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3585B - 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83585B CN105683585B CN201580002421.0A CN201580002421A CN105683585B CN 105683585 B CN105683585 B CN 105683585B CN 201580002421 A CN201580002421 A CN 201580002421A CN 105683585 B CN105683585 B CN 10568358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mainboard
- jog
- electro
- axle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9—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provision against erosion or for dust-separ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the unit having provision for cooling the mot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machines with devices for cleaning or drying cooling medium, e.g. with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10—Two-dimensional
- F05D2250/18—Two-dimensional patterned
- F05D2250/181—Two-dimensional patterned ridg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20—Three-dimensional
- F05D2250/29—Three-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 F05D2250/294—Three-dimensional machined; miscellaneous groove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8—Cooling of commutators, slip-rings or brushes e.g. by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具有电动马达(12)、以及通过电动马达进行旋转而向径向外侧吹出空气的叶轮(14)。叶轮(14)的主板(141)在主板(141)的厚度方向上的电动马达(12)侧的一个面(141a)上具有凹凸部(146)。在电动马达的内部通过的空气与一个面(141a)接触。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凹凸部(146)的整个表面中,朝向电动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比将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PLsm)大。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4年3月14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4-51818号,在这里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电动马达旋转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的构造,尤其涉及该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的叶轮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中,存在例如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等,这样的离心式的送风机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送风机具有电动马达、以及通过该电动马达旋转且向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叶轮。
叶轮具有:多片叶片,配置在电动马达的旋转轴周围;以及主板,保持该多片叶片并且将由电动马达产生的旋转驱动力传递给多片叶片。主板具有:主体部,在周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贯通孔;以及封闭部,封住多个贯通孔。由于这样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中,能够抑制因主板的贯通孔引起的噪音,防止水穿过主板的贯通孔而浸入电动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3814号公报
在从送风机吹出的空气所流动的通风路径中通常大多采用树脂件和橡胶件等。例如构成通风路径的配管主要由树脂件构成,通风路径的密封件主要由橡胶件构成。并且,作为送风机的驱动源多数情况下采用有刷电动马达,在该情况下,从该电动马达的刷和换向器产生作为磨损粉末的铜粉。铜粉与来自送风机的送风空气一同流动,附着于设置在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的树脂件或者橡胶件。
广泛知晓树脂材料和橡胶材料如果与金属接触则劣化,在金属中铜的影响特别大,因铜引起的树脂件和橡胶件的劣化被称为铜害。如果像上述那样从送风机流出的铜粉附着于树脂件或者橡胶件则产生铜害。铜害例如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送风机这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成为课题之一。
针对上述铜害,例如考虑实施如下的对策:将作为受到铜粉影响的一方的树脂件或橡胶件的耐铜害性提高。但是,为了实施这样的对策,需要对树脂件等添加用于提高耐铜害性的添加材料。添加材料的添加成为例如树脂件等的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们发现上述磨损粉末附着于叶轮的主板这样的现象,因此研究出为了减少磨损粉末向叶轮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而在该主板上捕捉大量的磨损粉末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能够通过在叶轮的主板上捕捉从有刷电动马达流出的铜粉而抑制铜粉向叶轮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具有: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具有以马达轴心为中心旋转的马达旋转轴、与马达旋转轴一同旋转的换向器、以及与换向器接触的刷;以及叶轮,该叶轮具有与马达旋转轴连结且与该马达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主板、以及与主板连结且在马达轴心的周围配设有多片的叶片,该叶轮通过电动马达进行旋转而向径向外侧吹出空气。
主板在主板的厚度方向上的电动马达侧具有一个面,在电动马达的内部通过的空气与一个面接触。一个面具有形成凹凸的表面形状的凹凸部,凹凸部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凹凸部的整个表面中,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心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锥面的延展表面积,与将凹凸部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相比增加。
由此,由于形成为延展表面积比上述假想平滑面增加,因此与上述一个面由无凹凸部的平滑面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在叶轮的主板中更大量地捕捉从电动马达流出的铜粉。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铜粉向叶轮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中的电动马达和叶轮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叶轮单体的图,是用包含马达轴心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剖面图。
图3是图2的III向视图。
图4是图2的IV部详细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所具有的叶轮的仰视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所具有的叶轮的仰视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
图7是图6的VII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送风机所具有的叶轮的仰视图,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5的图。
图10是图9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10的XI-XI线的剖面图。
图12是图示出图1的XII部分的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2的XIII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间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同一符号。
(第1实施方式)
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以剖面图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10(以下,简称为送风机10)中的电动马达12和叶轮14的剖面图。图1所示的送风机10在向车室内吹出空调空气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被采用,以送出空调空气的方式进行动作。送风机10具体而言为西洛克风扇。
送风机10收纳于树脂制的空调外壳(省略图示),在送风机10的空气流下游侧通过空调外壳形成供空调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并且,在相对于送风机10的空气流下游侧在空气通路中设置有冷却空调空气的蒸发器(省略图示),通过橡胶制的密封件防止蒸发器的周围的空气泄漏。另外,在图1中,由点划线MC1表示作为电动马达12的旋转中心的马达轴心MC1。
如图1所示,送风机10具有:电动马达12、叶轮14、未图示的涡形壳体、以及用于将电动马达12固定于涡形壳体的支架16等。
虽然省略图示,但上述涡形壳体是树脂制,形成空气集合流路20,该空气集合流路20收纳叶轮14,并且被设置为包围叶轮14且使从叶轮14吹出的空气集合并流出。并且,在涡形壳体中形成有朝向马达轴心MC1的轴向的一端侧开口的空气吸入口,在吸入口的外缘部形成有喇叭口,该喇叭口朝向叶轮14的内周侧延伸而将吸入空气引导到吸入口。
电动马达12是用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风机驱动的有刷直流电动机。电动马达12具有:马达旋转轴121、壳体122、支座123、换向器124、刷125、马达定子126、以及马达转子127等。
马达旋转轴121由在马达轴心MC1的轴向即马达轴心MC1方向上延伸的轴部件构成,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旋转。马达旋转轴121朝向上述涡形壳体的吸入口侧从壳体122突出。
壳体122和支座123相互接合,整体上构成电动马达12的框体。壳体122在马达轴心MC1方向上相对于支座123配置在上述吸入口侧。在壳体122的内侧收纳换向器124和刷125。
并且,支座123由铁等磁性体构成,具有形成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圆筒形状的侧壁123a、以及将侧壁123a的与壳体122侧相反的一侧封住的支座底部123b。在支座底部123b形成有向马达轴心MC1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3c。在支座123的内侧收纳马达定子126和马达转子127。
并且,在支座底部123b形成有多个冷却风导入孔(贯通孔)123d,该冷却风导入孔(贯通孔)123d作为用于向电动马达12的内部取入冷却风的空气导入口。并且,在壳体122形成有多个冷却风排出孔(贯通孔)122a,该冷却风排出孔(贯通孔)122a作为供在电动马达12内流动的空气即上述冷却风吹出的空气出口。冷却风排出孔122a被设置为在沿着马达轴心MC1的方向上将冷却风朝向叶轮14的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参照图2)吹出。具体而言,冷却风排出孔122a成为与马达轴心MC1平行地贯通的贯通孔。
上述冷却风从涡形壳体的空气集合流路20的空气吹出口附近取入,像箭头FL1那样从冷却风导入孔123d向电动马达12的内部流入,从冷却风排出孔122a流出。在电动马达12的内部通过像箭头FL1那样流动的冷却风来冷却收纳于壳体122和支座123的各部件,例如换向器124、刷125、马达定子126以及马达转子127等。
马达转子127用于有刷直流马达是公知的部件,固定于马达旋转轴121且与马达旋转轴121一体地旋转。马达转子127由配置在马达旋转轴121的外周的多个线圈构成。该马达转子127的线圈分别与换向器124电连接。
马达定子126用于有刷直流马达是公知的部件,由固定于支座123的侧壁123a的内表面的多个永久磁铁构成。在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径向即马达径向上,马达定子126在与马达转子127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马达定子126配设在马达轴心MC1的周围。换言之,被配置为包围马达转子127的外侧。
换向器124和刷125用于有刷直流马达是周知的部件,由导体构成。具体而言,换向器124和刷125的导体是含碳的铜部件,使换向器124和刷125彼此接触且确保电连接状态。换向器124也被称为整流子,固定于马达旋转轴121,与马达旋转轴121一体地旋转。刷125固定于壳体122,以在马达径向上从换向器124的外侧被向换向器124按压的方式被施力。因此,如果换向器124与马达旋转轴121一同旋转,则相对于刷125摩擦滑动。并且,因其摩擦滑动而产生作为换向器124和刷125的主成分的铜和碳的磨损粉末PD,该磨损粉末PD像箭头FL1、FL2那样随着流动的冷却风从冷却风排出孔122a流出。
支架16是用于将电动马达12固定于涡形壳体的马达支承部件,固定于涡形壳体。支架16例如是由射出成型等而成型的树脂制的部件。支架16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支座插入部161,供电动马达12的支座123插入;以及支架底部162,设置于支座插入部161的底侧。并且,在支架16形成有从涡形壳体的空气集合流路20的空气吹出口附近向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导入孔123d引导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的空气通路16a。
支座123的突出部123c沿马达轴心MC1方向嵌入支架底部162。并且,支座123的侧壁123a沿马达轴心MC1方向被压入支架16的支座插入部161。此外,电动马达12的支座123借助螺钉固定等固定于支架16。
叶轮14具有主板141、连结毂部142、侧板143、以及多片叶片144。并且,通过由电动马达12使叶轮14绕马达轴心MC1旋转而将从上述涡形壳体的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马达径向的外侧吹出。即,向上述涡形壳体的空气集合流路20吹出空气。
并且,叶轮14是聚丙烯(PP)、ABS、或者PBT等树脂制。因此,叶轮14因与空气的摩擦而带负电。并且,通过向作为叶轮14的材料的树脂添加例如添加材料等而实现耐铜害性的提高。
多片叶片144是板状的翼,在马达轴心MC1的周围沿周向排列配置。该叶片144的马达轴心MC1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部144a、换言之涡形壳体的吸入口侧的一端部144a分别与环状的侧板143连结,由此多片叶片144的一端部144a相互连结。并且,叶片144的马达轴心MC1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端部144b、换言之与涡形壳体的吸入口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部144b分别与主板141连结,由此多片叶片144的另一端部144b相互连结。
主板141在其中心部141c与连结毂部142连结,在周缘部141d与叶片144的另一端部144b连结。并且,向该连结毂部142的中心插入马达旋转轴121,连结毂部142通过铆接接合而固定于马达旋转轴121。由此,主板141与马达旋转轴121连结,与该马达旋转轴121一体地旋转。即,电动马达12的旋转驱动力从马达旋转轴121传递给叶轮14。
由电动马达12像箭头ARrt那样旋转驱动叶轮14,从而从位于马达轴心MC1方向的一端侧的空气吸引部145向环状的侧板143的内侧吸引空气,将该吸入的空气朝向马达径向的外侧从叶片144相互之间吹出。
并且,主板141的与连结毂部142连结的中心部141c成为相对于与叶片144连结的周缘部141d在马达轴心MC1方向上朝向侧板143侧即图1的上侧凹陷的山形的剖面形状。并且,电动马达12的一部分配置在该凹陷的主板141的内侧。关于主板141的形状,换言之,主板141成为越是马达径向的外侧越在马达轴心MC1方向上远离侧板143的锥状的形状。因此,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成为该主板141的内侧的面,另一个面141b成为该主板141的外侧的面。
接着,使用图2和图3对叶轮14进一步进行说明。图2和图3是表示叶轮14单体的图。图2是用包含马达轴心MC1的平面切断叶轮14而得到的剖面图,图3是该图2的III向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主板141是板状,因此在主板141的厚度方向的电动马达12侧具有一个面141a,在其相反侧具有另一个面141b。并且,从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排出孔122a流出的冷却风像箭头FL2(参照图1)那样与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接触并且沿着该一个面141a向马达径向的外侧流动。并且,从叶轮14的空气吸引部145向叶片144间流动的空气沿着主板141的另一个面141b向马达径向的外侧流动。
主板141在其一个面141a上具有形成凹凸的表面形状的凹凸部146。该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形成像作为图2的IV部详细图的图4所示的剖面形状,即由多个凸部146a构成。如图4所示,该凸部146a沿着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参照图2)在马达径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彼此相邻的凸部146a之间成为槽状。并且,如图3所示,多个凸部146a分别形成为在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周向即马达周向上延伸,形成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圆环状。
对凸部146a的剖面形状进行详细描述,凸部146a形成为,用包含马达轴心MC1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凸部146a的剖面形状即图4所示的凸部146a的剖面形状为顶端变细的三角形状。因此,主板141所具有的各凸部146a具有形成上述三角形状的剖面形状的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
该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中的一方的面146b即第1凸部表面146b成为与作为假想平面PLr的径向平面PLr(参照图2)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该假想平面PLr与马达轴心MC1垂直且向马达径向扩展。简而言之,该第1凸部表面146b成为相对于马达轴心MC1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锥面。并且,第1凸部表面146b的锥度比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的锥度、简言之主板141的锥度小。
与此相对,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中的另一方的面146c即第2凸部表面146c成为与径向平面PLr(参照图2)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外侧的面。具体而言,该第2凸部表面146c成为相对于马达轴心MC1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外侧的锥面。例如,第2凸部表面146c的锥度比在主板141的厚度方向上扩展的假想的锥面的锥度、换言之与主板141垂直的假想的锥面的锥度小。
由于这样形成主板141的凹凸部146,因此在凹凸部146的表面整体中,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即除了第2凸部表面146c之外的凹凸部146的延展表面积,比将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PLsm(参照图4)大。换言之,通过设置凹凸部146,从而在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上,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与将一个面141a假定为平滑面的结构相比增加。另外,例如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假想平滑面PLsm是与作为凸部146a的顶端部位的顶部146d全部接触的假想的平滑面。
并且,在凸部146a的顶部146d和作为凸部146a的基端部位的最下部146e分别形成有例如在图4的剖面形状上呈曲率半径0.1mm左右或者0.1mm以上的微小的角部R的圆角。
并且,如图1所示,由多个凸部146a构成的凹凸部146处于从相对于电动马达12的刷125在马达径向的外侧重叠的一个面141a上的位置到主板141的周缘侧即周缘部141d的范围。
并且,若在图1中比较凹凸部146与电动马达12的支座123,则凹凸部146形成为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凹凸部146的最大外径比支座123的侧壁123a的外径即支座123的外径大。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主板141在电动马达12侧具有从连结毂部142向马达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径向肋147。该径向肋147设置有16根。径向肋147都相对于电动马达12形成间隙,以不与电动马达12干涉,并且向电动马达12侧突出。
像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叶轮14的主板141在该主板141的厚度方向上的电动马达12侧的一个面141a上具有凹凸部146。并且,该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凹凸部146的整个表面中,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与将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PLsm(参照图4)相比增加。因此,与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由无凹凸部146的平滑面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叶轮14的主板141更大量地捕捉从电动马达12流出的作为磨损粉末PD(参照图1)的铜粉。其结果为,能够抑制铜粉向叶轮14的空气流下游侧流动。另外,通过实验确认如下情况:在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上,除了朝向上述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即第2凸部表面146c之外的延展表面积越大,从电动马达12流出的铜粉越容易附着于主板141。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叶轮14是树脂制的部件,因此由于摩擦带电序列的关系,因伴随着叶轮14的旋转的叶轮14与空气的摩擦导致带负电。因此,从电动马达12飞出的磨损粉末PD因静电而向带电的叶轮14的一个面141a靠近。并且,该磨损粉末PD因从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排出孔122a吹出的冷却风而被按压于叶轮14的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附着于该一个面141a。因此,因叶轮14是树脂制而能够大量捕捉从电动马达12流出的磨损粉末PD。
并且,作为附着于叶轮14的主板141的磨损粉末PD的铜粉因在微小粒子间作用的库仑力或分子间力而相互吸引,通过该作用也能够使磨损粉末PD固定于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由于能够利用叶轮14捕捉大量的磨损粉末PD,因此能够抑制磨损粉末PD向涡形壳体的空气集合流路20内飞散。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抑制设置于叶轮14的空气流下游的橡胶部件和树脂部件的因铜附着引起的劣化即铜害,因此能够延长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品寿命。或者,可以不需要添加到橡胶部件和树脂部件中的铜害防止材料,由此能够实现例如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成本降低。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主板141的设置于电动马达12侧的凹凸部146由在马达周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146a构成,该凸部146a形成为,用包含马达轴心MC1的平面切断得到的凸部146a的剖面形状为顶端变细的三角形状。因此,主板141的电动马达12侧的面积增加,由此能够使大量的磨损粉末PD附着于主板141。并且,容易增加主板141的电动马达12侧的面积而不会增大叶轮14的体格。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凸部146a的表面的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中的第1凸部表面146b成为相对于径向平面PLr(参照图2)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因此,从电动马达12流出的磨损粉末PD易于附着于该第1凸部表面146b,能够利用叶轮14捕捉大量的磨损粉末PD。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上述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中的第2凸部表面146c成为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外侧的面。因此,能够使磨损粉末PD易于附着的第1凸部表面146b的面积在叶轮14的凹凸部146形成得较广。因此,能够实现叶轮14捕捉磨损粉末PD的性能的提高。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凹凸部146的多个凸部146a分别成为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圆环状,因此凹凸部146被设置为不会扩大叶轮14相对于马达轴心MC1的偏心。换言之,凹凸部146被设置为不会因设置有凸部146a而使叶轮14的重心位置从马达轴心MC1上远离。因此,能够在叶轮14的一个面141a增加其表面积而不会破坏叶轮14旋转时的旋转平衡,能够增加附着于该一个面141a的磨损粉末PD的附着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排出孔122a为与马达轴心MC1平行贯通的贯通孔,因此换言之,该冷却风排出孔122a被设置为朝向叶轮14的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在沿着马达轴心MC1的方向上吹出空气。因此,与冷却风排出孔122a向马达径向的外侧吹出空气的构造比较,能够以从冷却风排出孔122a流出的空气流入到涡形壳体的空气集合流路20所需的时间变长的方式使该流出的空气流通。由此,能够增加附着于叶轮14的一个面141a的磨损粉末PD的附着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叶轮14的主板141,在电动马达12侧设置有多个在马达径向上延伸的径向肋147,因此通过叶轮14的旋转搅拌从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排出孔122a流出的空气,空气流动产生滞流。因此,从电动马达12与空气一同流出的磨损粉末PD积存于该滞流部位,能够实现叶轮14捕捉磨损粉末PD的性能的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省略或者以简化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后述的第3实施方式以后也相同。
图5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所具有的叶轮14的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比较图5与图3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叶轮14在电动马达12侧所具有的径向肋147的根数比第1实施方式少。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径向肋147的根数像图5所示那样为8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径向肋147捕捉的磨损粉末PD(参照图1)的捕捉量减少,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图6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所具有的叶轮14的图,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3的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叶轮14的主板141的凹凸部146具有在马达径向上将相邻的凸部146a彼此连接的多个连结肋148。这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6所示,该连结肋148以向马达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式设置有8根。详细而言,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连结肋148分别是在主板141形成为向电动马达12侧突出的肋,其突出量即肋高度形成为不超过凸部146a的顶部146d。图7是图6的VII部分的详细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面图。
并且,连结肋148构成为,将在马达径向上相邻的一方的凸部146a上形成的第1凸部表面146b和另一方的凸部146a上形成的第2凸部表面146c相互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叶轮14的凹凸部146具有在马达径向上将相邻的凸部146a彼此连接的多个连结肋148。这里,由于叶轮14的主板141具有凹凸部146,因此主板141的厚度不均匀,在通过射出成型将叶轮14成型时容易因主板141的部位的不同而产生收缩量的差异。与此相对,利用连结肋148在马达径向上将相邻的凸部146a彼此连接能够起到使上述收缩量的差异减小的作用,因此能够通过连结肋148将上述收缩量的差异抑制得较小。具体而言,能够在叶轮14的成型时抑制马达径向的主板141的收缩,改善成型时的脱模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得到捕捉磨损粉末PD(参照图1)的效果。另外,本实施方式是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组合。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进行说明。
图9是从图2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0所具有的叶轮14的图,是相当于第2实施方式的图5的图。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主板141的凹凸部146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凹凸部146取代多个凸部146a(参照图4),而具有形成于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的多个凹部149。该凹部149分别呈矩形形状,在一个面141a上在马达周向上排列设置。
各个凹部149详细而言像图10和图11那样凹陷形成。图10是图9的X-X剖面图,图11是图10的XI-XI剖面图。如该图10和图11所示,凹部149由形成凹形状的底面149a、4个侧面149b、149c、149d、149e构成。4个侧面149b、149c、149d、149e具体而言是在马达径向上排列的侧面中的配置在马达径向的内侧的第1侧面149b、配置在该马达径向的外侧的第2侧面149c、在马达周向上排列且相对的第3侧面149d和第4侧面149e。
第1侧面149b由与主板141的厚度方向平行的面构成。换言之,由与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垂直的面构成。
第2侧面149c由与马达轴心MC1平行的圆筒面构成。并且,第3侧面149d和第4侧面149e由与平面PLc平行的平面构成,该平面PLc包含马达轴心MC1(参照图2)且穿过底面149a的中央。
并且,底面149a形成为其剖面形状相对于一个面141a平行。
由于底面149a和4个侧面149b、149c、149d、149e像上述那样形成,因此构成凹部149的结构面149a、149b、149c、149d、149e中的底面149a和第2侧面149c成为与上述的径向平面PLr(参照图2)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
因此,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凹凸部146的整个表面中,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与将凹凸部146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PLsm(参照图4)相比增加。换言之,通过设置凹部149,从而在主板141的一个面141a中,与径向平面PLr相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面的延展表面积,比将一个面141a假定为平滑面的结构增加。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叶轮14旋转时,在凹部149的第3侧面149d或者第4侧面149e的附近产生空气滞流,因此磨损粉末PD(参照图1)易于积存于该滞流部位,能够实现叶轮14捕捉磨损粉末PD的性能的提高。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得到捕捉磨损粉末PD(参照图1)的效果。并且,本实施方式是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之一,但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组合。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是西洛克风扇,但也可以是涡轮风扇或者径流式风扇。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0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但也可以用于其他的用途。
在上述的第1~3实施方式中,在叶轮14的主板141所具有的凸部146a的顶部146d和最下部146e形成有微小的圆角,但也可以不存在该微小的圆角。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主板141的凹凸部146与相对于电动马达12的刷125在马达径向的外侧重叠的一方面141a上的位置相比向马达径向的外侧扩展,但凹凸部146也可以相对于图1向更宽的范围扩展。或者,可以考虑设置有凹凸部146的一个面141a上的范围相对于图1较窄。这在第2~4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在上述的第1~3实施方式的叶轮14中,如图2和图4所示,设置于主板141的多个凸部146a的剖面形状都呈相同大小的三角形状,但也可以彼此大小不同,或者也可以呈彼此不同的形状。
在上述的第1~3实施方式的叶轮14中,如图2和图4所示,通过将多个凸部146a彼此邻接地连续相连而构成凹凸部146,但凸部146a也可以彼此之间隔着间隔地间歇性设置。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排出孔122a成为与马达轴心MC1平行贯通的贯通孔,由此空气在沿着马达轴心MC1的方向上朝向叶轮14的主板141吹出,但此外也可以将引导空气流的引导肋128设置在电动马达12的冷却风排出孔122a周围,以使该空气在沿着马达轴心MC1的方向上吹出。
例如如图12和图13所示,引导肋128形成为在壳体122的外侧与马达轴心MC1(参照图1)平行地突出且包围冷却风排出孔122a。通过引导肋128容易使从冷却风排出孔122a吹出的空气流朝向沿着马达轴心MC1的方向。壳体122中的设置有冷却风排出孔122a的部位的厚度越薄,引导肋128的效果越显著。另外,图12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中放大表示图1的XII部分的详细图,图13是图12的XIII向视图。并且,图12所示的引导肋128形成为向壳体122的外侧突出,但也可以形成为向壳体122的内侧突出。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凹凸部146形成为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同心圆状,但只要不使叶轮14相对于马达轴心MC1的偏心扩大就不需要是同心圆状,例如可以形成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以包含马达轴心MC1的平面为中心的线对称形状。这在第2~4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因换向器124相对于刷125摩擦滑动而产生磨损粉末PD,但磨损粉末PD不限于粉体。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系,除了明显不可组合的情况之外可以适当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指明为必须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显被认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并不一定是必须的。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时,除了特别指明为必须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指明的情况和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Claims (11)
1.一种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电动马达(12),该电动马达具有以马达轴心(MC1)为中心旋转的马达旋转轴(121)、与该马达旋转轴一同旋转的换向器(124)、以及与该换向器接触的刷(125);以及
叶轮(14),该叶轮具有与所述马达旋转轴连结且与该马达旋转轴一体地旋转的主板(141)、以及与该主板连结且在所述马达轴心的周围配设有多片的叶片(144),该叶轮通过所述电动马达进行旋转而向径向外侧吹出空气,
所述主板在该主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电动马达侧具有一个面(141a),
在所述电动马达的内部通过的空气与该一个面接触,并且,
该一个面具有形成凹凸的表面形状的凹凸部(146),
该凹凸部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在该凹凸部的整个表面中,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心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锥面的延展表面积,与将所述凹凸部的表面形状假定为无所述凹凸的平滑面的假想平滑面(PLsm)相比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凹凸部配置在以下的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该范围是从相对于所述刷在所述径向的外侧重叠的所述一个面上的位置到所述主板的周缘侧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电动马达具有配设在所述马达轴心的周围的定子(126)和收纳该定子的支座(123),
所述凹凸部形成为,以所述马达轴心为中心的所述凹凸部的最大外径比所述支座的外径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凹凸部具有在以所述马达轴心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146a),
所述凸部形成为,用包含所述马达轴心的平面切断而得到的所述凸部的剖面形状为顶端变细的三角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凸部具有形成所述剖面形状的一对凸部表面(146b、146c),所述剖面形状呈所述三角形状,
所述一对凸部表面中的一方的凸部表面(146b)为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心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内侧的锥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一对凸部表面中的另一方的凸部表面(146c)为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心倾斜且朝向马达径向的外侧的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多个凸部沿着所述一个面在所述径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彼此相邻的所述凸部彼此之间成为槽状,
所述凹凸部具有将所述相邻的凸部彼此连接的连结肋(148)。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凹凸部被设置为不会扩大所述叶轮相对于所述马达轴心的偏心。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在所述电动马达形成有供在所述电动马达内流动的空气吹出的空气出口(122a),
该空气出口被设置为,将空气朝向所述主板的一个面在沿着所述马达轴心的方向上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主板在该主板的中心部(141c)与所述马达旋转轴连结,所述主板形成为,呈越是所述径向的外侧的部位越从所述中心部向所述马达轴心的轴向的一方偏移的形状,并且所述一个面成为所述主板的内侧的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其中,
所述叶轮的凹凸部构成为,因伴随着所述叶轮的旋转的所述凹凸部与空气的摩擦而带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1818 | 2014-03-14 | ||
JP2014051818A JP6303654B2 (ja) | 2014-03-14 | 2014-03-14 |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
PCT/JP2015/000392 WO2015136829A1 (ja) | 2014-03-14 | 2015-01-29 |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83585A CN105683585A (zh) | 2016-06-15 |
CN105683585B true CN105683585B (zh) | 2018-04-10 |
Family
ID=54071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2421.0A Active CN105683585B (zh) | 2014-03-14 | 2015-01-29 | 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94953B2 (zh) |
JP (1) | JP6303654B2 (zh) |
CN (1) | CN105683585B (zh) |
DE (1) | DE112015001255B4 (zh) |
WO (1) | WO20151368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54309B2 (ja) * | 2014-05-12 | 2018-07-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ブロワ装置 |
JP6489284B2 (ja) * | 2016-03-31 | 2019-03-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KR102650503B1 (ko) * | 2018-12-26 | 2024-03-22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유닛 |
KR102584420B1 (ko) * | 2018-12-26 | 2023-10-04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KR102707442B1 (ko) * | 2018-12-26 | 2024-09-19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JP2020112114A (ja) * | 2019-01-15 | 2020-07-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KR20210097466A (ko) * | 2020-01-30 | 2021-08-09 |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EP4234943A4 (en) * | 2020-10-23 | 2023-12-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MULTIPLE BLADE CENTRIFUGAL FLOWER |
CN113294382A (zh) * | 2021-06-30 | 2021-08-24 | 东莞市博森精密叶轮科技有限公司 | 防水鼓风机 |
KR102617365B1 (ko) * | 2021-09-29 | 2023-12-21 | 대륜산업 주식회사 | 환기팬 임펠러 |
JP2023115755A (ja) * | 2022-02-08 | 2023-08-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遠心送風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8440A (zh) * | 2002-12-16 | 2004-06-30 | ͬ�Ϳ�ҵ��ʽ���� | 离心送风机及具有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 |
CN101287911A (zh) * | 2005-09-19 | 2008-10-15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包括密封系统的离心压缩机 |
JP2010053814A (ja) * | 2008-08-29 | 2010-03-11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JP2010059845A (ja) * | 2008-09-03 | 2010-03-18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JP2012036885A (ja) * | 2010-07-16 | 2012-02-2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CN102536895A (zh) * | 2012-02-17 | 2012-07-04 | 上海卡固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离心式风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68551B2 (ja) | 1993-04-20 | 2006-04-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装置 |
JP3257355B2 (ja) * | 1995-07-14 | 2002-02-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気掃除機 |
JP4185654B2 (ja) * | 2000-08-04 | 2008-11-26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遠心式の多翼送風機 |
JP2002202098A (ja) * | 2000-12-28 | 2002-07-19 | Calsonic Kansei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3328999A (ja) * | 2002-05-14 | 2003-11-19 | Toshiba Tec Corp | 電動送風機 |
FR2856852B1 (fr) * | 2003-06-27 | 2006-09-29 | Asmo Co Ltd | Ensemble moteur pour climatiseur pour vehicules |
US20110116928A1 (en) * | 2009-11-16 | 2011-05-19 | Robert Bosch Gmbh | Open-hub centrifugal blower assembly |
-
2014
- 2014-03-14 JP JP2014051818A patent/JP6303654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1-29 DE DE112015001255.9T patent/DE112015001255B4/de active Active
- 2015-01-29 WO PCT/JP2015/000392 patent/WO20151368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1-29 US US15/102,658 patent/US1029495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1-29 CN CN201580002421.0A patent/CN1056835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8440A (zh) * | 2002-12-16 | 2004-06-30 | ͬ�Ϳ�ҵ��ʽ���� | 离心送风机及具有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 |
CN101287911A (zh) * | 2005-09-19 | 2008-10-15 |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 包括密封系统的离心压缩机 |
JP2010053814A (ja) * | 2008-08-29 | 2010-03-11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JP2010059845A (ja) * | 2008-09-03 | 2010-03-18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JP2012036885A (ja) * | 2010-07-16 | 2012-02-23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多翼遠心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CN102536895A (zh) * | 2012-02-17 | 2012-07-04 | 上海卡固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 离心式风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303654B2 (ja) | 2018-04-04 |
JP2015175279A (ja) | 2015-10-05 |
US10294953B2 (en) | 2019-05-21 |
US20160305435A1 (en) | 2016-10-20 |
CN105683585A (zh) | 2016-06-15 |
DE112015001255T5 (de) | 2016-12-01 |
WO2015136829A1 (ja) | 2015-09-17 |
DE112015001255B4 (de) | 2021-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83585B (zh) | 离心式多叶片送风机 | |
US10662969B2 (en) | Centrifugal fan | |
KR101799123B1 (ko) | 원심 송풍기 조립체 | |
KR101990108B1 (ko) | 쿨링 팬 및 이를 구비한 시트 쿨링장치 | |
US8292588B2 (en) | Impeller and centrifugal fan | |
JP5259164B2 (ja) | 送風機の羽根車 | |
JP6122012B2 (ja) | 遠心ファン | |
US20190290081A1 (en) | Blower and vacuum cleaner | |
AU2011272257B2 (en) | Blower device | |
CN110242598A (zh) | 离心风扇 | |
CN109083868A (zh) | 电动送风机以及具备了该电动送风机的电动吸尘器 | |
CN107524616A (zh) | 电动风机和具有其的电动吸尘器 | |
US8167550B2 (en) | Blower unit | |
CN109958634A (zh) | 离心风扇 | |
US20150337855A1 (en) |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drive motor of double suction blower | |
US20190154057A1 (en) | Vacuum Suction Unit | |
US20060110250A1 (en) | Centrifugal fan | |
JP7399682B2 (ja) |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 |
CN109586508A (zh) | 轴向磁通马达以及电气装置 | |
CN110195718A (zh) | 离心风扇 | |
JP4423919B2 (ja) |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JP6204016B2 (ja) | 遠心送風機 | |
JP2020020338A (ja) | 送風機 | |
KR102336625B1 (ko) | 차량용 팬 슈라우드 | |
JP2019100242A (ja) | 送風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