二诱导部465B的边界处。可动部件进一步向内侧推进,从而如图44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完成。
如上所述,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直到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为止的期间,引导部365位于第一诱导部456A中(图42以及图43)。另外,从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直到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引导部365位于第二诱导部456B中(图43以及图44)。即,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40的诱导部465以使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中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远的一侧(第一侧)与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近的一侧(第二侧)相比能够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轴方向)上进行较大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撑。在此,“较远的一侧”为液体供给部57的另一端即供给连接部573(图9),“较近的一侧”为液体供给部57的一端即液体供给口572(图9)。
通过作为上述位移机构的引导部365以及诱导部465,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时,易于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对齐,并且在即将完成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不像连接开始时被限制,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即,直到连接开始时为止,通过使游隙变小,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另外,连接开始后,通过使游隙变大,能够使液体导入部362易于跟随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
此外,除上述之外,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40的诱导部465也可以以使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中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远的一侧与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近的一侧相比能够在K2轴方向进行较大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撑。作为这种结构,例如只要使第二诱导部465B与引导部之间的K2轴方向上的间隙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与引导部365之间的K2轴方向上的间隙即可。
A-11.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第一支撑部40以使液体导出部57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并使液体导出部57能够沿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来支撑液体导出部57。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出现障碍而导致液体导出部57无法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5所示,在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配置有定位部364。由此,能够进行液体导出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图39、图40所示,第二支撑部366将液体导入部362支撑为能够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由于在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出部57连接时,液体导入部362能够随着液体导出部57的动作进行位移,从而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液体导入部362被螺旋弹簧367向液体导出部57的方向施力。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导出部57从液体导入部362脱离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出部57发生连接不良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包含液体供给连接部362(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导入机构36借助固定部366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撑在外壁(例如,图4的装置第三面106)。由此,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50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的连接。另外,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打印机1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使容纳液体容纳体50的空间变大。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容纳部52大型化,从而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所容纳的液体量增大。另外,与在远离打印机10的位置处配置液体容纳体50的外置型相比,能够缩短从液体容纳体50到打印机10的墨水流路(液体供给路径)。由此,能够缩短墨水从液体容纳体50到达打印机10的时间。另外,能够抑制墨水成分经由液体供给路径而蒸发从而导致墨水的物性发生变化。另外,由于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路径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将墨水从液体容纳体50供给打印机10的动力(例如,用于抽吸墨水的泵的动力)。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A以及图6J所示,包含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接点机构38经由板金323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撑在外壁(例如,图4的装置第三面106)。由此,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电路基板58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B所示,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K2轴方向上。具体而言,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邻接配置在K2轴方向上。即,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以使用者能够同时目视确认的程度而相邻配置在K2轴方向上。由此,使用者能够同时目视确认液体供给连接部362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将液体容纳体50的对应部分(液体导出部57以及电路基板582)连接。即,能够提升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安装时的操作性。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邻接”意指两部件相邻即可,不必一定接触。即,两部件也可以不接触。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A所示,液体供给装置20具有底面27,上部具有能够开闭的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由此,在向液体供给连接部362装卸液体供给部57时,即使在墨水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底面27来保持漏出的墨水。因此,能够降低墨水附着在液体供给装置20的外部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仅在向打印机10装卸液体液体容纳体50时开闭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的上部即可,因此,在打印机10使用时等通常时候能够通过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来保护液体容纳体50。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的内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0以及图18所示,具有保持部59,其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上侧(重力向上方向侧)支撑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由此,即使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处于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自由状态),通过保持部59支撑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也能够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位于设计的范围内。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D所示,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侧(-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由此,如图24所示,能够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够以覆盖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和装置侧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K以及图11所示,保持部59具有限制部597,其通过与第一支撑部40抵接来限制保持部59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K1轴方向)移动。在此,在安装状态下,会有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施加外力的情况。作为该外力,例如是图17所示的螺旋弹簧387的作用力、图6V所示的装置侧端子381的弹力。这样,基于向保持部59施加朝着+K1轴方向侧的外力,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移动,从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之间的电连接有可能被切断。然而,由于通过限制部597能够限制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移动,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0以及图33所示,保持部59具有旋转限制部595,其通过与第一支撑部40抵接来限制沿箭头R30方向旋转。由此,保持部59的旋转被限制,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A所示,打印机10具备固定部件35和第一支撑部40,所述固定部件35安装有液体导入部362和具有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单元38。另外,如图6R所示,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安装成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另外,如图17E以及图17F所示,保持部59构成为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该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安装有能够位移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即,如图17E以及图17F所示,保持部59具有槽部593t、592t,其接纳电连接单元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由此,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能够随着保持部59的动作而位移。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E以及图17F所示,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与电连接单元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抵接。由此,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被定位,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的电连接。例如,不易受到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重力向下方向的负载的影响。由此,能够降低无法良好地进行两连接部382、582的电连接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隔着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而设置在两侧。另外,如图6T所示,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隔着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而设置在两侧。由此,与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被设置在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倾斜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保持部59具有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另外,如图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当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通过保持部59的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与固定部37的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抵接来限制保持部59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限制在基于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与保持部59的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图17E、图17F)的定位开始之前开始。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突起状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与作为槽部的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的定位,因此能够确保将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插入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中。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C所示,具有覆盖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上部的保护部件(盖部件)354。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例如,安装状态时),该盖部件354覆盖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以及电路基板582的上部。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上方落下而导致杂质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A-12.其他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45是用于说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图。液体供给装置20还可以具有液体流通管320和保持部件329。保持部件329保持液体流通管320。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29为设置在打印机10的外壁(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上的一对肋329A、329B。液体流通管320通过插入在一对肋329A、329B之间而被保持。具体而言,保持部件329在从液体导入部362至打印机10为止的墨水流动方向上保持着液体流通管320,以使从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端320u到保持部件329所在的部分320p为止的上游侧部分沿重力方向(Z轴方向)延伸。即,保持部件329位于连接流路部374的正下方。
由此,即使在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被配置成比上游端侧部分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上游端侧部分维持成沿重力方向的形状。即,即使因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弯曲而产生了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部件329来承受反作用力。例如,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装置的其他部件(例如,第二支撑部366)受到液体流通管的下游侧的影响的可能性。例如,在液体供给装置20不具有保持部件329的情况下,当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侧变为弯曲形状时,因受到液体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的影响,会发生无法在设计的位置将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撑部366内的设计的位置的情况。另外,因液体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施加给第二支撑部366,从而会产生第二支撑部366变形的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保持部件329能够使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端侧部分维持着沿重力方向的形状。即,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比上游侧部分弯曲,从而即使在上游侧部分产生上述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部件329来承受产生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将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撑部366内的设计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利用了液体流通部369的第二支撑部366的位移机构在设计范围内发挥功能。此外,保持部件329只要是能够保持液体流通管320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不必是肋。例如,保持部件329也可以是圆环状部件。在该情况下,液体流通管320插入圆环状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单元58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电路基板保持部59亦称作“配置部59”、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侧限制部599a、599b”。
B.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B-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作为能够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发挥作用即可。例如,液体容纳部52的一部分可以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液体容纳部52也可以由容积不因液体的消耗量而变化的硬质部件形成。通过使液体容纳部52(液体容纳部52)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从而使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随着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B-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但是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连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轴方向和-K1轴方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可动部件40也在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移动。
B-3.第三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液体容纳体50,也能够应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何打印装置(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用于容纳其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所谓“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另外,在将能够通过照射紫外线而固化的UV墨水容纳在液体容纳部中并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部从设置面上浮起,因此能够降低设置面的热量传递给液体容纳部而固化的可能性。
B-4.第四变形例:
图4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配置例的图。图46是从+Z轴方向(铅垂向上)侧观察图1时的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也图示出了配置在盖部件22的内部的液体容纳体50C、50M、50Y、50K。打印机10还包括+Z轴方向侧的上面(上壁)101和与装置第一面102相对的装置第四面(背面、背壁)107。
液体容纳体50C、50M、50Y与装置第三面(右侧壁、第一侧壁)106侧的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连接。装卸单元30C、30M、30Y各自具备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Y46a。另外,装卸单元30K所具备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Y46b。即,在装置第三面106上配置有由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形成的多个组。另外,多个组并排配置在正面102与背面107相对的方向(X轴方向)上。
在此,液体容纳体50K与装置第二面(左侧壁、装置第二侧壁)104侧的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连接。液体容纳体50K容量比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大,能够容纳更多量的墨水。该墨水容量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如下方式实现。即,液体容纳体50K的规定方向Y46b(宽度方向、图7的K2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液体容纳体50C、50M、50Y的规定方向Y46a(宽度方向、图7的K2轴方向)的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K的与规定方向Y46b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图7的K1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液体容纳体50C、50M、50Y的与规定方向Y46a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图7的K1轴方向)的长度。
在此,将装置第三面106与规定方向Y46a在从装置第三面106顺时针旋转的方向(右转方向)上形成的角度设为角度a1。此时,角度a1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另外,规定方向Y46b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即,支撑在装置第三面106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以及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沿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的方向并排配置。此外,在装卸单元30C、30M、30Y配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侧的情况下,装置第二面106与规定方向Y46a在从装置第二面104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左转方向)上形成的角度a2优选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如上所述,由于角度a1或角度a2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在相对方向即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变大。另外,由于容量大的液体容纳体50K能够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配置,因此能够使隔着打印机10而形成在装置第二面104侧以及装置第三面106侧的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空间大致均等。
B-5.第五变形例:
图47是用于说明电连接体50a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具备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图7、图9),然而,也可以是省略了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的电连接体50a。即,电连接体50a是省略了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的结构。其他的结构与液体容纳体50相同。在使用该电连接体50a的情况下,墨水从配置在外部的容纳墨水的墨罐(液体存储源)902经由连通墨罐902与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流通管(软管)900而被供给打印机10。此外,液体流通管(软管)900也可以与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到打印机10的液体喷射部的液体流通管的中间部分连接。即使如图47所示地设置,也能够发挥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例如,如图17D所示,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方式倾斜。由此,如图24所示,能够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够以覆盖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和装置侧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B-6.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电路基板58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即可。例如,电路基板582可以不具有存储装置583。例如,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可以具有用于检测液体容纳体50的装卸的端子的接触部。另外,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可以具有包含如柔性印刷基板(FPC)那样的柔性电缆的整个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的一端侧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与例如复位装置连接。上述变形例可以采用替代了电路基板582的结构,也可以是同时采用电路基板582的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用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需的特征来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地删除。

Claims (9)

1.一种能够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容纳体,其具有液体供给部,能够容纳所述液体;以及
液体供给连接部,其支撑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外壁,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保护部件,其覆盖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的至少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所述液体供给装置还具有装置侧电连接部,其支撑在所述外壁,并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连接。
4.根据引用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覆盖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至少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邻接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正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正面的第二侧面,
从所述正面观察时,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分别配置在能够目视确认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上,
所述外壁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其中,所述第一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正面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壁构成相对于所述正面的第二侧面,并将所述第一侧壁设为右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设为左侧壁,
在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支撑在所述右侧壁的情况下,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在从所述右侧壁沿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上所述右侧壁与所述规定方向形成的角度a1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在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支撑在所述左侧壁的情况下,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在从所述左侧壁沿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上所述左侧壁与所述规定方向形成的角度a2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铅垂上方观察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时,
由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形成的组在所述右侧壁以及所述左侧壁中一方的壁上,以所述角度a1或者角度a2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所述正面与背面的相对方向上配置成多组,
在所述右侧壁以及所述左侧壁中另一方的壁上,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沿着与所述另一方的壁平行的方向并排配置,
与支撑在所述另一方的壁上的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以及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相连接有容量大于与支撑在所述一方的壁上的所述多组的所述液体供给连接部以及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相连接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容量的所述液体容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液体容纳体容纳部,其安装在所述外壁,用于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
所述液体容纳体容纳部具有底面,上部构成为能够开闭。
CN201580012612.5A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供给装置 Active CN106103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1911 2014-03-14
JP2014051911A JP6454970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供給装置
PCT/JP2015/001349 WO2015136935A1 (ja)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106A true CN106103106A (zh) 2016-11-09
CN106103106B CN106103106B (zh) 2018-12-14

Family

ID=54071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2612.5A Active CN106103106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49685B2 (zh)
JP (1) JP6454970B2 (zh)
CN (1) CN106103106B (zh)
TW (1) TWI653153B (zh)
WO (1) WO201513693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2027A (zh) * 2018-07-13 2020-11-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液体供应装置、打印液体供应装置组件和接口结构
US11173719B2 (en) 2018-07-13 2021-1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364720B2 (en) 2018-07-13 2022-06-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420444B2 (en) 2018-07-13 2022-08-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48426B2 (en) 2016-05-27 2021-10-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JP7035714B2 (ja) * 2018-03-29 2022-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EP4335645A3 (en) * 2018-07-13 2024-05-1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53619A (ja) * 1998-11-24 2000-06-06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並びにそ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312166A (zh) * 1998-05-18 2001-09-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设备及其墨盒
JP2002001993A (ja) * 2000-06-21 2002-01-08 Copy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562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残量の表示方法
CN1853939A (zh) * 2005-04-28 2006-11-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回收装置
JP2008246844A (ja) * 2007-03-30 2008-10-1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回復動作制御方法
CN101687417A (zh) * 2007-06-20 2010-03-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11167A (ja) * 2010-11-26 2012-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2116102A (ja) * 2010-12-01 2012-06-21 Ricoh Co Ltd 液体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4423A (ja) * 2012-02-29 2013-07-2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169715A (ja) * 2012-02-21 2013-09-02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装置
JP2013226704A (ja) * 2012-04-25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CN203293686U (zh) * 2012-02-29 2013-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7731B2 (ja) * 1996-12-04 2001-04-16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058418A (ja) * 1999-08-20 2001-03-06 Canon Inc キャ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334935A (ja) * 2002-03-15 2003-11-25 Sharp Corp 記録装置
EP1424202B1 (en) * 2002-11-26 2005-12-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4645682B2 (ja) * 2007-06-20 2011-03-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2166A (zh) * 1998-05-18 2001-09-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墨打印设备及其墨盒
JP2000153619A (ja) * 1998-11-24 2000-06-06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並びにそ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2001993A (ja) * 2000-06-21 2002-01-08 Copy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5624A (ja) * 2002-01-11 2003-07-22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残量の表示方法
CN1853939A (zh) * 2005-04-28 2006-11-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回收装置
JP2008246844A (ja) * 2007-03-30 2008-10-1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回復動作制御方法
CN101687417A (zh) * 2007-06-20 2010-03-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体喷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11167A (ja) * 2010-11-26 2012-06-1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2116102A (ja) * 2010-12-01 2012-06-21 Ricoh Co Ltd 液体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9715A (ja) * 2012-02-21 2013-09-02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装置
JP2013144423A (ja) * 2012-02-29 2013-07-25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CN203293686U (zh) * 2012-02-29 2013-1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3226704A (ja) * 2012-04-25 2013-11-07 Seiko Epson Corp 流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2027A (zh) * 2018-07-13 2020-11-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液体供应装置、打印液体供应装置组件和接口结构
CN111942027B (zh) * 2018-07-13 2021-10-15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打印液体供应装置、打印液体供应装置组件和接口结构
US11173719B2 (en) 2018-07-13 2021-1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179941B2 (en) 2018-07-13 2021-11-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364720B2 (en) 2018-07-13 2022-06-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420444B2 (en) 2018-07-13 2022-08-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590761B2 (en) 2018-07-13 2023-02-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667125B2 (en) 2018-07-13 2023-06-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667124B2 (en) 2018-07-13 2023-06-0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840091B2 (en) 2018-07-13 2023-12-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951748B2 (en) 2018-07-13 2024-04-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US11981143B2 (en) 2018-07-13 2024-05-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54970B2 (ja) 2019-01-23
US9849685B2 (en) 2017-12-26
TWI653153B (zh) 2019-03-11
CN106103106B (zh) 2018-12-14
TW201544338A (zh) 2015-12-01
JP2015174302A (ja) 2015-10-05
US20170021634A1 (en) 2017-01-26
WO2015136935A1 (ja) 2015-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106A (zh) 液体供给装置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202742815U (zh) 印刷材料盒
US9039154B2 (e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CN204506139U (zh) 液体供给单元
US8297739B1 (e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US9039153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EP3300904B1 (en) Cartridge and connector
CN203600778U (zh)
CN204845144U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5398221A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气连接体
JP2013248779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リンター
CN105263712A (zh) 液体容纳体
CN104908436A (zh) 液体容纳体
CN105398222B (zh)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6457836B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203472284U (zh)
JP6835119B2 (ja) 液体収容体
CN105313476A (zh) 液体供应装置
JP2015174305A (ja) 液体供給装置
CN104908435B (zh)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JP2015174300A (ja)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