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9190B -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9190B
CN105829190B CN201580003025.XA CN201580003025A CN105829190B CN 105829190 B CN105829190 B CN 105829190B CN 201580003025 A CN201580003025 A CN 201580003025A CN 105829190 B CN105829190 B CN 105829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link
axle portion
retainer
pr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0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9190A (zh
Inventor
黑川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0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 B62D6/08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 B62D6/10Arrangement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steering depending on driving conditions sensed and responded to, e.g. control circuits responsive only to driver input torqu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nsing or determining torqu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3/00Measuring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general
    • G01L3/02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 G01L3/04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 G01L3/10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 G01L3/101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01L3/105Rotary-transmission dynamometers wherein the torque-transmitting element comprises a torsionally-flexible shaft involv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indicating involving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involving induc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在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外嵌筒状的压曲防止部件(37),并且使该压曲防止部件(37)的外周面与中空状的输出轴(13a)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由此,实现如下的构造:在将扭杆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连结的一侧的连结轴部压入到该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能够防止所述扭杆的轴向中间部即弹簧轴部压曲。

Description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构成为将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的产生源,能够减轻驾驶者为了操作方向盘所需的力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向汽车的转向轮付与转向角的转向装置,广泛已知图28所示的构造。在转向装置中,在被支承于车身1的圆筒状的转向柱2的内径侧,能旋转地支承有转向轴3。而且,在从转向柱2的后端开口突出的转向轴3的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4。使方向盘4旋转时,该旋转经由转向轴3、万向接头5a、中间轴6、万向接头5b,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8。输入轴8旋转时,配置在转向齿轮单元7的两侧的1对横拉杆9、9被推拉,将与方向盘4的操作量相应的转向角付与给左右1对转向轮。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
另外,图28所示的例子是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被构成为通过利用电动马达10作为辅助动力源,能够减轻方向盘4的操作力。因此,在转向柱2的前端部固定有壳体11,电动马达10被支承于壳体11,并且在壳体11的内侧设有多个构成部件。
各构成部件包含:例如如图29所示的、被付与来自方向盘4(参照图28)的转向力的输入轴12;被付与将电动马达10(参照图28)作为产生源的辅助动力的中空状的输出轴13;配置在输出轴13的内径侧,并且其两端部能传递力矩地与输出轴13及输入轴12连结的扭杆14;基于扭杆14的弹性扭曲变形来检测转向力的力矩检测器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通过使在彼此的轴向端部设置的阳止动部15与阴止动部16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在相互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连结。
在组装如图29所示的输入轴12、输出轴13、以及扭杆14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将扭杆14的后端部(图29的右端部)压入到在输入轴12内径侧设置的连结孔部17,从而将扭杆14的后端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到输入轴12。接下来,将扭杆14插入到输出轴13的中心孔18,将扭杆14的前端部(图29的左端部)没有过盈量地内嵌到在中心孔18前端部设置的连结孔部19。与此同时,使阳止动部15和阴止动部16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然后,在使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通过钻孔加工在输出轴13的前端部和扭杆14的前端部的互相对齐的位置形成径向的贯通孔20。然后,通过在贯通孔20中压入销21,从而将扭杆14的前端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到输出轴13。
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构造及其组装方法的情况下,需要一边限制输入轴12与输出轴13的在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并且保持该限制的位置关系,一边形成贯通孔20。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在形成贯通孔20时需要专用的夹具、设备,相应地,成本变高。
与此相对,在组装上述那样的现有构造的情况下,如果在先利用销21将扭杆14的前端部和输出轴13连结之后,将扭杆14的后端部压入到输入轴12的连结孔部17,则在形成贯通孔20时,不需要上述那样的夹具、设备,因此,相应地,能够抑制成本。
但是,在此情况下,在将扭杆14的后端部压入到输入轴12的连结孔部17时,对扭杆14的轴向中间部即弹簧轴部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因此,为了防止弹簧轴部因该较大的轴向压缩力而压曲,需要预先提高弹簧轴部的刚性。然而,如果提高弹簧轴部的刚性,则相应地,会产生如下的不良状况:容易通过弹簧轴部从转向轮侧向方向盘4侧传递振动,并且,转向力矩的检测灵敏度变低。
另一方面,关于上述的现有构造,如果将扭杆14的前端部与输出轴13的连结构造变更为基于压入的连结构造,则不需要贯通孔20及销21,因此,不仅不需要上述的夹具、设备,而且不需要因贯通孔20的形成而产生的切粉(铁粉)的除去作业(清洗作业),并且使部件个数减少,因此,相应地,能够抑制成本。
但是,在此情况下,要将扭杆14的两端部依次压入到2个连结孔部17、19,因此,在后进行压入时,如果以将在先压入的一侧的端部朝向在后压入的一侧的端部沿轴向进行按压的形态来进行压入,则对扭杆14的弹簧轴部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因此,产生与上述的情况同样的不良状况。
此外,作为与本发明关联的其他的现有技术文献,具有专利文献2。该专利文献2记载了具有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构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9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3/104065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在将扭杆的轴向两端部的至少一者压入到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能够防止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压曲。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中空状的第一轴;
第二轴,其与该第一轴同轴地配置;
扭杆,其具有设在轴向两端部的1对连结轴部、以及设在该1对连结轴部间的弹簧轴部,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且分别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轴,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二轴,
至少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自身被连结的对象侧轴上设置的连结孔部,
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某一个轴被付与来自方向盘的转向力。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包含外嵌固定)或者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
此外,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轴在与所述第一轴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的状态下,配置为与第一轴同轴。
另外,对于在将方向盘的运动传递至转向轮的转向力传递机构的中途设置的其他部件(例如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另一个轴、构成转向齿轮单元的齿条轴),付与以电动马达作为产生源的辅助动力。
另外,作为构成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各种金属(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铁系合金等)、合成树脂{聚缩醛(POM)、聚苯硫醚(PPS)、聚酰胺(PA)、聚丙烯(PP)、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醚醚酮(PEEK)等}、橡胶{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丁二烯橡胶(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丁苯橡胶(SBR)、乙烯丙烯橡胶(EPDM、EPM)、硅酮橡胶(Si、SR)、氟橡胶(FKM、FPM)等}。
在在实施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情况下,优选的是,将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的包含轴向中央部的部分。
在实施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使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为例如弹性材料制的圆筒状部件,所述圆筒状部件在圆周方向的1个部位具有与其中心轴平行或者倾斜的缝隙(不连续部)。
或者,能够使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为圆筒状的热收缩管。
或者,能够使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为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径侧注射成形的合成树脂制部件。
或者,能够使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为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加硫粘接的橡胶制部件。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将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另外,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与所述第一轴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此外,为了实现这样的连结,例如在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内嵌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的状态下,在一个连结轴部与第一轴的互相对齐的位置设置的径向的贯通孔中压入销、或者将一个连结轴部与第一轴焊接或者粘接、或者使一个连结轴部与第一轴的卡合部塑性变形(铆接)。
另外,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
进一步,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与所述第一轴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的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之后,在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下卡合,从而将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另外,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外,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
进一步,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下,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之后,在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轴向端部或者轴向中间部)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将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另外,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外,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
进一步,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进行所述两个连结轴部的压入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其中,在所述两个连结轴部的压入中,设置为将配置有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所述扭杆插入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外,本发明中,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所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与所述第一轴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之后,在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置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所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在将所述扭杆的另一个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下,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并且,在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对准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所述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在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对准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设置为将配置有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所述扭杆插入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将扭杆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连结的一侧的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或者将1对连结轴部压入到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连结孔部时,能够防止扭杆的轴向中间部即弹簧轴部压曲变形。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将扭杆的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有的情况下会在弹簧轴部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但是,即使弹簧轴部因该较大的轴向压缩力而欲压曲变形,也通过压曲防止部件的外周面与第一轴的内周面正在接触或者进行接触,从而防止该压曲变形。
另外,在本发明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这样防止弹簧轴部的压曲变形,因此以降低从转向轮向方向盘传递的振动、提高转向力矩的检测灵敏度为目的,容易实现扭杆的低刚性化(弹簧轴部的小直径化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左端部放大图。
图3(A)是仅将扭杆和压曲防止部件取出而示出的侧视图,(B)是(A)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仅将输入轴、输出轴、扭杆、压曲防止部件等一部分部件取出并将这些各部件彼此组装的中途阶段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接续图4的阶段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仅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的、输入轴、输出轴、扭杆、压曲防止部件等一部分部件取出并将这些各部件彼此组装的中途阶段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接续图7的阶段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扭杆和压曲变形部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2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3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4(A)是将第7实施方式的扭杆和压曲防止部件以该压曲变形部件热收缩之前的状态示出的侧视图,(B)是其XIV-XIV剖视图,(C)是以该压曲变形部件热收缩之后的状态示出的侧视图,(D)是其XIV′-XIV′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扭杆和压曲变形部件的侧视图,(B)是(A)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7是示出第10实施方式的与图10同样的图。
图18(A)是示出第11实施方式的扭杆和压曲变形部件的侧视图,(B)是(A)的XVIII-XVIII剖视图。
图19(A)是示出第12实施方式的扭杆和压曲变形部件的侧视图,(B)是(A)的XIX-XIX剖视图。
图20是示出实现将连结轴部压入到连结孔部的作业的容易化的构造的第1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实现将连结轴部压入到连结孔部的作业的容易化的构造的第2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2是示出实现将连结轴部压入到连结孔部的作业的容易化的构造的第3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3是示出实现将连结轴部压入到连结孔部的作业的容易化的构造的第4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与图9同样的图。
图25是示出仅将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构造中的、输入轴、输出轴等一部分部件取出并将这些各部件彼此组装的中途阶段的剖视图。
图26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接续图25的阶段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各部件彼此的组装的、完成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8是示出以往已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1个例子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9是从以往已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壳体内仅将输入轴、输出轴、扭杆等一部分部件取出而示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身
2、2a:转向柱
3、3a转向轴
4:方向盘
5a、5b:万向接头
6:中间轴
7:转向齿轮单元
8:输入轴
9:横拉杆
10:电动马达
11、11a:壳体
12:输入轴
13、13a、13b:输出轴
14、14a、14b:扭杆
15、15a:阴止动部
16、16a:阳止动部
17、17a:连结孔部
18、18a、18b:中心孔
19、19a、19b、19c:连结孔部
20、20a:贯通孔
21、21a:销
22:力矩检测用衬套
23: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
24:蜗轮蜗杆式减速机
25:内柱
26:外柱
27:支承托架
28:下轴
29:上轴
30:盖体
31:主体
32:螺栓
33:球轴承
34:球轴承
35a、35b、35c、35d:连结轴部
36:弹簧轴部
37、37a~37j:压曲防止部件
38:筒状部
39:力矩检测用凹凸部
40:窗孔
41:线圈
42:蜗轮
43:引导轴部
44、44a:引导孔部
51:滑动衬套插入孔
52:滑动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另外,在图1~6中,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2a、转向轴3a、壳体11a、输出轴13a、扭杆14a、压曲防止部件37、力矩检测用衬套22、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3、电动马达10(参照图28)、以及蜗轮蜗杆式减速机24。
转向柱2a是将配置在前侧的圆筒状的内柱25、和配置在后侧的圆筒状的外柱26能够伸缩地组合而成的,由支承托架27支承于车身。内柱25及外柱26为钢制或铝合金等轻合金制。
转向轴3a是将配置在后侧的中空轴状的上轴29以能够传递力矩、且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变位的方式花键嵌合于配置在前侧的下轴28而成的,并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转向柱2a的内侧。下轴28及上轴29为钢制。另外,在从外柱26的后端开口突出的上轴29的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4(参照图28)。
壳体11a是将分别为铝合金等轻合金制或合成树脂制的、前侧的盖体30和后侧的主体31利用多根螺栓32相互结合而成的,并被结合固定在内柱25的前端部。下轴28的前端部插入在壳体11a的内侧。
输出轴13a由为磁性金属的钢制造为中空状,由1对球轴承33、34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11a内的下轴28的前侧。在从壳体11a的前端开口突出的、输出轴13a的前端部结合有万向接头5a(参照图28)。
扭杆14a为弹簧钢等钢制成,将轴向两端部作为1对连结轴部35a、35b,将两个连结轴部35a、35b彼此之间部分即轴向中间部作为弹簧轴部36。弹簧轴部36的外径尺寸在全长范围内比两个连结轴部35a、35b的外径尺寸小。另外,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大部分)为单纯的圆筒面,轴向两端部为分别在轴向越向着两个连结轴部35a、35b侧而越向外径尺寸变大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扭杆14a在配置在输出轴13a的内径侧的状态下,将前侧的连结轴部35a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第一轴即输出轴13a,将后侧的连结轴部35b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第二轴即输入轴的下轴28。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将前侧的连结轴部35a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3a,将前侧的连结轴部35a内嵌于在输出轴13a的中心孔18a的前端部设置的连结孔部19a。而且,在该状态下,在前侧的连结轴部35a与输出轴13a的前端部互相对齐的位置形成的、径向的贯通孔20a中压入有销21a。另外,为了将后侧的连结轴部35b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下轴28,将后侧的连结轴部35b压入于在下轴28的靠前端部分的内径侧设置的有底的连结孔部17a。由此,使在后侧的连结轴部35b的外周面设置的、实施了淬火等硬化处理的阳锯齿,机械地咬入到未实施硬化处理的连结孔部17a的圆筒状的内周面。
另外,压曲防止部件37是圆筒状(缺口圆筒状)的部件,由上述的各种金属、合成树脂、橡胶等制成,在圆周方向1个部位具有与其中心轴平行的缝隙(不连续部)。压曲防止部件37在被外嵌支承于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的状态下,使其外周面与输出轴13a的圆筒状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压曲防止部件37的轴向尺寸与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间部(除了轴向两端部的大部分,外周面为单纯的圆筒面的部分)的轴向尺寸大致相等。压曲防止部件37的内周面整体地与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间部的外周面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压曲防止部件37松弛地外嵌于弹簧轴部36,在互相对置的两部件(部位)37、36的周面彼此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
在下轴28的前端部设有圆筒状的筒状部38。在筒状部38的内周面设有第二止动部,第二止动部是在圆周方向上为凹凸形状(齿轮状)的阴止动部15a。阴止动部15a是通过在筒状部38的内周面在圆周方向上交替且等间距地配置有分别在轴向较长的多个阴侧齿部和多个阴侧槽部而成的。
另一方面,在输出轴13a的后端部外周面设有第一止动部,所述第一止动部是在圆周方向上为凹凸形状(齿轮状)的阳止动部16a。阳止动部16a是通过在输出轴13a的后端部外周面在圆周方向交替且等间距地配置分别在轴向较长的多个阳侧齿部和多个阳侧槽部而成的。各阳侧齿部(各阳侧槽部)的个数与各阴侧槽部(各阴侧齿部)的个数互相相等。
上述这样的阴止动部15a与阳止动部16a能在预定角度范围(以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不扭曲的中立状态为基准,例如±5度的范围)内相对旋转(松缓的花键卡合那样)地凹凸卡合。即,通过各阴侧齿部(各阳侧齿部)分别在圆周方向两侧介在有间隙的状态下松弛地卡合在各阳侧槽部(各阴侧槽部),从而下轴28与输出轴13a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由此,防止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的过大的扭曲。
另外,在输出轴13a的外周面中的、在轴向上与阳止动部16a的前侧相邻的部分即靠后端部分,设置有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该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的外切圆的直径比阳止动部16a大,其在圆周方向上为凹凸形状(齿轮状)。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是通过在输出轴13a的外周面的靠后端部分在圆周方向以等间隔设置分别在轴向较长的多个检测用槽部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检测用槽部的个数与构成阳止动部16a的各阳侧槽部的个数互相相等。与此同时,各检测用槽部与各阳侧槽部在轴向连续地设置。
力矩检测用衬套22由铝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非磁性金属制成为圆筒状,同心地配置在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的外径侧。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基端部即后端部被外嵌固定在筒状部38。在力矩检测用衬套22中的、配置在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的外径侧的部分即前端部至中间部,在轴向有多列且在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近似矩形的窗孔40、40。两列窗孔40、40的周向相位互相错开半个间距。
另外,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3被构成为圆筒状,在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及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外径侧同心地配置。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3内嵌固定于壳体11a,包括1对线圈41、41。两线圈41、41与力矩检测用衬套22中的设置有两列窗孔40、40的部分在径向重叠地配置。
另外,蜗轮蜗杆式减速机24是将蜗轮42、和未图示的蜗杆组合而成的。蜗轮42被外嵌固定于输出轴13a中的、球轴承33、34彼此之间的部分即轴向大致中央部。另外,未图示的蜗杆在与蜗轮42啮合的状态下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壳体11a内。
另外,电动马达10(参照图28)被支承固定于壳体11a。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能传递力矩地与未图示的蜗杆的基端部结合。
在将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中的、下轴28、输出轴13a、扭杆14a、压曲防止部件37组装的情况下,首先,如图3所示,在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外嵌支承压曲防止部件37。此处,本实施方式的压曲防止部件37能够将存在于圆周方向1处的缝隙的宽度弹性地(或者塑性地)扩大缩小,基于此,能够将内径尺寸弹性地(或者塑性地)扩大缩小。因此,在将压曲防止部件37的内径尺寸扩大的状态下,将扭杆14a从轴向插通到压曲防止部件37的内径侧;或者在如上所述将缝隙的宽度扩大的状态下,穿过该间断之间部分,将弹簧轴部36从径向插入到压曲防止部件37的内径侧后,缩小缝隙的宽度,从而能够设置成在弹簧轴部36外嵌支承有压曲防止部件37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4的上半部所示,将扭杆14a和压曲防止部件37通过输出轴13a的中心孔18a的后端开口,插入到输出轴13a的内径侧。然后,在将扭杆14a的前侧的连结轴部35a内嵌在输出轴13a的连结孔部19a的状态下,在形成于连结轴部35a与输出轴13a的互相对齐的部分的径向的贯通孔20a中压入销21a。由此,将连结轴部35a以能传递力矩且阻止轴向的相对变位变位的状态连结于输出轴13a。此外,贯通孔20a中的、与连结轴部35a对应的部分、以及与输出轴13a对应的部分可以在将连结轴部35a内嵌在连结孔部19a的状态下,通过钻孔加工来同时形成,或者也可以在进行组装作业前分别形成。另外,如图4的下半部所示,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外嵌固定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基端部。
接下来,如图4→图5的顺序所示,使在输出轴13a的后端部外周面设置的阳止动部16a的后端部、与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的内周面设置的阴止动部15a的前端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扭杆14a的后侧的连结轴部35b的后端缘部分卡合在下轴28的连结孔部17a的开口部。此外,为了能够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之前,使阳止动部16a的后端部与阴止动部15a的前端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图4~5所示的状态下,使从连结孔部17a的开口部到阴止动部15a的前端缘的轴向尺寸A1比从阳止动部16a的后端缘到连结轴部35b的后端缘部分的轴向尺寸(连结轴部35b的、从输出轴13a的中心孔18a的后端开口部起的突出量)B1稍大(A1>B1)
然后,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使阳止动部16a和阴止动部15a彼此的卡合状态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的中立状态,从而使下轴28与输出轴13a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然后,在该状态下,如图5→图6的顺序所示,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由此,连结轴部35b能传递力矩地连结到下轴2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时,能够利用销21a来充分对施加于扭杆14a的轴向反作用力进行支承。
此外,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以适当的顺序将其余的各构成部件组装于图3~6所示的各构成部件即可,具体的组装顺序没有特别限定。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从而对转向轴3a付与作为转向力的力矩时,扭杆14a以与该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相应的量(在预定角度范围)弹性地扭曲。与此同时,力矩检测用凹凸部39与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在构成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3的线圈41、41中产生阻抗变化。因此,基于该阻抗变化,能够检测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电动马达10产生与该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相应的辅助动力。该辅助动力在由蜗轮蜗杆式减速机24放大之后,被付与给输出轴13a。其结果是,减轻驾驶员为了操作方向盘1而需要的力。
另一方面,当从方向盘1向转向轴3a输入较大的力矩从而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的扭曲量达到预定角度范围的一侧或另一侧的上限值时,阴止动部15a与阳止动部16a在圆周方向啮合。而且,基于该啮合,从下轴28向输出轴13a直接地传递力矩的一部分。即,即使在从方向盘1向转向轴3a输入了较大的力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弹簧轴部36产生过大的扭曲。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的情况下,如图5→图6的顺序所示,在将扭杆14a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35a、35b之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下轴28、输出轴13a)连结的一侧的连结轴部35b压入到对象侧轴(下轴28)的连结孔部17a时,能够防止扭杆14a的弹簧轴部36压曲。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时,对弹簧轴部36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但是,即使弹簧轴部36因该较大的轴向压缩力而欲压曲变形,也通过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经由压曲防止部件37与输出轴13a的内周面正在接触或者进行接触,从而防止该压曲变形。
另外,弹簧轴部36的压曲变形是弹簧轴部36弯曲为弓形的形态的变形。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包含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轴向中央部(在弹簧轴部36压曲变形时,径向的变位量最大的部分)的部分,外嵌支承有压曲防止部件37。因此,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时,能够利用压曲防止部件37来充分抑制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央部的径向变位。因此,能够高效地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变形,因此,以减轻从转向轮向方向盘传递的振动、提高转向力矩的检测灵敏度为目的,容易实现扭杆14a的低刚性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时,如图5所示,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之前,能够使阳止动部16a、阴止动部15a的轴向端部彼此卡合,因此,容易将下轴28与输出轴13a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实现正规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情况下,为了在压曲防止部件37中的、在圆周方向上与缝隙对应的部分也能够充分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优选的是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有压曲防止部件37的状态下,压曲防止部件37的缝隙的宽度尽可能小。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2~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此外,在图7~9中,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用于将扭杆14b的前侧的连结轴部35c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3b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将连结轴部35c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3b,将连结轴部35c压入于在输出轴13b的中心孔18b的前端部设置的连结孔部19b。由此,使在连结轴部35c的外周面设置的、被实施了淬火等硬化处理的阳锯齿机械性地咬入到未实施硬化处理的连结孔部19b的圆筒状的内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在将下轴28、输出轴13b、扭杆14b、以及压曲防止部件37组装的情况下,首先,如图7的下半部所示,在扭杆14b的弹簧轴部36外嵌支承压曲防止部件37。该作业能够容易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的方法进行。与此同时,将扭杆14b的后侧的连结轴部35b压入到下轴28的有底的连结孔部17a,并且抵碰在连结孔部17a的进深端部。由此,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的形态下,将连结轴部35b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下轴28。另外,将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基端部外嵌固定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
接下来,如图7→图8的顺序所示,将扭杆14b插入到输出轴13b的内径侧,使扭杆14b的前侧的连结轴部35c的前端缘部分卡合到输出轴13b的连结孔部19b的后端开口部。与此同时,使在输出轴13b的后端部外周面设置的阳止动部16a的后端部、与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的内周面设置的阴止动部15a的前端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此外,为了能够这样在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之前,使阳止动部16a的后端部与阴止动部15a的前端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图7~8所示的状态下,使从连结孔部19b的后端开口部到阳止动部16a的后端缘的轴向尺寸A2比从阴止动部15a的前端缘到连结轴部35c的前端缘部分的轴向尺寸B2稍大(A2>B2)。
然后,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通过使阳止动部16a、阴止动部15a彼此的卡合状态成为圆周方向上的中立状态,从而将下轴28与输出轴13b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对准在下轴28与输出轴13b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然后,在该状态下,如图8→图9的顺序所示,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由此,将连结轴部35c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3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时,能够利用输出轴13b的连结孔部17a的进深端部来充分地对施加于扭杆14b的轴向反作用力进行支承。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的情况下,如图8→图9的顺序所示,在将扭杆14b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35c、35b之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下轴28、输出轴13b)连结的一侧的连结轴部35c压入到对象侧轴(输出轴13b)的连结孔部19b时,能够防止扭杆14b的弹簧轴部36压曲。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时,对弹簧轴部36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但是,即使弹簧轴部36因该较大的轴向压缩力而欲压曲变形,也通过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经由压曲防止部件37与输出轴13a的内周面正在接触或者进行接触,从而防止该压曲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时,如图8所示,能够在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之前,使阳止动部16a、阴止动部15a的轴向端部彼此卡合,因此,容易将下轴28与输出轴13b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实现正规的组装状态。
此外,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前侧的连结轴部35c压入于输出轴13b的连结孔部19b后,通过焊接来将连结轴部35c和输出轴13b结合固定。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的压曲防止部件37a的轴向尺寸比上述的第1~2实施方式的情况短(为1/3左右的长度)。而且,压曲防止部件37a在外嵌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轴向中央部分的状态下,被用粘接剂固定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由此,在组装时,防止压曲防止部件37a相对于弹簧轴部36在轴向变位。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扭杆14a(或者14b)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35a(或者35c)、35b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连结的连结轴部压入到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能够利用压曲防止部件37a充分抑制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央部的径向变位。因此,能够高效地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变形。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4实施方式]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的压曲防止部件37b的轴向尺寸比弹簧轴部36的轴向尺寸的1/2大(少许)。由此,在压曲防止部件37b在弹簧轴部36的外径侧变位到无论怎样的轴向位置的情况下,压曲防止部件37b的轴向一部分都始终位于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径侧。
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扭杆14a(或者14b)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35a(或者35c)、35b中的、在后与对象侧轴连结的连结轴部压入到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能够利用压曲防止部件37b充分抑制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央部的径向变位。因此,能够高效地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变形。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5实施方式]
图12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在轴向并列地外嵌支承有轴向尺寸较短的多个(图示的例子中为4个)压曲防止部件37c、37c。
另外,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情况下,压曲防止部件37c、37c的个数没有限制。另外,各压曲防止部件37c、37c的轴向尺寸可以互不相同。另外,各压曲防止部件37c、37c可以相对于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能够在轴向相对变位,或者也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固定。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即使仅将1个上述这样的轴方向尺寸较短的压曲防止部件37c能进行轴向的相对变位地外嵌支承于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也能某种程度上得到本发明所意图的效果(防止弹簧轴部的压曲的效果)。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6实施方式]
图13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在外嵌支承于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压曲防止部件37d上设置的缝隙相对于压曲防止部件37d的中心轴倾斜(成为螺旋状)。由此,使压曲防止部件37d的构成为将带状坯料呈螺旋状卷绕并做成为管状的盘旋形管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压曲防止部件37d是基于缝隙的存在而能将内径尺寸扩大缩小的构造,并且压曲防止部件37d具有在整周闭合的形状,因此无论在圆周方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充分防止弹簧轴部36的压曲。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对压曲防止部件采用盘旋形管的构成的情况下,对于该压曲防止部件,能够采用上述图10~12所示的配置构成。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7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在全周没有缝隙的圆筒状的热收缩管构成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的压曲防止部件37e。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压曲防止部件37e时,首先,如图14(A)和(B)所示,准备其内径尺寸大于扭杆14a(或者14b)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35a(或者35c)、35b的外径尺寸的、热收缩前的圆筒状的压曲防止部件37e,并且在压曲防止部件37e的内径侧插通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然后,在该状态下,将压曲防止部件37e加热并使其收缩,如图14(C)和(D)所示,使压曲防止部件37e的内周面与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紧贴,从而设置成将压曲防止部件37e外嵌支承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状态。另外,作为热收缩管即本实施方式的压曲防止部件37e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氟系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等为主原料的材料。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热收缩管来构成压曲防止部件的情况下,关于该压曲防止部件,能够采用上述图10~12所示的配置构成。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8实施方式]
图15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的压曲防止部件37f为在全周没有缝隙的圆筒状的合成树脂制部件。特别是,在本例的情况下,通过在弹簧轴部36的外径侧将压曲防止部件37f注射成形,从而设置为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37f的状态。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9实施方式]
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在轴向中央部分配置有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的压曲防止部件37g。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8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10实施方式]
图17示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在靠近轴向中央的2个部位配置有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的压曲防止部件37h、37h。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8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11实施方式]
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等间隔的4个部位分别结合固定有轴向较长的带状的压曲防止部件37i、37i。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压曲防止部件37i、37i的成形和相对于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的结合固定是通过在弹簧轴部36的外径侧将各压曲防止部件37i、37i注射成形而同时进行的。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作为压曲防止部件采用全周相连的圆筒状的压曲防止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该压曲防止部件的轻量化。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即使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在弹簧轴部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的构成的情况下,对于各压曲防止部件,能够采用上述图16~17所示的配置构成。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12实施方式]
图19示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在扭杆14a(或者14b)的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的压曲防止部件37j为在全周没有缝隙的圆筒状的橡胶制部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压曲防止部件37j成形到弹簧轴部36的外径侧的同时,将压曲防止部件37j加硫粘接在弹簧轴部36的外周面。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将橡胶制的压曲防止部件加硫粘接在弹簧轴部的外周面的构成的情况下,对于该压曲防止部件,能够采用上述图16~18所示的配置构成。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1或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将扭杆的连结轴部压入到对象侧轴的连结孔部时,采用能够实现该压入的容易化的构造。图20~23示出能够实现这样的压入的容易化的构造的4个例子。
在其中的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与连结轴部35d的末端侧(图20的左侧)相邻的部分,设有与连结轴部35d同心且直径小于连结轴部35d的引导轴部43。引导轴部43的外周面除了末端部的倒角部外是圆筒状。而且,通过将引导轴部43没有过盈量地插入到连结孔部19c,从而将连结轴部35d相对于连结孔部19c进行定心,从而能够引导连结轴部35d相对于连结孔部19c的压入。
另外,关于图20所示的例子,引导轴部43的外周面能够使其整体为越向着图20的左侧而径尺寸越小的(尖端较细的)锥状。
另外,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与连结孔部19c的入口侧(图21的右侧)相邻的部分,设有与连结孔部19c同心且直径大于连结孔部19c的引导孔部44。引导孔部44的内周面除了与连结孔部19c的连续部外是圆筒状。而且,通过将连结轴部35d的末端部没有过盈量地插入到引导孔部44,从而将连结轴部35d相对于连结孔部19c进行定心,从而能够引导连结轴部35d相对于连结孔部19c的压入。
另外,图22所示的例子是如下的例子:使在与连结孔部19c的入口侧(图22的右侧)相邻的部分设置的引导孔部44a的内周面为越向着图22的左侧而径尺寸越小(在轴向上越向着从连结孔部19c离开的方向而径尺寸越大)的锥状。
另外,图23所示的例子是包括用图20说明的引导轴部43、和用图21说明的引导孔部44这两者的例子。
此外,关于图23所示的例子,也能够是,引导轴部43的外周面、和引导孔部44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使其整体为越向着图23的左侧而径尺寸越小的锥状。
此外,如图20~23所示的例子那样,如果具有引导轴部、引导孔部,那么在使它们与对象部位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容易进行使所述阳止动部16a和阴止动部15a彼此的卡合状态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的中立状态的作业。
[第13实施方式]
图24示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的不同点在于,在输出轴13b的中心孔18b的下轴28侧末端部设有滑动衬套插入孔51,在此插入(压入)滑动衬套52。通过将滑动衬套52设在输出轴13b的下轴28侧末端部,从而得到以下的效果。
即,在不将滑动衬套52设在输出轴13b的下轴28侧末端部的情况下,由于下轴28随着方向盘4的旋转而旋转,有可能产生下轴28的阴止动部15a相对于输出轴13b的阳止动部16a在径向振动的现象。其结果是,有可能给力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带来不利影响。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输出轴13b的下轴28侧末端部插入有滑动衬套52,并用滑动的衬套52来支承扭杆14b的连结轴部35b,从而能够消除下轴28的阴止动部15a相对于输出轴13b的阳止动部16a产生在径向振动的现象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不会有给力矩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第14实施方式]
参照图25~2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另外,在图25~27中,左侧为前侧,右侧为后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5~27所示,将下轴28、输出轴13b、以及扭杆14b组装的顺序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5所示,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外嵌固定有力矩检测用衬套22的基端部。接下来,使在输出轴13b的后端部外周面设置的阳止动部16a的后端部、与在下轴28的筒状部38的内周面设置的阴止动部15a的前端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在进行阳止动部16a与阴止动部15a卡合时,利用未图示的夹具分别固定下轴28和输出轴13b来进行。
然后,通过使阳止动部16a和阴止动部15a彼此的卡合状态成为在圆周方向上的中立状态,从而使下轴28与输出轴13b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
在该情况下,将从输出轴13b的后端部到连结孔部17a的开口部的距离如图27所示维持为,将扭杆14b压入于下轴28和输出轴13b时产生的、输出轴13b的后端部与连结孔部17a的开口部间的距离C相同的距离。
接下来,如图26所示,在将下轴28与输出轴13b一边卡合一边固定于夹具(未图示)的状态下,将在弹簧轴部的外周面配置有压曲防止部件37的扭杆14b从输出轴13b的前端侧插入到输出轴13b的中心孔18b,使扭杆14b的连结轴部35b卡合在下轴28的连结孔部17a的开口部。
然后,在该状态下,如图26→图27的顺序所示,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由此,将连结轴部35b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下轴28,将连结轴部35c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3b。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6→图27的顺序所示,在将扭杆14b的轴端部即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时,能够防止扭杆14b的弹簧轴部36压曲。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连结轴部35b压入到连结孔部17a时,在弹簧轴部36会施加较大的轴向压缩力。但是,即使弹簧轴部36因该较大的轴向压缩力而欲压曲变形,也通过设在弹簧轴部36的轴向中央部的压曲防止部件37的外周面与输出轴13b的内周面正在接触或者进行接触,从而防止该压曲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组装时,如图25所示,能够在将连结轴部35c压入到连结孔部19b之前,使阳止动部16a和阴止动部15a的轴向端部彼此卡合,因此,容易使下轴28与输出轴13b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实现正规的组装状态。
其他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
工业上的实用性
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作为在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合成树脂制的压曲防止部件的方法,有在该弹簧轴部的外径侧进行注射成形的方法,此外,例如也能够采用在该弹簧轴部的外周面附着合成树脂的粉末并熔化的方法、在该弹簧轴部的外周面施加熔化的合成树脂的方法。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合成树脂制的圆筒状的压曲防止部件的情况下,使该扭杆的轴向两端部即1对连结轴部中的任意一个连结轴部的外径尺寸比另一个连结轴部的外径尺寸小,将该一个连结轴部压入到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径侧,进一步使其在轴向通过该内径侧,从而能够设置为在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有压曲防止部件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如果在一个连结轴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锯齿、花键,那么在将该一个连结轴部压入到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径侧,进一步使其在轴向通过该内径侧时,锯齿、花键的峰部会咬入到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周面,抑制该压曲防止部件的弹性的扩径量,因此能够抑制该通过所需的力。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压曲防止部件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该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外两个周面中的在使用时与对象部件的周面滑动接触的部分,涂覆合成树脂等低摩擦材料。如果采用这样的构成,那么在使用时,弹簧轴部的弹簧常数难以变化。
另外,本发明能够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构造适当组合来实施。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组装方法的情况下,在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压曲防止部件时,可以采用在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了压曲防止部件后,将扭杆和压曲防止部件插入到第一轴的内径侧的方法;或者也可以采用在第一轴的内径侧插入了压曲防止部件后,在该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径侧插入扭杆的弹簧轴部的方法。在采用后一方法的情况下,通常,成为在压曲防止部件的内周面与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
另外,本发明例如也能够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构造那样,适用将第一轴作为被付与有来自方向盘的转向力的输入轴的构造。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将包含第一轴和第二轴和扭杆而构成的辅助机构适用于设置在转向齿轮单元部分的构造。
详细或者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修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不言自明的。
本申请基于2014年3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43293号、和2014年8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60032号,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Claims (12)

1.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中空状的第一轴;
第二轴,其与该第一轴同轴地配置;
扭杆,其具有设在轴向两端部的1对连结轴部、以及设在该1对连结轴部间的弹簧轴部,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轴,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二轴,
至少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连结孔部,所述连结孔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自身被连结的对象侧轴上,
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某一个轴被付与来自方向盘的转向力,
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
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一个所述连结轴部与所述第一轴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的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
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
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与所述第一轴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的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之后,在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
2.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
装置,包括:
中空状的第一轴;
第二轴,其与该第一轴同轴地配置;
扭杆,其具有设在轴向两端部的1对连结轴部、以及设在该1对连结轴部间的弹簧轴部,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轴,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二轴,
至少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连结孔部,所述连结孔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自身被连结的对象侧轴上,
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某一个轴被付与来自方向盘的转向力,
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
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
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下,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之后,在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
3.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包括:
中空状的第一轴;
第二轴,其与该第一轴同轴地配置;
扭杆,其具有设在轴向两端部的1对连结轴部、以及设在该1对连结轴部间的弹簧轴部,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一轴,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能传递力矩地连结于所述第二轴,
至少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连结孔部,所述连结孔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自身被连结的对象侧轴上,
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之中的某一个轴被付与来自方向盘的转向力,
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有压曲防止部件,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接近或者接触,
通过使在所述第一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一止动部、与在所述第二轴的轴向一部分设置的第二止动部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从而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在预定角度范围内,
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被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
具有如下的尺寸关系:在组装时,在进行两个所述连结轴部的压入之前,能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其中,在所述两个所述连结轴部的压入中,设置为将配置有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所述扭杆插入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且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所述压曲防止部件被外嵌支承或者结合固定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的包含轴向中央部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所述压曲防止部件是圆筒状部件,所述圆筒状部件在圆周方向的1个部位具有与其中心轴平行或者倾斜的缝隙。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所述压曲防止部件是圆筒状的热收缩管。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所述压曲防止部件是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径侧注射成形的合成树脂制部件。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所述压曲防止部件是在所述弹簧轴部的外周面加硫粘接的橡胶制部件。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具有中心孔,在该中心孔的所述第二轴侧末端部设有滑动衬套插入孔,在该插入孔中插入有滑动衬套。
10.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在能传递力矩地且阻止轴向相对变位的状态下连结于所述第一轴之后,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在此状态下,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
11.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扭杆的另一个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且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下,在所述扭杆的弹簧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轴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所述压曲防止部件,进一步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在此状态下,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12.一种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是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第一止动部和第二止动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以介在有圆周方向的间隙的状态卡合、并且使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彼此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对准在所述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位置的状态下,设置为将配置有所述压曲防止部件的所述扭杆插入于所述第一轴的内径侧、并将另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于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连结孔部并抵碰于所述连结孔部的进深端部的状态,并且,将一个所述连结轴部压入到设于所述第一轴的连结孔部。
CN201580003025.XA 2014-03-05 2015-01-09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ctive CN105829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3293 2014-03-05
JP2014-043293 2014-03-05
JP2014160032 2014-08-06
JP2014-160032 2014-08-06
PCT/JP2015/050530 WO2015133168A1 (ja) 2014-03-05 2015-01-09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190A CN105829190A (zh) 2016-08-03
CN105829190B true CN105829190B (zh) 2018-03-16

Family

ID=54054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025.XA Active CN105829190B (zh) 2014-03-05 2015-01-09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0227B2 (zh)
EP (1) EP3081459B1 (zh)
JP (1) JP6555250B2 (zh)
CN (1) CN105829190B (zh)
WO (1) WO2015133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117802A1 (de) 2014-12-03 2016-06-09 Trw Automotive Gmbh Servolenkung für Fahrzeuge
KR101869160B1 (ko) * 2016-10-10 2018-06-19 주식회사 만도 전동식 조향장치의 2중 토션바
DE102016220140A1 (de) * 2016-10-14 2018-04-19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Lenksäule
US20180118259A1 (en) * 2016-10-31 2018-05-0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Torsion bar for a steering system assembly
DE102017222999B4 (de) * 2017-12-18 2021-10-21 Robert Bosch Gmbh Sensoreinrichtung für ein Lenksystem eines Fahrzeugs
US10906578B2 (en) * 2017-12-29 2021-02-0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Power actuator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ies
US10882549B2 (en) * 2018-01-15 2021-01-05 Nsk, Ltd. Gear housing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9817B2 (ja) * 1998-10-29 2002-07-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JP2003207029A (ja) * 2002-01-11 2003-07-25 Koyo Seiko Co Ltd 減速歯車機構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3104065A1 (ja) 2002-06-06 2003-12-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5091204A (ja) * 2003-09-18 2005-04-07 Toyoda Mach Works Ltd 電気式動力舵取装置
WO2005123485A1 (ja) * 2004-06-17 2005-12-29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WO2006048392A1 (de) * 2004-11-03 2006-05-11 Zf Lenksysteme Gmbh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rehmomenten
DE102005053181A1 (de) * 2005-11-03 2007-05-10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orrichtung für ein Lenk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07302066A (ja) * 2006-05-09 2007-11-22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333678A (ja) * 2006-06-19 2007-12-27 Nsk Ltd トルクセンサ
JP5338180B2 (ja) * 2008-08-04 2013-11-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104707B2 (ja) 2008-10-10 2012-12-1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22096A (ja) * 2008-11-20 2010-06-03 Nsk Ltd トルク検出器
US8528686B2 (en) * 2008-12-12 2013-09-1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involving electromagnetic torsion bars
DE102011054983B4 (de) * 2011-11-02 2024-02-01 Robert Bosch Gmbh Sensorbaugruppe für eine elektrische hilfskraftlenkung
CN203450195U (zh) 2013-09-27 2014-02-26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转向管柱
US9557234B2 (en) * 2014-01-09 2017-01-31 Nsk Ltd. Torque sens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DE102014102807B3 (de) * 2014-03-04 2015-04-02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well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lenkung
CN105793139B (zh) * 2014-03-05 2018-11-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81459A4 (en) 2017-01-25
EP3081459B1 (en) 2019-02-27
JP6555250B2 (ja) 2019-08-07
JPWO2015133168A1 (ja) 2017-04-06
CN105829190A (zh) 2016-08-03
WO2015133168A1 (ja) 2015-09-11
US20160304111A1 (en) 2016-10-20
US10000227B2 (en) 2018-06-19
EP3081459A1 (en)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9190B (zh)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3707922B (zh) 尼龙树脂从动皮带轮
US20020108803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6104127A (zh) 配备有低弯度s形插件的输送流体的柔性管道和相关制造方法
CN105612412B (zh)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用力矩测量单元及其组装方法
CN106062396B (zh) 力矩传递单元
US10507865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US10005490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7719464B (zh) 转向装置
CN105050882B (zh) 齿条小齿轮式转向齿轮单元
US20120080257A1 (en) Rack driv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4943734A (zh) 转向装置和轴承部件
CN104487316B (zh)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
CN105793139A (zh)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DE102014108611A1 (de) Fahrradantriebsvorrichtung
CN107002821B (zh) 蜗杆减速器和电动助力装置
JP671697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168306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36958B2 (ja) トルクセンサ
KR101661559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DE202017002724U1 (de) Drehmomentsensor an einer Tretlagereinheit mit Elektromotorunterstützung für Fahrrad
JP671697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1127778A (ja) 伸縮軸の製造方法
Mann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System for an FSAE Competition Car
JP2002240724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