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05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3105A CN106103105A CN201580011872.0A CN201580011872A CN106103105A CN 106103105 A CN106103105 A CN 106103105A CN 201580011872 A CN201580011872 A CN 201580011872A CN 106103105 A CN106103105 A CN 10610310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ly pipe
- housing
- fluid storage
- partition member
- storage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记录头,其被支承在往复移动的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并且该供给管的所述记录头侧随着所述记录头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以及分隔部件(103),其将所述液体供给管上下分隔开,所述液体供给管具有:第1部分(48),其借助所述分隔部件(103)而被折返;以及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102),其在比所述第1部分靠头侧的位置被折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记录装置,已知将收纳有液体收容体的外壳设置于壳体的外部的装置,其中,该液体收容体收容墨水,该壳体在内部设置有记录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供给管被引导至壳体内并与记录头相连接,该供给管与收纳在外壳中的液体收容体相连接。而且,记录头向纸张等介质喷射被从液体收容体供给的墨水,由此对该介质实施记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16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记录装置中,根据外壳在壳体外的设置位置的不同,需要在壳体内引绕供给管。即,虽然在壳体内设置用于引绕供给管的空间,但是这样的空间越大,壳体越大型化。但是,在缩小了用于引绕供给管的空间的情况下,在将记录头支承于沿扫描方向移动的架体上的串行方式的记录装置中,存在供给管的一部分随着架体的移动而与该供给管的其他部分发生干涉的担忧。此外,当在相同的面上排列配置壳体内的随着架体的移动的供给管的移动区域和与液体收容体连接的供给管的引绕区域时,所需的面积增大,壳体会大型化。
此外,有时在壳体内的供给管的附近引绕有电线。在该情况下,在供给管随着架体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情况下,还存在追随变形的供给管与电线发生干涉的担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节省空间地引绕或者通过消除与电线之间的干涉而在壳体内适当引绕供给管的记录装置,该供给管用于向记录头供给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该液体收容体设置在壳体的外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达成上述目的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头,其被支承在往复移动的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并且该供给管的所述记录头侧随着所述记录头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以及分隔部件,其将所述液体供给管上下分隔开,所述液体供给管具有:第1部分,其借助所述分隔部件而被折返;以及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其在比所述第1部分靠头侧的位置被折返。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分隔部件,将壳体内的空间上下分隔开。而且,借助供给管的分隔部件而被折返的第1部分位于比分隔部件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一方,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位于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另一方。因此,利用分隔部件来避免随着架体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的部分与被折返的部分之间的干涉。此外,由于能够在追随变形的部分的移动区域的上下方向上配置被折返的部分的引绕区域,所以能够有效使用追随变形的部分的移动区域的上下方向的区域。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有时在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继器。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1部分是将所述液体收容体与所述中继器连接起来的第1供给管,所述第2部分是将所述中继器与所述记录头连接起来的第2供给管。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分隔部件来避免随着架体沿扫描方向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第2供给管与不追随变形的第1供给管之间的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具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在所述分隔部件中配置有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连接的电线。根据该结构,通过这样在分隔部件中设置电线,能够抑制电线与供给管在壳体内的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部件具有第1分隔部件和第2分隔部件,所述电线配置在所述第1分隔部件与所述第2分隔部件之间的间隙中。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实现将电线配置在分隔部件中的结构。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分隔部件和所述第2分隔部件由金属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电气噪音向在电线中流过的信号的重叠。
上述记录装置可以具有外壳,该外壳中收纳有所述液体收容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外壳被安装于收容所述架体的壳体中位于作为记录对象的被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侧壁,所述中继器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根据上述结构,在壳体内,第1供给管被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引绕至另一端。而且,即使在这样将第1供给管从壳体内的一端引绕至另一端的情况下,由于借助分隔部件将第1供给管所在的区域和第2供给管所在的区域分隔开,因此能够在不被第2供给管妨碍的情况下,在壳体内引绕第1供给管。
优选的是,上述记录装置具有:其他外壳,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隔着该壳体而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以及其他供给管,其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给所述其他外壳内收纳的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
根据上述结构,在壳体的一方侧配置有外壳,在另一方侧配置有其他外壳。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液体收容体连接的供给管在壳体内从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一方侧被引绕至另一方侧,该液体收容体收纳在外壳内。而且,能够借助分隔部件适当避免构成这样的供给管的第2供给管与第1供给管之间的干涉。
此外,达成上述目的的记录装置的前提为,该装置具有:壳体;记录头,其被支承在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该架体在所述壳体内往复移动;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以及电线,其在所述壳体内被引绕。在设与在利用所述记录头正进行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被记录面交叉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情况下,该记录装置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将所述壳体内上下分隔开。而且,所述供给管位于比所述分隔部件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一方,所述电线位于所述靠上侧的区域和所述靠下侧的区域中的另一方。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分隔部件,将壳体内的空间上下分隔开。而且,供给管位于比所述分隔部件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一方,电线位于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另一方。因此,即使供给管随着架体沿扫描方向的移动而追随变形,也可借助分隔部件避免供给管与电线之间的干涉。因此,能够在壳体内适当引绕供给管,该供给管用于向记录头供给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该液体收容体设置在壳体的外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的外部设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所述电线是被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引导至所述壳体内的电线。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被从液体收容单元引导至壳体内的电线与供给管在壳体内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在记录装置中使用的液体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使盖体打开的状态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管与电缆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内的引绕方式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管与电缆在第2液体收容单元内的引绕方式的平面图。
图7的(a)是卸下装饰罩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图7的(b)是示出构成壳体的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将罩部件中的安装有第1液体收容单元的侧壁部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卸下罩部件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卸下罩部件和封闭部件后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将罩部件中的安装有第2液体收容单元的侧壁部的一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的引绕方式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将第1供给管所在的区域与第2供给管所在的区域分隔开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将第1供给管所在的区域与第2供给管所在的区域分隔开的分隔部件及其周边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各第1供给管与中继器相连接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7是将捆扎各第1供给管的约束部件及其周边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约束部件的平面图。
图19是示出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第1液体收容单元相对于壳体相对转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卸下装饰罩后的状态的记录单元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壳体内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来自第1液体收容单元的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引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来自第1液体收容单元的第1供给管在壳体内引绕的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20,对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有:记录单元20,其对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实施记录;以及2个液体收容单元40、60,它们用于向记录单元20供给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在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设有:中继器22;架体23,其在成为记录对象的纸张P的宽度方向即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以及记录头24,其被支承在架体23上。
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48、68(参照图5和图6)与各液体收容单元40、60内的液体收容体30(参照图3和图6)相连接,并且经由第2供给管102(参照图14)与记录头24相连接。因此,收容在液体收容体30中的墨水通过第1供给管48、68、中继器22和第2供给管102而被供给到记录头24。
如图1所示,中继器22配置于壳体21内的图中左上方,具有临时贮留从各液体收容单元40、60供给的墨水的缓冲室。该中继器22的缓冲室内的墨水通过第2供给管102(参照图14)而被供给到记录头24。而且,记录头24向纸张P喷射从中继器22供给的墨水,由此对纸张P实施记录(打印)。然后,记录完毕的纸张P从设置在壳体21的前部中央的排出口25排出,并载置在排出托盘26上。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后方向”与利用记录头24实施记录的纸张P的输送方向一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利用记录头24正喷射墨水的纸张P的被记录面垂直(交叉)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
此外,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在壳体21的排出托盘26的下侧安装有上下两级的供纸盒27A、27B,以层叠的状态在这些供纸盒27A、27B内收容有多张纸张P。此外,在壳体21的上部设有供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28、和读取被记录在设定于设定位置的原稿上的图像的扫描装置29。
各液体收容单元40、60中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40被安装在壳体21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侧侧壁中的远离中继器22的侧壁(图中右侧的侧壁)上。此外,第2液体收容单元60被安装在壳体21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侧侧壁中的靠近中继器22的侧壁(图中左侧的侧壁)上。
接着,参照图2,对收容在液体收容单元40、60内的液体收容体3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液体收容体30具有由挠性材料构成的袋状的墨水袋31,在该墨水袋31内收容有墨水。此外,在墨水袋31的图中上端设有矩形环状的把手部32,在墨水袋31与把手部32之间的连接部分设有IC芯片33。在该IC芯片33中存储有所收容的墨水的种类(颜色等)或墨水剩余量等,作为与收容在墨水袋31内的墨水相关的信息。而且,液体收容体30通过把手部32而安装于液体收容单元40、60,由此能够向中继器22供给液体收容体30内的墨水。
另外,虽然在想要采用大容量的液体收容体30的情况下,液体收容单元40、60也会大型化,但是,通过将液体收容单元配置在壳体21的两侧,能够使液体收容单元的占有空间分散。在该情况下,根据液体收容单元的配置,需要如后所述地使供给管引绕较长的距离。
接着,参照图3~图5,对第1液体收容单元4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具有:外壳41,其在能够卸下的状态下安装在壳体21的侧壁上;以及盖体42,其封闭外壳41的开口。外壳41具有: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43、和与液体容纳部43的跟壳体21对置的侧壁的上部连结的侧壁形成部件44。通过这样由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43构成外壳41的底部,即使在外壳41内发生墨水泄漏,也可抑制该墨水向外壳41外漏出的情况。另外,在图5中示出了用于将液体收容体30引导至外壳41内的规定位置的引导部件(省略图示)、和去除了盖体42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40。
在侧壁形成部件44的上部设有向斜前方突出的多个(在实施方式中为3个)支承机构46,上述各支承机构46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收容相互不同的种类(颜色)的墨水的多个(这里为3个)液体收容体30以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收纳在由外壳41和盖体42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液体收容体30通过其把手部32而被支承在支承机构46上。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侧壁形成部件44的外侧设有安装板45,外壳41通过安装板45安装在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上。而且,在从记录单元20卸下第1液体收容单元40时,安装板45与外壳41一起离开壳体21。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侧壁形成部件44上设有使外壳41的内外连通的作为第2贯通孔的一个例子的贯通孔47。该贯通孔47位于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各支承机构46中的、配置于最前方的支承机构46的下方。即,如图5所示,贯通孔47在比沿着安装有外壳41的壳体21的侧壁的作为一个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外壳41的中央L靠前侧的位置。此外,该贯通孔47朝向外壳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L、即朝向外壳41的后方扩张。即,贯通孔47是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设贯通孔47的前部为“贯通孔的前部47F”、从该前部47F向后方扩张的部分为“贯通孔的后部47B”。
第1供给管48的一端与被支承于支承机构46的液体收容体30相连接,该第1供给管48用于向记录单元20供给墨水袋31内的墨水。上述各第1供给管48经由贯通孔的前部47F伸出至外壳41外,并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而且,各第1供给管48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相连接。
在外壳41内,各第1供给管48并不是朝向贯通孔的前部47F呈一条直线延伸,而是在弯曲的状态下被多个约束件49约束,该多个约束件49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44。特别是,与各液体收容体30中的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以下述方式被引绕:沿着侧壁形成部件44绕一圈后,朝向贯通孔的前部47F。另外,通过由作业人员使约束件49变形,能够解除各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而且,在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被解除后,能够实现各第1供给管48通过贯通孔47向外壳41外的拉出。
此外,作为柔性扁平电缆的独立电缆50的一端与图3所示的液体收容体30的IC芯片33(参照图2)电连接,该液体收容体30被支承于各支承机构46。与外壳41内的各液体收容体30中的、位于最后方的液体收容体30和位于正中的液体收容体30电连接的各独立电缆50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44的电缆用约束件53约束。另外,与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容体30电连接的独立电缆50可以与其他独立电缆50同样地用电缆用约束件约束,也可以不用电缆用约束件约束。
此外,在侧壁形成部件44,在配置于最前方的支承机构46与贯通孔47之间设有中继基板51,各独立电缆50的另一端与该中继基板51电连接。此外,在中继基板51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有作为柔性扁平电缆的一根整合电缆52,该整合电缆52通过中继基板51与各独立电缆50电连接。该整合电缆52经由贯通孔的前部47F伸出至外壳41外。而且,在外壳41外,整合电缆52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与壳体21内的设置在中继器22的附近的整合电路基板121(参照图19)相连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整合电缆52相当于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连接的“电线”的一个例子。
另外,仅一根电缆(即,整合电缆52)从收纳有多个液体收容体30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内伸出。因此,与各独立电缆50伸出至外壳41外的情况相比,将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组装到记录单元20变得容易。
接着,参照图4和图6,对第2液体收容单元60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6所示,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同样,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具有:作为其他外壳的一个例子的外壳61;以及盖体62,其封闭外壳61的开口。外壳61具有: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63、和与液体容纳部63的跟壳体21对置的侧壁的上部连结的侧壁形成部件64。通过这样由有底箱状的液体容纳部63构成外壳61的底部,即使在外壳61内发生墨水泄漏,也可抑制该墨水向外壳61外漏出的情况。而且,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同样,在侧壁形成部件64的外侧设有安装板,通过该安装板将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安装于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用于将液体收容体30引导至外壳61内的规定位置的引导部件(省略图示)、和去除了盖体62的第2液体收容单元60。
此外,在侧壁形成部件64的上部设有支承机构66。而且,在由外壳61和盖体62形成的收纳空间内收纳有收容墨水(例如,黑墨水)的液体收容体30,液体收容体30通过其把手部32而被支承于支承机构66。
第1供给管68的一端与被支承于支承机构66的液体收容体30相连接,该第1供给管48用于向记录单元20供给墨水袋31内的墨水。在侧壁形成部件64的比支承机构66靠前方的位置设有贯通孔67,第1供给管68经由贯通孔67伸出至外壳61外。在外壳61内,第1供给管68并不是朝向贯通孔67呈一条直线延伸,而是在弯曲的状态下被多个约束件69约束,该多个约束件69被支承于侧壁形成部件64。而且,在外壳61外,第1供给管68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并与中继器22相连接。另外,通过由作业人员使约束件69变形,能够解除约束件69对第1供给管68的约束。而且,在约束件69对第1供给管68的约束被解除后,能够实现第1供给管68通过贯通孔67向外壳61外的拉出。
此外,作为柔性扁平电缆的独立电缆70的一端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与液体收容体30的IC芯片33电连接,该液体收容体30被支承于支承机构66。该独立电缆70经由贯通孔67伸出至外壳61外。而且,在外壳61外,独立电缆70被引导至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内,与壳体21内的设置在中继器22的附近的中继电路基板120(参照图19)电连接。
接着,参照图4和图7~图11,对记录单元20进行说明。
在图7的(a)中示出了从记录单元20卸下装饰罩(省略图示)后的状态的记录单元20。如图7的(a)所示,记录单元20的壳体21具有:中继器22、记录头24、和收容有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等的壳体框架80。在该壳体框架80的下方设有底壁部件81,并且壳体框架80被罩部件82覆盖。
如图7的(b)所示,罩部件82具有:主体部82A,其覆盖壳体框架80的上部;以及侧壁部82B、82C,它们从主体部82A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端向下方延伸,两侧壁部82B、82C的前端(下端)与底壁部件81相连接。即使在壳体21上安装有装饰罩的状态下,上述两侧壁部82B、82C也在外部露出。因此,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相当于壳体21的安装有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侧壁,侧壁部82C相当于壳体21的安装有第2液体收容单元60的侧壁。
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对置的侧壁部82B的一部分。如图7的(b)和图8所示,在该侧壁部82B中,在与被设置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的贯通孔的前部47F对置的位置设有向下面开口的缺口部86。该缺口部86位于比侧壁部82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前方的位置。
这样的缺口部86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贯通孔47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在壳体框架80上安装有罩部件82的状态下,如图7的(a)所示,缺口部86的开口被底壁部件81封闭,形成有贯通孔87。而且,与各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各第1供给管48和整合电缆52在该贯通孔87内通过。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贯通孔87作为供与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各第1供给管48通过的“第1贯通孔”的一个例子发挥作用。
这里,在进行记录单元20的维护时,有时将罩部件82从壳体框架80卸下。在这样的维护结束时,将罩部件82组装到壳体框架80上。这时,在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设有向其下面开口的缺口部86,经由该开口将各第1供给管48收容在该缺口部86内。因此,在进行罩部件82向壳体框架80的组装时,各第1供给管48与整合电缆52被适当保护。此外,能够在将各第1供给管48与中继器22连接着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此外,在图11中示出了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对置的侧壁部82C的一部分。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该侧壁部82C中,在与贯通孔67对置的位置设有向侧壁部82C的前端和上端开口的缺口部96,该贯通孔设置在第2液体收容单元60的侧壁形成部件64上。如图9所示,缺口部96被封闭部件12封闭,形成有贯通孔97,该封闭部件12用于从前方封闭壳体框架80内设置的中继器22。而且,与各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68和独立电缆70在该贯通孔97内通过。
接着,参照图12~图18,对被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引导至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和整合电缆52的引绕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经由贯通孔87被引导至壳体框架80内的各第1供给管48被夹紧部件101捆扎,该夹紧部件101被支承于壳体框架80的前方下部。因此,各第1供给管48在形成于壳体21的侧壁的贯通孔87内的下部通过(参照图7的(a))。
这样的夹紧部件101在扫描方向X上,夹着排出口25配置于中继器22的相反侧。而且,比夹紧部件101靠下游侧的各第1供给管48从扫描方向X上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引绕。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第2供给管102与纸张P的排出口25之间形成有用于使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通过至中继器22的空间,该第2供给管102将中继器22与记录头24连接起来。
即,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各第2供给管102与各第1供给管48之间设有分隔部件103,该分隔部件103将各第2供给管102所在的区域与沿着扫描方向X的各第1供给管48所在的区域分隔开。该分隔部件103位于比架体23的移动路径靠前方的位置,且以沿着扫描方向X的方式配置。即,在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位置确保了容许与架体23的移动相应的第2供给管102的追随变形的区域。此外,位于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相当于“供给管的上游侧部分”的一个例子,各第2供给管102相当于“供给管的下游侧部分”的一个例子。而且,由第1供给管48和经由中继器22与第1供给管48连接的第2供给管102构成“供给管”的一个例子,该“供给管”向记录头24供给被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供给的墨水。此外,由第1供给管68和经由中继器22与第1供给管68连接的第2供给管102构成“其他供给管”的一个例子,该“其他供给管”向记录头24供给被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供给的墨水。
此外,如图14所示,在分隔部件103的下部安装有空间形成部件105,该空间形成部件105与分隔部件103一起形成沿着扫描方向X的各第1供给管48的收容空间104。空间形成部件105位于比夹紧部件101靠上方的位置。因此,经由形成于壳体21的侧壁的贯通孔87被引导至壳体21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呈在挠曲后进入到收容空间104内的形状。而且,收容空间104内的各第1供给管48被空间形成部件105支承。
如图14和图15所示,分隔部件103具有第1分隔部件106和配置于比第1分隔部件106靠下方的位置的第2分隔部件107。第1和第2分隔部件106、107由金属材料构成。在第1分隔部件106上设有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的分隔板部106A和从分隔板部106A的前端向上方立起设置的支承部106B。在该支承部106B上设有夹紧部件108,该夹紧部件108捆扎各第2供给管10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供给管102的比夹紧部件108靠记录头24侧的部分相当于随着架体23沿扫描方向X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部分。此外,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的比夹紧部件108靠中继器22侧的部分相当于即使架体23沿扫描方向X移动也不追随变形的部分。
第2分隔部件107被支承于第1分隔部件106,在第1分隔部件106的分隔板部106A与第2分隔部件107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而且,整合电缆52位于该间隙内,该整合电缆52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朝向整合电路基板121(参照图19)延伸,该整合电路基板121设置在中继器22的附近。
而且,如图16所示,在上述的收容空间104内通过后的各第1供给管48朝向上方弯曲并与中继器22相连接。各第1供给管48、68与中继器22的连接部分位于比中继器22与各第2供给管102的连接部分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7和图18所示,通过收容空间104并向上方弯曲后的各第1供给管48在比各第2供给管102靠上方的区域被约束部件110捆扎。该约束部件110具有:管约束部111,其约束各第1供给管48;电缆支承部112,其支承被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引导至壳体21内的独立电缆70;以及线卷绕部113,其卷绕有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侧延伸出的电线71。另外,该电线71例如可以是与传感器连接的电线,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盖体62是否在第2液体收容单元60被打开。
此外,如图18所示,管约束部111可以成为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即,在管约束部111成为打开状态时,各第1供给管48被组装到该管约束部111。而且,通过在该状态下使管约束部111为关闭状态,各第1供给管48被约束到约束部件110。
此外,在约束部件110中的管约束部111的下侧设有脚部114。而且,约束部件110在通过脚部114能够滑动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于壳体框架80。
这里,参照图15,对各第1供给管48在壳体21内的组装步骤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壳体21内引绕的各第1供给管48的下方配置空间形成部件105,使各第1供给管48支承于该空间形成部件105。而且,在各第1供给管48的上方配置第2分隔部件107,将支承各第1供给管48的空间形成部件105固定于第2分隔部件107。此外,将整合电缆52固定于该第2分隔部件107的上表面。接着,在第2分隔部件107的上方配置第1分隔部件106,以利用分隔板部106A和第2分隔部件107夹入整合电缆52的方式,将第2分隔部件107固定于第1分隔部件106。
另外,如图19所示,在比中继器22靠前方的位置设有供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延伸出的独立电缆70电连接的中继电路基板120。此外,在中继器22的后部上表面设有供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延伸出的整合电缆52电连接的整合电路基板121。该整合电路基板121通过联络电缆122与中继电路基板120电连接。而且,整合电路基板121经由未图示的电缆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电连接。即,经由该电缆,将在整合电路基板121中汇总的各种信息传递到控制装置。
接着,参照图20,对从壳体21卸下第1液体收容单元40而进行记录装置11的维护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解除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将整合电缆52从中继基板51卸下。此外,卸下将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安装于壳体21的螺栓。在该状态下,例如,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滑动移动。在该情况下,由于外壳41的贯通孔47是向后方扩张的长孔,所以即使各第1供给管48在贯通孔47内向后方移位,各第1供给管48也不易与贯通孔47的后侧的缘部抵接。即,能够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大幅向前方滑动移动。
而且,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向前方滑动移动一定程度以后,如图20所示,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以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后端从壳体21离开的方式相对转动。这时,由于解除了约束件49的约束,所以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的各第1供给管48在与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状态下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从壳体21的相对移位相应地被向外壳41外拉出。因此,能够增大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转动量。其结果,在壳体21的侧方形成较大的作业空间。
并且,先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转动而使该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向前方滑动移动。即,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转动轴靠近贯通孔47的状态下转动,该贯通孔47设置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上。因此,与上述的转动轴远离贯通孔47的情况相比,随着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转动而从外壳41内拉出的各第1供给管48的量即拉出量变短。即,可以使各第1供给管48在外壳41内的弯曲程度不那么大。
此外,从上述转动轴到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后端之间的距离变短,所以即使记录装置11的设置位置周边的作业空间狭小,也能够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适当转动。因此,作业人员容易进行维护。
另外,在壳体21内,利用夹紧部件101捆扎了各第1供给管48。而且,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转动的情况下,通过从这样的夹紧部件101卸下各第1供给管48,能够将各第1供给管48从壳体21内向壳体21外拉出。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转动量。
以上,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1)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上设置的贯通孔47比在构成壳体21的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上设置的贯通孔87扩张。因此,即使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相对转动或者向前方滑动移动,各第1供给管48也不易卡挂于贯通孔47的周缘。其结果,能够增大下述状态下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该状态是维持收纳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的液体收容体30与壳体21内的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48相连接的状态。由此,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与壳体21之间容易确保较大的作业空间,容易进行记录装置11的维护。因此,通过在维持液体收容体30与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48相连接的状态下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相对移位,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性,其中,该液体收容体30设置在壳体21的外部,该中继器22设置在壳体21内。
(2)设置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上的贯通孔47被设置于侧壁形成部件44的前方,并且朝向后方扩张。因此,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相对滑动移动以后,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后部向远离壳体21的方向转动,由此,即使记录装置11的设置位置的周边的空间狭小,也能够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适当转动。因此,能够增大在维持液体收容体30与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48相连接的状态下的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
(3)此外,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各第1供给管48在弯曲的状态下被约束件49约束。因此,通过解除约束件49对各第1供给管48的约束,能够将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挠曲的各第1供给管48拉出至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外。其结果,能够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容易向远离壳体21的方向移位。
(4)此外,在壳体21内,将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延伸的各第1供给管48所在的区域与将中继器22与记录头24连接起来的各第2供给管102所在的区域利用分隔部件103分隔开。由此,能够在不被各第2供给管102妨碍的情况下,在壳体21内引绕各第1供给管48。因此,能够在壳体21内适当引绕用于向记录头24供给壳体21的外部设置的液体收容体30内的墨水的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此外,在各第2供给管102随着架体23的移动而追随变形时,能够避免追随变形的各第2供给管102与各第1供给管48之间的干涉。
(5)此外,被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引导至壳体21内的整合电缆52与配置在中继器22的附近的整合电路基板121相连接。这时,该整合电缆52配置在分隔部件103中。因此,能够抑制整合电缆52与第1供给管48和第2供给管102在壳体21内的干涉。
(6)具体来说,由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构成分隔部件103,在第1分隔部件106与第2分隔部件107之间配置整合电缆52。通过这样由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构成分隔部件103,能够容易实现将整合电缆52配置在分隔部件103中的结构。
(7)此外,由金属构成第1分隔部件106和第2分隔部件107双方。因此,能够抑制电气噪音向在整合电缆52中流过的信号的重叠。
(8)此外,在壳体21内,利用第1分隔部件106将第2供给管102所在的区域与整合电缆52所在的区域分隔开。因此,即使第2供给管102随着架体23沿扫描方向X的移动而追随变形,也能够利用第1分隔部件106避免第2供给管102与整合电缆52之间的干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述这样进行变更。
·如图21和图22所示,也可以在壳体框架80与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之间设置隧道部件150,该隧道部件150用于将来自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各第1供给管48和整合电缆52引导至壳体框架80内。
隧道部件150被支承于壳体框架80,并具有沿扫描方向X突出的顶部151和从顶部151向前方突出的分隔保持部152。顶部151呈下方开口的倒U字形,贯穿利用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和底壁部件81形成贯通孔87(参照图21)。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顶部151内通过后的第1供给管48和整合电缆52在与顶部151内连通的分隔保持部152内通过。
在维护记录装置11时,有时在维持着液体收容体30与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48的连接的基础上,从壳体框架80卸下罩部件82,其中,该液体收容体30收纳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中。在该情况下,在维护结束时,将罩部件82再次安装于壳体框架80。在该其他实施方式中,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伸出并朝向壳体框架80的各第1供给管48的上方和侧方被隧道部件150覆盖。因此,能够利用隧道部件150抑制将罩部件82组装到壳体框架80时的罩部件82与各第1供给管48之间的干涉。即,能够不易使各第1供给管48发生破损。
·也可以在分隔部件103的扫描方向X上的两端部中的靠近中继器22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中继器22靠扫描方向X的内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比中继器22靠扫描方向X的内侧的位置设置用于使各第1供给管48向上方弯曲的弯曲辅助部件180。在弯曲辅助部件180上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呈螺旋状地卷绕有各第1供给管48。而且,被弯曲辅助部件180引导至上方的各第1供给管48与中继器22相连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离开壳体21时,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的与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以从外壳41被大幅拉出的方式绕一圈后伸出至外壳41外。但是,在能够在记录装置11的维护时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从壳体21大幅远离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内,不使与位于最前方的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绕一圈。
·在使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离开壳体21时,只要是将第1供给管48从壳体21内拉出,则也可以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外壳41内,不在弯曲的状态下约束第1供给管48。
·只要是能够通过使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上设置的贯通孔47比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扩张,而增大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于壳体21的相对移位量,则可以使贯通孔47向任意方向扩张。例如,可以使贯通孔47比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向前方扩张,也可以向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扩张。
·只要是能够将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延伸出的各第1供给管48引导至壳体21内,则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也可以设置在如侧壁部82B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等除侧壁部82B的前部以外的任意位置。
·也可以使罩部件82的侧壁部82B的贯通孔87比贯通孔47扩张,该的贯通孔47设置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侧壁形成部件44上。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的重量比记录单元20的重量重时,有时会使记录单元20移位。在该情况下,由于贯通孔87进行了扩张,因此各第1供给管48不易卡挂于贯通孔87的周缘。因此,能够使记录单元20相对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相对移位。
·也可以使设置在第2液体收容单元60的侧壁形成部件64上的贯通孔67比贯通孔97扩张,该贯通孔97设置在壳体21的与第2液体收容单元60对置的侧壁上。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维持着液体收容体30与中继器22经由第1供给管68的连接的基础上使第2液体收容单元60相对于壳体21相对移位时,增大其移位量,其中,该液体收容体30收纳在第2液体收容单元60中。其结果,能够容易进行从壳体21卸下第2液体收容单元60的基础上的维护。
·第1和第2各分隔部件106、107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除金属以外的其他材料构成。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5)、(6)同等的效果。
·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引导至壳体21内的整合电缆52也可以不配置在各第1供给管48与各第2供给管102之间。例如,将整合电缆52配置在比各第1供给管48靠下方的位置、即比空间形成部件105靠下方的位置。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抑制随着架体23的移动而变形的各第2供给管102与整合电缆52之间的干涉。
·也可以将与分隔部件103不同的分隔部件设置于比各第1供给管48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比该其他分隔部件靠下方的区域设置整合电缆52,在比其他分隔部件靠上方的区域设置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
·也可以将与分隔部件103不同的分隔部件设置在比各第2供给管102靠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比该其他分隔部件靠上方的区域设置整合电缆52,在比其他分隔部件靠下方的区域设置各第1供给管48和各第2供给管102。
·位于夹着第1分隔部件106与各第2供给管102所在的区域相反的一侧的电线也可以是除整合电缆52以外的电线。例如,作为该电线,可以是与设置在壳体21内的各种传感器连接的电线,也可以是与设置在壳体21内的各种致动器(抽吸泵的驱动源等)连接的电线。
·如图15所示,各第2供给管102朝向后方弯曲后与记录头24相连接。但是,也可以在记录头24位于比各第2供给管102与中继器22之间的连接部分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下,使各第2供给管102向上方弯曲后与记录头24连接。
·也可以将各第1供给管48配置于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区域,将各第2供给管102配置于比分隔部件103靠下方的区域。
·也可以不在从中继器22到记录头24之间设置用于使各第2供给管102支承于壳体框架80的约束部件。在该情况下,各第2供给管102整体相当于随着架体23沿扫描方向X的移动而追随变形的部分。
·也可以不设置中继器22。在该情况下,与液体收容体30连接的第1供给管48、68直接与记录头24连接。而且,在该情况下,第1供给管48在壳体21内以如下方式进行引绕。
即,如图24所示,第1供给管48使比以沿着扫描方向X的方式配置的分隔部件103靠下方的区域从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侧朝向第2液体收容单元60侧延伸,并从分隔部件103的第2液体收容单元60侧的端部103A向上方弯曲。而且,该第1供给管48在比分隔部件103靠上方的区域被拉回到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侧,并与记录头24相连接。
在该情况下,在架体23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时第1供给管48的追随架体23的移动而变形的部分与第1供给管48的其他部分之间的干涉利用分隔部件103被抑制。即,通过在壳体21内适当引绕第1供给管48,能够在架体23进行移动时使第1供给管48的一部分适当变形,其中,该第1供给管48用于向记录头24供给在第1液体收容单元40内设置的液体收容体30内的墨水。
·第1液体收容单元40也可以是能够在其内部收纳3个以外的任意数量(例如,1个或4个)的液体收容体30的结构。
·收容在外壳41内的液体收容体30也可以是补充式的液体收容体。
·液体收容体30也可以是未收纳在外壳41、61内的液体收容体,该外壳41、61安装在壳体21上。在该情况下,液体收容体30可以不是袋状而是箱状。
·被记录介质不仅是纸张P,也可以是布、塑料膜等。
·记录装置也可以是喷射或喷出除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并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记录装置也可以是这样的液状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液晶显示器、EL(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和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色材(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来进行记录。此外,记录装置也可以是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
标号说明
11:记录装置;21:壳体;22:中继器;23:架体;24:记录头;30:液体收容体;40:第1液体收容单元(液体收容单元的一个例子);41:外壳;44:侧壁形成部件(外壳的侧壁的一个例子);47:贯通孔(第2贯通孔的一个例子);48:第1供给管(供给管的一个例子);52:整合电缆;61:作为其他外壳的一个例子的外壳;68:第1供给管(其他供给管);69:约束件;82B:罩部件的侧壁部(壳体的侧壁的一个例子);87:贯通孔(第1贯通孔的一个例子);102:第2供给管(其他供给管的一个例子);103:分隔部件;106:第1分隔部件;107:第2分隔部件;P: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
记录头,其被支承在往复移动的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
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并且该供给管的所述记录头侧随着所述记录头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以及
分隔部件,其将所述液体供给管上下分隔开,
所述液体供给管具有:第1部分,其借助所述分隔部件而被折返;以及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其在比所述第1部分靠头侧的位置被折返,
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被所述分隔部件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继器,
所述第1部分是将所述液体收容体与所述中继器连接起来的第1供给管,
所述第2部分是将所述中继器与所述记录头连接起来的第2供给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在所述分隔部件中配置有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连接的电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第1分隔部件和第2分隔部件,
所述电线配置在所述第1分隔部件与所述第2分隔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1分隔部件和所述第2分隔部件由金属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所述外壳被安装于收容所述架体的壳体中位于作为记录对象的被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侧壁,
所述中继器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
其他外壳,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隔着该壳体而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以及
其他供给管,其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给所述其他外壳内收纳的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
8.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壳体;记录头,其被支承于所述壳体内沿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架体,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以及电线,其在所述壳体内引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将所述壳体内上下分隔开,
所述供给管位于比所述分隔部件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一方,所述电线位于所述靠上侧的区域和所述靠下侧的区域中的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所述电线是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被引导至所述壳体内的电线。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的第1项“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头,其被支承在往复移动的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并且该供给管的所述记录头侧随着所述记录头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以及分隔部件,其将所述液体供给管上下分隔开,所述液体供给管具有:第1部分,其借助所述分隔部件而被折返;以及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其在比所述第1部分靠头侧的位置被折返,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被所述分隔部件分隔开”。
对于能够抑制在头侧被折返并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与借助分隔部件被折返的第1部分抵接的、“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利用所述分隔部件分隔开”这一特征部分,在国际检索报告书所列举的文献中没有记载。
Claims (9)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
记录头,其被支承在往复移动的架体上,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
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并且该供给管的所述记录头侧随着所述记录头的往复移动而追随变形;以及
分隔部件,其将所述液体供给管上下分隔开,
所述液体供给管具有:第1部分,其借助所述分隔部件而被折返;以及追随变形的第2部分,其在比所述第1部分靠头侧的位置被折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在所述壳体内设有中继器,
所述第1部分是将所述液体收容体与所述中继器连接起来的第1供给管,
所述第2部分是将所述中继器与所述记录头连接起来的第2供给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在所述分隔部件中配置有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连接的电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第1分隔部件和第2分隔部件,
所述电线配置在所述第1分隔部件与所述第2分隔部件之间的间隙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第1分隔部件和所述第2分隔部件由金属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所述外壳被安装于收容所述架体的壳体中位于作为记录对象的被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的侧壁,
所述中继器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
其他外壳,其被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隔着该壳体而位于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以及
其他供给管,其用于向所述记录头供给所述其他外壳内收纳的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
8.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壳体;记录头,其被支承于所述壳体内沿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架体,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而进行记录;供给管,其将液体收容体内的液体引导至所述记录头;以及电线,其在所述壳体内引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还具有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将所述壳体内上下分隔开,
所述供给管位于比所述分隔部件靠上侧的区域和靠下侧的区域中的一方,所述电线位于所述靠上侧的区域和所述靠下侧的区域中的另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液体收容单元,该液体收容单元具有收纳所述液体收容体的外壳,
所述电线是从所述液体收容单元被引导至所述壳体内的电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1286 | 2014-03-14 | ||
JP2014051286 | 2014-03-14 | ||
PCT/JP2015/000480 WO2015136831A1 (ja) | 2014-03-14 | 2015-02-03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3105A true CN106103105A (zh) | 2016-11-09 |
CN106103105B CN106103105B (zh) | 2017-10-10 |
Family
ID=54071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1872.0A Active CN106103105B (zh) | 2014-03-14 | 2015-02-03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27770B2 (zh) |
JP (1) | JP6308291B2 (zh) |
CN (1) | CN106103105B (zh) |
WO (1) | WO201513683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16133B (zh) * | 2016-11-04 | 2019-12-0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071509U (zh) * | 2010-09-14 | 2011-12-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
JP2013046987A (ja) * | 2012-02-20 | 2013-03-07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3173333A (ja) * | 2012-02-27 | 2013-09-05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WO2013128923A1 (ja) * | 2012-02-28 | 2013-09-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3180544A (ja) * | 2012-03-05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3180397A (ja) * | 2012-02-29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4034187A (ja) * | 2012-08-10 | 2014-02-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28489B2 (ja) * | 2001-02-23 | 2009-09-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3121659A (ja) | 2011-12-09 | 2013-06-20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JP2013121660A (ja) * | 2011-12-09 | 2013-06-20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JP2013180465A (ja) * | 2012-03-01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WO2014024390A1 (ja) | 2012-08-10 | 2014-02-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
2015
- 2015-02-03 JP JP2016507284A patent/JP63082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2-03 WO PCT/JP2015/000480 patent/WO201513683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2-03 CN CN201580011872.0A patent/CN106103105B/zh active Active
- 2015-02-03 US US15/123,226 patent/US98277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071509U (zh) * | 2010-09-14 | 2011-12-1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
JP2013046987A (ja) * | 2012-02-20 | 2013-03-07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3173333A (ja) * | 2012-02-27 | 2013-09-05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WO2013128923A1 (ja) * | 2012-02-28 | 2013-09-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13180397A (ja) * | 2012-02-29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3180544A (ja) * | 2012-03-05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JP2014034187A (ja) * | 2012-08-10 | 2014-02-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827770B2 (en) | 2017-11-28 |
WO2015136831A1 (ja) | 2015-09-17 |
JPWO2015136831A1 (ja) | 2017-04-06 |
JP6308291B2 (ja) | 2018-04-11 |
CN106103105B (zh) | 2017-10-10 |
US20170066245A1 (en) | 2017-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0816B (zh) | 墨水盒以及喷墨式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118744B (zh) | 介质收纳盒、记录装置 | |
CN104429175B (zh) |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
CN106103104A (zh) | 记录装置 | |
JP452562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多機能装置 | |
CN105554337B (zh) | 介质运送单元、记录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
CN107718891A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3895367B (zh) | 输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4723689B (zh) | 记录装置 | |
CN104070842B (zh) | 图像记录设备 | |
CN105517805B (zh) | 记录装置 | |
CN106103105A (zh) | 记录装置 | |
CN104144790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144998A (zh) | 具有紧凑尺寸的成像设备 | |
CN104114370A (zh) | 喷墨式记录装置 | |
JP2018103504A (ja)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020803A (zh) | 记录装置 | |
CN104842647B (zh) | 记录装置 | |
JP6330355B2 (ja) | 記録装置 | |
JP6299085B2 (ja) | 記録装置 | |
RU129877U1 (ru) | Записы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US11298946B2 (en) |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214296416U (zh) | 一种软体无人机机架 | |
JPWO2016031215A1 (ja) | 記録装置 | |
JP2023149935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