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1402A -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11402A
CN105711402A CN201510944683.0A CN201510944683A CN105711402A CN 105711402 A CN105711402 A CN 105711402A CN 201510944683 A CN201510944683 A CN 201510944683A CN 105711402 A CN105711402 A CN 105711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mounted device
support
fastened
faste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446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11402B (zh
Inventor
安藤俊彦
堀部晋佑
平岩义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11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11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4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49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for non integrat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紧固至车体以支撑车载装置,并且该支撑构件具有向后突出超过车载装置的后表面的突出部;支架,该支架具有紧固至车载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的前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的突出部的后紧固部以及设置在前紧固部与后紧固部之间的脆性部。通过来自车载装置的前侧的外力,脆性部发生形变,并且车载装置的后部将后紧固部用作支点而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以下称为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前侧的引擎室(或马达室)中设置有各种装置,例如,动力装置和辅助装置。这些装置被紧固并安装在车体上,使得不仅在正常行驶时而且在发生碰撞和转向时,车厢中的乘客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结构,其中,车载装置可拆卸地紧固至车体,当碰撞导致外力施加于该车载装置时,将该车载装置被松开紧固并拆卸下来,因此,防止了该车载装置与置于其后方的装置相接触,并且提出了另一种结构,其中,提供了在预设方向上对已拆卸车载装置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参见JP-A-90818和日本专利第4943494号)。
但在该结构中(期中,车载装置从车体上拆卸下来,使得防止该车载装置与置于其后方的装置相接触),车载装置可基于输入到该车载装置的外力的方向而在不可预期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存在该车载装置不可避免地与其他装置相接触的风险。而且,在提供了在预设方向上对已拆卸车载装置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引导构件的重量和成本。
特别地,在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中,提供了电动机作为驱动源(以下,这些车辆通常称为电动车辆),并安装了换流器(inverter,逆变器)以用于在驱动电池与电动机之间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由于换流器装配有电压高于其他装置的电压的部分,所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如果换流器干扰其他装置并发生损坏,则高压部分可能会暴露并造成二次破坏,例如,漏电。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在降低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增强车载装置的保护性能。但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而提供操作优势的目的在于其来自于用于实施下述的本发明的模式中指定的各种配置而非由传统技术获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紧固至车体上以支撑车载装置,并且该支撑构件具有向后突出超过车载装置的后表面的突出部;以及支架,该支架具有紧固至车载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的前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的突出部的后紧固部以及设置在前紧固部与后紧固部之间的脆性部。通过来自车载装置的前侧的外力,脆性部发生形变,并且车载装置的后部利用后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紧固至车体以支撑车载装置,并且支撑构件具有向前突出超过车载装置的前表面的突出部;以及支架,该支架具有紧固至车载装置的前部的下表面的后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的突出部的前紧固部以及设置在前紧固部与后紧固部之间的脆性部。通过来自车载装置的后侧的外力,脆性部发生形变,车载装置的前部利用前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优选地,支架具有底面部和两个侧面部,底面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两个侧面部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面部的两个边缘部向上直立,脆性部包括侧面珠状物,该侧面珠状物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侧面珠状物在两个侧面部的直立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向内或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并且侧面珠状物向上延伸直至两个侧面部的上边缘。
优选地,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
优选地,脆性部包括底面珠状物,底面珠状物设置在底面部上,底面珠状物在与底面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形成向内突出的凸形形状。
优选地,侧面珠状物设置在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使得两个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
底面珠状物定位在并排设置的该两个侧面珠状物之间。
优选地,越靠近车载装置,则支架的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越小。
优选地,越靠近车载装置,则底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越大。
优选地,底面部的位于车载装置侧的前边缘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优选地,其中,脆性部还包括孔部,该孔部在底面部上设置在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所对应的位置处。
利用上面公开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当车辆碰撞导致外力输入时,通过脆性部使车载装置的后部向上移动。而且,由于脆性部设置在用于紧固车载装置的支架上,所以可降低重量和成本。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在降低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可增强车载装置的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的示意性左视图;
图2是示出了从左下后方看的用于图1所示的紧固结构的支架的外缘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俯视图,而图4B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左视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紧固结构的操作的左视图;图5A是示出了碰撞前的状态(正常状态)的视图,而图5B是示出了碰撞后的状态的视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图2所示的支架的变型的视图;图6A是俯视图,而图6B是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对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进行描述。下面的实施方式只是一个实例,且并不排除以下实施方式中未规定的各种修改和技术应用。在不背离该实施方式的精神的前提下,可对该实施方式的各个配置进行多种修改和改变,并可在必要时进行选择或适当组合。在以下描述中,车辆的行驶方向被定义为该车辆的前侧。基于前侧,限定了左侧和右侧。重力方向被限定为下侧,与其相反的方向被限定为上侧。而且,在对安装在车辆上的装置或部件的描述中,基于该装置或部件在车辆上的安装状态,对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进行了限定。
【1.配置】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用于将置于车辆前侧的引擎室或马达室(空间)中的车载装置3紧固至车体4。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载装置3为换流器,该换流器用于在用作驱动源的电动机与驱动电池(均未示出)之间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置于马达室内。换言之,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为装配有用作驱动源的电动机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除了换流器3之外,在马达室内安装有各种装置,例如,电动机以及用于辅助装置和空调的电池。
换流器3具有位于壳体31内的高压部分以及位于壳体外的连接器和电缆连接部(均未示出)。紧固至支撑构件2的前紧固部32被设置成使得在换流器3的前表面31a的下部向前突出。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换流器3的后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阶梯表面31c,该阶梯表面被制造为向上高出一个台阶,紧固至支架1的后紧固部33设置在阶梯表面31c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两个前紧固部32之间设置有间隔,前紧固部3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紧固孔部。后紧固部33设置成从阶梯表面31c向下突出,后紧固部为近似长方体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后紧固部具有两个紧固孔部。该后紧固部33的后表面与换流器3的后表面31b齐平。
如图1所示,换流器3被布置成向前倚靠的姿势,使得后部在前后方向上略高于前部,并通过支撑构件2和支架1而紧固至车体4。支撑构件2包括:托盘构件21,该托盘构件从换流器3的前侧延伸到后侧并紧固至车体4的位于换流器3下侧的底座4B上;以及支撑基座22,该支撑基座紧固至车体4的位于换流器3前侧的侧构件4A上。托盘构件21和支撑基座22形成为独立部件。
托盘构件21具有:扁平部21a,该扁平部沿换流器3的下表面延伸;、凸缘部21b,该凸缘部从扁平部21a的前端向上弯曲然后向前弯曲以形成平缓曲柄形状;以及突出部21c,该突出部从扁平部21a的后端向上弯曲然后向后弯曲以形成平缓曲柄形状。
扁平部21a的后部与底座4B的上表面相接触并用螺栓进行紧固,凸缘部21b被设置成使得从换流器3的前表面31a向前突出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水平延伸并保持在换流器3的两个前紧固部32与支撑基座22之间然后用螺栓进行紧固。突出部21c从换流器3的后表面31b向后突出,该突出部与支架1的下表面相接触然后用螺栓进行紧固。也就是说,托盘构件21的扁平部21a、凸缘部21b和突出部21c分别设置有紧固孔部。
支撑基座22紧固至侧构件4A的上表面,在侧视图中,其外部形状形成近似梯形的四棱柱形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支撑基座2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紧固孔部,并且托盘构件21的凸缘部21b与上表面相接触。
支架1是紧固构件(连接构件),以用于从下侧支撑换流器3的后部并通过支撑构件2将换流器3的后部紧固至车体4。而且,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外力从前侧输入至换流器3的情况下,支架1具有控制换流器3的后部的所在位置(移动方向)的功能,使得后部向上移动。
支架1具有:前紧固部10A,该前紧固部紧固至换流器3的后部的下表面(即,阶梯表面31c);后紧固部10B,该后紧固部紧固至支撑构件2的突出部21c;以及形变促进部10C,该形变促进部设置在前紧固部10A与后紧固部10B之间。前紧固部10A和后紧固部10B分别用作支架1的紧固点。另一方面,当从前侧向支架1施加外力时,形变促进部10C用于以后文描述的形变模式控制支架1的形变。
如图3、4A和4B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支架1由柱形部13和U形截面部组合而成,该U形截面部具有底面部11和两个侧面部12。支架1形成为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延伸的虚构竖直面而平面对称。底面部1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以下称为宽度)上的朝向前侧的长度略大,其前边缘部形成弯曲形状。两个侧面部12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表面部并用作直立部分,从而在竖直方向上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面部11的边缘部向上延伸。
底面部11和两个侧面部12由金属板制成并例如通过弯曲而一体成形。在前后方向上沿宽度方向上的中线开设有三个孔部11a至11c。在以下描述中,在三个孔部11a至11c进行具体区分的情况下,其从前到后依次称为第一孔部11a、第二孔部11b和第三孔部11c。第一孔部11a和第二孔部11b用于插入螺栓并设置在与换流器3的后紧固部33的两个孔部对应的位置处。另一方面,第三孔部11c构成下述的形变促进部10C的一部分、辅助地用作减重孔辅助以用于减少支架1的重量并且用作排液孔以用于排出积聚在支架1的底面部11中的液体,例如,雨水、油漆和电沉积过程中的电解液。
如图2所示,从下侧将底面部11和两个侧面部12的前部配合在换流器3的后紧固部33上,螺栓5a插入底面部11的第一孔部11a和第二孔部11b并拧紧,因此,支架1紧固至换流器3上。换言之,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前紧固部10A由底面部11和相应侧面部12的前部以及两个孔部11a和11b构成。根据换流器3的后紧固部3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设定底面部11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柱形部13是管形构件,该柱形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向中心以及位于中心处的中心孔13a,该柱形部的上下端面形成为扁平形。如图1所示,柱形部13的下端面13b与突出部21c的上面相接触,使得托盘构件21的突出部21c的孔部与中心孔13a对准。而且,螺栓5b从支架1上侧插入中心孔13a中,从突出部21c下侧将螺母6b拧紧,因此,支架1紧固至支撑构件2。换言之,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后紧固部10B由柱形部13构成。
如图4A和图4B所示,两个侧面部12在侧面部12的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延伸,两个侧面部1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两个侧面珠状物14,这两个侧面珠状物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在每一个侧面部12的接近中心位置处,两个侧面珠状物14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成间隔较小距离。像侧面部12一样,侧面珠状物14由金属板制成,在数量上没有具体的限制。换言之,单个侧面珠状物14可设置在每个侧面部12上,或者侧面珠状物14可设置在每个侧面部12上的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侧面珠状物14的下端形成弯曲形状且设置在不到达底面部11的位置处。另一方面,侧面珠状物14的上端设置在到达侧面部12的上端的位置处。换言之,侧面珠状物14向上延伸至侧面部12的上边缘。因此,如图4A所示,在侧面部12的上边缘处形成波浪形(凹/凸形状)。
当外力从前侧施加到支架时,侧面珠状物14提供了伸长余量以使每个侧面部12的上边缘伸长并使其下边缘收缩,使得在侧视图中,侧面部12发生形变(例如,形变成V形或扇形)。随着侧面部12发生形变,底面部11发生弯曲和形变从而向上形成凸形。可根据侧面珠状物14的数量和位置来设置(调节)这时待弯曲的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两个侧面珠状物14之间设置有间隔较小距离,所以底面部11在两个侧面珠状物14的接近中心位置处发生弯曲和形变。
因此,在外力从前侧输入到换流器3的情况下,在侧视图中,支架1被弯折(弯曲)并形变成V形或扇形,使得前紧固部10A通过将突出部21c上的后紧固部10B的紧固点(该实施方式中为后紧固部10B的下端)用作支点而向上移动。换言之,通过从前侧输入外力,换流器3的后部在支架1的侧面珠状物14发生形变的同时通过将后紧固部10B的下端用作支点而向上移动。换言之,形变促进部10C包括设置在侧面部12的每一个上的两个侧面珠状物14并进行控制,使得支架1以上文描述的形变方式发生形变。由此,可将形变促进部10称为脆性部(fragilesection)。
此外,如图3和图4B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支架1形成为使得每个侧面部12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以下称为高度)朝向前侧而较小。换言之,在侧面部12的上边缘处形成有朝向前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部16。从后侧上的侧面珠状物14的稍微后面的位置朝向前侧形成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倾斜部16,使得侧面部12的前端的高度约为侧面部12的后端的高度的一半。换言之,侧面珠状物14设置在形成有倾斜部16的侧面部12上。
当外力从前侧施加到支架1时,倾斜部16使每个侧面部12易于发生形变。由于支架1的截面形成为U形,所以支架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对较高的刚度。然而,在从前侧施加用于向后推动换流器3的外力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使支架1以上述形变方式发生形变而向上移动换流器3的后部。在倾斜部16中,侧面部12的刚度降低,以促进(有助于)上述形变,且该倾斜部构成形变促进部10C的一部分。形成在底面部11中的第三孔部11c用于降低底面部11的刚度,并且像倾斜部16一样构成形变促进部10C的一部分。
【2.操作优势】
接下来,将使用图5A和图5B对紧固结构的操作进行以下描述。图5A是示出了紧固结构的正常状态(车辆碰撞前的状态)并示出了除图1所示的紧固结构之外的外缘结构的左视图。图5B是示出了碰撞后的状态的左视图。如图5A所示,紧固至缓冲板4C的前表面的另一装置7设置在换流器3的后面,该换流器3以向前倚靠的姿势紧固至车体。这个装置7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与换流器3重叠。如果换流器3向后收缩同时在上下方向上几乎不移动,则装置7将与换流器3碰撞。
然而,利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紧固结构,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且外力从前侧输入到换流器3的情况下,支架1发生形变,使得前紧固部10A在形变促进部10C发生形变的同时通过将后紧固部10B的下端用作支点而向上移动,如上述图5B所示。换言之,支架1以形变模式发生形变,其中,支架的侧面珠状物14提供伸长余量以使侧面部12的上边缘伸长并使其下边缘收缩,并且底面部11被弯折(弯曲)成向上凸起并(在侧视图中)形成为V形或扇形。因此,紧固至支架的换流器3的后部向上移动,换流器3采取更加向前倚靠的姿势,因此,换流器3的后部采取避免与布置在换流器3后面的装置相接触的所在位置。
因此,利用上述紧固结构,当车辆因碰撞导致从前侧输入外力时,通过由金属板制成的形变促进部10C,换流器3的后部通过将后紧固部10B用作支点而向上移动。因此,避免了换流器3与设置在其后方的装置7碰撞。而且,由于形变促进部10C设置在支架1中以用于将换流器3紧固至车体4,因此可降低重量和成本。
利用上述紧固结构,由于支架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面部11以及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面部11的两个边缘部向上直立的两个侧面部12,因此,在降低支架1的重量的同时,可保证支架1的强度。换言之,在正常状态(碰撞前)下,在降低重量的同时,换流器3可通过支架1安全地保持(紧固)在车体4上。而且,由于侧面珠状物14在侧面部12的直立方向上延伸并形成为凸形形状以向外突出,因此可保证支架1以上述形变模式发生形变时的伸长余量。所以,可促进支架1的形变,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增强换流器3的保护性能。
而且,利用上述紧固结构,由于侧面珠状物14向上延伸至侧面部12的上边缘,并且在侧面部12的上边缘处形成凹/凸形状,因此,侧面部12可发生形变,使得在侧视图中其上边缘伸长且下边缘收缩(例如,形变成V形或扇形)。因此,换流器3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向上移动,从而可进一步增强换流器3的保护性能。
此外,利用该实施方式,由于多个侧面珠状物14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两个侧面部12中的每一个上,所以在支架1发生形变时,可保证较大的伸长余量,因此,可促进支架1的形变并增强换流器3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保护性能。
另外,利用上述紧固结构,支架1的侧面部12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前侧而较小,并且在侧面部12的上边缘处设置有倾斜部16。因此,当从前侧输入外力时,可促进支架1的形变并且进一步增强换流器3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保护性能。
尽管上面已经描述了该实施方式,在不背离该实施方式的精神的前提下,可对该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可在必要时选择或适当组合该实施方式的各个配置。
虽然将换流器3作为车载装置的一个实例进行了描述,但由支架1紧固的车载装置并不局限于换流器3,该实施方式可应用于安装在引擎室或马达室中的任何装置。
而且,支架1的具体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如图6A和图6B所示,可使用支架1’而不是形成在底面部11中的第三孔部11c来紧固车载装置3,该支架1’设置有在与底面部11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侧向)上延伸的底面珠状物15,并且该支架形成向内(向上)突出的凸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可通过底面珠状物15的位置来设定底面部11的弯曲位置,但在车辆碰撞导致外力输入时,可更加准确地控制车载装置3的所在位置。换言之,形变促进部10C可配置为包括设置在底面部11上的底面珠状物15。
此外,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支架1中的侧面珠状物14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每个侧面部12上并且单个底面珠状物15设置在并排布置的连个侧面珠状物14之间的情况下,两个侧面珠状物14用于在形变时提供伸长余量,并且单个底面珠状物15用作弯曲部分,因此,支架1’可以预定的形变模式(形变可被控制)发生形变。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更加准确地控制车载装置3的所在位置。
虽然每一个上述支架1和1’的侧面珠状物14形成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但其可形成向内突出的凸形形状。可替换地,形成为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的侧面珠状物14和形成为向内突出的凸形形状的侧面珠状物14可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而且,侧面珠状物14的下端可延伸至底面部11.
此外,可使用在底面部11中既未设置有第三孔部11c也未设置有底面珠状物15的支架。如果侧面部12具有形变促进部10C(例如,多个侧面珠状物14和倾斜部16),甚至还可使用在底面部11中未设置有弯曲促进部的支架。另外,底面部11可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恒定宽度的形状(换言之,俯视图中的矩形),或者侧面部12可设置成从底面部11倾斜地向上直立(换言之,向上扩展)。
虽然每一个支架1和1’的前紧固部10A和形变促进部10C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其后紧固部10B形成为管形,但如果至少形变促进部10C由金属板制成,则前紧固部10A和后紧固部10B的形状和材质不进行具体地限制。例如,前紧固部10A可形成为管形,而后紧固部10B可由金属板制成。此外,车载装置3上的支架1的紧固点(前紧固部10A的位置)和支撑构件2上的支架1的紧固点(后紧固部10B的位置)不限于上文的描述,而是根据待紧固的车载装置、车体和其他装置的位置关系进行适当设置。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车载装置3紧固至车体的前侧。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可调换。利用这一配置,当从车体的后方输入外力时,紧固至车体的后侧的车载装置的前部可通过脆性部而向上移动。

Claims (10)

1.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紧固至所述车体以支撑所述车载装置,并且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向后突出超过所述车载装置的后表面的突出部;以及
支架,所述支架具有:
前紧固部,所述前紧固部紧固至所述车载装置的后部的下表面;
后紧固部,所述后紧固部紧固至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突出部;以及
脆性部,所述脆性部设置在所述前紧固部与所述后紧固部之间;
其中,通过来自所述车载装置的前侧的外力,所述脆性部发生形变,并且所述车载装置的后部利用所述后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2.一种紧固至车体上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包括: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紧固至所述车体以支撑所述车载装置,并且所述支撑构件具有向前突出超过所述车载装置的前表面的突出部;以及
支架,所述支架具有:
后紧固部,所述后紧固部紧固至所述车载装置的前部的下表面;
前紧固部,所述前紧固部紧固至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突出部;以及
脆性部,所述脆性部设置在所述前紧固部与所述后紧固部之间;
其中,通过来自所述车载装置的后侧的外力,所述脆性部发生形变,所述车载装置的前部利用所述前紧固部作为支点而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支架具有底面部和两个侧面部,所述底面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两个侧面部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所述底面部的两个边缘部向上直立,
所述脆性部包括侧面珠状物,所述侧面珠状物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所述侧面珠状物在所述两个侧面部的直立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为向内突出或向外突出的凸形形状,并且
所述侧面珠状物向上延伸直至所述两个侧面部的上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脆性部包括底面珠状物,所述底面珠状物设置在所述底面部上,所述底面珠状物在与所述底面部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形成向内突出的凸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侧面珠状物设置在所述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上,使得两个所述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且
所述底面珠状物定位在并排设置的该两个所述侧面珠状物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越靠近所述车载装置,则所述支架的所述两个侧面部中的每一个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越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越靠近所述车载装置,则所述底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越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底面部的位于车载装置侧的前边缘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其中,所述脆性部还包括孔部,所述孔部在所述底面部上设置在所述侧面珠状物在前后方向上所对应的位置处。
CN201510944683.0A 2014-12-17 2015-12-16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11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5435A JP6421583B2 (ja) 2014-12-17 2014-12-17 車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JP2014-255435 2014-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402A true CN105711402A (zh) 2016-06-29
CN105711402B CN105711402B (zh) 2018-06-22

Family

ID=55027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4468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11402B (zh) 2014-12-17 2015-12-16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02334B2 (zh)
EP (1) EP3034345B1 (zh)
JP (1) JP6421583B2 (zh)
CN (1) CN1057114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4311B2 (ja) * 2016-07-14 2019-07-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固定構造
JP6680138B2 (ja) * 2016-08-10 2020-04-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部の搭載構造
JP6693359B2 (ja) * 2016-09-13 2020-05-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の搭載構造
JP7200611B2 (ja) 2018-11-09 2023-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20111159A (ja) * 2019-01-10 2020-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自動車
JP7127581B2 (ja) * 2019-03-01 2022-08-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の車載構造
JP6847999B2 (ja) * 2019-04-23 2021-03-24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
JP7131473B2 (ja) * 2019-04-26 2022-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CN112009568B (zh) * 2019-05-30 2022-10-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动力系支撑结构
JP7379934B2 (ja) * 2019-08-26 2023-11-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7324418B2 (ja) * 2019-09-17 2023-08-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搭載部構造
JP2023150673A (ja) * 2022-03-31 2023-10-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装部品の支持構造
JP2023150674A (ja) * 2022-03-31 2023-10-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装部品の支持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1021A (zh) * 2004-03-16 2005-09-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高压线车辆
CN1925998A (zh) * 2004-03-02 2007-03-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蓄电池装置的安装结构
JP2009090818A (ja) * 2007-10-09 2009-04-3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搭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JP4943494B2 (ja) * 2009-12-16 2012-05-30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衝突時の補機ガイド構造
CN102951006A (zh) * 2011-08-09 2013-03-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
US20130075173A1 (en) * 2011-09-26 2013-03-28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2810854B1 (en) * 2013-06-07 2016-03-09 Fiat Group Automobiles S.p.A.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release system to uncouple a cross member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in the event of a front cras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4431B1 (en) * 2001-02-06 2002-12-17 Brunswick Corporation Support bracket for an outboard motor
JP2003211978A (ja) * 2002-01-23 2003-07-3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エンジン取付部衝撃吸収構造
JP2006088871A (ja) * 2004-09-24 2006-04-06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US7216904B2 (en) * 2005-08-26 2007-05-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Impact energizable structure
US7770927B2 (en) * 2008-04-18 2010-08-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nergy absorb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JP5712956B2 (ja) * 2012-03-22 2015-05-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CA2866369C (en) * 2012-05-18 2016-07-1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6035926B2 (ja) * 2012-07-11 2016-11-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搭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JP5757283B2 (ja) * 2012-12-10 2015-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車載構造
JP5836418B2 (ja) * 2014-03-31 2015-12-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5998A (zh) * 2004-03-02 2007-03-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蓄电池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671021A (zh) * 2004-03-16 2005-09-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高压线车辆
JP2009090818A (ja) * 2007-10-09 2009-04-3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搭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JP4943494B2 (ja) * 2009-12-16 2012-05-30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衝突時の補機ガイド構造
CN102951006A (zh) * 2011-08-09 2013-03-0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逆变器安装结构
US20130075173A1 (en) * 2011-09-26 2013-03-28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EP2810854B1 (en) * 2013-06-07 2016-03-09 Fiat Group Automobiles S.p.A.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release system to uncouple a cross member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in the event of a front cras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34345B1 (en) 2017-05-10
US20160176354A1 (en) 2016-06-23
JP6421583B2 (ja) 2018-11-14
JP2016113110A (ja) 2016-06-23
US9902334B2 (en) 2018-02-27
CN105711402B (zh) 2018-06-22
EP3034345A1 (en)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1402A (zh) 车载装置的紧固结构
JP6363656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US9789908B2 (en) Impact load reduction structure
KR101785358B1 (ko) 차량 섀시
US865736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CN107662655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09131169B (zh) 汽车电池安装结构
US20190016388A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20110162902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verter System Controller Module
CN110635077B (zh) 结构构件、电池壳体和具有这种电池壳体的机动车
US10040413B2 (en) Vehicle
EP2767428B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US20140117198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control unit
CN102905958B (zh) 汽车的前围板结构
US11027618B2 (en) Vehicle
JP2013018430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14269580A (zh) 用于机动车的蓄能器底部组件
US11571957B2 (en) Electric vehicle
JP7127581B2 (ja) 電気部品の車載構造
US11345419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112572619B (zh) 电动车辆
US8454211B2 (en) Vehicle headlamp
JP2015205595A (ja) 車載機器の固定構造
JP2019156051A (ja) インバータ保護プロテクタ
JP2014015092A (ja) 後部座席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の取り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ENGINEERING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