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992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992B
CN106042992B CN201610210995.3A CN201610210995A CN106042992B CN 106042992 B CN106042992 B CN 106042992B CN 201610210995 A CN201610210995 A CN 201610210995A CN 106042992 B CN106042992 B CN 1060429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vehicle seat
width direction
seat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09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992A (zh
Inventor
渡边弘规
稻垣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29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9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9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60N2/07Slide construction
    • B60N2/0722Constructive details
    • B60N2/0725Closing members for covering the sl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结构使得,能够在将可动导轨安装于在座椅主体下部设置的支架时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可动导轨的定位作业。在车辆用座椅中,在座椅主体(Sh)的下部设有导轨支架(20),其用于安装沿着下导轨(R1)滑动移动的上导轨(R2),在导轨支架(20)中于固定在座椅主体(Sh)的下部上的部分的下方设有动作体(80),在上导轨(R2)滑动移动至规定位置时,动作体(80)动作,在动作体(80)的下方设有用于保护动作体(80)的罩支架(70)。在罩支架(70)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隆起的隆起部(71)。上导轨(R2)以抵接于隆起部(71)以及罩支架(70)的下表面中邻接隆起部(71)的区域的状态安装于导轨支架(20)。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特别是指一种能够沿着固定导轨进行滑动移动的可动导轨通过支架安装在座椅主体上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具有滑轨机构的车辆用座椅是已经周知的。通常的滑轨机构具有固定于车身地板的固定导轨和固定于座椅主体能够沿着固定导轨滑动移动的可动导轨。另外,在具有滑轨机构的车辆用座椅中,有一种在座椅主体的下部设置支架且可动导轨通过该支架组装于座椅主体的车辆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座椅中,在椅座的下端固定着支架,可动导轨(上导轨)通过螺栓固定于该支架,从而,使可动导轨组装于座椅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233993号
发明内容
然而,在将可动导轨组装于上述支架时,最好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具体而言,人们寻求一种在将可动导轨定位于其安装在支架上的安装位置时,不用设置专用的定位部件即可容易地进行定位的结构。因而,有鉴于此,作出了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结构使得,能够在通过支架将可动导轨组装于座椅主体时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可动导轨的定位作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固定导轨,其固定于车身地板;可动导轨,其沿着该固定导轨进行滑动移动;座椅主体,其在下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可动导轨的支架,并且该座椅主体与所述可动导轨一起进行滑动移动;动作体,其配置于所述支架中的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下部的部分的下方,在所述可动导轨滑动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动作体动作;护罩,其用于保护所述动作体而配置于所述动作体的下方;在所述护罩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隆起的隆起部,所述可动导轨以抵接于所述隆起部以及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中邻接所述隆起部的区域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支架。
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如上所述,可动导轨安装于在座椅主体下部设置的支架,从而固定于座椅主体。另外,可动导轨以抵接于在护罩的下表面形成的隆起部以及护罩的下表面中邻接隆起部的区域的状态被安装于支架。即,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中,保护动作体的护罩还具有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的部件的作用。从而,与另外设置定位用的配件的情况相比,配件数量少,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来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中,使可动导轨抵接于隆起部以及护罩的下表面中邻接隆起部的区域从而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因而,能够比较容易地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固定导轨沿着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可动导轨沿着所述固定导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所述隆起部形成于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区域。
采用上述结构,在护罩的下表面中的位于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区域形成隆起部。从而,在将可动导轨安装于支架时,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隆起部从所述护罩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此时,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并且提高护罩的刚性。
或者,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以沿着所述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间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隆起部。此时,与隆起部从护罩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的情况相比,虽然在隆起部的形成容易性这一点上不佳,但是能够降低护罩的重量,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座椅主体的下部设有覆盖所述支架的罩部件,所述罩部件中的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侧壁固定于所述护罩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侧端部。
采用上述结构,覆盖支架的罩部件中的在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侧壁固定于护罩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侧端部。即,护罩起到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的部件的作用,并且还起到对罩部件进行固定的部件的作用。从而,能够减少配件数量,使车辆用座椅的结构更加简单化。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所述罩部件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所述侧壁的下端部与所述外侧端部抵接。
采用上述结构,罩部件中的在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与护罩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从而,能够抑制罩部件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的窜动。
另外,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所述罩部件中,于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所述侧壁的下端部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曲的弯曲部,所述侧壁的下端部在所述弯曲部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部分与所述外侧端部抵接。
采用上述结构,罩部件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并且,弯曲部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部分与护罩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从而,能够切实可靠地使罩部件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与护罩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能够有效地抑制该侧壁的下端部的窜动。
【本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在将可动导轨安装于在座椅主体下部设置的支架时,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在将可动导轨安装于支架时,能够在上下方向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
另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中,如果隆起部从护罩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的话,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并且能够提高护罩的刚性。另一方面,如果在护罩的下表面以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间断地形成多个隆起部的话,能够降低护罩的重量,实现轻量化。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护罩起到对可动导轨进行定位的部件的作用,并且还起到对罩部件进行固定的部件的作用。其结果是,能够减少配件数量,使车辆用座椅的结构更加简单化。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罩部件中位于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与护罩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从而能够抑制该侧壁的下端部的窜动。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罩部件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的下端部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其在该弯曲部与护罩的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抵接,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该侧壁的下端部的窜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整体情况的附图;
图2为表示车辆用座椅的位置与座椅姿势的关系的附图;
图3为滑轨机构的配件图;
图4为在安装着罩部件的状态下从侧方观察椅座框架时得到的附图;
图5为在卸下罩部件的状态下从侧方观察椅座框架时得到的附图;
图6为从斜下方观察椅座框架时得到的附图;
图7为在安装着罩部件的状态下从正下方观察椅座框架时得到的附图;
图8为沿着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为本发明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轨罩(罩部件);11、外侧壁(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12、内侧壁;13、14、弯曲部;20、导轨支架(支架);21、上壁(固定于座椅主体的下部的部分);22、前壁;23、后壁;24、螺栓孔;25、支架侧壁;25a、下垂部;30、滑动锁止机构;40、防振体;50、侧框架罩;60、变形限制部件;65、配线限制部件;70、170、罩支架(护罩);70a、170a、竖立部;170b、下方延伸部(外侧端部);71、171、隆起部;72、邻接区域;80、动作体;81、卡孔;B、紧固螺栓;CF、椅座框架;f1、侧框架;f11、侧壁;f12、底壁;H、配线;Lr、角度锁定解除柄;Ls、滑动锁止解除柄;R、滑轨机构;R1、下导轨(固定导轨);R2、上导轨(可动导轨);UR、角度调整机构;r21、竖壁部;r22、中空体;r23、方筒状部;r24、切口;r25、突出部;S、本座椅;Sd、驾驶席用座椅;Sh、座椅主体;S1、椅座;S2、椅背;S3、头枕。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结构》
下面举出一个例子对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另外,下面所说明的车辆用座椅的实施方式(下面称为本实施方式)不过是为了容易地理解本发明而举出的一个例子,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即,不言而喻,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精神的范围内,对本实施方式进行变更、改进,并且,本发明的范围涵盖本实施方式的等同替换。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是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严谨地说是横宽方向(左右方向)。还有,关于下面所说明的座椅各部的位置等,除了有特别讲明的情况之外,均是指车辆用座椅处于能够乘坐的状态时(即,通常时)的情况。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下面称为本座椅S)的整体结构进行概括说明。本座椅S是在车厢内作为后部坐席(严谨地说是第2排以后的坐席)的座椅。另外,在车厢中,位于本座椅S后方的空间被作为用于放置货物的空间(货物室)利用。
如图1所示,本座椅S的主要结构要素包括座椅主体Sh与滑轨机构R。座椅主体Sh具有:椅座S1,其供乘员乘坐;椅背S2,其供乘员的背部倚靠;头枕S3,其支承乘员的头部。椅座S1与椅背S2是如下这样构成的:在构成骨架的框架上配置氨基甲酸酯(urethane)等材质的衬垫材料,之后用表皮材料覆盖该衬垫材料。另外,椅座S1以及椅背S2的基本结构与公知的结构基本相同。
另外,椅背S2的下端部通过角度调整机构UR连接于椅座S1的后端部。并且,在角度调整机构UR的作用下,椅背S2相对于椅座S1进行相对转动,从而使座椅主体Sh变换姿势。
具体而言,通常情况下,座椅主体Sh的姿势是,椅背S2相对于椅座S1处于竖立状态的姿势(下面称为竖立姿势)。另外,角度调整机构UR具有角度锁定单元(未图示),该角度锁定单元用于限制椅背S2的转动动作,以保持座椅主体Sh的姿势。在椅座S1的侧部设有角度锁定解除柄Lr,该角度锁定解除柄Lr由乘员进行操作,从而解除角度锁定单元对椅背S2的转动限制。从而,使椅背S2变换为能够相对于椅座S1进行相对转动的状态。并且,使椅背S2向靠近椅座S1的方向转动的话,座椅主体Sh的姿势能够变换为椅背S2处于前倾状态的姿势(下面称为前倾姿势)。
另外,包括角度锁定单元在内的角度调整机构UR的结构与公知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滑轨机构R是用于使座椅主体Sh沿着前后方向进行滑动移动的机构,在座椅主体Sh的正下方配置有一对滑轨机构R。各滑轨机构R具有作为固定导轨的下导轨R1与作为可动导轨的上导轨R2。下导轨R1固定于车身地板,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上导轨R2组装于下导轨R1,且处于能够沿着下导轨R1进行滑动移动的状态。用于在上导轨R2能够沿着下导轨R1进行滑动移动的状态下将上导轨R2组装于下导轨R1的结构是公知的,因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另外,上导轨R2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即,座椅主体Sh配置在上导轨R2的上方,能够与上导轨R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具体而言,在通常情况下,上导轨R2的状态是其滑动移动被滑动锁止机构30限制的状态即滑动锁止状态。另外,若设置于椅座S1的侧部的滑动锁止解除柄Ls被乘员操作的话,滑动锁止机构30的构成配件会随着对该锁止解除柄的操作而移动。其结果是,在此之前处于滑动锁止状态的上导轨R2处于其滑动移动被允许的状态。变换为该状态的上导轨R2沿着下导轨R1前后移动的话,上导轨R2与座椅主体Sh一起进行前后滑动移动。
另外,如上所述,本座椅S在车厢内被用作后部坐席,而且,位于本座椅S后方的空间被用作货物室。此外,通过使上导轨R2与座椅主体Sh一起向前方进行滑动移动,从而能够使货物室扩大。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导轨R2向前方滑动移动至规定位置的话,在上导轨R2留在该规定位置期间,座椅主体Sh的姿势被保持在前倾姿势。下面参照图2对相关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导轨R2的滑动移动范围中,位于最后方的位置(图2中标号P1所示的位置)称为最后方位置,将位于最前方的位置(图2中标号P3所示的位置)称为最前方位置。
在上导轨R2的滑动移动范围中,当上导轨R2位于由最后方位置到比该最后方位置稍稍靠前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下面称为转动自由区域)时,若角度锁定解除柄Lr被操作的话,则角度锁定单元对椅背S2的转动限制被解除。即,在上导轨R2留在转动自由区域的期间,通过对角度锁定解除柄Lr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使椅背S2变换为能够相对于椅座S1进行相对转动的状态。
另外,在转动自由区域内,不论座椅主体Sh的姿势为何种姿势,上导轨R2都能够自由地进行滑动移动。另一方面,在上导轨R2移动至转动自由区域的前端位置(图2中标号P2所示的位置)之后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如果座椅主体Sh的姿势不是前倾姿势的话,是不能够使上导轨R2向前方进行滑动移动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限于在座椅主体Sh的姿势为前倾姿势时,允许上导轨R2从转动自由区域的前端进一步向前方进行滑动移动。另外,关于转动自由区域的前端位置,只要是位于最后方位置与最前方位置之间,可以设定在任意的位置。
另外,若上导轨R2移动至最前方位置的话,即便对角度锁定解除柄Lr进行操作,该操作也是无效的。即,在上导轨R2持续留在最前方位置期间,角度锁定单元持续对椅背S2进行转动限制,其结果是,使座椅主体Sh的姿势被保持在前倾姿势。如此,在上导轨R2位于最前方位置时,将椅座主体Sh的姿势保持在前倾姿势,其理由在于,防止在该情况下乘员想要坐在本座椅S上。具体而言,在上导轨R2位于最前方位置时,如图2所示,本座椅S与位于其前方的车辆用座椅(例如驾驶席用座椅Sd)之间的间隔非常狭窄。因此,为了避免在上导轨R2位于最前方位置期间乘员强行坐在本座椅S上,而使座椅主体Sh的姿势保持在前倾姿势。
如上述这样,在本座椅S中,在上导轨R2向前方滑动移动至最前方位置并且留在该位置期间,对椅背S2的转动动作进行锁定的闭锁功能发挥作用,使座椅主体Sh的姿势被保持在前倾姿势。另外,关于对椅背S2的转动动作进行锁定的闭锁功能发挥作用的位置在上导轨R2的滑动移动范围中的设定,只要是位于上述转动自由区域前方的前方位置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于最前方位置。
另外,在本座椅S中配备有用于实现上述闭锁功能的机构(下面称为闭锁机构)。此闭锁机构具有:动作体,其在上导轨R2进行滑动移动而到达最前方位置时动作;功能解除部,其使对角度锁定解除柄Lr的操作无效。另外,闭锁机构具有传动单元,其与动作体的动作联动从而驱动功能解除部。动作体与传动单元之间以及功能解除部与传动单元之间分别由配线等连接。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闭锁机构的动作例进行概括说明。若上导轨R2进行滑动移动到达最前方位置的话,动作体产生动作,与动作体连接的配线受到牵拉。与动作体连接的配线受到牵拉的话,该配线的位于动作体相反侧的端部所连接的传动单元(严谨地说是单元内的动作体)产生移动。与此相联动,连接传动单元与功能解除部的配线向传动单元一侧被牵拉,其结果是,功能解除部被驱动。
另外,关于功能解除部与传动单元的结构,只要是以动作体的动作为触发进行上述那样的动作的结构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省略了对功能解除部与传动单元的具体结构的说明,另外,图中也省略了图示。不过,将在后面对动作体进行说明。
《关于上导轨的固定结构》
下面,对为了将上导轨R2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所采用的结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在对上导轨R2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时,也说明座椅S中所具有的上导轨R2的具体结构。
如图3所示,本座椅S中具有的上导轨R2具有竖壁部r21,竖壁部r21由向上方竖立的2片金属板构成。构成竖壁部r21的2片金属板分别具有弯折成横倒的字母U形的上端部。另外,上述2片金属板以弯折的上端部被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状态相连接。从而,在上导轨R2的上端部形成方筒状部r23。
再者,如图3所示,在方筒状部r23的内部空间收装着管状的中空体r22。在该中空体r22上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通孔。另外,通孔的两端开口与方筒状部r23的两端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位于相同位置。并且,在通孔的两端部拧入有后述的紧固螺栓B。
另外,如图3所示,在方筒状部r23的顶壁形成有切口状的孔(下面仅称为切口r24),该切口r24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再者,在上导轨R2上设有突出部r25,该突出部r25从方筒状部r23的内部经由上述切口r24伸出至方筒状部r23之外。该突出部r25能够沿着切口r24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另外,突出部r25受到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通常情况下保持于待机位置。
还有,在上导轨R2中具有未图示的驱动部,该驱动部能够使突出部r25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沿着切口r24进行滑动移动。该驱动部与突出部r25卡合,在上导轨R2滑动移动到了最前方位置时产生动作。该驱动部产生动作的话,突出部r25与其相联动而沿着切口r24进行滑动移动,移动至不同于待机位置的位置(下面称为偏移位置)。
接下来对上导轨R2的固定结构进行说明。本座椅S中所具有的上导轨R2通过图3、图5所示的导轨支架20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
具体而言,如图6、图8所示,椅座框架CF具有作为侧部的侧框架f1,侧框架f1具有:侧壁f11,其配置在侧框架f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底壁f12,其固定于侧壁f11的下端,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f11与底壁f12相互分体构成,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一片金属板进行加工,使侧框架f1的侧壁f11与底壁f12一体成形。
另外,在底壁f12的下方位置固定着导轨支架20。该导轨支架20是用于安装上导轨R2的金属制的支架。另外,如图3所示,导轨支架20在其上端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壁21。并且,上壁21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连接于侧框架f1的底壁f12,从而使导轨支架20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即,上壁21相当于导轨支架20的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的部分。
下面对导轨支架20的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图3所示,导轨支架20具有上述的上壁21以及从上壁21的外边缘向下方延伸的下行壁。另外,下行壁中,位于导轨支架20的前端部的前壁22以及位于后端部的后壁23上分别形成有螺栓孔24。再者,前壁22与后壁23在前后方向上的间隔比形成于上导轨R2的上端部的方筒状部r2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一些。
另外,在导轨支架2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设有从上壁21向下方延伸的下行壁即支架侧壁25。还有,在设置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支架侧壁25的一部分上设有舌状的下垂部25a,下垂部25a的延伸长度比其他部分的延伸长度要长一些。如图5与图6所示,在前后方向上间断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下垂部25a。
上导轨R2被安装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导轨支架20。具体而言,在将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时,对支架R2进行设置,使方筒状部r23在前后方向上被夹持于导轨支架20的前壁22与后壁23之间。此时,上导轨R2被设置为,前壁22与后壁23上分别形成的螺栓孔24与方筒状部r23内收装的中空体r22的两端开口相重合。在此基础上,使紧固螺栓B插入上述螺栓孔24,螺栓的顶端部被拧入中空体r22的通孔。如此,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其结果是,上导轨R2固定在椅座框架CF的侧框架f1上。
如此,在本座椅S中,上导轨R2通过导轨支架20被固定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另外,在本座椅S中,在上下方向上,于椅座框架CF的侧框架f1的底壁f12与导轨支架20的上壁21之间安装有防振体40。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由该防振体40有效地抑制车身地板的振动向座椅主体Sh的传递。
另外,出于防止异物附着于上导轨R2的目的,本座椅S具有覆盖上导轨R2的罩部件(下面称为导轨罩10)。该导轨罩10由树脂材料形成,设置于座椅主体Sh的下部。另外,观察图4以及图5可知,在本座椅S中,导轨罩10形成覆盖导轨支架20的结构。即,本座椅S所具有的导轨罩10的结构是,通过覆盖安装着上导轨R2的导轨支架20从而覆盖上导轨R2。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座椅S中,与导轨罩10分体地设有侧框架罩50,该侧框架罩50从侧方覆盖椅座框架CF的侧框架f1。该侧框架罩50以位于导轨罩10宽度方向外侧的状态组装于导轨罩10。
下面对导轨罩1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座椅S所具有的导轨罩10具有位于导轨支架20的前方、后方以及侧方的侧壁,构成为包围导轨支架20的形式。其中,在宽度方向外侧与导轨支架20邻接的侧壁相当于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下面将其称为外侧壁11;另外,在宽度方向内侧与导轨支架20邻接的侧壁相当于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下面将其称为内侧壁12。
外侧壁11与内侧壁12都向下方延伸。另外,如图8所示,为了有效地抑制异物附着于上导轨R2,外侧壁11的延伸量比内侧壁12的延伸量长一些(换言之,外侧壁11的下端比内侧壁12的下端更靠下)。
另外,外侧壁11在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稍稍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再次向下方延伸。另外,如图8所示,外侧壁11的下端部再次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形成大致呈字母L形的弯曲部13。同样,如图8所示,内侧壁12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曲,形成大致呈倒L形的弯曲部14。
还有,如图8所示,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与线材制成的变形限制部件60抵接。该变形限制部件60抵接于外侧壁11的侧表面(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表面),限制外侧壁11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弯曲变形。如图5与图6所示,变形限制部件60固定于椅座框架CF的侧框架f1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如此,通过使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与变形限制部件60抵接,从而有效地抑制外侧壁11的下端部的移动(窜动)。
还有,如图8所示,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与导轨支架20中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支架侧壁25抵接。严谨地讲,是外侧壁11的下端部形成的弯曲部13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部分与导轨支架20中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支架侧壁25(更准确地说是支架侧壁25中间断设置的下垂部25a)抵接。如此,通过使外侧壁11的下端部在弯曲部13与导轨支架20的支架侧壁25抵接,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外侧壁11的下端部的移动(窜动)。
另外,如图8所示,内侧壁12的下端部与线材制成的配线限制部件65卡合。配线限制部件65是为了限定椅座S1内配设的配线(未图示)的路径而设置的金属制的线状部件。另外,配线限制部件65固定于椅座框架CF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另外,配线限制部件65的下端部配置于在宽度方向内侧与导轨支架20邻接的位置,如图8所示,配线限制部件65的下端部贴合于内侧壁12的下端部形成的弯曲部14的角部。从而,与外侧壁11相同,内侧壁12的下端部的移动(窜动)也被有效地抑制。
另外,如上所述,本座椅S具有闭锁机构,在上导轨R2位于最前方位置时,闭锁机构限制椅背S2的转动动作。另外,闭锁机构的结构要素包括在上导轨R2滑动移动至最前方位置时产生动作的动作体。下面,对本座椅S所具有的动作体(下面称为动作体80)以及其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
动作体80由长条状的金属板形成,配置于上导轨R2的上方位置。另外,动作体80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动作体80受到未图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通常时,由该作用力保持在基准位置(图7中虚线所示的动作体80的位置)。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动作体8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矩形的卡孔81。在该卡孔81的底部卡合着经由上导轨R2的方筒状部r23上形成的切口r24伸出方筒状部r23之外的突出部r25。另外,如上所述,若上导轨R2滑动移动至最前方位置,则突出部r25由待机位置沿着切口r24移动至偏移位置。此时,突出部r25与卡孔81的底部维持卡合状态。因此,动作体80被突出部r25向着该突出部r25移动的方向拉动。其结果是,动作体80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基准位置向目标位置(图7中实线所示的动作体80的位置)移动。
并且,通过使动作体80由基准位置向目标位置移动,从而使连接动作体80与闭锁机构的传动单元的配线H受到牵拉。
另外,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本座椅S中,动作体8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导轨支架20的上壁21的正下方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导轨支架20的支架侧壁25之间。由于是这样的配置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导轨支架20的内部空间来配置动作体80。
另外,如图6至图8所示,在导轨支架20的内侧配置着罩支架70。该罩支架70相当于用于保护动作体80的护罩,其配置成,从下方覆盖动作体80。另外,罩支架70由被弯折加工成截面形状大致呈字母U形的金属板构成。
罩支架70被螺栓等紧固部件固定于导轨支架20。在本座椅S中,罩支架7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动作体80的正下方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被夹持在导轨支架20的支架侧壁25之间的位置。即,动作体80被配置在导轨支架20与罩支架70所围成的空间内,从而,受到罩支架70的保护。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座椅S中,动作体8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置于罩支架70的上表面。即,罩支架70除了具有护罩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支承动作体80使其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支承部件的功能。
另外,在本座椅S中,如图8所示,罩支架7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向上方弯折的竖立部70a。该竖立部70a与导轨支架20的支架侧壁25连接。换言之,导轨支架20的各支架侧壁25在其内侧面与罩支架70的位于宽度方向端部的竖立部70a抵接。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由罩支架70抑制各支架侧壁25向内侧的倒伏。即,罩支架70还具有抑制导轨支架20变形的部件的功能。
再者,在本座椅S中,罩支架70还具有在将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时对上导轨R2进行定位的部件的功能。下面对用于使罩支架70起到定位部件的功能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罩支架70的下表面中,从宽度方向中央稍稍靠内侧的位置到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位置之间的整个区域(相当于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一端侧的区域),形成向下方隆起呈凸出状的隆起部71。如图7所示,该隆起部71从罩支架70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之间连续形成。如此,通过从罩支架70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隆起部71,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罩支架71的刚性。
另外,在罩支架71的下表面中,上述隆起部71之外的区域的大部分是平坦表面,在本座椅S设置于车厢内的状态下大致呈水平面。另外,在罩支架71的下表面中,将在宽度方向上位于隆起部71的外侧并且与隆起部71邻接的区域称为邻接区域72。
在隆起部71中,位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表面(外侧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大致垂直于邻接区域72。即,隆起部71的外侧面与邻接区域72形成大致为直角的角部。通过形成这样的角部,从而能够用罩支架70对上导轨R2进行定位。
具体而言,在将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时,设置上导轨R2,使在上导轨R2的上端部形成的方筒状部r23位于导轨支架20的前壁22与后壁23之间。此时,方筒状部r23的上端面(顶面)与罩支架70的下表面中的邻接区域72抵接。从而,使上导轨R2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另外,方筒状部r23的侧表面(严谨地说是与隆起部71相向的表面)与隆起部71的外侧面抵接。从而,使上导轨R2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
按照以上这样,通过使上导轨R2抵接于隆起部71的外侧面以及邻接区域72,从而使上导轨R2在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被定位,在此状态下,使上导轨R2被安装于导轨支架20。如此,在将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时,预先对上导轨R2进行定位,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上导轨R2安装于导轨支架20。另外,将罩支架70作为定位用的配件使用,从而与另外设置定位用的配件的情况相比,配件数量较少,能够以更加简单的结构进行上导轨R2的定位。
为了将罩支架70作为定位用的配件使用,在罩支架70的下表面形成隆起部71,在本座椅S中,在罩支架70的下表面中,仅在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设置隆起部71。即,本座椅S所具有的罩支架70中,仅在罩支架70的下表面中的一处位置形成隆起部71。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罩支架71的下表面中的宽度方向内侧区域与宽度方向外侧区域分别设置隆起部71。在这样的结构中,两个隆起部71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配置,通过使方筒状部r23嵌入隆起部71之间,从而使上导轨R2被定位。然而,若通过使方筒状部r23嵌入隆起部71之间来定位上导轨R2的话,例如,在产生方筒状部r23的长度(特别是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设计尺寸长等的误差时,难以将方筒状部r23嵌入隆起部71之间。因而,从作业性方面考虑,以采用本座椅S的结构为佳。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座椅S中,隆起部71从罩支架71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71,并且能够显著地提高罩支架70的刚性。另外,作为与本座椅S不同的结构,可以考虑采用图9所示的变形例。即,如该图9所示,在罩支架71的下表面中,可以沿着前后方向间断地形成排成一列的多个隆起部71。采用这样的结构,与隆起部71从罩支架70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的情况相比,在隆起部71的形成容易性这一点上不佳,但是能够降低罩支架70的重量,实现轻量化。
另外,在本座椅S中,罩支架70具有保护动作体80的功能、支承动作体80的功能以及对上导轨R2进行定位的功能。另外,可以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使罩支架71还具有新的功能,作为这样的结构,可以考虑采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下面参照图10对该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对图10所示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已经说明的本座椅S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罩支架170的截面形状呈翻转90度后的字母S形。即,罩支架170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形成向上方竖立的竖立部170a。另外,在罩支架170的下表面中,在宽度方向内侧的区域形成隆起部171。
另外,罩支架17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形成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170b。如图10所示,该下方延伸部170b抵接于导轨支架20的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支架侧壁25(严谨地说是下垂部25a),比该支架侧壁25的下端更向下方位置延伸。另外,如图10所示,在隔着支架侧壁25与延伸部170b处于相反侧的位置,导轨罩10的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与支架侧壁25抵接。
并且,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导轨罩10的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中,与导轨支架20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支架侧壁25抵接的部位固定于,在其相反侧与支架侧壁25抵接的罩支架170的下方延伸部170b。即,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罩支架170具有固定导轨罩10的下端部的功能。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配件数量,使座椅的结构更加简单化。
另外,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导轨罩10的外侧壁11的下端部中,位于最下方的部分具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3。并且,如图10所示,外侧壁11在弯曲部13中的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部分与罩支架170的下方延伸部170b抵接。从而,与之前所说明的结构(本座椅S的结构)相同,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外侧壁11的下端部的移动(窜动)。即,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罩支架170还具有抑制导轨罩10的外侧壁11的下端部的窜动的功能。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
固定导轨,其固定于车身地板;
可动导轨,其沿着该固定导轨进行滑动移动;
座椅主体,其在下部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可动导轨的支架,并且该座椅主体与所述可动导轨一起进行滑动移动;
功能解除部,其使对角度锁定解除操作柄的操作无效;
动作体,其配置于所述支架中的固定于所述座椅主体下部的部分的下方,在所述可动导轨滑动移动至规定位置时,该动作体动作,使所述功能解除部被驱动;
护罩,其用于保护所述动作体而配置于所述动作体的下方;
所述动作体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卡孔,
在所述可动导轨上设有:切口,其沿前后方向形成;突出部,其从所述可动导轨的内部经由所述切口向外伸出而卡合于所述卡孔,
若所述可动导轨滑动移动至所述规定位置,则所述动作体被所述突出部拉动而动作,使所述功能解除部被驱动,
在所述护罩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隆起的隆起部,
所述可动导轨以抵接于所述隆起部以及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中邻接所述隆起部的区域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导轨沿着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可动导轨沿着所述固定导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移动,
所述隆起部形成于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中的位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隆起部从所述护罩的下表面的前端到后端连续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护罩的下表面以沿着所述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间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隆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座椅主体的下部设有覆盖所述支架的罩部件,
所述罩部件中的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侧壁固定于所述护罩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外侧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
所述罩部件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所述侧壁的下端部与所述外侧端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部件中,于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所述侧壁的下端部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弯曲的弯曲部,所述侧壁的下端部于所述弯曲部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部分与所述外侧端部抵接。
CN201610210995.3A 2015-04-14 2016-04-06 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06042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2838 2015-04-14
JP2015082838A JP6226906B2 (ja) 2015-04-14 2015-04-14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992A CN106042992A (zh) 2016-10-26
CN106042992B true CN106042992B (zh) 2018-09-11

Family

ID=57423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0995.3A Active CN106042992B (zh) 2015-04-14 2016-04-06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26906B2 (zh)
CN (1) CN1060429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38459A (ja) * 2017-08-28 2019-03-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70027U (zh) * 1985-10-23 1987-05-02
JPH02100837U (zh) * 1989-01-30 1990-08-10
FR2777835B1 (fr) * 1998-04-23 2000-07-21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Glissiere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e telle glissiere
US6059345A (en) * 1998-06-18 2000-05-09 Tachi-S Co., Ltd. Slide rail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US6264159B1 (en) * 2000-01-05 2001-07-24 Pro-Glory Enterprises Co., Ltd. Universal car seat-adjusting slide rail structure
KR100361982B1 (ko) * 2000-09-22 2002-11-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시트트랙의 강도보강구조
JP4770835B2 (ja) * 2005-07-14 2011-09-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移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992A (zh) 2016-10-26
JP2016199232A (ja) 2016-12-01
JP6226906B2 (ja)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9938B2 (ja) 車両後部の側部パネルの補強構造
JP2007152998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EP2957456A1 (en) Vehicle seat
CN106042992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5882459B (zh) 座椅导轨结构
JP2007276628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201608848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11453319B2 (en) Conveyance seat with a slide rail including a lower rail and an upper rail
JP693045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168343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
JP4742565B2 (ja) 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配設構造
JP439656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支持部の構造
JP2008110636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613731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支持構造
JP2008284950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920252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08105507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93575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657512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JP2014210536A (ja) シート装置
JP676663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8105508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9040250A (ja) 車両の車室後部構造
JP630398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6144155B2 (ja) 車室フロアの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