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7414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7414A
CN107797414A CN201710317748.8A CN201710317748A CN107797414A CN 107797414 A CN107797414 A CN 107797414A CN 201710317748 A CN201710317748 A CN 201710317748A CN 107797414 A CN107797414 A CN 1077974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tting path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developer reservoi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177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7414B (zh
Inventor
高田怜
西川聪
上野裕史
周徐斌
三部直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7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7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7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7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送风装置;设备本体;以及具有外周的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并且容纳显影剂。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一传送路径,此第一传送路径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片材能够穿过该第一传送路径传送;以及第二传送路径,此第二传送路径沿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允许所述记录片材沿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的所述外周传送。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与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之间,致使空气流动穿过所述空间以朝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吹送所述空气。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用于抑制定影装置的热效应对图像保持构件等的影响的现有技术的实施例包括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12-68488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12-68488号公报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保持构件、曝光单元、转印单元、定影单元、引导单元、排出单元以及气流发生器。图像保持构件保持色调剂图像。曝光单元使图像保持构件曝光。转印单元将形成在图像保持构件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定影单元利用加热旋转构件以及加压旋转构件使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加热旋转构件被加热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加压旋转构件按压记录介质抵靠加热旋转构件。引导构件引导在图像保持构件与定影单元之间吸取的空气。排出单元将借助引导构件引导的空气排出至外部。气流发生器连接至排出单元并且产生气流以通过排出单元排出借助引导单元引导的空气。进气口沿加热旋转构件的轴向方向延伸,借助引导单元引导的空气通过进气口被吸取。将引导单元的内部分离成至少两个气流路径的分离器设置在引导单元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与不设置送风装置的情况相比,即便当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靠近加热定影装置以及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传送路径布置的情况下也会抑制热效应对容纳在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影响。此送风装置布置在显影剂容器与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第一传送路径之间,使外部空气穿过位于显影剂容器与沿与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传送路径之间的空间,并且朝第一传送路径吹送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送风装置;设备本体;以及具有外周的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并且容纳显影剂。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一传送路径,此第一传送路径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穿过该第一传送路径传送;以及第二传送路径,此第二传送路径沿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允许所述记录介质沿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的所述外周传送。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与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之间,致使空气流动穿过所述空间以朝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吹送所述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校正装置;送风装置;设备本体;以及具有外周的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并且容纳显影剂。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一传送路径。所述校正装置校正经历了热定影并且穿过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介质。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二传送路径,此第二传送路径沿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允许已经由所述校正装置校正的所述记录介质沿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的所述外周传送。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之间形成有空间。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与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之间并且使空气流动穿过所述空间以朝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吹送所述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外表面,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包括沿所述设备本体的所述外表面布置的多个显影剂容器,并且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沿所述多个显影剂容器的布置方向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将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在此情况下,所述校正装置在垂直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上方,并且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校正装置旁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所述定影单元的显影剂容器侧的旁边布置允许由所述定影单元加热的空气借以排出至外部的排出管道,并且所述排出管道被限定成形成沿所述定影单元的纵向方向的空气流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一对引导构件,这一对引导构件沿所述第二传送路径延伸以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正面与背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一对引导构件中的远离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的引导构件具有开口,此开口允许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热借以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不设置送风装置的情况相比,即便当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靠近加热定影装置以及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传送路径布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热效应对容纳在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影响。此送风装置布置在显影剂容器与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第一传送路径之间,使外部空气穿过位于显影剂容器与沿与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传送路径之间的空间进入,并且朝第一传送路径吹送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不设置送风装置的情况相比,即便当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靠近加热定影装置以及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传送路径布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热效应对容纳在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影响。此送风装置布置在显影剂容器与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借以传送的第一传送路径之间,使外部空气穿过位于显影剂容器与沿与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传送路径之间的空间进入,并且朝第一传送路径吹送空气。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即便当第二传送路径沿多个显影剂容器形成,也能抑制热效应对容纳在所述多个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不冷却校正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冷却经过校正装置的记录介质与校正装置本身。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定影单元与显影剂容器之间不形成排出管道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定影单元的热效应对显影剂容器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进一步抑制穿过第二传送路径的记录介质的热效应对显影剂容器的影响。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3是定影装置的结构剖面图;
图4是去卷曲器的结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剖面图;
图7是第二片材输出传送路径的结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排气管的局部剖切结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结构剖面图;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与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总体图,并且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放大图。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形成例如利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全色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此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布置在设备本体1a上方的自动文档馈送器2以及图像读取器3。自动文档馈送器2将文档(未示出)自动传送至读取位置。图像读取器3读取位于文档放置玻璃4上的文档(未示出)的图像。
图像读取器3读取借助自动文档馈送器2传送成穿过文档放置玻璃4的读取位置或者放置在文档放置玻璃4上的文档(未示出)的图像。通过利用光源6照亮文档的图像并且借助全速率镜7a与半速率镜7b利用成像透镜8将来自文档的反射光图像聚焦在图像读取元件9上而进行图像的读取。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中间转印装置20、片材馈送装置30、定影装置40、去卷曲器60等等。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利用包括在显影剂中的色调剂显影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均用作图像形成单元的实施例。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由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色调剂图像最终在该二次转印位置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至记录片材5。记录片材5用作记录介质的实施例。而且,在适当情况下,以复数形式的“记录片材5”描述“记录片材5”。片材馈送装置30容纳并且传送待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位置的所需记录片材5。定影装置40将由中间转印装置20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5上。去卷曲器60校正已经借助定影装置40进行了定影过程的卷曲记录片材5的形状。去卷曲器60用作校正装置的实施例。还是在图1中,点划线表示传送路径,通常记录片材5借助此传送路径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传送。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各个图像形成装置专用于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中相应一者的色调剂图像。这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沿斜线布置,使得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Y布置在设备本体1a的右侧上相对上部的位置并且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布置在设备本体1a的左侧上相对下部的位置。
如图1中所示,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Y、品红色(M)图像形成装置10M、青色(C)图像形成装置10C以及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均包括旋转的感光鼓11中相应的一者。旋转的感光鼓11用作图像保持构件的实施例。包括在用作色调剂图像形成部分的实施例的单元中的装置通常绕感光鼓11布置如下。这些装置包括例如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Y、14M、14C或者14K、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或者15K以及鼓清洁器16Y、16M、16C或者16K。充电器12使可形成有图像的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充电至所需电势。用作静电潜像形成单元的实施例的曝光装置13根据图像信息(信号)发射光至感光鼓11的带电的圆周表面以形成具有电势差的静电潜像(关于颜色中相应一者)。用作显影部分的实施例的显影装置14利用颜色(Y、M、C以及K)中相应一者的显影剂的色调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以便形成色调剂图像。用作一次转印单元的实施例的一次转印装置15使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上。鼓清洁器16通过在进行一次转印后移除余留并且粘附至感光鼓11的图像保持表面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而清洁感光鼓11。
感光鼓11包括接地的圆筒形或者圆柱形基体构件。具有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导层(感光层)的图像保持表面形成在基体构件的圆周表面上。此感光鼓11被支撑成:感光鼓11借助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递的动力沿箭头A方向旋转。
充电器12包括布置成与感光鼓11接触的接触型充电辊。充电器12还包括清洁辊121,此清洁辊清洁充电器12的表面。充电电压供应至充电器12。在显影装置14进行反转显影的情况下,与由此显影装置14供应的显影剂的极性相同的电压或者电流被供应成充电电压。充电器12可以是以不与感光鼓11接触的状态布置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诸如格栅电晕管之类的非接触型充电装置。
曝光装置13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印刷头。LED印刷头包括作为发光元件沿感光鼓11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多个LED以便根据图像信息发射光至感光鼓11,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另选的是,曝光装置13可以利用根据图像信息形成的激光沿感光鼓11的轴向方向进行偏转扫描。
如图2中所示,各个显影装置14Y、14M、14C以及14K包括例如显影辊141、两个搅拌传送构件142与143以及层厚度调整构件144。这些部件布置在壳体140中,此壳体具有用于显影剂D的开口的容器室。显影辊141保持显影剂D并且将显影剂D传送至面向感光鼓11的显影区域。搅拌传送构件142与143包括螺旋运送器等,并且搅拌传送构件142与143在搅拌显影剂D的同时传送显影剂D使得显影剂D穿过显影辊141。层厚度调整构件144调整由显影辊141保持的显影剂D的量(层厚度)。显影装置14的显影辊141与感光鼓11之间供应有来自电源单元(未示出)的显影偏压。而且,显影辊141与搅拌传送构件142与143中的每一者均借助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递的动力沿所需方向旋转。而且,包括非磁性色调剂与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用作四种颜色(Y、M、C或者K)中每一者的显影剂D。
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与15K中的每一者均是包括一次转印辊的接触型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辊通过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的圆周接触以便旋转。一次转印电压供应至一次转印辊。从电源单元(未示出)供应的极性与色调剂带极性性相反的直流电压作为一次转印电压。
如图2中所示,各个鼓清洁器16均包括例如本体160、清洁板161以及馈送构件162。本体160具有容器形状并且局部开放。清洁板161布置成以所需压力与经历了一次转印的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接触,从而通过移除诸如残留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而清洁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包括螺旋运送器等的馈送构件162收集由清洁板161移除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并传送粘附物质以将粘附物质馈送至收集系统(未示出)。由例如橡胶形成的板形构件(例如刮刀)用作清洁板161。
如图1中所示,中间转印装置20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的上方。中间转印装置20包括例如中间转印带21、多个带支撑辊22至25、二次转印装置26以及带清洁器27。用作中间转印本体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21在经过感光鼓11与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箭头B方向旋转。中间转印带21保持在期望的状态,并且由多个带支撑辊22至25从内周侧可旋转地支撑。用作二次转印单元的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装置26在中间转印带21被带支撑辊22支撑的位置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上。二次转印装置26通过二次转印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带清洁器27在中间转印带21经过二次转印装置26后通过移除余留并且粘附至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或者纸尘之类的粘附物质而清洁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
中间转印带21是由包括其中分散有诸如碳黑之类的阻抗调节剂的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者聚酰胺树脂之类的合成树脂的材料形成的环状带。带支撑辊22用作用于二次转印的后表面支撑辊。带支撑辊23用作借助驱动装置(未示出)旋转的驱动辊。带支撑辊24用作形成中间转印带21的图像形成表面的表面形成辊。带支撑辊25用作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
如图1中所示,二次转印装置26(二次转印辊)是接触型转印装置,此接触型转印装置包括二次转印辊,此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在二次转印位置接触而旋转,二次转印位置是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表面的被中间转印装置20的带支撑辊22支撑的那部分。二次转印电压在二次转印位置供应至二次转印辊。直流电压作为二次转印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辊26或者支撑辊22。此直流电压的极性与色调剂的带极性性相反或者相同。
如图1中所示,带清洁器27包括例如本体270、清洁板271以及馈送构件272。本体270具有容器形状并且局部开放。清洁板271布置成以所需压力与经历了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接触以便通过移除诸如残留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而清洁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包括螺旋运送器等的馈送构件272收集由清洁板271移除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并传送粘附物质以将粘附物质馈送至收集系统(未示出)。由例如橡胶形成的板形构件(例如刮刀)用作清洁板271。
定影装置40包括例如加热旋转构件41与加压旋转构件42,加热旋转构件41与加压旋转构件42布置在具有用于记录片材5的出入口的壳体(未示出)中。加热旋转构件41呈辊或者带的形式,沿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并且被加热单元加热使得加热旋转构件41的表面温度维持在特定温度。加压旋转构件42呈带或者辊的形式,并且大体在加热旋转构件41的轴向方向上以特定压力与加热旋转构件41接触从而加压旋转构件42旋转。此定影装置40具有接触部,加热旋转构件41与加压旋转构件42在此接触部相互接触。此接触部用作定影处理部,在此定影处理部进行所需的定影处理(加热并施加压力)。稍后将详细描述定影装置40的结构。
去卷曲器60包括例如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与第二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2。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呈带或者辊的形式,并且在记录片材5沿与定影装置40的加热旋转构件41和加压旋转构件42相互接触的接触部的压力接触方向相反的方向卷曲的状态下传送从定影装置40输出的记录片材5。第二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2呈辊或者带的形式,并且在大体轴向方向上以特定压力与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接触以便旋转。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与第二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2相互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部是去卷曲部。稍后将详细描述去卷曲器60的结构。
片材馈送装置30在垂直方向上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下方。此片材馈送装置30包括例如多个(或者单个)片材容器31以及多个(或者单个)馈送装置32。片材容器31均容纳并且堆叠用户希望使用的尺寸、类型等的记录片材5。馈送装置32均从容纳在片材容器31中相应一者中的记录片材5一张接一张地馈送片材。片材容器31附装成例如允许利用导轨(未示出)将片材容器31抽出至设备本体1a的前侧(面向操作片材容器31的用户的那一侧)。
记录片材5的实施例包括:例如用于电子照相复印机、打印机等的普通纸;诸如描图纸之类的薄纸;以及高射投影仪(OHP)透明胶片。为了进一步提高定影后的图像表面的平滑度,可尽可能地增大记录介质5的前侧的平滑度。例如,也可以使用利用树脂等涂布普通纸的前侧制成的涂布纸、用于打印的具有比较大的基重的诸如美术纸之类的所谓纸板等。
如图1中所示,片材馈送传送路径34在设备本体1a的左侧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在片材馈送装置30与二次转印装置26之间。片材馈送传送路径34由单个或者多个片材传送辊对33以及传送引导装置(未示出)形成。单个片材传送辊对33或者多个片材传送辊对33将从片材馈送装置30馈送的记录片材5中的每一者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在片材馈送传送路径34中沿片材传送方向布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正上游的位置处的片材传送辊对或者片材传送辊对33中的一者用作例如调节传送记录片材5的正时的辊(配准辊)。而且,用作第一传送路径的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路径35设置在从二次转印装置26到去卷曲器60的上侧的区域中。经历了二次转印并且从二次转印装置26馈送的记录片材5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5传送至定影装置40以及去卷曲器60。片材传送路径35沿用作第一传送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
而且,第一输出传送路径44设置在去卷曲器60上方。第一输出传送路径44设置有传送辊53以及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传送辊53与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将经去卷曲器60去卷曲的记录片材5输出至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上端表面)上的第一片材输出部50。
而且,用作第二传送路径的实施例的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设置在去卷曲器60上方。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使得经去卷曲器60消除了卷曲的记录片材5能够沿大体水平方向(其为在不同于片材传送路径35的传送方向的方向上沿设备本体1a的外表面(上端表面)延伸的第二传送方向)传送并且传送并输出至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一个侧表面(右侧表面)上的用作后处理装置的堆叠托盘71。堆叠托盘71可沿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能够接纳从图像形成设备1输出的记录片材5使得记录片材5的堆叠被接纳在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相互不同的输出位置处。在此,记录片材5的堆叠中的每一堆叠均包括期望数量(单个或者多个)的记录片材5。后处理装置不限于堆叠托盘71。后处理装置可以是这样的装置,此装置对记录片材5进行期望的后处理,例如:使一批记录片材5与另一批记录片材5合并;在记录片材5上穿孔并且折叠;或者在记录片材5上穿孔。
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也设置有多个传送记录片材5的片材传送辊对37以及传送引导装置38a与38b,传送引导装置38a与38b分别在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的上侧与下侧上布置成相互面对以便于引导记录片材5。设备本体1a的片材输出部设置有用于输出记录片材5的开口39以及片材输出辊对39a。
而且,在第一输出传送路径44与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之间切换传送路径的第一切换门45设置在去卷曲器60上方。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的旋转方向可在正向(输出方向)与反向之间切换。而且,切换记录片材5的传送方向的第二切换门46沿片材传送方向设置在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的正上游。为了在记录片材5的两侧上形成图像,在一侧上已经形成图像的记录片材5的尾端经过第二切换门46后,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的旋转方向从正向(输出方向)切换至反向。借助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沿反向传送的记录片材5的传送路径经由第二切换门46切换至水平方向,使得此记录片材5传送至沿设备本体1a的侧表面在大体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双面传送路径48。双面传送路径48设置有片材传送辊对49、传送引导装置(未示出)等。片材传送辊对49将翻转的记录片材5传送至片材传送辊对33。附图标记47标示片材传送辊对,此片材传送辊对将从手动馈送托盘(未示出)或者布置在片材传送辊对47下方的一个片材容器31或者多个片材容器31馈送的记录片材5传送至片材传送辊对33。
参照图1,附图标记145Y、145M、145C以及145K标示色调剂盒。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均用作显影剂容器的实施例,并且具有沿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延伸的圆筒形形状。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沿水平方向布置,并且容纳显影剂,此显影剂至少包括供应至各个显影装置14Y、14M、14C以及14K的色调剂。
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在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中布置在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附近并且位于其下方。更详细地,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布置在形成上端表面(设备本体1a的外表面)的第一片材输出部分50下方并且靠近多个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的外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为了确保容纳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中的色调剂(显影剂)的量,尽可能地增大各个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的容积(直径)。而且,鉴于色调剂的使用频率(使用量),容纳黑色色调剂(K)的色调剂盒145K的容积(直径)比相关颜色的其他色调剂盒145Y、145M以及145C的容积(直径)增大得更多。因此,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在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中布置在从设备本体1a的右侧表面朝定影装置40与去卷曲器60延伸的区域中。黑色(K)色调剂盒145K靠近产生热的定影装置40以及刚经历定影并由于定影而被加热后的记录片材5所经过的去卷曲器60布置。而且,包括彩色色调剂盒145Y、145M以及145C在内的所有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布置在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附近并且位于其下方,刚经历定影并由于定影而被加热后的记录片材5经过此第二输出传送路径。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在这些位置处,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可能受到由定影装置40、去卷曲器60以及经过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的记录片材5产生的热效应的影响。
色调剂传送装置146Y、146M、146C以及146K设置在相应的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下方。色调剂传送装置146均将从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中相应一者供应的色调剂传送至显影装置14Y、14M、14C以及14K中相应的一者。
而且,图1的附图标记200标示控制器,此控制器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个操作。控制器200包括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总线(这些CPU、ROM等借助此总线连接)以及通讯接口之类的部件等(未示出)。
而且,图1的附图标记70标示引导构件。每个引导构件均在感光单元中相应的一者或者显影单元中相应的一者附装至设备本体1a或者从设备本体1a拆卸时引导该感光单元或者该显影单元。感光单元包括包括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相应一者中的感光鼓11、充电器12以及鼓清洁器16。显影单元包括在显影装置14中。如图2中所示,引导构件70包括凹进部707、凹进部713以及阶梯714。设置在每个感光单元的下端部的引导装置50被凹进部707引导。设置在每个显影单元中的突出部153与154被凹进部713以及阶梯714引导。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以下描述由图像形成设备1进行的主要的图像形成操作。
在此,描述彩色模式的操作。在彩色模式中,通过利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组合四种颜色(Y、M、C以及K)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彩色图像。
图像形成设备1由控制器200控制。根据从附装至图像读取器3、用户界面(未示出)、打印机驱动器(未示出)等的操作面板(未示出)接收的要求彩色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指令信息,图像形成设备1启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中间转印带20、二次转印装置26、定影装置40、去卷曲器60等。
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中,如图1与图2中所示,首先,感光鼓11沿箭头A方向旋转,并且充电器12使各个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至所需极性(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负极性)以及所需电势。接着,曝光装置13根据通过输入至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信息转换成颜色分量(Y、M、C以及K)获得的图像信号发射光至带电的感光鼓11的表面。因此,关于各个颜色分量的具有所需电势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
接着,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均将充电至所需极性(负极性)的相应一种颜色(Y、M、C以及K)的色调剂从显影辊141供应至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相应一种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因此,通过使色调剂静电粘附至感光鼓11而使静电潜像显影。通过此显影操作,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相应一种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利用四种颜色(Y、M、C以及K)中相应一者的色调剂显影并且成为该颜色的可视色调剂图像。色调剂从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适当供应至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的显影装置14。
接着,当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的感光鼓11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一次转印位置时,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以及15K通过一次转印将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沿箭头B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21上,使得色调剂图像循序地相互叠置。
在进行了一次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中,鼓清洁器16通过移除粘附物质使得从感光鼓11的表面刮掉粘附物质而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以及10K准备好进行接下来的图像形成操作。
接着,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中间转印带21保持,并且通过旋转中间转印带21而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同时,片材馈送装置30根据图像形成操作将所需的记录片材5馈送至片材馈送传送路径34。记录片材5在片材馈送传送路径34中被用作配准辊的片材传送辊对33在调节至转印正时的时刻馈送并供应至二次转印位置。
二次转印装置26在二次转印位置通过二次转印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集体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而且,在经历了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装置20中进行了二次转印后,带清洁器27通过移除余留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而清洁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
接着,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从中间转印带21移开然后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5传送至定影装置40。经历了二次转印的记录片材5被引入到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41与旋转的加压旋转构件42之间的接触部并穿过该接触部以便在定影装置40中经受所需的定影处理(加热与施加压力)。因此,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5上。经历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5沿片材传送路径35传送至去卷曲器60。被定影装置40卷曲的记录片材5在经过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与第二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2相互接触的接触部时被去卷曲。第一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1与第二去卷曲器旋转构件62之间的接触部的突出/凹进关系与定影装置40的接触部的突出/凹进关系方向相反。此后,在仅在记录片材5的一侧上进行图像形成的这样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消除了卷曲的记录片材5借助片材传送辊对37输出至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右侧表面上的堆叠托盘71或者借助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输出至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中的第一片材输出部50。
而且,在记录片材5的两侧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一侧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片材5被传送至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不是借助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输出至第一片材输出部50而是通过沿反向旋转第一片材输出辊对43而翻转,然后通过双面传送路径48再传送至二次转印装置26,从而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的背面侧上。背面侧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通过片材传送路径35传送至定影装置40,借助定影装置40经受定影处理(加热并且施加压力),由去卷曲器60去卷曲,并且借助片材传送辊对37等输出至例如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右侧表面上的堆叠托盘71。
通过上述操作,输出形成有通过组合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制成的彩色图像的记录片材5。当然,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仅利用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在记录片材5上形成单色图像。
定影装置的结构
图3是用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定影装置40的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3中所示,定影装置40包括加热辊41、加压带42、加压构件430以及单个或者多个热源440。用作加热旋转构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41加热位于记录片材5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T以便使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T定影。用作加压旋转构件的实施例的环状带形加压带42对着加热辊41按压记录片材5。加压构件430从加压带42的内周侧朝加热辊41按压加压带42。热源440布置在加热辊41内部并且包括例如卤素灯以便加热加热辊41。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与加压带42在接触部中相互接触(压力接触)。此接触部用作定影处理部(咬合部)N,在此定影处理部,在记录片材5上进行加热与施加压力的定影处理。
加热辊41包括带芯棒构件411、弹性层412以及脱模层413。带芯棒构件411具有由诸如不锈钢、铝或者钢之类的金属形成的圆柱形形状。弹性层412具有耐热性,并且由例如以预定厚度(例如约5mm)覆在带芯棒构件411的表面上的硅橡胶形成。脱模层413由覆在弹性层412的表面上至约50μm厚度的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制成的诸如管之类的具有良好脱模性能的材料形成。加热辊41具有中空的圆筒形形状,此形状具有例如约30mm的外直径。而且,加热辊41在轴向方向(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记录片材5的最大宽度。此长度例如是320mm。加热辊41借助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箭头方向旋转。
加压带42借助布置在加压带42的内周侧上的加压构件430以特定压力压靠加热辊41的表面。加压构件430包括加压垫431、保持构件432、支撑构件433以及螺旋弹簧434。加压垫431与加热辊41的表面压力接触,加压带42位于其间。保持构件432保持加压垫431。支撑构件433支撑保持构件432。螺旋弹簧434使加压垫431与加热辊41压力接触。而且,加压垫431的表面覆盖有片形低摩擦构件(未示出)以便减小加压垫431与加压带42之间的滑动阻力,并且用作液体润滑剂供应构件的毡构件435布置在加压带42的内表面上。
环状带形加压带42具有30mm的外直径以及75μm的厚度,并且由诸如聚酰亚胺之类的合成树脂形成。由例如PFA形成的脱模层根据需要设置在加压带42的表面上。图3的附图标记450标示检测加热辊41的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去卷曲器的结构
图4是用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去卷曲器的结构图。
如图4中所示,去卷曲器60包括去卷曲带61、去卷曲辊62以及加压构件63。环状带形去卷曲带61布置在记录片材5的热定影的色调剂图像T(图像)侧上。去卷曲辊62布置在记录片材5的非图像侧上。加压构件63从去卷曲带61的内周侧朝去卷曲辊62按压去卷曲带61。去卷曲器60的去卷曲带61与去卷曲辊62在用作消除记录片材5的卷曲的去卷曲部C的接触部中相互接触(压力接触)。
去卷曲器60具有这样的结构,在此结构中,用作环状带形构件的去卷曲带61与用作辊形构件的去卷曲辊62布置成去卷曲带61和去卷曲辊62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和加压带42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反。即,在去卷曲器60中,去卷曲带61布置在记录片材5的定影的色调剂图像T侧上并且去卷曲辊62布置在非图像侧上。
取决于例如定影装置40的结构、记录片材5的材料以及记录片材5上色调剂图像T,发生记录片材5变形成朝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侧凹进的卷曲(为了方便本文中称作“向上卷曲”)与记录片材5变形成朝定影装置40的加压带42侧凹进的卷曲(为了方便本文中称作“向下卷曲”)。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去卷曲器60,向上卷曲与向下卷曲两者都被校正。
更详细地,假设记录片材5向上卷曲,即,在经过加热辊41布置在色调剂图像T侧并且加压带42布置在非图像侧的这样的定影装置40时变形成朝加热辊41侧凹进。此记录片材5易于向下弯曲,即,在经过去卷曲带61布置在色调剂图像T侧并且去卷曲辊62布置在非图像侧的这样的去卷曲器60时变形成朝去卷曲辊62凹进。因此,记录片材5经受由于定影装置40的加热与压力施加过程时发生的记录片材5的向上卷曲被记录片材5经过去卷曲器60时发生的向下卷曲抵消,从而消除记录片材5的卷曲。这类似地适用于相反的情况。
去卷曲带61由柔性的薄片形构件形成。在去卷曲带61由于与去卷曲辊62压力接触而变形之前去卷曲带61的剖面形状是具有20至50mm的外直径的薄圆筒形状。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去卷曲带61的外直径设定成约30mm,即,与加热辊41的外直径相同。去卷曲带61由例如诸如聚酰亚胺树脂之类的高度耐热的合成树脂形成。
去卷曲带61可以具有仅包括基部材料层的单个层结构,此基部材料层由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另选地,表面脱模层可以设置在基部材料层的表面上。在此情况下,表面脱模层由例如PFA、聚四氟乙烯(PTFE)或者有机硅共聚物形成,或者可以是这些材料的复合层。
而且,去卷曲带61借助布置在去卷曲带61的内周侧上的加压构件63利用特定压力压靠去卷曲辊62的表面。加压构件63包括加压垫631、保持构件632以及支撑构件633。加压垫631与去卷曲辊62的表面压力接触,去卷曲带61位于其间。保持构件632保持加压垫631。支撑构件633支撑保持构件632。而且,加压垫631的表面覆盖有片形低摩擦构件(未示出)以便根据需要减小加压垫631与去卷曲带61之间的滑动阻力,并且用作液体润滑剂供应构件的毡构件(未示出)布置在去卷曲带61的内表面上。
加压垫631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或者氟碳橡胶)形成。然而,加压垫631的材料不限于此。加压垫631可以由具有耐热性以及低导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例如诸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酚树脂、聚醚砜(PES)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或者液晶聚合物(LCP)之类的耐热树脂。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加压垫631由诸如硅橡胶或者氟碳橡胶之类的耐热弹性材料形成。
去卷曲辊62包括带芯棒构件621、弹性层622以及脱模层623。带芯棒构件621具有由诸如不锈钢、铝或者钢之类的金属形成的圆柱形或者圆筒形形状。弹性层622具有耐热性,并且由例如在带芯棒构件621的表面上覆至预定厚度(例如约5mm)的硅橡胶形成。脱模层623由诸如由在弹性层622的表面上覆至约50μm厚度的PFA制成的管之类的具有良好脱模性能的材料形成。去卷曲辊62具有中空的圆筒形形状,此形状具有例如约30mm的外直径。而且,去卷曲辊62在轴向方向(纵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记录片材5的最大宽度。此长度例如是320mm。去卷曲辊62借助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箭头方向旋转。
如图4中所示,去卷曲器60的去卷曲带61和去卷曲辊62与经历了由定影装置40进行的加热与压力施加过程的记录片材5接触。因此,去卷曲带61与去卷曲辊62由来自经历了加热与压力施加过程的记录片材5的热传导而被加热,并且去卷曲带61与去卷曲辊62的温度升高。具体地说,当记录片材5被持续去卷曲时,去卷曲带61和去卷曲辊62的温度易于升高至相对高的温度。
图像形成设备的特征部的结构
图5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如图1与图5中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多个(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为三个)送风扇64,这些送风扇设置在用作第一传送路径的片材传送路径35与黑色(K)色调剂盒145K之间。送风扇64均用作送风装置的实施例并且朝经过去卷曲器60和片材传送路径35的记录片材5吹空气。
而且,如图4中所示,去卷曲器60包括引导构件65和66,这些引导构件沿去卷曲带61的周向方向从多个送风扇64引导空气流。引导构件65和66分别布置在去卷曲带61的上方与下方,形成位于送风扇64侧的空气入口67,并且沿去卷曲带61的外周覆盖大体半圆形范围。
如图6中所示,送风扇64从设备本体1a的右侧表面抽吸外侧空气穿过形成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与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之间的送风空间80。覆盖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的上部的薄板形覆盖构件81设置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上方。覆盖构件81的一个端部81a连接至送风扇64的下端部。覆盖构件81包括弯曲部81b,此弯曲部沿黑色(K)色调剂盒145K的外周形状从送风扇64的下端部弯曲。弯曲部81b与大体水平布置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上方的平板部81c连续。平板部81c的远端在黄色(Y)色调剂盒145Y上方布置成避开片材传送辊对37中的一者。
送风扇64通过例如用于输出记录片材5的开口39或者形成在设备本体1a的右侧表面上的百叶(未示出)抽吸空气。抽吸的空气通过形成在覆盖构件81与位于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的下侧上的传送引导装置38b之间的送风空间80被朝送风扇64吹送。
而且,如图7中所示,百叶85设置在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上侧的上部传送引导装置38a中。百叶85均具有多个缝隙形开口,通过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传送的记录片材5的热借助这些缝隙形开口释放至外部。
如图6中所示,利用两个管道覆盖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的侧部的双管道86设置在送风扇64下方。双管道86具有第一管道部88与第二管道部89。第一管道部88由被金属片87覆盖的空间形成,此金属片在侧视图中具有大体的L形状并且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加热辊41旁边。第二管道部89形成空气流路,此空气流路包括位于限定第一管道部88的金属片87的后表面侧(色调剂盒侧)的在剖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闭合空间。第二管道部89沿定影装置40的纵向方向在定影装置40与色调剂盒145K之间延伸。第一管道部88与第二管道部89沿纵向方向基本贯穿定影装置40的整个长度设置。
如图8中所示,第二管道部89的位于设备本体1a的前表面侧的端部89a是闭合的。而且,如图9中所示,第一管道部88的位于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侧的端部88a是闭合的。第一管道部88与第二管道部89在位于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侧的端部88a处借助形成在金属片87中的多个连通孔93连通。
如图10中所示,第二管道部89连接至位于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侧的排出管道90。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通过第一管道部88从第二管道部89被抽吸到排出管道90中并且借助设置在排出管道90的位于后表面侧的端部处的排出扇91从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经由多个过滤构件92排出至外部。过滤构件92从定影装置40排出的空气移除诸如浮游色调剂、超微粒子(UFP)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之类的成分。
图像形成设备的特征部的操作
利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由例如定影装置40产生的热效应对容纳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中的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的影响如下被抑制。
如图4与图5中所示,其上的色调剂图像已经借助定影装置40热定影的记录片材5被去卷曲器60去卷曲。此外,已经被定影装置40加热的记录片材5借助从送风扇64吹送的空气冷却。
如图1中所示,借助定影装置40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在设备本体1a中穿过片材传送路径35沿垂直方向向上传送并被引导至去卷曲器60中。
如图4中所示,与定影装置40不同,去卷曲带61布置在记录片材5的色调剂图像T侧,并且去卷曲辊62布置在去卷曲器60的记录片材5的非图像侧。
因此,经过定影装置40后取决于例如定影装置40的结构、记录片材5的材料以及记录片材5上色调剂图像的状态向上卷曲的记录片材5倾向于在经过去卷曲器60时向下卷曲。结果,在已经经过去卷曲器60的记录片材5中,记录片材5的由定影装置40引起的向上卷曲与记录片材5的由去卷曲器60引起的向下卷曲相互抵消,从而记录片材5被去卷曲。
与之相反,经过定影装置40后向下卷曲的记录片材5倾向于在经过去卷曲器60时向上卷曲。结果,在已经经过去卷曲器60的记录片材5中,记录片材5的由定影装置40引起的向下卷曲与记录片材5的由去卷曲器60引起的向上卷曲相互抵消。因此,在此情况下,记录片材5也被去卷曲。
而且,如图11中所示,已经在经过定影装置40时被加热的记录片材5在经过去卷曲器60时被来自多个送风扇64的空气流强制冷却。多个送风扇64借助设置在设备本体1a的侧表面中的开口39吸入外部空气并且借助形成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与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之间形成的送风空间80抽吸空气。
而且,从多个送风扇64吹送的空气流沿片材传送路径35在垂直方向上向上并且向下流动。空气流的沿片材传送路径35在垂直方向上向下流动的部分通过双管道86的第一管道部88被抽吸到双管道86的第二管道部89中。而且,位于中间转印带21上方的空气被抽吸穿过位于第一管道部88下方的区域并且通过第一管道部88被抽吸到第二管道部89中。
如图10中所示,抽吸到第二管道部89中的空气流借助排出扇91通过排出管道90从设备本体1a的后表面侧排出至外部,并且借助过滤构件92从待被排出的空气移除诸如浮游色调剂、UFP或者VOC之类的成分。
因此,即便在黑色(K)色调剂盒145K邻近定影装置40与去卷曲器60布置的情况下也能消除或者抑制由定影装置40、去卷曲器60或者经过定影装置40与去卷曲器60的记录片材5产生的热效应对容纳在黑色(K)色调剂盒145K中的色调剂的影响,这是因为朝去卷曲器60吹送空气的送风扇64布置在色调剂盒145K与定影装置40及去卷曲器60之间。
而且,因为送风空间80形成在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与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之间,所以即便在温度未充分减小的记录片材5经过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的情况下,也能消除或者抑制对布置在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附近的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的影响。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2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如图12中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位于设备本体1a的一个侧表面(图12的右侧表面)内部中的进气扇95。进气扇95朝送风扇64抽吸外部空气。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进气扇95朝送风扇64强行抽吸外部空气。因此,提高了由送风扇64产生的对去卷曲器60以及记录片材5的冷却效应。而且,进气扇95不仅朝送风扇64而且朝色调剂盒145Y、145M、145C以及145K和经过第二输出传送路径36的记录片材5吹送空气这样的构造是可行的。
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确切的公开内容。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各种适用于完成特殊目的的修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送风装置;
设备本体;以及
具有外周的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并且容纳显影剂,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一传送路径,此第一传送路径允许经历了热定影的记录介质穿过该第一传送路径传送;以及第二传送路径,此第二传送路径沿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允许所述记录介质沿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的所述外周传送,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之间形成有空间,并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与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之间,致使空气流动穿过所述空间以朝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吹送所述空气。
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校正装置;
送风装置;
设备本体;以及
具有外周的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并且容纳显影剂,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一传送路径,
其中,所述校正装置校正经历了热定影并且穿过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第二传送路径,此第二传送路径沿与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且允许已经由所述校正装置校正的所述记录介质沿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的所述外周传送,
其中,在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与所述第二传送路径之间形成有空间,并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传送路径与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之间并且使空气流动穿过所述空间以朝所述第一传送路径吹送所述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外表面,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包括沿所述设备本体的所述外表面布置的多个显影剂容器,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传送路径沿所述多个显影剂容器的布置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将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
其中,在垂直方向上,所述校正装置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上方,并且
其中,所述送风装置布置在所述校正装置旁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所述定影单元的显影剂容器侧的旁边布置允许由所述定影单元加热的空气借以排出至外部的排出管道,并且所述排出管道被限定成形成沿所述定影单元的纵向方向的空气流路。
6.根据权利要求1、2、4或者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一对引导构件,这一对引导构件沿所述第二传送路径延伸以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正面与背面,
其中,所述一对引导构件中的远离所述至少一个显影剂容器布置的引导构件具有开口,此开口允许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热借以释放。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一对引导构件,这一对引导构件沿所述第二传送路径延伸以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正面与背面,
其中,所述一对引导构件中远离所述多个显影剂容器布置的引导构件具有开口,此开口允许来自所述记录介质的热借以释放。
CN201710317748.8A 2016-09-02 2017-05-08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7797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1685 2016-09-02
JP2016171685 2016-09-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7414A true CN107797414A (zh) 2018-03-13
CN107797414B CN107797414B (zh) 2022-04-05

Family

ID=61280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7748.8A Active CN107797414B (zh) 2016-09-02 2017-05-08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3413B2 (zh)
JP (1) JP7003498B2 (zh)
CN (1) CN1077974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49002A (ja) * 2020-03-19 2021-09-2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017758A (ko) * 2020-08-05 2022-02-1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에어 벤트가 구비된 가이더를 통한 기류 안내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5287A (ja) * 1999-02-15 2000-08-29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514311A (zh) * 2002-12-24 2004-07-21 ��ʿͨ��ʽ���� 成像设备
CN17636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788775A (zh) * 2009-01-22 2010-07-2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纸张运送装置以及具有该纸张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158676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Hiroaki Nakay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41383A (ja) * 2010-01-06 2011-07-21 Sharp Corp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2635A (ja) * 2010-05-19 2011-12-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315247A1 (en) * 2010-06-23 2011-12-29 Masayuki Yamamiya Gas transfer unit
EP2565724A2 (en) * 2011-09-05 2013-03-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274537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blower for coo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4327A (ja) * 1993-10-20 1995-05-0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07996A (ja) * 2002-02-13 2003-10-31 Canon Inc 廃熱手段付き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195B2 (ja) * 2009-11-19 2014-07-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6844B2 (ja) 2010-09-24 2014-1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83999B2 (ja) * 2012-10-12 2017-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84025B2 (ja) * 2012-12-14 2017-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9228B2 (ja) * 2014-04-09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5744290B2 (ja) * 2014-06-20 2015-07-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WO2017086437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5287A (ja) * 1999-02-15 2000-08-29 Sharp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514311A (zh) * 2002-12-24 2004-07-21 ��ʿͨ��ʽ���� 成像设备
CN17636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788775A (zh) * 2009-01-22 2010-07-28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纸张运送装置以及具有该纸张运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20110158676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Hiroaki Nakay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41383A (ja) * 2010-01-06 2011-07-21 Sharp Corp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2635A (ja) * 2010-05-19 2011-12-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315247A1 (en) * 2010-06-23 2011-12-29 Masayuki Yamamiya Gas transfer unit
EP2565724A2 (en) * 2011-09-05 2013-03-0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274537A1 (en) * 2015-03-17 2016-09-2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blower for coo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7414B (zh) 2022-04-05
US10073413B2 (en) 2018-09-11
US20180067454A1 (en) 2018-03-08
JP7003498B2 (ja) 2022-01-20
JP2018041076A (ja)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9174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4231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0763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0465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62079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4013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00482B2 (en) Paper conveyance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571436B2 (en) Gas transfer unit
CN10779741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02372882A (ja) 画像記録装置
US7764892B2 (en) Uniform gloss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5843022A (zh) 定影装置
CN106019875B (zh) 卷曲消除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JP7040027B2 (ja) 通風管装置、排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159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high-voltage electrical circuit board is located in first region and motors and control board are located in second region
JP67471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64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25529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547185A (zh) 图像读取设备与图像形成设备
JP57685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55135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384419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02784A1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112312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389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