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9464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19464B CN107719464B CN201710665771.6A CN201710665771A CN107719464B CN 107719464 B CN107719464 B CN 107719464B CN 201710665771 A CN201710665771 A CN 201710665771A CN 107719464 B CN107719464 B CN 1077194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en pulley
- axial direction
- lock nut
- locking claw
- external tee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62D5/0424—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the axes of motor and final driven element of steering gear, e.g. rack, being parall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 F16H35/18—Turning devices for rotatable members, e.g. shaf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9/00—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 F16B39/02—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after screwing down
- F16B39/025—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after screwing down by plastic deformation of a part of one of the threaded elements into a notch or cavity of the other threaded el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81—Parallel arrangement of drive motor to screw axi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96—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using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在从动带轮与滚动体螺母的固定机构中,可抑制从动带轮的外齿的变形、或者抑制包围从动带轮的壳体的尺寸。转向装置(S1)具备:转向轴(21);滚珠丝杠机构(33),其具备滚动体螺纹部(21b)、滚动体螺母(33a)、以及滚动体(38);马达(M);带式传递机构(35),其具备驱动带轮(35a)、从动带轮(35c)、以及有齿带(35b);以及固定机构(40)。固定机构(40)具备内螺纹(41)、切口部(43)、以及锁定螺母(42)。切口部(43)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锁定螺母(42)具备锁定螺母主体(42a)、卡定爪(42b)、以及剩余部分(42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24357号公报中,记载有将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通过滚珠丝杠机构转换为轴向推力,对齿条轴的动作进行辅助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电动马达的马达轴与齿条轴平行地配置于错开的位置。而且,传递电动马达的旋转驱动力的从动带轮、与滚珠丝杠机构的滚动体螺母固定为一体。
这里,作为固定机构的一个例子,存在如下固定机构:将形成于滚动体螺母的外周面的外螺纹旋入形成于从动带轮的内周面的内螺纹,其后,在各螺纹的端部进行凿紧。通过凿紧,使旋装的各螺纹变形而不能相对旋转。
在日本专利第4311122号公报中,记载有电动马达所具备的马达轴与齿条轴配置于同轴的方式的转向装置。在该转向装置中,马达轴与锁定螺母固定为一体。在该固定机构中,首先,将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的锁定螺母旋入在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中空状的马达轴,锁定螺母端面将滚珠螺母向轴向按压进行固定。其后,将形成于锁定螺母的端部的薄壁部朝向形成于马达轴的一端部的切口弯折,且使弯折部配装于切口。这样,锁定螺母与马达轴不能相对旋转。
在日本特开2014-24357号公报所记载的转向装置中,在凿紧的固定机构,在凿紧时,存在形成于位于凿紧部的附近的从动带轮的外周的外齿变形的担忧。由此,存在在遍及从动带轮与固定于马达轴的驱动带轮之间架设的有齿带动作时产生异响、或者产生爬齿、传递扭矩降低的担忧。
假设,即使在日本特开2014-24357号公报所示的方式的转向装置应用日本专利第4311122号公报的上述固定机构的情况下,也需要充分地注意从动带轮的外齿的变形。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4-24357号公报所示的方式的转向装置应用本专利第4311122号公报的上述固定机构的情况下,与凿紧相比,存在从动带轮与滚动体螺母的固定机构的部分在轴线方向上大型化的担忧。这样,包围从动带轮的壳体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在从动带轮与滚动体螺母的固定机构中,能够解决从动带轮的外齿的变形以及包围从动带轮的壳体的大型化的至少一方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并沿上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转向;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在上述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的滚动体螺纹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一螺纹槽对应的第二螺纹槽的滚动体螺母、以及收容于上述第一螺纹槽与上述第二螺纹槽之间的多个滚动体;马达,其固定于上述壳体,具备与上述转向轴错开的输出轴;带式传递机构,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上述输出轴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的驱动带轮、设置于上述滚动体螺母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的从动带轮、以及用内齿与上述第一外齿及上述第二外齿啮合且在上述驱动带轮及上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以及固定机构,其限制上述滚动体螺母与上述从动带轮的相对旋转。
上述固定机构具备:内螺纹,其形成于上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切口部,其在上述从动带轮形成于比上述内螺纹靠上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在上述从动带轮的至少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锁定螺母,其具备锁定螺母主体以及卡定爪,所述锁定螺母主体具有与上述内螺纹结合的外螺纹,所述卡定爪被配置于上述切口部内且相对于上述从动带轮在周向上被卡定。上述切口部形成于脱离上述第二外齿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而且,上述锁定螺母具备:上述锁定螺母主体;上述卡定爪,其是从上述锁定螺母主体沿上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上述锁定螺母主体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的一部分,所述卡定爪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相对于上述切口部在周向上被卡定;以及上述薄壁筒部的剩余部分。
这样,从动带轮的切口部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因此,在卡定爪与从动带轮的切口部的周边部分在周向上互相按压限制相对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卡定爪的按压力使得第二外齿变形的担忧较小。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并沿上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转向;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在上述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的滚动体螺纹部、与上述第一螺纹槽对应的第二螺纹槽形成于内周面的滚动体螺母、以及收容于上述第一螺纹槽与上述第二螺纹槽之间的多个滚动体;马达,其固定于上述壳体,具备与上述转向轴错开的输出轴;带式传递机构,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上述输出轴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的驱动带轮、设置于上述滚动体螺母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的从动带轮、以及用内齿与上述第一外齿及上述第二外齿啮合且在上述驱动带轮及上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以及固定机构,其限制上述滚动体螺母与上述从动带轮的相对旋转。
上述从动带轮具备上述第二外齿、以及与上述第二外齿相比形成于上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限制上述有齿带的向上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上述固定机构具备:内螺纹,其形成于上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切口部,其在上述从动带轮形成于比上述内螺纹靠上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在上述从动带轮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锁定螺母,其具备锁定螺母主体以及卡定爪,所述锁定螺母主体具有与所述内螺纹螺纹结合的外螺纹,所述卡定爪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且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在周向上被卡定。
上述切口部在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上述凸缘部的径向内侧,或者在上述第二外齿以及上述凸缘部的上述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上述第二外齿以及上述凸缘部的径向内侧。而且,上述锁定螺母具备:上述锁定螺母主体;上述卡定爪,其是从上述锁定螺母主体沿上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上述锁定螺母主体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的一部分,所述卡定爪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并配置于上述切口部内;以及上述薄壁筒部的剩余部分。
这样,从动带轮的切口部在凸缘部、或者第二外齿以及凸缘部的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凸缘部、或者第二外齿以及凸缘部的径向内侧。因此,锁定螺母的卡定爪位于第二外齿以及凸缘部的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应用了锁定螺母的卡定爪的固定机构,从动带轮也不会通过用于与卡定爪卡定的构造部分沿轴线方向延伸。作为结果,能够进行经由锁定螺母而实现的从动带轮与滚动体螺母的可靠的固定,并且能够抑制转向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1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的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从右观察图3的图。
图5是固定机构的组装的流程图。
图6A是对在组装固定机构时变形的锁定螺母的第一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6B是对在组装固定机构时变形的锁定螺母的第二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6C是从下方观察图6B的图,是对在组装固定机构时变形的锁定螺母的第三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变形例1的固定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变形例3的固定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作为转向装置的一个例子,对车辆用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进行说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是利用由马达M产生的转向操纵辅助力对转向操纵力进行辅助的转向装置。此外,转向装置除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之外,也可以是四轮转向操纵装置、后轮转向操纵装置、线控转向装置等。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S1(以下,仅称为转向装置S1)具有转向操纵机构10、转向机构20、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固定机构40以及扭矩检测装置50。转向操纵机构10具备方向盘11、以及转向操纵轴12。方向盘11固定于转向操纵轴12的端部。转向操纵轴12为了对转向轮26、26进行转向而传递施加于方向盘11的转向操纵扭矩。
转向操纵轴12连结柱轴13、中间轴14、以及小齿轮轴15而构成。在小齿轮轴15的输入侧部分连接有中间轴14的输出侧部分,在输出侧部分形成有小齿轮齿15d。
转向机构20具有齿条轴21(相当于转向轴)、以及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壳体22。齿条轴21与方向盘11的转向操纵角度相应地沿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车辆的转向轮26、26转向。齿条轴21以能够沿着轴线方向直线往返移动(能够滑动)的方式收容并支承于壳体22。
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沿着齿条轴21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仅称为A轴方向(参照图1)。壳体22具备第一壳体22a、以及固定于第一壳体22a的A轴方向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第二壳体22b。第一壳体22a主要收容齿条轴21。第二壳体22b主要收容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所涉及的装置。此外,以下,将图1中的右侧作为一端侧、将左侧作为另一端侧进行说明。
在齿条轴2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条齿21a。齿条齿21a以及小齿轮齿15d相互啮合,构成齿轮齿条机构。另外,齿条轴21在两端部具有接头27、27。在接头27、27的两端部连结有转向横拉杆24、24。转向横拉杆24、24的前端连结于组装有转向轮26、26的未图示的关节接头。
由此,若对方向盘11进行转向操纵,则其转向操纵扭矩传递到转向操纵轴12使得小齿轮轴15旋转。小齿轮轴15的旋转通过小齿轮齿15d以及齿条齿21a,转换为齿条轴21的直线往返移动。沿着该A轴方向的移动经由转向横拉杆24、24传递到关节(省略图示),由此,转向轮26、26被转向,车辆的行进方向被变更。
在壳体22的两端固定有保护套25、25的一端部。保护套25、25是树脂制的,覆盖接头27、27与转向横拉杆24、24的接头部分,并具有能够沿A轴方向伸缩的筒状的折皱部。保护套25、25的另一端部固定于转向横拉杆24、24。
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是将基于扭矩检测装置50的输出被控制的马达M作为驱动源对转向操纵机构10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的机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具备MCU(电机控制单元)、输出轴32、滚珠丝杠机构33、以及带式传递机构35。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被收容于第二壳体22b以及第三壳体31。
如图1所示,在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中,将控制部ECU与马达M一体化而成的MCU被配置于比齿条轴21靠下侧(重力方向下方)。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构成为所谓的齿条并联型的电动转向装置,并配置于车辆前方的发动机室内(车厢外)。
(转向操纵辅助机构)
如图2所示,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将马达M的旋转扭矩经由带式传递机构35传递到滚珠丝杠机构33。然后,通过滚珠丝杠机构33,将旋转扭矩转换为齿条轴21的直线往返移动的移动力,对转向操纵机构10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
包括马达M的MCU收容于第三壳体31内。MCU与齿条轴21分离地安装于壳体22。而且,马达M的输出轴32以在壳体22内延伸的方式配置。此时,如图2所示,输出轴32的轴线被设置为与齿条轴21的轴线平行(相当于错开)。输出轴32经由轴承31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板36的贯通孔。
带式传递机构35具备驱动带轮35a、有齿带35b、以及从动带轮35c。带式传递机构35是经由有齿带35b在驱动带轮35a与从动带轮35c之间传递马达M产生的驱动力(旋转驱动力)的机构。
如图2所示,驱动带轮35a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2,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35a1。有齿带35b是在内周侧具有多个内齿35b1的圆环状的橡胶带。在从动带轮35c的外周与驱动带轮35a的外周之间,有齿带35b在内齿35b1与设置于驱动带轮35a和从动带轮35c的外周的第一外齿35a1及第二外齿35c1啮合的状态下架设。
有齿带35b以与从动带轮35c及驱动带轮35a的啮合脱离而不会引起爬齿的方式,在具有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架设于驱动带轮35a与从动带轮35c之间。从动带轮35c是具备带轮主体35c4、凸缘部35c5的圆筒状的部件。
如图2所示,在从动带轮35c(带轮主体35c4)的径向内侧,第一孔35A及第二孔35B与带轮主体35c4的外周面同轴地形成。第一孔35A设置于从动带轮35c的另一端侧。第二孔35B设置于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第一孔35A的内径小于第二孔35B的内径。
在第一孔35A与第二孔35B的边界形成有阶梯B。阶梯B所具有的形成于径向的连接面B1朝向第二孔35B的开口35B1侧。另外,在第二孔35B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41。
如图2所示,在第一孔35A所形成的空间收容有滚动体螺母33a。此时,扩径形成于滚动体螺母33a的一端侧的凸缘部33a2的另一端侧的端面与阶梯B的连接面B1抵接。
在由第二孔35B形成的空间配置有凸缘部33a2以及圆环状的锁定螺母42(固定机构40)。形成于锁定螺母42的外周的外螺纹42d与形成于第二孔35B的内周面的内螺纹41旋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35c5与带轮主体35c4彼此分体地形成为环状。凸缘部35c5分别压入从动带轮35c(带轮主体35c4)的第二外齿35c1的两侧进行固定。
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凸缘部35c5形成为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37、以及在圆筒部37的轴线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向圆筒部37的径向外侧扩径的圆环状的圆环部39。换句话说,若用包括从动带轮35c的轴线的平面切断凸缘部35c5,则凸缘部35c5的剖面形成为L字状。L字的一边为圆筒部37,L字的另一边为圆环部39。圆筒部37的内周面压入于从动带轮35c的第二外齿35c1的两侧的外周面。
另外,凸缘部35c5的圆环部39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带轮主体35c4所具有的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两侧的径向外侧,从第二外齿35c1突出长度L3(参照图3)。长度L3为如下长度:在马达M、以及驱动带轮35a旋转动作、且有齿带35b随着动作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有齿带35b从从动带轮35c的外周面沿轴线方向(A轴方向)移动而从从动带轮35c脱落。此外,从动带轮35c在与滚动体螺母33a之间被固定机构40固定为不能相对旋转。
通过上述的结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30与方向盘11的旋转操作相应地驱动马达M,使输出轴32以及驱动带轮35a旋转。驱动带轮35a的旋转经由有齿带35b传递到从动带轮35c。通过从动带轮35c旋转,与从动带轮35c固定为一体的滚动体螺母33a旋转。然后,通过滚动体螺母33a旋转,经由滚珠丝杠机构33向齿条轴21的轴线方向的转向操纵辅助力(动力)被传递至齿条轴21。
扭矩检测装置50对设置于小齿轮轴15的中间部的省略图示的扭杆的扭转量进行检测,并将与扭转量相应的信号输出到控制部ECU。控制部ECU基于扭矩检测装置50的输出信号决定转向操纵辅助扭矩,控制马达M的输出。
滚珠丝杠机构33是如下机构:将经由带式传递机构35传递的马达M的旋转扭矩转换为齿条轴21的直线往返移动的移动力,从而对转向操纵机构10赋予转向操纵辅助力。如图2所示,滚珠丝杠机构33具备滚珠丝杠部21b(相当于滚动体螺纹部)、滚动体螺母33a、省略图示的连结部件、以及多个滚珠38(相当于滚动体)。
滚珠丝杠部21b在齿条轴21的外周面,遍及沿着A轴方向的恒定范围地形成。在滚珠丝杠部21b形成有第一螺纹槽21b1。第一螺纹槽21b1是在齿条轴21的外周面以规定的导引(间距)形成的螺旋状的槽。
如上述那样,滚动体螺母33a是在径向上配置于滚珠丝杠部21b的外侧、以及从动带轮35c的内侧的圆筒状部件。如上述那样,滚动体螺母33a在图2中的一端侧的端部具备凸缘部33a2。而且,凸缘部33a2的图2中的另一端侧端面与阶梯B的连接面B1抵接。由此,在轴线方向上,滚动体螺母33a相对于从动带轮35c定位。
滚动体螺母33a如上述那样,在相对于从动带轮35c定位了轴线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经由滚珠轴承16被支承于第二壳体22b。另外,后面详述的本发明的固定机构40以能够跟滚动体螺母33a和从动带轮35c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在滚动体螺母33a的一端侧。
另外,滚动体螺母33a在内周面具备第二螺纹槽33a1。第二螺纹槽33a1是与滚珠丝杠部21b的第一螺纹槽21b1对应的槽。第二螺纹槽33a1与滚珠丝杠部21b的第一螺纹槽21b1对置形成,是由与第一螺纹槽21b1的导引相同的导引形成的螺旋状的槽。
通过第一螺纹槽21b1、第二螺纹槽33a1形成螺旋轨道(省略图示)。详细而言,通过第一螺纹槽21b1的槽面及第二螺纹槽33a1的槽面与各槽面之间的空间形成收容多个滚珠38(滚动体)的螺旋轨道。
在螺旋轨道,若滚动体螺母33a相对于齿条轴21相对旋转,则多个滚珠38(相当于滚动体)在螺旋轨道滚动。而且,在螺旋轨道滚动的多个滚珠38在被省略图示的连结部件引导至滚动体螺母33a内的通路之后,在形成于滚动体螺母33a内的通路移动,并最终通过省略图示的连结部件返回到螺旋轨道。此外,这样的滚珠丝杠机构是公知的技术,所以省略进一步说明。
(固定机构40的结构)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机构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固定机构40在滚动体螺母33a、以及从动带轮35c的各一端侧,将滚动体螺母33a与从动带轮35c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从而限制滚动体螺母33a与从动带轮35c之间的相对旋转。
如图4所示,固定机构40具备设置于从动带轮35c的内螺纹41、锁定螺母42、以及设置于从动带轮35c的切口部43。内螺纹41如上述那样,设置于形成在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的第二孔35B的内周面。
如图4所示,切口部43在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图3的右侧)、即带轮主体35c4的一端侧,在带轮主体35c4的周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T1地形成,且在径向上贯通带轮主体35c4的端部地形成(相当于贯通形成)。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43是在从动带轮35c(带轮主体35c4)的径向内侧、轴线方向端部侧以及径向外侧这三方开口而形成的空间。因此,切口部43与配置于其周围的、带轮主体35c4所具备的底面F1、以及对置的侧面F2、F3接触(参照图3、图4)。
此时,切口部43在带轮主体35c4的端部的周向上旋转相位180度不同的任意的位置设置有两处切口部。此外,设置于两处的切口部43形状相同。因此,以下仅针对任一方的切口部43进行说明。
但是,切口部43并不限定于两处。在带轮主体35c4的端部的周向上,切口部43可以仅设置一处,也可以设置三处以上。此外,在设置三处以上的切口部43时,优选在周向上以等角度(等相位)间隔形成。
如图3所示,切口部43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A轴方向上的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换句话说,在图3中,切口部43与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端部亦即P部相比向右方向偏离地形成。
另外,切口部43在凸缘部35c5的A轴方向的范围C内,形成于凸缘部35c5的径向内侧(参照图4)。而且,上述的凸缘部35c5将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闭塞。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35c5的在圆筒部37的内周压入了带轮主体35c4的压入部位的轴线方向上的压入长度L1为圆筒部37的轴线方向上的全长的大体一半左右。但是,该尺寸任意设定即可。因此,以长度L2形成的圆筒部37的剩余的部分闭塞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并且压入并固定于未形成有切口部43的带轮主体35c4的剩余的外周面。
锁定螺母42是在构成固定机构40时,使图6A所示的锁定螺母材料42AA的局部变形而形成的部件。锁定螺母材料42AA具备锁定螺母主体42a、以及薄壁筒部Tb。
锁定螺母主体42a在外周面具有与从动带轮35c所具备的内螺纹41旋合的外螺纹42d。锁定螺母主体42a在A轴方向上形成为圆筒状。薄壁筒部Tb从形成为圆筒状的锁定螺母主体42a的一端侧沿A轴方向与锁定螺母主体42a同轴地延伸并形成为圆筒状。
薄壁筒部Tb与锁定螺母主体42a相比形成为薄壁。薄壁筒部Tb的壁厚(板厚)例如为0.5mm左右。但是,该薄壁筒部Tb的壁厚(板厚)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该数值。在锁定螺母材料42AA的圆筒内的空间插通有齿条轴21。
由锁定螺母材料42AA形成的锁定螺母42具备锁定螺母主体42a、卡定爪42b、以及剩余部分42c。卡定爪42b、以及剩余部分42c由薄壁筒部Tb形成。薄壁筒部Tb的局部亦即卡定爪42b向薄壁筒部Tb的剩余部分42c的径向外侧延伸而形成。
卡定爪42b被卡在配置在卡定爪42b的径向外侧的切口部43(参照图3、图4)。此时,卡定爪42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在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位于相对于将切口部43的开口闭塞的凸缘部35c5的圆筒部37的内周面具有间隙t1的位置。由此,在形成卡定爪42b时,卡定爪42b的前端不与圆筒部37抵接,不按压固定有圆筒部37(凸缘部35c5)的从动带轮35c,从而没有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另外,也没有卡定爪42b本身变形的担忧。
此外,此时,卡定爪42b的周向上的宽度T2优选为稍稍小于切口部43的周向上的宽度T1的大小。由此,在卡定爪42b配装于切口部43时,卡定爪42b相对于切口部43在周向上几乎无间隙地卡定。换句话说,在具备卡定爪42b的锁定螺母42、与具备切口部43的从动带轮35c之间,周向上的相对移动被良好地限制。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锁定螺母42相对于从动带轮35c相对旋转而在锁定螺母42产生松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螺母42的剩余部分42c的一端侧的端面以与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的端面相比在图3中不向右侧伸出的方式形成。
(固定机构40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主要基于图5的流程图、以及图6A-图6C对固定机构4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固定机构40的组装方法具备第一工序S10~第三工序S30。
在第一工序S10(旋装工序,参照图5)中,如图2所示,将滚动体螺母33a朝向第一孔35A的另一端侧插入,直到滚动体螺母33a的凸缘部33a2的另一端侧端面与连接面B1抵接。其后,使图6A所示状态的形成于锁定螺母材料42AA的外周的外螺纹42d、与形成于第二孔35B的内周面的内螺纹41旋合而旋入锁定螺母材料42AA。由此,锁定螺母材料42AA的滚动体螺母33a侧的端面42e与滚动体螺母33a的端面抵接。另外,这样,作为将滚动体螺母33a向另一端侧方向按压的按压状态,将滚动体螺母33a固定在从动带轮35c(带轮主体35c4)。
在第二工序S20(冲裁工序,参照图5)中,在将锁定螺母材料42AA紧固于从动带轮35c的状态下形成卡定爪42b的卡定爪材料42BB(参照图6B)。换句话说,自然地将与从动带轮35c的切口部43对置的、锁定螺母材料42AA所具备的薄壁筒部Tb的外周面的局部通过省略图示的冲裁模具,留下弯曲部D地朝向切口部43侧冲裁。由此,形成卡定爪材料42BB。此外,此时,卡定爪材料42BB的周向上的宽度为T2。
在第三工序S30(弯曲工序,参照图5)中,将卡定爪材料42BB以弯曲部D为支点配装到周向上的宽度为T1(T1≥T2)的切口部43,并且相对于轴线弯折约90度。由此,形成卡定爪42b,并且形成锁定螺母42,固定机构40的组装结束(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由此,可靠地抑制锁定螺母42相对于从动带轮35c相对旋转而在锁定螺母42产生松弛。
此外,此时,卡定爪42b的前端如上述那样,在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位于相对于将切口部43的开口闭塞的凸缘部35c5的圆筒部37的内周面具有间隙t1的位置(图4参照)。由此,卡定爪42b不与圆筒部37抵接,进而不按压圆筒部37以及带轮主体35c4,所以也没有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另外,即使卡定爪42b按压与切口部43接触的带轮主体35c4的底面F1,由于底面F1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所以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较低。
(变形例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切口部43在带轮主体35c4(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在带轮主体35c4的周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T1地被形成,且在径向上贯通带轮主体35c4的端部地被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如图7所示,切口部43也可以在带轮主体35c4的一端侧不贯通径向。
换句话说,切口部43也可以是在带轮主体35c4(从动带轮35c),在带轮主体35c4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这两侧开口而形成的空间。因此,此时,切口部43在其周围,与带轮主体35c4所具备的底面F1、及对置的侧面F2、F3以及、切口部43的内周面F4(即,从动带轮35c的内周面)接触。
而且,此时,切口部43的卡定爪42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从动带轮的内周面(切口部43的内周面F4)具有间隙t2的位置。由此,在形成卡定爪42b时,卡定爪42b的前端不与凸缘部35c5的圆筒部37抵接,不按压圆筒部37以及从动带轮35c,从而没有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另外,也没有卡定爪42b本身变形的担忧。
(变形例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凸缘部35c5在从动带轮35c的轴线方向两端与从动带轮35c彼此分体地形成为环状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省略图示),对于从动带轮35c的轴线方向上的端部的任一方而言,凸缘部35c5也可以不与从动带轮35c彼此分体而形成为一体。这样也能够期待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3)
另外,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方式,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如图8所示,也可以将切口部43形成在第二外齿35c1、以及凸缘部35c5的A轴方向上的范围外。由此,虽然存在向从动带轮35c的轴线方向的伸长,但防止第二外齿35c1的变形能获得很大的效果。此外,此时,切口部43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向从动带轮35c的径向外侧贯通。
接下来,基于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00(参照图1)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仅是在轴线方向上设置切口部143的范围不同。因此,仅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针对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另外,对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S100中,固定机构140的切口部143在从动带轮135c形成于比内螺纹141靠从动带轮135c的一端侧(在图9中为右侧),并在从动带轮135c的径向内侧以及A轴方向端部侧开口。另外,切口部143在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135c5的A轴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135c5的径向内侧。
由此,即使锁定螺母142具备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剩余部分142c,也能够不使从动带轮135c沿轴线方向伸长地成立从动带轮135c。因此,能够实现在轴线方向上被抑制了大型化的转向装置S100。此外,固定机构140的组装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固定机构40的组装方法相同。
<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上述的说明可知,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转向装置S1具备:齿条轴21(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22,并沿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26、26转向;滚珠丝杠机构33,其具备在齿条轴21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21b1的滚珠丝杠部21b(滚动体螺纹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第一螺纹槽21b1对应的第二螺纹槽33a1的滚动体螺母33a、以及收容于第一螺纹槽21b1与第二螺纹槽33a1之间的多个滚珠38(滚动体);马达M,其固定于壳体22,具备与齿条轴21错开的输出轴32;带式传递机构35,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2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35a1的驱动带轮35a、设置于滚动体螺母33a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35c1的从动带轮35c、以及用内齿35b1与第一外齿35a1及第二外齿35c1啮合且在驱动带轮35a及从动带轮35c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35b;以及固定机构40,其限制滚动体螺母33a与从动带轮35c的相对旋转。
固定机构40具备:内螺纹41,其形成于从动带轮35c的内周面;切口部43,其在从动带轮35c形成于比内螺纹41靠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且在从动带轮35c的至少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锁定螺母42,其具备具有与内螺纹41旋合的外螺纹42d的锁定螺母主体42a、以及配置于切口部43内且相对于从动带轮35c在周向上被卡定的卡定爪42b。
而且,切口部43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锁定螺母42具备:锁定螺母主体42a;卡定爪42b,其是从锁定螺母主体42a沿轴线方向延伸且与锁定螺母主体42a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Tb的一部分,该卡定爪42b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相对于切口部43在周向上被卡定;以及薄壁筒部Tb的剩余部分42c。
这样,从动带轮35c的切口部43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因此,在锁定螺母42的薄壁筒部Tb的卡定爪42b弯折、且配装于从动带轮35c的切口部43的状态下,即使卡定爪42b与切口部43的周边的从动带轮35c的侧面F2、F3的规定的部分抵接,并相互在周向上互相按压限制相对旋转,第二外齿35c1直接承受由按压产生的力而变形的担忧也较小。由此,滚珠丝杠机构33的滚动体螺母33a、传递马达M的旋转的从动带轮35c不变形,能够可靠地固定。
另外,此时,卡定爪42b的前端如上述那样,在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位于相对于将切口部43的开口闭塞的凸缘部35c5的圆筒部37的内周面具有间隙t1、t2的位置。由此,在进行形成卡定爪42b的组装时,卡定爪42b不与圆筒部37抵接,不按压圆筒部37以及带轮主体35c4,从而也没有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另外,相同地在进行组装时,即使卡定爪42b按压与切口部43接触的带轮主体35c4的底面F1,由于底面F1形成于脱离第二外齿35c1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所以使第二外齿35c1变形的担忧较低。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从动带轮35c具备第二外齿35c1、以及与第二外齿35c1相比形成于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且限制有齿带35b的向轴线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35c5。切口部43在凸缘部35c5的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凸缘部35c5的径向内侧。由此,抑制从动带轮35c的向轴线方向的伸长,并且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卡定爪42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从动带轮35c的内周面具有间隙t2的位置。由此,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转向装置S1中,从动带轮35c具备:带轮主体35c4,其具备第二外齿35c1、以及与第二外齿35c1相比形成于从动带轮35c的一端侧且贯通形成于径向的切口部43;以及凸缘部35c5,其与带轮主体35c4彼此分体地形成为环状,并以将切口部4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闭塞的方式安装于带轮主体35c4。而且,卡定爪42b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凸缘部35c5的内周面具有间隙t1的位置。这样,将切口部43沿径向贯通形成,从而能够简易并且低成本地形成切口部43。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转向装置S100具备:齿条轴21(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22,并沿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26、26转向;滚珠丝杠机构33,其具备在齿条轴21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21b1的滚珠丝杠部21b(滚动体螺纹部)、与第一螺纹槽21b1对应的第二螺纹槽33a1形成于内周面的滚动体螺母33a、以及收容于第一螺纹槽21b1与第二螺纹槽33a1之间的多个滚珠38(滚动体);马达M,其固定于壳体22,具备与齿条轴21错开的输出轴32;带式传递机构35,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2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35a1的驱动带轮35a、设置于滚动体螺母33a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35c1的从动带轮135c、以及用内齿35b1与第一外齿35a1及第二外齿135c1啮合且在驱动带轮35a及从动带轮135c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35b;以及固定机构140,其限制滚动体螺母33a与从动带轮135c的相对旋转。
从动带轮135c具备第二外齿135c1、以及与第二外齿135c1相比形成于从动带轮135c的一端侧且限制有齿带35b的向轴线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35c5。而且,固定机构140具备:内螺纹141,其形成于从动带轮135c的内周面;切口部143,其在从动带轮135c形成于比内螺纹141靠从动带轮135c的一端侧,且在从动带轮135c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锁定螺母142,其具备具有与内螺纹141旋合的外螺纹142d的锁定螺母主体142a、以及配置于切口部143且相对于从动带轮135c在周向上被卡定的卡定爪142b。
而且,切口部143在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35c5的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35c5的径向内侧,锁定螺母142具备:锁定螺母主体142a;卡定爪142b,其是从锁定螺母主体142a沿轴线方向延伸且与锁定螺母主体142a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Tb的一部分,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并配置于切口部143内;以及薄壁筒部Tb的剩余部分142c。
这样,从动带轮135c的切口部143在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35c5的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第二外齿135c1、以及凸缘部35c5的径向内侧。因此,即使新设置固定机构、使用锁定螺母,转向装置S100也不沿轴线方向延伸,能够实现小型的转向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8月1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58349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
Claims (4)
1.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并沿所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转向;
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在所述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的滚动体螺纹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槽对应的第二螺纹槽的滚动体螺母、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与所述第二螺纹槽之间的多个滚动体;
马达,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具备与所述转向轴错开的输出轴;
带式传递机构,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的驱动带轮、设置于所述滚动体螺母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的从动带轮、以及用内齿与所述第一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啮合且在所述驱动带轮及所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以及
固定机构,其限制所述滚动体螺母与所述从动带轮的相对旋转,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具备:
内螺纹,其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
切口部,其在所述从动带轮形成于比所述内螺纹靠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在所述从动带轮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
锁定螺母,其具备锁定螺母主体以及卡定爪,所述锁定螺母主体具有与所述内螺纹螺纹结合的外螺纹,所述卡定爪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内且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在周向上被卡定,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脱离所述第二外齿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
所述锁定螺母具备:
所述锁定螺母主体;
所述卡定爪,其是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的一部分,所述卡定爪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所述切口部在周向上被卡定;以及
除所述卡定爪以外的所述薄壁筒部的剩余部分,
所述卡定爪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
2.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并沿所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转向;
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在所述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的滚动体螺纹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螺纹槽对应的第二螺纹槽的滚动体螺母、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与所述第二螺纹槽之间的多个滚动体;
马达,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具备与所述转向轴错开的输出轴;
带式传递机构,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的驱动带轮、设置于所述滚动体螺母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的从动带轮、以及用内齿与所述第一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啮合且在所述驱动带轮及所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以及
固定机构,其限制所述滚动体螺母与所述从动带轮的相对旋转,其中,
所述固定机构具备:
内螺纹,其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
切口部,其在所述从动带轮形成于比所述内螺纹靠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在所述从动带轮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
锁定螺母,其具备锁定螺母主体以及卡定爪,所述锁定螺母主体具有与所述内螺纹螺纹结合的外螺纹,所述卡定爪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内且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在周向上被卡定,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脱离所述第二外齿的轴线方向范围的轴线方向位置,
所述锁定螺母具备:
所述锁定螺母主体;
所述卡定爪,其是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的一部分,所述卡定爪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所述切口部在周向上被卡定;以及
除所述卡定爪以外的所述薄壁筒部的剩余部分,
所述从动带轮具备所述第二外齿、以及与所述第二外齿相比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限制所述有齿带的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
所述卡定爪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从动带轮具备:
带轮主体,其具备所述第二外齿、以及与所述第二外齿相比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贯通形成于径向的所述切口部;以及
所述凸缘部,其与所述带轮主体彼此分体地形成为环状,并以将所述切口部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闭塞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带轮主体,
所述卡定爪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
4.一种转向装置,具备:
转向轴,其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地支承于壳体,并沿所述轴线方向往返移动使转向轮转向;
滚珠丝杠机构,其具备在所述转向轴的外周面形成有第一螺纹槽的滚动体螺纹部、与所述第一螺纹槽对应的第二螺纹槽形成于内周面的滚动体螺母、以及收容于所述第一螺纹槽与所述第二螺纹槽之间的多个滚动体;
马达,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具备与所述转向轴错开的输出轴;
带式传递机构,其具备能够一体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一外齿的驱动带轮、设置于所述滚动体螺母的外侧且在外周形成有第二外齿的从动带轮、以及用内齿与所述第一外齿及所述第二外齿啮合且在所述驱动带轮及所述从动带轮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有齿带;以及
固定机构,其限制所述滚动体螺母与所述从动带轮的相对旋转,
其中,所述从动带轮具备所述第二外齿、以及与所述第二外齿相比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限制所述有齿带的向所述轴线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
所述固定机构具备:
内螺纹,其形成于所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
切口部,其在所述从动带轮形成于比所述内螺纹靠所述从动带轮的一端侧,且在所述从动带轮的径向内侧以及轴线方向端部侧开口;以及
锁定螺母,其具备锁定螺母主体以及卡定爪,所述锁定螺母主体具有与所述内螺纹螺纹结合的外螺纹,所述卡定爪被配置于所述切口部且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在周向上被卡定,
所述切口部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内侧,或者在所述第二外齿以及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所述第二外齿以及所述凸缘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锁定螺母具备:
所述锁定螺母主体;
所述卡定爪,其是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锁定螺母主体相比形成为薄壁的薄壁筒部的一部分,所述卡定爪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并配置于所述切口部内;以及
除所述卡定爪以外的所述薄壁筒部的剩余部分,
所述卡定爪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相对于所述从动带轮的内周面具有间隙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58349A JP6790572B2 (ja) | 2016-08-12 | 2016-08-12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6-158349 | 2016-08-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19464A CN107719464A (zh) | 2018-02-23 |
CN107719464B true CN107719464B (zh) | 2021-11-23 |
Family
ID=5958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6577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19464B (zh) | 2016-08-12 | 2017-08-07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32872B2 (zh) |
EP (1) | EP3290293B1 (zh) |
JP (1) | JP6790572B2 (zh) |
CN (1) | CN1077194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28717B1 (fr) * | 2014-11-25 | 2017-03-31 | Pellenc Sa | Outil electroportatif a transmission protegee. |
CN111615482B (zh) * | 2018-01-18 | 2022-10-25 | Zf主动安全和电子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使可操纵的车轮转向的装置 |
JP2019182266A (ja) | 2018-04-12 | 2019-10-24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車両用操舵装置 |
DE102019115542A1 (de) * | 2018-06-08 | 2019-12-12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Wartungsfähiger aggregat-riemenantrieb |
US10995799B2 (en) * | 2019-04-02 | 2021-05-04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elf-retaining pulley for steering assembly |
JP7322725B2 (ja) * | 2020-01-29 | 2023-08-08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転舵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11122B2 (ja) * | 2003-08-06 | 2009-08-1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4828133A (zh) * | 2014-02-06 | 2015-08-12 | 株式会社万都 | 马达和具有该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WO2016125368A1 (ja) * | 2015-02-03 | 2016-08-1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98946B2 (ja) * | 2012-02-24 | 2015-10-21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軸連結器 |
JP5962295B2 (ja) | 2012-07-24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20140034410A1 (en) * | 2012-07-31 | 2014-02-06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Rack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Travel End Stops |
JP6148121B2 (ja) * | 2013-08-30 | 2017-06-14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5047997A (ja) | 2013-09-03 | 2015-03-16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
WO2015129313A1 (ja) * | 2014-02-27 | 2015-09-03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ボールねじの製造方法 |
-
2016
- 2016-08-12 JP JP2016158349A patent/JP6790572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8-03 US US15/667,756 patent/US1023287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07 CN CN201710665771.6A patent/CN1077194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8-10 EP EP17185748.5A patent/EP3290293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11122B2 (ja) * | 2003-08-06 | 2009-08-1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4828133A (zh) * | 2014-02-06 | 2015-08-12 | 株式会社万都 | 马达和具有该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WO2016125368A1 (ja) * | 2015-02-03 | 2016-08-1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90293B1 (en) | 2019-03-27 |
EP3290293A1 (en) | 2018-03-07 |
JP2018024366A (ja) | 2018-02-15 |
US10232872B2 (en) | 2019-03-19 |
US20180043927A1 (en) | 2018-02-15 |
CN107719464A (zh) | 2018-02-23 |
JP6790572B2 (ja) | 202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19464B (zh) | 转向装置 | |
EP3388309B1 (en) | Steering system | |
CN109891128B (zh) | 电动致动器 | |
US10661824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US9168948B2 (en) | Steering system | |
US10196084B2 (en) | Rack assist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 |
US7819041B2 (en) | Transmission ratio variable device and steering gear | |
EP2810851A1 (en) | Steering system | |
US20070102230A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utomobile having belt-type transmission device | |
JP6333918B2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EP2574522B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 |
WO2009081878A1 (ja) | 車両用操舵装置 | |
EP3081459B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 |
US11897549B2 (en) | Steer-by-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
CN108284870B (zh) |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 |
CN112829824A (zh) | 电动动力转向聚合物驱动带轮 | |
WO2012086678A1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3748197A1 (en) | Turning unit | |
US20170253264A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 |
US20220355853A1 (en) | Steer-by-wire steering apparatus | |
JP201423738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220388567A1 (en) | Steer by wire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 |
KR20130084418A (ko) |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 |
JP2008195108A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6001475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1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