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6433A - 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的鱼类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的鱼类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6433A
CN105636433A CN201480057050.1A CN201480057050A CN105636433A CN 105636433 A CN105636433 A CN 105636433A CN 201480057050 A CN201480057050 A CN 201480057050A CN 105636433 A CN105636433 A CN 105636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m
minutes
fish
neobenedenia
hydrogen perox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70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泽德高
川上和夫
长谷川贤
高野良子
局诗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itsu Seiyaku Corp
Nissu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Kyoritsu Seiy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Kyoritsu Seiyaku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uisan Kaish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36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64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01K61/13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containing liquids as carriers, diluents or solv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59/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elements or inorganic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加安全且效果好的驱除寄生在鱼类体表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其是一种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来驱除海产鱼类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30ppm~150ppm的过氧化氢水中浸渍15分钟以上。其是一种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来驱除海产鱼类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围板被覆笼网的侧面,以内部保持海水的状态,向笼内的海水以计算后平均浓度为30ppm~150ppm的量投入过氧化氢水,经过15分钟以上后,将围板去除。

Description

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的鱼类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产鱼类(特别是养殖鱼)的外部寄生虫的驱除剂和寄生虫驱除方法。详细而言,涉及驱除皮肤寄生虫、鳃寄生虫等寄生在鱼类体表的单殖虫的寄生的药剂和驱除方法。
背景技术
在鱼类养殖中,寄生虫症会妨碍稳定的生产,因此成为非常大的问题。寄生虫症之中,尤其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纲的单殖虫、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鱼虱是在较多养殖鱼中发生而成为最大问题之一的感染症。对于单殖虫,通常有称为皮肤寄生虫的单殖虫和称为鳃寄生虫的单殖虫。称为皮肤寄生虫的寄生虫是单后盘类分室科鱾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girellae)、鰤本尼登虫(Benedenia seriolae)等,已知寄生在高体鰤、黄尾鰤、黄条鰤、长鳍高体鰤等鰤类,条纹鲹、鲈鱼、真鲷、黄高鳍刺尾鲷、赤点石斑鱼、褐石斑鱼、牙鲆、红鳍东方鲀、军曹鱼等较多的鱼种。作为现场的诊断法,除了可举出伴随腹部的表皮发红、鳍的擦伤、眼球的白浊等症状的病死,还可举出在受到大量寄生的鱼中因大量分泌粘液而使体表显得白浊等。此外,也存在频繁发现身体与笼网擦蹭那样的异常游动的情况。由于身体与笼网等擦蹭,因此症状恶化,病原菌从寄生部位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也存在受害扩大的情况。在确认寄生有该虫的情况下,可通过一边注意水温一边进行3分钟左右的淡水浴或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水浴进行驱虫。
称为鳃寄生虫的单殖虫是寄生在鰤类的扁形动物门多后盘类异斧虫科异斧虫(Heteraxineheterocerca)、日本轭联虫(Zeuxaptajaponica),寄生在真鲷的相同微杯虫科真鲷双阴道虫(Bivaginatai),寄生在许氏平鲉的相同微杯虫科菖鲉微杯虫(Microcotylesebastis),寄生在褐菖鲉的同科平鲉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寄生在红鳍东方鲀的相同八铗虫科异沟盘虫(Heterobothrium okamotoi),寄生在比目鱼的同科新异沟盘虫(Neoheterobothriumhirame)等。作为现场的诊断法,可举出鳃的退色、鱼的贫血、肥满度的降低等。此外,也存在频繁发现身体与笼网擦蹭那样的异常游动的情况。由于身体与笼网等擦蹭,因此病原菌从体表的擦伤部位感染的机会增加,因而也存在受害扩大的情况。在确认寄生有该虫的情况下,可通过一边注意水温一边进行3分钟左右的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水浴进行驱虫。
在任一情况下,鱼的转移等处理所需要的劳力以及给鱼造成的压力大,因此强烈期望更加简便的治疗方法。
此外,近年来有时能够确认在养殖真鲷的鳃中寄生有大量的片盘虫(Lamellodiscusspp.),从而担忧其对宿主的影响。该虫也称为鳃寄生虫,分类在单后盘类鳞盘虫科(Diplectanidae)片盘虫属。对于该虫的驱虫法仍未确立。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称为鱼虱的寄生虫是寄生在条纹鲹的长尾鱼虱(Caliguslongipedis),寄生在红鳍东方鲀类的河豚拟鱼虱(Pseudocaligusfugu),寄生在鲑鱼科鱼类、鲻鱼、罗非鱼的东方鱼虱(Caligusorientalis)等。现场的诊断法、对受到寄生的鱼的影响、驱虫法等与皮肤寄生虫相同。但是,驱虫时的淡水浴、过氧化氢水浴的处理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比皮肤寄生虫长。
鰤类中产生的皮肤寄生虫是鰤本尼登虫和鱾新本尼登虫。此外,报告了在鰤类以外的许多海产鱼中寄生有鱾新本尼登虫。关于现场的驱虫法,利用过氧化氢水剂(株式会社片山化学工业研究所、商品名MARINESOUR以及保土谷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商品名SAKANAGUARD)的药浴、淡水浴是主流。在日本,承认过氧化氢剂对于鲈形目鱼类的鰤本尼登虫和真鲷双阴道虫(鳃寄生虫)是动物用医药品。对于这些寄生虫的用法、用量是以过氧化氢浓度300ppm进行3分钟。在高体鰤养殖中,与鰤本尼登虫相比,鱾新本尼登虫导致的受害更严重,因而过氧化氢剂也在高体鰤的鱾新本尼登虫驱虫中使用。然而,对于鱾新本尼登虫,该用量、用法的驱虫效果低,在现场采用以300ppm进行5分钟至6分钟的药浴。并且,本剂在高水温时对于高体鰤的毒性大,有时发生认为缺氧导致的死亡事故。
另外,近年来承认过氧化氢剂对于鲀形目鱼类的鱾新本尼登虫和河豚拟鱼虱也是动物用医药品,其用量、用法为以300ppm进行20分钟。
专利文献1记载了,作为海水系养殖鱼的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以浓度200~3000ppm的过氧化氢水进行1~20分钟药浴的方法。专利文献2记载了,为了驱除淡水鱼的三代虫,以浓度10~100ppm的过氧化氢水进行30~120分钟药浴的方法。专利文献3记载了,为了预防红鳍东方鲀的异沟盘虫症,以浓度400~2000ppm的过氧化氢水进行20~120分钟药浴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51028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2575240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281775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更加安全且效果好的驱除寄生在鱼类的体表、鳃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发明人等在研究使用过氧化氢水的药浴的过程中发现,通过使用150ppm以下的低浓度过氧化氢水,与以往使用300ppm以上的高浓度过氧化氢的情况相比,能够给予寄生虫大的损伤,能够更完全地进行驱除,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此外,通过将低浓度过氧化氢水与散布法(向笼等直接撒药剂的方法)组合,发现了不会引起因目前为止的既存方法即在少量海水中进行药浴而引起的缺氧事故,而且能够大幅减轻使鱼聚集而捕捞那样的辛苦作业等比目前为止的既存方法更加简便且安全的优异的驱虫方法。
本发明的要旨在于,驱除(1)~(5)海产鱼类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
(1)一种通过低浓度过氧化氢水来驱除海产鱼类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30ppm~150ppm浓度的过氧化氢水中浸渍15分钟以上。
(2)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围板被覆笼网的至少侧面,以内部保持海水的状态,向笼内的海水以计算后平均浓度为30ppm~150ppm的量投入过氧化氢水,经过15分钟以上后,将围板除去。
(3)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纲或节肢动物甲壳纲的寄生虫。
(4)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单殖纲单后盘类、单殖纲多后盘类、或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鱼虱科的寄生虫。
(5)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属于单殖纲单后盘类的分室科或鳞盘虫科,单殖纲多后盘类的异斧虫科、微杯虫科、八铗虫科或新异沟盘虫科,或者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鱼虱科的寄生虫。
(6)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鰤本尼登虫、石斑本尼登虫、星内鱼本尼登虫、塞氏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康吉新本尼登虫、片盘虫、日本轭联虫、真鲷双阴道虫、异尾异斧虫、菖鲉微杯虫、平鲉微杯虫、异沟盘虫或新异沟盘虫,长尾鱼虱、河豚拟鱼虱、东方鱼虱。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鱼类是属于鲈形目的鱼类。
(8)如(7)所述的方法,鱼类是鰤类或鲷类的鱼类。
(9)如(1)或(2)所述的方法,浸渍时间为15分钟~6小时。
(10)如(1)或(2)所述的方法,浸渍时间为15分钟~2小时。
发明效果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驱除方法,能够更可靠地同时不会给鱼带来不良影响地驱除外部寄生虫。特别是能够有效驱除给养殖事业带来大的影响的鰤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日本轭联虫、真鲷双阴道虫和片盘虫等外部寄生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氧化氢水的抗鱾新本尼登虫作用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氧化氢水(300ppm,处理3分钟)的抗鱾新本尼登虫作用的照片。A:对照区,B:处理后刚刚回到海水中后,C:处理后回到海水中3分钟后,D:处理后回到海水中15分钟后。
图3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氧化氢水(300ppm,处理6分钟)的抗鱾新本尼登虫作用的照片。A:处理后刚刚回到海水中后,B:处理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C:处理后回到海水中60分钟后。
图4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过氧化氢水(75ppm,处理30分钟、60分钟)的抗鱾新本尼登虫作用的照片。A:30分钟处理后刚刚回到海水中后,B:60分钟处理后刚刚回到海水中后,C:60分钟处理后回到海水中60分钟后,D:60分钟处理后回到海水中10小时后(D-1:剥离个体,D-2:附着个体)。
图5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300ppm和75ppm的过氧化氢水的抗鱾新本尼登虫作用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2中的各区的受到影响的鱾新本尼登虫的照片。A:以300ppm过氧化氢处理60分钟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B:以300ppm过氧化氢处理60分钟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C:以75ppm过氧化氢处理60分钟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
图7是表示实施例6中的300ppm和75ppm的过氧化氢水处理对鱼的鱾新本尼登虫再感染的影响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7中的过氧化氢水的抗鰤本尼登虫作用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7中的受到过氧化氢处理的影响的鰤本尼登虫的照片。图中,箭头表示吸盘的萎缩和剥离个体。A:以300ppm过氧化氢处理3分钟后即刻,B:以300ppm过氧化氢处理3分钟后回到海水中2小时后,C:以75ppm过氧化氢处理30分钟后即刻,D:以75ppm过氧化氢处理30分钟后回到海水中2小时后。
图10是表示实施例9中的300ppm和75ppm的过氧化氢水的抗日本轭联虫作用的照片。图中,箭头表示吸盘的萎缩。A:以300ppm过氧化氢处理6分钟后即刻,B:75ppm过氧化氢处理后经过10分钟后。
图11是表示实施例9中的300ppm、75ppm和50ppm的过氧化氢水的抗日本轭联虫作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寄生虫,可举出鱼类的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纲的单殖虫(通常称为皮肤寄生虫、鳃寄生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鱼虱等。称为皮肤寄生虫的寄生虫可举出单殖虫类本尼登虫亚科等的寄生在海水鱼上的寄生虫。作为本尼登虫亚科,可举出例如鰤本尼登虫(Benedeniaseriolae)、石斑本尼登虫(Benedeniaepinepheli)、星内鱼本尼登虫(Benedeniahoshinai)、塞氏本尼登虫(Benedeniasekii)等本尼登虫(Benedenia)以及鱾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girellae)、康吉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congeri)等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称为鳃寄生虫的单殖虫是属于多后盘类的异斧虫科异尾异斧虫(Heteraxineheterocerca)、日本轭联虫(Zeuxaptajaponica)、微杯虫科真鲷双阴道虫(Bivaginatai)、菖鲉微杯虫(Microcotylesebastis)、平鲉微杯虫(Microcotyle sebastisci)、八铗虫科异沟盘虫(Heterobothriumokamotoi)、新异沟盘虫(Neoheterobothriumhirame)等。此外,称为鳃寄生虫的寄生虫也有分类于单后盘类的寄生虫,可举出片盘虫属片盘虫(Lamellodiscusspp.)。鱼虱可举出属于鱼虱科的长尾鱼虱(Caliguslongipedis)、河豚拟鱼虱(Pseudocaligusfugu)、东方鱼虱(Caligusorientalis)等。尤其对新本尼登虫、本尼登虫、日本轭联虫、真鲷双阴道虫和片盘虫等有效。
在本发明中海产鱼类是指需要驱除寄生虫的当做养殖鱼、观赏鱼的海产鱼种。其中,尤其产业上重要的是养殖鱼,例如,能够将本发明的药剂预防性地或治疗性地用于鲀形目鲀形科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鲈形目鲻科的石斑鱼(Epinephelinae)、鲈形目丽鱼科的罗非鱼(tilapia)等已知寄生有皮肤寄生虫、鳃寄生虫等鱼类寄生虫的鱼种或者可能寄生鱼类寄生虫的鱼种。
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鱼种包含生存在海水之中的全部年龄的养殖鱼,水族馆、商业的鉴赏鱼。尤其在养殖鱼中,是鲈形目、鲽形目、鲀形目、鲱形目、鳗形目的鱼类,是鰤类、石斑鱼类、鲷类、比目鱼类、鲀鱼类、鲑鱼类、鳗鱼类的鱼。具体而言,可例示高体鰤(Serioladumerili)、长鳍高体鰤(Seriolarivoliana)、黄尾鰤(鰤鱼)(Seriolaquinqueradiata)、黄条鰤(Seriolalalandi)、日本竹夹鱼(Trachurusjaponica)、条纹鲹(Pseudocaranxdentex)、白腹鲭(Scomber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japonicus)、真鲷(Pagrusmajor)、条石鲷(Oplegnathusfasciatus)、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军曹鱼(Rachycentroncanadum)、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褐石斑鱼(Epinephelusbruneus)、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黑带石斑鱼(Epinephelusmalabaricus)、驼背鲈(Chromileptesaltivelis)、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褐菖鲉(Sebasticusmarmoratus)、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条斑星鲽(Veraspermoseri)、圆斑星鲽(Veraspervariegatus)、大菱鲆(Pesttamaxima)、狭鳞庸鲽(Hippoglossusstenolepis)、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cirrhifer)、黄高鳍刺尾鲷(Zebrasomaflavescens)、马面鲀(Thamnaconusmodestus)、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大西洋鲑(Salmosalar)、银鲑(Oncorhynchuskisutch)、红鲑(Oncorhynchusnerka)等。尤其在高体鰤、黄尾鰤、石斑鱼类、军曹鱼、笛鲷、尖吻鲈(Latescalcarifer)、罗非鱼、鲈鱼等中较多地报告有皮肤寄生虫的受害。
本发明中使用的过氧化氢水不是特别的物质,可以是普通市售的物质。由于出售35%溶液等,因此稀释成规定的浓度而作为药浴剂使用。对于海产鱼类,以往认为应当以300ppm以上的浓度进行药浴,因而一直以来均那样地实施。然而,本发明以30ppm~150ppm、优选以30~100ppm、进一步优选以30~90ppm、30~80ppm、37.5~75ppm的低浓度进行药浴。药浴时间优选为15分以上。虽然因鱼种不同而有异,但只要为低浓度,则即使进行长时间药浴,也未见对鱼体有不良影响,因此没有特别的上限。如实施例5所示,以150ppm进行6小时时,出现了摄饵不良等症状,但没有300ppm那样的死亡,75ppm时均未观察到异常。然而,无需对鱼体施加不必要的负担,从作业效率方面出发,为15~120分种,优选为15~90分钟,更优选为30~60分钟。因此,优选以30~150ppm进行15分钟~6小时,进一步优选15分钟~2小时。或者,优选以30~100ppm进行15分钟~6小时,进一步优选15分钟~2小时。
例如,单后盘类和除了双阴道虫属的多后盘类的寄生虫尤其优选37.5~75ppm,双阴道虫属优选75~100ppm。
如果怀疑寄生虫感染,则立即进行该药浴。药浴进行1次即可。之后,在饲养中怀疑寄生虫感染时也立即实施1次即可。在本说明书中,ppm以重量/容量表示水中过氧化氢的量。
与以往以高浓度进行药浴相比,本发明的以低浓度进行的药浴的寄生虫驱除效果好的理由可以从实施例的结果进行如下说明。
如果在水温25℃以过氧化氢浓度300ppm·6分钟处理鱾新本尼登虫,则虫体显著萎缩,但用于附着在宿主的吸附盘(吸盘)没有萎缩、变形。因此,该虫仍然吸附在培养皿壁面并残留,处理后虫会慢慢恢复(实施例1)。认为在宿主体表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从而成为驱虫效果不稳定的原因。实际上,如果以过氧化氢浓度300ppm·6分钟的条件对感染鱾新本尼登虫的高体鰤进行药浴,则驱虫率为59.1%,其驱虫效果有限(实施例3)。
另一方面,在以75ppm、50ppm的低浓度将鱾新本尼登虫处理30至60分钟的情况下,发现虫体的萎缩程度弱,但吸附盘萎缩、变形而从培养皿壁面剥离。进一步,处理后的鱾新本尼登虫的萎缩也持续(实施例1)。
即使以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浓度(300ppm)处理60分钟鱾新本尼登虫,吸附盘的萎缩、变形(吸盘)也残留30%。因此,显然与高浓度相比,75ppm、50ppm的低浓度使鱾新本尼登虫的吸附盘萎缩、变形的作用高(实施例2)。
以水温25℃在过氧化氢浓度75ppm·30分钟的条件下对感染鱾新本尼登虫的高体鰤进行药浴。其驱虫率为94.3%。此外,50ppm·30分钟处理时的驱虫率为86.6%。因此,显然就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而言,使吸盘萎缩、变形是重要的,由此能够稳定地获得高驱虫效果(实施例3)。进一步,在实施例4中确认,即使在过氧化氢浓度37.5ppm·30分钟或60分钟的条件下,也可以获得高驱虫效果。如果为低浓度,则鱾新本尼登虫的吸盘萎缩、变形而从宿主剥离,因此处理后该虫恢复的要素消失,可以期望稳定的驱虫效果。
关于养殖现场中利用过氧化氢剂的药浴,在约200t的池状围板中准备过氧化氢浓度300ppm溶液,并通过在其中收容鱼来实施。以过氧化氢浓度150ppm以上对高体鰤进行药浴时,或许因其刺激,在开始1至3分钟时鱼上下激烈游动(实施例5)。在夏季高水温时,有时会发生认为缺氧导致的死亡事故,可以认为本试验中观察的激烈游动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将高体鰤以过氧化氢浓度75ppm浸渍6小时的情况下,没有给游动、次日的摄饵行为等带来不良影响(实施例5)。从这些结果可知,如果过氧化氢浓度小于150ppm,尤其为75ppm以下,则确实能够不给予高体鰤不良影响地进行药浴。此外,还可知高浓度下的药浴处理会给高体鰤的体表带来损伤而容易受到鱾新本尼登虫的再次感染,低浓度下的处理不会给体表带来损伤(实施例6)。
挪威的鲑鱼养殖时的药浴法采用用围板包围笼侧面的裙板法(skirtmethod)。本方法无需将鱼移至狭小的药浴槽,因此能够确保饲养环境中的溶存氧。此外,借助氧、空气通气,也能够保持环境水中的溶存氧。通过将本发明与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够进行30分钟至60分种的较长的药浴。
关于药剂的投入,设计了在筒状的管上开有多个孔的专用器材,从笼的表层至底层同时撒药剂。进一步,通过鱼的游动,能够使药剂扩散且变得均匀。
具体而言,用围板被覆笼网的侧面,保持内部的海水的状态,向笼内的海水投入计算后平均浓度为30ppm~150ppm的量的过氧化氢水,经过15分钟以上,优选经过15分钟~6小时或15分钟~2小时,更优选经过30~60分钟后,通过去除围板,能够进行本发明的药浴。通过该方法,能够不给鱼类施加压力地进行药浴。
确认不仅鱾新本尼登虫,鰤本尼登虫也可以获得同样的结果(实施例7、11、12)。进一步,在体(invivo)试验中可知对片盘虫也发挥显著的驱虫效果(实施例8)。鰤本尼登虫分类在单殖纲单后盘类的本尼登虫属,鱾新本尼登虫分类在同类新本尼登虫属,片盘虫分类在同类片盘虫属。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水药浴对这些寄生虫通用,均发挥高驱虫效果,因此认为对单殖纲单后盘类的寄生虫有效。
除此之外,低浓度处理时的寄生虫的变形和持续还通过日本轭联虫的排列有后粘器的吸盘进行了观察(实施例9)。在体试验中进行了调查,结果可知对该虫也发挥了显著的驱虫效果(实施例11、12)。进一步,对真鲷双阴道虫也发挥了显著的驱虫效果(实施例10)。日本轭联虫分类在单殖纲多后盘类的轭联虫属,真鲷双阴道虫分类在同类双阴道虫属。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水药浴对这些寄生虫通用,均发挥高驱虫效果,因此认为对单殖纲多后盘类的寄生虫也有效。
以下,记载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离体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效果-1>
试验方法:将4条约100g的黄尾鰤收容在1座100升水槽1中,并且将鱾新本尼登虫孵化幼虫2000个体投入水槽中并进行攻击。攻击后的第14天,对鱼进行抽样,用镊子回收寄生在体表的成虫并供试于试验。此外,饲养期间的水温为25±0.5℃。海水使用UV杀菌后的过滤海水,供给量设为1.2升/分钟。饲料使用市售EP饲料,给饵设为1天1次,给饵量设为鱼体重的2%。
在7个包含20ml海水的90mm组织培养用培养皿中各收容成虫10个体,并使其附着。附着后,用海水清洗3次。将海水用滗析器去除,并用拭净纸拭去剩余的海水。向其中各加入试验溶液20ml,在25℃的室温下进行培养。处理后,用海水清洗4次,加入20ml的海水培养10小时。在处理且刚刚回到海水中后、回到海水中后每隔30分钟直至2小时期间、以及处理且10小时后,计数萎缩个体和从培养皿壁面剥离的成虫并记录。此外,为了掌握供试的鱾新本尼登虫的大小,测定了30个体的该虫的体长。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1。
[表1]
试验区 过氧化氢浓度 浸渍时间 备注
1 300ppm 3分钟 鰤本尼登虫驱虫时的用量用法
2 300ppm 6分钟 以用法的加倍时间处理
3 75ppm 30分钟 常用量的1/4浓度
4 75ppm 60分钟 常用量的1/4浓度
5 50ppm 30分钟 常用量的1/6浓度
6 50ppm 60分钟 常用量的1/6浓度
7 0ppm 60分钟 无处理对照区
结果与研究
供试于试验的该虫的体长为4.17±0.25mm。
过氧化氢液剂是寄生在鰤类的体表的鰤本尼登虫、寄生在真鲷的鳃中的真鲷双阴道虫的驱虫剂,其用量用法为过氧化氢浓度300ppm、3分钟。
试验区1的鱾新本尼登虫在处理且刚刚回到海水中后所有个体均显示出中等程度的萎缩(图1、图2B),移至海水中后至10分钟左右萎缩程度增加,10个体中有3个体为重度萎缩(图2C)。然而,萎缩的个体慢慢恢复(图2D),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所有个体均从萎缩恢复(图1)。
关于试验区2的鱾新本尼登虫,在处理且刚刚回到海水中后所有个体均为重度萎缩(图3A)。即使在处理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所有个体也仍萎缩(图1),其萎缩恢复到中等程度(图3B)。在回到海水中60分钟后,90%的个体从萎缩恢复(图1、图3C)。
在试验区1和试验区2中,处理时间为3分钟和6分钟,鱾新本尼登虫的吸盘(大型的吸附盘)未萎缩(图2B和2C、图3A)。由上可以认为,作为本尼登虫驱虫条件的过氧化氢浓度300ppm·3分钟以及处理时间加倍的6分钟处理如下发挥驱虫效果:在萎缩了的该虫实现恢复之前的较短时间内,通过鱼彼此接触、身体与笼网摩擦等物理作用而使该虫从体表脱落。未受到物理作用的个体发生恢复,因此可以认为驱虫效果有限。
在试验区3和试验区5中,在处理30分钟后刚刚回到海水中后,所有个体均以中等程度水平萎缩(图1、图4A)。两处理区在处理后移至海水中后均表现出萎缩变得显著的倾向。该倾向与300ppm·3分钟的处理区同样。萎缩的该虫在30分钟后半数以上恢复了,但即使回到海水中1小时30分钟后,仍观察到1个体萎缩的该虫(图1)。吸盘均萎缩,是无法附着在培养皿的状态。
在试验区4和试验区6中,刚刚处理后为中等程度的萎缩,未看到与试验区3和试验区5的大的差异。两处理区在处理后移至海水中后均是萎缩继续发展的倾向。尤其在试验区4中,在回到海水中至60分钟之间,从培养皿剥离的个体慢慢增加,60分钟后的剥离率达到100%。两试验区均在处理后120分钟后有半数以上的个体仍萎缩。作为其萎缩部位,吸盘是显著的(图4B和4C)。进一步,在试验区4中,观察到即使10小时后仍未恢复的该虫7个体,未附着在培养皿的个体在上述7个体中为4个体。观察到吸盘的萎缩持续,不仅没有附着在培养皿的个体萎缩,附着的个体也萎缩(图4D)。
这些结果显示出,即使是75ppm和50ppm的低浓度,通过30~60分钟处理,也能够对鱾新本尼登虫进行驱虫。尤其由于使鱾新本尼登虫的吸盘萎缩,因此认为与以往在笼中实施的高浓度且短时间的处理相比,稳定发挥高驱虫效果。
另外,在试验区7中,在试验期间未观察到鱾新本尼登虫的萎缩、从培养皿的剥离。
实施例2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离体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效果-2>
试验方法:试验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关于鱾新本尼登虫,将攻击第12天的寄生在黄尾鰤的虫供试,在3个培养皿中各收容10个体成虫并使其附着。在处理经过30分钟时、60分钟的处理结束并刚刚回到海水后、在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计数萎缩个体和从培养皿壁面剥离的成虫并记录。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2。
[表2]
试验区 过氧化氢浓度 浸渍时间 备注
1 300ppm 60分钟 鰤本尼登虫驱虫时的用量
2 75ppm 60分钟 常用量的1/4浓度
3 0ppm 60分钟 无处理对照区
结果与研究
供试于试验的该虫的体长为3.86±0.29mm。
关于试验区1的新本尼登虫,在开始处理后的2分钟至3分钟萎缩,6分钟后萎缩变得显著。然而,在处理经过30分钟时、处理60分钟后即刻、处理结束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的观察中,虽然鱾新本尼登虫所有个体萎缩,但从培养皿壁面剥离的该虫仅为3个体,较少(图5)。在处理结束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尽管所有个体的身体为受到白浊且静止程度的影响的状态,但7个体的吸盘均未观察到萎缩、变形,并且均附着在培养皿上(图5、图6A和6B)。该7个体中的2个体在处理后的1小时培养后才从培养皿壁面剥离。关于该2个体,曾经显著的萎缩减轻,从身体明显白浊可以判断,已经死亡。
试验区2的从培养皿剥离个体数在处理60分钟后即刻以及在处理结束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为9个体(图5)。剥离的虫不仅身体萎缩,吸盘也明显萎缩、变形(图6C),再现了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
从以上结果明确,与常用量的高浓度相比,75ppm、50ppm的低浓度使鱾新本尼登虫的吸盘萎缩、变形的作用明显高。这些结果可以认为,对于萎缩的鱾新本尼登虫,过氧化氢浓度75ppm、50ppm的低浓度的处理不仅具有通过鱼彼此接触或身体与笼网、障碍物摩擦等使萎缩的该虫从体表脱落的常用量的物理作用,而且兼具使鱾新本尼登虫用于附着宿主的吸盘萎缩、变形而从宿主体表剥离的作用,从而与以往在笼中实施的高浓度且短时间的处理相比,稳定发挥高驱虫效果。
另外,在试验区3中,在试验期间未观察到鱾新本尼登虫的萎缩、从培养皿的剥离。
实施例3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在体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效果-1>
试验方法:将48条平均鱼体重约130g的高体鰤在500升水槽中饲养约7天,并且以25℃的水温进行驯化。期间的给饵提供市售饲料,将给饵率设为鱼体重的2%。注水设为8.3升/分钟。驯化后,将鱾新本尼登虫孵化幼虫约4500个体投入500升水槽,通过1小时止水来进行该虫的攻击。在孵化幼虫攻击7天后,将鱼移至7座200升水槽中而设置试验区(表3)。将剩余的4条作为过氧化氢处理时的鱾新本尼登虫长度测试使用,在500升水槽中继续饲养,药浴处理时回收该虫并测定30个体的体长。饲养期间的注水设为6.7升/分钟。攻击9天后,在200升方形水槽中进行各区的药浴处理,将处理后鱼再次移至200升饲养水槽饲养至次日。将所有的鱼抽样,进行鱼体重的测定和寄生的鱾新本尼登虫的计数。关于驱虫效果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鱾新本尼登虫的寄生数来进行。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3。
结果与研究
药剂处理时的鱾新本尼登虫的体长为3.01±0.43mm,并且为成虫。
将对于寄生在高体鰤的该虫的驱虫效果示于表3。
试验区1(过氧化氢水剂在鰤本尼登虫驱虫时的用量、用法)的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率为33.5%。此外,将浸渍时间设为加倍的6分钟的试验区2的驱虫率为59.1%。从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判断,过氧化氢浓度300ppm·6分钟的处理使鱾新本尼登虫的身体急剧萎缩,但未引起该虫的吸盘(大型吸附盘)的萎缩、变形,萎缩或萎缩剥离的该虫于1小时左右恢复等。从本试验的结果可知:通过在萎缩的该虫实现恢复前的较短时间内鱼彼此接触、身体与笼网摩擦等物理作用而发挥本条件下的驱虫效果;仅使虫的身体萎缩,驱虫效果有限等。
试验区3的驱虫率为94.3%,试验区4的驱虫率为99.2%,表现出高驱虫效果。进一步,试验区5的驱虫率为86.6%,试验区6的驱虫率为97.5%,同样为高驱虫效果。在实施例1和2中,这些低浓度的处理不仅使鱾新本尼登虫的身体萎缩,还使吸盘萎缩。从实施例1、2和本试验结果可知,在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中,使吸盘萎缩、变形是重要的,由此能够稳定获得高驱虫效果。
[表3]
a:寄生数以平均±SD表示。
b:与对照区的寄生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
实施例4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在体鱾新本尼登虫的驱虫效果-2>
试验方法:试验设为水温30℃,操作与实施例3同样地实施。将42条平均鱼体重约130g的高体鰤在500升水槽中饲养约7天,并且以30℃的水温进行驯化。用于攻击的鱾新本尼登虫孵化幼虫数设为约5500个体。在孵化幼虫攻击3天后,将鱼移至6座200升水槽中而设置试验区(表4)。攻击7天后实施各区的药浴处理,攻击8天后评价驱虫效果。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4。
结果与研究
药剂处理时的鱾新本尼登虫的体长为3.01±0.18mm,并且为成虫。
对于寄生在高体鰤上的该虫的驱虫效果示于表4。再现了实施例3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在过氧化氢浓度37.5ppm的低浓度时,通过处理30分钟至60分钟,也发挥高驱虫效果。
[表4]
a:寄生数以平均±SD表示。
b:与对照区的寄生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
实施例5
<过氧化氢水对于高体鰤的影响-1>
试验方法:在6座200升水槽中各收容6条平均鱼体重约208g的高体鰤。在25℃饲养7天将鱼驯化。期间的给饵提供市售饲料,将给饵率设为鱼体重的2%。注水设为6.7升/分钟。
将规定量的过氧化氢水预先用海水稀释后,将饲养水止水,并投入各水槽中。之后,进行最长6小时的观察。在处理6小时后开始再次流水。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5。
[表5]
结果与研究
表6中示出了观察结果。在过氧化氢浓度300ppm以上的处理区中,浸渍处理开始1至3分钟后鱼激烈地上下游动。之后,虽然游动异常终止,但在浸渍开始15分钟左右观察到反复张嘴、大幅开闭鳃盖的状态。鱼在死亡前反复疯狂游动、翻滚和缓慢游动,死亡时体表伴有斑。300ppm处理区的2条幸存鱼的摄饵行为缓慢。在150ppm处理区中,未确认到死亡鱼的产生,但确认到处理中异常游动、张嘴,处理次日摄饵行为异常。因此,明确了作为鲈形目鱼类鰤本尼登虫驱虫时的常用量的300ppm浓度在短时间内给鱼带来毒性。另一方面,在作为常用量的1/4倍的75ppm处理区中,浸渍中未观察到异常,进一步在浸渍结束后、次日给饵时也未确认到异常。因此,明确了如果为小于150ppm的浓度、尤其75ppm以下的浓度,则确实不会给鱼带来不良影响,能够进行长时间的药浴处理。进一步,本浓度、50ppm等低浓度的处理是使鱾新本尼登虫的吸盘萎缩、变形,稳定发挥高驱虫效果的条件。
在养殖现场,夏季高水温时的过氧化氢水药浴有时发生认为缺氧导致的死亡事故。关于本药浴,一般已知水温越高越会给鱼的鳃带来伤害。在本试验中,对于150ppm以上的区,处理开始1分钟至3分钟时观察到激烈的游动行为。因此,认为死亡事故的原因不仅是过氧化氢给鳃带来的影响,该激烈游动也是原因之一,其是引起缺氧的因素。
[表6]
实施例6
<过氧化氢水对于高体鰤的影响-2>
试验方法:将33条平均鱼体重约195g的高体鰤用电子标签标识,进行个体识别,并通过在500升水槽中饲养7天进行驯化。给水、给饵量、水温等饲养条件按照实施例3。驯化后,以各水槽为11条的方式将鱼移至3座200升水槽中,并记录收容在各水槽中的鱼的标签编号。试验区设为以过氧化氢浓度300ppm处理3分钟的区、以过氧化氢浓度75ppm处理30分钟的区、无处理的对照区。在实施处理后,再次将所有的鱼收容在1座500升水槽中,投入鱾新本尼登虫孵化幼虫约7200个体,并止水1小时。攻击6天后将所有的鱼抽样,进行寄生的鱾新本尼登虫的计数。关于处理后的安全性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鱾新本尼登虫寄生数来进行。
结果与研究
图7中示出了观察结果。过氧化氢浓度300ppm·3分钟区的寄生数比无处理的对照区明显多。另一方面,75ppm·30分钟区的寄生数与对照区为等同的值。从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关于常用量等的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药浴,即使为数分钟的短处理,也会给鱼的体表带来粘液的剥离等某些伤害,从而成为容易再感染寄生虫的状态。另一方面,明确了低浓度且长时间的处理不会给鱼的体表带来容易再感染寄生虫的程度的损伤。因此,可知本发明对鱼的安全性不仅处理中、处理后也比以往方法高。
实施例7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离体鰤本尼登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方法:将4条约150g的黄尾鰤收容在1座100升水槽中,将鰤本尼登虫孵化幼虫1300个体投入水槽中并进行攻击。在攻击第19天,将鱼抽样,用镊子回收寄生在体表的成虫并供试于试验。此外,饲养期间的水温为20.5±0.5℃。黄尾鰤的饲养与离体试验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此外,在处理且刚刚回到海水中后、回到海水中后每隔30分钟直至2小时,实施萎缩个体和从培养皿壁面剥离的成虫的计数并记录。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7。
[表7]
试验区 过氧化氢浓度 浸渍时间 备注
1 300ppm 3分钟 鰤本尼登虫驱虫时的用量用法
2 300ppm 6分钟 以用法的加倍时间处理
3 75ppm 30分钟 常用量的1/4浓度
4 75ppm 60分钟 常用量的1/4浓度
5 0ppm 60分钟 无处理对照区
结果与研究
供试于试验的该虫的体长为5.30±0.31mm。
试验区1的鰤本尼登虫在刚刚处理后所有个体重度萎缩(图9A),10个体中有3个体从培养皿壁面剥离(图8)。在处理且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进一步有4个体从培养皿壁剥离。剥离个体的吸盘萎缩、变形(图9B)。然而,在处理且回到海水中90分钟后,有3个体从萎缩恢复。在实施例1的鱾新本尼登虫的试验中,本条件下未观察到剥离的虫,在处理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后,所有个体从萎缩恢复。这些结果显示,与鱾新本尼登虫相比,鰤本尼登虫对于过氧化氢水的感受性高,容易受到影响。
在试验区2中,在刚刚处理后观察到有5个体剥离,进一步,在处理后回到海水中90分钟后进一步有4个体剥离。在本区中,有1个体从萎缩恢复。两试验区均观察到从萎缩恢复的个体,因此认为驱虫效果有限,驱虫结果不稳定。
在试验区3中,处理开始13分钟后所有个体萎缩,从培养皿壁面剥离。在试验区4中,处理开始13分钟后10个体中有10个体萎缩,有9个体剥离,在30分以内,剩余的1个体也剥离。在两区中,在处理后回到海水中的2小时的观察中,未观察到剥离10个体从萎缩、剥离恢复。进一步,剥离的个体的吸盘萎缩、变形(图9C和9D)。
在试验区4中,从处理后回到海水中30分钟左右开始身体白浊且运动停止,因此认为该虫已经死亡。
由上明确了,75ppm·30分钟的处理使鰤本尼登虫的吸盘萎缩、变形,即使处理后2小时左右也不恢复等,因此与300ppm·3分钟、300ppm·6分钟处理相比,稳定发挥驱虫效果。
另外,在无处理对照区中,试验期间未观察到鰤本尼登虫的萎缩、从培养皿的剥离。
实施例8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在体片盘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方法:将50条用野外笼养殖的真鲷供试于试验。本群的平均鱼体重为约74g。将真鲷从笼移至陆上的1t水槽中,以各10条的方式将真鲷收容在5座包含海水15L的30L水槽中。为了防止缺氧,用小型气泵通气。将各区预定量的过氧化氢水剂溶解在50mL海水中,投入包含鱼的容器并搅拌,将鱼浸渍处理预定时间。处理后,将容器倾斜,用袋状的网接收鱼,从其上浇注约3L的海水进行清洗。使鱼回到包含18L海水的容器中,通气的同时饲养1小时,之后,将鱼抽样,计数寄生在鳃的片盘虫。关于驱虫效果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片盘虫的寄生数来进行。试验中使用的海水的水温为22.0℃。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8。
结果与研究
300ppm·3分钟处理区的片盘虫驱虫率为0%。真鲷双阴道虫驱虫时的用量、用法未发挥驱虫效果。进一步,在300ppm·15分钟处理区中,该虫的寄生数与对照区等同,未表现出驱虫效果。300ppm·15分钟区的真鲷在临近处理结束时受到本处理的影响而翻滚,从而认为以上处理无效。另一方面,在75ppm·30分钟处理区和100ppm·30分钟处理区中,确认到明显的驱虫效果(表8),也未观察到鱼游动等异常。
这些结果显示,与高浓度、短时间处理相比,低浓度、长时间处理可以给片盘虫的后粘器带来脱落程度的影响。对于该虫,确认了过氧化氢剂的低浓度且长时间处理的有效性。
鰤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和片盘虫分类在单殖纲单后盘类。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水药浴对这些寄生虫通用,发挥高驱虫效果,因此认为对单殖纲单后盘类的寄生虫有效。
[表8]
a:寄生数以平均±SD表示。
实施例9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离体日本轭联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方法:取出5条约1.4kg的养殖高体鰤的鳃,以寄生在鳃瓣的状态采取寄生在鳃瓣的日本轭联虫。离体试验中,各区提供该虫5个体,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进行。在处理的中间时间、处理且刚刚回到海水中后、回到海水中后每隔10分钟直至30分钟进行观察,计数萎缩个体并记录。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9。
[表9]
结果与研究
300ppm·3分钟和6分钟的该虫在刚刚处理后身体的萎缩是轻度的(图10A),处理后约10分钟以内从萎缩恢复(图11)。另一方面,75ppm·60分钟处理区的该虫在处理6至10分钟后明显萎缩(图10B)。进一步,75ppm·60分钟处理区的该虫在处理后30分钟时所有个体萎缩,在50ppm·60分钟处理区中,处理后30分钟时恢复的虫仅为1个体。低浓度处理区的该虫不仅在身体观察到萎缩,在排列有后粘器的吸盘也观察到萎缩(图10B)。
低浓度且长时间的处理使日本轭联虫长时间萎缩,其萎缩是重度的,并且波及排列有后粘器的吸盘,因此明确了比300ppm·3分钟、300ppm·6分钟处理更稳定地发挥驱虫效果。
另外,在无处理对照区中,试验期间未观察到日本轭联虫的萎缩。
实施例10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在体真鲷双阴道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方法:将50条用野外笼养殖的真鲷供试于试验。本群的平均鱼体重为约61g。将真鲷从笼移至陆上的1t水槽中,以各10条的方式将真鲷收容在5座包含海水15L的30L水槽中。为了防止缺氧,用小型气泵通气。将各区预定量的过氧化氢水剂溶解在50mL海水中,投入包含鱼的容器并搅拌,将鱼浸渍处理预定时间。处理后,将容器倾斜,用袋状的网接收鱼,从其上浇注约3L的海水进行清洗。使鱼回到包含18L海水的容器中,通气的同时饲养1小时,之后,将鱼抽样,计数寄生在鳃中的真鲷双阴道虫。关于驱虫效果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真鲷双阴道虫的寄生数来进行。另外,试验中使用的海水的水温为23.2℃。
试验区:将试验区示于表10。
结果与研究
300ppm·3分钟处理区(过氧化氢水剂的真鲷双阴道虫驱虫时的用量、用法)的真鲷双阴道虫驱虫率为64%。在本区中,刚刚开始后的鱼以跳出水面的方式激烈游动。由该行为,可以认为高浓度处理会给真鲷带来毒性、刺激。100ppm·30分钟处理区的该虫驱虫率为89%,在同浓度60分钟处理的区中为100%。进一步,75ppm·60分处理区的驱虫率为99%。这些低浓度处理区的鱼的游动从处理开始至结束没有变化,未观察到鱼有异常。
从这些结果明确,过氧化氢剂的低浓度且长时间的处理未给真鲷带来明显的毒性、刺激,对于作为鳃寄生虫的真鲷双阴道虫发挥高驱虫效果。
[表10]
a:寄生数以平均±SD表示。
b:与对照区的寄生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
实施例11
<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对于在体鰤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和日本轭联虫的驱虫效果>
试验方法:将400条用野外笼养殖的约430g的高体鰤供于试验。向药浴用围板加入15t海水,以使过氧化氢浓度成为75ppm的方式投入过氧化氢水剂并搅拌。收容390条鱼,并进行30分钟浸渍处理。处理后,将鱼移至笼中。关于抽样,通过在处理前和处理的次日各取出10条来进行。计数寄生在体表的鰤本尼登虫和鱾新本尼登虫、寄生在鳃中的日本轭联虫。关于驱虫效果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寄生虫数来进行。另外,处理时的海水的水温为28.5℃。
结果与研究
表11中示出了结果。处理后的鱼未观察到鰤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和日本轭联虫的寄生,对于任一寄生虫的驱虫率均为100%。
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大规模的条件下也证明了本发明的有效性。
[表11]
实施例12
<高体鰤的利用裙板法的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的有效性试验>
试验方法:在收容有1万条约2kg的高体鰤的11.5m×11.5m×10m笼的周围,围绕长48m宽10m的围板,通过将安装在围板两端的夹头闭合而成为筒状来包围笼。向围板内的海水投入过氧化氢浓水5分钟以使得平均浓度为成35ppm,经过60分钟后,将笼的周围的围板去除。关于抽样,通过在处理前和处理的次日各取出10条来进行。计数寄生在体表的鰤本尼登虫和鱾新本尼登虫(n=10)、寄生在鳃中的日本轭联虫(n=5)。关于驱虫效果的评价,通过比较各区的寄生虫数来进行。另外,处理时的海水的水温为26℃。
结果与研究
关于过氧化氢水浓度,开始时为35ppm,30分钟后为15ppm,60分钟后为3ppm,被慢慢稀释。关于皮肤寄生虫(新本尼登虫和本尼登虫)寄生数,处理前为110±48.3个体/条,处理后为28.9±24.3个体/条。关于轭联虫的寄生数,处理前为110.8±49.0个体/条,处理后为54.0±41.6个体/条。因此,在本剂被慢慢稀释的条件下的裙板法中,也验证了低浓度过氧化氢水处理的有效性。
产业上可利用性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使用目前养殖现场中使用的过氧化氢水,能够更安全且高效地驱除寄生在鱼类的外部寄生虫。

Claims (10)

1.一种通过低浓度过氧化氢水来驱除海产鱼类的外部寄生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在30ppm~150ppm浓度的过氧化氢水中15分钟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围板被覆笼网的至少侧面,以内部保持海水的状态,向笼内的海水以计算后平均浓度为30ppm~150ppm的量投入过氧化氢水,经过15分钟以上后,将围板去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属于扁形动物门单殖纲或节肢动物甲壳纲的寄生虫。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单殖纲单后盘类、单殖纲多后盘类或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鱼虱科的寄生虫。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属于单殖纲单后盘类的分室科或鳞盘虫科,多后盘类的异斧虫科、微杯虫科、八铗虫科或新异沟盘虫科,或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鱼虱科的寄生虫。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外部寄生虫是鰤本尼登虫、石斑本尼登虫、星内鱼本尼登虫、塞氏本尼登虫、鱾新本尼登虫、康吉新本尼登虫、片盘虫、日本轭联虫、真鲷双阴道虫、异尾异斧虫、菖鲉微杯虫、平鲉微杯虫、异沟盘虫或新异沟盘虫,长尾鱼虱、河豚拟鱼虱、东方鱼虱。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鱼类是属于鲈形目的鱼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鱼类是鰤类或鲷类的鱼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浸渍时间为15分钟~6小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浸渍时间为15分钟~2小时。
CN201480057050.1A 2013-10-18 2014-10-17 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的鱼类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 Pending CN1056364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17648 2013-10-18
JP2013-217648 2013-10-18
PCT/JP2014/077645 WO2015056769A1 (ja) 2013-10-18 2014-10-17 低濃度過酸化水素水による魚類外部寄生虫駆除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6433A true CN105636433A (zh) 2016-06-01

Family

ID=5282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7050.1A Pending CN105636433A (zh) 2013-10-18 2014-10-17 利用低浓度过氧化氢水的鱼类外部寄生虫驱除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3) JP6313777B2 (zh)
KR (2) KR20210113437A (zh)
CN (1) CN105636433A (zh)
MY (1) MY170903A (zh)
WO (1) WO201505676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8542A (zh) * 2016-11-17 2019-09-17 劳尔·赫尔南·阿尔瓦雷斯加蒂卡 通过直接向鱼施加电去除寄生虫而不伤害鱼的用于去除粘附在鱼身上的寄生虫的系统
CN111526716A (zh) * 2017-12-20 2020-08-11 英特维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鱼外部寄生虫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15299386A (zh) * 2022-06-15 2022-11-0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提高大黄鱼仔稚鱼培育成活率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9502Y1 (zh) * 1968-11-12 1969-04-17
JPH01317346A (ja) * 1988-03-10 1989-12-22 Zenkoku Gyogyo Kyodo Kumiai Rengokai 海水系養殖魚の外部寄生虫駆除方法
JP2009050215A (ja) * 2007-08-28 2009-03-12 Katayama Chem Works Co Ltd 養殖魚の寄生虫卵の殺滅方法
CN102246712A (zh) * 2010-04-23 2011-11-23 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 驱除养殖鱼的外寄生物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5240B2 (ja) * 1991-07-12 1997-01-22 株式会社片山化学工業研究所 淡水魚の処理方法
JP2575240Y2 (ja) 1992-07-23 1998-06-25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電磁作動装置
JP2817753B2 (ja) 1992-07-27 1998-10-30 株式会社片山化学工業研究所 海水養殖場におけるトラフグのヘテロボツリウム症の予防方法
JPH0751028A (ja) 1993-08-09 1995-02-28 Kansai Paint Co Ltd 天草微粉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コロテン
JP2000128702A (ja) * 1998-10-28 2000-05-09 Daiichi Seimou Co Ltd 養殖魚の寄生虫駆除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9502Y1 (zh) * 1968-11-12 1969-04-17
JPH01317346A (ja) * 1988-03-10 1989-12-22 Zenkoku Gyogyo Kyodo Kumiai Rengokai 海水系養殖魚の外部寄生虫駆除方法
JP2009050215A (ja) * 2007-08-28 2009-03-12 Katayama Chem Works Co Ltd 養殖魚の寄生虫卵の殺滅方法
CN102246712A (zh) * 2010-04-23 2011-11-23 培尔梅烈克电极股份有限公司 驱除养殖鱼的外寄生物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OZUE TENSHA, ETC.: "Kasanka Suiso Seizai to Kishaku no Torafugu Chigyo ni Kisei shita Pseudocaligus fugu no Kujo Koka", 《YAMAGUCHI PREFECTURAL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KENKYU HOKOKU》 *
SHINJI TANAKA: "Kasanka Suiso Seizai ni yoru Madai no Bibagina-sho Taisaku Shiken", 《MIE PREF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SUISAN KENKYUBU JIGYO HOKOKU》 *
殷禄阁等: "红鳍东方鲀的健康状态与鱼病诊断", 《河北渔业》 *
郭金龙等: "水产动物的正确药浴方法", 《河北渔业》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48542A (zh) * 2016-11-17 2019-09-17 劳尔·赫尔南·阿尔瓦雷斯加蒂卡 通过直接向鱼施加电去除寄生虫而不伤害鱼的用于去除粘附在鱼身上的寄生虫的系统
CN110248542B (zh) * 2016-11-17 2021-10-08 劳尔·赫尔南·阿尔瓦雷斯加蒂卡 通过直接向鱼施加电去除寄生虫而不伤害鱼的用于去除粘附在鱼身上的寄生虫的系统
CN111526716A (zh) * 2017-12-20 2020-08-11 英特维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鱼外部寄生虫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11526716B (zh) * 2017-12-20 2023-04-04 英特维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水产养殖中的鱼外部寄生虫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15299386A (zh) * 2022-06-15 2022-11-0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提高大黄鱼仔稚鱼培育成活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13777B2 (ja) 2018-04-18
JPWO2015056769A1 (ja) 2017-03-09
JP2018057406A (ja) 2018-04-12
KR20160075580A (ko) 2016-06-29
WO2015056769A1 (ja) 2015-04-23
JP6791889B2 (ja) 2020-11-25
JP2020096599A (ja) 2020-06-25
KR20210113437A (ko) 2021-09-15
MY170903A (en) 2019-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okoyama et al. Transmission biology of the Myxozoa
Paladini et al. Parasitic diseases in aquaculture: their biology, diagnosis and control
BAUER Antifouling adaptations of marine shrimp (Decapoda: Caridea): gill cleaning mechanisms and grooming of brooded embryos
Bullard et al. Digeneans as enemies of fishes
JP7105776B2 (ja) 魚から外寄生生物を除去するための処理
Baeza Crustaceans as symbionts: an overview of their diversity, host use and life styles
Corner et al. Toxicity of oil-spill removers (‘detergents’) to marine life: an assessment using the intertidal barnacle Elminius modestus
CN103037866B (zh) 鱼类的寄生虫驱除剂以及驱除方法
O’Rourke et al. Biology and diseases of reptiles
JP6791889B2 (ja) 低濃度過酸化水素水による魚類外部寄生虫駆除方法
Jithendran et al. Crustacean parasite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brackishwater fi nfi sh culture
NO333012B1 (no) Anvendelse av nellikolje mot fiskelus.
Grant et al. Removal of the adhesive gum layer surrounding naturally fertilised ballan wrasse (Labrus bergylta) eggs
CN112243346A (zh) 用于从鱼除去外寄生虫的处理
RU2788121C2 (ru) Обработка с целью удаления эктопаразитов у рыб
Elwood et al. Decapod crustaceans
Trigo et al. New natural method for the elimination of salmon farms parasite copepods
JPH0646708A (ja) 海水養殖場におけるトラフグのヘテロボツリウム症の予防方法
Jin Disinfection efficacy, mechanism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commercial proteases against fish viruses
JP2023078111A (ja) グルタルアルデヒドを含む魚類寄生虫駆除剤
KR20240068798A (ko) 저농도 과산화수소수에 의한 어류 외부 기생충 구제 방법
George An overview of diseases in mariculture-Winter school on recent 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seases in mariculture, 7th to 27th November 2002, Course Manual
Bullard Jr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fish blood flukes (Digenea: Aporocotylidae)
Calisto et al. Aquaculture of Solea senegalensis: main pathologies and biosecurity
Lavilla-Pitogo et al. Diseases in juveniles and adul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