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2566B -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42566B CN105742566B CN201610220432.2A CN201610220432A CN105742566B CN 105742566 B CN105742566 B CN 105742566B CN 201610220432 A CN201610220432 A CN 201610220432A CN 105742566 B CN105742566 B CN 1057425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insulation layer
- thermal insulation
- barrier material
- electrode plat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分布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所述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通过在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加入隔热层,在不影响集流体散热的同时,有利于隔离或减少集流体和活性物质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减少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反应放热,进而减少正极活性物质的分解释氧、正极/电解液和SEI膜分解等放热反应,以及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高和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大功率动力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保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已成为各大锂电厂商的重要研究课题。
锂离子电池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由于电池使用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电池过度充电;电池在恶劣环境下使用(比如发生撞击、高温下长时间使用),导致电池内部发生严重的内短路或电极材料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并将电解液点燃,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其中,挤压和穿钉属于内短路测试。无论是内短路还是过充,都会放出大量的热,进而引发负极的热扩散和正极的释氧燃烧。
理论认为,当锂离子电池内部出现短路时,内短路放出的热是否足以引起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热失控是决定电芯是否安全的重要因素。一般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极片主要包括集流体、分布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以正极极片为例,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为氧化物,导热系数低,而集流体铝箔导热系数大,热量容易沿集流体扩散。当电池内部发生短路,产生大量热量。当产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短路点温度不断升高。集流体虽然有利于散热,降低短路口温升,但也有利于将失控点的热量迅速扩散,引起更大范围的温升,导致更多正极材料分解释氧、正极和电解液反应等,加剧热失控。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理想安全性的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通过在集流体上设隔热层,能有效防止热量从集流体扩散至正极或负极活性物质层,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分布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所述集流体和所述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
优选的,所述隔热材料选自化合物或天然矿物,所述化合物选自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碳酸盐、硅酸盐、钛酸盐、稀土锆酸盐、稀土铈酸盐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碱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氧化铪、氧化铈、氧化钍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非金属氧化物选自二氧化硅;
所述碳化物选自碳化硅;
所述碳酸盐选自碳酸钙;
所述硅酸盐选自硅酸铝、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酸铝优选硅酸铝纤维;
所述钛酸盐选自六钛酸钾晶须;
所述稀土锆酸盐或稀土铈酸盐的结构式为A2B2O7,其中,A选自镧、钕、钐、钆、镝、铒或镱,B选自锆或铈;
所述天然矿物选自勃姆石、水镁石纤维、锆英石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隔热材料的中值粒径为不大于20μm,优选0.01μm~20μm;所述隔热材料的室温导热系数为不大于5W/(m.K),优选0.1~5W/(m.K)。
优选的,所述隔热材料为所述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优选的,所述隔热材料为碳包覆的隔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由所述碳包覆的隔热材料和所述粘结剂组成。
优选的,所述粘结剂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丙烯腈共聚物或聚偏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隔热材料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0~98%,所述导电材料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45%,所述粘结剂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45%。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的室温导热系数为不大于5W/(m.K),优选0.1~5W/(m.K);所述隔热层的室温电导率不大于100Ω·m,优选为0.1~100Ω·m;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优选为0.01~20μm。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间隔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所述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为前述任一所述的电极极片。
本申请还涉及所述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隔热材料放入导电材料中进行处理,在隔热材料的表面包覆导电材料,形成所述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优选的,将所述隔热材料分散于碳源溶液中,除去溶剂,惰性环境下经加热形成所述碳包覆的隔热材料;所述碳源优选糖类。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集流体上涂布隔热层,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当电池内部发生短路,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引起热失控。由于集流体导热系数明显高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等。一旦电池内部某处发生热失控,热量会延集流体迅速扩散。本申请通过在集流体上涂布隔热层,可有效防止热失控的迅速蔓延,从而提高了电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一种正极极片;
图2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一种负极极片;
附图标记,
101,正极集流体;
102,正极隔热层;
103,正极活性物质层;
201,负极集流体;
202,负极隔热层;
203,负极活性物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及所给出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文中“上”、“下”均以附图中的电池的放置状态为参照。在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用到的材料、试剂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说明,均为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常规材料或是其中的试剂可通过常规方法合成得到。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分布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包括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即,除了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不排除在隔热层中还可以添加其它物质成分。
如果直接将隔热层设在电极极片的表面,也就是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只能减少热量在正负极极片间的扩散,但无法减少热量沿集流体的扩散。而集流体的热导率明显高于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和隔膜等,当电池由于滥用或内短路时,短路点的高温会引发电池内材料的化学反应,例如,负极膜片与电解液反应发生热扩散、正极膜片与电解液反应释氧相变放热。锂离子电池发生内短路时,只要温度达到了负极膜片发生化学反应的温度点,就会引起负极膜片反应放热。而当继续升温会造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分解释氧,将高温的电解液点燃,引起电池的热失控,迅速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优先沿集流体扩散,引起更大范围的温升,甚至导致电池发生剧烈燃烧或爆炸。本申请在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加入隔热层,在不影响集流体散热的同时,有利于隔离或减少集流体和活性物质间的热量传递,从而减少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反应放热,进而减少正极活性物质的分解释氧、正极/电解液和SEI膜分解等放热反应,以及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隔热层由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组成。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材料选自化合物或天然矿物;
具体的,化合物选自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碳酸盐、硅酸盐、钛酸盐稀土锆酸盐、稀土铈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金属氧化物选自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氧化铪(HfO2)、氧化铈(CeO2)、氧化钍(ThO2)中的至少一种;非金属氧化物选自二氧化硅(SiO2);碳化物选自碳化硅(SiC);碳酸盐选自碳酸钙;硅酸盐选自硅酸铝、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硅酸铝选自硅酸铝纤维;钛酸盐选自六钛酸钾晶须;稀土锆酸盐或稀土铈酸盐的结构式为A2B2O7,其中,A选自镧、Nd、Sm、Gd、Dy、Er或Yb,B选自锆或铈;
天然矿物选自勃姆石、水镁石纤维、锆英石中的至少一种;
以及,隔热材料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0~98%。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材料的中值粒径为不大于20μm,优选0.01μm~20μm。粒径过小,压实密度低,会降低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粒径过大,涂布隔热层时易产生颗粒划痕。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材料的室温导热系数为不大于5W/(m.K),优选0.1~5W/(m.K);导热系数超过5W/(m.K),热量会向集流体大量扩散,热失控风险明显提高。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导电材料为碳材料,碳材料选自炭黑、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碳材料具有重量轻、成本低的优势,添加比例低,仅添加隔热层质量的1~45%、优选1~30%即可满足对导电性的要求。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材料为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优选的,隔热材料为碳包覆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进行导电材料包覆,提高了其导电性,从而可降低外加导电材料的用量或不外加导电材料。
在隔热层,除了包覆的隔热材料的导电材料外,还含有另外的导电材料;包覆隔热材料的导电材料和另外的导电材料既可以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导电材料的加入是为了保证隔热层的导电性,而隔热材料包覆一层碳材料后本身即具有导电性,因此可以根据隔热材料的碳包覆情况以及碳包覆隔热材料在隔热层中的含量,相应调节另外的导电材料的含量。
作为本申请的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层由碳包覆的隔热材料和粘结剂组成。即,隔热层中,除了包覆隔热材料的碳之外,不含有其它导电材料,利用隔热材料外包覆的碳材料使隔热层具有足够的导电性。
作为本申请的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粘结剂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丁苯橡胶(SBR)、丙烯腈共聚物(LA133)或聚偏氟乙烯(PVDF)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在在隔热层中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45%,优选1~30%。
本申请中,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隔热材料放入导电材料中进行处理,在隔热材料的表面包覆导电材料,形成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
优选的,将隔热材料分散于碳源溶液中,除去溶剂,在惰性环境下经加热形成碳包覆的隔热材料;
更优选的:将隔热材料分散在蔗糖等糖类水溶液中,蒸发去除水分,在惰性气体环境下加热,形成碳包覆的隔热材料。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层的室温导热系数不大于5W/(m.K);更优选为,0.1-5W/(m.K);
隔热层的室温电导率为不大于100Ω·m,优选为0.1~100Ω·m,更优选为0.1-50Ω·m。
作为本申请电极极片的一种改进,隔热层的厚度为0.01-20μm;因为隔热材料不具有容量,当涂布厚度较厚时会降低体系的体积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电极极片为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分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分布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本申请要求保护的一种电极极片,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是一种正极极片,其正极集流体10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03之间设正极隔热层102;也可以是一种负极极片,其负极集流体20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03之间设负极隔热层202。
本申请进而还保护包含上述电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为了实现本申请的目的,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间隔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为前述的电极极片。
对于同一个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可以使用相同材料的隔热层或不同材料的隔热层,或仅有正极极片或负极极片设有隔热层。
含有隔热层的正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为:将氧化铝(中值粒径为20μm)、导电炭黑和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按重量比90:5:5混合分散于NMP中,搅拌成隔热层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上,鼓风干燥,经辊压形成厚度为5μm隔热层;将活性物质NCM三元材料(Li(NixCoMn1-x-y)O2))、导电石墨、粘结剂PVDF按重量比98:1:1在溶剂NMP中分散均匀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浆料,涂布在隔热层上,经鼓风干燥辊压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极片;
将上述正极活性物质浆料直接涂覆在集流体铝箔上,制得没有隔热层的正极极片。
含有隔热层的负极极片的制备方法为: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中值粒径D50在20μm以下)、导电炭黑、CMC和SBR按重量比70:15:5:10分散于水中,搅拌成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上,然后经鼓风干燥辊压形成厚度为10μm的隔热层。将石墨、导电炭黑、粘结剂PVDF按重量比97:2:2在溶剂NMP中分散均匀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浆料,涂布在隔热层上,经鼓风干燥辊压得到含有隔热层的负极极片;
将上述负极活性物质浆料直接涂覆在集流体铜箔上,制得没有隔热层的负极极片。
参照上述制备例,改变隔热层以及隔热层材料及添加比例,获得实施例1-10,得到不同的电极极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10正负极极片隔热层材料
注:对比例1的隔热层中仅含有导电材料和粘结剂,不含有隔热材料;对比例2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不含隔热层;对比例3正极极片的隔热层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
将实施例1~10、对比例1~3制备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组装成锂离子电池,进行电池性能测试。
针刺安全性能测试:单体电池以1C电流满充至4.2V,用φ5mm的耐高温钢针(针尖的圆锥角度为45°),以25mm/s的速度,从垂直于电池极板的方向贯穿,贯穿位置宜靠近所刺面的几何中心,钢针停留在电池中。测试穿钉口温度。
循环性能测试:25℃,将电池进行1C/1C循环测试,充放电电压范围2.8-4.2V,容量衰减至首次放电比容量的80%时停止测试。
实施例1~10以及对比例1~3的测试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实施例1~10及对比例1~3的隔热层参数
表3实施例1~10及对比例1~3的电池性能
从表1的测试结构可以看出,使用了本申请电极极片的实施例1~10针刺安全性能测试结果均表现为无火星、不燃烧的特性,而且循环性能也均显著优异于对比例;
对比例3中将隔热层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上,只能减少热量在正负极极片间的扩散,但无法减少热量沿集流体的扩散,因此不能有效抑制电池的热失控,以至于发生电池燃烧的情况,即在针刺安全性能测试中仍出现了火星;
其中实施例3、实施例4的隔热层采用碳包覆隔热材料,增加了隔热材料的导电性,一方面避免了另外添加导电材料,而且电池的循环性也大大提高。实施例5和实施例6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加上隔热层,安全性较好。实施例8和实施例10正极极片使用水性粘结剂体系,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实施例9和实施例10使用导电性优良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作导电材料,循环性能优良。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分布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和所述活性物质层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括隔热材料、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
所述隔热材料的室温导热系数为不大于5W/(m.K)。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选自化合物或天然矿物,所述化合物选自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碳酸盐、硅酸盐、钛酸盐、锆酸盐、稀土铈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选自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钇、氧化铪、氧化铈、氧化钍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非金属氧化物选自二氧化硅;
所述碳化物选自碳化硅;
所述碳酸盐选自碳酸钙;
所述硅酸盐选自硅酸铝、硅酸钙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硅酸铝为硅酸铝纤维;
所述钛酸盐选自六钛酸钾晶须;
所述锆酸盐或稀土铈酸盐的结构式为A2B2O7,其中,A选自镧、钕、钐、钆、镝、铒或镱,B选自锆或铈;
所述天然矿物选自勃姆石、水镁石纤维、锆英石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的中值粒径为不大于20μm;所述隔热材料的室温导热系数为0.1~5W/(m.K)。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的中值粒径为0.01μm~2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所述导电材料包覆的隔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为碳包覆的隔热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由所述碳包覆的隔热材料和所述粘结剂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丁苯橡胶、丙烯腈共聚物或聚偏氟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材料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50~98%,所述导电材料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45%,所述粘结剂在隔热层中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4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的室温电导率不大于100Ω·m;所述隔热层的厚度为0.01~20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一种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的室温电导率为0.1~100Ω·m。
13.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间隔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或负极极片为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极极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20432.2A CN105742566B (zh) | 2016-04-11 | 2016-04-11 |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20432.2A CN105742566B (zh) | 2016-04-11 | 2016-04-11 |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42566A CN105742566A (zh) | 2016-07-06 |
CN105742566B true CN105742566B (zh) | 2018-05-08 |
Family
ID=56253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20432.2A Active CN105742566B (zh) | 2016-04-11 | 2016-04-11 |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7425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29474B (zh) * | 2016-08-02 | 2020-10-23 | 深圳宇锵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涂层浆料以及一种锂离子电池 |
CN106099041B (zh) * | 2016-08-26 | 2020-05-29 | 深圳博磊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钛酸锂复合负极极片及钛酸锂电池 |
CN106410175B (zh) * | 2016-10-26 | 2018-12-21 | 河南师范大学 | 一种改性纳米级ThO2锂电池正极材料 |
CN108666525A (zh) * | 2017-04-01 | 2018-10-1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负极极片,其制备方法及二次电池 |
CN107390137B (zh) * | 2017-08-16 | 2023-11-1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一种评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绝缘刺针 |
CN109986850B (zh) * | 2017-12-29 | 2021-11-0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及铝塑膜 |
CN108417897A (zh) * | 2018-01-23 | 2018-08-17 | 柔电(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耐高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768281B (zh) * | 2018-12-21 | 2021-03-23 | 上海力信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负极复合浆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负极极片 |
CN110943215B (zh) * | 2019-05-31 | 2020-12-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二次电池 |
CN111180737B (zh) | 2019-05-31 | 2021-08-0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芯及负极极片 |
CN114695835B (zh) * | 2020-12-31 | 2024-01-23 | 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安全结构电极极片和锂电池 |
WO2023082246A1 (zh) * | 2021-11-15 | 2023-05-19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CN118511333A (zh) * | 2022-10-13 | 2024-08-16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组件、二次电池、电池组及用电装置 |
WO2024138683A1 (zh) * | 2022-12-30 | 2024-07-04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流体、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6940A (zh) * | 2007-03-28 | 2008-10-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CN102292851A (zh) * | 2009-01-26 | 2011-12-2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794750A (zh) * | 2013-11-22 | 2014-05-14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片 |
CN105703010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
2016
- 2016-04-11 CN CN201610220432.2A patent/CN1057425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6940A (zh) * | 2007-03-28 | 2008-10-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CN102292851A (zh) * | 2009-01-26 | 2011-12-2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794750A (zh) * | 2013-11-22 | 2014-05-14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及其正极片 |
CN105703010A (zh) * | 2014-11-28 | 2016-06-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42566A (zh) | 201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42566B (zh) | 一种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9755557A (zh) | 一种安全的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931388B (zh) | 稀土氧化物包覆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0828808B (zh) |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5470515B (zh) | 一种安全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及含有该正极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8091825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电池 | |
WO2019080237A1 (zh) | 一种高安全的包覆型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9244546B (zh) | 固态复合电解质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全固态电池 | |
WO2016141765A1 (zh) | 一种基于高致密度固体电解质的新型锂空气电池 | |
CN106356488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或锂硫电池用复合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8649182A (zh) | 一种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 | |
CN105591097A (zh) | 一种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12467308B (zh) | 一种隔膜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 |
CN110416472A (zh) | 一种介孔二氧化硅微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及锂离子电池 | |
CN102956895A (zh) | 表面复合包覆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111048749B (zh) | 一种负极极片、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941153B (zh) | 棉絮状单质硅纳米线团/碳复合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3915594A (zh) | 一种低离子阻抗耐高温锂电池涂层隔膜 | |
CN109817869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199014A (zh) | 一种多孔氮掺杂碳/Fe2O3/石墨烯泡沫柔性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6328935A (zh) | 一种高安全长寿命的复合材料体系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311524A (zh) | 一种碳硅包覆LiAlO2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9860574A (zh) | 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 |
CN110224107A (zh) | 一种固态电池用电极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固态电池 | |
CN116053410B (zh) | 一种钠离子电池正极片、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