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2461B - 插座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2461B
CN105932461B CN201610102498.1A CN201610102498A CN105932461B CN 105932461 B CN105932461 B CN 105932461B CN 201610102498 A CN201610102498 A CN 201610102498A CN 105932461 B CN105932461 B CN 1059324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guiding rib
pair
chimeric guid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024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2461A (zh
Inventor
生田启一郎
久保司
长绳政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32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2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24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24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座连接器,可减少由基座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插拔产生的插座连接器及基座连接器的磨损等损伤。插座外壳(11)具备嵌合引导肋(61),基座外壳(31)具备嵌合引导肋用槽(51b),插座外壳(11)具备:侧面肋(62),其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分别突出,并且形成有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贯通孔(621);以及延长肋(63),其向侧面肋(62)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基座外壳(31)具备:侧面肋用槽(52a),其在将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引导侧面肋(62);以及闩锁部(52b),其在组合状态下与延长肋(63)卡合。

Description

插座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被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座连接器组合起来使用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连接器对(下面,也称为“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其由插座连接器和被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基座连接器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是将插座连接器从基座连接器的上方插入嵌合而成的连接器对,其配置成电线沿横向被引出。
在以往的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中,在相对于基座连接器插拔插座连接器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锁定用的爪及其容纳部被省略,锁定变松。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中,设置有阻碍插座连接器向上方侧移动的嵌合机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87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中,关于减少在相对于基座连接器插拔插座连接器的情况下产生的插座连接器及基座连接器的磨损,未特别地考虑。
只要能够抑制由基座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插拔产生的插座连接器及基座连接器的磨损,则无需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那样设置特别的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由基座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插拔产生的插座连接器及基座连接器的磨损等损伤的插座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与基座连接器组合起来使用,该基座连接器具备基座外壳,并且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其中,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器组合的组合状态下,设从所述插座连接器朝向所述基座连接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为第三方向、设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五方向时,所述插座连接器具备插座外壳,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具备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嵌合引导肋,所述基座外壳具备嵌合引导肋用槽,该嵌合引导肋用槽将所述嵌合引导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三方向侧具备:侧面肋,其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以及延长肋,其向所述侧面肋的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侧面肋用槽,其在将所述侧面肋和所述延长肋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所述侧面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以及闩锁部,其在所述组合状态下与所述延长肋卡合。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与基座连接器组合起来使用,该基座连接器具备基座外壳,并且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其中,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器组合的组合状态下,设从所述插座连接器朝向所述基座连接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为第三方向、设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五方向时,所述插座连接器具备插座外壳,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具备分别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嵌合引导肋,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一对嵌合引导肋用槽,该一对嵌合引导肋用槽将一对所述嵌合引导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三方向侧具备:一对侧面肋,它们分别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以及一对延长肋,它们分别向一对所述侧面肋的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
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一对侧面肋用槽,它们在将一对所述侧面肋和一对所述延长肋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一对所述侧面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以及一对闩锁部,它们在所述组合状态下与一对所述延长肋卡合。
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组合状态下沿所述第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贯通孔和所述嵌合引导肋被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减少由基座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插拔产生的插座连接器及基座连接器的磨损等损伤的插座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分离的状态下从插座连接器10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起来的状态下从插座连接器10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立体图。
图4是从底壁侧观察插座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图5是从顶壁侧观察插座连接器10的立体图。
图6是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的俯视图。
图7是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的仰视图。
图8是图6所示的6A-6A线剖视图。
图9是图6所示的6B-6B线剖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6C-6C线剖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6D-6D线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俯视图。
图13是从箭头12B方向观察图12所示的基座连接器30的主视图。
图14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13A-13A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2所示的12A-12A线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插座连接器10的仰视图。
图18是从箭头5A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的主视图。
图19是从箭头5B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的后视图。
图20是图5所示的5C-5C线剖视图。
图21是图18所示的18A-18A线剖视图。
图22A和图22B是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将插座连接器10倾斜的状态的图。
图23A和图23B是依次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组合步骤的图,并且是图22A所示的22A-22B-22C-22D线剖视图。
图24A和图24B是依次示出从图23A和图23B所示的状态进行的组合步骤的图。
图25A~图25C是依次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组合步骤的图,并且是图22B所示的22E-22E线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插座连接器
11:插座外壳
30:基座连接器
31:基座外壳
51b:嵌合引导肋用槽
52a:侧面肋用槽
52b:闩锁部
61:嵌合引导肋
62:侧面肋
63:延长肋
621:贯通孔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D4:第四方向
D5:第五方向
S: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插座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分离的状态下从插座连接器10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起来的状态下从插座连接器10侧观察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立体图。图4是从底壁侧观察插座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5是从顶壁侧观察插座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6是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的俯视图。图7是组合起来的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的仰视图。图8是图6所示的6A-6A线剖视图。图9是图6所示的6B-6B线剖视图。图10是图6所示的6C-6C线剖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6D-6D线剖视图。图12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俯视图。图13是从箭头12B方向观察图12所示的基座连接器30的主视图。图14是示出与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的仰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13A-13A线剖视图。图16是图12所示的12A-12A线剖视图。图17是示出插座连接器10的仰视图。图18是从箭头5A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的主视图。图19是从箭头5B方向观察图5所示的插座连接器10的后视图。图20是图5所示的5C-5C线剖视图。图21是图18所示的18A-18A线剖视图。
本发明的插座连接器10是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起来使用的连接器。
首先,对与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组合起来使用的基座连接器30进行说明。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起来的状态称为“组合状态”。此外,在组合状态下,设从插座连接器10朝向基座连接器30的方向为“第一方向D1”,设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D2,设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垂直的规定的方向为第三方向D3,设与第三方向D3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D4,设与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垂直的方向为第五方向。
如图1至图5所示,基座连接器30是被固定于电路基板S的表面的连接器。如图1至图16所示,基座连接器30具备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基座外壳31、多个基座触头35和固定部件8。基座外壳31具备:底板部38,在沿第一方向D1俯视时该底板部38为大致矩形;大致矩形的底部开口部37,其形成于底板部38的第四方向D4侧;和俯视时大致矩形框状的周壁部32,其围绕大致矩形的底板部38和底部开口部37。周壁部32不一定连续,但整体上为大致矩形框状。
大致矩形框状的周壁部32具备:前壁部32a,其位于第三方向D3侧,并且沿第五方向D5延伸;后壁部32c,其位于第四方向D4侧,并且沿第五方向D5延伸;以及一对侧壁部32b、32b,其以将前壁部32a的两端部和后壁部32c的两端部连接起来的方式沿第三方向D3(第四方向D4)延伸。后壁部32c的高度比前壁部32a和侧壁部32b的高度低,以避免与电线W(具体后述)干涉。
在后壁部32c的第二方向D2侧形成有基座侧开口部34。基座侧开口部34沿第三方向D3延伸并向第二方向D2开放。如图14所示,俯视观察的情况下的基座侧开口部34的区域是从后壁部32c的第四方向D4的缘部34a到后述的后壁部32c的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缘部34b之间的区域。
在基座连接器30中,形成有被底板部38和大致矩形框状的周壁部32包围的容纳空间39。容纳空间39的第二方向D2侧开放,第一方向侧通过底部开口部37开放,第四方向D4侧通过基座侧开口部34(参照图1、图13和图14等)开放。
在组合状态下,在容纳空间39中容纳插座外壳11的第一方向D1侧的大部分。
如图1和图3所示,后壁部32c具有: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其分别形成于第五方向D5的外侧;以及内侧后壁部42,其在第五方向D5上形成于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的内侧。
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在上表面侧具有随着朝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而缓缓下降的圆弧状的倾斜面。在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的倾斜面上,在组合状态下配置有电线W。
如图12所示,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1a与基座侧基准面100一致。基座侧基准面100形成于基座侧开口部34的第三方向D3侧的缘部34b。基座侧基准面100是假想面,其沿第五方向D5延伸。即,基座侧基准面100是包括外侧后壁部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1a的面,而不仅是外侧后壁部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1a,并且是沿第五方向D5的假想面。
如图1所示,内侧后壁部42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厚度),并且在第三方向D3上具有规定的宽度,沿第五方向D5延伸。内侧后壁部42具有基部421、作为基座侧凸部的内方侧凸肋422、以及从基部421向第二方向D2侧突出的多个后壁加强凸部(加强凸部)423。
基部421形成为长方体形状,以将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连接起来的方式向第五方向D5延伸。基部42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21a如图14所示与基座侧开口部34的第三方向D3侧的缘部34b一致,并与外侧后壁部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1a位于同一平面上。即,基部42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21a与基座侧基准面100一致。
如图14所示,内方侧凸肋422从基座侧基准面100(基部42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21a)向第三方向D3侧突出。内方侧凸肋422沿第五方向D5连续地延伸。在组合状态的形成过程中,内方侧凸肋422与后述的插座外壳11的作为插座侧干涉部的侧壁部712(参照图5)抵接,从而具有防止极数不同的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的功能。关于该功能的具体情况,后面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内方侧凸肋422的第一方向D1侧形成有底壁配置空间424。底壁配置空间424是向第五方向D5延伸、并且在组合状态下可容纳插座外壳11的底壁部711(插座侧底壁部)(具体情况后述)的空间。底壁配置空间424位于基座外壳31的后壁部32c的第一方向D1侧,分别在第一方向D1、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侧开口。通过将插座外壳11的底壁部711容纳在底壁配置空间424中,从而底壁部711被配置在比内方侧凸肋422靠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由此,限制插座外壳11的底壁部711向第二方向D2侧移动,因此,在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组合状态下,可提高嵌合强度。
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作为后壁部32c的加强部件发挥作用。
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是在基部421和内方侧凸肋422的第二方向D2侧的上表面上向第二方向D2侧突出而形成的,在第三方向D3上延续到基部421和内方侧凸肋422的整个区域。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在第五方向D5上空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对基部421和内方侧凸肋422进行加强。在沿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具有上底短于下底的大致梯形形状,第五方向D5的两端面是呈直线状下降的倾斜面。
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在组合状态下配置在避开多个电线W的位置。具体而言,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在组合状态下以位于相邻的电线W之间的方式对应地设置于后述的插座连接器10的分隔壁72。如图10所示,多个后壁加强凸部423在组合状态下配置在分隔壁72的切口部721。
如图1所示,在前壁部32a的第一方向D1侧的端面设置有向第二方向D2凹陷的多个基座端子槽32d。基座端子槽32d形成为从前壁部32a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到达第四方向D4侧的端面。
在前壁部32a的第二方向D2侧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前壁加强凸部321。多个前壁加强凸部321作为前壁部32a的加强部件发挥作用,多个前壁加强凸部321沿第五方向D5空开间隔地设置,其形成于多个基座端子槽32d的上方侧。在沿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多个前壁加强凸部321具有上底短于下底的大致梯形形状,第五方向D5的两端面是呈直线状下降的倾斜面。
在前壁部32a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的两侧形成有沿第三方向D3连通的连通孔322。连通孔322与侧面肋用槽52a连通。
基座触头35由板状的金属片构成。基座触头35具有:插座侧触头部35a,其从底板部38沿第二方向D2立起;以及基板侧触头部35b,其配置在基座端子槽32d。插座侧触头部35a与基板侧触头部35b相连。基座触头35的基板侧触头部35b的第一方向D1侧的一部分从前壁部32a的第一方向D1侧的端面突出。基板侧触头部35b与电路基板S的配线等电连接,并且通过焊接等机械地被固定于电路基板S。
如图3、图7和图13所示,基座外壳31具有缝隙状的固定部件保持部311,该固定部件保持部311在基座外壳31的后壁部32c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向第一方向D1和第三方向D3开放,并且沿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延伸。固定部件保持部311对固定部件8进行保持。
固定部件8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形成,还被称为加强金属件、加强片等。如图3、图7和图13所示,固定部件8被夹持地保持于基座外壳31的固定部件保持部311。固定部件8具有沿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延伸的平板形状。如图3和图13所示,固定部件8在第一方向D1的端部具有结合面81。在将基座外壳31固定于电路基板S的表面(安装面)时,通过焊接使固定部件8的结合面81被结合。固定部件8的第二方向D2侧被夹持地保持于基座外壳31的固定部件保持部311。固定部件8与基座外壳31连结,并且将基座外壳31固定于电路基板S的表面。
一对侧壁部32b、32b具有配置在第四方向D4侧的嵌合引导肋用槽构成部51和配置在第三方向D3侧的侧面肋用槽构成部52。
嵌合引导肋用槽构成部51具有一对槽凸部51a、51a,该一对槽凸部51a、51a在第二方向D2侧沿第三方向D3分离而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突出。嵌合引导肋用槽构成部51在一对槽凸部51a、51a之间形成为第五方向D5的内侧开放的俯视时大致コ字状。在嵌合引导肋用槽构成部51形成有嵌合引导肋用槽51b、51b,该嵌合引导肋用槽51b、51b的一对槽凸部51a、51a之间的空间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在下方沿第四方向D4弯曲而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大致L字形状(参照图15中的双点划线)。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嵌合引导肋用槽51b、51b是设置于基座外壳31的槽,并且是将插座外壳11的一对嵌合引导肋61、61(具体后述)向基座外壳31的第四方向D4侧且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引导的槽。嵌合引导肋用槽51b从侧壁部32b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延伸。此外,在嵌合引导肋用槽51b的第四方向D4侧且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具备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向第四方向D4侧凹陷,并且如图8所示地在组合状态下可容纳嵌合引导肋61。即,嵌合引导肋用槽51b整体上从侧壁部32b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朝向第四方向D4弯曲,并如图15所示地从侧面观察呈大致L字形状延伸。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组合状态下,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将嵌合引导肋61被容纳在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中的区域称为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如图7和图8所示,沿第二方向D2观察时,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是嵌合引导肋61与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重叠的区域。嵌合引导肋61在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中被卡定于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
如图7所示,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形成于与固定部件8靠近的位置或者在沿第五方向D5观察的情况下与固定部件8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这里,如图7所示,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位于与基座外壳31被固定部件8固定于电路基板S的位置靠近的位置。因此,在嵌合引导肋61被卡定于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时,可抑制基座外壳31的弹性变形。
在将前壁部32a和侧壁部32b相连的部分(容纳空间39的第三方向D3侧的两个角部)形成有侧面肋用槽构成部52。在侧面肋用槽构成部52,在一对侧壁部32b、32b的第五方向D5的内侧的侧面形成有侧面肋用槽52a。在侧面肋用槽52a的第二方向D2侧设置有闩锁部52b。闩锁部52b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是随着从闩锁部52b的第二方向D2侧朝向第一方向D1而朝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如图11所示,闩锁部52b在组合状态下与设置于插座外壳11的一对侧面肋62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的延长肋63卡合。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侧面肋用槽52a是设置于基座外壳31的槽,并且是在将插座外壳11的一对侧面肋62、62(具体后述)和一对延长肋63、63(具体后述)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一对侧面肋62、62向基座外壳31的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引导的槽。侧面肋用槽52a在从侧壁部32b的第二方向D2侧的端部到底板部38的上表面的范围沿第一方向D1延伸。此外,如图11所示,侧面肋用槽52a在组合状态下可容纳侧面肋62。此外,侧面肋用槽52a在比闩锁部52b靠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与前壁部32a的连通孔322连通。
下面,参照图1~图11和图17~图21对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起来使用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5等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具备插座触头21和由合成树脂等构成的插座外壳11。此外,在插座连接器10配置有电线W。电线W沿第四方向D4延伸。如图9和图11所示,电线W被连接于插座触头21。基座触头35被插座触头21夹持,从而插座触头21和基座触头35被电连接。
插座外壳11整体上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插座外壳11中,第二方向D2侧的沿第四方向D4的缘部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和第三方向D3延伸出而形成凸缘部11a。凸缘部11a在拆装插座连接器10时提高插座外壳11的摘取容易度。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插座外壳11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形成有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嵌合引导肋61、61和一对侧面肋62、62。
一对嵌合引导肋61、61设置在插座外壳11的第四方向D4侧的端部侧。一对侧面肋62、62设置在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部侧。
嵌合引导肋61以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分别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插座外壳11的第四方向D4侧。嵌合引导肋61位于插座外壳11的侧面的第四方向D4侧且第一方向D1侧。
嵌合引导肋61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在第一方向D1的缘部呈锥状切去。嵌合引导肋61在使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沿第一方向D1被插入于嵌合引导肋用槽51b并作为插入引导件发挥作用。嵌合引导肋61在使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以如下方式被导入并容纳:通过沿嵌合引导肋用槽51b移动,从而被引导到第四方向D4侧且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使插座连接器10旋转和/或滑动而滑入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嵌合引导肋61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嵌合引导肋61形成为例如椭圆柱形状或多棱柱形状。此外,将嵌合引导肋61形成为柱形,但也可以形成为例如筒形状。
一对侧面肋62、62在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侧分别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如图4和图5所示,在侧面肋62形成有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贯通孔621。如图4、图18、图19所示,在组合状态下沿第三方向D3观察时,贯通孔621与嵌合引导肋61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侧面肋62形成有侧面肋倾斜部62a。侧面肋倾斜部62a设置在侧面肋62的第三方向D3侧且第一方向D1侧,随着朝向第四方向D4侧而向第一方向D1侧倾斜。
延长肋63在侧面肋62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与侧面肋62形成为一体,并突出地形成于侧面肋62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
延长肋63形成为大致梯形柱状并向第四方向D4延伸。
在将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沿第一方向D1被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并作为插入引导件发挥作用。
如图11所示,延长肋63在组合状态下与形成于侧面肋用槽构成部52的闩锁部52b卡合,所述侧面肋用槽构成部52设置于基座外壳31。
如图5所示,在插座外壳11的第四方向D4侧的端部11c设置有供电线W插入的矩形的电线插入孔11d。电线插入孔11d是配置电线W的空间。电线插入孔11d是被构成外形的矩形的电线配置框体71和将电线配置框体71的内侧沿第五方向D5分隔开的分隔壁72分隔而形成的。
如图5所示,沿第三方向D3观察时,电线配置框体71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电线配置框体71具有底壁部711、作为插座侧干涉部的一对侧壁部712、712、以及顶壁部713。
底壁部711、一对侧壁部712、712和顶壁部713至少在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的端部形成为板状。底壁部711、一对侧壁部712、712和顶壁部713的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5所示,顶壁部713构成电线配置框体71的顶棚的壁。
底壁部711配置成与顶壁部713大致平行,构成电线配置框体71的底部的壁。底壁部711形成为在第四方向D4的端部侧具有规定的厚度的板状。如图17所示,在第三方向D3侧形成有触点露出缝隙13。插座触头21配置成从触头露出缝隙13露出。
如图5、图7和图17所示,底壁部711的第四方向D4侧的端面711a沿第五方向D5呈直线状延伸,构成插座侧基准面110。如图7所示,插座侧基准面110在组合状态下与基座侧基准面100对置。如图7所示,底壁部711的端面711a(插座侧基准面110)在组合状态下在第五方向D5的两端部与基座侧基准面100(外侧后壁部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端面41a)抵接或接近。
如图5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一对侧壁部712、712从底壁部711的第五方向D5的两端部分别沿第二方向D2竖立设置。一对侧壁部712、712分别设置在插座外壳11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一对侧壁部712、712设置在插座外壳11的电线配置框体71的两端部。一对侧壁部712、712与基座外壳31的内方侧凸肋422以外的部分对置。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相同电极数的基座连接器30与插座连接器10的组合状态下,一对侧壁部712、712与后壁部32c的一对外侧后壁部41、41的第三方向D3侧的缘部34b对置。由此,在相同电极数的基座连接器30与插座连接器10的组合状态下,一对侧壁部712、712不妨碍组合状态的形成。
多个分隔壁72在第五方向D5上分隔出配置电线W的空间,以将电线配置框体71的内部空间分割成配置电线W的空间。具体而言,多个分隔壁72沿第一方向D1和第三方向D3延伸,配置成将电线配置框体71的顶壁部713和底壁部711连接起来。多个分隔壁72在电线配置框体71的内部按规定间隔沿第五方向D5排列配置。
如图5所示,分隔壁72在插座外壳11的第四方向D4的端部具有切口部721,,所述切口部721是将第一方向D1侧的部分向第三方向D3侧切去而形成的。切口部721是将分隔壁72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的。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沿第五方向D5观察时,切口部721是在分隔壁72的第一方向D1的端部和第四方向D4的端部处被切去而形成为大致矩形。如图10所示,在组合状态下,后壁加强凸部423被容纳在切口部721中。
在这样构成的电线配置框体71中,如图5所示,包括切口部721在内并且在第五方向D5上在一对侧壁部712、712之间的空间构成插座侧凹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凹部70是底壁部711的第二方向D2侧的空间。插座侧凹部70从插座侧基准面110向第三方向D3侧凹陷,以免与内方侧凸肋422干涉。在组合状态下,如图10所示,内方侧凸肋422被容纳在插座侧凹部70中。在组合状态下,内方侧凸肋422被容纳在插座侧凹部70中,如图7所示,在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观察的情况下,内方侧凸肋422与底壁部711配置在重叠的位置。
如图7和图10所示,在组合状态下,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将内方侧凸肋422与底壁部711重叠的部分的区域称为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如图7和图8所示,沿第二方向D2观察的情况下,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是内方侧凸肋422与底壁部711重叠的区域。内方侧凸肋422在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中位于底壁部711的第二方向D2侧。
如图7所示,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形成于与固定部件8靠近的位置,或者在沿第五方向D5观察的情况下,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形成于与固定部件8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如图7所示,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形成于与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靠近的位置,或者在沿第五方向D5观察的情况下,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形成于与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K1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这里,如图7所示,在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上,内方侧凸肋重叠区域K2位于与基座外壳31被固定部件8固定于电路基板S的位置靠近的位置。因此,在内方侧凸肋422被容纳在插座侧凹部70中时,可抑制基座外壳31的弹性变形。
具有前述的结构的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如图22A~图24B所示地如下组合并形成插座-基座连接器对。
图22A和图22B是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将插座连接器10倾斜的状态的图。图23A和图23B是依次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组合步骤的图,并且是图22A所示的22A-22B-22C-22D线剖视图。图24A和图24B是依次示出从图23A和图23B所示的状态进行的组合步骤的图。图25A~图25C是依次示出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组合步骤的图,并且是图22B所示的22E-22E线剖视图。
在如下状态下使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相对地接近:使嵌合引导肋61与嵌合引导肋用槽51b对置,使侧面肋62与侧面肋用槽52a对置,使底壁部711的第四方向D4的端面711a与内方侧凸肋422对置,使触头露出缝隙13与基座触头35的插座侧触头35a对置。其结果是,嵌合引导肋61被插入到嵌合引导肋用槽51b中,侧面肋62被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底壁部711被容纳在内方侧凸肋422的下方侧(第一方向D1侧),基座触头35的插座侧触头部35a被插入到触头露出缝隙13中。
特别是,优选按照图23A~图25C所示的步骤将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组合。
首先,关于插座连接器10的插座外壳11,如图22A、图22B和图23A所示,将其第四方向D4侧向第一方向D1侧倾斜,如图23B和图25A所示,将嵌合引导肋61朝向嵌合引导肋用槽51b插入,并且将底壁部711的第四方向D4的端面711a朝向内方侧凸肋422的下侧(第一方向D1侧)插入。即,在侧面肋62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之前,将嵌合引导肋61插入到嵌合引导肋用槽51b中。
关于插座连接器10,在大致维持倾斜的状态下,使之朝向基座连接器30沿第一方向D1移动。在某一时刻,侧面肋62的侧面肋倾斜部62a与侧面肋用槽52a的第三方向D3的壁接触。在该时刻,如图24A所示,嵌合引导肋61位于嵌合引导肋用槽51b的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的附近。此外,如图25B所示,底壁部711位于内方侧凸肋422的附近。
并且,当使插座连接器10进一步沿第一方向D1移动时,侧面肋62从侧面肋用槽52a受到朝向第四方向D4的反作用力。因此,侧面肋62向第四方向D4挠曲,如图24B所示,嵌合引导肋61以滑入的方式被导入并容纳在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中。同样地,如图25C所示,底壁部711以滑入的方式被导入并容纳在内方侧凸肋422的下方侧(第一方向D1侧)。这里,换言之,在该状态下,内方侧凸肋422被容纳在插座侧凹部70中。
这样,在嵌合引导肋60被容纳在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中、并且底壁部711被容纳在内方侧凸肋422的下侧(第一方向D1侧)时,即使插座外壳11的第四方向D4侧欲向离开基座外壳31的方向(即第三方向D3)移动,嵌合引导肋61也被卡定于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此外,由于底壁部711被容纳在内方侧凸肋422的下方侧(第一方向D1侧),因此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侧不容易从基座外壳31分离。
在嵌合引导肋61容纳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51c并且内方侧凸肋422容纳到插座侧凹部70之后,施加规定以上的力而在第三方向D3侧进一步使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在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上相对地接近。这样,延长肋63在闩锁部52b的倾斜面上滑动,侧面肋62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挠曲而越过闩锁部52b,并如图24A和图24B所示地向闩锁部52b的第一方向D1侧移动。即,延长肋63与闩锁部52b卡合,并且完全地被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
当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被完全地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后,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变成图24B所示的状态,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的形成完毕。此外,在延长肋63与闩锁部52b卡合时,产生咔嗒感。因此,作业人员可容易地判断插座连接器-基座连接器对的形成完毕。这样,通过延长肋63与闩锁部52b卡合,从而维持插座连接器10与基座连接器30的结合状态。
这里,一对侧面肋62、62在插座外壳11的第三方向D3侧分别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在侧面肋62形成有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贯通孔621。因此,一对侧面肋62、62容易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变形。由此,在将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由于一对侧面肋62、62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变形,因此容易将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并且容易从侧面肋用槽52a中拔出。此外,可减少由于相对于基座连接器30插拔插座连接器10而产生的插座连接器10及基座连接器30的磨损等损伤。
根据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0,可起到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外壳11具备分别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的嵌合引导肋61,基座外壳31具备对嵌合引导肋61进行引导的嵌合引导肋用槽51b,插座外壳11具备:侧面肋62,其分别向第五方向D5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沿第三方向D3贯通的贯通孔621;以及延长肋63,其向侧面肋62的第五方向D5的外侧分别突出,基座外壳31具备:侧面肋用槽52a,其在将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侧面肋62向基座外壳31的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引导;以及闩锁部52b,其在组合状态下与延长肋63卡合。因此,侧面肋62、62容易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变形。由此,在将插座连接器10和基座连接器30组合时,由于侧面肋62、62向第五方向D5的内侧变形,因此,容易将侧面肋62和延长肋63插入到侧面肋用槽52a中,并且容易从侧面肋用槽52a中拔出。此外,可减少由相对于基座连接器30插拔插座连接器10而产生的插座连接器10及基座连接器30的磨损等损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合状态下沿第三方向D3观察的情况下,贯通孔621和嵌合引导肋61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因此,在采用模具成型插座连接器10时,在贯通孔621和嵌合引导肋61配置在重叠的位置的结构中,可使芯销贯通于贯通孔621中,因此,在嵌合引导肋61的成型中,可提高模具的结构的自由度。例如,可减少模具的数量并容易进行模具的分模的设计。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范围内可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分别各具备一对“嵌合引导肋61”、“嵌合引导肋用槽51b”、“侧面肋62”、“延长肋63”、“侧面肋用槽52a”、“闩锁部52b”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各具备第五方向D5的一侧的一个的结构。

Claims (3)

1.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与基座连接器组合起来使用,该基座连接器具备基座外壳,并且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其中,
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器组合的组合状态下,设从所述插座连接器朝向所述基座连接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为第三方向、设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五方向时,
所述插座连接器具备插座外壳,
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具备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嵌合引导肋,所述基座外壳具备:嵌合引导肋用槽,该嵌合引导肋用槽将所述嵌合引导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嵌合引导肋卡定部,其形成在该嵌合引导肋用槽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以及基座侧凸部,其配置在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向所述第三方向侧突出,
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三方向侧具备:侧面肋,其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侧面肋能够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变形;延长肋,其设置于所述侧面肋,并且所述延长肋向所述侧面肋的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插座侧底壁部,其配置在比所述嵌合引导肋靠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
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侧面肋用槽,其在将所述侧面肋和所述延长肋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所述侧面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以及闩锁部,其在所述组合状态下与所述延长肋卡合,
在所述组合状态下,在所述闩锁部上卡合所述延长肋,并且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外侧所述嵌合引导肋被卡定在所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上,并且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内侧所述插座侧底壁部的所述第四方向侧的端部被容纳在所述基座侧凸部的下方侧的所述第一方向侧,
在所述组合状态下,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形成有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和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其中,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是在所述嵌合引导肋被容纳在所述嵌合引导肋用槽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与被容纳在所述嵌合引导肋用槽中的所述嵌合引导肋重叠的区域,在从所述第五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形成在与将所述基座外壳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是在所述插座侧底壁部被容纳在所述基座侧凸部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插座侧底壁部与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的区域,
在从所述第五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形成在与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
2.一种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与基座连接器组合起来使用,该基座连接器具备基座外壳,并且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上,其中,
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器组合的组合状态下,设从所述插座连接器朝向所述基座连接器的方向为第一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二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为第三方向、设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四方向、设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垂直的方向为第五方向时,
所述插座连接器具备插座外壳,
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具备分别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的一对嵌合引导肋,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一对嵌合引导肋用槽,该一对嵌合引导肋用槽将一对所述嵌合引导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一对嵌合引导肋卡定部,它们形成在该一对嵌合引导肋用槽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侧;以及基座侧凸部,其配置在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四方向侧且向所述第三方向侧突出,
所述插座外壳在所述插座外壳的所述第三方向侧具备:一对侧面肋,它们分别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并且形成有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的贯通孔,所述一对侧面肋能够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变形;一对延长肋,它们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侧面肋,并且它们分别向一对所述侧面肋的所述第五方向的外侧突出;以及插座侧底壁部,其配置在比一对所述嵌合引导肋靠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
所述基座外壳具备:一对侧面肋用槽,它们在将一对所述侧面肋和一对所述延长肋向所述第五方向的内侧按压的状态下将一对所述侧面肋向所述基座外壳的所述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引导;以及一对闩锁部,它们在所述组合状态下与一对所述延长肋卡合,
在所述组合状态下,在一对所述闩锁部上卡合一对所述延长肋,并且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外侧一对所述嵌合引导肋被卡定在一对所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上,并且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内侧所述插座侧底壁部的所述第四方向侧的端部被容纳在所述基座侧凸部的下方侧的所述第一方向侧,
在所述组合状态下,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上形成有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和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其中,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是在所述嵌合引导肋被容纳在所述嵌合引导肋用槽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嵌合引导肋卡定部与被容纳在所述嵌合引导肋用槽中的所述嵌合引导肋重叠的区域,在从所述第五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形成在与将所述基座外壳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是在所述插座侧底壁部被容纳在所述基座侧凸部中的状态下,在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插座侧底壁部与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的区域,
在从所述第五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基座侧凸部重叠区域形成在与所述嵌合引导肋容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组合状态下沿所述第三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贯通孔和所述嵌合引导肋被配置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CN201610102498.1A 2015-02-26 2016-02-24 插座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24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6613 2015-02-26
JP2015036613A JP6534829B2 (ja) 2015-02-26 2015-02-26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2461A CN105932461A (zh) 2016-09-07
CN105932461B true CN105932461B (zh) 2019-09-27

Family

ID=56826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0249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2461B (zh) 2015-02-26 2016-02-24 插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34829B2 (zh)
CN (1) CN105932461B (zh)
TW (1) TWI6870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3724B2 (ja) * 2016-10-31 2021-01-1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JP6712388B2 (ja) * 2017-01-27 2020-06-2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ハウジング及びコネクタ
JP6706303B2 (ja) 2018-10-01 2020-06-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JP6706302B2 (ja) * 2018-10-01 2020-06-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WO2021001688A1 (en) 2019-07-01 2021-01-07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Wire to board connector with low heigh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5413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插座连接器
CN104112915A (zh) * 2013-04-16 2014-10-2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压接连接器及其所使用的壳体
CN104253356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2946B2 (ja) * 1999-11-25 2005-02-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28709B2 (ja) * 2004-11-01 2009-09-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5785B2 (ja) * 2005-11-30 2011-0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689705B2 (ja) * 2008-07-24 2011-05-2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4972174B2 (ja) * 2009-04-16 2012-07-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5413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插座连接器
CN104112915A (zh) * 2013-04-16 2014-10-22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压接连接器及其所使用的壳体
CN104253356A (zh) * 2013-06-27 2014-12-3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57665A (ja) 2016-09-01
CN105932461A (zh) 2016-09-07
JP6534829B2 (ja) 2019-06-26
TW201637293A (zh) 2016-10-16
TWI687004B (zh) 202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2461B (zh) 插座连接器
CN102969613B (zh) 连接器
EP2816670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KR20090003114A (ko) 웨이퍼 커넥터를 갖는 전기 접속 시스템
CN107528153A (zh) 连接器
JP2011044256A (ja) 雌端子金具
CN102299453A (zh) 连接器组件
CN105189209A (zh) 电子元件的装配构造及电气接线箱
CN107112678B (zh) 连接器
CN108604758A (zh) 连接器
US7445475B2 (en) Lever type connector
JP2012243542A (ja) 端子金具
JP6088472B2 (ja) コネクタ
JP5139188B2 (ja) 電気接続箱
JP5700811B2 (ja) コネクタ
CN108879172A (zh) 带有止动体的连接器
US8337255B2 (en) Connector and series of connectors
JP4475185B2 (ja) コネクタ
US2018028730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N105932485B (zh) 插座连接器
CN102868059A (zh) 可插拔组件
JP2008177076A (ja) 合体コネクタ
JP2016066441A (ja) コネクタ
JP2002184511A (ja) コネクタ
JP7368165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