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3689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3689B
CN104723689B CN201410812274.0A CN201410812274A CN104723689B CN 104723689 B CN104723689 B CN 104723689B CN 201410812274 A CN201410812274 A CN 201410812274A CN 104723689 B CN104723689 B CN 1047236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eed tube
deformation
black liquid
jet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122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3689A (zh
Inventor
坂本峻
坂本一峻
青木义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2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记录装置,具备:壳体;头;管,其将收纳于在壳体的外部配置的墨液收纳部中的墨液向头引导,并且具有伴随头的移动而跟随变形的变形可动部和不伴随头的移动而跟随变形的固定部;以及分隔部,其具有承受变形可动部的承受部,划分变形可动部和固定部。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喷墨式打印机等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记录装置的一种,已知有通过从液体喷射头对用纸等被记录介质喷射墨液来进行印刷(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在这样的打印机中,为了在进行较大量的印刷的情况下向液体喷射头连续且稳定地供给墨液,提出了通过墨液供给管(液体供给管)从墨液的收纳容量较大的墨液箱(液体收纳部)向液体喷射头供给墨液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结构的打印机中,在壳体内在滑架搭载有液体喷射头,该滑架设置成能够向相对于用纸的主扫描方向进行往返移动。而且,从在壳体的旁边配置的墨液箱延伸的墨液供给管通过壳体的前表面的开口部和/或壳体的侧面的通孔而插入滑架的移动区域,并与在滑架搭载的液体喷射头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16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打印机中存在以下问题:根据墨液箱的配置而需要将墨液供给管在壳体中排布,因此在液体喷射头往返移动时,墨液供给管的伴随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部分与壳体内的内装物干涉,墨液供给管有可能磨损。此外,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滑架,因此在跟随变形的部分与壳体内的内装物干涉时,会影响滑架的移动速度,存在从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的问题。
此外,这样的问题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在将经由液体供给管从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液体收纳部供给到壳体内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从该液体喷射头喷射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中,也大体相同。
本发明着眼于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壳体内排布且伴随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构件与壳体内的该构件的隔着分隔部的相反一侧的内装物干涉的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下面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记载。
解决上述问题的记录装置具备:壳体;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承受部,其承受所述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和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对于液体供给管,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由分隔部分隔,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与配置于比分隔部靠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的内装物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承受部兼用作所述分隔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包括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经由连接部而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管的组装作业。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基板配置的基板配置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配置有移动限制构件,该移动限制构件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构件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是降低所述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降低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还作为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所述电缆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穿过所述电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电缆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设置有移动限制壁,该移动限制壁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基板配置部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壁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基板配置部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基板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而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配置有盖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盖构件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构件是所述基板配置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基板配置部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其输入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和倾斜机构,其限定所述操作面板的倾斜角度,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连接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为较长。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且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解决上述问题的记录装置具备:壳体;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电缆,其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承受部,其承受所述电缆;和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电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电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电缆和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由分隔部分隔,因此能够抑制电缆与配置于比分隔部靠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的内装物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承受部兼用作所述分隔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包括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经由连接部而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管的组装作业。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基板配置的基板配置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配置有移动限制构件,该移动限制构件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构件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是降低所述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降低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还作为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缆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穿过所述电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电缆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设置有移动限制壁,该移动限制壁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基板配置部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壁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基板配置部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基板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而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配置有盖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盖构件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构件是所述基板配置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基板配置部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其输入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和倾斜机构,其限定所述操作面板的倾斜角度,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连接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且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解决上述问题的记录装置具备:壳体;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保护构件,其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并且保护所述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承受部,其承受所述保护构件;和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护构件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保护构件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保护构件和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由分隔部分隔,因此能够抑制保护构件与配置于比分隔部靠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的内装物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承受部兼用作所述分隔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包括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经由连接部而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管的组装作业。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基板配置的基板配置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配置有移动限制构件,该移动限制构件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构件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是降低所述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降低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还作为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所述电缆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穿过所述电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电缆来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移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设置有移动限制壁,该移动限制壁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基板配置部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移动限制壁限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基板配置部侧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基板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在分隔部和基板配置部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而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配置有盖构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盖构件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构件是所述基板配置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基板配置部至少遮蔽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外观。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具备: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其输入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和倾斜机构,其限定所述操作面板的倾斜角度,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连接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在与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得较长。因此,能够使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曲率设为较小地配置液体供给管。由此,能够减小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的复原力,因此能够抑制对滑架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喷射墨液而在被记录介质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使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且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根据该结构,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不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该多个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的复合机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剖视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一墨液导出管及第一墨液供给管的排布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变形例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一墨液导出管及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的排布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一墨液导出管及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的排布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一墨液导出管及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的排布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第一墨液导出管及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的排布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复合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倾斜机构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16(a)是具备固定构件和移动限制构件的部分的立体图,(b)是具备限制FFC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具备配置有基板的基板配置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在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具备的基板和基板配置部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具备配置有基板的基板配置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图2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4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内部具备基板、基板配置部、吸收材料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112、201、201a喷墨式打印机,14、114、204壳体,20、120、202第一墨液收纳部,21、121、203第二墨液收纳部,26、126、210第一墨液导出管,38~40、138~140、211~213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46、146滑架,50、147液体喷射头,55、90、151分隔部,55a、91、151a承受部,56、183、220、220a基板配置部,57、184、185、221、222、222a基板,58、159管连接部,60~63、160~163、214~217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4、170、171FFC,65铁氧体磁芯,66移动限制壁,67盖构件,71、164适配器,72连结构件,80保护构件,115操作面板,157倾斜机构,KT固定部,HK、HK2、HK3变形可动部,P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下面,按照附图来说明具有作为实施方式1的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复合机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复合机11整体呈大体长方体形状,具备:在作为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用纸P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液来进行印刷(记录)的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12;和在喷墨式打印机12上配置而读取原稿等的扫描器13。喷墨式打印机12具备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4,在壳体14的前端部处的上端部设有用于进行复合机1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5。
在壳体14的前表面的上部,开有供在壳体14内印刷了的用纸P排出的矩形形状的排纸口16。支撑从排纸口16排出的用纸P的矩形板状的排纸托盘17从排纸口16向作为排纸方向的前方突出地延伸。在壳体14的前表面的排纸托盘17的下侧,装拆自如地安装有上下两层的供纸盒18、19。在供纸盒18、19中分别以层叠状态收纳有不同尺寸的用纸P。当然,也可以在供纸盒18、19中分别以层叠状态收纳不同尺寸的用纸P。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14的一个侧面即左侧面安装有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例的第一墨液收纳部20,在壳体14的另一侧面即右侧面安装有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例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即,第一墨液收纳部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21配置于壳体14的外部。
第一墨液收纳部20具备:上端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的第一盒22;和在第一盒22内收纳的第一墨液收纳体23。在第一盒22内的上端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凸缘部24。
第一墨液收纳部23具备:填充有黑色墨液的第一墨液袋23a;和在第一墨液袋23a的上端部安装的大体矩形形状的第一支撑板23b。而且,第一墨液收纳部23以第一支撑板2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装载在第一盒22的各凸缘部24上的状态收纳于第一盒22内。即,第一墨液收纳体23设为在第一盒22内第一墨液袋23a由第一支撑板23b悬挂,而收纳于第一盒22内。
在第一支撑板23b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有用于导出第一墨液袋23a内的黑色墨液的第一墨液导出部25。在第一墨液导出部25连接有第一墨液导出管26的一端侧,第一墨液导出管26的另一端侧通过在第一盒22中的壳体14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27及在壳体14中的第一盒22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28而插入壳体14内。
第二墨液收纳部21具备:上端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的第二盒30;和在第二盒30内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收纳的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在第二盒30内的上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遍及长度方向整体而延伸的凸缘部34。而且,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设定得大小比第一墨液收纳体23小。
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分别具备:第二~第四墨液袋31a~33a;和在第二~第四墨液袋31a~33a的上端部安装的大体矩形形状的第二~第四支撑板31b~33b。在第二墨液袋31a、第二墨液袋32a及第四墨液袋33a中,分别填充有青绿色墨液、品红色墨液及黄色墨液。因此,第二墨液收纳部21的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中收纳的墨液和第一墨液收纳部20的第一墨液收纳体23中收纳的墨液互相之间颜色(种类)不同。
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以第二~第四支撑板31b~3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装载在第二盒30的各凸缘部34上的状态收纳于第二盒30内。即,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设为在第二盒30内第二~第四墨液袋31a~33a分别由第二~第四支撑板31b~33b悬挂,而收纳于第二盒30内。
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盒30内,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31~33以从前侧向后侧按第二墨液收纳体31、第三墨液收纳体32及第四墨液收纳体33的顺序排列的方式被收纳。在第二~第四支撑板31b~33b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别设有用于导出第二~第四墨液袋31a~33a内的墨液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35~37。
在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35~37分别连接有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的一端侧。另一方面,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的另一端侧通过在第二盒30中的壳体14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41及在壳体14中的第二盒30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42而插入壳体14内。
如图2所示,在壳体14内的后部,前后一对的导轨4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一对导轨45上,跨越该一对导轨45地配置有滑架46。即,滑架46被一对导轨45沿该一对导轨45导引并支撑为能够往返移动。滑架46的往返移动方向设为主扫描方向X,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与主扫描方向X一致。
在一对导轨45中的前侧的导轨45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一端侧(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设有从动滑轮47,在另一端侧(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的端部)设有能够由滑架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的驱动滑轮48。
在两滑轮47、48绕挂有环形的同步带49,同步带49的一部分与滑架46的一部分连结。因此,在通过滑架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来驱动驱动滑轮48旋转时,其驱动力经由同步带49而传递到滑架46,使得滑架46在主扫描方向X上往返移动。
在滑架46的下端部,支撑有能够喷射从第一墨液收纳部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供给的各颜色的墨液的液体喷射头50。在壳体14内的与液体喷射头50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支撑选择性地从供纸盒18、19(参照图1)供给的用纸P的支撑台51。
而且,通过滑架46在主扫描方向X上移动并且从在液体喷射头50的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对支撑台51上的用纸P喷射各颜色的墨液,从而进行用纸P的印刷。
滑架46的移动区域中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一个端部(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为滑架46待机的原位置(home position)HP区域,在原位置HP区域配置有用于进行液体喷射头50的清洁等维护的帽52等。
另一方面,在滑架46的移动区域中的主扫描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与原位置HP相反侧的端部),配置有用于收容在用纸P的印刷中进行从液体喷射头50的各喷嘴(省略图示)与印刷无关地排出墨液的冲洗时的冲洗墨液的冲洗盒53。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壳体14内,为了划分不包括滑架46的移动区域的第一区域A和包括滑架46的移动区域的第二区域B,分隔壁状的分隔部55沿主扫描方向X延伸地设置。分隔部55从壳体14内的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的端部向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延伸。在该情况下,分隔部55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到达比壳体14内的中央部稍靠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位置。
在壳体14内的比分隔部55靠前侧的区域即第一区域A的中央部设有基板配置部56,在基板配置部56配置有基板57。在第一区域A的主扫描方向X的原位置HP侧的端部,配置有具备在主扫描方向X上排列的中空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作为连接部的一例的管连接部58。
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一端侧,分别连接有一端侧与第一~第四墨液收纳体23、31~33连接的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的另一端侧。
即,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分别连接第一~第四墨液收纳体23、31~33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因此,通过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而分别从第一~第四墨液收纳体23、31~33向壳体14内的管连接部58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b、58c、58d引导黑色墨液、青绿色墨液、品红色墨液、黄色墨液。
另一方面,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另一端侧,分别连接有一端侧以由滑架46支撑的状态与液体喷射头50连接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另一端侧。即,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连接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和液体喷射头50。
而且,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将通过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而从第一~第四墨液收纳体23、31~33引导到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黑色墨液、青绿色墨液、品红色墨液、黄色墨液向液体喷射头50引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构成液体供给管。
而且,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分别经由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连通。因此,通过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而分别从第一~第四墨液收纳体23、31~33引导到管连接部58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各墨液通过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而向液体喷射头50引导。
另外,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具有可挠性,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向分隔部55延伸而沿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的面向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延伸。然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从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的面朝向滑架46的移动区域并向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鼓出地弯曲,一直延伸到由滑架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50。
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部分分别设为液体供给管的变形可动部HK。而且,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滑架46侧)的面设为在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变形可动部HK跟随变形时承受变形可动部HK的承受部55a。
另一方面,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不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部分及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分别设为液体供给管的固定部KT。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可动部HK(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和固定部KT(第一墨液导出管26)由分隔部55划分。
另外,在基板57连接有用于向液体喷射头50供给电力或相对于液体喷射头50侧发送接收各种信号的作为可挠性的电缆的一例的FFC(柔性扁平电缆)64的一端侧,FFC64的另一端侧以由滑架46支撑的状态与液体喷射头50连接。
即,FFC64在从基板57向上侧鼓出地弯曲而延伸到分隔部55,然后沿分隔部5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向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延伸,然后绕过分隔部55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而沿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的面向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延伸。
然后,FFC64在沿从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的面弯曲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内侧(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同样地向第一墨液收纳部20侧鼓出地弯曲后,一直延伸到由滑架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50。
因此,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从液体喷射头50向分隔部55弯曲。而且,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的一大半配置于第二区域B。
在FFC64的中途位置安装有铁氧体磁芯65。铁氧体磁芯65是降低FFC64的电磁波噪声的构件,配置于分隔部5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在该情况下,铁氧体磁芯65与分隔部5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接触。
如图2及图3所示,从壳体14的通孔28插入壳体14内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沿分隔部5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向管连接部58延伸而与第一墨液供给针58a连接。即,第一墨液导出管26配置成在第一区域A中通过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
如图4所示,在该情况下,第一墨液导出管26穿过FFC64的在基板57附近的弧状的部分,并且与铁氧体磁芯6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接触地延伸。在该情况下,第一墨液导出管26也可以不与铁氧体磁芯65接触。因此,铁氧体磁芯65也作为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向第二区域B(变形可动部HK)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发挥功能。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壳体14内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向基板配置部5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壁66设置成沿分隔部55延伸。因此,作为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中的一个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配置成在壳体14内通过分隔部55和移动限制壁66之间。
另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4内,配置有覆盖第一区域A整体的平板状的盖构件67。即,盖构件67配置成在壳体14内覆盖包括分隔部55、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固定部KT)、基板配置部56及管连接部58在内的区域(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区域)。
接着,对复合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
其中,在由复合机11进行印刷的情况下,首先,在扫描器13设置原稿后,操作操作部15来开始印刷动作。于是,由扫描器13读取原稿。接下来,基于该读取出的原稿的数据,选择性地从供纸盒18、19向支撑体51上供给用纸P,并且从与滑架46一同在主扫描方向X上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50的各喷嘴(省略图示)向该用纸P喷射各颜色的墨液来进行印刷。
而且,在用纸P的印刷期间,滑架46在主扫描方向X上往返移动,因此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也跟随滑架46而在主扫描方向X上往返移动。因此,在不存在分隔部55的情况下,在壳体14内排布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有可能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FFC64及滑架46等壳体14的内装物(尤其是在用纸P的印刷期间移动的构件)干涉。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4内,配置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的第一区域A和配置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变形可动部HK)、FFC64及滑架46等壳体14的内装物的第二区域B由分隔部55分隔。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FFC64及滑架46等壳体14的内装物干涉。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沿分隔部55的第二区域B侧的面配置,第一墨液导出管26沿分隔部55的第一区域A侧的面配置。因此,第一墨液导出管26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由分隔部55分隔,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变形可动部HK)及FFC64干涉。即,能够抑制在壳体14内排布并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变形可动部HK与壳体14内的变形可动部HK的隔着分隔部55的相反一侧的内装物(固定部KT等)干涉。
(2)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FFC64从由滑架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50向分隔部55弯曲。因此,即使在液体喷射头50与滑架46一同在主扫描方向X上往返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的弯曲状态稳定。
(3)液体供给管包括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分别经由管连接部58(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的组装作业。
(4)在壳体14内的第一区域A,设置有供基板57配置的基板配置部56,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配置成通过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因此,在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狭窄的空间。
(5)在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配置有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向第二区域B侧(变形可动部HK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移动限制构件由降低FFC64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65构成。因此,由于能够使降低FFC64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65还作为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向第二区域B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发挥功能,因此与和铁氧体磁芯65不同地在壳体14内配置移动限制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6)FFC64与基板57连接,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配置成穿过FFC64。因此,能够通过FFC64来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向高度方向(上方)移动。
(7)在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设有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向基板配置部5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壁66。因此,由于能够通过移动限制壁66限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向基板配置部56侧移动,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墨液导出管26和基板57干涉。
(8)作为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多个固定部KT)中的一个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配置成在壳体14内通过分隔部55和移动限制壁66之间。因此,在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的空间狭窄的情况下,使第一墨液导出管26通过该空间,从而能够有效利用该狭窄的空间。
(9)在壳体14内,配置有覆盖包括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在内的第一区域A整体的盖构件67。因此,由于能够通过盖构件67遮蔽包括第一墨液导出管26在内的第一区域A整体,因而能够提高外观。
(变形例)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如以下那样变形。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壳体14的前表面的第二墨液收纳部21侧的端部,设置能够使管连接部58露出的开闭自如的盖体70。而且,可以在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的与管连接部58连接一侧的端部分别安装能够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连接的呈长方体形状的中空的作为连接部的一例的适配器71。在该情况下,在分别安装于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的适配器71的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的各个的相对面,贯穿地形成有与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连通的连通孔71a。这样,仅通过打开盖体70而将安装于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的适配器71分别安装于管连接部58,就能够容易地通过各个适配器71的连通孔71a将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6、38~40连接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
如图7所示,也可以通过圆筒状的作为连接部的一例的连结构件72将第一墨液导出管26与第一墨液供给管60直接连接并隔着分隔部55折回。这样,能够缩短第一墨液导出管26的长度。或者,也可以使第一墨液导出管26和第一墨液供给管60成为一根管地形成为一体。
也可以通过连结构件72分别将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和第二~第四墨液供给管61~63直接连接。
如图8所示,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固定部KT)也可以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即,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也可以由所谓的多连管构成。这样,由于不使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分散,因此能够容易地处理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尤其是在替换第一墨液收纳部20和第二墨液收纳部21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设为多连管,能够在使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通过分隔部55和移动限制壁66之间时容易地处理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另外,在不存在移动限制壁66的情况下,能够在使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通过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时容易地处理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38~40。
如图2所示,盖构件67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14内除了包括分隔部55、各墨液导出管26、38~40、基板配置部56以及管连接部58在内的区域(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区域)之外,还完全覆盖包括各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在内的区域(图2的单点划线所示的区域)。这样,可提高外观,并且能够抑制用户接触各墨液导出管26、38~40和/或各墨液供给管60~63。
如图9(a)所示,也可以在分隔部55的中央部形成凹部55b,以通过该凹部55b的方式排布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这样,能够使得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变形可动(跟随变形)的部分的运动不传递到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不变形可动的部分。
只要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越过分隔部55即可,不需要一定在分隔部55形成凹部55b。图9(b)是从主扫描方向X观察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越过分隔部55的部分的图。如图9(b)所示,也可以配置成在分隔部55的上部具备圆筒状的固定构件55c,该圆筒状的固定构件55c具有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外径大体相同的内径的通孔55d,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通过通孔55d。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得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变形可动(跟随变形)的部分的运动不传递到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不变形可动的部分。
对于成为本发明的防止接触对象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变形可动(跟随变形)的范围,在参照图9(a)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从贯穿凹部55b的位置到固定于滑架46的位置为对象,在参照图9(b)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从由固定构件55c固定的位置到固定于滑架46的位置为对象范围。
在第一区域A中,可以将第一墨液导出管26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用捆扎带等捆扎。
如图10所示,固定部KT不需要一定沿分隔部55配置。即,固定部KT也可以从分隔部55离开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固定部KT呈沿分隔部55地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纵排列,但是,也可以呈在与分隔部55正交的水平方向上排列的横排列。
如图11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变形可动部HK的外侧安装带状的具有可挠性的保护构件80,由保护构件80保护变形可动部HK。这样,在保护构件80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时,分隔部55的承受部55a承受保护构件80。在该情况下,由分隔部55来分隔保护构件80和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
也可以在分隔部55的两面中的至少一个面粘贴薄膜或者形成肋,而通过分隔部55间接地划分第一墨液导出管26(固定部KT)和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变形可动部HK)。
也可以构成为,使FFC64通过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外侧,在FFC64伴随液体喷射头50(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时,分隔部55的承受部55a承受FFC64。在该情况下,由分隔部55分隔FFC64和变形可动部HK(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
也可以省略盖构件67。
第一墨液导出管26只要配置于第一区域A即可,不需要一定配置成通过分隔部55和移动限制壁66之间。
也可以省略移动限制壁66。在该情况下,第一墨液导出管26配置成在壳体14内通过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
第一墨液导出管26不需要一定配置成穿过FFC64。
也可以省略铁氧体磁芯65。
移动限制构件也可以由铁氧体磁芯65以外的构件构成,或者,也可以省略移动限制构件自身。
第一墨液导出管26只要配置于第一区域A即可,不需要一定配置成通过分隔部55和基板配置部56之间。
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及FFC64不需要一定配置成从由滑架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50向分隔部55弯曲。
分隔部55不限于壁状,也可以由将多个柱状的构件排列的形状构成。在该情况下,多个柱状的构件彼此的间隔可以空出来,也可以填满。
也可以省略第二墨液收纳部21。
也可以省略第一墨液收纳部20并且在第二墨液收纳部21的第二盒30内配置第一墨液收纳体23。即,液体收纳部可以仅配置在壳体14的一侧。这样,由于从第一墨液收纳体23到管连接部58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第一墨液导出管26的长度。
也可以将第一墨液收纳部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21中的至少一个设为在硬质盒中直接收纳墨液的结构。
也可以将第一墨液收纳部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21中的至少一个设为能够补充墨液的结构。
也可以替换第一墨液收纳部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21的配置。
各墨液导出管26、38~40也可以互相交叉。
也可以构成为,从墨液盒供给黑色墨液、青绿色墨液、品红墨液及黄色墨液中任一种墨液之外的三种墨液中的至少一种。
在喷墨式打印机12中,设为了黑色墨液、青绿色墨液、品红墨液及黄色墨液的四色对应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单色或两色对应的结构,还可以设为能够对应五色以上的结构。
也可以任意变更第一~第四墨液供给针58a~58d在主扫描方向X上的排列顺序。
被记录介质不仅可以是用纸,也可以是布、塑料薄膜、CD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承受部55a兼用作分隔部55的结构,但是,如图12所示,承受部91、分隔部90也可以各自分体地构成。
(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60~63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具备基板配置部的喷墨式打印机进行说明。图13是从前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100的外观立体图。
复合机100整体呈大体长方体形状,具备:在作为被记录介质的用纸P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液来进行印刷(记录)的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例的喷墨式打印机112;和在喷墨式打印机112上配置来读取原稿等的扫描器113。喷墨式打印机112具备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14。
在壳体114的前端部处的上端部设有用于进行复合机100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15。操作面板115能够以上侧为转动支点在箭头方向上转动。
在壳体114的前表面的上部开有将在壳体114内印刷了的用纸P排出的矩形形状的排纸口116。支撑从排纸口116排出的用纸P的矩形板状的排纸托盘117从排纸口116向排纸方向即前方突出地延伸。在壳体114的前表面的排纸托盘117的下侧,装拆自如地安装有上下两层的供纸盒118、119。在供纸盒118、119中分别以层叠状态收纳有不同尺寸的用纸P。当然,也可以在供纸盒118、119中分别以层叠状态收纳不同尺寸的用纸P。
在壳体114的一个侧面即左侧面安装有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例的第一墨液收纳部120,在壳体114的右侧面安装有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例的第二墨液收纳部121。即,第一墨液收纳部1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121配置于壳体114的外部。
图14是表示喷墨式打印机112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第一墨液收纳部120具备:上端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的第一盒122;和在第一盒122内收纳的第一墨液收纳体123。在第一盒122内的上端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有凸缘部124。
第一墨液收纳部123具备:填充有黑色墨液的第一墨液袋123a;和在第一墨液袋123a的上端部安装的第一支撑板123b。而且,第一墨液收纳部123以第一支撑板12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装载在第一盒122的各凸缘部124上的状态收纳于第一盒122内。即,第一墨液收纳体123设为在第一盒122内第一墨液袋123a由第一支撑板123b悬挂,而收纳于第一盒122内。
在第一支撑板123b的上表面的中央部,设有用于导出第一墨液袋123a内的黑色墨液的第一墨液导出部125。在第一墨液导出部125连接有第一墨液导出管126的一端侧,第一墨液导出管126的另一端侧通过在第一盒122中的壳体114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122a及在壳体114中的第一盒122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114a而插入壳体114内。
第二墨液收纳部121具备:上端开口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的第二盒130;和在第二盒130内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收纳的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在第二盒130内的上端部处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遍及长度方向整体而延伸的凸缘部134。而且,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设定得大小比第一墨液收纳体123小。
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分别具备:第二~第四墨液袋131a~133a;和在第二~第四墨液袋131a~133a的上端部安装的第二~第四支撑板131b~133b。在第二墨液袋131a、第三墨液袋132a及第四墨液袋133a中,分别填充有青绿色墨液、品红色墨液及黄色墨液。因此,第二墨液收纳部121的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中收纳的墨液和第一墨液收纳部120的第一墨液收纳体123中收纳的墨液互相之间颜色(种类)不同。
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以第二~第四支撑板131b~13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装载在第二盒130的各凸缘部134上的状态收纳于第二盒130内。即,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设为在第二盒130内第二~第四墨液袋131a~133a分别由第二~第四支撑板131b~133b悬挂,而收纳于第二盒130内。
在第二盒130内,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以从前侧向后侧按第二墨液收纳体131、第三墨液收纳体132及第四墨液收纳体133的顺序排列的方式收纳。在第二~第四支撑板131b~133b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分别设有用于导出第二~第四墨液袋131a~133a内的墨液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135~137。
在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135~137分别连接有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138~140的一端侧。另一方面,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138~140的另一端侧通过在第二盒130中的壳体114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130a及在壳体114中的第二盒130侧的侧壁形成的通孔114b而插入壳体114内。
在壳体114内的后部,前后一对的导轨14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设置。在一对导轨144上,跨越该一对导轨144地配置有滑架146。即,滑架146被一对导轨144沿该一对导轨144导引并支撑为能够往返移动。
在一对导轨144中的前侧的导轨144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第二墨液收纳部121侧的端部)设有从动滑轮150,在另一端侧(第一墨液收纳部120侧的端部)设有能够由滑架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的驱动滑轮148。
在两滑轮148、150绕挂有环形的同步带149,同步带149的一部分与滑架146的一部分连结。因此,在通过滑架马达的驱动来驱动驱动滑轮148旋转时,其驱动力经由同步带149传递到滑架146,滑架146在左右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往返移动。
在滑架46的下端部,具备能够喷射从第一墨液收纳部120及第二墨液收纳部121供给的各颜色的墨液的液体喷射头147。在壳体114内的与液体喷射头147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支撑选择性地从供纸盒118、119(参照图13)供给的用纸P的支撑台143。
滑架146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从在液体喷射头147的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对支撑台143上的用纸P喷射各颜色的墨液,从而进行用纸P的印刷。
滑架146的移动区域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第二墨液收纳部121侧的端部)为滑架146待机的原位置HP区域,在原位置HP区域配置有用于进行液体喷射头147的清洁等维护的帽145等。
另一方面,在滑架146的移动区域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原位置HP相反侧的端部),配置有用于收容在用纸P的印刷期间进行从液体喷射头147的各喷嘴(省略图示)与印刷无关地排出墨液的冲洗时的冲洗墨液的冲洗盒142。
在操作面板115的后侧的中央部,具备限定操作面板115的倾斜角度的倾斜机构157。图15是用于说明倾斜机构157的概要结构的图。操作面板115设置为在上部具有转动支点115a,能够在箭头D方向上转动。倾斜机构157构成为包括:转动构件157c,其具有转动支点157d,连结在操作面板115的下部,能够在箭头D2方向上转动;和在壳体114的内部固定的固定部157a。
转动构件157c具有突起部157e,固定部157e具有能够与突起部157e卡合的多个卡合部157b。根据操作面板115的转动位置的不同,突起部157e能够与多个卡合部157b中的一个卡合。
根据该结构,当使用者握持操作面板115的下端部来转动操作面板115,将突起部157e与多个卡合部157b中的一个卡合时,倾斜机构157具备保持操作面板115的倾斜角度的位置的功能。即,通过使用者操作倾斜机构157,能够选择操作面板115的倾斜角度。另外,在操作面板115的后侧,具备发出警报声等的蜂鸣器158。
在图14的壳体114内部的前侧的第二墨液收纳部121侧,具备由四个适配器164构成的管连接部159。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在图5的盖体70的背面侧具备的适配器71同样地,在转动设置于图13的正面侧的盖体141而将其打开时,露出分别为箱型矩形形状的适配器164。
一端与图14的第一墨液收纳体123的第一墨液导出部125连接的第一墨液导出管126的另一端与适配器164连接。同样地,一端与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135~137连接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138~140的另一端分别与适配器164连接。
第一墨液导出管126和第一墨液供给管160经由设置于适配器164的墨液供给针165连接。同样地,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138~140和第二~第四墨液供给管161~163经由设置于适配器164的墨液供给针165连接。
第一墨液收纳体123和液体喷射头147经由第一墨液导出管126、适配器164、第一墨液供给管160连通。此外,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和液体喷射头147经由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138~140、适配器164、第二~第四墨液供给管161~163而连通。
在壳体114内,在上侧立起设置的壁状的分隔部15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分隔部151分隔不包括滑架146的移动区域在内的第一区域A2和包括滑架146的移动区域在内的第二区域B2。
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具有可挠性,从墨液供给针165向分隔部151延伸,然后沿分隔部151的后侧(第二区域B2侧)的面向第一墨液收纳部120侧延伸。然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从分隔部151的第二区域B2侧的面朝向滑架146的移动区域并且向第一墨液收纳部120侧鼓出地弯曲而一直延伸到由滑架1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147。
第一墨液导出管126配置成从第一墨液导出部125向墨液的流动的下游侧通过通孔122a、114a而沿分隔部151的前侧(第一区域A2侧)的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然后,第一墨液导出管126在分隔部151的右侧向前侧延伸地改变方向而配置,与适配器164的前侧连接。
图16(a)是设置固定构件155和移动限制构件156的部分的立体图。固定构件155、移动限制构件156设置在分隔部151的后侧。固定构件155是具有通孔155a的圆筒状的构件。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配置为通过通孔155a。由此,固定构件155将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固定。
移动限制构件156是板状的构件,以从分隔部151向后侧突出的姿势固定于分隔部151。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配置为通过移动限制构件156的下侧。由此,移动限制构件156限制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向上方移动。
伴随图14的滑架146的往返移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从与滑架146连接的部分到由移动限制构件156限制移动的部分的范围会跟随变形。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该跟随变形的部分设为液体供给管的变形可动部HK2。而且,分隔部151的后侧的面设为在变形可动部HK2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时承受变形可动部HK2的承受部151a。
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变形可动部HK2和第一墨液导出管126配置成由分隔部151分隔。
图1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12的壳体114的内部具备配置有基板184、185的基板配置部183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在基板184、185形成有电路(省略图示)并搭载有电子零件(省略图示)。
在图14的壳体114内的正面侧,设有在上侧立起设置的多个棱柱形状的载置部180和向各载置部180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81。另外,在分隔部151的上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82。
图17的基板配置部183的下表面与图14的载置部180、分隔部151的上表面抵接,突出部181、182分别贯穿基板配置部183并且与基板配置部183卡合。
图18是为了说明上下方向上的基板配置部183的配置而从右侧观察的图,是图17的虚线E-E’的位置处的剖视图。载置了基板184的基板配置部183设置于分隔部151、第一墨液导出部126、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FFC170的上方。
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基板配置部183位于与不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第一墨液导出管126重叠的位置。因此,在从上侧观察的情况下,第一墨液导出管126位于由基板配置部183遮蔽的位置。
FFC170的一端以由图14的滑架146支撑的状态与液体喷射头147连接。图17的FFC170的另一端通过在基板配置部183设置的开口部187而与在基板184设置的连接器186连接。FFC170向液体喷射头147供给电力或者相对于液体喷射头147侧发送接收各种信号。
与基板184的连接器186连接的FFC170的一端通过弯折而朝向从左右方向改变为前后方向,通过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地配置。即,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穿过FFC170地配置。
在基板配置部183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FFC170通过开口部187并在分隔部151的后侧弯折而朝向改变为左右方向,沿分隔部151的后侧的面配置。
图16(b)是设置限制FFC170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构件152、153、154的部分的立体图。移动限制构件152、154是在上侧立起设置的板状的构件。移动限制构件153是在上侧立起设置的圆柱状的构件。
FFC170以与各个移动限制构件接触的状态通过移动限制构件152和移动限制构件153之间、移动限制构件153和移动限制构件154之间,从而被限制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FFC170沿从分隔部151的后侧的面弯曲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160~163的内侧(第二墨液收纳部121侧)向第一墨液收纳部120侧鼓出地弯曲,然后延伸到由滑架146支撑的液体喷射头147。
在基板配置部183设有前侧开口的切口部188,倾斜机构157以其上部向比切口部188靠上方处突出的状态配置。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4的喷墨式打印机112在不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第一墨液导出管126的上方配置有基板配置部183。由此,基板配置部183能够构成为将第一墨液导出管126遮蔽的盖构件,因此观察壳体114的内部时的外观会提高。
(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3中,对于在前后方向上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在与液体供给管的连接部、操作面板的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的喷墨式打印机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200所具备的喷墨式打印机201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在喷墨式打印机201的壳体204的内部,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喷墨式打印机112同样地,具备搭载有液体喷射头147的滑架146和在驱动滑轮148、从动滑轮150绕挂的同步带149,在通过滑架马达(省略图示)的驱动来驱动驱动滑轮148旋转时,其驱动力经由同步带149传递到滑架146,滑架146沿一对导轨144在左右方向上往返移动。
另外,在喷墨式打印机201的壳体204的内部,与实施方式2的喷墨式打印机112同样地,具备用于收容冲洗墨液的冲洗盒142和配置在原位置HP区域而用于进行液体喷射头147的清洁等维护的帽145。
滑架146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从在液体喷射头147的下表面开口的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对支撑台143上的用纸P喷射各颜色的墨液,从而进行用纸P的印刷。
在壳体204的外部的左侧具备第一墨液收纳部202,在右侧具备第二墨液收纳部203。在第一墨液收纳部202的第一盒205的内部,收纳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第一墨液收纳体123,在第二墨液收纳部203的第二盒206的内部,收纳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在第一墨液收纳体123中收纳有单色墨液,在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中分别收纳有黄色墨液、品红色墨液、青绿色墨液。
在壳体204的正面侧设有能够转动的盖体207,在盖体207的后侧,具备由四个适配器164构成的管连接部159。
作为液体供给管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10通过第一盒205的通孔205a、壳体204的通孔204a地配置,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的一端与第一墨液收纳体123的第一墨液导出部125连接,另一端与适配器164连接。
作为液体供给管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211~213通过第二盒206的通孔206a、壳体204的通孔204b地配置,第二~第四墨液导出管211~213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的第二~第四墨液导出部135~137连接,另一端分别与适配器164连接。
作为液体供给管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的一端分别与适配器164连接,另一端由滑架146支撑而与液体喷射头147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收纳于第一墨液收纳体123、第二~第四墨液收纳体131~133中的墨液经由第一~第四墨液导出管210~213、具备墨液供给针165的适配器164、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而被供给到液体喷射头147。
在上侧立起设置的壁状的分隔部151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分隔部151分隔不包括滑架146的移动区域在内的第一区域A3和包括滑架146的移动区域在内的第二区域B3。
第一墨液导出管210从第一墨液导出部125朝向墨液的流动的下游侧通过通孔205a、204a,并向前侧延伸地配置,通过分隔部151和操作面板115之间,沿分隔部151的前侧(第一区域A3侧)的面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配置。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由后述的载置部190限制向前侧的移动,并通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197的下方,从而被限制向上侧的移动。
然后,第一墨液导出管210在分隔部151的右侧向后侧延伸地配置,在倾斜机构157、蜂鸣器158的后侧的位置改变朝向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进而改变朝向而向前侧延伸地配置,与适配器164的前侧连接。
与适配器164的后侧连接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在倾斜机构157、蜂鸣器158的后侧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地配置,在倾斜机构157的左侧的位置以向前侧延伸的方式改变朝向地配置,然后沿分隔部151的后侧(第二区域B3侧)的面延伸地配置。
在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中,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部分分别设为液体供给管的变形可动部HK3。而且,分隔部151的后侧的面设为在变形可动部HK3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时承受变形可动部HK3的承受部151a。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的变形可动部HK3和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由分隔部151分隔。
在分隔部151的后侧,具备供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贯穿的固定构件155,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由固定构件155限制移动。
另外,在分隔部151的后侧,具备移动限制构件156,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配置于移动限制构件156的下方,从而限制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向上方移动。
图2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201的壳体204的内部具备配置有基板221、222的基板配置部220的状态的俯视剖视示意图。在基板221、222形成有电路(省略图示)且搭载有电子零件(省略图示)。
在图19的壳体204内的正面侧,设有在上侧立起设置的壁状的载置部190和在载置部190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91。另外,在分隔部151的上部,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95、196。另外,在壳体204内的中央部,在导轨144的前侧,在不与滑架146的往返移动干涉的位置立起设置有具有突出部194的棱柱状的载置部193。
图20的基板配置部220的下表面与图19的载置部190、193、分隔部151的上表面抵接,突出部191、194、195、196分别贯穿基板配置部220并且与基板配置部220卡合。
图20的基板配置部220设置于图19的分隔部151、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FFC171的上方。
FFC171的一端以由滑架146支撑的状态与液体喷射头147连接。FFC171的另一端通过在基板配置部220设置的切口部224并与在基板211设置的连接器223连接。FFC171向液体喷射头147供给电力或相对于液体喷射头147侧发送接收各种信号。
FFC171以接触的状态通过移动限制构件152和移动限制构件153之间、移动限制构件153和移动限制构件154之间,从而被限制移动(参照图16(b))。
FFC171配置于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的变形可动部HK3的内侧(第二墨液收纳部203侧),伴随液体喷射头147(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
在基板配置部220设有前侧开口的切口部224,倾斜机构157的上部通过切口部224地配置。另外,如图20所示,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以它们的一部分从切口部224露出的状态配置。
作为液体供给管的不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部分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10配置于如下位置:在与滑架146的往返移动的方向(左右方向)相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与倾斜机构157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伴随滑架1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的部分(变形可动部HK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配置得较长。因此,能够将变形可动部HK3的曲率配置得较小。由此,能够减小变形可动部HK3的复原力,所以能够抑制对滑架的往返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往返移动的液体喷射头147喷射墨液而在用纸P形成的图像质量下降。
也可以在实施方式1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中设置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和限定所述操作面板的倾斜角度的倾斜机构,将不伴随滑架46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6配置于在与滑架46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处。
(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4中,对在液体供给管的上方具备吸收材料的喷墨式打印机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机200a所具备的喷墨式打印机201a的内部的俯视剖视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201a是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图19的壳体204的内部具备图21的配置了基板221、222a的基板配置部220a、配置了吸收材料226的吸收材料配置部225的打印机。
当进行在用纸P的外缘部不设置余白地进行印刷即所谓的无边缘印刷时,由吸收材料226吸收从液体喷射头147向用纸P的外侧排出的墨液。
基板配置部220a设置于图19的分隔部151、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FFC171的上方。图21的吸收材料配置部225在基板配置部220a的右侧设置于图19的第一墨液导出管210、第一~第四墨液供给管214~217的上方。
FFC171通过设置于基板配置部220a的切口部224a并与基板221的连接器223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变形可动部HK3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配置得较长,所以能够将变形可动部HK3的曲率配置得较小,减小变形可动部HK3的复原力。由此,能够抑制对滑架146的移动速度的影响,因此能够抑制从液体喷射头147喷射墨液而形成的图像的质量下降。

Claims (1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
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
承受部,其承受所述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和
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受部兼用作所述分隔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
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经由连接部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供基板配置的基板配置部,
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配置有移动限制构件,该移动限制构件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
所述移动限制构件是降低所述电缆的电磁波噪声的铁氧体磁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的电缆,
所述电缆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穿过所述电缆。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设置有移动限制壁,该移动限制壁限制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向所述基板配置部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
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配置成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
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成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而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基板配置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的上方配置有盖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构件是供基板配置的基板配置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能够倾斜的操作面板,其输入与记录相关的信息;和
倾斜机构,其限定所述操作面板的倾斜角度,
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倾斜机构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配置于在与所述滑架的往返移动的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所述连接部重叠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
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中的一个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将所述液体分别从收纳有互不相同的种类的所述液体的多个所述液体收纳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
多个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以并排的状态形成为一体且沿所述分隔部的与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跟随变形的部分相反的一侧配置。
1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
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
电缆,其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给电力;
承受部,其承受所述电缆;和
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电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电缆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18.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液体喷射头,其由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壳体内往返移动的滑架支撑,对被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记录;
液体供给管,其将收纳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配置的液体收纳部中的液体向所述液体喷射头引导,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液体喷射头侧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所述液体收纳部侧从所述液体喷射头侧折回且不跟随变形;
保护构件,其伴随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往返移动而跟随变形,并且保护所述液体供给管的跟随变形的部分;
承受部,其承受所述保护构件;和
分隔部,其设置于所述保护构件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不跟随变形的部分沿彼此配置的区域,分隔所述保护构件和所述液体供给管的所述不跟随变形的部分。
CN201410812274.0A 2013-12-24 2014-12-23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723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5010 2013-12-24
JP2013265010 2013-12-24
JP2014029350A JP6337500B2 (ja) 2013-12-24 2014-02-19 記録装置
JP2014-029350 2014-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3689A CN104723689A (zh) 2015-06-24
CN104723689B true CN104723689B (zh) 2017-05-24

Family

ID=53399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12274.0A Active CN104723689B (zh) 2013-12-24 2014-12-23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78538B2 (zh)
JP (1) JP6337500B2 (zh)
CN (1) CN1047236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49660A (ja) * 2014-08-29 2016-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16199420A1 (ja) 2015-06-09 2016-1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タンクユニット、プリンター
JP6790357B2 (ja) * 2015-12-24 2020-1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6999872B2 (ja) * 2017-04-03 2022-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9591458B (zh) * 2018-11-28 2020-07-24 郑州新世纪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墨管排线固定装置
JP7302309B2 (ja) * 2019-06-07 2023-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468055B2 (ja) * 2020-03-26 202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22123485A (ja) * 2021-02-12 2022-08-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5765C2 (de) * 1996-02-13 2001-02-01 Hewlett Packard Co Nadel/Trennwand-Tintenvorrat-Schnittstellenvorrichtung mit begrenztem Zugang
CN2825289Y (zh) * 2005-10-25 2006-10-11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连续供墨系统的连接装置
CN10108557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202071509U (zh) * 2010-09-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JP2013132816A (ja) * 2011-12-26 2013-07-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8370A (en) * 1996-08-30 2000-05-3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luidic delivery system with tubing and manifolding for an off-axis printing system
JP3856079B2 (ja) * 1999-12-17 2006-1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7008051B2 (en) 2002-10-10 2006-03-07 Akermalm Per G Expanded ink supply system for ink jet printers
JP4635426B2 (ja) * 2003-10-22 2011-02-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5425B2 (ja) * 2004-07-28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6256230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58038A (ja) * 2011-01-31 2012-08-23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JP2013121659A (ja) 2011-12-09 2013-06-20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202934A (ja) * 2012-03-28 2013-10-0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2013202933A (ja) * 2012-03-28 2013-10-07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35765C2 (de) * 1996-02-13 2001-02-01 Hewlett Packard Co Nadel/Trennwand-Tintenvorrat-Schnittstellenvorrichtung mit begrenztem Zugang
CN2825289Y (zh) * 2005-10-25 2006-10-11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连续供墨系统的连接装置
CN10108557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设备
CN202071509U (zh) * 2010-09-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供给装置和喷墨记录装置
JP2013132816A (ja) * 2011-12-26 2013-07-08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2998A (ja) 2015-08-06
US20150174906A1 (en) 2015-06-25
US9278538B2 (en) 2016-03-08
JP6337500B2 (ja) 2018-06-06
CN104723689A (zh) 2015-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3689B (zh) 记录装置
JP201614495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807704B2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waste liquid chamber
JP58033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1613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204196451U (zh) 记录装置
US9073332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multifunction device, and ink cartridge container
CN104507688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9278539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6103110B (zh) 记录装置
JP618282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9471099B2 (en) Contai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075433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10807374B2 (en)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JP2005297286A (ja) 液体収容体収納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018351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O2015136831A1 (ja) 記録装置
JP512625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932012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6124208A (ja)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200526281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8213190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5171783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