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953A - 试样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试样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92953A
CN105992953A CN201480055753.0A CN201480055753A CN105992953A CN 105992953 A CN105992953 A CN 105992953A CN 201480055753 A CN201480055753 A CN 201480055753A CN 105992953 A CN105992953 A CN 105992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guide assembly
pair
switching mechanism
sampl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57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92953B (zh
Inventor
花谷智则
芥雄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Re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19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873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19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249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92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2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92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2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7/00Details of radiation-measuring instruments
    • G01T7/08Means for conveying samples receiv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TMEASUREMENT OF NUCLEAR OR X-RADIATION
    • G01T1/00Measuring X-radiation, gamma radiation, corpuscular radiation, or cosmic radiation
    • G01T1/16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 G01T1/20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 G01T1/204Measuring radiation intensity with scintillation detectors the detector being a liqui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3Sample carriers with closing or sealing means
    • G01N2035/0405Sample carriers with closing or sealing means manipulating closing or opening means, e.g. stoppers, screw caps, lid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06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 G01N2035/041Individual bottles or tubes lifting items out of a rack for acce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01Sample carriers, cuvettes or reaction vessels
    • G01N2035/0412Block or rack elements with a single row of samples

Abstract

设置于支架的各接合器具有构成开闭机构的一对臂。在搬运支架时,引导组件进入支架所具有的一对腿部之间。通过使开闭机构与引导组件抵接,从而开闭机构进行开闭动作。当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从试样收容部向升降机构转交测定前的试样容器。在测定后的试样容器返回试样收容部之后,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

Description

试样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样测定装置,特别是涉及利用液体闪烁器(liquidscintillator)对试样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测定的试样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试样测定装置是对多个试样单独进行测定的装置。作为代表性的试样测定装置,可以列举出液体闪烁计数器。液体闪烁计数器具有:对保持有多个试样容器的支架进行搬运的支架搬运机构;对由各试样容器内所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光进行测定的测定单元;以及在支架与测定室单元之间对试样容器进行搬运的容器搬运机构等。在试样容器内,除液体试样以外,还放入有液体闪烁器。当从试样中的放射性物质放出放射线(例如β射线)时,通过该放射线使液体闪烁器发光。通过构成测定单元的一对光电增倍管(photomultiplier tube)来检测该光。
一般,需要在收容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的测定室的周围设置用于屏蔽外来放射线的屏蔽构造。这种屏蔽构造由非常重的金属构成。因此,与在支架载置面的上方设置屏蔽构造体相比,优选在支架载置面的下方设置屏蔽构造体。另外,在采用从支架向上方搬运试样容器的方式的情况下,在测定中在升降路内存在支承试样容器的轴,因此存在难以进行升降路的遮光的问题。因此,希望在比支架载置面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测定室,并且从支架向下方拉出试样容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液体闪烁计数器。在该液体闪烁计数器中,在搬运支架的搬运台的上方设置有测定室。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能够用于液体闪烁计数器等的支架搬运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78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76666号公报
若为了从支架向下方拉出试样容器而设置复杂的机构,则存在成本提高的问题。在试样测定装置中设置有多个驱动源,希望减少驱动源的个数。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试样测定装置中,通过简单的机构从支架向下方拉出试样容器。或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通过专用的驱动源以及专用的控制部就能够进行试样容器的保持以及释放。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1)本发明的试样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其具有试样收容部,该试样收容部具备开闭机构;支架搬运机构,在该支架搬运机构的搬运面上搬运所述支架;引导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搬运面上,在搬运所述支架时进入所述支架的下部而使所述开闭机构进行开闭动作;以及升降机构,在所述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下,所述升降机构在所述试样收容部与设置在比所述搬运面靠下方的位置的试样测定室之间搬运试样容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支架的搬运而使引导组件进入支架的下部,通过引导组件而使设置于试样收容部的开闭机构动作。在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下,从试样收容部向升降机构转交测定前的试样容器,另外,测定后的试样容器从升降机构返回试样收容部。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试样测定室设置在比搬运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无需将非常重的屏蔽构件设置在较高的位置。另外,也容易进行供试样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路的遮光。由于引导组件在支架的下部使开闭机构动作,因无需设置从支架的外侧向支架的内部传递开闭驱动力的构件。
优选的是,通过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引导组件的相对运动引起所述开闭机构的开闭动作。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支架搬运机构所生成的支架搬运力的一部分使开闭机构进行打开动作。因此,无需为了进行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而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以及专用的控制部。由此能够简化结构。为了使开闭机构进行闭合动作,优选利用在开闭机构的打开动作中积蓄的弹力。当然,也可以利用支架搬运力的一部分来进行闭合动作。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组件具有:前侧形态,其用于在进行所述相对运动时与所述开闭机构接触,从而使所述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以及后侧形态,其用于在进行所述相对运动时与所述开闭机构接触,从而使所述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恢复至闭合状态,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执行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在所述打开状态下解除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开闭机构与引导组件接触而使开闭机构进行动作。将引导组件的整体形状设定为,分别在所希望的时机进行所希望的打开动作以及闭合动作。前侧形态是在搬运支架时首先进入支架的下部的部分的形态,后侧形态使与前侧形态相反侧的形态。
优选的是,所述前侧形态具有对所述开闭机构施加按压力的一对前侧斜面。根据该结构,当开闭机构一边与一对前侧斜面接触一边进行前进运动时,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逐渐向打开状态变化。一对前侧斜面发挥将长边方向的力转换为朝向短边方向两侧的力的作用。通过适当地设定一对前侧斜面的角度,能够调整打开速度。优选的是,一对前侧斜面具有线对称的形态。优选的是,在前侧形态中,短边方向的宽度从长边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而逐渐增大。
优选的是,所述后侧形态具有允许所述开闭机构的复原运动的一对后侧斜面。即,当开闭机构一边与一对后侧斜面接触一边进行前进运动时,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逐渐向闭合状态变化。在该情况下,为了维持开闭机构与一对斜面的抵接状态,优选在开闭机构本身设置用于产生弹性复原力的机构。在该情况下,一对后侧斜面发挥与长边方向的位置相应地限制或者调整朝向短边方向的闭合动作的速度的作用。优选的是,一对后侧斜面具有线对称的形态。优选的是,在后侧形态中,短边方向的宽度从长边方向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组件具有中间形态,该中间形态设置在所述前侧形态与所述后侧形态之间,用于维持所述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所述中间形态具有形成所述试样容器的升降路的上端部分的开口。将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的打开宽度设定为,试样容器落入开口内并且从开口接收试样容器。优选的是,在支架上预先设置通路等,以便在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下,在开闭机构与支架的横向宽度(短边方向的宽度)相比向两外侧突出的情况下,允许开闭机构的突出。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组件包括:前侧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前侧,在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消失之后,从下方暂时支承所述试样容器的下表面;以及后侧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后侧,在重新开始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之前,从下方暂时支承所述试样容器的下表面。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开口附近的试样容器的脱落或者无用的姿态变化,另外,能够防止开口里侧的试样容器的脱落或者无用的姿态变化。优选的是,将各突出部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分(以及后侧部分)形成为锥面。
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机构具有头,该头具备载置所述试样容器的载置面,在所述头插入到所述开口的状态下,所述载置面定位在与所述前侧突出部以及所述后侧突出部的上表面水平面实质相同的高度。优选的是,将各突出部、头的高度、形态设定为,各突出部、头不会与试样容器的下部钩挂。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具有长边方向和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所述支架具有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所述引导组件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与所述一对腿部之间的间隙实质相等。根据该结构,当引导组件插入一对腿部之间时,通过引导组件限制支架的姿态变化。换句话说,确定支架的姿态以及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组件具有一对锥面,该一对锥面用于在所述引导组件进入所述一对腿部时进行所述短边方向上的定心。根据该结构,即使支架的行进方向产生偏移,也能够强制地使其方向成为适当的方向。由此,能够使开闭机构的动作适当化,能够容易地将试样容器始终定位于适当的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具有:沿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试样收容部;以及在与所述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各所述试样收容部分别具有所述开闭机构,在朝向所述长边方向搬运所述支架的搬运过程中,所述引导组件一边通过所述一对腿部之间,一边使多个所述开闭机构依次进行开闭动作。根据该结构,通过搬运支架,能够依次使开闭机构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开闭动作。
(2)优选的是,试样处理装置包括:支架,其是对沿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试样容器进行保持的构件,且具有在与所述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搬运机构,其在沿X方向延伸的搬运路线上使所述长边方向与所述X方向一致并且搬运所述支架;引导组件,其为设置于沿所述X方向延伸的搬运路线上且进入所述一对腿部之间,且具有与所述X方向平行的基准面;以及按压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引导组件的一侧,通过对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由此使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基准面紧贴,由此形成所述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的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当按压单元对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时,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基准面紧贴。由于基准面是与X方向平行的面,因此能够通过该紧贴使支架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高精度地一致。另外,在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基准面紧贴的状态下,Y方向上的支架位置也自然地适当化。即,根据上述结构,基本上只要调整引导组件的位置以及姿态就能够容易地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
优选的是,所述引导组件设置在进行测定对象试样容器的存取的位置,在所述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的状态下进行所述测定对象试样容器的存取。
优选的是,所述测定对象试样容器定位于所述X方向的基准位置,所述基准面是从所述X方向的基准位置向所述X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扩展的面,所述按压单元包括:第一接触部,其在比所述X方向的基准位置靠所述X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对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第一按压力;以及第二接触部,其在比所述X方向的基准位置靠所述X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对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第二按压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在X方向的基准位置的前后对支架产生按压力,使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基准面可靠地紧贴。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可以构成为与支架连续地接触,也可以构成为间断地接触。在前者的情况下,优选将各接触部构成为,在支架沿X方向运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变小。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设置有在支架停止时使两个接触部进行前进运动的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接触部是第一辊,所述第二接触部是第二辊。根据该结构,能够形成紧贴状态,并且在支架沿X方向运动时使滑动阻力非常小。优选的是,基准面是与X方向平行的完全的平面。优选的是,在该基准面的前端侧以及后端侧形成有锥面。
优选的是,所述按压单元包括:第一可动构件,其具有将所述第一辊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一前端部和与该第一前端部相反侧的第一后端部;第二可动构件,其具有将所述第二辊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二前端部和与该第二前端部相反侧的第二后端部;以及弹性构件,其对所述第一可动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可动构件施加弹力。
优选的是,所述按压单元具有共用旋转轴,该共用旋转轴形成所述第一可动构件的旋转轴以及所述第二可动构件的旋转轴,所述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后端部与所述第二后端部之间。根据该结构,通过单一的弹性构件产生的弹力经由两个可动构件向两个辊传递。由此能够简化机构。另外,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容易地均衡两个辊产生的按压力。
优选的是,在与所述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所述第一辊的旋转中心以及所述第二辊的旋转中心均设置在与所述共用旋转轴相比距所述引导组件较远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将一方的腿部的前端部分收容在第一辊与基准面之间时的阻力。在将支架返回搬运的情况下,或者为了产生均衡的按压力,优选对于第二辊的旋转中心也设定负偏移。
优选的是,在所述支架与试样测定室之间设置有使所述测定对象试样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路,所述引导组件具有构成所述升降路的上端部的开口。根据该结构,升降路与引导组件实际上被物理性地一体化,从而容易相对于升降路对支架适当地进行定位。根据这种支架的定位,获得不易受到搬运面上的壁构件、分隔构件等的加工误差、组装误差等影响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试样测定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试样测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试样测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支架的第一立体图。
图5是支架的第二立体图。
图6是支架主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7是支架主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8是接合器的第一立体图。
图9是接合器的第二立体图。
图10是附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11是附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12是附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支架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限位器的非工作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限位器的工作状态的图。
图16是下端单元的动作说明图。
图17是示出臂的打开状态的图。
图18是引导组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19是引导组件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朝向X搬运路线的支架投入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试样容器的交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试样容器的交接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示出试样容器的交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按压单元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25是按压单元的第一放大立体图。
图26是按压单元的第二放大立体图。
图27是用于对按压单元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示出头上升状态的XZ剖视图。
图29是示出试样容器的交接状态的XZ剖视图。
图30是示出试样测定状态的XZ剖视图。
图31是示出头上升状态的YZ剖视图。
图32是示出闸门动作状态的YZ剖视图。
图33是示出试样测定室下部的遮光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34是闸门机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35是闸门机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6是闸门机构的剖视图。
图37是示出另一接合器的第一立体图。
图38是示出另一接合器的第二立体图。
图39是对另一接合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0是对另一接合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A)试样测定装置的概要(图1-3)
在图1中示出本发明的试样测定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试样测定装置是闪烁计数器。闪烁计数器使用液体闪烁器来测定试样所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当然,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试样测定装置。
图1是示出试样测定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简图。X方向是第一水平方向,Y方向是第二水平方向,Z方向是垂直方向。试样测定装置10具有搬运台12,该搬运台12具有在X方向以及Y方向上扩展的搬运面。在搬运台12上搬运多个支架1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搬运台12上设置有Y搬运路16、X搬运路20、Y搬运路18以及其他X搬运路。搬运机构16A是用于在Y搬运路16上沿Y方向朝正方向搬运支架14的机构。搬运机构18A是用于在Y搬运路18上沿Y方向朝反方向搬运支架14的机构。图1中未示出对于用于在X搬运路20上沿X方向朝正方向搬运支架14的机构。同样,在图1中也未示出用于在其他X搬运路上沿X方向朝反方向搬运支架14的机构。
支架14具有长边方向以及短边方向。长边方向是多个收容部24排列的方向。短边方向是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各收容部24中保持有试样容器22。试样容器22例如是小药瓶、试管等。试样容器22包括主体22A和盖22B。在主体22A中收容有液体试样22C。在主体22A中还收容有用于测定液体试样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液体闪烁器。一般,液体闪烁器是接收放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是β射线)并产生发光的物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之后详述那样,相对于支架主体,在每个收容部24上装配有接合器。开闭机构26实现作为接合器的功能。即,支架14具有与多个收容部24对应的多个开闭机构26。各个开闭机构26具有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在闭合状态下保持试样容器22,在打开状态下解除试样容器22的保持而释放试样容器22。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支架14向下方拉出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22。
在搬运台12的X搬运路20上,在进行对象容器的存取的位置固定地设置有引导组件30。引导组件30是从支架14的下部进入的构件,具体地说,引导组件30是进入支架14所具有的一对腿部之间且用于对各开闭机构26施加打开力的构件。另外,引导组件30是与后述的按压单元32配合而用于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的构件。引导组件30在其中央具有沿垂直方向贯通的开口,该开口相当于升降路28的上端部。升降路28是支架14与试样测定室34之间的用于供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升降运动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组件30高精度地定位于这种升降路28。换言之,如之后说明那样,引导组件30与构成升降路28的构造体物理性地一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在各个试样容器的存取时使支架14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而设置有按压单元32。按压单元32对支架14所具有的一对腿部内的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由此,使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引导组件30所具有的基准面紧贴。通过形成这种紧贴状态,从而使支架14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
在进行试样测定时,在试样测定室34内收容有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36。为了进行试样容器36的升降而设置有升降机构40。能够通过升降机构40使试样容器36在升降路28内沿上下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升降机构40具备轴43、设置于该轴43的上端部的头44、以及驱动轴43的滑动机构46等。如之后说明那样,在进行支架14与头44之间的试样容器的交接时,头44插入形成于引导组件30的开口内。在这种状态下,定位于开口的正上方的收容部24上设置的开闭机构26成为打开状态。详细而言,在支架14的搬运过程中,开闭机构26与引导组件30接触,开闭机构26从引导组件30承受水平方向的打开力而形成打开状态。
试样测定室34搭载于基体48上。当在收容于试样测定室34内的试样容器36内产生发光时,通过一对光电增倍管38来检测该光。一对光电增倍管38设置为用于执行所谓的符合计数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试样测定室34的下部设置有特别的遮光构造50。通过该遮光构造50阻止外来光通过轴43的表面进入试样测定室34内。遮光构造50以跨越头44的下表面与其下表面所接触的基体48的上表面的方式设置。在头44内也设置有规定的遮光构造。对于它们之后详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试样测定室34设置于搬运台12的下方。因此,获得能够将设置于试样测定室34的周围的非常重的屏蔽构件配置在搬运台12的下侧的优点。另外,如以下说明那样,在进行试样测定时,对于在升降路28上的规定位置处进行外来放射线的屏蔽以及外来光的屏蔽的情况,由于在该位置处不存在轴43,因此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进行它们的屏蔽。
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升降路28中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设置有闸门机构42。本实施方式中的闸门机构42包括上侧闸门机构以及下侧闸门机构,即实现了两重闸门机构。上侧闸门机构是将放射线屏蔽构件插入试样测定室34的上侧以便进行外来放射线的屏蔽的机构,下侧闸门机构是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插入遮光板以便阻止来自上方的外来光的进入的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试样测定装置10中,在X搬运路20上以使长边方向与X方向一致的姿态间歇地沿X方向输送支架14。在该情况下,引导组件30进入支架14的下部,设置于各收容部24的开闭机构26依次工作。在各个收容部24的中心线与升降路28的中心线一致的状态下使支架14停止。在该状态下,测定前的试样容器从支架14被送入试样测定室34内。在测定结束后,测定后的试样容器36返回原来的试样容器收容部。之后,随着支架14的搬运,在接收试样容器的收容部24中,开闭机构26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恢复。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在每个收容部24中反复执行。
图2是图1所示的试样测定装置的俯视图。如以上说明那样,支架14在搬运台12上沿水平方向被搬运。作为支架14的搬运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Y搬运路16、X搬运路20、Y搬运路18以及X搬运路50。通常在搬运台12上配置有多个支架14,各支架14在各搬运路上依次被搬运。
X搬运路20的中央位置成为进行试样容器的存取的基准位置。引导组件30设置为引导组件30的中心与基准位置一致。在引导组件30的附近,设置有发挥朝向支架14的按压作用的按压单元32。在X搬运路20上,以支架14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并行的方式,通过搬运机构52沿X方向搬运支架14。搬运机构52具有爪构件54。如之后说明那样,将爪构件54的前端钩挂在支架14所具有的突出部分,并且沿X方向移送该爪构件54。由此,支架14沿X方向被搬运。爪构件54构成为,即使在其前端部分与支架14卡合的状态下,也不会妨碍各开闭机构的动作。
在相反侧的X搬运路50中,也为了沿X方向搬运支架14而设置有搬运机构56。搬运机构56具有与搬运机构52基本相同的结构。在X搬运路50上,设置有相当于引导组件30的构件,配置有具有与按压单元32相同结构的按压单元。
在图3中将搬运台的一部分以立体图示出。如上述那样,在Y搬运路16上,沿Y方向搬运支架14。在该情况下,支架14以支架14的短边方向朝向Y方向的方式并行运动。在X搬运路20中,以支架14的长边方向朝向X方向的方式搬运支架14。为了在试样容器的存取时使支架14的长边方向与X方向严格一致,上述的按压单元32向引导组件30侧按压支架14所具有的一方的腿部。
在X搬运路20上的基准位置设置有引导组件30。图在3中,形成升降机构的一部分的头进入引导组件30所具有的开口内。换句话说,在图3中,头处于浮起的状态。搬运机构52如上述那样具有爪构件54。
(B)支架以及接合器(图4-17)
接下来对支架以及接合器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从斜上方观察支架14时的状况的立体图。支架14保持沿长边方向(图4中的X方向)整齐排列的多个试样容器。支架14包括支架主体58、以及拆装自如地安装于支架主体58的多个接合器60。在支架14上设置有多个收容部24,且针对每个收容部24设置有接合器60。接合器60如之后详述那样具有环状框66和从该环状框66向下方伸长的一对臂70、72。臂70以及臂72作为整体而构成上述的开闭机构。
支架14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64A、64B。各个腿部64A、84B分别沿长边方向伸长。在一对腿部64A、64B之间构成用于使引导组件通过的空洞部。空洞部的前侧以及后侧均开口。在支架14的前端设置有突出部分58A。爪构件所具有的前端插入突出部分58A所具有的支架开口。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使用除长边方向以外在短边方向上也排列有多个收容部的支架。
图5是示出从斜下方观察支架14时的状况的立体图。如上述那样,支架主体具有一对腿部64A、64B。接合器60具有环状框66和在短边方向上分离配置的一对臂70、72。一对臂70、72具有一对下端构造体74、76,它们构成开闭机构26的主要部分。
在图6中示出从斜上方观察时的支架主体58。支架主体58具有沿长边方向整齐排列的多个收容孔24A。在各收容孔24A的短边方向两侧设置有一侧面构造和另一侧面构造。一侧面构造和另一侧面构造具有对称的形态,因此以一侧面构造为代表对其形态进行说明。在收容孔24A的一侧设置有沿垂直方向伸长的侧板78。在相邻的两个侧板78之间,或者跨越两个侧板78而存在有构成为厚壁的肋。侧板78的实质部分构成为薄壁部分。在侧板78的上部设置有上侧开口82,在侧板78的下部形成有下部开口84。上部开口82以及下部开口84分别是在短边方向上贯通的开口。在图7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时的支架主体58。
接下来,使用图8至图17对接合器的结构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8中示出从斜上方观察接合器60时的状况。接合器60如上述那样包括环状框66和从该环状框66向下方伸长的一对臂70、72。环状框66与收容孔相对应地具有环状的形态,具备肋等。一对臂70、72在短边方向(图8中的Y方向)上分离,在一对臂70、72之间收容有试样容器。臂70与臂72具有相互对称的形态。在此,着眼于臂72。该臂72具有与环状框66连结的上端部分86、设置在上端部分86的下侧的作为屈曲部的波状部分88、以及设置在波状部分88的下侧的下端部分90。下端部分90具有向内侧弯折的钩部分92。将之后说明的附件装配于两个臂70、72各自的钩部分92,由此构成之后详述的两个下端构造体74、76。波状部分88具有蛇纹形态。当向钩部分92施加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打开力时,通过该力使臂70以波状部分88中心而屈曲。与此同时,臂72也相同地变形。由此两个臂70、72形成为向短边方向打开的状态。波状部分88构成为弹性部,由于它们发挥弹性复原力,因此当对两个臂70、72施加水平方向的打开力时,通过上述的弹性复原力而使两个臂70、72恢复至原形。换句话说,两个臂70、72成为闭合状态。
在图9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接合器时的状况。如上述那样,接合器60具有两个臂70、72,两个臂70、72具有钩部分92。在本实施方式中,钩部分92具有钩基体92A,该钩基体92A是弯折的部分且构成台座面。钩基体92A从上方观察时具有U字形状。在钩基体92A上设置有沿垂直方向伸长的接触部92D。该接触部92D从上方观察时具有半圆筒形状或者D字形状。在支架的运动过程中,当接触部92D与形成于引导组件的斜面接触时,由此产生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打开力。在钩基体92A的下方设置有连接器92E,其固定于接触部92D。连接器92D具有矩形的形态,利用连接器92D装卸自如地安装附件。在臂70、72的下端部分形成有从X方向观察时具有L字形状的L状槽92F。
图10是安装于接合器的主体的附件的第一立体图。在图10中示出从斜上方观察附件96时的状况。
在图10中,附件96具有与图8以及图9所示的钩部分连结的连结构造98。连结构造98构成连结端,具体地说,连结构造98具有下板106和上板108。下板106和上板108之间是狭缝110,图9所示的连接器插入至该狭缝110内。在图10中,在狭缝110内设置有未图示的突起,该突起嵌入连接器所具有的开口内。由此,附件96被装配于接合器的主体。
在连结构造98的上方设置有作为可动片的座板102。座板102构成接触端部,其上表面作为座面而发挥功能。即,试样容器的下表面载置于座板102上。
在连结构造98与座板102之间设置有具有C字形状的C字状臂100。C字状臂100作为弹性变形部而发挥功能。在自然状态下,座板102形成为倾斜姿态。当经由试样容器从上方对座板102施加按压力时,C字状臂弹性变形以吸收该按压力。在该状态下,座板102形成为水平姿态。
在座板102的右端以及左端设置有向下方伸长的一对限位片104A、104B。随着座板102的上下运动,一对限位片104A、104B进行上下运动。因此,当座板102向下方下降时,限位片104A、104B也向下方运动,它们的下端位置进一步降低。其结果是,如之后说明那样,即使下端构造体欲向水平方向外侧运动,但限位片104A、104B与接合器主体碰撞而阻止下端构造体的打开运动。
在图11中示出附件96的第二立体图。即,在图11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时的附件96。如上述那样,附件96具有连结构造98、C字状臂100以及座板102。在座板102的右端以及左端设置有一对限位片104A、104B。也可以将接合器的主体与附件一体地构成。
使用图12至图17对接合器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对接合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接合器安装于支架主体。臂70、72具有下端构造体74、76。各个下端构造体74、76分别具有附件96。在图12中,用附图标记96A表示处于变形前的倾斜姿态的附件,用附图标记96B表示处于变形后的水平姿态的附件。
在将试样容器放入收容部内的状态下,一对附件的座板与试样容器的下表面抵接。由此,试样容器从下方被支承。在这种情况下,如用附图标记96A表示那样,各附件的座板处于浮起状态,两个臂处于闭合状态。
在这种闭合状态下,当从上方向下方对试样容器施加过大的按压力111时,通过该按压力111,附件如用附图标记96B表示那样变形。具体地说,各个附件的座板向下方下降而形成为水平姿态。与此同时,安装于座板的限位片104A、104B向下方运动。另一方面,通过来自上方的按压力,两个臂70、72欲向两者分离的方向即打开方向运动(参照附图标记112)。然而,由于限位片104A、104B与座板一起向下方下降,因此即便下端构造体74、76欲通过形成于支架主体的下侧开口而向外侧伸出,但限位器104A、104B与腿部64A、64B的内表面碰撞而阻止这种打开运动112。即,在通过按压力进行打开运动时,下端构造体74、76不会通过下侧开口向支架主体的外侧伸出,而维持试样容器的保持。在试样容器中收容有包含放射性物质的液体试样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阻止这种试样容器从支架脱落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未产生按压力111的情况下,换句话说,仅对附件施加因试样容器的重量产生的力。在该情况下,如附图标记96A所示那样,各个附件的座板维持浮起姿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限位片104A、104B的下端位置处于上升端,因此在对下端构造体74、76施加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打开力的情况下,允许各个下端构造体74、76通过形成于支架主体的下侧开口向支架主体的外侧伸出。即,允许一对臂的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形。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仅在从引导组件施加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适当的力的情况下,允许下端构造体74、76向支架主体的外侧伸出,另一方面,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异常的力的情况下,通过限位片104A、104B的作用,能够防止一对臂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化。
在图13中示出支架的剖视图。具体地说,示出将接合器安装于支架主体的状态。臂70、72中的波状部分88的一部分收容于用R1表示的上侧开口内。臂70、72的整体除下端构造体74、76以外实际上收容在支架主体的厚壁D1内。即,在臂70、72的变形前的状态下,在臂70、72中不产生从支架主体向其外侧突出的部分。由此,在多个支架的排列状态下,即使特定的支架向长边方向移动,也不会产生阻碍该移动的钩挂。
在不产生来自上方的按压力的通常的闭合状态下,当通过与引导组件的抵接而向下端构造体74、76施加用附图标记114表示的打开力时,下端构造体74、7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运动,下端构造体74、76通过一对下侧开口而向支架的外侧突出。
在图13中,R3表示下侧开口84的垂直方向尺寸。R2表示下侧开口84的主区域的垂直方向尺寸,R4表示下侧开口的副区域的垂直方向尺寸。当在闭合状态下施加打开力114时,下端构造体74、76通过一对下侧开口。另一方面,在从上方产生按压力的情况下,多个限位片向下方下降,即便下端构造体74、76欲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运动,但多个限位片与一对腿部的内表面碰撞而阻止了这种打开运动。使用图14以及图15对该动作进一步进行说明。
在图14中示出限位片未动作的状态。即,在这种情况下,下端构造体76的限位片104A、104B处于浮起的位置,在下侧开口84的主区域的下边水平面与限位片104A、104B的下端水平面之间产生间隙h1。由此,下端构造体76能够通过下侧开口84而向外侧伸出。
另一方面,在图15中示出限位片的动作状态。即,当对下端构造体76施加按压力114时,限位片104A、104B向下方下降,其下端水平面与下侧开口84的主区域的下边水平面相比更低。此时的重叠部分用图15中的Δh表示。在该状态下,即使下端构造体76欲通过下侧开口84向外侧伸出,但限位片104A、104B与腿部64B的内侧碰撞,该运动被可靠地阻止。
在图16中示出将试样容器22收容于支架的状态。在(A)中示出通常状态,在(B)中示出产生了按压力的状态。附图标记74A、76A表示处于变形前的浮起状态的下端构造体,附图标记74B、76B表示处于变形后的下降状态的下端构造体。
在图17中示出臂72的打开状态。随着支架的X方向的行进,通过与引导组件的抵接而对下端构造体施加水平方向的打开力116。由此,如上述那样包括下端构造体在内,臂72的整体进行打开运动。用附图标记76C表示处于打开状态的下端构造体。在这种情况下,臂72以其波状部分为中心而屈曲变形。用附图标记118表示臂72的整体从支架侧面伸出的伸出量。在这样的打开状态下,若为了消除对于试样容器22的下表面的支承作用而在试样容器22的下方不存在任何构件,则如附图标记120所示那样,试样容器22向下方自然落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种打开状态下,试样容器22被载置于头上。
在从支架向头移载试样容器时,一对下端构造体从试样容器的正下方位置向水平方向外侧的退避位置移动。接着,在试样测定后的试样容器返回试样收容部内之后,一对臂恢复至原形。即,一对下端构造体进入试样容器的下侧。由此,通过一对下端构造体支承试样容器22,从而保持试样容器22。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收容部中,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使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另外,在未产生适当的打开力而是产生垂直方向的异常的按压力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多个限位片的作用可靠地阻止不必要的打开运动。由此,能够避免试样容器的脱落。此外,在各臂上设置有弹性变形部,因此,能够通过弹性变形部所发挥的弹性复原力使各臂恢复原形。因此,能够通过各臂自身的作用进行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的转变。根据本实施方式,不需要为了进行一对臂的打开动作而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以及专用的控制部。另外,不需要为了进行一对臂的闭合动作而设置专用的驱动源以及专用的控制部。能够利用支架搬运力的一部分与支架搬运同步地使一对臂进行开闭动作。
(C)引导组件(图18-23)
在图18中将搬运台的一部分以放大俯视图示出。即,在图18中示出引导组件30以及按压单元32。
引导组件30固定地配置于顶架122上。顶架122相当于包括升降路的构造体的顶板。引导组件30具有下层124、上层126、前侧支承板130以及后侧支承板132。其中,上述构件被一体化。下层124以及上层126分别具有沿水平方向延展的平板状的形态。前侧支承板130以及后侧支承板132具有向上方立起的形态。在引导组件30的中央形成有开口128。开口128具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形状。开口128构成升降路的上端部,在图18中,头44插入开口128内。下层124的Y方向的宽度W1与支架所具有的一对腿部之间的间隙大致相同。严格来说,宽度W1比该间隙稍小。在下层124的前端部分(图18中的左端部分)以及后端部分(图18中的右端部分)分别形成有一对斜面134。即,下层124在两个方向上具有前端变尖的形态。下层124所具有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的Y方向的宽度为W2,W1>W2。这样,由于在前端部分构成有一对斜面134,因此在引导组件30进入一对腿部之间的过程中,即便在支架侧产生Y方向的位置偏移,也能够消除该位置偏移。此外,在下层124的后端部分也形成有一对斜面。由此,即便在需要将支架运回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引导组件30从支架的后侧向其下部顺利地插入。
上层126是层叠在下层124的上方的部分,在上层126的前侧部分,以具有较长距离的方式形成有一对斜面136。上层126的前端面的Y方向的宽度为W3。这里,W1>W2>W3。一对斜面136构成为上层126的Y方向的宽度沿着X方向从W3向W1连续地变化。
一对开闭机构所具有的一对接触部与一对斜面136抵接,当一边维持该抵接状态一边使支架进行前进运动时,通过一对斜面136的作用对一对接触部施加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打开力。由此,接合器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层126的后侧部分也形成有一对斜面。通过该后侧的一对斜面,能够缓慢地进行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的恢复,能够防止开闭机构的急剧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上层126的前侧的一对斜面136与后侧的一对斜面具有对称的形态,但也可以将它们构成为非对称。
引导组件30从X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大致分为前侧形态、中间形态以及后侧形态。在此,着眼于上层126,上层126的前侧形态发挥使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变为打开状态的功能。上层126的中间形态发挥维持打开状态的功能。上层126的后侧形态发挥使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恢复至闭合状态的功能。引导组件30整体通过Y方向的中心位置且以与X方向平行的中心线为基准而具有对称的形态。在引导组件30进入支架所具有的一对腿部之间的状态下,进行支架的定心(Y方向的定位)。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开口128的中心位置与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或者收容该试样容器的试样收容部的中心位置在Y方向上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组件30如上述那样固定在包括试样测定室以及升降机构的构造体的顶架122上。引导组件30以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方式配置于搬运台。反过来说,若引导组件30被准确地定位,则不需要对于搬运台本身的精确定位。例如,即便在搬运台产生加工误差、组装误差等,若该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在进行支架与升降机构之间的试样容器的交接时,这种误差不会成为问题。
通过形成于引导组件的前侧的一对斜面136的作用,在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开闭机构对试样容器的下方支承作用消失。若在形成试样容器的底面充分地载置于头44的状态之前,上述下方支承作用消失,则存在产生试样容器的脱落、姿态变化的担心。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组件30上设置有前侧支承板130。前侧支承板130具有从上层12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形态。在开闭机构对试样容器的下方支承作用消失的状态下,前侧支承板130暂时辅助性地发挥对试样容器进行下方支承的功能。前侧支承板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构成斜向下的锥面,防止试样容器的角部分与前侧支承板钩挂。这样,通过在开口128的前侧准备辅助的支承件,能够防止试样容器的脱落、姿态变化,能够将试样容器从支架向头上表面顺利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128的后侧设置有后侧支承板132。后侧支承板132具有与前侧支承板130相同的形态。通过该后侧支承板132,在测定后的试样容器返回收容部内之后的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回到闭合状态的期间,在由头44的上表面产生的下方支承作用部分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后侧支承板132的上表面暂时辅助性地支承试样容器,从而能够防止试样容器的脱落、姿态变化。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组件30,能够利用支架搬运力的一部分对各开闭机构施加朝向水平方向外侧的打开力。由此,无需设置产生这种打开力的专用的驱动源、驱动机构,因此获得能够简化装置结构的优点。另外,能够使各开闭机构的动作时机与基准位置自然地匹配,还获得无需进行控制部的开闭控制的优点。此外,由于引导组件30以其本身作为基准而设置基准位置,因此只要将引导组件30插入支架的一对腿部,就能够进行支架的定心。即,只要将引导组件30插入支架的下部,就能够相对于基准位置对试样容器或者具有试样容器的收容部准确地进行定位。
在图18中,除引导组件30以外,还示出了按压单元32,因此,在此对按压单元32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之后使用图24至图26重新对按压单元32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18中,按压单元32是用于从支架的外侧对支架施加按压力而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单元32具有与支架接触而施加按压力的一对辊138、140。辊138的旋转中心设定于在X方向上从基准位置143向上游侧即前侧离开恒定距离144的地点。辊140的旋转中心设定于在X方向上从基准位置143离开恒定距离144的地点。
如之后说明那样,辊138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一方的可动板的端部,辊140安装于另一方的可动板的端部。用附图标记142表示上述可动板的共用旋转轴。在Y方向上,相对于共用旋转轴142的旋转中心,将各辊138、140的旋转中心设定为距引导组件30较远。即,对各辊138、140的旋转中心施加负偏移。
为了与按压单元32配合地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在引导组件30上形成有基准面。具体地说,形成有基准面124A、126A。基准面124A是下层124的一侧面,基准面126A是上层126的一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基准面124A、126A是与X方向平行的面,且分别是垂直面。两个基准面124A、126A中的基准面124A在X方向上大幅扩展。当引导组件进入支架所具有的一对腿部之间时,一对辊138、140按压一对腿部中的一方的腿部(按压单元32侧的腿部)的外表面。由此,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基准面124A、126A紧贴。基准面是与X方向平行的垂直面,一对腿部的内表面是与长边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因此在内表面与基准面紧贴的状态下,X方向与支架的长边方向平行。同时,支架在Y方向上被定位在规定位置。其结果是,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
在辊138、140的初始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准面124A之间产生恒定的间隙ΔW。这种间隙ΔW根据需要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种间隙ΔW与辊138的负偏移而增大收容一方的腿部的前端部分的角度θ1。或者,减少收容一方的腿部的前端部分时的阻力。通过斜面134的作用与这种开放角度θ1,即便支架在Y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也能够使一方的腿部顺利地插入基准面124A与辊138之间。
如上述那样,在将引导组件30插入一对腿部之间的状态下,从辊138、140对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由此,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基准面124A、126A紧贴。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使支架的位置(特别是Y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按压构件而设置有辊138、140,因此即便在支架向前方被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滑动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单元32向以适当的位置以及朝向配置的引导组件30按压支架,因此即便搬运台存在加工误差、组装误差,也能够相对于基准位置准确地对支架进行定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方向上,辊138、140从基准位置前后以相等间隔设置,因此能够在基准位置的两侧均衡地对支架施加力。即便假设支架存在翘曲,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在有引导组件30的X方向的范围内进行按压,因此能够与该屈曲无关地相对于基准位置对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准确地进行定位。
接着,使用图19至图23对引导组件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9中示出引导组件30的剖视图。如上述那样,引导组件30具有下层124、上层126、前侧支承板130以及后侧支承板132。在图19中,将各构件作为独立构件而示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它们被一体化。前侧支承板130具有上表面130B和设置在该上表面130B的前后的斜面130A、130C。后侧支承板132也具有与前侧支承板130相同的形态。
在引导组件30的中央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128。在图19中,头44插入开口128内。头44具有作为其上表面的载置面44A,试样容器22载置于载置面44A上。如图19所示,在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变的中途,通过前侧支承板130的上表面130B辅助性地支承试样容器22。其结果是,能够将试样容器22顺利地移载至载置面44A上。在移载时,优选头44的载置面44A的水平面与上表面130A的水平面实质相同。但是,也可以是一方比另一方稍靠上方,另外也可以是一方比另一方稍靠下方。
在图20中示出将支架14投入X搬运路的状态。支架14如上述那样具有突出部58A,搬运机构52所具有的爪构件54的一部分插入该突出部58A。在X搬运路的中央设置有引导组件30,在引导组件30的附近设置有按压单元32。
在图21中示出支架14在X搬运路上行进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在图21中示出前端的试样容器相对于引导组件30的开口定位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压单元32发挥功能,从而使支架14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
图22将图21示出的内容的一部分以放大图示出。支架14具有多个收容部,在各收容部分别装配有接合器60。接合器60具有开闭机构26。在图22中,仅一个开闭机构26成为打开状态。引导组件30发挥功能,以便形成这种打开状态。如上述那样,引导组件30具有下层124、上层126等。引导组件30插入支架14的一对腿部之间。在图22中,仅示出另一侧的腿部64B。在下层124的后侧形成有一对斜面134,在上层126的后侧形成有一对斜面136。在下层124以及上层126的前侧部分也分别形成有一对斜面。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按压单元34而对支架施加Y方向的按压力,由此使支架14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并且稳定化。
图23是图22所示的部分的YZ剖视图。在图23中包含引导组件30的剖面。如上述那样,在支架14的各收容部设置有接合器60,试样容器22收容于该接合器60的内部。在图23所示的状态下,开闭机构26成为打开状态,即下端构造体74、76从支架主体向水平方向两侧突出。通过下端构造体74、76所具有的一对接触部与引导组件30的一对斜面抵接而产生这种作用。
在图23中,从按压单元32对支架14施加按压力,从而使支架14的位置以及姿态稳定化。在引导组件30的下侧形成有升降路28。如以上说明那样,升降机构具有轴43以及头44。轴43以及头44在升降路28的内部沿上下方向运动。
如图23所示,在引导组件30的下方,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设置有闸门机构42。对于闸门机构42,在此进行简单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闸门机构,之后使用图34-36重新进行说明。
闸门机构42包括上侧闸门机构42A和下侧闸门机构42B。上侧闸门机构42A是用于屏蔽来自上方的外来放射线的机构,下侧闸门机构是用于屏蔽经由升降路28进入的外来光的机构。
具体地说,上侧闸门机构42A具有铅块148,该铅块148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覆盖试样测定室的上侧,从而屏蔽通过升降路28朝向试样测定室的外来放射线(特别是宇宙射线等)。试样测定室中的除升降路28以外的部分基本上被屏蔽构件覆盖。但是,在以宇宙射线的屏蔽为目的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省略向试样测定室的下侧配置屏蔽构件。
上侧闸门机构42A具有筒引导件146,该筒引导件146在铅块148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定位于升降路28中,在该状态下发挥对于头44以及试样容器22的引导作用。在铅块148前进的状态下,筒引导件146向从升降路28退避的位置移动。筒引导件146是如套筒(sleeve)那样的中空构件,如之后说明那样,具有调心功能。
下侧闸门机构42B具有遮光板150和狭缝构造体230。当遮光板150前进时,遮光板150的一部分插入狭缝构造体230所具有的狭缝内,由此遮光板150配设为将升降路28横切。在该状态下,通过遮光板150来屏蔽来自上方的外来光。
如上述那样,根据引导组件,能够利用用于向X方向搬运支架的驱动力的一部分而使开闭机构进打开动作。由此,获得无需为了进行这种打开动作而设置专用的驱动源的优点。另外,当引导组件插入一对腿部之间时,能够在Y方向上使支架的位置适当化,即能够自然地进行定心。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组件具有在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下对试样容器的下侧辅助性地进行下方支承的构件,因此能够防止在开闭机构的动作中途,试样容器的姿态等变乱。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组件30具有与按压单元一起发挥功能的基准面,通过引导组件30与按压单元的配合,能够容易地使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
(D)按压单元(图24-27)
图24将按压单元32的动作状态以立体图示出。在沿X方向搬运支架14的情况下,在支架14的行进方向左手侧,按压单元32发挥其功能。按压单元32如以上说明那样具有一对辊138、140。为了对一对辊138、140施加弹性作用力而设置有第一可动板154与第二可动板156。
图25是按压单元的第一立体图。第一可动板154是上侧板,第二可动板156是下侧板。上述板154、156以共用旋转轴142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运动。第一可动板154具有曲柄状的形态,第二可动板156也具有曲柄状的形态。
第一可动板154具有前侧屈曲部分154a、中间部分154b以及后侧屈曲部分154c。辊138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前侧屈曲部分154a的端部。第二可动板156具有前侧屈曲部分156a、中间部分156b以及后侧屈曲部分156c。辊140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前侧屈曲部分156a的端部。销160是用于不使第一可动板154在从上方观察时向逆时针方向过度旋转的限制构件。同样,销158是用于不使第二可动板156在从上方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过度旋转的限制构件。
在图26中示出按压单元的第二立体图。如上述那样,第一可动板154具有后侧屈曲部分154c,在后侧屈曲部分154c的端部设置有运动轴164。第二可动板156具有后侧屈曲部分156c,在后侧屈曲部分156c的端部设置有运动轴166。在运动轴164与运动轴166之间,以比自然状态伸长的状态设置有弹簧162。即,弹簧162始终产生弹性复原力,该弹性复原力经由第一可动板154以及第二可动板156传递至一对辊138、140。由此,产生朝向支架的按压力。但是,如上述那样,通过一对限制销限制各个板154、156的初始状态下的旋转角度。由此,设定图18所示的间隙ΔW。
图27是示出按压单元的作用的图。相对于共用旋转轴142的中心,对各辊138、140的旋转中心设定负偏移168,即,相对于旋转轴142的中心,各辊138、140的旋转中心在Y方向上向远离引导组件的方向偏移。在第一可动板154与第二可动板156之间配置有弹簧162,当各个辊138、140向远离引导组件的方向运动时,弹簧162被进一步拉伸,作为其反作用力而产生更强的弹性作用力。由此,产生将辊138、140向支架侧按压的按压力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弹簧162配置在两个可动板之间,因此在腿部仅进入辊138与基准面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产生较弱的按压力F1,在腿部进入两个辊138、140与基准面之间的情况下,两个辊138、140两者相叠加而能够产生较强的按压力F2。即,能够根据进入的状况而发挥阶段性的力。在腿部未进入辊138与基准面之间的初始状态下,在基准面之间形成有间隙ΔW,因此与形成间隙ΔW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腿部进入时对腿部施加的力(反作用力、冲击力)。
根据以上这种按压单元,如使用图18说明那样,能够对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以便使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引导组件所具有的基准面紧贴。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以产生负偏移168的方式设置各辊138、140,因此如图18所示,获得能够使收容一方的腿部的开放角度较大的优点。换言之,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一可动板的转动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弹簧配置在两个可动板之间,因此能够根据夹持的状态而阶段性地增大按压力。
(E)搬运面下侧的构造(图28-33)
接下来,对搬运面下侧的构造进行说明。在图28中示出将支架14投入X搬运路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头44插入引导组件30的开口内,即,头44位于最上方位置。在开口的正下方设置有试样测定室34,在试样测定室34的两侧设置有构成测定单元的一对光电增倍管174、176。以包围试样测定室34以及一对光电增倍管174、176整体的方式设置有屏蔽体178。该屏蔽体178由铅等构成,屏蔽从外部射来的放射线。但是,升降路的屏蔽通过之后说明的闸门机构来执行。
在图29中示出将前端的试样容器36移载至头44上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上述的开闭机构通过引导组件的作用而形成为打开状态。
在图30中示出试样测定状态。成为测定对象的试样容器36通过升降机构40的作用而配置在试样测定室34内,即,在一对光电增倍管174、176之间以与它们非接触的状态配置有试样容器36。在试样测定状态下,闸门机构以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动作。在图30中,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方式插入铅块148。与此同时,以将升降路28横切的插入之后说明的遮光板。
在图31中示出试样测定装置的YZ剖面。图31示出非测定状态。在该图中,头44位于上升端的位置。升降机构40具有垂直板182,在该垂直板182上安装有导轨184。以能够相对于导轨184沿上下方向运动的方式设置有滑动块186。轴43的下端安装于滑动块186。头44安装于轴43上端。马达188的驱动力向滑动块186传递,从而滑动块186沿上下方向被驱动。伴随与此,轴43以及头44沿上下方向运动。垂直板182与基体框181以及基体板连结。
在基体框181上固定有之后说明的壳体。在基体板180上,以包围试样测定室34以及壳体的方式设置有屏蔽体178。该屏蔽体178如上述那样由铅等构成。
闸门机构42包括上侧闸门机构42A和下侧闸门机构42B。上侧闸门机构42A具有屏蔽外来放射线的铅块148和筒引导件146。下侧闸门机构42B具有之后详述的遮光板。
在图32中将试样测定装置的YZ剖面以放大图示出。在图32中示出试样测定状态。在试样测定室34内配置有试样容器36。如上述那样,闸门机构42包括上侧闸门机构42A和下侧闸门机构42B。上侧闸门机构42A具有铅块148和筒引导件146。在图32中,铅块148配置为将升降路横切。与此同时,以将升降路横切的方式插入遮光板150。在这种状态下,屏蔽来自上方的外来放射线,同时,屏蔽来自上方的外来光。由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试样测定。
在图33中将试样测定室的下部以放大图示出。图33示出试样测定状态。基体框181的上表面构成基准水平面206。即,在进行试样容器36的上下方向的运动控制时,基准水平面206为Z方向的原点位置。
在基体框181上,配置有具有包围试样容器36的形态的壳体190。在壳体190的外侧设置有屏蔽体178。在基体框181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轴43插入至该开口中。头44的主体安装于轴43的上端。具体地说,在头44的主体内形成有井部192,轴43的上端部43A插入到该井部192内。在上端部43A设置有环状的限位器194,在限位器194与井部192的底面192A之间配置有弹簧196。
以覆盖井部192的方式设置有顶板194。在本实施方式中,顶板194构成为层叠体,顶板194至少包括下侧的弹性片以及上侧的金属反射层。当然,也可以通过涂装产生光学性的反射。下侧的弹性体片作为遮光片而发挥功能。例如,如上述说明的图18所示那样,利用两个螺纹构件将顶板194安装于头44的主体。由此形成良好的遮光状态。
在轴43的上端部43A设置有弹簧196,因此即便稍微过多地将轴43向下方拉下,也能够通过弹簧196来吸收轴43的超过量。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头44拉下直至头44的下表面与基体框181的上表面即基准面紧密地紧贴。另外,在这种紧贴状态下,能够如以下说明那样形成良好的遮光状态。此外,在轴43的头44的下方固定配置有限位器206,在弹簧196从压缩状态变化为伸长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限位器206来限制其变化量。即,在限位器206与头44的下表面抵接之前允许弹簧196的伸长。
接下来,对遮光构造(内侧遮光构造)进行说明。遮光构造是跨越基体框181的上表面与头44的下表面而配置的构造。
在基体框181的上表面,以包围供轴43通过的开口的方式形成有第一环形槽198。与之相应,在头44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一环形突起202。在头44定位于最下方位置即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环形突起202进入第一环形槽198内,形成两者嵌合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以超过头的最下方位置的方式将轴43稍微向下方拉下。由此,发挥由弹簧196产生的弹性作用。即,通过弹簧196产生将头44向下方按压的力。其结果是,在第一环形槽198与第一环形突起202之间形成良好的紧贴状态。即,形成良好的遮光状态。即,能够可靠地防止欲沿着轴43的外表面以及基体框181的上表面向试样测定室的内部进入的外来光。另外,通过第一环形槽198与第一环形突起202的嵌合,能够获得对于头44的水平方向的定位作用,由此,能够在试样测定室内对试样容器36准确地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内侧遮光构造的外侧配置有外侧遮光构造。具体地说,在基体框181的上表面以包围第一环形槽198的方式形成有第二环形槽200。另一方面,在壳体190所具有的腿部的下表面以包围第一环形突起202的方式形成有第二环形突起204。第二环形突起204在组装状态下进入第二环形槽200内,两者形成为嵌合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欲从基体框181的周围沿着基体框181的上表面向试样测定室的内部进入的外来光。
沿着轴43的外表面进入头44内的外来光在头44的内部被阻止。即,由于顶板194具有遮光片,其紧贴固定于头44的主体,由此头44内的外来光被封住。即,阻止通过顶板194与头44的主体之间的间隙的外来光的进入。为了在头44内充分地进行遮光,优选为利用由黑色的弹性体构成的片作为遮光片。此外,头44的主体例如由硬质的树脂等形成。基体框181由金属等构成。壳体190由金属构成。
(F)遮光单元(图34-36)
在图34中示出闸门机构42的第一立体图。即,在图34中示出从斜上方观察时的闸门机构42。
闸门机构42如以上说明那样具有上侧闸门机构42A和下侧闸门机构42B。上侧闸门机构42A和下侧闸门机构42B安装于固定构造体。具体地说,相互平行地设置固定块208、210,在固定块208、210之间配置有轴212以及引导构件214。在轴212上可滑动地安装有块,该块构成可动体220的一部分。引导构件214构成引导导轨,可动体220所具有的辊224在该引导构件上旋转运动。
以跨越固定块208与固定块210的方式设置有在水平方向上延展的块基体218。块基体218是相当于图13所示的顶架122的构件。即,在块基体218上固定有引导组件30。马达226构成滑动机构182的单一的驱动源,通过马达226驱动进给丝杠216。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丝杠216由梯形丝杠构成。未图示的块与梯形丝杠216连结,通过进给丝杠216的旋转,具有该块的可动体220沿水平方向运动。上侧闸门机构42A安装于可动体220所具有的可动框,与之同样地,下侧闸门机构42B也安装于可动框222。
在图35中示出闸门机构42的第二立体图。即,在图35中示出从斜下方观察时的闸门机构42。可动体220包括上侧闸门机构42A与下侧闸门机构42B。下侧闸门机构42B具有遮光板150。遮光板150例如由较薄的金属板构成,作为构成这种金属板的材料,可以列举锌、铜等。优选通过除遮光功能以外还具有屏蔽轫致辐射线的功能的金属,构成遮光板150。这种轫致辐射线是在外来放射线被铅块阻止的情况下二次产生的放射线。
遮光板150具有形成水平部分的主体150A、以及与主体150A相连的屈曲部分150B,该屈曲部分150B构成垂直部分。此外,屈曲部分150B与安装部分150C连接,安装部分150C固定于上述的可动框。在遮光板150的主体150A的基端侧设置有弹性体块228。具体地说,弹性体块228具有沿水平方向贯通形成的狭缝228A,主体150A的一部分,特别是基端的一部分插入到该狭缝228A内。狭缝228A与主体150A未被相互固定,允许相对的水平移动。可以将弹性体块228固定于可动框,也可以仅将弹性体块228安装于主体150A。弹性体块228例如由橡胶构件等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5中,对于收容遮光板150的主体150A的狭缝构造体(固定构造物)省略图示。
在图36中示出闸门机构42的剖视图。如上述那样,上侧闸门机构42A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排列的铅块与筒引导件146。在铅块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筒引导件146定位于升降路上,由此发挥对于试样容器的定心作用(调心作用)等。
具体地说,在筒引导件146的内表面,上端部分形成为锥面146A,下端部分也形成为锥面146B。在通过这些斜面使试样容器从上方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或者使试样容器从下方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即使试样容器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置偏移,也能够通过斜面的作用将试样容器定位于水平方向的适当的位置。当然,也可以发挥对于头的调心功能。
接下来,对下侧闸门机构42B进行说明。在图36中示出狭缝构造体230。狭缝构造体230构成下侧闸门机构42B的一部分,其为固定构造体。狭缝构造体230大致具有上侧板232以及下侧板234,在两者之间形成有狭缝。狭缝的周围除收容遮光板150的入口以外均被密封,即阻止光从外部向狭缝内的进入。
遮光板150在图36中位于退避位置,在该情况下仅遮光板150的前端部进入狭缝构造体230内。但是,遮光板150位于完全从升降路偏离的位置。
在遮光板150的基端侧安装有弹性体块228。弹性体块228具有水平的狭缝228a,遮光板150贯通狭缝228a。当闸门机构42进行闸门动作时,上侧闸门机构42A中的可动部以及下侧闸门机构42B中的可动部从退避位置向前方位置移动。由此在升降路的上侧插入有铅块,在下侧插入有遮光板150。通过这种两重的闸门状态,屏蔽外来放射线,同时屏蔽外来光。此外,狭缝构造体230固定于上述的壳体190的上端。
当下侧闸门机构42B中的可动部到达前进位置时,狭缝构造体230的端部插入形成于弹性体块228的作为凹处的凹部228B内,弹性体块228的端部的端面与凹部228B的里面强力抵靠。即,两者强力紧贴。由此,可靠地阻止外来光经由狭缝构造体230所具有的狭缝入口侵入狭缝内部。在遮光板150的安装端侧存在有垂直部分等一定的松弛部分,在遮光板150向前进端突出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遮光板150的基端侧来吸收其反作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闸门机构,能够通过单一的驱动源以及单一的滑动机构同时进行放射线的屏蔽和光的屏蔽,因此能够简化机构并且简化控制。另外,遮光板由具有屏蔽或者减弱轫致辐射线的作用的构件构成,因此获得即使在铅块处产生轫致辐射线,也能够有效地减少轫致辐射线到达试样测定室的情况的优点。
此外,在遮光板的根部侧设置有弹性块,供遮光板进入的狭缝构造体与弹性体块紧贴,从而阻止外来光向狭缝构造体内部的侵入,因此获得除通过升降路从上方射来的外来光以外,对于从周围进入的外来光也能够进行有效的遮光的优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搬运台的下侧设置有试样测定室,即,在闸门机构动作时在升降路内不存在有轴,因此还获得能够简化闸门机构的结构的优点。
(G)接合器的变形例(图37-40)
接下来,使用图37至图40对接合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37中示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器236的第一立体图。接合器236具有环状框238、以及与环状框238连结的一对臂240、242。臂240与臂242具有相互对称的形态。因此,以臂242为代表对其进行说明。臂242具有上侧部分242A、波状部分242B、以及下侧部分242C。在下侧部分242C构成有下端构造体246。同样地臂240具有下端构造体244。
下端构造体244与下端构造体246具有对称的构造。下端构造体244具有向水平方向突出的肋248、以及固定于该肋248的支承板250。支承板250的上端部250a构成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部。从臂主体延伸出的加强板252与支承板250的中间位置连结。
在图38中示出接合器236的第二立体图。如上述那样,在各个臂上形成有下端构造体244、246。
使用图39对下端构造体244、246的作用进行说明。当下端构造体244、246通过与引导组件的抵接而向水平方向外侧被施加打开力258时,各个下端构造体244、246向水平方向外侧运动。用附图标记260表示该运动。另一方面,当在两个臂240、242处于闭合状态的情况下,从上方经由试样容器施加过大的按压力254时,支承板的上端部分如附图标记256所示那样以向内侧倾倒的方式变形。通过这种变形来吸收来自上侧的按压力254的全部或者主要部分。即,由于按压力集中于下端构造244、246所具有的变形部分,因此不产生上述的两个臂240、242的打开运动。
在使用图12等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了与变形部分连结的限位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向内侧进行倾倒运动的变形部分来防止因来自上方的按压力而导致的误动作。在任一实施方式中均有效地利用了变形。
在图40中示出了支架的剖视图。在支架主体262上装配有上述的接合器236。附图标记240A、242A表示各臂打开的状态,附图标记240B、242B表示各臂闭合的状态。如上述那样,在这种闭合状态下,即使从上方施加按压力,也能通过局部的弹性变形来吸收该按压力,从而有效地防止一对臂的打开运动。在利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合器的情况下,也使用了图18等所示的引导组件。

Claims (14)

1.一种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其具有试样收容部,该试样收容部具备开闭机构;
支架搬运机构,在该支架搬运机构的搬运面上搬运所述支架;
引导组件,其设置于所述搬运面上,在搬运所述支架时进入所述支架的下部而使所述开闭机构进行开闭动作;以及
升降机构,在所述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下,所述升降机构在所述试样收容部与设置在比所述搬运面靠下方的位置的试样测定室之间搬运试样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引导组件的相对运动引起所述开闭机构的开闭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组件具有:
前侧形态,其用于在进行所述相对运动时与所述开闭机构接触,从而使所述开闭机构从闭合状态转变为打开状态;以及
后侧形态,其用于在进行所述相对运动时与所述开闭机构接触,从而使所述开闭机构从打开状态恢复至闭合状态,
在所述闭合状态下执行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
在所述打开状态下解除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形态具有对所述开闭机构施加按压力的一对前侧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形态具有允许所述开闭机构的复原运动的一对后侧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组件具有中间形态,该中间形态设置在所述前侧形态与所述后侧形态之间,用于维持所述开闭机构的打开状态,
所述中间形态具有形成所述试样容器的升降路的上端部分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组件包括:
前侧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前侧,在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消失之后,从下方暂时支承所述试样容器的下表面;以及
后侧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后侧,在重新开始所述开闭机构对所述试样容器的保持之前,从下方暂时支承所述试样容器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头,该头具备载置所述试样容器的载置面,
在所述头插入到所述开口的状态下,所述载置面定位在与所述前侧突出部以及所述后侧突出部的上表面水平面实质相同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长边方向和与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
所述支架具有在所述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
所述引导组件的短边方向的宽度与所述一对腿部之间的间隙实质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组件具有一对锥面,该一对锥面用于在所述引导组件进入所述一对腿部时进行所述短边方向上的定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
沿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试样收容部;以及
在与所述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分离的一对腿部,
各所述试样收容部分别具有所述开闭机构,
在朝向所述长边方向搬运所述支架的搬运过程中,所述引导组件一边通过所述一对腿部之间,一边使多个所述开闭机构依次进行开闭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样测定装置包括按压单元,所述按压单元设置于所述引导组件的一侧,通过对所述支架的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按压力,由此使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引导组件紧贴,形成所述支架的位置以及姿态适当化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单元包括:
第一接触部,其对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第一按压力;以及
第二接触部,其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分离的位置,对所述一方的腿部的外表面施加第二按压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试样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是第一辊,
所述第二接触部是第二辊。
CN201480055753.0A 2013-10-09 2014-09-30 试样测定装置 Active CN105992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1913A JP5778737B2 (ja) 2013-10-09 2013-10-09 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JP2013211917A JP5782493B2 (ja) 2013-10-09 2013-10-09 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JP2013-211917 2013-10-09
JP2013-211913 2013-10-09
PCT/JP2014/076174 WO2015053134A1 (ja) 2013-10-09 2014-09-30 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2953A true CN105992953A (zh) 2016-10-05
CN105992953B CN105992953B (zh) 2018-03-30

Family

ID=5281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5753.0A Active CN105992953B (zh) 2013-10-09 2014-09-30 试样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03965B2 (zh)
EP (1) EP3056910A4 (zh)
CN (1) CN105992953B (zh)
WO (1) WO201505313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44870A (zh) * 2017-06-19 2017-09-08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用于液闪谱仪的进样装置以及液闪谱仪
CN108445244A (zh) * 2018-05-16 2018-08-24 重庆天之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试管存取仪
CN109878957A (zh) * 2019-03-07 2019-06-14 襄阳市科瑞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试样搬运机器人
CN110678739A (zh) * 2017-07-14 2020-01-10 株式会社堀场先进技术 生物体样品分析装置
US11150258B2 (en) 2016-03-01 2021-10-19 Arteion Automatic analyzing system for in vitro diagnostic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80970B (zh) * 2017-09-29 2022-07-15 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样本架加载系统、加载方法及化学发光检测仪
NO344465B1 (en) * 2017-10-20 2019-12-23 Autostore Tech As Bin hold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arranging a top edge of a storage bin at a predetermined level in the bin holding device
CN109985686A (zh) * 2019-04-29 2019-07-09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样本架和样本分析仪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0533A (en) * 1975-03-04 1977-08-09 U.S. Philips Corporation Transport device for test sample carriers
JPS5891163U (ja) * 1981-12-15 1983-06-2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プレ−ト停止装置
JPH09264980A (ja) * 1996-03-27 1997-10-07 Tosoh Corp 管の保持位置決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3816A (en) * 1966-05-20 1972-05-16 Beckman Instruments Inc Sample-conveying mechanism for scintillation counting
NL6712087A (zh) * 1967-09-02 1969-03-04
US3553454A (en) 1967-11-07 1971-01-05 Packard Instrument Co Inc Labyrinth light seal system for a 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ing apparatus sample changing mechanism
US3926323A (en) * 1970-04-10 1975-12-16 Packard Instrument Co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vial transferring and changing
JPS5099196A (zh) * 1973-12-27 1975-08-06
FR2277013A1 (fr) * 1974-07-05 1976-01-30 Intertechnique Sa Perfectionnements aux convoyeurs d'echantillons pour appareil de mesure
US4029961A (en) 1975-04-11 1977-06-14 Wilhelm Loh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nuclear radiation of a sequence of radioactive samples
JP4568227B2 (ja) 2005-12-28 2010-10-27 アロカ株式会社 ラック搬送装置
JP4443529B2 (ja) 2006-04-11 2010-03-31 アロカ株式会社 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0533A (en) * 1975-03-04 1977-08-09 U.S. Philips Corporation Transport device for test sample carriers
JPS5891163U (ja) * 1981-12-15 1983-06-20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プレ−ト停止装置
JPH09264980A (ja) * 1996-03-27 1997-10-07 Tosoh Corp 管の保持位置決め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50258B2 (en) 2016-03-01 2021-10-19 Arteion Automatic analyzing system for in vitro diagnostics
CN107144870A (zh) * 2017-06-19 2017-09-08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用于液闪谱仪的进样装置以及液闪谱仪
CN107144870B (zh) * 2017-06-19 2023-05-23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用于液闪谱仪的进样装置以及液闪谱仪
CN110678739A (zh) * 2017-07-14 2020-01-10 株式会社堀场先进技术 生物体样品分析装置
CN110678739B (zh) * 2017-07-14 2023-11-21 株式会社堀场先进技术 生物体样品分析装置
CN108445244A (zh) * 2018-05-16 2018-08-24 重庆天之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试管存取仪
CN109878957A (zh) * 2019-03-07 2019-06-14 襄阳市科瑞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试样搬运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2953B (zh) 2018-03-30
US20160252634A1 (en) 2016-09-01
EP3056910A1 (en) 2016-08-17
WO2015053134A1 (ja) 2015-04-16
EP3056910A4 (en) 2017-06-07
US9903965B2 (en)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92953A (zh) 试样测定装置
CN105829894A (zh) 试样测定装置
CN105793713A (zh) 试样测定装置
RU2527287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одборки плоских предметов
CN101944497B (zh) 防位置偏移装置、具有它的基板保持器、基板输送装置及基板输送方法
CN108535270B (zh) 一种基板外观检测机
CN101543819B (zh) 分选装置、分选方法和循环利用树脂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9975568B (zh) 样本架调度控制方法、系统以及医学检测设备
US7772834B2 (en) Handler and process for testing a semiconductor chips using the handler
IT201600074164A1 (it) Metodo di manipolazione di contenitori primari per uso farmaceutico trasportati lungo una linea automatica di trattamento operante in ambiente controllato
CN104210815A (zh) 物品搬送台车
CN105328497A (zh) 工件搬送装置以及机床
CN110589040A (zh) 一种机械自动化进料机构
CN104148298A (zh) 一种锂电池极片自动称重分选装置
CN201026710Y (zh) 用于托盘激光打标系统的输送装置
CN208722846U (zh) 一种光伏电池排版机
CN103569529B (zh) 用于运输玻璃基板的装载容器
JP5778737B2 (ja) サンプル測定装置
CN208932378U (zh) 一种输送机构
CN205802370U (zh) 用于a字架的转向装置
CN106062943A (zh) 末端执行器及衬底搬送机器人
DE602004032084D1 (de) Kurvertiermaschine
CN209189568U (zh) 一种用于车门自动包边机的自动输送装置
CN220148506U (zh) 试管换道装置和试管换道系统
CN219790645U (zh) 显示用玻璃贴膜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Re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