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0107A - 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00107A CN105700107A CN201510932922.0A CN201510932922A CN105700107A CN 105700107 A CN105700107 A CN 105700107A CN 201510932922 A CN201510932922 A CN 201510932922A CN 105700107 A CN105700107 A CN 1057001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
- lens
- optical axis
- cam path
- foll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透镜框的小型化,且抗冲击吸收性又优异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使用它的摄像装置。从光轴方向观察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时,3B凸轮随动件(108m)相对于3A凸轮随动件(108a)隔着光轴(OA)配置于相反侧,所以能够使第三支架(105)小型化,而且还能够增大凸轮随动件彼此的间隔,由此,在因摔落等对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施加冲击力时,承受源于在第三支架(105)中产生的惯性力的力矩的情况下,3B凸轮随动件(108m)与3B凸轮槽(103e)相接,以3B凸轮随动件(108m)和3A凸轮随动件(108a)之间的大的跨距承受力矩负荷,可抑制作用在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之间的应力使其较低,能够提高抗冲击吸收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中,有一种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其使设置于保持透镜组的透镜框上的凸轮销与形成于筒部件上的凸轮槽卡合,通过使筒部件旋转而使透镜组与透镜框一起沿光轴方向移动,实现变焦功能。但是,在将具有这种结构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组装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上的状态下,或者作为单体,若因不注意而摔落或碰到桌子等时,重量较重的透镜组因各透镜框惯性而移动,由此,有可能使凸轮销陷入凸轮槽或从凸轮槽脱落。
为了消除这种不利情况,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透镜镜筒,在驱动凸轮环上设有两种凸轮槽部,进而分别使设置于保持透镜组的透镜框(镜筒)上的第一及第二凸轮销与之对应。这两种凸轮槽部中的一种凸轮槽部是与驱动用凸轮销几乎无间隙地接触的驱动用凸轮槽部,具有使镜筒在光轴方向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另一种凸轮槽部是相对于冲击吸收用凸轮销处于有间隙的状态的抗冲击用凸轮槽部,在该透镜镜筒被施加冲击力时,两者抵接而起到使冲击分散的作用,由此,防止了驱动用凸轮销自驱动用凸轮槽部的脱落、或驱动用凸轮销向驱动用凸轮槽部的陷入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426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透镜镜筒中,将第一及第二凸轮销沿着光轴方向接近配置。在此,因摔落等而对透镜镜筒施加冲击力时,透镜框产生的惯性力一般可分解成光轴方向成分和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成分。然而,与光轴方向相交的方向成分的惯性力产生以设置于透镜框上的驱动用凸轮销为中心的力矩,但由冲击吸收用凸轮销承受该力矩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凸轮销和第二凸轮销的配置跨距较短,过大的应力作用在冲击吸收用凸轮销上,有可能招致凸轮槽部的损坏等。对此,只要扩大第一凸轮销和第二凸轮销的配置跨距,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抵抗大的力矩,但这样就会存在透镜框大型化之类的问题。另外,对于引导轴,相对于力矩的产生中心即重心(透镜中心附近)仅在相反侧配置有凸轮销,因此也有可能使透镜框本身损坏或变形。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了透镜框的小型化,且抗冲击性优异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使用它的摄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反映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使多个透镜组中的任一组以上的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具有:筒部件,其能够旋转,形成有第一凸轮槽和第二凸轮槽;透镜框,其保持透镜组,相对于所述筒部件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引导部件,其在光轴方向上引导所述透镜框;所述透镜框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抵接卡合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槽滑动的第一凸轮销、和沿着所述第二凸轮槽移动的第二凸轮销,与所述筒部件的旋转相应地,所述第一凸轮销沿着所述第一凸轮槽滑动,由此,使所述透镜框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述可变焦距透镜镜筒被施加冲击力时,所述第二凸轮销与所述第二凸轮槽相接而受力,在从光轴方向观察所述可变焦距透镜镜筒时,所述第二凸轮销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销隔着光轴配置于相反侧,所述引导部件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主引导轴及副引导轴。
根据该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在从光轴方向观察所述可变焦距透镜镜筒时,所述第二凸轮销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销隔着光轴配置于相反侧,所以不仅能够使所述透镜框小型化,而且还可以确保所述凸轮销的配置跨距较大,由此,在因摔落等而对所述透镜镜筒施加冲击力,使其承受源于所述透镜框产生的惯性力的过大的力矩时,通过以大的跨距承受力矩负荷,可抑制作用在所述凸轮销和所述凸轮槽之间的应力,使其较低,由此能够提高抗冲击吸收性。另外,两个凸轮销隔着力矩的产生中心即重心(透镜中心附近)而配置,因此,通过减少透镜框本身的应力,可防止透镜框的损坏或变形。另外,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销,所述第二凸轮销在周向分开配置,所以,不需要为了确保所述凸轮销的跨距较大而使所述透镜框在光轴方向上延长,对小型化有好处。另外,所述引导部件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主引导轴及副引导轴,所以,所述透镜框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部件在光轴方向流畅地移动。再者,所谓“隔着光轴配置于相反侧”是指,在以与从所述第一凸轮销的中心落到光轴上的垂直线正交且包含光轴的正交面为边界分割所述透镜框时,所述第二凸轮销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销隔着边界配置于不同的一侧。但是,进一步优选地,从光轴方向看,从所述第一凸轮销的中心落到光轴的垂直线和从所述第二凸轮销的中心落到光轴的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处于120°~180°的范围。
本摄像装置的特征为,具有上述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元件。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实现透镜框的小型化,抗冲击吸收性也优异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使用该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数码相机的外观图,(a)为数码相机的主视图、(b)为后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光轴方向剖视图;
图4是第三支架(透镜框)108的立体图;
图5是将图3的结构在V-V线的位置截断并向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将图5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局部在VI-VI线的位置截断并向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7是从另外的方向观察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局部的剖视图;
图8是以将凸轮筒103的内周面展开的状态表示的、3A凸轮槽103e、3B凸轮槽103f、3C凸轮槽103g的凸轮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数码相机
2:摄像部
3:照相机主体部
4:闪光发光部
5:快门按钮
6:显示部
7:EVF
8:切换开关
9:变焦距开关
13:存储卡
100:可变焦距透镜镜筒
101:底板
101a:圆筒部
102:固定筒
102a:突起
102c:狭缝
103:凸轮筒
103a:圆周槽
103b:齿轮
103c:第一凸轮槽
103d:2A凸轮槽
103h:2B凸轮槽
103e:3A凸轮槽
103f:3B凸轮槽
103g:3C凸轮槽
104:直进筒
104b:第一凸轮随动件
105:第一支架
106:遮光板
107:第二支架
107a:2A凸轮随动件
107b:孔
107c:弹簧部件
107d:2B凸轮随动件
107e:孔
108:第三支架
108a:3A凸轮随动件
108b:孔
108c:臂
108d:圆筒部
108f:凸缘部
1089:圆形凹部
108h:弹簧部件
108m:3B凸轮随动件
108n:3C凸轮随动件
108p:孔
108q:孔
109:第四支架
110:安装部件
111:马达
112:丝杠轴
113:轴承
114:螺母部件
115:挠性印刷基板
118:第五支架
118a:臂
BL:滚珠
BR:叶片
CL1,CL2:线圈
CS:螺旋弹簧
G1-G5:透镜组
HE1,HE2:霍尔元件
L1-L14:透镜
MG1,MG2:磁铁
MGS2、MGS3、MGS4:MGS4:主引导轴
OA:光轴
SH:快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的一个例子即数码相机的外观图。图1(a)是数码相机1的主视图,图1(b)是后视图。
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由具有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和摄像元件的摄像部2、及照相机主体部3构成。
摄像部2由可进行变焦动作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CCD等固体摄像元件构成,可将经由可变焦距透镜镜筒成像的被摄体像用固体摄像元件转换成图像信号。
照相机主体部3具有由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元件)构成的LCD显示部6、EVF(ElectronicViewFinder;电子取景器)7、将数码相机1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对由摄像部2获取的图像信号施行规定的信号处理,进行向LCD显示部6或EVF7的图像显示、向未图示的存储卡等记录介质的图像记录、或者向个人计算机的图像的传送之类的处理。
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前面,在上部适当部位设置有闪光发光部4。另外,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进行拍摄图像的显示及记录图像的再生显示的LCD显示部6和EVF7。
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上面设置有快门按钮5和未图示的拍摄模式切换开关,所述拍摄模式切换开关在快门按钮5的附近切换设定“记录模式”和“再生模式”。记录模式是从拍摄待机状态经过曝光控制的程序直到拍摄的、进行照片拍摄的模式,再生模式是在LCD显示部6或EVF7再生显示被记录在存储卡中的拍摄图像的模式。
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再生图像的帧发送或在拍摄时进行变焦距操作的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所谓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的再生图像的帧发送是指,将照相机设定为再生模式,使记录在存储卡13中的图像与帧号码一起在LCD显示部6依次显示。另外,也可以指示向升序方向(拍摄顺序的方向)和降序方向(与拍摄顺序相反的方向)变更向LCD显示部6的图像显示。另外,拍摄时的变焦距操作通过操作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使可变焦距透镜即摄像光学系统向远方或广角方向变更倍率。
另外,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选择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LCD显示部6和EVF7的EVF切换开关8。
另外,在照相机主体部3的底面内部设置有作为数码相机1的工作用电源的电池(未图示)。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也称为透镜镜筒)100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光轴方向剖视图。以5组结构的可变焦距透镜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透镜L1,L2,L3构成的第一透镜组G1、由透镜L4,L5,L6,L7构成的第二透镜组G2、由具有可变光圈叶片BR的快门装置SH、固定透镜L8,L9,L10及调节透镜L11,L12构成的第三透镜组G3、由透镜L13构成的第四透镜组G4、由透镜L14构成的第五透镜组G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组G5被固定,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第四透镜组G4设定为,一边使相互的组间距离变化,一边在光轴OA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变焦。另外,第四透镜组G4也可以独立地在光轴OA的方向移动而进行聚焦。成为第三透镜组G3的一部分的快门装置SH通过驱动可变光圈叶片BR,能够形成任意开口直径的光圈。
参照图3,被固定在照相机主体部3上的底板101在中央形成有圆筒部101a,在其内周保持第五透镜组G5。经过透镜组G1~G5而再经过圆筒部101a内的被摄体光,在被安装在照相机主体部3上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成像。
在底板101的物体侧同轴固定有固定筒102的端部。在固定筒102的周围可旋转地安装有凸轮筒103,在形成于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圆周槽103a中卡合有与之对应地形成于固定筒102上的突起102a,由此,凸轮筒103相对于固定筒102在光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只能进行旋转。在凸轮筒103的像侧端外周形成有齿轮103b,与未图示的马达的小齿轮啮合。
在固定筒102的物体侧端外周以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销(在图3的剖面中未图示)。另一方面,在配置于凸轮筒103的周围的直进筒104的内周,以在光轴OA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直进槽(在图3的剖面中未图示),在此卡合有从固定筒102的外周突出的销。因此,直进筒104被固定筒102限制旋转,只能在光轴方向移动。在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固定有环形板状的遮光板106。
在凸轮筒103的外周形成有第一凸轮槽103c,在此卡合有设于直进筒104的像侧端附近内周的第一凸轮随动件104b。另外,在凸轮筒103的内周形成有2A凸轮槽103d、2B凸轮槽103h,与之相对应,在保持第二透镜组G2的第二支架107的外周设置有2A凸轮随动件107a、2B凸轮随动件107d。
第二凸轮随动件107a的内侧端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二支架107上的孔107b内,被配置于孔107b内的弹簧部件107c施力,向径向外侧被推出。另一方面,2B凸轮随动件107d在光轴方向上与孔107b分开,固定配置在形成于第二支架107上的孔107e内。2A凸轮随动件107a卡合于2A凸轮槽103d,而相对于2B凸轮槽103h,2B凸轮随动件107d以隔开间隙的状态进入。第四透镜组G4由第四支架109保持。另外,第二支架107,第四支架109被图3中未图示的引导轴限制其旋转,在光轴方向被引导且能够移动。关于第三支架108,以下进行说明。
图4是第三支架(透镜框)108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3的结构在V-V线的位置截断并向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6是将图5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局部在VI-VI线的位置截断并向箭头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7是从另外的方向观察的剖视图。图8是3A凸轮槽103e、3B凸轮槽103f、3C凸轮槽103g的凸轮线图,与2A凸轮槽103d、2B凸轮槽103h一起表示。
如图2,图8所示,在凸轮筒103的内周平行地形成有3A凸轮槽103e、3B凸轮槽103f,在与它们分开的位置形成有3C凸轮槽103g,进而,还平行地形成有2A凸轮槽103d、2B凸轮槽103h。被凸轮筒103包围的第三支架108保持第三透镜组G3的固定透镜L8,L9,L10。如图4所示,设于第三支架108的外周的3A凸轮随动件(第一凸轮销)108a、3B凸轮随动件(第二凸轮销)108m、3C凸轮随动件(第三凸轮销)108n分别朝向光轴正交方向形成。
如图3,图5所示,3A凸轮随动件108a的内侧端被插入到形成于第三支架108的孔108b内,被配置在孔108b内的弹簧部件108h施力,以使3A凸轮随动件108a向径向外侧被推出。3A凸轮随动件108a的锥形前端穿过形成于固定筒102的周壁的、光轴方向上长度长的狭缝102c,与3A凸轮槽(第一凸轮槽)103e无间隙地可滑动地卡合。
另外,在图5所示的截面上,3B凸轮随动件108m的内侧端被插入固定在形成于第三支架108的孔108p内。3B凸轮随动件108n1的锥形前端穿过形成于固定筒102的周壁的、光轴方向上长度长的狭缝102c,进入到3B凸轮槽(第二凸轮槽)103f内,但两者不接触,而是在之间有间隙。但是,3B凸轮随动件108m和3B凸轮槽103f在对变焦距动作无妨碍的范围内也有接触的情形。
相对于与从3A凸轮随动件108a的中心落到光轴OA的垂直线N1正交且通过光轴OA的面VP(在图5中,沿纸面垂直方向延伸),3B凸轮随动件108m配置于3A凸轮随动件108a的相反侧。更具体地说,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从3A凸轮随动件108a的中心落到光轴OA的垂直线N1和从3B凸轮随动件108m的中心落到光轴OA的垂直线N2所成的角θ优选为120°~180°。另外,3A凸轮随动件108a和3B凸轮随动件108m在光轴方向上错开配置,但也可以在光轴方向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
如图3,图5所示,3C凸轮随动件108n相对于3A凸轮随动件108a在光轴方向上邻接配置,其内侧端插入到形成于第三支架108上的孔108q。3C凸轮随动件108n的锥形前端穿过形成于固定筒102的周壁的、光轴方向上长度长的狭缝102c后,进入3C凸轮槽(第三凸轮槽)103g内,但两者不接触,而是在之间有间隙。但是,3C凸轮随动件108n和3C凸轮槽103g在对变焦距动作无妨碍的范围内也有接触的情形。
作为固定框的第三支架108由保持固定透镜L8,L9,L10的圆筒部108d和从圆筒部108d沿径向延伸的凸缘部108f一体形成。在凸缘部108f的像侧面(与第五支架118对向的面)固定配置有磁铁MG1、MG2(参照图5)。
参照图5,在作为可动框的第五支架118的物体侧面(与第三支架108相对的面),以分别与磁铁MG1、MG2相对的方式设置有线圈CL1、CL2。在线圈CL1、CL2的中央分别配置有霍尔元件HE1、HE2。线圈CL1、CL2及霍尔元件HE1、HE2与挠性印刷基板115的配线部连接。由磁铁MG1、MG2、线圈CL1、CL2、挠性印刷基板115构成驱动机构。另外,由该驱动机构、固定透镜L8、L9、L10、保持固定透镜L8、L9、L10的第三支架108、调节透镜L11、L12、保持调节透镜L11、L12的第五支架118构成预修正单元。
另外,在图5中,MGS2是与第二支架107可滑动地嵌合而进行引导的主引导轴,SGS2是相对于主引导轴MGS2隔着光轴OA配置于相反侧,且与第二支架107可滑动地嵌合而进行旋转限制的副引导轴。另外,MGS3是与第三支架108可滑动地嵌合而进行引导的主引导轴,MGS4是与第四支架109可滑动地嵌合而进行引导的主引导轴,SGS3是相对于主引导轴MGS3,MGS4隔着光轴OA配置于相反侧,且与第三支架108和第四支架109可滑动地嵌合,共同进行旋转限制的副引导轴。主引导轴MGS3,MGS4优选配置于接近马达111的一侧。由主引导轴MGS3和副引导轴MGS2构成引导部件。
在图6中,在第三支架108的像侧面隔着磁铁MG1,MG2形成有三处圆形凹部108g,在其内部分别可滚动地配置有滚动体即滚珠BL。另外,滚珠优选为球形,材料优选不会被磁铁吸附的陶瓷或SUS。
在如图6所示的组装状态下,滚珠BL与第五支架118的物体侧面抵接。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CS的两端安装在从第三支架108的外周突出的三根臂108c和从第五支架118的外周突出的三根臂118a上,通过螺旋弹簧CS的施力,第三支架108和第五支架118向互相接近的方向被施力。
这样,通过在由螺旋弹簧CS相互施力的第三支架108和第五支架118之间可转动地配置三个滚珠BL,能够使第五支架118在相对于第三支架108的光轴方向相对位置固定的情况下沿光轴正交方向流畅、稳定地移动。另外,从光轴方向观察时,三个滚珠BL配置于直角等腰三角形(但不限于顶角为90°,只要在70°~110°的范围即可)的大致顶点,在与该直角等腰三角形的等边重叠的位置分别配置有磁铁MG1,MG2及线圈CL1,CL2(图5),所以,能够隔着光轴OA切掉该直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相反侧的第三支架108及第五支架118的一部分,由此可以在空出来的空间配置主引导轴MGS3,MGS4、马达111、3A凸轮随动件108a等部件,可使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更加小型化。
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预修正单元的动作。如果由未图示的加速度传感器判断出数码相机1向X方向摇动,则经由挠性印刷基板115向线圈CL1进行通电,由此,在由磁铁MG1形成的磁场内产生洛伦兹力,从而,相对于第三支架108,第五支架118向X方向移动,由此,调节透镜L11,L12向X方向移动,对像摇动进行修正。调节透镜L11,L12的X方向移动量通过霍尔元件HE1来检测。
同样地,如果由未图示的加速度传感器判断出数码相机1向Y方向摇动,则向线圈CL2进行通电,由此在由磁铁MG2形成的磁场内产生洛伦兹力,从而,相对于第三支架108,第五支架118向Y方向移动,由此调节透镜L11,L12向Y方向移动,对像摇动进行修正。调节透镜L11,L12的Y方向移动量由霍尔元件HE2来检测。
对本实施方式的变焦动作及聚焦动作进行说明。通过驱动未图示的马达,凸轮筒103旋转,第一凸轮随动件104b沿着第一凸轮槽103c滑动,利用此时受到的推压力的作用,使直进筒104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另外,若凸轮筒103旋转,2A凸轮随动件107a沿着第二凸轮槽103d滑动,利用此时受到的推压力的作用,使第二支架10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但是,2B凸轮随动件107d与2B凸轮槽103h不抵接,而是分别沿着凸轮槽进行移动。
进而,如果凸轮筒103旋转,3A凸轮随动件108a沿着3A凸轮槽103e滑动,利用此时受到的推压力的作用,使第三支架108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但是,3B凸轮随动件108m、3C凸轮随动件108n不与3B凸轮槽103f、3C凸轮槽103g抵接,而是分别沿着凸轮槽移动。快门装置SH和保持调节透镜L11,L12的第五支架118与第三支架108连结,所以它们一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在图7中,丝杠轴112与经由安装部件110安装在固定筒102上的马达111的旋转轴连结。丝杠轴112的另一端被设置于安装部件110上的轴承113可旋转地支承。丝杠轴112上螺合有螺母部件114。螺母部件114与保持第四透镜组G4的第四支架109连结。通过向马达111供电,丝杠轴112旋转,螺母部件114根据其旋转角度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以,与此同时,第四支架109与第四透镜组G4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变焦距移动或聚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光轴方向观察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时,3B凸轮随动件108m相对于3A凸轮随动件108a隔着光轴OA配置于相反侧,所以既能够使第三支架108小型化,还可以增大凸轮随动件彼此的间隔,由此,在因摔落等对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施加冲击力时,在受到源于在第三支架108产生的惯性力的力矩的时候,3B凸轮随动件108m与3B凸轮槽103e相接,以3B凸轮随动件108m和3A凸轮随动件108a之间的大的跨距承受力矩负荷,从而能够抑制作用在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之间的应力使其较低,可提高抗冲击性。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3C凸轮随动件108n相对于3A凸轮随动件108a沿着光轴方向配置,所以在因摔落等对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施加光轴方向的冲击力时,3C凸轮随动件108n与3C凸轮槽103g相接,由此能够抑制作用在凸轮随动件和凸轮槽之间的应力使其较低,可提高抗冲击性。
本发明不限于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还包含其它实施例、变形例,关于这一点,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实施例或思想是可以清楚理解的。说明书的记载及实施例,严格地说是以例证为目的,本发明的范围由后述的保护范围来表示。例如,也可以将3A凸轮随动件108a、3B凸轮随动件108m、3C凸轮随动件108n以120度间隔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这样,通过将3A凸轮随动件108a、3B凸轮随动件108m、3C凸轮随动件108n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可变焦距透镜镜筒被施加冲击力时,能够使冲击力进一步分散。但是,即使在只设置3A凸轮随动件108a及3B凸轮随动件108m的情况或设置了3C凸轮随动件108n的情况下,如果不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则与之相对的凸轮槽与其它凸轮槽干扰的可能性也减少,所以,设计变得容易。另外,第三透镜组G3在变焦时也可以在光轴方向上被固定。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利用5组构成的可变焦距透镜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5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4组构成。
Claims (2)
1.一种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使多个透镜组中的任一组以上的透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具有:
筒部件,其能够旋转,形成有第一凸轮槽和第二凸轮槽;
透镜框,其保持透镜组,相对于所述筒部件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引导部件,其在光轴方向上引导所述透镜框;
所述透镜框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抵接卡合并沿着所述第一凸轮槽滑动的第一凸轮销、和沿着所述第二凸轮槽移动的第二凸轮销,与所述筒部件的旋转相应地,所述第一凸轮销沿着所述第一凸轮槽滑动,由此,使所述透镜框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所述可变焦距透镜镜筒被施加冲击力时,所述第二凸轮销与所述第二凸轮槽相接而受力,
在从光轴方向观察所述可变焦距透镜镜筒时,所述第二凸轮销相对于所述第一凸轮销隔着光轴配置于相反侧,
所述引导部件是沿着光轴方向延伸的主引导轴及副引导轴。
2.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53673A JP2016114799A (ja) | 2014-12-16 | 2014-12-16 |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
JP2014-253673 | 2014-12-1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00107A true CN105700107A (zh) | 2016-06-22 |
Family
ID=56141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32922.0A Pending CN105700107A (zh) | 2014-12-16 | 2015-12-15 | 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6114799A (zh) |
CN (1) | CN105700107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17570A (zh) * | 2016-09-13 | 2018-03-20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 |
CN109477947A (zh) * | 2017-06-02 | 2019-03-15 | 株式会社尼康 |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CN111580324A (zh) * | 2020-06-08 | 2020-08-25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 |
WO2021253519A1 (zh) * | 2020-06-15 | 2021-12-23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39352A1 (ja) * | 2017-01-24 | 2018-08-0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JP6986708B2 (ja) | 2017-11-09 | 2021-12-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JP7066492B2 (ja) * | 2018-04-11 | 2022-05-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7446895B2 (ja) | 2020-04-07 | 2024-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159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CN102243361A (zh) * | 2010-05-14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尼康 | 镜头镜筒、摄像装置及镜头镜筒的制造方法 |
JP2011242683A (ja) * | 2010-05-20 | 2011-12-01 | Canon Inc |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CN102401974A (zh) * | 2010-09-13 | 2012-04-04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11281B2 (ja) * | 1997-12-10 | 2006-08-1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
TW200807048A (en) * | 2006-07-18 | 2008-02-01 | Asia Optical Co Inc | Lens barrel set and lens barrel with higher impact resistance |
JP5471100B2 (ja) * | 2008-08-21 | 2014-04-16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834581B2 (ja) * | 2011-07-25 | 2015-12-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862517B2 (ja) * | 2012-08-31 | 2016-02-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レンズ鏡筒 |
-
2014
- 2014-12-16 JP JP2014253673A patent/JP2016114799A/ja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12-15 CN CN201510932922.0A patent/CN1057001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87159A (zh) * | 2009-05-14 | 2010-11-17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和摄像装置 |
CN102243361A (zh) * | 2010-05-14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尼康 | 镜头镜筒、摄像装置及镜头镜筒的制造方法 |
JP2011242683A (ja) * | 2010-05-20 | 2011-12-01 | Canon Inc | レンズ鏡筒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CN102401974A (zh) * | 2010-09-13 | 2012-04-04 | 佳能株式会社 | 镜筒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17570A (zh) * | 2016-09-13 | 2018-03-20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 |
CN109477947A (zh) * | 2017-06-02 | 2019-03-15 | 株式会社尼康 |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CN109477947B (zh) * | 2017-06-02 | 2022-04-12 | 株式会社尼康 |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CN111580324A (zh) * | 2020-06-08 | 2020-08-25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 |
US11774701B2 (en) | 2020-06-08 | 2023-10-03 | Lanto Electronic Limited | Voice coil motor |
WO2021253519A1 (zh) * | 2020-06-15 | 2021-12-23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14799A (ja) | 2016-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00107A (zh) | 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
JP4775010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 |
CN101493564B (zh) | 光学镜头镜筒及摄像设备 | |
JP4359115B2 (ja) |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 | |
JP4830512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 | |
US8496389B2 (en) | Shutter device | |
CN101051108B (zh) | 透镜镜筒和成像装置 | |
US9491343B2 (en) | Lens driv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JP3542781B2 (ja) | フォーカス駆動モータを利用した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のマイクロモード具現装置 | |
JP4538765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16061877A (ja) |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 |
EP3114518B1 (en) | Camera and lens module | |
US9400369B2 (en) | Optical apparatus | |
CN102540392A (zh) | 镜头筒及光学设备 | |
US20180113287A1 (en) | Lens barrel that prevents undesired movement of optical unit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 |
JP2010008696A (ja) | 光学機器 | |
JP2006276572A (ja) | レンズユニット、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 | |
JP5043069B2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6478533B2 (ja) | 光学機器 | |
CN101995729A (zh) | 光学设备 | |
CN103582838B (zh) | 驱动装置、光学装置及拍摄装置 | |
JP6648622B2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6173098B2 (ja) | 光学機器 | |
WO2015087480A1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21067862A (ja) | 駆動機構、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