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1717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71717B
CN105971717B CN201610136660.1A CN201610136660A CN105971717B CN 105971717 B CN105971717 B CN 105971717B CN 201610136660 A CN201610136660 A CN 201610136660A CN 105971717 B CN105971717 B CN 105971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cylinder
wall surface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366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71717A (zh
Inventor
阿部和佳
葭原泰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71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1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71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17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1/00Modifying induction systems for imparting a rotation to the charge in the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3/0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3/0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 F02B23/08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with positive ignition
    • F02B23/1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with positive ignition with separate admission of air and fuel into cylind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3/0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 F02B23/08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with positive ignition
    • F02B23/10Othe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combustion chambers to improve operation with positive ignition with separate admission of air and fuel into cylinder
    • F02B2023/106Tumble flow, i.e. the axis of rotation of the main charge flow motion is horizont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目的在于:在气缸内形成了滚流的内燃机中,实现滚流的强化。在具有拱顶型燃烧室的内燃机中,在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附近的预定区域中,在侧视时,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的法线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另外,在进气口的预定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内燃机的气缸内形成作为该气缸的轴向的旋转流的所谓滚流的技术。当在气缸内形成滚流时,由于促进了进气与燃料的混合,所以能够使内燃机的燃烧性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气缸内形成滚流的内燃机中,在将进气口分为作为气缸的中心侧区域的气缸中心侧进气口区域(从侧面观察进气口和气缸的情况下的进气口的上方侧区域)和作为气缸中心侧进气口区域以外的区域的气缸外周侧进气口区域(从侧面观察进气口和气缸的情况下的进气口的下方侧区域)的情况下,在该进气口的燃烧室开口部附近,使气缸外周侧进气口区域的口半径逐渐变化。更具体而言,在进气口的气缸外周侧进气口区域,形成有进气口扩宽部和进气调整部。在进气口扩宽部,在进气口的燃烧室开口部的附近,随着从上游接近紧靠燃烧室开口部的上游的部位,气缸外周侧进气口区域的口半径增加。另一方面,进气调整部是进气口扩宽部的下游侧且到达燃烧室开口部位置之间的部位。而且,在进气调整部,随着从上游接近燃烧室开口部,气缸外周侧进气口区域的口半径减少。利用该进气调整部,进气的一部分流动被引导到进气口的中心方向。
另外,在专利文献2和3中,也公开了涉及在气缸内形成滚流的内燃机中的进气口结构的发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613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54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440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气缸内形成了滚流的内燃机中,实现滚流的强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内燃机内燃机具有拱顶型燃烧室,拱顶型燃烧室的开有进气口的进气口侧顶面和开有排气口的排气口侧顶面相对于与气缸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平面倾斜,在气缸内形成滚流,所述滚流为:在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所述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流动,并且,在进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活塞顶面朝向所述进气口侧顶面的方向流动,在所述内燃机中,在所述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附近的预定区域中,在侧视时,相对于所述进气口侧顶面,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的法线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并且在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相对于气缸体的气缸盖侧定义为上方,将相对于气缸盖的气缸体侧定义为下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进气口的轴向垂直相交且与气缸的径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横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包含进气口的壁面上的位于该进气口的中心轴的正上方的部分,并在进气口的壁面上位于相对上方的部分称为“上方壁面”。另外,将包含进气口的壁面上的位于该进气口的中心轴的正侧面的部分,并在进气口的壁面上位于相对侧方的部分称为“侧方壁面”。
在本发明中,在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附近的预定区域中,在侧视时,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上方壁面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的法线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由此,在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附近,沿着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流动的进气流入气缸内时,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进气容易朝向排气口侧流动。因此,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升高。
进一步,在本发明中,在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由此,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沿横向扩展。例如,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朝向位于该气缸的横向的缸腔壁面(以下有时称为“侧方缸腔壁面”)侧而逐渐变大的情况下,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从该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容易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流动。在该情况下,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通过侧方缸腔壁面附近并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以下有时也称为“缸腔壁面侧进气”)的流速升高。另外,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朝向气缸中央侧逐渐变大的情况下,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从该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容易朝向气缸中央侧流动。在该情况下,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通过气缸中央附近并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以下有时也称为“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升高。
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气缸内的横向的更广的范围内,提高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的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而且,当气缸内的上方部分的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升高时,在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的从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上气体的流速升高。因此,能够强化在气缸内形成的滚流。
在此,也可以是,在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所述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各自与该进气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在该情况下,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和气缸中央侧这双方而逐渐变大。因此,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和该气缸的中央侧这双方流动。因此,能够提高缸腔壁面侧进气和气缸中央侧进气双方的流速。
进一步,当缸腔壁面侧进气和气缸中央侧进气双方的流速变高时,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在更接近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的位置,这些双方的进气的流动相互碰撞。因此,在更接近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的位置,在从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上产生气体的流动。结果,在气缸内形成的滚流中的、从进气口侧经由排气口侧顶面而朝向活塞顶面的气体的流动成为进一步沿着缸腔壁面的流动。也就是说,在气缸内形成的滚流的漩涡的大小变得更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强化该滚流。
另外,在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形成有在进气阀闭阀时供该进气阀的阀体抵接的阀抵接面。在本发明中,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也可以是从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而且,所述一部分区域也可以是在所述预定区域内从所述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所述预定区域和所述一部分区域尽可能位于进气口的开口部的附近。因此,对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的、利用上方壁面和侧方壁面的上述引导效果进一步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气缸内的上方部分的缸腔壁面侧进气或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气缸内形成了滚流的内燃机中,能够实现滚流的强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侧视时从进气口向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和采用了与实施例不同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俯视时从进气口向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的图。图6的(a)表示在采用了与实施例不同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动。图6的(b)表示在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动。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和采用了图6的(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气缸的上方部分的、进气从进气口流入该气缸内时的进气的流速分布的图。图7的(a)表示在采用了图6(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速分布。图7的(b)表示在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速分布。
图8是实施例的变形例涉及的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例的另一变形例涉及的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内燃机;2…气缸;3…活塞;4…进气口;41…阀抵接面;42…上方壁面;43…下方壁面;44…侧方壁面;44a…外侧壁面;44b…中央侧壁面;5…排气口;6…进气阀;61…阀杆(stem)部;62…阀体;7…排气阀;8…燃烧室;8a…进气口侧顶面;8b…排气口侧顶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在本实施例中记载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以及其相对配置等并不意味着将发明的技术范围仅仅限定于这些。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的概略结构的图。内燃机1是具有四个气缸2的车辆驱动用汽油发动机(火花点火式内燃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汽油发动机,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发动机。此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起见,仅图示了一个气缸2。
在气缸2内,滑动自如地设置有活塞3。设置于气缸盖的进气口4和排气口5与气缸2的燃烧室8连接。此外,在各气缸2各连接有两个进气口4和排气口5,但在图1中,为了方便起见,仅图示了一个进气口4和排气口5。燃烧室8具有拱顶型燃烧室,拱顶型燃烧室的开有进气口4的进气口侧顶面8a和开有排气口5的排气口侧顶面8b相对于与气缸2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平面倾斜。
进气口4的朝向燃烧室8开口的开口部(以下仅称为“进气口4的开口部”)由进气阀6开闭。排气口5的朝向燃烧室8开口的开口部由排气阀7开闭。另外,在气缸2中设置有向燃烧室8内直接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11和对形成于燃烧室8内的混合气进行点火的火花塞12。
图1中的箭头表示气缸2内的气体(进气)的流动。如该箭头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气缸2内形成滚流,所述滚流为在该气缸2的轴向上旋转的旋转流,在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排气口侧顶面8b朝向活塞3的顶面的方向流动,并且,在进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活塞3的顶面朝向进气口侧顶面8a的方向流动。通过形成这样的滚流,由于促进了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内燃机1的燃烧性提高。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相对于气缸体的气缸盖侧定义为上方,将相对于气缸盖的气缸体侧定义为下方。另外,将与进气口4的轴向垂直相交且与气缸2的径向平行的方向(即,在燃烧室8的进气口侧顶面8a,两个进气口4的开口部排列的方向)定义为横向。
(进气口的结构)
以下,基于图2~4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的进气口的结构。图2是进气口的侧视图。图3是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4是具有从其开口部附近向上游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形状的所谓直口。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8a,进气口4的中心轴L2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8a的法线L1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在进气口4的开口部附近,设置有供进气阀6的阀杆部61插入穿过的阀杆引导件13。另外,在进气口4的开口部形成有在进气阀6闭阀时供该进气阀6的阀体62抵接的阀抵接面41。此外,阀抵接面41是划定为包括在进气阀6闭阀时该进气阀6的阀体62实际抵接的面的面,并在进气口4的开口部形成为环状。在图3、4中,斜线部表示阀抵接面41。另外,在图3、4中,41a表示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
在此,将包含进气口4的壁面中的位于该进气口4的中心轴L2的正上方的部分、并在进气口4的壁面中位于相对上方的壁面称为“上方壁面42”。另外,将包含进气口4的壁面中的位于该进气口的中心轴L2的正下方的部分、并在进气口4的壁面中位于相对下方的壁面称为“下方壁面43”。另外,将包含进气口4的壁面中的位于该进气口4的中心轴L2的正侧面的部分、并在进气口4的壁面上位于相对侧方的壁面称为“侧方壁面44”。另外,有时也将进气口4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中的、在横向上位于气缸2的外侧的一方的侧方壁面称为“外侧壁面44a”,将位于气缸2的中央侧的一方的侧方壁面称为“中央侧壁面44b”。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气口4的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起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第一预定区域E1中,在侧视时,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8a,该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8a的法线L1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进气口4的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到设置有阀杆引导件13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一预定区域E1。另外,也可以是,上方壁面42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直到第一预定区域E1的上游。例如,也可以是,在进气口4的、比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靠上游侧的整个区域中,上方壁面42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另一方面,进气口4的下方壁面43形成为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升高(抬升)到预定位置Px,且与上方壁面42同样地,从该预定位置Px起,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8a向与排气口侧相反方向倾斜并呈大致直线状延伸。
在此,将作为进气口4的第一预定区域E1内的一部分区域、且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作为第二预定区域E2。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该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的侧方壁面44,形成有倾斜部S,所述倾斜部S的该侧方壁面44在俯视时相对于该进气口4的中心轴L2倾斜。在外侧壁面44a的倾斜部S,相对于进气口4的中心轴L2,该外侧壁面44a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气缸2的外侧倾斜。另一方面,在中央侧壁面44b的倾斜部S,相对于进气口4的中心轴L2,该中央侧壁面44b从上游朝向下游向气缸2的中央侧倾斜。也就是说,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4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即,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各自与该进气口4的中心轴L2之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由此,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4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
此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的倾斜部S均形成为在俯视时成为大致直线状。然而,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的倾斜部S也可以形成为在俯视时成为弯曲状。
(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结构的效果)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结构的效果。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侧视时从进气口向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的图。该图5表示进气阀6开阀的状态。此外,图5示出了比包括进气阀6的阀杆部的中心轴的平面更向气缸2的外侧方向偏移的位置的纵剖面。因此,关于进气阀6,仅图示了阀体,未图示阀杆部。另外,在图5中,空心箭头表示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侧视时,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从进气口4上的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8a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8a的法线L1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而且,沿着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从上游流过来的进气在流入气缸2内时,由上方壁面42的按这种方式呈大致直线状形成的部分引导。因此,如图5所示,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在该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结果,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升高。
另外,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和采用了与实施例不同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俯视时从进气口向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的图。在此,图6的(a)表示在采用了与本实施例不同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动。在该图6的(a)所示的结构中,在从进气口的阀抵接面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中,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也就是说,在进气口的侧方壁面上未设置倾斜部S)。另外,图6的(b)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动。此外,在图6的(a)、(b)中,箭头表示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另外,各箭头的长度表示进气的流量。
如图6的(a)所示,在进气口的开口部附近,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相互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情况下,在气缸内的上方部分,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的流动难以在横向上扩展。因此,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难以朝向位于气缸的横向的缸腔壁面(侧方缸腔壁面)侧或气缸中央侧流动。与之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进气口4的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起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在该进气口4的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上形成有倾斜部S,因此,进气口4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间的距离(外侧壁面44a与中央侧壁面44b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和气缸中央侧这两方而逐渐变大。因此,如图6的(b)所示,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的流动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沿横向扩展。也就是说,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容易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和气缸中央侧流动。因此,在气缸2的上方部分,通过侧方缸腔壁面附近并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缸腔壁面侧进气)和通过气缸中央附近并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升高。
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和采用了图6的(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气缸的上方部分的、进气从进气口流入该气缸内时的进气的流速分布的图。图7的(a)表示在采用了图6的(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速分布。图7的(b)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的进气的流速分布。在图7的(a)、(b)中,用图案1~8表示进气的流速分布,按图案1至图案8的顺序,进气的流速降低(即,用图案1表示的位置的进气的流速最高,用图案8表示的位置的进气的流速最低)。
比较图7的(a)和图7的(b)可知,在图7的(b)中,从进气口的开口部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和从进气口的开口部朝向气缸中央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在图7的(a)、(b)中用椭圆包围的部分的流速)与图7的(a)相比变高。这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与采用了图6的(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相比,从进气口流入气缸内的进气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和气缸中央侧流动。进一步,比较图7的(a)和图7的(b)可知,在图7的(b)中,与图7的(a)相比,侧方缸腔壁面附近和气缸中央附近的表示比较高的流速的图案的范围向排气口侧扩展。这表示,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在该气缸内的上方部分,缸腔壁面侧进气的流速和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与采用了图6的(a)所示的结构的内燃机相比变大。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气缸2内的横向的更广的范围内,提高该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的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而且,当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的朝向排气口侧流动的进气的流速升高时,在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的从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上气体的流速升高。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结构,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的流动更有效地有助于该气缸2内的滚流的形成。因此,能够强化在气缸2内形成的滚流。
此外,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如上所述,采用了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双方形成有倾斜部S的结构。然而,也能够采用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的外侧壁面44a和中央侧壁面44b中的任一方形成了倾斜部S的结构。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采用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仅在外侧壁面44a上形成有倾斜部S,中央侧壁面44b与进气口4的中心轴L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下,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该进气口4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间的距离也随着往下游去而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逐渐变大。因此,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在该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朝向侧方缸腔壁面侧流动。因此,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能够提高缸腔壁面侧进气的流速。结果,能够强化在侧方缸腔壁面附近形成的滚流。
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采用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仅在中央侧壁面44b上形成有倾斜部S,外侧壁面44a与进气口4的中心轴L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下,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该进气口4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间的距离也随着往下游去而朝向气缸中央侧逐渐变大。因此,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在该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容易朝向气缸中央侧流动。因此,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能够提高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结果,能够强化在气缸中央附近形成的滚流。
但是,在采用了在进气口4的第二预定区域E2中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44双方形成有倾斜部S的结构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提高缸腔壁面侧进气的流速和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这两方。这样,当缸腔壁面侧进气和气缸中央侧进气双方的流速变高时,这些双方的进气的流动容易到达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然后,当缸腔壁面侧进气和气缸中央侧进气双方到达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时,这些双方的进气沿着该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流动。在该情况下,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在更接近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的位置,这些双方的进气的流动相互碰撞。因此,在更接近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的位置,在从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上产生气体的流动。结果,在气缸2内形成的滚流中的、从进气口侧经由排气口侧顶面8b而朝向活塞3的顶面的气体的流动成为进一步沿着缸腔壁面的流动。也就是说,在气缸2内形成的滚流的漩涡的大小变得更大。由此,能够进一步强化该滚流。
另外,在本实施例涉及的内燃机中,如上所述,采用了如下结构:进气口4的第一预定区域E1和第二预定区域E2均为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也就是说,将进气口4的结构设为如下结构:上方壁面42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向上游呈大致直线状延伸,且侧方壁面44的倾斜部S也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形成。然而,第一预定区域E1和第二预定区域E2不一定是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的区域。即使第一预定区域E1和第二预定区域E2不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相接,只要第一预定区域E1为进气口4的开口部附近的区域,且第二预定区域E2为该第一预定区域E1内的区域,则能够得到上述的由上方壁面42的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和侧方壁面44的倾斜部S导致的引导进气的流动的效果。也就是说,只要在进气口4的开口部附近,相对于进气口侧顶面8a,该进气口4的上方壁面42比该进气口侧顶面8a的法线L1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呈大致直线状延伸,且上方壁面42在这样呈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在该进气口4的侧方壁面44上形成有倾斜部S,则能够得到上述的滚流的强化这样的效果。
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将进气口4的结构设为如下结构:上方壁面42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向上游呈大致直线状延伸,且侧方壁面44的倾斜部S也从阀抵接面41的上游侧端部41a连续地形成,能够尽可能地增大对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的、利用上方壁面42和侧方壁面44的上述引导效果。因此,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在该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更容易朝向排气口侧流动。另外,从进气口4流入气缸2内的进气的流动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更容易沿横向扩展。因此,能够进一步在气缸2内的上方部分提高缸腔壁面侧进气和/或气缸中央侧进气的流速。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增大滚流的强化这样的效果。
此外,以往,在进气口的开口部嵌入有环状阀座,所述阀座由耐摩性比构成气缸盖的部件高的部件构成。而且,阀抵接面形成在该阀座的内周面。然而,阀座的加工上的自由度比较低。因此,在采用了阀座的情况下,有时难以将从进气口的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面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上方壁面和侧方壁面加工成本实施例的形状。因此,优选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在其开口部不设置以往的嵌入式阀座,而是采用在气缸盖的形成进气口的开口部的部分利用激光器使合金粉末熔敷的所谓激光熔覆阀座。通过采用该激光熔覆阀座,从进气口的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面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部分的加工上的自由度升高。因此,能够实现本实施例涉及的进气口的结构。但是,在本发明中,用于实现进气口的该结构的方法并不限于激光熔覆阀座。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
具有拱顶型燃烧室,拱顶型燃烧室的开有进气口的进气口侧顶面和开有排气口的排气口侧顶面相对于与气缸的中心轴垂直相交的平面倾斜,
在气缸内形成滚流,所述滚流为:在排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所述排气口侧顶面朝向活塞顶面的方向流动,并且,在进气口侧的缸腔壁面附近,气体沿着从活塞顶面朝向所述进气口侧顶面的方向流动,
在所述内燃机中,
在所述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附近的预定区域中,在侧视时,相对于所述进气口侧顶面,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向比该进气口侧顶面的法线方向靠下的方向倾斜,且该进气口的上方壁面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并且
在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在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中的至少一方,距该进气口的中心线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增大,构成为将进气朝向该距离增大的方向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在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所述一部分区域中,在俯视时,该进气口的左右两侧的侧方壁面各自与该进气口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随着往下游去而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
在所述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形成有在进气阀闭阀时供该进气阀的阀体抵接的阀抵接面,
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是从所述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并且,所述一部分区域是所述预定区域内从所述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
在所述进气口的朝向燃烧室开口的开口部,形成有在进气阀闭阀时供该进气阀的阀体抵接的阀抵接面,
所述进气口的所述预定区域是从所述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并且,所述一部分区域是所述预定区域内从所述阀抵接面的上游侧端部连续地向上游延伸的区域。
CN201610136660.1A 2015-03-12 2016-03-10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71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0082 2015-03-12
JP2015050082A JP6327180B2 (ja) 2015-03-12 2015-03-12 内燃機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1717A CN105971717A (zh) 2016-09-28
CN105971717B true CN105971717B (zh) 2018-10-12

Family

ID=56801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366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71717B (zh) 2015-03-12 2016-03-10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90845B2 (zh)
JP (1) JP6327180B2 (zh)
CN (1) CN105971717B (zh)
DE (1) DE1020161042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8014B2 (ja) * 2015-09-08 2018-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11739681B2 (en) * 2021-09-07 2023-08-29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Far square tumble flow engine
US11655777B2 (en) 2021-09-07 2023-05-23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Parallel intake valve tumble flow engi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3122B1 (en) * 1998-05-14 2002-09-03 Volvo Car Corpora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2039939U (zh) * 2011-03-14 2011-11-16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曲面燃烧室的缸头及其汽油机
CN102312718A (zh) * 2011-03-14 2012-01-1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2417Y2 (ja) * 1991-06-13 1997-04-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ポート構造
US5245964A (en) 1991-03-28 1993-09-21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ake port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295464A (en) * 1992-02-28 1994-03-22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tified burn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H07150912A (ja) * 1993-11-26 1995-06-13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279751A (ja) * 1994-04-13 1995-10-27 Daihatsu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US5878712A (en) * 1996-09-20 1999-03-09 Fev Motorentechnik Gmbh & Co. Kg System for the direct injection of fuel i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JP3644249B2 (ja) * 1998-04-22 2005-04-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筒内噴射式内燃機関
JP2004144071A (ja) * 2002-08-30 2004-05-20 Toyota Motor Corp タンブル流形成用の吸気ポート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JP4158578B2 (ja) * 2003-04-02 2008-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EP1464805B1 (en) * 2003-04-03 2008-05-21 Nissan Motor Co., Ltd. Intak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4285149B2 (ja) * 2003-08-19 200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EP1548263B1 (en) * 2003-10-20 2019-12-11 Nissan Motor Co., Ltd. Partition plate for intake port, sand core for forming intake port, and cylinder head
US7128050B1 (en) * 2005-06-16 2006-10-3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389838A (zh) * 2006-05-09 2009-03-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控制装置
EP2031209B1 (en) * 2006-05-24 2011-07-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240521A (ja) * 2007-03-23 2008-10-09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吸気量制御装置
US7802555B2 (en) * 2008-03-18 2010-09-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Intake control device for an engine
JP5075103B2 (ja) * 2008-12-11 2012-1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10185408A (ja) * 2009-02-13 2010-08-26 Toyota Motor Corp 吸気ポート構造
US8430074B2 (en) * 2010-12-13 2013-04-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tatable valve in a cylinder intake duct
JP2012180798A (ja) * 2011-03-02 2012-09-2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吸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3122B1 (en) * 1998-05-14 2002-09-03 Volvo Car Corpora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2039939U (zh) * 2011-03-14 2011-11-16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曲面燃烧室的缸头及其汽油机
CN102312718A (zh) * 2011-03-14 2012-01-11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汽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90845B2 (en) 2017-10-17
CN105971717A (zh) 2016-09-28
US20160265420A1 (en) 2016-09-15
JP2016169668A (ja) 2016-09-23
JP6327180B2 (ja) 2018-05-23
DE102016104249A1 (de) 2016-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1717B (zh) 内燃机
KR101979126B1 (ko) 내연기관
CN112855377A (zh) 发动机
JP6488877B2 (ja) 内燃機関
CN110234861A (zh) 内燃机的进气道结构
CN107208569B (zh) 发动机的进气口结构
JP6304022B2 (ja) 内燃機関
US10648398B2 (en) Intak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40817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0199106A (zh) 内燃机的进气道结构
JP2013072390A (ja) 内燃機関
JP6020594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予成形品及びシリンダ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2251843A (zh) 包括与缸径有关的气门几何结构的发动机
JP6786059B2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CN109973206B (zh) 内燃机
JP6402997B2 (ja) 内燃機関
JP2008274788A (ja) エンジンの燃焼室構造
JP200801980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0900795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排気ポート
JP2007309275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757100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ポート構造
JP2022039691A (ja) 内燃機関
JP6547406B2 (ja) 内燃機関
JP6524728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ポート構造
JP5928265B2 (ja) 耐摩環、ピストン及び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