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07589B -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07589B
CN105807589B CN201510563000.7A CN201510563000A CN105807589B CN 105807589 B CN105807589 B CN 105807589B CN 201510563000 A CN201510563000 A CN 201510563000A CN 105807589 B CN105807589 B CN 1058075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ular body
image
tubular
edge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30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07589A (zh
Inventor
松岛智雄
沟口聪
稻垣智丈
大士文男
大森健司
松本晃
松本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07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7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07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7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管状体单元、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该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通过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Description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管状体单元、中间转印体、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4-13021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无缝带,其包括含硅氧烷键的聚醚酰亚胺;选自由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热塑性氟树脂和液晶聚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乙烯-缩水甘油(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导电性赋予剂”。
在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23317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无缝带,该带包括热塑性结晶树脂,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沿宽度方向在一端的结晶度小于所述热塑性树脂沿所述宽度方向在中央区域中的结晶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其中,与所述管状体的边缘未被热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管状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通过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第一方面的所述管状体中,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两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整个区域热融化后固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所述管状体中,所述管状构件还包含导电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包括热塑性树脂,并且所述管状体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至少在所述边缘的一部分中具有鼓胀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所述第四方面的所述管状体中,所述管状体的两个边缘沿所述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整个区域具有鼓胀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第四或第五方面的所述管状体还包括导电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种管状体单元包括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管状体,以及多个辊,所述管状体围绕所述多个辊利用施加在所述管状体上的张力延伸。所述管状体单元可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进行装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一种中间转印体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管状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充电单元,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静电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上形成静电图像;显影单元,其使用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显影剂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静电图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体,其上转印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并且包括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管状体;第一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以及第二转印单元,其将已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并且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十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其中,与所述管状体的边缘未被热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管状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第五和第六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其中,与所述管状体的边缘不具有鼓胀形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管状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管状体单元,其中,与所述管状体的边缘未被热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管状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中间转印体,其中,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边缘未被热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边缘未被热处理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沿宽度方向在所述中间转印体的端部中的裂纹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实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单元的实例的示意透视图;以及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和实例仅仅例示本发明,并且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术语“步骤”不仅指单独的步骤,还指不能明显地与其他步骤区分的步骤,只要能够达到该步骤的预期的效果。
管状体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通过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更具体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管状体或管状构件的“边缘”指在管状体或管状构件的宽度方向将管状体或管状构件两端的内外表面连接的部分。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管状体或管状构件的“宽度方向”指与管状体在图像形成操作中围绕其旋转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平行的方向。
例如,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中间转印带使用的已知管状体,在通过,例如,挤出成型、注射成型或涂敷成型制造管状构件之后将管状构件切割至所需宽度而形成。然而,当以这种方式制造的管状体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并且重复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时,存在将沿宽度方向在管状体的端部中形成裂纹的风险。沿宽度方向在管状体的端部中形成的裂纹可能最终导致管状体断裂。
形成裂纹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例如,当切割管状构件时在管状构件的切割部分中形成突起、裂口、切口、沿圆周方向的台阶、沿厚度方向的台阶等(下文统称为“不规则部分”)。当在管状构件的切割部分中形成不规则部分时,管状体的边缘有不规则部分。因此,当管状体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并且重复图像形成操作时,在不规则部分中发生应力集中。其结果,沿宽度方向在管状体的端部中形成从不规则部分延伸的裂纹。作为对策,可以通过在切割处理后将切割部分抛光而使不规则部分平滑,或者可以沿宽度方向对管状体的端部利用加强胶带进行补强。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重复图像形成操作时,也存在形成裂纹的风险。
因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中,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由该管状构件形成管状体)的至少一个边缘热融化后固化,使得不规则部分的形状变为平滑形状。因此,降低了沿宽度方向在管状体的端部中形成裂纹的风险。
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边缘通过热融化后固化而形成为鼓胀形状。因此,可以认为管状体的端部沿宽度方向的动态强度高于边缘不具有鼓胀形状的情况下的动态强度。这可能是抑制宽度方向上管状体的端部中裂纹的形成的另一个因素。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实例的示意剖面图。图1是沿在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截取的沿宽度方向的管状体的端部的剖面图。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至少一个边缘具有图1所示的鼓胀形状,也就是说,横截面中的圆形,以便沿圆周方向至少在边缘的一部分中从管状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向外突起。
具有鼓胀形状的边缘在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由该管状构件形成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被热处理时形成。换句话说,由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的边缘热融化后固化,因此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边缘具有鼓胀形状。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中,从提高制造效率并进一步抑制裂纹的形成的角度来说,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的两个边缘最好沿圆周方向在边缘的整个区域被热处理。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管状构件的两个边缘可以沿圆周方向在边缘的整个区域具有鼓胀形状。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的带状构件或辊状构件。更具体地,管状体可以作为中间转印带、记录介质传送带、定影带等使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例如,表面提供脱模层的结构)。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的情况下,管状体的厚度可以在30μm以上至200μm以下的范围以内。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以及管状构件(由该管状构件形成管状体)的材料。
热塑性树脂
例如,热塑性树脂可以是聚苯硫醚(PPS)、聚酰胺(PA)、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醚酮(PEEK)、聚醚砜(PES)、聚苯砜(PPSU)、聚砜(PSF)、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缩醛(POM)或聚碳酸酯(PC)。热塑性树脂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材料或者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组合。
例如,从可成形性的角度来说,热塑性树脂的融化温度最好在200℃以上至400℃以下的范围以内。
导电剂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根据管状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途还可以包含导电剂。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的情况下,管状体最好包含导电剂。导电剂是为了赋予期望的导电性而添加的材料。
例如,导电剂可以是炭黑;诸如铝或镍的金属;诸如氧化钇或氧化锡的金属氧化物;诸如钛酸钾或氯化钾的离子导电材料;或者诸如聚苯胺、聚吡咯、聚砜或聚乙炔的导电聚合物。尤其,优选使用炭黑。
导电剂可以是一种类型的材料或者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组合。
例如,炭黑可以是科琴炭黑、油炉法炭黑、槽法炭黑或乙炔黑。
例如,作为导电剂使用的炭黑的平均一次粒径可以在10nm以上至40nm以下的范围以内。
导电剂的含量根据导电剂的类型而不同。例如,当炭黑作为导电剂使用时,其在100质量份数的热塑性树脂中的含量可以在5质量份数以上至40质量份数以下的范围以内。从提高当管状体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时所需的导电性的角度来说,炭黑的含量最好是8质量份数以上。从抑制管状体的破裂或者管状体的端部中裂纹的形成的角度来说,炭黑的含量最好是30质量份数以上。
其他添加剂
其他添加剂可以包括通常添加到图像形成装置的环带的材料中的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耐热材料、脱模剂、交联剂、着色剂和表面活性剂。
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对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无特别限制。然而,该方法可以至少包括制备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的第一步骤、沿圆周方向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的第二步骤、以及将管状构件的融化边缘固化的第三步骤。
例如,在第一步骤中制备的管状构件可以是通过将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融化、从模具中将树脂组合物挤压成管状并将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的挤出成型件;通过将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融化、将树脂组合物注入管状模具并将树脂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的注射成型件;或者是通过将包含热塑性树脂的液体组合物涂敷于芯体、将液体组合物干燥并在煅烧处理后将芯体移除而形成的部件。
由挤出成型件、注射成型件或通过涂敷处理形成的部件构成的管状构件可以一次制造一个,或者通过制造轴向较长的部件并将该部件切割至期望长度而制造。该部件可以使用具有,例如,金属刀口的切割器、一副剪刀等切割至期望长度。
由挤出成型件、注射成型件或通过涂敷处理形成的部件构成的管状构件可能会具有切割处理中在管状构件的边缘形成的不规则部分。然而,由于进行第二和第三步骤,管状构件的边缘形成的不规则部分可以变为平滑的鼓胀部分。
由挤出成型件、注射成型件或通过涂敷处理形成的部件构成的管状构件包括通过使用激光束或超声波照射部件而热切割的部件。即使当部件热切割时,当切割终点从切割起点位置偏移时也会在部件的边缘形成沿圆周方向的台阶。在这种情况下,切割终点周围的区域可以使用激光束或超声波照射超过切割要求的时间,以使沿圆周方向的台阶热融化。接着,可以固化融化部分以便边缘的形状变成连续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步骤一起进行第二步骤。
在第一步骤中制备的管状构件根据管状体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用途可以包含导电剂。包含导电剂的管状构件可以通过向用于形成挤出成型件、注射成型件或通过涂敷处理形成的部件的树脂组合物或液体组合物添加导电剂而制备。
例如,第二步骤通过将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压向加热至高于或等于管状构件中包含的热塑性树脂的融化温度的热源(例如热板)而进行。或者,第二步骤可以通过使用激光束或超声波照射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以生成热而进行。
在第二步骤中,管状构件的边缘至少在存在不规则形状的区域中压向热源或者使用激光束或超声波照射。从提高制造效率并进一步抑制裂纹的形成的角度来说,管状构件的两个边缘最好沿圆周方向在边缘的整个区域压向热源或者使用激光束或超声波照射。
例如,第三步骤通过将具有在第二步骤中热融化的边缘的管状构件放入温度低于热塑性树脂的融化温度的环境中或者水箱中使得管状构件冷却而进行。由于第三步骤,管状构件已热融化的边缘固化。已热融化后固化的边缘具有平滑的形状。通常,边缘具有图1所示的鼓胀形状。
下面将描述管状体单元、中间转印体以及其中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管状体单元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单元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以及多个辊,管状体围绕多个辊利用施加在管状体上的张力延伸。管状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单元130的实例的示意透视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单元130包括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101。例如,管状体101布置成围绕彼此相对的驱动辊131和从动辊132利用施加在管状体101上的张力延伸(下文有时称为“伸展”)。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单元130中,在管状体101作为中间转印体使用的情况下,管状体101围绕多个辊伸展,该多个辊包括用于将图像承载体(例如光电导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管状体101上的第一转印辊以及用于将已经转印到管状体10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第二转印辊。管状体101围绕辊伸展的辊的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可以根据用途布置适当数量的辊。
管状体单元130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当驱动辊131和从动辊132旋转时,管状体101围绕驱动辊131伸展,并且从动辊132也旋转。
图像形成装置和中间转印体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对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在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上形成静电图像的静电图像形成单元;使用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显影剂将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的显影单元;以及将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单元。转印单元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
更具体地,例如,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单元包括:中间转印体,其上转印在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第一转印构件,其将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以及第二转印构件,其将已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管状体作为中间转印体。
例如,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包括仅包含单一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重复由图像承载体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到中间转印体上的转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或者提供有各种颜色的显影装置的多个图像承载体沿中间转印体线性布置的纵列式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将已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的定影单元、移除图像承载体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以及移除转印单元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
将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包括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型装置,该转印单元包括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管状体。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基于分色图像数据输出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图像的第一至第四电子照相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图像形成单元(下文简称为“单元”)10Y、10M、10C和10K沿水平方向相互间分开布置。单元10Y、10M、10C和10K可以是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体上的处理墨盒。
在图3中,中间转印带20(中间转印体的实例)布置在单元10Y、10M、10C和10K上方以便沿单元延伸。中间转印带20围绕与中间转印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驱动辊22和背面辊24伸展。在图3中,驱动辊22和背面辊24由左至右分开布置。中间转印带20沿由第一单元10Y到第四单元10K的方向移动。背面辊24由弹簧等(未示出)向远离驱动辊22的方向施力,使得对围绕驱动辊22和背面辊24伸展的中间转印带20施加张力。中间转印体清洁装置30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外表面上以便面对驱动辊22。
单元10Y、10M、10C和10K分别包括显影装置4Y、4M、4C和4K(显影单元的实例),收容在调色剂盒8Y、8M、8C和8K中的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调色剂被分别提供给显影装置4Y、4M、4C和4K。
第一至第四单元10Y、10M、10C和10K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将处于沿中间转印带移动的方向的上游位置并形成黄色图像的第一单元10Y作为实例进行描述。
第一单元10Y包括光电导体1Y(图像承载体的实例)。充电辊2Y(充电单元的实例)、曝光装置3(曝光单元的实例)、显影装置4Y(显影单元的实例)、第一转印辊5Y(第一转印单元的实例)以及光电导体清洁装置6Y(清洁单元的实例)围绕光电导体1Y按顺序布置。充电辊2Y对光电导体1Y的表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3通过使用激光束3Y基于分色图像信号照射充电表面而形成静电图像。显影装置4Y通过向静电图像提供调色剂而显影静电图像。第一转印辊5Y将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光电导体清洁装置6Y在第一转印过程后移除光电导体1Y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
第一转印辊5Y配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内侧,并且布置成面向光电导体1Y。第一转印辊5Y、5M、5C和5K连接到各自的对其提供第一转印偏压的偏压电源(未示出)上。每个偏压电源在控制器(未示出)的控制下改变施加到相应第一转印辊上的转印偏压。
下面将描述由第一单元10Y进行的形成黄色图像的操作。首先,在开始操作之前,由充电辊2Y将光电导体1Y的表面充电至大约-600V至-800V的电势。
光电导体1Y通过在导电基底上层叠感光层而形成(20℃下的体积电阻率为1×10-6Ωcm以下)。感光层通常具有高电阻(电阻与普通树脂的电阻接近),但具有当感光层的一部分使用激光束3Y照射时照射部分的比电阻变化的特征。曝光装置3根据由控制器(未示出)传输的黄色图像数据朝光电导体1Y的充电表面发射激光束3Y。使用激光束3Y照射光电导体1Y的表面上的感光层,由此在光电导体1Y的表面形成静电图像。
静电图像是当感光层被激光束3Y照射时形成的所谓的负潜像,当感光层被激光束3Y照射使得光电导体1Y的表面上的电荷在感光层被激光束3Y照射的区域内由于比电阻的降低而释放并且在感光层未被激光束3Y照射的区域内电荷残留时形成负潜像。
旋转光电导体1Y使得光电导体1Y上形成的静电图像移至显影位置,并且静电图像在显影位置由显影装置4Y可视化(显影)。
显影装置4Y收容至少包含黄色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黄色调色剂通过在显影装置4Y中搅拌由摩擦带电。因此,黄色调色剂充电至与光电导体1Y上的电荷的极性(负极)相同的极性,并且由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承载。当光电导体1Y的表面通过显影装置4Y时,黄色调色剂静电粘附在已移除电荷的潜像区域中的光电导体1Y的表面。因此,潜像利用黄色调色剂显影。其上形成黄色调色剂图像的光电导体1Y持续旋转,使得已经在光电导体1Y上显影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传送到第一转印位置。
当光电导体1Y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传送到第一转印位置时,对第一转印辊5Y施加第一转印偏压,并且沿光电导体1Y朝着第一转印辊5Y的方向对调色剂图像施加静电力。
因此,光电导体1Y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此时,转印偏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并且由第一单元10Y中的控制器(未示出)调节至大约+10μA。
由光电导体清洁装置6Y移除和收集光电导体1Y上残留的调色剂。
第一单元10Y中其上转印有黄色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0通过第二至第四单元10M、10C和10K相继传送,并且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对第二至第四单元10M、10C和10K中的第一转印辊5M、5C和5K施加的第一转印偏压也以与第一单元10Y中相同的方式进行控制。
其上由第一至第四单元以叠加方式转印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20传送至第二转印部分。第二转印部分包括中间转印带20、与中间转印带20的内表面接触的背面辊24以及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0的外表面上的第二转印辊26(第二转印构件的实例)。
在第二转印部分中,当在彼此抵压的第二转印辊26和中间转印带20之间的间隙供应记录纸P(记录介质的实例)时,对背面辊24施加第二转印偏压。第二转印偏压的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同,使得沿从中间转印带20朝着记录纸P的方向对调色剂图像施加静电力。因此,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上。第二转印偏压基于由检测第二转印部分的电阻的电阻检测器(未示出)检测到的电阻确定,并且受电压控制。
接着,将记录纸P传送到定影装置28(定影单元的实例)上,并且将调色剂图像加热。因此,叠加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融化并定影到记录纸P上。彩色图像已定影到其上的记录纸P传送到输出部分。由此,完成彩色图像形成操作。
例如,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可以是在,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或打印机中使用的正常纸张。代替记录纸P,可以使用OHP纸等作为记录介质。
实例
下面,将通过实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例。
在以下描述中,除另有规定外,“份数”指质量份数。
实例1
树脂颗粒的制造
聚苯硫醚(PPS)树脂(T1881-3,由东丽公司(Toray Industries,Inc.)生产)作为热塑性树脂输送至双螺杆熔融混炼挤出机(L/D60,由帕克公司(Parker Corporation)生产)。接着,将15份炭黑(PRINTEX alpha,由欧励隆工程炭公司(Orion Engineered CarbonsCo.,Ltd.)生产)添加到100份融化PPS树脂中作为导电剂,并且与树脂一起融化和混炼。将融化和混炼混合物放入水槽中使得混合物冷却和固化,并且将其切断以便获得包含炭黑的树脂颗粒。
带的制造
将树脂颗粒输送至单螺杆挤出机(L/D24,由三葉製作所(Mitsuba Mfg.Co.,Ltd.)生产),并且在330℃的加热温度下融化。融化树脂从模具和设置为300℃的接头之间的空间中挤出,同时使融化树脂的内表面与圆柱形内定型模的外表面接触以便冷却和固化树脂。接着,将树脂切割以获得管状挤出成型件。挤出成型件套在其外表面具有凹槽的芯轴,并且通过在与芯轴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将切割刀刃压向挤出成型件的外表面而进行切割。由此,获得宽度为322.1mm、圆周长度为680.5mm且平均厚度为100μm的带。
经切割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
带的边缘的热处理
将带的两个边缘放在加热到295℃的数字热板搅拌器(OC-420D,由康宁公司(Corning Incorporated)生产)上30秒,使得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热融化,接着将带放进室温环境(20℃至25℃)使边缘固化。由此,获得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鼓胀形状的边缘的带。
经热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不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并且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实例2
通过与实例1中的处理类似的处理获得带,除了以下情况与实例1不同:使用聚醚酰亚胺(PEI)树脂(Ultem 1000-1000,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生产)作为热塑性树脂,单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更改为370℃,模具和接头的温度更改为350℃,并且数字热板搅拌器的加热温度更改为370℃。
经切割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
经热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不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并且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实例3
通过与实例1中的处理类似的处理获得带,除了以下情况与实例1不同:使用聚醚醚酮(PEEK)树脂(Vestakeep 1000G,由大赛璐-赢创公司(Daicel-Evonik Ltd.)生产)作为热塑性树脂使用,单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更改为390℃,模具和接头的温度更改为370℃,并且数字热板搅拌器的加热温度更改为390℃。
经切割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
经热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确定:不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并且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实例4
通过与实例1中的处理类似的处理获得带,除了以下情况与实例1不同:添加到100份树脂中的炭黑的数量更改为35份。
经切割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
经热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的结果,确认不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并且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实例5
通过与实例1中的处理类似的处理获得带。经切割处理后对带的两个边缘的外观观察存在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
切割处理后带的两个边缘上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压向加热到295℃的数字热板搅拌器30秒,使得不规则部分热融化,接着将带放进室温环境(20℃至25℃)使融化部分固化。由此,诸如突起和台阶的不规则部分变为平滑的鼓胀部分,并且获得具有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无诸如突起和台阶的明显不规则部分的带。
比较实例1至3
通过与实例1至3中的处理类似的处理获得带,除了以下情况与实例1不同:带的边缘未被热处理。换句话说,实例1至3中切割处理后的带分别作为比较实例1至3。比较实例1至3的带的边缘未被热处理,因此不具有鼓胀形状。
比较实例4
通过与实例1中的处理类似的切割处理获得带。切割处理后,沿圆周方向在整个区域对带的两个端部应用树脂胶带(更具体地,由日東電工公司(Nitto Denko Corporation)生产的醋酸基胶带5号,该胶带由丙烯酸粘胶层层叠在醋酸布上而形成并且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0mm和230μm)。因此,端部被加强。比较实例4的带的边缘未被热处理,因此不具有鼓胀形状。
评价
上述实例和比较实例的带作为中间转印带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DocuPrintC3350,由富士施乐公司(Fuji Xerox Co.,Ltd.)生产)中,并且在温度为25℃并且相对湿度为55%的环境中进行在50,000张记录纸上形成图像的操作。基于以下标准对沿轴向的带的端部进行外观观察和评价。观察结果见表1。
A:未发现裂纹。
B:发现未严重影响带的移动的小裂纹。
C:发现严重影响带的移动的小裂纹。
表1
实例1 A
实例2 A
实例3 A
实例4 B
实例5 A
比较实例1 C
比较实例2 C
比较实例3 C
比较实例4 A
为了进行图示和说明,以上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目的并不在于全面详尽地描述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很显然,对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做出许多修改以及变形。本实施例的选择和描述,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熟练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并做出适合特定用途的各种变形。本发明的范围由与本说明书一起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状体通过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而形成,并且
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其中,所述管状体的两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体,其中,所述管状构件包含导电剂。
3.一种管状体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所述管状体;以及
多个辊,所述管状体围绕所述多个辊利用施加在所述管状体上的张力延伸,
其中,所述管状体单元可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进行装拆。
4.一种中间转印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所述管状体。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承载体;
充电单元,其对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进行充电;
静电图像形成单元,其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充电表面上形成静电图像;
显影单元,其使用包含调色剂的静电显影剂将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静电图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体,其上转印在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并且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所述管状体;
第一转印单元,其将所述图像承载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以及
第二转印单元,其将已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6.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含热塑性树脂的管状构件进行热处理,
其中,所述热处理使得所述管状构件的至少一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所述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中热融化后固化,
经所述热处理后的结果,所述管状体的两个边缘沿圆周方向在其整个区域具有平滑、连续的鼓胀形状。
CN201510563000.7A 2015-01-16 2015-09-07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807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6552A JP6528412B2 (ja) 2015-01-16 2015-01-16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管状体、管状体ユニット、中間転写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6552 2015-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07589A CN105807589A (zh) 2016-07-27
CN105807589B true CN105807589B (zh) 2018-12-18

Family

ID=5640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3000.7A Active CN105807589B (zh) 2015-01-16 2015-09-07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07297B2 (zh)
JP (1) JP6528412B2 (zh)
CN (1) CN1058075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85259B2 (en) * 2016-03-18 2019-01-22 Ricoh Company, Ltd. Endless belt,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dless belt
JP6918504B2 (ja) 2017-01-30 2021-08-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354A (zh) * 2001-09-10 2004-02-04 ������������ʽ���� 基片缺陷修补装置
CN1826561A (zh) * 2003-07-25 2006-08-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用环形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95976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深圳南玻伟光导电膜有限公司 平板玻璃的强化方法
WO2014189088A1 (ja) * 2013-05-21 2014-1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9336B2 (ja) * 1999-11-02 2007-02-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3233176A (ja) 2002-02-08 2003-08-22 Konica Corp 光重合性樹脂組成物及び感光性平版印刷版材料
JP2005035129A (ja) * 2003-07-18 2005-02-10 Bridgestone Corp 樹脂チューブの切断方法
WO2005010621A1 (ja) * 2003-07-25 2005-02-03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画像形成装置用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1899A (ja) * 2004-09-01 2006-03-16 Tokai Rubber Ind Ltd 半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5157135B2 (ja) * 2006-11-10 2013-03-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218732A1 (en) * 2008-02-29 2009-09-03 David Cr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dge heating of stretch film
KR20100066130A (ko) * 2008-12-09 2010-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용 롤러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808819B2 (en) * 2011-03-24 2014-08-19 Fuji Xerox Co., Ltd. Tubular member, tubular member unit,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30215A (ja) 2012-12-28 2014-07-10 Ricoh Co Ltd 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3354A (zh) * 2001-09-10 2004-02-04 ������������ʽ���� 基片缺陷修补装置
CN1826561A (zh) * 2003-07-25 2006-08-3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用环形带及图像形成装置
WO2014189088A1 (ja) * 2013-05-21 2014-11-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3395976A (zh) * 2013-07-30 2013-11-20 深圳南玻伟光导电膜有限公司 平板玻璃的强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33534A (ja) 2016-07-25
CN105807589A (zh) 2016-07-27
JP6528412B2 (ja) 2019-06-12
US20160209780A1 (en) 2016-07-21
US9507297B2 (en) 2016-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3764B (zh) 电子照相用导电性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US9651888B2 (en) Electroconductive member with a surface layer including a porous body having a continuous open pore
CN107219738B (zh) 充电部件、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79914A (zh) 电子照相用导电性构件、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07664937A (zh) 显影装置和处理盒
KR102041673B1 (ko) 현상 장치,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5807589B (zh) 管状体、管状体单元、图像形成装置及管状体的制造方法
US9095999B2 (en) Charging member, charging unit,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harging member
JP2010145920A (ja) 導電性スポンジゴム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35778C (zh) 导电构件和充电滚子,处理墨盒及使用它们的成像装置
CN108241267B (zh) 充电部件、充电设备、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784079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308629B (zh) 充电部件、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88272A (ja) シームレス管状物の製造方法、円筒状芯体、及びシームレス管状物、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57725A (ja) 導電性弾性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導電性弾性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279126A (ja) 導電性ゴムロー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転写ローラ
JP6883197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459919B (zh)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379071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0579A (ja) 発泡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JP2012189822A (ja) ロール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297409B (zh)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168171A (ja) 導電性ゴムローラ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用ローラー
JP4291172B2 (ja) 導電性ローラ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そ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486A (ja) 帯電ロール、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帯電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