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3580B -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3580B
CN105933580B CN201610109717.9A CN201610109717A CN105933580B CN 105933580 B CN105933580 B CN 105933580B CN 201610109717 A CN201610109717 A CN 201610109717A CN 105933580 B CN105933580 B CN 105933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image pickup
piezoelectric element
lens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971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3580A (zh
Inventor
能登悟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33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3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3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35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2Autofocusing of zoom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7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including a sight line detect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6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by pressing one or more vibrators against the driven bod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6Drive 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 H02N2/062Small signal circuits; Means for controlling position or derived quantities, e.g. for removing hysteresi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8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for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imaging
    • H04N23/959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for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imaging by adjusting depth of field during image capture, e.g. maximising or setting range based on scene characteri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Focusing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像设备,包括:观察单元,用于观察被摄体;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所述被摄体;以及控制器,用于控制致动器,所述致动器用于驱动拍摄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其中,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所述被摄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致动器进行所述第二操作。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提出了如下的致动器,其中通过在振动器的预定位置产生椭圆运动,振动器和与该振动器处于摩擦接触的摩擦构件发生相对位移。此外,还提出了包括这种致动器作为用于照相机的机械部以及镜头的驱动源的摄像设备。
例如,构成上述的致动器的振动器是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用作机电能量转换元件的压电元件连接至诸如金属等的弹性体,并且可以向该压电元件施加具有不同相位的两相AC(交流)电压。通过向压电元件施加电压来在振动器的表面上激励振动波,以将该振动器加压到摩擦构件,由此使振动器和摩擦构件发生相对位移。这样,利用期望的驱动力使振动器在摩擦构件的表面上滑动。
致动器具有即使在电压的施加停止之后也能够保持处于原始位置的特征。其原因如下所述。振动器与摩擦构件的表面加压接触,因而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还被称为保持力。
然而,在振动器在摩擦构件的表面上在长的时间段内保持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微量水聚集于振动器和摩擦构件之间的接触部,结果导致摩擦力即保持力减小。在保持力减小的状态下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在一些情况下致动器可能移动。在被配置为驱动镜头的致动器移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失焦问题。
有鉴于上述,还提出了对减小了的保持力进行恢复的技术(日本专利5110824)。
然而,在仅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下,可想象到用户可能会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不会引起用户产生误解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性能的摄像设备和用于控制该摄像设备的方法。
根据实施例的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观察单元,用于观察被摄体;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以及控制器,用于控制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驱动拍摄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其中,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致动器进行所述第二操作。
根据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被摄体的图像;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以及控制器,用于控制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驱动拍摄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其中,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的其中一个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致动器进行所述第二操作。
根据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以及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使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驱动拍摄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还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以及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的其中一个情况下,使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驱动拍摄光学系统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在检测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用于恢复致动器的保持力的第二操作。根据本发明,在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检测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其中之一下,进行用于恢复致动器的保持力的第二操作。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在防止用户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维持良好的性能的摄像设备。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
图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后视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用于示出致动器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图4A和图4B各自是用于示出振动器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示出致动器和AF透镜、以及被配置为将致动器和AF透镜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的图。
图6是用于示出要施加至压电元件上所配置的电极的AC电压的频率、这些AC电压之间的相位差和致动器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示出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示出在驱动致动器时所施加的AC电压的施加条件和在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所施加的AC电压的施加条件的图。
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
图1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后视图。
图1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
图14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示出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图8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和用于控制该摄像设备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图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后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摄像系统)包括照相机(机体、摄像设备机体)100和镜头(镜头装置)102。照相机100例如是数字照相机。镜头102可移动地安装在照相机100上。
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包括摄像系统、图像处理系统、记录和再现系统以及控制系统。摄像系统例如包括镜头102内所配置的拍摄光学系统101和照相机100内所配置的摄像元件252。图像处理系统例如包括照相机100内所配置的图像处理单元150。记录和再现系统例如包括照相机100内所配置的存储器198和照相机100内所配置的显示单元258。控制系统例如包括照相机100内所配置的机体CPU 109和镜头102内所配置的镜头CPU 103。控制系统还包括被配置为驱动自动调焦(AF)透镜120的致动器121和被配置为驱动致动器121的致动器驱动电路123。此外,控制系统包括被配置为驱动变焦透镜110的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和被配置为驱动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的变焦透镜电压驱动器113。
摄像系统使来自物体(被摄体)(未示出)的光经由拍摄光学系统101在摄像元件252的摄像面上成像。拍摄光学系统101包括变焦透镜110。可以利用使用超声波马达(未示出)或步进马达(未示出)等作为驱动源的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在光轴I的方向上驱动变焦透镜110。将用于控制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的电压从变焦透镜电压驱动器113输入至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
利用变焦位置检测单元112来检测变焦透镜11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置。变焦位置检测单元112是被配置为检测变焦透镜11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置的编码器。变焦位置检测单元112将脉冲信号输出至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基于从变焦位置检测单元112输出的脉冲信号来检测变焦透镜110的位置。
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控制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以使得变焦透镜110例如置于光轴I上的与用户利用开关(未示出)所设置的焦距相对应的位置。注意,例如在照相机100或镜头102中设置有被配置为使得用户能够设置焦距的开关。
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基于与光轴I上的同用户所设置的焦距相对应的位置(目标位置)有关的信息和与变焦透镜110的当前位置有关的信息来计算用于驱动变焦透镜110的驱动信号。将通过计算所获得的具有数字值的驱动信号从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输入至变焦透镜电压驱动器113。变焦透镜电压驱动器113基于从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输出的驱动信号来控制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因而,可以使变焦透镜110置于光轴I上的与用户所设置的焦距相对应的位置。
此外,拍摄光学系统101包括AF透镜120。可以利用用作驱动源的致动器121在光轴I的方向上驱动AF透镜120。作为致动器121,例如,使用超声波振动单元。将用于驱动致动器121的电压从致动器驱动电路(振动器驱动电路、驱动器)123输入至致动器121。
通过使用焦点位置检测单元122来检测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置。焦点位置检测单元122是被配置为检测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置的编码器。焦点位置检测单元122将脉冲信号输出至AF透镜控制单元104。AF透镜控制单元104可以基于从焦点位置检测单元122输出的脉冲信号来检测AF透镜120的位置。
AF透镜控制单元104控制AF透镜120的位置,以使得AF透镜120例如置于光轴I上的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位置。注意,例如在用户操作了照相机100的释放SW(释放开关)191的情况下,检测被摄体位置。
AF透镜控制单元104基于与光轴I上的同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位置(目标位置)有关的信息和与AF透镜120的当前位置有关的信息来计算用于驱动AF透镜120的驱动信号。将通过计算所获得的具有数字值的驱动信号从AF透镜控制单元104输入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23。致动器驱动电路123基于从AF透镜控制单元104输出的驱动信号来控制致动器121。具体地,致动器驱动电路123基于从AF透镜控制单元104输出的驱动信号,通过控制要施加至后面所述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和相位来驱动致动器121。因而,AF透镜120可以置于光轴I上的与被摄体距离相对应的位置。
拍摄光学系统101包括光圈140。利用使用步进马达等作为驱动源的光圈驱动单元141来调整光圈140的开口大小。将用于控制光圈驱动单元141的信号从光圈控制单元106输入至光圈驱动单元141。光圈控制单元106例如根据被摄体的亮度来计算用于获得适当曝光量的光圈值,计算用于将光圈140的开口大小设置为与该光圈值相对应的开口大小的驱动信号,并且将通过计算所获得的驱动信号输出至光圈驱动单元141。
变焦透镜控制单元105、AF透镜控制单元104和光圈控制单元106设置在镜头CPU103中。镜头CPU(镜头侧控制器)103是被配置为进行镜头102侧的各种控制的中央处理单元。镜头CPU 103可以经由镜头102和照相机100之间所形成的镜头接点190与机体CPU(机体侧控制器)109进行通信。
EEPROM 131连接至镜头CPU 103。EEPROM 131是被配置为存储作为与镜头102有关的各种特有信息的镜头数据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此外,存储器132连接至镜头CPU 103。
机体CPU 109配置在照相机100中。机体CPU(机体侧控制器)109是被配置为进行照相机100侧的各种控制的中央处理单元,并且还进行整体摄像设备的各种控制。
从释放SW 191向机体CPU 109输入信息,并且机体CPU 109可以检测到半按下或全按下了释放SW。据此,机体CPU 109进行摄像元件252的驱动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50的操作控制和存储器198的压缩处理等。机体CPU 109还控制取景器200中所配置的显示单元(取景器中的信息显示设备)201上所显示的各分区的状态。
图像处理单元150包括A/D转换器、白平衡电路、伽玛校正电路和插值计算电路等,并且可以生成记录所用的图像。
摄像元件252例如是作为使用CMOS的固态摄像元件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图像传感器。在该CMOS图像传感器中,可以在同一步骤中形成区域传感器单元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以及诸如摄像设备驱动电路、A/D转换电路和图像处理电路等的周边电路。因此,CMOS图像传感器的特征在于:与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情况相比,掩模的数量和处理步骤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CMOS图像传感器还具有能够随机地访问任何像素的特征。因而,CMOS图像传感器可以容易地进行显示所用的间隔剔除读取,并且在显示单元258上以高的显示率进行实时显示。
摄像元件252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的特征来进行用于以间隔剔除方式读取摄像元件252的受光区域的一部分的显示图像输出操作和用于读取摄像元件252的整个受光区域的高清晰度图像输出操作。
此外,在摄像元件252中,如例如日本特开2012-037777所公开的,在受光区域中配置有用于检测焦点的像素。因而,机体CPU 109基于摄像元件252上所形成的被摄体图像来确定所拍摄图像的散焦量。然后,机体CPU 109将与所确定的散焦量相对应的信号经由镜头接点190发送至镜头CPU 103,由此控制AF透镜120的驱动。
将来自释放SW 191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释放SW 191是被配置为通过释放按钮191a的半按下操作来开始一系列的拍摄准备操作、即测光操作和焦点调节操作(调焦操作)等的开关。然后,释放SW 191还是用于通过释放按钮191a的完全按下操作来开始拍摄操作、即将从摄像元件252读取的图像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上的开关。释放按钮191a的半按下可以是在接通释放SW 191中所配置的第一开关(未示出)的情况下检测到的。释放按钮191a的完全按下可以是在接通释放SW 191中所配置的第二开关(未示出)的情况下检测到的。
此外,将来自选择SW 192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选择SW 192是用于通过对后面所述的菜单SW 197进行操作来选择要显示的设置项和拍摄条件的开关。
此外,将来自确定SW 193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确定SW 193是用于通过对后面所述的菜单SW 197进行操作来确定要显示的设置项菜单或其设置值的开关。
此外,将来自眼睛接近检测单元(检测器)194(参见图2)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109。眼睛接近检测单元194检测用户的眼睛是否靠近后面所述的取景器200的目镜202。
此外,将来自主SW 195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主SW 195是用于启动照相机100的开关。如图2所示,主SW 195是能够选择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个的双位置开关。主SW 195的位置195-1与“OFF(断开)”相对应,并且在将主开关195设置到位置195-1的情况下,照相机100被置于休眠状态。主SW 195的位置195-2与“ON(接通)”相对应,并且在将主SW 195设置到位置195-2的情况下,照相机100被置于驱动状态,由此能够接收各种SW操作并进行用于拍摄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的操作。
此外,将来自模式SW 196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模式SW 196是用于使得用户能够设置用于观察被摄体的模式即观察模式的开关。如图2所示,模式SW 196是能够选择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个的双位置开关。作为观察模式,例如,给出以下的两个观察模式。第一观察模式是取景器模式,其中该取景器模式是用于使得用户能够经由目镜202观察取景器200中所配置的显示单元201上所显示的被摄体图像的模式。第二观察模式是实时取景模式,其中该实时取景模式是用于使得用户能够观察与取景器200分开配置的显示单元258上所显示的被摄体图像的模式。
模式SW 196的位置196-1与取景器模式相对应,并且利用表示取景器模式的字母“FD”来表示。在将模式SW 196设置到位置196-1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取景器200来观察被摄体图像。
另一方面,模式SW 196的位置196-2与实时取景模式相对应,并且利用表示实时取景模式的字母“LIVE”来表示。在将模式SW 196设置到位置196-2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观察显示单元(观察单元)258上所显示的被摄体图像。
此外,将来自菜单SW 197的信号输入至机体CPU 109。菜单SW 197是用于进行用于对照相机100的拍摄条件和各种操作进行设置等的菜单显示的开关。在显示单元258上没有显示菜单的状态下对菜单SW 197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将菜单显示在显示单元258上。另一方面,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有菜单的状态下对菜单SW 197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使显示单元258置于不显示菜单的状态。
照相机100中所配置的存储器198连接至图像处理单元150和机体CPU 109。存储器198记录图像处理单元150所生成的被摄体图像等。此外,存储器198存储机体CPU 109对照相机100的操作进行控制所需的设置值等。此外,存储器198通过使用预先确定的方法来对图像、运动图像和声音等进行压缩。
取景器(观察单元)200包括取景器200内所配置的显示单元201和目镜202。
将摄像元件252上所形成的被摄体图像经由机体CPU 109发送至显示单元201并且显示在显示单元201上。用户可以观察目镜202进行放大后的被摄体图像。
注意,取景器200可以是使得能够通过使用拍摄光学系统101和摄像元件252之间所配置的镜(未示出)来观察被摄体图像的光学取景器、即单镜头反光光学取景器。
在照相机100的背面上配置有显示单元258。用户可以直接观察显示单元258的显示画面。机体CPU 109将摄像元件252上所形成的被摄体图像经由显示控制单元254显示在显示单元258上。此外,在对菜单SW 197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机体CPU 109经由显示控制单元254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菜单。在显示单元258是通过使用有机EL空间调制元件、液晶空间调制元件或者使用细微颗粒的电泳的空间调制元件等配置成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显示单元258的电力消耗,并且可以使显示单元258薄型化。据此,还可以实现照相机100的省电化和小型化。
接着,参考图3A~图6来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中所使用的致动器121。图3A和图3B分别是用于示出致动器121的结构的立体图和平面图。图3A是立体图,并且图3B是平面图。注意,将振动器10移动的方向、即光轴I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振动器10按压滑块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X方向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
如图3A所示,振动器10包括由金属形成的弹性体(振动板)1和通过接合等连接至弹性体1的背面的压电元件2。在弹性体1的一个主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3。如图4A和图4B所示,在各凸部3的顶部上形成有与滑块(摩擦构件)4相接触的接触部(突起)3a。
对压电元件2进行极化处理。在压电元件2的一个主面上配置有两个电极A1和A2。在将后面所述的AC电压V1和V2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情况下,压电元件2以与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模式相对应的模式进行振动,由此使振动器10进行振动。
以下参考图4A和图4B来说明振动器10的振动模式。图4A和图4B各自是用于示出振动器10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A是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的图。在将反相的AC电压V1和V2施加至振动器10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两个电极A1和A2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在振动器10中激励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在图4A中,示出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的节点(node)位置10a、10b和10c。还示出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中的腹点(antinode)位置10x和10y。在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中,节点位置10a、10b和10c在Z方向上没有发生大幅位移,但节点位置10a、10b和10c处的振动器10的表面的法向方向发生大幅位移。因此,在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中,位于节点位置10a和10c处所配置的凸部3的顶部的接触部3a没有在Z方向以大的振幅进行振动,而是在X方向上以大的振幅进行振动。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中的节点位置10a和10c处配置有凸部3,因而在接触部3a中发生X方向上的大的振动。将这种模式称为给送(feed)模式。
图4B是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的图。在将同相的AC电压V1和V2施加至振动器10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两个电极A1和A2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在振动器10中激励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在图4B中,示出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中的节点位置10d和10e。还示出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中的腹点位置10z。在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中,节点位置10d和10e在Z方向上没有发生大幅位移,但腹点位置10z在Z方向上发生大幅位移。因此,在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中,位于腹点位置10z处所配置的凸部3的顶部的接触部3a在Z方向上以大的振幅进行振动。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在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中的腹点位置10z处配置有凸部3,因而在接触部3a中发生Z方向上的大的振动。接触部3a在Z方向上大幅振动,因而可靠地去除了接触部3a和滑块4之间的接触位置处所聚集的水。将这种模式称为上推(push-up)模式。
在将一次弯曲振动模式和二次弯曲振动模式组合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接触部3a中激励椭圆运动。使接触部3a与滑块4加压接触,因而可以相对于滑块4在一个方向(图5的X方向)上驱动振动器10。
在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在维持椭圆运动的椭圆比的同时改变椭圆的大小。在使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接近振动器10的谐振频率fr的情况下,接触部3a的椭圆运动的椭圆的大小增大,因而振动器10的驱动速度增大。另一方面,在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远离谐振频率fr的情况下,接触部3a的椭圆运动的椭圆的大小减小,因而振动器10的驱动速度减小。
在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改变的情况下,接触部3a的椭圆运动的椭圆比也可以改变。在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是0度的情况下,向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两个电极A1和A2施加同相的AC电压V1和V2,因而在振动器10中激励Y方向的一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即上推模式的振动。在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是180度的情况下,向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两个电极A1和A2施加反相的AC电压V1和V2,因而在振动器10中激励X方向的二次弯曲振动模式的振动、即给送模式的振动。然后,在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是0度~180度的情况下,与上推模式相对应的Z方向上的振幅和与给送模式相对应的X方向上的振幅之间的比根据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的大小而改变。据此,在接触部3a中激励具有与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相对应的椭圆比的椭圆运动。
图5是用于示出致动器和AF透镜、以及被配置为使致动器和AF透镜彼此连接的连接构件的图。
致动器121包括:振动器10;保持单元(可动体)11,其被配置为经由加压构件12和施力构件13来间接地保持振动器10;加压构件12,其被配置为经由施力构件13向振动器10加压;以及施力构件13,其被配置为对振动器10施加偏置力。
作为施力构件13,使用压缩弹簧等。加压构件12经由施力构件13在图5中的箭头C的方向上向振动器10加压。振动器10被施力构件13加压,因而振动器10与滑块4加压接触。更具体地,位于振动器10上所形成的凸部3的顶部的接触部3a与滑块4加压接触。振动器10与滑块4加压接触,因而利用振动器10和滑块4之间的摩擦力来保持致动器121的位置。用于保持致动器121的位置的摩擦力还被称为保持力。
振动器10与滑块4加压接触。因此,通过向振动器10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施加具有期望的频率和相位差的AC电压V1和V2,可以在X方向、即光轴I的方向上驱动致动器121.
如图5所示,AF透镜120经由连接构件15连接至致动器121。因此,在光轴I的方向上驱动致动器121的情况下,以与致动器121相同的方式,还在光轴I的方向上驱动AF透镜120。
在致动器121暂停的情况下,致动器121经由保持力(摩擦力)固定至滑块4。因此,即使在向AF透镜120施加外力F的情况下,AF透镜120也没有移动。
图6是用于示出要施加至压电元件上所配置的电极的AC电压的频率、这些AC电压之间的相位差、以及致动器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图。横轴表示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纵轴表示致动器121的移动速度。点划线表示振动器10的谐振频率。FV1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得相对较小的情况。FV2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为中间程度的情况。FV3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得相对较大的情况。
如通过图6理解,随着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更接近振动器10的谐振频率,致动器121的移动速度增大。
此外,随着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增大,致动器121的移动速度增大。
在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例如是20度时获得如FV1所示的特性的情况下,在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增大时,获得如FV2所示的特性。然后,在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进一步增大时,获得如FV3所示的特性。
致动器驱动电路123基于来自AF透镜控制单元104的驱动信号来适当地控制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和相位差,由此驱动致动器121.
接着,参考图7和图8来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图7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机体CPU 109判断主SW 195是否为ON(步骤S101)。在主SW 195中不为ON的情况下(步骤S101中为“否”),重复步骤S101。在主SW 195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01中为“是”),流程进入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机体CPU 109检测用户观察被摄体的模式、即观察模式。该观察模式是如上所述利用模式SW 196所设置的。在观察模式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03。另一方面,在观察模式被设置为取景器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2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20。
在步骤S103中,机体CPU 109判断是否进行了诸如释放SW 191等的各种开关的输入操作。在没有进行各种开关的输入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3中为“否”),重复步骤S103。在用户进行了任意开关的输入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机体CPU 109判断步骤S103中所进行的开关的输入操作是否是用于开启菜单显示的菜单SW 197的操作。在通过使用菜单SW 197进行了用于开启菜单显示的输入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4中为“是”),机体CPU 109经由显示控制单元254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菜单(步骤S105)。具体地,将用于进行照相机100的拍摄条件和各种操作的设置等的菜单显示在显示单元258上。
然后,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菜单的状态下,进行恢复致动器121的保持力的操作、即作为致动器121的维护所用的操作的保持力恢复操作(步骤S106)。注意,后面参考图8来说明保持力恢复操作的详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以下原因而在正显示菜单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具体地,在实时取景模式中,通常将被摄体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258上,但在显示单元258上正显示菜单的状态下不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被摄体的图像。因此,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的情况下,在显示单元258上正显示菜单时,AF透镜120的移动所引起的影响也不会出现在显示单元258上要显示的图像上。因而,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的情况下,用户也不会通过显示单元258识别出AF透镜120已移动,并且用户不会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在显示单元258上正显示菜单时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在显示单元258中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时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之后,流程返回至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的开关的操作是用于关闭菜单显示的菜单SW 197的操作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103中的开关的操作是除菜单SW 197以外的开关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10。
在步骤S110中,机体CPU 109判断步骤S103中所进行的开关的操作是否是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可以基于释放按钮191a上所配置的释放SW 191的状态来检测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在步骤S103中所进行的开关的操作是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10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11。
在步骤S111中,进行作为准备拍摄的操作的拍摄准备操作(第一操作)。具体地,进行测光操作和测距操作等,基于测光操作的结果来控制光圈140的开口大小,并且基于测距操作的结果来进行利用致动器121的AF透镜120的驱动、即调焦操作。
在驱动致动器121以调整AF透镜120的位置的情况下,适当地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和相位差。图9是用于示出在驱动致动器时所施加的AC电压的施加条件和在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所施加的AC电压的施加条件的图。横轴表示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纵轴表示致动器121的移动速度。点划线表示振动器10的谐振频率。FV1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得相对较小的情况。FV2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为中间程度的情况。FV3表示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设置得相对较大的情况。区域A示出在进行拍摄准备操作(第一操作)时、即在驱动致动器121以调整AF透镜120的位置(调焦操作)时所施加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的示例。区域B示出在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第二操作)时所施加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的示例。
在驱动致动器121以调整AF透镜120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将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例如设置在(fr)~(fr+F1)的范围内。注意,如上所述,fr表示振动器10的谐振频率。可以通过将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适当地设置在(fr)~(fr+F1)的范围内并且适当地设置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来以期望速度适当地驱动致动器121。在AF透镜120的位置的调整完成之后、即在拍摄准备操作(第一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12。
在步骤S112中,进行拍摄操作。注意,拍摄操作本身是已知操作,因而这里省略了针对该操作的详细说明。在拍摄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13。
在步骤S113中,机体CPU 109判断主SW 195是否断开。在主SW 195保持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13中为“否”),流程返回至步骤S102,并且重复一系列操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主SW 195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13中为“是”),照相机100的电源断开,并且一系列操作的流程结束。
在步骤S103中所进行的开关的操作是除菜单SW 197以外的开关的操作(步骤S104中为“否”)、并且不是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步骤S110中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15。
在步骤S115中,基于步骤S103中所进行的开关的操作来进行预定操作,并且流程返回至步骤S103。
在用户观察被摄体的模式即观察模式不是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2中为“否”)、即在观察模式是取景器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20。
在步骤S120中,眼睛接近检测单元(检测器)194检测用户的眼睛是否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1。
在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步骤S121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22。
在步骤S122中,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第二操作)。注意,后面参考图8来说明保持力恢复操作的详情。
在观察模式是取景器模式的情况下,在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时,由于以下原因而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具体地,在取景器模式中,用户通过使眼睛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来确认被摄体的图像。因而,在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可以推测用户没有注视被摄体的图像。在用户没有注视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下,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时,用户也不会识别出AF透镜120已移动。因此,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的情况下,用户也不会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在取景器模式中,在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3。
在用户的眼睛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步骤S121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23。
在步骤S123中,机体CPU 109判断是否进行了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可以基于释放按钮191a上所配置的释放SW 191的状态来检测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在没有进行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23中为“否”),流程进入待机状态,直到进行了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为止。在进行了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123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24。
在步骤S124中,进行作为准备拍摄的操作的拍摄准备操作。该拍摄准备操作与上述的步骤S111中的拍摄准备操作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该操作的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5。
在步骤S125中,进行拍摄操作。注意,如上所述拍摄操作本身是已知的,因而这里省略了针对该拍摄操作的详细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6。
在步骤S126中,机体CPU 109判断主SW 195是否断开。在主SW 195保持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126中为“否”),流程返回至步骤S102,并且重复一系列的操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主SW 195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126中为“是”),照相机100的电源断开,并且一系列操作的流程结束。
接着,参考图8来说明保持力恢复操作(第二操作)、即致动器121的维护所用的操作。图8是用于示出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机体CPU 109计算要施加至致动器121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即频率和相位差(步骤S151)。例如,在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被确定成使得落在图9所示的区域B的范围内。具体地,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被确定成使得例如落在(fr+F2)~(fr+F3)的范围内。此外,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被确定成使得AC电压V1和V2的频率与致动器121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变为FV1以下。F2充分大于F1。F3大于F2。也就是说,作为在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的区域B的频率充分大于作为在进行拍摄准备操作时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的区域A的频率。
由于以下原因而将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设置得相对较高。具体地,在将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设置得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致动器121的接触部3a与滑块4之间的接触的频率。在致动器121的接触部3a与滑块4之间的接触次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去除致动器121的接触部3a与滑块4之间的接触位置处所聚集的水。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将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时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设置得相对较高。
因而,计算出要施加至致动器121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52。
在步骤S152中,根据步骤S151的计算结果来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即驱动频率,并且将这些驱动频率的值输出至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AF透镜控制单元104。AF透镜控制单元104将这些驱动频率的值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23。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53。
在步骤S153中,根据步骤S151的计算结果来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相位差即驱动相位差,并且将该驱动相位差的值输出至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AF透镜控制单元104。AF透镜控制单元104将该驱动相位差的值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23。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54。
在步骤S154中,致动器驱动电路123基于步骤S152中所设置的驱动频率和步骤S153中所设置的驱动相位差来向致动器121的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施加AC电压V1和V2。据此,致动器121以预定速度移动。伴随着该操作,通过振动来去除致动器121的接触部3a与滑块4之间的接触位置处所聚集的水,并且恢复保持力(摩擦力)。保持力得以恢复,因而即使在向AF透镜120施加外力F的情况下,AF透镜120也不会移动。因此,可以防止AF透镜120的移动所引起的失焦问题。
在步骤S155中,机体CPU 109判断保持力恢复操作是否完成。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55中为“否”),继续向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施加AC电压V1和V2。另一方面,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55中为“是”),流程返回至图7所示的主流程。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眼睛接近检测单元194检测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取景器200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显示单元258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因此,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的情况下,用户也不会识别出AF透镜120已移动,并且用户不会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在防止用户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的同时维持良好的性能的摄像设备。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10~图12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和用于控制该摄像设备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图1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后视图。与图1~图9所示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组件相同的组件由与这里所述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省略或简化了针对这些组件的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中,在照相机10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用户的视线的视线检测单元211。
如图11所示,视线检测单元(检测器)211配置在照相机100的背面侧上。如图10所示,将来自视线检测单元211的输出输入至机体CPU 109。视线检测单元211例如由CCD照相机构成。视线检测单元211例如配置在显示单元258的附近。根据本实施例,配置有用于检测用户的视线的视线检测单元211,因而可以检测用户注视照相机100的哪个部位。
接着,参考图12来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图12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步骤S201和步骤S202与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01和步骤S102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在观察模式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2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视线检测单元211进行视线检测。具体地,视线检测单元211检测用户注视照相机100的背面侧的哪个部位。
在步骤S203的视线检测期间用户注视显示单元258的情况下(步骤S2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S203的视线检测期间用户注视除显示单元258以外的部位的情况下(步骤S20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230。例如,在步骤S203的视线检测期间用户注视诸如菜单SW 197等的开关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30。
在步骤S230中,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在第一实施例中参考图8详细说明了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并且这里省略了针对该操作的说明。注意,在该阶段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的原因是在拍摄准备操作(步骤S211)之前恢复致动器121的保持力。
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没有注视显示单元258的情况下,由于以下原因而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具体地,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在显示单元258上没有正显示菜单的情况下,将被摄体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258上。然而,在用户注视除显示单元258以外的部位的情况下,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时,用户也不容易注意到AF透镜120已移动。因此,即使在AF透镜120伴随着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而已移动的情况下,用户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的风险也低。由于该原因,在本实施例中,在用户没有注视显示单元258的情况下,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实时取景模式中,在显示单元258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205。
步骤S205~步骤S208与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03~步骤S106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此外,步骤S210~步骤S213和步骤S215与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10~步骤S113和步骤S115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此外,步骤S220~步骤S220与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20~步骤S126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有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下,在视线检测单元211检测到用户没有注视显示单元258时,也适当地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到达拍摄准备操作之前的阶段可靠地恢复致动器121的保持力,并且可以提供更良好的摄像设备。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13~图15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摄像设备和用于控制该摄像设备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图13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与图1~图12所示的根据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组件相同的组件由与这里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省略或简化了针对这些组件的说明。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中,代替眼睛接近检测单元194,配置有用于检测照相机100的姿势的姿势检测单元213和被配置为检测照相机100的抖动的抖动检测单元212。
如图13所示,在照相机10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照相机100的姿势(角度)的姿势检测单元(检测器)213。作为姿势检测单元213,例如,可以使用倾斜传感器等。优选姿势检测单元213可以检测X、Y和Z这三个轴的方向上的倾斜。将来自姿势检测单元213的输出输入至机体CPU 109和存储器198。
此外,在照相机100中配置有抖动检测单元(检测器)212。抖动检测单元212可以检测照相机100的振动、即抖动。作为抖动检测单元212,可以使用角速度传感器等。优选抖动检测单元212可以检测X、Y和Z这三个轴的方向上的抖动。将来自抖动检测单元212的输出输入至机体CPU 109和存储器198。
接着,参考图14来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图14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操作的主流程的流程图。
首先,步骤S301和步骤S302与以上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S101和步骤S102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在观察模式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302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03。
在步骤S303中,通过使用抖动检测单元212来检测照相机100的振动、即抖动。
在步骤S304中,机体CPU 109判断用户对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是否改变。基于步骤S303中的利用抖动检测单元212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用户对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是否改变。具体地,基于照相机100的振动状态的变化的有无或者照相机100的振动状态的变化的方式,来判断用户对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是否改变。更具体地,例如基于抖动检测单元212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抖动的频率和抖动的大小来判断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是否改变。
例如,考虑观察模式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并且用户在注视显示单元258上所显示的被摄体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的情况。
在拍摄期间,用户处于用双手保持照相机100和镜头102以使得所拍摄图像没有抖动的位置,因而X、Y和Z的各方向上的抖动小。然而。在用户在用一只手保持照相机的状态下移动、或者在结束拍摄之后对照相机100或镜头102上所配置的各种开关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与拍摄期间的抖动相比,照相机100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生抖动或者照相机100的抖动频率可能改变。因此,机体CPU 109可以基于抖动检测单元212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抖动的频率和大小来判断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是否改变。
在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304中为“否”),流程返回至步骤S303。另一方面,在照相机100的保持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30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05。
在步骤S305中,姿势检测单元213检测照相机100的姿势。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06。
在步骤S306中,机体CPU 109基于与步骤S303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振动有关的信息和与步骤S305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姿势有关的信息来判断用户是否注视显示单元258。预先将用户注视显示单元258时的与照相机100的振动有关的信息和与照相机100的姿势有关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98中。因而,机体CPU 109可以通过将预先存储在存储器198中的信息和与步骤S303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振动有关的信息以及与步骤S305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姿势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来判断用户是否注视显示单元258。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07。
在判断为用户注视显示单元258的情况下(步骤S307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15。另一方面,在判断为用户没有注视显示单元258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08。
在步骤S308中,机体CPU 109判断是否进行了用于开启菜单显示的菜单SW 197的操作。在进行用于开启菜单显示的菜单SW 197的操作之前(步骤S308中为“否”),不显示菜单。另一方面,在进行了用于开启菜单显示的菜单SW 197的操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09。
在步骤S309中,机体CPU 109经由显示控制单元254在显示单元258上进行菜单显示。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0。
在步骤S310中,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5。
在步骤S315中,机体CPU 109判断是否进行了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在进行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之前(步骤S315中为“否”),流程不进入步骤S316。另一方面,在进行了使用释放按钮191a的操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16。
在步骤S316中,进行拍摄准备操作。该拍摄准备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步骤S111中的拍摄准备操作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该拍摄准备操作的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7。
在步骤S317中,进行拍摄操作。如上所述,拍摄操作本身是已知的操作,因而省略了针对该拍摄操作的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8。
在步骤S318中,机体CPU 109判断主SW 195是否断开。在主SW 195保持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318中为“否”),流程返回至步骤S303,并且重复一系列操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主SW 195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318中为“是”),照相机100的电源断开,并且一系列操作的流程结束。
在步骤S302中,在机体CPU 109判断为观察模式没有被设置为实时取景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302中为“否”)、即观察模式设置为被取景器模式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20。
步骤S320~步骤S322与步骤303~步骤S305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23。
在步骤S323中,基于与步骤S320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振动(抖动)有关的信息和与步骤S322中所检测到的照相机100的姿势有关的信息,来判断用户的眼睛是否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
在用户的眼睛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步骤S324中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330。另一方面,在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目镜202的情况下(步骤S324中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325。
在步骤S325中,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与步骤S310的情况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该操作的说明。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30。
步骤S330~步骤S332与步骤315~步骤S317相同,因而省略了针对这些步骤的说明。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33。
在步骤S333中,机体CPU 109判断主SW 195是否断开。在主SW 195保持接通的情况下(步骤S333中为“否”),流程返回至步骤S320,并且重复一系列操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在主SW 195断开的情况下(步骤S333中为“是”),照相机100的电源断开,并且一系列操作的流程结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与照相机100的振动(抖动)有关的信息和与照相机100的姿势(角度)有关的信息等来判断用户是否注视显示单元258。然后,即使在显示单元258上显示有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假定用户没有注视显示单元258时,也适当地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与照相机100的振动(抖动)有关的信息和与照相机100的姿势(角度)有关的信息等来判断用户的眼睛是否靠近取景器200。然后,在假定用户的眼睛没有靠近取景器200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提供能够在不会引起用户产生误解的情况下维持良好操作的摄像设备。
变形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在振动器10中激励上推模式的振动来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在振动器10中激励上推模式的振动的情况下,将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之间的相位差设置为0度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将同相的AC电压V1和V2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就足够了。在振动器10以上推模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致动器121没有在X轴方向、即光轴I的方向上移动,因而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AF透镜120没有移动。因此,例如,即使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用户的眼睛靠近目镜202的情况下,用户也不容易注意到焦点的变化。这样,可以通过在振动器10中激励上推模式的振动来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在一定程度上大幅移动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发生的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移落在与景深相对应的范围内的条件下,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参考图15来说明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发生的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移落在与景深相对应的范围内的条件下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操作。图15是用于示出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机体CPU 109经由镜头CPU 103确认光圈140的当前光圈值(步骤S551)。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552。
在步骤S552中,机体CPU 109计算要施加至致动器121的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即频率和相位差。景深根据光圈值而改变。因而,与景深相对应的AF透镜120的位移量根据光圈140的光圈值而改变。因此,根据光圈140的光圈值来计算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因而,机体CPU 109计算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发生的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移落在与景深相对应的范围内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
如下所述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具体地,在将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设置在图9所示的区域A的范围内的情况下,AF透镜120的移动速度相对高。在AF透镜120的移动速度相对高的情况下,即使在AF透镜120在与景深相对应的范围内发生位移时,也存在用户可能注意到焦点的变化而识别出AF透镜120已移动的风险。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设置在AF透镜120的移动速度足够低的范围内。具体地,将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设置在图9所示的区域B的范围内。因而,计算出要施加至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施加条件。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553。
在步骤S553中,根据步骤S552的计算结果来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频率、即驱动频率,并且将这些驱动频率的值输出至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AF透镜控制单元104。AF透镜控制单元104将这些驱动频率的值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23。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554。
在步骤S554中,根据步骤S552的计算结果来设置要施加至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的AC电压V1和V2的之间的相位差即驱动相位差,并且将该驱动相位差的值输出至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AF透镜控制单元104。AF透镜控制单元104将该驱动相位差的值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23。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555。
在步骤S555中,致动器驱动电路123基于步骤S553中所设置的驱动频率和步骤S554中所设置的驱动相位差来向致动器121的压电元件2的电极A1和A2施加AC电压V1和V2。据此,致动器121以预定速度移动了与景深相对应的位移量。伴随着该操作,通过振动来去除致动器121的接触部3a与滑块4之间的接触位置所聚集的水,并且恢复保持力(摩擦力)。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556。
在步骤S556中,机体CPU 109判断保持力恢复操作是否完成。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556中为“否”),继续向压电元件2上所配置的电极A1和A2施加AC电压V1和V2。另一方面,在保持力恢复操作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556中为“是”),流程返回至主流程。
如上所述,可以在保持力恢复操作期间发生的AF透镜120在光轴I的方向上的位移落在与景深相对应的范围内的条件下,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AF透镜120的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被配置为驱动变焦透镜110的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的致动器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第二操作)。变焦透镜驱动单元111的致动器进行通过驱动变焦透镜110来改变焦距的操作、即进行焦距改变操作(第一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AF透镜120的致动器121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作为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应用于手抖动校正所用的抖动校正透镜155的致动器的保持力恢复操作。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手抖动校正所用的摄像元件252的致动器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图16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实施例的摄像设备的框图。图16例示将本发明应用于抖动校正透镜155的致动器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第二操作)的情况。如图16所示,在拍摄光学系统101中配置有抖动校正透镜155。利用致动器154驱动抖动校正透镜155。致动器154进行抖动校正操作(第一操作)。利用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抖动校正透镜控制单元151经由致动器驱动电路153来控制致动器154。抖动传感器152连接至镜头CPU 103。作为抖动传感器152,例如可以使用角速度传感器等。镜头CPU 103中所配置的抖动校正透镜控制单元151基于抖动传感器152所检测到的手抖动量来计算抖动校正透镜155的驱动量。将表示通过计算而计算出的驱动量的信号、即具有数字值的驱动信号从抖动校正透镜控制单元151输出至致动器驱动电路153。致动器驱动电路153基于从抖动校正透镜控制单元151输出的驱动信号(驱动电压)来向致动器154供给电力。针对致动器154进行与在上述实施例中针对致动器121所进行的保持力恢复操作相同的保持力恢复操作就足够了。如果针对被配置为驱动抖动校正透镜155的致动器154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则即使在施加外力时,抖动校正透镜155在与光轴I垂直的方向上也没有移动。因此,在针对被配置为驱动抖动校正透镜155的致动器154进行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下,可以提供能够可靠地进行抖动校正的摄像设备。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致动器121的维护所用的操作是保持力恢复操作的情况作为示例,但致动器121的维护所用的操作不限于保持力恢复操作。在致动器121不是超声波马达的情况下,可能有必要在致动器121中进行除保持力恢复操作以外的维护。本发明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在致动器121中进行可能会引起用户误解为摄像设备存在缺陷的维护的情况。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5)

1.一种摄像设备,包括:
观察单元,用于观察被摄体;以及
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致动器进行所述第二操作,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观察单元包括取景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用户的眼睛向所述取景器的靠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操作包括调焦操作、焦距改变操作和抖动校正操作中的至少任一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摄像设备的姿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摄像设备的抖动。
7.一种摄像设备,包括: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被摄体的图像;以及
检测器,用于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器,用于控制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所述检测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的其中一个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致动器进行所述第二操作,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操作包括调焦操作、焦距改变操作和抖动校正操作中的至少任一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用户的视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摄像设备的姿势。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设备,其中,所述检测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摄像设备的抖动。
12.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使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13.一种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的其中一个情况下,使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观察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下使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用户是否通过使用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单元上没有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情况以及检测到所述用户没有通过使用所述显示单元观察被摄体的情况的其中一个情况下,使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振动器的致动器进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致动器用于至少驱动摄像元件或者拍摄光学系统的透镜并且能够进行第一操作和与所述第一操作不同的所述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用于维护所述致动器的操作,
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中,向所述压电元件施加具有比在所述第一操作中要施加至所述压电元件的交流电压的频率高的频率的交流电压。
CN201610109717.9A 2015-02-27 2016-02-26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35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9097 2015-02-27
JP2015039097A JP6548408B2 (ja) 2015-02-27 2015-02-27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3580A CN105933580A (zh) 2016-09-07
CN105933580B true CN105933580B (zh) 2020-02-28

Family

ID=55661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971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3580B (zh) 2015-02-27 2016-02-26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83106B2 (zh)
EP (1) EP3062507B1 (zh)
JP (1) JP6548408B2 (zh)
KR (1) KR101893779B1 (zh)
CN (1) CN1059335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3948B2 (ja) * 2015-05-25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4902104A (zh) * 2019-12-27 2022-08-12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控制方法、程序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1351A (en) * 1990-06-14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ideo camera apparatus with inhibition of image display during initialization
WO2009016836A1 (ja) * 2007-07-31 2009-02-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0679B2 (ja) * 1996-06-14 2004-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接眼検知機能付撮像装置
JP2001223941A (ja) * 1999-12-01 2001-08-17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4241922A (ja) * 2003-02-04 2004-08-26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US7518649B2 (en) * 2003-09-04 2009-04-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control program
KR101092819B1 (ko) * 2006-04-11 2011-12-12 코니카 미놀타 옵토 인코포레이티드 구동장치
JP5110824B2 (ja) * 2006-08-21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複数の振動波モータを駆動源として用いる駆動装置の制御方法、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及び該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4865464B2 (ja) * 2006-09-14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影レンズ
JP2009111844A (ja) * 2007-10-31 2009-05-21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
JP5309719B2 (ja) * 2008-06-23 2013-10-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それを備える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JP5717510B2 (ja) * 2010-04-08 2015-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5693082B2 (ja) 2010-08-09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GB2531970B (en) * 2010-11-15 2016-08-17 Edesix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3255310A (ja) * 2012-06-05 2013-12-19 Canon Inc 振動波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それらの駆動方法
JP6286668B2 (ja) * 2013-05-22 2018-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画像の表示方法
US20160004619A1 (en) * 2014-07-03 2016-01-07 Apple Inc. Automated maintenanc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1351A (en) * 1990-06-14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ideo camera apparatus with inhibition of image display during initialization
WO2009016836A1 (ja) * 2007-07-31 2009-02-05 Panasonic Corporation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83106B2 (en) 2018-01-30
KR20160105306A (ko) 2016-09-06
EP3062507B1 (en) 2018-04-18
JP2016161688A (ja) 2016-09-05
US20160255277A1 (en) 2016-09-01
EP3062507A1 (en) 2016-08-31
CN105933580A (zh) 2016-09-07
JP6548408B2 (ja) 2019-07-24
KR101893779B1 (ko)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9933B2 (en) Camera system
KR101799597B1 (ko) 교환 렌즈, 교환 렌즈의 제어 방법 및 컴퓨터로 판독가능한 기록 매체
US20140104453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US8385734B2 (en) Focus control apparatus and focus control method
WO2010004764A1 (ja) 撮像装置
JP5888890B2 (ja)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
JP2012015999A (ja) 撮像装置、画像生成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2664954A2 (en) Interchangeable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control method, camera and camera control method
JP2006343496A (ja) 自動合焦装置
CN105933580B (zh)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JP2012063751A (ja) 撮像装置
JP2013009106A (ja) 撮像装置
EP3758360A1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9053226A (ja) 撮影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4086872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および焦点検出装置
US10440272B2 (en) Imag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ctuator which includes vibrator having contact portion and relative movement member with which the contact portion of the vibrator is pressurized and in contact, control method for the imaging apparatus, program of the imag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hich stores the program of the imaging apparatus
JP2009246700A (ja) 撮像装置
JP4689094B2 (ja) カメラ、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9025582A (ja) 撮像装置
CN113227893B (zh) 运算装置、可换镜头、相机机身及拍摄装置
JP200825680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20210360162A1 (en) Control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memory medium
JP2008064847A (ja) 像振れ補正制御装置、制御方法、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CN116744113A (zh) 控制装置、光学装置和控制方法
JP6539115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