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2396B - 力矩传递单元 - Google Patents

力矩传递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2396B
CN106062396B CN201580011857.6A CN201580011857A CN106062396B CN 106062396 B CN106062396 B CN 106062396B CN 201580011857 A CN201580011857 A CN 201580011857A CN 106062396 B CN106062396 B CN 1060623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n
hole
diameter
base portion
internal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185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2396A (zh
Inventor
黑川祥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62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2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2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2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6Hooke's joints or other joints with an equivalent intermediate member to which each coupling part is pivotally or slidably connected
    • F16D3/38Hooke's joints or other joints with an equivalent intermediate member to which each coupling part is pivotally or slidably connected with a single intermediate member with trunnions or bearings arranged on two axes perpendicular to one another
    • F16D3/382Hooke's joints or other joints with an equivalent intermediate member to which each coupling part is pivotally or slidably connected with a single intermediate member with trunnions or bearings arranged on two axes perpendicular to one anothe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ther than the intermediate member
    • F16D3/387Fork construction; Mounting of fork on shaft; Adapting shaft for mounting of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20Connecting steering column to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5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 F16D1/0864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due to tangential loading of the hub, e.g. a split hub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94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other than axial keys, e.g. diametral pins, cotter pins and no other radial cl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2001/103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the torque is transmitted via spline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10Coupling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of two coaxial shafts during motion

Abstract

使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圆周方向1个部位设置的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W33比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D22小(W33<D22)。另外,使连结销(22)的一端部存在于能够从上述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的位置。由此,实现如下的构造:能够从万向接头的叉轭的外部利用目视确认是否装配有将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和扭杆的一端部连结的连结销,而且,能够可靠地限制连结销的轴向变位。

Description

力矩传递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力矩传递单元,该力矩传递单元被装配于电动式或液压式的助力转向装置而被使用,是将由连结销连结着相互的一端部彼此的力矩传递轴及扭杆、和万向接头用叉轭组合而成的。
背景技术
图19~20示出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且以往公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1个例子。在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在后端部固定有方向盘1的转向轴2被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圆筒状的转向柱3的内侧。转向时方向盘1的动作经由转向轴2、电动助推装置4、万向接头5a、中间轴6、另一万向接头5b,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7的输入轴8。而且,当输入轴8旋转时,配置在转向齿轮单元7的两侧的1对转向横拉杆9、9被推拉而将与方向盘1的操作量相应的转向角付与给左右1对转向轮。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根据汽车的行进方向确定,除了图2、6、11、16~18的各图的左侧为“前侧”,同样,右侧为“后侧”。
如图20所示,电动助推装置4包括:作为辅助动力源的电动马达10;支承电动马达10的金属制的壳体11;分别配置在壳体11的内部的作为力矩传递轴的输出轴12;扭杆13;力矩检测器14;及蜗轮蜗杆式减速机15。
壳体11是将前侧的盖体16和后侧的主体17利用多根螺栓18、18相互结合而成的,被结合固定在转向柱3的前端部。转向轴2的前端部插入在壳体11的内侧。
输出轴12由钢制造为中空状,由1对球轴承19、20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11内的转向轴2的前侧。在从壳体11的前端开口突出的、输出轴12的前端部,结合有万向接头5a(参照图19)。
扭杆13是弹簧钢等钢制,被插通在输出轴12的内径侧。在该状态下,扭杆13的后端部被压入到设置在转向轴2的内径侧的连结孔部21,从而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转向轴2。与此相对,扭杆13的前端部以内嵌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的状态通过连结销22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2。具体而言,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的径向相反侧的2个位置沿径向形成有外径侧贯通孔23、23,在扭杆13的前端部沿径向形成有内径侧贯通孔24,且外径侧贯通孔23、23与内径侧贯通孔24相互同心。而且,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侧以架设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彼此之间的状态压入有连结销22。
力矩检测器14包括:力矩检测用凹凸部25,其设置在输出轴12的外周面的靠后端的部分;力矩检测用套筒26,其以配置在力矩检测用凹凸部25的周围的状态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2的前端部;及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7,其以配置在力矩检测用套筒26的周围的状态被支承固定于壳体11。
另外,蜗轮蜗杆式减速机15是将蜗轮28和未图示的蜗杆组合而成的。蜗轮28被外嵌固定在输出轴12中的、两球轴承19、20彼此之间的部分、即轴向大致中央部。另外,蜗杆以与蜗轮28啮合的状态被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壳体11内。蜗杆的基端部能够传递力矩地结合于电动马达10的输出轴。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当从方向盘1对转向轴2付与作为转向力的力矩时,扭杆13仅以与该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相应的量弹性地扭曲。与此同时,力矩检测用凹凸部25与力矩检测用套筒26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关系变化,从而在构成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27的线圈中发生阻抗变化。因此,基于阻抗变化,能够检测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电动马达10产生与该力矩的方向及大小相应的辅助动力。该辅助动力在由蜗轮蜗杆式减速机15放大后,被付与给输出轴12。其结果是,减轻驾驶员为了操作方向盘1而需要的力。
在上述那样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1所示,在输出轴12的前端部,外嵌固定有构成万向接头5a的1对叉轭29、30之中的一个叉轭29的局部切口圆筒状的基部31。
但是,在进行上述的外嵌固定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的构造的情况那样,有的情况下连结销22的一个端部会到达形成在叉轭29的基部31的不连续部(狭缝)33的范围内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如果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是比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大的尺寸,则不能否定由于力矩传递单元的重复的使用而连结销22相对于输出轴12a在连结销22的轴向进行变位的可能性,具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图22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连结销22的两端部为分别隐藏在基部31的内径侧的状态。因此,例如在组装生产线上进行检查时,在将叉轭29结合固定到输出轴12的前端部之后的阶段,不能从叉轭29的外部通过目视确认(或者,用照相机拍摄并利用图像诊断进行确认)连结销22是否设置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侧。即,仅能在将叉轭29结合固定到输出轴12的前端部之前的阶段确认是否设置了连结销22,具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日本特开2013-715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限制将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和扭杆的一端部连结的连结销的轴向变位的力矩传递单元。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包括:
力矩传递轴,其被制造为中空状,在一端部的径向相反侧的2个位置具有相互同心且沿径向形成的外径侧贯通孔;
扭杆,其被插通在所述力矩传递轴的内径侧,并且,在一端部的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对齐的位置具有沿径向形成的内径侧贯通孔;
连结销,其以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彼此之间的状态插入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中;
叉轭,其包括在圆周方向1个部位具有不连续部的局部切口圆筒状的基部,该基部具有在夹着所述不连续部的位置形成的1对凸缘部、和在所述1对凸缘部的相互对齐的位置形成的1对安装孔;及
螺栓,在将所述叉轭的基部外嵌在所述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的状态下,使该螺栓插通或拧合所述安装孔,并通过使所述不连续部的宽度缩窄,从而将所述基部结合固定于所述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
此外,连结销向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的插入可以是嵌合面具有过盈量的压入,也可以是嵌合面不具有过盈量的单纯的插入。
另外,所谓螺栓向安装孔的插通或拧合,具体而言,可以将1对安装孔做成为通孔,并插通到该通孔,进一步对拧合在末端部的螺母进行紧固,或者,也可以将一个安装孔做成为通孔,并插通该通孔,并拧合到作为另一个安装孔的螺纹孔,进一步进行紧固。
特别是,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基于所述连结销的两端部、与所述叉轭或所述螺栓的一部分即变位限制部的卡合,通过限制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的轴向变位,从而维持所述连结销被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内径侧贯通孔之间的状态。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销的两端部之中的至少一个端部存在于能够从所述叉轭的外部目视(能够利用照相机拍摄)的位置。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对所述连结销的一端部的所述变位限制部为所述基部的内周面或所述螺栓的杆部,对所述连结销的另一端部的所述变位限制部为所述基部的内周面,
基于所述连结销的两端部与所述两变位限制部的卡合,限制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的轴向变位,从而维持所述连结销被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彼此之间的状态。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所述基部的不连续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连结销的直径尺寸小。
并且,在实施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销的一端部存在于能够从所述叉轭的外部通过所述不连续部目视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基于连结销的两端部与1对变位限制部的卡合,能够维持连结销被架设在至少一个外径侧贯通孔与内径侧贯通孔之间的状态。因此,尽管重复地使用,也能够维持利用上述连结销将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与扭杆的一端部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电动助推装置的输出轴的前端部与万向接头的叉轭的结合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输出轴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4是构成万向接头的一个叉轭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是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8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9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0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输出轴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4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5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与图1同样的图。
图16(A)~(C)是示出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的、力矩传递轴的前端部的3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7(A)~(C)是示出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的、力矩传递轴的前端部的其他3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18(A)~(D)是示出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采用的、使用了连结销的输出轴与扭杆的连结部的构造的4个例子的横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以往公知的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的1个例子的局部切断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XX-XX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关于现有构造的、电动助推装置的输出轴的前端部与万向接头的叉轭的结合部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关于现有构造的、电动助推装置的输出轴的前端部与万向接头的叉轭的其他结合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方向盘
2 转向轴
3 转向柱
4 电动助推装置
5a、5b 万向接头
6 中间轴
7 转向齿轮单元
8 输入轴
9 转向横拉杆
10 电动马达
11 壳体
12、12a 输出轴
13 扭杆
14 力矩检测器
15 蜗轮蜗杆式减速机
16 盖体
17 主体
18 螺栓
19 球轴承
20 球轴承
21 连结孔部
22 连结销
23 外径侧贯通孔
24 内径侧贯通孔
25 力矩检测用凹凸部
26 力矩检测用套筒
27 力矩检测用线圈单元
28 蜗轮
29、29a 叉轭
30 叉轭
31、31a 基部
32 腕部
33 不连续部(狭缝)
34a、34b 凸缘部
35 通孔
36 螺纹孔
37 外锯齿部
38 内锯齿部
39 螺栓
40 卡止槽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构成电动助推装置的、作为力矩传递轴的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与构成万向接头5a的一个叉轭29a的结合部。其他部分的构造及作用与图19~20所示的现有构造的情况同样,因此,尽可能省略或者简化重复的图示以及说明,以下,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及之前没有说明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的现有构造的情况同样,输出轴12a由钢制造为中空状,在其内径侧插通有弹簧钢等钢制的扭杆13。扭杆13以将其前端部内嵌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的状态,通过连结销22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于输出轴12a。具体而言,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的径向相反侧的2个位置沿径向形成有外径侧贯通孔23、23,并在扭杆13的前端部沿径向形成有内径侧贯通孔24,且该外径侧贯通孔23、23与该内径侧贯通孔24相互同心。而且,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侧,以将连结销22架设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彼此之间的状态压入有连结销22。
另外,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能够传递力矩地结合固定有构成万向接头5a的1对叉轭29a、30之中的一个叉轭29a。一个叉轭29a为金属制,包括基部31a、和从基部31a的轴向末端部延伸的1对腕部32、32。基部31a通过在圆周方向1个部位设置不连续部(狭缝)33而形成局部切口圆筒状,从而能够使内径扩大缩小。另外,基部31a在夹着不连续部33的位置形成有相互对置的1对凸缘部34a、34b。而且,在一个凸缘部34a,以相对于基部31a的中心轴扭曲的位置关系形成有一个安装孔即通孔35。另外,在另一个凸缘部34b,在与通孔35对齐的位置形成有另一个安装孔即螺纹孔36。
而且,通过在基部31a的内径侧插入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从而使形成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外周面的外锯齿部37与形成在基部31a的内周面的内锯齿部38卡合。另外,在该状态下,插通在通孔35中的螺栓39与螺纹孔36拧合,进一步紧固。由此,使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缩窄,使基部31a缩径,从而将基部31a结合固定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
另外,该状态下的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W33比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D22小(W33<D22)。另外,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外周面中的、外锯齿部37的轴向中间部,遍及整周地形成有卡止槽40,并使螺栓39的杆部卡合于卡止槽40。由此,实现了一个叉轭29a相对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的轴向的定位,并且,即使在螺栓39的紧固松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输出轴12a与一个叉轭29a在轴向上分离。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限制各部的尺寸、以及各部件彼此的轴向及圆周方向上的装配位置,使得在该状态下,连结销22在基部31a的轴向上存在于不连续部33的前端缘与螺栓39之间,且连结销22的一端部(图1的纸面近前侧端部、图2的右端部)在基部31a的圆周方向上存在于与不连续部33相同相位的位置。由此,能够从一个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到(能够利用照相机拍摄)连结销22的一端部。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力矩传递单元的情况下,连结销22的一端部存在于能够从一个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的位置。因此,例如在组装生产线上进行检查时,在输出轴12a的前端部外嵌固定了叉轭29a的基部31a之后的阶段,也能够基于从一个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利用目视来确认(或者,利用照相机拍摄并利用图像诊断来确认)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存在,从而确认是否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侧压入有连结销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侧压入有连结销22,所以在连结销22的外周面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内周面之间,作用有较大的摩擦力。因此,能够利用该较大的摩擦力充分地抑制连结销22相对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在轴向上变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重复的使用,即使在连结销22成为了相对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在轴向上变位的倾向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轴向变位限制在充分较小的范围。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W33比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D22小(W33<D22),因此,连结销22的一端部与基部31a的内周面在与不连续部33的圆周方向两侧的相邻的部分抵接或接近对置。另外,连结销22的另一端部(图1的纸面进深侧端部、图2的左端部)与基部31a的内周面中的、相对于不连续部33而言的径向相反侧部分抵接或接近对置。因此,即使在连结销22成为了相对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在轴向上变位的倾向的情况下,基于连结销22的两端部、与基部31a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与这两端部抵接或接近对置的部分)即变位限制部的卡合,也能够将连结销22相对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的轴向变位限制在充分较小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体而言,能够将连结销22的轴向变位限制在维持连结销22被架设在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彼此之间的状态的范围。因此,尽管重复地使用,也能够利用连结销22将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与扭杆13的前端部维持为能够传递力矩地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定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在基部31a的圆周方向上存在于与不连续部33相同相位的位置,但是,如果不需要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连结销22,则不需要使连结销22与不连续部33对齐到相同相位。
在此情况下,不需要使连结销22与不连续部33对齐到相同相位,因此,能够以短时间进行输出轴12a的前端部与扭杆13的前端部的连结工序。
连结销22与不连续部33的相位是随机的,即使有时连结销22与不连续部33的相位对齐,也由于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得比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小,所以能够抑制上述连结销22的轴向变位。
[第2实施方式]
利用图5~6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靠前端的部分,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一半部(图5的上半部)隐藏在另一个凸缘部34b的内径侧。而且,仅有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宽度方向另一半部(图5的下半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为了采用这样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使基部31a与输出轴12a及扭杆13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参照图2)不同。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3实施方式]
利用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靠前端的部分,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图7的上端部)至中间部隐藏在另一个凸缘部34b的内径侧。而且,仅有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径向另一端部(图7的下端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4实施方式]
利用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前端缘部分,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前端部(图8的左端部)至中间部隐藏在基部31a的前端部的内径侧。而且,仅有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后端部(图8的右端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为了采用这样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将输出轴12a的前端部的轴向尺寸略微向前方延长,并且,将连结销22的设置部位(外径侧贯通孔23的形成部位)略微向前方错开。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5实施方式]
利用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前端缘部分,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约3/4部分隐藏在基部31a的前端部及另一个凸缘部34b的内径侧。而且,仅有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约1/4部分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第2、及第4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6实施方式]
利用图10~12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前端部(图10的左端部)至中间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与此相对,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后端部(图10的右端部)隐藏在螺栓39的杆部的内径侧。为了采用这样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使连结销22相对于输出轴12a的前端部的设置部位(外径侧贯通孔23的形成部位)略微向后方错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螺栓39的杆部成为对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变位限制部。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7实施方式]
利用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后端部,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后端部(图13的右端部)至中间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与此相对,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前端部(图13的左端部)隐藏在螺栓39的杆部的内径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螺栓39的杆部也成为对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变位限制部。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及第6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8实施方式]
利用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后端部,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一部分的约2/3部分隐藏在螺栓39的杆部及另一个凸缘部34b的内径侧。而且,仅有作为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其余部分的约1/4部分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螺栓39的杆部成为对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变位限制部。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第2、及第7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此外,在螺栓39的杆部成为变位限制部的第6~第8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连结销22的一端部在基部31a的圆周方向上存在于与不连续部33相同相位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抑制连结销22相对于外径侧、内径侧各贯通孔23、24在轴向上变位。在此情况下,连结销22的直径尺寸D22与不连续部33的宽度尺寸W33的关系不限定为W33<D22
[第9实施方式]
利用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目视的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位置及范围也与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叉轭29a的基部31a的不连续部33的后端缘部分,连结销22的一端部的前半部(图15的左半部)的宽度方向一半部(图15的上半部)隐藏在另一个凸缘部34b的内径侧。另外,连结销22的前半部的宽度方向另一半部(图15的下半部)能够从叉轭29a的外部通过不连续部33目视。并且,连结销22的后半部(图15的右半部)位于比基部31a靠后方的位置并露出到外部,能够目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销22的另一端部的后半部也位于比基部31a靠后方的位置并露出外部,能够目视。
其他的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除了能够设置在转向轴的前端部与中间轴的后端部之间,例如还能够设置在中间轴的前端部与构成转向齿轮单元的小齿轮之间。
另外,装配有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而使用的助力转向装置不限于电动式,也可以是液压式。另外,在此情况下,转向装置内的付与辅助动力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
即,本发明的力矩传递单元能够装配到以往已知的各种构造的电动式或液压式的助力转向装置中的、适当的位置来使用。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形成在力矩传递轴S的一端部的外径侧贯通孔23的开口部的位置可以如图16(A)~图16(C)、图12所示,是力矩传递轴S(输出轴12a)的外锯齿部37(与在叉轭的基部的内周面设置的内锯齿部卡合的部位)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如图17(A)~图17(C)所示,是从力矩传递轴S的外锯齿部37错开的部分(不与内锯齿部卡合的部位)。
在前者{图16(A)~图16(C)及图12}的情况下,能够从外径侧贯通孔23的开口部看到的连结销22的端面、与外锯齿部37的表面的光的反射方向大不相同,因此,具有容易利用目视来确认连结销22的端面(容易用照相机拍摄并利用图像诊断来确认)这种优点。为了使该情况下的确认的容易性更显著,优选预先实施使连结销22的端面成为平滑面的加工(例如镜面精加工)。
此外,如图17(B)所示,在使外径侧贯通孔23的端部在卡止槽40的底面开口的构造中,如果以避开螺栓的方式从斜向观察,则有的情况下也能够从该开口目视连结销22的端面。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力矩传递轴S的一端部外周面的截面形状如果是基于与叉轭的基部的内周面的卡合而能够传递力矩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图18(A)~图18(D)所示那样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使连结销的两端部存在于能够从叉轭的外部通过叉轭的基部的不连续部目视的位置。即,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如下的构成:在使叉轭的基部的不连续部与连结销的两端部在圆周方向上的相互的相位错开的状态下,使连结销的两端部的一部分从基部的基端缘露出到外部(使其位于比基部的基端缘靠力矩传递轴的另一端侧的位置)。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连结销的两端部中的、露出到外部的部分能够从叉轭的外部目视。在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基部的不连续部的宽度尺寸可以比连结销的直径尺寸小,或者,也可以为该直径尺寸以上。
本申请基于2014年3月1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52423号、及2014年6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24442号,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Claims (3)

1.一种力矩传递单元,包括:
力矩传递轴,其被制造为中空状,在一端部的径向相反侧的2个位置具有相互同心且沿径向形成的外径侧贯通孔;
扭杆,其被插通在所述力矩传递轴的内径侧,并且,在一端部的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对齐的位置具有沿径向形成的内径侧贯通孔;
连结销,其以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彼此之间的状态,插入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中;
叉轭,其包括在圆周方向1个部位具有不连续部的局部切口圆筒状的基部,该基部具有在夹着所述不连续部的位置形成的1对凸缘部、和在所述1对凸缘部的相互对齐的位置形成的1对安装孔;及
螺栓,在将所述叉轭的基部外嵌在所述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的状态下,使所述螺栓插通或拧合于所述安装孔,通过使所述不连续部的宽度缩窄,从而将所述基部结合固定在所述力矩传递轴的一端部,
所述力矩传递单元的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连结销的两端部、与所述叉轭或所述螺栓的一部分即变位限制部的卡合,限制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的轴向变位,从而维持所述连结销被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的至少一者与所述内径侧贯通孔之间的状态,
所述基部的不连续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连结销的直径尺寸小,
所述连结销的一端部存在于能够从所述叉轭的外部通过所述不连续部目视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单元,
所述连结销的至少一个所述端部存在于能够从所述叉轭的外部目视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矩传递单元,
对所述连结销的一端部的所述变位限制部为所述基部的内周面或所述螺栓的杆部,对所述连结销的另一端部的所述变位限制部为所述基部的内周面,
基于所述连结销的两端部与所述两变位限制部的卡合,限制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的轴向变位,从而维持所述连结销被架设在所述外径侧贯通孔、及所述内径侧贯通孔彼此之间的状态。
CN201580011857.6A 2014-03-14 2015-01-09 力矩传递单元 Active CN106062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2423 2014-03-14
JP2014-052423 2014-03-14
JP2014124442 2014-06-17
JP2014-124442 2014-06-17
PCT/JP2015/050534 WO2015136951A1 (ja) 2014-03-14 2015-01-09 トルク伝達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2396A CN106062396A (zh) 2016-10-26
CN106062396B true CN106062396B (zh) 2018-10-26

Family

ID=54071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1857.6A Active CN106062396B (zh) 2014-03-14 2015-01-09 力矩传递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8125B2 (zh)
EP (1) EP3101294B1 (zh)
JP (1) JP6304368B2 (zh)
CN (1) CN106062396B (zh)
WO (1) WO20151369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3745B1 (ko) * 2017-05-29 2019-04-29 주식회사 한도 요크 제조방법
WO2019049882A1 (ja) * 2017-09-07 2019-03-1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トルク伝達軸
CN109838468A (zh) * 2017-11-29 2019-06-04 益阳天华两栖车艇有限公司 一种连轴器总成
CN108082266B (zh) * 2017-12-18 2019-09-06 江苏祥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汽车方向盘转向结构
CN113167330B (zh) * 2018-11-22 2023-12-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矩传递轴
CN112498465A (zh) * 2019-09-16 2021-03-16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能提高转向机中间轴预紧性能的节叉组件
US11305808B2 (en) * 2020-06-22 2022-04-1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shaft clamp yoke with bolt blocking component
CN112963520B (zh) * 2021-03-16 2024-03-01 安徽美孚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连接式转轴及齿轮传动组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91037A1 (fr) * 2005-09-21 2007-03-23 Renault Sas Systeme d'assembl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et d'un arbre de pignon de cremaillere.
CN101522503A (zh) * 2006-08-02 2009-09-02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转向系统的联动器件
CN102112363A (zh) * 2008-08-01 2011-06-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29042C2 (de) 1991-08-31 1995-06-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Sicherungsvorrichtung zur lagegenauen Verbindung einer Klemmhülse mit einer Getriebewelle
US5312199A (en) * 1992-11-06 1994-05-17 Smith Jr Joseph E Self-aligning joint for linkages
US7445242B2 (en) * 2004-03-30 2008-11-0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JP2009085284A (ja) 2007-09-28 2009-04-23 Aisin Ai Co Ltd ピン連結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変速機の操作装置
JP5093284B2 (ja) 2010-04-01 2012-12-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
JP2012096681A (ja) * 2010-11-02 2012-05-24 Jtekt Corp シャフトと自在継手のヨークの結合構造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14391B2 (ja) 2011-09-28 2014-10-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アシスト装置
JP6096487B2 (ja) * 2012-11-29 2017-03-15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軸の連結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91037A1 (fr) * 2005-09-21 2007-03-23 Renault Sas Systeme d'assembl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et d'un arbre de pignon de cremaillere.
CN101522503A (zh) * 2006-08-02 2009-09-02 雷诺股份公司 用于转向系统的联动器件
CN102112363A (zh) * 2008-08-01 2011-06-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2396A (zh) 2016-10-26
EP3101294A4 (en) 2017-05-24
WO2015136951A1 (ja) 2015-09-17
JP6304368B2 (ja) 2018-04-04
US10288125B2 (en) 2019-05-14
EP3101294B1 (en) 2019-05-01
JPWO2015136951A1 (ja) 2017-04-06
US20160369849A1 (en) 2016-12-22
EP3101294A1 (en)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2396B (zh) 力矩传递单元
JP6052409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387879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8349527B (zh) 电动式助力转向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US10099718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12096681A (ja) シャフトと自在継手のヨークの結合構造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64823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168306A5 (zh)
JP6149708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05114B2 (ja) 減速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6867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26192A (ja) 回転要素と回転軸との結合構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434148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215734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1063577A5 (zh)
JP2010036679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70010128A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JP2013249884A (ja) スプライン伸縮軸
JP2016070378A (ja) 十字軸式自在継手用ヨークと回転軸との結合部
JP2016179705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ラック軸
JP2005289083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111476A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6335202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