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5080B - 片材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625080B CN105625080B CN201510789306.4A CN201510789306A CN105625080B CN 105625080 B CN105625080 B CN 105625080B CN 201510789306 A CN201510789306 A CN 201510789306A CN 105625080 B CN105625080 B CN 1056250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mesh
- transmission belt
- sealing
- hous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7/00—Other details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6—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25/00—Lap-forming devices not integral with machines specified above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9/02—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of the Fourdrinier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制造装置,其技术问题是要降低纤维等的微粉向壳体部外部排出。所述片材制造装置具备:具有多个开口的滚筒部;覆盖所述滚筒部的壳体部;使包含通过了所述开口的纤维的材料堆积为网状物并输送该堆积的网状物的输送部;与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网状物抵接的第1辊;和设于所述壳体部的第1侧壁,与所述第1辊接触的第1密封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有一种纸再生装置,其具备:将纸粉碎并解纤的干式解纤部;输送由干式解纤部解纤后的解纤物的第1输送部;将由第1输送部输送的解纤物进行气流分级并脱墨的分级部;输送由分级部脱墨后的解纤物的第2输送部;将由第2输送部输送的解纤物成形为纸的纸成形部。进而,纸成形部具备具有多个小孔丝网的成型滚筒,构成为通过驱动该成型滚筒旋转,从小孔丝网吐出纤维,使吐出的纤维在网孔传输带上堆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48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现期望有一种在使从成型滚筒吐出的纤维在网孔传输带上堆积时,纤维等的微粉不会从覆盖成型滚筒的壳体与网孔传输带之间向外飞散的构成。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可以作为以下的形态或适用例而实现。
[适用例1]
本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多个开口的滚筒部;覆盖所述滚筒部的壳体部;使包含通过了所述开口的纤维的材料堆积为网状物并输送该堆积的网状物的输送部;与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网状物抵接的第1辊;和设于所述壳体部的第1侧壁(第1侧面),与所述第1辊接触的第1密封部。
根据该构成,通过第1辊和第1密封部可以防止通过了滚筒部的开口的材料向壳体部外飞散。另外,网状物与第1辊抵接,因此能够稳定输送网状物。
[适用例2]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辊的圆周速度比所述输送部对所述网状物的输送速度(移动速度)快。
根据该构成,网状物容易通过第1辊的旋转而被向输送方向牵引(引导)。从而,材料不会在第1辊部分滞留。即,能够防止网状物的隆起等,能够稳定输送网状物。另外,能够防止网状物的破裂等。
[适用例3]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与所述第1辊相比位于所述网状物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2辊;和设于所述壳体部的与第1侧壁(第1侧面)相对的第2侧壁(第2侧面),与所述第2辊接触的第2密封部。
例如,在采用第2密封部直接与输送部抵接的构成的情况下,附着于输送部的材料有可能在第2密封部积存,对输送部的输送造成恶劣影响。另外,若在第2密封部积存的材料成为团,该团通过了第2密封部,则会与在壳体部内堆积的网状物合流,降低片材的品质。另一方面,根据上述适用例3的构成,第2辊直接与输送部抵接,因此,可以防止第2密封部中的材料积存。另外,由于降低了材料残留和/或团的发生,因此可以省略输送部的清洁机构等。
[适用例4]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含输送所述网状物的传输带,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1辊相对的第1传输带支撑板。
根据该构成,第1辊的荷重由第1传输带支撑板支撑,因此传输带的位置被规制。从而,第1辊和第1密封部不会离开,两者间被可靠地密封。进而,可以防止材料向壳体部外飞散。
[适用例5]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含输送所述网状物的传输带,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2辊相对的第2传输带支撑板。
根据该构成,第2辊的荷重由第2传输带支撑板支撑,因此传输带的位置被规制。从而,第2辊和第2密封部不会离开,两者间被可靠地密封。进而,可以防止材料向壳体部外飞散。
[适用例6]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含输送所述网状物的传输带,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1辊相对的第3辊。
根据该构成,第1辊的荷重被第3辊支撑,因此传输带的位置被规制。从而,第1辊和第1密封部不会离开,两者间被可靠地密封。进而,可以防止材料向壳体部外飞散。另外,网状物的微粉等难以在传输带和第3辊之间积存,可以降低传输带的损伤等的发生。
[适用例7]
在上述适用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部包含输送所述网状物的传输带,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2辊相对的第4辊。
根据该构成,第2辊的荷重被第4辊支撑,因此传输带的位置被规制。从而,第2辊和第2密封部不会离开,两者间被可靠地密封。进而,可以防止材料向壳体部外飞散。另外,网状物的微粉等难以在传输带和第4辊之间积存,可以降低传输带的损伤等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2(a)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的构成的概略图,是旋转中心轴方向的截面图。
图2(b)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的构成的概略图,是图2(a)中的A-A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滚筒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是包含堆积部和网孔传输带的截面图。
图4(b)是表示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是包含堆积部和网孔传输带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及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各图中,因为制作成了可识别各部件等的程度的大小,所以各部件等的尺度显示为与实际情况不同。
(第1实施例)
首先,说明片材制造装置的构成。片材制造装置,是基于例如将纯纸浆片和/或废纸等的原料(被解纤物)Pu形成为新的片材Pr的技术的装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具备:具有多个开口的滚筒部;覆盖滚筒部的壳体部;使包含通过了开口的纤维的材料堆积为网状物并输送该堆积的网状物的输送部;与由输送部输送的网状物抵接的第1辊;和设于壳体部的第1侧面并与第1辊接触的第1密封部。以下,具体地说明片材制造装置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片材制造装置的构成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片材制造装置1具备供给部10、粗碎部20、解纤部30、分级部40、筛选部50、添加物投入部60、堆积部70、输送部100和加热部120等。
供给部10向粗碎部20供给作为原料的废纸Pu等。供给部10例如具备:用于预先重叠存储多张废纸Pu的托盘11;和能够将托盘11中的废纸Pu连续投入粗碎部20的自动输送机构12等。作为向片材制造装置1供给的废纸Pu,例如,是目前在办公室成为主流的A4尺寸的用纸等。
粗碎部20将所供给的废纸Pu裁断为数厘米方的纸片。在粗碎部20中,具备粗碎刃21,构成为扩大了通常的碎纸机的刃的切断宽度那样的装置。从而,能够将所供给的废纸Pu容易地裁断为纸片。分断的纸片(粗碎纸)经由配管201被供给解纤部30。
解纤部30将包含纤维的材料在空气中解纤。具体地说,解纤部30具备旋转的旋转刃(未图示),进行将从粗碎部20供给的粗碎纸分解为纤维状的解纤。本申请中,将由解纤部30解纤的物体称为被解纤物,将通过了解纤部30后的物体称为解纤物。另外,本实施例的解纤部30是在空气中以干式方式进行解纤的解纤部。通过解纤部30的解纤处理,印刷的油墨、碳粉、纸上的涂覆材料(例如,防止出血的材料)等成为数十μm以下的粒(以下,称为“油墨粒”)而与纤维分离。因此,从解纤部30出来的解纤物是通过纸片的解纤而得到的纤维和油墨粒。进而,预先设置通过旋转刃的旋转而发生气流的机构,解纤得到的解纤物顺着该气流经由配管202在空气中被输送给分级部40。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解纤部30之外另外设置气流发生装置,使其产生用于将解纤物经由配管202输送给分级部40的气流。
分级部40通过气流对所导入的导入物分级。本实施例中,将作为导入物的解纤物分级为油墨粒和纤维。分级部40通过例如应用旋风分离器,能够将输送来的解纤物气流分级为油墨粒和纤维。另外,也可以代替旋风分离器而采用其他种类的气流式分级器。在该情况下,作为旋风分离器以外的气流式分级器,例如,采用弯头喷射器和/或涡流分离器等。气流式分级器产生回旋气流,根据因解纤物的尺寸和密度而受到的离心力的差进行分离、分级,因此能够通过调整气流的速度、离心力来调节分级点。从而,能区分为比较小且密度低的油墨粒和比油墨粒大且密度高的纤维。
本实施例的分级部40是切线输入方式的旋风分离器,具备:从解纤部30导入导入物的导入口40a;沿切线方向安装着导入口40a的筒部41;接续于筒部41的下部的圆锥部42;设于圆锥部42的下部的下部取出口40b;以及设于筒部41的上部中央的用于排出微粉的上部排气口40c。圆锥部42随着朝向铅直方向下方直径逐渐变小。
分级处理中,载有从分级部40的导入口40a导入的解纤物的气流由筒部41、圆锥部42改变为圆周运动,解纤物受到离心力而被分级。而且,比油墨粒大且密度高的纤维向下部取出口40b移动,比较小且密度低的油墨粒作为微粉与空气一起向上部排气口40c导出。进而,从分级部40的上部排气口40c排出油墨粒。进而,排出的油墨粒经由与分级部40的上部排气口40c连接的配管206被回收到承接部80。另一方面,包含分级后的纤维的分级物被从分级部40的下部取出口40b经由配管203在空气中向筛选部50输送。从分级部40向筛选部50既可以通过分级时的气流来输送,也可以通过重力从位于上方的分级部40向位于下方的筛选部50输送。另外,在分级部40的上部排气口40c和/或配管206等,也可以配置用于从上部排气口40c高效地吸引短纤维混合物的吸引部等。分级并不是以某尺寸和/或密度为界准确区分。另外,也不是准确区分为纤维和油墨粒。纤维中比较短的纤维也可与油墨粒一起从上部排气口40c排出。油墨粒中比较大的油墨粒也可与纤维一起从下部取出口40b排出。
筛选部50通过具有多个开口的筛部51筛选包含由分级部40分级的纤维的分级物(解纤物)。具体地说,将包含由分级部40分级的纤维的分级物筛选为通过筛部51的开口的通过物和未通过筛部51的开口的残留物。本实施例的筛选部50具备通过旋转运动使分级物在空气中分散的机构。进而,经由筛选部50的筛选而通过了开口的通过物从通过物输送部350经由配管204被输送到堆积部70侧。另一方面,经由筛选部50的筛选未通过开口的残留物经由配管205再次作为被解纤物返回解纤部30。从而,残留物不被废弃而被再使用(再利用)。
经由筛选部50的筛选通过了开口的通过物经由配管204在空气中被输送到堆积部70。从筛选部50到堆积部70由未图示的鼓风机产生的气流输送。另外,也可以是通过重力从位于上方的筛选部50向位于下方的堆积部70输送的构成。在配管204中的筛选部50和堆积部70之间,设置对所输送的通过物添加粘接树脂(例如,热可塑性树脂或者热固化性树脂)等添加物的添加物投入部60。另外,作为添加物,除了粘接树脂,例如,也可以投入阻燃剂、白度改善剂、纸力增强剂和/或上浆剂、吸收调节剂、芳香剂、除臭剂等。这些添加物在添加物贮留部61贮留,通过未图示投入机构从投入口62投入。
堆积部70将由解纤部30解纤后的解纤物的至少一部分在空气中堆积。具体地说,堆积部70具备:使纤维在空气中均一分散的机构;和使分散的纤维堆积为堆积物(网状物W)并输送堆积的网状物的输送部100。输送部100具有多个张设辊72和形成有网孔的环状的网孔传输带73。网孔传输带73张设于张设辊72,通过张设辊72中的至少一个自转,该网孔传输带73向一个方向旋转(移动)。堆积部70使包含从配管204投入的纤维和/或粘接树脂的材料(混合物)堆积在网孔传输带73上,形成网状物W。另外,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状物W,是指包含纤维和粘接树脂的物体的构成形态。从而,即使在网状物的加热时、加压时、切断时和/或输送时等中尺寸等的形态变化了的情况下也表示为网状物W。
作为使纤维在空气中均一分散的机构,在堆积部70配置有使纤维及粘接树脂投入其内部的滚筒部300。然后,通过驱动滚筒部300旋转,能够使粘接树脂(添加物)均匀混合在通过物(纤维)中。在滚筒部300设置有具有多个小孔(开口)的丝网(开口部)。进而,在旋转驱动滚筒部300而使粘接树脂(添加物)均匀混合在通过物(纤维)中的同时,能够使通过了小孔的纤维和/或纤维与粘接树脂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均一分散。
在滚筒部300的下方,配置有作为输送部100的一部分的网孔传输带73(传输带)。另外,在滚筒部300的铅直下方,设置有作为吸引部的抽吸装置75,产生经由网孔传输带73朝向铅直下方(从滚筒部300朝向网孔传输带73)的气流。通过抽吸装置75,能够将空气中分散的纤维(混合物)吸引到网孔传输带73上。
进而,通过了滚筒部300的小孔丝网的纤维等由抽吸装置75的吸引力助推,在网孔传输带73上堆积。此时,通过使网孔传输带73向一个方向移动,可以形成包含纤维和粘接树脂的长形的堆积物(网状物W)。通过连续进行来自滚筒部300的分散和网孔传输带73的移动,可成形带状的连续的网状物W。另外,网孔传输带73可以是金属制,可以是树脂制,也可以是无纺布,只要能够堆积纤维并使气流通过,可以是任何物质。另外,网孔传输带73的网孔的孔径若过大,则纤维进入网孔,在网状物W(片材)成形时形成凸凹,另一方面,网孔的孔径若过小,则难以由抽吸装置75形成稳定的气流。因而,网孔的孔径最好适宜调节(设定)。抽吸装置75,可以通过在网孔传输带73下配置开启了期望尺寸的窗的密闭箱(箱体),从窗以外吸引空气而使箱体内与外界气体相比成为负压来构成。
网孔传输带73上形成的网状物W,通过网孔传输带73的旋转移动,沿着输送方向(图中的空白箭头方向)输送。在网孔传输带73的上侧配置作为剥离部的中间输送部90。网状物W通过中间输送部90而从网孔传输带73上剥离,向加压部110侧输送。中间输送部90构成为能够一边向铅直上方(网状物W从网孔传输带73离开的方向)吸引网状物W一边输送网状物W。中间输送部90,配置为向铅直上方(与网状物W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离开网孔传输带73,并且,配置为其一部分在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上向下游侧与网孔传输带73错离。中间输送部90的输送区间成为从网孔传输带73的下游侧的张设辊72a到加压部110为止的区间。
中间输送部90具有输送传输带91、多个张设辊92、吸引室93。输送传输带91是形成有网孔的环状的网孔传输带,由张设辊92张设。进而,通过多个张设辊92中的至少一个的自转,输送传输带91向一个方向旋转(移动)。
吸引室93配置在输送传输带91的内侧,呈具有顶面和与该顶面相接的4个侧面的中空的箱型形状,底面(与位于下方的输送传输带91相对的面)开口。另外,吸引室93具备在吸引室93内产生气流(吸引力)的吸引部。进而,通过驱动吸引部,吸引室93的内部空间被吸引,空气从吸引室93的底面流入。从而,产生朝向吸引室93内的上方的气流,能够从网状物W的上方吸引网状物W,使其吸附到输送传输带91。进而,输送传输带91通过张设辊92的自转而移动(回转),从而能够向加压部110输送网状物W。另外,吸引室93从上方看,与网孔传输带73部分重叠,另外,由于配置在与抽吸装置75不重叠的下游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与吸引室93相对的位置使网孔传输带73上的网状物W从网孔传输带73剥离而吸附到输送传输带91。张设辊92以输送传输带91与网孔传输带73同速移动的方式自转。当网孔传输带73和输送传输带91的速度存在差时,网状物W会被拉伸而破裂或者屈曲,而通过设为同速能够防止了这种情况。
加压部110对由堆积部70堆积的作为堆积物的网状物W加压。该加压部110由一对加压辊111、112构成,初次对网状物W加压。即,片材制造装置1成为在堆积部70到加压部110之间没有对由堆积部70形成的网状物W加压的其他加压部(例如,另一对加压辊)的构成。另外,本实施例的加压部110对网状物W加压,使其厚度成为由堆积部70形成的网状物W的厚度的大约1/5到1/30的厚度。从而,也可以采用在从堆积部70到加压部110之间配置了只是用于输送网状物W的单一辊和/或输送传输带等的构成。另外,也可以采用配置了对网状物W微加压(未达到形成所述网状物W的厚度的加压程度的压力)的辊(辊对)的构成。进而,加压部110将由中间输送部90输送的网状物W由一对加压辊111、112夹入并加压。通过对网状物W加压,能够提高网状物W的强度。另外,对加压部110的详细构成在后详述。
加热部120配置在加压部11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加热部120通过粘接树脂将网状物W所包含的纤维彼此粘接。本实施例的加热部120由一对加热辊121、122构成。在加热辊121、122的旋转轴中心部设置加热器等的加热部件(热源),通过由该一对加热辊121、122挟持输送网状物W,能够对网状物W加热加压。网状物W通过被加热加压,粘接树脂溶解而容易与纤维缠络,并且纤维间隔变短,纤维间的接触点增加。从而,密度提高,作为网状物W的强度提高。
在加热部12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作为切断网状物W的切断部130,配置有:沿着与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交差的方向切断网状物W的第1切断部130a;和沿着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切断网状物W的第2切断部130b。第1切断部130a具备切刀,将连续状的网状物W沿着设定为预定长度的切断位置裁断为片材状。第2切断部130b具备切刀,沿着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的预定的切断位置裁断。从而,形成期望尺寸的片材Pr(网状物W)。切断成的片材Pr由堆垛机160等堆叠。另外,也可以采用不切断网状物W,保持连续状并由卷取辊卷取为滚筒状的构成。通过以上的构成,可以在片材制造装置1中制造片材Pr。
另外,所述实施例所涉及的片材主要是指以包含废纸和/或纯浆等的纤维的材料为原料而形成为片材状的物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板状和/或网状物(和/或具有凸凹的形状)。另外,作为原料,也可以是纤维素等的植物纤维和/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等的化学纤维和/或羊毛、绢等的动物纤维。本申请中,所谓片材分为纸和无纺布。纸包含形成为薄片状的形态等,也包含以笔记和/或印刷为目的的记录纸和/或壁纸、包装纸、色纸、肯特纸等。无纺布是比纸厚和/或低强度的材料,包含无纺布、纤维板、纸巾、厨房用纸、清洁器、过滤材料、液体吸收材料、吸音体、缓冲材料、垫等。
另外,所述本实施例中,废纸主要是指印刷过的纸,但是,只要是以作为纸而成形的材料作为原料,则不管是否使用都视为废纸。
接着,详细说明堆积部70的构成。图2是表示堆积部的构成的概略图,图2(a)是旋转中心轴方向的截面图,图2(b)是图2(a)中的A-A截面图。另外,图3是表示滚筒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图4(a)是包含堆积部和网孔传输带的截面图,图4(b)是包含堆积部和网孔传输带的立体图。另外,图4中,省略了抽吸装置75及中间输送部90。
如图2所示,堆积部70具备滚筒部300和壳体部400等。
滚筒部300具有可旋转的圆筒部305,圆筒部305如图3所示,具备具有多个开口311的开口部310和不具有开口311的筒状部315。开口部310和筒状部315通过例如焊接和/或螺丝等联结,一体地旋转。圆筒部305采用具有均一厚度的不锈钢等的金属板形成筒型,在其两端设置敞开口306。
开口部310例如由设有多个开口311的穿孔金属构成。构成使得包含纤维的材料通过开口311而分散,根据材料的大小、种类等来适宜设定开口311的大小和/或形成区域等。另外,开口部310不限于穿孔金属,也可以是金属网材料等。多个开口311分别以相同大小(面积)等间隔配置。从而,通过了开口311的材料以均一厚度、密度在网孔传输带73上堆积。另外,通过开口311时,缠络的纤维松动。筒状部315是不具有开口311等的部分,是与壳体部400相接的部分。
壳体部400包围滚筒部300的周围,如图2(a)、图2(b)所示,具有由多个壁面接合而成的框体401,在内侧具有空间部。壳体部400的下方无壁面,设有敞开口406。另外,壳体部400在沿滚筒部300的旋转中心轴R方向相对的2个壁面(后述的侧壁400c)具有圆形开口即框体接合面401a,后述的绒面密封部410接合于框体接合面401a。壳体部400在敞开口406和框体接合面401a以外不具有开口。壳体部400以滚筒部300的开口部310进入其内侧的方式进行包围。即,滚筒部300的开口部310位于壳体部400的内侧的空间内。进而,壳体部400和筒状部315经由绒面密封部410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滚筒部300沿着旋转中心轴R的延伸方向,具有筒状部315a、开口部310和筒状部315b,壳体部400,如图2所示,与筒状部315a、315b中的圆筒部的表面S1相接。这样,通过壳体部400(绒面密封部410)与筒状部315a、315b连接,能够抑制包含通过了开口311的纤维的材料等从壳体部400的内部向外部排出。另外,由于壳体部400在滚筒部300的旋转轴方向R上配置在滚筒部300的内侧,因此,能够使壳体部400的宽度尺寸比旋转轴R方向上的滚筒部300的宽度尺寸短,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另外,在与滚筒部300的旋转轴R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通过使壳体部400的尺寸比滚筒部300的外径尺寸大,在壳体部400的内侧配置滚筒部300。
另外,本实施例的壳体部400具有绒面密封部410,连接(滑触)着筒状部315的表面S1和绒面密封部410。绒面密封部410例如由基部和在基部的一侧面侧密植的多个纤维构成。绒面密封部410以从滚筒部300的开口311通过了的纤维无法通过的程度密植有多个纤维(绒丝)。进而,构成使得绒面密封部410的基部的另一侧面与壳体部400的框体接合面401a接合,绒面密封部410的纤维的前端部与筒状部315的表面S1接触。绒面密封部410接触的筒状部315的表面S1没有开口311。另外,至少绒面密封部410接触的表面S1优选没有凸凹。从而,壳体部400的框体401与滚筒部300的筒状部315的间隙几乎由绒面密封部410封闭。从而,能够使包含从滚筒部300的开口311通过了的纤维的材料等留在壳体部400的内部,抑制向壳体部400的外部排出。而且,能够抑制从壳体部400的外部混入异物。另外,滚筒部300围绕旋转中心轴R旋转时,能够抑制筒状部315与绒面密封部410摩擦的滑动部的摩耗,降低滚筒部300的旋转负载。另外,绒面密封部410的纤维的长度例如被设定成比壳体部400的框体401与滚筒部300的筒状部315的间隔长。这是为了使绒面密封部410可靠地与筒状部315接触。另外,也可以将绒面密封部410设置在筒状部315。但是在该情况下,在滚筒部300相对于壳体部400在旋转中心轴R的延伸方向上偏移时,绒面密封部410和框体401的接触面积可能变小。因此,优选将绒面密封部410设置在壳体部400,构成使得与在旋转中心轴R的延伸方向上比绒密封部410大(宽度宽的)筒状部315接触。
另外,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滚筒部300的筒状部315的内侧具有固定的法兰部500,筒状部315和法兰部500经由绒面密封部510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滚筒部300的两筒状部315a、315b的内侧配置法兰部500。法兰部500固定于法兰固定板550。进而,法兰固定板550固定于未图示外部框。在法兰固定板550,设置有用于向滚筒部300内部供给包含纤维的材料的材料供给口560。
在筒状部315的背面S2和法兰部500的表面500a之间,设置有绒面密封部510。绒面密封部510例如由基部和在基部的一侧面侧密植的多个纤维构成。绒面密封部510以包含纤维的材料无法通过的程度密植多个纤维。本实施例中,构成使得绒面密封部510的基部的另一侧面和法兰部500的表面500a接合,且绒面密封部510的纤维的前端部与筒状部315的背面S2接触。由此,法兰部500和滚筒部300的筒状部315的间隙几乎由绒面密封部510封闭。从而,能够抑制包含纤维的材料等从筒状部315和法兰部500的间隙向外部排出。进而,能够抑制从法兰部500的外部混入异物。另外,由于滚筒部300围绕旋转中心轴R旋转,因此能够抑制筒状部315与绒面密封部510摩擦的滑动部中的摩耗的发生,降低滚筒部300的旋转负载。另外,绒面密封部510的纤维的长度例如被设定成比法兰部500与滚筒部300的筒状部315的间隔长。这是为了使绒面密封部510可靠地与筒状部315接触。因为绒面密封部510与法兰部500接合,所以也可以说法兰部500具有绒面密封部510。另外,也可以使绒面密封部510接合于筒状部315。另外,滚筒部300由未图示支撑部支撑,滚筒部300的自重不会施加到绒面密封部410、510。
另外,如图4(a)所示,相对于壳体部400,在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与由网孔传输带73输送的网状物W抵接的第1辊450。另外,在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第1侧面)400a,设有与第1辊450接触的第1密封部610。另外,第1侧壁400a包含外侧面和内侧面、端面(与网孔传输带73相对的面)。本实施例的第1密封部610设置在第1侧壁400a的外侧面。并且,第1密封部610与第1辊450抵接。
如图4(b)所示,第1辊450沿着与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交差的方向(网状物W的宽度方向)具有旋转中心轴。另外,第1辊450具有与壳体部400的框体401的宽度尺寸(网状物W的宽度方向)同等的长度。
另外,第1辊450与驱动第1辊450的马达等的驱动部(未图示)连结。通过使驱动部驱动,能够使第1辊450围绕旋转中心轴旋转(图4(a)中逆时针旋转方向)。第1辊450的驱动速度被设定成比网孔传输带73对网状物W的输送速度快。即,第1辊450的圆周速度被设定成比网孔传输带73对网状物W的输送速度(移动速度)快。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网状物W向输送方向牵引,降低壳体部400内的网状物W的滞留和/或网状物W的隆起等的发生,稳定输送网状物W。另外,第1辊450被设定为其旋转轴位于比相对于第1辊450在输送方向上游侧堆积的网状物W的顶部高度(厚度)高的位置。这是因为,在第1辊450的旋转轴位于比在第1辊45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堆积的网状物W的高度低的位置的情况下,难以输送堆积的网状物W的上方部分,网状物W容易滞留在壳体部400内。
另外,第1辊450能够在上下方向(与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交差的方向或网状物W的厚度方向)移动,通过施力部件(未图示)被向下方向(网孔传输带73侧)施力。在夹着网孔传输带73与第1辊45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具有平坦面700a,且被固定配置于该平坦面700a与网孔传输带73的内侧面(内周面)73b相对并几乎接触的位置。因而,网孔传输带73的位置由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规制,不会因第1辊450的按压和/或重力而向下方向下沉,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的姿势保持为大致水平方向。另外,第1辊450即使因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和/或重力而向下方向作用有荷重,也经由网状物W及网孔传输带73而被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支撑。因此,第1辊450不会从第1密封部610离开,能够维持第1辊450和第1密封部610的接触状态。由此,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400a和第1辊450之间能够可靠地密封。进而,可以可靠地密闭壳体部400内。
第1密封部610例如是绒面密封件,该绒面密封件的构成与所述绒面密封部410、510的构成同样,因此说明省略。构成使得第1密封部610的基部的另一侧面与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400a的外侧面接合,第1密封部610的纤维的前端部与第1辊450的表面(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被驱动旋转的第1辊450和第1密封部610摩擦的滑动部中的摩耗的发生,降低第1辊450的负载。第1密封部610的纤维的长度被设定使得第1密封部610可靠地与第1辊450接触。例如,设定成比壳体部400的第1侧面400a与第1辊450的表面的间隔长。
另外,与第1辊450相比,在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第2辊460。而且,在壳体部400的与第1侧壁400a相对的第2侧壁(第2侧面)400b,设置有与第2辊460接触的第2密封部620。本实施例的第2密封部620设置在第2侧壁400b的外侧面。另外,如图4(a)所示,本例中,第1侧壁400a和第2侧壁400b被连接成与滚筒部300的旋转中心轴R正交的方向的截面为U字状。这样,第1侧壁400a和第2侧壁400b即可以是连结的一个壁部,也可以是经由其他壁部相互连结的独立的2个壁部。
如图4(b)所示,第2辊460沿着与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交差的方向(网状物W的宽度方向)具有旋转中心轴。另外,第2辊460具有与壳体部400的框体401的宽度尺寸(网状物W的宽度方向)同等的长度。
另外,第2辊460与驱动第2辊460的马达等的驱动部(未图示)连结。通过使驱动部驱动,能够使第2辊460围绕旋转中心轴旋转(图4(a)中逆时针旋转方向)。第2辊460的驱动速度(圆周速度)被设定成与网孔传输带73对网状物W的输送速度(移动速度)同等的速度。而且,第2辊460被配置为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外周面)73a相接。这里,在采用使第2密封部620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73a直接抵接的构成的情况下,附着于网孔传输带73的材料有可能积存于第2密封部620,而影响网孔传输带73的输送。另外,积存于第2密封部620的材料可能成为团,该团可能通过第2密封部620而与在壳体部400内堆积的网状物W合流,降低片材Pr的品质。因而,通过将第2辊460配置为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73a相接,可以防止所述的缺陷。
另外,第2辊460能够在上下方向(与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交差的方向或网状物W的厚度方向)移动,由施力部件(未图示)被向下方向施力。在夹着网孔传输带73与第2辊4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2传输带支撑板710。第2传输带支撑板710具有平坦面710a,且被固定配置在该平坦面710a与网孔传输带73的内侧面(内周面)73b相对并几乎接触的位置。因而,网孔传输带73的位置由第2传输带支撑板710所规制,不会因第2辊460的按压和/或重力而向下方向下沉,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的姿势保持大致水平方向。另外,第2辊460即使因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和/或重力而向下方向作用有荷重,也经由网孔传输带73而被第2传输带支撑板710支撑。因此,第2辊460不会从第2密封部620离开,可以维持第2辊460和第2密封部620的接触状态。由此,壳体部400的第2侧壁410a和第2辊460之间能够可靠地密封。进而,能够可靠地密闭壳体部400内。
第2密封部620例如是绒面密封件,该绒面密封件的构成与所述绒面密封部410、510的构成同样,因此说明省略。构成使得第2密封部620的基部的另一侧面与壳体部400的第2侧壁400b的外侧面接合,第2密封部620的纤维的前端部与第2辊460的表面(周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被驱动旋转的第2辊460和第2密封部620摩擦的滑动部中的摩耗的发生,降低第2辊460的负载。第2密封部620的纤维的长度被设定为使得第2密封部620可靠地与第2辊460接触。例如,被设定成比壳体部400的第2侧面400b和第2辊460的表面的间隔长。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400a及第2侧壁400b以外的侧壁(侧面)400c,设置有与网孔传输带73相接的第3密封部630。侧壁400c连结于第1侧壁400a和第2侧壁400b,本例中,是沿着网孔传输带73的移动方向的(在滚筒部300的旋转中心轴R方向上相对的)2个壁部。第3密封部630例如是绒面密封件,该绒面密封件的构成与所述绒面密封部410、510的构成同样,因此说明省略。构成使得第3密封部630的基部的另一侧面与壳体部400的侧壁400c(本例中,侧壁400c的缘部(端面))接合,第3密封部630的纤维的前端部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73a接触。网孔传输带73相对于堆积部70(壳体部400)移动时,能够抑制网孔传输带73和第3密封部630的摩耗,降低网孔传输带73的负载。另外,对于与网孔传输带73的移动方向(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宽度尺寸),网孔传输带73的尺寸被设定成比壳体部400大,使得在壳体部400和网孔传输带73之间不会产生间隙。
以上,如图4所示,壳体部400的框体401的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73a对应的四个方向的位置几乎由第1辊450和第1密封部610、第2辊460和第2密封部620、第3密封部630封闭。从而,能够使包含从滚筒部300的开口311通过了的(堆积前的)纤维的材料等留在壳体部400的内部,抑制向壳体部400外部的排出。
根据所述第1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通过将第1辊450的驱动速度设定成比网状物W的输送速度快,能够容易将网状物W向输送方向牵引,降低壳体部400内的网状物W的滞留和/或网状物W的隆起等的发生,稳定地输送网状物W。另外,通过在夹着网孔传输带73而与第1辊450相对的位置固定配置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能够规制网孔传输带73的位置,可靠地对壳体部400内部进行密闭。
(第2实施例)
接着,说明第2实施例。另外,片材制造装置的基本构成与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构成同样,因此说明省略。以下,说明不同于第1实施例的构成。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与第1实施例同样,如图5所示,在壳体部400的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具备第1辊450和与第1辊450接触的第1密封部610。另外,在壳体部400的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具备第2辊460和与第2辊460接触的第2密封部620。第1辊450、第2辊460的构成及第1密封部610、第2密封部620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同样,因此说明省略。
本实施例中,具备夹着网孔传输带73与第1辊450相对的第3辊720。第3辊720以与网孔传输带73的内侧面73b接触的方式,固定配置其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因而,网孔传输带73的位置由第3辊720规制,不会因第1辊450的按压和/或重力向下方向下沉,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的姿势保持大致水平方向。
同样,具备夹着网孔传输带73与第2辊460相对的第4辊730。第4辊730以与网孔传输带73的内侧面73b接触的方式,固定配置其旋转中心轴的位置。因而,网孔传输带73的位置由第4辊730规制,不会因第2辊460的按压和/或重力向下方向下沉,网孔传输带73的堆积面的姿势保持大致水平方向。
另外,壳体部400的侧壁400c具有与网孔传输带73相接的第3密封部630(参照图4(b))。第3密封部630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以上,根据所述第2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
网孔传输带73的内侧面73b和与该网孔传输带73接触的第3辊720的接触面积小(从与第3辊720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的截面视图看,几乎为点对点接触),因此,在网孔传输带73和第3辊720之间不易积存纤维和/或树脂等的微粉。同样,网孔传输带73和第4辊730之间也不易积存微粉。从而,能够降低网孔传输带73的损伤等的发生。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更和/或改良等。变形例说明如下。
(变形例1)
上述实施例中,第1辊450配置在壳体部400的外侧,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将第1辊450配置在壳体部400的内侧。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将第1密封部610设于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400a的内侧面,并以与该第1密封部610接触的方式在壳体部400内配置第1辊450的构成。这样,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
上述实施例中,第1辊450配置在壳体部400的外侧,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将第1辊450配置在壳体部400的端面侧。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将第1密封部610设于壳体部400的第1侧壁400a的端面,并以与该第1密封部610接触的方式将第1辊450配置为与第1侧壁的端面相对的构成。这样,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用于除去附着在第1辊450上的微粉等的除去装置。图8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堆积部及其周边的构成的概略图。如图8所示,可以在第1辊450的表面(周面)附近配置例如刮板800作为除去装置。这样,在第1辊450附着的微粉等由刮板800除去,能够抑制网状物W的输送性的降低。
(变形例4)
上述实施例中,对于与网孔传输带73的移动方向(网状物W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将网孔传输带73的尺寸设为了比壳体部400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壳体部400的尺寸设为比网孔传输带73大,并以与网孔传输带73的侧面(端面)抵接的方式设置第3密封部630。即,第3密封部630也可以以与网孔传输带73的外侧面73a(堆积网状物W的面)以外的部分接触的方式设置于壳体部400。尤其是,不仅网孔传输带73的端面,设为与外侧面73a和内侧面73b的至少任一个接触都可以。
标号说明
1…片材制造装置,10…供给部,20…粗碎部,30…解纤部,40…分级部,50…筛选部,60…添加物投入部,70…堆积部,73…网孔传输带,90…中间输送部,100…输送部,110…加压部,120…加热部,130…切断部,300…滚筒部,311…开口,400…壳体部,400a…第1侧面,400b…第2侧面,400c…侧面,410…绒面密封部,450…第1辊,460…第2辊,510…绒面密封部,610…第1密封部,620…第2密封部,630…第3密封部,700…第1传输带支撑板,700a…平坦面,710…第2传输带支撑板,710a…平坦面,720…第3辊,730…第4辊,800…刮板。
Claims (6)
1.一种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多个开口的滚筒部;
覆盖所述滚筒部的壳体部;
使包含通过了所述开口的纤维的材料堆积为网状物并输送该堆积的网状物的输送部;
与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网状物抵接的第1辊;和
设于所述壳体部的第1侧壁,与所述第1辊接触的第1密封部,
所述第1辊的圆周速度比所述输送部对所述网状物的输送速度快,
所述输送部包含输送所述网状物的传输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与所述第1辊相比位于所述网状物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2辊;和
设于所述壳体部的与第1侧壁相对的第2侧壁,与所述第2辊接触的第2密封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1辊相对的第1传输带支撑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2辊相对的第2传输带支撑板。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1辊相对的第3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夹着所述传输带与所述第2辊相对的第4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238487A JP6492576B2 (ja) | 2014-11-26 | 2014-11-26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JP2014-238487 | 2014-11-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625080A CN105625080A (zh) | 2016-06-01 |
CN105625080B true CN105625080B (zh) | 2019-04-19 |
Family
ID=54705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89306.4A Active CN105625080B (zh) | 2014-11-26 | 2015-11-17 | 片材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56104B2 (zh) |
EP (1) | EP3026174B1 (zh) |
JP (1) | JP6492576B2 (zh) |
CN (1) | CN1056250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91374B2 (ja) | 2013-10-09 | 2017-09-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解繊部 |
JP6372065B2 (ja) * | 2013-10-09 | 2018-08-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解繊部 |
JP6277836B2 (ja) * | 2014-04-09 | 2018-02-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US9869036B2 (en) * | 2015-04-13 | 2018-01-16 | Gkn Aerospace Services Structure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abric web |
US10675777B2 (en) | 2015-09-11 | 2020-06-0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6634793B2 (ja) * | 2015-11-27 | 2020-01-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JP6780455B2 (ja) * | 2016-11-10 | 2020-11-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CN105887547A (zh) * | 2016-06-28 | 2016-08-24 | 湖南科立特环保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造纸设备及造纸方法 |
WO2018043176A1 (ja) * | 2016-08-31 | 2018-03-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FR3081885B1 (fr) * | 2018-05-31 | 2020-09-11 | Andritz Asselin Thibeau | Systeme de formation d’une nappe de fibres |
JP7275609B2 (ja) | 2019-01-31 | 2023-05-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離装置および繊維体堆積装置 |
JP2020121295A (ja) | 2019-01-31 | 2020-08-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離装置および繊維体堆積装置 |
JP7293676B2 (ja) | 2019-01-31 | 2023-06-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離装置 |
JP7306194B2 (ja) * | 2019-09-27 | 2023-07-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繊維処理装置、及び繊維体製造装置 |
JP6856109B2 (ja) * | 2019-12-17 | 2021-04-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JP2022156155A (ja) * | 2021-03-31 | 2022-10-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繊維構造体製造装置 |
CN114182434A (zh) * | 2021-11-26 | 2022-03-15 | 广州中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高性能车用声学棉及其制造工艺 |
DE102022118800A1 (de) | 2022-07-27 | 2024-02-01 | Voith Patent Gmbh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Fasermatte |
JP2024094057A (ja) * | 2022-12-27 | 2024-07-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散装置および堆積装置 |
JP2024093245A (ja) * | 2022-12-27 | 2024-07-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分散装置および堆積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32772A1 (en) * | 1980-01-18 | 1981-07-29 | Scanweb I/S | Apparatus for dry forming of paper or other sheet material of particles or fibres |
US4352649A (en) * | 1980-03-20 | 1982-10-05 | Scan-Web I/S |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non-woven web from particles and/or fibers |
EP0168957A1 (en) * | 1984-06-12 | 1986-01-22 | Scan Web Of North America, Inc. | System for producing an air laid web |
CN1944789A (zh) * | 2006-10-30 | 2007-04-11 | 上海嘉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流成网干法纸成型设备 |
CN105849328A (zh) * | 2013-12-25 | 2016-08-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制造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010161A (en) | 1954-02-16 | 1961-11-28 | Wood Conversion Co | Method and means for producing mixed fiber suspensions in air and felts therefrom |
US4276248A (en) * | 1979-10-31 | 1981-06-30 | American Can Company | Methods for forming fibrous webs |
US5445777A (en) * | 1994-12-08 | 1995-08-29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ir laying forming station with baffle member for producing nonwoven materials |
JP4416229B2 (ja) * | 1999-11-04 | 2010-02-17 | 西松建設株式会社 | 繊維板及び繊維板の強度増加方法 |
US7597200B2 (en) | 2000-01-28 | 2009-10-06 | Scan-Web I/S | Apparatus for dry-distributing of fibrous materials |
US20040192136A1 (en) * | 2003-03-25 | 2004-09-30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Liquid absorbent wiping products made from airlaid webs |
DE102010052010A1 (de) * | 2010-11-19 | 2012-05-24 |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 Vorrichtung zum Trockenformen einer Faserbahn |
JP5720255B2 (ja) * | 2011-01-12 | 2015-05-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紙再生装置及び紙再生方法 |
WO2012095928A1 (ja) | 2011-01-12 | 2012-07-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紙再生装置及び紙再生方法 |
JP6213284B2 (ja) * | 2013-03-27 | 2017-10-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JP6354154B2 (ja) | 2013-12-25 | 2018-07-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2014
- 2014-11-26 JP JP2014238487A patent/JP6492576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11-17 CN CN201510789306.4A patent/CN105625080B/zh active Active
- 2015-11-25 EP EP15196327.9A patent/EP3026174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1-25 US US14/951,739 patent/US985610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32772A1 (en) * | 1980-01-18 | 1981-07-29 | Scanweb I/S | Apparatus for dry forming of paper or other sheet material of particles or fibres |
US4352649A (en) * | 1980-03-20 | 1982-10-05 | Scan-Web I/S |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non-woven web from particles and/or fibers |
EP0168957A1 (en) * | 1984-06-12 | 1986-01-22 | Scan Web Of North America, Inc. | System for producing an air laid web |
CN1944789A (zh) * | 2006-10-30 | 2007-04-11 | 上海嘉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气流成网干法纸成型设备 |
CN105849328A (zh) * | 2013-12-25 | 2016-08-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片材制造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26174A1 (en) | 2016-06-01 |
JP2016098473A (ja) | 2016-05-30 |
US20160145801A1 (en) | 2016-05-26 |
US9856104B2 (en) | 2018-01-02 |
JP6492576B2 (ja) | 2019-04-03 |
CN105625080A (zh) | 2016-06-01 |
EP3026174B1 (en) | 2016-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25080B (zh) | 片材制造装置 | |
CN105849328B (zh) | 片材制造装置 | |
CN109322197B (zh) | 解纤物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装置 | |
US10246824B2 (en) |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
JP6500401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CN107923094B (zh) |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方法 | |
JP2015168904A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US11261565B2 (en) | Defibr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fibrous feedstock recycling device | |
JP6798486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 |
US9662658B2 (en) |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paper supplying device, and paper shredding device | |
WO2016072063A1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US11008674B2 (en) | Fiber processing device and fibrous feedstock recycling device | |
TWI657907B (zh) |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 |
JP6439347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JP2018076621A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US20210077938A1 (en) | Powder collector | |
JP2017094525A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JP6620532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
JP6634793B2 (ja) | シート製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