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8344A - 振动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振动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8344A
CN105658344A CN201480055191.XA CN201480055191A CN105658344A CN 105658344 A CN105658344 A CN 105658344A CN 201480055191 A CN201480055191 A CN 201480055191A CN 105658344 A CN105658344 A CN 105658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uid
space
working shaf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51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8344B (zh
Inventor
李耕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8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83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83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83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wherein the vibrator is actuated by pressure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wherein the vibrator is actuated by pressure fluid
    • B06B1/183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wherein the vibrator is actuated by pressure fluid operating with reciprocating ma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2Mechanical layou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fluid-actuated element into movement of the finally-operated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1Monitoring wear or stress of gearing elements, e.g. for triggering mainten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tuator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振动发生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使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从而能够向外壳的两侧交替地输出振动,由此不仅能够提高振动发生效率,并且能够使一个振动发生装置同时适用于多个外部对象物,从而能够提高经济性效果的技术。并且,涉及随着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形成,从而能够稳定地设置振动发生装置的技术。并且,能够使流体供给管沿着工作轴的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运行过程中防止发生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破损等现象的技术。

Description

振动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下的振动发生装置:外壳的内部的可动轴借助流体压力来进行前后反复移动,并能够向与可动轴相连接的外部对象物施加振动,尤其能够在外壳的两方向同时实现基于可动轴的振动输出,从而提高振动发生率,并改善流体的进出(IN/OUT)结构和内部移动途径,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设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振动发生装置以如下结构形成:工作轴的一部分区间在外壳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插入设置,而在工作轴中,向外壳的外部露出的区间的端部与漏斗、配管等外部对象物相连接。
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如下方式运行:若向外壳的内部供给从外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等流体,外壳则根据内部流体的移动途径来进行前后反复直线移动,并通过与可动轴之间的冲突反复地向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但是,以往的振动发生装置被设置为都只有可动轴的一端部向外壳突出,来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结构,即,整个振动发生装置通过可动轴的一端部以悬挂于外部对象物的形态设置。
像这样,在整个振动发生装置仅通过可动轴的一端部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结构中,如果整个振动发生装置在向横向平躺的状态下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情况下,除了连接地点之外的剩余的所有区间会因自身的重量而受到下垂负荷。
因此,在这种状态持续的情况下,不仅会成为由可动轴的变形或破损引起的降低寿命的原因,并且还因这种下垂负荷集中在与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地点,因此,存在很难与外部对象物进行稳定连接的缺点。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以往的振动发生装置仅有工作轴的一端部突出,并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导致在结构上只能向一侧方向输出振动,因此,除了向一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之外,相应振动发生装置无法向其他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因此,根据工作场所的环境,每个外部对象物均需要单独设置振动发生装置,因此存在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大的缺点。
除了这种根据工作轴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结构的问题之外,现有技术属于外部的流体通过形成于外壳的供给孔来进行供给的结构,而这属于外部的流体供给管的端部与外壳相连接的结构。
但是,像这样,随着流体供给管与外壳相连接,流体供给管只能沿着外壳的前后移动方向和垂直方向相连接,因此,在外壳向前后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由此引起的负荷集中于流体供给管和外壳之间的连接部位,从而使相应连接部位的破损可能性变大。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基本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从而能够使振动向外壳的两侧交替地输出,由此不仅能够提高振动发生效率,并且能够使一个振动发生装置同时适用于多个外部对象物,从而能够提高经济性效果的技术。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随着工作轴向外壳的两端部突出形成,能够稳定地设置振动发生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能够使流体供给管沿着工作轴的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在运行过程中防止发生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破损的现象。
技术方案
振动发生装置包括:
外壳,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压力形成空间,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两侧形成有第一轴移动通道、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第二轴移动通道呈与外部相连通的形态,并且,上述外壳具有流体供给通道及流体排出通道,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一侧和外部,上述流体排出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另一侧和外部;
工作轴,依次贯通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压力形成空间及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经过外壳的两端部向外部突出,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部中的上述流体供给通道与流体排出通道的连接地点之间的区间形成有流体接触块。
并且,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压力形成空间可在一侧形成有第一形成空间,在相反侧地点以分割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形成空间,上述流体接触块能够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第二形成空间之间移动,上述流体供给通道能够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相连接,上述流体排出通道能够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相连接。
并且,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工作轴可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侧的端部沿着工作轴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流体流入通道,上述流体流入通道的端部能够与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相连接,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所处的地点沿着长度方向至工作轴的另一端部为止形成有流体回收通道,在上述工作轴的移动过程中,上述流体回收通道能够与上述流体排出通道形成连接及非连接状态。
并且,在上述工作轴中,位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能够形成得小于位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
并且,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在上述流体接触块的两侧面和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壁面中位于与此相向的面之间。
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设置于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
发明效果
这种具有多种实施例的本发明基本上在向压力形成空间流入的流体的移动过程中,向工作轴的两方向形成流体压力,从而能够使工作轴或外壳向左右反复移动,其结果,能够使振动交替地向工作轴的两方向输出。
因此,在供给流体并进行排出的第一循环过程中,可向工作轴的两方向发生两次振动,因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两倍的振动输出次数。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在工作轴的每个两端部分别连接外部对象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个振动发生装置同时向多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由于工作轴的两端部均从外壳的两端部突出,因此,可以将工作轴的两端部固定地设置于外部结构物,从而与只能由外部对象物连接工作轴的一端部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将向工作轴施加的负荷最小化,使得能够将工作轴的破损最小化。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向工作轴的轴方向形成流体的供给路径,使得外部的流体供给管与工作轴的端部相连接,因此,还可以解决以往在外壳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因负荷集中于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地点而导致连接地点受损的问题。
与此同时,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随着在外壳的内部或工作轴的端部设置缓冲部件,在运行过程中,将外壳和工作轴之间因相互冲突而导致的冲击最小化,从而延长产品寿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7为涉及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振动发生装置的整体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振动发生装置的结合立体图,
图3为图2的剖切立体图,
图4为图3的正剖视图,
图5为因初始流体的流入而使工作轴向第二形成空间侧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为在图5的状态下由流体向第二形成空间内流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因第二形成空间内的压力上升而使工作轴向第一形成空间侧移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及图9为表示在工作轴的两端部得到固定的状态下,外壳进行左右直线移动来发生振动的过程的剖视图。
图10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在压力形成空间的内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第一缓冲部件、第二缓冲部件设置于工作轴的两端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至图15为表示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外壳的内部的流体移动路径的状态下的运行过程的剖视图。
图16及图17为表示缓冲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为基础,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作为参考,本发明所提及的流体意味着包含空气、水、油,即,能够以多种方式选择适用向外壳供给的流体。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振动发生装置大致包括外壳100和工作轴200。
首先,外壳100并行行使着整个壳体作用,与流体的移动途径形成功能以及根据设置状态的振动发生功能,在整体上,外壳100呈中空管形态,并且在外壳100的中间地点形成有规定面积的压力形成空间140。
并且,以压力形成空间140为基准,在两侧形成有用于引导工作轴200的直线移动的轴移动通道,轴移动通道具有与工作轴200几乎相同的直径,上述轴移动通道的一端部在与压力形成空间140相连通的状态下形成为贯通外壳100的两端部的形态。
这种外壳100为了与工作轴200相结合而形成为能够进行分解的组装结构,而为此,外壳100重新被分割为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及连接管130。
在此情况下,第一本体110呈圆形的板块形态,且行使着外壳100的一侧的帽部作用,并以工作轴200的中间地点为基准,行使着一侧区间的结合功能,而在中央左右贯通形成有第一轴移动通道112。
在此情况下,在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形成有直径小于第一本体110的外围边缘的直径的第一台阶部114。
并且,在第一本体110的内部中,在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中间地点连接形成有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的端部,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的另一端部以贯通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中的第一台阶部114的上侧地点的形态形成。
在此情况下,在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中的与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相连接的端部形成有左右长度大于其他区间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使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的端部始终能够维持与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连通的状态。
与这种第一本体110一同构成外壳100的第二本体120不仅行使着外壳100的相反侧端部的帽部作用,并且还起到工作轴200的相反侧区间的结合功能,并且,上述第二本体120呈与第一本体110相同的圆形的板块形态,第二轴移动通道122以左右贯通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第二本体120的中央。
并且,在第二本体120的内侧面形成有直径小于第二本体120的外围边缘的直径的第二台阶部124。
这种第二本体120被设置成以与第一本体110左右对称的形态维持间隔并相向,从而使第二轴移动通道122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位于左右同一线上。
在此情况下,在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周围面中的第二台阶部124的形成区间形成有直径相对大的形态的截面积收缩槽125。
在此情况下,在第二本体120的内部中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中间地点连接形成有流体排出通道126的端部,流体排出通道126的另一端部以贯通外围边缘的形态形成。
在此情况下,在流体排出通道126中的与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相连接的端部也形成有左右长度大于其他区间的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在工作轴200的第二流体排出孔235和流体排出通道126的端部相互错开的状态下重新准确地相连通。
作为与这种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一同构成外壳100的最后要素的连接管130行使着一边使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相连接,一边在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之间形成压力形成空间140的作用,因此,在整体上呈具有规定长度的中空管形态,上述连接管130的内径具有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的第一台阶部114、第二台阶部124的外径相同的直径,上述连接管130的外径具有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外围边缘相同的直径。
作为参考,连接管130的外径无需一定要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外径相同,即使以小于第一本体110及第二本体120的直径制作也无妨。
在位于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的状态下,随着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第一台阶部114、第二台阶部124分别插入于连接管130的两端部,这种连接管130被设置为由连接管130完全包围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之间的区间的形态。
由此,在外壳100中,第一本体110和第二本体120之间的地点成为完全被连接管130包围的状态,从而在相应的地点形成有工作轴200的左右移动所需的压力形成空间140。
在此情况下,在连接管130的周围的内部形成有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的一端部贯通连接管130中朝向第一本体110侧的端部面,来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连通,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的另一端部形成为与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中的第二本体120的第二台阶部124的正前方地点相连通的形态。
作为参考,外壳100并不局限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及连接管130之间的结合结构,只要是能够使第一本体110或第二本体120和连接管130实现一体化的形态等使后述的工作轴200能够被顺畅地设置,并能够进行左右移动的结构,就能不受限制地进行多种变形。
在以上所述的外壳100设置有工作轴200。
工作轴200作为向外壳100内供给的流体压力直接被传递并输出振动的部分,基本上呈长度大于外壳100的棒形状,并且由在上述工作轴200的中间低点形成有凸缘形态的直径相对大的流体接触块210的结构而形成。
即,以中间的流体接触块210为基准,上述工作轴形成为在一侧突出有第一直线杆220的形态,在相反侧的端部面突出有对称形态的第二直线杆230的结构。
在这种状态下,在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形成有螺丝部240,上述螺丝部240用于连接受振动影响的外部对象物1或用于与缓冲部件相连接。
作为参考,除了螺丝部240之外,可以利用其它结构来体现工作轴200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及与缓冲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
这种工作轴200被设置为依次贯通外壳10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压力形成空间140及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形态,在贯通外壳10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状态下,第一直线杆220被设置成由一端部向第一本体110外部突出的形态,在贯通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状态下,第二直线杆230被设置成由一端部向第二本体120的外部突出的形态,并且,流体接触块210被设置成位于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内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流体接触块210的直径等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直径,即,与连接管130的内径相同的方式形成,而流体接触块210的左右宽度形成得小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左右宽度。
因此,压力形成空间140以流体接触块210为基准,向两侧分割而成,从而在朝向第二本体120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形成空间142,在朝向第一本体110的一侧由第二形成空间144形成相互独立的空间。
通过这种结构,工作轴200成为在由两端部从外壳100的两侧突出的状态下,能够以与压力形成空间140的区间相对应的方式进行左右直线移动的状态。
并且,在第二直线杆230中,在位于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地点的周围形成有凸缘形态的插入片250,上述插入片250能够插入于第二本体120的截面积收缩槽125。
在此情况下,使插入片250的外径小于截面积收缩槽125,并使插入片250的长度也小于截面积收缩槽125,由此,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当插入片250插入于截面积收缩槽125时,在截面积收缩槽125和插入片250之间形成有流体吐出间隔150。
像这样,随着形成插入片250,在第二直线杆230中位于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区间的截面积成为小于第一直线杆22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区间的状态,而这意味着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第一直线杆220和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大于第二直线杆230和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
并且,在工作轴200中,在第一直线杆220的内部,流体流入通道222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至第二形成空间144的之前地点,流体流入通道222的端部通过流体连接通道224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相连接,由此成为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和外壳10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相互连通的状态。
使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的左右长度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成为流体接触块210的左右移动距离以上,从而在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使工作轴200的流体连接通道224始终位于第一连接引导槽116的区间内,由此能够始终顺畅地实现流体供给。
并且,在第二直线杆230的内部,流体回收通道232从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经过形成有流体接触块210的地点,并形成至第一直线杆22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地点为止,之后与第二形成空间144相连通。
并且,在流体回收通道232中的位于第二直线杆230内的地点中,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和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以留有间隔的方式排列而成,而如图4所示,在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和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之间的间隔中,在流体接触块210偏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来设置的状态下,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与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连接引导槽127相连通,第一流体排出孔234位于截面积收缩槽125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
并且,相反地,如图6所示,在流体接触块210偏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来设置的状态下,第一流体排出孔234移动,并与第一本体11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相连接,第二流体排出孔235位于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来成为阻断与流体排出通道126之间的连接的状态。
作为参考,附图虽然示出了流体回收通道232从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开始形成,但这因在形成流体回收通道232的过程中在加工方法上无法避免只能从第二直线杆230开始进行加工,因此,流体回收通道232的端部应被单独的无头螺栓堵塞而阻断。
因此,流体回收通道232无需必需形成至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可以形成至设置有第二流体排出孔235的地点为止。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作用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效果进行说明。
以下,对外壳100固定于单独的结构物的状态下,通过内部的工作轴200的左右移动来发生振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向外壳100的内部供给外部的流体,使外部的流体供给管(未图示)的端部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的流体流入通道222的入口相连接,在此情况下,流体供给管的长度方向形成与第一直线杆220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
作为参考,如图4所示,以初始工作轴200的流体接触块210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偏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在这种状态下,若压缩空气等流体流入流体流入通道222,则流体通过流体连接通道224,沿着第一本体11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和连接管130的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进行移动,之后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
像这样,若流体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供给,则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压力上升,而这种现象直接作用于工作轴200的流体接触块210,因此,如图5所示,流体接触块210被推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结果,使整个工作轴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进行直线移动。
因此,在工作轴200中,第二直线杆230的一部分区间向第二本体120的第二轴移动通道122的内部插入的同时,第一直线杆220以与第二直线杆230的插入长度相同的长度向第一本体110的外部引出。
若在受振动影响的外部对象物1位于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附近的情况下,第一直线杆220被引出,且端部对外部对象物1进行击打,由此在外部对象物1发生振动。
像这样,若工作轴200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则插入片250成为从截面积收缩槽125脱离的状态,同时第二直线杆230的第一流体排出孔234成为与第一本体11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相连通的状态,第二流体排出孔235成为与流体排出通道126相错开的状态。
因此,如图6所示,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的流体通过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向工作轴200的流体回收通道232流入,并在进行移动后,填满第二形成空间144。
像这样,随着流体填满第二形成空间144,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压力上升,在此情况下,第二直线杆23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区间的截面积大于形成有插入片250的第二直线杆230的区间的截面积,结果,工作轴中的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区间及作用于流体接触块210的压力变得大于形成在第一形成空间142的压力。
因此,在第二形成空间144内压力上升的过程中,如图7所示,流体接触块210向相反的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结果,整个工作轴200朝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进行直线移动。
由此,工作轴200中的第一直线杆220的规定区间插入于第一本体110的第一轴移动通道112的内部,相反,第二直线杆230从第二本体120的外侧引出。
即,仅通过一次流体供给,使工作轴200向两方向进行往返直线移动。
像这样,随着第二直线杆230向外部引出,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对位于附近的外部对象物1进行击打,从而向相应的外部对象物1赋予振动。
因此,如上所述,在外部对象物1分别位于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附近的情况下,可以仅通过一次流体供给就可以一同向两个外部对象物赋予振动。
并且,随着流体供给管向与工作轴200的长度及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不同于以往向垂直方向与外壳相连接来在连接部位集中负荷的结构,工作轴200可在移动的过程中,使流体供给管也能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防止负荷集中于连接部位的现象。
像这样,若整个工作轴200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则第一流体排出孔234位于第二本体12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和第二连接引导槽127之间的地点,第二流体排出孔235成为与第二连接引导槽127相连通的状态。
并且,在这种过程中,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流体重新沿着流体回收通道232移动后,通过第二流体排出孔235经过第二本体120的流体排出通道126,并向外部排出。
接着,如上所述,重新通过流体供给管供给的流体向第一形成空间142流入后,反复进行之后的过程,由此,工作轴200反复进行左右直线移动。
除此之外,以图8及图9为基础,对表示工作轴200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的状态下借助外壳100的左右移动来发生振动的情况的过程进行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若工作轴200的一端部或两端部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1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使流体通过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及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向第一形成空间142内流入,则第一形成空间142的压力上升。
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工作轴200的端部被固定,因此,工作轴200无法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而是整个外壳100向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侧进行直线移动。
由此,在外壳100移动的过程中,随着第一本体110的内侧面与流体接触块210相冲突,振动向第二直线杆230的端部和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侧传递。
因此,在工作轴200的两端部分别与外部对象物相连接的情况下,只通过外壳100和工作轴200之间的一次冲突,就可以同时向两个外部对象物传递振动。
并且,之后如果流体通过流体回收通道232向第二形成空间144流入,导致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压力上升,则此时也因工作轴200被固定,使得如图9所示,整个外壳100向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侧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第二本体120的一侧面与流体接触块210相冲突,由此再次发生振动。
像这样,随着工作轴从外壳的两方向突出,与只向一个方向突出的现有技术相比,不仅提高振动传递效率,并且由于在工作轴的两端部被固定的状态下发生振动,因此,与只有工作轴的一端部固定于外部对象物的情况相比,不仅不会发生整个振动发生装置下垂的现象,并且具有可以最小化工作轴和外部对象物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破损忧虑的优点。
与此同时,像这样,在整个外壳100进行左右移动的结构中,由于流体供给管与工作轴相连接,因此,在外壳100的移动过程中,具有可以防止出现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地点破损的忧虑的优点。
除此之外,虽然附图未图示,但在外壳100被固定的状态下,形成由工作轴200进行左右移动来与外部对象物相冲突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工作轴200的流体流入通道,并可以使外部的流体供给管与外壳100的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或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直接相连接。
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壳100处于被固定的状态,因此,在发生振动的过程中,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的破损忧虑很小,因此,即使将流体供给管与外壳100直接相连接,也防止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破损的忧虑。
图10和图11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变形例,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外壳100的内部或外部设置单独的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从而能够使工作轴200和外壳100或外部对象物的寿命降低现象最小化。
在此情况下,图10为表示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于外壳100的内部的情况的图,第一缓冲部件310为由橡胶等软质材料形成的环形态,在第一本体110中紧贴于朝向第二形成空间144的面的状态下,被设置成由第一直线杆220贯通中央的形态。
并且,第一缓冲部件320也由与第一缓冲部件310相同的材质形成,并呈环形态,在第二本体120中紧贴于朝向第一形成空间142的面的状态下,被设置成由第二直线杆230贯通中央的形态。
因此,流体接触块210在压力形成空间140内进行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在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内侧面相冲突的情况下,借助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来缓冲冲击,由此可以防止流体接触块210或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的破损现象。
作为参考,附图虽然图示出将第一缓冲部件310及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成紧贴于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但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也可以被设置成与流体接触块210的两侧面相紧贴的形态。
图11为表示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设置于工作轴200的两端部的变形例的图,缓冲部件为板材形块结构,一侧面以与工作轴的两端部的螺丝部240进行螺丝紧固的状态进行设置。
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除了螺丝部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来对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和工作轴200之间进行连接。
由此,在工作轴200对外部对象物进行击打的过程中,借助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来缓冲冲击,因此可以防止工作轴200或外部对象物的破损。
作为参考,虽然附图未图示,但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可以均设置于外壳100的内部和工作轴200的两端部。
并且,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二缓冲部件320无需限定于特定材质,只要是乌拉坦、橡胶、硅、其他塑料等在外壳100的前后移动过程中通过基于外壳100的冲击来防止外部对象物1及外壳100的破损等的材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多种来适用。
图12至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属于以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方式体现外壳100内的流体移动路径的情况。
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如下:基本上,在流体通过工作轴200的端部向外壳100的压力形成空间140内流入,使得工作轴200向一个方向移动后,通过第一直线杆220和第二直线杆230之间的截面积之差使工作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时向外部排出流体,而这种技术概念与上述实施例类似。
只不过,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流入通道222形成于第二直线杆230,省略外壳100的流体吐出间隔150和工作轴的插入片250,并在流体接触块210的内部形成流体传递孔400,而流体传递孔400的一端部以贯通流体接触块210中的朝向第一形成空间142的面的方式形成,流体传递孔400的另一端部以贯通流体接触块的周围面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连接管13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区间的内部的周围面形成有规定深度的流体传递槽500。
因此,在工作轴200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的过程中,若流体接触块210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流体传递槽500区间,则形成于流体接触块210的周围的流体传递孔400在流体传递槽500内自然形成开放。
与此同时,在第一直线杆220的内部形成有流体回收通道232及第一流体排出孔234,当工作轴200完全向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时,第一流体排出孔234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使得第二形成空间144和流体回收通道232相连通。
并且,在第一直线杆220中,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一部分区间的周围面形成有直径收缩槽600。
在这种结构中,流体通过第二直线杆230的流体流入通道222流入后,经过第一流体供给通道115及第二流体供给通道132,并填满第一形成空间142内。
因此,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压力上升,使得包括流体接触块的整个工作轴向第二形成空间144侧移动,由此,第一直线杆220从外壳100的外部引出,第二直线杆230的一部分区间向外壳100的内部插入。
在这一过程中,填满第一形成空间142的流体向流体传递孔400的内部流入,而在流体接触块210未到达连接管130的流体传递槽500所处的地点的状态下,流体接触块210与连接管的内部面相紧贴,由此,使流体传递孔400的另一端部被堵塞,因此维持流体填满流体传递孔400的内部的状态。
之后,在流体接触块210经过形成有连接管130的流体传递槽500的地点的过程中,流体传递孔400中的位于流体接触块210的周围面的端部在流体传递槽500内开放,由此,第一形成空间142内的流体通过流体传递孔400向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内部流入,从而在某一时点使第一形成空间142和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压力成为相同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在第二直线杆230中的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地点形成直径收缩槽600,由此,位于第二形成空间144的流体接触块210和第一直线杆220的截面积大于位于第一形成空间142的地点,因此,包括流体接触块210的整个工作轴重新向相反的第一形成空间142侧移动。
像这样,由截面积之差引起的工作轴200的返回移动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技术性概念。
由此,第一直线杆220的规定区间向外壳100的内部插入,第二直线杆230成为向外壳100的外部引出的状态。
并且,在实现工作轴200的返回的过程中,第二形成空间144内的流体通过第一直线杆220的第一流体排出孔234,沿着流体回收通道232及流体排出通道126移动,并向外部排出。
之后,外部的流体重新向第一形成空间142流入,从而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过程。
图15作为表示与此相关的又一变形例的图,属于在外壳100不形成流体排出通道126,而是形成为使流体回收通道232的另一端部贯通第一直线杆220的端部,由此,在流体的排出过程中,向流体回收通道232流入的流体直接通过流体回收通道232向外部排出的情况。
即,在这种情况下,流体回收通道232起到流体排出通道126的作用。
作为参考,虽然附图未图示,但在图12至图15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一缓冲部件310、第一缓冲部件320。
并且,虽然附图未图示,但可以省略第一直线杆的直径收缩槽,制作成使第一直线杆的总直径小于第二直线杆,从而扩大第一形成空间内的截面积。
图16及图17作为表示第一缓冲部件320的变形例的图,与第二缓冲部件320直接与工作轴200的端部的螺丝部240相连接的图11的实施例不同,属于在螺丝部240连接并固定于外部对象物的状态下,第一缓冲部件320位于连接地点的正前方,从而在外壳100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缓冲部实现缓冲的结构。
在此情况下,如图16所示,使第二缓冲部件320成为单纯向外部露出的状态或如图17所示,使单独的盖10包围工作轴200中的第二缓冲部件320的周边及与此相向的外壳100的端部的周边,由此,在外壳100进行前后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因使用人员的手指或外部物体进入外壳100及缓冲部件之间而引起的事故。
这种缓冲部件的变形例能够与外壳的内部结构无关地适用于以上所述的所有实施例。
如同上述,本发明在基本上可以使工作轴200的两端部向外壳100的外部突出,并通过工作轴200的两端部输出振动,由此,与以往相比,不仅可以提高振动发生效率,并且可以进行稳定的设置,这一点属于本发明最大的特征。
并且,改善外壳100内的移动途径,仅通过一次流体供给就可以使工作轴200和外壳100进行两次冲突,从而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振动发生率,这一点属于本发明的再一特征。
并且,由于流体供给管与工作轴200相连接,因此,当发生由外壳100的移动引起的振动时,在与流体供给管之间的连接部位集中负荷,从而可以防止破损等,这一点属于本发明的另一特征。
与此同时,设置缓冲部件来使工作轴和外壳之间冲突时的冲击最小化,并且还能够使工作轴200和外部对象物1之间的冲突最小化,这一点属于本发明的又一特征。
作为参考,在本发明中,能够以人为方式加粗或通过切削等人为方式使由工作轴200的直径差异引起的左右移动结构变小,在此情况下,两个区间的直径差异能够使一侧工作轴200的总直径变粗或变小,也可以仅使压力形成空间140内的区间的直径变粗或变小。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多种特征可以由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变形或组合来实施,但在这种变形及组合与以下结构及目的有关联的情况下,应判断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的以下结构即目的为与外壳相结合来进行两方向直线移动的工作轴的两端部从外壳的两侧突出,使得基于工作轴的振动能够交替地向外壳的两侧输出,由此,与以往相比,可以提高振动发生效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振动发生装置能够使外壳的内部的可动轴借助流体压力来进行前后反复移动,并能够向与可动轴相连接的外部对象物施加振动,尤其能够在外壳的两方向同时实现基于可动轴的振动输出,从而提高振动发生率,同时改善流体的进出(IN/OUT)结构和内部移动途径,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设置。

Claims (6)

1.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在上述外壳的内部形成有压力形成空间,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两侧形成有第一轴移动通道、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上述第二轴移动通道呈与外部相连通的形态,并且,上述外壳具有流体供给通道及流体排出通道,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一侧和外部,上述流体排出通道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另一侧和外部;以及
工作轴,依次贯通上述第一轴移动通道、上述压力形成空间及上述第二轴移动通道,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经过外壳的两端部向外部突出,在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部中的上述流体供给通道与流体排出通道的连接地点之间的区间形成有流体接触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压力形成空间在一侧形成有第一形成空间,在相反侧地点以分割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形成空间,
上述流体接触块能够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与第二形成空间之间移动,
上述流体供给通道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相连接,
上述流体排出通道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上述工作轴在上述第一形成空间侧的端部沿着工作轴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流体流入通道,上述流体流入通道的端部与上述流体供给通道相连接,
以上述流体接触块为基准,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所处的地点沿着长度方向至工作轴的另一端部形成有流体回收通道,
在上述工作轴的移动过程中,上述流体回收通道与上述流体排出通道形成连接及非连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工作轴中,位于上述第一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小于位于上述第二形成空间内的区间的圆周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在上述流体接触块的两侧面和上述压力形成空间的内壁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部件,上述缓冲部件设置于上述工作轴的两端部。
CN201480055191.XA 2013-08-09 2014-08-07 振动发生装置 Active CN1056583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94722A KR101546056B1 (ko) 2013-08-09 2013-08-09 진동발생장치
PCT/KR2014/007313 WO2015020450A1 (ko) 2013-08-09 2014-08-07 진동발생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8344A true CN105658344A (zh) 2016-06-08
CN105658344B CN105658344B (zh) 2018-04-24

Family

ID=52461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5191.XA Active CN105658344B (zh) 2013-08-09 2014-08-07 振动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9347B2 (zh)
JP (1) JP6226213B2 (zh)
KR (1) KR101546056B1 (zh)
CN (1) CN105658344B (zh)
WO (1) WO20150204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2751B (zh) * 2015-07-13 2017-12-12 王洪波 一种气动振动装置
KR101889367B1 (ko) * 2016-10-31 2018-08-17 이경운 양로드 진동장치를 구비한 진동이송기
CN109174599B (zh) * 2018-08-03 2020-07-21 沈阳理工大学 一种激振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6985A (en) * 1987-11-02 1990-05-2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Oscillating apparatus for damping vibration
CN1086745A (zh) * 1992-06-19 1994-05-18 Ppv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超声波功率转换器的固定装置
CN1147045A (zh) * 1994-03-04 1997-04-09 国际管道机械有限公司 振动器的改进及装有改进后振动器的机器
US5772128A (en) * 1996-05-17 1998-06-30 Csi Technology, Inc. System for acoustically detecting and/or removing jams of flowable material in a chute, and air hammer for performing the removal
US6857773B1 (en) * 2003-01-08 2005-02-22 Compressed gas operated orbital rolling member vibrator having low noise propert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01009A (en) * 1969-06-20 1971-08-24 Burgess & Associates Inc Pneumatically driven small diameter piston structure
US4026193A (en) * 1974-09-19 1977-05-31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c. Hydraulically driven hammer system
JPH0730138Y2 (ja) * 1987-03-13 1995-07-12 株式会社高橋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振動発生シリンダ
US5070769A (en) * 1987-09-09 1991-12-10 Max Fehr Pneumatic linear vibrator
US5154567A (en) * 1991-03-11 1992-10-13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assembly
US5209564A (en) * 1992-01-21 1993-05-11 National Air Vibrator Company Vibrator
JPH0730138A (ja) 1993-06-25 1995-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CdS焼結膜の製造方法
JP3699306B2 (ja) 1998-11-24 2005-09-28 日精工機株式会社 往復動加振装置
JP3701507B2 (ja) * 1999-05-14 2005-09-28 日精工機株式会社 往復動加振装置
ATE463306T1 (de) * 2005-05-30 2010-04-15 Klemm Bohrtechnik Gmbh Schwingungserzeuger mit einem zwischen druckkammern verschiebbar gelagerten arbeitskolben
US7530301B2 (en) * 2006-12-12 2009-05-12 Dynamic Air Inc Self starting vibrator
IT1402207B1 (it) * 2010-10-01 2013-08-28 Fedeli Vibratore a pistoni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26985A (en) * 1987-11-02 1990-05-2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Oscillating apparatus for damping vibration
CN1086745A (zh) * 1992-06-19 1994-05-18 Ppv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超声波功率转换器的固定装置
CN1147045A (zh) * 1994-03-04 1997-04-09 国际管道机械有限公司 振动器的改进及装有改进后振动器的机器
US5772128A (en) * 1996-05-17 1998-06-30 Csi Technology, Inc. System for acoustically detecting and/or removing jams of flowable material in a chute, and air hammer for performing the removal
US6857773B1 (en) * 2003-01-08 2005-02-22 Compressed gas operated orbital rolling member vibrator having low noise propert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50018153A (ko) 2015-02-23
KR101546056B1 (ko) 2015-08-20
JP2016529100A (ja) 2016-09-23
US20160184864A1 (en) 2016-06-30
CN105658344B (zh) 2018-04-24
WO2015020450A1 (ko) 2015-02-12
US10179347B2 (en) 2019-01-15
JP6226213B2 (ja) 2017-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8344A (zh) 振动发生装置
CN103140697B (zh) 防振装置
RU2016110794A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хранения жидкости и жидкостно-струй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1756423B1 (ko) 듀얼 솔레노이드 밸브 구조의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5097783B2 (ja) 打撃装置
CN101809313B (zh) 防振装置
CN108915113A (zh) 一种分段组合式耗能减震粘滞阻尼器
CN102019904A (zh) 预张紧器
CN110514079A (zh) 一种直角三角形预裂掏槽方法
CN105378300B (zh) 通气的加压气体驱动式促动器
CN102256471A (zh) 带有分布式喷嘴冷却的机架
CN203394921U (zh) 一种柱塞液压缸
JP6603126B2 (ja) シールド掘進機
CN210621808U (zh) 一种液压破碎锤中缸部件
KR101354112B1 (ko) 완충기
CN104278949B (zh) 用于反循环潜孔锤的加压流体流动系统和反循环潜孔锤
CN205876298U (zh) 一种高温高压环境下部件的密封减震结构
GB0307798D0 (en)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KR101874648B1 (ko) 선박 엔진용 고감쇠 톱 브레이싱 장치의 축압기
KR20100011769A (ko) 에어 댐핑 엔진 마운트
KR20080018239A (ko) 수격 흡수 장치
KR101052331B1 (ko) 길이 조절이 가능한 분리봉
CN217585519U (zh) 一种组合聚能管罩装药装置
KR20140135498A (ko) 덕트유닛이 구비된 선박
CN111396069B (zh) 使用寿命长的盾构机前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