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6400B -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6400B
CN105676400B CN201510870577.2A CN201510870577A CN105676400B CN 105676400 B CN105676400 B CN 105676400B CN 201510870577 A CN201510870577 A CN 201510870577A CN 105676400 B CN105676400 B CN 105676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lens
optical axis
components
periph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705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6400A (zh
Inventor
藤田高志
长谷川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676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6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4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组装时可进行光学调节,并抑制成型时的缺陷,且外观品质更为优异的透镜镜筒及使用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在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外周形成有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的台阶部(104c),所以即使一体地形成凸台部(104d),也能够实现直进筒(104)的壁厚均匀化,可抑制成型时的缩孔或色斑等缺陷。进而,在台阶部(104c)能够安装作为其它部件的装饰部件(110),所以通过安装该装饰部件(110),能够使台阶部(104c)的存在不显眼,且可确保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外观品质。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多个透镜组的透镜镜筒在组装时的光学调节之一,有相对于透镜镜筒的光轴使透镜组倾斜的倾斜调节。倾斜调节使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或配置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的光轴相对于除此以外的透镜组的光轴倾斜,这样的调节在结构上有利。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倾斜调节中,使最靠物体侧的第1透镜组倾斜。具体而言,通过在保持第1透镜组的透镜框和在光轴方向上与该透镜框相对的筒部件的端部之间的周向多个位置设置规定厚度的垫圈来进行倾斜调节,该透镜框和筒部件的端部由插入垫圈的螺钉连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7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根据专利文献1中的现有技术,为了形成使螺钉螺合的螺纹孔,增大了筒部件的物体侧端部的壁厚,所以存在透镜镜筒的外形增大的问题。另外,因物体侧端部的壁厚增大,在用树脂成型筒部件时还有可能产生缩孔或色斑等,使外观品质降低。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进行组装时的光学调节,又抑制成型时的缺陷且外观品质更为优异的透镜镜筒及使用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第1透镜镜筒具有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保持所述透镜组的框部件、和安装所述框部件的树脂制的筒部件,在所述筒部件的内周,一体形成有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凸台部,利用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插入形成于所述凸台部的螺纹孔的螺纹部件,将所述框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凸台部,位于所述凸台部的光轴正交方向外侧的所述筒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相对于与其邻接的所述外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能够安装其它部件。
根据该透镜镜筒,利用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插入形成于所述凸台部的螺纹孔的螺纹部件,将所述框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凸台部,所以,例如通过使所述螺纹部件插入适当厚度的垫圈并与所述螺纹孔螺合,能够进行保持于所述框部件上的所述透镜组的倾斜调节。另外,位于所述凸台部的光轴正交方向外侧的所述筒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相对于与其邻接的所述外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所以即使是一体地形成所述凸台部的情况,也能够实现所述筒部件的壁厚的均匀化,可抑制成型时的缩孔或色斑等缺陷。进而,可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安装其它部件,所以通过安装相关的其它部件,可使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的台阶不显眼,并且,即使存在缩孔或色斑也可以隐藏,能够确保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
在所述第1透镜镜筒中,优选所述其它部件是在光轴方向上从物体侧观察时至少覆盖所述螺纹部件的装饰部件。通过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安装所述装饰部件,至少从外部不能看到所述螺纹部件,并且能够使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的台阶缩孔或色斑不显眼,可提高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
另外,优选所述其它部件是用于安装光学滤光片的部件。通过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组装用于安装光学滤光片的部件,在利用所述光学滤光片提高所述透镜镜筒的光学性能的同时,使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的台阶不显眼,并且即使存在缩孔或色斑也能够隐藏,可提高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并且通过共用提高外观品质和安装光学滤光片的结构,可廉价地构成。
另外,优选所述其它部件是用于安装透镜盖的部件。通过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组装用于安装透镜盖的部件,可利用所述透镜盖抑制来自外部的异物附着于所述透镜组而造成污染,或抑制所述透镜组因外力而受损的危险,同时,使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的台阶不显眼,并且即使存在缩孔或色斑也能够隐藏,可提高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并通过共用提高外观品质和安装透镜盖的结构,可廉价地构成。
另外,优选在所述外周的一部分形成凸螺纹部,在所述其它部件上形成凹螺纹部,通过使所述凸螺纹部和所述凹螺纹部螺合,所述其它部件被安装在所述筒部件上。由此,能够将所述其它部件牢固地固定在所述筒部件上。
另外,优选所述其它部件的外周和与所述移动的外周的一部分邻接的所述筒部件的外周处于同一面上。由此,通过安装所述其它部件,能够使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的台阶不显眼,可提高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
另外,优选通过在所述框部件和所述凸台部之间配置规定厚度的板部件,能够调节所述框部件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度。由此,可适当地进行保持于所述框部件上的所述透镜组的倾斜调节。
为了实现前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第2透镜镜筒具有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保持所述透镜组的框部件、和安装所述框部件的树脂制的筒部件,所述筒部件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形成有沿着光轴延伸的槽,利用沿着所述槽从物体侧插入且与配置于所述凸状部的像侧的螺母部件卡合的螺纹部件,将所述框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凸状部。
根据该透镜镜筒,利用沿着所述槽从物体侧插入且与配置于所述凸状部的像侧的螺母部件卡合的螺纹部件,将所述框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凸状部,所以,例如通过使所述螺纹部件插入适当厚度的垫圈并与所述螺母部件连结,能够进行被保持于所述框部件上的所述透镜组的倾斜调节。所述筒部件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凸状部形成有沿着光轴延伸的槽,所以能够利用滑动式模具将所述凸状部与所述筒部件一体形成,进而能够较薄地形成所述凸状部的壁厚,所以作为其结果,可在所述凸状部的壁厚和所述筒部件的壁厚实现均匀化,能够抑制成型时的缩孔或色斑等缺陷。另外,由于在所述筒部件的外周不需要台阶等,因此成型时可处于同一面上,能够确保所述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
在上述第2透镜镜筒中,优选在所述筒部件的端部内周形成有凹螺纹部,通过使为了安装光学滤光片或透镜盖而形成于其它部件的凸螺纹部和所述凹螺纹部螺合,将所述其它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上。由此,例如尽管能够通过螺纹连结将用于安装光学滤光片或透镜盖的所述其它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端部内周,但还是能够利用所述滑动式模具成型所述筒部件。
另外,优选通过在所述框部件和所述凸状部之间配置规定厚度的板部件,能够调节所述框部件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度。由此,可适当地进行被保持在所述框部件上的所述透镜组的倾斜调节。
本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前述第1或第2透镜镜筒。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物体侧”是指将透镜镜筒安装在摄像装置上的状态下的被摄体侧,所谓“像侧”是指将透镜镜筒安装在摄像装置上的状态下的摄像面侧。另外,所谓“光学滤光片”是指偏振光滤光片或ND滤光片等安装于透镜镜筒上的、可对通过的被摄体光发挥规定的光学功能的滤光片,但也可以是透明的平行平板。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进行组装时的光学调节,并抑制成型时的缺陷,且外观品质更为优异的透镜镜筒及使用该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数码相机的外观图,该数码相机作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的一例,(a)是数码相机的主视图,(b)是后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也称为透镜镜筒)100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光轴方向剖视图;
图4是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光轴方向剖视图;
图5是用V-V线剖切图4的构成并沿箭头方向观察的图;
图6是第1比较例的直进筒104A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光轴方向剖视图;
图7是第2比较例的直进筒104A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光轴方向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代替滤光片而在装饰部件110上安装透镜盖112的变形例的、与图4同样的剖视图;
图9(a)~(c)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的端部形状的剖视图;
图10是从物体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的端部形状的图;
图11是将图10的箭头XI所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端部周围的剖视图;
图13是将图12的箭头XIII所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数码相机
2 摄像部
3 相机主体部
4 闪光发光部
5 快门按钮
6 显示部
8 切换开关
9 变焦距开关
13 存储卡
100 可变焦距透镜镜筒
101 底板
101a 圆筒部
102 固定筒
102a 突起
102b 销
102c 狭缝
103 凸轮筒
103a 圆周槽
103b 齿轮
103c 凸轮槽
103d 凸轮槽
103e 凸轮槽
104、104’、104” 直进筒
104 直进筒
104a 直进槽
104b 凸轮随动件
104c 台阶部
104d 凸台部
104e 螺纹孔
104f 孔
104g 狭缝
104h 凸螺纹部
104j 凸缘部
104k U字槽
104m 螺母部件
104n 主体
104p 凸缘部
104q 肋
104t 凹螺纹部
105 第1支架
105a 凸部
105b 孔
107 第2支架
107a 凸轮随动件
107b 孔
107c 弹簧部件
108 第3支架
108a 凸轮随动件
108b 孔
108h 弹簧部件
109 第4支架
110 装饰部件
110a 主体
110b 突起
110c 支承部
110d 环状板
110e 孔
110f 凹螺纹部
111 滤光片框
111a 大圆筒部
111b 小圆筒部
111c 凸螺纹部
112、112’ 透镜盖
112a 圆盘部
112b 臂部
112c 爪部
113 中间筒
113a 大径部
113b 小径部
113c 凸螺纹部
113d 凹螺纹部
114 中间筒
114a 环状部
114b 凹螺纹部
115 透镜盖
115a 圆盘部
115b 卡合部
118 第5支架
BR 叶片
BT 螺栓
G1-G5 透镜组
L1-L10 透镜
MD1-MD3 模具
MD2 模具
MD3 模具
MD31 主滑动部件
MD32 副滑动部件
OA 光轴
PL 偏振光滤光片
SH 快门装置
WS 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一数码相机的外观图,该数码相机作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摄像装置的一个例子。图1(a)是数码相机1的主视图,图1(b)是后视图。
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由具有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和摄像元件的摄像部2、及相机主体部3构成。
摄像部2由可进行变焦动作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及CCD等固体摄像元件构成,利用固体摄像元件可以将经由可变焦距透镜镜筒成像的被摄体像转换为图像信号。
相机主体部3具有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元件)构成的LCD显示部6、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电子取景器)7、将数码相机1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对由摄像部2输入的图像信号实施规定的信号处理,进行向LCD显示部6或EVF7显示图像,向未图示的存储卡等记录介质进行图像记录,或向个人计算机传送图像这样的处理。
在相机主体部3的前面,在上部适当部位设置有闪光发光部4。另外,在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进行拍摄图像的显示或记录图像的再生显示的LCD显示部6和EVF7。
在相机主体部3的上面设置有快门按钮5、在快门按钮5的附近设置有切换设定“记录模式”和“再生模式”的未图示的拍摄模式切换开关。记录模式是从拍摄待机状态经过曝光控制过程直至拍摄的进行照片拍摄的模式,再生模式是在LCD显示部6或EVF7再生显示存储卡中所记录的拍摄图像的模式。
在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再生图像的帧发送或拍摄时进行变焦距操作的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所谓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涉及的再生图像的帧发送,是指将照相机设定为再生模式,将记录于存储卡13的图像与帧号码一起按顺序在LCD显示部6进行显示的方式。另外,还可以指示LCD显示部6上的图像显示向升序方向(拍摄顺序的方向)或降序方向(和拍摄顺序相反的方向)变更。另外,拍摄时的变焦距操作通过操作再生帧发送开关/变焦距开关9,使作为可变焦距透镜的摄像光学系统向远方或广角方向变更倍率。
另外,在相机主体部3的背面设置有选择用于进行图像显示的LCD显示部6和EVF7的EVF切换开关8。
另外,在相机主体部3的底面内部设置有作为数码相机1的动作用电源的电池(未图示)。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也称为透镜镜筒)100的立体图,以拆下滤光片的状态表示。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光轴方向剖视图。以5组结构的可变焦距透镜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在图3中,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从物体侧起依次包括:由透镜L1,L2,L3构成的第1透镜组G1、由透镜L4,L5,L6,L7构成的第2透镜组G2、具有可变光圈叶片BR的快门装置SH、由固定透镜L8,L9,L10及调节透镜L11,L12构成的第3透镜组G3、由透镜L13构成的第4透镜组G4、由透镜L14构成的第5透镜组G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5透镜组G5被固定,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第4透镜组G4一边使相互的组间距离变化,一边在光轴OA的方向上移动,进行变焦。
另外,第4透镜组G4还独立地在光轴OA的方向上移动来进行聚焦。成为第3透镜组G3的一部分的快门装置SH,通过驱动可变光圈叶片BR,能够形成任意开口直径的光圈。
参照图3,固定于相机主体部3的底板101在中央形成圆筒部101a,在其内周保持第5透镜组G5。经过透镜组G1~G5后再通过圆筒部101a内的被摄体光在安装于相机主体部3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
在底板101的物体侧同轴地固定有固定筒102的端部。在固定筒102的周围可旋转地安装有凸轮筒103,在形成于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圆周槽103a卡合有与其对应形成于固定筒102的突起102a,由此,凸轮筒103相对于固定筒102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只可旋转。在凸轮筒103的像侧端外周形成有齿轮103b,与未图示的马达的小齿轮啮合。
在固定筒102的物体侧端外周以向径向外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销102b。另一方面,在配置于凸轮筒103周围的直进筒104的内周,以在光轴OA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直进槽104a,在此卡合固定筒102的销102b。因此,直进筒104被固定筒102限制旋转,仅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对于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结构,后文将参照图4,5进行详细说明。
在凸轮筒103的外周形成有第1凸轮槽103c,在此卡合有设置于直进筒104的像侧端附近内周的第1凸轮随动件104b。另外,在凸轮筒103的内周形成有第2凸轮槽103d,在此卡合有第2凸轮随动件107a,该第2凸轮随动件107a从保持第2透镜组G2的第2支架107的外周突出设置。第2凸轮随动件107a的内侧端插入形成于第2支架107的孔107b内,被配置于孔107b内的弹簧部件107c以向径向外侧压出的方式施力。进而,在凸轮筒103的内周形成有第3凸轮槽103e,在此卡合有设置于保持第3透镜组G3的固定透镜L8,L9,L10的第3支架108的外周的第3凸轮随动件108a。第4透镜组G4由第4支架109保持。另外,第2支架107、第3支架108、第4支架109在图2中被未图示的导向轴限制其旋转,且在光轴方向上被引导而移动。
第3凸轮随动件108a的内侧端被插入在形成于第3支架108上的孔108b内,被配置于孔108b内的弹簧部件108h以第3凸轮随动件108a向径向外侧被压出的方式施力。第3凸轮随动件108a通过形成于固定筒102的周壁的沿光轴方向长的狭缝102c与第3凸轮槽103e卡合。
图4是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图5是用V-V线切断图4的结构并向箭头方向观察的图。在图4中,在作为树脂制的筒部件的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外周,以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的方式形成有一段小径化的台阶部104c。在台阶部104c的内周,如图5所示,以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在周向以等间隔一体地形成有6个凸台部104d。即,在凸台部104d的光轴正交方向外侧形成有台阶部104c。
在凸台部104d形成有从物体侧(图4中左方)与光轴平行延伸的螺纹孔104e。螺纹孔104e是通过成型等而形成直径小的下孔后,在拧入后述的螺栓BT时自攻而成。在保持第1透镜组G1的第1支架(框部件)105的外周,如图5所示,以等间隔向光轴正交方向外方突出形成有3个板状的凸部105a。在各凸部105a形成有孔105b。
在组装时的倾斜调节中,在将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安放在未图示的测定装置上的状态下,求出第1透镜组G1的调节量,选定适当厚度的垫圈(板部件)WS并插入到各凸部105a和凸台部104d之间,使插入到孔105b及垫圈WS的螺栓(螺纹部件)BT与螺纹孔104e螺合而进行连结。由此,在进行倾斜调节的同时,将第1支架105安装在直进筒104上。
在图4中,在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组装有装饰部件110。具体而言,装饰部件110具有圆筒状的主体110a、如图5所示以等间隔从主体110a的中间部内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3个板状的突起110b、在主体110a的物体侧端部附近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支承部110c、与支承部110c粘接的环状板110d。在各突起110b形成有孔110e,另外,在主体110a的物体侧端部内周形成有凹螺纹部110f。
若将装饰部件110从光轴方向物体侧插进组装了第1支架105的直进筒104,主体110a的像侧端部就嵌合于直进筒104的台阶部104c。在该状态下,将插入孔104f的螺栓BT与凸台部104d的螺纹孔104e螺合连结。由此,能够将装饰部件110安装在直进筒104上。在该状态下,由于环状板110d位于6个螺栓BT的物体侧,所以从外部看不到螺栓BT,由此,可提高外观品质。另外,在组装了装饰部件110的状态下,由于主体110a的外周和直进筒104的外周成为同一面,所以可进一步提高外观品质。
可在装饰部件110上安装滤光片。在图4中,滤光片框111具有将大圆筒部111a和小圆筒部111b在轴线方向上连结的形状,在小圆筒部111b内作为滤光片的一个例子保持有圆形的平行平板即偏振光滤光片PL。在小圆筒部111b的外周形成有凸螺纹部111c,通过使该凸螺纹部111c与主体110a的凹螺纹部110f螺合,能够将滤光片框111安装在装饰部件110上。
在此,以比较例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优点进行说明。图6是第1比较例的直进筒104A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在第1比较例中,在直进筒104A的物体侧端部外周未形成台阶部,装饰部件110的主体110a嵌合在直进筒104A的端部内周。
根据第1比较例,在凸台部104d的位置,直进筒104A的壁厚增大,由此,在利用模具成型时,有可能产生由壁厚不均匀引起的缩孔或色斑等缺陷。
图7是第2比较例的直进筒104B的物体侧端部附近的剖视图。相对于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的不同点在于,以凸台部104d的一部分从直进筒104B的内周离开的方式,在其间形成环状的狭缝104g。
如果这样形成狭缝104g,凸台部104d的壁厚就会变薄,直进筒104的壁厚将会均匀化,所以能够抑制缩孔或色斑等缺陷。但是,既然形成了狭缝104g,凸台部104d的位置就相应地靠近光轴,因此有可能产生与第1支架105的干涉。为了避免该干扰,必须使直进筒104B大径化,导致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大型化
相比之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在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外周形成有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的台阶部104c,所以即使一体地形成凸台部104d,也能够实现直进筒104的壁厚均匀化,可抑制成型时的缩孔或色斑等缺陷。进而,在台阶部104c能够安装作为其它部件的装饰部件110,所以通过安装该装饰部件110,可使台阶部104c的存在不显眼,并且即使具有缩孔或色斑也可以隐藏,能够确保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外观品质。
图8是表示在装饰部件110安装了透镜盖112以代替滤光片的变形例的剖视图。透镜盖112具有在圆盘部112a的外缘设置一对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短的臂部112b的形状,进而,从臂部112b的前端向远离光轴的方向形成爪部112c。通过臂部112b的弹力对爪部112c施力,且使其与主体110a的凹螺纹部110f的一部分卡合,由此,能够将透镜盖112安装在装饰部件110上。
对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驱动未图示的马达使凸轮筒103旋转,第1凸轮随动件104b就会沿着第1凸轮槽103c滑动,依靠此时受到的按压力,直进筒104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另外,若凸轮筒103旋转,第2凸轮随动件107a就会沿着第2凸轮槽103d滑动,依靠此时受到的按压力,第2支架10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而,若凸轮筒103旋转,第3凸轮随动件108a就会沿着第3凸轮槽103e滑动,依靠此时受到的按压力,第3支架108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于快门装置SH和保持调节透镜L11,L12的第5支架118与第3支架108连结在一起,所以它们一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另外,通过向未图示的促动器供电,第4支架109与第4透镜组G4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进行变焦距移动或聚焦。
第5支架118被设置成相对于第3支架108能够在光轴正交方向上移动,通过向未图示的线圈通电而作用电磁力,使调节透镜L11,L12相对于固定透镜L8,L9,L10向光轴正交方向移动,由此,进行手抖动修正。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的端部形状的剖视图。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在形成于物体侧端部外周的台阶部104c的一部分形成有凸螺纹部104h。另外,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从凸台部104d向物体侧延伸,在其端部内周粘接有环状板110d。在此,凸台部104d在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3个。
在图9(a)的例子中,将在物体侧端部内周形成了环状部114a的中间筒114与直进筒104’连结在一起。具体而言,通过使形成于中间筒114的像侧端部内周的凹螺纹部114b与台阶部104c的凸螺纹部104h螺合,将中间筒114安装在直进筒104’上。该中间筒114成为用于安装透镜盖的支承部。
图9(b)表示在中间筒114上安装了透镜盖115的状态。透镜盖115在圆盘部115a的外周附近具有朝向像侧延伸的钩状的卡合部115b。在安装透镜盖115时,通过向光轴侧压入卡合部115b,可使其弹性变形而通过环状部114a的内侧,之后,卡合部115b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与环状部114a卡合,避免了透镜盖115的脱落。
进而,在图9(c)的例子中,将串联连结大径部113a和小径部113b的中间筒113与相同的直进筒104’连结在一起。具体而言,通过使形成于中间筒113的小径部113b的端部内周的凹螺纹部113c与台阶部104c的凸螺纹部104h螺合,将中间筒113安装在直进筒104上。另外,在形成于中间筒113的大径部113a的内周的凹螺纹部113d,通过使形成于滤光片框111’的臂部111d的前端的爪部111e与凹螺纹部113d的一部分卡合,将保持偏振光滤光片PL的滤光片框111安装在直进筒104’上。
另外,在通过注塑成型等形成直进筒104’时,由于形成于凸台部104d的下孔的延伸方向和凸螺纹部104h的突出方向交叉,所以不能在单方向起模的模具中成型。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可利用滑动式模具成型。由于滑动式模具众所周知,所以省略说明。
图10是表示从物体侧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直进筒104”的端部形状的图。图11是将图10的箭头XI所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图。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可变焦距透镜镜筒的端部周围的剖视图。图13是将图12的箭头XIII所示的部位放大表示的图。
如图10、12所示,直进筒104”是形成以从其内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凸缘部(凸状部)104j而成。在凸缘部104j的内周,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3处U字槽104k。凸缘部104j的壁厚与其以外的直进筒104”的壁厚大体相等。如图13所示,与直进筒104”组合使用的金属制的螺母部件104m由具有凹螺纹孔的中空筒状的主体104n和板状的凸缘部104p一体形成。在U字槽104k的内部安装有主体104n,凸缘部104p配置于凸缘部104j的像侧。
进而,图12所示的附图标记104q是形成于直进筒104”的内周的肋。圆板状的装饰部件110与其抵接而被粘接固定。另外,从图12清楚可知,在直进筒104”的外周没有形成台阶部,在物体侧端部内周形成凹螺纹部104t,在其附近配置有装饰部件110的环状板110d。通过使与图4所示相同的滤光片框111的凸螺纹部111c与直进筒104”的凹螺纹部104t螺合,将保持偏振光滤光片PL的滤光片框111安装在直进筒104”上。在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直进筒104”的物体侧端部外周不需要台阶等,所以成型时能够使外周成为同一面,可确保透镜镜筒的外观品质。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也可安装透镜盖,以代替滤光片。
在组装时的倾斜调节中,在将可变焦距透镜镜筒100安放在未图示的测定装置上的状态下,求出第1透镜组G1的调节量,如图12,13所示,选择适当厚度的垫圈(板部件)WS并插入到第1支架105的各凸部105a和凸缘部104j之间,将插入通过凸部105a的孔105b及垫圈WS的螺栓BT插入U字槽104k,与螺母部件104m螺合连结。通过螺栓BT的连结,螺母部件104m向物体侧被施力,但由于凸缘部104p与U字槽104k的周围抵接而卡住,所以不会从U字槽104k脱出,由此,可将第1支架105安装在直进筒104上。通过设置U字槽104k,直进筒104”也可利用滑动式模具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形成U字槽104k以代替螺纹孔,所以使直进筒104”具有第1支架105的安装部(孔)和凹螺纹部104t的双重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还包含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或技术思想即可明白这一点。说明书的记载及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例证,本发明的范围由后述的权利要求来表示。

Claims (8)

1.一种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保持所述透镜组的框部件、和安装所述框部件的树脂制的筒部件,
在所述筒部件的内周,一体形成有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突出的凸台部,利用沿着光轴从物体侧插入形成于所述凸台部的螺纹孔的螺纹部件,将所述框部件安装在所述筒部件的凸台部,
位于所述凸台部的光轴正交方向外侧的所述筒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相对于与其邻接的所述外周向光轴正交方向内侧移动,在移动的所述外周的一部分能够安装其它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它部件是在光轴方向上从物体侧观察时至少覆盖所述螺纹部件的装饰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它部件是用于安装光学滤光片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它部件是用于安装透镜盖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凸螺纹部,在所述其它部件上形成有凹螺纹部,通过使所述凸螺纹部和所述凹螺纹部螺合,所述其它部件被安装在所述筒部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它部件的外周和与所述移动的外周的一部分邻接的所述筒部件的外周处于同一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框部件和所述凸台部之间配置规定厚度的板部件,能够调节所述框部件相对于光轴的倾斜度。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
CN201510870577.2A 2014-12-03 2015-12-02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76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4677A JP2016109750A (ja) 2014-12-03 2014-12-03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JP2014-244677 2014-1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400A CN105676400A (zh) 2016-06-15
CN105676400B true CN105676400B (zh) 2019-01-04

Family

ID=56124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7057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76400B (zh) 2014-12-03 2015-12-02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09750A (zh)
CN (1) CN105676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44232A4 (en) * 2018-01-26 2022-02-16 Oui Inc. CLOSE IMAGING DEVICE
CN113439225B (zh) * 2019-02-21 2024-03-08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JP7446895B2 (ja) 2020-04-07 2024-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8906A (ja) * 2001-02-01 2002-08-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鏡枠装置
CN102053327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装置
CN102486568A (zh) * 2010-12-01 2012-06-06 索尼公司 镜筒装置和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427A (ja) * 2003-08-29 2005-03-24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8906A (ja) * 2001-02-01 2002-08-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鏡枠装置
CN102053327A (zh) * 2009-10-27 2011-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装置
CN102486568A (zh) * 2010-12-01 2012-06-06 索尼公司 镜筒装置和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09750A (ja) 2016-06-20
CN105676400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07847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CN100428784C (zh) 数字照相机
US9170395B2 (en) Lens apparatus, optical apparatus and camera
CN101819311A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US8861104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CN105676400B (zh)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US20060181784A1 (en)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JP4822992B2 (ja) レンズ鏡胴
US7460171B2 (en) Lens apparatus having stop blade, optical filter and shutter blade
CN101221340B (zh) 模糊修正机构及摄像装置
CN104698568B (zh) 镜头装置和摄像设备
JP3704213B2 (ja) ズーミング装置
JP2018128544A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US20090231736A1 (en)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2011149970A (ja) 撮像装置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本体、交換レンズ
JP2010197897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10007083B2 (en) Lens barrel
JP6478533B2 (ja) 光学機器
JP2018146700A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8205482A (ja) 羽根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01226265B (zh) 镜筒与摄像装置
CN104749737A (zh) 镜筒及具有该镜筒的摄像设备
JP2014164049A (ja) 光量調節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2023131549A (ja) 光量調節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6508898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