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1632B - 衣物干燥机 - Google Patents

衣物干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1632B
CN105821632B CN201510982023.1A CN201510982023A CN105821632B CN 105821632 B CN105821632 B CN 105821632B CN 201510982023 A CN201510982023 A CN 201510982023A CN 105821632 B CN105821632 B CN 105821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condenser
heat exchanger
sealing head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820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1632A (zh
Inventor
田中俊行
佐久间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142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459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981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167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47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704221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2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1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1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16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6Heat pump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能够有助于使热泵小型化的衣物干燥机。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具备:干燥室,用于收容干燥对象衣物;循环风道,以两端部与该干燥室内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该干燥室的外侧;送风单元,用于使干燥室内的空气经过循环风道进行循环;以及热泵,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而构成制冷循环,并将其中的冷凝器以及蒸发器配设在所述循环风道中。冷凝器以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使用了在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

Description

衣物干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衣物干燥机。
背景技术
作为衣物干燥机,已知具备衣物的洗涤功能和干燥功能的例如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在这种洗涤干燥机中,在轴方向为横向的水槽内可旋转地设置有轴方向为横向的滚筒,衣物被收容在该滚筒内。在进行干燥时,水槽作为干燥室而发挥其作用,在该水槽的外侧设置有两端部与该水槽内连通的循环风道,在该循环风道中设置有送风机,该送风机用于使水槽内的空气经过循环风道进行循环。而且,为了对循环空气进行加热并对循环空气进行除湿,设置有热泵。该热泵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蒸发器而构成制冷循环,其中的冷凝器和蒸发器配置在所述循环风道中,冷凝器作为对循环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而发挥其作用,蒸发器作为对循环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单元而发挥其作用。与加热器方式相比,热泵方式的干燥机具有如下优点,即由于可在低温下进行干燥,因此由发热造成的衣物等的损伤较少,另外耗电也少,可实现节能。而且,以往出于部件成本比较低廉等原因,在用于衣物干燥机的热泵机组中使用了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另外,在热泵方式中,干燥运行时在蒸发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结露水(除湿水)会影响该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考虑使蒸发器或冷凝器大型化,从而增大有助于进行热交换的面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60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通过使热交换器大型化而增大有助于进行热交换的面积,能够提高热交换的效率。然而,在期望衣物干燥机小型化和大容量化的当下,即便是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也不希望使热交换器大型化,而是希望在不使蒸发器以及冷凝器大型化的情况下提高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
另外,在这种洗涤干燥机中,热泵所占的体积较大,因此希望使热泵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使热泵小型化的衣物干燥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具备:干燥室,用于收容干燥对象衣物;循环风道,以两端部与该干燥室内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该干燥室的外侧;送风单元,用于使干燥室内的空气经过循环风道进行循环;以及热泵,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而构成制冷循环,并将其中的冷凝器以及蒸发器配设在所述循环风道中;冷凝器以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使用了在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具备:干燥室,用于收容衣物;循环风道,以两端部与该干燥室内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该干燥室的外侧;送风单元,用于使所述干燥室内的空气经过所述循环风道进行循环;以及热泵,该热泵是用于使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冷凝器、减压单元以及蒸发器进行循环的制冷循环,并且是将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配设在所述循环风道中的结构;在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之中,至少蒸发器由在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多流式热交换器构成,并且使该热交换器倾斜,从而以倾斜配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中。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具备:干燥室,用于收容衣物;循环风道,以两端部与该干燥室内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该干燥室的外侧;送风单元,用于使所述干燥室内的空气经过所述循环风道进行循环;以及热泵,该热泵是用于使制冷剂经过压缩机、冷凝器、减压单元以及蒸发器进行循环的制冷循环,并且是将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配设在所述循环风道中的结构;在所述冷凝器以及所述蒸发器之中,至少蒸发器由在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多流式热交换器构成,并且将该热交换器以使其通气方向指向上下方向的横向配置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道中。
由此,能够获得一种衣物干燥机,该衣物干燥机至少使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小型化,从而能够使热泵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2是示出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剖切侧视图。
图3是包括热泵在内的洗涤干燥机的模式图。
图4是示出多流式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多流式热交换器的纵剖面图。
图6是管道中固定有多流式热交换器的部分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剖切侧视图。
图1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13是以局部剖的方式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14是以局部剖的方式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后视图。
图1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包括热泵机组在内的洗涤干燥机的模式图。
图16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1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19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包括热泵机组在内的洗涤干燥机的模式图。
图20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2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
图23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剖切侧视图。
图24是示出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图25是包括热泵在内的洗涤干燥机的模式图。
图26是示出多流式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7是多流式热交换器的纵剖面图。
图28是管道中固定有多流式热交换器的部分的剖面图。
图29是示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概略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30是示出第九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剖面侧视图。
图31是示出第十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剖面侧视图。
图32是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的概略结构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 2:外箱(本体)
4:水槽(干燥室) 6:滚筒 8a:入风口
8b:出风口 12:热泵机组 13:热泵用管道
14:送风机(送风单元) 20:循环风道 21:热泵
22:压缩机 23:冷凝器 24:节流装置
25:蒸发器 26:配管 34:多流式热交换器
35:第一封头部 36:第二封头部 37:板
38:波纹散热片 39:突条部 45:疏水箱
46:疏水泵 48:振动电机 49:控制装置
51: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60:蒸发器 61:热泵用管道
61a:向上部 63:疏水箱用导水路径
66:排水管 110: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
112:水槽(干燥室) 113:旋转槽(干燥室)
116:排气口 117:供气口 130:循环风道
150:蒸发器 151b:蒸发器用流入口
152b:蒸发器用流出口 160:冷凝器 161b:冷凝器用流入口
162b:冷凝器用流出口 150a:第一蒸发器(蒸发器)
150b:第二蒸发器(蒸发器)
160a:第一冷凝器(冷凝器)
160b:第二冷凝器(冷凝器)
201:洗涤干燥机(衣物干燥机) 202:外箱(本体)
204:水槽(干燥室) 208a:入风口 208b:出风口
214:送风机(送风单元) 220:循环风道 221:热泵
222:压缩机 223:冷凝器
224:节流装置(减压单元) 225:蒸发器 234:多流式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的衣物干燥机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相同的构成部位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在图1以及图2中,洗涤干燥机1是具备衣物的洗涤功能和干燥功能的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也作为衣物干燥机而发挥其作用。构成洗涤干燥机1本体的外箱2呈大致矩形的箱状,前表面部2a(图2的左侧的面)形成略微向前方下降倾斜的形状。虽未图示,但是在该前表面部2a形成有洗涤物出入口,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关闭洗涤物出入口的门3。
在外箱2内,以借助未图示的悬架弹性支承的状态配设有水槽4。该水槽4呈前面开口且后面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并被配置为轴线方向指向前后方向且呈前高后低略微倾斜的状态。水槽4的前面开口部经由蛇纹状的波纹管(未图示)连接在洗涤物出入口上。在对洗涤物(衣物)进行干燥的干燥运行时,水槽4作为干燥室而发挥其作用。
在水槽4内可旋转地配设有滚筒6。与水槽4同样地,该滚筒6也呈前面具有开口部且后面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并被配置为轴线方向指向前后方向且呈前高后低略微倾斜的状态。在滚筒6的周壁部及后壁部形成有大量的孔6a。这些孔6a在洗涤时作为使水通过的通水孔而发挥其作用,在干燥时作为使干燥风通过的通风孔而发挥其作用。在水槽4的背部设置有电机7,滚筒6形成为通过电机7并借助旋转轴7a旋转驱动的结构。此外,虽未图示,但是在滚筒6的周壁部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挡板。以能够通过洗涤物出入口、水槽4的开口部以及滚筒6的开口部放入滚筒6内并能够从滚筒6内取出的方式收容包括衣物在内的洗涤物。
接下来,参照图3,对连接在水槽4上的循环风道以及用于对收容在滚筒6内的洗涤物(衣物)进行干燥的干燥单元进行说明。在水槽4的后壁部设置有入风口8a,并且在水槽4的周壁部的前部的上部设置有朝向上方的出风口8b。在出风口8b的上部,经由用于吸收振动的蛇纹状的连接管道9连接着过滤器盒体10。虽未图示,但是在过滤器盒体10内可拆装地设置有棉绒过滤器。
在过滤器盒体10的后部连接着排气管道11的前端部。排气管道11在朝后方延伸之后,朝向变为朝向下方,其下端部连接在热泵机组12的热泵用管道13的一端部,该热泵机组12设置在外箱2内的下部并且位于水槽4的下方。热泵用管道13沿横向延伸,其另一端部连接在构成送风单元的送风机14中的风扇罩15的吸入口15a上。送风机14由风扇罩15、配设在该风扇罩15内的风扇16以及用于旋转驱动该风扇16的风扇电机17构成。风扇罩15的吐出口15b朝向上方设置,在该吐出口15b上,经由用于吸收振动的蛇纹状的连接管道18连接着供气管道19的一端部。供气管道19的另一端部向上方延伸,并连接在水槽4后部的所述入风口8a上。
在此,循环风道20由连接在水槽4的出风口8b上的连接管道9、过滤器盒体10、排气管道11、热泵用管道13、送风机14的风扇罩15、连接管道18以及供气管道19构成。在水槽4的外侧且在外箱2内,该循环风道20的一端部连接在入风口8a上,另一端部连接在出风口8b上。
如图3所示,热泵机组12中的热泵21通过配管26循环连接压缩机22、冷凝器23、节流装置24和蒸发器25而构成制冷循环。其中,构成热交换器的冷凝器23和蒸发器25配置在循环风道20中的热泵用管道13内。在热泵用管道13中,冷凝器23靠近送风机14配置,蒸发器25靠近排气管道11配置。即,在循环风道2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配置蒸发器25,另外,在下游侧配置冷凝器23。冷凝器23作为对经过循环风道20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而发挥其作用,蒸发器25作为对经过循环风道20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并进行除湿的除湿单元而发挥其作用。
如图3所示,在热泵21中,在压缩机22的吐出口附近、冷凝器23上、蒸发器25的入口附近以及压缩机22的入口附近,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7、28、29、30。另外,在循环风道20中,在入风口8a附近与出风口8b附近也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31、32。在干燥运行时,根据这些温度传感器27~3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压缩机22的运行。
在此,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34。如图4以及图5所示,多流式热交换器34具备:配置在上部侧的第一封头部35和配置在下部侧的第二封头部36;多张板37,以连结该第一封头部35与第二封头部36的方式设置在这些第一封头部35与第二封头部36之间;以及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38,设置在相邻的各个板37之间。即,多流式热交换器形成为在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结构。
第一封头部35以及第二封头部36分别呈圆筒状的管状,并且间隔规定距离以平行状态配置。这些第一封头部35以及第二封头部36的内部具有制冷剂通道35a、36a,各个制冷剂通道35a、36a的一端部通过封闭部35b、36b封闭。在第一封头部35的外周部设置有一对突条部39,该一对突条部39位于相互对置的位置。各突条部39沿着第一封头部35的长度方向延伸。另外,与第一封头部35同样地,在第二封头部36的外周部也设置有一对突条部39。
连结第一封头部35与第二封头部36之间的各个板37构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如图5以及图6所示,各个板37的上端部突出到第一封头部35的制冷剂通道35a内,各个板37的下端部突出到第二封头部36的制冷剂通道36a内。以各个板37侧面与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35、3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各个板37。在各个板37的内部设置有多条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流通道40(参照图5)。各分流通道40的上端部连通到第一封头部35的制冷剂通道35a,各分流通道40的下端部连通到第二封头部36的制冷剂通道36a。
在相邻的各个板37之间设置有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38,并通过该波纹散热片38形成通气部38a。各通气部38a沿着与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35、36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延伸,且各通气部38a的两端部开口。
在这种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34中,第一封头部35的制冷剂通道35a与第二封头部36的制冷剂通道36a连接在配管26上。当向第一封头部35的制冷剂通道35a供给制冷剂时,该制冷剂分流至各个板37的各分流通道40,并经过各分流通道40向第二封头部36的制冷剂通道36a一侧流动,进而该制冷剂通道36a的制冷剂向配管26一侧流动。此时,流经各分流通道40的制冷剂与从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38周围的通气部38a经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图6中示出了将热交换器34固定在热泵用管道13中的结构的一例。热泵用管道13以组合上管道13a和下管道13b的方式构成,并在使这些上管道13a以及下管道13b各自的凸缘部41彼此重合的状态下,通过螺钉42进行连结。各热交换器34以如下状态固定在热泵用管道13内,即、在各热交换器34位于热泵用管道13内的状态下,将第一以及第二的各封头部35、36的外周部插入到形成于上管道13a以及下管道13b上的各开口部43中,并使各突条部39从内侧紧贴在开口部43的周缘部上。另外,以如下状态配设各热交换器34:使通气部38a处于横向,以使流经热泵用管道13内的空气经过各个通气部38a。
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34构成的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利用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35、36固定在构成循环风道20的一部分的热泵用管道13中。另外,通过将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34构成的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收容在构成循环风道20的一部分的热泵用管道13内,并将压缩机22以及节流装置24配置在热泵用管道13的周边,从而使热泵21作为热泵机组12实现单元化。
如图1所示,在热泵用管道13的下部设置有疏水箱45,该疏水箱45位于蒸发器25以及冷凝器23的下方。在干燥运行时,当流经热泵用管道13内的含湿气的空气在蒸发器25中被冷却时,因该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被该疏水箱45接住并积存。通过使含湿气的空气经过蒸发器25,从而去除湿气。积存在疏水箱45中的结露水(除湿水)经由疏水泵46以及排水软管47被排出到机外。在蒸发器25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产生振动的振动电机48。通过该振动电机48使蒸发器25振动,从而使附着在蒸发器25的板37和波纹散热片38上的结露水易于向下方落下,并易于使该结露水蓄积在疏水箱45中。
此外,虽未图示,但是在外箱2的前表面部2a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另外,同样虽未图示,但是在洗涤干燥机1中设置有用于在洗涤运行时将所使用的水供给到水槽4内的供水单元和用于将水槽4内的水排出到机外的排水单元等。如图2所示,在外箱2内的下部设置有控制装置49。控制装置49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该控制装置49根据操作面板的设定内容和预先具备的控制程序,对电机7、热泵21、送风机14、疏水泵46、振动电机48、供水单元和排水单元等进行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在对滚筒6内收容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干燥运行时,在门3被关闭的状态下,适当旋转滚筒6,并驱动热泵21的压缩机22,并进一步驱动送风机14。
在此期间,当滚筒6旋转时,收容在滚筒6内的衣物被搅拌。另外,通过压缩机22的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22中被压缩,并向冷凝器23吐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23中,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并冷凝。之后,通过节流装置24使高压的制冷剂减压后,在蒸发器25中制冷剂蒸发,从而吸热。蒸发并气化的制冷剂再次回到压缩机22并被压缩,并以此方式反复进行。
而且,通过送风机14的驱动,在循环风道20中的热泵用管道13内,通过冷凝器23加热的空气被吸入风扇罩15内,并且该空气变为热风从吐出口15b吐出。该热风经过供气管道19从入风口8a被供给到水槽4内。供给到水槽4内的热风通过滚筒6的孔6a还被供给到滚筒6内。供给到滚筒6内的热风与衣物接触,从而对衣物进行加热,并从衣物上带走湿气。含湿气的空气从出风口8b被排出到循环风道20一侧。该空气经过过滤器盒体10被排出到排气管道11一侧。流经排气管道11的空气进入到下方的热泵用管道13内,通过蒸发器25进行冷却并进行除湿。被除湿的空气再次通过冷凝器23加热变为热风,并被供给到水槽4内,并以此方式反复进行。与此相伴地,滚筒6内的衣物逐渐干燥。
此时,水槽4内的空气经过循环风道20进行循环时,如果存在从衣物上脱落的棉绒(线),则该棉绒将会被过滤器盒体10内的棉绒过滤器捕获。另外,通过蒸发器25进行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除湿水)将会如前所述那样积存在疏水箱45内。通过疏水泵46将积存在疏水箱45内的结露水适当地排出到机外。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在洗涤干燥机1中,在作为干燥单元而发挥其作用的热泵21的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中使用了多流式热交换器34。在多流式热交换器34中,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高,与以往所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与此相伴地,能够使热泵21的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热泵用管道13的小型化,并能够实现热泵21、热泵机组12的小型化。
图7中示出了在以往的洗涤干燥机中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51的一例。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为通过端板52连结两个热交换器51的形态,其中的一个热交换器51被用于冷凝器53,另一个热交换器51被用于蒸发器54。各热交换器51形成为如下形态:具备弯曲状配置的制冷剂管55、呈平板状的多枚翅片56以及配置在两端部的端板52,且制冷剂管55贯通多枚翅片56以及端板52。制冷剂管55的各个弯折部55a从端板52朝外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流式热交换器34具备第一封头部35以及第二封头部36,并利用第一封头部35以及第二封头部36固定在形成循环风道20的热泵用管道13中。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热交换器34固定在热泵用管道13中。而且,能够尽量使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35、36不对循环风的流动造成妨碍。
热泵21通过将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34构成的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收纳在构成循环风道20的一部分的热泵用管道13内,并将压缩机22以及节流装置24配置在热泵用管道13的周边,从而使热泵21作为热泵机组12实现单元化。由此,能够提高热泵21的操作性以及组装性。
通过在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34的蒸发器25上设置振动电机48,并通过该振动电机48使蒸发器25振动,从而具有能够容易地使附着在蒸发器25中的板37和波纹散热片38上的结露水落下的优点。当附着在板37和波纹散热片38上的结露水不易下落时,该结露水会对从板37之间的通气部38a经过的风形成阻力,从而造成风量下降,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尽量消除这种缺陷。
(第二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配设在热泵用管道13内的两个热交换器之中的冷凝器23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多流式热交换器34,而蒸发器60使用翅片管式热交换器51(参照图7)。
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配设在热泵用管道13内的两个热交换器之中的冷凝器23使用了多流式热交换器34,因此,至少能够实现冷凝器23的小型化,相应地就能够实现热泵机组12的小型化。对于蒸发器60中所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51,由于附着在翅片56上的结露水比较容易沿着板状的翅片56下落,因此也可以不设置振动电机48,但是设置振动电机48时能够使结露水更加容易下落。
(第三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循环风道20的热泵用管道61中,图9的右侧是朝上的,在该向上部61a中,上下排列配设有冷凝器23和蒸发器25。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均使用了多流式热交换器34,并配置成蒸发器25位于冷凝器23的下侧。冷凝器23以及蒸发器25被配置成,使各自的通气部38a(参照图4)朝向上下方向。
热泵用管道61的向上部61a的上端部连接在送风机14中的风扇罩15的吸入口15a上。送风机14配设在向上部61a的上部,在风扇罩15的吐出口15b上,经由连接管道18连接着供气管道19的一端部。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干燥运行时,如箭头所示,经过排气管道11的空气横向流经热泵用管道61后,在向上部61a中从下向上流动。此时,该向上流动的空气从下向上流经蒸发器25以及冷凝器23各自的通气部38a,并与各热交换器34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蒸发器25配置在冷凝器23的下侧,因此,能够使在蒸发器25中结露出的结露水不与冷凝器23接触而下落到疏水箱45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蒸发器25中的通气部38a(参照图5)朝向上下方向,因此,附着在板37和波纹散热片38上的结露水容易沿着这些通气部38a向下方落下。因此,也可以不在蒸发器25上设置振动电机48,但是设置振动电机48时能够使结露水更加容易下落。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以及图11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该第四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循环风道20中的热泵用管道13以及疏水箱45的位置被设置在比第一实施方式更高的位置。而且,如图11所示,以向前方下降倾斜的方式形成疏水箱45的底部45a,并在疏水箱45的前部设置有疏水箱用导水路径63。在水槽4的底部设置有具备排水阀64的排水路径65,该排水路径65连接在排水管66上。而且,疏水箱用导水路径63的顶端部连接在排水管66上。
在这种情况下,当排水阀64打开时,水槽4内的水经过排水路径65以及排水管66被排出到机外。另外,通过疏水箱45接到的结露水经过疏水箱用导水路径63以及排水管66被排出到机外。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排水管66可共用于水槽4的排水以及疏水箱45的排水。另外,将热泵用管道13以及疏水箱45的位置设定得较高,构成利用倾斜使疏水箱45的水流入排水管66的结构,由此能够无需用于强制进行排水的疏水泵46。
(第五实施方式)
图12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该第五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使热泵机组12位于构成洗涤干燥机1本体的外箱2内的后部的上方部。与此相伴地,热泵用管道13被配置在外箱2内的后部的上方部,并且排气管道11朝向下方的长度被设定得较短。另外,送风机14中的风扇罩15的吐出口朝向后方,并连接在水槽4的后部的入风口8a上。
根据该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尽量缩短循环风道20的长度,并且能够使热泵机组12的结构更加紧凑。另外,形成在水槽4的入风口8a旁边配置发挥加热单元的作用的冷凝器23的结构,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将通过冷凝器23加热形成的热风以尽量不使温度降低的状态供给到水槽4内。进一步,由于还抬高了疏水箱45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重力,就能够将积存在疏水箱45内的结露水直接经由排水软管47排出到机外,从而也能够不需要疏水泵46。
(其他实施方式)
也能够适用于水槽以及旋转槽的轴方向指向上下方向的所谓的纵型的洗涤干燥机。另外,还能够适用于不具有洗涤功能的干燥机。进一步,例如还可以在封头部35、36的突条部39与管道13之间的抵接部上设置衬垫(未图示),以防止漏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凝器以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使用了多流式热交换器,由此能够有助于实现热泵的小型化。
(第六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3~图18,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以及图14中示出的洗涤干燥机110具备外箱111、水槽112、旋转槽113、电机114以及门115(参照图1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外箱111,将门115一侧作为洗涤干燥机110的前侧。另外,将洗涤干燥机110的设置面一侧即垂直下侧作为洗涤干燥机110的下侧,并将与设置面相反的一侧即垂直上侧作为洗涤干燥机110的上侧。
洗涤干燥机110具备洗涤功能以及热泵方式的干燥功能,该洗涤干燥机110是旋转槽113的旋转轴相对于地面倾斜的所谓的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外箱111由钢板等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箱状。水槽112收容在外箱111的内部。旋转槽113收容在水槽112的内部。水槽112以及旋转槽113均形成为圆筒状。
如图13所示,水槽112在圆筒状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开口部112a,在另一个端部设置有水槽端板112b。开口部112a在倾斜的水槽112中位于水槽端板112b的上侧。同样地,旋转槽113在圆筒状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开口部113a,在另一个端部设置有旋转槽端板113b。开口部113a在倾斜的旋转槽113中位于旋转槽端板113b的上侧。旋转槽113的开口部113a的周围被水槽112的开口部112a覆盖。水槽112以及旋转槽113发挥收容衣物等干燥对象物的干燥室的功能。
水槽112具有排气口116以及供气口117。排气口116位于构成水槽112的筒状部分的周壁上,并设置在其上部靠前的部分。供气口117位于水槽端板112b上,并设置在比水槽端板112b的中心稍稍靠上的部分。排气口116以及供气口117连通水槽112的内部与外部。
水槽112在位于重力方向下方的底部的后端侧具有排水部118。排水部118位于排气口116以及供气口117的下方。排水部118由排水口112c、排水阀119以及排水软管120构成。通过打开排水阀119,将水槽112内的水从排水口112c经由排水阀119以及排水软管120排出到洗涤干燥机110的外部。
旋转槽113具有多个孔121以及多个连通口122。孔121以及连通口122连通旋转槽113的内部与外部。孔121形成在构成旋转槽113的圆筒状的筒状部分的周壁的整个区域上。连通口122形成在旋转槽端板113b的整个区域上。孔121以及连通口122在洗涤运行时以及在脱水运行时主要作为使水流入和流出的通水孔而发挥其作用,在干燥运行时作为使空气流入和流出的通风孔而发挥其作用。此外,为了简单起见,在图13中仅示出了多个孔121以及连通口122之中的一部分。另外,虽未详细图示,但是在旋转槽113中,在筒状部分的内侧设置有多个挡板。挡板用于搅拌收容在旋转槽113内侧的洗涤物。
电机114位于水槽112的外侧,并设置在水槽端板112b上。电机114例如为外转子型的无刷直流电机。电机114的轴部114a贯穿水槽端板112b并朝水槽112的内侧突出,并且被固定在旋转槽端板113b的中心部。由此,电机114使旋转槽113相对于水槽112相对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轴部114a、旋转槽113的旋转轴以及水槽112的中心轴彼此一致。
门115借助未图示的铰链设置在外箱111的外表面侧。门115以铰链为支点转动,用于打开和关闭形成在外箱111前表面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该形成在外箱111上的开口部通过波纹管111b与水槽112的开口部112a相连。在打开门115的状态下,通过开口部112a、113a向旋转槽113内放入衣物等洗涤物以及从旋转槽113内取出衣物等洗涤物。
洗涤干燥机110具备控制装置123以及操作面板124。控制装置123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用于控制洗涤干燥机110的所有运行动作。如图13所示,操作面板124位于外箱111的前表面,并设置在门115的上侧。操作面板124连接在控制装置123上,使用者通过对操作面板124进行操作来进行运行进程的选择等各种设定。另外,洗涤干燥机110具备未图示的供水装置。供水装置用于将来自自来水管道等外部水源的水供给到水槽112内。
如图15所示,洗涤干燥机110具备循环风道130。循环风道130在水槽112的外侧连接排气口116和供气口117。具体而言,循环风道130由排气管道131、过滤装置132、连接管道133、热交换部134以及供气管道135构成。
如图13所示,排气管道131连接水槽112的排气口116与过滤装置132。排气管道131例如由蛇纹状的软管构成。过滤装置132位于外箱111的内侧上部,并设置在水槽112以及旋转槽113的上方。如图15所示,在过滤装置132内设置有过滤器132a。从排气口116排出的空气中所含有的棉绒等异物会经过过滤装置132的过滤器132a,由此将其去除。
过滤装置132经由连接管道133连接在热交换部134的上游侧。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热交换部134位于外箱111的内侧下部,设置在过滤装置132、水槽112以及旋转槽113的下方。热交换部134通过对经过其内部的空气进行除湿以及加热来生成干燥的热风。在热交换部134内设置有构成热泵机组140的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相对于干燥运行时的热交换部134内的空气的流向,蒸发器150设置在冷凝器160的上游侧。经过热交换部134内的空气被蒸发器150冷却,由此被除湿。通过蒸发器150除湿的空气在此后被冷凝器160加热,从而变为热风。
热交换部134的下游侧经由供气管道135连接在水槽112的供气口117上。在热交换部134与供气管道135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循环风扇136。循环风扇136例如由多翼式风扇等构成。循环风扇136构成为可通过控制装置123的控制来改变转数。循环风扇136吸入热交换部134内的空气,并吐出到供气管道135一侧。由此,如图13、图14以及图15的箭头A所示,产生在水槽112以及循环风道130中循环的空气流。在这种情况下,对循环风道130内的空气流进行观察时,排气口116为最上游侧,供气口117为最下游侧。
在该结构中,当驱动热泵机组140以及循环风扇136时,通过循环风扇136的送风作用,在热交换部134内被除湿以及加热的热风经由供气管道135从供气口117被供给到水槽112内。之后,热风主要从连通口122进入到旋转槽113内,在从旋转槽113内的洗涤物上带走湿气后,主要从孔121流出到旋转槽113的外侧。然后,含湿气的空气从排气口116被吸入循环风道130。被吸入循环风道130的空气首先经过排气管道131以及过滤装置132。之后,经由连接管道133流向热交换部134。这样,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干燥运行:使空气在水槽112与循环风道130之间循环,并在循环风道130内对该空气进行除湿以及加热。
另外,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洗涤干燥机110具有疏水箱137以及疏水泵138。疏水箱137设置在蒸发器150的下方,用于接住在蒸发器150中产生并落下的结露水。疏水泵138连接在疏水箱137上,用于经由排水软管138将积存在疏水箱137中的结露水排出到洗涤干燥机110的外部。另外,洗涤干燥机110具备振动电机139。以与蒸发器150的上部接触的方式设置振动电机139。振动电机139使蒸发器150振动,从而促进附着在蒸发器150上的结露水下落。
接下来,对热泵机组140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除了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之外,热泵机组140还具有压缩机141以及减压装置142。压缩机141以及减压装置142设置在热交换部134的外侧。热泵机组140以如下方式构成:以压缩机141为基准,相对于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即图15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依次环状连接冷凝器160、减压装置142以及蒸发器150。
如图16所示,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都是并行流方式,也就是说,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都是在热交换器的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例如是波纹散热片式热交换器,波纹散热片式热交换器具有形成为波板状的热交换用的翅片。在这种情况下,流入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在热交换器内分支到多个路径中并行流动。
首先,对蒸发器150进行说明。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蒸发器150具有流入侧封头部151、流出侧封头部152、多个管板153以及多个波纹散热片154。流入侧封头部15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52分别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管状,并且在内部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152a。流入侧封头部15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52的一侧开口,另一侧被封闭。
流入侧封头部151的开口作为用于使制冷剂流入蒸发器150内的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而发挥其作用。流出侧封头部152的开口作为用于使制冷剂从蒸发器150流出的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而发挥其作用。在热泵机组140中循环的制冷剂从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流入蒸发器150内,并从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流出到蒸发器150外。如图15所示,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连接在减压装置142的输出侧。另外,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连接在压缩机141的吸入侧。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流入侧封头部151与流出侧封头部152在间隔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以朝水平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蒸发器150的流入侧封头部151相对于蒸发器150的流出侧封头部152设置在下方。因此,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相对于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设置在下方。另外,流入侧封头部151与流出侧封头部152被配置成,使流经各自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朝向同一方向。因此,朝着循环风道130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图16的箭头A方向观察蒸发器150时,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与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相对于蒸发器150设置在对角的位置。即,从图16的纸面左下部流入蒸发器150内的制冷剂从纸面右上部流出蒸发器150外。
多个管板153连接着上下配置的流入侧封头部151与流出侧封头部152。各管板153构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而且,沿着流入侧封头部15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52的长度方向以固定间隔配置各管板153。各管板153的面与流入侧封头部15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52的长度方向正交。即,各管板153的面与循环风道13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正交。
如图17所示,管板153在管板153的内部具有多条用于使制冷剂通过的通道153a。管板153的下端部贯穿流入侧封头部151并突出到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管板153的上端部贯穿流出侧封头部152并突出到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内。而且,管板153的下端部连通到流入侧封头部15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管板153的上端部连通到流出侧封头部152的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内。由此,流入侧封头部15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与流出侧封头部152的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经由通道153a连通。
例如通过将薄铝板弯折为波纹状,从而使波纹散热片154整体形成为波板状。波纹散热片154设置在相邻的管板153之间。在波纹散热片154的波板状的两侧,波纹状的顶边部与管板153接触,并例如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波纹散热片154作为热交换用的翅片而发挥其作用,在此是作为吸热翅片而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在流经管板153的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的制冷剂与经过波纹散热片154的波纹状间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冷凝器160具有流入侧封头部161、流出侧封头部162、多个管板163以及多个波纹散热片164。冷凝器160虽然基本结构与蒸发器150相同,但是流入侧封头部16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62的配置与蒸发器150不同。
即,流入侧封头部16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62与蒸发器150的流入侧封头部15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52同样地分别形成为截面呈圆形的管状,并且在内部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162a。流入侧封头部16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62的一侧开口,另一侧被封闭。
流入侧封头部161的开口作为用于使制冷剂流入冷凝器160内的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而发挥其作用。流出侧封头部162的开口作为用于使制冷剂从冷凝器160流出的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而发挥其作用。在热泵机组140中循环的制冷剂从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流入冷凝器160内,并从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流出到冷凝器160外。如图15所示,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连接在压缩机141的吐出侧。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连接在减压装置142的输入侧。
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与蒸发器150的流入侧封头部151和流出侧封头部152同样地,流入侧封头部161和流出侧封头部162在间隔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以朝水平方向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冷凝器160的流入侧封头部161相对于冷凝器160的流出侧封头部162设置在上方。因此,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相对于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设置在上方。另外,流入侧封头部161与流出侧封头部162被配置成,使流经各自内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朝向同一方向。因此,朝着循环风道130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即图16的箭头A方向观察冷凝器160时,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与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相对于冷凝器160设置在对角的位置。即,从图18的纸面右上侧流入冷凝器160内的制冷剂从纸面左下侧流出冷凝器160外。
与蒸发器150的管板153同样地,多个管板163连接着上下配置的流入侧封头部161与流出侧封头部162。各管板163构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而且,沿着流入侧封头部16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62的长度方向以固定间隔配置各管板163。各管板163的面与流入侧封头部161以及流出侧封头部162的长度方向正交。即,各管板163的面与循环风道130内的空气流动方向正交。
如图18所示,管板163在管板163的内部具有多条用于使制冷剂通过的通道163a。管板163的上端部贯穿流入侧封头部161并突出到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管板163的下端部贯穿流出侧封头部162并突出到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62a内。而且,管板163的上端部连通到流入侧封头部16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管板163的下端部连通到流出侧封头部162的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62a内。由此,流入侧封头部16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与流出侧封头部162的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62a经由通道163a连通。此外,由于波纹散热片164的结构与蒸发器150的波纹散热片15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的外形为相同形状,并构成为以图17中的蒸发器150的中心以及图18中的冷凝器160的中心为基准的点对称形状。另外,虽然并未详细图示,但是,减压装置142设置在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以及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上方。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
热泵机组140的热交换器即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为平行流方式,是波纹散热片式热交换器。由于波纹散热片154、164形成为波板状,因此,与以往所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相比,波纹散热片式热交换器150、160能够增大有助于进行热交换的面积(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热交换面积)。因此,与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相比,波纹散热片式热交换器150、160能够提高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能够提高热交换器150、160的热交换效率,而不会使热交换器150、160大型化。
在此,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为平行流方式,因此,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为了使制冷剂并行地流动而具有多个通道153a、163a。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对蒸发器150和冷凝器160进行统称时,简单地称为热交换器150、160。当在热交换器150、160内并行地设置有多个通道153a、163a时,流入热交换器150、160内的制冷剂将会通过多个通道153a、163a中阻力较小的路径。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蒸发器150中,当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设置在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的上方时,将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从减压装置142流出的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将流入蒸发器150。此时,当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设置在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的上方时,通过重力的作用,从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流入蒸发器150内的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将会经过靠近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的通道153a下落。由此,经过蒸发器150内的制冷剂容易偏向靠近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的通道153a流动。一旦像这样经过蒸发器15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偏向一方,将无法在整个蒸发器150中均匀地进行热交换。因此,在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设置于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的上方的结构中,无法充分利用整个蒸发器150。
与此相对地,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中,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设置在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的下方。由此,流入蒸发器150内的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首先被积存在流入侧封头部15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然后,当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被液态的制冷剂填满时,在进一步从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流入的制冷剂的作用下,对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加压。由此,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的制冷剂R1被挤出,并经过各通道153a上升。然后,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在经过通道153a时与经过循环风道13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逐渐变为低压气态的制冷剂R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流入的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将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填满,从而使充满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的低压液态的制冷剂R1均匀地经过各通道153a流向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经过蒸发器150内的制冷剂偏向靠近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的通道153a流动。因此,能够均匀地在整个蒸发器150中进行热交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利用整个蒸发器150,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例如在冷凝器160中,当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设置在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下方时,将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从压缩机14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的制冷剂R3将流入冷凝器160。此时,当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设置在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下方时,从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流入冷凝器160内的高压气态的制冷剂R3将会经过靠近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的通道163a上升。由此,经过冷凝器160内的制冷剂容易偏向靠近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的通道163a流动。一旦像这样经过冷凝器16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偏向一方,将无法在整个冷凝器160中均匀地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设置于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下方的结构中,无法充分利用整个冷凝器160。
与此相对地,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60中,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设置在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上方。由此,流入冷凝器160内的高压气态的制冷剂R3首先被积存在流入侧封头部161的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然后,当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被气态的制冷剂R3填满时,在进一步从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流入的制冷剂的作用下,对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加压。由此,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的制冷剂R3被挤出,并经过通道163a下降。然后,高压气态的制冷剂R3在经过通道163a时与经过循环风道13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变为高压液态的制冷剂R4。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流入的高压气态的制冷剂R3将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填满,从而使充满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的高压气态的制冷剂R3均匀地经过各通道163a流向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62a一侧。由此,能够抑制经过冷凝器160内的制冷剂偏向靠近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的通道163a流动。因此,能够均匀地在整个冷凝器160中进行热交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利用整个冷凝器160,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与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相对于蒸发器150设置在对角的位置。由此,如图17所示,对于从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到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的路径,不论经过哪个通道153,都能够使各路径的距离均等。同样地,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与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相对于冷凝器160设置在对角的位置。由此,对于从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到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的路径,不论经过哪个通道163a,都能够使各路径的距离均等。
这样,对于在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内并行流动的制冷剂的路径,通过使各路径的距离均等,能够使各路径的流路阻力均等。因此,能够抑制在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内流动的制冷剂偏向一方,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利用整个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以及图20,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10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朝着空气的流动方向重叠配置有两个以上的蒸发器以及两个以上的冷凝器。
即,第七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10具备热交换部171、第一蒸发器150a和第二蒸发器150b、以及第一冷凝器160a和第二冷凝器160b。热交换部171的基本结构虽然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34相同,但是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34的内部容积相比,热交换部171的内部容积即截面积设定得较小。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71的截面积被设定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热交换部134的截面积的大约一半。
虽然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相同,但是热交换面积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的热交换面积相比设定得较小。而且,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被设定为,使各蒸发器150a、150b的热交换面积的合计值大于等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的热交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的热交换面积的大约一半。在此,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主要通过缩短封头部151、161的延伸方向(在图20中为左右方向)来减小热交换面积。
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朝着流经热交换部171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重叠配置在热交换部171内。例如,第一蒸发器150a相对于第二蒸发器150b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经过第一蒸发器150a从而被除湿以及冷却的空气,此后会经过第二蒸发器150b,从而进一步被除湿以及冷却。
第一蒸发器150a与第二蒸发器150b并列连接。即,从减压装置142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一蒸发器150a以及第二蒸发器150b的近前分流至两条路,并从各蒸发器150a、150b的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流入各蒸发器150a、150b内。然后,流经各蒸发器150a、150b内的制冷剂从各蒸发器150a、150b的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流出后,汇合并被吸入压缩机141。
另外,虽然第一冷凝器160a以及第二冷凝器160b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60相同,但是热交换面积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60的热交换面积相比设定得较小。而且,第一冷凝器160a以及第二冷凝器160b被设定为,使各冷凝器160a、160b的热交换面积的合计值大于等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60的热交换面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冷凝器160a以及第二冷凝器160b的热交换面积被设定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60的热交换面积的大约一半。
第一冷凝器160a以及第二冷凝器160b朝着流经热交换部171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重叠配置在热交换部171内。例如,第一冷凝器160a相对于第二冷凝器160b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经过第一冷凝器160a从而被加热的空气,此后会经过第二冷凝器160b,从而进一步被加热。
第一冷凝器160a与第二冷凝器160b并列连接。即,从压缩机141吐出的制冷剂在第一冷凝器160a以及第二冷凝器160b的近前分流至两条路,并从各冷凝器160a、160b的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流入各冷凝器160a、160b内。然后,流经各冷凝器160a、160b内的制冷剂从各冷凝器160a、160b的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流出后,汇合并流入减压装置142内。
根据这样的第七实施方式,可获得与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进一步,根据第七实施方式,分别重叠配置有与蒸发器150相比更加小型化的多个蒸发器150a、150b,以及分别重叠配置有与冷凝器160相比更加小型化的多个冷凝器160a、160b。因此,能够减小用于收容各蒸发器150a、150b以及各冷凝器160a、160b的热交换部171的截面积,由此,能够实现热交换部171的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洗涤干燥机110整体的小型化和水槽112的大型化、即衣物收容量的大容量化。
顺便说一下,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1示出的现有技术中,相对于前管道17的通风面积,设置在前管道17的下游侧的循环风道19的通风面积更大。在这种结构中,从前管道17吹入循环风道19的风容易产生紊乱,尤其是在循环风道19内的外周部附近风容易紊乱。这样,一旦前管道17与循环风道19的通风面积存在差别,根据相对于蒸发器23的位置,经过蒸发器23的风的风量容易产生差别。例如,与风的紊乱较小的蒸发器23的中央部相比,风的紊乱较大的蒸发器23的外周部附近的热交换效率容易降低。另一方面,如第七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缩小热交换部134的风道的截面积,能够减小与连接管道133之间的截面积差。其结果是,能够降低经过热交换部134内的风的紊乱,能够提高蒸发器150a、150b以及冷凝器160a、160b的外周部附近的热交换效率。
第七实施方式的构成是,与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50和冷凝器160相比,主要将蒸发器150a、150b以及冷凝器160a、160b的封头部151、161的延伸方向(在图20中为左右方向)缩短,从而减少其热交换面积。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制冷剂会从位于靠近封头部151、161入口的位置的通道153a、163a下落或者上升。即,在这种蒸发器或冷凝器中,与位于靠近封头部入口的位置的通道相比,位于远离封头部入口的位置的通道具有热交换效率容易劣化的性质。因此,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去除了位于远离封头部151、161的入口151b、161b位置的、效率差的通道,仅留下了位于靠近封头部151、161的入口151b、161b位置的、效率好的通道。而且,构成为如下结构:通过朝着空气的流动方向重叠配置两个以上的蒸发器以及两个以上的冷凝器来补偿由此减小的热交换面积。其结果是,根据该第七实施方式,仅利用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效率好的部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性能。
(其他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以及图22,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1以及图22中,使用共通性的图来表示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
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50的蒸发器用流入口151b以及蒸发器用流出口152b在蒸发器150中设置在相同的侧面。也就是说,在蒸发器150中,流经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51a内的制冷剂的流向相对于流经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52a内的制冷剂的流向是相反的。另外,冷凝器160的冷凝器用流入口161b以及冷凝器用流出口162b在冷凝器160中设置在相同的侧面。即,在冷凝器160中,流经流入侧制冷剂流路161a内的制冷剂的流向相对于流经流出侧制冷剂流路162a内的制冷剂的流向是相反的。
而且,图21中示出的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被设定为,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相邻的管板153、163的间隔越窄。也就是说,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被设定为,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管板153、163的密度越高。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邻的管板153、163的间隔按照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设定为第一间隔L1、第二间隔L2以及第三间隔L3这样的三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间隔L1>第二间隔L2>第三间隔L3。
另外,图22中示出的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被设定为,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管板153、163内的通道153a、163a越粗。也就是说,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被设定为,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通道153a、163a的截面积越大,进而通道153a、163a内的流路阻力越小。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管板153、163中的通道153a、163a的直径按照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从近到远的顺序,设定为第一直径D1、第二直径D2以及第三直径D3这样的三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直径D1<第二直径D2<第三直径D3。
如上所述,根据图21的结构,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管板153、163的密度越高,设置在管板153、163内的通道153a、163a的条数越多。另外,根据图22的结构,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距离越远,管板153、163内的通道153a、163a的截面积越大。
由此,在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较远的位置,能够降低制冷剂流过时的阻力。因此,从各流入口151b、161b到各流出口152b、162b的路径之中,即使是距离各流入口151b、161b以及各流出口152b、162b较远的路径,也能够使制冷剂容易流动。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均匀地在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内流动,能够抑制在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内流动的制冷剂偏向一方。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利用整个蒸发器150以及冷凝器160,从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具有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轴的所谓的斜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110,也可以是具有水平方向的旋转轴的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
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分别重叠配置三个以上的蒸发器以及冷凝器。在各蒸发器150、150a、150b以及冷凝器160、160a、160b中,管板153、163内的通道153a、163a的粗细和形状以及管板153、163的间隔和个数等并不仅限于上述示例。
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具备洗涤功能的洗涤干燥机,也可以是不具备洗涤功能的干燥机。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图23至图28,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23、图24所示,洗涤干燥机201是具备衣物的洗涤功能和干燥功能的滚筒式的洗涤干燥机,也发挥衣物干燥机的作用。构成洗涤干燥机201本体的外箱202呈大致矩形的箱状,前表面部202a(图23的左侧的表面)形成略微倾斜状。在该前表面部202a形成有未图示的洗涤物出入口,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有用于打开和关闭该洗涤物出入口的门203。
在外箱202内,以借助未图示的悬架弹性支承的状态配设有水槽204。该水槽204呈前面开口且后面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并被配置为轴线方向指向前后方向且呈前高后低略微倾斜的状态。水槽204的前面开口部经由蛇纹状的波纹管(未图示)连接在所述洗涤物出入口上。在对作为洗涤物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干燥运行时,水槽204作为干燥室而发挥其作用。
在水槽204内可旋转地配设有滚筒206。与水槽204同样地,该滚筒206也呈前面具有开口部且后面封闭的有底圆筒状,并被配置为轴线方向指向前后方向且呈前高后低略微倾斜的状态。在滚筒206的周壁部以及后壁部形成有大量的孔206a。这些孔206a在洗涤时作为使水通过的通水孔或者脱水孔而发挥其作用,在干燥时作为使干燥风通过的通风孔而发挥其作用。在水槽204的背部设置有电机207,通过电机207并借助旋转轴207a旋转驱动滚筒206。此外,在滚筒206的周壁部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挡板。以能够经过洗涤物出入口、水槽204的开口部以及滚筒206的开口部放入滚筒206内并能够从滚筒206内取出的方式收容包括衣物在内的洗涤物。另外,在水槽204的下部设置有具备排水阀211a的排水路径211,该排水路径211用于将水槽204内的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地点。
接下来,参照图25,对连接在水槽204上的循环风道以及用于对收容在滚筒206内的洗涤物进行干燥的干燥单元进行说明。在水槽204的后壁部的上部设置有入风口208a,并且在水槽204的周壁部的前侧上部设置有朝向上方的出风口208b。在出风口208b的上部,经由用于吸收振动的蛇纹状的连接管道209连接着过滤器盒体210。在过滤器盒体210内可拆装地设置有未图示的棉绒过滤器。
而且,在外箱202内的上部设置有热泵机组212,该热泵机组212位于过滤器盒体210的后侧。热泵机组212的热泵用管道213利用外箱202内的右上角部的空间,以前后相连的方式与过滤器盒体210连接。即,热泵用管道213的整体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213f连接在过滤器盒体210的后部。另外,热泵用管道213的前端部213f形成为越向后方侧流路越宽的管道形状,热泵用管道213的后端部连接在送风机214中的风扇罩215的吸入口215a上。送风机214是靠近外箱202的背面部202b配置的送风单元。送风机214构成为具备风扇罩215、配设在该风扇罩215内的风扇216、以及用于旋转驱动该风扇216的风扇电机217。风扇罩215的吐出口215b朝向左侧(在图24中为右侧)设置,在该吐出口215b上,经由用于吸收振动的蛇纹状的连接管道218连接着供气管道219的一端部。供气管道219的另一端部向左侧延伸,并连接在水槽204的所述入风口208a上。在这种情况下,连接管道218以及供气管道219位于水槽204的后部侧。
在此,由连接在水槽204的出风口208b上的连接管道209、过滤器盒体210、热泵用管道213、送风机214的风扇罩215、连接管道218以及供气管道219构成循环风道220。在水槽204的外侧且在外箱202内,循环风道220的一端部连接在入风口208a上,另一端部连接在出风口208b上。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虽然在图25的模式图中将循环风道220的整体形状表示为大致“コ”字型,但是,实际上可以说是呈大致“L”字型的形状,即在水槽204上部侧的部件209、210、213、215与水槽204后部侧的部件215、218、219之间沿着水槽204的外形延伸设置的大致“L”字型的形状。
如图25所示,热泵机组212中的热泵221通过配管226将压缩机222、冷凝器223、节流装置224以及蒸发器225循环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其中,构成热交换器的冷凝器223和蒸发器225配置在循环风道220中的热泵用管道213内。在热泵用管道213中,冷凝器223靠近后方的送风机214配置,蒸发器225靠近该管道213的前端部213f配置。冷凝器223作为对经过循环风道220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而发挥其作用,蒸发器225作为对经过循环风道220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并进行除湿的除湿单元而发挥其作用。
如图25所示,在热泵221中,在压缩机222的吐出口附近、冷凝器223上、蒸发器225的入口附近以及压缩机222的入口附近,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27、228、229、230。另外,在循环风道220中,在入风口208a附近与出风口208b附近也分别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31、232。在干燥运行时,根据这些温度传感器227~232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压缩机222的运行。
在此,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均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234。如图26、图27所示,该热交换器234具备:配置在上下两侧的管状的第一封头部235和第二封头部236;多张板237,以使这些第一封头部235和第二封头部236相通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这些第一封头部235和第二封头部236之间,用于使制冷剂在其内部通过;以及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238,以与两个板交替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相邻的各个板237之间。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234是在两个封头部235、236之间交替地并行设置有多个板237和热交换用的多个波纹散热片238的多流式热交换器,其中,在该板237的内部具有用于使制冷剂通过的多个通道。
第一封头部235以及第二封头部236分别呈圆筒状的管状,并且间隔规定距离以平行状态配置。在这些第一封头部235以及第二封头部236的内部具有制冷剂通道235a、236a,各个制冷剂通道235a、236a的一端部通过封闭部235b、236b封闭。在第一封头部235的外周部设置有一对突条部239,该一对突条部239位于沿第一封头部235的外周部的圆周方向间隔180度的位置(相互对置的位置)。各突条部239沿着第一封头部235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另外,与第一封头部235同样地,在第二封头部236的外周部也设置有一对突条部239。
连结第一封头部235与第二封头部236之间的各个板237形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如图27、图28所示,各个板237的上端部突出到第一封头部235的制冷剂通道235a内,各个板237的下端部突出到第二封头部236的制冷剂通道236a内。各个板237被配置为,使该各个板237的侧面与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235、236的延伸方向正交。在各个板237的内部,在其板厚的范围内,沿着板的宽度方向设置有多条分流通道240(参照图27),所述分流通道240以细长状地贯通上下方向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各分流通道240的上端部以与外部隔断的密封连接状态连通到第一封头部235的制冷剂通道235a,各分流通道240的下端部同样地以密封连接状态连通到第二封头部236的制冷剂通道236a。
在相邻的各个板237之间,分别沿着该板237设置有呈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238。通过该波纹散热片238形成的大量的通气部238a是沿着与第一以及第二封头部235、23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图2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因此,在图27中通过附图标记P示出的波纹散热片238与板237之间的抵接部分、即波纹散热片238的脊线,与通气部238a指向相同的方向。另外,在热交换器234中,在以波纹散热片238或板237所形成的面Mp(参照图26、图28)、也就是热交换器234的使空气通过的面即前面为主面Mp的情况下,通气部238a与该主面Mp正交。
在这种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234中,第一封头部235的制冷剂通道235a与第二封头部236的制冷剂通道236a连接在所述配管226上。当向第一封头部235的制冷剂通道235a供给制冷剂时,该制冷剂分流至各个板237的各分流通道240,并且并行地经过各分流通道240,进而流向第二封头部236的制冷剂通道236a一侧,该制冷剂通道236a中的制冷剂向配管226一侧流动。此时,流经各分流通道240的制冷剂与从波板状的波纹散热片238周围的通气部238a经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下面,在图26所示的两个热交换器234之中,对作为蒸发器225来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赋予附图标记234E,并对作为冷凝器223来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赋予附图标记234C,以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两个热交换器234E、234C之中,使作为蒸发器225使用的热交换器234E的主面Mp倾斜,从而以倾斜配置的方式设置作为蒸发器225使用的热交换器234E。参照图28,对该热交换器234E、234C在热泵用管道213中进行安装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热泵用管道213以组合上管道213a和下管道213b的方式构成。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是上管道213a以及下管道213b在使各自的凸缘部彼此重合的状态下通过螺钉连结在一起。在上管道213a以及下管道213b中,在位于其前端部213f与风扇罩215之间的位置,以前后分离的方式设置有热交换器234E用的安装部(开口部243E)以及热交换器234C用的安装部(开口部243C)。各热交换器234E、234C以如下状态分别固定设置在热泵用管道213内:在各热交换器234E、234C位于热泵用管道213内的状态下,将第一以及第二的各封头部235、236的外周部插入到各开口部243E、243C中,并使各突条部239从内侧紧贴在开口部243E、243C的周缘部上。
如图26、图28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冷凝器223使用的热交换器234C以使其主面Mp垂直的纵向配置的方式被固定。由此,以使波纹散热片238的所述脊线处于水平方向且使通气部238a的通气方向也指向相同方向(参照图28的箭头200)的状态配设热交换器234C。
另一方面,相对于上述热交换器234C的纵向配置,作为蒸发器225使用的热交换器234E以下方扩开的方式远离上述热交换器234C,并以其主面Mp少许朝向上方的倾斜配置的方式被固定。图28中示出的热交换器234E的倾斜角度α(主面Mp与垂直面形成的夹角角度)被设定为如下倾斜程度:可使结露水在比较容易积存结露水(除湿水)的所述抵接部分P处容易沿着波纹散热片238的所述脊线流下来(通过实验确定,大于等于15°的倾斜可使结露水流下来)。由此,热交换器234E的倾斜配置是具有使在波纹散热片238和板237上产生的结露水朝着箭头200示出的空气流的下游侧流下来的倾斜角度的结构。
另外,如图28所示,在热泵用管道213中的热交换器234E、234C的下方设置有疏水接受部241。疏水接受部241在其中央部241a形成有贯穿上下方向的贯通孔,并且,形成有朝着该中央部241a平缓地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241b。这样,通过将热泵用管道213的一部分(底部)形成为平缓的倾斜面241b,从而使疏水接受部241形成为体积并不大的结构。在疏水接受部241的中央部241a连接着向下方延伸的疏水软管247,疏水软管247的下端247a连接在所述排水路径211的排水管211b上(参照图23)。由此,由疏水接受部241接到的结露水经由疏水软管247以及排水管211b被排出到机外。在蒸发器225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产生振动的振动电机248(参照图23、图28)。通过该振动电机248使蒸发器225振动,从而使附着在该蒸发器225的板237和波纹散热片238上的结露水更容易下落。
如上所述,通过将使用多流式热交换器234C、234E构成的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收纳在热泵用管道213内,并将压缩机222以及节流装置224设置在热泵用管道213的周边,使热泵221作为热泵机组212实现单元化。虽然省略了详细图示,但是在热泵用管道213与外箱202的背面部202b之间配设有固定夹具212a(参照23)。该固定夹具212a例如通过未图示的螺钉以分别与热泵用管道213一侧和背面部202b一侧连结的方式被固定。由此,在外箱202上部的位置,热泵机组212整体被安装固定在背面部202b上。
此外,虽未图示,但是在洗涤干燥机201中,在外箱202的前表面部202a的上部设置有操作面板,并且设置有用于在洗涤运行时将所使用的水供给到水槽204内的供水单元等。另外,如图23所示,在外箱202内的下部设置有控制装置249。控制装置249以微型计算机为主体构成,并根据操作面板的设定内容和预先存储的控制程序,对所述电机207、热泵221、送风机214、振动电机248、所述供水单元和排水阀221a等进行控制。
在上述结构中,在对滚筒206内收容的衣物进行干燥的干燥运行时,在门203被关闭的状态下,适当旋转滚筒206,并驱动热泵221的压缩机222,并进一步驱动送风机214。
在此期间,随着滚筒206的旋转,收容在滚筒206内的衣物被搅拌。另外,随着压缩机222被驱动,制冷剂在压缩机222中被压缩,并向冷凝器223吐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223中,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并冷凝。之后,通过作为减压单元的节流装置224使高压的制冷剂减压后,在蒸发器225中制冷剂蒸发,从而吸热。蒸发并气化的制冷剂再次回到压缩机222并被压缩,并以此方式反复进行。
而且,随着送风机214被驱动,在循环风道220中的热泵用管道213内,在冷凝器223中加热的空气被吸入风扇罩215内,并且该空气变为热风从吐出口215b被吐出。该热风经过供气管道219从入风口208a被供给到水槽204内。供给到水槽204内的热风通过滚筒206的孔206a还被供给到滚筒206内。供给到滚筒206内的热风与衣物接触,从而对该衣物进行加热,并从该衣物上带走湿气。含湿气的空气从出风口208b被排出到循环风道220一侧。该空气经过过滤器盒体210并被排出到热泵用管道213的前端部213f一侧。通过蒸发器225对流入热泵用管道213的空气进行冷却并进行除湿。被除湿的空气再次通过冷凝器223加热变为热风,并被供给到水槽204内,以此方式反复进行。与此相伴地,滚筒206内的衣物逐渐干燥。此时,水槽204内的空气经过循环风道220进行循环时,如果存在从衣物上脱落的棉绒(线),则该棉绒将会被过滤器盒体210内的棉绒过滤器捕获。
另外,在干燥运行时,流经热泵用管道213的空气从前向后流过蒸发器225以及冷凝器223各自的通气部238a(参照图28的箭头200)。严格来讲,蒸发器225的通气方向因上述的倾斜配置而略微朝向下方。因此,因在蒸发器225中进行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在该蒸发器225的倾斜配置方式与空气流动的相互作用下,易于从波纹散热片238和板237上流落下来,在这些部件238、237的抵接部分P处也不容易发生滞留。也就是说,通气部238a内的结露水容易朝后侧向下方流下。另外,通过上述振动电机248使蒸发器225振动,更好地除去蒸发器225中的结露水。这样,通过疏水接受部241接住快速流落下来的结露水,并通过下方的疏水软管247以及排水管211b将该结露水排出到机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201中,作为干燥单元而发挥其作用的热泵221的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均由多流式热交换器234C、234E构成,并且使其中的热交换器234E的主面Mp倾斜,从而将该热交换器234E以倾斜配置的方式设置在循环风道220中。
根据该结构,在多流式热交换器234C、234E中,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高,与以往所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与此相伴地,能够使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小型化,由此,能够实现热泵用管道213的小型化,并能够实现热泵221乃至热泵机组212整体的小型化。另外,通过使热交换器234E倾斜配置,使结露水在该倾斜的作用下易于流下来。由此,能够尽量减少积存在热交换器234E外表面的结露水,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当附着在波纹散热片238和板237上的结露水不易下落时,该结露水会对经过通气部238a的风形成阻力,从而造成风量下降,而在上述热交换器234E的结构中能够尽量消除这种缺陷。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配置在外箱202的上部。由此,通过利用重力,就能够通过使用疏水软管247等简单的结构将从冷凝器223流下来的结露水排出到机外。因此,能够无需使用后述的疏水箱和疏水泵,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外箱202的上部”是指,例如能够利用外箱202与水槽204上半部之间的空间来配设热泵机组212的位置。因此,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被配置在比位于水槽204中的上下方向大致中间部的众所周知的进水口(省略图示)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沿着水槽204的周壁部以及后壁部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循环风道220。因此,能够尽量缩短循环风道220的长度,从而减小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热泵机组212更加紧凑,能够有助于实现洗涤干燥机201的大容量化和小型化。
在仅对蒸发器225使用上述多流式热交换器234E,而对冷凝器223使用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对于热交换器234E来说,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至少能够实现蒸发器225的小型化等。
在此,图29示出了在以往的洗涤干燥机中使用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251的一例。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为通过端板252连结两个热交换器251的形态,其中的一个热交换器251被用于冷凝器253,另一个热交换器251被用于蒸发器254。各热交换器251形成为如下形态:具备弯曲状配置的制冷剂管255、呈平板状的多枚翅片256以及配置在两端部的端板252,且制冷剂管255贯通多枚翅片256以及端板252。制冷剂管255的各个弯折部255a从端部252朝外侧突出。
(第九实施方式)
图30示出了第九实施方式。该第九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不同。即,在循环风道220中,以如下方式设置作为冷凝器223的热交换器234C和作为蒸发器225的热交换器234E,即、使主面Mp倾斜,并使热交换器234C和热交换器234E彼此呈“八”字状倾斜配置。
具体而言,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热交换器234E以如下方式倾斜,即越向下方越远离另一个热交换器234C。使热交换器234C以如下方式倾斜,即越向下方越远离另一个热交换器234E。由此,从热交换器234E与热交换器234C的侧面观察(从与主面Mp平行的方向观察),一个热交换器234E与另一个热交换器234C呈大致倒V字状,以下方扩开的方式彼此远离。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以与热交换器234E的倾斜角度α大小相同的、反向的倾斜角度(-α)设定热交换器234C。此外,热交换器234E、234C并不仅限于图示出的倾斜配置,也可以使各自的倾斜角度的大小不同等。
在此,虽然上述结露水在蒸发器225的下部侧会变成比较大的水滴,但是,通过该冷凝器223以及蒸发器225的倒V字状的倾斜配置方式,该下部侧的水滴或者疏水接受部241的水滴难以飞溅到冷凝器223上。也就是说,当水滴溅到冷凝器223上时,会导致干燥效率降低,而如果使冷凝器223和蒸发器225彼此远离,就会导致循环风道220大型化,虽然存在着这样相互矛盾的此消彼长的问题,但是,通过本第九实施方式的倒V字状的倾斜配置方式,不仅能够尽量防止该水滴溅到冷凝器223上,而且还能够实现尽量使冷凝器223与蒸发器225之间的间隔缩小的紧凑的配置结构。另外,在本第九实施方式中,能够尽量减少滞留在蒸发器225外表面上的结露水等,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
图31示出了第十实施方式。该第十实施方式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不同。即,从侧面观察,循环风道220的热泵用管道271整体呈曲柄状弯曲,并具备:水平部分,连接在前端部213f上;中间部分,具有R状部213r,以使朝向变为朝向下方;斜L字状的疏水接受部241′,配设在该中间部分的下侧;以及后端部分,连接在风扇罩215的吸入口215a上。作为热交换器234E、234C的安装部,热泵用管道271具备中间部分的下侧开放的开口部243E′以及后端部分开放的开口部243C′。热交换器234E、234C分别以固定状态设置在各开口部243E′、243C′上。
如图3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蒸发器225使用的热交换器234E以使其主面Mp水平的横向配置方式被固定。由此,以如下状态配设热交换器234E:使波纹散热片238的所述脊线处于垂直方向,并且使通气部238a(参照图27)的通气方向也指向纵向。以使通气部238a的通气方向指向横向的纵向配置方式,将作为冷凝器223使用的热交换器234C固定在位于向后侧离开其中一个热交换器234E的位置上。由此,热交换器234E和热交换器234C形成为与上述管道271的路径相匹配的横向配置与纵向配置,且从侧面观察呈倒L字状。
热泵用管道271中的中间部分的下侧由疏水接受部241′构成,该疏水接受部241′以横跨热交换器234E以及热交换器234C、且分别接住热交换器234E以及热交换器234C的下侧的方式延伸设置。疏水接受部241′具有倾斜面241b′,该倾斜面241b′以朝向疏水接受部241′的中央部241a′的贯通孔的方式向下方倾斜。疏水接受部241′的中央部241a′经由所述疏水软管247连接在所述排水管211b上。
在上述结构中,如箭头所示,干燥运行时,在热泵用管道271中经过的空气从前端部213f流向后方之后,在中间部分从上向下流过热交换器234E的通气部238a,在后端部分从前向后流过热交换器234C的通气部238a,并分别与热交换器234E、234C进行热交换。此外,在热泵用管道271中,在其中途设置如R状部213r那样的弯曲壁、如倾斜面241b′那样的倾斜壁,由此抑制淤积现象,并尽量缩短循环风道220的长度,从而降低压力损失。
如上所述,在本第十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蒸发器225使用的热交换器234以使其通气方向指向上下方向的横向配置方式设置在循环风道220中。这样,通过将蒸发器225横向配置,能够使在蒸发器225中产生的结露水更容易沿该通气方向向下方落下。而且,热交换器234E和热交换器234C形成为与管道271的路径相匹配的横向配置与纵向配置的倒L字状的配置,由此,能够匹配于在向前方下降倾斜的水槽204的上表面后部与外箱202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的空间形状,顺利地收容热交换器234E和热交换器234C。
此外,也可以不在蒸发器225上设置振动电机248,而设置振动电机248时能够使结露水更加容易下落。另外,能够使从蒸发器225流下的结露水直接下落到疏水接受部241′中,并且能够实现不使用水泵而仅仅利用重力的简单的排水结构等,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32示出了第十一实施方式。第十一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将热泵用管道272以及热交换器234E、234C设置了在外箱202下部。即,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循环风道220具备排气管道273,该排气管道273用于将从过滤器盒体210流入的空气导向下方的热泵用管道272,并且循环风道220形成为,从连接设置在该热泵用管道272上的风扇罩215朝着水槽204的入风口208a向上方延伸设置连接管道218′以及供气管道219′。
排气管道273从过滤器盒体210朝后方延伸后,朝向变为朝向下方,其下端部连接在热泵用管道213的右端部(在图32中为左端部),该热泵用管道213设置在外箱202内的下部并且位于水槽204的下方。热泵用管道272沿横向延伸,其左端部连接在风扇罩215的吸入口215a上。风扇罩215的吐出口215b朝向上方设置,在该吐出口215b上,经由连接管道218′连接着供气管道219′的下端部。供气管道219′沿上下方向延伸,其上端部连接在所述入风口208a上。与第八实施方式的管道213同样地,在热泵用管道272中,以倾斜配置的方式安装固定热交换器234E,并以纵向配置的方式安装固定热交换器234C。另外,在热泵用管道272的下部设置有疏水箱275,该疏水箱275位于热交换器234E、234C的下方。
在干燥运行时,从出风口208b排出到循环风道220一侧的空气经由过滤器盒体210被排出到排气管道273一侧。流经排气管道273的空气进入下方的热泵用管道272内,通过蒸发器225进行冷却并进行除湿。被除湿的空气在冷凝器223中被加热变为热风,并经由供气管道219′被供给到水槽204内。在这种情况下,因在蒸发器225中进行冷却而产生的结露水被疏水箱275接住并积存。积存在疏水箱275中的结露水经由疏水泵276以及排水软管277被排出到机外。
如上所述,在本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虽然需要用于排出结露水的疏水箱275和疏水泵276,但是能够利用水槽204下方的富裕空间来稳定地设置热泵用管道272,并能够通过上述的倾斜配置尽量排出并减少滞留在蒸发器225外表面上的结露水等,具有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不具有洗涤功能的衣物干燥机。另外,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可以将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器234C变更为倾斜配置方式,从而使热交换器234E、234C形成V字状的配置方式等。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偏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或宗旨内,并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衣物干燥机,具备:
干燥室,用于收容干燥对象衣物;
循环风道,以两端部与所述干燥室内连通的方式设置在该干燥室的外侧;
送风单元,用于使所述干燥室内的空气经过所述循环风道进行循环;以及
热泵,其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依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而构成制冷循环,并将其中的所述冷凝器以及蒸发器配设在所述循环风道中;
所述冷凝器以及蒸发器中的至少一个,使用了在内部具有并行设置的多个制冷剂通道的结构的多流式热交换器;
所述多流式热交换器具备封头部,并设置成使所述封头部的外周部从内侧紧贴在形成所述循环风道的管道上的状态,从而将所述封头部固定在所述管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以及蒸发器均使用了所述多流式热交换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配置在所述冷凝器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衣物干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以及蒸发器配置在衣物干燥机本体的上部。
CN201510982023.1A 2015-01-28 2015-12-23 衣物干燥机 Active CN105821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4265A JP6545967B2 (ja) 2015-01-28 2015-01-28 衣類乾燥機
JP2015-014265 2015-01-28
JP2015-098167 2015-05-13
JP2015098167A JP6871674B2 (ja) 2015-05-13 2015-05-13 衣類乾燥機
JP2015-164790 2015-08-24
JP2015164790A JP2017042211A (ja) 2015-08-24 2015-08-24 衣類乾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1632A CN105821632A (zh) 2016-08-03
CN105821632B true CN105821632B (zh) 2018-12-11

Family

ID=56514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82023.1A Active CN105821632B (zh) 2015-01-28 2015-12-23 衣物干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16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6230B (zh) * 2016-10-26 2019-03-05 吴江市晓昱喷气织造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式烘干机
CN106758072B (zh) * 2016-11-30 2019-09-1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干衣机
JP7164287B2 (ja) * 2017-04-13 2022-11-01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
CN110849030A (zh) * 2019-12-10 2020-02-28 河南鸿昌电子有限公司 除湿器专用致冷件和除湿器
WO2022169313A1 (en) * 2021-02-08 2022-08-11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KR20220114284A (ko) * 2021-02-08 2022-08-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7767A1 (de) * 2002-12-10 2004-06-24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JP2005147427A (ja) * 2003-11-11 2005-06-09 Sanden Corp 積層型熱交換器
BRPI0519910A2 (pt) * 2005-02-02 2009-08-11 Carrier Corp trocador de calor
KR20070091207A (ko) * 2005-02-02 2007-09-07 캐리어 코포레이션 축소된 치수의 헤더를 구비한 미니-채널 열교환기
JP4834342B2 (ja) * 2005-07-26 2011-12-14 株式会社東芝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EP2662486A1 (en) * 2012-05-08 2013-11-13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Laundry dry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1632A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1632B (zh) 衣物干燥机
CN105625006B (zh) 具有热泵循环的衣物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08511B (zh) 滚筒式衣物烘干机
EP3124681B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CN103774402B (zh) 洗衣机
KR101729107B1 (ko) 의류처리장치
JP4550747B2 (ja) 衣類乾燥機
KR100928110B1 (ko) 드럼식 세탁 건조기
JP4314284B2 (ja) 衣類乾燥機
CN106337269B (zh)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JP2008048810A (ja) 衣類乾燥装置
CN105222566B (zh) 一种带抽湿和废热利用的热泵烘干系统
CN211667926U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KR101809130B1 (ko) 의류건조기
CN101173440A (zh) 一种采用热泵作为热源的洗衣干燥机干燥方法
JP5121659B2 (ja) 洗濯乾燥機
KR101750911B1 (ko) 다단 증발식 히트펌프 건조장치
CN205501683U (zh) 烘干系统及具有其的衣物处理装置
KR101729581B1 (ko) 농수산물 진공 건조 시스템
CN104487627B (zh) 干燥装置
CN106172735A (zh) 一种开闭式循环多级热泵干燥设备
JP4791881B2 (ja) 衣類乾燥機
JP6545967B2 (ja) 衣類乾燥機
CN20550168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WO2016047196A1 (ja) 乾燥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Dong J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