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2156A -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62156A
CN105962156A CN201610287834.4A CN201610287834A CN105962156A CN 105962156 A CN105962156 A CN 105962156A CN 201610287834 A CN201610287834 A CN 201610287834A CN 105962156 A CN105962156 A CN 105962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salt
folium camelliae
camelliae sinensis
cirrhina molitorel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878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莉嫦
邱丽梅
刘佳
王晓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EAGLE COIN ENTERPRIS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EAGLE COIN ENTERPRIS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EAGLE COIN ENTERPRIS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EAGLE COIN ENTERPRIS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2878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62156A/zh
Publication of CN105962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21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茶叶及茶叶和盐联用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以及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所述工艺包括依次使用盐和茶叶处理鲮鱼,所述盐的用量为2~5公斤盐/100公斤鱼,茶叶的用量为0.2~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本发明提供了一新的鲮鱼去腥工艺,还为茶叶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而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去腥效果显著,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鲮鱼鱼干制品,产品味道鲜美,风味佳、无腥味和其他不良气味,而且制备过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保质期长、绿色安全,且充分保留了鲮鱼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了鲮鱼的价值。而且制备工艺简单合理、操作方便、设备要求低、生产效率高,具有很大的工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背景技术
鲮鱼,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身体延长,腹部圆,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鲮鱼又俗名土鲮、雪鲮、鲮公、花鲮,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海南岛、台湾地区、闽江、澜沧江和元江。鲮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同时,由于鲮鱼有饲料来源广、适应较肥水体环境、抗病力较强、群体产量高等优点,因而成为南方池塘养鱼的必养品种。鲮鱼能吃掉水底的着生藻类和有机碎屑,故又称为池塘的“清道夫”,肥水塘更是非养鲮鱼不可,故而产量非常大、单产高、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是市场的畅销货。
鲮鱼受到大众的喜爱,家庭食用除一般食法外,还可做鱼丸,工厂生产的豆豉鲮鱼罐头和冻鲮鱼一样,行销全国各地。鲮鱼也可入药,具有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温之功效。但是由于鲮鱼的腥味比较重,常用的葱姜蒜等对鲮鱼的去腥效果较差,尤其是工业应用时,鲮鱼的去腥不宜放姜,因为放姜会使鲮鱼产生霉味,影响风味。
因此,针对鲮鱼的去腥工艺研究,对于鲮鱼的畅销发展和工艺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鲮鱼去腥工艺的缺陷和不足,提供茶叶,尤其是茶叶和盐联用,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鲮鱼鱼干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茶叶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
茶叶和盐联用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盐包括粗盐和精盐,粗盐:精盐=1~2:1~2。
最优选地,粗盐:精盐=1:1。
优选地,所述茶叶为红茶和/或乌龙茶。
更优选地,所述茶叶为红茶和乌龙茶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5:1~5。
最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3:1。
另外,所述茶叶也可以是茶叶渣,为茶叶渣的重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实现废物再利用,增大茶叶渣的附加利用价值,具有很好的环保意义。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是同时使用盐和茶叶处理鲮鱼。
优选地,所述盐的用量为2~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2~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更优选地,所述盐的用量为3~4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5~2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最优选地,所述盐的用量为3.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1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优选地,所述茶叶为红茶和/或乌龙茶。
更优选地,所述茶叶为红茶和乌龙茶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5:1~5。
更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3:1。
最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2:1。
优选地,所述盐和茶叶处理鲮鱼的时间为4~8小时(更优选为6小时)。
更优选地,所述盐包括粗盐和精盐,粗盐:精盐=1~2:1~2。
最优选地,粗盐:精盐=1:1。
另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可实施方案,上述的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鲮鱼预处理:去鳞鳍、去头、剖腹去肠杂、清洗;
S2.拌盐拌茶叶;
S3.石压腌制:用鱼重1.5~2倍重量的水泥饼或石头进行石压腌制4~8小时;
S4.起鱼水洗:石压完成后,立即起鱼,鱼体在流动清水中清洗,以洗去鱼体表面的盐分、茶叶及杂质,操作时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
经过上述去腥处理后的鲮鱼即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如油炸、煎等。
其中,优选地,步骤S1所述预处理后,如果气温高于25℃,需将准备腌制的鱼体放入行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捞起,沥干水份,再立即腌制防止变质。
优选地,如果是超大条的鱼,所述清洗之前,应从鱼尾至半月形鱼骨的凹处的方向即13~14厘米处切断,再在横切的位置竖切一刀,经整条鱼分成三段。
优选地,步骤S2所述盐的用量为2~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2~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更优选地,步骤S2所述盐的用量为3~4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5~2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最优选地,步骤S2所述盐的用量为3.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1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优选地,步骤S2所述茶叶为红茶和/或乌龙茶。
更优选地,所述茶叶为红茶和乌龙茶的混合物。
更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5:1~5。
更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1~3:1。
最优选地,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2:1。
优选地,步骤S3所述石压的工序为:经拌盐和茶叶的鱼装入池后,将表层的鱼体整齐排列好,再用水泥饼或石头压实;水泥饼或石头形状应跟水池尺寸相匹配;当水泥饼或石头压石完好后,在适当位置写上编号和每池鱼石压的起止时间;发现有不新鲜的鱼应及时挑出,以免影响整池鱼的质量。
优选地,步骤S3所述石压6小时,即所述腌制时间为6小时。
优选地,步骤S4所述水洗的过程中,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
另外,优选地,步骤S1所述鲮鱼选用鲜活鲮鱼,不得使用变质鱼,鱼体重量为0.06~0.26公斤;如果鲮鱼刚死,但鱼体完整,眼球平净、角膜明亮呈红色,鱼鳞坚实附于鱼上,肌肉有弹性,骨肉紧密连结者仍可使用。
优选地,所述的盐应符合GB 5461的二级日晒盐的要求,NaCl含量91%以上。
优选地,所述的茶叶应符合GB/T 13738.1-2008的要求。
一种鲮鱼鱼干制品的制备方法,是在上述的去腥工艺操作后,进行油炸,油温控制在170~190℃,油炸时间为9~16分钟。
更优选地,是在上述的去腥工艺操作后,进行连续油炸,油温均控制在170~190℃,每次油炸时间为9~16分钟,每两次油炸之间间隔1~2分钟。
优选地,所述油温均控制在180℃。
优选地,所述每次油炸时间可根据不同鱼体大小进行控制调整。
具体优选地,所述根据不同鱼体大小进行控制调整的标准是:油炸时间:大鱼(125g~150g)15~16分钟,中鱼(70g~125g)12~15分钟,小鱼(35g~70g)9~12分钟。
优选地,所述油炸的程度是:炸至鱼体不粘炸鱼茜便将炸鱼茜取出,并把相粘结鱼体拆开,继续炸至鱼体全部浮起,观察符合要求时可起锅;所述要求为:鱼干的色泽呈浅茶褐色,腹部为浅黄白色,鱼脊剥开以少量为微白色为炸透,不过分干硬,鱼体表皮每面脱皮部分不能超过1/2,无炸焦、无松散,鱼体完整。
优选地,所用的油使用经精制棕榈油,酸价不超过3,水分不超过0.2%,无异味、无杂质;棕榈油应符合GB 15680-2009的要求。
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鲮鱼鱼干制品,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茶叶,以及茶叶和盐联用在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所述茶叶可以是茶叶渣,不仅为茶叶或茶叶渣提供了一种新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为鲮鱼去腥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而且工艺简单,茶叶或茶叶渣和盐成本低,去腥效果显著,对于鲮鱼的畅销发展和工艺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同时,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鲮鱼鱼干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味道鲜美,风味佳、无腥味和其他不良气味,而且制备过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保质期长、绿色安全,且充分保留了鲮鱼的营养成分,充分利用了鲮鱼的价值。所述制备工艺简单、合理、操作方便、设备要求低、生产效率高,具有很大的工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实施例 1 鲮鱼去腥工艺
1、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技术标准
(1)鲮鱼:采用鲜活鲮鱼,不得使用变质鱼,鱼体重量为0.06-0.26公斤,鲮鱼如刚死,但鱼体完整,眼球平净、角膜明亮呈红色,鱼鳞坚实附于鱼上,肌肉有弹性,骨肉紧密连结者仍可使用。
(2)食盐:粗盐应符合GB 5461的二级日晒盐的要求,NaCl含量91%以上。
(3)红茶和/或乌龙茶:应符合GB/T 13738.1-2008的要求。
(4)油:使用经精制棕榈油,酸价不超过3,水分不超过0.2%,无异味、无杂质。棕榈油应符合GB 15680-2009的要求。
2、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S1.鲮鱼预处理
S11.去鳞鳍:用刮鳞工具刮除全部鱼鳞,再用刀切除全部鱼鳍。
S12.去头:切除鱼头以去净鱼鳃为度,鱼体和鱼头连接处的半月形骨肉不可切去,以保持油炸后鱼体完整。
S13.剖腹:由鱼体胸鳍至臀部分别剖开鱼腹(注意切勿剖破鱼胆)。并在鱼体两侧最厚肉处各纵剖一刀,其长度约为脊鳍长1/3,深度为1~2毫米(均与鱼腹肉的厚度相等为最佳)。
S14.去肠杂:挖除全部肠杂,不得挖破鱼胆,如发现鱼胆已破,被污染鱼体做废料处理,如果工具及手被鱼胆汁污染,均需用水冲洗干净后再继续生产。
其中,如果是超大条鱼,应从鱼尾至半月形鱼骨的凹处的方向即13~14厘米处切断,再在横切的位置竖切一刀,经整条鱼分成三段。
S15.鱼清洗:将去完肠杂的鱼先挖起半月形骨头中间的鱼鳃和残存的肠杂,再刮净腹内的血污和黑膜。
将处理好的鱼体逐条在流动清水中清洗,操作时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如已浸泡的鱼体作废料处理。
当气温高于25℃时,需将准备腌制的鱼体放入行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捞起,沥干水份,再立即腌制防止变质。
S2.腌制工序:拌盐拌茶叶进行腌制,每次拌盐拌茶叶取鱼重量:100公斤;每池腌鱼重量:500公斤~1500公斤。
人工每次拌鱼应准确称取盐量,混入鱼中,充分拌均匀,然后放入腌鱼池中(池不得漏水)。
用盐量:3.5公斤盐/100公斤鱼(其中粗盐1.75公斤,精盐1.75),用茶量:1公斤红茶/100公斤鱼。
S3.石压:用鱼重1.5-2倍重量的水泥饼或石头进行石压6小时。
具体石压工序为:经拌盐和茶叶的鱼装入池后,将表层的鱼体整齐排列好,再用水泥饼或石头压实。水泥饼或石头形状应跟水池尺寸相匹配。当水泥饼或石头压石完好后,在适当位置写上编号和每池鱼石压的起止时间。发现有不新鲜的鱼应及时挑出,以免影响整池鱼的质量。
S4.起鱼水洗:
S41.鱼石压到规定起鱼时间时,应马上开池起鱼,将鱼取出,或将盐水放掉,鱼体不得再浸泡在盐水中;
S42.起池后,将水池内外冲洗干净,不得有任何杂物残留在池中,特别是易腐败变质的鱼肉等。
S43.水洗工序:将腌好的鱼体在流动清水中清洗,以洗去鱼体表面的盐分、茶叶及杂质,操作时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
实施例 2 鲮鱼鱼干制品的制备方法
1、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技术标准
(1)鲮鱼:采用鲜活鲮鱼,不得使用变质鱼,鱼体重量为0.06~0.26公斤,鲮鱼如刚死,但鱼体完整,眼球平净、角膜明亮呈红色,鱼鳞坚实附于鱼上,肌肉有弹性,骨肉紧密连结者仍可使用。
(2)食盐:粗盐应符合GB 5461的二级日晒盐的要求,NaCl含量91%以上。
(3)红茶和乌龙茶:应符合GB/T 13738.1-2008的要求;使用时,红茶和乌龙茶的质量比为2:1。
(4)油:使用经精制棕榈油,酸价不超过3,水分不超过0.2%,无异味、无杂质。棕榈油应符合GB 15680-2009的要求。
2、工艺流程依次为:选择鲮鱼、去鳞鳍、去头、去肠杂、水洗、拌盐拌茶叶、腌制、起池、洗鱼、分级、油炸、选炸鱼干。
3、具体制备工艺如下:
S1.鲮鱼预处理
S11.去鳞鳍:用刮鳞工具刮除全部鱼鳞,再用刀切除全部鱼鳍。
S12.去头:切除鱼头以去净鱼鳃为度,鱼体和鱼头连接处的半月形骨肉不可切去,以保持油炸后鱼体完整。
S13.剖腹:由鱼体胸鳍至臀部分别剖开鱼腹(注意切勿剖破鱼胆)。并在鱼体两侧最厚肉处各纵剖一刀,其长度约为脊鳍长1/3,深度为1-2毫米(均与鱼腹肉的厚度相等为最佳)。
S14.去肠杂:挖除全部肠杂,不得挖破鱼胆,如发现鱼胆已破,被污染鱼体做废料处理,如果工具及手被鱼胆汁污染,均需用水冲洗干净后再继续生产。
其中,如果是超大条鱼,应从鱼尾至半月形鱼骨的凹处的方向即13~14厘米处切断,再在横切的位置竖切一刀,经整条鱼分成三段。
S15.鱼清洗:将去完肠杂的鱼先挖起半月形骨头中间的鱼鳃和残存的肠杂,再刮净腹内的血污和黑膜。
将处理好的鱼体逐条在流动清水中清洗,操作时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如已浸泡的鱼体作废料处理。
当气温高于25℃时,需将准备腌制的鱼体放入行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捞起,沥干水份,再立即腌制防止变质。
S2.腌制工序:拌盐拌茶叶进行腌制,每次拌盐拌茶叶取鱼重量:100公斤;每池腌鱼重量:500公斤~1500公斤。
人工每次拌鱼应准确称取盐量,混入鱼中,充分拌均匀,然后放入腌鱼池中(池不得漏水)。
用盐量:3.5公斤盐/100公斤鱼(其中粗盐1.75公斤,精盐1.75),用茶量:1公斤红茶/100公斤鱼。
S3.石压:用鱼重1.5~2倍重量的水泥饼或石头进行石压6小时。
具体石压工序为:经拌盐和茶叶的鱼装入池后,将表层的鱼体整齐排列好,再用水泥饼或石头压实。水泥饼或石头形状应跟水池尺寸相匹配。当水泥饼或石头压石完好后,在适当位置写上编号和每池鱼石压的起止时间。发现有不新鲜的鱼应及时挑出,以免影响整池鱼的质量。
S4.起鱼水洗:
S41.鱼石压到规定起鱼时间时,应马上开池起鱼,将鱼取出,或将盐水放掉,鱼体不得再浸泡在盐水中;
S42.起池后,将水池内外冲洗干净,不得有任何杂物残留在池中,特别是易腐败变质的鱼肉等。
S43.水洗工序:将腌好的鱼体在流动清水中清洗,以洗去鱼体表面的盐分、茶叶及杂质,操作时不得将未洗或洗好的鱼体放在水中浸泡。
S5.分级:按鱼体的大小、厚薄进行分级,同一级的鱼体其大小要均匀,以利于油炸。
S6.油炸工序
S61.其中,所用的油采用经检验合格的植物油。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油的质量正常方可使用,防止应检验后储存日久而变质(特别在热天更应加强用前检查)。每锅下油量为35~40公斤左右,炸鱼是连续性的,所以每炸一至二锅鱼后必须添加新油,以补充消耗的油份,保持鱼干的色泽,添新油时,在尾锅加入,头锅需添加油时,从尾锅中取油加入。每次炸鱼完毕,必须将油自锅中取出,用铁桶等器具装载静置,再使用时只用上层清油,底层油渣作废料处理,如果开三班炸鱼时,油连续使用会变黑或老化,在这种情况下应按上法经静置处理后再投入生产。
S62.油炸条件:
油温控制:连续多次油炸的油温均控制在180℃,每两次油炸之间间隔1~2分钟。
每次油炸的时间:大鱼(125g~150g)15~16分钟,中鱼(70g~125g)12~15分钟,小鱼(35g~70g)9~12分钟。
当油升温速度过快时,应适当关小风机的进风门,控制油温的升高,并拉大头尾锅的油温差。
每次下锅的鱼量控制在5~6层,共约15~17公斤。每锅炸完后必须清除鱼碎渣。
S63.油炸操作
将已洗好的鱼的鱼腹掩合好后,整齐排开放在炸鱼茜上,然后小心放进锅内油炸,炸至鱼体不粘炸鱼茜便将炸鱼茜取出,并把相粘结鱼体拆开,继续炸至鱼体全部浮起,观察以下要求时可起锅。
鱼干质量要求:鱼干的色泽呈浅茶褐色,腹部为浅黄白色,鱼脊剥开以少量为微白色为炸透,不过分干硬,鱼体表皮每面脱皮部分不能超过1/2,无炸焦、无松散,鱼体完整。
对比例 3
1、制备鲮鱼鱼干制品,主要方法基本同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述,唯一不同之处在于:
(1)对比组1: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使用盐、料酒等常规去腥方法进行腌制,未使用茶叶。
(2)对比组2: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只使用了盐,未使用茶叶。
(3)对比组3: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只使用了茶叶,未使用盐。
(4)对比组4: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茶叶的用量大于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5)对比组5: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茶叶全部使用的是红茶。
(6)对比组6: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茶叶全部使用的是乌龙茶。
(7)对比组7: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所用的盐均为粗盐。
(8)对比组8: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所用的盐均为精盐。
(9)对比组9:步骤S2所述腌制过程中,将红茶替换为绿茶。
(10)对比组10:在去腥的过程中,直接拌盐拌茶叶后腌制6小时,不进行石压。
2、鲮鱼鱼干性质评定
对上述实施例2和对比例3制备的鱼干产品的各种性质进行测定和评价,如味觉感受、嗅觉感受、视觉感受等,工艺过程和配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各项评分均按照1~10分的标准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数据可知,实施例2利用本发明工艺制备的鲮鱼鱼干在口味、嗅觉、视觉均明显优于对比组。
同时,对比组1经过常规去腥步骤制备的鲮鱼头制品,在味觉、嗅觉、视觉等方面,均与本发明制备的产品无明显差别,反而整体性质评价得分略低于本发明。表面了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在不使用常用的生姜、料酒等去腥步骤的前提下,即可制得味道鲜美、风味佳、无腥味的鲮鱼头制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其他辅料对鲮鱼头本身风味的影响。
上述结果证明,茶叶对鲮鱼具有很好的去腥效果,但是由对比组3可知,茶叶的用量必须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否则反而会对产品的风味造成不好的影响。
由对比组7和8可知,腌制所用盐,在使用精盐和粗盐混用时效果最佳。
由对比组9可知,利用绿茶去腥的效果也比其他对比组较好,但是效果还是显著差于实施例2,表明茶叶的种类对于去腥及鱼干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发明大量的研究试验证实了,红茶和乌龙茶的效果最显著。
由对比组5、6与实施例2的结果相比可知,红茶和乌龙茶按照配比混合使用,还显示了协同增效的作用,比单独使用红茶或单独使用乌龙茶具有更好的效果。
另外,发明人经过长期重复保存期实验显示,本发明在不使用任何防腐剂和色素的前提下,制备的鲮鱼鱼干制品保质期较长,在-15℃,可贮存270天。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对鲮鱼具有显著的去腥效果,制备得到的鱼干味道鲜美,风味佳、无腥味和其他不良气味,营养丰富,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色素和香精类物质的前提下,保质期长、绿色安全,具有很好地市场前景。

Claims (10)

1.茶叶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
2. 茶叶和盐联用在鲮鱼去腥方面的应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红茶和/或乌龙茶。
4.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其特征在于,是同时使用盐和茶叶处理鲮鱼。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盐的用量为2~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2~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盐包括粗盐和精盐,粗盐:精盐=1~2:1~2;所述茶叶为红茶和/或乌龙茶。
7. 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鲮鱼预处理:去鳞鳍、去头、剖腹去肠杂、清洗;
S2.拌盐拌茶叶;
S3.石压腌制:用鱼重1.5~2倍重量的水泥饼或石头进行石压腌制4~8小时;
S4.起鱼水洗:石压完成后,立即起鱼,鱼体在流动清水中清洗。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鲮鱼工业去腥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盐的用量为2~5公斤盐/100公斤鱼,所述茶叶的用量为0.2~3公斤茶叶/100公斤鱼。
9. 一种鲮鱼鱼干制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进行权利要求7所述的去腥工艺操作后,进行油炸,油温控制在170~190℃,油炸时间为9~16分钟。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鲮鱼鱼干制品。
CN201610287834.4A 2016-05-04 2016-05-04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Pending CN1059621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7834.4A CN105962156A (zh) 2016-05-04 2016-05-04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7834.4A CN105962156A (zh) 2016-05-04 2016-05-04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2156A true CN105962156A (zh) 2016-09-28

Family

ID=56994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87834.4A Pending CN105962156A (zh) 2016-05-04 2016-05-04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62156A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7206A (zh) * 2004-01-14 2004-12-29 江南大学 一种低值淡水鱼全利用的加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7206A (zh) * 2004-01-14 2004-12-29 江南大学 一种低值淡水鱼全利用的加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巩志: "《中国乌龙茶》", 31 October 2004, 浙江摄影出版社 *
常学辉: "《快乐成活一点通:生活中来的10000各窍门》", 30 November 2013,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惠英: "《最爱韩国菜Top100》", 31 October 2015, 古吴轩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eecher Miss Beecher's Domestic Receipt-Book
CN102028262B (zh) 一种淡水鱼糜与果蔬汁复合生产休闲脆粒的方法
CN104323199B (zh) 一种酸菜鱼底料
CN107495189A (zh) 一种鲢鱼生态化利用的方法
CN101647582A (zh) 一种鱼籽酱加工工艺
CN102599459A (zh) 一种四川泡菜酸菜鱼方便复合调味料的制作方法
KR101513866B1 (ko) 명태강정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Acton et al. Modern Cookery, in all its Branches
KR101816822B1 (ko) 피쉬 소스를 이용한 갈비탕의 제조방법
KR101513424B1 (ko) 막창순대의 제조방법
James et al. Hand-book on Indian sea-cucumbers
KR101747744B1 (ko) 명태강정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559107B1 (ko) 한우 추출물 제조 방법
CN107348478A (zh) 一种真菌营养粉及其加工方法
CN104000221A (zh) 一种醋血鸭的制作方法
McCulloch-Williams Dishes & beverages of the old South
CN105962156A (zh) 一种鲮鱼工业去腥工艺
CN108402411A (zh) 一种营养丰富的鲜辣草鱼的加工方法
Corson Miss Corson's Practical American Cookery and Household Management
KR101781457B1 (ko) 해양심층수를 이용한 기능성 오징어 먹물 순대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06322A (ko) 동충하초 갈비탕 제조방법
KR102372073B1 (ko) 조개 칼국수용 육수 제조 방법
CN112075592A (zh) 一种红烧鹅肉熟食的制备方法
KR101687328B1 (ko) 동해부인 장수탕면 제조방법
KR101497092B1 (ko) 해삼 감자탕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