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9901A -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 Google Patents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9901A
CN105899901A CN201580003849.7A CN201580003849A CN105899901A CN 105899901 A CN105899901 A CN 105899901A CN 201580003849 A CN201580003849 A CN 201580003849A CN 105899901 A CN105899901 A CN 105899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rotating cylinder
benchmark
configuration
tub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8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9901B (zh
Inventor
中田洋
中田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99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9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9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9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3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ry or oscillating container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ry floors
    • F26B17/3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ry or oscillating container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rotary floors the movement being in a horizontal or slightly inclined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干燥机的干燥能力且容易进行被处理物的大量处理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一种卧式旋转式干燥机,从下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以及将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中进行选择,并按照该选择出的配置形态配置所述加热管。(1)第1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直接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直线(L1)上,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和(2)第2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曲线(L2)上,并且越是朝向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就越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

Description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提高干燥速度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背景技术
作为对煤炭或矿石等被处理物进行干燥的干燥机,大多使用蒸汽管干燥机(以下称作“STD”。)、管式干燥机(coal in tube)(专利文献1)、旋转窑等。所述煤炭或矿石被用作炼铁或精炼的原料、发电燃料等,由于要求对它们稳定且大量地进行处理,因此,作为适合该要求的干燥机,上述的各干燥机被使用。
由于STD间接加热被处理物,因此热效率高,每单位容量的处理量也较大。另外,还能够实现大型化,因此满足了大量处理的要求。
管式干燥机也是间接加热被处理物,因此,与所述STD相同,热效率高,每单位容量的处理量也较大。可是,与STD相比,存在难以实现大型化的缺点。例如,在欲利用管式干燥机来处理1台所述STD所能够处理的量时,有时需要多台所述管式干燥机。
旋转窑使热风与被处理物接触来直接干燥,因此,存在热效率比间接加热差的缺点。另外,还存在排气处理设备非常大这样的缺点。根据上述理由,作为处理大量的被处理物的干燥机,STD具有优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150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62-606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年,被处理物的大量干燥处理的要求强烈,为了响应该要求,不断推进干燥机的大型化。列举STD的大型化为例,制造出了壳直径为4m且主体长为30m以上的装置。
可是,干燥机的大型化除了会导致设置面积增加这样的问题外,还会在制造或运输上产生问题。具体来说,为了保持强度,需要增加各部件的板厚,对于壳直径为4m且主体长为30m的所述STD,主体重量也达到了400ton(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至完成为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在制造中需要特别的设备。
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随着大型化,在制品运输时,需要能够承受其重量的特殊车辆,在运输道路狭窄的情况下,需要分割后运输并在现场进行接合并装配,工程非常繁杂。
因此,鉴于像这样在装置的大型化方面存在限制,提出了用于提高被处理物的干燥速度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高干燥机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的干燥速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
<权利要求1记载的发明>
一种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其是这样的结构:该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具有绕轴心旋转自如的旋转筒,所述旋转筒在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供给口,并在另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排出口,在所述旋转筒内设置有供加热介质通过的多个加热管,随着所述旋转筒的旋转,加热管的群沿着旋转方向将被处理物舀起,在将被处理物供给到所述旋转筒的一端侧并从另一端侧排出的过程中,利用所述加热管的群加热被处理物而使其干燥,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以将所述旋转筒的轴心作为中心而实质上成为同心圆的方式在周向和径向上排列有多个,在各个加热管之间设置有间隙,从所述加热管的中心侧圆上的第1基准加热管芯连接至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连线是从下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以及将下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中选择的,并且按照该选择出的配置形态配置所述加热管が配置:(1)第1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直接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直线L1上,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和(2)第2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曲线L2上,并且越是朝向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就越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
(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加热管11设置成斜直线状的第1配置形态或曲线状的第2配置形态,被处理物W落下的方向和被处理物W进入多个加热管11之间的方向近似,落下的被处理物W在没有大幅改变其运动方向的情况下进入多个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中的被处理物W从旋转筒10的内侧向外侧流动,并到达旋转筒10的筒壁。通过选定加热管11的配置,由此,使得被处理物W快速进入加热管11之间的间隙中,而不会滞留在加热管11的外侧(旋转筒10的中心侧),被处理物W与加热管11的接触变得良好,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另外,被处理物W与加热管11的接触面积增大,两者的接触时间也增加,因此,根据这一点也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而且,由于被处理物W平滑地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因此,在被处理物W落下时,加热管11从被处理物W受到的冲击变小。以往,为了承受落下的冲击而不得不增大加热管11的直径,但是,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加热管11的直径,从而能够增加加热管11的根数。其结果是,加热管11的传热面积在整体上增大,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权利要求2记载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在配置比ε=分离距离h2(第2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第1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分离距离h1(旋转筒内表面-第1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超过1/2的范围内,采用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或者采用将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
(作用效果)
在配置比ε超过1/2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的效果显著地显现。
<权利要求3记载的发明>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在从所述第1基准管的同心圆起至少到第4个加热管的同心圆的范围内,采用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或者采用将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
(作用效果)
在从第1基准管的同心圆起至少到第4号加热管的同心圆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的效果显著地显现。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干燥机对被处理物进行干燥的干燥速度。
另外,干燥速度得到提高的结果是,能够增大干燥机的单位大小(壳直径)的干燥处理量。反过来说,能够减小针对单位处理量的装置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被处理物的附着性的表。
图2是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螺旋进料器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4是旋转筒的另一端侧的放大图(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7是供给方式为滑道式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8是供给方式为振动槽(振動トラフ)式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9是将旋转筒的横截面的形状设计成矩形的例子。
图10是在旋转筒的外侧设有套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处理物的排出方式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是采用了对流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立体图。
图13是气体吹入管式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说明图,(a)是气体吹入管的剖视图,(b)是将气体吹入管配置于干燥机内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以往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配置例的横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配置(第1配置形态)例的横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配置(第2配置形态)例的横剖视图。
图17是行和列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另一配置例的横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再一个配置例的横剖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加热管的不同的配置例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以下的说明和附图只不过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说明和附图,不应该将本发明的内容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进行解释。
(被处理物W)
首先,对于作为干燥对象物的被处理物W来说,并没有限定,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列举出煤炭、铜矿石、铁粉、锌粉等的矿石、金属系物质、对苯二酸、聚乙烯、聚甲醛、聚氯乙烯等树脂系物质、蛋氨酸、面筋粉、大豆加工粉、玉米纤维、玉米胚芽等加工食品系物质、石膏、氧化铝、苏打灰等无机系物质、脱水污泥等。
关于被处理物W,优选的是,物质表面不要发粘,附着性较低。在图1中示出了被日本粉体工业技术协会标准SAP15-13、2013的解说书17页的解说图5所引用的表。在本发明中,优选使用处于图1的被虚线所包围的区域中的物质来作为被处理物W,详细来说,优选使用干燥状态(干燥)、摆动状态(悬垂状态)、链索状态1(索状状态1)、链索状态2(索状状态2)、毛细管状态(毛管状态)的物质来作为被处理物W。浆状物(泥浆)由于具有附着性极高的倾向,因此不适合被用作本发明的被处理物W。
(间接加热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以下,也称作“STD(Steam Tube Dryer的简称)”。)进行说明。如图2所例示的那样,该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结构具有圆筒状的旋转筒10,该旋转筒10的轴心被设置成相对于水平面稍微倾斜,旋转筒10的一端比另一端高。在旋转筒10的下方,以支承旋转筒10的方式设置有马达单元30和2台支承单元20,旋转筒10借助马达单元30绕自身的轴心旋转自如。该旋转筒10向一个方向旋转。该方向可以任意确定,例如,如图6所示,在从一端侧(被处理物W的供给口侧)观察另一端侧(被处理物W的排出口侧)时,可以绕逆时针(箭头R方向)旋转。
在旋转筒10的内部,金属制的管即蒸汽管(加热管)11作为向被干燥物传热的传热管,沿着旋转筒10的轴心延伸而安装有多根。该加热管11例如以相对于旋转筒10的轴心成同心圆的方式在周向和径向上分别排列有多根。对于其配置形态,在后面详述。并且,通过使作为加热介质的蒸气等在加热管11的内部流通,该加热管11被加热。
在螺旋进料器42的附近设有气体吹入构件(未图示),所述气体吹入构件将空气、惰性气体等作为载气A从也是气体吹入口的供给口41吹入旋转筒10的内部,被该气体吹入构件吹入的载气A朝向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在旋转筒10的内部流通。
如图2、图4所示,在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的周壁上,贯通地形成有多个排出口50。排出口50沿着旋转筒10的周向形成有多个,在图2、图4的例子中,排出口50以成2列的方式相互分离地形成。另外,多个排出口50可以都是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另外,在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设有向加热管11内供给蒸气的蒸气供给管70和泄放管71。
(变形例)
并且,如图5所示,可以在所述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内部,设置有搅拌被处理物W的搅拌构件(没有图示详细的结构)65。
另外,如图5、图6所示,可以在旋转筒10上以覆盖具有多个排出口50的另一端侧的方式设置能够排出被处理物W和载气A的分级罩55。该分级罩55由壁厚的金属形成,在底面上具有将被干燥和分级后的被处理物W、即处理物E排出的固定排出口57,并在顶面上具有将载气A排出的固定排气口56。
(干燥过程)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通过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干燥被处理物W的过程进行说明。
被处理物W被从供给口41供给到螺旋进料器42内,利用未图示的驱动构件使设置在该螺旋进料器42内部的螺杆转动,由此,被处理物W被供给到旋转筒10的内部。从供给口41供给的被处理物W与被蒸气加热后的加热管11、11…接触而被干燥,同时向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移动,并作为处理物E从排出口50排出。
另一方面,借助设在旋转筒10的一端侧的吹入构件而被从供给口41吹入的载气A在旋转筒10内通过,并从也是被处理物W的排出口的排出口50排出到旋转筒10外。
另外,通过使被处理物W和加热管11接触而进行热交换,由此,从蒸气供给管70供给到加热管11内的蒸气在流过加热管11内的过程中被冷却而成为泄放物D,并从泄放管71排出。
(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5、图6,针对使用具备搅拌构件65和分级罩55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省略与上述说明重复的部分。
供给到旋转筒10内的被处理物W在到达搅拌构件65所在的位置时被搅拌构件65搅拌,接着如图6所示,被随着旋转筒10的旋转而转动的上舀板60舀起。被舀起的被处理物W在上舀板60位于旋转筒10的上侧时自然落下,此时,被处理物W中含有的微粒C在旋转筒10内分散(所谓的飞扬动作)。
另一方面,借助设在旋转筒10的一端侧的吹入构件而被从供给口41吹入的载气A在旋转筒10内通过,并从也是被处理物W的排出口的排出口50排出到旋转筒10外。此时,载气A伴随着通过上舀板60在旋转筒10内分散的微粒C被从排出口50排出。从排出口50排出的载气A经由固定排气口56被从分级罩55排出。
被处理物W中的粒径大且重量重的粒子在旋转筒10内落下,没有与载气A伴随,而是从位于下侧的排出口50自然落下。该自然落下的粒子(被处理物W)作为处理物E从固定排出口57排出到外部。
(被处理物的供给方式的变形例)
对本发明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供给被处理物的供给手段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向卧式旋转式干燥机供给被处理物的方式中,除了所述螺杆式(图3)外,也可以采用滑道式(图7)或振动槽式(图8)等。在滑道式中,供给滑道46与进气箱45结合,从供给口41供给的被处理物W在供给滑道46内落下,并向旋转筒10内移动。进气箱45经由密封衬垫47与旋转筒10连接,从而成为这样的结构:一边维持旋转筒10与进气箱45之间的密封,一边使旋转筒10旋转。在振动槽式中,进气箱45是槽(截面形状为凹状),在该进气箱45的下端结合有振动马达48和弹簧49。从供给口41供给的被处理物W落下到槽上。然后,利用振动马达48使进气箱45振动,由此使被处理物W向旋转筒10内移动。在安装进气箱45时,优选使进气箱45具有朝向旋转筒下降的倾斜度,以使被处理物W容易移动。
(旋转筒变形例)
旋转筒10的截面形状除了后述的圆形外,也可以是矩形。作为矩形的例子,在图9中示出了六边形的旋转筒10。在使矩形的旋转筒10旋转时,被处理物W借助旋转筒10的角部15而上扬,因此具有被处理物W的混合性良好的优点。另一方面,与圆形的情况相比,旋转筒10的截面积变小,因此,还存在可配置的加热管的数量减少这样的缺点。并且,能够变更矩形的角部的数量(边的数量),更详细来说,能够将角部的数量设定为3个以上的任意数量。
如图10所示,也可以设置包围旋转筒10的套12。在这种情况下,使加热介质S在旋转筒10的外壁面与套12的内壁之间流动,还从旋转筒10的外侧进行加热。其结果是,与没有设置套1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被处理物W的干燥速度。作为该加热介质S的例子,可以列举出200~400℃的高温气体、200~400℃的热油等。此外,也可以代替所述套12,以包围旋转筒10的方式设置多个伴热管(未图示)。
(处理物的排出方式的变形例)
作为从卧式旋转式干燥机排出干燥处理物E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图11那样的形态。在该形态中,载气A被从外壳80的上部的载气供给口33送入间隔壁23的内侧。在该载气A是再利用气体的情况下,虽然在载气A中含有粉尘等,但由于在间隔壁23的内侧、即气体通路U2中配置有螺旋带式输送器螺杆Z,因此混入气体中的粉尘等被该螺旋带式输送器螺杆Z捕捉。被捕捉到的粉尘等借助螺旋带式输送器螺杆Z的传送作用被向开口部21、22传送并排出到外壳80内。排出的粉尘等通过自由落下而从排出外壳下方的排出口32排出。另一方面,载气A中的粉尘等以外的气体被送入旋转筒10内,而没有受螺旋带式输送器螺杆Z阻碍。
另外,随着旋转筒10的旋转,螺杆叶片24也旋转。因此,被处理物W干燥后而成的干燥处理物E借助螺杆叶片24的传送作用在送出通道U1内被朝向开口部21、22送出,并从开口部21、22排出。排出的干燥物E由于自重而从排出外壳下方的排出口32排出。
另一方面,贯穿外壳80向间间隔壁23内延伸的蒸气路径(内部蒸气供给管61和内部泄放物排出管62)与旋转筒10设计成一体。内部蒸气供给管61与加热管11在端板部17中的入口集管部连通,内部泄放物排出管62与加热管11在端板部17中的出口集管部连通。另外,蒸气供给管70和泄放物排出管71经由旋转接头63分别与内部蒸气供给管61和内部泄放物排出管62连结。
(气体流通方式变形例)
所述卧式旋转式干燥机采用了使被处理物W移动的方向和载气A流动的方向相同的“并流”。此外,也可以采用使被处理物W移动的方向和载气A流动的方向相反的“对流”。
在图12中示出了采用“对流”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的一例。在螺旋进料器42的上方设有被处理物W的供给口31,在罩35的下端设有处理物E的排出口32。并且,从供给口31供给被处理物W,使被处理物W从旋转筒10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利用加热管11加热而使被处理物干燥,将干燥后的处理物E从排出口32排出。另一方面,在罩35的上端设有载气A的供给口33,在螺旋进料器42的上方设有载气A的排出口34。并且,从供给口33供给载气A,使所述载气A从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流动,在该过程中输送从被处理物W蒸发出的蒸气,将与蒸气相伴随的载气A从排出口34排出。
此外,也可以使用图13所示那样的在旋转筒10内具备气体吹入管36的气体吹入管式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气体吹入管36以在轴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旋转筒10的内部,并与旋转筒10或加热管11一起旋转。例如,设置在多个加热管11、11之间,或者设置在比位于最内侧的加热管11还靠内侧的位置。并且,在图13中,为了容易理解气体吹入管36,省略了加热管11的显示。在该气体吹入管36的壁面上开设有多个气体吹出口37。在图13的例子中,在气体吹入管36的上部,沿轴向设置有2列气体吹入口37。
在所述气体吹入管式干燥机运转时,从旋转筒10的另一端侧向气体吹入管36内供给载气A。所供给的载气A从气体吹入口37向旋转筒内喷出,并随着被处理物W的蒸气从旋转筒的一端侧流出。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从旋转筒10的一端侧向气体吹入管36内供给载气A,并从旋转筒的另一端侧排气。
(旋转筒的支承结构变形例)
此外,关于旋转筒10的支承结构,除了在旋转筒10的外周安装2个轮箍部件20、20的前述支承结构外,也可以是在设于一端侧的螺杆外壳42和设于另一端侧的气体管72的外周安装轴承(未图示)并对该轴承进行支承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将所述轮箍部件20和轴承组合在一起的支承结构。
<关于本发明的加热管的配置>
在本发明中,虽然可以适当地选择加热管11的尺寸和配置,但是,本发明者在针对高速旋转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为了主要提高接触效率从而提高干燥速度,下述的手段是有效的。
(加热管的配置)
以为,如图14所示,将加热管11呈放射状配置在旋转筒10内。在旋转筒10内,被处理物W(粉粒体)进入到转移至旋转筒10下部的多个加热管11之间的间隙中,并随着旋转筒10的旋转被多个加热管11沿着旋转方向舀起。被舀起至休止角的被处理物W主要从越过休止角的时刻开始崩落,并转移至落下运动。更详细来说,被处理物越过休止角极限后从位于更上方的多个加热管11之间以雪崩的方式落下,并与位于旋转筒10下部的加热管11碰撞。
落下的被处理物W再次进入旋转筒10下部的多个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判明了:由于被处理物W落下的角度和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中的角度不同,因此被处理物W无法快速地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中而滞留在加热管11、11的外侧(旋转筒10的中心侧),被处理物W与加热管11的接触效率较差。如果接触效率较差,则存在被处理物的干燥速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由于被处理物W落下的方向和进入多个加热管11、11之间的方向不同,因此,落下的被处理物W与最内列(旋转筒10的最中心侧的列)的加热管11、11碰撞,从而存在动能一下子为零(被重置)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改良了加热管的配置。
即,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具备绕轴心旋转自如的旋转筒10,该旋转筒10在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供给口,在另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排出口,在所述旋转筒10内设有供加热介质通过的多个加热管11、11…,在将被处理物供给到所述旋转筒10的一端侧并从另一端侧排出的过程中,利用所述加热管11、11…加热被处理物而使其干燥,在这样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中,希望加热管11、11…的配置是如下的配置形态。
所述加热管11、11…的群以所述旋转筒10的中心为中心实质上配置成同心圆状,从其中心侧圆上的第1基准加热管S1芯连接至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连线是从下面记述的(1)与(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个、和将所述(1)或(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中选择的。
<参照图15:斜直线状形态>
(1)第1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11、11…芯位于直接连接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直线L1上,而且,相对于通过第1基准加热管S1芯的半径射线J1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S2芯位于旋转筒10的旋转方向后方。
<参照图16:曲线状形态>
(2)第2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11、11…芯位于连接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曲线L2上,并且,越是朝向第2基准加热管S2芯就越位于旋转筒10的旋转方向后方,而且,相对于通过第1基准加热管S1芯的半径射线J1来说,第2基准加热管S2芯位于旋转筒10的旋转方向后方。
即,如图15和图16所示,加热管11、11…以旋转筒10的中心F为中心被配置成同心圆状,并且配置在包括中心侧圆上的第1基准加热管S1的同心圆r1、第2基准加热管S2的同心圆r2、以及位于旋转筒10的最外侧的最外加热管11的同心圆r3在内的各同心圆上。
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参照图15和图16)是从加热管11群的位于旋转筒10的最中心侧的列(“列1”:参照图17。)中任意选择的加热管11的芯(加热管的中心)。
另外,第2基准加热管S2芯是指在多个加热管的“列”中(参照图17)从位于旋转筒10的最中心侧的加热管11(第1基准加热管S1)起沿着同一“行”向外侧计算所希望的列数的加热管S2的芯(加热管的中心)。
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位置可以根据被处理物的流动动作(该流动动作被来自被处理物的物性(形状、大小、粘性、材料种类等)的因素、和来自干燥机的运转条件的因素等左右)适当地选择。
此时,希望将配置比ε=h2(第2基准加热管S2的同心圆r2-第1基准(最内)加热管S1的同心圆r1)/h1(旋转筒内表面-第1基准(最内)加热管S1的同心圆r1)设置成超过1/2。
另外,在本发明中,希望至少针对从第1基准加热管S1至第2基准加热管S2的区间执行前述的第1配置形态或第2配置形态的加热管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还包括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位置处于最外加热管11的同心圆r3上的情况。
这样,可以适当地选择采用第1配置形态或第2配置形态的区域,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加热管11的列数总共为7列且第2基准加热管S2的芯处于第4列的例子。
图15的例子是第1配置形态的例子,图16和图17的例子是第2配置形态。
在图15的例子中,7列全都是第1配置形态。即,位于直接连接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直线L1上,而且,相对于通过第1基准加热管S1芯的半径射线J1来说,第2基准加热管S2芯位于旋转筒10的旋转方向后方。
在图16和图17的例子中,9列全都是第2配置形态。即,各加热管11、11…的芯位于连接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曲线L2上,并且,越是朝向第2基准加热管S2芯就越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而且,相对于通过第1基准加热管S1芯的半径射线J1来说,第2基准加热管S2芯位于旋转筒10的旋转方向后方。
并且,在图15和图16中,将以旋转筒10的中心点F为起点并通过第1基准加热管S1芯的线作为半径射线J1,将以旋转筒10的中心点F为起点并通过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线作为半径射线J2而分别示出。所述h1和h2各自的距离可以根据半径射线J2上的距离求得。
(加热管的其他曲线状或直线状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的形态下,也可以配置成:在旋转筒10的旋转轴的同心圆上,从中心侧起,随着朝向外侧,增大相邻的加热管11之间的间隙。图15~图17是如下配置的例子:随着从中心侧朝向外侧,使相邻的加热管11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另外,对于连接第1基准加热管S1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S2芯的曲线L2,可以设置成旋轮线(在粒子最快落下的情况下所描绘的线)、回旋曲线(在平滑地降下的情况下所描绘的线)或对数曲线、圆弧线或者与这些线近似的线等。
在图18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将加热管11、11…的内侧配置成遵从第2配置形态的曲线状,将外侧部分配置成沿着半径方向(放射方向)的形态。
在图19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将加热管11、11…的内侧配置成遵从第2配置形态的曲线状,将外侧部分配置成沿着半径方向(放射方向)的形态。
在图20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将加热管11、11…配置成遵从第1配置形态的斜直线状,并且对于外侧部分,从中间的同心圆上至最外侧的同心圆,夹设有斜直线状的加热管的行。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些例子推测出:虽然在附图中示出了具体例子,但也可以将第1配置形态和第2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来配置。
即使在不对所有的列采用第1配置形态或第2配置形态、而是采用这些配置形态至中途的情况下,也如前所述,希望将配置比ε=h2(第2基准加热管S2的同心圆r2-第1基准(最内)加热管S1的同心圆r1)/h1(旋转筒内表面-第1基准(最内)加热管S1的同心圆r1)设置成超过1/2。
(作用效果)
通过如前述那样将加热管11配置成曲线状或斜直线状,被处理物W落下的方向和被处理物W进入多个加热管11之间的方向近似,落下的被处理物W在没有大幅改变其运动方向的情况下进入多个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中的被处理物W从旋转筒10的内侧向外侧流动,并到达旋转筒10的筒壁。通过选定加热管11的配置,由此,使得被处理物W快速进入加热管11之间的间隙中,而不会滞留在加热管11的外侧(旋转筒10的中心侧),被处理物W与加热管11的接触变得良好,因此能够提高干燥效率。另外,被处理物W与加热管11的接触面积增大,两者的接触时间也增加,因此,根据这一点也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另外,由于被处理物W平滑地进入加热管11、11之间的间隙,因此加热管11从被处理物W受到的冲击变小。因此,与如以往那样配置加热管11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加热管11的直径,从而能够增加加热管11的根数。其结果是,加热管11的传热面积在整体上增大,能够提高干燥效率。
此外,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落下的被处理物W和加热管11发生碰撞,因此会发生被处理物W(粉粒体)的破碎,但是,根据前述的优选的形态,能够防止或抑制破碎。其结果是,最终制品(干燥制品)的粒度分布稳定,并且还能够减少细粉从而降低排气处理设备的负荷。
并且,各加热管11、11…的直径和壁厚可以适当地选择。
(加热管11的根数)
可以使处于同心圆上的加热管11的根数全都相同,但是,在将加热管11设置成直线状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最好使从旋转筒10的最外周至中间附近的加热管11的根数比从旋转筒10的中间附近至最内周的加热管11的根数多。这样,通过增加从中间附近至最外周的加热管11的根数,能够使相邻的加热管11、11之间的距离在从最内周至最外周的范围内大致相同。并且,通过增加加热管11的根数,加热管11的传热面积增加,能够提高移动到旋转筒10的外周侧的被处理物W的干燥效率。
(加热管11的直径)
可以使加热管11的直径全都相同,但是,如图17所示,也可以随着从旋转筒10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逐渐增大直径。这样,通过改变加热管11的直径,能够使相邻的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在从内周至外周的范围内大致相同。通过像这样增大加热管11的直径,加热管11的传热面积增加,能够提高移动到旋转筒10的外周侧的被处理物W的干燥效率。
(加热管11的排列的决定方法)
对于加热管11的排列的决定方法,参照图17进行说明。并且,以“行列”来表示加热管11的排列,设旋转筒10的径向(从旋转筒10的中心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的排列为“列”,设圆周方向上的排列为“行”。
通过改变相邻的行间的距离(例如,行1与行2之间的距离)和相邻的列间的距离(例如,列1与列2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变被处理物W的分散性或流动性。
例如,以图17的施加有剖面线的加热管11(以下,称作“基准加热管11”。)为基准来考虑,作为行间距离,除了可以考虑(1)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和(5)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外,还可以考虑(2)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8)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4)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以及(6)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使这些距离处于所述规定值以上。另外,作为列间距离,可以考虑(3)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和(7)的加热管11与基准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使这些距离处于所述规定值以上。并且,优选将相邻的加热管11之间的距离设定为80~150mm。
如以上所述,行间距离和列间距离成为决定加热管11的排列时的限制条件。根据该限制条件,以尽可能使传热面积变大且使流动性变得良好的方式,改变加热管11的直径、行数和列数,尝试各种变化,采用传热面积最大且流动性最好的排列,设计制品。并且,在实际研究了加热管11的排列后发现:在逐渐增大了行的曲率的情况下,通过逐渐减小加热管11的直径并逐渐增多列数,能够使传热面积最大。相反,在逐渐减小了行的曲率的情况下,通过逐渐增大加热管11的直径并逐渐减少列数,能够使传热面积最大。
标号说明
10:旋转筒;
11:蒸汽管(加热管);
41:供给口;
50:排出口;
55:分级罩;
56:固定排气口;
57:固定排出口;
60:上舀板;
A:载气;
E:处理物;
W:被处理物。

Claims (3)

1.一种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其是这样的结构:该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具有绕轴心旋转自如的旋转筒,所述旋转筒在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供给口,并在另一端侧具有被处理物的排出口,在所述旋转筒内设置有供加热介质通过的多个加热管,随着所述旋转筒的旋转,加热管的群沿着旋转方向将被处理物扬起,
在将被处理物供给到所述旋转筒的一端侧并从另一端侧排出的过程中,利用所述加热管的群加热被处理物而使其干燥,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管以将所述旋转筒的轴心作为中心而实质上成为同心圆的方式在周向和径向上排列有多个,在各个加热管之间设置有间隙,
从所述加热管的中心侧圆上的第1基准加热管芯连接至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连线是从下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以及将下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中选择的,并且按照该选择出的配置形态配置所述加热管:
(1)第1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直接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直线(L1)上,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和
(2)第2配置形态,其中,各加热管芯位于连接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和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的曲线(L2)上,并且越是朝向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就越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而且,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基准加热管芯的半径射线来说,所述第2基准加热管芯位于旋转筒的旋转方向后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其中,
在配置比ε=分离距离h2(第2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第1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分离距离h1(旋转筒内表面-第1基准加热管的同心圆)超过1/2的范围内,采用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或者采用将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式干燥机,其中,
在从所述第1基准管的同心圆起至少到第4个加热管的同心圆的范围内,采用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中的一方,或者采用将所述(1)和(2)的配置形态组合在一起而成的配置形态。
CN201580003849.7A 2014-04-11 2015-04-02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Active CN105899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2357 2014-04-11
JP2014082357A JP5746391B1 (ja) 2014-04-11 2014-04-11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PCT/JP2015/060495 WO2015156205A1 (ja) 2014-04-11 2015-04-02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9901A true CN105899901A (zh) 2016-08-24
CN105899901B CN105899901B (zh) 2019-03-08

Family

ID=53537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849.7A Active CN105899901B (zh) 2014-04-11 2015-04-02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46391B1 (zh)
CN (1) CN105899901B (zh)
WO (1) WO20151562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7350B1 (ja) 2015-09-15 2016-01-20 月島機械株式会社 テレフタル酸の乾燥方法および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6856832B2 (ja) * 2016-12-02 2021-04-14 株式会社大川原製作所 乾燥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2782A (ja) * 1986-04-15 1987-10-23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加熱管付回転乾燥機
WO2004078353A1 (ja) * 2003-03-04 2004-09-16 Toyo Rice Cleaning Machine Co., Ltd. 粒体処理装置
JP200501689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間接加熱型回転乾燥機
CN1776333A (zh) * 2004-11-16 2006-05-24 瞿斌 一种电加热螺旋滚筒烘干机
JP2008089247A (ja) * 2006-10-03 2008-04-17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間接加熱型回転乾燥機
CN101828089A (zh) * 2007-10-16 2010-09-08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间接加热干燥装置、被干燥物的间接加热干燥方法、以及固态燃料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2374757A (zh) * 2010-08-24 2012-03-14 月岛机械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型旋转干燥机
GB2484335A (en) * 2010-10-07 2012-04-11 Ronald Gloudie Sherwen Rotary heat exchan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6179A (ja) * 1982-03-12 1983-09-17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回転流動型乾燥機
JPS6127483A (ja) * 1984-07-16 1986-02-06 月島機械株式会社 加熱媒体が通る伝熱板を使用した回転乾燥機
JP3485529B2 (ja) * 2000-07-07 2004-01-1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粉粒体の乾燥機
JP2009222368A (ja) * 2008-03-19 2009-10-01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5502656B2 (ja) * 2010-08-24 2014-05-28 月島機械株式会社 間接加熱型回転乾燥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42782A (ja) * 1986-04-15 1987-10-23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加熱管付回転乾燥機
WO2004078353A1 (ja) * 2003-03-04 2004-09-16 Toyo Rice Cleaning Machine Co., Ltd. 粒体処理装置
JP2005016898A (ja) * 2003-06-27 2005-01-20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間接加熱型回転乾燥機
CN1776333A (zh) * 2004-11-16 2006-05-24 瞿斌 一种电加热螺旋滚筒烘干机
JP2008089247A (ja) * 2006-10-03 2008-04-17 Tsukishima Kikai Co Ltd 間接加熱型回転乾燥機
CN101828089A (zh) * 2007-10-16 2010-09-08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间接加热干燥装置、被干燥物的间接加热干燥方法、以及固态燃料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2374757A (zh) * 2010-08-24 2012-03-14 月岛机械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型旋转干燥机
GB2484335A (en) * 2010-10-07 2012-04-11 Ronald Gloudie Sherwen Rotary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46391B1 (ja) 2015-07-08
CN105899901B (zh) 2019-03-08
WO2015156205A1 (ja) 2015-10-15
JP2015203516A (ja) 201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2497B (zh) 被处理物的干燥方法和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US7578073B2 (en) Appliance for removing fluids and/or solids
CN102560089A (zh) 一种难选铁矿石粉体磁化焙烧的系统及焙烧工艺
WO2010084984A1 (ja)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CN106716034A (zh) 对苯二酸的干燥方法和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CN102345974B (zh) 被处理物的干燥分级机和干燥分级方法
CN201149432Y (zh) 多级循环预热流态化还原焙烧氧化铁矿石反应装置
CN105899901A (zh) 卧式旋转式干燥机
JP5497567B2 (ja) 被処理物の乾燥分級方法
JP5254061B2 (ja)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5541406B2 (ja) セメント製造装置
JP5230700B2 (ja)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5560469B2 (ja) セメント製造装置
JP6578597B2 (ja) 石膏の加熱方法、石膏の加熱装置および石膏の製造方法
Mujumdar Drying in mineral processing
CN103953923A (zh) 一种播煤装置
CN207716881U (zh) 一种分格立式烧结矿冷却机
KR20170134306A (ko) 횡형 회전식 건조기에 의한 건조 방법 및 건조 시스템
JP5497566B2 (ja)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JP2010169325A (ja) 横型回転式乾燥機
CN102964072A (zh) 集合式烘干分选球磨回转煅烧窑
JP2012026631A (ja) 被処理物の乾燥分級方法
CN105585237A (zh) 一种改进的固液混合料处理系统
CN105546957A (zh) 一种集加热与干燥为一体的干燥系统
JPS6365878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