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9161A -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 Google Patents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9161A
CN105789161A CN201410802435.8A CN201410802435A CN105789161A CN 105789161 A CN105789161 A CN 105789161A CN 201410802435 A CN201410802435 A CN 201410802435A CN 105789161 A CN105789161 A CN 105789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layer
insulating barrier
opening
encapsulating structure
m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024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9161B (zh
Inventor
许诗滨
曾昭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rsistent Strength Or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hoenix Pione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rsistent Strength Or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rsistent Strength Or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rsistent Strength Or 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024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9161B/zh
Priority to US14/963,333 priority patent/US9905503B2/en
Publication of CN105789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91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91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91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11Additional leads joined to the metallisation o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e.g. pins, bumps, wires, flat leads
    • H01L23/49816Spherical bumps on the substrate for external connection, e.g. ball grid arrays [BG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3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01L23/5389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the inter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chips being formed on, or in, insulating substrates the chips being integrally enclosed by the interconnect and suppor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4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H01L23/48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olid state body in operation, e.g. leads, terminal arrangements ;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consisting of soldered or bonded constructions
    • H01L23/498Leads, i.e. metallisations or lead-frame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chip carriers
    • H01L23/49822Multilayer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30Reducing waste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Calculations of released waste quant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roduction Of Multi-Layered Print Wiring Board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me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装结构及其制法,该制法先于一承载板上形成第一线路层,且于该第一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导电体,再以第一绝缘层包覆该第一线路层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接着于该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线路层,且于该第二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导电体,再以第二绝缘层包覆该第二线路层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之后于该第二绝缘层形成至少一开口,使该开口延伸至该第二表面内,以于该开口中设置至少一电子元件,所以通过先形成两绝缘层,再形成该开口,因而不需堆叠或压合已开口的基材,使该电子元件不会受压迫而位移,以减少良率损失。

Description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封装结构,尤指一种嵌埋电子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封装技术的演进,于智能手机、平板、网路、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中,半导体装置(Semiconductordevice)已开发出不同的封装型态,而该半导体装置主要通过在一封装基板(packagesubstrate)装置芯片,且将芯片电性连接在该封装基板上,接着再以胶体进行封装;而为降低封装高度,遂有将芯片嵌埋在一封装基板中,而此种封装件能缩减整体半导体装置的体积并提升电性功能,遂成为一种封装的趋势。
图1A至图1D为现有封装结构的制法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1A所示,提供一具有贯穿的开口130的核心板13,于该核心板13的上、下两侧具有多个内层线路11与一铜窗110,且于该核心板13中形成多个导电柱12,以电性连接上、下两侧的内层线路11。
如图1B所示,于该核心板13底侧设置一承载板10,如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胶带,以将一具有多个电极垫180的半导体芯片18容置于该开口130中,且该半导体芯片18设于该承载板10上。通过该铜窗110的设计,可避免该半导体芯片18接触该内层线路11。
如图1C所示,于该核心板13上侧及半导体芯片18上压合一介电材料,以填入该开口130的孔壁与半导体芯片18间的间隙中,再移除该承载板10,之后压合另一介电材料于该核心板13下侧,使两介电材料形成一介电材料层16。
如图1D所示,于该介电材料层16的上、下侧分别形成一线路层14,且该线路层14具有位于该介电材料层16中并电性连接该电极垫180与内层线路11的导电体15。
然而,现有封装结构1的制法中,因使用该铜窗110作阻隔层,会减少该内层线路11的布线区域,且以CO2激光形成该开口130,会增加激光工艺与成本,并使该核心板13的有机玻纤露出,因而导致影响该半导体芯片18置放良率与品质。
此外,需使用激光工艺制作盲孔(即该导电体15的位置)或通孔(即该导电柱12的位置),所以仅能制作圆形孔型,且孔型不佳。
又,使用PI胶带的承载板10固定该半导体芯片18,不仅需增加贴胶带与撕胶带工艺,且增加胶带耗材与设备成本。
另外,需经过两次介电材料的制作,再进行压合以形成该介电材料层16,所以需进行预压工艺与固化(Cure)压合工艺,不仅增加工艺时间与成本,且导致该半导体芯片18产生偏移(甚至旋转),因而不易准确定位于该开口130中,以致于该半导体芯片18的电极垫180不易与该导电体15精准对应,而容易产生电性连接的品质不良或失效的情况,导致降低产品的良率。
如图1A’至图1D’所示,其为另一现有封装结构的制法。
如图1A’所示,于一如铜箔基板的承载板10上形成一第一线路层11’,且将一被动元件18’,如积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CeramicCapacitor,简称MLCC)通过绝缘胶材180’固定于该第一线路层11’上。
如图1B’所示,将一具有供设置该被动元件18’的开口130的第一介电材料层13’设于该承载板10上。
如图1C’所示,于该第一介电材料层13’上侧及该被动元件18’上压合第二介电材料层,且该第二介电材料层填入于该开口130的孔壁与被动元件18’之间的间隙中,使该第一介电材料层13’与该第二介电层热压形成一介电材料包覆层16’,以将该被动元件18’与该第一线路层11’固定于该介电材料包覆层16’中。
如图1D’所示,于该介电材料包覆层16’的上侧上形成第二线路层14’,且该第二线路层14’具有位于该介电材料包覆层16’中并电性连接该被动元件18’的导电体15。接着,移除该承载板10以外露该第一线路层11’。
惟,现有封装结构1’的制法中,因使用铜箔基板作该承载板10,所以容易产生分层,而造成结构损坏,且需使用激光工艺制作盲孔(即该导电体15的位置),所以仅能制作圆形孔型,且孔型不佳。
此外,使用非导电材与点胶方式粘着该被动元件18’,由于点胶的胶粒直径大于200微米(um),所以每次点胶的粒径误差极大,因而不易控制,导致该绝缘胶材180’容易扩流至其它区域,以致于该第一线路层11’的各线路间易受胶材粘着,而有信赖度的风险。
又,需经过两次介电材料层的制作,再进行压合以形成该介电材料包覆层16’,所以该第一介电材料层13’与该第二介电材料层两者的置放容易错位,不仅增加工艺时间与成本,且该被动元件18’置放后而于烘烤该介电材料包覆层16’之前,该被动元件18’并未固定,所以该被动元件18’容易偏移,而造成良率损失。
另外,使用该导电体15对该被动元件18’作单侧的电性导通,会增加电性路径及信号损失的风险,且使用非一般封装界使用的铜电极MLCC作为被动元件18’,所以成本极高。
因此,如何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失,实已成为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本发明提供一种封装结构及其制法,以减少良率损失。
本发明的封装结构,包括:第一绝缘层,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第一线路层,其结合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多个第一导电体,其设于该第一绝缘层中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第二线路层,其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并通过该些第一导电体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多个第二导电体,其设于该第二线路层上;第二绝缘层,其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并包覆该第二线路层与该些二导电体,且该第二绝缘层上具有至少一开口,使该开口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内,以令该第一线路层的部分表面外露于该开口;以及至少一电子元件,其设于该开口中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自该第一表面嵌埋于该第一绝缘层。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或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为导电柱。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高于或齐平该开口的底面。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低于该开口的底面。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电子元件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封装结构还包括形成于该第二绝缘层上的多个导电元件,各该导电元件电性连接各该第二导电体。
在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封装结构还包括设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二电子元件,且该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封装结构的制法,其包括:于一承载板上形成第一线路层;于该第一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导电体;于该承载板上形成一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第一绝缘层,以令该第一绝缘层包覆该第一线路层与该些第一导电体,且该第一绝缘层通过其第一表面结合至该承载板上;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线路层,以令该第二线路层通过该些第一导电体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于该第二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导电体;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二绝缘层,以令该第二绝缘层包覆该第二线路层与该些第二导电体;于该第二绝缘层形成至少一开口,使该开口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内,以令该第一线路层的部分表面外露于该开口;以及于该开口中设置至少一电子元件,且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相对外露于该开口的表面的另一表面齐平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或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为导电柱。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高于或齐平该开口的底面。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低于该开口的底面。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开口以研磨方式或激光方式制作。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电子元件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制法还包括形成多个导电元件于该第二绝缘层上,且所述多个导电元件电性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制法还包括于形成该开口之后,移除该承载板。
在本发明的制法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制法还包括于移除该承载板之后,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上设置一第二电子元件,且该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由上可知,本发明封装结构及其制法,先形成两层线路布设,再于第二绝缘层上形成开口,以有效利用该些第一导电体或第二导电体以外的无效区域制作该开口,而有效使用立体空间,不仅能缩小封装后整体体积与增加该第二线路层的布线应用,且可增加电性与信号稳定。
此外,本发明未使用核心板,因而更能缩小整体基板尺寸,以提升布线使用率。
另外,本发明不需堆叠或压合已开口的基材,所以该电子元件不会受压迫而位移,因而能有效定位该电子元件,以减少良率损失。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为现有封装结构的制法的剖视示意图;
图1A’至图1D’为现有封装结构的另一制法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图2A至图2H为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制法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2D’及图2D”为图2D的其它实施例,图2F’为图2F的其它实施例。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2封装结构
10,20承载板
11内层线路
11’,21第一线路层
110铜窗
12导电柱
13核心板
13’第一介电材料层
130,260开口
14线路层
14’,24第二线路层
15导电体
16介电材料层
16’介电材料包覆层
18半导体芯片
18’被动元件
180电极垫
180’绝缘胶材
21a下表面
21b上表面
210电性连接垫
211导电迹线
22第一导电体
22a,25a端面
23第一绝缘层
23a第一表面
23b第二表面
25第二导电体
26第二绝缘层
260a,260a’,260a”底面
261开孔
27阻层
270开口区
28,28’电子元件
280导电材料
29,30导电元件
40第二电子元件
A预开口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于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所以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第一”、“第二”及“一”等的用语,也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于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也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图2A至图2H为本发明的封装结构的制法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2A所示,于一承载板20上形成一第一线路层21,再于该第一线路层21上形成多个第一导电体22。
于本实施例中,该承载板20的表面上定义有至少一预开口区A,且该承载板20为基材,例如铜箔基板或其它板体,并无特别限制。
此外,该第一线路层21包含多个电性连接垫210与电性连接该些电性连接垫210的多个导电迹线211,且该第一导电体22为导电柱,如铜柱。
又,该些第一导电体22设于部分该电性连接垫210上(即位于该预开口区A外的电性连接垫210),以于对应该预开口区A之处未形成该第一导电体22。
如图2B所示,于该承载板20上形成一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3a及第二表面23b的第一绝缘层23,以令该第一绝缘层23包覆该第一线路层21与该些第一导电体22,且该第一绝缘层23藉其第一表面23a结合至该承载板20上。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下表面21a齐平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且该些第一导电体22的一端面22a外露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此外,该第一绝缘层23以压合或铸模(molding)方式制作。
如图2C所示,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上形成一第二线路层24,以令该第二线路层24通过该些第一导电体22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接着,于该第二线路层24上形成多个第二导电体25,再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上形成一第二绝缘层26,以令该第二绝缘层26包覆该第二线路层24与该些第二导电体25。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线路层24直接连接该些第一导电体22,且该第二导电体25为导电柱,如铜柱,而该第二导电体25的一端面25a外露于该第二绝缘层26。又,该第二绝缘层26以压合或铸模方式制作。
另外,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于对应该预开口区A之处并未形成该第二线路层24与第二导电体25。
如图2D所示,形成一如光致抗蚀剂的阻层27于该第二绝缘层26上,且该阻层27具有对应该预开口区A的一开口区270,以令该第二绝缘层26的部分表面外露于该开口区270。
接着,于该开口区270中的第二绝缘层26上(即对应该预开口区A的位置)形成一开口260,使该开口260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23内(即自该第二表面23b向下移除该第一绝缘层23的材质),以令该第一线路层21的部分表面(即上表面21b)外露于该开口260。
于本实施例中,该开口260以如喷砂法(pumice)的研磨方式制作或以激光烧灼方式制作,并非采用传统铣刀成型方式制作,所以可缩小该开口260于转弯处的导角(如底面处、开口处)。
此外,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上表面21b齐平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于其它实施例中,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上表面21b高于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如图2D’所示。
又,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当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上表面21b低于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时,可于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上形成多个开孔261,以令位于该预开口区A处的电性连接垫210对应外露于各该开孔261。
另外,该第一线路层21未受激光或铣刀、钻针破坏而凹陷,所以该第一线路层21能保持表面完整。
如图2E所示,接续图2D的工艺,移除该阻层27。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体25的一端面25a外露于该第二绝缘层26,因而无需于该第二导电体25上制作接触垫,以有效利用各该第二导电体25之间的空间而形成该开口260。
如图2F所示,移除该承载板20,且于该开口260中设置至少一电子元件28,因而该电子元件28不会包覆于该第一绝缘层23或第二绝缘层26中,并使该电子元件28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的电性连接垫210。
本发明的制法未使用传统铣刀成型方式,所以可缩小该电子元件28与该开口260的孔壁间的距离。
于本实施例中,该电子元件28可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且该主动元件例如为半导体元件(如芯片),而该被动元件例如为电阻、电容及电感。其中,图2F所示的电子元件28为被动元件,如积层陶瓷电容器(MLCC),且该电子元件28是使用现行封装界的焊锡工艺制作,而无需使用较高成本的铜电极,以降低成本。
此外,该电子元件28通过印刷或点胶等的导电材料280(如焊料或导电胶)固接并电性连接于该些电性连接垫210上,且通过限制各该电性连接垫210的尺寸或形状,以防止胶材扩散至相邻的电性连接垫210。
又,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F’所示,该电子元件28’为主动元件。
如图2G所示,形成多个如焊球的导电元件29于该第二绝缘层26上,且该些导电元件29电性连接该些第二导电体25,以藉该些导电元件29堆叠结合其它电子装置(图略)。
于本实施例中,通过该些导电元件29的设计以增加利用空间,所以于后续堆叠工艺时,该电子元件28不会碰撞其它电子装置。
如图2H所示,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上通过多个如焊球的导电元件30设置第二电子元件40,使该第二电子元件40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
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二电子元件40可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且该主动元件例如为半导体元件(如芯片),而该被动元件例如为电阻、电容及电感。其中,图2H所示的第二电子元件40为主动元件。
本发明封装结构2的制法中,利用各该第一导电体22(或各该第二导电体25)之间的无效区域(即该预开口区A上方)制作开口260,以有效使用立体空间,不仅缩小封装后整体体积(如厚度)与增加该第二线路层24的布线应用,且可增加电性与信号稳定。
此外,相较于现有使用玻璃纤维作为介电材料内埋元件结构,本发明未使用核心板,因而更能缩小整体基板尺寸,以改善于有限空间内的布线使用率。
又,本发明不需堆叠或压合已开口的基材,所以该电子元件28不会受压迫而位移,因而能有效定位该电子元件28,以减少良率损失。
另外,传统电路板与球栅阵列封装(BallGridArray,简称BGA)等电路板工艺需使用多张介电材料层压合才能完成内埋式元件工艺,因而该内埋式元件的高度与该介电层的厚度会产生配合不易等问题。若使用凹槽(cavity)方式内埋电子元件,常见开口工艺是利用机械式成型机与铣刀等工具,所以每一凹槽需将每一介电材料层进行开口,因而耗时长,且物料成本增加。若使用本发明进行内埋元件,只需使用一般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MountTechnology,简称SMT)的封装流程,再以铸模方式一次完成,所以无需使用多张介电材料层与进行多次开口工艺。若外层开口工艺(如该开口260)因使用本发明工艺材料特性,因而可用一次性生产或整面性生产,如喷砂法,借以缩短生产时程与成本,此方式为传统传统电路板或BGA等电路板所无法达成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封装结构2,包括:一第一绝缘层23、一第一线路层21、多个第一导电体22、一第二线路层24、多个第二导电体25、一第二绝缘层26、以及至少一电子元件28,28’。
所述的第一绝缘层23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23a及第二表面23b。
所述的第一线路层21结合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例如,该第一线路层21自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嵌埋于该第一绝缘层23,且该第一线路层21相对外露于该开口260的上表面21b的下表面21a齐平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
所述的第一导电体22为导电柱,其设于该第一绝缘层23中并连通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且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
所述的第二线路层24设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上并通过该些第一导电体22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
所述的第二导电体25为导电柱,其设于该第二线路层24上。
所述的第二绝缘层26设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二表面23b上并包覆该第二线路层24与该些二导电体25,且该第二绝缘层26上具有至少一开口260,使该开口260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23内,以令该第一线路层21的部分表面(上表面21b)外露于该开口260。
所述的电子元件28,28’设于该开口260中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例如,该电子元件28,28’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上表面21b高于或齐平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260a’。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线路层21的上表面21b低于该开口260的底面260a”。
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线路层21包含多个电性连接垫210与电性连接该些电性连接垫210的多个导电迹线211,且该些电性连接垫210结合并电性连接该电子元件28。其中,该些第一导电体22设于部分该电性连接垫210上。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封装结构2还包括设于该第二绝缘层26上的多个导电元件29,其电性连接各该第二导电体25。
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封装结构2还包括设于该第一绝缘层23的第一表面23a上的第二电子元件40,且该第二电子元件40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21。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Claims (18)

1.一种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结构包括:
一第一绝缘层,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
一第一线路层,其结合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
多个第一导电体,其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中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一第二线路层,其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并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多个第二导电体,其形成于该第二线路层上;
一第二绝缘层,其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并包覆该第二线路层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且该第二绝缘层形成有至少一开口,以令该开口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内,并使该第一线路层的部分表面外露于该开口;以及
至少一电子元件,其设于该开口中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自该第一表面嵌埋于该第一绝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或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为导电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高于或齐平该开口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低于该开口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子元件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结构还包括形成于该第二绝缘层上的多个导电元件,各该导电元件电性连接各该第二导电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结构还包括设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二电子元件,且该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9.一种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制法包括:
于一承载板上形成一第一线路层;
于该第一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一导电体;
于该承载板上形成一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一第一绝缘层,以令该第一绝缘层包覆该第一线路层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且该第一绝缘层通过其第一表面结合至该承载板上;
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形成一第二线路层,以令该第二线路层通过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于该第二线路层上形成多个第二导电体;
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二表面上形成一第二绝缘层,以令该第二绝缘层包覆该第二线路层与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
于该第二绝缘层形成至少一开口,使该开口延伸至该第一绝缘层内,以令该第一线路层的部分表面外露于该开口;以及
于该开口中设置至少一电子元件,且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相对外露于该开口的表面的另一表面齐平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导电体或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为导电柱。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高于或齐平该开口的底面。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线路层的表面低于该开口的底面。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开口以研磨方式或激光方式制作。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电子元件为主动元件、被动元件或其二者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制法还包括形成多个导电元件于该第二绝缘层上,且所述多个导电元件电性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导电体。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制法还包括于形成该开口之后,移除该承载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封装结构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制法还包括于移除该承载板之后,于该第一绝缘层的第一表面上设置一第二电子元件,且该第二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该第一线路层。
CN201410802435.8A 2014-12-22 2014-12-22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Active CN1057891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2435.8A CN105789161B (zh) 2014-12-22 2014-12-22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US14/963,333 US9905503B2 (en) 2014-12-22 2015-12-09 Package st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2435.8A CN105789161B (zh) 2014-12-22 2014-12-22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9161A true CN105789161A (zh) 2016-07-20
CN105789161B CN105789161B (zh) 2019-07-12

Family

ID=56130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02435.8A Active CN105789161B (zh) 2014-12-22 2014-12-22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905503B2 (zh)
CN (1) CN1057891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00011B2 (en) 2016-12-07 2020-06-30 STATS ChipPAC Pte.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an integrated SIP module with embedded inductor or package
CN110120353B (zh) * 2018-02-07 2023-07-18 讯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垂直式晶片与水平式晶片的嵌入型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216171A1 (en) * 2021-01-06 2022-07-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hip package structur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6253A (ja) * 2001-07-31 2003-02-14 Kyocera Corp 多層回路基板
JP2004071858A (ja) * 2002-08-07 2004-03-04 Hitachi Cable Ltd 配線板及び電子装置、ならびに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261466A1 (en) * 2006-11-10 2009-10-22 Stats Chippac,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Vertical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ing Stud Bumps
CN103889165A (zh) * 2012-12-22 2014-06-25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内埋元件的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906371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内埋元件的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18016A (zh) * 2013-06-04 2014-12-17 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 Ic载板及具有该ic载板的半导体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7659B2 (ja) * 2003-02-13 2008-08-20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47371B (en) * 2004-02-06 2006-01-11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 Semiconductor packa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203045B2 (ja) * 2008-05-28 2013-06-0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多層配線基板の中間製品、多層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46253A (ja) * 2001-07-31 2003-02-14 Kyocera Corp 多層回路基板
JP2004071858A (ja) * 2002-08-07 2004-03-04 Hitachi Cable Ltd 配線板及び電子装置、ならびに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90261466A1 (en) * 2006-11-10 2009-10-22 Stats Chippac,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Vertical Interconnect Structure Using Stud Bumps
CN103889165A (zh) * 2012-12-22 2014-06-25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内埋元件的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906371A (zh) * 2012-12-27 2014-07-02 富葵精密组件(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内埋元件的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218016A (zh) * 2013-06-04 2014-12-17 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 Ic载板及具有该ic载板的半导体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81193A1 (en) 2016-06-23
CN105789161B (zh) 2019-07-12
US9905503B2 (en)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1888B (zh)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TWI645519B (zh) 元件內埋式封裝載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508196B (zh) 具有內建加強層之凹穴基板之製造方法
CN102867798B (zh) 无核心层的封装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67807B (zh) 无核心层的封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US9510453B2 (en) Package carrier
CN102867799B (zh) 封装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81365B (zh) 层叠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2867806B (zh) 封装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461124B (zh) 層疊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201427510A (zh) 具有內埋元件的電路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3165555A (zh) 层叠封装的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TWI466606B (zh) 具有內埋元件的電路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05097759A (zh) 封装堆栈结构及其制法暨无核心层式封装基板及其制法
CN105304584A (zh) 中介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89168A (zh) 承载电路板、承载电路板的制作方法及封装结构
JP5934154B2 (ja) 電子部品が実装された基板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514053B (zh)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制法
CN105323948A (zh) 中介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89161A (zh) 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TWI506758B (zh) 層疊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546908B (zh) 封裝結構及其製法
CN112770495B (zh) 全向内埋模组及制作方法、封装结构及制作方法
CN103219306A (zh) 嵌埋有电子组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法
US9433108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having an embedded electronic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