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3022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3022A
CN105843022A CN201610063909.0A CN201610063909A CN105843022A CN 105843022 A CN105843022 A CN 105843022A CN 201610063909 A CN201610063909 A CN 201610063909A CN 105843022 A CN105843022 A CN 105843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fixing device
recording materials
pat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390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3022B (zh
Inventor
片冈洋
植川英治
望月桂介
土桥直人
水田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43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3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3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30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7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 G03G2215/2083Type of toner image to be fixed  duplex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用于通过在夹持部处输送和加热记录材料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该定影装置包括: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构造成与第一旋转构件一起形成夹持部,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设置成使得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引起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框架,构造成支撑第二旋转构件以使其可旋转;以及开闭部件,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夹持部下游侧并能相对于框架开闭,开闭部件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路。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使用电子照相法的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成像设备(诸如激光束打印机或者发光二极管打印机)包括定影装置,用于将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热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已知使用低热容圆筒形膜的定影装置。这种定影装置一般包括膜、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和加压辊,该加压辊与加热器形成了夹持部,膜设于加热器和加压辊之间。该定影装置的升温时间短,并且这有助于缩短成像设备的第一张打印输出时间(FPOT)。
在该定影装置中,膜通常随加压辊的旋转而旋转。然而,当在夹持部中输送并加热吸湿的记录材料时,有时会在夹持部附近产生蒸气。特别是,蒸气易于排放至与未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表面相对的加压辊表面。蒸气导致加压辊表面上冷凝。结果,出现了称为“冷凝打滑”的现象,其中,加压辊相对于记录材料和膜的摩擦力减小并且记录材料的输送变得不稳定。
因此,日本专利公开No.2007-206275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设置有通路,使得成像设备与定影装置内部通过通路连通,并且通过经通路对着加压辊吹送外界空气而驱散加压辊附近的蒸气以实现记录材料的稳定输送。
然而,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07-206275中所公开的结构中,从定影装置外部吸入的空气直接传送至加压辊,加压辊的温度有时会过度地降低。虽然可以设想将空气从定影装置内部排出到外部,但是这在布置制约情况下是困难的,因为必须从产生蒸气的夹持部附近部分排出空气。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一种定影装置,通过在夹持部处输送和加热记录材料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包括: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构造成与第一旋转构件一起形成夹持部,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设置成使得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引起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框架,构造成支撑第二旋转构件以使其可旋转;以及开闭部件,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夹持部下游侧并能相对于框架开闭,开闭部件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路。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将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剖视图。
图2是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定影装置的纵剖图。
图4示出了定影装置中的通路。
图5示出了成像设备中的通路。
图6A和6B是定影装置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定影装置中的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参照图1到图7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的结构。这里,首先将描述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然后将详细描述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和效果。
实施例
成像设备的总体结构。
1.成像设备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结构的示意性剖视图,该实施例应用于具有在记录材料P两面上成像的功能的电子照相彩色激光打印机。
成像处理
实施例采用了激光束打印机,其采用处理速度为200mm/sec和35ppm的电子照相处理。以下将根据成像处理来描述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详情。
如图1中所示,分别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的成像单元Ye、Mg、Cy和Bk沿着中间转印带5(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平部布置。因为成像单元Ye、Mg、Cy和Bk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所以以下将仅描述黄色成像单元Ye。
在图1的黄色成像单元Ye中,图像承载构件1y是圆筒形的感光构件,并且被驱动以200mm/sec的圆周速度沿箭头a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充电辊2y与感光构件1y的表面处于压接触,并且充电辊2y随感光构件1y的旋转而旋转。从高压电源给充电辊2y施加AC或者DC高电压,并且充电辊2y给感光构件1y的表面充电到所需电位。
通过曝光装置3根据图像信息来给感光构件1y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在实施例中,激光束扫描器用作曝光装置3。
显影装置4y包括显影辊43y、用于给显影辊43y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辊44y和用于管制显影辊43y上调色剂层厚度的管制刮刀45y。调色剂主要是由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组成的,并且根据需要在内部或者外部添加电荷控制成分、二氧化硅等。
显影辊43y被调色剂涂覆,并且将感光构件1y上的潜像显现成调色剂图像T。调色剂供给辊44y沿与显影辊43y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与显影辊43y接触,向显影辊43y供给调色剂和从显影辊43y收集调色剂。
由显影装置4y在感光构件1y上显现出的调色剂图像T随着感光构件1y的旋转而输送至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构件1y之间的初次转印部处。在中间转印带5与感光构件1y接触的情况下,沿箭头b方向驱动中间转印带5。
初次转印辊8y与感光构件1y处于压接触,中间转印带5设置于二者之间。通过从未示出的高压电源给初次转印辊8y施加预定的直流电压,在初次转印部中生成了转印电场。在到达初次转印部之后,调色剂图像T在转印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的表面上。
中间转印带5由驱动辊6、支撑辊7和二次转印对向辊10张紧,以形成中间转印单元。类似于成像单元Ye,由其它成像单元Mg、Cy和Bk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T依次叠加在中间转印带5上,以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T。
依照中间转印带5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T到达形成于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辊5之间的二次转印部时的时间,通过给纸辊对51从给纸单元50进给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5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T同步地,由对齐辊对52把记录材料P输送至二次转印部。
在记录材料P到达二次转印部的时刻,从高压电源给二次转印辊9施加预定电压,以便将全色调色剂图像T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二次转印电压的作用下,转印电流从二次转印辊9经记录材料P、中间转印带5和二次转印对向辊10流动,从而形成了转印所需的电场。
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T的记录材料P从二次转印部分离,在承载着调色剂图像T的情况下输送至作为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11处,并且被加热和加压。这样,记录材料P上的调色剂图像T定影成永久图像。因而,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T熔化和混合,并且定影成记录材料P表面上的全色图像。
另一方面,在初次转印之后,感光构件1y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感光构件清洁器12y清洁掉,并且收集到清洁器盒13y中。在二次转印之后,中间转印带5上的残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14收集到废调色剂收集容器15中。
在使用定影装置11进行定影处理之后,记录材料P通过输出辊对53输出到输出托盘16上,并且完成打印处理。
在用于在记录材料P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情况中,如下所述地控制从夹持部N出来的记录材料P的输送。在完成了在记录材料P正面上的打印之后,记录材料P在可动引导构件55(由图1中的虚线示出)的上表面之上经过(该可动引导构件55已移动以用于将记录材料P引导至双面输送路径57),然后输送至双面输出翻转辊对56(由图1中的虚线箭头示出)。双面输出翻转辊对56在记录材料P尾端可输送至双面输送路径57时反转,从而把记录材料P输送至双面输送路径57。记录材料P由双面输送辊对58夹持输送,穿过双面再进给辊对59,并且正反面翻转地再进给至对齐辊对52。然后,在记录材料P背面上形成图像。在记录材料P两面上形成图像之后,记录材料P经输出辊对53输出到输出托盘16上,完成了打印处理。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11采用膜加热方法,使用低热容的薄膜21,可以节能并且缩短升温时间。将参照图2和图3来描述定影装置11。
定影装置11包括作为加热构件的圆筒形膜21(第一旋转构件)、与膜21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23、和加压辊22(第二旋转构件),该加压辊与加热器23形成了夹持部N,膜21处于二者之间。
膜21和加压辊22中的至少一个由盖部300覆盖。加热器支座24支撑加热器23的与膜21内表面接触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加热器支座24是由高耐热性树脂(诸如LCP(液晶聚合物)、PPS(聚苯硫醚)或者PEEK(聚醚醚酮))形成的,或者是由该树脂与玻璃纤维、金属或陶瓷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形成的。
如图3中所示,设置有法兰25,作为用于以使膜21可围绕加热器支座24旋转的方式来保持膜21的构件。类似于加热器支座24,法兰25是由高耐热性树脂或者复合材料形成的。
金属支架26是用于防止加热器支座24纵弯的构件,以可靠地形成夹持部N。金属支架26是由铁、SUS(不锈钢)等形成的并且具有半椭圆形横截面。
膜21具有低热容,以缩短定影装置11的升温时间。膜21的膜厚度设定为100μm以下,优选70μm以下。膜21的基底层是由诸如PI(聚酰亚胺)、PAI(聚酰胺酰亚胺)、PEEK(聚醚醚酮)、PES(聚醚砜)或者PPS(聚苯硫醚)的树脂形成的。替代地,膜21的基底层可以是由诸如SUS的金属形成的。膜21是复合层膜,其中,表面层是由具有高隔离性的氟树脂形成的,并且隔离层是由PFA、PTFE、或者FEP(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形成的。有时,膜21是通过在基底层与隔离层之间形成耐热橡胶(诸如硅橡胶或者氟橡胶)弹性层而形成的。在实施例中,用作为隔离层的导电PFA覆盖内径18mm和膜厚度60μm的PI基底层。
加热器23包括基底23-a、设置在基底23-a上的发热电阻器23-b和设置在发热电阻器23-b上的包覆层23-c。基底23-a是由诸如氧化铝或者氮化铝的陶瓷材料形成的。在膜21与加热器23之间,施加适当量的由Dow Corning Toray有限公司制造的Molykote特种润滑脂HP-300,作为由氟树脂形成的润滑脂,以确保滑动性。
作为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器的热敏电阻27与加热器23接触。热敏电阻27设置在加热器23的与膜21接触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上的片材经过区域中。根据来自控制电路单元(未示出)的信号来控制向发热电阻器23-b的供电。
此外,设置有安全元件28,以便当加热器23失控并且其温度异常升高时通过停止向发热电阻器23-b供电来确保安全。安全元件28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加热器23的供电电路中串联地插入诸如温度保险丝或者热敏开关的热保护装置。该结构确保了可靠的安全性。
加压辊22包括金属芯22-a、弹性层22-b和隔离层22-c。如图3中所示,金属芯22-a的两端部可旋转地由框架400支撑,轴承(未示出)设置在金属芯端部和框架之间。通过从驱动源(未示出)传递给装配在金属芯22-a一个端部上的驱动齿轮30的驱动,加压辊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膜21通过在膜21上的摩擦力旋转而随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也就是说,膜21随加压辊22的旋转而旋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加压辊22包括由易切削钢材料形成的外径13mm的金属芯22-a、由硅橡胶形成的厚度大约3.5mm的弹性层22-b、和由厚度大约50μm的PFA管形成的隔离层22-c。在实施例中,加压辊22的外径为大约20mm,并且产品硬度为55°(Asker-C,1Kg载荷)。
在法兰25、金属支架26、加热器支座24和加热器23居间的情况下,通过加压弹簧29把加压辊22以156.8N的总压力压靠在膜21上,从而加压辊22形成了夹持部N。
定影入口引导件20具有将记录材料P引导并输送至夹持部N的功能。
在定影装置11中的夹持部N处在记录材料P上进行定影之后,记录材料P从夹持部N分离,并且从定影装置11处沿着分别设置在膜21侧和加压辊22侧的第一引导件31和加压分离输出引导件(第二引导件)32输出。
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2设置在温度变高的膜21和加压辊22附近。因此,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2是由高耐热性树脂(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LCP(液晶聚合物)或者PPS)形成的,以便其形状不会因受热而变形。第一引导件31的表面和第二引导件32的表面分别具有平行于记录材料P输送方向设置的输送肋31'和输送肋32',以便减小与记录材料P的接触面积。
在实施例的定影装置11中,加压辊22侧的第二引导件32设有通路,通过该通路从定影装置11内部吸入加压辊22表面附近包含蒸气的空气,并且空气通过该通路排出到定影装置11外。通过在与加压辊22相对的第二引导件32中形成通路,加压辊22表面附近的蒸气可以被直接吸入,并且这可以使吸气效率最大化。此外,不必分别地形成第二引导件32和通路。这排除了布置制约并且有助于定影装置11尺寸的减小。
因为定影是用于加热记录材料P的处理,所以需要在可在成像设备中通过的最小宽度记录材料P的输送区域中设置记录材料传感器54,作为用于检测夹持部N处有无记录材料P的记录材料检测器。当本来不应有记录材料P时却在夹持部N处有记录材料P时,记录材料传感器54中断向加热器23的供电以便安全。记录材料传感器54可以是机械式,用于当记录材料P与记录材料传感器54接触而改变位置时检测记录材料P;或者可以是电式,用于使用透射光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记录材料P。普遍地使用前一方式。
机械式记录材料传感器(检测器)54包括可通过与记录材料P接触而移动的接触部54-a、连接至接触部54-a并且随接触部54-a一体地移动的检测部54-b、和根据检测部54-b的位置而输出不同信号的传感器部54-c。检测部54-b和传感器部54-c设置在夹持部N外并且在加压辊22纵向上处于通路外侧。这是为了允许图1中所示定影装置11的上表面部易于用作当在记录材料P两面上形成图像时记录材料P的输送路径。这还可以确保传感器部54-c中检测元件耐热温度极限的余裕。此外,因为不必在通路中形成用于安装传感器部54-c的安装孔,所以可以提高进气效率。
然而,根据成像设备的结构,有时检测部54-b和传感器部54-c都设置在定影装置11的纵向中央处。此外,如图2中所示,第二引导件32的与加压辊22相反的表面在双面成像中作为记录材料P的双面输送路径,并且与记录材料P接触的接触表面设有用于双面输送的输送肋33。
上述的定影装置11具有能够安装至成像设备主体并从其上拆卸下的单元结构。该结构允许使用者解决问题(诸如记录材料P输送不良),以及允许当定影装置11到达使用寿命末期时更换定影装置11。
2.通路结构
接下来,将参照图4到图7描述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和定影装置11中通路的结构。图4示出了与定影装置11有关的通路,图5示出了从上侧看成像设备时的通路,图6A和6B是定影装置11的总体透视图,并且图7示出了定影装置11中的通路。在附图中,箭头示出了空气流动。
首先,将描述实施例中的通路和空气流动。如图4中所示,通路X从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的与加压辊22相对的表面中的进气口(孔口)34处沿着箭头c的流向从定影装置11内部吸入空气。进气口34设置在膜21和加压辊22中至少一个的正上方并且直接面对膜21和加压辊22中的至少一个。通路Y通过进气口37沿着箭头d的流向从成像设备外吸入外界空气。通路X和通路Y在连接部35处相连,在该处,来自定影装置11的空气和来自成像设备外的空气混合。混合空气由风扇17吸入,然后在图5中所示的通路Z中沿着箭头e的流向排出到成像设备外。
接下来,将描述通路的功能。通路X从加压辊22表面附近的部分吸入从记录材料P产生的包含蒸气的高温空气,并且将所吸入的空气排出到定影装置11外。通路Y从设置成像设备的环境中吸入低温空气,并且使所吸入的空气与来自通路X的高温空气混合,以降低经通路流向风扇17的空气的温度。通路X和通路Y在连接部35处相连。通路Z将空气吹到输出到成像设备输出托盘16的记录材料P上,以降低记录材料P的温度。
接下来,将描述将空气吹到记录材料P上的目的和形成通路Y的目的。在记录材料P刚输出到输出托盘16之后,当记录材料P上调色剂图像T的温度高于调色剂可熔化的温度时,有时会出现输出的记录材料P相互粘着(称为“输出纸张粘着”)的现象。将空气吹到记录材料P上的目的是防止输出纸张粘着。当在单面打印中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T面朝向输出托盘16时,之前堆叠的记录材料P的背面粘着到后续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T面上。在双面打印中,记录材料P的调色剂图像T面相互粘着。在出现这种输出纸张粘着的情况中,当使用者从输出托盘16拾取记录材料P时,调色剂图像T会剥离并且这会引起图像缺陷。作为针对该输出纸张粘着的防范措施,将空气吹到记录材料P上,以使记录材料P上调色剂图像T的温度快速地降低至调色剂固化温度。此现象近来易于发生,这是因为:成像设备的尺寸减小了,实现了高速,并且在前一记录材料P上调色剂图像T的温度降低到调色剂图像T固化温度之前输出后一记录材料P。此外,因环境意识高涨而推荐使用双面打印也会促使该现象发生。
设置了通路Y来降低要吹到记录材料P上的空气的温度。当仅来自通路X的空气经风扇17从通路Z吹到记录材料P上时,从定影装置11吸入空气的温度超过成像设备所设置的环境中的温度,并且减小了抑制记录材料粘着的效果。因此,通过设置用于从成像设备外吸入空气的通路Y来降低要吹到记录材料P上的空气的温度。这增大了抑制输出纸张粘着的效果。此外,通过降低经过风扇17的空气的温度可以减小对风扇17的热损害。
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风扇17是复叶扇(多叶片式风扇),以使在24V输入直流电压时的转速为3100rpm,最大空气流量为0.3m3/min,并且运行温度极限为-10°到70°。
带有通路X的第二引导件32在通路X联接通路Y的连接部35的一端处具有开口端,并且当定影装置11安装到成像设备中时第二引导件32在连接部35连接至通路Y。为了防止漏气,将海绵状构件安装至连接部35,以增强通路X与通路Y之间的紧密性。此外,在与通路X联接通路Y的开口端相反的第二引导件32侧设置封闭端38,以便仅从进气口34吸入空气。
接下来,将对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中的进气口34沿垂直于记录材料P输送方向的纵向的位置进行说明。当仅在与加压辊22相对的第二引导件32的连接部35侧设置进气口34时,在通路X的封闭端38侧用于吸入加压辊22表面附近空气的气流变弱了。反之,当仅在与加压辊22相对的第二引导件32的封闭端38侧设置进气口34时,在连接部35侧用于吸入加压辊22表面附近空气的气流变弱了。因此,在实施例中,进气口34设置在对应于加压辊22纵向中央的位置处,以使得从加压辊22的整个纵向区域产生用于吸入包含蒸气的空气的气流。虽然在实施例中进气口34设置在加压辊22的纵向中央,但是依定影装置11所用形式而定,结构不限于实施例所述。
通路X的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中的进气口34与加压辊22的表面之间距离的标称设计值为2.5mm。虽然可以通过减小该距离来提高吸入性能,但该距离设定成使得即使当因加压辊22温升导致弹性橡胶层22-b膨胀并且其外径增大时弹性橡胶层22-b也不妨碍第二引导件32。
如果使用定影装置11对易于产生纸尘的记录材料持续地进行定影,那么,因为第二引导件32与所输送的记录材料P接触,则由记录材料P所产生的纸尘易于附着到第二引导件32上。如果纸尘也附着并集聚于第二引导件32的进气口34,则有时会降低进气效率。因此,以下结构被确认为是可以容易地除去附着于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中的通路X的进气口34处纸尘的结构。
在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容易地除去集聚在进气口34处的纸尘,这是因为与通路X一体的加压辊22侧第二引导件32是可开闭的。在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32构造成开闭部件,作为与第一引导件31一体的引导部,可相对于定影装置11的框架400开闭。该开闭部件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设于夹持部N的下游侧(夹持部的记录材料出口侧)。图2、图6A和图6B示出了开闭部件的结构。图2中的实线和图6A示出了第二引导件32关闭并且成像就绪的状态。图2中的虚线和图6B示出了使用者已经从成像设备上移除了定影装置11并且图2中虚线所示第二引导件32打开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可以容易地清洁进气口34。
虽然在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4一体化成开闭部件,但是它们可以彼此独立地开闭。
虽然在实施例中第二引导件32作为开闭部件,但是该开闭部件可以不具有引导功能。例如,该开闭部件可以为了卡纸恢复而开闭。
如上所述,用于从定影装置内吸入空气的通路设置于沿记录材料输送方向在夹持部下游侧处可以相对于框架开闭的开闭部件中。在该情况中,即使当通路的进气效率因吸入纸尘等而降低了时,也可以容易地进行清洁。
效果验证-1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的效果验证。为了检验效果,在耐久性试验中,在实施例中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分离及输送引导件)31与32不能开闭的对比例中核查纸尘附着至进气口34的影响。
在以下条件下进行耐久性试验。将Canon Extra A4 Red Label80gsm的复印纸(由Canon公司制造)用作纸张,连续地进行成像,并且仅在每张记录材料P的一面上进行成像。在假定为普通办公室环境的26℃/65%Rh(相对湿度)的环境中,进行150000张的耐久性试验。通过核查纸尘附着至进气口34的附着状态和核查作为记录材料P在夹持部N中输送性能的冷凝打滑来验证效果。关于纸尘附着至进气口34的附着状态,为了核查从定影装置11流入通路X中的空气流,在风扇17的运转状态中测量连接部35中的空气速度。利用空气速度和空气温度传感器UAS-1000(由Degree Controls公司制造)来测量空气速度。通过在空气速度测量部中将通路X的横截面积乘以空气速度来计算出在连接部35中流动的空气流量。表1显示了计算出的空气速度和空气流量。
将描述冷凝打滑的核查内容。冷凝打滑是随着由记录材料P所产生的蒸气量增加而导致输送水平恶化的现象。因此,作为由记录材料P所产生蒸气量增加的条件,把记录材料P在作为高温和高湿环境的30℃/80%Rh的环境中放置48小时,以便增加记录材料P中所含的蒸气量。作为图像,在每张记录材料P的整个表面上形成作为实体图像的Ye调色剂图像和MG调色剂图像,以使得仅从加压辊22侧产生记录材料P中所含的蒸气并且容易在加压辊22与记录材料P之间形成蒸气膜。记录材料P是CS-680(Canon Marketing Japan公司),在10张记录材料上且仅在每张记录材料P的一面上连续地进行成像,并且在上述的30℃/80%Rh环境中进行验证。表2显示了验证结果。在表2中,○表示未发生输送问题,△表示虽然未发生输送不良但定影夹持部中输送性能不稳定并且造成图像缺陷,并且×表示发生输送不良。
当在上述验证中证实空气速度降低并且记录材料P输送性能降低时,仅在实施例中清洁作为实施例特征的通路X的进气口34,并且再次进行验证。
表1
表2
如上述结果所示,在实施例中,当流过通路X的空气流量减小时,清洁进气口34以除去纸尘,并且再次核查空气流量。结果,证实空气流量回到了未附着纸尘的初始状态时的空气流量。还证实,在该状态中未发生冷凝打滑现象并且在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输送记录材料P。
效果验证-2
接下来,将参照图2和图7对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内的通路X的空间和包括用于检测夹持部N中有无记录材料P的记录材料传感器54在内的空间的结构验证进行说明。图7是除去了第二引导件32的双面输送路径构成部的定影装置11的俯视图。
通过在图2和图7所示设置分隔壁41以将通路X的空间与包括记录材料传感器54在内的空间分隔开的情况与未设置分隔壁41的情况中比较进气口34处空气速度来进行验证。类似于以上所述,利用空气速度和空气温度传感器UAS-1000来测量空气速度。
当如实施例那样设置有用于分隔开空间的分隔壁41时,空气速度为0.4到0.45m/sec。相比之下,当未设置分隔壁41时,空气速度为0.14到0.21m/sec,大约为实施例中空气速度的一半。
由此可见,因为在包括记录材料传感器54在内的空间中设置有记录材料传感器54的轴、用于接收轴的肋条等并且这些构件妨碍了空气流动,所以损失增大并且进气口34处空气速度降低。因而,即使纸尘未附着于进气口34,通路X中流动的空气流量也减小了。类似于上述验证-1当测量通路X中的空气速度并且计算出空气流量时,证实了空气流量为0.003m3/min以下的很小值并且抑制冷凝打滑的效果消失了。
基于上述验证,本发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其中,把设置在第二引导件32中的通路X的空间与包括记录材料传感器54在内的空间分隔开。
在加热构件用来输送记录材料P的定影装置中,可以通过在与加热构件相对的第一引导件31中形成通路来实现与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第一引导件31和第二引导件32两者也可以设有各自的通路。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提供一种可以在不过度冷却加压辊的情况下长时间抑制冷凝打滑的定影装置。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变型和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8)

1.一种定影装置,用于通过在夹持部处输送和加热记录材料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上,该定影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构件;
第二旋转构件,构造成与第一旋转构件一起形成夹持部,第一和第二旋转构件设置成使得第二旋转构件的旋转引起第一旋转构件的旋转;
框架,构造成支撑第二旋转构件以使其可旋转;以及
开闭部件,在记录材料输送方向上设置在夹持部下游侧并能相对于框架开闭,开闭部件具有供空气流过的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开闭部件包括构造成引导记录材料的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开闭部件包括构造成检测有无记录材料的检测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检测器包括设置成通过与记录材料接触而可移动的接触部、构造成可与接触部一体地移动的检测部和构造成根据检测部位置来输出不同信号的传感器,以及
其中,检测部和传感器沿第一旋转构件纵向设置在通路设置区域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通路包括直接面向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二者至少之一的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孔口沿第二旋转构件纵向设置在面向第二旋转构件中央部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第一旋转构件是圆筒形的膜,并且第二旋转构件是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还包括:
与膜的内表面接触的加热器,加热器与辊一起形成了夹持部,膜处于加热器与辊之间。
CN201610063909.0A 2015-01-29 2016-01-29 定影装置 Active CN105843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5747 2015-01-29
JP2015015747A JP6456164B2 (ja) 2015-01-29 2015-01-29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3022A true CN105843022A (zh) 2016-08-10
CN105843022B CN105843022B (zh) 2019-06-14

Family

ID=55534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3909.0A Active CN105843022B (zh) 2015-01-29 2016-01-29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2303B2 (zh)
JP (1) JP6456164B2 (zh)
CN (1) CN105843022B (zh)
DE (1) DE102016101444B4 (zh)
GB (2) GB25370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9556B2 (ja) * 2017-05-25 2021-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77684B2 (ja) * 2018-07-27 2021-12-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79487A (ja) * 2020-05-12 2021-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22019291A (ja) * 2020-07-17 2022-0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9364A (ja) * 2001-02-02 2002-08-14 Ricoh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7206275A (ja) * 2006-01-31 2007-08-16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858A (ja) * 2006-11-08 2008-05-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24778A (zh) * 2007-06-11 2008-1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外部空气循环室的成像设备
US20090052924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ning/closing member
US20090162080A1 (en) * 2007-12-20 2009-06-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576517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在分离引导构件间具有贯通孔的板材的定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4514Y2 (zh) * 1985-11-15 1992-10-20
JPH0950225A (ja) * 1995-08-04 1997-02-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30721A (ja) * 1996-02-20 1997-09-05 Minolta Co Ltd シャッターを有する画像定着装置
US5732309A (en) * 1996-02-20 1998-03-24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076253A (ja) * 2001-08-31 2003-03-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7792A (ja) * 2003-09-01 2005-03-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10256B2 (ja) 2004-06-10 2011-06-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189A (ja) 2007-10-12 2009-05-07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492B2 (ja) * 2010-03-23 2013-08-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2427A (ja) * 2010-04-26 2011-11-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55868A (ja) * 2011-06-08 2012-12-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1096B2 (ja) * 2011-06-22 2016-05-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02112B2 (ja) * 2011-08-26 2014-10-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2291B2 (ja) 2012-10-24 2017-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9364A (ja) * 2001-02-02 2002-08-14 Ricoh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
JP2007206275A (ja) * 2006-01-31 2007-08-16 Canon Inc 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16858A (ja) * 2006-11-08 2008-05-22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24778A (zh) * 2007-06-11 2008-1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外部空气循环室的成像设备
US20090052924A1 (en) * 2007-08-21 2009-02-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opening/closing member
US20090162080A1 (en) * 2007-12-20 2009-06-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576517A (zh) * 2012-07-26 2014-02-12 卡西欧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具备在分离引导构件间具有贯通孔的板材的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549622A (en) 2017-10-25
DE102016101444B4 (de) 2023-06-01
DE102016101444A1 (de) 2016-08-04
JP2016142746A (ja) 2016-08-08
CN105843022B (zh) 2019-06-14
GB201601375D0 (en) 2016-03-09
GB2549622B (en) 2018-09-26
US10162303B2 (en) 2018-12-25
GB201706953D0 (en) 2017-06-14
US20160223962A1 (en) 2016-08-04
GB2537007A (en) 2016-10-05
JP6456164B2 (ja) 2019-01-23
GB2537007B (en) 201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17641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92013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ir flow path therein
US890327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496003B2 (ja) 定着装置
US9400482B2 (en) Paper conveyance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88951B2 (en) Fixing apparatus
CN105843022A (zh) 定影装置
US20120051811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13105082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914430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847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1929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4655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242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1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332319B2 (ja) 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703781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has an air flow generator and airflow guide
US11677889B2 (e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4092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72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従動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ベルト回転方法
JP20230769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95428A (ja) 定着装置
JP628725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81551A (ja) 定着装置
JP200624303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