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2606A - 图像读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2606A
CN105812606A CN201610023713.9A CN201610023713A CN105812606A CN 105812606 A CN105812606 A CN 105812606A CN 201610023713 A CN201610023713 A CN 201610023713A CN 105812606 A CN105812606 A CN 105812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type
driving device
image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237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2606B (zh
Inventor
川俣范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2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2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7Connection or assembly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 Optical Systems Of Projection Type Copier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包括:外壳,包括底表面;第一支撑部,由外壳支撑从而与底表面分离且包括支撑文档的支撑表面;盖,由外壳支撑并且能够在覆盖支撑表面的闭合状态和与支撑表面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转换;驱动装置;移动器,通过从驱动装置传输的驱动力沿着第一方向在底表面和第一支撑部之间的空间内移动;图像读取器,由移动器支撑;和控制器,控制图像读取器和驱动装置以执行读取操作;控制器执行:获得第一信息,第一信息根据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力的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基于第一信息,确定驱动装置是否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或第二驱动方式产生驱动力;并且基于第一驱动方式和第二驱动方式中确定的一个,控制驱动装置产生驱动力。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设备
技术领域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4-110439)公开了传统的图像读取设备的一个实例。该图像读取设备包含外壳、支撑部、盖、驱动装置、移动器和读取装置。外壳具有底表面。支撑部是由外壳支撑以便与底表面分离的压板玻璃。支撑部具有用于支撑文档的支撑表面。该支撑表面是支撑部与其面对底表面的表面的相对侧。盖由外壳支撑以便能够在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可转换,在闭合状态,盖覆盖支撑表面,在分离状态,盖与支撑表面分离。驱动装置包含: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基于设定的驱动条件产生驱动力;和齿轮,其中一个齿轮与电动马达啮合。移动器通过皮带轮和同步带与驱动装置联结。引导轴配置在外壳的底表面上,并且移动器沿着副扫描方向由引导轴引导。读取装置通过移动器支撑。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当移动器通过从驱动装置传输的驱动力在底表面和支撑部之间沿着副扫描方向移动时,读取装置也随着移动器往复移动。在沿着主扫描方向往复移动期间,读取装置在沿着副扫描方向被移动的同时,读取形成在支撑在支撑表面上的文档上的图像。通过该读取操作,图像读取设备读取形成在文档上的全部图像。
发明内容
顺便提及,有时候在传统的图像读取设备中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上。具体地,在厚书放置在支撑部上以读取作为文档的书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由于书的重量和/或把书按压到支撑表面上的用户操作,从而负载可以作用于支撑表面上。在卷边的文档放置在支撑部上的情况下,负载可以通过将文档按压到支撑表面上的用户操作作用于支撑表面以除去卷曲的文档。如果支撑部由于这样的负载而弯曲,则阻力可以作用于在支撑部下方移动的移动器上,这可能使移动器改变速度或停止。移动器的速度的改变或停止导致故障,比如读取装置读错图像和读取操作的中断,从而使得不能稳定地执行读取操作。
因此,本发明的内容涉及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上的情况下,该图像读取设备也能够很好地且稳定地执行读取操作。
在本公开的一个内容中,图像读取设备包含:外壳,该外壳具有底表面;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通过外壳支撑以便与底表面分离,第一支撑部具有支撑文档的支撑表面;盖,该盖通过外壳支撑并且可在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转换,在闭合状态,盖覆盖支撑表面,在分离状态,盖与支撑表面空间分离;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移动器,该移动器通过从驱动装置传输的驱动力可沿着第一方向在底表面和第一支撑部之间的空间内移动;图像读取器,该图像读取器由移动器支撑;和控制器,该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图像读取器和驱动装置以执行读取操作,在读取操作中图像读取器读取形成在由支撑表面支撑的文档上的图像。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获得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根据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力的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基于获得的第一信息,确定驱动装置产生驱动力是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或不同于第一驱动方式的第二驱动方式,该第一驱动方式或第二驱动方式作为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式;并且基于第一驱动方式和第二驱动方式中确定的一个,控制驱动装置产生驱动力。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作用于支撑表面的力的大小在基于第一驱动方式驱动驱动装置时比基于第二驱动方式驱动驱动装置时大。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驱动装置基于第一驱动方式驱动时,较大的力作用在第一支撑部上,并且大的阻力可能作用于移动器上。然而,通过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控制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可以减小移动器的速度的变化,防止比如图像读取器读错图像和读取操作的中断的故障。
当驱动装置基于第二驱动方式驱动时,较小的力作用在第一支撑部上。这样,通过基于第二驱动方式控制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可以减小在读取操作期间的噪声,缩短读取操作需要的时间和降低在读取操作中的能量消耗。
因此,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上的情况下,该图像读取设备也能够很好地且稳定地执行读取操作。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第一信息是指示第一支撑部是否被大于设定量的量的、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力所弯曲的信息。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在力作用于第一支撑部的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的读取操作中,移动器的速度的变化量在基于第一驱动方式产生驱动力时比基于第二驱动方式产生驱动力时小。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基准速度是在力不作用于第一支撑部的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第二驱动方式由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移动的移动器的速度。与在力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第二驱动方式由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移动的移动器的速度相比,在力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第一驱动方式由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移动的移动器的速度更接近基准速度。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当基于第二驱动方式施加于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的驱动电流的值规定为基准电流值时,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施加于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比基准电流值大。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当控制器确定驱动装置基于第二驱动方式产生驱动力,并且移动器通过基于第二驱动方式由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到基准速度的加速度规定为基准加速度时,移动器在力作用于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第一驱动方式由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到基准速度的加速度小于基准加速度。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中,当基于第二驱动方式被控制以产生驱动力的驱动装置的转速规定为基准转速时,基于第一驱动方式被控制以产生驱动力的驱动装置的转速小于基准转速。
在图像读取设备中,第一信息包含表示盖是否处于闭合状态或处于分离状态的信息。控制器被构造成当盖处于分离状态时,确定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式为第一驱动方式。
图像读取设备进一步包含铰链,该铰链设置在外壳和盖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将盖联结到外壳,从而盖能够绕着实质上平行于支撑表面延伸的枢轴进行枢轴转动。该铰链包含:安装部分,该安装部分安装在盖上并且作为枢轴;和基部分,该基部分被构造成支撑安装部分并且由外壳保持,以便沿着实质上垂直于支撑表面的第二方向往复移动,该基部分构造成沿着第二方向朝向和远离外壳移动地盖。盖的分离状态包含以下状态中的至少一个:(i)盖相对于支撑表面以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的角度绕着枢轴倾斜的状态;和(ii)基部分沿着第二方向以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的距离与外壳分离的状态。
图像读取设备进一步包含:传送器,该传送器设置在盖上并且被构造成传送文档;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由外壳支撑以便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支撑部分离。第二支撑部具有读取表面,该读取表面能够与由传送器传送的文档接触。控制器被构造成当控制器控制图像读取器以读取由传送器传送的文档时,将移动器移动到与第二支撑部相对的读取位置。
在图像读取设备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响应于确定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式为第一驱动方式,执行:在移动器从移动开始位置沿着第一方向移动设定距离期间,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控制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该移动开始位置与第一支撑部的相对端部中的一个相对,该一个端部比相对端部的另一端部更靠近第二支撑部;并且在移动器移动设定距离之后,基于第二驱动方式控制驱动装置以产生驱动力。
在图像读取设备中,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一支撑部夹在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图像读取设备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3是图像读取设备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4是说明图像读取设备的外壳以及第一和第二支撑部的俯视图;
图5是图像读取设备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说明图像读取设备的包含外壳的底表面、移动器和图像读取器的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说明在盖没有升高的状态下执行枢轴移动的盖的侧视图,图7B是说明在盖升高的状态下执行枢轴移动的盖的侧视图;
图8A至8D是分别说明图3中沿着Z方向看的部分的局部示意图,并且说明在随着盖的枢轴移动而枢轴转动的驱动器的位置和枢轴移动传感器和垂直移动传感器中每一个的开/关状态之间的关系;
图9是说明图像读取设备的方框图;
图10是说明利用平台的图像读取操作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A和11B是说明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的第一和第二驱动条件的图表;
图12A和12B是说明在根据第二实施的图像读取设备中的第一和第二驱动条件的图表;
图13A和13B是说明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的第一和第二驱动条件的图表;以及
图14A和14B是说明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在图像读取操作中间从第一驱动条件至第二驱动条件的转换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在图1中,在其上设置操作面板8P的图像读取设备的侧定义为前侧,其它侧和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是假定从前侧看图像读取设备1而定义。
整体构造
如图1-5所示,图像读取设备1包含主体8、盖9、图像形成单元5、读取单元3和传送器4。主体8为扁平箱体的形状。如图1所示,例如,主体8的前表面设置有触摸屏形式的操作面板8P。如图3和9所示,图像读取设备1包含控制器C1。控制器C1设置在主体8中以便沿着主体8的右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控制器C1控制图像形成单元5、读取单元3、传送器4和操作面板8P。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5设置在主体单元8的下部分中。图像形成单元5执行墨喷或激光记录以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盖9设置有传送器4。传送器4沿着图2和5所示的传送路径P1逐一传送多个片状物。读取单元3设置在主体8的上部分中。读取单元3读取形成在通过传送器4传送的片状物上的图像。
如图4-6所示,读取单元3包含扫描仪外壳10、第一压板玻璃81、第二压板玻璃82、托架20、读取传感器3S和扫描机构30。扫描仪外壳10是外壳的一个实例。第一压板玻璃81是第一支撑部的一个实例。第二压板玻璃82是第二支撑部的一个实例。托架20是移动器的一个实例。读取传感器3S是图像读取器的一个实例。
扫描仪外壳10包含如图6所示的扫描仪基部110和如图4所示的扫描仪顶部120,该扫描仪基部和扫描仪顶部如图5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组合。扫描仪基部110是第一外壳的一个实例,扫描仪顶部120是第二外壳的一个实例。扫描仪外壳1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容纳区域10A。在本实施例中,扫描仪基部110和扫描仪顶部120通过热塑性树脂的注塑模制形成。如图1所示,扫描仪外壳10的前表面被操作面板8P和前外部盖8C覆盖。
如图6所示,扫描仪基部110具有底表面119、左壁111L、右壁111R、前壁111A、第一后壁111B和第二后壁111BB。底表面119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实质上矩形平整表面。左壁111L和右壁111R分别竖立在底表面119的左右端部分上。前壁111A和第一后壁111B分别竖立在底表面119的前后端部分上。第二后壁111BB在第一后壁111B的前面竖立在底表面119上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从而平行于第一后壁111B。
如图4和5所示,扫描仪顶部120形成为具有第一开口129A和第二开口129B的框架形状。第一开口129A具有相对大的矩形形状。第二开口129B位于第一开口129A的左边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第一压板玻璃81装配在第一开口129A中,并且第二压板玻璃82装配在第二开口129B中。
第一压板玻璃81的整个外边缘81E(见图4)利用未图示的双面胶结合到扫描仪顶部120。第一压板玻璃81被夹紧在彼此组合的扫描仪顶部120和扫描仪基部110之间。具体地,第一压板玻璃81的外边缘81E的前边缘被夹紧在扫描仪基部110的前壁111A和扫描仪顶部120的前端部分之间。第一压板玻璃81的外边缘81E的后边缘被夹紧在扫描仪基部110的第二后壁111BB和扫描仪顶部120的后部分之间。第一压板玻璃81的外边缘81E的右边缘被夹紧在扫描仪基部110的右壁111R和扫描仪顶部120的右端部分之间。注意,第一压板玻璃81的外边缘81E的左边缘81F(见图4和5)利用未图示的双面胶结合到扫描仪顶部120,而不是夹紧在扫描仪顶部120和扫描仪基部110之间。
根据该构造,如图5所示,第一压板玻璃81通过扫描仪外壳10支撑从而与扫描仪基部110的底表面119分离。第二压板玻璃82通过扫描仪外壳10支撑从而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压板玻璃81分离。
如图4和5所示,第一压板玻璃81的上表面充当支撑表面81A。换句话说,支撑表面81A是第一压板玻璃81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该表面面对与朝向扫描仪基部110的底表面119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当读取单元3读取形成在静止文档上的图像时,支撑表面81A支撑该文档的下表面。文档的实例包含片状物,比如纸和OHP片状物和书本。
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上表面充当读取表面82A。换句话说,读取表面82A是第二压板玻璃82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该表面面对与朝向扫描仪基部110的底表面119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当读取单元3读取通过传送器4逐一传送的片状物时,读取表面82A支撑并且引导各个片状物的下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支撑表面81A执行图像读取的对象称为“文档”,并且利用传送器4执行图像读取的对象称为“片状物”。文档和片状物可以实质上与彼此相同。
如图3、7A和7B所示,一对左右铰链70设置在扫描仪外壳10和盖9之间。盖9通过铰链70支撑从而能够绕着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枢轴X9旋转,该左右方向实质上平行于支撑表面81A。
具体地,如图3和4所示,扫描仪外壳10的扫描仪顶部120的后端部分具有一对左右容纳部79。容纳部79位于支撑表面81A的后方并且向下凹入。
如图3所示,每个铰链70由树脂形成并且具有一体地形成的安装部分75和基部分71。安装部分75形成为具有形成为穿过其中的轴接收孔75H的方块形状。设置在盖9上的未图示的轴,被插入轴接收孔75H中,从而安装部分75安装在盖9上。在该状态下,该轴充当枢轴X9。
基部分71实质上形成为连接到安装部分75的下表面并且向下延伸的棱柱形状。基部分71从下方支撑安装部分75。基部分71被插入容纳部79中对应的一个中,从而通过扫描仪外壳10保持从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该上下方向实质上垂直于支撑表面81A。基部分71沿着其往复移动的上下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实例。
如图7A和7B所示,当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在各个容纳部79中向上和向下移动,各个铰链70的安装部分75也连同枢轴X9一起向上和向下移动。根据该构造,基部分71在上下方向上朝向和远离扫描仪外壳10移动盖9。
如图7A中的实线所示,盖9从上方覆盖支撑表面81A,并且摆动角α为零。摆动角度α是盖9相对于支撑表面81A的倾斜角。在该状态下,盖9的下表面保持与扫描仪顶部120的上表面接触。当从图7A中的实线表示的状态使得盖9绕着枢轴X9枢轴移动从而盖9的前端部分向上和向后移动时,摆动角度α增大,从而盖9的状态转变为图7A中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
盖9被构造成:在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在各个容纳部79中升高距离D的状态下,摆动角度α可以为零,如图7B中的实线所示。如图7B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摆动角度α在该状态下可以增大。
当盖9的摆动角度α如图7A和7B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增大时,盖9从支撑表面81A向上移动从而露出支撑表面81A。该移动让使用者将文档放置到支撑表面81A上。当盖9的摆动角度α在文档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减小时,盖9从上方覆盖文档。
在文档例如是未图示的薄片状物的情况下,在如图7A中的实线所示摆动角度α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和在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随着枢轴X9位于各个容纳部79的下部分的状态下,换言之在距离D等于或将近零的状态下,盖9覆盖薄片状物的上表面。
在文档例如是图7B所示的厚书B1的情况下,在如图7B中的实线所示的摆动角度α等于或接近零的状态下,和在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随着枢轴X9位于各个容纳部79的上部分,换言之距离D增大的状态下,盖9从上方覆盖厚书B1。
在本实施例中,可打开和升高的盖9的状态区分为以下定义的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
如图7A和7B所示,分离状态定义为满足以下状态中至少一个的状态:(i)盖9的摆动角度α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特定角度)α1的状态,和(ii)在上下方向上基部分71与扫描仪外壳10分离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特定距离)D1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闭合状态是除了分离状态以外的盖9的任一状态。即,闭合状态是盖9的摆动角度α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设定角度α1,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基部分71与扫描仪外壳10分离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零并且小于设定距离D1的状态。即,设定角度α1和设定距离D1设定成闭合状态包含盖9相对于支撑表面81A稍微倾斜或稍微分离的状态。各个设定角度和设定距离D1恰当地确定。
例如,由图7A中的实线表示的盖9处于闭合状态,这是因为每个摆动角度α和距离D为零。由图7A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盖9处于分离状态,这是因为虽然距离D为零,但摆动角度α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α1。由图7B的实线表示的盖9处于分离状态,这是因为虽然摆动角度α为零,但距离D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D1。由图7B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盖9处于分离状态,这是因为摆动角度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α1并且距离D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D1。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盖9的状态区分为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但是本公开不受限于该构造。
如图1和2所示,供应盘9A设置在盖9的上部分以便能够打开。当供应盘9A的状态从供应盘9A如图1所示存储的状态转换到供应盘9A如图2所示打开的状态时,片状物能够放置在供应盘9A上。如图5所示,传送器4具有已知的构造,包含传送辊和分离辊。传送器4将支撑在打开的供应盘9A上的片状物彼此分离并且沿着传送路径P1逐一传送片状物。
如图6所示,容纳区域10A存储托架20、读取传感器3S和扫描机构30。引导轴29设置在扫描仪基部110的底表面119上。引导轴29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底表面119的实质上中心处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从扫描仪基部110的左壁111L向右壁111R延伸。
托架20由树脂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托架20在前后方向上在扫描仪基部110的前壁111A和第二后壁111BB之间延伸。托架20保持与引导轴29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通过引导轴29引导。辊20C设置在托架20的前后端部分上。辊20C旋转从而保持与第一压板玻璃81和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下表面接触。
扫描机构30包含驱动装置30M、从动皮带轮32和同步带33。
驱动装置30M包含:电动马达M1;齿轮组,其中一个齿轮与电动马达M1啮合;和未图示的驱动皮带轮。未图示的驱动皮带轮与驱动装置30M中的一个齿轮一体地形成,该一个齿轮是齿轮中离电动马达M1最远的齿轮。在本实施例中,电动马达M1是步进马达。驱动装置30M位于与左壁111L相邻并且接近引导轴29的左端的位置。当驱动装置30M由图3和9所示的控制器C1驱动时,电动马达M1被向前或反向地旋转,从而向前或反向地旋转未图示的驱动皮带轮。控制器C1基于驱动条件(作为驱动方式的一个实例)控制驱动装置30M,从而使驱动装置30M产生驱动力。稍后详细地描述该构造。
如图6所示,从动皮带轮32位于与扫描仪基部110的右壁111R相邻并且在引导轴29的右端的后面的位置。同步带33是环绕在从动皮带轮32和驱动装置30M的未图示的驱动皮带轮上的环形带。虽然未图示,但是同步带33在其沿着引导轴29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与托架20联结。
当驱动装置30M被驱动时,同步带33在未图示的驱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32之间旋转。在该旋转期间,电动马达M1可以向前地和反向地旋转以在容纳区域10A内在左右方向上往复移动托架20。
如图5和6所示,读取传感器3S通过托架20支撑从而在容纳区域10A内面对第一压板玻璃81和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下表面。读取传感器3S是已知的图像读取传感器比如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和电荷耦合装置(CCD)。读取传感器3S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读取传感器3S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文档的长度。读取传感器3S通过能够跟随托架20的往复移动的扁平电缆50电连接到图3和9所示控制器C1。
如图5所示,当接收来自扫描机构30的驱动装置30M的驱动力时,托架20在第一压板玻璃81和扫描仪基部110的底表面119之间沿着左右方向往复移动。通过托架20支撑的读取传感器3S也随着托架20沿着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沿着其往复移动的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实例。由图5中的实线所示的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的位置是静止读取位置,在该静止读取位置,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从下方与第二压板玻璃82相对。静止读取位置是与第二支撑部相对的读取位置的一个实例。由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的位置是移动开始位置,在该移动开始位置,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在支撑表面81A和读取表面82A之间静止并且在读取单元3的读取操作时开始移动。当托架20和读取传感器3S位于该位置时,读取传感器3S获得比如读取操作需要的基准值的信息。
图像读取操作
这里,“FB读取操作”指的是在托架20移动期间读取传感器3S读取形成在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文档上的图像的读取操作。在执行FB读取操作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扫描机构30和读取传感器3S以使驱动装置30M将安装在托架20上的读取传感器3S从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移动开始位置朝向读取单元3的右端移动。因此,读取传感器3S读取形成在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文档上的图像。通过读取传感器3S的读取所生成的图像数据通过扁平电缆50传输到控制器C1。在完成该读取以后,扫描机构30将读取传感器3S在读取单元3中向左移动到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移动开始位置。
在读取传感器3S读取形成在通过传送器4从打开的供应盘9A逐一传送的各个片状物上的图像的情况下,控制器C1控制扫描机构30和读取传感器3S以使驱动装置30M将安装在托架20上的读取传感器3S朝向读取单元3的左端移动并且将读取传感器3S停止在图5中实线所示的静止读取位置。当片状物沿着传送路径P1通过传送器4从供应盘9A逐一传送时,各个片状物经过位于图5中实线所示的静止读取位置的读取传感器3S。读取传感器3S读取形成在经过的片状物上的图像。通过读取传感器3S的读取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经由扁平电缆50传输到控制器C1。在完成该读取以后,扫描机构30将读取传感器3S从图5中实线所示的静止读取位置移动回到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移动开始位置。
获得处理、确定处理和驱动控制处理: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中,负载有时候作用在第一压板玻璃81的支撑表面81A上。具体地,如图7B所示,在厚书B1被支撑在第一压板玻璃81上的情况下,由于将书B1按压到支撑表面81A上的用户操作,例如,书B1的重量和/或盖9覆盖书B1的重量,因此负载F1可能向下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同样,虽然未图示,在卷边的文档支撑在第一压板玻璃81上的情况下,类似负载F1的负载可能通过将文档按压到支撑表面81A上的用户操作而作用于支撑表面81A上以除去文档的卷曲。如果不测量该负载,则第一压板玻璃81可能被向下弯曲过量。该弯曲可能导致第一压板玻璃81的下表面接触到辊20C,因此配置在引导轴29的上表面上的托架20由扫描仪基部110保持,导致大的阻力从第一压板玻璃81作用于托架20上。这样,托架20在FB读取操作期间可能改变速度或停止,导致比如读取传感器3S读错图像和FB读取操作的中断的故障。
为了防止这些故障,图像读取设备1的控制器C1在FB读取操作中按如下执行获得处理、确定处理和驱动控制处理。
如图9所示,图像读取设备1是包含CPU的控制电路。控制器C1基于存储在信息存储装置比如ROM和RAM中的各种信息,控制传送器4、扫描机构30的驱动装置30M、读取传感器3S和操作面板8P。
如图3、8A-8D和9所示,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电连接到控制器C1。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用来检测图3和8A-8D所示的驱动器60的位置(状态)。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实例包含光断路器、微型开关和接近开关。
如图3所示,驱动器60设置在主体8中与左铰链70的基部分71相邻的位置。如图8A-8D所示,驱动器60包含轴部61、上突出部62、下突出部63和两个柱形部分。轴部61与固定在主体8中的导轨69接合,从而轴部61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枢轴和移动。即,驱动器60通过导轨69保持从而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枢轴和移动。上突出部62从柱形部分中的一个的中间部分向前突出,该柱形部分从轴部61向上延伸。下突出部63从从轴部61向前延伸的另一柱形部分的远端向下突出。
连杆68与上突出部62接合。如图3所示,连杆68的上端部分位于与左铰链70的安装部分75相邻的位置并且通过未说明的联动机构联结到盖9。
当使盖9绕着枢轴X9枢轴移动时,连杆68沿着如图8B或8D所示的后方向从图8A所示的位置移动。移动的连杆68向后推动上突出部62,导致驱动器60如图8B或8D所示沿着图8A-8D中顺时针方向从图8A所示位置枢轴移动。
当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在各个容纳部79中升高时,如图8C或8D所示,连杆68也从图8A所示的位置升高。升高的连杆68向上牵引上突出部62,从而如图8C或8D所示,将驱动器60从图8A所示的位置升高。
枢轴移动传感器S1配置成能够检测驱动器60的下突出部63。竖直移动传感器S2配置成能够检测驱动器60的轴部61。
当盖9的摆动角度α小于设定角度α1时,驱动器60位于图8A和8C所示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枢轴移动传感器S1检测下突出部63并且建立接通(ON)状态。
当盖9的摆动角度α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α1时,驱动器60位于图8B和8D所示的角度。在这种情况下,枢轴移动传感器S1不检测下突出部63并且建立断开(OFF)状态。
当在扫描仪外壳10和铰链70的基部分71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D小于设定距离D1时,驱动器60(具体地,轴部61)位于图8A和8D所示的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竖直移动传感器S2检测轴部61并且建立接通(ON)状态。
当距离D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D1时,驱动器60(具体地,轴部61)位于图8C和8D所示的高度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不检测轴部61并且建立断开(OFF)状态。
即,当盖9处在闭合状态时,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都处于接通状态。当盖9处在分离状态时,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的至少一个处于断开状态。
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每个的接通/断开状态是第一信息的一个实例。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每个的接通/断开状态是能够推定第一压板玻璃81通过大于设定量(特定量)的量是否处于足够弯曲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之下。
具体地,当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的每个都处于接通状态时,可以推测很大可能是盖9处于闭合状态而且不是图7B所示的厚书B1而是薄片状物被支撑在第一压板玻璃81的支撑表面81A上。这样,可以确定该状态不是在第一压板玻璃81处于通过大于设定量的量足够弯曲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之下的状态。
当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的至少一个处于断开状态时,可以推测很大可能是盖9处于分离状态而且图7B所示的厚书B1被支撑在第一压板玻璃81的支撑表面81A上。这样,可以确定该状态是在第一压板玻璃81处于通过大于设定量的量足够弯曲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之下的状态。如上所述,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各个状态取决于作用于支撑表面81A的负载(力)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通过获得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状态,控制器C1可以确定图像读取设备1的状态是足够弯曲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还是足够弯曲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没有作用于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
在图像读取设备1的操作期间,控制器C1基于该负载信息重复图10所示的FB读取操作程序的执行。
图10中的流程从S101开始,在S101,控制器C1确定控制器C1是否接收开始FB读取操作的指令。当在S101作出肯定决定(是)时,流程进行到S102。当在S101作出否定决定(否)时,控制器C1在S101重复处理。
在S102,控制器C1获得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并且该流程进行到S103。
在S103,控制器C1确定枢轴移动传感器S1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当在S103作出否定决定(否)时,该流程进行到S106。当在S103作出肯定决定(是)时,该流程进行到S104。
在S104,控制器C1确定竖直移动传感器S2是否处于接通状态。当在S104作出否定决定(否)时,流程进行到S106。当在S104作出肯定决定(是)时,流程进行到S105。
在S105,控制器C1选择第二驱动条件(作为第二驱动方式的一个实例)作为驱动装置30M的驱动条件,并且流程进行到S107。
在S106,控制器C1选择第一驱动条件(作为第一驱动方式的一个实例)作为驱动装置30M的驱动条件,并且流程进行到S107。
这里,图11A和11B说明在第一驱动条件和第二驱动条件之间的区别。如图11A所示,驱动电流的值AS2在第二驱动条件下施加于驱动装置30M并且该值AS2确定为基准电流值。基准电流值AS2是固定值。在没有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控制器C1基于第二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用于移动托架20的驱动力,从而如图11B所示,托架20的移动速度从零增大,然后保持不变,然后减小到零。托架20的移动速度作为基准速度定义为速度VS2。在本实施例中,基准电流值AS2足够小以减小在FB读取操作中产生的噪声。
在第一驱动条件下,如图11A所示,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是大于基准电流值AS2的固定值。控制器C1基于第一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用于移动托架20的驱动力,从而,如图11B所示,托架20的速度V1(速度V1的变化)与在第二驱动条件下的基准速度VS2(速度VS2的变化)一致。这里,由作为步进马达的电动马达M1产生的驱动电流设定成在第一驱动条件下的值A1大于基准电流值AS2,从而第一驱动条件下的驱动力比第二驱动条件下的驱动力大,使得电动马达M1难以被外界影响。即,第一驱动条件是这样的条件:通过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移动的托架20的速度V1更接近于基准速度VS2,特别地,通过保持速度V1等于基准速度VS2,能够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即,当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控制器C1基于第一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量,可以小于当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控制器C1基于第二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量,使得可以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
在图10中的S107,控制器C1控制驱动装置30M和读取传感器3S以执行FB读取操作。在该操作中,驱动装置30M基于第一驱动条件和第二驱动条件中选择的一个产生驱动力。当在S106选择第一驱动条件并且驱动装置30M基于第一驱动条件被驱动时作用于支撑表面81A的负载的大小,比当在S105选择第二驱动条件并且驱动装置30M基于第二驱动条件被驱动时作用于支撑表面81A的负载大。在该FB读取操作中,如图11B所示,托架20被加速然后以恒定的基准速度VS2(=V1)移动。在以恒定速度的移动期间,读取传感器3S读取形成在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文档上的图像。根据S107的处理的完成,流程结束,并且控制器C1重复地执行图10所示的FB读取操作程序。
效果
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中,如图10所示,控制器C1在S102执行作为获得处理的一个实例的处理,在S103和S104执行作为确定处理的一个实例的处理,和在S105-S107执行作为驱动控制处理的一个实例的处理。
在S102,控制器C1获得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该结果作为用于确定作用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支撑表面81A上的负载的负载信息。
在S103和S104,控制器C1基于在S102获得的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检测结果,确定负载是否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
当盖9处于分离状态时,在S105-S107,控制器C1基于在S103和S104的确定结果,确定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C1基于第一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
这里,如图11A和11B所示,图像读取设备1设定第一驱动条件,假定大的阻力作用在托架20上。具体地,在第一驱动条件中,如图11A所示,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是大于基准电流值AS2的固定值。根据该构造,即使在第一压板玻璃81由于负载而弯曲的情况下,电动马达M1也产生增大的驱动力,使得电动马达M1难以被外界影响,导致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减小。这防止比如读取传感器3S读错图像和FB读取操作的中断的故障。
当盖9处于闭合状态时,在S105-S107,控制器C1基于S103和S104的确定结果,确定没有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C1基于不同于第一驱动条件的第二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
这里,图像读取设备1设定第二驱动条件,假定大的阻力没有作用于托架20上。具体地,如图11A所示,在第二驱动条件中的基准电流值AS2小于在第一驱动条件中的驱动电流的值A1。该构造减小电动马达M1以基准电流值AS2被驱动的操作噪声,使得在第二驱动条件下的FB读取操作期间的噪声减小。
因此,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也能够很好且稳定地执行FB读取操作。
在图像读取设备1中,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在FB读取操作期间减小由于作用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而导致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具体地,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托架20的移动的速度V1更接近于基准速度VS2,从而保持速度V1等于基准速度VS2。更具体地,如图11A所示,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是大于基准电流值AS2的固定值。根据该构造,即使在第一压板玻璃81由于负载而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可靠地降低读取传感器3S读错图像和FB读取操作的中断的故障。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1中,负载信息包含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的接通/断开状态,该接通/断开状态作为指示盖9是否处于闭合状态或分离状态的信息。即,负载信息包含与使用者的使用状态有关并且能用于推测负载是否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信息。该构造允许控制器C1在第一驱动条件和第二驱动条件之间很好地转换驱动条件。这里,当例如,在盖9的分离状态中指示FB读取操作的开始时,假定要读取厚的文档比如书。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将书按压到支撑表面81A上,导致推测大于正常的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在本实施例中,盖9的状态用来推测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1中,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在各个容纳部79中向上和向下移动,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将盖9朝向和远离支撑表面81A移动。盖9的分离状态包含以下状态中的至少一个:(i)盖9相对于支撑表面81A绕着枢轴X9倾斜大约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α1的状态,和(ii)基部分71在第二方向上与扫描仪外壳10分离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D1的状态。盖9的分离状态包含如上所述的多个状态,并且负载信息是受分离状态影响的具体信息。在驱动控制处理中,该构造允许控制器C1在第一驱动条件和第二驱动条件之间转换驱动条件。这里,在即使在例如盖9闭合的状态下厚的文档比如书放置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情况下,例如,各个铰链70的基部分71被升高,这允许盖9不管书的厚度都被闭合。然而,存在使用者在该状态下从上方按压盖9的可能。该从上方作用于盖9的按压力可能经由文档传输到支撑表面81A。同样在该状态下,推测大于正常的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在本实施例中,铰链70的升高状态用来推测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
在该图像读取设备1中,当读取传感器3S读取通过传送器4传送的片状物时,控制器C1移动托架20到图5中实线所示的静止读取位置,从而读取传感器3S位于第二压板玻璃82的正下方从而与第二压板玻璃82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托架20在第一压板玻璃81的外边缘81E的左边缘81F(靠近第二压板玻璃82)的下方往复移动。这样,第一压板玻璃81的左边缘81F没有被夹在扫描仪基部110和扫描仪顶部120之间。因此,靠近第一压板玻璃81的左边缘81F的扫描仪顶部120的部分由于负载而容易弯曲。然而,在该图像读取设备1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C1选择第一驱动条件和第二驱动条件中适当的一个以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产生稳定的图像读取操作。
第二实施例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中的第一驱动条件的设定进行如同下述的修改:如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等于基准电流值AS2。
在图12B中,实线L22指示基于第二驱动条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并且单点划线L21指示基于第一驱动条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在第二驱动条件下,当托架20以基准速度VS2移动时,驱动装置30M的电动马达M1以转速RS2旋转。该转速RS2定义为基准转速。基准速度VS2通过转速RS2乘以驱动装置30M的减速比获得。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驱动装置30M的电动马达M1的转速R1小于基准转速RS2。
当驱动装置30M基于第一驱动条件产生驱动力时,速度V1通过转速R1乘以驱动装置30M的减速比获得,并且该速度V1小于基准速度VS2(为恒定速度)。即,托架20的移动的速度在第一驱动条件下比在第二驱动条件下小,需要以恒定速度移动托架20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速度V1小于基准速度VS2,使得驱动装置30M的电动马达M1难以受外界影响。这样的构造由于作用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而能够可靠地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
因此,类似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情况下,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也能够稳定且很好地执行FB读取操作。
第三实施例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中的第一驱动条件的设定进行如同下述的修改:如图13A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等于基准电流值AS2。
在图13B中,实线L32指示在没有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基于第二驱动条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并且单点划线L31指示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基于第一驱动条件的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在第二驱动条件下,在没有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状态下,托架20的加速度WS2加速到基准速度VS2的恒定速度。加速度WS2定义为基准加速度。在该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条件设定成,托架20以其加速到基准速度VS2的恒定速度的加速度W1小于基准加速度WS2。换句话说,在第二驱动条件下的托架20的加速度的单点划线L31的倾斜比在第一驱动条件下的托架20的加速度的实线L32的倾斜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托架20的移动开始位置需要位于由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左边以增大加速的距离。然而,加速度W1小于基准加速度WS2,使得驱动装置30M的电动马达M1难以受外界影响。这样的构造由于作用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而能够可靠地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
因此,类似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情况下,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也能够稳定且很好地执行FB读取操作。
第四实施例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采用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采用的第一和第二驱动条件相同的第一和第二驱动条件。如上所述,当基于图10中S103和S104的确定结果,控制器C1确定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时,控制器C1在S106选择第一驱动条件并且在S107执行FB读取操作。在第四实施例的FB读取操作中,如图14A所示,在托架20沿着第一方向从移动开始位置移动设定距离期间,控制器C1基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其中移动开始位置与更靠近第二压板玻璃82的、第一压板玻璃81的边缘部分中的一个相对。具体地,如图14A所示,在该移动期间施加于驱动装置30M的驱动电流的值A1是大于基准电流值AS2的固定值。
图14A中的T1表示托架20移动设定距离结束的时间点。当托架20移动设定距离时,控制器C1在S107将驱动条件从第一驱动条件转换到第二驱动条件。控制器C1通过基于第二驱动条件控制驱动装置30M以产生驱动力来执行剩余的FB读取操作。具体地,如图14A所示,在该控制期间基准电流值AS2的驱动电流施加于驱动装置30M。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中,在第一压板玻璃81靠近图5所示的左边缘81F的部分中,即在第一压板玻璃81通过作用于第一压板玻璃81的负载而容易弯曲的区域,控制器C1选择第一驱动条件,并且在托架20穿过第一压板玻璃81容易弯曲的区域之后,控制器C1将驱动条件转换到第二驱动条件。该处理减小托架20的速度的变化并且降低FB读取操作中间的噪声。
因此,类似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1,即使在负载作用在支撑表面81A上的情况下,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图像读取设备也能够稳定且很好地执行FB读取操作。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但是要理解本公开不限于说明的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不违背本公开的精神和范畴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改变和修改。
例如,虽然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负载信息指示盖9是处于闭合状态还是分离状态下,但是本公开不受限于该构造。例如,负载信息可以包含以下信息,比如(i)测量设置在第一支撑部上或靠近第一支撑部的负载传感器的值和(ii)粘合到盖9的背表面的缓冲材料的凹陷量。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当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都在接通状态时,控制器C1确定盖9处于闭合状态,并且当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中的至少一个在断开状态时,控制器C1确定盖9处于闭合状态。然而,本公开不局限于该构造。例如,仅基于枢轴移动传感器S1的接通/断开状态,控制器C1可以确定盖9是处于闭合状态还是分离状态。同样,盖9的状态可以分为四个状态: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两者都处于接通状态;仅枢轴移动传感器S1处于断开状态;仅竖直移动传感器S2处于断开状态;和枢轴移动传感器S1和竖直移动传感器S2两者都处于断开状态,并且不同的驱动条件可以对四个状态的各个状态进行设定。同时,设定角度α1和设定距离D1可以根据需要修改。
第二驱动条件可以设定为用于减小FB读取操作需要的时间长度或降低FB读取操作中的能量消耗。

Claims (13)

1.一种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底表面;
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由所述外壳支撑从而与所述底表面分离,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支撑文档的支撑表面;
盖,所述盖由所述外壳支撑并且能够在闭合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转换;在所述闭合状态,所述盖覆盖所述支撑表面;在所述分离状态,所述盖与所述支撑表面空间分离;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构造成产生驱动力;
移动器,所述移动器能够通过从所述驱动装置传输的所述驱动力沿着第一方向在所述底表面和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的空间内移动;
图像读取器,所述图像读取器由所述移动器支撑;和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图像读取器和所述驱动装置以执行读取操作,在所述读取操作中,所述图像读取器读取形成在由所述支撑表面支撑的文档上的图像;
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获得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根据作用于所述支撑表面上的力的大小的变化而改变;
基于获得的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驱动装置产生所述驱动力是基于第一驱动方式或不同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的第二驱动方式,所述第一驱动方式或所述第二驱动方式作为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方式;并且
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和所述第二驱动方式中确定的一个,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产生所述驱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作用于所述支撑表面的所述力的大小在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驱动所述驱动装置时比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驱动所述驱动装置时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是指示所述第一支撑部是否被大于设定量的量的、作用于所述支撑表面上的力所弯曲的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的所述读取操作中,所述移动器的速度的变化量在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产生所述驱动力时比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产生所述驱动力时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
基准速度是在所述力不作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由所述驱动装置产生的所述驱动力移动的所述移动器的速度;并且
与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由所述驱动装置产生的所述驱动力移动的所述移动器的速度相比,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支撑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由所述驱动装置产生的所述驱动力移动的所述移动器的速度更接近所述基准速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施加于所述驱动装置以产生所述驱动力的驱动电流的值规定为基准电流值时,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施加于所述驱动装置以产生所述驱动力的所述驱动电流的大小比所述基准电流值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器确定所述驱动装置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产生所述驱动力,并且所述移动器通过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由所述驱动装置产生的所述驱动力到所述基准速度的加速度规定为基准加速度时,所述移动器在所述力作用在所述支撑表面上的所述状态下通过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由所述驱动装置产生的所述驱动力到所述基准速度的加速度小于所述基准加速度。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当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被控制以产生所述驱动力的所述驱动装置的转速规定为基准转速时,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被控制以产生所述驱动力的所述驱动装置的转速小于所述基准转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指示所述盖是否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或所述分离状态的信息;并且
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当所述盖处于所述分离状态时,确定所述驱动装置的所述驱动方式为所述第一驱动方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铰链,所述铰链设置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盖之间,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盖联结到所述外壳,从而所述盖能够绕着实质上平行于所述支撑表面延伸的枢轴进行枢轴转动;
其中,所述铰链包括:
安装部分,所述安装部分安装在所述盖上并且作为所述枢轴;和
基部分,所述基部分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安装部分并且由所述外壳保持,以便沿着实质上垂直于所述支撑表面的第二方向往复移动,所述基部分被构造成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朝向和远离所述外壳移动所述盖;并且
其中,所述盖的所述分离状态包括以下状态中的至少一个:(i)所述盖相对于所述支撑表面以大于或等于设定角度的角度绕着所述枢轴倾斜的状态;和(ii)所述基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方向以大于或等于设定距离的距离与所述外壳分离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传送器,所述传送器设置在所述盖上并且被构造成传送所述文档;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由所述外壳支撑从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离,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读取表面,所述读取表面能够与由所述传送器传送的所述文档接触;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当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图像读取器以读取由所述传送器传送的所述文档时,将所述移动器移动到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的读取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响应于确定所述驱动装置的所述驱动方式为所述第一驱动方式,执行:
在所述移动器从移动开始位置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设定距离期间,基于所述第一驱动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以产生所述驱动力,所述移动开始位置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相对端部中的一个相对,所述一个端部比所述相对端部的另一个更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并且
在所述移动器移动所述设定距离之后,基于所述第二驱动方式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以产生所述驱动力。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夹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
CN201610023713.9A 2015-01-15 2016-01-14 图像读取设备 Active CN105812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5546 2015-01-15
JP2015005546A JP6424641B2 (ja) 2015-01-15 2015-01-15 画像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2606A true CN105812606A (zh) 2016-07-27
CN105812606B CN105812606B (zh) 2019-10-01

Family

ID=56408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3713.9A Active CN105812606B (zh) 2015-01-15 2016-01-14 图像读取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54658B2 (zh)
JP (1) JP6424641B2 (zh)
CN (1) CN1058126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0637B2 (ja) * 2016-02-29 2020-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2017042598A (ja) * 2016-07-01 2017-03-02 京楽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JP2023117044A (ja) * 2022-02-10 2023-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読取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6730A (ja) * 1998-08-20 2000-03-03 Toshiba Corp 駆動装置と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092045A (ja) * 1999-07-21 2001-04-0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03856676A (zh) * 2012-11-28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856675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3873716A (zh) * 2012-12-14 2014-06-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90286A (ja) * 1982-04-30 1983-11-07 Canon Inc モ−タ制御装置
JPH09116703A (ja) * 1995-10-19 1997-05-02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0354136A (ja) 1999-06-14 2000-12-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92598A (ja) * 2000-04-05 2001-10-19 Canon Inc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の制御装置
US6806944B2 (en) * 2003-03-06 2004-10-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ing device and cover therefor
JP3919762B2 (ja) * 2004-03-11 2007-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6191393A (ja) * 2005-01-06 2006-07-20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3667A (ja) 2005-06-22 2007-01-11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US8760731B2 (en) * 2011-03-30 2014-06-24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scanner, an associated method of operating a document scanner, and an associated program storage device
US8947690B2 (en) * 2013-02-08 2015-02-0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6730A (ja) * 1998-08-20 2000-03-03 Toshiba Corp 駆動装置と画像読取装置
JP2001092045A (ja) * 1999-07-21 2001-04-06 Ricoh Co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03856676A (zh) * 2012-11-28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856675A (zh) * 2012-11-30 2014-06-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3873716A (zh) * 2012-12-14 2014-06-1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24641B2 (ja) 2018-11-21
CN105812606B (zh) 2019-10-01
JP2016131340A (ja) 2016-07-21
US20160212286A1 (en) 2016-07-21
US9654658B2 (en) 201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2606A (zh) 图像读取设备
JP2010253893A (ja) 頁めくり機構及び書籍スキャン装置
JP607954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11235938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3856675A (zh) 图像读取装置
US7740242B2 (en) Document feeder
JP4211772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US20210152703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11485596B2 (en)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feeding method in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US8237999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WO2017134802A1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方法
US11511956B2 (en) Sheet conveyer
US11623832B2 (en) Sheet conveyer
JP2000263470A (ja) 綴じ部材除去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37440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2010234679A (ja) 頁めくり機構及び書籍スキャン装置
US20090245905A1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Reading Device
US11795028B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119689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H09315603A (ja) 給紙装置
JP2017098737A (ja) 読取装置及び複合装置
JP202315761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03945085A (zh) 图像读取器
KR20220109937A (ko) 동작 모드에 따른 롤러 속도 및 위치 제어 기능을 갖는 핸드 그립 타입 스캐닝 프린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10132412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