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3805A -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83805A
CN105883805A CN201610245791.3A CN201610245791A CN105883805A CN 105883805 A CN105883805 A CN 105883805A CN 201610245791 A CN201610245791 A CN 201610245791A CN 105883805 A CN105883805 A CN 1058838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area
specific surface
preparation
carbosphere
seed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57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83805B (zh
Inventor
郭会琴
马文天
李可心
颜流水
刘淑芬
易绍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4579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838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83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3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83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3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为:以油茶籽壳粉末为原料,以间苯三酚为助剂,经水热反应制得水热碳微球,水热碳微球经退火处理后得退火碳微球,使用碱金属氢氧化物对退火碳微球进行浸渍,高温活化后洗涤干燥,得大比表面积的活化碳微球。本发明中制备得到的活化碳微球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粒径均匀,碳微球球体表面光滑,形貌规整。碳微球所用原料为生物质废弃物油茶籽壳,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备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较为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生物质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高比表面积的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微球是一种结构优越的新型碳材料,其粒径分布范围广,表面光滑且形状规整,具有高机械强度、较小的密度、良好的热稳定性以及独特的电化学性能等特性,因此被应用于如锂离子电池,药物输送,催化剂载体,色谱柱填料,润滑剂,酶和蛋白质保护等诸多领域,是一种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碳材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目前,根据制备碳微球的温度差异,可将其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碳源高温分解合成碳微球(如化学气相沉积法和电弧放电法),一种是以聚合物或其它碳原料为碳源,在反应釜中热处理合成碳微球(如水热法)。
CN104045074A以淀粉为前驱体,通过有机镍盐作为催化剂在前驱体中分散、碳化催化和金属催化剂的清洗,实现多孔碳微球的制备。该方法制得的碳微球为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300~1000㎡/g,空隙率为40~70%,孔径为5~200nm。
CN103663450A炭黑、木炭、石油焦等作为炭材料,将之与碱性活化剂、粘接剂和溶剂混合,经搅拌造粒得到初级碳微球,之后经活化、酸洗、水洗干燥得到高比表面积碳微球。
CN104058401A将间苯二酚和甲醛混合作为碳源前驱体,在其中加入中空结构的聚合物微球作为模板,经乙酸环境加热固化后,使用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去除聚合物微球,之后高温碳化得到多孔碳微球。CN1102427A以线性酚醛树脂为原料,加入固化剂和有机造孔剂,经乳化成球,经碳化和活化得到球形活性炭。
由上可见,目前用于合成活性碳微球的方法分别存在原料来源过程复杂、成本高,制备工艺成本高、设备复杂,所制备碳微球形貌差且比表面积有限等缺点,且制备过程中对设备及操作要求苛刻,需要引入有机溶剂、金属有机催化剂等,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和绿色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质的、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碳微球的制备方法。以农林废弃物油茶籽壳作为碳源,经过水热碳化后,经退火、碱扩孔活化制备。该方法具有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制备过程基本绿色等特点,制备得到的碳微球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具有多孔结构,粒径均匀且表面光滑、形貌规整。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步骤1:以粒径为74μm的油茶籽壳粉末为原料,间苯三酚作为助剂(w原料:w间苯三酚=4:1),将原料与助剂溶解分散于去离子水中,料液比为1:30(w/v, g/mL),混合搅拌,转入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于230℃下反应12h。待其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分离出固体,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超声清洗,将洗净的固体于60℃干燥,得到水热碳微球。
步骤2:取干燥后的水热碳微球,平铺于瓷舟中,将瓷舟置于高温管式炉中,于氮气、氩气或氦气等惰性气体保护下于650℃退火2h,自然降至室温后,得到退火碳微球。
步骤3:取退火碳微球,以及适量碱金属的氢氧化物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匀。将混匀后的悬浊液静置并蒸干溶剂,将得到的固体转移至瓷舟中,放置在高温管式炉中,于惰性气体保护下高温活化反应2h,自然冷却至室温,取出反应得到的固体,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经干燥、碾磨,得到具有大比表面积的活化碳微球。
上述步骤1中所述的油茶籽壳原料与助剂间苯三酚的质量比为2:1~4:1。
上述步骤2中退火温度为620~680℃,时间为1.5~2.5h。
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碱金属氢氧化物可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退火碳微球与碱金属的氢氧化物质量比可为1:1~1:6,退火碳微球与加入的去离子水比例可为1:20~1:30(w/v, g/mL),搅拌方式可为机械搅拌、磁力搅拌或摇床震荡,搅拌时间可为3~12h。
上述步骤3中所述的蒸干溶剂温度可为20℃~80℃,保护用惰性气体可为氮气、氩气或氦气,反应时管式炉温度可为650℃~950℃。
本发明使用廉价易得的油茶籽壳为碳源,通过水热、退火、活化三个步骤制备得到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多孔碳微球材料,产物热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粒径均匀且表面光滑、形貌规整,可以通过调节碱碳比以及活化温度控制产物比表面积,制备使用的原料来源丰富广泛,成本低,生产周期短,且制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大量有机溶剂,较为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1为实施例1制备的活化碳微球SEM图。
2为实施例2制备的活化碳微球SEM图。
由图1和2结果可以看出,经活化处理后的碳微球呈现均匀的光滑球状结构,表面规整,粒径较为均匀,约为1~1.5µm。
3为各实施例条件下所制备碳微球的孔径分布图。
由图中结果可知,文中所提供方法所制备的活化碳微球孔径为3.8nm。为典型的微孔结构。
1为各实施例条件下所制备碳微球的比表面积。
由表中结果结合各实施例条件可知,活化时碱碳比和温度对碳微球的比表面积均有较大影响。较高温度和碱量较高条件下,所制备碳微球的比表面积可达到1640m2/g,且重现性较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说明,但本发明技术方案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局限,在不背离本发明原理下所作的替换、组合、改变等,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将1.6g粒径为74μm的油茶籽壳粉末以及0.4g间苯三酚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60mL去离子水后,磁力搅拌6h。转移至100mL规格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中,于230℃鼓风干燥箱中反应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真空抽滤分离出固体,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超声清洗数次,于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得水热碳微球。
将1g水热碳微球置于氧化铝瓷舟中,在高温管式炉中进行退火,以5℃/min升温至6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得到退火碳微球,整个退火过程使用氩气氛围进行保护。
取用0.3g退火碳微球、0.3g氢氧化钾固体于25mL烧杯中,加入6mL去离子水,磁力搅拌3h后,于25℃鼓风干燥箱中蒸干溶剂,将蒸干后的固体转移至瓷舟中,置于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反应,以5℃/min升温至6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整个活化过程中使用氩气氛围保护。活化后的固体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真空抽滤分离固体,于60℃鼓风干燥箱干燥,得到活化碳微球。
该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高比表面积活化碳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其比表面积见表1,孔径分布见图3。
实施例2
将1.6g粒径为74μm的油茶籽壳粉末以及0.4g间苯三酚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60mL去离子水后,磁力搅拌6h。转移至100mL规格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中,于230℃鼓风干燥箱中反应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真空抽滤分离出固体,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超声清洗数次,于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得水热碳微球。
将1g水热碳微球置于氧化铝瓷舟中,在高温管式炉中进行退火,以5℃/min升温至6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得到退火碳微球,整个退火过程使用氩气氛围进行保护。
取用0.3g退火碳微球、0.6g氢氧化钾固体于25mL烧杯中,加入6mL去离子水,磁力搅拌3h后,于60℃鼓风干燥箱中蒸干溶剂,将蒸干后的固体转移至瓷舟中,置于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反应,以5℃/min升温至8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整个活化过程中使用氩气氛围保护。活化后的固体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真空抽滤分离固体,于60℃鼓风干燥箱干燥,得到活化碳微球。
该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高比表面积活化碳微球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所示,其比表面积见表1,孔径分布见图3。
实施例3
将1.6g粒径为74μm的油茶籽壳粉末以及0.4g间苯三酚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60mL去离子水后,磁力搅拌6h。转移至100mL规格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中,于230℃鼓风干燥箱中反应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真空抽滤分离出固体,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超声清洗数次,于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得水热碳微球。
将1g水热碳微球置于氧化铝瓷舟中,在高温管式炉中进行退火,以5℃/min升温至6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得到退火碳微球,整个退火过程使用氩气氛围进行保护。
取用0.3g退火碳微球、0.6g氢氧化钾固体于25mL烧杯中,加入6mL去离子水,磁力搅拌3h后,于80℃鼓风干燥箱中蒸干溶剂,将蒸干后的固体转移至瓷舟中,置于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反应,以5℃/min升温至9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整个活化过程中使用氩气氛围保护。活化后的固体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真空抽滤分离固体,于60℃鼓风干燥箱干燥,得到活化碳微球。
该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高比表面积活化碳微球的比表面积见表1,孔径分布见图3。
实施例4
将1.6g粒径为74μm的油茶籽壳粉末以及0.4g间苯三酚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60mL去离子水后,磁力搅拌6h。转移至100mL规格的聚四氟乙烯内衬反应釜中,于230℃鼓风干燥箱中反应12h。自然冷却至室温后,真空抽滤分离出固体,使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交替超声清洗数次,于60℃鼓风干燥箱中烘干,得水热碳微球。
将1g水热碳微球置于氧化铝瓷舟中,在高温管式炉中进行退火,以5℃/min升温至6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得到退火碳微球,整个退火过程使用氩气氛围进行保护。
取用0.3g退火碳微球、1.2g氢氧化钾固体于25mL烧杯中,加入6mL去离子水,磁力搅拌12h后,于50℃鼓风干燥箱中蒸干溶剂,将蒸干后的固体转移至瓷舟中,置于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反应,以5℃/min升温至850℃,恒温2h后,自然降至室温,整个活化过程中使用氩气氛围保护。活化后的固体使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真空抽滤分离固体,于60℃鼓风干燥箱干燥,得到活化碳微球。
该实施例制备得到的高比表面积活化碳微球的比表面积见表1,孔径分布见图3。
表一

Claims (5)

1.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油茶籽壳粉末与间苯三酚搅拌以一定比例混合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充分混匀后转移至反应釜中,230℃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分离固体,经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交替洗涤干燥,得到水热碳微球;
2)将水热碳微球置于高温管式炉中进行退火,退火过程中以惰性气体保护,退火温度为650℃,退火时间为2h,自然冷却至室温,得退火碳微球;
3)取退火碳微球和碱金属的氢氧化物于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混匀,加热蒸干溶剂后,转移至高温管式炉中进行活化,活化过程中以惰性气体保护,活化后,经去离子水洗涤、烘干后得大比表面积的活化碳微球。
2.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水热炭微球过程中,油茶籽壳为所使用原料,间苯三酚为助剂,二者质量比为2:1~4:1。
3.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化过程中,退火碳微球与碱金属的氢氧化物质量比可为1:1~1:6。
4.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化过程中,退火碳微球与加入的去离子水比例可为1:20~1:30,单位为 g/mL。
5.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化过程中,搅拌方式可为机械搅拌、磁力搅拌或摇床震荡,搅拌时间可为3~12h。
CN201610245791.3A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58838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5791.3A CN105883805B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5791.3A CN105883805B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3805A true CN105883805A (zh) 2016-08-24
CN105883805B CN105883805B (zh) 2018-01-12

Family

ID=56704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5791.3A Active CN105883805B (zh) 2016-04-20 2016-04-20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8380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9913A (zh) * 2017-01-20 2017-06-13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生物基介孔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5‑氟尿嘧啶缓释中的应用
CN107555415A (zh) * 2017-09-26 2018-01-09 四川大学 一种水热法制备聚乙烯醇基碳微球的方法
CN107597080A (zh) * 2017-10-30 2018-01-19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免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新方法
CN114149056A (zh) * 2021-11-22 2022-03-0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含杂原子碳微球颗粒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CN114853008A (zh) * 2022-04-28 2022-08-05 广西大学 一种山茶壳改性活性炭吸附脱色剂的制备和应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9183A (zh) * 2008-06-04 2008-10-22 天津大学 淀粉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1811692A (zh) * 2010-05-05 2010-08-25 吉林大学 一种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方法
CN103910357A (zh) * 2014-04-10 2014-07-09 青田中野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从茶果壳中分级制备糠醛和活性炭的方法
CN103949216A (zh) * 2014-05-13 2014-07-30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吸附亲水性离子液体的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326470A (zh) * 2014-11-04 2015-02-04 东北林业大学 由羧甲基纤维素制备高比表面积微米级球形活性炭的方法
CN104671229A (zh) * 2015-01-24 2015-06-03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质基的水热碳化制备炭微球的方法
CN104724703A (zh) * 2015-03-20 2015-06-24 福州大学 一种以芭蕉科植物为原料制备具有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9183A (zh) * 2008-06-04 2008-10-22 天津大学 淀粉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1811692A (zh) * 2010-05-05 2010-08-25 吉林大学 一种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方法
CN103910357A (zh) * 2014-04-10 2014-07-09 青田中野天然植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从茶果壳中分级制备糠醛和活性炭的方法
CN103949216A (zh) * 2014-05-13 2014-07-30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吸附亲水性离子液体的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326470A (zh) * 2014-11-04 2015-02-04 东北林业大学 由羧甲基纤维素制备高比表面积微米级球形活性炭的方法
CN104671229A (zh) * 2015-01-24 2015-06-03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基于生物质基的水热碳化制备炭微球的方法
CN104724703A (zh) * 2015-03-20 2015-06-24 福州大学 一种以芭蕉科植物为原料制备具有吸附性能活性炭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立娟: "钙钛矿型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29913A (zh) * 2017-01-20 2017-06-13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生物基介孔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5‑氟尿嘧啶缓释中的应用
CN106829913B (zh) * 2017-01-20 2019-06-21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生物基介孔碳微球应用于5-氟尿嘧啶的缓释方法
CN107555415A (zh) * 2017-09-26 2018-01-09 四川大学 一种水热法制备聚乙烯醇基碳微球的方法
CN107555415B (zh) * 2017-09-26 2020-02-14 四川大学 一种水热法制备聚乙烯醇基碳微球的方法
CN107597080A (zh) * 2017-10-30 2018-01-19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免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新方法
CN114149056A (zh) * 2021-11-22 2022-03-08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含杂原子碳微球颗粒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
CN114853008A (zh) * 2022-04-28 2022-08-05 广西大学 一种山茶壳改性活性炭吸附脱色剂的制备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3805B (zh) 2018-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3805B (zh) 一种基于油茶籽壳基的高比表面积碳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4671229B (zh) 一种基于生物质基的水热碳化制备炭微球的方法
CN110248731B (zh) 用于氧还原反应的源自废生物质的无金属催化剂
CN110064367B (zh) 一种生物质基活性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381535B (zh) 一种制备有序介孔炭微球的方法
US20100311852A1 (en) Preparing method for melamine-formaldehyde spheres
CN110548488A (zh) 一种生物炭基富氮复合材料、其制备和应用
CN101628807A (zh) 一种简便的活性炭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15470A (zh) 一种孔结构参数可控的开孔泡沫铜的制备方法
CN102585517A (zh) 一种壳层内嵌磁性微粒的中空聚膦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72259A (zh) 一种碳化钛泡沫陶瓷的制备方法
CN104058400B (zh) 一种用微波辐射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CN105883751A (zh) 一种基于酚类助剂制备生物质基碳微球的方法
CN104402067B (zh) 一种直接热分解制备高比表面积介孔金属氧化物的方法
CN103708440A (zh) 利用生物质碳源材料制备轻质亚微米级碳微球的方法
CN103979566B (zh) 一种二硼化钒粉体的制备方法
CN111135848B (zh) 木质基碳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的方法
KR101330364B1 (ko) 고분자 복합체용 탄소나노튜브 펠렛 합성 방법
Lu et al. Hierarchical Pores‐Confined Ultrasmall Cu Nanoparticles for Efficient Oxidation of 5‐Hydroxymethylfurfural
CN110272724B (zh) 一种碳基高导热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445145A (zh) 一种具有层次孔结构多孔炭的简易制备方法
CN109133035A (zh) 气流扰动煤质可控制备多种形貌碳纳米材料的方法
CN109553111A (zh) 一种核壳结构的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61977B (zh) 一种碳纳米结构修饰片状有序介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45650A (zh) 一种氮化碳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