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4482A -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4482A
CN105814482A CN201480067846.5A CN201480067846A CN105814482A CN 105814482 A CN105814482 A CN 105814482A CN 201480067846 A CN201480067846 A CN 201480067846A CN 105814482 A CN105814482 A CN 105814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romic
diffusion coefficient
molecule
max
maximum absorb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8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4482B (zh
Inventor
久保亘
冈田伸二郎
山田宪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14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4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0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aused by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n organic liquid solutions, e.g. viologen solu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1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1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G02F1/15165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02F2001/1635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the pixel comprises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e.g. TF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和该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2max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5):1≤D2max/D2min≤(1+0.146/H2)2 (5)。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器件使用通过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使其光学吸收性质(例如吸收波长和吸光度)变化的电致变色材料并且应用于例如显示装置、可变反射率反射镜和可变透射窗口。
这样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有机电致变色器件,并且PTL1公开了具有有机电致变色层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该有机电致变色层为其中已将具有不同吸收波长的有机低分子量电致变色材料溶解于溶剂中的溶液的层。但是,由于该有机电致变色层中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因此PTL1中公开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在显色模式中色平衡变化的一些区域。
将该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用作例如用于调节成像装置中的光量的单元[例如,中性密度(ND)滤光器]或显示装置中的滤色器时这样的色平衡的变化是不希望的,因此需要减小。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美国专利No.6,020,98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和该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2max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5)。
1≤D2max/D2min≤(1+0.146/H2)2(5)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电致变色器件,其包括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和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满足式(17)。
1≤D2max/D2min≤1.29(17)
由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实施方案的说明,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示意地表示电致变色器件的薄层单元中着色的机理。
图2为表示根据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EC)器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表示扩散系数比(DX/DY)与Absmax下的透射率比[T(X)/T(Y)]之间的关系。
图4A和4B表示来源于不同电致变色分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光度的经时变化。
图5表示来源于不同电致变色分子的透射光谱中的透射率比。
图6A和6B表示时间区域(i)和时间区域(iii)中的吸收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对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所基于的物质传输中的扩散过程进行说明。术语“电致变色”也称为“EC”。
在所谓I型电致变色器件中,其中电致变色层由溶剂中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溶液组成,在显色模式中在其电极之间施加足以促进用于电致变色材料的着色的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电位差。在着色过程中,未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移动到电极的物质传输为限速步骤。在不存在外部因素例如搅拌的情况下溶液中由向电极的物质传输产生的电解电流能够由下述科特雷尔方程表示。
[数1]
i ( t ) = n F c A D π t - - - ( 1 )
式中,i(t)表示电解电流,n表示单分子反应中涉及的电子数,F表示法拉第常数,c表示EC分子的体积浓度(bulkconcentration,换言之,初始溶液浓度),A表示电极表面积,D表示扩散系数,和t表示时间。
由以下等式给出由其时间积分提供的电荷Q(t)。
[数2]
Q ( t ) = 2 n F A c D t π - - - ( 2 )
在该溶液含有不同电致变色材料n和m的情况下,由以下等式给出一种材料的吸光度与另一种材料的吸光度之比[Absn(t)/Absm(t)]。
[数3]
Abs n ( t ) Abs m ( t ) = ϵ n l Q n ( t ) n F ϵ m l Q m ( t ) n F = 2 ϵ n Ac n D n t π 2 ϵ m Ac m D m t π = ϵ m c n D n ϵ m c m D m - - - ( 3 )
该等式中,ε表示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并且l表示光路长度。
该等式表示吸光度比不经时变化。此外,材料之间的扩散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的差异能够通过体积浓度补偿。
图1表示具有薄电致变色层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中着色的机理。图1中,竖轴(c)表示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浓度,并且横轴(x)表示与对其施加着色反应所必需的电位的电极相距的距离。符号1000表示用于进行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着色反应的电极,和符号1010表示其对电极。
图1中,通过向电极1000施加着色反应所必需的电位,从而使未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1020转化为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1030。这种现象产生有机电致变色层中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浓度分布,并且通过由符号1040表示的浓度分布曲线来表示该浓度分布。在该浓度分布曲线中所示的区域中,以某一速率将该电致变色器件中使用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着色的机理有效地适用,并且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色平衡没有经时变化。
但是,在薄电致变色层中,在由符号X表示的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以成为由符号1050表示的浓度分布曲线的情况下,由于对电极具有能够进行与由电极1000引起的反应相对的反应的电位,因此引起将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1060转化为未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1070的反应。因此,该分子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后,着色的材料的浓度整体上在单元中没有变化;或者即使发生变化时,浓度增加的程度也小。
在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不同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或不同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在电致变色层中共存的情况下,一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的时机不同于另一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的时机。
假定电化学反应中扩散层[δ(t)]的厚度与扩散系数和时间的乘积的平方根成比例,如等式(4)所示。
[数4]
δ ( t ) = 2 D t - - - ( 4 )
由等式(4)可知,有机电致变色层中存在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情况下,着色的材料(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所需的时间彼此不同,这导致色平衡的变化。
基于该机理,现在对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一对电极和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和该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2max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5)。
1≤D2max/D2min≤(1+0.146/H2)2(5)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中,符号2000和2010表示电极,并且符号2020表示其间设置的有机电致变色层。有机电致变色层2020由密封部件2030保持以与外部隔离。
现在对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每个部件进行说明。
电极
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一对电极(2000和2010)中的一个能够为透明电极。
术语“透明”是指能够使光透射的性质,并且透光率能够在50%-100%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使用透明电极作为该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下述效果:能够高效率地从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外部获取光以与电致变色分子相互作用,因此该电致变色分子的光学性质能够影响待发出的光。这种情况下,待透射的光为电致变色器件涵盖的波长区域中的光。例如,将该电致变色器件在可见光区域中用作成像装置的滤光器的情况下,待透射的光为可见光;将该电致变色器件在红外区域中用作成像装置的滤光器的情况下,待透射的光为红外光。
这样的透明电极能够为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电极,其中在玻璃或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板上已形成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的层。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的实例包括锡掺杂氧化铟(ITO)、氧化锌、镓掺杂氧化锌(GZO)、铝掺杂氧化锌(AZO)、氧化锡、锑掺杂氧化锡(ATO)、氟掺杂氧化锡(FTO)、和铌掺杂氧化钛(TNO)。特别地,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的层能够为具有10nm-10000nm范围内的厚度的FTO或ITO层。这是因为,能够满足高透光性和化学稳定性这两者。
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的层可具有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括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的子层。该结构可能提高导电性和透明性。
选择该电极中的另一个以适合EC器件的应用。将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用作例如透射型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下,另一个电极优选也为透明电极,更优选为上述的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电极。
将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用作反射型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下,另一个电极能够为能够反射入射光的电极。
无论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是哪种电致变色器件,用于该电极对的材料能够为下述的材料:其能够稳定地存在于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的运行环境中并且响应于从外部施加的电压能够迅速地促进氧化还原反应。
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可任选地包括该电极对以外的附加的电极。该有机电致变色器件可例如包括参比电极以获得有关该有机电致变色层的电位的信息。而且,例如,该电极对的一个或两个可由用于分开着色的多个电极组成。
在电极表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通过密封部件2030将该电极对(2000和2010)彼此接合。
密封部件2030能够由具有下述特性的材料形成:化学稳定,不使气体和液体透过,并且不抑制该电致变色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使用的材料的实例包括无机材料例如玻璃粉,有机材料例如环氧树脂,和金属。密封部件2030可用于保持该电极对之间的距离。在密封部件2030没有用于限定该电极对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可额外地设置间隔物以保持其间的距离。这种情况下,该间隔物的材料能够为无机材料,例如二氧化硅珠粒或玻璃纤维,或者有机材料例如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氟橡胶、或环氧树脂。该间隔物能够限定并保持EC器件的电极之间的距离。
该电极对之间的距离能够在0.6μm-130μm的范围内。电极之间不小于0.6μm的距离能够形成空间,在该空间中能够以有机电致变色器件足以有效地工作的量放置电致变色材料。电极之间不大于130μm的距离能够给予高响应速度。这是因为,不大于130μm的距离能够使由扩散产生的物质传输的效果大于由自由对流产生的物质传输的效果。
特别地,由下述计算确定不小于0.6μm的距离。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吸光度响应于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浓度、其摩尔吸光系数和光路长度(这种情况下该电极对之间的距离)而增大。因此,该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由该电致变色器件所必需的吸光度、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摩尔吸光系数决定。在该电极之间的必要的距离的估算中,假设必要的吸光度为0.3(透射率:50%),摩尔吸光系数为4×104M-1cm-1,未着色的材料的分子的浓度为0.25M,并且该电致变色材料的着色率为50%,则该电极之间的距离为0.6μm。
由下述计算具体地确定不大于130μm的距离。
基于吸光度到达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该时间对应于扩散系数的下述描述中区域(iii)中的开始时间]估算该电极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假设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为1.7×10-6cm2s-1并且该时间为20秒,则该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30μm。
在减少由对流引起的物质传输以及获得响应速度的增加的方面,能够采用电极之间小的距离。从电致变色材料的选择性(多种可采用的吸光度和溶解度)和具有较高吸光度(小透光率)的滤光器的形成的观点出发,能够采用电极之间大的距离。特别地,该距离优选在2μm(对应于10%的透光率)-120μm的范围内,最优选在4μm(对应于1%的透光率)-100μm的范围内。
电致变色层
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电致变色层,该电致变色层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由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组成的组合物。
术语“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是指具有不同化学结构的电致变色材料。
基于包括电致变色材料的溶质的溶解度、蒸汽压、粘度和电位窗,根据计划用途来选择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组合物中使用的溶剂并且能够为极性溶剂。该溶剂的具体实例包括水和有机极性溶剂例如甲醇、乙醇、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二甲基亚砜、二甲氧基乙烷、γ-丁内酯、γ-戊内酯、环丁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乙腈、丙腈、苯甲腈、二甲基乙酰胺、甲基吡咯烷酮、和二氧戊环。
除了溶剂和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以外,能够将聚合物或胶凝剂添加到该组合物中以将该组合物转化为高粘性组合物或凝胶组合物。聚合物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聚丙烯腈、羧甲基纤维素、聚氯乙烯、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酰胺、聚丙烯酰胺、聚酯、和Nafion(商品名)。
该电致变色组合物中含有的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为阳极电致变色材料或阴极电致变色材料。该电致变色组合物可含有具有相反极性的电致变色材料,条件是使用不同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或阴极电致变色材料。
术语“阳极电致变色材料”是指通过从其分子中将电子去除的氧化反应而引起变色的材料;相反地,术语“阴极电致变色材料”是指通过对该分子赋予电子的还原反应而引起变色的材料。术语“具有相同极性的材料”是指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和另一种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组合或者阴极电致变色材料与另一种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组合。
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实例包括噻吩衍生物,芳族胺化合物,例如吩嗪衍生物和三芳基胺衍生物,吡咯衍生物,噻嗪衍生物,三芳基甲烷衍生物,双苯基甲烷衍生物,二茂铁衍生物,呫吨衍生物,荧烷衍生物,和螺吡喃衍生物。这些中,作为优选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能够采用低分子量噻吩衍生物,例如单噻吩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和并噻吩(thienoacene)衍生物,和低分子量芳族胺化合物,例如吩嗪衍生物和三芳基胺衍生物。
这是因为将这样的材料用于电致变色层中可能能够制备显示所需的吸收波长的分布的电致变色器件。
这些分子在它们的中性状态下在紫外区域中具有吸收峰,在可见光区域中不显示吸收,并且能够处于其中可见光区域中的透光率高的无色状态。通过氧化反应将这些分子转化为自由基阳离子,并且其吸收向可见光区域迁移,由此产生着色状态。这些分子中,通过增加或减小π-共轭长度或通过替换取代基来改变π-共轭体系,从而能够调节其吸收波长。
术语“低分子量”是指具有小于2000、优选地1000的分子量的分子;并且术语“低聚噻吩”是指每分子具有2-9个噻吩环、优选地2-5个噻吩环的低聚噻吩。并噻吩(thienoacene)为多环稠合化合物例如噻吩并噻吩或二噻吩并噻吩。
单噻吩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和并噻吩衍生物的取代基的实例包括,但并不限于,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酯基、任选取代的芳基、任选取代的氨基、和氰基。
对单噻吩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和并噻吩衍生物并无特别限制,但能够为由通式(S)表示的化合物。这样的单噻吩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和并噻吩衍生物能够作为有机电致变色层中的发色团存在。
[化1]
通式(S)中,A1和A2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和任选取代的芳基。A1和A2中的至少任一个为烷基、烷氧基、或芳基。R1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酯基、具有1-4个碳原子并且任选地被烷基取代的芳基、任选取代的氨基、或氰基。X选自由通式(a)、(b)、(c)和(d)表示的结构以致噻吩环的数目为1-5个,并且这些结构在*1至*4位与其他结构或位于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的末端的苯环键合。
[化2]
通式(a)中,R2和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任选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酯基、任选取代的氨基、和氰基。*1表示该结构与位于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的末端的苯环或者与由通式(a)、(b)、(c)、或(d)表示的其他结构键合的位置。
[化3]
通式(b)中,R8表示任选支化的具有1-2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2表示该结构与位于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的末端的苯环或者与由通式(a)、(b)、(c)、或(d)表示的其他结构键合的位置。
[化4]
通式(c)中,R4和R5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任选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酯基、任选取代的氨基、和氰基。*3表示该结构与位于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的末端的苯环或者与由通式(a)、(b)、(c)、或(d)表示的其他结构键合的位置。
[化5]
通式(d),R6和R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氧基、任选取代的芳基、具有1-20个碳原子的烷基酯基、任选取代的氨基、和氰基。*4表示该结构与位于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的末端的苯环或者与由通式(a)、(b)、(c)、或(d)表示的其他结构键合的位置。
在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中,对由通式(a)-(d)表示的结构键合的次序并不限于(a)到(d)的次序。噻吩环的数目为噻吩环部分的数目;特别地,在使A个噻吩环彼此稠合的结构中,噻吩环的数目计数为A。因此,通式(a)和(b)的每一个中噻吩环的数目为1,通式(c)中为2,并且通式(d)中为3.
在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中,芳基可被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或具有1-4个碳原子的烷氧基取代。
由通式(S)表示的结构具有作为用于光吸收芯并且具有噻吩骨架的部分(芯部分)和由引入该芯部分的苯基组成并且在相对于该芯部分的邻位具有取代基的部分(笼部分)。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产生自由基阳离子的芯部分由于由笼部分中苯基的邻位处的取代基(A1和A2)产生的位阻效应而得以保护。
自由基阳离子的不稳定性例如由下述引起:起因于自由基的高反应性的自由基的再结合或由自由基导致的氢原子从其他分子的抽出。换言之,自由基阳离子的不稳定性归因于已接触其他分子的自由基的反应。因此,由与芯部分键合的苯基的邻位处的取代基(A1和A2)产生的位阻效应使芯部分与另一分子的接触减少,这导致芯部分的自由基阳离子的稳定性提高。
具有位阻基团A1和A2的每个苯基(笼部分)的结构用于保护待为颜色变化而被氧化的部分(芯部分)免受以其他电致变色材料或杂质的形式存在的物质干扰;因此,该结构适合地具有能够使芯部分被包围的分子形状。因此,待引入到每个苯基的取代基,即A1和A2希望体积大。
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实例包括吡啶衍生物,例如紫罗碱衍生物、和醌化合物。
该电致变色层可任选地含有支持电解质。对该电解质并无特别限制,条件是满足下述要求:为离子解离性盐,可良好地在溶剂中溶解,在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具有高相容性,并且对于该电致变色器件的运行电位稳定。各种阳离子或阴离子能够以合适的组合用作该支持电解质。阳离子的实例包括各种碱金属离子、碱土金属离子和季铵离子。其具体的实例包括Li、Na、K、Ca、Ba、四甲基铵、四乙基铵和四丁基铵的离子。阴离子的实例包括各种氟化合物的阴离子和卤化物离子。其具体实例包括ClO4 -、SCN-、BF4 -、AsF6 -、CF3SO3 -、CF3SO2NSO2CF3 -、PF6 -、I-、Br-、和Cl-
能够通过例如在该电极对或密封部件的一部分中形成开口;将它们彼此接合;采用真空注入、大气注入、弯液面法、或其他技术通过该开口将该电致变色组合物注入;和将该电致变色组合物封闭,从而形成该电致变色层。
扩散系数
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电致变色层中含有的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将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以将较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2min并且将较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2max;并且扩散系数D2min和D2max和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2ma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5)。
1≤D2max/D2min≤(1+0.146/H2)2(5)
本文中的术语“最大吸光度”是指电致变色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中的最大吸光度并且通常为电致变色器件涵盖的波长区域中的最大吸光度。例如,将电致变色器件用作在可见光区域中运行的成像装置的滤光器的情况下,该最大吸光度在可见光区域中;将电致变色器件用作在红外区域中运行的成像装置的滤光器的情况下,该最大吸光度在红外区域中。
本文中选择的分子A和B为具有相同极性的电致变色分子(阳极电致变色分子和不同的阳极电致变色分子或者阴极电致变色分子和不同的阴极电致变色分子)。
将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不同的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的两种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组合定义为(X和Y)。将分子X和Y的扩散系数分别定义为DX和DY(DX≥DY)。这种情况下,由于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选择的两种材料的分子的组合为(X和Y),因此分子X的最大吸光度可能大于分子Y的最大吸光度,分子Y的最大吸光度可能大于分子X的最大吸光度,或者分子X的最大吸光度可能等于分子Y的最大吸光度。
在将足以引起电极反应的电压施加于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等式(2)由等式(6)定义初期的反应分子数N(t)的时间依赖性。
[数5]
N ( t ) = 2 A c D t π - - - ( 6 )
由等式(7)能够给出最大显色模式下的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N和Nmax
[数6]
N m a x = 1 2 A c d - - - ( 7 )
在该有机电致变色器件为单极型电致变色器件(有机电致变色层只含有阳极电致变色分子或阴极电致变色分子的器件)的情况下,d表示一对电极之间的距离。
在该有机电致变色器件为互补型电致变色器件(有机电致变色层含有阳极电致变色分子和阴极电致变色分子两者的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下,对于不同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d为从阳极到着色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和着色的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消色反应的平面的距离。同样地,对于不同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d为从阴极到着色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和着色的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消色反应的平面的距离。
以下对单极型电致变色器件进行说明;但是,当互补型电致变色器件视为两个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对电极用作着色的阳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和着色的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消色反应的平面时,相同的理论对于互补型电致变色器件成立。
能够在下述三个区域(i)至(iii)中分析该电致变色层中自由基分子X和Y的量。
(i)在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X和Y两者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之前(t<πd2/16DX)。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反应分子数能够由等式(6)定义,因此分子Y的吸光度与分子X的吸光度之比[Abs(Y)/Abs(X)]能够如下定义。
[数7]
A b s ( Y ) A b s ( X ) = &epsiv; Y c Y D Y &epsiv; X c X D X - - - ( 8 )
由等式(8),只在区域(i)中使用该电致变色器件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初始浓度控制摩尔吸光系数的差异和扩散系数的差异对色平衡的影响。
(ii)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X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之后,但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Y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之前(πd2/16DX≤t<πd2/16Dγ)。
这种情况下,根据等式(6),反应分子Y的数继续增加,而根据等式(7),反应分子X的数没有变化;因此,色平衡变化。
(iii)着色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X和Y两者的扩散层到达对电极后(t≥πd2/16Dγ)。
在确定初始浓度以保持区域(i)中的色平衡的情况下,色平衡的变化在区域(iii)中变得最大。区域(iii)中,分子Y的吸光度与分子X的吸光度之比[Abs(Y)/Abs(X)]以及分子Y的透射率与分子X的透射率之比[T(Y)/T(X)]基于等式(7)如下定义。
[数8]
A b s ( Y ) A b s ( X ) = &epsiv; Y c Y &epsiv; X c X - - - ( 9 )
[数9]
T ( Y ) T ( X ) = 10 d 2 ( &epsiv; X c X - &epsiv; Y c Y ) - - - ( 10 )
由于通常确定初始浓度以保持区域(i)中的色平衡,因此用初始浓度补偿扩散系数之差和摩尔吸光系数之差以致等式(7)生成1。因此,引入下述条件。
[数10]
&epsiv; X c X D X = &epsiv; Y c Y D X - - - ( 11 )
将等式(11)代入等式(10)生成等式(12)。
[数11]
T ( Y ) T ( X ) = 10 d&epsiv; X c X 2 ( 1 - D X D Y ) - - - ( 12 )
等式(12)中,基于等式(7)和朗伯-比尔定律,下述部分对应于分子X的最大吸光度。
[数12]
d&epsiv; X c X 2
用Absmax替代这部分使等式(12)成为以下等式。
[数13]
D X D Y = ( 1 + 1 Abs m a x l o g T ( X ) T ( Y ) ) 2 - - - ( 13 )
在本实施方案的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用作用于调节可见光区域中成像装置中的光量的单元(例如,ND滤光器)的情况下,透射率比的变化能够在±20%的范围内;在有机电致变色器件用作较高性能的ND滤光器的情况下,透射率比的变化能够在±10%的范围内。
图3表示扩散系数比(DX/DY)与Absmax下的透射率比[T(X)/T(Y)]之间的关系,该关系由等式(13)表示。图3中,竖轴表示扩散系数比(DX/DY),横轴表示分子X的最大吸光度(Absmax),并且黑白渐变表示透射率比[T(X)/T(Y)]。图3中由符号1.4表示的白线下的区域为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内的范围,并且图3中由符号1.2表示的白线下的区域为透射率比的变化在±10%内的范围。
由等式(13)和图3,在具有较小的扩散系数[Dmin(DY)]的分子Y与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Dmax(DX)]的分子X之间的扩散系数和由具有扩散系数Dmax的分子提供的最大吸光度H的关系满足式(5)的情况下,提供由式(14)表示的透射率,其表示在该条件下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透射率的变化小。满足式(15)的情况下,提供由式(16)表示的透射率,其表示在该条件下该电致变色器件中的透射率的变化较小。
1≤D2max/D2min≤(1+0.146/H2)(5)
T(X)/T(Y)≤1.4(14)
1≤D2max/D2min≤(1+0.0792/H2)(15)
T(X)/T(Y)≤1.4(16)
上述描述表明在两种材料的分子X和Y满足由式(15)表示的关系,这两种材料对吸光度具有大的影响并且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选自该电致变色层中含有的材料的情况下,该电致变色器件的透光率的变化小。
在该电致变色层含有三种以上的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情况下,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这些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三种电致变色材料。将这三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彼此比较以将最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y并且将最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x。扩散系数Dx和Dy以及具有扩散系数D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优选地满足式(5)、更优选地式(15)。
换言之,在含有三种以上的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中,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以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这些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三种材料;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将选择的三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以将最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3min并且将最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3max;并且该扩散系数D3min和D3max以及显色模式中具有该扩散系数D3ma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3优选地满足式(5a)、更优选地式(15a)。
1≤D3max/D3min≤(1+0.146/H3)2(5a)
1≤D3max/D3min≤(1+0.0792/H3)(15a)
而且,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从该电致变色层中含有并且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其分子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并且也从中选择其分子具有的最大吸光度为该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材料中的任一种。将选择的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以将较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y并且将较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x。扩散系数Dx和Dy以及在显色模式中具有扩散系数D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优选满足式(5)、更优选地式(15)。
换言之,从该电致变色层中含有并且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其分子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并且也从中选择其分子具有的最大吸光度为该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材料中的任一种。将选择的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以将较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Nmin并且将较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Nmax;并且扩散系数DNmin和DNmax以及在显色模式中具有扩散系数DNma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N优选满足式(5b)、更优选地式(15b)。
1≤DNmax/DNmin≤(1+0.146/HN)2(5b)
1≤DNmax/DNmin≤(1+0.0792/HN)(15b)
该材料的分子之间的扩散性的差异对该电致变色层中的吸光度具有影响;但是,满足上述的关系能够使这样的差异减小,以致能够改善该电致变色器件的色平衡。
上述的情形包括D2min和D2max彼此相等的情形、D3min和D3max彼此相等的情形、以及DNmin和DNmax彼此相等的情形。
能够采用已知的电化学技术测定电致变色分子的扩散系数。这样的技术的实例为电位阶跃法。作为采用电位阶跃法测定的实例,现在对采用计时电流法测定扩散系数进行说明。
在含有支持电解质的溶液(例如,四丁基铵六氟磷酸盐在碳酸亚丙酯中的0.2M溶液)中,溶解约1mM的电致变色材料,用惰性气体对该溶液进行冒泡以除去溶解的氧。将该溶液引入具有工作电极(例如,玻璃碳电极)、对电极(例如,铂电极)和参比电极(例如,Ag/Ag+电极)的三电极池中。将足以改变材料的颜色并且已通过例如循环伏安法预先确定的电位施加于该工作电极;并且对流动电流测定几十秒。由于已流动的电流的时间响应符合式(5),因此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平方根的倒数绘制测定的瞬时电流,并且由其斜率能够计算该扩散系数。
现在基于将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用作用于调节可见光区域中成像装置中的光量的单元(例如,ND滤光器)的假设对Dmax/Dmin的适合范围进行具体说明。
将具有160nm的半峰全宽、具有300、400、500、600、700和800nm的峰值波长的6种正态分布的吸收光谱用于计算能够在425nm和700nm之间产生6阶透射率(T=0.0156)的最大吸光度(Absmax);计算的结果为1.08。
由等式(12),在该条件下能够使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内的Dmax/Dmin满足下述关系。
Dmax/Dmin≤1.29(17)
能够使透射率比的变化在±10%内的Dmax/Dmin满足下述关系。
Dmax/Dmin≤1.15(18)
特别地,在具有较小的扩散系数[Dmin(DY)]的分子Y与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Dmax(DX)]的分子X之间的扩散系数的关系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制备具有±20%和±10%内的透射率比的变化的电致变色器件。
在这种情况下,如上述的情况中那样,Dmax和Dmin可以是下述扩散系数(i)-(iii)中的任一个。
(i)D2min和D2max: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电致变色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中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将较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2min,并且将较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2max。
(ii)D3min和D3max: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中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三种电致变色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中将这三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将最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3min,并且将最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3max。
(iii)DNmin和DNmax:选择其分子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也选择其分子具有的最大吸光度为该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材料中的任一种,并且将选择的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将较小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Nmin,并且将较大的扩散系数定义为DNmax。
在扩散系数(i)中,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内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2max/D2min≤1.29(17)
而且,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10%内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2max/D2min≤1.15(18)
在扩散系数(ii)中,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内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3max/D3min≤1.29(17a)
而且,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10%内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3max/D3min≤1.15(18a)
在扩散系数(iii)中,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内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Nmax/DNmin≤1.29(17b)
而且,在透射率比的变化在±10%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关系。
1≤DNmax/DNmin≤1.15(18b)
用途
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能够用于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特别地,将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中通向成像器件的光路中以致能够控制该成像器件接收的光量或者入射光的波长分布特性。该光学成像系统也可以称为透镜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实例为具有多个透镜的透镜单元。
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能够与晶体管或另一器件连接以用作电控滤光器。晶体管的实例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器件和金属-绝缘体-金属(MIM)器件。
本文中所述的成像装置包括具有成像器件和滤光器的光学成像系统。本实施方案的电致变色器件用于成像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该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任何位置。能够将该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例如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前面或者设置在该成像器件的正前面。
由于该电致变色器件在未着色的状态下具有高透明性,因此能够使足够量的入射光透射。另外,在着色的状态下,能够提供能够稳定地遮蔽和调制入射光的光学性质。
实施例
现在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对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进行说明。
实施例中,术语“电致变色分子”也称为“EC分子”,术语“电致变色器件”也称为“EC器件”,术语“电致变色层”也称为“EC层”。
合成例1
例示化合物1(EC分子1)的合成
[化6]
在100-ml反应容器中,将2.55g(22.7mmol)的XX-1(3,4-二甲基噻吩)溶解于30ml的二乙基醚中,并且将该溶液冷却到-78℃。向该溶液中滴入18.2ml的正丁基锂(1.62M己烷溶液),并且将得到的溶液在-78℃下搅拌一小时。
然后,将5.92g(31.8mmol)的2-异丙氧基-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环戊硼烷滴入其中;30分钟后,将该反应溶液的温度升高到室温,并且将该溶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将氯化铵水溶液添加到其中以终止该反应,随后对产物用二异丙基醚进行萃取并且用水进行清洗,然后在真空下将该醚层浓缩以得到粗产物。将该粗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庚烷/甲苯=1/1)进行分离并且精制以生成无色液体XX-2。
在20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乙醇/蒸馏水(25ml/13ml/25ml)的混合溶剂中将4.62g(ca.10mmol)的XX-2和2.96g(15.5mmol)的XX-3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
然后,在氮气氛下将0.27g(0.233mmol)的Pd(PPh3)4和2.5g(23.3mmol)的碳酸钠添加到其中,并且在90℃下进行热反应21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庚烷)分离并且精制以制备XX-4(1.0g)。
在100-mL反应容器中,将1.30g(5.86mmol)的XX-4溶解于40ml的DMF中。然后,将2.71g(15.2mmol)的N-溴琥珀酰亚胺添加到其中,并且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溶液搅拌6小时。将水添加到该反应溶液中,使沉淀物分散并且用甲醇清洗,然后通过过滤分离以制备XX-5(1.97g)。
在10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6ml/6ml)的混合溶剂中将464mg(1.22mmol)的XX-5和771mg(3.67mmol)的2-异丙氧基-6-甲氧基苯基硼酸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
然后,在氮气氛下将11.0mg(0.049mmol)的Pd(OAc)2、50mg(0.122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phosphino)-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1.41g(6.12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110℃下加热下使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13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氯仿=1/3)分离并且精制以制备白色固体粉末1(29mg)。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MALDI-MS)对该化合物进行分析,并且分析显示出524的值,其为该化合物的M+。核磁共振(NMR)波谱的分析的结果如下。
1H-NMR(CDCl3)σ(ppm):7.24(t,2H),6.64(d,2H),6.61(d,2H),4.35(sept,2H),3.79(s,6H),2.14(s,6H),1.94(s,6H),1.23(d,6H),和1.18(d,6H)
合成例2
例示化合物2(EC分子2)的合成
[化7]
在5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8ml/4ml)的混合溶剂中将300mg(1.24mmol)的XX-6和1.10g(3.72mmol)的XX-7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然后,在氮气氛下将8.4mg(0.037mmol)的Pd(OAc)2、40.7mg(0.0992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1.43g(6.2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110℃下加热下使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7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分离并且精制以制备无色粘稠液体XX-8(360mg,收率:70%)。
在100-mL反应容器中,将355mg(0.852mmol)的XX-8溶解在25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然后,将333mg(1.87mmol)的N-溴琥珀酰亚胺添加到其中,并且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溶液搅拌8小时。将水添加到该反应溶液中,并且用氯仿对该产物进行萃取和用水进行清洗。随后在真空下对得到的产物浓缩以制备XX-9(470mg,收率:96%)。
在5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5ml/2.5ml)的混合溶剂中将470mg(0.818mmol)的XX-9和515mg(2.45mmol)的2-异丙氧基-6-甲氧基苯基硼酸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然后,在氮气氛下将5.5mg(0.0245mmol)的Pd(OAc)2、27mg(0.065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942mg(4.09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加热下使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7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该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氯仿=1/2)分离并且进行精制以生成淡黄色固体2(520mg,收率:85%)。
如合成例1中那样通过NMR和MALDI-MS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MALDI-MS进行的分析显示744的值,其为该化合物的M+。NMR波谱的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H-NMR(CDCl3)σ(ppm):7.27(t,2H),7.06(s,2H),7.01(s,2H),6.62(d,2H),6.59(d,2H),4.43(m,2H),3.77(s,6H),2.31(t,4H),1.53(m,4H),1.32-1.10(m,24H),和0.84(t,6H)
13C-NMR(CDCl3)σ(ppm):159.15,157.53,141.83,136.37,135.99,129.51,128.33,124.36,123.29,112.85,107.51,103.63,71.09,55.86,31.74,29.97,29.21,29.11,22.61,22.13,22.08,和14.13.
合成例3
例示化合物3(EC分子3)的合成
[化8]
在5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10ml/5ml)的混合溶剂中将500mg(1.67mmol)的XX-10(2,5-二溴亚乙基二氧噻吩)和1.05g(5.0mmol)的2-异丙氧基-6-甲氧基苯基硼酸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
然后,在氮气氛下将19mg(0.083mmol)的Pd(OAc)2、89mg(0.22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1.92g(8.35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110℃下加热下使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7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醋酸乙酯=4/3)分离并且精制以制备白色固体粉末3(420mg,收率:54%)。
如合成例1中那样通过MALDI-MS对该产物进行分析,并且该分析显示470的值,其为该化合物的M+。NMR波谱的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H-NMR(CDCl3)σ(ppm):7.21(t,2H),6.63(d,2H),6.60(d,2H),4.41(m,2H),4.20(s,4H),3.81(s,6H),1.25(s,6H),和1.24(s,6H).
合成例4
例示化合物4(EC分子4)的合成
[化9]
在5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6ml/3ml)的混合溶剂中将177.05mg(0.50mmol)的XX-11和420mg(2.0mmol)的2-异丙氧基-6-甲氧基苯基硼酸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
然后,在氮气氛下将2.3mg(0.01mmol)的Pd(OAc)2、10.3mg(0.025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575.7mg(2.5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110℃下加热下使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8小时。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产物通过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氯仿=1/2)分离并且精制以制备白色固体粉末4(187mg,收率:71%)。通过MALDI-MS对该产物进行分析,并且该分析显示524的值,其为该化合物的M+
合成例5
例示化合物5(EC分子5)的合成
在300-mL反应容器中,将5.0g(44.6mmol)的XX-1(3,4-二甲基噻吩)溶解于80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然后,将31.7g(178mmol)的N-溴琥珀酰亚胺添加到其中,并且在室温下将得到的溶液搅拌1小时。将水添加到该反应溶液中,并且用二乙基醚/己烷(1/1)对该产物进行萃取和用水进行清洗。随后在真空下对得到的产物进行浓缩以制备XX-11。
在50-ml反应容器中,在甲苯/四氢呋喃(5ml/5ml)的混合溶剂中将500mg(1.85mmol)的XX-11和1.17g(5.56mmol)的2-异丙氧基-6-甲氧基苯基硼酸彼此混合,并且用氮将溶解的氧除去。
然后,在氮气氛下将16.6mg(0.074mmol)的Pd(OAc)2、76mg(0.185mmol)的2-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和2.13g(9.26mmol)的磷酸三钾添加到其中,并且在100℃下加热下使该产物回流以进行反应6小时。
将该反应溶液冷却到室温并且在真空下凝缩。将该产物硅胶色谱(移动相:己烷/醋酸乙酯=5/2)分离并且通过精制以制备无色粘稠液体5。
如合成例1中那样,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波谱对化合物5的结构进行分析。在分析结果中,由分子量和NMR峰的积分值之比很好地辨别出其结构。
现在对器件的制备进行说明。
制备例
在具有1.1mm的厚度的玻璃基板上形成具有200nm的厚度的氟掺杂的氧化锡(FTO)的薄膜以制备两个透明电极。FTO透明电极各自具有85%的平均可见光透射率和40Ω/□的薄层电阻。
将具有21nm的平均粒径的氧化锡纳米颗粒的浆料和具有34nm的平均粒径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浆料彼此混合以致氧化锡与氧化锌的体积比为2:1,并且将该混合物涂布到两个FTO透明电极中的一个上。将产物在500℃下烧成30分钟,然后通过用稀盐酸蚀刻而只将氧化锌除去以形成氧化锡纳米颗粒的多孔膜。该多孔膜的厚度约为5.0μm。
在环氧树脂的辅助下将FTO透明电极中的另一个与该氧化锡纳米颗粒的多孔膜彼此接合以致其导电表面彼此相对并且以致形成从其将溶液注入的入口。将具有不同厚度的膜或珠粒用作间隔物以调节该电极之间的距离。在下述说明中,该器件的FTO透明电极用作工作电极。
将EC分子和支持电解质即0.2M的四丁基铵六氟磷酸盐溶解于碳酸亚丙酯中以制备EC组合物。
向如上所述制备以具有入口的器件中,通过真空注入从该入口放入该EC组合物以形成EC层。然后,用环氧树脂将该入口密封以完成电致变色器件。
现在对实施例中的测定进行说明。
测定例1
如下所述测定了EC分子的扩散系数。
通过计时电流法测定EC分子的扩散系数。在四丁基铵六氟磷酸盐在碳酸亚丙酯(PC)中的0.2M溶液中,溶解1mM的EC分子,并且用氮进行冒泡以除去溶解的氧。将具有3mm的直径的平面玻璃碳电极用作工作电极,将铂用作对电极,将Ag/Ag+(PF6,PC)用作参比电极,并且将EC分子的溶液引入其中以制备测定池。在充满氮的手套箱中在25℃下进行测定。通过循环伏安法记录给出EC材料的氧化(阴极EC材料中的还原)峰的电位。通过计时电流法的测定中,从氧化(阴极EC材料中的还原)电流开始流动的电位从负(阴极EC材料中的正)侧的电位施加相对于记录的峰电位在正(阴极EC材料中的负)侧约0.2-0.25V的电位(充分地超过第一氧化还原电位但没有超过第二氧化还原电位的电位)。将电流记录60秒,并且将测定的瞬时电流相对于经过时间的平方根的倒数作图,并且由其斜率计算该扩散系数。
表1示出合成例中记载的EC分子1-5和4-溴-4',4”-二甲基三苯基胺(EC分子6)、1-正-庚基-1'-苯基-4,4'-联吡啶鎓双六氟磷酸盐(EC分子7)、和庚基紫罗碱双六氟磷酸盐(EC分子8)的测定的扩散系数。
表1
EC分子 扩散系数/×10-6cm2s-1
1 2.0
2 1.8
3 2.7
4 2.2
5 3.7
6 3.7
7 2.6
8 2.5
测定例2
如下对EC器件进行分析。
将如制备例中所述制备的EC器件的电极与恒电位仪连接,使具有紫外区域至近红外区域范围内的不同波长的光束发出到其着色部,并且用光度计测定透射光的强度。用恒电位仪将0.32V(实施例10中,-1.25V)vs.Ag/Ag+(PF6,PC)的电位施加于工作电极,并且记录吸收光谱。在使用不同EC材料的EC器件中,通过用预先得到的EC材料的吸收光谱分割记录的吸收光谱,从而鉴别每个EC材料的着色。
测定例3
现在对用于分析EC器件的模拟的结果进行说明。
表2和3示出模拟中的EC器件的条件。
表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比较例1
电极之间的距离/μm 100 120 130 20 100
采用的EC分子1 1 4 4 3 3
扩散系数/×10-6cm2s-1 2.0 2.2 2.2 2.7 2.7
ε/×104M-1cm-1 2.2 3.4 3.4 1.5 1.5
浓度/mM 10 5.3 4.9 71 14
采用的EC分子2 2 1 1 4 2
扩散系数/×10-6cm2s-1 1.8 2.0 2.0 2.2 1.8
ε/×104M-1cm-1 3.2 2.2 2.2 3.4 3.2
浓度/mM 7.1 8.7 8.0 35 8.3
采用的EC分子3 - - 2 - -
扩散系数/×10-6cm2s-1 1.8
ε/×104M-1cm-1 3.2
浓度/mM 5.8
表3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比较例2
电极间的距离/μm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采用的EC分子1 4 3 4 1 4 5 7 3
扩散系数/×10-6cm2s-1 2.2 2.7 2.2 2.0 2.2 3.7 2.6 2.7
ε/×104M-1cm-1 3.4 1.5 3.4 2.2 3.4 1.6 5.5 1.5
浓度/mM 8.3 18 15 26 19 18 5.1 18
采用的EC分子2 1 4 1 2 1 6 8 2
扩散系数/×10-6cm2s-1 2.0 2.2 2.0 1.8 2.0 3.7 2.5 1.8
ε/×104M-1cm-1 2.2 3.4 2.2 3.2 2.2 1.5 2.6 3.2
浓度/mM 13 9.2 25 19 31 19 11 10.8
采用的EC分子3 2 1 2 - - - - -
扩散系数/×10-6cm2s-1 1.8 2.0 1.8
ε/×104M-1cm-1 3.2 2.2 3.2
浓度/mM 9.7 15 18
现在参照典型的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的EC器件的分析进行说明。
图4A表示来源于实施例1的EC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光度(竖轴)的经时变化。现在对图4A中归因于EC分子1并且由三角形表示的吸光度(峰值波长:436nm)与归因于EC分子2并且由圆形表示的吸光度(峰值波长:638nm)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扩散系数”部分中所述那样,来源于EC分子1和2的每个的最大吸光度在图4A中由竖虚线限定的时间区域(i)中增大;因此在时间区域(i)中色平衡没有变化。但是,在时间区域(ii)中,具有较大扩散系数的EC分子1的着色的材料首先到达对电极,因此其吸光度的增大停止。在时间区域(ii)中具有较小扩散系数的EC分子2的吸光度也增大;因此,它们之间吸光度的关系(色平衡)变化。于是,在时间区域(iii)中,它们之间吸光度之差最大。但是,在实施例1的EC器件中,由于EC分子1和2的扩散系数已被调节为彼此接近(Dmax/Dmin=1.1),因此它们之间吸光度之差小。
如图4A中那样,图4B表示来源于比较例1的EC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吸收光谱中的最大吸光度的经时变化。现在对图4B中归因于EC分子2并且由三角形表示的吸光度(峰值波长:638nm)与归因于EC分子3并且由正方形表示的吸光度(峰值波长:456nm)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4A中那样,来源于EC分子2和3的每个的最大吸光度在时间区域(i)中增大;因此在时间区域(i)中色平衡没有变化。但是,在时间区域(ii)中,具有较大扩散系数的EC分子3的着色的材料首先到达对电极,因此其吸光度的增大停止。在时间区域(ii)中具有较小扩散系数的EC分子2的吸光度也增大;因此,它们之间吸光度的关系(色平衡)变化。于是,在时间区域(iii)中,它们之间吸光度之差最大。在比较例1的EC器件中,由于EC分子2和3之间的扩散系数之差大于实施例1中的扩散系数之差(Dmax/Dmin=1.5),因此它们之间吸光度之差大。
图5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EC器件中来源于EC分子的透射光谱中的最大透射率与最小透射率之比(波长与上述最大吸光度的分析中的波长相同)。由图5可知,由图5中的圆形表示的实施例1中的透射率比的变化在20%(±10%)内,因此实施例1能够应用于波长高度受控的EC器件;与此相对,比较例1中的透射率比的变化超过40%(±20%),这表明比较例1处于波长相对未受控的状态。
图6A表示时间区域(i)和时间区域(iii)中实施例3的EC器件中的吸收光谱;该吸收光谱中,为了便于比较,将吸光度归一化。图6A中,竖轴表示归一化的吸光度,并且横轴表示波长。图6A中,粗虚线表示时间区域(i)中的吸收光谱,并且粗实线表示时间区域(iii)中的吸收光谱。图6A也表示在该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光谱[时间区域(i)中]。由长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1的分析的光谱,由虚线和点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2的分析的光谱,并且由短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3的分析的光谱。如图6A中那样,图6B表示时间区域(i)和时间区域(iii)中比较例1的EC器件中的归一化的吸收光谱。图6B也表示在该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光谱[时间区域(i)中]。由短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2的分析的光谱,并且由长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3的分析的光谱。
如图6A中那样,图6C表示时间区域(i)和时间区域(iii)中实施例10的EC器件中的归一化的吸收光谱。图6C也表示在该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光谱[时间区域(i)中]。由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5的分析的光谱,并且由虚线和点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6的分析的光谱。
如图6A中那样,图6D表示时间区域(i)和时间区域(iii)中实施例11的EC器件中的归一化的吸收光谱。图6D也表示在该器件中使用的EC分子的分析中得到的光谱[时间区域(i)中]。由虚线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7的分析的光谱,并且由虚线和点组成的线表示来源于EC分子8的分析的光谱。
由图6A与图6B的比较可知,从时间区域(i)到时间区域(iii)的吸收光谱的变化在实施例3的EC器件中小,但在比较例1的EC器件中大。
由图6C和6D可知,使EC器件中使用的不同EC分子之间的扩散系数之差减小能够使从时间区域(i)到时间区域(iii)的EC器件中的吸收光谱的变化大幅减小。在将具有芳环的胺用作阳极材料并且使用阴极材料的情况下该方法有效。
表4示出表2中所示并且具有上述倾向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每个EC器件中由具有扩散系数Dmax的分子提供的最大吸光度(H)、Dmax/Dmin之比和由在时间区域(iii)中各自具有扩散系数Dmax和Dmin的EC分子提供的透射率比(Tmax/Tmin)。表4中,“(两种分子A和B)”的描述是指作为实施例的器件中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分子A与作为具有与分子A相同的最大吸光度或者具有第二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分子B之间的关系。表4中,“(三种分子A、B和C)”的描述是指均具有大的最大吸光度的三种分子A、B和C之间的关系。“(A和组G)”的描述是指作为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分子A与选自组G中的一种分子之间的关系,该组G为均具有最大吸光度(为分子A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不同电致变色分子的组。
表4
表4给出下述内容。
在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11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14。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大幅减小(不大于±10%)的EC器件[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两种分子)]。
在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23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31。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减小(不大于±20%)的EC器件[实施例3(三种分子或者分子A和组G)和实施例4]。
在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5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75。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相对没有减小的EC器件(比较例1)。
如表4中那样,表5示出表3中所示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每个EC器件中由具有扩散系数Dmax的分子提供的最大吸光度(H)、Dmax/Dmin之比、和由在时间区域(iii)中各自具有扩散系数Dmax和Dmin的EC分子提供的透射率比(Tmax/Tmin)。
表5
表5给出如下内容。
在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0.0792/H)2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20。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大幅减小(不大于±10%)的EC器件[实施例5、实施例6(两种分子)、实施例7(两种分子)、实施例8、实施例9、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
在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0.146/H)2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37。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减小(不大于±20%)的EC器件[实施例6(三种分子或者分子A和组G)和实施例7(三种分子或者分子A和组G)]。
在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A与具有与分子A相同的最大吸光度或具有第二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B之间的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max/Dmin=1.5的情况下,在时间区域(iii)中提供关系Tmax/Tmin=1.44。因此,扩散系数的关系在该范围内的EC器件为透射率的变化没有充分减小的EC器件(比较例2)。
本发明提供有机电致变色器件,其能够在显色模式中减小其色平衡的变化。
尽管已参照例示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例示实施方案。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变形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12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58422和2014年10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4-219767的权益,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文并入本文。

Claims (20)

1.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一对电极;和
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和该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2max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5):
1≤D2max/D2min≤(1+0.146/H2)2(5)。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
该电致变色层含有至少三种具有相同极性的电致变色材料,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三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三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最小的扩散系数D3min、最大的扩散系数D3max和该显色模式下具有该扩散系数D3max的电致变色材料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3满足式(5a):
1≤D3max/D3min≤(1+0.146/H3)2(5a)。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其分子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和其分子具有该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的任一种并且将选择的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Nmin、较大的扩散系数DNmax和在该显色模式下具有扩散系数DNmax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HN满足式(5b):
1≤DNmax/DNmin≤(1+0.146/HN)2(5b)。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2min等于该扩散系数D2max。
5.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3min等于该扩散系数D3max。
6.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Nmin等于该扩散系数DNmax。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2min和D2max和该最大吸光度H2满足式(15):
1≤D2max/D2min≤(1+0.0792/H2)2(15)。
8.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3min和D3max和该最大吸光度H3满足式(15a):
1≤D3max/D3min≤(1+0.0792/H3)2(15a)。
9.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Nmin和DNmax和该最大吸光度HN满足式(15b):
1≤DNmax/DNmin≤(1+0.0792/HN)2(15b)。
10.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一对电极;
设置在该电极对之间并且含有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层,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两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两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2min和较大的扩散系数D2max满足式(17):
1≤D2max/D2min≤1.29(17)。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
该电致变色层含有至少三种具有相同极性的电致变色材料,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按最大吸光度的降序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三种材料并且在该显色模式下将这三种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最小的扩散系数D3min和最大的扩散系数D3max满足式(17a):
1≤D3max/D3min≤1.29(17a)。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
在该电致变色层的显色模式下从该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中选择其分子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和其分子具有该具有最大的最大吸光度的分子的最大吸光度的至少1/10的最大吸光度的材料的任一种并且将选择的材料的分子的扩散系数相互比较的情况下,较小的扩散系数DNmin和较大的扩散系数DNmax满足式(17b):
1≤DNmax/DNmin≤1.29(17b)。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2min和D2max满足式(18):
1≤D2max/D2min≤1.15(18)。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3min和D3max满足式(18a):
1≤D3max/D3min≤1.15(18a)。
15.根据权利要求12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扩散系数DNmin和DNmax满足式(18b):
1≤DNmax/DNmin≤1.15(18b)。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具有相同极性的不同电致变色材料均为单噻吩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芳族胺衍生物和吡啶衍生物的任一种。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该电极对之间的距离在0.6μm-130μm的范围内。
18.滤光器,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
19.透镜单元,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
20.成像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致变色器件,该电致变色器件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路中。
CN201480067846.5A 2013-12-13 2014-12-08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Active CN105814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8422 2013-12-13
JP2013258422 2013-12-13
JP2014219767A JP6012689B2 (ja) 2013-12-13 2014-10-28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
JP2014-219767 2014-10-28
PCT/JP2014/083063 WO2015088033A1 (en) 2013-12-13 2014-12-08 Electrochromic device, optical filter,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4482A true CN105814482A (zh) 2016-07-27
CN105814482B CN105814482B (zh) 2019-09-03

Family

ID=53371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846.5A Active CN105814482B (zh) 2013-12-13 2014-12-08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7306B2 (zh)
EP (1) EP3080660B1 (zh)
JP (1) JP6012689B2 (zh)
CN (1) CN105814482B (zh)
WO (1) WO20150880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218481A (ja) * 2013-12-13 2016-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
JP6012689B2 (ja) 2013-12-13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
US10294415B2 (en) 2014-06-09 2019-05-21 iGlass Technology, Inc. Electrochromic composition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ing same
US10344208B2 (en) 2014-06-09 2019-07-09 iGlass Technology, Inc.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
WO2017010360A1 (en) 2015-07-10 2017-0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chromic element, optical filter, lens unit, imaging apparatus, and window member
JP6812135B2 (ja) 2015-07-10 2021-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US10473997B2 (en) * 2015-08-07 2019-11-12 Kinestral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chromic device assemblies
JP7098281B2 (ja) * 2016-09-05 202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ユニット
US11079647B2 (en) * 2018-03-22 2021-08-03 Ricoh Company, Ltd. Electrochromic display element, optical filter, lens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JP2021015274A (ja) 2019-07-12 2021-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光学装置、調光窓、撮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987A (en) * 1997-04-02 2000-02-01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medium capable of producing a pre-selected color
US20020141032A1 (en) * 1999-12-03 2002-10-03 Guarr Thomas F. Controll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for use in electrochromic mediums and associate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US20030030883A1 (en) * 1999-12-03 2003-02-13 Punam Giri Ultraviolet stabilizing materials having a solublizing moiety
US20030053187A1 (en) * 1999-12-03 2003-03-20 Roberts Kathy 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having an electron shuttle
CN101750830A (zh) * 2008-12-08 2010-06-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示介质和显示装置
CN101983356A (zh) * 2008-03-24 2011-03-02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公司 双活化膜电致色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6351A (en) * 1989-07-13 1992-02-04 M&T Chemicals, Inc.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materials for use in such element, processes for making such elements and such materials and use of such element in an electrochromic glass device
US5274493A (en) * 1989-07-13 1993-12-28 Elf Atochem North America, Inc. Electrochromic element, materials for use in such element, processes for making such element and such materials and use of such element in an electrochromic glass device
JP2005091788A (ja) * 2003-09-18 2005-04-07 Olympus Corp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5539162B2 (ja) * 2010-11-04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
JP6012689B2 (ja) 2013-12-13 2016-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0987A (en) * 1997-04-02 2000-02-01 Gentex Corporation Electrochromic medium capable of producing a pre-selected color
US20020141032A1 (en) * 1999-12-03 2002-10-03 Guarr Thomas F. Controlled diffusion coefficient electrochromic materials for use in electrochromic mediums and associate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US20030030883A1 (en) * 1999-12-03 2003-02-13 Punam Giri Ultraviolet stabilizing materials having a solublizing moiety
US20030053187A1 (en) * 1999-12-03 2003-03-20 Roberts Kathy 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having an electron shuttle
CN101983356A (zh) * 2008-03-24 2011-03-02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公司 双活化膜电致色显示装置
CN101750830A (zh) * 2008-12-08 2010-06-2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示介质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88033A8 (en) 2016-01-28
JP2015132809A (ja) 2015-07-23
US20160299401A1 (en) 2016-10-13
EP3080660B1 (en) 2019-03-06
US9977306B2 (en) 2018-05-22
CN105814482B (zh) 2019-09-03
WO2015088033A1 (en) 2015-06-18
EP3080660A4 (en) 2017-08-02
JP6012689B2 (ja) 2016-10-25
EP3080660A1 (en)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4482A (zh) 电致变色器件、滤光器、透镜单元和成像装置
US10372005B2 (en) Organic electrochromic device, optical filter, lens unit, and imaging apparatus
EP3013840B1 (en) Electrochromic compound, electrochromic composition, display element, and dimming element
CN105555912A (zh) 电致变色组合物
CN108779113B (zh) 有机化合物、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装置、光学过滤器、图像拾取装置、透镜单元和窗构件
JP6085914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JP5648994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
JP5900813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JP6399535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素子並びに調光素子
CN106886113B (zh) 电致变色显示元件
US11079647B2 (en) Electrochromic display element, optical filter, lens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JP5949012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CN111194429A (zh) 电致变色元件、滤光器、透镜单元、摄像装置和窗构件
JP5725397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
JP2016218481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光学フィルタ、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
JP5962208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JP2015027987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及び調光素子
JP5939034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JP2019168683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表示素子
JP5880809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構造物、及び表示素子
JP2013250522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JP6387673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及び調光素子
JP5875036B2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
JP2013250520A (ja)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組成物、及び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