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7045A -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57045A
CN105857045A CN201511001111.5A CN201511001111A CN105857045A CN 105857045 A CN105857045 A CN 105857045A CN 201511001111 A CN201511001111 A CN 201511001111A CN 105857045 A CN105857045 A CN 105857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work
frame member
accumulator
rigi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011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57045B (zh
Inventor
冈田知之
水谷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57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7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57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7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配置在车辆的行李箱下也能够防止车辆后方碰撞时的蓄电池的损伤的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蓄电池单元(100)具备:具有多个蓄电池(11a)的蓄电池模块(11);以及将该蓄电池模块相对于车辆(1)的骨架构件悬吊保持的蓄电池框架(14),蓄电池单元(100)以蓄电池模块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于行李箱(3)的下方空间(5)。蓄电池框架(14)具备框架组装体(20),其具有沿该长度方向延伸的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将该前部框架构件及该后部框架构件连结的多个连结刚体(23)。在蓄电池模块(11)的后方设有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框架组装体(20)传递的后部保护构件(50)。

Description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设置的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背景技术
在将马达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通常设有收容了多个蓄电池(高压蓄电池)的蓄电池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利用车辆的行李箱下的空间来配置蓄电池单元(车辆用电源装置)时,通过使蓄电池单元的重心与蓄电池单元相对于车辆的固定部的位置关系最佳化,从而即使在输入有外力(加减速时等的惯性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蓄电池单元的固定部上作用的应力。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681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在车辆的行李箱下配置有蓄电池单元的情况下,存在因车辆后方碰撞时施加的大的冲击而使蓄电池单元内的蓄电池损伤的顾虑。即,在专利文献1的蓄电池单元中,虽然通过壳体来保护蓄电池,但是作为施加有大的冲击的车辆后方碰撞时的保护结构仍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前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配置在车辆的行李箱下也能够防止车辆后方碰撞时的蓄电池的损伤的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蓄电池单元(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其具备:
具有多个蓄电池(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1a)的蓄电池模块(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模块11);以及
将该蓄电池模块相对于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骨架构件悬吊保持的蓄电池框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框架14),
所述蓄电池单元以所述蓄电池模块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车辆的行李箱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方空间5),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框架组装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框架组装体20),该框架组装体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前部框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部框架构件22)、将该前部框架构件及该后部框架构件连结的多个连结刚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结刚体23),
在所述蓄电池模块的后方设有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传递的后部保护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部保护构件50)。
技术方案2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蓄电池单元为基础,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在所述蓄电池模块的下方配置的下侧刚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侧刚体30)、将该下侧刚体和所述框架组装体连结的连结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40),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及所述下侧刚体传递。
技术方案3以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蓄电池单元为基础,其中,
所述蓄电池模块被安装成,在被保持于所述蓄电池框架的状态下,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骨架能够向车辆前方相对地移动。
技术方案4以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单元为基础,其中,
在由所述前部框架构件及后部框架构件、相邻的所述连结刚体围成的区域(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区域24)内收容有电气安装部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ECU13)。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蓄电池框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框架14),其将以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行李箱下(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方空间5)的蓄电池模块相对于车辆的骨架构件悬吊保持,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
具有前部框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前部框架构件21)、后部框架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部框架构件22)、将该前部框架构件及该后部框架构件连结的多个连结刚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结刚体23)的框架组装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框架组装体20);以及
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传递的后部保护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部保护构件50),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框架组装体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所述后部框架构件具有比多个所述连结刚体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多个所述连结刚体具有比所述前部框架构件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技术方案6以技术方案5所述的蓄电池框架为基础,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在所述框架组装体的下方配置的下侧刚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下侧刚体30)、将该下侧刚体和所述框架组装体连结的连结构件(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40),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及所述下侧刚体传递。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从后部保护构件向框架组装体传递,因此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防止蓄电池模块的损伤。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从后部保护构件向框架组装体及下侧刚体分散而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在框架组装体上施加的载荷,且同时保护蓄电池模块,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蓄电池模块被安装成,在被保持于蓄电池框架的状态下,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骨架能够向车辆前方相对地移动,因此基于蓄电池模块的相对移动能够减小在蓄电池框架上施加的载荷,且同时保护蓄电池模块,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在由前部框架构件及后部框架构件、相邻的连结刚体围成的区域内收容电气安装部件,因此能够将电气安装部件效率良好地收容而实现蓄电池单元的小型化,且同时能够保护电气安装部件,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从后部保护构件向框架组装体传递,因此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防止蓄电池模块的损伤。而且,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传递路径中,越为上游侧的构件越具有高的载荷-变形特性,因此能够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下游侧的构件可靠地传递。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从后部保护构件向框架组装体及下侧刚体分散而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在框架组装体上施加的载荷,且同时保护蓄电池模块,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配置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的车辆的行李箱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蓄电池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蓄电池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蓄电池模块及通道类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备胎凹坑(tire pan)的前方的剖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传递路径的蓄电池框架的简要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
5 下方空间
11 蓄电池模块
11a 蓄电池
13 蓄电池ECU
14 蓄电池框架
20 框架组装体
21 前部框架构件
22 后部框架构件
23 连结刚体
24 区域
30 下侧刚体
40 连结构件
50 后部保护构件
100 蓄电池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电池单元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为沿符号的朝向观察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车辆]
图1是表示配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的车辆1的行李箱3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配置有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的车辆1在后座椅2的后方具有行李箱3。在行李箱3的下方通过备胎凹坑4而形成有凹形状的下方空间5,在该下方空间5中配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
[蓄电池单元]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蓄电池框架14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蓄电池模块11及通道类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备胎凹坑的前方的剖视图。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具备:具有多个蓄电池11a的蓄电池模块11;作为辅机的DC-DC转换器12;作为电气安装部件的蓄电池ECU13;对蓄电池模块11、DC-DC转换器12及蓄电池ECU13进行保持的蓄电池框架14;将它们收容的壳体15;将壳体15的上部开口覆盖的罩16;以及用于将蓄电池模块11及DC-DC转换器12冷却的冷却用部件18,如图1所示,通过将从壳体15向左右突出的蓄电池框架14的固定部14a固定在车辆1的骨架构件(未图示)上,从而将蓄电池单元100配置于行李箱3的下方空间5。
[蓄电池模块]
蓄电池模块11为矩形形状,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蓄电池单元100内。在各蓄电池模块11内,沿左右方向排列而配置有纵置的多个蓄电池11a。在此,纵置是指三边中的最短的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意思。另外,在相邻的蓄电池11a之间,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后述的作为冷却风的流路的冷却流路11b。冷却流路11b的前侧及后侧开口,上侧及下侧被气密地闭塞。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具有四个蓄电池模块11,这四个蓄电池模块11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两个蓄电池模块11且在前后方向(车辆长度方向)上排列有两个蓄电池模块11的方式配置在蓄电池单元100内。如图4所示,配置在前侧的左右的蓄电池模块11的前端部气密地嵌入前侧通道111,另一方面,后端部气密地嵌入中间通道112。另外,配置在后侧的左右的蓄电池模块11的后端部气密地嵌入后侧通道113,另一方面,前端部气密地嵌入中间通道112。前侧通道111、中间通道112及后侧通道113与后述的导入通道114、115、分支通道116、冷却风扇117、吸气通道118、排气通道119及冷却部形成构件120一起构成上述的冷却用部件18。
在前侧通道111及后侧通道113的右端上部形成有冷却风导入口111a、113a,各冷却风导入口111a、113a分别经由导入通道114、115及分支通道116而与冷却风扇117连通。冷却风扇117经由吸气通道118从车辆1的车室6吸入冷却风(被空气调节后的空气),并且将吸入的冷却风经由分支通道116及导入通道114、115向前侧通道111及后侧通道113的内部送入。送入到前侧通道111及后侧通道113的内部的冷却风流入各蓄电池模块11的冷却流路11b而将蓄电池11a冷却后,到达中间通道112的内部。到达了中间通道112的内部的冷却风经由在中间通道112的下部形成的排出孔112a向位于蓄电池模块11的下方的辅机冷却部121(参照图3)排出,并且,在辅机冷却部121中将DC-DC转换器12冷却后,从在蓄电池单元100的后部设置的排气通道119向行李箱3的下方空间5排出,并经由该下方空间5向车辆1的车室6返回。
[蓄电池框架]
如图3所示,蓄电池框架14具备:在蓄电池模块11的上方配置的框架组装体20;在蓄电池模块11的下方配置的下侧刚体30;将下侧刚体30和框架组装体20连结的多个连结构件40;以及在蓄电池模块11的后方配置的后部保护构件50。在下侧刚体30的上表面设有冷却部形成构件120,该冷却部形成构件120与下侧刚体30一起在内部形成辅机冷却部121。
[框架组装体]
框架组装体20是俯视下呈梯子形状的框状框架,其具有:沿着蓄电池模块11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的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将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连结的四根连结刚体23。
本实施方式的前部框架构件21、后部框架构件22及连结刚体23均经过金属板材的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具有中空状的方形管形状,在它们的左右两端部一体地设有固定部14a,如上述那样,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经由该固定部14a而固定于车辆1的骨架构件(未图示)。前部框架构件21在与连结刚体23的连接部处截面形状较大,而在相邻的连接部之间,在局部使截面形状变小。前侧通道111经由在前侧通道111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四根上部安装臂部111b(参照图4)并通过螺栓紧固连结于前部框架构件21,后侧通道113经由在后侧通道113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左右两根上部安装臂部113b(参照图4)并通过螺栓紧固连结于后部框架构件22。需要说明的是,在后侧通道113的中央上下延伸设置的中央臂部113c上设有夹紧件,其用于将后部保护构件50暂时紧固。多个连结刚体23具有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倒U字形状,且与连结构件40的上端部连结,经由该连结构件40将蓄电池模块11以悬吊状态保持。
框架组装体20以作为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前方传递的载荷传递构件来发挥功能的方式构成。即,若在车辆后方碰撞时向后部保护构件50施加有后方碰撞载荷,则该后方碰撞载荷向框架组装体20的后部框架构件22输入,并且经由多个连结刚体23向前部框架构件21传递。
在框架组装体20中,为了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可靠地向前方传递,使前部框架构件21、后部框架构件22及连结刚体23的载荷-变形特性(F-S特性)最佳化。当具体地说明时,多个连结刚体23具有比前部框架构件21高的载荷-变形特性,且后部框架构件22具有比连结刚体23高的载荷-变形特性。载荷-变形特性(F-S特性)高是指相对于规定的行程的反力大的意思。
另外,在框架组装体20中,形成由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相邻的连结刚体23围成的区域24。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区域24来配置蓄电池ECU13,从而提高了部件的收容效率而实现了蓄电池单元100的小型化,并且保护蓄电池ECU13,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下侧刚体]
下侧刚体30是构成蓄电池单元100的底部的板状的刚体,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刚体30通过铝压铸而形成。下侧刚体30与连结构件40的下端部连结,且经由该连结构件40而以悬吊状态保持于框架组装体20。
下侧刚体30以作为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前方传递的载荷传递构件来发挥功能的方式构成。即,若在车辆后方碰撞时向后部保护构件50施加有后方碰撞载荷,则该后方碰撞载荷向下侧刚体30输入,且经由下侧刚体30向前方传递。
如图2所示,为了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可靠地向前方传递,在下侧刚体30的下表面部并列地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多个肋组31。如图3所示,为了从后部保护构件50可靠地输入后方碰撞载荷,各肋组31的后端部31a与下侧刚体30的其他部位相比向后方突出形成,为了向下侧刚体30的前方配置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备胎凹坑4的前壁部4a(参照图5))可靠地传递后方碰撞载荷,各肋组31的前端部31b与下侧刚体30的其他部位相比向前方突出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下侧刚体30具有比备胎凹坑4高的载荷-变形特性。另外,前侧通道111经由在前侧通道111的下部延伸设置的四根下部安装臂部111c并通过螺栓紧固连结于各肋组31的前端部31b的附近。
另外,在下侧刚体30的下表面部配置有DC-DC转换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下侧刚体30的下表面区域沿左右前后分割成四部分时,在成为左前的下表面区域配置DC-DC转换器12。DC-DC转换器12具备转换器主体12a和在其上表面上立起设置的多个冷却散热片12b,且DC-DC转换器12以如下方式安装成相对于下侧刚体30的转换器安装孔32贯通,即,使转换器主体12a位于下侧刚体30的下表面侧,且使冷却散热片12b位于下侧刚体30的上表面侧而向辅机冷却部121露出。
DC-DC转换器12是将蓄电池模块11的直流电流变压的高压系设备,变压后的直流电流经由DC线17(参照图5)向在车辆1的前部配置的未图示的逆变器供给。DC线17从壳体15的前表面侧引出,并且经由在备胎凹坑4的前壁部4a上形成的未图示的引出孔而从备胎凹坑4引出,被向车辆1的前部引导。
[连结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40经过金属板材的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在其上端部设有固定于框架组装体20的上侧固定部41,另一方面,在其下端部设有固定于下侧刚体30的下侧固定部42。另外,在连结构件40的上下中间部形成有蓄电池安装部43,通过将蓄电池模块11的左右端部安装于该蓄电池安装部43,从而蓄电池模块11经由连结构件40以悬吊状态保持于框架组装体20。
[后部保护构件]
如图3所示,后部保护构件50是用于在车辆后方碰撞时对蓄电池单元100的后部进行保护且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传递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后部保护构件50经过金属板材的冲裁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在后部保护构件50的上端部设有固定于框架组装体20的后部框架构件22的四个上侧固定部51,另一方面,在下端部设有固定于下侧刚体30的四个下侧固定部52。四个上侧固定部51与在后侧通道113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左右两根上部安装臂部113b(参照图4)一起在连结刚体23的后方位置固定于后部框架构件22的后表面。通过这样将上侧固定部51固定于后部框架构件22,能够将后方碰撞载荷可靠地向框架组装体20的主要的载荷传递路径即连结刚体23传递。另外,通过将四个下侧固定部52与在后侧通道113的下部延伸设置的左右两根下部安装臂部113d(参照图4)一起固定于下侧刚体30的各肋组31的后端部31a,从而将后方碰撞载荷可靠地向下侧刚体30的主要的载荷传递路径即肋组31传递。
另外,为了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可靠地传递,后部保护构件50具有比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蓄电池单元的安装]
以上那样构成的蓄电池单元100被预先组装,作为单元而安装于车辆1。具体而言,通过将从壳体15向左右突出的蓄电池框架14的固定部14a固定于车辆1的骨架构件,从而在行李箱3的下方空间5配置蓄电池单元100。此时,蓄电池单元100通过蓄电池框架14来保持蓄电池模块11,且同时安装成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骨架能够向车辆前方相对地移动。例如,通过有意图地降低固定部14a相对于蓄电池框架14的连结强度、固定部14a的刚性、固定部14a相对于车辆1的骨架构件的固定强度等,从而允许车辆后方碰撞时的蓄电池单元100的向前方的移动。
具体地说明时,如图5所示,在行李箱3的下方空间5配置的蓄电池单元100的前端下部与备胎凹坑4的前壁部4a接近。备胎凹坑4的前壁部4a以越靠后方越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倾斜,其上端部4b固定在作为车辆骨架构件的横梁7上。因此,前壁部4a的上端部4b即使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横梁7也大致不动,但前壁部4a的下侧在从后方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时,通过以前壁部4a的上端部4b为支点的变形而允许向前方的位移。例如,允许位移至图5所示的假想线L的位置。
[车辆后方碰撞时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6,对车辆后方碰撞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传递路径的蓄电池框架的简要侧视图,图中,箭头示出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传递路径。
在搭载有蓄电池单元100的车辆1中发生后方碰撞事故且该碰撞侵入量到达蓄电池单元100的后端部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蓄电池单元100的后部保护构件50上施加有后方碰撞载荷。该后方碰撞载荷从后部保护构件50向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传递。然后,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使从后部保护构件50输入的后方碰撞载荷经由作为主要的载荷传递路径而发挥功能的框架组装体20的连结刚体23及下侧刚体30的肋组31向前方传递,从而保护蓄电池模块11,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防止蓄电池模块11的损伤。
另外,由于后部保护构件50具有比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高的载荷-变形特性,因此能够将后方碰撞载荷向框架组装体20及下侧刚体30可靠地传递。另外,在框架组装体20中,多个连结刚体23具有比前部框架构件21高的载荷-变形特性,且后部框架构件22具有比连结刚体23高的载荷-变形特性,因此能够将从后部保护构件50输入的后方碰撞载荷可靠地传递至前部框架构件21。
另外,在后部保护构件50上施加有大的后方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蓄电池单元100相对于横梁7向前方相对地移动。此时,在下侧刚体30上形成的各肋组31的前端部31b将备胎凹坑4的前壁部4a向前方按压,从而前壁部4a通过以其上端部4b为支点的变形而向前方位移。由此,蓄电池单元100的向前方的移动行程扩大,并且通过备胎凹坑4来吸收后方徘撞载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0,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从后部保护构件50向框架组装体20传递,因此能够保护蓄电池模块11,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防止蓄电池模块11的损伤。
另外,由于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也向下侧刚体30分散而传递,因此能够减小在框架组装体20上施加的载荷,且同时保护蓄电池模块11,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另外,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传递路径中,越为上游侧的构件越具有高的载荷-变形特性,因此能够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下游侧的构件可靠地传递。
另外,蓄电池模块11安装成,在被保持于蓄电池框架14的状态下,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骨架能够向车辆前方相对地移动,因此基于蓄电池模块11的相对移动能够减小在蓄电池框架14上施加的载荷,且同时保护蓄电池模块11,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另外,由于在由前部框架构件21及后部框架构件22、相邻的连结刚体23围成的区域24内收容蓄电池ECU13,因此能够将蓄电池ECU13效率良好地收容而实现蓄电池单元100的小型化,且同时能够保护蓄电池ECU13,以免受到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部保护构件50由与壳体15不同体的构件构成且设置在蓄电池单元100侧,但后部保护构件50也可以由与壳体15不同体的构件构成且设置在壳体15侧。另外,后部保护构件50还可以与壳体15一体地构成,且将壳体15的一部分作为后部保护部来发挥功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池单元100具有四个蓄电池模块11,但蓄电池单元100只要至少具有一个蓄电池模块11即可。

Claims (6)

1.一种蓄电池单元,其具备:
具有多个蓄电池的蓄电池模块;以及
将该蓄电池模块相对于车辆的骨架构件悬吊保持的蓄电池框架,
所述蓄电池单元以所述蓄电池模块的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车辆的行李箱下,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框架组装体,该框架组装体具有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前部框架构件及后部框架构件、将该前部框架构件及该后部框架构件连结的多个连结刚体,
在所述蓄电池模块的后方设有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传递的后部保护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单元,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在所述蓄电池模块的下方配置的下侧刚体、将该下侧刚体和所述框架组装体连结的连结构件,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及所述下侧刚体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单元,其中,
所述蓄电池模块被安装成,在被保持于所述蓄电池框架的状态下,在车辆后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骨架能够向车辆前方相对地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单元,其中,
在由所述前部框架构件及后部框架构件、相邻的所述连结刚体围成的区域内收容有电气安装部件。
5.一种蓄电池框架,其将以长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车辆的行李箱下的蓄电池模块相对于车辆的骨架构件悬吊保持,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
具有前部框架构件、后部框架构件、将该前部框架构件及该后部框架构件连结的多个连结刚体的框架组装体;以及
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传递的后部保护构件,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具有比所述框架组装体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所述后部框架构件具有比多个所述连结刚体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多个所述连结刚体具有比所述前部框架构件高的载荷-变形特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框架,其中,
所述蓄电池框架具备在所述框架组装体的下方配置的下侧刚体、将该下侧刚体和所述框架组装体连结的连结构件,
所述后部保护构件将车辆后方碰撞时的冲击向所述框架组装体及所述下侧刚体传递。
CN201511001111.5A 2015-02-05 2015-12-28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Active CN105857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0835A JP6522972B2 (ja) 2015-02-05 2015-02-05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及びバッテリフレーム
JP2015-020835 2015-0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7045A true CN105857045A (zh) 2016-08-17
CN105857045B CN105857045B (zh) 2018-06-22

Family

ID=5656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01111.5A Active CN105857045B (zh) 2015-02-05 2015-12-28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22972B2 (zh)
CN (1) CN10585704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57327A (zh) * 2016-08-23 2018-03-06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机动车的蓄电池载体和用于装备并装配蓄电池载体的方法
CN110311067A (zh) * 2018-03-27 2019-10-08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CN110419118A (zh) * 2017-03-01 2019-11-05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动力电池的模块化系统
CN110893754A (zh) * 2018-09-12 2020-03-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4834539A (zh) * 2021-02-01 2022-08-02 保时捷股份公司 具有电池舱的机动车辆车身、机动车辆
CN115020891A (zh) * 2022-06-15 2022-09-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蓄电池固定结构以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13153A (ja) * 2017-01-11 2018-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6997525B2 (ja) * 2017-03-29 2022-01-17 株式会社Subaru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7316087B2 (ja) * 2019-04-26 2023-07-27 株式会社Subaru バッテリ収納構造
DE102019211103A1 (de) * 2019-07-25 2021-01-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elektrisch betriebenes Fahrzeug
CN11469602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车用电池及车辆
CN114162217B (zh) * 2021-11-12 2023-07-14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底盘及汽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656A (zh) * 2005-06-16 2006-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1001926A1 (ja) * 2009-06-29 2011-01-06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13014273A (ja) * 2011-07-06 2013-01-24 Tcm Corp 産業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における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JP2014015061A (ja) * 2012-07-05 2014-01-30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4046814A (ja) * 2012-08-31 2014-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源装置の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102B2 (ja) * 2008-11-17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US20120175177A1 (en) * 2011-01-07 2012-07-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attery Pack Frame
JP5942672B2 (ja) * 2012-07-26 2016-06-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支持構造
JP5924225B2 (ja) * 2012-10-09 2016-05-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機器搭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1656A (zh) * 2005-06-16 2006-12-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WO2011001926A1 (ja) * 2009-06-29 2011-01-06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車両搭載用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13014273A (ja) * 2011-07-06 2013-01-24 Tcm Corp 産業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におけるバッテリ収納部構造
JP2014015061A (ja) * 2012-07-05 2014-01-30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4046814A (ja) * 2012-08-31 2014-03-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源装置の取付構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57327A (zh) * 2016-08-23 2018-03-06 本特勒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电动机动车的蓄电池载体和用于装备并装配蓄电池载体的方法
CN110419118A (zh) * 2017-03-01 2019-11-05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动力电池的模块化系统
US11616267B2 (en) 2017-03-01 2023-03-28 Audi Ag Modular system for traction batteries of motor vehicles
CN110311067A (zh) * 2018-03-27 2019-10-08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CN110311067B (zh) * 2018-03-27 2023-02-28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CN110893754A (zh) * 2018-09-12 2020-03-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0893754B (zh) * 2018-09-12 2023-04-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14834539A (zh) * 2021-02-01 2022-08-02 保时捷股份公司 具有电池舱的机动车辆车身、机动车辆
CN115020891A (zh) * 2022-06-15 2022-09-06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乘用车蓄电池固定结构以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41354A (ja) 2016-08-08
CN105857045B (zh) 2018-06-22
JP6522972B2 (ja) 2019-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57045A (zh) 蓄电池单元及蓄电池框架
US8051934B2 (en) Structure mounting an electricity storage pack on a vehicle
JP3923281B2 (ja) 車両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US9650077B2 (en) Car undercover
US8911007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5189167A (zh) 用于保持至少一个用于机动车的能量模块的装置以及对应的装配方法
CN107128373A (zh) 具有至少部分电驱动的机动车辆
US8733485B2 (en) Front module for a motor vehicle
JP7153211B2 (ja) 電気装置の固定構造
CN106356483A (zh) 车辆用电池单元
US20150166123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5518294A (ja) バンパービームを備える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パネル
CN105870368A (zh) 蓄电池单元
US9975579B2 (en) Cowl structure
US10084216B2 (en)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and the cover plate
CN109703343A (zh) 车辆
US11148625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2012144125A (ja) 車両用導風ガイド構造
US11673522B2 (en) Vehicle front bumper and vehicle-body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JP7306117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保護構造
CN219428066U (zh) 保险杠及车辆
JP7306556B2 (ja) 電気装置の固定構造
KR100379012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 범퍼 커버
EP4049872B1 (en) Vehicle with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